时间:2022-06-13 09:2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编程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类课程;培养计划; 编程思想; 逻辑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473-03
根据高等教育对于高校专业的设置,自动化专业一般包括以下计算机及其相关课程: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可编程程序设计(PLC)、虚拟仪器设计(Labview)、嵌入式系统和DSP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对于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的复试课程一般都包括C语言和微机原理这两门课程,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写程序代码;至于参加工作的同学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众所周知,现在这个社会,IT行业的工资福利是最好的,然而这个行业基本上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写代码的能力,传统的自动化企业,需要学生会PLC编程,懂汇编语言编程;现代意义上的自动化企业,更多要求学生会C/C++/C#系列程序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设计问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但是自动化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编程能力不足的弊病,而且作为非计算机专业,不会有完备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也不一定有具备专业水平的教师;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多年教学与改革,谈谈几点看法。
1 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 培养计划制定不合理
培养计划制定的好坏,关乎学生培养的质量,是教学的指挥棒;但是,由于每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诸多条件不一样,每个高校应该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计划,当然,核心的内容不能改变;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首先有一个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能力的转变,不是高中那种“填鸭式”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方式,但是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培养的目标,也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外,现代社会是IT社会,IT行业的薪资水平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远高于其他行业,而程序设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在高校培养这个层面上,从国家到学校都有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各种竞赛,例如:有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和航模等国家级的各种科技竞赛,相应有省一级的比赛,很多学校也有;国家鼓励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像企业每年举行的西门子全国比赛和虚拟仪器全国竞赛也很多;仔细分析这些比赛可以看出,每一项基本上都需要计算机知识,这就使得很多高校为了获得荣誉过早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有很多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C语言》课程,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文化基础都没有学就学编程,这违反教学规律: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编程思想,没有编程理念,掌握语法是没有用的;也有的学校把《C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同一个学期开课,也是不对的,一种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一种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的编程思维完全不同,放在一起,容易搞混;没有处理好《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先修课程,掌握了基础课程再来学习单板机的课程效果会更好,不能因为学生尽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提前开设计算机类语言的课程,学生既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思想,也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学的怎么样可想而知。
1.2 学生学习盲目性,普遍编程思想缺乏
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并且内容与高中内容没有延续性,这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具有盲目性的关键原因,学生不知道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有什么用,应该怎样去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也不太了解,何况,专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能等到学生去了解专业后再去结合专业学习计算机,这是一个矛盾问题。如果学生不知道课程的用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高中的学习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况且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那点东西,然而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多个方面,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编程就必须弄懂Visual C++ 编程环境,懂一点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程序通不过,不一定就是程序的问题,可能是编译系统问题。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习没有一个主线,究竟先掌握程序语法,还是去掌握编程思想,不知何去何从,这两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都很重要;学习阶段,程序的语法就很难对付了,更不用说提高编程思想。
1.3 教学没有突出计算机语言之间逻辑联系,没结合专业实际
没有突出计算机语言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没有结合自动化专业实际情况,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C语言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是其他语言的基础,对于其他语言的学习的好不好至关重要;微机原理与单板机,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采用汇编语言编程,不同于传统的C语言,汇编语言编程与C程序设计之间是不是没有逻辑联系呢?如果没有联系,那么学习C语言有什么用呢?这点都必须讲解清楚;汇编程序设计究竟与自动化专业有什么联系,在微观上程序究竟是怎么实现的,解决了自动化专业中那一方面的问题,具体的应用在什么方面,把这些讲清楚,对于学生语言的学习很有帮助,纯粹讲解程序的语法是没有用的,突出逻辑和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自学。
前面提到,从国家到学校都有很多的这样的那样的竞赛,我们学校每年都有面向大学生的“三小制作”创新性设计,教学可以和这些竞赛相结合,计算机类课程老师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既有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2 解决方法
2.1 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定,同时也要兼顾学校具体的办学情况;对于计算机类课程,一定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一年级上学期开计算机类课程是不合适的,这个学期是高中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的转变,是一个过渡阶段,对大学各方面的适应阶段,这学期不适宜开很多的课程。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十多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考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结合当今社会特别是IT行业对计算机课程的强烈需求,对计算机类课程安排开设时间建议作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作为微机原理和单板机这样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分别在第2、3和4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数电学不好,学生对于芯片的逻辑电路的理解会有难度,不可能有更深一步的发展,程序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统一的。
2.2 教学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自动化专业而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专业服务的,应该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有区别,教学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应该结合专业实际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自动化专业属于电类的宽口径专业,可以从事像PLC和单板机等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工作,也可以从事现在热门的嵌入式和DSP方面的开发,也可以从事通讯行业的研究;因此,教学应该结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测试与控制技术,是自动化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完全可采用这方面案例来教学。例如:在C语言系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数据采集的例子来讲述;采用北京阿尔泰公司的基于PC104总线的ART2932采集卡,数据采集的核心程序如图1所示。
网上有很多与自动化相关的数据采集、控制、ARM和DSP程序代码,教学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的直接,学生学习也有兴趣,书本上一些语法知识,学生课余时间看看就够了,这种教学方式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很多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大多数高校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所取得的成绩都折算成学分,这非常合理;计算机类课程考核也应该与此挂钩,比如参加全国虚拟仪器竞赛的学生可以免修《虚拟仪器》课程,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免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考试不能拘泥于试卷,采用灵活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又能学好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参加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3 结论
依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编程思想的培养,树立学生写程序代码和写好代码的信心;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促进,培养自动化方面的现代化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德安.电气信息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
[2] 孙东方.如何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5(4).
英特尔® 软件学院隶属于英特尔软件和解决方案事业部,作为英特尔公司的专业培训机构,ISC 为独立软件开发商及合作伙伴提供在线、课堂和定制的培训服务,讲授在英特尔架构上调试及优化软件性能的方法。学院通过认证的一百余名全兼职讲师均由英特尔资深工程师以及所在领域的专家担任,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调优以及技术研究经验。迄今为止,已有东软、南瑞、金山、华为、亚信、SGI、GE 等多家知名企业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学院现开设五十多门课程,均由 ISC 与英特尔软件工具和技术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精心设计而成。学员群体中包括工作在一线的软件工程师,高等学校的教授、讲师及学生等,每年在国内接受培训的学员达一万人次。
英特尔® 软件学院与兄弟部门合作,致力将ISC的课程推广到全国的著名高校,并帮助学校使用ISC的课程内容改造现有课程,至今为止已经有37所一类高校加入了英特尔高校多核课程计划,超过50家学校加入了包括EIA在内的嵌入式计算课程计划,包括研究和课程共建项目。
此外,软件学院还在中国杭州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常驻的实训基地,与国家软件园通力协作,打造全新的实训模式,为园区内的企业输送软件开发人才,并计划将此模式推广至其他国家软件园。
目前,软件学院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共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全兼职英特尔资深讲师100多名,07年全球总共培训人数超过38000人。
2 课程设置
对整个的课程构架来看,根据课程的难度以及对学员的要求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级别。以下所列的是其中部分比较热门的课程。
此外,软件学院可根据客户的培训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删减或添加不同的内容模块,使整个课程更加匹配不同企业的特殊要求。同时,针对中国市场的培训需求,我们还开发了多线程/多核编程技术、项目管理基础、英特尔平台编程技术以及处理器架构基础四门面向在校学生的基础类特色课程。
处理器架构基础
本课程为处理器架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介绍、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组成、CPU新技术以及现代CPU实例等。每个章节都是通过基本原理介绍和具体应用实例的方式进行教授,全部采用在工业界处于领导地位的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产品为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基础的处理器架构知识,并了解现代处理器特别是英特尔公司处理器的技术要点,为后续中高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英特尔平台编程技术
本课程为应用基础课,主要知识重点在于应用工具在英特尔公司产品平台上的编程和优化方法,授课内容有C语言编程回顾、与平台无关的优化技术、与英特尔平台相关的优化技术、英特尔的软件工具(包括编译器、性能分析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应用程序的优化方法,熟悉并能使用相应的英特尔软件工具进行程序性能的提升,为其他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多线程/多核编程基础
本课程为应用基础课,主要教授与多核、多处理器或者并行计算相关的编程技术,课程在介绍了多处理器、并行计算体系架构的背景知识后,将重点放在多线程/并行计算的编程模型和性能分析方法上,主要涵盖了Windows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下多线程编程技术以及相应的性能提升方法,并对在业界广泛使用的编程技术OpenMP进行了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掌握基本的在多核平台上的多线程并行编程技术,是进修后续高级课程的基础。
项目管理基础
本课程以英特尔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和经验,综合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项目启动的过程、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项目中的风险控制、信息管理的方法等,介绍了一些项目管理的国际标准,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项目预算的方法。本课程还提供了相当的管理工具,还包括许多管理技巧,如作为管理者与团队沟通的技巧、项目会议的技巧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方式,无论作为项目的管理者与参与者,都能够从中学习和了解如何出色完成项目的必要知识,使工作能够事半功倍。本课程能够为高级的专项项目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软件学院的培训课程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英特尔工程师开发,对于学员来说,这是一次最直接接触英特尔技术的机会,除了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学习到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外,更有机会直接咨询英特尔相关技术的权威专家,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软件开发水平。ISC的课程内容与国际最新的技术同步,使学生一出学校就能够胜任最新的技术岗位。
3 计划实施与推进
在08年软件学院将继续致力将Intel领先的技术培训推广到中国市场,继续与中国开发者一起分享Intel硬件技术带来的开发优势。
加入该计划的老师可以得到:
SW tool license - 英特尔软件工具,供老师上课教学使用(sign-up only)
Course material - 英特尔Multi-Core课程培训资料,可供老师添加到课程讲稿PPT中去,或者学生自主学习(sign-up only)
Software College Blog - 软件学院Blog,技术专家的博客
Curriculum Wiki - 课程Wiki共建社区,目前有Multi-core programming课程资料和UEFI课程资料的查询及检索数据库
ISC会继续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的技术培训,将英特尔高校多核课程计划推广到100所一类高校,并采用课程授权的方法让更多的培训机构及学校能够使用ISC的认证课程。
此外,也将延续07年与杭州软件园的合作,并计划将此模式推广到与其他国家级软件园的合作中去。
4 相关网址
英特尔软件学院网站:/
英特尔中国大学计划网站:/education/cn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可编程控制器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控制装置。由于它通过软件来改变控制过程,而且具有体积小、组装维护方便、编程简单、设计周期短、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现代企业对PLC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
目前在我国工控系统中应用较多的PLC主要是三菱和西门子公司的产品,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超小型、小型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是进入我国市场最早的PLC产品之一,在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有较多的应用,所以我院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菱FX2N系列PLC为教学对象。三菱FX2N除基本指令和顺控指令外,还有139条功能指令,数量多,门类广,而且实践性很强,教学内容众多而课时有限,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完PLC的结构原理、基本指令、编程、仿真软件的使用后,对功能指令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罗列和一般性的介绍,缺少案例分析,学生不易理解,往往出现"言者津津,听者昏昏"的教学局面,所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根据高职高专“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育特色,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并增。由于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授予学生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实践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对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性内容进行了删、减、并。在教学计划的前期,让学生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和简单的指令,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产生感性的认识,为项目的完成作理论积累。如对PLC内部结构和原理一带而过,听懂为止;对于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掌握输入/输出模块的类型及应用场合,而对于各模块的原理图也不做过多要求。反之,为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中的例题都选用实际应用实例,增设了习题课、实例分析课和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在授课计划上优先保证PLC的基本指令及应用、编程软件的使用和编程方法、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基本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对基础指令要重点讲,反复讲,边讲边实践操作。不能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基本应用,基本应用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淆,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不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心和兴趣。而且在基本指令学习的过程中,要淡化指令助记符,而把重点放在编程软件的学习和使用,使学生尽快能设计典型、实用的梯形控制图,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功能指令时,预备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指令的格式、指令执行形式、指令数值表示和指令寻址方式,这些知识是针对所有指令的,具备了这些知识,即使因学时有限,功能指令讲不完,学生也可延续自学。而功能指令中的步进指令、程序流程指令、传送指令和比较指令、位移指令、数值运算指令和部分数据处理指令是编程中最常用的指令,在一般控制程序中都用得上,对这类功能指令就要重点讲解,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操作理解。PLC的高级功能指令如:模拟量控制、PID控制、定位控制、高速输入/输出和通信控制等有关的指令,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才能掌握,可先做简单介绍,等学生其他专业知识学完,在综合实训中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设计来理解巩固。对于“休眠指令”暂时不讲。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外,我们应始终贯彻理论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工学结合”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主要表现有:第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使更多学生能有效和主动地听课,所有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完成,增加了每节课的信息量,使“工与学”有机结合。第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网站,如工控网、三菱公司的网站,工控技术培训网站,提供学生下载和学习所需的技术资料与文献,通过上网学习,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最前沿和最实际的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与企业接轨的平台。第三,利用虚拟实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用的软件有三菱的编程软件GX Developer和仿真软件GX Simulator。第四,建立PLC学习群,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由于PLC技术发展很快,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跟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深入工厂企业,了解企业PLC的发展及其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然后再根据企业需求,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高职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应用性,缩短教学与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强化技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小军.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编程能力 项目教学法编程思想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计算机编程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它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编程人才的需求,而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所谓项目教学法是一些国家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所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是一个让学生参与学习,提出问题,广泛调查,然后建立新的认识和知识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项目来探索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总体掌握和运用,更适合于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较多,大多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校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编程能力弱,因此引入项目教学法,从数据结构、语法、算法、优化、规范化编写代码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并通过具体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将对我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
2提高编程能力和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1)通过综合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法和多元化编程语言对比学习法,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多种语言在表达同一个算法思想、解决问题方法、异同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应用(如:多种语言的混合编程等),进而找到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层次和专业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通过分初、中、高以及实战型等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学生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将计算机编程语言内容共享教学,通过彻底研究一个最典型的例题或小项目在不同编程语言中的应用,从数据结构、语法、算法、优化、规范化编写代码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编程思想。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和不同角度分析、认识、转换、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战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造的独立能力,从实战中学习体会编程思想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在团队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项目教学,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战工程项目的各种能力,包括团队协作、适合工作角色的工作能力等。同时也要求教师教学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4)通过彻底研究一个最典型的例题,避免师生为熟悉不同例题而浪费时间精力,通过一个典型例题分析各种教学内容,最有效最直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其他的例题可以作为练习进行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学习体会计算机编程语言,从而更快更准更有效定位学习兴趣和计算机编程语言选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高效率地学习。
(5)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如互联网教学、手机Wap网络教学、以及多种自由化教学模式,尽可能发挥师生最大能动性,使得师生同时进步。使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兴趣,而不再单纯地作为学习一门课程。
(6)创建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自主学习网站,将修订后的计算机语言编程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计算机编程语言内容共享后的教学课件以及采用项目教学法,并和其他编程语言内容共享的讲义上传到网站上,学生们可以及时下载学习,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做的计算机作品上传供其他同学学习,对大家也是一种促进作用。同时开通计算机编程语言交流论坛,这样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中自由交流,解决了教师课后难以久留的矛盾,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敢当面问老师问题的尴尬。
(7)多带领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见识其他高校计算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找到我们的不足,使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能向其他高校学生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能督促学生自己去专研,能把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提供学生的信心,通过比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都得到了一个提高。
3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其他学习编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编程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结合我校计算机语言教学的一线教师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法,并在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JAVA语言课程中进行探索和试点,在这几门课程中进行编程语言内容共享教学,将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类似内容提炼出来,作为公共模块来讲授,比较并分析各种编程语言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各自适合的场合和优势,并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一个典型的小项目在编程语言课程中贯穿讲解,避免了学生为熟悉不同例题而浪费时间精力。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小项目的制作,例如带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申报“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项目,并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从而解决学生学了编程语言不会利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
参考文献:
[1]苇丽梅.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探索.考试周刊,2008.
[2]蔡肯,梁晓莹.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7.
关键词:计算机;编程;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63-03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in Academies of CAPF
LUAN Wan-na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 Police Academy of CAPF, 100089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majors of computer sciences. What is m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the study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lso becomes compulsory for all th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owadays. The author does some in-depth thinking and research in terms of teaching modes, counseling programs and ways to take tests, and tries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unseling, and the ways to pass the exams into a referable an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experience
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一类重要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武警部队提出“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建设目标,科技强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广大武警官兵的信息化素质、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自我院由武警部队初级指挥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后,学院将通过国家英语四级与计算机二级考试作为本科学员获得学士学位的两项硬性指标。针对以往过级率不高的情况,本人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从教学模式、辅导计划、应考对策诸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边摸索,边实践,努力将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辅导、应考统一为了可借鉴的特色教学模式。
1 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的
机械性。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人机交流的工具。由于计算机没有模糊思维能力,它只能接收语法严格、表示固定的信息和指令,否则便不予“理解”和执行。
简单性。每一门自然语言的构成都相当复杂。以汉字为例,不完全统计汉字约有10多万个,还有多样的词语构成、俗语、成语,以及不同的句式和语法;英语也同样拥有大量的单词、丰富的句式、时态等。相对来说,计算机编程语言非常简单。以C语言为例,仅具有顺序、分支、循环3种基本结构,32个关键字,它所使用的只有字母、数字及20多种符号。
综合性。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要综合用到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学科做支撑,任何一门基础知识的欠缺都会给学习带来困难。
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计算机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究到根本,学生学的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由于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机械性、简单性的特点,应用这种语言通过编程来解决一定的算法问题,就要求使用者(编程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相对简单、固定的元素来创造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不仅对计算机语言要足够精通,而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要有科学、严密的设计和掌控。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对学习者逻辑思维进行系统锻炼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结果检验,修改完善。
2 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特点
基础相对薄弱。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地方生源:高中生毕业考军校;一部分是部队生源:战士考学。从后一部分生源来看,学员的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薄,再加上离开学校一二年的当兵经历,使得他们在本科的编程语言教学中突显出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有的学员英语弱,有的学员数学弱,有的学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等等情况,都会为他们进行编程语言的学习带来实际的困难。
思维能力不强。学员因为深受部队成长经历的影响,在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与编程语言学习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编程语言的学习倡导开放性思维,而我们的学员大多数时间是在部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活,习惯了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认识一个新的事物,从而摸不清解决问题的门路。再有,编程语言的学习需要创新思维,而我们的学员又很习惯了去遵循已有的规章制度、固有模式、优良传统,而慢慢放弃了主动思考。他们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就是等、靠思想严重,对教师依赖性过强。
3 教学改革与实践
结合编程语言学科特点以及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二级通过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在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3.1 课堂设计
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每一堂课都立足于解决学员在编程语言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三个问题:不想学、不愿学、不会学。不想学,主要是学员在思想上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员重武轻文,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有些学员的学习目标还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次上,忽视素质和能力学习。不愿学,主要是计算机编程语言难度大,学员相关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会学,有些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在编程语言的学习中无从下手。分别针对三个问题,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打消学员的三大顾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授课前笔者从编程语言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获得学位的重要性等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解决掉不想学的问题。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可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通过经常性的思想动员与精神激励,很多学员逐步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逐步发挥了学习自主性。
不愿意学是因为这门课程难度大,编程语言对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水平、数学基础都要求很高,学员难免有畏难情绪,于是笔者在授课中采取化难为简的方法,力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分析、讲解复杂的算法问题,带领学员进行系统的思维锻炼,将一些常用的程序报错的英文语句和单词归纳整理方便学员记忆,必要时将算法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帮学员做简要的回顾和讲解。这样化难为简的授课方法深受学员喜爱,帮助学员排解了畏难情绪,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了不愿意学的问题。
不会学是因为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每次授课后笔者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和方法做详细的布置和安排,从每一个知识点如何记忆、每一个小时如何分配入手,手把手的把学习方法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经过这样的长期锻炼,使得学员在离开课堂后仍然可以延续课堂上的知识脉络和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提高,伴随学习方法的掌握,学员如鱼得水,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都相应有所提高。
3.2 五步循环教学模式
鉴于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综合考虑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五步循环”的教学模式:
步骤一:知识讲解
主要形式:教员教授基础知识。使学员对编程语言的步骤、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授课过程中,不仅将语言基础做详细讲解,更要对编程思路、算法设计进行重点剖析,以带动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步骤,是学员对语言基础的“初次见面”。
步骤二:练习强化
主要形式:学员进行考点题型练习。通过自主练习和教员分析讲解,让学员对知识点有进一步深入了解,对考试题型有初步认识。在这一步骤中,学员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检验,从练习中辨析出模糊的知识点,便于明确下一步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这一步骤,是学员和语言基础的“再次相遇”。
步骤三:上机操练
主要形式:学员进行上机练习,教员辅导。计算机编程语言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编程实践,学员可以更深入的掌握语法规则、语句功能。这一步骤,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的核心环节,学员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都要在这个环节进行实战的检验。这是一个反复且艰难的过程,这一部分在教学中的比重也是最大的。一般来说,上机操作的课时与讲解课时的比例不应低于1:1。这一步骤,是学员和编程语言的“实战交锋”。
步骤四:测验总结
主要形式:学员进行闭卷测验。一方面可以检验阶段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员闭卷考试的适应性,让其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考试题目的习惯。到了这一步骤,学员应该对语言的基础知识以及编程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阶段测验总结,学员再次明确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漏洞,对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再次强化记忆。这一步骤,是学员“核实战果”的过程。
步骤五:考点汇总
主要形式:教员带动学员总结各章考点。结合测验暴露的问题,通过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再次讲解,使学员对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记忆。通过以上四步骤,学员已经可以将所学内容划分为已知、半知半解、不知三类,在此基础上,教员将一阶段学习的重点、难点、要点再次重申并作必要讲解,将会为学员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这一步骤,是学员“经验总结”的过程。
五步骤循序渐进,以滚动模式让学员从无到有的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并在每一步骤的实践中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3 教学方法
一是“互助小组”的学习模式。采取一强带一弱,或者是多强带一弱,组成互助小组,基础好的学员负责在平时学习中起到监督、帮助、理论讲解、实践指导的作用,这种固定的帮扶模式,消除了基础较差学员的顾虑,也使他们在课上、课下都得到了所需的帮助。“互助小组”的搭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员阶段学习成绩和个人特点随时调整,保证有效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量身定做”的辅导模式。有的学员理论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员理论功底薄,上机操作反应快,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学员的平时成绩汇总,根据阶段性特点以及学员的性格和基础强弱,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告知他们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弱点以及下一阶段学习的对策。总体来说是弥补不足,强化优势,将理论与上机的比例和学习内容做相应调整。从学员期末考试成绩看,相当一部分学员从中收益,成绩有很大提高。
三是“模拟仿真”的考试模式。除平时学习完成6次阶段测验、4次大型上机项目外,在去年期末考试中首次采用A、B卷的试卷发放及填涂答题形式,以及标准的上机考试模拟环境,让学员在平时考试中第一次全方位体验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真实考试情况,起到了模拟训练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学习进度,掌控学生进步幅度”,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真正达到了目的。学员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编程知识,而且能够发挥其最大潜能,改进思维方式,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在这个艰辛的、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方法,不仅得到了技能训炼,更得到了精神和意志的磨练。笔者仍会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努力寻求更为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让学员在课程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李武.高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
[2] 王基生,张俊俊.继续教育中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2).
[3] 陈学进.计算机语言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
[4] 赵玉平.关于高职学生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培养的探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14).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职燕(1978-),女,陕西杨陵人,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自动化专业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B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4-01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在继电器控制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是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其功能性大、可靠性高、应用性广、易于使用、便于设计及施工而被广泛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高等院校机械制造以及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1]学院“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考试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感觉“学习时好像会了,学完之后实践时又什么都不会”,实验课时偏少,缺少操作和实践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偏弱。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授课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在技术上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科知识,面广量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验实习为辅,教学过程枯燥、抽象使课程知识更加显得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授课教师要想在后面的课程中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困难;学生学起来不动脑筋,生搬硬套,学习效果不好,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学习伊始,教师就列举可编程控制器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的广泛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2]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增减,在课时分配时提高实验课学时数,增加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剖析,增加趣味性和使用性强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给学生任务,让其参与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及动手能力。
讲授法是最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教师按计划讲授学习内容,教案加板书。这种方式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学科特点,学生不能真正了解掌握可编程技术的核心及应用,有些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吸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多媒体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大大减少教师课堂画图、书写梯形图的时间。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完善,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或生产视频对这门课详细地介绍,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突出应用,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接受。[3]
许多学生对硬件和编程语言有很大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片、动画、视频,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把不容易理解的原理、方法通过实例和仿真实验进行演示,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避免使用过多动画及视频,把课堂学习变成观看视频,忽略重点,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这样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结合多媒体和板书一起教学,解释难点和重点,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习授课
实验实习环节要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所以首先要制订合理的实验实习方案。因为实验实习也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的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便于其就业及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授课老师同时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避免理论实验脱节,学院所开设的实验由易到难分为:一般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期间参与工厂生产现场实习。
一般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得出实验结果,以加强对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培养其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应用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案例在实验室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现;设计创新性实验则是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结合校内外大学生竞赛项目,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系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实验实习中以项目为驱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实现,全程分步骤按计划引导学生实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在项目中学生通过电路板绘图和烧制、计算机编程软件仿真、硬件安装、调试等练习,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可编程器件原理内容的了解和深入;同时,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课题中来,通过具体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课程的实践能力,为此,应结合实验条件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在学习后期,组织学生去工厂实习,增加柳工、柳钢等企业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分组安排学生跟班作业、轮流跟进,多接触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流程,多向工厂工程人员和工人学习操作,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学习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在教学互动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特点的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将企业最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外基地相互补充,保证自动化本科人才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切实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熟练掌握新型自动化技术的高级人才。
三、考核方法
以往课程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学生多重理论轻实践,只记书本知识,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现在把考核分成三部分,平时学习占30%,理论考试30%,综合实践考试40%,其中综合实践考试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用两周时间完成项目,小组内学生单独给分。
现在学院注重实验内容的考核,以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规范实验报告,不光要记录实验过程,还要能够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实验过程的实验数据严格要求,准确无误、实事求是。做综合设计时,分析、流程、设计、测试、验收,每一步都要详细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工作步骤,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此外,授课教师与招生就业处相协调,对自动化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形式、单位情况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对用人单位的新要求、新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并将研究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的改革中,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
四、总结
针对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结合数年的专业教学经验,首先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制作及丰富多媒体课件,注重添加实际操作视频信息;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增加实验时间,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教材;安排学生工厂实习,提高学习兴趣,边看边学边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把学生培养成有一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完善教案和课件,加强建设实验室硬件条件,同时开发完善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立体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实验实习结合、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学习和就业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服务工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在继电器控制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是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其功能性大、可靠性高、应用性广、易于使用、便于设计及施工而被广泛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高等院校机械制造以及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学院“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考试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感觉“学习时好像会了,学完之后实践时又什么都不会”,实验课时偏少,缺少操作和实践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偏弱。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授课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在技术上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科知识,面广量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验实习为辅,教学过程枯燥、抽象使课程知识更加显得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授课教师要想在后面的课程中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困难;学生学起来不动脑筋,生搬硬套,学习效果不好,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学习伊始,教师就列举可编程控制器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的广泛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增减,在课时分配时提高实验课学时数,增加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剖析,增加趣味性和使用性强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给学生任务,让其参与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及动手能力。
讲授法是最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教师按计划讲授学习内容,教案加板书。这种方式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学科特点,学生不能真正了解掌握可编程技术的核心及应用,有些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吸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多媒体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大大减少教师课堂画图、书写梯形图的时间。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完善,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或生产视频对这门课详细地介绍,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突出应用,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接受。
许多学生对硬件和编程语言有很大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片、动画、视频,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把不容易理解的原理、方法通过实例和仿真实验进行演示,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避免使用过多动画及视频,把课堂学习变成观看视频,忽略重点,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这样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结合多媒体和板书一起教学,解释难点和重点,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习授课
实验实习环节要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所以首先要制订合理的实验实习方案。因为实验实习也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的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便于其就业及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授课老师同时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避免理论实验脱节,学院所开设的实验由易到难分为:一般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期间参与工厂生产现场实习。
一般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得出实验结果,以加强对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培养其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应用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案例在实验室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现;设计创新性实验则是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结合校内外大学生竞赛项目,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系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实验实习中以项目为驱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实现,全程分步骤按计划引导学生实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在项目中学生通过电路板绘图和烧制、计算机编程软件仿真、硬件安装、调试等练习,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可编程器件原理内容的了解和深入;同时,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课题中来,通过具体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课程的实践能力,为此,应结合实验条件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在学习后期,组织学生去工厂实习,增加柳工、柳钢等企业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分组安排学生跟班作业、轮流跟进,多接触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流程,多向工厂工程人员和工人学习操作,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学习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在教学互动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特点的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将企业最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外基地相互补充,保证自动化本科人才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切实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熟练掌握新型自动化技术的高级人才。
三、考核方法
以往课程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学生多重理论轻实践,只记书本知识,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现在把考核分成三部分,平时学习占30%,理论考试30%,综合实践考试40%,其中综合实践考试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用两周时间完成项目,小组内学生单独给分。
现在学院注重实验内容的考核,以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规范实验报告,不光要记录实验过程,还要能够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实验过程的实验数据严格要求,准确无误、实事求是。做综合设计时,分析、流程、设计、测试、验收,每一步都要详细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工作步骤,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此外,授课教师与招生就业处相协调,对自动化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形式、单位情况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对用人单位的新要求、新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并将研究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的改革中,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
四、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C语言编程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C语言编程经验和知识体系,这是行动导向观指导下C语言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
C语言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顺序,与课程所对应的行动顺序,都是串行的。鉴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所以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引下的学习过程中,将实现对C语言知识的主观建构。
行动导向不同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行为理论强调“行为”是刺激的结果,不是“做”的过程,目标是外在的,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后就贯穿全过程。而C语言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
二、行动导向教学观下C语言教学“行动”的特点
基于行动导向观的C语言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就是“行动”。这里的行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学生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
三个“什么”。学生在学习for循环过程中,先了解for循环的语法结构―for语句“是什么”,就是说for语句是个什么样的格式;然后要了解for语句的功能,就是说for语句“做什么”;最后还有个自己怎么用for语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
三个“什么”高度概括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行动”要义,最后的落脚点在“用什么”的行动上,这必然是学生个体的主观行为,学生在掌握for循环语句语法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才能形成思维意识,遇到问题需要用for语句解决时,就有可能把for语句用上,这也就达到了C语言教学的目标。
for循环语语句的知识客观摆在那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知识在自己脑子里生根、发芽、开花。可见,在这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个部分的学习,而且也包括具体的知识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这两部分。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行动体系中所获得学习过程知识,是大于教师所传授纯粹的理论知识本身,C语言的学习不再是普遍理论的复制,而是特定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动为导向,获取学习经验为目的,因为技能的内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由世界的大门已向学生敞开。
三、行动导向教学观下C语言教学模式创新
德国福尔克曼有句名言,说“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读起这句话笔者无不汗颜,曾几何时,因为学生掌握C语言效果不佳,而汗流满面,着急万分,相反学生好像没有这么着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观的指导,教师在 for语句教学行动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教师设计好学习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很多时候我们紧握拳头,妄想主宰课堂的一切,舍不得放手学生,后者说不放心学生去主动学,但是效果在那里摆着,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妄想做教学领域的“铁帽子王”可能会给自己教学弄出许多障碍。
For语句教学遵循 “资讯、计划 、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过程序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获取信息、制订计划、编写程序、上机验证程序、总结经验,完成知识内化为学生技能的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for语句。
(1)在“资讯”阶段,师生一起学习 for语句的格式和功能,对for语句的用处有个清楚的了解。
(2)在“计划”阶段,教师将三个案例情境呈现出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分析程序,并写出程序的流程图,这一过程意图让学生有个充分了解本次任务中的三个案例,对于这三个案例写出初步的编程计划。
(3)在“决策”阶段,学生在修正前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基础上,开始试着编写三个案例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人员和老师都只起到个辅助作用,不直接提供答案,让学生放弃依赖思想,只有靠自己独立的思考来完成。
(4)在“实施”阶段,学生开始上机验证自己所编写的程序,那么在这个阶段只要是能进入到运行阶段的程序,一般会有结果出来,除非学生编写了个正确的“错误”程序,为什么这么说呢?说程序正确,是因为没有程序语法错误,说程序错误,是因为没有执行任何功能。
(5)在“检查”阶段,针对第四阶段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从第二个阶段重新开始,检查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求助于老师。教师也主要是以点拨、提醒为主,不包办。
关键词:建构主义;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课程融合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135-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为了改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文献[1]提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教学计划中引入长周期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在实训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较具规模的项目,并同步学习多门软件工程课程。文献[2]对这种综合实训的过程和内容进行探讨,指出这种综合性实训应采用迭代的软件开发过程并将20周的实践分为6次迭代,整个过程中学生开展10个领域共30项活动,教师讲授软件开发过程、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软件测试实践、系统分析与设计、Web软件实现(编程)技术等课程的内容。将如此多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究竟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又该如何选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合理组织到实训过程中,这些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 课程融合问题及研究方法
按照传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被组织在多门课程中。各门课程独立施教,教学内容由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且各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案例也相互独立,因此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时,难以与其他课程的内容对照和结合。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实际教学的效果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将软件工程主要学习内容融合在一个大型综合性实训中,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学生在综合实训中可以边做项目边学习,所学知识可以马上应用于项目中,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类知识重新构建,形成自己对软件工程的认知。在文献[1―2]所建议的综合性实训中,需要融合的内容按照其内聚性可组织为软件开发过程、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软件测试实践、系统分析与设计、Web软件实现(编程)技术5个模块。这些模块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见表1。
上述模块内容与综合实训之间的关联和在时间顺序上的穿插,即本文所指的课程融合问题。模块内容如何选取和安排是该大型综合性实训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也将重点探讨上述课程融合的方案及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根据理论给出融合的原则和具体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实际执行,最后通过对比未执行课程融合的综合实训调查结果与执行了课程融合的综合实训调查结果,分析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合理性。
2 课程融合原则
根据对建构主义认知学说的理解,基于实践经验,在考虑软件工程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融合时,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该同步,即所学知识应尽可能立即应用到项目开发过程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从而做到牢固掌握。因此,软件工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应该按照项目开发过程来组织,做到所学即所用,急用先学,学完即用。
(2)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项目开发需要为依据,即项目中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就在课程中加入相应的内容;项目开发中不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就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综合实训中学习的内容一般不属于基础知识,不存在既定的知识体系或完湫砸求。如果脱离项目实际需要,而按照选择的教材照本宣科,效果往往不好。
(3)项目开发案例选取以承载必要的教学内容为宗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效果,课程内容以项目需求为剪裁原则。为了满足国家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要求,参考国际有关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目标或最低要求,并且这些目标和要求只能通过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和项目开发任务予以实现;如果随意选择案例或开发项目,有可能造成实践内容或理论内容的重要缺失,导致最终不能符合相关组织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定义及要求。
(4)区分适合用理论课传授的显性知识和只能在工作中感悟和学习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作为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安排;隐性知识则通过项目开发中的要求、纪律或者指南来体现。例如,如何获取和识别系统需求、如何文档化需求等,可以作为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的内容;如何领导一个项目小组、如何在项目小组中协作等,则比较适合作为项目开发中的要求和指南提出,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体会。
(5)对于比较复杂深奥的学习内容,不应采用一次性灌输的方式,即一开始就将全部内容和要求倾注给学生;相反,可以通过多次迭代,逐步向学生解说有关知识和奥秘,在重复中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便于他们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
3 课程融合方案
为了达到实训目标,我们在综合实训中选用的教学案例是一个网上送花电子商务系统,包含了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功能,如商品选购、购物车维护、订单确认、网上支付、订单查询、个人信息修改维护等。为了实现网上支付功能,教师预先实现了一个模拟支付网站。支付功能的实现,在数据库技术方面,需要用到事务处理;在Web编程方面,为了实现电商网站与支付网站的对账,需要使用Web Services、Windows Services等技术;在分析设计方面,为了适应不同的支付方式,需要考虑使用设计模式。这个案例可以使各门课程的内容达到期望的深度和广度。本实训中需要融合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
(1)软件开发过程:小组软件开发活动,包括每日晨会、周例会和项目专题会;开发团队建设,包括小组角色分工和角色转换;每日集成、配置管理、迭代计划等。
(2)系统分析与设计:业务建模、需求、领域建模、软件逻辑架构、用例实现(软件设计)、设计模式、架构文档等。
(3)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数据库创建、管理、安全控制、编程等。
(4)软件测试实践:测试环境搭建、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编写、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等。
(5)Web软件实现(编程)技术:客户端编程技术,如HTML、CSS、JavaScript、JQuery、Ajax等;、Web服务、Windows服务、.NET框架编程,如加密/解密、反射、属性等。
为了让学生实践迭代开发,我们根据学期实际历时共19周的现状,将实训项目划分成几次迭代过程,见表2。
对应以上迭代,按照各次迭代目标和各理论课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将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交叉编排,见表3。此课程融合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软件开发过程课程贯穿始终,但开始以介绍软件过程为主。课堂上主要学习显性过程管理知识,如配置管理、计划、沟通等;而有关团队协作、角色划分和角色职责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参考有关资料主要是《小组软件过程》来体会和学习。
(2)系统分析与设计课是实训课的主轴,从项目开始到结束,在需要的时候适时讲授相关知识。有些知识需要分步多次介绍,逐步深入,如关于软件架构的内容。
(3)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及软件测试实践课出现在特定的时间段。前者偏向项目前期,当需要建立数据库和进行数据库编程时介绍有关内容;后者偏向项目后期,当程序设计有一定成果时,适时开始测试工作。
(4)有关程序设计的内容按照开发顺序和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推进,通过代码重构,逐步、反复提升各专题编程知识。
4 实施效果
如文献[3]所述,2014年春季学期,我们针对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NET技术方向的59名学生实施了基于上述课程融合方案的综合实训教学,课后,采用与2013年针对未采用课程融合方案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相同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课程结束时,基于学生自愿和匿名原则,由已完成课程答辩的学生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由15道W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问题组成,每道问题的答案有从强烈赞同到强烈反对的5个选项,其中关于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问题(其他编号的问题与本文讨论的课程融合没有关系,故没有选取):
2.本课程提高了我的文档写作能力;
3.本课程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
4.本课程提高了我的分析设计能力;
5.本课程提高了我的数据库应用能力;
6.本课程提高了我的软件开发管理能力;
7.本课程提高了我的软件测试技能;
8.本课程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9.本课程让我理解了团队中的不同角色。
以上8道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图8所示。2013年的课程未采用课程融合方式,其数据仅作为对照。
从以上结果看出,课程融合后的综合实训对学生的编程能力、软件开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生对团队中角色的认识有显著提高;对学生的数据库应用及测试方面能力只是略有提高;对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亦略有提高,但是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提升上,表示赞同和强烈赞同的学生百分比之和与未进行融合的综合实训相比略有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编程实现方面,而分析设计参考教师提供的案例,基本上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即可完成。这说明如果综合实训中融合的课程太多,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即使有的课程十分重要,那么也极有可能被忽略;将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融合在该实训中就有此弊端,因此开展后续实践时应加以调整。
5 结 语
根据课程实际执行效果和课后对参与课程学生的调查,我们认为采用课程融合方法,在进行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同步穿插理论课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软件开发过程、Web软件实现技术等课程教学效果较明显,但是穿插的理论课如果太多,由于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个别重要课程反倒可能被淡化或忽略,因此穿插的课程数量要适度。对于系统分析与设计这样的核心专业课而言,还是在综合实训课开展之前单独授课较好。
参考文献:
[1] 郑大鹏, 林国璋, 张克军. 一种创新的独立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0(8): 1-3.
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 turing)是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模具、机电、数控等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相互结合,协助生产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计算和研发,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制造、组织和生产方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1 CAD/CAM课程特点
CAD/CAM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零件图纸、三维模型绘制、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制定、选择加工方式方法、选择刀具材质及参数、生成刀具轨迹、输出NC加工代码并最终在生产车间内加工制造出合格零件的技能。而达到上述目的就涉及到基础设计理论、机械制图、公差测量、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备及数控编程等多门学科,因此,CAD/CAM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
2 基于模块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操作步骤的演练,而不重视命令以外的知识,学生就不会宏观地、整体地把握事物的内涵。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连贯性,那么独立操作、运用软件的技术就不会到达更高水平。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教师在授课前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透教材,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正确地处理教材上的知识点,把课程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小模块,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基于模块的教学内涵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具有对应的教学目标,每个模块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取舍,也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对相应模块进行更新。针对每个模块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模块式教学的优点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的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 CAD/CAM教学的模块划分
以CAD/CAM中的常用软件CAXA制造工程师为例,该门课程主要内容有:基础知识、曲线绘制与线架造型、曲面造型、实体造型、实体曲面复合造型、二维铣削自动编程、三轴及三轴以上铣削自动编程。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按部就班,按章节顺序进行,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各种造型过程的学习和练习上,后面的铣削自动编程内容所用学时很少,而此部分内容恰好是CAD/CAM课程的重点所在,这部分学时不充足就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虎头蛇尾,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打破教材章节限制的模块化教学,如图1所示,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模块来保证各部分内容的正常教学。
5 模块式教学CADCAM课程应注重以下几点
5.1 尽可能根据工厂生产实际设计学生学习和练习用的实例
CADCAM教材中的实例有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上课教师应在授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购买相关图书,把工厂中的产品图纸转化为各个模块中的项目或练习题。并进行优化筛选,为自建教材做准备。
5.2 项目化推动各模块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后,尽可能采用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四-五人为一组并定期更换。在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分配各组一个项目课题,由小组分析项目课题并最终提出见解和实施计划,在讨论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探讨,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群策群力加以解决。
5.3 注重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各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考虑如何提高绘图效率和质量,正确的选用各种命令,合理确定绘制方案与流程,如何合理的选择数控加工方式、方法及参数,刀具轨迹路的合理与否的判定等等,确保学生面对不同的项目都能够自主完成,不产生依赖思想。
5.4 优化考核方法
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也要一改过去“一卷定成绩“或“一图定成绩”的习惯性做法。学生的最终成绩分别由几个模块,不同时期的平时成绩、上机成绩及项目成绩组成。采用模块式的教学,经过几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C++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1 引言
目前高校的非计算机理工科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这门公共基础课程,各种专业院系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该门课程所讲授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有所不同,但由于其功能的强大和运用的广泛性,绝大多数专业还是选择了C++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因此搞好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来看,感到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知识体系上应该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面向的对象的控制台编程、界面模式的API编程、基于微软的MFC的编程三个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水平难以达到满足现代工程实践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要求。由于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普遍精减本课程的教学课时约为48个学时(其中16学时为实验,32学时为理论教学),另外再加两个星期的课程综合实践。熟悉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人都知道: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2.2部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
由于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不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不了解工程应用软件开发的必要性,产生了学好本课程与否不重要的错误想法。一旦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产生,再加上本课程本来内容就难学,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难以及时地理解和消化,从而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且随着这些未理解消化的问题的越积越多,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习效果。
2.3 部分学生编程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大部分C++程序的设计开发环境都采用VC++的集成开发环境,该环境集成了C++程序的编辑、编译、调试等各个环节,功能十分丰富。部分同学由于上机编程练习的机会比较少,在那有限的实验课时里,只能照搬书中的实例做些基础与验证型实验,难以有效地运用VC++集成开发环境完成一些设计与开发型实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自主编程的实践能力不强,还需要加大力气加强培养。
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变革课堂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
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应用程序设计编程能力强,在应用程序设计方面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观念和模式,采取“主导―主体”双主式的教学模式,即强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要片面强调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根据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主体) 是在与客观环境(所学内容)的交互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的。目前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客观现实条件就是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繁多,如果片面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话,一是时间上做不到,二是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学生会从思想上产生依赖性,认为老师上课反正都会讲解,从而不主动去自学和思考,放弃了自主与所学内容不断交互的机会,这样教学效果未必会好。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化多元化方法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精讲多练。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配以动画,使学生便于理解内容的同时,激发出一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互动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把以教为主转变为学生以学为主。 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自学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设置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引导学生与教师课堂讲授时面对面的交流,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及时理解与消化所学内容,最后教师对自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现场编程,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程序的编辑和调试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共同解决问题,获得正确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同时也能顺便让学生学会利用VC++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的编辑、编译与调试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配置
优化教学内容的首要环节就是要精选一套优秀的教材。笔者认为作为优秀教材应该要内容完整,组织合理,简明扼要,实例经典,实验编程配置的练习题既要能验证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又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一些应用开发方面的训练。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精选教材的同时,可以组织编写更为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新教材。
此外由于C++知识体系复杂,内容繁多,但教学时数相当有限,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理论讲授时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系统连贯,一般内容点到即可(如C++的基本数据类型、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等等),留给学生自学练习,重点难点内容要多讲(如指针概念的应用、虚函数与多态性、重载与模板的应用等等),而且还要注意精讲多练,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把教学内容传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前面48个基本学时内把C++的基本内容全部传授完毕;第二阶段就是在另外两周的课程综合实践的时间里,利用学习时间相对集中的优势,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简练地介绍一下界面模式的API编程,系统而精练地重点讲授基于微软的MFC编程。
3.3改革实践教学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训练环节相当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且学生也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综合实践两个环节。
课程实验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侧重单元知识点的强化培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根据课堂讲授的实例,恰当设置实验,注意使学生学习编程逐步从模仿转向设计,要求学生事先编好程序填写实验报告再进实验室,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学生在自己成功地编制、调试、运行实验程序后,及时将经过整理后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室的局域网提交至服务器,同时要求学生自己也要及时用移动硬盘把自己的实验程序保留下来,以便将来进一步的复习参考。要求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要求的实验作业,另一方面让学生保留下自己的程序,能让学生有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编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素质,因为一个高质量的程序需要规范的命名、科学的编码风格及必要的注释;第二就是要使学生能学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地利用调试工具、手段等解决程序中出现的问题。实验课后教师必须做些归纳总结,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必需提出来进行重点总结讲解,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
课程综合实践这个环节有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学习,在这两周的时间里,除了要对MFC编程理论知识进行重点介绍,强化训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已学过的程序设计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来编制一个功能比较复杂的应用程序。为了更好地提高综合实践的教学质量,我们强调学生要按软件工程的思想对一个应用程序要首先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应用程序要实现的各项功能;接下来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对应用程序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即设计出应用程序中所需要的各种类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每个类的属性和方法设计;然后再进行编码调试运行开发。在这个环节的代码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MFC强化训练中学习的内容进行可视化编程,即学即用,发现问题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VC++集成开发环境的调试工具进行调试,及时地解决程序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MFC编程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保证学生综合编程练习的顺利完成。
3.4改革考核环节
怎么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考核中以笔试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编程能力的考核,这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考核指挥捧作用,我们对考核环节作了如下改革:
1)改革考试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了改革C++程序设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考核计划,注重加强教学过程考核,且考核形式也注重多样化、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
2) 改革考试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检验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3) 赛考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考试与课程竞赛相结合,制订将比赛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的相关管理办法,激励学生奋发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搞好该课程的考试改革,任课教师须将考核方式、要求等提前告知学生,并使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评定方案(如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各种测验、作业、竞赛等实施计划以及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等)。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须认真做好过程成绩记载,对每一学生的每一项评定结果及时记录在案,在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前向学生公布。同时将过程考核标准、结论等资料进行归档。通过上述考核环节的改革,基本能有效地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4 结束语
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怎么变化,其宗旨都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C++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各种实际应用程序的编程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即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笔者在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才能学好C++程序设计课程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后续跨学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将这些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后,学生在后续的学年中应用C++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编程问题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新军,宗明魁. C + + 程序设计课程教改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
关键词:情现教学 数控加工技术 课程应用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与重要性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场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认知和情感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便是在人为作用下不断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及学习乐趣。情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次大胆的颠覆与尝试,将厌学变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情境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数控课程应用中,依据职业工作环境精心设计与构建教学环境,能让学生放下书本的枯燥,而融入创设的职业工作场景中,在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做书呆子,而是自然而然由学生过渡到上班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学习与工作的顺利对接。
(二)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应试教育早已被素质教育取代,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茶,新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已成为教育界改革的重点。高职院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项专业技能的学校,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同时也更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时代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而所学的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当前高节奏的生活压力,慢一步就会被淘汰,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高职院校中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加工技术是侧重实践性强的课程,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程序、计算等较为抽象,学生们听起来较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使得高职教育出现发展缓慢、不被重视的尴尬局面,情境教学是围绕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教师通过构建不同情境,让学生融人其中,自主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团队协作意识,才能真正为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数控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数控加工技术包含了两方面的编程,即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想要编程顺利开展,首先要对加工零件实施工业分析。编程中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工艺参数和流程、刀具参数、切削用量和位移参数等等,在进行数控机床加工前,要将数控系统的存储器中储存数控信息,当前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涉及到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数控编程,GAM,CAD等,由于理论知识较为的枯燥、有些难度,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太集中,甚至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就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人在课堂上但并不是认真听讲而是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并且教学方式多属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中,用尽各种办法想让学生学习到各种知识,但是课堂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独立开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知识灌注,却轻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所掌握知识浅显难以深化与理解,因而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境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
将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通过围绕项目进行情境的设计。首先,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在校园学习结束后参与到车间工艺员、编程操作员以及CAM编程员等工作中,所以在规划教学程序是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规划的重心,将企业实际的生产产品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支架,突出学生多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为一体,明确岗位能力需求后,教师在数控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操作与编程,也要注意学生软件操作、设计创新、分析问题、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其次,采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为原则,定期进行高职院校与机械类企业之间的调研合作,开展各种讲座,按照职业领域划分出具体课程与岗位职责,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衔接,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再次,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只有教师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投其所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营造情境中就应该站在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师生在偷快、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多次互动,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随后,对于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能顺利实现较为理想,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的依据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掌握情况去制定教学内容,知识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灵活选择,并且需注意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虑周全,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景教学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情境教学当前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的如火如茶,对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而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具体应用中仍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动手、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真正掌握职业技能为日后工作中游刃有余奠定基础;其次,典型零件最好以企业的真实产品为主,教学内容延伸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总之,情境教学在当前高职教学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意义,极大促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教师应该有的放失的加以运用,为学生日后顺利工作夯实基础。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