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准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

时间:2022-03-15 13:5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准农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准农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6]夏安邦.决策支持系统引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第2篇

关键词: 课程成绩考核模式 网络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特色作业 提问式考勤

《环境保护学》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一门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变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用课程,主要内容为各类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方法。目前我国面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因而开设本课程可弥补农学专业教育的不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2]。课程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成绩评定,公平合理的成绩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3]。为提高环境保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均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4]-[6],但目前对于课程成绩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

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教研组以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建设为契机,对成绩考核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将其应用于2013-2015年的实际教学中,并根据教学效果反馈进行了完善,逐渐形成了本教研组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

1.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本课程的传统考核模式:(1)期末成绩占总成绩70%,形式为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2)平时成绩占20%,形式为课堂回答问题或小作业等;(3)点名式考勤占10%。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考核模式存在一定不足:(1)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偏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随意逃课的现象;(2)期末课程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开卷考试试题内容过于宽泛和乏味;(3)平时作业数量多、内容陈旧,使得学生负担重、兴趣低、疲于应付,且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4)单调乏味的点名考勤,占用课堂时间,且对师生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传统的成绩考核模式应该加以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研组从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入手,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立了课程成绩考核体系:(1)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至60%,增加学生对选择考核方式的参与程度,并对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方法进行革新;(2)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至30%,平时成绩设置为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和特色作业三个模块;(3)考勤比例仍为10%,采用提问式考勤的方法。

2.期末成绩考核方法改革

2.1考核方式的投票决定

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本教研组认为由学生投票决定是可行的,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具体程序:课程进行至半程或三分之二时,由任课教师介绍各个考核方式的特点和要求,然后学生利用纸质选票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投票,投票完毕,由任课教师根据多数同学意愿决定考核方式。经实际教学检验,选课同学对该方法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较高。

2.2课程论文考核方法改革

课程论文是选修课程采用较多的考核方法,同学们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查询资料撰写论文。然而,由于课程论文在成绩评定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使得评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同学对课程论文写作的认识存在误解,写作用语一味迎合批改教师以期取得高分;由于批改标准不一,部分同学不认真对待,滥竽充数交差,甚至抄袭。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行课程论文的标准化批改,将成绩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规范写作。改革后的评分标准见表1,其特点是注重格式、创新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文献查询和写作习惯,还可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本教研组还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的电子版,由任课教师制成课程论文集(电子书),于网络空间或者打印存档。由于涉及自身的荣誉感,学生写作认真程度显著增加,论文抄袭现象显著减少。

2.3开卷考试内容改革

环境保护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较多,传统的考核对于内容广度和深度要求较高。对于选修课来说,过多的知识点和过高的难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研组认为开卷考试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形式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的模式,分为3-6大题,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程知识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如:(1)论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2)探讨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发表对当前突出的具体环境问题的见解;(4)研究当前某具体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等;(5)结合农学专业知识,讨论如何实现绿色农业。

3.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改革

3.1网络学习评价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教研组在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环境保护学”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建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式交流[7]。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成绩考核模式――网络学习评价,教研组将此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学成绩考核中,比例为10%。具体方法:要求同学们定期进入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和交流,结课时由任课教师进入系统中的学生学习统模块计,查看和汇总学生登录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发表讨论次数、回答问题次数、查看教学材料次数等,并进行评分。教学实践表明,网络学习评价是一种精准和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可促进师生的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平台实现自主学习。

3.2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和状况的评分,代表着自己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效果的认可程度[8]。在2013-2015年的实际教学中,教研组要求选课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方法:(1)学生对自己的听课效率进行评价,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若两者严重不符,则酌情扣分;(2)学生对自己的期末成绩进行预测,若预测成绩与实际成绩误差≤10%则给满分,若误差超过10%则表明对自身学习水平认识不足,扣除相应分数。教学跟踪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间接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3.3特色课程作业

传统的作业一般要求各种资料查询、罗列和分析等,部分不仅作业枯燥乏味,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研组认为作业应该简单、新颖、与时俱进,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研组推出了特色课程作业,并根据认真程度和新颖性进行评分:(1)要求用手机拍摄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图像,制成环保视频;(2)要求用智能手机下载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查询软件、查询学校周边或者家乡的环境污染数据;(3)要求分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4)看环境保护纪录片,写出观后感。经实际教学验证,同学们对此类作业的兴趣较高,完成较好。

4.考勤方法改革

目前,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影响了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因而各高校非常重视点名考勤。但是,该方法单调乏味、占用课堂时间,过多的点名还会影响师生关系,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教研组认为采用提问式考勤方式不仅可以起到点名的作用,还能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提问式考勤覆盖面和效率不如点名方法,因此提问式考勤需要提前规划尽可能增加覆盖面,还需要与点名方法相配合。

5.结语

本教研组以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从已有成绩考核方法的现状出发,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引入了期末考核方式选择的自由投票,革新了课程论文的评分标准和开卷考试的内容,注重了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特色作业和提问式考勤的积极应用。考核模式应用于2013-2015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反馈见表2。由表可见,自由选课的总人数随年份有所增加,表明该专业学生较为认可课程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的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民主投票,三届均为课程论文,选课同学对投票模式及后续的论文评阅方法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期末成绩及格率达到100%,平均分数逐年增加,且均大于80分;三届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分数均大于94分。课程论文选题统计结果表明,多于60%选课同学的课程论文涉及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成因、PM2.5防治和噪声污染危害等,表明同学们比较关注当前社会环境和生活中常见问题出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和解决当下问题。因此,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学习成绩,改善了课堂气氛,促进了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 (1): 3-7.

[2]李凌绪,李平亮,邢小霞.应用型本科农药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科教导刊, 2016 (5): 125-126.

[3]罗兰,李平亮,杨从军,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5 (57): 1-3.

[4]董怡华,冯治宇,林静雯,等.“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42-45.

[5]赵本良,章家恩,秦钟.高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及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9): 110-111.

[6]代莹,王伟,张敏,等.《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1): 64-65.

[7]罗小勇.网络教学平台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 (17): 336-337.

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滴灌技术及中早熟品种的推广应用,早衰现象在我大量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籽棉的产量和皮棉的质量。结合近几年实践经验作如下剖析,并总结防治措施以做思考。[1]

1.2008年早衰棉田发生于各生育期的症状和影响[2]

表1. 2008年早衰棉田发生于各生育期的症状和影响

2.引起早衰的原因剖析

2.1气候原因

今年4月8日、17和18日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延缓了种子的发牙时间;8月17日晚持续3小时的中雨,五天后我连623#、2103#、1402#等条田部分出现植株上部叶片出现变红现象,根本原因是雨后气温下降,地表翻碱,根系活力下降,抵抗能力减弱,茎干和叶片不同程度变红,形成早衰。

2.2棉花根系浅而少

随着保温膜的广泛应用,地里的残渣残膜不同程度上升,同时,不断采用水肥提苗,直接造成根系扎不深。随着花铃期的进入,不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限制了植株植株地上部分营养生长,而当进入中后期生殖生长成为主要营养消耗部分,根系吸收的量远远不足,导致早衰早衰。

2..2.1正面:水肥不足,棉花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化过程当中,N、P、K缺一不 可,量上必须达到植株吸收水平的1.5倍。否则造成早衰。

2.2.2反面:苗期水肥过旺,促弱苗、疆苗、三类苗形成晚发棉苗,若遇到后期气温异常,根系又不发达,直接导致植株瘦弱矮小,叶片色浅发黄,最后呈现衰老脱落。

2.3缺少微量元素[3]

植物生理生化原理表明:植株缺什么元素,植株就会向着缺少该症状表现。微量元素对植株营养体的转化起到辅助作用。同时,植株的生理生化功能也离不开微量元素。

据调查,植株叶片变红导致早衰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缺少镁离子,至使植株叶片叶肉变红,进而枯死。

2.4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形成药害,导致早衰

近两年来,市场销售的农药种类繁杂,棉农使用机动泵进行三虫防治,尤其是在每次防治过程中混杂使用多用途农药,造成药剂的毒害加大,必然促使植株机体受害,形成早衰趋势。

2.5病虫害导致早衰

2.5.1病害:红叶茎枯病,8月中旬至9月初,大部分棉田遭受气候的影响,形成红叶茎枯病导致早衰。黄萎病从7月下旬一致延续到8月底,并且病菌存活时间较长,环境条件比较适合,引起黄萎病发生大量发生从而的导致早衰。

2.5.2虫害:红蜘蛛危害的植株,叶面发黄呈后脱落,茎杆干枯,花蕾小而弱容易脱落,形成早衰。

2.6滴灌缩短生育期,对早熟品种不利,形成早衰。

3.防治早衰的有效措施

3.1合理施肥,注重N\P\K的搭配比例和用量

转贴于

表2 K7品种施肥情况及红叶茎枯病发生率

月、日、kg、%

由上表可得知:1.钾肥不足造成红叶茎枯病发病率高.

2 . 氮肥不足造成早衰

肥料施用要合理氮磷钾三大主要元素不仅要施足,还要施均衡。在施足主要元素时,适当补充一定量的微肥,如在耕地时亩施硼砂2公斤、硫酸锌1公斤做底肥。磷肥、钾肥一次性足量底施,注意补施锌、硼等微肥,有条件的尽量多用有机肥。氮肥最好分期追施。同等的施肥量,分期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可增产10%以上。叶面喷施营养调节剂是棉花生产中一项投入最少、产出最高的增产措施。棉花中后期注意叶面喷肥,也可有效预防早衰。

3.2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是棉花高产的重要环节,灌水的时间次数水量等因素要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湿度和田间持水量、不同品种生育进程、长势长相进行合理灌溉。棉田采用间歇式灌溉是最佳灌溉方式,这样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改善根际环境,这样有利于微生物、抗生菌生长。灌溉以后,土壤易板结,这时要结合中耕培土。坚持做投水到头水不旱不涝,促进根系生长,蹲苗助苗,培养健苗防止早衰。

同时,结合苗情长势优化化调,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关系,确保棉花稳健生长不贪青不早熟。

3.3足墒耕种

足墒耕种很重要棉花不要抢墒播种,因为这样往往在出苗后就需浇水,浇水造成棉田低温高湿,极易暴发苗期病害,对培育壮苗不利。适期播种利壮苗播种早了在出苗前易受寒流或低温影响出苗,出苗后易受低温影响感染病害.

3.4 蕾期揭膜不可拖[4]

棉田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温和减少水分蒸发,在蕾期以前地膜的功效非常大,但在7月中下旬以后由于气温已经升高、雨季也已来临,此时地膜已失去作用,甚至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易导致根系吸收能力提前衰退.

3.5 病虫防治要及时苗期病害、枯黄萎病、后期叶斑病、蚜虫和红蜘蛛的危害,都可促进棉花早衰的发生,要及时防治.

3.6药剂调控:对于病虫害要适时防治,控制蔓延。发现病株及时处理。针对棉花的各个生育期要适时化学调控,使植株向着健壮、高产方向发展。

4.总之,要防止早衰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前设计好棉花的架子以增强棉花的抵抗力和适应环境各种气候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强棉花的叶片和植株的生理机能,根据棉花的长势控制好棉花施肥期间的氮磷肥比例和用量;合理运筹好水肥,使棉花正常生长。若棉花出现了早衰迹象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采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增施氮肥或者含氮量高的叶面肥进行补救,避免因缺氮而早衰。

参考文献

[1]农一师阿拉尔市精准农业技术论文汇编.新疆阿拉尔:农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局,2008;

[2]宋庆平. 新疆农垦科技.新疆乌鲁木齐:兵团科学技术局,新疆农垦科学院,2008;

第4篇

(一)表达功能型文体表达型文本注重表情达意,包括:(1)严肃的文学作品;(2)权威性言论;(3)某些文学作品,如信件。纽马克认为,对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即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是次要的。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纸杂志文章等。纽马克认为,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即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传达文本语境意义,注重信息传递效果。

(三)呼唤功能型文本农业科技文本旨在向读者受众传达农业科技知识,强调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通常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可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力求选词用字准确专业、措辞精准严谨、逻辑清晰、行文通畅。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先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

二、农业科技

文本的文本特征农业科技文本是指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类文本,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1)词汇方面:农业科学词汇跨多个学科,普通词语术语化。例如culture这个词,通常指“文化”、在微生物学领域则表示“培养”,如bacterialculture指细菌培养。此外,农科术语多派生词与复合词及缩略语。(2)语法方面:农科英语广泛使用名词及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被动语态以及长句。

三、翻译策略

(一)直译对于句式简单、结构单一、词汇意思明确的句段,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译,使得译文在形式内容上贴近原文,直观易懂。原文:Guargrainsareasourceofguargumwhichhasmanyusesinfood,pa-permanufacturing,textileprinting,andharmaceuticalindustries.译文:瓜尔豆胶源自瓜尔豆谷粒,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印染和医药行业。原文讲述的是瓜尔豆胶的作用以及最佳用途,主要运用主谓结构“Guargrainsare...”,后面是详细的说明,同时套用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增加信息量。译文采用直译法,简洁明了。

(二)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原文意思或容易产生歧义时,可采用意译。原文: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译文:RainingalltheJunewillsurelybringabigharvest.原文传达意为六月连阴雨可滋润庄稼,确保大丰收。此处黄金指代丰收,非指实物黄金。因此译文中可用“harvest”来点出“黄金”的真正含义以传递作者的真实意图。

(三)套用对于中国特色词汇,有约定俗成的译法,为避免歧义可直接引用,使读者更易接受。譬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BasketProject)、三夏(夏收、夏种、夏管)(threesummer)(summerharvest,summerplanting,sum-mermanagement)。

(四)长句处理可采用拆分、转换、重组,旨在完整翻译出原文信息,做到准确无误。原文:Multi-spangreenhousecoversanareaofrelativelylargeareaandcanbeachieved0.5-3hectaresaccordingtotheproductionneeds,generallyequippedwithbetterheating,cooling,ventilation,shadingandir-rigationsystems,agriculturalproductioncanbecarriedoutthroughouttheyear;Solargreenhousegenerallylessthan0.13hectares,andthesupportingsystemisnotperfect译文:连跨式温室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可达0.5—3公顷,面积大小可视生产需要进行调整,通常配备了更好的供暖、制冷、通风、遮阳系统和灌溉系统,可全年生产;太阳能温室面积一般小于0.13公顷,而且配套体系也不健全。原文仅一句话,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对比介绍了Multi-spangreenhouse和Solargreenhouse,通过分号连接这两个并列部分,分句中又嵌入并列成分和非谓语结构。译文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对原文语序进行重组,将两种greenhouse分开介绍,同时再将前后两个分句分为几个简短的并列成分,用逗号和顿号隔开,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便于中国读者接受。

(五)转换译法对于某些名词化结构、被动句、非限定动词、排比句等的处理须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进行灵活转换,以准确传达文本语境意义,达到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原文:Facilityagricultureisartificially,constructedthroughtheuseoffacilities,tochangeitsinternalenvi-ronmentelement,asplanting,breedingandotheragri-culturalareasofproductionand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to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ionandincreaseagriculturalproduction.译文:设施农业指通过使用配套设施,人为创造或改变其内部环境要素如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农业。原文包含非限定动词“constructed”“tochange”,逻辑关系错综复杂,结构繁复。译文打乱原来的语序,将表示方法手段的语义成分“through...”提前,同时将被动态的“constructed”转化为汉语的主动表达“创造”,使得全文紧凑,结构清晰,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六)增减译法对于某些重复出现或省略内容的翻译处理,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以真实反映原文意思为宗旨。原文:However,itwasobservedthat(Cropwateruseefficiency)mightnotprovidemuchinformationaboutthecompetitiveoryieldadvantageofonepartic-ularspeciesoveranotherbecauseimprovedWUEmayactuallyrestrictgrowthwith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andstillWUE,asaratio,isimproved译文:然而据观察,作物水分利用率可能不会提供太多关于某一物种较另一物种的竞争优势或产量优势,因为改进后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通过相对小幅增产可能实际上会限制作物生长。同时,作为一种比率,作物水分利用率仍有待改进。原文介绍作物水分利用率,用词简练,结构紧凑,语意连贯。译文将被省略成分如another所指代的“species”译出。同时,将某些成分如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译为“相对小幅增产”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

四、结语

第5篇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民族地区农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与成绩: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以及极积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发展阶段。2009 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业银行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提供多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还有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等也属于其业务范围。至2015年底,农业银行总资产为177913.93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89099.18亿元,吸收存款135383.6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40%,全年实现净利润1807.74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指开设在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农业银行分行、支行以及基层营业机构。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具备以下特征: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并且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同时拥有和保留着较为浓郁的民族习惯和文化,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国家一般会赋予这些地区一定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殊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方便偏远落后地区百姓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整体看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解决。本文就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状况做简要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1、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逐步向好,在存贷款额、绩效、声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农业银行准格尔旗支行至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55551万元,比年初增加43396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240104万元,比年初增加1422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15447万元,比年初增加29168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90465万元,较年初增加82305万元,新增实体贷款及或有资产不良率均为零。新增贷款100%。2013年实F利润16804万元,同比增加1636万元。当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3107万元,同比增加38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7%。(《准格尔年鉴(2014)》)

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比如准格尔旗支行荣获2013年度分行“五・一”劳动奖,荣获2013年度鄂尔多斯市分行综合绩效考核第一名。2013年6月,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表彰大会上,措勤县江让营业所和福建宁德长兴支行荣获“年度最佳社会责任特殊贡献网点奖”,等等。

2、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1)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分行是自治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围绕青稞、藏药材、优质绒山羊、牦牛肉、藏系绵羊、藏猪等高原特色产品发展方向,重点支持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先后扶持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余家,扶持的市(县)级龙头企业40余家。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28.36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发放工作,贷款余额10.09亿元。扶持了1117户农牧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实现了691395人的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扶贫贴息贷款,每年为产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39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分行出台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2项要务:一是积极支持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特色食品、高原特色藏药等产业的发展,走特色强区之路,推进特色农牧业“七区七带”战略格局;二是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资金的利益联动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十大产业”的推进力度,把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行增效的多赢效果。

另外,新疆分行以“金融戍边、稳疆兴疆”为使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和引导,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多领域的金融支持。该行围绕着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能源资源开发、纺织服装、特色农业等产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了对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五大千亿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加大对道路交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至2015年6月,该行对核心客户累计投放信贷45亿元,授信额度近3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2)对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民族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业银行在支持当地农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分行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为自身定位,以多种方式发挥好“三农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首先,抓住三农龙头企业和重点农户,以此为突破点。其次,以“公司+基地+农户”为重点扶持方式,围绕肉、绒、乳、粮、薯、草六大农牧主导产品开展扶持工作,重在推进农牧新兴经营主体的涌现。至2015年8月底,内蒙古分行共与区内343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实现了综合金融服务覆盖面过80%的目标。针对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综合授信176亿元,贷款余额达103亿元,突出支持了蒙牛、伊利、鲁花葵花油、金锣、科尔沁牛业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新疆分行则紧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主线,专项设置“三农”信贷计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针对“三农”的贷款增量不低于上一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具体落实了“20万农户致富工程协议”,对精品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支持,开展了“惠农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

“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是一款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指的是对民族地区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用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大额贷款。此类贷款的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保证、抵押、农户联保、质押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用款方式也较为灵活,可以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指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指的是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如果在采用自助可循环方式,那么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另外,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农牧民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信贷需求,而又无法实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推动农牧民改变“等、靠、要”思想,一些农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产品,比如保证信贷,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书面保证、乡或村级政府提供证明的方式发放贷款,而且利率极低。以“双联户”联保的方式开展的贷款活动也在增加。这就大大方便了农牧民,有效满足了他们生活和经营用款需求。

“农户小额贷款”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得到了较好开展。这一业务指的是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这种方式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有相似之处,但额度要小,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方面。也存在着贷款方式灵活、用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同时可以节省农户利息支出。

4、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

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金融服务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拓展金融服务方式对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内蒙古分行按照“一行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县级区域内的每一家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特点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内蒙古分行县域支行“一行一策”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业务目标、金融服务方式、客户发展目标以及风险控制举措等。

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提高,敬业精神有了加强。而针对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任眨农业银行也加强了专门的培训。比如内蒙古分行于2016年10月11日举办了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148名客户经理,其中二级分行有14人,全区134家支行有134人(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几乎涵盖自治区全部旗县支行。通过培训,提升了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岗位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统计工作和资金调拨、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产品严重缺失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微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原环境、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地农业银行更关注对当地较大企业的支持,或者仅仅满足于当地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对越来越多的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等小微企业重视不足,缺乏主动作为,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开展有限。

“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是依据小微企业所提供的有效抵(质)押物价值或保证人的担保能力,直接为客户办理各类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的融资产品。这种业务具备多个优点,如融资额度灵活,最高可达3000万元;担保方式多样,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存单、国债、银行票据全额抵(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便捷。

2、“科创贷”运用不足

“科创贷”是农业银行向纳入各级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各类本外币信用的总称,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理、承诺、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科创贷”主要满足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最高可贷款8000万元,并且企业可享受优惠融资利率,可以采用政府增信、保证保险等多种担保方式。

但在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科创贷”运用并不到位,这与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需求之间还有错位。以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演艺区内的小微企业而言,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多家具备科技创新元素的小公司,他们有的进行自主文化产品创意设计进而在演艺区内展销,有的与有关文化产品企业联合进行创意开发,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农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创贷进行满足。

3、工作团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尤其偏远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并不稳定,有较大的流动性,一旦有新的机遇,或条件、待遇更好的选择,员工一般会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人员不满现状,有抱怨和消极应对的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中,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缺失,尤其在高海拔的农牧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政策建议

1、结合所在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必须结合所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金融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因地制宜开展业务,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自身生存发展,并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

提高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关心他们,工作上鼓励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而达到稳定工作团队的目的。同时要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适当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银行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

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推进互联网金融“数据信贷”业务发展,对符合农牧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实行“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龙头企业+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利用“数据信贷”业务破解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传统贷款准入难、审批难、担保难等困境,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重信用、轻担保、无抵押”。利用“互联网+”简化手续,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优势,实现业务流程全部互联网线上操作,缩短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贷款业务办理速度。

4、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而且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农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促M农业科技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富农、强农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银行应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关注科技创新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利用资金链条作用推进“科技公司+农户”的信贷综合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

5、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农业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签署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在产业扶贫与小额信贷扶贫两大方面开展合作。随后,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等多份推进扶贫工作的文件。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任务更为繁重,当地农业银行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要设计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特色贷”。要创新金融扶贫、脱贫模式,在精准上下功夫,比如开展的以农户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内蒙古开展的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业务等。

【参考文献】

[1] 闫冰.农行吉林省分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王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6篇

人才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释放人才活力是每一位人才工作者必须有的理念。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例如,农业科技研究周期一般较长,育成一种农作物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10年以上。选育一个优良的家畜品种,往往要花一二十年时间。据统计,获得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平均要花费13年时间,二等奖要花费9.5年时间,三等奖要花费6年时间,四等奖要花费3年时间[2]。目前,许多地方和单位评价、选拔和考核农业科技人才,短的1年一个考核周期,较长的3年一个考核周期,5年一个周期考核基本算是最长的。考核过于频繁、评价指标过于繁琐,不仅占用了农业科技人才大量的工作时间,也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难以做到真正的创新、创造。所以,以服务于农业科技人才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目标。

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是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对人才素质、业绩及价值所进行的综合测评。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高度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需求的平衡统一。笔者认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为基础人才评价的实践必须有丰厚的理论支撑,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也不例外。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评价理论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提出的个人差异论与素质可测论。1)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理论是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理论之一。胜任力是指“将某一项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2)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对任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匹配的好,就会产生协调作用,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因此,对于组织和个体来讲,进行恰当的人—职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必须突出针对性、突出行业特点,不搞“一刀切”、“一锅煮”的人才评价,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和办法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事得其人。3)个人差异论。个体差异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异,素质是指个体实施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和潜在能力,它是在人的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品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5]。根据这一理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就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真正实现干不同的事用不同的评价办法。4)素质可测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人的心理也不例外。古代圣贤早就领悟到人的心灵和人的素养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测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6]。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模糊数学被进一步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大量的模糊现象被转变为清晰的数学表达,解决了人才评价的难题。这一理论也为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为评价他们的“德”提供了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便于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

2.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为指引观念变,思路开。“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做基础”、“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一次次思想解放,带来人才观念的更新。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以解放人才、释放人才活力为目标,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1)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未来发展。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要特别重视人才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尤其不适合对这类人才的引进评价,更不适合海外年轻拔尖人才的引进评价。对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而言,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办法评价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进入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继续开展高产创建研究,大力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多为他们提供“加油站”式的服务平台,真正把评价人才的过程变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加油鼓劲的过程。2)服务至上的评价理念。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以人才为中心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把人才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工作取向,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设计,方便的是管理者。例如,科技人员职称晋升、项目审批都是以学历、英语、论文数量、成果数量和到位经费等作为评价指标。这方便了管理者进行比较判断,但是学历背后的能力、论文的质量到底怎样,科研成果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就不是管理者所关心或能够关心的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方便的是管理,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要克服这种人才评价局限,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切实以人才为中心,转变重物轻人的思维方式,以服务于人才为宗旨,尽可能为人才减负,为人才松绑,让人才从名目繁多的评价项目中解脱出来,从频繁的考核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潜心研究,深入实践,创造出推动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3)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所以人才评价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创新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瞄准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做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使他们在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机械化技术体系中崭露头角,进而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

2.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能给予农业科技人才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及合理使用人才、确定人才薪酬、制订人才开发规划和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提供科学的依据,使被评价对象的素质及贡献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能够激发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的巨大热情,最终形成动态的、持续的和人才辈出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7]。1)人才评价首先要体现公平性。人才评价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人才做出的成绩进行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其相应报酬,这是人才评价在人才工作中的激励职能。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注意的不是他得到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8]。公平的评价会发挥激励的正向作用,增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使员工自觉为组织贡献更多的才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也是这样,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公平性。2)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灵魂。所以,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衡量人才评价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人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科学研究类人才,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论文、奖项和品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技术服务类人才,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奖项、标准和专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广类人才,以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为主要工作目标,将转化效益、奖项和推广面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9]。总之,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必须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依据相关政策法规,针对不同农业领域和专业、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区分职位特点,突出专业类别,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内容,并考虑体制因素的影响,确定具体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打破过去封闭的评价体系,采取更加开放的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与企业联合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人才评价标准要注重客观性。任何评价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既起着依据作用又起着导向作用,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评价工作的成败。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励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能对人才队伍现状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进而倡导一种浓厚的学习、研讨风气,保持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4)人才评价体系要注重完整性。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解决“为何评、何时评、谁来评、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等诸多问题,要保证评价的科学、准确,必须建立一套包括人才评价的理论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理论体系为现代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提供新视角,促进评价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是衡量评价结果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志。评价方法体系由传统和现代方法共同组成,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组织体系是人才评价有效实施的主体,承担人才评价的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和修订等职能。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人才评价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其他体系功能的落地与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农业科技人才招聘人才招聘的质量是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可以从人才队伍建设源头上提高质量。明确招聘岗位的基本素质及等级要求,规范人才招聘的流程与操作细则,健全和完善人才招聘标准,发挥准入型人才评价的功能,可以提高“新进人才”品质,降低用人风险,帮助组织找到高匹配度的人才,增强人才金字塔底层的稳固性。这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水平的“源头之水”。

3.2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培训是因为人才的现实状态与组织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有“差距”。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就能够找到这种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从而缩小这种差距。所以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组织实施人才培训中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在人才培训结束后,选择适当时机,对人才素质进行再评价,形成“评价—培训—评价”的循环机制,可以掌握培训的效果,发现培训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达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3.3农业科技人才的选用人才评价是对人的德、智、能和绩给出科学结论的过程。选拔任用是人才工作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重要一环,是人才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进而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选拔功能”,可以避免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错位”,使农业科技人才任用决策更为科学、准确,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效率。

第7篇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我国热带气旋的出现比率很高,灾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8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然而每年大概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的沿海城市登陆。洪涝是国内出现比率最多且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系统的防灾减灾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经实践及分析总结出一系列针对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应问题,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与国内的两千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要有系统单项防灾减灾向系统之间协同的全面防灾减灾转型。要统筹统一各层次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作为全面防灾减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跨领域的合作、进行各学科穿插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作为防灾减灾的科技辅助;还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全面措施,从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芹,张学贤,党修伍.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2011,12(06):143-149.

[2]高雪相,吴林荣.一次成功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案例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11(26):405-407.

[3]郭树军,范俊红.范例推理(CBR)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2011,42(07):218-220.

[4]熊传辉,何卫平,何明琼.清江水电气象服务的系统研究与运行[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30(11):174-177.

第8篇

论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426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尤其是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总是难以厘清;四化同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综合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均衡发展。本文基于四化同步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河南省;信息化;四化同步

1、四化同步的内涵

十报告中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和寄生性决定了信息化能够融入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四化同步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即系统的考虑四化之间的关系,厘清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信息化的需要,从而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国家工程,协调大型通信企业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距较大。以豫东平原的一个自然村为例,上网的接入方式主要通过ADSL接入,网络使用费用为500元每年,购买电脑并接入互联网的家庭约占整个村庄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河南城市已经实现宽带完全覆盖,家庭年上网费用在500至600元每年之间,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农村用户在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前提下,上网费用几乎相同,且网速更慢。调查中的反馈也同样显示制约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网速较慢以及上网费用较高。

2)基础设施建设重硬件、轻数据。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运用,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河南省在这些方面的布局较少,应利用郑州市成为互联网骨干核心节点的契机,积极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布局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的建设,力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软硬均衡、同步发展。但是,也要借鉴其他省份的教训,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以业务应用为前导,积极引进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核心企业,避免计算能力空置,资源浪费。

2.2 信息产业总体落后,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

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

在信息产业的相关产业链中,不同环节、行业的技术含量差异较大,如芯片设计、传感器研发、大型软件开发等环节技术壁垒较高,而计算机装配等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门槛行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是劳动力报酬较低,无法将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中。核心技术较少,导致整个信息产业无法实现技术溢出和从业人员的培养,重复传统工业的粗放发展模式,无法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2)信息内容产业较为薄弱。

信息内容产业是高知识含量、高经济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内容产业在信息产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信息内容是信息产业运行的最终目的,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可以增加对信息处理设备、信息终端设备、通信设施的需求,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内容产业代表着信息传播、展示的终端形式,发达的信息内容产业可以促进全社会信息流的健康通畅,促进知识和数据的高效流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国民的生活质量。

2.3 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

依托产业聚集区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两化融合的幅度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是,仍存在着规模较大企业信息化深度不够,中小企业信息化广度不够的问题。

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已经采用了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节约了成本。但是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方面,仅仅使用这些已有系统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两化融合的深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向智慧企业的方向迈进,探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创新应用模式,如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使用个性化技术进行差异性经营。

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缺乏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主动性和能力,导致两化融合范围不广。企业信息化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性高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积累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层的认识问题等诸多原因限制了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提供信息化的专项补贴;组织企业或协会团体采购;针对同行业或某个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协调产、学、研各部门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和成功案例的介绍,提高管理水平和认识。总之,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导致信息化应用的失败。

2.4 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制约因素较多

河南是农业大省,多为平原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潜力很大,但目前在农业信息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户信息素养偏低

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使用互联网主要满足娱乐需求,很少使用互联网查询生产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农户认为网上的信息不可靠,更倾向于通过熟人、农资销售人员获取这些信息;其次,缺乏使用信息工具的技能,不知道如何表述信息需求、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对获取的信息难以理解。这些都限制了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

(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深度聚合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开发了很多关于农业信息的数据库,但是农业信息范围广泛,包括生产环境信息、农产品信息、农资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等。对于农户而言,期望能够便捷的获取所需信息,如种植小麦的农户在产前需要良种信息,产中需要栽培技术信息、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产后需要市场信息、物流服务信息等等。目前,条块分割的信息采集管理体系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如何将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按照农户的具体需要进行资源深度聚合,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农户信息需求的关键。

(3)农业信息技术难以推广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能够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收益低、基础设施薄弱都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困难。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投入大,但边际成本低,适合于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与目前主要以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了矛盾。

2.5 电子政务建设中重管理、轻服务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3年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为0.46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07),居全国第25位,比上年下降4个位次,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同比增速为20.71%,低于全国增速2.8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五位。2011年以来,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不断下滑,已由2010年的全国第13位,降至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也均居末位。

3、四化同步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

协调和同步本质上讲是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根据这一理解,针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3.1 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乡同步

河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首要提到的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信息化对于发展高效低碳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的瓶颈,数字鸿沟现象也日益突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加大投入。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密度较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作用,加大投入补贴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2.降低农户上网资费标准。上网资费偏高成为阻碍农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信息素养需要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培养,降低资费标准直接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传统的获取信息方式,对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深远。3.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在山区、偏远地区,移动互联网成为最有效的接入方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户外作业,移动互联更具优势。

3.2 信息产业发展注重“质”“量”同步

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转移,尤其是富士康及相关配套企业入驻航空港区,河南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信息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继续做大这些产业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从质量上做强河南省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培训业。河南大中专毕业生较多,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对于软件培训业有大量的需求。经过对部分河南省软件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存在大量的人力缺口,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院校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培训,可以解决软件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相对于一线城市,郑州等城市在人力、交通、房租等各项成本上均具备比较优势。同时,软件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也有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在政府采购时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帮助软件业发展。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作为新兴信息产业,国内各地区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大。数据是大数据产业的宝贵资源,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这些都是数据产生的源泉,通过对河南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深度挖掘,探索适合河南本土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是河南省大数据产业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3.3 两化融合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

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是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增长的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智力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1)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契合点。信息化可以从产品层面、生产经营层面和产业层面契入工业化的发展。产品层面主要指指新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与产品相融合,生产经营层面主要指用信息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上,产业层面是指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此构建便捷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间全方面的融合。

(2)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支撑,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专业信息设备购置费用给予支持。对电子产品研发、工业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的企业在税收、贷款实现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体系。

3.4 农业信息化注重人、技术、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农户的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首先,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农户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最终需要通过获取信息的人来实现其价值,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年纪较大,普遍难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基层信息服务点虽已建立,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保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总结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成功案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切实发挥基础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

其次,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技术适用性。农业信息资源范围广、采集渠道多、涉及部门多、信息资源的无序使得信息利用困难。建立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统一农业信息门户,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将信息资源深度聚合,采用推送、个性化等信息传播技术,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最后,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研究表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化需求和投入意愿上都远高于普通农户,因此,农业信息化如要加速发展,应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使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得到有效推广。

3.5 电子政务与政府转型同步

伴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也应从面向管理决策转为面向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率转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认识,明确群众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信息从以宣传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2.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门户网站,提高信息的数量,将政务信息制度化,从制度层面明确信息的人员、范围、权限、最大滞后时间等指标。将同一主题的信息关联起来,避免信息过度分散。3.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提高互动质量,在重大决策过程中,通过互动平台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提高决策水平。开展政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互动渠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积极介入,合理引导,提升执政水平。4.加强考评监督,将信息公开的数量,及时程度,互动平台的群众评价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考评体系。5.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业务,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开展信息流的优化和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冲出迷雾: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赵意焕. 河南省新型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

第9篇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isk coping strategies of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We have found that when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facing the risk, they mainly take two measures: borrowing money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going out to work. Combined with prospect theory and“mental accounting”etc.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he poor peasant households choose to take the above two measures to respond to the risks ,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basic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farmer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ponding to the risks.

【关键词】贫困农户;风险态度;前景理论;心理账户

【Keywords】 poor farmers; risk attitude; prospect theory; mental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5-02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河南省农户的扶贫力度,减少农户风险,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更有效开展扶贫开发,更应重视研究贫困农户面对风险时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论文拟采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与“心理账户”理论剖析他们的冒险行为,以此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2 农户风险概述

广义上说,风险主要是指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损失发生[1]。对于贫困农户而言,风险是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市场行情变化、政府政策调整、生活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

贫困农户由于自身财力物力、教育水平、见识的限制性以及不确定性,常常面临着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风险的冲击,从而产生贫困问题、环境人口问题等严重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中,主要立足于降低农户风险的政策,但对农户的冒险心理缺乏足够的研究。对此论文引入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等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的行为特征,对贫困农户的风险应实施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分析。

3 河南省贫困农户风险调查分析

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开封市兰考县、驻马店市新蔡县、信阳市固始县三县共100户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贫困农户面临的风险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主。调查结果如下:

3.1 贫困农户面临的风险

调查中发现,70%的农户面临着建造房屋、婚嫁以及孩子上学等方面的经济风险,47%的贫困农户面临着家庭成员大病救治而带来的风险,还有42%的贫困农户会面临自然灾害风险,例如干旱洪水带来的风险,如图1所示。

3.2 贫困农户风险应对措施

从以上农户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河南省贫困农户中仅约10%的贫困农户会为应对风险而进行储蓄,70%以上的贫困农户更倾向于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以及外出打工的方式去应对风险,如图2所示。

3.2.1 向亲戚朋友借钱

由于贫困农户的收入和支出不均衡,贫困农户在存钱和向别人借钱之间更倾向于向别人借钱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应对风险。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信息的收集与整理,u估与决策。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看,贫困农户把借款和存款放在不同的账户中。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2],由于自己挣的钱和别人挣的钱在面临同样的损失时,他们的敏感程度带来是效用是不同的,因此影响个体决策。对贫困农户来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十分珍贵,支出时会感觉心疼;但从他人借来的钱来得相对容易,虽然知道以后要还,但以后的意义是抽象的。这就和现代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很喜欢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提前消费是一样的道理。

3.2.2 外出打工

贫困农户基于生活现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活状况,最直接选择就是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多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务工农民月均收入3359元,比上年增长251元,增长8.1%[2]。农民外出务工是为规避进行农作物生产时所面临各种风险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情况。基于行为经济学,“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即处于相对贫穷状态的农民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的行为都会精打细算。根据前景理论,民工在对相关信息心理认知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评价两个阶段,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决策框架”[3]。通过该框架建立,贫困农户对于外出务工和在家种地会有不同预期,当农民发现朋友亲戚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超于自己在家务农时,就会倾向于外出打工。

4 农户应对风险的具体建议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微观主体,受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诸多条件限制,他们应对风险时往往是自发性的。要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状态,须具以下几方面提高贫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4.1 从国家层面来说

要设计和出台更多政策去保障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加大对贫困农户的医疗改革,让贫困农户有病可医;加大基础教育均衡改革,让出身贫农的孩子有学可上。改革不仅仅是政策出台,更重要的是要具体落实步骤与制度保障,让贫困农户确实看到生活的希望。

4.2 从基层组织来说

应建立帮扶制度,多途径筹措贫困户帮扶资金;安排专门人员去帮助贫困农户解决问题。对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定期组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农户集中培训、上门指导,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为贫困农户家庭中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扶持;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他们选准致富产品,确保增产增收,加快脱贫步伐。

4.3 从农户自身来看

农户自身应当增强脱贫的意识和信念,不应该自暴自弃。有困难一定要及时向村里或者政府反映。同时应当积极开展生产生活,学习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扩宽市场与信息渠道,努力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保成.自然灾害风险定义及其表征方法[J].灾害学,2015(3):16-20.

第10篇

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的产业方向,林业产业化经营有成效,在林业经济、精准扶贫、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壮大发展企业的同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质量安全双提升。发挥林业在促进绿色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中的积极作用,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继续实施退耕还果工程,完成退耕还果,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产业规模。继续加强林果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对已建成的林果科技示范园进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林果示范园面积、提高档次,推广应用高光效修剪、套袋,加强树下管理,强化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果园单位面积效益,提升果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深化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添活力。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继续做好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等工作。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探索集体林场的管理机制,用好管好集体林场。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拓宽林业发展融资渠道,盘活林业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不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覆盖面。中国林业系统具备生态产业深度发展的潜力,林业生态基地的建立可吸纳国内外企业投资参与林业生态产品的经营管理。可以选择地区和绿色生态产品,建立联合生产网络及商贸流通渠道。同时针对当地贫困人群,组织有偿的精准扶贫,开展林下生态产品的共同开发,以达到资源利用、消除贫困、企业盈利的最佳成效。中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开展了数十年,具有庞大的客源潜力。而国内林业系统经过数十年的管理开发,许多基层林场在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地方建立了大量宾馆,具备了食宿条件、足够的接待能力。然而由于管理、宣传、经营理念等问题,目前许多林业系统的宾馆、招待所除了节假日,没有达到正常的接待能力,甚至有的一年中多半年要关门停业,造成了资源浪费。

2中国林业企业的经济空间

中国林业企业如何适应海外贸易的不适?有没有一个专门的行业组织帮助企业脱困解题?2014年11月7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正式成立,从“走出去”“、引进来”、“话语权”三方面着手,帮助企业“对症下药”,解决“水土不服”的难题。中国林业企业如今已“走出去”,但能否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要靠企业自身努力。“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开阔视野,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来”,林业企业只有下好“走出去”这盘棋,林业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国家贸易中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为林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防沙治沙和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些都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3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推进林业现代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要探索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做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做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做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林地适度规模,促进了林地规模化经营。新成立林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新建标准化的以种植农产品为主的林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新型林业经济组织等方式,积极引导林农参与林地流转,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新建了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新建花园基地,不断增加花木产业基地面积,积极推动生态休闲芳香旅游产业,带动了林农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5年规划,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资本投入。改革通过调整林地的界定,解决林地范围之争。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将林地审核审批权上收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行使。

4结语

“绿”的背后,是长期以来的坚定守护。然而,维护森林资源安全、让林木深深地扎根在山间原野并非易事。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作者:王克军 单位:漠河县北极镇漠河林场

参考文献:

[1]谢恩峰.宣州区林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92.

[2]王国聪.信息化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169.

[3]佟福锁,楼浙辉,欧斌.新农村建设中基于生态理念的林业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241.

第11篇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农业衰退风险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的改造机制。农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在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机制。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重点是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以品牌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究开发上,要在重视城市产业技术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城乡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有机统一。①政府要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性农业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基础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财政全额拨付机制,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中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畜禽水产育种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灾变预测和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把重视农业高科技技术开发和发展与重视农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既站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最前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有明显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实用性农作技术的创新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太空农业、基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网上农业发展。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非结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研究,排斥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以论文及获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升与发展主要指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③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从事基础性科研的所、室外,应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是现代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城乡现代产业改造农业的内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乡镇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县级区域内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农技推广站。区域中心站的建立将改变以往乡镇农技站小而全、力量单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发展。②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将农业其他专业与现有农技站职能合并至区域农技站,成为能够对农民进行综合服务的推广机构,由以前狭隘的农技推广变为广义的农技推广,并使之成为其他进行有偿农技服务团体(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③对区域农技中心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将区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扩展的平台、延伸的网络,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农业信息体系,将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乡镇农村联结起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④加大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市场和网上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对发展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是防范城镇化农业衰退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城市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城市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城市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这里讲的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主要是分析现代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问题。要防范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衰退风险,不仅仅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促使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和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延伸,没有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只是局限于农业谈农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会扩大农业的衰退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对于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贴息贷款、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但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优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联程度和企业效益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农户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城市企业,与城市非农企业形成股份公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尤其是农户直接作为城市非农公司的股东,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城市现代产业与农业融合,增加了农业增值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农民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农民成为现代化职业农民。

第12篇

1.1“特”特在产业

就是要围绕五大特色产业,把镇江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优质粮油产业,稳定16.67万hm2粮食、33万hm2油菜种植面积,确保全市粮食自给有余的同时,依托中中储粮镇江公司、中海油脂、正大油脂等大型企业,实施“粮油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工程”,将镇江打造成华东地区一流的粮油生产基地。精品茶果产业,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设施化栽培,加强特色果品园区建设,提高应时鲜果的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应时鲜果面积达1.167万hm2;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质量、增强茶叶品牌影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主打“金山翠芽”品牌,开发系列茶叶产品,到2020年,茶叶面积达到0.567万hm2。特种养殖产业,重点打造江鲜特色产业,做响“扬中河豚”、“镇江江蟹”等地理标志产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hm2,到“十三五”期末,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发展珍稀乡土树种、彩叶苗木、高档草坪、林下经济,扩大和新建苗木交易市场,打造以大亚木业、肯帝亚木业等为龙头的木制品加工“航空母舰”,将镇江林业产业发展成为复合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镇江市郊都市观光农业圈、312国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沿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茅山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四大农业旅游版块,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条精品线路,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农业旅游综合性收入40亿元。

1.2“精”精在园区

就是要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重点是对现有的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借鉴湖州、金坛等兄弟城市的做法,提升规划水平,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市场化运作,做到园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丘陵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带动一批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特色农业镇、1000万元以上的特色农业村,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1.3“优”优在品牌

就是要做响农产品品牌,提高镇江现代农业的知名度和延伸效益。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合作联社、农业园区等载体,对应时鲜果、绿色茶叶的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打响“句容葡萄”、“句容草莓”、“镇江水蜜桃”、“戴庄有机农产品”以及“金山翠芽”、“茅山长青”、“扬中河豚”、“镇江江蟹”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果品、茶叶、水产品品牌。加大名牌农产品市场运作。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委托策划公司,对自有农产品品牌进行包装设计、市场营销,提高品牌的市场形象;鼓励农产品与文化的有效嫁接,提高品牌品质。加强对名牌农产品实施动态监管。对品牌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施地方品牌农产品保护行动,保障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省市名牌农产品总量达到100个。

1.4“强”强在龙头

就是要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提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依托现有市以上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到“十三五”期末,新建成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新建成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过50亿元、过10亿元、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5家、15家、65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明确其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龙头企业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龙头企业建设模式,从而建立起彼此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1.5“美”美在农村

就是要坚持“生态立农”的理念,不断放大农业的生态功能。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清洁生产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有效“三品”总量达到900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保持在90%以上。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为新起点,推进宕口复绿、绿色示范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乡村等建设,确保林木覆盖率保持在26%的水平。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整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豚类保护、湿地保护等资源,并嫁接大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走出一条具有镇江特点的“以旅促农”发展道路。

2围绕“七个重点”,突破“瓶颈”制约

要把镇江现代农业做特、做精、做优、做强、做美,必须突破制约发展的七个“瓶颈”问题。

2.1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提质。2015年完成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名录的建立,建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动态运营监测体系。拓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形式。着力培植10个产加销一体型合作社、10个“托管式”综合服务型合作社、10个跨区域联合型合作联社;依托“苏合”销售合作联社,培植一批市场联结型合作社,并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积极推广“戴庄经验”,开展“四位一体”示范社创建,实现具有“戴庄经验”特点的行政村辖市(区)全覆盖。积极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坚持“两个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主要主收入来源),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和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强化对家庭农场开展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到“十三五”期末,示范家庭农场总量达800家,其中种粮类占比不低于60%。

2.2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为重点

着力解决科技支撑的问题充分发挥镇江境内5所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依托重点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我们的设想是,围绕五大特色主导产业组建“1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的产业联盟,创立“1+1+N”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实现高校科研与基地产销的无缝对接,并制定出产业联盟专家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根据实绩考核奖惩。通过建立“1+1+N”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激活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2.3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重点

着力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一方面,按照“政府搭台、银社唱戏、共谋发展、实现多赢”的思路,充分发挥“惠农贷”、“助农贷”、“富农贷”、“金农贷”的作用,缓解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我们将适时举办银企、银社、银场、银园对接会,向金融部门推荐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会同金融部门对其资格、信誉等严格审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投资我市农业,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投农的监管,防止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发生。

2.4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

着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提前下,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于2016年总体完成,2017年全面完成,2018年融入城乡房地产一体不动产登记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制度。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完成试点工作,2020年底前全面推开。创新土地转移形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培育和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2.5以农机和标准农田为重点

着力解决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的问题实施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战略,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集约化生产的思路,实现农艺技术与农机研发两个方面相向推进,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农机服务三项水平,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kW,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90%,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98%,全市农机服务经营年收入达到14亿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服务农户数分别占全市总作业面积和农户数的65%以上。以丘陵山区为重点,着力在荒山荒地开发、丘陵旱地合理利用、三级以上缺水稻田的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十三五”期间,将有计划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一批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新建1.33万hm2。

2.6以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为重点

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主抓手。做大做强本土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好“亚夫在线———中国镇江农业合作经济联盟”电商平台,支持“原味生活超市”实现爆发式发展,推广“基地+网络+消费者”的会员制农产品营销模式,并向市外辐射。大力发展本地农产品同城化网络销售。依托“亚夫在线”、“苏合”、“原味生活超市”以及镇江本土农产品销售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等,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农产品同城化网络销售,打造“4小时农产品消费圈”。以丹徒高桥、句容天王唐陵花木市场、句容后白西冯村为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网销为重点“淘宝村”。

2.7以开展学习赵亚夫活动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