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教育教案

生命教育教案

时间:2023-01-17 16:0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教育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教育教案

第1篇

积极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学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在小学的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思德等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通过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欣赏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学校要求成立生命教育资源研究开发小组,因时制宜,编制校本教材,专门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畅通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渠道和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渠道,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精神文明等各种资源,努力打造立体化、多方位的生命教育格局,使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将已有的特色活动加入生命教育,如艺术体操―生命的舞蹈、少年交警―生命的敬畏、书法教育―生命的共振、消防演练―生命的保护、关爱动物―生命的传递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真切、更为丰盈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提升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优化教学管理是生命教育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深入学习生命教育有关理论与经验,做到在教育教学计划中安排生命教育,钻研教材联系生命教育,备课时设计生命教育,教学中体现生命教学,评课时涉及生命教育,教研时研究生命教学。同时将生命教育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并要求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段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及时总结、分析、探究、交流,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专业水平,为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德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校情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地集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升旗仪式、办主题黑板报、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蕴涵革命传统的故事等一系列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将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理念注入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校园文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生命与自我和谐、生命与社会和谐、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时,先是将心育课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各班建立了心理信箱,成立了心语小屋咨询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心育方法,渗透在教学中,写在教案上,定期检查学习笔记,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进行交流。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生命教育:一是人性化教育。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敬的师生关系,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讨论性问题,要求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二是个性化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发散性的思维、标新立异的答案。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有信心去思考,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给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多面拓展生命教育领域

第2篇

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令人大吃一惊,我们的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尤其是遇到危险怎样避险,措施办法更是无计可施。

一、强化宣传点,提高生命教育认识

针对这一现状,经研究决定,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使之常态化。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大量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事故。通过大量的事故达到警示作用。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进而自觉地接受生命安全知识教育。

2. 经常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板报,广泛开展宣传,并利用班会、团会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例如利用劳技课讲安全教育读本等等,平时还适时地开展防火演练、防震演练等等。

3. 以《生命教育读本》为依据,开设生命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课时安排。

4. 开展演讲、竞赛活动,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我校每学期都至少开展一次生命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评选出生命安全知识标兵。

二、选准切入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史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且对自己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挽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1. 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让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世界及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作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自护的办法。

2.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观察本地交通现状等办法,认识交通事故的起因和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了解和学习与中小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法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3. 开展消防安全教育。通过火灾事故案例,认识到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并通过实践学习,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防火措施和火灾救护行动。

4. 开展预防常规安全事故教育。通过学习电梯出现故障如何处理、安全用电知识、安全使用煤气和燃放爆竹安全等常见的安全事故知识,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学会各种自救常识,保护自身人身安全。

5. 开展流行性疾病教育。了解流行性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以及人们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陋习,学习有关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懂得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6. 开展预防非法侵犯教育。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非法侵害对青少年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学会用智慧和知识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自己健康、安全地生活。

7. 开展预防校园伤害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体育活动、嬉戏打闹和参加劳动时的人身伤害,如何做到大型集会时不发生拥挤踩踏,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暴力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遭受伤害的可能。

8. 开展拒绝不良嗜好与习惯教育。通过讲解吸烟有害、喝酒无益、远离和网络成瘾等案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与习惯。

第3篇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语文教学中生命关怀理念的探究,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的融入实践活动。而且,生命关怀教育理念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渗入生命教育理念的作用和策略进行了探究和研讨,希望和广大同仁共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课堂;生命教育理念;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第4篇

曾经,年轻的我一直以为公开课的精彩在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在于教师生动的语言,在于学生精彩的发言,而那一次公开课,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精彩的心理活动课……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意义。

在心理辅导课中,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挫折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上好挫折教育这节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钻研的问题。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反思,最终开设了有关挫折的公开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两次设计方案呈现如下,以作对比。

一、旧视角——拘泥于“说教式”的挫折教育

【方案一】

课题:挫折教育

辅导目标:

1.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2.引导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挫折,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注:以下仅列出教法要点,对教学过程已作简化。)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欣赏成龙演唱的《向着阳光走》

(二)共同游戏,感受挫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扳手腕比赛。

2.请胜利的同学做一个表情动作,请失败的同学也做一个能表达你此刻心情的表情。

3.小结:伤心、难过、遗憾、失落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很正常的情绪表现。

(三)畅所欲言,认识挫折

1.请你把在学习中、生活中、人际交往等方面遭遇的挫折用乌云的形式在心形纸片上画出来。

2.倾心交流(小组讨论):你遭受过哪方面的挫折?遭遇挫折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3.学生代表发言。

(四)勇敢面对,战胜挫折

1.故事天地“两只小兔”。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对其中的哪只小兔说话呢?想说些什么呢?

2.心灵撞击——你知道哪些勇敢面对挫折,在挫折中奋起的事例?

3.情境模拟,活学活用。

4.找出病因,彻底根治。

(1)合理宣泄

(2)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3)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4)增强自身的努力

(5)调整行为

(五)教师总结,共谈收获

本节挫折教育课恪守了传统的教法,围绕“挫折”这一内容展开,重点在教师的“教”上。通过教师设计提问,层层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感悟挫折;通过“两只小兔”、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和了解战胜挫折的方法,进而增进对挫折的认识。学生的发言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却不多,所思所想也不深,一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辅导效果。

二、问题的发现——反思与修改

在一次教学研讨中,我与其他心理辅导教师共同探讨该如何上好挫折教育这节课,并针对辅导方法和教学设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其间听了师傅徐老师的一席话,受到了颇多的启发。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心理辅导课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利用游戏、小组活动、谈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辅导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节心理辅导课,从题目到教学流程、教学方法都作了很多改变,并作为公开课进行了区级展示。

三、新视角——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辅导模式

【方案二】

课题:彩虹总在风雨后

辅导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挫折。

2.通过游戏引入,然后以描绘彩虹的活动贯穿整节课,期间穿插入一些视频、游戏、讨论等,让学生对挫折产生充分的体验感悟,从而形成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耐挫的能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挫折只是成长中的一段经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挫折可以变成人生的一种积累和财富。

教学过程:

(注:以下仅列出教法要点,对教学过程已作简化。)

(一)创设情境,引入挫折

1.观看视频《跳》,分享观看感受。

2.了解挫折的定义。

(二)情境再现,回顾挫折

1.第一次画彩虹:分享所画的颜色和挫折事件。

2.故事接龙,猜这个女孩会怎样做?

(三)小组讨论,直面挫折

1.献宝总动员:你是怎样应对挫折的?(小组讨论)

(1)合理宣泄情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

(2)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会求助

(4)改变认知

2.第二次画彩虹:当你现在看这段挫折时,感觉是怎样的?请再选几种颜色把导学单上的色带涂满。

(四)活动体验,提升挫折

1.欣赏《跳》的后半部分,你有怎样的感想?

2.游戏“进化论”,活动分享。

鸡蛋——蹲下 小鸡——半蹲 圣人——站立

游戏规则:全体学生蹲下作为鸡蛋,找任意学生石头、剪刀、布,赢者进化为小鸡;然后,小鸡找小鸡去石头、剪刀、布,赢者进化为圣人;圣人与圣人去石头、剪刀、布,输的人变成鸡蛋,继续游戏。

(五)总结升华,感悟挫折

1.展示彩虹。

2.收获园: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四、新旧视角——两种方式的比较与反思

修改以后的新教案,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多的改变,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标题更加生动。标题从生硬的“挫折教育”改为了“彩虹总在风雨后”,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并能把挫折与成长、生命相联系,课的高度、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体”。修改前,学生对挫折的体验不强,总觉得挫折离自己很遥远,战胜挫折只是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名人的事情;修改后,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利用游戏、画彩虹、谈话、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感悟挫折。特别是视频《跳》使学生感受到了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关键是如何应对挫折,通过游戏“进化论”更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这个游戏,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但是只要你不放弃,鼓足勇气积极面对,坚持下去,说不定成功就出现在下一次的尝试中。

最后,辅导效果可以量化。原来的设计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参与度高,但是对于挫折,学生是如何理解的,辅导效果不是很明显。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所画彩虹颜色的变化和学生在收获园中的感受,明显看出辅导效果,学生的对挫折的感悟是逐步提升的。

经过调整修改,学生不仅参与度高,而且收获很多,很多学生感受到挫折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珍惜生命,积极地应对挫折。更重要的是,不仅学生有收获,连听课的教师也纷纷表示,这节课对自己也很有启发。总之,这节课生动、有趣、有效,学生喜欢,这种心理辅导课的模式是非常好的。

五、敢于尝试,不断反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心理辅导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辅导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一)精心设计活动,让课堂充满乐趣

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辅导课中,许多教师为了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就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这样课堂才充满乐趣,学生才能有感悟,有收获。

(二)激发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灵动

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尤其是尝试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想法的分享,体现智慧的流动,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这样的课堂才能更灵动,更丰富。

(三)教师不断反思,让课堂充满智慧

一节好的心理课不仅对学生有所启发,对于听课教师更是一次学习,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心灵的洗礼。好课源自教师的精心设计,源自教学的每个细节,源自教师的独特视角,更源自教师切入点的选择。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变,积极尝试,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

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教师,经过这次心理公开课的历练,我对心理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期间的不断反思、调整和改变对我更是一种启迪,一种净化,一种指引。

第5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 课程之“本”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6-02

1 课程中人文关怀现状

1.1 情感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人文教育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实际需要才能达成最优效果,空喊口号是无用之举。当前的课程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考试压力之下,人文教育处于不断被挤压、压缩的尴尬之中,即使是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面临被学科侵占的局面。学校不是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社会把考试当作评价学校好坏,成绩是学生升学的主要凭借,所以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学校不得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知识教学中,忽略了符合青少年生命需要的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但是真正做到落实的寥若星辰。教育重心过分偏向知识教学,忽略情感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陷入生活的麻木之中。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就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具备高超的智商,突出的情商,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眼里的成功者,优秀者。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行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服务。

1.2 教学与实际相悖

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内容偏向于成人化知识,倾向于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小的断层,而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也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生活智慧教育。课程建设中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世界,看不到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教育成为与学生个体成长互不相干的事物,成为单纯的认知。教育本来就来自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这片活水中寻找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学生终身的幸福。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的活水的滋养,就会失去生活的活力,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寻求生活生命幸福的有效策略。

1.3 体认知的薄弱

现代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课程教育过分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陈述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重心,漠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存在着“为知”的倾向。人文教育的缺失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与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敷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不负责任。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中,眼中只有教案和课本,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具体的个人。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脱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看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只是老师教学的追随者,学校管理的被安排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并慢慢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从个体转变为共体之一,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的一个,必然造成尊严感的缺失与担当意识的缺陷,人性逐渐走向冷漠。只有将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生命、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体察他们细小的但是对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真正去发现人、培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看见自己的存在,理解和尊重生命。课程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要保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单调,人云亦云的悲哀。

2 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

2.1 人文学科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提供实践路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为文”的范本,而且体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的距离被拉近了,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体察到学生真实的心理,而不是隐藏的真实心理。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就是对故事主人翁或者作者的体验,就是对超脱自己的校园生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把握生活的真义。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加强人文引导。可以在写作中渗透“为人”素养,设立写作专题或者主题,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真善美”的弘扬。如《热爱生命》《一位可敬的人》《难忘的事》等作文题,就是在训练学生“为文”的同时进行“为人”的养成。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成果的珍视,是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保证。重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体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

2.2 丰富的教学方式

人文关怀的落实不是靠空喊口号也不是靠简单说教。丰富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强调主动参与与口语交际,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学到合作、尊重、担当等品质,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与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偶尔进行改编,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进行重组。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教学中,产生真正的去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能将人文精神的内核真正培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一[J].教育参考,1994(6).

第6篇

        1 课程设置较偏多,造成课表编排困难

        依照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5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然而以下课程还需设置,其中国防教育课要求每学期保证10课时,基本达到隔周一节,消防教育课(每学期六课时)、法制教育课、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心理发展课、班会课等等,这些课程大部分要求体现在课程表上,这样把学校的总课程表弄得很满,学校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的确对育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应考虑学校的课表安排和教师的教案编写,使之既合理编排,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2 音体美英专职教师少,造成学校难以开足或开齐

        农村学校为使各校各校能开足开齐课程,提出跨校任课方案,音体美课程现在各校能正常上或克服困难上的也不多,虽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非专业教师参加音体美教师培训,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最后音体美只能是一首歌、一个球、一幅画。英语科目,仍不能全面铺开,因专业英语教师少,培养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的确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英语,这必将给小学生到初中学习英语造成一定影响,学生间英语基础不等,差距悬殊。

        3 教师工作负担较重,造成备课与讲课脱节现象

        一般看来,村小教师十分轻闲,因为条件简陋,学生较少,实际并非如此,村小教师基本上是“拳打脚踢”,绝大部分科目融为一身,要编写教案还要批改作业,尤其语文作业较多。语文作业包括生字本、生词本、作文本(三~六年级)、小语整改作业(听记本、积累本、读书笔记、小练笔、日记本),教师批改作业的同时还要应“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各种活动记录。(第二课堂活动、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等)教师自身业务还有一些,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按时进行章测并算出等级分,当然这些工作是在课间完成的。工作量过大,造成教师突击完成备课教案的编写,甚至为写而写,而不是为教而写,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作用,达不到备课教案和实际授课的有效结合,部分教师形成了备与讲的脱节现象,这是值得关注的。 

        4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矛盾困扰着一线教师

        我们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呼吁,一直在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是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都不肯放松教学成绩而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局、教研室近几年里强调评价学生不能单纯从学生成绩看,评估教师工作,不单从教师教学成绩看,这种做法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学校的监控措施有许多盲区,不便操作,不好把握,农村学校要考虑校情、师情、生情,所以如何进行有效衔接,有效转变值得探讨。

       5 教研与教学脱节

        教研与教学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对教研存在误区。一是认为搞科研是专家们的专利,而普通教师的本份就是教好书。搞科研写论文是做给人家看的,是名利工程,只有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二是认为教学就是上课,而教研就是上一节优质课或听一节示范课,活动一开始轰轰烈烈,全面参与,等活动一结束,教研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参与者成表演者,听课者成观众。三是“研”的成效慢,而“严”的见效快。尽管不少学校也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唯成绩是举,农村家长更是这样认为,考试成绩好能一俊遮百丑,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与批改作业等环节上,“研”就慢慢荒废了。

        6 学生活动少,活动效果不佳

        受农村自然环境的限制和村小办学条件的制约,体育活动器材、科学教具及其它教学辅助用品、少先队活动设施都不够齐全,致使学生活动较少,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虽反复要求各校要创造性运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但学校条件有限,已达到最大限度,这就形成了尴尬的两难境地。

        7 农村家长素质有待提高

第7篇

和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系统工程,要建设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控制平台——科研强教。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的核心教育资源,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追求每个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境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准。现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教育的关系谈谈体会。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主要表现:

1、教师所教内容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带着学生走向教案,也能带着教案走向学生,更能让教案跟着学生走!实践证明,与学生关系和谐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容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心理障碍。

2.教师有一种人格的感召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3.有利于师生交往,产生共振效应

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关系和谐的教师之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而出自感情不深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之口,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反而觉得是一种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现那种良好行为;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是对学生轻微的谴责,远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震动”和教育力量。

4.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景,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的目标。

5.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否则,就阻碍了这种迁移。

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此重要,怎样构建这种关系呢?用爱!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中国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这种爱是一种唤醒,激励,指引,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高级的情感。 转贴于

1.用“师爱”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的个体,是一批批尚未成熟的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是天然的唤醒者,要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在设计新句型“How much is it?”的导入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大叠人民币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趁势告诉学生:Wow!So much money!接着,我指着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学生:How much is it?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It is one yuan. 图片下面我就展出“How much is it? It is ...yuan.”这个句型,引导学习在理解中朗读这个句型。接着,我依次展现2元,5元,10元,100元的人民币,我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让学生用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yuan.”来讨论这些图片。正是由于我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民币激发了学生学习 兴趣和课堂的参与热情,并利用人民币的不同面额来引出教学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这种情景化、情趣化、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用师爱激励学生成长

每个人生命都是独特的,学生由于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千差万别,自负,自卑,自私,自控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他们成长。善于站在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生活积累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体验,这样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灵性,启迪学生的智慧。

3.用“师爱”指引学生的行为

意大利作家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学生可能在学习上各有所长,但在做人方面都有所欠缺。批评学生的过失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批评学生要掌握分寸,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对事不对人;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要批评学生错误的同时在心里想着他的对的地方。当学生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暗示或进行个别交流,不在公开场合加以训斥或给学生判“死刑”,以宽容之心给他改正的机会。而当学生优秀的时候翘起大拇指公开表扬,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

第8篇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不是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最典型者当数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的诸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许多教学思想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由此可见,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才会有魅力,有品位,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也。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教学思想的舞台,追求有教学思想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景。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呢?教学思想从哪里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涉及到教师的政治,哲学,理念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做一个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就要求对教育教学有新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会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基于自己所学,教师所知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行动,那么对教育、对学生没有多少益处。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水。人的一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目标的不断学习,要有研究精神、创新精神和谦虚精神。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的阳光教师。做阳光教师要敢于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M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育也注定与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广大年青教师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误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误的。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每天能反思自己。正是由于反思,成就了于永正、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等一代名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是连接教育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些教师工作了几十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他没经验,重要的是他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总结经验。对探索者而言,反思是一盏明灯,引导我们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那种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很不够,还需不断努力。

做一名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他们的课堂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他们的课堂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一个有教学思想的教师着力构建的课堂文化,应该是精彩纷呈,充满生命激情、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课堂文化;充满智慧的、启迪学生心智的智慧型课堂文化;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性课堂文化。

做一名有教学思想的教师也是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闪耀着灿烂人性的特色。一个教师一旦有了独具的高雅的品位,他的教育教学就会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他就会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真挚、博爱、宽容、慈善,坚决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成才作为自己的成功。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己的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命充满人性的光辉。人因思想而伟大,世界因思想之林的存在而生机勃勃,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给力的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吧。

第9篇

我校是一所具有32年击剑历史的传统特色学校,在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辉煌期之后,现在又迈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击剑事业贡献奋斗的人才,在社会上享有非常响的名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教练员、击剑班主任、全体击剑运动员的关心指导和努力拼搏下,击剑成绩始终保持在上海市的领先地位,去年学校荣获了国家级传统特色学校,这是学校击剑特色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这么高的荣誉,既是对学校击剑特色项目的肯定,又引导学校必须加快发展。同时我校又是一所开展2年预防教育的示范学校,在政教处奚老师和杨老师的关心下,在预防的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教案,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开了一个好局,今年年初,学校被评为**市预防教育先进单位。

基于这样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特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去年年底召开会议决定,开发学校特色教育的校本教材,把学校已经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特色上升为可指导实践的理论教材,使特色教育在教材的引领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因此,学校成立了击剑和预防教育两个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立足全体学生,制定编写的方案,如击剑校本教材编写面向两个层面,一个层面面向击剑运动员,制定了适合不同年龄运动员的分层目标,并按照三个剑种制定完整的训练目标、难点、要求、训练技巧和方法、心理调整和评价标准等,使全体击剑运动员能在一个比较科学的训练体系下学习训练,正确定位,有利于推动运动员和学校击剑事业的发展;另一个层面面向全校师生,从击剑的发展历史、怎样欣赏击剑比赛、体育课和击剑运动的整合等三个方面进行统整,让非击剑的学生能够在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了解学校击剑的历史,明确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学会欣赏击剑运动项目,从比赛中感悟击剑运动员拼搏进取的精神、高雅文明的举止;在本学期开始的体育上,我们安排一节课实施校本教材,使全体非击剑班的同学能够学会一些基本的击剑动作,开展一些增进友谊的比赛。又如,预防教育的校本教材,分为知识和活动两大板块,是由政治组的洪国华老师主编,他从去年兼任学校的预防教育的专任教师以来,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预防教育校本教材,更好地贯彻落实上海市开展的“两纲教育”,使学校的预防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预防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成为“珍爱生命,拒绝”的人。

今年暑期,涵盖两大教育体系共四本校本教材出版了,这为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在其他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发新的教材。

今天,我们开展一个简单而隆重的授书仪式,既是感谢参与编写的全体老师,又是想引导全校教工能够为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再作贡献,同时,也希望全体学生在拿到校本教材后,认真阅读,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真正使教材能落到实处,努力实现特色教育深入人心,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特色教育的水平。

结束语:

书,一件令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件,却能为我们构造出不同的生活色彩:小说能丰富我们的感情;散文能调理我们的思绪……然而,校本教材却能给我们带来骄傲。它是我们每一位零陵人的标志符号。希望同学们拿到书后,能认真地阅读它,从中不断增长有关击剑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增长属于我们自己的自豪感。

第10篇

1.缺乏思维创新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制度的不断实施,以往的思维训练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当下时代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这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率和质量,以往的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模式单一,并且也比较应试化和程序化,生物教师并不重视对生物知识的分析和探索,致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僵化,没有创新意识。

2.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多有趣味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能有效把握生物知识的内容,致使整个生物课堂单调无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会很难感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就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有效培养起来。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做好教学内容的编制,多使用一些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素材和内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生物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灵活运用生物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语言艺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利用语言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利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也传达给学生,指引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有效利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实际教学中,生物课堂教授的知识过于抽象,容易降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风趣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生物课堂的学习。除此以外,由于生物学科和生命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生命知识的时候,需要将珍惜生命的理念融入其中,用语言魅力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含义,使其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味性的课堂,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图片,如雾霾、河流污染、资源耗竭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生态环境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图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再如,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讲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等,教??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将生态系统具体化,然后让学生辨别课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用播放短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短片中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老师以及书本所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短片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在观看和思考教学短片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能力、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善于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质疑、发问

第11篇

判断一种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不能只凭感觉和想象,需要长时间跟踪调查和对比研究。

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目前正在内地进行早教公益活动的朋友,告诉我她亲历的一件事:她曾陪同内地一名教育局长去参观德国幼儿园,这名局长看到德国幼儿园的游乐园,问德方园长,要是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幼儿园的游乐园,有些游戏是蛮危险的,小孩子们搞不好就会弄伤。

她清楚地记得,德方园长对教育局长说,有两方面原因让他们可以大胆地让孩子们在游乐园里游戏,一是每个幼儿都有投保,出了安全事故,学校不要承担多大的赔偿责任;二是他们的游戏是一批幼儿教育研究者开发的,而且,对于每个游戏所起的教育作用,都有实验数据,他们的实验显示,把幼儿放在适当“危险”的环境中,反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他们会学会处理“危险”,反而降低安全事故,这也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这给她很深的感触。为了体验德国和中国幼儿教育的不同,她也拿自己的儿子做了“实验”。回国后,她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一家公办幼儿园,结果发现,儿子对内地幼儿园的“教学”很不适应。在德国,幼儿园是禁止进行知识学习的,不用学识字,也不用学数学,可在内地幼儿园,这是主要内容,与国内的孩子一比,她的孩子就像是个“傻瓜”;国内的幼儿园,可能是由于场地的原因,孩子们的座位是一排接一排,都面对老师,这也让她的孩子不适应,因为在德国,老师和孩子们是围在一圈的,孩子们做游戏,玩玩具,老师不做任何要求,允许孩子们尽情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而国内幼儿园的老师,是要要求孩子们遵守规矩的。尤其令她感慨的是,在德国,幼儿园对孩子们的引导,崇尚“自然”,比如会让孩子们模拟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会把树叶、坚果都带进活动场所,作为“教案”,完全不像国内幼儿园,上音乐课,就让学生弹钢琴。

对于中国幼儿园和德国幼儿园的差异,国内有幼教专家告诉她,两者都走了极端,中国幼儿园太重视知识教育,德国幼儿园对孩子们则“太放纵”。她认为,幼教专家发表这样的看法,根本没有做对比实验,只是凭感受。德国的幼儿教育之所以采取禁止进行“学前教育”的方式,是有科学实验依据的,它有助于孩子们保持天性,而不是在过早的知识教育中,被局限在一个模式之中。

确实,对于我国教育,究竟有怎样的优点、缺点,不管是专家,还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谈论起来,基本上都是凭感觉和想象,没有长时间跟踪调查的数据,也没有对比研究。就拿幼儿的游玩来说,一些家长在陪孩子玩耍时,呵护有加,生怕一不小心摔坏了,久而久之,孩子在保护之下,失去了探索、冒险的精神,就是走在平地,也会摔跤。但是,给家长说道理,很难讲得通,而如果有比较研究的数据,告诉家长们给孩子们适当的探索、冒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受伤比例反而更低,就可能更有说服力。

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其质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是领先的,这同样是凭感觉“说话”,大家能拿出的资料,就是我国有多少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在国际中学生竞赛中有多少获奖,而这些并不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数据。能反映教育质量的数据,是对这些学生保持20年、30年、40年的持续跟踪,并对不同年龄组的学生进行对比,只有拿出这样的数据,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

问题在于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者,没有那么大的耐心,他们期待在短时间就出成果,所以我们所见的是,上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启动几年,还没来得及调查、评估初步结果,就宣布改革很成功,又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革本身也成为办教育的政绩,而究竟为什么而改革,改革是否带来教育局面的转变,只有自说自话,没有深入的科学的调查。如此发展教育,就难有科学的决策,教育就会偏离发展规律,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就会被各种反复变化的政策、规定所折腾。教育可能在有关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中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更希望,推出一种模式或做出一个决策之前,能多些科学精神,拿出更长的时间跟踪调查和对比研究。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第12篇

荆家镇里仁中学 荆常新

读完陶继新先生的《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面对陶继新先生展现的每位校长的风采,书中流淌着各位校长的智慧,令我抚案沉思,思绪万千。感受20位名校长的治校之道,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思考。

一、用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

20位校长各有所长,但共同之处就是都是有思想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而办学思想首先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从胡美山校长的人本思想到李升勇校长的从小处着手铸民族之魂的理念,到赵福庆的创新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它不是一个技术、形式的东西,它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思想体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计谋、策略和韬略,就是说,它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它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

二、教师的发展成就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胡美山校长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周奎齐校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树学校品牌。侯溪萍校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学校只有为教师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长期保持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研业绩,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学校在发展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联想到当前我县农村学生到县城借读不断升温的现象,家长选择的是“学校”还是“老师”呢?我想,与其说学生家长在择“校”,还不如说是在择“师”来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就教师就是是成就学校,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

三、用文化浸润学校

文化来自于读书,思想也来自于读书,20位校长都是爱读书的校长,不但自己爱读,也号召老师读。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备课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科领域内,学校课本中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自己知识海洋的一小部分。只有衬托着学校课本的背景越宽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自如、自然。

作为校长要带出一批爱读书的老师,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精神需要,让自己和老师们要有读书的兴趣,喜欢博览群书,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谈到读书,我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大多数老师竟仍然以可怜的老本,努力支撑维持着现状。

学生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只有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这样在文化中浸润的学校才能有一定的生命力。

四、校长是教学科研的领头雁

20位校长既是行政领导,有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头雁。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高深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一提到研究就感到害怕,实际上,我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接触的学生每天都在变化,我们自身也在变化,如果我们的老师出现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生机,没有把自己看做教育的创造者。我们只有善于深入思考教育现象和教育原理间的关系,才能预防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校长只有日益深入钻研教育教学过程中微小细节,不断在教学研究中开辟新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成为教师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校长本人不参与教学研究,不能在研究中发挥首创作用,而指望教师主动精神的自然产生,那样的成功是很偶然和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