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18:1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年三十问候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讯)“你抢了多少红包?”当微信一夜间引发抢红包狂潮,这句话成了马年春节最HIGH的问候语之一。压岁钱是所有人童年最大的诱惑,却不再是长辈送给晚辈的拜年礼,而是好友之间互相娱乐的网络红包。
“三十那天晚上,我微信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原来是好友发放的红包。”春节期间回老家海阳的王兰告诉记者,红包只有5块钱,但是感觉很有趣、很新奇。在领到红包的界面上,王兰发现自己还可以送红包给自己的好朋友。
兴奋之余,王兰也将40块钱“塞入”20个“红包”,发给20个小伙伴。这20个人每人都能领到一个红包,金额随机分配,多的能拿到几块钱,少的只有几分。
记者发现,通常在微信群里发出的红包,瞬间就会被几十人秒杀,一百多个红包在群里一发,几秒内红包就一扫而光。一位网友兴奋地在微信圈子上说:“马年春节最快乐的事之一,就是‘抢’微信红包,微信用户几乎全体出动,实在有些令人始料不及。”
不仅朋友之间互发红包,情侣之间也会通过网络红包表达情谊。白领小王就在除夕晚上给女朋友发了13.14元的红包,寓意“一生一世”,“女朋友很感动。说虽然钱不多但是心意收到了,很受感动。”小王乐呵呵地说。
“忙活一晚上,也抢不到几块钱的红包,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游戏的心态。”大学生张伟告诉记者,为了抢红包,他甚至熬到了晚上两点多,抢到两块钱红包的高兴劲儿,一点也不亚于收到爸妈200元红包。“大过年的,就是玩个游戏,凑个热闹,并不是真的想要那几块钱的红包。”张伟告诉记者,网传“陈光标”会在大年三十会派发2000万元红包,于是很多同学都在大年夜去抢红包了,不过事后知道真正的陈光标予以否认。
腾讯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
不仅仅微信有这个功能,支付宝钱包也上线了“新年讨红包”功能、新浪微博、甚至连搜狗网址导航都设置了“春节抢红包”的选项。网络支付方式由来已久,网络红包也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当支付功能与社交结合起来,使得今年的微信、支付宝上演了“让红包飞”的一幕。
有专家表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手段,具有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随机性等特点,符合当前潮流大势,显示出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庞大市场。(来源:胶东在线)
如今,在城市里过年,清一色是现代都市模式:年味淡、节时短、风俗弱,而陕北的年俗就像热恋的男女,风情万种,奇美无比。
神秘
陕北年俗处处充满神秘色彩。时间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豆腐、做黄酒、蒸馍馍、炸糕角、炸油面炸炸、做肉丸子、做酥鸡、做烧肉、做冻肉、做豌豆杂面,不管做下什么食物,那些老爷爷、老婆婆们总是口中念念有词,先敬献给各类神灵。有的还在天黑时上到玉皇庙、龙王庙、山神庙、娘娘庙敬献。
过年前,乡村里的孩子、大人都要理发,谓之“不管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同时,还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吊个鞭炮,挂在孩子们后背上,既是祝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辟邪的吉祥物。
临近年关,走到陕北的每一个村庄里,无论是“茂格腾腾”的后生,还是“俊格旦旦”的女子,无论是挪着小脚的老婆婆,还是头裹羊肚子手巾的老汉,他们都会在逢集日疯狂地采购,除生活用品之外,家家户户少不了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不论穷富,家家都少不了这四样物品。
一过腊月二十,赶集、排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剪窗花、写对联、穿新衣成了每个村庄共有的主旋律,男女老少都开始忙碌起来。
最忙的是大年三十,陕北人称这一天为“月尽”。早上一起床,大人们忙着炸油糕、油馍馍、油炸炸、油麻花。年轻一点的婆姨、女子要擀豌豆杂面,擀得要像纸一样薄。这天中午,一般吃油糕、油馍和杂面烩菜。吃之前,照样要先献天、献地。
吃完烩菜,大人领上孩子象征性地带着各种吃食、奠酒(一瓶冷水里放着小米)、铁纸钉打好的麻纸(上有铜钱印)、香、黄表纸,上山给已经亡故的祖先和亲人烧纸上香,然后到山上的庙里上香。家家户户世代如此,这场面实在是陕北过年的特大奇观:早上10点到中午12点之间,满山满洼,凡是有坟头、有庙宇的地方就有烧纸、上香、放鞭炮的人们。
回家后,贴对联、贴窗花,清扫院落以及土神窑、地神窑,还要把水缸添满。到了黄昏,到冰滩里掏一筐冰放在每孔窑洞口的两边。陕北十年九旱,此举意在期盼来年多降雨水,更有驱邪之意。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窗外吊挂的灯笼把整个山乡照得一片通明,山头上、庙门前的火塔燃烧得正亮,满山村的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家家户户吃过杂面后,大人一晚上要烧三炉香,烧第一炉香时,领着娃娃们叩头、打醋坛。随后,长辈把刀斧擀杖立在门后镇邪。
对老人们而言,除夕夜最重要的一个风俗就是上山观天象。在人们都入睡后,老人们悄悄地走到山梁上仰望星空,观测天象,看来年的收成好坏以及乡村的吉凶。
初一清早,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语清一色是“某某长辈,强健着”。这一天,村里一般都要拿出锣鼓敲打一番,以祈求吉利。“忙月尽,闲初一”,初一这天是陕北人一年中最清闲的一天。初二走亲,初三、初四,乡下的秧歌就闹腾起来了。闹腾前,自然少不了先到庙里闹一番,然后逐家逐户“排门子”,唱吉庆秧歌,有求平安之意。晚上多是搬水船、转九曲。其中,搬水船中坐头船的、转九曲中偷灯的都是谋求早日生孩子的。初六、初七过小年,吃食与除夕、初一类似。
正月十五、十六、二十三这三天有个奇特的风俗:挂灯笼、燃烟火。晚上要跳烟火,每家每户都自觉地在跳烟火的同时拿出各家的被褥、枕头、衣服等在火上扬一扬,嘴里要说“燎百病,燎干净,燎得满年四季没有病”。此时,大人会仔细查勘窑洞墙壁上的小虫子,通过对小虫子的观察,预测来年收入的好坏以及村庄的吉凶。
红色
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陕北的春节是用红色染成的,陕北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
除了窗户、门框两边外,驴圈、羊圈、猪圈、大门、墙头、庙门、碾子、石磨、窑洞墙壁上的土神窑、天神窑以及不住人的窑洞窗户上、院畔的树上、家中衣柜上、灶马怀前、炕壁上方、米囤上、面囤上、井台上、各种车辆上、大鼓上,都贴满了有吉庆内容的红对联。
红色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灯笼、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吸烟喝酒用的是带红字的红盒;闹红火(社火)用的是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抹的是红口红,后生抹的是红脸蛋,唢呐手用的是红手套,长号上、鼓槌上系的是红布条;人们吃的是红烧肉,喝的是红西凤,唱的是《红太阳》,扭的是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是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的压岁钱是用红纸包的……这是红色的世界。
这年俗为何成了红的山河、红的世界呢?一方面,是驱邪、镇邪之意,因为在陕北历史上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苦焦,这些需要用大红色来抵挡、来驱除;另一方面,红色本身是传统文化中的喜色、暖色、吉庆色,这是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大期盼和大渴望;同时,大红色是大热闹、大娱乐、大快活的先兆、底色和衬托,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的社火最热闹,哪里的人们就最快乐!大红之心培育大红之色,大红之色呈现大红之情,大红之情寄托大红之日。
燃烧
陕北的年俗仅用红火、热闹来浓缩实在是不够的,而用燃烧来提炼,则恰如其分。陕北的年,是真正快乐的年、真正激情燃烧的年。这种快乐、这种激情在闹秧歌和搬水船这两种娱乐项目中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闹秧歌是陕北年俗中别具一格的风情。过了初一,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给每家每户拜年。主人早早把自家的院落打扫干净,敞开门,提前备好瓜子、花生、红枣、黄米酒、烧酒、香烟、洋芋丝做的凉菜、炒肉菜,迎接秧歌队的到来。
走进院落,秧歌队便跳起活泼欢快的秧歌,伞头往往会随机应变,见景编词,花伞一点,锣鼓住音,张口就唱:
进了门,抬头看,
这院地方修得端,
背靠金山面向南,
祖祖辈辈当富汉。
男的在外挣金砖,
女的在家把金马拴,
孩子工作在大使馆,
坐着小车把家转,
领着外商来参观,
全庄男女齐夸赞,
满院秧歌跳得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在陕北秧歌中有一种阵型――枣核子乱开花,摆这种阵型时,所有的男女分成一对一对,然后对踢二人场子。
还值得一提的是“转九曲”(陕北人称之为“转灯”),这种社火形式具有神秘的宗教特色,专在庙会、秧歌的夜场举行,是陕北春节特有的活动。布阵时,要将桑条或高梁秆等身裁367根,每秆一盏灯。九曲开始后,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秧歌队扭起来。伞头唱着秧歌请诸神观灯,请亡故魂灵观灯,请观众观灯。唱毕,又是一阵鼓乐声,开始在由青松翠柏搭成的彩门口祭风,所有队员跪拜。礼毕,队员在伞头的引导下绕九曲外墙走一圈,一边唱,一边撒施祭食、水酒,以告慰各方孤魂野鬼,然后复请诸神、观众进入灯场。这些愿望都是通过伞头唱的秧歌词表达出来的,有时两队的伞头还要进行对唱。
当地人说,转过九曲会平平安安、消灾避难。这话当然是一种希望和寄托,可这热闹、这红火是不容错过的。
在陕北社火里,搬水船是引爆人们激情的又一绝佳娱乐方式。搬水船一般需五个人,坐船的为婆姨或女子,有老稍公、小稍公,船两边有两个扇扇子的女子。搬水船好就好在说、唱、跳结合。开始出场时,老稍公来个鹞子翻身,翻进场地:头戴破草帽,挂着白胡子,反穿羊皮袄,说、唱结合地表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