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论文

时间:2022-12-26 08:1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政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政策论文

第1篇

一、公共政策民众评估制度概述

意义完善公共政策民众评估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加大公民权利保护力度评估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民众评估制度有利于进一步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督促政府及时政策信息,并为民众答疑,让政策更透明,民众更知情。同时,评估强调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参与,保护民众的政治参与,让民众当家作主,有机会有力量对政府说“不”,积极保护自身利益。加快打造阳光、服务型政府政府作为掌握行政权力的机关,不能拍脑袋决策。把政府置于民众目光的监督之下,有利于政府权力滥用,避免权钱交易,还可以优化政府绩效外部评估,打造廉洁政府、阳光型政府。目前政府决策之前多咨询专家意见,很少大范围的征询民众意见。完善民众评估制度将让政府更多的倾听民众的声音。做出更贴合民众心意的正确决策,打造成亲民政府、服务性政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民众评估制度有利于规范政府决策程序,进而减少大型,以保证社会稳定与安宁。同时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将调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政府倾听人民的声音,人民对政府更加信任,从而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民众参与公共政策评估的制约因素

1.民众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不断地提高,民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部分国民仍然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除此之外,公民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不同,导致每个公民参与能力不尽相同。有的公民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有强烈参与评估的欲望;而有的公民可能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评估的方式也初步证据交到上一级法院,否则上一级法院不予审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同一个案件在监察系统最少两次提出不的决定之后,被害人仍不服还可以向法院申请再一次审查。

2.实施暂缓制度不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害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不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受害人的利益,所以不是被害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出现矛盾时的一种抉择。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暂缓制度。从现实情况来讲,法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其审查范围也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法院能做到的就是判断罪犯所犯罪行的轻重,检察官在办案中有无违法定行为等等。其实在我国某些地方在没有法律规定,但实践中正在实施这种制度。当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将这种制度赋予相应的法律效力,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调解权;二是以法院司法的监督制约机制审查为主的情况下加强对暂缓的监督。

三、结语

证据不足不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体系中是一套特殊的制度,它是介于法定不与酌定不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在诉权上,这类不的法律案件还没有完整的公诉权,视为诉权的欠缺。在处理案件上,表现为“疑罪从无”的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直接反映,这是其和其他不情形的区别,也是其特别之处。尽管在之前的几次修订过程中,这项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并大致符合法治精神的要求,然而其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证据不足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任重道远,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相信这项制度在不久的未来也必将取得巨大的进步。

作者:张宇贤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2篇

一、公共政策正义性的价值基础

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从服务型政府到公共治理,政府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泛,介入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同公民的需求和愿望有很大差距,作为利维坦的怪兽是不得不必须的罪恶,但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粗暴、强制性命令手段已不适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根据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延续,学者王绍光把政策议程的设置归为“关门模式、内参模式、上书模式、动员模式、借力模式、外压模式”。随着利益分化的加剧,专家、传媒、利益相关群体和人民大众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来,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日渐式微,内参模式成为常态,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耳闻,外压模式出现频繁。单一行政命令的动员型管理正转向多元化回应型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履行的职能越来越多,虽然有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支撑,但“市场失灵”下的政府干预同样会陷入“政府失灵’的怪圈。作为理性治理方法的公共政策担负着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任,因此,公平、公正就是政策评估绕不过去的“卡夫丁”峡谷。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利益表达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有助于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和保证政策的利益取向,也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探究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才能保证公众利益诉求得以广泛表达,确保公共政策公平公正。权威专家俞吾金教授提出,公平正义是当代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还缺乏作为现代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支援意识的文化土壤。就分配正义而言,孔孟儒家主张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和保障民众的私利,公家之利则用于维持国家的运转及养老、救济、赈灾等社会福利,这些观念转化为历史上的土地、赋税、农商、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就政治哲学而言,孔孟从“天”、“正名”和“民本论证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其中蕴含有公共责任意识和民权意识的萌芽。”因此,程序正义是前提,效果最优是目标。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终止的过程中,依照宪法与行政法规的要求,按照法定的顺序、方式与步骤作出政策选择的行动。其内在价值在于确保政策选择不偏离公共性的方向,以及国家公共权力在决策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社会秩序的自觉合理建构。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演进

西方政策评估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至现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效果评估阶段,自19世纪末到二战前夕,主要关注点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二阶段是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关注点是评估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分析;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关注点是政策价值取向,即政策所体现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关注点是政策评估过程中的多方需求,多元互动,综合了对政策效率、政策公正性的共同关注。美国学者豪斯曾将西方政策评估方法划分为八类;近代以来,弗里曼和瓦斯康塞洛斯等人提出,评估的目标是为了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正、意识形态,特别是民主的发展,于是,他们提出了批判社会理论评估,执行过程中采取价值坚持和价值批判的立场,并拥护政治民主理念,与此同时,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与利益相关者批判性地衔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如响应式评估、参与式评估、民主审议评估等。我国对公共政策科学性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振明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实验和准实验模型法、影子控制法等。徐家良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三个方面去进行。公共政策评估除了项目验证等技术性的分析之外,还应从组织情景、组织理念、问题情景、社会目标、社会基本价值理念等方面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强调复述、分析、批判、再复述、再分析等不断的辩证评价。

三、改进和提升评估的措施与手段

1956年,政策科学家拉斯韦尔把政策过程研究分解为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七个阶段,这种根据政策过程划分不同阶段的理论被称为阶段论或阶段模型。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又出现了制度性的理性选择理论、间断—平衡框架、政策评估框架、倡导联盟框架、大规模比较研究方法的因果漏斗框架和多源流分析框架等。保罗·萨巴蒂尔(Sabatier,PaulA)与汉克·C·简金斯·史密斯(Jenkins—SmithHankC)提出的倡导联盟框架较好地分析了导致政策变迁的演化路径,关注政策子系统中基于不同信念而结成的倡导联盟,同时注意联盟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政策子系统外部要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此外,约翰、金登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的多源流分析模型也非常适应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股溪流的并行与交汇,以焦点事件的触发机制为时机,用调查实验和定性分析,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评估过程中,用多元的方法全面感知与把握政策效果,查找政策漏洞,修正与改善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转变政策制定和评估理念。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制定时要考虑到不同的支持联盟与焦点问题,要体现统治阶层的意志和公民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地感知和搜素问题流,用科学的判断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可以设立专门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利益集团的代表所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并不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也不作为评估主体或客体出现,它的作用在于整个过程的具体工作上,避免人为因素导致评估结果丢失或瞒报。其次,完善制度,形成多方参与评估长效机制,强化评估组织的作用。对于政策的评估,要以法律形式确保其能够长效保持。不是一个偶然的公民或社团组织参与,也不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见调查。而是作为一个考核政府的指标实实在在的把公平评估结果放入到社会管理实践中。目前,公共政策评估缺乏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评估的工作方法与方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评估成本意识不强,评估积极主动性孱弱,往往是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评估结果多倾向与有利于政府自身的方向,造成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下降。政策评估要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程度,就要在政策评估的某些环节上,让普通的、非利益集团操控的人参与评估活动之中,即可称之为政策评估中的公民参与。⑨因此,要注重介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第三方中介组织,由官员、专家、学者、政策受益对象共同组成评估组织,通过权威性和广泛性的联盟,避免内耗造成能量场的散失,凝聚力与感召力不强的局面出现,用政治流和政策流的适时交汇来打开“机会之窗”,政策制定、实施、修正、终结各个阶段都进行跟进式评估,及时纠偏,努力提升政策评估的效用。再次,评估指标与方法要切合中国国情。制度生长的土壤具有共性和个性。西方的评估标准与技术是在后工业化时期和信息化时代基础上产生的,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工业化向信息化跃进的阶段,用过高的评估标准和过于现代化的评估技术手段会不适应我国现代化的实际,所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比如GDP的绩效增长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步进行,收入差距的缩小与人民幸福感指数的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完善程度,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程度等等,都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复次,评估信息化和常态化。目前的政策评估多是在实践中遇到了阻力和问题才进行听证、论证,没有建立信息库与常态化评估模式。应利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优势,广泛搜寻与政策内容相关的关注信息,进行动态测评与数据采集,适时分析舆论倾向,少用价值判断引导,多用事实证据论证,用数据和事实验证,用丰富的信息资料内容来让政策对象理解政策,进行合理化评估;常态化的评估方式就要有健全的组织与人员,积极主动地形成惯例和制度,每出台一项政策就要注意配套相应的评估办法、评估标准和参与途径,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行使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四、结语

政策评估应该具有适用性、适当的价值导向、应该简单易行。评估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评估的价值取向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是政策环境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预算资金和价值导向的限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因此,设计和选择评估模式与方案时要具有正确的普世价值,评估应专注于政策目的,不应为迎合和紧密联系统治阶级而成为证明“现有政策和统治是卓越而有效”的工具。应把政策评估是否以提高社会效率和增加社会福利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用量化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避免自身价值倾向影响评估效果。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是时值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呼唤的时代主题。在我国由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更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作为一种价值主要体现为正义价值。公平、正义是评价公共利益正当与否的价值性标准,亦是公共利益获得正当性评价的结果,这种评价标准体现了公共利益与正义的统一性。以公平、正义的标准来审视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是最恰当的角度。

作者:周荣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第3篇

一、域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

1.劳动力供求增量。从劳动年龄人口增量方面看,以三市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1185.14万人为基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十年间三市劳动年龄人口0.29%的年均增幅,对三市未来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进行估计,则三市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约3万有余。从三市城镇从业人员数量方面看,二市分别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趋势亦是递增的。从三市城镇从业人员数量总的趋势来看,间均呈现出稳步递增态势,各自的城镇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幅9%、4.54%、2.77%。对2013—2015年三市的城镇从业人员数量进行估计,汇总得出三市城镇从业人员数量年均约增加20万左右,考虑到产业转移对三市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从农村从业人员数量方面看,2006—2012年间,除、郴州二市个别年份存在小幅波动外,三市均呈现出温和递增的总趋势。但考虑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就业,进而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这一方面表明,域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在区域劳动力市场之外就业,或者同时还有一部分可能赋闲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表明,随着三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前可能在区域劳动力市场之外就业的劳动力呈现出较强的回流态势,且回流量逐年递增,或者同时还可能存在赋闲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表明,在2011—2014年间,三市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满足正常城镇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的需要及产业转移所引至的对劳动力的额外需求。当然,具体满足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产业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及转移产业的性质等因素,但这一趋势到2015年也会消失,并出现6.57万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因此,从量的方面看,在不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之外的劳动力流入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基本能满足产业转移引致的劳动力额外需求,则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

2.劳动力供求结构。在劳动力供求结构方面,主要考察劳动力供给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能否与转移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匹配。匹配度越高,转移产业所需劳动力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及使用成本就会越低;相反,则会引发劳动力综合成本上升。从湘南三市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学历结构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最多,占比达49.19%;其次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32.12%;再次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15.34%;最后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6.46%;文盲人口最少,占比为3.35%。当然,因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数据包含非劳动年龄人口,但基本可以反映三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学历结构。从三市提出的产业发展规划看,承接转移产业的重点均着力于区域内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一种方式是对既有产业进行扩容或升级,另一种方式则是以既有产业为基础,从产业链上下游针对既有产业进行拓展;与此同时,三市也规划发展一些虽不具备产业基础,但却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产业。对于在既有产业基础上扩容的产业,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及技能结构方面的匹配度可能较高。这是因为此类产业发展时间长,产业成熟度高,与当地的教育或培训机构联系较多,加之教育或培训机构具备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与经验,因而为此类产业培养的劳动力较充裕。但对于在既有产业基础上升级的产业,从既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产业及新拓展出的、区域内具有发展条件及发展潜力的产业,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及技能结构方面可能准备不足,匹配度可能较低。这是因为之前劳动力市场对与此类产业相关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劳动力投资与之相关的教育及培训的动机则不强,教育培训机构为此类产业准备的教育培训资源也会相对不足,所具备的经验也会随之欠缺,因而为此类产业培训的劳动力也会相对短缺。综上,域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求,既存在结构矛盾又存在数量矛盾。当前,结构矛盾为主要矛盾,亟须解决;但数量矛盾也初露端倪,不容忽视。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劳动力市场各类动态信息。一是区域内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组织建立统一、协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各类劳动力市场动态信息,包括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劳动力供求信息、薪酬福利信息等,降低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信息寻找成本;二是信息系统平台应是一个开放的、整合的系统,能保证政府各相关部门及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三是信息系统平台应是一个实时互动的系统,能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高效的为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提供高效服务,并实现信息实时交换。

2、改进教育培训体系,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一是对于产业转移所需的长期劳动力需求,政府应引导区域内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积极面向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依据产业转移所引致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及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与转移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有机衔接;二是对于产业转移短期内所急需的劳动力需求,政府应协助转移产业企业,组织区域内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教育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劳动力知识技能培训,着力保障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3、建立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提高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一是政府应根据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制定教育培训方面的专业、职业技能或任职资格指导目录,并定期向教育培训机构及社会;二是对于面向区域劳动力市场办学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财政补贴额度与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挂钩;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在指导目录内接受教育培训的劳动力,在毕业、职业技能达到规定标准或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且在区域内就业的,返还部分教育培训费用。

4、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建设,让各类劳动力平等享有公共服务。一是在产业转移聚集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便捷市民出行;二是加强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改善各类劳动力的居住条件;三是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劳动力的业余生活;四是加强义务教育设施及能力建设,方便各类劳动力未成年子女就近入学、入托;五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消除地域歧视、身份歧视,让各类劳动力平等享有公共服务。

5、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大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全国性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性相关行政法规的宣传贯彻,让各类劳动者了解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努力促进劳资和谐;二是应加强劳动执法及劳动监管,着力打击及纠正劳动用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作者:肖望喜张彩霞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4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冲击,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贯彻并且落实好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团队。笔者从几方面入手,就如何做好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1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电力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过于注重形式主义,而对具体的内容予以忽视,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对工作是否能落实不重视,这些问题都导致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率偏低。特别是现如今许多电力企业的员工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抵触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亲和力,甚至还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给受教育者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与创新尤为重要。电力企业要想切实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除了要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经济战略规划予以调整以外,还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发展。前者属于物质领域上的工作,后者则属于精神领域上的工作。电力企业要想得以持续发展,必须要让物质领域工作与精神领域工作完美融合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恰恰能够让物质领域工作与精神领域工作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的影响是一种间接式的影响,但可以让两个领域的工作向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努力。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紧密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电力企业内部矛盾,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电力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2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2.1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要想确保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保证电力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全面且正确的理解,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具有责任性与正义感,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使电力企业屹立于经济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生存发展。电力企业应加强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不断鼓励电力企业员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有益的经验。同时,电力企业还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员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思想工作者综合能力的提升。2.2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想做好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结合经济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行改进与创新。第一,要为电力企业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预告机制与反馈机制。构建预告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避免矛盾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反馈机制则是为了确保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及时了解掌握电力企业员工的真实愿望、心理活动,切实解决员工们面临的各项问题,让员工对电力企业更有归属感。第二,构建有效的工作评估机制,为电力企业设置科学合理的政工机构,选择优秀的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在电力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三,要提高电力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满足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2.3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进与创新。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帮助所有员工树立起集体意识,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大力做好特色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宣传工作。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还应放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及正确的道德观念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记录,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又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代性、稳定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核心放在集体主义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电力企业文化。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电力企业必须要从这个方向入手,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实施改进与创新。2.4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方法。在实际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员工之间肯定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心理,电力企业应利用好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对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表扬,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电力企业员工受到鼓舞,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电力企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员工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方式与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可以将传统的说教式宣传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员工为主体的全员参与式宣传结构,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企业可定期举办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视频教学、课堂、趣味竞赛等活动,让员工们能够更好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举办相关活动时,电力企业应就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向员工们展示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要做好战略宣传计划的制定,落实好思想政治的战略新思想,解读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构想,跟踪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做好电力企业自身形象的宣传。

3结语

只有让电力企业的全体员工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电力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才能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改进与创新,使各项新理念、新目标都能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贯彻与落实,使电力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获得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深入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不断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作者:潘瑞虹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电业局

参考文献:

[1]罗萍.关于电力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C]//《五月风》论文专辑-2012,2013.

[2]张玉洁.电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机制分析[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7.

[3]李静.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思考[C]//“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第5篇

关键词:专业工作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64-05

一、专业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分析

(一)工作室的具体内容分析

专业工作室是一种职业教学的高级形式,主要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了保证达到教学目标,教职人员都是专业教师,有非常深厚的教学经验,有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除此之外,该教学团队的项目承接和实施能力也非常强。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发现,其能够有效利用当前可以收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科研等工作,因此教学效果值得期待[1]。

(二)工程造价工作室的特点分析

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而言,其正常的教学工作与普通职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有偿性、专业性、自愿性、实战性、协作性、开放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体现了专业工作室的教学优势,得到了社会人员的认可。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先要在基础平台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会控制在一到两年,在此基础上,学员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后的职业定位、个人的发展条件及以后的社会实际需求等情况,选择进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室。专业工作室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建立以专业工作室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既是工作室以后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达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条件[2]。

(三)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情况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相关内容都要在专业工作室中进行,在工作室中也要进行一些教学实践,能够全方位展示当下最新的教学成果,各项教学内容都由专业工作室人员自己实施,例如,课程的开设时间设定、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实施教学内容的考核等。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必须遵守双向选择原则[3],在正式进入专业工作室之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非工作室课程体系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必须达到相关的教学标准,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在学生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时,通常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这在指导教师的选择方面就可以得到体现,一般都会选择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或者是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作室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际课题内容进行学习。

(四)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的管理情况分析

为了保证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好管理工作。对于专业工作室而言,都是将专业作为基本单位,工作室的专业教师要对其发展进行精细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当下的发展目标。

除此之外,针对工作室发展阶段的不同,灵活设置工作室的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工作室的专业教师还应该完整编制工作室课程的大纲,制定近期的教学任务,并对以后的发展计划进行编制,很好地完成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的管理工作[4]。

二、专业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缺乏整体性

工程造价专业属于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定的特点,该学科内容有一定的交叉性,涵盖了经济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但是,我国在专业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专业基础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都不够完整,在很多方面都有欠缺,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专业工作室在以后的发展中很难取得突破,而且也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很多工程造价相关专业中还有内容重复的问题及教学内容先后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在以后进行工程造价课程设置时,必须有效地进行分析,结合现实问题科学地加以调整,保证整个课程系统设置的合理性和协调性[5]。

(二)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没有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以及在各方面的认知加强,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思想已经不再根深蒂固了,但是在很多专业工作室中的工作人员却仍有浓重的学科本位思想,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如三段模式分别是工程造价的专业课、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及工程造价公共基础课,现在仍然是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方式,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专业工作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明显体现出学科本位的旧思想,如果不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那么专业工作室在以后的教学中很难向能力本位方向发展[6]。

(三)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都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为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通常在教学中采取边讲边练、讲课与联系实际相互结合的方式,这样所完成的项目时间会很长,实效性较低。除此之外,学生渴望参加真实建设项目的实践工作,或者在学校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形,以获得真实感,在真正的学习和练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深造,加以弥补。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企业的实习岗位有限,二者不能很好地对接,实践教学效果有限,因此应开发产教互融工作室教学模式[7]。

(四)教学中没有将实践课题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由于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核心是进行职业岗位培训,因此,教学工作必须保证实效性,要求受到教学培训的学员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在企业岗位工作上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价值,缩短适应时间,进一步提高专业工作室教学的价值。但是,在当前很多专业工作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中,二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问题[8]。通过对相关责任人的调查分析,发现之前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很重视,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也是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很多内容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而且很多课程设置也没有遵循基本的设置原则,这样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缺乏实效性。例如,对实践环节的整体性规划没有进行合理的实践安排,理论课内容与实践知识严重脱节,并且实践时间上的安排不够合理,实践形式过于教条化,针对性不强,重视课堂讲解而忽视课外实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通过上述对专业工作室教学体系和非专业工作室教学体系构建情况的分析发现,专业工作室属于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工作室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先要对相关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的教学课程安排都是根据培养规格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的。除此之外,在构建相关课程的时候,还必须将非工作室课程与工作室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二者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这样就可建成具有灵活性和实战性的课程体系。社会将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员以及学校的学生对学习会更加重视,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建立工程造价专业的工作室课程体系是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高校学生职业化培养道路的重要手段。

四、基于专业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发展方向

(一)联合各方面资源

业内人士都清楚,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成果,而理论内容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其作用得以升华。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专业工作室一定要联合施工企业、造价咨询事务所等,积极利用其内部人员,这些人员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很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可聘请其担任课程专家或高校的学科带头人,让其带领整个课程设计组工作,有利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二)专业工作室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分析

教学工作室应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创立实践情境[16],使学生在学习中就像在实际工作中一样,这样的产教互融工作室可以将教学工作、研究工作、设计工作及实践工作有机地融合起来,最终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产教互融工作室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运用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的教学工作室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同时也包括实践运用,教学功能与传统教学功能有很大不同。

逐渐以工作室负责人为核心开展综合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在上岗之前的锻炼需求,在长期稳定发展和实施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O性和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静源.校企互融专业工作室的课程体系研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6(10):118-119.

[2].基于专业工作室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62-64.

[3]刘跃国,聂荣梅.基于工作过程化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高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5):74-78.

[4]王丽华.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神州旬刊,2013(5):46-46.

[5]孙丽雅,马新燕,周正跃.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1(30):59-62.

[6]詹述琦.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厦门科技,2014(6):54-59.

[7]郝攀,李慧英.浅析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时空,2015,11(3):61-63.

[8]吴俊,吴珂.基于工作岗位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126.

[9]焦娜.职业能力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2012(1):86-87.

[10]郑建伟.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22(1):45-47.

[11]王丽华,徐亚丽,王知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219.

[12]肖茜.就业导向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125-126.

[13]武彦芳.高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2-74.

[14]肖茜.就业导向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