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时间:2022-03-19 02:0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中,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显现出新的形态特征,它也显示出与人们在网络中的心理健康关系。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网络为结点,融入到网络环境之中,并生成了各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互联网h境中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综述

在互联网迅猛冲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形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展示出其如下内涵:

1、网络人际交往展现出人的社会性属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属性也即人的社会性本质,而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人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它只是利用的媒介,发生不同的空间下的人际关系,并无法改变人的社会性的属性。

2、网络人际交往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而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网络将处于不同空间的人相联系,以网络为中介和基础,实现间接性的交往,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

3、网络人际交往归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生成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思想、意识、观念、情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是精神生产的产品,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产品的传递和交换。

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宽泛化特征。网络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往,是一种交往对象极其宽泛的交往形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际交往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下的人际交往,而只有互联网才实现了最为宽泛的人际交往。

2、网络人际交往过程的隐匿性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往,也即运用虚拟名或符号实现“身体不在场”式的人际交往,这种隐匿性的人际交往过程显示出与现实交往极大的差异性。

3、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之中,交往的主体都是虚拟的角色,大家处于一种相对平等、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冲突的交往场景之中,有助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4、网络人际交往心态的平等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取消了人们的现实身体、地位、文化背景、职业、权力等信息,而都被纯粹的数字所替代,因而不存在现实交往中的沟壑,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心态都是平等的地位,互动关系无须受到任何现实关系的制约,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下,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效能与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可以进行个体内心心理的调整,从而达到自我人格的逐步完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情绪积极而稳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自信而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在适当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随着环境和对象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情绪改变,更好地使自己融于环境之中。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用宽容的、理解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良好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估自己,也可以对现实环境较好地解释,既不会过高评价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也不会无谓贬低自己而逃避现实。

4、适度的紧张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筹划能力,可以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紧张而又不过分焦虑,在遭遇困境时,能够镇静、理智地思考,寻求解决对策,而不会惶惶不安。

5、心理适应性较强。心理人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拥有自主、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情感上和意志上独立性强,并可以寻求到自己精神上的充实点和兴趣点,不会轻易感觉到空虚、敌对、消极等不良情绪,他们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心理适应性较强。

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经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现实人际关系水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受限于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性别特性的不同,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之中,其匿名性、平等性的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释放自己的本能和个性,并且可以恣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精神地位的平等。而在现实人际交往之中,却由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遮掩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难以使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袒露心胸,尤其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之上,显现出较大的现实人际关系困扰,在同性面前可以暴露的缺点或弱项,却不愿意在异性面前显露,以保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全国青年群体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价值文化的冲击,在面临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网络人际交往与人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紧密相联,并且与一些心理抑郁感和心理孤独感有相关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效应,并成为了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可以这样认为,运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网络人际交往空间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渗透,并促使其健全人格的生成,向更为个性化、独立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少数病理型互联网使用主体来说,在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之中,具体的影响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有:网络人际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人际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人际交往认识因素等。经测试得知,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结果越严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网络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积极,则显露出越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人际交往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路径分析

1、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互联网络的扩张和发展之下的网络人际交往,要最大化地减少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作用,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督促大学生形成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任意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并且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地认识自己、感知网络,建构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生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促进大学生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不能过于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而应当多多融入到现实社会之中,接触和感知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内容,防范迷失在网络之中,形成封闭的网络人格。为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宜的活动,通过现实交往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现实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产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心理健康素质,在与他人的现实交往中纾缓自己的情绪,并使自身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在与他人现实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了与他人现实交际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

3、更好地借助于网络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在网络环境之中,我们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特征,进行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转变原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使大学生呈现出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自己,从而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师生QQ群、微信群、师生论坛等,从而更好地施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4、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空间,健全网络制度体系

网络环境不应当是污浊的虚拟环境,还应当保持网络的清洁性,因而,为了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健康,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净化空间,要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加以过滤和剔除,并注重加强网络立法制度和体系,使其规范化、有序化,更好地培育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在遵循网络法制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渗透和扩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中的活跃主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动机和人际交往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我们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复杂,不可片面地加以分析,要正视网络的双向,网络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正确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则不利于良好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的生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科学而理智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需要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林虹静.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2)

[2] 李萍. 摆脱心灵桎梏 体验多彩生活――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调节[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2)

[3] 王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01)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网络交往实践已经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活动空间及人际交往的场所,成为大学生扩大社会交往、满足情感需求的环境条件,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另一方面,网络在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交往和生活压力的处所,从而导致疏离现实人际交往等负面影响的发生。如何借助网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发挥出应有的健康积极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积极影响

1.扩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网络人际交往的跨时空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使交往具有更强的平等性、自由性、普遍性和无限性。在网络世界内,只要轻点鼠标,任何一个大学生便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人际交往,那种自由平等和互动互感式的交往使大学生从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单纯、随意和富有情感。通过网络可结交天下朋友,创造出新型的人际关系,充分感受到交往的快乐。所以,网络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对专业学习有极大促进,而且增强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思想也更为开放。

2.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

网络为大学生的个性修养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者拥有主动性,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评价,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培养。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增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知识、探索未知念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进行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有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其自我发展的一个现代标志。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交往各方没有身份、地位等障碍。网络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和什么人交往,交往什么,全凭网络主体自己的主观爱好。这有助于上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强化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克服现实交往的不公平性,并逐渐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逐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观念。

4.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敏锐但易盲从、情感丰富但很脆弱、青春勃发但易冲动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中,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通过网络,大学生交际的自主性、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网络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释放能量、宣泄情感的天地,通过上网聊天,网上论坛,他们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则满足了大学生倾诉、被人理解的欲望,这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压抑等消极心理状态,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灵安慰,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二、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和疏离

长期沉迷于网上交往易形成“网络成瘾症”。由于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平等性、隐蔽性让交往者免去现实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顾虑、担心,更易使交往者敞开胸怀,或直抒己见,或发泄情绪等,再加上多种网络交往形式的吸引,使交往者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使得大学生疏于现实交往,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与他人的交往,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形成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

2.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和人格障碍的形成

角色虚拟化是网上交往的一大特点,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可诱发各种人格障碍。一些大学生往往同时拥有多个代表不同身份、性格、性别的网名,经常扮演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共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许多人经常面临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如果长期迷恋网络,其人格必将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形成偏执型、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等双重或多重人格,并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沉迷于网络还会使大学生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责任,最终阻碍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勇于负责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发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网络的弱监控性,导致大学生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发生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虚拟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方便,也决定了网上很难产生社会规范,从而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挫折和火意,这本是磨练他们学会人际适应,提高人际协调能力的必然过程,但一些人却不愿意直面现实生活,而借助于网上交往来逃避现实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失去现实中传统交往中应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这种伦理道德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网恋的随意性,影响大学生健康恋爱观的形成

所渭网恋就是通过网络交往认识异性朋友,并发展到现实生活中的恋人关系。目前,网恋是大学生追求的潮流之一。据一项网上调查表明:7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而56%的大学生曾经发生过网恋,但是多数大学生在网络上谈情说爱,并非真心实意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只是满足自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找乐趣而已,增加了学生在情感上的随意性、空想性,降低了爱情的崇高性和责任感,甚至导致荒废学业,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及其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三、构建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新型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

高校应当积极应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兴的人际交往工具,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入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计算机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益辅助,构建网络背景F的新型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

1.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规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健全网络立法是构建科学合理网络环境的基础条件。2009年初,由国务院多个部门联合发起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联合行动就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又一个好的开始。政府在网络领域应 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协议,创建优秀的网站,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使其成为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载体。网络监管做到有法可依之后,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例如建立一支思想、技术过硬的网络监察队伍,在网络接入处充当把关入角色;敦促每台计算机对应一个IP地址;每个地址的户主实行网络实名登记等等。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网络交往中不文明的现象必然大量消减。这是消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观

(1)培养高校网络教育管理队伍,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高校应当建立一支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并掌握网络技术且能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队伍,使他们能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学生成长各阶段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予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必要的心理咨询妥善解决,引导学生把人际交往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实交往上不断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学校要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文体活动,如组织学生多开展以班级、院系、学校为单位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给大学生交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还要为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技巧上和个人修养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和认识社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3)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优势,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专题社区,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过滤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等方面上来。

3.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实现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和谐共处

(1)大学生要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关系

调整认知结构,正确的评价自己,清楚、全面的认识网上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利弊,把握现实人际交往原则、规范等要求。发展自己的交往技能,提高安全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强化交往的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在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中都以诚待人。

(2)大学生要内化社会规范,培养自律意识

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又充分认识网络中存在的道德失范、交往欺骗、网络垃圾信息等问题,教育自己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做自己的主人,远离网络依赖症。

网络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了人学生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导致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只有社会、学校、大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引导,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形成友善真诚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3):500-503

第3篇

1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特点的对比

1.1 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网络环境提供的是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的平台:

(1)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环境最突出的特点。网络交往的实质是人机对话,是一种“人—机—人”的间接交往方式。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很多交流者并不需要了解对方的来历,只要情感得到了表达,不管对方是否认同或理解,网络的作用即得到体现。这是虚拟性带给交流者的便利之处。

(2)开放性。毫无疑问,网络环境是开放的。每个进入网络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个空间的资源。网络的出现超越了空间限制,消除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领域。开放性带给交流者的好处是:能增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情感表达的机会变多。

(3)平等性。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总要受到某些社会条件的限制,主动的一方总要为自己的主动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而对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人们摆脱了身份、职业、时间、空间的约束和国家、地域的管辖。同时,人们也不用在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种族肤色等各种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差异和不平等,网络环境中的双方都不用考虑彼此的现实利益,也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

(4)低成本。低成本的意义有两点:(1)金钱成本小,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礼尚往来,网费可以忽略不计;(2)时间成本小,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你可以同时和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交流,大大节省了时间。

1.2 现实生活的特点

现实生活是由我们活着期间所做的每一件事组成的,虽然网络环境是一个适合交流的平台,然而现实生活的某些特点却决定了网络环境是无法取代现实生活的:

(1)直接性。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是直接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真实性,更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在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使其情感得到更正确的表达。

(2)具体性。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要求交往双方都必须在场,通过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实现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增进了解的目的,这是一种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和情感表达。正是这样一种直观具体而完整的感受,使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得到很好的交流,使人能够感受世界的真实,有利于增强人际间的情感,提高交往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服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比较

现实交往是通过文字语言和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眼神等)的交往形式,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关系的互动活动。这种交往形式是直接的。

网络交往是伴随网络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指在网络上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交流介质,是一种人际间的符号性精神互动活动。这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人—机—人”的间接交往方式,双方直接面对的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

(1)交往过程的比较。从人际交往过程看,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是源于人的内在需要,它是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网络环境也就是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是伴随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惊人。

(2)交往动机的比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合作,交换信息和资源、交流情感,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情感共鸣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则主要是以减轻压力、克服孤独、获得支持、情感交流、发泄等为目的。

(3)交往角色的比较。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双方都有特定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双方的交往是直接的、符合一定社会角色、平等或不平等的交互关系。而在网络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身份是虚拟的、多样的。

3 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情感表达途径的比较

3.1 网络环境中情感表达的途径

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其他群体有很大不同,既非完全的校园生活,又非完全的社会生活,因此,他们的情感表达途径也与其他人群有显著的不同之处。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情感的途径是博客、校内人人网、BBS、QQ聊天和E-mail,他们通过这些途径来交友、交流思想、表达看法等。

3.2 现实生活中情感表达的途径

人类都是朝着社会化方向改变自己的,大学生也不能例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包括面谈、聊天、电话、书信等方式。这些方式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4 正确引导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方法

即便网络中的人际交往能解除现实交往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我们不得不辩证地看待网络交往带给现实交往的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这势必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所以,让大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人际交往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情感表达进行正确引导:

(1)健全网络制度和监督系统,加强信息的过滤。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网络,健全网络制度和监督系统,让大学生们接触尽可能多的好的网站,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多为学生搭建现实交流平台,使得他们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的过滤,建立网络防火墙,净化大学生的网上环境。

(2)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渗透作用。高校应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实交往活动来降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频率。

(3)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心理疏导。高校应该通过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来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交往的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文明进行网络交往,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理性上网,加强网络心理疏导。

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然而,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现实交往的意义尤为重要。所以,要通过上述几个方法来使网络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正确化和规范化。只有网络交往得到规范,才能在现实交往和现实中的情感表达发挥协作和指导作用,毕竟网络交往是无法代替现实交往的,网络环境下的情感表达也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曲智坤.浅谈大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高教论坛,2008(3):58-59.

[2] 曹明.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8):116-118.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推进,新媒体的出现使以往的交流方式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新媒体( New Media),是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和其他通讯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现实中学生使用腾讯QQ、微博、微信、手机、Email等。新媒体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看电视,听广播的传统模式,极大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Email等媒体工具,相比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使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展现自我。当社会各行各业愈发依赖传统媒体工具时,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电子图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书出版,网络聊天、短信或者电话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此,探索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受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视。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们的交往手段不断拓展,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给人们的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QQ、Email、微博、微信、陌陌、SNS、BBS等新媒体的主要覆盖人群是大学生,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交往的情感表达

平等性和匿名性是新媒体工具最显著的特征。各主体都可以摆脱外在和现实的束缚,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份和方式平等地与其他对象交流,这就使交往主体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束缚和心理负担,交往过程轻松,信息源分享和情感表达更加广泛和充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群体,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交往中的隔阂和困惑问题难以避免。但是,不论这种虚拟人际交流的情境多么愉悦与否,大学生都必须回归现实情境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这种情境具有不可回避性。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使大学生之间本身的各种差异与不同慢慢消退,大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所有信息,可以在自己身份隐匿的状态下自主选择交往对象。因此,处于现实人际交往缺乏情感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寻求网络的安慰,将个人的情感在网络世界中释放出来,从而来减轻来自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压力。通过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虚拟交往,使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占优势,且缺乏自信的大学生能够在新环境下更开放、更有信心地去寻找自己愿意交流的群体,从而提升了人际关系质量。

(二)新媒体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意识

新媒体等所具有的符号性、虚拟性和超时空性,所以当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进行聊天时,可能不愿向陌生人展现真实的自我,包括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使得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造成了大学生多重自我的存在。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双方身份均带有想象性,更似一场带着面具的化妆舞会,面具背后的每个人都可以以多重身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从而将自己带进一个虚无缥缈的角色中,使人际交往的主客体都抽取了现实人际交往中应有的社会性特征,因而大学生平等交往的愿望在虚拟的网络新媒体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极端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相同兴趣爱好的对象⑴。另外,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往往其自主意识和个性化也十分强烈。大学生借助于各种媒体工具,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等畅所欲言。这个由按键、屏幕或鼠标等连接而成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创造了重要的人际交往平台。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通过打破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与限制,来不断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同时也深刻的感受新媒体带给他们无穷的交往体会。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分析

正如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滋长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大学生在使用此类社交工具时对于交往对象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愿意表露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愿意以一种匿名的方式跟别人交流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很多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言语判若两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某种行为形成习惯之后形成的。大学生习惯在网络社交时虚言假意,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容易带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来。而现实社会不同于网络世界,有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虚言假意等不道德的行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谴责,会导致人际交往的诚信危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弱监控性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自,致使他们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容易摆脱现实道德观念的束缚。网络上虚假信息传播、物质、情感欺骗事件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兴趣去施展自己的个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出现信任危机⑵。

(二)新媒体消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责任意识

在虚拟空间,人际交往是在松散的人际结构中并且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完成的间接交往,人们的身份、性别、名字、年龄都是可以是虚构的,交往对方多数是以文字、符号和(或)表情等方式出现,这就为人们不负责任的交往留下了余地,人们可以虚假信息甚至言论恶意攻击他人,但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面对手机、电脑、论坛等交流平台时,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这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是真实的,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充分的自由,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与否仿佛都成为自己的事情。现实世界中具有真实性、规范性的事物,到了网络世界都变成了不确定的符号。久而久之,这种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就会导致大学生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新媒体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手机短信、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技术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书信。使用手机短信、视频聊天和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的相互问候,不能像书信那样"见字如人",更不能像见面聊天那样让彼此感受到真实的对方情绪和喜怒哀乐。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而且都是转发,渐渐淡化了同学间的真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若长期置身于虚拟世界,就会缺乏亲身与人及自然的接触,也就无法满足与人真实对话的欲望,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无法适应,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加剧孤立心理的形成,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⑶。

三、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时效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和多样性等特性,而恰恰日益普及的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中得到广泛推广,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等新媒介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和快餐化等负面效应。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应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导和教育,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注释:

⑴王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2).

⑵张奕华.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引导[J].青年探索, 2012(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化;人际关系

[DOI]10.13939/ki.zgsc.2015.40.20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化社会的主要群体,生活已与网络紧密相连,加之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特点,使其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该阶段社会化能否顺利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1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互动与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交往是彼此信息传递、情感流通的手段,透过交往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人际交往包含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首先需要满足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交流的顺畅,使情感上得到满足,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大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人际交往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重视,而他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超过一般的大学生认为广交朋友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帮助。85.1%的学生择友的条件是志同道合,相互鼓励。59%的学生喜欢与有志气有作为的人交往。在网络社会中,它所采用的方式只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而已,并不能够真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会更健康、更快乐。反之,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等。

2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网络对其人际关系的双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当代大学生是走在社会时尚前沿的群体,他们具有极强的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也具有发达的学习能力,网络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必定顺其自然成为自己的社会化的新型场所。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占66.7%,另就网民身份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33.2%,远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学生网民约占6.4%。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种网络应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通过QQ、微信、微博、BBS论坛等途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得到了新型的突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人员也必将发展出更多应用去取悦网络的“宠儿”――大学生,因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只会愈加突出。

2.1 积极影响

2.1.1 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人际关系

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都在校园里进行,周边的人和环境都有局限性,然而网络并不局限于固定地区和固定领域,透过网络,可以结交许多地理距离远的人。认识的人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全球新闻,了解社会热点,也有利于大学生打破现实局限的条件增长见识,还能够与网络中其他人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认识更多不同角色,从而提高自身人际认知能力。由于网络非“面对面”式的交往,使得人们觉得在网络中能更轻松地建立关系,不必顾虑相貌、社会地位、年龄差异等现实人际交往的因素,从而建立一种平等、相互信任、无歧视的新型人际关系。

2.1.2 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往需求,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情感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发展人际关系并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在当今各种竞争突显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自尊感,好面子,遇到问题不愿给身边认识的人倾诉,另一方面却没有足够的抗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一蹶不振。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个体心理健康也受到威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大学生在网络情境下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说出自己内心的压力、苦闷,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并宣泄不良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顺利地与现实中他人进行人际交往。

2.2 消极影响

2.2.1 网络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导致与社会上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减少,导致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实中的人际互动,省时省力的非面对面交流受到个性较为懒散的大学生们的青睐,越来越少地与周围的朋友进行必要的人际互动,久而久之,若是离开网络就会有一种孤独感。除此之外,大多生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也会导致精神萎靡,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2.2.2 网络交往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在网络这个二次元的虚拟世界中,交往双方并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交往方式和内容等不会给自身的形象、声誉带来威胁和不良影响,从而使网上交往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淡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几乎每天上网的占41.5%,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 25.6%。长期沉溺于网上交往的大学生,会对现实人际信任形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在现实社会中易于陷入人际信任危机,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影响了现实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自身真诚感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造成信任危机。

3 若干建议

3.1 社会层面

(1)政府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法规,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在网上发表违规文章及散布垃圾信息的大学生及时给予警告,严重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自律抗诱能力,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2)正确发挥媒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适度使用网络。政府和社会在组织媒体宣传报道时一定要注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导向,多一些品位高、科学性强、人文底蕴深厚的节目内容,少一些无聊、庸俗、肤浅的内容。同时加强网络等媒体信息的引导和监控,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3.2 学校层面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与侵蚀,从而减少大学生不良情绪。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校园网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鼓励他们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和网络家园的创造者,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3 个人层面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对互联网络的认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网上交流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应正确处理网上交往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关系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地评价自己,清楚、全面地认识网上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利弊,把握现实人际交往原则、规范等要求。在网上要学会尊重他人,自觉维护他人的利益,不要侵害别人的权利。倡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自身网络道德,健全自身人格、陶冶自身情操、强化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网络消极信息,为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守法遵纪的优秀网民而努力。

4 结 论

大学生社会化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努力为大学生社会化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在此过程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视尤为重要,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网络的高速发展对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起着正反双面的影响,作为掌握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大学生,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完成社会角色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的转变过程。因此,要发挥网络对人际关系积极方面的影响,尽量避免危害,使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加自信,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往 人际关系

一、导言

网络人际交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过程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1]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曼纽尔.卡斯特尔( M. Castells) 认为, 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2]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他们在这种新型的社会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因其自身的特点又不同于现实社会,那么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也可能和现实交往产生差异,本文就是基于这种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现实人际关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3]线上共收回78份有效问卷。线下部分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共计发放135份问卷,回收131份问卷。总计有效问卷203份,问卷有效率 97.13% 。

个案部分是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判断抽样,与被访谈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

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与建构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多元化

1、当代大学生从年龄上来看都属于在网络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网络都比较早,网络接受程度高。

即时通讯软件在交往方式中占主流地位,基于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势而被广泛接受,其在交往方式中占到了42.9%。同时新兴的社交类网站(如人人网)新秀崛起,达到26.6%。性别、年级与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和网友数量以及聊天对象之间并不存在较明显的直接关联。

2、多元化网络交往方式意味着多选择,也意味着复杂和取舍,对人际关系构建没有好坏之分。

(二)网络交往对象相对稳定、固定网友数量有限

1、数量和对象的稳定是不积极进行人际关系的表现。

在数量上,大学生网友数量呈梯级分布,各个范围段差异不明显,聊天对象属于熟人圈,而且聊天对象稳定程度高。网络交往圈基本趋于成型,不会主动拓展交际圈。

表2 主要聊天对象

2、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建构不积极,网络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是现实交往的延续,但其扩张性不大,网络人际交往圈与现实重合是主观的拓展停滞的后果,可能在未来还会拓展。

(三)网络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与建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为工具性和积极性的

1、网络是现代交往的媒介,满足了个人的一系列需求,具有其他交往方式不具有的优点,在人际关系建构方面有可发掘的优势。

网络交流以其隐私性的特点成为大学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网络情境中沟通的双方通过相互的倾诉, 既能获得社会支持, 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4]网络交往充当了安全阀,将不良情绪宣泄掉,从而建立健康、积极、亲密的现实人际关系。而且成本和安全性角度考虑,网络交往作为现实交往的过滤器,人际关系拓展的成本最低且见效快。

2、认知趋于理性,但是行为表现并不稳定。

大学生认知日趋成熟,对于网络他们认为这只是种工具,并不能代替现实,但是实际上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又似乎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五、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现状总体比较乐观,对网络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但是对网络的利用过于保守,并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多元化,但网络交往圈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积极主动拓展性欠缺。他们能清楚地区分网络与现实,沉溺网络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调查反映出来大学生在网络上都在尽力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网络对他们来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并不会因为网络交往而荒废了现实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5]认为,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通过满足他们达到对网络交往的指导,从而让健康积极的网络人际关系帮助矫正现实人际关系,达到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建构。

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网络和现实生活构成一个大舞台,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表演者,表演者为了达到表演的效果通常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作为一场完美表演,需要剧本、剧情,表演者和其他剧组成员、表演区域和道具的协调。这也就是说,在网络服务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建构过程中,关系建构者亦须协调多方因素。为了塑造大众希望的角色,满足观众期待,表演者必须进行印象管理。也就是掩饰自己与公共要求不符的行为,按照公众期待和社会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这几点上来考虑网络人际交往在帮助现实人际关系建构方面的优势就可见一斑。网络交往对五大因素和四大手段的可控程度更高,这也是本文强调的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建构的积极影响。

注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61页

[2]谢俊贵. 卡斯特尔 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J/ OL] . http: / /ww w3. rongshu. com/ publish/ readArticle. asp? id= 8337.

[3]线上是指在专门的调查网站由用户通过网络随机填写,线下是指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选择被调查者填写填写纸质问卷。线上问卷于2011年11月12至22日在“调查派”网站在线调查10天(http:///),由网站用户随机填写,为了保证问卷质量,特对填写机制进行限制,同一电脑不允许多次提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4]Tichon J G, Shapior M . T he proce of haring ocial upport in cyberpace[ J] . CyberP ychology & Behavior, 2003, 6( 2) : 131—170

[5]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2]池思晓,龚文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年第19 卷第1 期

[3]黄利会.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对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5期)2008(3)

[4]汤东,王蕾,苏燕.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总67期)2011(1)

第8篇

一、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1.电子公告牌

电子公告牌,即BBS。它是集信息、讨论、聊天为一体的网络载体。一些大型的网站,尤其是高校的校园网上一般都设置有BBS,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开大学的“小百合”、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都已发展成大学生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讨论问题和共享信息的活跃场所。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BBS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普及率达55.5%。[4]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是借助于诸如MSN、腾讯QQ、网易POPO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线交谈的交流方式。网上聊天兼有口头和书面交际的功能,没有特定主题和目的,语言随意,不注重规范性,并具有即时性、便捷性、隐蔽性等特点,特别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调查,即时通信的应用普及率在大学生中高达91.1%。[5]在网上聊天时,大学生无需顾忌自己的身份,可以直抒内心的郁闷,自由释放心理压力。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更趋向于借此摆脱自卑,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

3.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类似于传统的书信交往,但又有鲜明的特点,便捷即时、易于保存、超大容量,可以附带传送音频、视频,且能实现一对多的投递。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登陆互联网,人们就可以发送和接收邮件。调查显示,电子邮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普及率达81.4%。[6]电子邮件的诸多特点使其克服了传统书信交往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4.博客

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方式。”[7]在博客中,大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把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满足发表自己作品的欲望,更可以以文交友,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因而它很快就普及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5.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具有角色选择多样、组织机构仿真、交流迅捷广泛、操作简便易学等特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64.6%的人经常玩网络游戏。[8]网络游戏给予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敢有的角色体验。游戏过程中讲究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要成为游戏的赢家必须依靠团队合作,其互动性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也使那些现实中感到孤独的大学生找到了集体的归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失败的学生往往依赖网络游戏寻找精神寄托,以至于网游成瘾,学业荒废。

二、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

1.交往主体符号化

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通过文字、语言、表情、仪态、手势等信息完成的。但在虚拟世界中,交往主体及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都已转化为数字符号。当然,符号化的交往主体并不是虚无的,其存在的基础仍然是活生生的人,其所进行的交往本质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反映的也是人的思想内容。

2.交往角色多重化

网络交往是以电脑为媒介的“人―机―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交往主体常常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隐蔽性为交往主体随意虚构自我形象提供了条件,仿佛网络与显示终端搭建了人物角色表演的舞台,人成为后台的导演,通过创造各种不同种类、不同性格特点的虚拟角色,与另外的虚拟角色进行交往。大学时代正是塑造自我人生的重要阶段,网络的虚拟性满足了他们尝试多种角色和身份体验的需求。因此,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常常用一个个“面具”代替自己,以多重角色与他人交往。

3.交往关系平等化

交往平等是人际交往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活动往往由于身份、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诸多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属性被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规则被淡化了,各交往主体都拥有了话语权,不存在中心和权威,不受地域的限制,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在这里大学生可以忘却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地位差异,无心理负担地自由选择交往对象,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思想情感。

4.交往对象复杂化

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交往对象往往只是自己身边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事、同学等关系的特定人群。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交往对象则具有多元选择性。从技术上讲,有了网络,人们就可以在几十亿人当中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通过网络大学生们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寻找他们想与之交往的人,交往领域从亲友、同学、师生等简单的交往圈拓展到社会各界,交往的对象日趋复杂。

5.交往空间社区化

现实物理世界的人际交往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交往活动一般都被限制在一个比较明确的狭窄的空间范围,且交往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计算机网络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阻隔,交往主体之间的物理空间可能远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但交往活动基本存在于一个个虚拟的网络社区中。网络社区基本是源于相同文化特质的人群由于彼此之间强烈吸引而借助网络构建的,要求只有对本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具有认同感的网民才可加入。它能像现实生活中的居民社区那样提供许多服务,比如信息、聊天交友、读书学习、讨论交流、购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等。在网络社区中,大学生容易找到与自己拥有共同兴趣或专长的人,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现实中不曾有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性情孤僻、交往能力差的大学生对网络社区更是趋之若鹜。在这里,匿名性使他们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又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使他们能克服心理上的交际恐惧感,获得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引导

网络已成为众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交往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交往主体躲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而削弱了现实生活中应有的是非感、责任感和荣辱感,容易助长一些网民的非理。还有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淡漠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情感,造成人格的异化。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特点又决定了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的同学朋友,其复杂性已远远超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应对这些来自网络的挑战。

1.适应网络时代,提高网络运用水平

在现今的复杂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应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提高网络技术的运用水平。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论往往是其思想的真实流露,很多学生常常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或不方便告诉老师、同学的想法通过网络匿名的形式表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拥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QQ空间和博客,快捷、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敏锐的思维迅速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可以运用QQ群或BBS来相关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性对待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说教和粗暴禁止的方式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自律意识,使大学生明白网络虚拟世界并不是一个毫无约束、绝对自由的世界,构建文明道德的网络文化需要每一位大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相互交织、融合、互动互促的关系,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拓展,虚拟世界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可以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但不能把虚拟世界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黄肖静,白冰.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J].当代青年研究,2006(9).

[2]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和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会科学,2001(6).

[3]张文.大学生:网络让我爱恨交加――来自湖南5所高校的学生网络行为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5-02-21.

[4][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9/1/13/92209.doc.

[7]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7.

第9篇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传统交往方式发出了挑战,网络以它自身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构建起了一座“网络社会”。人们在“网络社会”里,运用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交流方式是对传统的交流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关键词:网络交往 大学生 积极影响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其中大学生占重要比例,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加大,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像QQ、MSN、BBS等都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交流手段,满足了大学生想要扩大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网络不仅是及时有效的交流手段,更是大学生与身边人,社会人交往的纽带,通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网络交往在为大学生扩大交流范围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改善。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虚拟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地位、财富、国界等种种因素,与人可以自由的交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排遣压抑的心情,宣泄不良的情感。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帮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交流方式上,通过访谈,笔者深刻感觉到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改变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笔者根据自己的访谈结果,结合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将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归纳为四个方面。

1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排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众多,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多来自学习、情感等方面。不良情绪初期如不能及时疏解,积小成多,则会产生重大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后,大都只会和关系好的朋友说说,暂时派遣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不错的办法,但正真去看心理医生的能有多少同学呢,大家知道后反而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你,甚至有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对你进而远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社会地位,身份差距,伦理道德,自尊心等约束,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表达。这一来,最可行、最简单实现的办法之一就是网络了。网络是目前大学生宣泄和释放不良情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网络上大学生可通过QQ、MSN 、BBS发表自己的情感。不用顾虑自己的身份会有人知道,不用担心你的真实姓名别人会知道,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聊天记录会被公开,也不用考虑对方是谁,地位如何,收入如何等等,你只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压力等,向网友宣泄你的情绪,寻求对方的安慰和理解。网络是大学生释放心灵的最佳空间,是宣泄愤怒的出口。网络对于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释放不良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控制情绪,增强自我管理,保持平衡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可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纷繁变化的生活,没有自信心更无法去处理好这一切,可能因此失去了人生一半的机遇。而大学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但有些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困或来自偏远的农村,初到大学,面对老师同学时,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和渺小。小到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在同学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到不敢参加社团活动,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但是网络却可以帮助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你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你的意见,没有人会笑话你,你可以和网友谈天说地,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受到对方权利、地位财富的压力而自卑,但在网络上,却不必担心这些。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

3 网络交往满足了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想要扩大人际交往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同时,面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又有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求。这种在精神上的需求是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给予的。在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差异、学习成绩等问题,无法和周围身边的同学很好的交往,这使得本来就很狭小的人际交往圈就变得更小了。但网络交往就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具有的民主性、平等性、匿名性、虚拟性,你能够交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朋友,在现实交往中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在网络中都能避免,从而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能满足的主体意识的需要,满足了他们民主、平等、张扬个性的精神需要。通过网络交往,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增长经验。大学生未走出过校门,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通过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上了这个缺陷。网上有很多以兴趣来划分的群,像“读书群”,“爬山群”等。

第10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07-03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马克思在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典型的社会角色,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并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90后作为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特点,有着自己的人际交往的独特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三江学院1990年后出生(大一、大二年级)大学生5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涉及文新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学院相关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符合统计要求。在486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368人,占76%,大二学生为118人,占24%;男生268人,占55.1%,女生218人,占44.9%;理工科学生255人,占52%,文科学生231人,占47.6%。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中文版)两个问卷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在校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进行了解。自编问卷包括学院、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基本信息,问卷从家庭教养、交往范围、网络交往状况、交往态度和原则、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动机、交往认知和交往冲突及处理情况等9个维度;《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包括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5个维度,从而剖析良好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性因素,力求探寻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措施。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描述

综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内心有交友渴望,普遍比较重视在校期间同学人际关系,并希望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集体生活。调查显示,大部分的90后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中,有131人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占调查人数的27%,298人在交往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占调查人数的61%,还有57人表示会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占调查人数的12%。可见,大部分的90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比较理性,但是由于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或者不愿深入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交往范围和方式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宿舍与班级,所占比例是59%,其次,社会实践、网络、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很重要的渠道。在宿舍人际关系上,对自己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评价“融洽和睦”的占33.8%,“较融洽”的占55.2%,可见大部分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气氛友好、融洽,而还有7%的学生表示宿舍关系“沉闷冷漠”,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太紧密,成员之间互不关心,但这些宿舍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和冲突,另有4%的学生选择宿舍关系“较为紧张”;在班级人际方面,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有35%的学生表示“很热心”,在集体中,能积极投入、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这类学生多为学生干部或者班级干部;55%的学生表示“比较热心”,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愿意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热心”于大学的集体活动,部分学生埋怨集体活动太多,安排不合理。

在交往方式上,除了与班级、宿舍及其他一般交往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往、交流外,在调查的学生当中,68%的学生表示更习惯通过手机平台进行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可见90后的大学生交往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便捷的交往工具,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但同时,多样化的交往方式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的无所适从感。

第11篇

一、揭示网络人际互动的实践本质

生活于今天的人们都能强烈感受到,网络对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和深远影响。网络生活作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正变为现实。网络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重构提醒人们,只停留在一般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层面是不足以解读网络本质的。对此,吴满意教授从网络交往实践是人类实践在网络时代的新延伸、新样态出发,分析了网络人际交往这一以信息交换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毋庸讳言,判定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从网络社会的众多属性之中发现并抓住其本质属性来加以分析。事实上,网络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了多种属性,如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和流动性等等,尽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诸多差异,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社会也是基于网络实践活动的人组成的各种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网络社会实践和交往的产物。

为证明网络的实践本质在于人际互动,吴满意教授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出发进行了分析:一是交往互动双方所处的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技术环境,而是双方在网络技术环境中架构的价值关系情境,换句话说,这种情境承担着人际互动过程中互动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建构。二是这种人际交往体现出网民之间的主体间性。为此,论者追述了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及雅斯贝尔斯等从根本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阐释,指出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思考网络人际互动本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论追问和考量。三是互动双方以生存生活生命体验为互动的价值纽带,凝结成一种多维的共生性存在方式。其四是互动双方借助交往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人的网络社会化目标。也即人们通过网络社会化使得自身将外在的网络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因而,无论是从网络人际概念的分析,还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的阐释,让我们能够更清楚触摸到网络人际互动的这一本质特征,无疑,作者这种分析是令人信服的。

二、以实践本质为基础,概述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结构就是表征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结合方式和组合方式的固有形式。网络人际互动作为人类一种崭新的交往实践形态和活动,自身也是由各种要素架构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那么,网络人际互动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实践系统,其结构由哪些要素组成呢?根据吴满意教授的研究,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包括互动主体的角色与行为要素、技术支撑与时空要素、内容要素、互动过程要素及其效果要素等 ,从而呈现出网络人际互动结构的多维性特征,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要素,作者分析了网民主体的角色特征,根据符号互动论创始人米德的“角色理论”,认为网络主体摆脱了现实社会利益和规则的约束,其表现形态也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了匿名状态下的多样、多元和混合性特点,也即存在着规范性的失范性的复合特征。

网络人际互动为何成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内容,或者说网络人际为何具有如此活力,这是由网络人际互动的动力结构所决定的。吴满意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首先引述恩格斯的话:“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换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因此,网络人际动力主要在于人们寻求交流的意志和动机。同时作者指出这种动力可分为物质性动力和精神性动力,也就是指人们的物质往需求与精神往需求,是推动网络人际交往活动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作者在这里实际上又回到将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实践本质的重要议题,提示了网络实践本质中人际交往系统运行的基本秩序和动力所在。

三、从实践到价值,探究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

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问题,是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一个难点。尽管价值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性话题,但是,近年来学界却少有人对互联网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进行深入探讨。

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何在?作者指出,人本身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在网络社会,人的网络人际交往不仅是生活意义的体现,也是个体网络化的价值体现。网络人际互动价值体现在何处?作者借用马克思的论述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人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因而作者认为,“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就是网络个体对自身在互动中的存在、参与的活动、交往对象以及交往结果的认知、评价,它所体现和追求的,即在于交往互动双方的存在、活动本身与互动预期的一致性。”这一表述较为抽象,但作者进一步详解了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构成:一是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民个体需求的价值属性。可以说,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是交往互动双方关系的体现和交往互动意义的确证,是网民满足个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它具有可体验性、效用性和可信性等价值。其二是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络社会需求的价值属性。具有促进网络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满足网络社会关系发展的价值等。作者的分析为我们指出了网络人际互动的意义所在,网络人际互动实际上也构建了人的活动的意义场所,也就是网民的精神和心灵家园。

四、从过去到未来,对思想源流的梳理和对未来的观照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现状;对策

伴随着经济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也日益加剧,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些现象无疑会对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现状入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给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的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打电话,发短信、QQ、微信、微博聊天早已成为大学生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人际关系交际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①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②网络增进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③网络缓解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紧张。

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拓展

据调查有近83%的大学生有“扩大人际交往圈,使自己的交际不限于校园”的愿望。在拓展校外交际网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交友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形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通过“校外兼职、实习”的交友比例最大。出现这一比例的原因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表示“可以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人际关系的准备”。在这种想法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多。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陷

1.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其人际交往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单纯的状态。但是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渗入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长的趋势。调查中65%的同学认为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58.5%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此外,39%的学生认为,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而脱离了实际生活。

2.学习、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里人员数量庞大、结构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将更高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客观上给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留下了较多的时间,同时也创造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些既给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在客观上给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

3.个性特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些大学生大多性格倔强、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相互适应。

4.亲情的疏离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 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

三、大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白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白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即秀外慧中,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

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稳定的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培育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4.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了解减少,其关系也可能逐渐疏远。

四、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引进专家坐诊,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留言预约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室(中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强化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引导。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新生刚入学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为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凋,这就使大一新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咨询体系可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建立完整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班级结对活动、优秀大学牛现身说法等手段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

最后,对大四的毕业生做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扩招后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很茫然,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紧张和人际关系的冲突出现。如果高校开展一些怎样求职、面试和创业方面的知识的话,能有效的缓解大学毕业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以及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中师生的关系呈越来越疏离的趋势。老师不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这在网络环境下是十分危险的。而辅导员又是最直接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因此,辅导员要想了解学生,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就有赖于两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