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项目成本监管论文

项目成本监管论文

时间:2023-02-16 17:5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成本监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项目成本监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输配电成本,监管

 

1.我国电力监管机构的职能

我国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会)于2002年12月由国务院设立,并于2003年开始运作。国务院于2005年2月15日《电力监管条例》对其职责做了规定,电监会开始担负起对电力行业的监管功能。电监会拥有的与价格、财务相关的职责包括:拟定并监管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和界定输配电成本规则;从财务角度分析、评价发电市场有效竞争情况;对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者租赁经营等影响市场份额的情况进行监管;对电力交易市场中的平衡资金账户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制定监管所需的信息报送和披露办法;有权对监管对象开展查账等检查工作等。

2.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存在的问题

2.1目前中国电力监管职能配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2002年实行电力体制改革,把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并成立独立电力监管机构一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电监会)。从改革方案的要求看,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是顺应世界电力工业改革潮流的。但在电力监管实践方面,我国对电力行业的监管职权分散于政府多个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局面。在中国,除电监会外,目前还有多个政府机构负责电力监管,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

委”)、财政部、国资委等,但影响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是负责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它不仅负责长期规划,还批准所有重要的投资项目,包括发电和输电项目,以及制定中国总体的能源政策、预测需求、提供能源选择指导意见等。同时发改委还具有微观经济监管机构的一些核心职能,如发改委不仅主导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电价改革,还审批发电公司、电网公司的电力销售价格。论文参考网。目前对电力企业某些财务准则、财务成本标准等与电力企业相关的事项,财政部有决策权。这意味着一些应该属于电监会的职能与财政部的部分职能可能出现重叠。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政部有着广泛的工作职责,难于顾及行业特点十分突出的电网企业财务成本监管问题。对于这种部分职能重叠的问题,财政部与电监会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我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专责的电力监管机构,但是在电价监管方面,电监会在绝大多数事项上只能提参考性建议,而国家发改委几乎保留着所有的电价监管权力,结果是政策和监管职能的界限比较混乱,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电监会职能交叉重叠,降低了监管效率。因此,电监会的权力与威信以及《电力监管条例》中界定的电监会职责均须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以确保其有效运作。

2.2输配电成本核算方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电网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是电监会在2005年颁布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该办法对“输配电成本”进行了定义,规定了输配电企业应根据输配电业务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设置成本核算对象,企业应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单独设置“输配电成本”二级明细科目,在“输配电成本工”科目下设置“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三级科目,并分别对“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明确了电网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对电网企业的成本对象、成本项目、科目设置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其仍然采用的是“大一统”式的核算方法,没有将输配电成本分开进行核算,对核算规则的具体运用比较原则,对费用的分类也比较粗。根据《2008年电力监管报告》,我国主要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构成中,“其他费用”所占的比重达到了31.85%。论文参考网。《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中对“其他费用”的定义是指不列入“材料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中的费用,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劳动保护费”等一共21项,这些费用中哪些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输配电成本,哪些是属于非生产性费用则不得而知。从监管的角度,大量的非生产性费用计入到成本不利于对输配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监控和考核,无法得知输配电企业的真正意义成本数据,很难规范监控电网企业的成本行为。

3.完善输配电成本监管的对策

对于输配电成本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输配电成本监管法规、探讨输配电监管的具体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3.1将电力财务监管的职权集中于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

电监会目前监管权力的主要限制是在定价方面。如前所述,电价监管是电力监管的核心内容,电价监管也不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畴,而且中国已经成立了专责的电力监管机构,从政府职能配置规范化、合理化要求出发,应相对集中监管职能,同时要做到“政监分离”、责任明确。价格监管职责的全面转移,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与电监会两个机构之间的事情,可能涉及中国整个政府行政体系的调整。因此需要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随着电力体制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的政府能源主管部门(目前是发改委)可以逐步放弃对电力行业进行具体定价的监管角色,而将职能转换为制定价格政策在内的能源政策、发展战略和宏观规划。论文参考网。与此同时,电监会应逐渐承担电价监管的主要责任。财政部负责制定各行业均使用的财务成本政策、通则和标准等,电监会应根据这些政策、通则和标准制定电力行业具体的成本准则、规则等,并具体负责监督电力企业实施。电网企业价格监管与成本监管不可分割,目前中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分头实施具体监管的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建议电力行业具体的价格和成本监管职责由电监会统一承担。

3.2完善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

电网企业应首先区分经营的输配电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的成本,对于发生的不能合理划分到输配电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成本则先作为共同费用。根据各项成本与输配电业务环节的关系,把输配电业务各项成本发生时能够直接归属到输电或者配电当中的一个成本对象的,作为直接成本;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个成本对象的,作为间接成本,通过分析人工工时、资产或者直接成本总额等动因与各成本项目总额的相关性,找出各成本项目最合理的分配基础,最后把间接成本在输电、配电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把共同费用在输配电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完善后的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应当能把输配电业务发生的成本和电网企业辅业发生的成本划分开来,能够较合理地反映出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为电力监管机构提供清晰、透明的成本信息,也可以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主辅分离、输配分开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丽霞,周利凯.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俊豪.A-J效应与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规制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第2篇

对于实体性消耗部分内容,项目部在接到企业投标部门的投标资料后,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了测算,工程量依据施工图纸进行计算、价格依据当前市场水平,形成项目部的内控成本;非实体消耗内容,主要包括临时设施、垂直运输机械、劳务费、周转材料、水电费、现场经费,项目主要负责人员经过多次讨论,对项目人员配置、现场临设布置、周转材料施工方案、机械配置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算,形成了项目部内部的内控成本目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部分非实体性消耗指标突破了公司核算文件的规定,但实体性消耗市场价格较报价降低部分对此进行了弥亏,总体成本目标并没有突破公司核定的目标成本,这样就做到了指标分解的相对客观、公平。

2签订成本指标绩效责任书

项目部完成成本策划、指标分解后,与各指标责任人签订成本指标绩效责任书,落实责任人的责、权、利。例如要求项目总工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技术、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主持项目部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创优计划、环保计划、程序文件、CI创优实施计划的编制、监督每道工序的程序管理,要求总工负责的临时设施现场布置、垂直运输机械配置、模板支撑、脚手架方案要进行合理优化,务求该项成本控制在策划指标范围内。在战训楼工程进场前,原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设置两台36B60米臂塔吊,按月租价4.5万考虑,需27万元,后经过认真计算,在满足使用材料吊次的前提下,改为设置一台QTZ6021塔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月租额3.3万元,总额21万元(其中重型吊车装拆使用费3.2万元),此项成本降低6万元。实践证明,只要项目全体成员都立足于节约成本,工程成本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在实体性消耗上不能偷工减料,在非实体性费用等软指标上应该做足文章,减少成本支出。

3过程评估和绩效考核

绩效责任书签订后,项目部对成本指标责任人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依据是:(1)公司和项目部签订的目标成本绩效责任书;(2)项目部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主要是报表、台帐、凭证);(3)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对项目部检查过程中的考核结论。项目部严格按照“PDCA”循环理论,检查指标执行落实情况,并通过项目成本分析会,对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如果出现突破指标的苗头,查清责任,制定纠偏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相挂钩

项目部根据集团公司新的薪酬管理办法,结合项目部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的工资奖金发放办法,实行定岗定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根据项目部过程绩效考核办法,由项目部绩效考核委员会对项目所有成员进行月度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关人员每月相应金额的奖罚。对于集团公司给项目部核定的绩效奖金,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指标责任人的过程执行情况及所占项目成本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另外,在工程整体竣工结算、成本核算完成后,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过程绩效考核结果汇总及项目盈利状况,对各指标责任人进行相应奖励。

5绩效考核过程中尚需探讨的问题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项目部在成本策划、指标分解、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程绩效考核的操作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项目部近期的执行情况看,在月度考核过程中对于目标成本指标分解的量化考核存在一定的滞后与考核困难。众所周知,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一个月度内对成本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决定,对成本指标的量化考核在成本核算结果出来后进行,过程中主要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结合指标责任人所负责的指标占项目成本的权重,在奖金分配中直接体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第二,成本指标的量化确定,对成本指标的量化分解,目的是给项目承包集团成员身上压担子,使指标责任人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促进项目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责任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如何合理、公平的量化指标,牵扯到个人利益,可能会在制定人与责任人之间产生矛盾。因此,如何界定、厘清指标责任人各自的责任是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6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推行过程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是市场的需要,成本策划、指标分解工作使得项目成本过程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项目成本事前规划有目标、过程控制有依据、绩效考核有标准,而且成本责任区域明晰后,便于落实分项成本的责任人和考核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更重要的是,面对压价、让利等白热化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在企业内部挖潜,在项目部执行模拟股份制,推行成本策划、指标分解,有利于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有利于从机制上保证项目成本在过程中受控,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建筑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

成本管理论文2700字(一):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与市场竞争力探讨论文

摘要:现如今,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市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成本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各种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通常使用责任成本管理方法来实现资金的控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本文在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市场竞争力

一、前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花费资金量大等特点,要想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就必须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应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对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必要时可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与本企业的实际管理内容相互融合,要勇于创新,将其贯穿于企业施工项目的整个实施环节当中,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建筑服务的同时,义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时,缺乏灵活性,项目部未能根据自身的人员配置、任务结构、组织模式等应用操作性强、合理性高、科学的管理制度,仅仅照搬套用其他项目部或是上级部门的管理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尽管不同责任中心或职能部门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是大部分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并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因而造成总成本偏高,出现浪费的现象。最后,企业本级机关并未亲自参与控制管理责任成本,而是将权力下放到项目部,降低企业的整体控制力。

2、管理费用责任管控缺失

各项目部并未审慎对待各项费用开支,由于管控的缺失,存在开支随意的情况。有些并未有计划地使用办公费,未能合理地控制差旅费,在出差的过程中选择豪华宾馆与飞机等高消费的支出,并未参照规定,肆意滥用业务招待费,有时内部人员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用餐,造成浪费。

3、责任成本分析不全面

工程项目标前责任成本测算不充分,不重视标前责任成本测算工作,承揽项目质量不高,仍有承揽亏损的项目、风险较大的项目和垫资的项目。在实际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各项目部更为重视与钢筋加工,混凝土生产等主要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却并未基于整体角度去考虑,审慎核算目标责任成本,因此,得到的信息很难用于责任成本分析,也很难为责任考核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各项目部并未全面深入的分析责任成本,未能对责任成本进行合理的研究。由于未能做好前期核算工作,分析时就缺乏资料的支撑,而且由于责任成本分析方式不恰当,并未针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成本、临时工程、设备使用等进行合理的分析,也没有将其与技术方案、质量、安全进度等挂钩,所以就出现了严重的责任成本失控问题。有些部门针对责任成本进行分析,不过其分析也缺乏综合性,并未结合资金成本以及当期收入等全面剖析研究,成为对责任成本控制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当出现问题后,也并未结合工作标准与岗位职责进行整改,具体责任人很难追溯整改结果,判断整改效果。个别负责人即便在问题出现后,也未及时进行全面的责任成本分析,只是简单地将分析结果当做动态指标反映给相关人员,并未分析相关数据的深层意义,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关问题的价值也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

4、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不足

工程项目部在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上,以全员绩效考评为终端的责任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主要表现为项目成本责任“二次、三次分解”难以有效落实,岗位绩效考评与成本责任的量化尚未有效对接,企业薪酬制度的变革对激发各个层面员工创效积极性的作用仍然不够。在责任成本的考核方面,奖惩不明,奖罚措施不恰当不对等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1、健全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需要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由A公司负起主体责任,对项目上交款总额等进行严格核对,重视不同流程的责任成本管理与检查监督工作;为了强化责任成本控制工作,工程项目必需要严格落实管控职责,实现公司责任成本目标。其他各部门也需加强监管意识,由项目经理负起主要责任,严格监督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执行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流畅、严谨、高效的管理机制。需要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的所有细节,在技术、质量、安全、材料、设备等责任成本方面进行审慎的管理,使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与弹性的建设,结合实践经验与历史总结做好备案。在确保能够连贯控制整体流程的过程中,使各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团结协作,重视管理交叉环节。

2、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控力度

首先,项目部要对工程数量严加管控,确保整个项目建安成本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要从源头计划部门计价结算上做好管理,杜绝因计价超量放大成本的现象。其次,要高度重视材料成本的管控问题。工程项目部从材料采购流程的起點抓起,在进场材料的审核把关要严格。用量上的控制对于材料成本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尤其要对砂石料、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采购进场做到账实相符。最后,项目部要对机械使用费管控到位。项目部机械使用费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比仅次于材料费,做好机械台班管控可以有效降低相关责任成本。

3、健全项目责任成本考核体系

工程项目部责任成本体系主要由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施工队(工区)、施工班组五级构成。需要考核的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部、直管项目部、一次性指挥部。针对前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的内容是综合收益、管控效果、施工进度、现场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费使用情况等,考核周期为一年一次,考核后要进行通报,并且将其关联到年度绩效当中。针对后两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其经费控制、履约创新、开源创效等情况,考核周期需要结合任期考核与年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企业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对原有的责任成本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成本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究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在农村的人选择住城市,住房需求急剧增长,同时在城市居民经济水平和物质物质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极大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也逐渐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在众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保证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信誉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工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进步,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建设进程也持续加快,大量的建筑项目开始涌现,使得建筑行业由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房地产业是从事建设项目投资开发的企业集群,在现代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其也是保证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重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1关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

事实上,房地产项目的工程管理是属于贯穿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周期性工作,其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项目设计与规划、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验收等等。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主要是面对房地产工程和城市规划区域的开发管理,通过房地产企业对项目区域内的设计、提供的人力、物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合理化整合与配置,通过科学化的项目运行流程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实现建筑项目用户需求的满足。事实上,地产项目工程管理是将项目开发、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涉及城市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用户、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管理。其工作重点在于对外部环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构建出科学化的协调机制,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周期处在良好的管理控制当中,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确保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体现[1]。

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业绩评估。成本规划主要是很对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思路与总体要求,需要结合项目效益目标和项目方案实际进行成本的预算规划和设计。成本计算是需要借助计算软件与相关技术进行项目成本信息的分析,实现成本预算的预判。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成本调整和控制,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成本业绩评估是针对整个工程项目中成本规划、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分析与结果反馈,并形成实际的数据报告。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发展效益和未来效益目标的重要基础依据。因此,各部门必须要具有极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节约意识,真正做到节能降耗,进而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润。

2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在其前期的成本规划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在用户需求方面和市场变化方面的掌握与控制出现一些不足,特别是早期规划的准备与详细计划方面,这就导致了市场消费定位产生了偏差,同时其由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时间上对时间成本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此外,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的机制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健全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对项目管理认识上的不足。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小规模时期简单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工程管理的模式和方式仍沿用传统方法,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使得管理机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致使工程管理当中缺乏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由此也引起了工程无法按时交工,成本投入过高,管理成本增大,经济效益降低的情况[2]。

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切实的加强房地产公司的内部管理,首先从项目开发前期的规划管理入手,全面的优化项目开发的规划管理,做好各项市场调查和市场调整,细致的分析成本投资和实际的项目需求以及市场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调查和细致的分析,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针对设计过程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流程,从各方面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各项影响因素,并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实现全面可控的前期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针对管理机制的问题首先要以原有制度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优化,制定和补充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依据企业内部工作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机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做好房地产工程招标成本控制

在具体进行项目招标期间,需要房地产方始终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诚信招标,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认真分析信息数据,具有综合各种有利价值信息的意识。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工程造价的不同因素,以此为标准制定招标投标的文件。在招标投标期间,通过合理的低价获得相应的开发权;并且还要重视施工合同的管理,进而控制建设的质量,掌握建设的进度,促进费用控制的有效性。在签订合同期间,要以不同的合同内容为基础,明确协议条款,如果合同中所涉及费用较多,一定要进行明确的约定,例如规定工期、设置阶段性目标、工程款结算、违约争议处理等方面[3]。

4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较为匮乏,其一是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其二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这些都对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这对于具有极高复杂性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来讲,缩小了成本管理限制力度和覆盖范围,而且使得成本投入没了节制。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企业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甚至还有企业存在成本虚报的情况。

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保证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重要载体,专业水平和意识水平方面是执行力和自控力的基础,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够增强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因此,房地产单位首先要制定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尤其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例如安全防护和安全风险识别以及材料质量的严格管理。其次是要全面施行持证上岗,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做到严格监督,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4]。

第4篇

内容摘要:关系型贷款是国外先进金融工具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最新热点金融产品,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有其独特优势。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方法,在介绍关系型贷款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角度设计了关系型贷款介入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探讨其能否深化银行以债权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从而为关系银行参与借款企业公司治理的途径、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关系型贷款 公司治理 信息机制

近年来,起源于国外资本市场的关系型贷款逐渐与我国市场结合运用,并逐渐成为我国融资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学者认为其在应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具有的优势对保证中小企业融资、降低信贷双方的信息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系型贷款本身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预算的软约束使得关系银行在面临经营不善的借款人时承担着更大风险、银行的信息专用容易导致经营者传递扭曲信息等。如何有效规避或降低这些风险?本文认为,以关系型贷款为媒介,由关系银行以大债权人身份参与借款人的公司治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系型贷款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关系型贷款,又称为关系型债权融资,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Berlin、 Mester(1998)在市场交易型贷款基础上提出关系型贷款的概念,认为关系型贷款存在三项基本特征:银行对借款人的密切监督、银企间再谈判以及银企间存在的长期隐性契约,主要有额度贷款、承诺贷款等。青木昌彦、Dinc(1998)将关系型融资定义为 “原始融资者基于非法律事实依据可预见的预期收益,愿意并且提供了额外融资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Boot(2000)将其定义为一种为了获取特定客户专有信息,从而通过长期关系或范围经济获得收益的金融中介服务。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整理,本文认为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借贷过程中的信息租金,在长期交易、重复博弈中形成的专用信息基础上建立声誉机制,并依此提供给借款人贷款的一种金融服务。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长期性。关系型贷款中,长期交易和重复博弈中形成借款人声誉对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关注于“软”信息。Berger and Udell(2002)认为信息有“软”、“硬”之分, “软”信息是指在贷款发生时不易公开获得的相对主观的信息,如企业家的品质和能力、企业项目的未来收益等。在信贷决策依据上,关系型贷款多基于“软”信息。三是信息专用与信息租金。类似于资产的专用性,在关系型借贷中形成的借款人信息为关系银行所专有,这使得在长期交易中的银行降低了信息成本,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而双方都获得了信息租金。四是预算软约束。预算软约束指提供信贷的一方对于未完成的、尚且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进行“再”贷款。由于预算的软约束,在关系型贷款中,如果企业经营不善,银行则面临进一步投资的风险。同时,经营者也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因为经营者意识到关系银行的预算软约束,就可能从事高风险投机行为或工作不尽力(Bolton and Scharfstein ,1996)。

关系型贷款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内容

鉴于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结合以上关系型贷款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本文从关系型贷款的特征出发,从信贷期间信息作用流程的角度,探讨关系型贷款分别在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阶段的治理机制。

(一)关系型贷款的治理基础—银行债权治理机制与相机治理机制

关系型贷款参与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是关系银行债权,关系银行依此介入借款企业公司治理。

首先,关系银行可以派驻代表或委托机构直接参与董事会运作,对公司有关财务、发展战略、人事等方面的重大决策进行投票,由于关系银行具备私人信息优势,参与后的治理有效性将大大提高;其次,随着软信息的不断更新,关系银行可以依照企业状态相机选择治理行为。当企业经营良好时,采取股东主导治理模式,关系银行只需行使债权人的监管权力;当企业经营不善,业绩滑坡时,关系银行可以通过内、外部治理两种途径参与公司治理:在治理内部,可以积极行使外部董事权力,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在治理外部,可以以大债权人身份对经营者施加压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使企业扭亏为盈;当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时,关系银行为了保护其债权利益,应当适时接管企业,引导企业破产清算,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二)关系型贷款的治理核心—信息机制

关系型贷款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软”信息的收集和信息专用,关系银行可以围绕此优势设计相关治理机制,具体表现为:

1.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信号传递是指人主动或被动向委托人传递其信息的过程,信息甄别是指委托人主动设计情景,观察人行动从而挖掘信息的过程。在银企借贷关系中,作为人的企业方进行信号传递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由于关系银行需要一定的信息来判断人的类型,好的企业就显然有激励通过信号传递使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而差的企业可能就更希望能与好的企业混合在一起。可见,在信号传递机制中,可信度问题是一个关键。市场交易型贷款一般通过强迫企业公开提供认证的、规范的格式化信息。但是会产生隐藏信息的风险,并且重复交易的信息再谈判成本较高。而在关系型贷款的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机制下,通过借贷双方的长期交易,各种信息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有效信息集的范围也就会扩大,尤其是对于“软”信息的关注和利用,大大提高了解决可信度问题的有效性。

2.信息专用。企业信息的专用是指由关系银行收集的企业相关信息为关系银行私有,不被其他银行所用。信息专用一方面可以为关系银行带来信息垄断租金,另一方面保证银行可以加大对信息收集的投资,从而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信息获取成本。信息专用机制要求关系银行注意建立企业的信息保密制度。

3.信息管理。关系银行可以建立企业信息库,将收集的企业各种信息做好筛选与分类,同时加强信息库的内容更新,确保信息的有效利用。

(三)事前控制的显性激励机制—灵活合同与利率杠杆

显性激励机制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建立于明确的目标合同基础上,二是该目标必须能够被准确度量。关系型信贷合同是为了贷款利息的获得,符合这两点特征。

由于关系型贷款是长期性的多次交易,借贷期间的企业信息不断更新,关系银行可以依据最新的信息,即时调整下次贷款的合同内容,体现关系型贷款合同的灵活性。其中实现显性激励的最主要部分是对利率的调整。利率的调整幅度可以理解为关系银行对信息垄断租金的部分让渡,关系银行可以根据以往企业信息及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即时降低或上调本期贷款利率,从而激励企业产生控制风险、按期偿债的动机。

(四)事前控制的隐性激励机制—企业声誉模型

在现实中,许多影响企业信誉的变量无法准确或在短期内度量,尤其在关系型贷款的长期交易中,诸如经营者行为、企业风险偏好等,存在很大的不可预知性,这时显性激励机制无法奏效。因此可以设计一种隐形激励机制,也即是信誉机制,来实现事前的控制。具体的实现方式为企业声誉模型的建立。

经典企业声誉模型在信贷关系中提出以下假设:银行和借款企业是博弈双方参与人,借款企业具有私人信息优势,银行认为借款企业分成两类:风险规避型和风险追求型;银行一旦发现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就会停止下次贷款合作或者采取提高利率的行为进行风险补偿;银行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多阶段的重复博弈过程。通过相关学者(张莉,2010)研究得出结论:如果投资是分阶段进行的,那么不管企业质量高低,在最后一期贷款之前,都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声誉,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由于声誉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关系型贷款特征相契合,因此可以围绕关系型贷款特征构建软信息下的企业声誉模型,从而实现事前对合作企业的有效控制和选择。

(五)监督机制

1.明确监管人,建立主监管员制度。采取谁受益谁监管的思路,由关系银行派驻主监管员,负责与借款企业的高管加强沟通,并收集反映贷款风险的软信息,包括:企业分立、变更、新设、终止情况;董事会、企业高管、主要股东变动情况;企业违法违规行为;通报监管信息等。

2.严格财务监查制度。可以采取派驻代表进入审计委员会、委托外部审查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对企业的硬财务指标如现金流、资金结构、资产负债比等进行严密监控。

3.完善信息收集与核实制度。监管信息主要包括:数码(硬)信息、意会(软)信息、各级部门的监管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借款企业的重大信息如经营方向的决策、董事会决议、重大人事任免等。

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可以建立各级信息收集与传输制度,确保监管信息的畅通;其次,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再次,建立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信息的督促制度;最后,建立监管信息的核实制度,核实方式包括问询、实地走访、约见会谈等。

4.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和风险集中管控制度。

研究展望

本文在以下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一是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可以在实证研究方向作进一步探讨;二是在声誉模型构建上可以结合博弈论相关知识继续涉入;三是受理论水平限制,没有涉及贷款后反馈机制的探讨与设计。

参考文献:

1.Berlin,M and Mester,L.“Deposits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Z].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1998

2.Boot,Arnoud W.A.,2000.Relationship lending,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0(9)

3.Berger A.N,Udell G F: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

4.[日]青木昌彦,[美]瑟达尔·丁克.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1)

5.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黄纯纯.公司上市、关系贷款与银企关系的重建[J].管理世界,2003(12)

7.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8.吴洁.关系型贷款研究综述[J].金融纵横,2005(10)

9.童牧.关系型融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J].管理世界,2005(7)

11.杨丰来,黄永航.企业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6(5)

12.李芝倩,杨德才.关系型信贷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

13.郭建强,王冬梅.中小企业的“关系型信贷”选择行为研究[J].经济问题,2011(10)

14.贾生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5.陈子文.基于关系型融资的中行湖南省分行银企信贷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林鹭燕.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黄超(1984-),男,河南正阳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规划与管理方向。

第5篇

关键词:餐厨废弃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选题的背景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到饭店品尝美食的机会逐渐增多,而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愈加令人担忧。地沟油问题的曝光,到最近央视对餐桌上食品浪费问题的关注,都说明了这点。如何将每天产生的这些大量的剩余食物处理好,使之不被某些人非法利用,或者将它们变废为宝,应该是引起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注意的问题。餐厨废弃物的处理属于政府应该主导的项目,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吸引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更多的参与到项目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促使此项工作健康有效开展下去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该充当什么角色,该起到哪些作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具体操作上应如何去做,这也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辽宁省餐厨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有效规定

要想对餐厨垃圾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从源头上就要应该以法律规定等强制性手段进行控制。如果仅依靠饭店等餐饮企业自身的力量做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从自我约束的意识上就难以实现。目前餐厨垃圾多是以一定的价格卖给前来收购的养殖等个体户。即使政府承诺给予免费运输,他们也难免不会为了利益而继续买给收购者。其次,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仅凭企业自己的力量处理掉每天产生的垃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收集、贮藏、运输还是处理,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让这些企业无偿将垃圾交给政府统一处理都尚且存在难度,何况让他们自掏腰包来承担这个事情。综上所述,我们首先从源头治理上就应该建立强制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管理办法中要明确说明建立餐饮企业废弃物回收台账等记录制度,对废弃物的流向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一旦出现非法收购、贩卖的情况,也方便对它们进行跟踪调查。

2.政策法规缺失

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利是餐厨垃圾收运难的首要原因。目前,沈阳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宜的餐厨垃圾的管理法规,只在2002年出台了《沈阳市餐饮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管理规定》,时至今日,这项规定仍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餐厨垃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机构来负责,造成餐厨垃圾的流行及处理比较混乱。另外,法规的规定没有与沈阳餐饮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是导致法规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不法商贩收购餐厨垃圾是有偿行为,而环卫部门的收购则是无偿的,这就导致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将餐厨垃圾偷偷卖掉。因此,制定适合沈阳现状的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可以从源头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

3.部门监管之间配合不力

近年来,每一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引发“问责”这一话题,而在讨论众多职能部门究竟谁该负责的时候,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找不到真正负责的部门。这说明一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职能分工上面可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各部门在监管上存在缝隙,使得再出现问题时,各部门间可互打球,都把自己的问题推得一干二净。

三、辽宁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1.尽快出台辽宁省餐厨废弃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本人认为,现阶段最紧要的任务是制定并出台一部统一且全面的餐厨垃圾管理规范。因为如果没有一部正式的制度规范,执法监督部门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就无据可依,对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处理企业也没有规范其行为的依据,甚至对违法经营者、不法商贩等一系列的违法行为都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判定。因此,辽宁省餐厨垃圾处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尽早出台一部适合辽宁省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规范。

2.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和支持力度

餐厨废弃物从产生到最后的利用,历经收集、分类、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无论对各餐饮企业还是处理企业来讲,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费用。以目前存在的情况来讲,餐饮企业将餐厨废弃物卖给收购者会得到一定的收益,而且之后的运输、处理等环节不需要再承担,即使政府将来会统一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免费的运输和处理,想要餐饮企业无偿提供所产生的废弃物原料也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因为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在这个环节上的利益问题。对处理废弃物的企业而言,由于处理后所产生的产品的盈利能力有限,再加上社会认知度有待普及和提高,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收支平衡或者盈利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这段空白期内,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压力是很大的,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无论是对产生餐厨废弃物的餐饮企业还是处理废弃物的技术企业而言,政府都要考虑如何直接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和帮助,以逐渐牢固树立起他们的信念和信息,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3.大力宣传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提高社会媒体、民众的监督能力,可以采取反应迅速形式灵活多样、百姓喜闻乐见的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餐饮单位进行曝光,为监督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提供了线索,同时也对监管部门进行了监督,从而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通道,让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促使其关心并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让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管理餐饮业食品安全中去,通过各界的监督,引导餐饮业自觉管理和自律管理,以达到餐饮业长效管理食品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巧丽.试论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的体系建设.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吴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6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应尽快组织修订环保法,开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组织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强节能及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颁布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高耗水产品限额标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查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可在水污染中增加氨氮、磷,气污染中增加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根据东中西部的发展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节能减排实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遵循大部门制的思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减排的管理职能要相对集中,并提高监管能力。

3、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应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垃圾发电的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尽快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完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控制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形成落后产能适时退出、先进技术及时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4、强化科技,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产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相关范文论文: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车船税改革思考

【摘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严峻,给车船税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汽车市场和尾气排放的现状入手,对现行车船税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车船税改革的政策建议,旨在增强车船税的调控功能和导向作用,以引导汽车业朝着绿色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监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业银行维系的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已被冲破,其金融业务系统中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增加较快,表外业务已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成为商业银行的第三大支柱。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尚处起步阶段,由于表外业务的特殊性,加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与健全,监管手段缺少刚性要求显得比较乏力,因此,容易出现不公平竞争和诸多风险。因此,加强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所给出的标准,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虽然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但仍然与表内所标明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有可能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金融经营活动,也被称为或有资产业务、或有负债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又包括资金结算、信托、业务咨询等低风险的相关经营活动。所以广义概念的表外业务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的业务。

随着国内信息技术和金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金融管理政策的变化,银行业对自身业务范国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将重点金融业务放在表外业务上,由此带来银行的盈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在营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银行资金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法码。国际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更高,一般占到银行50%以上的收入。实际上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表外业务经营的数量值的大小,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结构、拓宽资金业务领域;有利于创新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利于增加银行资产流动性与可控性,有效地降低或避免商业银行投资;有利于扩展客户数量,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竞争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利差的逐步减少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扩大,给予商业银行在结算工具、结算程序、结算方式和结算速度方面得到跨越式的提升。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有了新的提高。然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障碍,如:商业银行创新表外业务产品的设计能力偏低。相当一部分表外业务的支付结算方式、银行卡发行或类业务基本上是应用传统的运行手段。相反,当前国际上许多跨国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迅速以智能与科技相结合,开拓投融资咨询管理、基金托管、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这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与发展有待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所开设的表外业务未能成为银行资金收入的重要资源。显露为表外业务所占的资金份额相对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左10%-20%之间,与国际银行表外业务达到5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不均衡态势。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国内不同银行、不同地区银行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数据来源:由我国四大商业银行2006-2010年年报整理而来。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1、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成本问题

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风险系数。目前我国信贷规模与领域实行严格控制,由此部分金融机构纷纷利用大幅开发理财产品提高资金收益,促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迅速呈现分极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票据融资业务项目中表现突出。商业银行在表内贷款总体受到限制的状况下,加大表外银票资产的拓展力度是商业银行采取的普遍做法,得到的是存款规模大幅扩大。由于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相对较弱,导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为了减少或规避监管成本而存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成本问题是普遍关注的热点,如果一味地强调减低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成本,将会给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发展和创新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2、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立法问题

目前,我国对金融业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一般沿袭传统行政管理的方式,现行商业银行相关法规与制度较为完善,如存贷业务、支付结算类业务方面,以2001年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主,相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都可涉及。然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范性文件体系中,独立地、专门地针对银行表外业务的法律与法规较少,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原则上规定,侧重于某一管理方向的宏观要求,而在银行表外业务实践中监管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统一的、完善的规范化监管标准,这样客观上无法对表外业务的实施有效的指导和规范。

3、表外业务立法与国际接轨问题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立法主要是针对国内金融业发展现状下制定的,对解决我国国内金融监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从2007年起,新会计准则由上市银行开始执行,对其他商业银行的要求也较高。国内颁发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和国际会计准则相似,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加以借鉴。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立法与国际接轨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在监管内容与方式上,监管手段与工具上,不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表外业务时,许多国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交往时,往往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与障碍,无法融入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环境。

四、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的建议

1、规范市场准入标准

由于表外业务的类别较多,复杂性较高,所以在对其设定市场准入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标准。对于无风险的业务,如、咨询、支付结算等业务不应设置复杂的附加条件,只需要加以备案登记就可以允许其进入市场。另对风险较高、操作程序较为复杂的资金融通、担保承兑等业务,可以设立不同的风险评判等级,再向相关机构进行申请,得到审批之后进入市场。对于衍生产品这类形式复杂风险隐藏性较强的业务,可以严格按照《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准入程序,由高级别的监管机构进行审批,保证准入门槛能有效地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控制。

2、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为了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首先,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应当包括操作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机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事实上都隐藏于操作环节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承担大量的风险并遭受损失。所以操作风险理所应当地该纳入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范围之内。《新巴塞尔协议》初步确定操作风险的单独资本要求是20%,笔者认为这一比例有些偏高,超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因此我国在操作比例的具体比例上可以适当放宽。其次,适当借鉴他国做法,分类管理不同的表外业务。由于表外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监管也必须加以区别,以不同的标准和机制去制约表外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

3、改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法》第61条和62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报表的资料。这是规范商业银行向监管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并不是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巴塞尔资本协议写入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银行每年对财务变动等重大事件至少披露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提高银行操作的透明度,遏制腐败和集团犯罪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信息披露的标准、内容和时间等方面对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加以规范。除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强制信息披露以外,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也应自愿进行信息披露。这样做增强了表外业务的透明度,更易于监督和风险防范;同时信息批露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形象,有利于社会对其综合经营实力的客观评价,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只有银行定期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方面的准确信息,市场参与者才能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开展银行内部风险评级

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要求,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为了使商业银行具有更高的自主性,以前的直接监管都逐渐演化为间接监管,但是为了达到监管的目标,银行在权限得到自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自身内部风险评级,主动的预防和控制表外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可通过自评互评聘请金融专家实施评估。

5、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结合

为了提高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应当完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程序,增加监管的频率和实效。还要以事前监控为主要监管模式,而非现在的事后监管模式,只有平时对资本充足率进行适时持续的监管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遏制,所以为了保证控制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管应当包含以上所说内容,才能真正起到监管支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焕志.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及法律规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4:20-21

[2]徐晋婷.论美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和监督.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2-3

[3]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3

[4]张丽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管理[J].金融与保险,2004,11

[5]张怡.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法律制度及其完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17-26

[6]陈雪梅、羊海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探讨-来自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启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2

第8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48-01

1.前言

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主要的主体之一,在工程项目中都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聘请专业的工程监理公司来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理,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相关体制还不够全面,监理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管理能力还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工程项目建设需求,因此,业主多会亲自参与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来,从招标到施工到竣工后的结算等一系列过程,业主都需要进行严格科学的费用管理和控制,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本和施工质量,业主实施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不仅仅是工程管理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维护业主利益的重大举措。

2.我国工程中业主对项目费用控制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综合实力还相对比较薄弱,各种工程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使得业主在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的费用控制中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在我国,为了实施对整个建设项目的科学高效管理,很多业主都会自己组织管理团队,让隶属于业主的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市场调研、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现场管理等工作。

3.业主对建设工程项目费用控制全过程分析

业主是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最重要主体,由于工程项目建设一般具有建设施工周期长、工序繁多、专业技术性强、人员资金及机械设备原材料的消耗量大等特点,因此,业主需要全过程的参与到管理中来。项目工程的费用是项目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工程总成本的高低,加强对工程费用的控制,是优化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项目的费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施工的进度,因此,业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合适的工程进度内,从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到采购施工、竣工结算等多个阶段进行审核控制,将各种费用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额以下。并随时做好费用的核算检查,及时做好纠错工作,实现投资目标,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

3.1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费用控制

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业主按照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的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启动项目,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

业主要对项目和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判、研究,对专业设计人员已经编制好的项目设计和项目目标,结合已经可以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总和,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上,费用上,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不断的分析、综合、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3.2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

制定投资分项初步估算,根据估算及项目建设计划,制定资金支出初步概算表,以保证投资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并作为制定项目投资限额使用,在设计时采用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的方法实行限额设计,通过限额设计来完成费用控制总目标。业主要根据施工图的设计和详细勘察预算的工程量和具体的工程价格,对工程图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完善,并严密科学的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每一种设计方案从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对比,将分项施工的成本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对比分析,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都会在合适的投资范围以内。

3.3工程建设招投标阶段的费用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标程序、投标报价及合同战略方面进行仔细安排,这是业主在项目组织设计完成后,对项目投资所能进行的最有效的控制,也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项目可能的招标和分标情况制订招标文件作为拟参加投标的承包商进行投标报价的依据,通过合理制订招标文件可以有效限制承包商的报价,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投资的目的。结合工程的特点,确定科学的评标办法,选定中标者,然后对其投标报价进行分析,计算管理费率、利润率、材料用量、人工等的基价,这些信息为业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投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4工程建设施工采购阶段的费用控制

3.4.1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控制

建设材料和施工设备是保证整个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设备和各种建设材料的采供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材料,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寿命,材料设备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费用和成本,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业主要对采购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费用在控制范围内,制定限额采购工作包及工作包价格,并对限额采购进行跟踪,对各种超出范围的费用要严格审核对比,严格将采购清单和实际支出费用做出整合。

3.4.2设计变更

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做出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比较,结合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比分析,综合论证。同时,要严格科学的控制设计变更,要在设计的环节上,节省费用支出。

3.4.3采取合同措施控制

业主应参与合同的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在施工中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在施工中督促、检查承包商严格执行工程合同,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业主应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以及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工作不当引起的变更。

3.5采取决算审计控制

在项目工程建设竣工时候,业主要对承包商所交底的工程竣工报告书业做出严格公正的分析、评判、审核,结合项目合同和协议,对项目的交底时间,工程质量检测是否合格,项目规定的工程量做出对比、核算,同时也要对各种变动费用实施严密审核,公正合理按照实际情况和合同协议,遵守相关法律规程,确定各种费用的支付总金额,严格杜绝一些不合理或者是作假现象,比如低价中标,高价决算等,在最后一关将整个项目的总体投资和费用进行科学严密控制。

4.结束语

业主加强对项目工程的费用控制,有助于将项目的成本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助于提高项目工程的质量,实现投资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光鹏.浅谈工程结算造价审核的工作要点.[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3期

[2]黄永强.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费用控制探究.[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31期

[3]王茜.浅析工程造价过程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发展》 -2011年6期

第9篇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 医院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33-02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目前医院的基本运营体制上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在应用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等。军队医院要促进自身的转变,必须适应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笔者将针对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创新与发展。

一、新医改政策下军队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创新的基本内涵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便民利民,促进医药领域及医疗卫生体系的整改。其中的整改内容包括方方面面,无论是药品价格调整、相关药品不合理行为的整顿,还是国民健康管理中心的建立等,都体现了新医改政策的整治决心。而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新医改政策能够对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体系等起到完善与促进作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不仅仅要注重军队医院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加要注重军队医院本身的社会效益,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称这种社会效益为社会公益性。

在提升基本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会计核算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最大程度上降低军队医院的实际运用成本,明确军队医院的财务责任制度,规范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行为。国家医改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实际要求,而军队医院实行军事化的垂直管理,如能加强属地化的多重监管就能够较好的提升目前军队医院的基本管理水平,合理的利用好新医改政策,促进医院医疗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此增强军队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目前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依旧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军队医院虽然属于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具有其军队医院的基本特点,不仅仅是对外进行医疗,同时对于军队内部也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加之目前的一些对于军队内部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军队医院在这种大背景下经费较为紧张,这也为目前的经营管理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军队医院的较为独立的管理模式,会计核算行为以及财务管理行为都比较片面,所以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之中也缺少较为明确的细则及规划要求。监督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致使监管力度较小,无法达到相应的监管作用。另外军队医院的整体资金来源及筹措资金的渠道,也存在着相应的局限,融资渠道太窄,大多数的经济来源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国防经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各地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补贴,但是随着新医改的实行,加大了医、药的分离模式与药品的管理力度,所以在药品销售这一方面也不能为军队医院提供较多的资金,综合来看,无法有效地丰富目前的筹资方式也是目前军队医院的重要问题。

三、在新医改政策下改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在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的前提下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想要在新医改政策下,最大程度上促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与发展,就需要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新的转变。军队医院与地方医院无论是运营管理模式还是基本职能方面都是有着相应的区别,不仅仅要为民服务,同时也有为军队服务是军队医院的根本职能。所以军队医院要在明确新医改是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要点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树立相应的改革意识,顺应目前的新医改的基本改革政策与要求。这其中对目前的改革补偿机制以及分配激励机制提出了改进与完善要求,并且通过新医改的改革去进一步加强目前医院内部运营的综合管理方式,做好相应的服务于军队以及卫勤等准备工作。医院不仅仅要从预算以及基本会计核算工作处着手,还要从管理制度、资产管理方法处作出改进。

只有明确新医改政策的基本改革内容与指导方针,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准目标进行相应的改进工作。所以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与明确军队医院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改革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又是目前转变军队医院财务管理观念的关键。找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在理论层面上对于目前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改进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二)明确军队医院优势,促进军队医院管理经营的创新

在目前地方政府所建立的医疗联合体的过程之中,军队医院确实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所以针对目前病源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增强军队医院的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明确自身情况的基础之上,发掘军队医院自身的基本优势,比如特色专科等,要促使军队医院向技术创新等方向转变。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尤其是财务管理上,要重点开放市场信息,积极开发现有的医疗资源,主动争取,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对外医疗服务的发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之中,其进行的基础就是财务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不仅仅包括医疗用品以及药物等基本消耗与采购信息、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医院整体建设的资金支出细则,还包括人员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内容。

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之中,在需要庞大的财务管理信息数据的前提下,更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方式,更新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手段。军队医院可以采用优化目前财务信息资源的方式,将人为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方式与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平台的使用方式,开放目前的基本市场信息,促进财务信息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利用,完善军队医院的基本会计信息系统,增强会计数据传输的基本能力,使得财务管理信息能够具有时效性与准确性,能够较好反映目前的财务状况。以使用财务信息技术系统的方式,规范目前的财务信息收集流程,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技巧;在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上,利用军队医院内部的基本财务管理信息数据以及市场外部的医疗发展信息为分析基础,从而明确医院目前的基本运营情况与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分析出目前的资金需求量以及资金回报率等,从而设立多种财务管理标准与基本财务管理的发展指标等。以网络以及信息数据平台为依托,在对于药品的监管以及服务价格上,财务管理系统也能够进行统一的计价管理,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了目前工作效率的提高与进步。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进一步规范目前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从监督管理体系的角度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才能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使得监管工作能够落在实处。目前的军队医院的监管是军队以及医院内部的双重监管体系,在监管方面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在军队医院想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就需要将监督管理行为以及监管权利进行下放,促进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的有机结合。

军队医院首先要利用目前的新医改政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相应的责任划分,明确各个部门及个人的相关责任内容,一旦出现相应的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追究责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

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行为标准,在医改中坚持为军队服务的基本准则,明确目前军队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工作指标等,只有在了解目前医院的综合基本经济特征以及各个部门科室的综合情况,才能够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促使每一个部门及科室都能够正确树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概念。这也是目前完善医院的核算监督体系中重要的改进部分。

(四)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也是目前新医改政策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是管理医疗工作者,提升军队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军队医疗工作人员的实际专业水平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标准了,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不仅仅是医疗水平,军队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多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审计技术等。从整体队伍上提升医护水平。树立为军队服务的根本意识,将思想建设及基本技能水平纳入到目前的考评体系之中。

在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依据医生的基本业绩、科研成果、基本工作效率与病人满意程度等多种参考标准,无论是医药及医疗成本还是项目成功率都应该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考核标准。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目前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逐渐深化,军队医院的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较小、缺少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等问题,使得军队医院的基本财务管理状况仍然不能够满足新医改政策的基本发展需求。军队医院应认真理解和执行新医改政策,在转变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通过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等多种手段,在新医改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军队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军队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蓝文婷.新医改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安建.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对医院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3)

[3] 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4] 杨科.天津市某三甲医院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沈宇钦.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田冰.Z公立医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王泽伟.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6(09)

[8] 孙艺梅.在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创新医院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6(06)

[9] 张宗秋.新医改下探析做好医院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第10篇

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绩效的现在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方法、六西格玛方法及经济附加价值,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充分肯定了现在评价方法的重要地位,使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在中小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绩效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和管理系统,不仅是中小企业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也已经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工具。

传统的绩效评价很大程度上基于财务指标,主要以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作为评价依据,以一定时期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短期绩效指标,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多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更加完善。由单一的财务指标转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由偏重短期绩效评价转向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并重的综合评价方法,如: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EVA)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绩效加以评价。

一、平衡计分卡方法(TheBalanced-scorecard,BSC)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财务学教授)和戴维·P·诺顿(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两人在总结多家绩效测评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发明并推广的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评估,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多种“平衡”的视角衡量机构的绩效,把企业评价指标按四个方面分成四个指标,通过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企业内部流程指标、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因果关系。这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通过财务指标保持对组织短期绩效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员工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产品、服务创新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共同驱动组织未来的财务绩效,展示组织的战略轨迹,监督自己在提高竞争力、获得企业增长所需的各种无形资产等方面的进展,实现“绩并行评价——绩效改进和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优于传统绩效评价在于它突破了将财务作为惟一指标的衡量工具,指标的确定包含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将绩效与经营结果联系起来,使企业能在了解财务结果的同时,对企业发展能力方面的进展进行监督,从而使企业能够全盘考虑所有关键绩效领域,在战略与目标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的绩效改进循环。它的缺点主要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目标之间的动态调整,在这一问题上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如何设置,以及主观赋权的人为因素难以克服。尽管如此,有关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或多或少正在应用平衡计分卡方法。

二、六西格玛(6σ)方法

σ是一个希腊字符,在统计学中代表“标准差”。在商业活动中,它代表流程完美与否的差距。六西格玛(SixSigma)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

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中期,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并在公司推行的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满意的管理方法。6σ方法是获得和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经营绩效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一种顾客驱动的追求卓越绩效和持续改进的系统科学。它以TQM为基础,以“零缺陷”为目标,以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为标尺,以统计技术为手段,以突破性改进为方式,通过改进并优化过程,旨在消除变异,稳定流程获得顾客满意和显著提高组织绩效。6σ方法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双赢的经营战略途径,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

6σ方法具有的优势是:1.比以往更广泛的绩效改进视角,强调从顾客的关键要求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焦点出发,寻求绩效突破的机会,为顾客和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2.强调对绩效和过程的度量,通过试题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和水平对比的平台;3.提供了绩效改进方法;4.明确规定成功的标准和度量方法,对项目完成的人员奖励。与其他方法相比,它有三个显著特点:(1)将客户的需求通过关键质量特性加以量化,以数据为基础。(2)将流程改善的结果与财务指标挂钩。(3)不仅可用制造业,也可用于经营业、租赁业、服务业等部门的质量管理。

中小企业应用6σ方法时,存在以下局限性:1.中小型企业数量虽多,但是绝大多数的规模都比较小,流动资金缺乏。而推行六西格玛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比如通用电气在六西格玛培训上的花费每年接近4亿美元;2.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质量体系,更多的采用经验管理和粗放式管理。而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一切以数据为基础,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实行SPC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所需要的数据无法得到;3.中小企业产品特点及其寿命较短限制了六西格玛应用。

然而,随着6σ方法的本土化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6σ方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中会得到推广应用。

三、经济附加价值(EconomicValueAdded,EVA)

经济附加价值(EVA)方法是1991年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nStewart)提出来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20世纪90年展成为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经济附加价值(EVA)是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即为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其公式为:EVA=NOPAT一Kw×(NA)

其中,NOPAT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调整(包括加上资本化的R&D,加上坏账准备的增加,加上LIFO计价方法下存货准备的增加,加上商誉的摊销等)后形成的经济利润,Kw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为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对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进行上述调快后的资产价值)。

目前,EVA是衡量企业绩效最准确的尺度,它是一个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注重资本费用。由于EVA方法考虑了包括权益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能较准确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应用EVA有助于企业选择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所以,EVA方法与传统的会计利润相比,更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了股东的财富,更能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如果企业EVA绩效持续地增长,则表明了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EVA是一个能直接体现股东利益的指标,当管理者在追求更高EVA的时,也在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第11篇

一、社会影响评价的实践

社会影响评价是用来评价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项目产生了那些预先设想的对环境的变动的影响评价,早在1984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社会性评估。随后世界银行于1997年成立了社会发展部门,把社会性评估放在项目评价阶段与经济评价、技术评价和机构评价共同进行,强化了项目社会评价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一些领域开展了一些社会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但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仍需不断的加强认识和强化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入的拓展社会影响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过就目前种种实践活动已经表明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发展的进程

由于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于批准贷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进行社会影响评价。为合理的利用外资,在2008年12月经过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成立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中心。中心成立后先后承担完成了多个利用世行和亚行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工作。

2014年4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中心揭牌仪式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揭牌仪式。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综改攻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与转型综改密切相关,通过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以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省委省政府科学性决策、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影响评价重视度不够

目前,在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能否通过论证中所占份量较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社会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另外由于投资者更重视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对与项目有关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很少考虑,因为社会影响评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管,进行社会评价会增加投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人们对社会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社会影响评价将会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不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通过对投资项目进行社会评价,可以充分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社会问题,比如区域内出现的贫困、社会不公平、不同地区利益冲突、不同群体文化间的冲突等社会风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消除或减轻项目实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加有利因素的作用,保持并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最后是不利于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往往侧重考虑经济效益。

(二)从事社会评价工作的机构薄弱、人才短缺

目前山西省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影响评价机构,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机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综合的、权威的评价部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山西省从事社会评价的机构薄弱,人才短缺。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西省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没有形成。山西省的投资管理部门(省发改委)及行业管理部门(交通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林业厅等)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政策、标准、规范制定,资质审查和行业管理,参与投资项目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机构,也没有专业人员负责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文献分析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整顿期和改革期四个历史阶段。2009年,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我国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并由国务院在9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新农保的试点工作,标志着“新农保”制度应运而生。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CNKI作为平台,以“主题”作为检索点,检索词设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此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并将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54篇,文献发表时间从2005年开始,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 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分析

(一)文献作者分析

通过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的分析,发现此领域已具有稳定的作者群引导研究的发展,高产作者群也已形成,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的邓大松、刘昌平,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耿永志,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韩俊江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统计的文献中,学者个人独著的论文占到60.5%,多人合著的论文占到39.5%。其中以两人合著的论文为主,占总论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6.6%;4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1.5%。学者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有助于深入探讨研究问题,促使研究内容往深层次发展。

从作者所在单位机构来说,文献的作者来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等单位。统计结果显示,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发文量居于首位,占到总发文量的95.7%;来自科研机构和银行的作者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4.3%。

(二)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并代表着某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更是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得出获得国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0.5%。其中,国家级27篇,占论文总数的17.6%,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级12篇,占论文总数的7.8%;市级、院校级分别有3、5篇,分别占1.9%、3.2%。目前的基金资助来源以国家级课题为主,这与国家建立新农保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三)内容分析

对论文内容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对新农保制度进行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的文献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没有异议。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2007)认为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为建设新农保制度的试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提高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关键性条件;政府重视与农民意愿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观性条件;长期试点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性条件,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农保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政府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刘昌平(2008)指出“老农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责任缺失。曹信邦,刘晴晴(2011)认为我国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对农民养老保险账户缺口承担责任。邓大松,薛惠元(2010)提出应当强化政府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使财政另行预算注资保持较快增幅,并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以缓解参保与享受人群倒挂带来的基金压力。当然我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新农保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新农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其基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基金的筹集决定了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其筹集模式在新农保制度中处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2009)认为农民养老基金筹资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国情,最低筹资水平应该满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资金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并强调了土地资本收益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刘昌平(2008)从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资型和银行质押贷款型基金模式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有效运营,保值增值,基金监管,直接关系到自愿参保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农保基金具有重大意义。

4.关于新农保试点的研究

新农保制度的试点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全国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国各地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试点工作。相关试点文献的框架结构大致是“现象――原因――对策”模式。通过对新农保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农保试点工作在西北偏远地区仍然较少开展。对试点地区的研究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5.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保制度必须要解决与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衔接问题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农保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玲(2011)强调从实现政府财政补贴可持续,农民长期参保意愿可持续,管理运行可持续,农民满意可持续等方面来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李莹(2012)等人从资金筹集的视角,从财政支付能力、个人缴费能力、集体补助能力3个方面,探索了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新农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就要进行严密的基金监管,保证基金的安全;进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强新农保的经办服务能力,简化农民参保转续手续。

(四)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远远少于定性研究,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扩展和堆积。文献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了保险精算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研究运用了系统仿真技术、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简单动态模型、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等学科方法,这些方法为科学地分析新农保险制度提供方法依据。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当前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体上看从2009年国家正式推行新农保试点以来,各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对新农保建设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其针对性和正确性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尽管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加快推进,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农业人口数量的庞大,新农保制度的真正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保领域仍然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来,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共同为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玉璋.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第3期

[2]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10期

[4]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资本收益与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创新[J].求索,2009,8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机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3月第38卷

[8]李莹,党略,舒迪远,翁衍沛. 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基金筹集角度的分析[J]. 特区经济,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