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18: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大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美国土木工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宽泛的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人才,也就是“大土木”的范围,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工业厂房、隧道、桥梁、海港、给排水、市政等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结构和岩土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和运输工程师等工作。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土木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两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大区别。美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工程教育通常采用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而我国土木工程本科教育主要肩负着专业教育的职责。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体,而我国主要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型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从培养目标来看,美国土木工程高校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比国内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美国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综合类课程学时数明显高于国内高校;2.美国高校土木工程选修课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多于国内高校;3.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课时数的比重显著高于国内高校。
(三)课堂教学与评价方法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TA)为期1年的访学期间,全程旁听了土木工程系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授课内容与国内高校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课程类似,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必修课。采用大班授课,每周2次共3小时教师授课,以及每周一次的2小时自习课。自习课安排博士研究生(助教)为本科生答疑,自习课还包括点名和交作业的内容。该课程的成绩分配与国内高校比较类似,其中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闭卷小测试,占总成绩的20%;每学期一次分组大作业,占总成绩的15%;自习课占总成绩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与我国的课程相比,美国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每堂课的课程信息量非常多,学生需要课前预习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教师教学风格自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课程网络建设比较成熟。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信息量大,为便于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解决学生课堂来不及记笔记的问题,教师会在课后将课程全程录像,将笔记内容、课外阅读材料、上课讨论内容等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自由阅读。课表也会在网站公布,包括各课时授课内容计划、学期测试时间、大作业时间等,以便学生自习参考。3.分组大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编程或者使用数值软件建模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4.强制参加自习课。对于基础主干课,自习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般都会参加很多社会实践,对此,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某些课程自习课。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高校的作业非常多,而且作业通常为综合或实际工程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教师的上课内容,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环节主要分为平时阶段的小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可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在考试前突击学习的情况,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确保学习效果。为综合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对于教学方面而言,美国高校有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指标量化评价,打出评价等级,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美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视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为例,土木工程专业采用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在校期间有3—5次工程实践机会,每次2—4个月。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可直接在相关工程和科研单位进行,真正做到“真题真做”,而且提前实现上岗培训。
二、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基础课程的教育,加大专业课程比例为确保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美国土木工程院校规定授课教师必须是教授或者工程界的专家,而且要求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达到优良。为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增加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扎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高校已规定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给本科生教授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如土木工程概论和结构力学等课程,但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制约,目前主要还是以年轻教师授课为主。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可参照美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多个课程群模块。加大专业基础课程比例,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处理好基础与专业技能,校内与校外,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保证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效率。
(二)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存在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少的问题,存在学生实践训练内容较少、实习时间短并流于形式等问题。参考美国高校土木工程的教育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1.聘请工程单位的专家开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类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教学模式,提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工程单位进行相关课程的现场实习,实习合格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和资金资助,同时学校在学生奖学金和三好生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3.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鼓励年轻教师定期到相关工程单位实习,和工程单位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考核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4.实行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合作指导的模式。可以将毕业论文或设计直接安排在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进行,真正做到毕业课题“真题真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缩短岗前培训的周期。
(三)加强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要途径之一。美国土木工程院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有特色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URO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首创,该计划鼓励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从而增长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退学创业和Google的总裁布林的成功案例足以说明大学创新创业精神的必要性,这和美国的教育宗旨相吻合,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三、结语
一、构建“一主线、三层次、立体化”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主线”是在讲授各种材料时,既突出重点(以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作为教学重点),又体现“一主线”的模式。“一主线”是按照“生产原料生产工艺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讲解各类材料的基本知识,授课条理分明,学生学习思路清晰,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分析归纳能力。“三层次”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知识点分为逐层深入的三个层次———基础知识、观察和讨论、工程案例,并使每一个知识点达到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第一层次基本知识是依据以上突出重点、体现一主线的模式讲授,并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第二层次观察和讨论是通过观察建设工程中某现象(或事故)、某试验或试验结果,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结果的分析讨论,既加深对相关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中悟,悟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思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三个层次工程案例是结合所教授的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工程案例,分析讨论工程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立体化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立体化的教学内容结构。首先以教材为蓝本,广泛收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其次收集图片、视频、实物样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另外制作功能强大、师生互动网络课程,作为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突出“一定位、三最新、重优化”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导入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标准,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强调基础,注重应用。具体做法如下。在教学内容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目标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三最新”的教学,即结合最新的国家标准教学,将新型材料及其发展新动向纳入教学内容,将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意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厚基础、大专业的要求,突出基础性和系统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淘汰陈旧材料与标准,适当减少砌墙粘土砖等不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传统材料内容,增加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防水材料等内容,实现内容的优化与更新,避免与后续课程重复。增设讨论课题、研究型专题作业和开放式作业,培养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学科前沿的形式,介绍混凝土耐久性、生态建筑与生态建材、新型屋面体系———种植屋面、膜材料与结构等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内容,丰富了课程体系,突出前沿性特点。
三、建立“一结合、三类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特点,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将理论教学贯穿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感知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具体是做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设计基础型试验、设计型试验和研究创新型试验三种类型,实验室由“封闭式”变“开放式”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行任课教师和实验人员共同参与指导和管理工作,学生以组为单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和设计型试验;一些优秀的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意愿,参与和完成研究创新型试验(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在上班时间学生可比较自由地安排时间,在试验过程中及时得到试验人员的指导。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试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型和研究型试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确定“一素质、三能力、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确定“一素质、三能力、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素质”是指工程素质。作为工科学生应有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素质、把构思变为现实的技术能力及工程创新素质。工程素质是通过大学课程,逐步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教学中由始至终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试验课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素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三能力”的教学方法,是以设置疑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启发对比、分析讨论式及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传授知识型、填鸭应试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借助学校强大的教学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图像、动画、授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有机结合,使材料或动态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扩大材料科学前沿信息量,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学习与考核相互结合,理论测试、试验考评、课外学习成绩评定等多形式的考核方式。
五、建立“一平台、三拓展、信息强”的教学资源
“一平台”是指教务处的网络教学平台。土木工程材料已经在此平台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供学生课下学习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师生互动平台的利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有效沟通。“三拓展”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土木工程材料的前沿知识,跟进新材料的发展,使学生及时了解材料发展动向;拓展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国家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培养学生严格遵守标准和规范的工程意识;拓展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发现、生产过程创新漫谈,目的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其创新精神。“信息强”是指在上课过程中,指导学生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强大的信息资源,搜集和查阅有关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研究论文等资源,并指导学生写作科技论文;二是充分利用教务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课余时间时时进行访问,以及完成师生互动的学习任务。总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因材施教,把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工程实际、不同的使用环境,能正确选用土木工程材料,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中出现的土木工程材料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解决方案,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平.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6(6):112-ll3.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课程 教学体系 比较分析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基本情况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成立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计划和考试大纲中,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 、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都作具体规定 。应用科技大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业实习;教育形式有讲座课 、研习课 、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 1994 年,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 余人,目前拥有在校生 5000 余人。该校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的教学方式,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 学生管理中心 、 继续教育学院 、 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 项目管理中心、 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 、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
二、专业设置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设有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企业经济学与经济信息系、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系、自然科学及工业工程系等5个院系,14 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 。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 、经济信息学、国际管理、 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组成,其中每个专业分7个学期学习,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大, 国际管理专业采用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外学习2个学期,可得到双方大学的学位),旅游管理专业分 5 个专业方向 (比如旅游管理 、 旅游健康管理等),学生可从五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三个进行专业学习;还有经济信息管理、 战略与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硕士专业,其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业务流程管理与研发、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与 IT 信息管理等)、IT 系统工程、经济信息工程等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教育,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学习需10个学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合办 。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国际管理、商务计算机科学、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等学科。
三、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 个学期, 每个学期有30个学分;第 1- 3 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 4- 5 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 6- 7 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 其中在第 6- 7 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 。 通过两学期的学习 ,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也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 。
四、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 [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点 。
(一)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 [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 组合型、 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 ,国外实习为载体。
五、研修学习启发
总之,通过此次赴德研修,认识到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差异和不足,以及项目研究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必要条件;其次,工作中实事求是及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确保质量的根本;最后,学校各层面管理职责分明、目标明确且自主性强是校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下建筑专业;地下建筑结构;教学内容;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89-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房地产、交通、市政、矿业、水利水电和国防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地下工程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量的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地下矿山、地下电站和地下洞库及城市地下空间亟待修建,因此,行业的发展也亟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一大批合格的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为土木工程行业的重要分支,地下建筑专业虽然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其基本理论相对于其他学科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其他相关行业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地下建筑专业理论也有新的发展。然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相关教材却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教材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等突出问题。为此,通过对比研究国内高校地下建筑、隧道工程等专业开设的《隧道工程》、《地下建筑结构》和《地下工程》等专业教材,对适应行业发展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二、目前《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下建筑工程方面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国内开设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地下建筑或隧道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1-5],采用的教材大致有十余个版本,且许多版本的教学内容体系相似,随着行业的发展,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稍显陈旧,部分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工程实践需要。
(一)地下建筑结构的新材料
随着新奥法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地下建筑结构的材料逐渐由传统的钢筋和混凝土向新型材料发展。如传统的整体式衬砌逐渐被复合式衬砌所代替,而复合式衬砌的材料演变发展迅速,如隧道支护结构可包括:素喷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树脂纤维喷射混凝土、钢锚杆、树脂锚杆、机械锚杆、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模筑混凝土、预制混凝土管片、钢管片、各类防水卷材、内装材料和注浆材料等。而传统地下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中涉及的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内容较少。
(二)地下建筑结构计算的新方法
地下建筑结构不同于地面建筑,其结构与地层紧密联系,传统的地下建筑体系计算方法是以结构力学为基本理论的荷载结构法,但该方法一方面力学简化不科学,另一方面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荷载结构法与有限元理论相互结合已经形成了新的结构计算方法。另外,地层结构法也随着岩土力学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复杂地下结构的首先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发行的大学教材中,仍以介绍传统的计算方法为主,新的方法的基本思路、原理和方法,学生难以接触和掌握。
(三)地下建筑结构的新形式
随着地下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许多新型地下建筑结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传统常见的地下建筑结构主要是隧道,而近年来其他形式的地下建筑结构也日趋增多,如沉管隧道、管幕法隧道、TBM法隧道、顶管法隧道、沉箱结构、大型地下厂房、地下贮藏库等。目前交通类的大专院校主要学习的是隧道工程,其他地下建筑结构涉及较少,而讲授地下建筑结构的院校则对各种结构的涉及面也较窄,且关于隧道结构方面的内容也不全面。
三、《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内容改革
随着地下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工程实践,以培养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为核心,适时的调整《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课程内容设置十分必要,是以“教学”为主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地下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同时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地质、结构力学、岩体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学、现代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如何将其独立同时又不割裂与其他课程间的密切关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难点。因此,考虑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和地下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可将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
地下建筑结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讲授是培养工程师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主要讲授内容应包括: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级方法以及地下工程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地下建筑结构的材料和地下建筑结构的计算理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充分考虑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可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在整体上把握复杂多样的地下建筑结构形式的共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思想,同时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思维和技术。
随着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地下建筑结构支护所采用的新材料越来越多,因此认识了解新材料的类型、应用范围和性能等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地下建筑结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应介绍常用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如素喷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树脂纤维喷射混凝土、钢锚杆、树脂锚杆、机械锚杆、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预制混凝土管片、各类防水卷材、内装材料和注浆材料等。
由于地下结构与地层关系密切,理解结构与地层的相互作用是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应独立重点阐述,这部分内容也是与传统教材差别较大的部分。同时,新的地下建筑设计理论更侧重于“围岩控制”,因此该核心原则和思想也是重点教授的内容,因而教材内容还应涵盖地下工程围岩分级方法以及地下建筑工程地质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是地下建筑结构的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毕业生工作后主要的工作对象,因此这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隧道结构形式多样,其结构形式差别较大,设计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应以隧道结构形式进行安排,该部分内容应包括:隧道工程的勘察、隧道结构的总体设计、洞门与明洞设计、新奥法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盾构法/TBM法隧道管片式衬砌结构设计、沉管法隧道结构设计和其他隧道结构形式等内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重点介绍结构的特征、工作原理、结构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同时也应介绍实践中工程师常要面对的隧道设计的基础工作。其中,在隧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内容中,传统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结构力学的计算方法,而在实际生产中用于弹性地基理论和有限元技术的发展目前基于“荷载―结构”模式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已成为主流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此内容中应介绍传统的计算方法,并掌握新的计算理论。
(三)其他地下建筑结构
除了隧道以外,还有多种地下建筑结构形式,而随着土木建筑专业各领域的交叉渗透,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对象往往不只局限于隧道结构,因此学生掌握和了解其他地下建筑结构形式的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该部分内容包括:基坑支护结构、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和附建式地下结构、沉井和沉箱结构、大型地下洞库和其他地下建筑结构形式。此类地下结构形式结构复杂,形式各异,主要应以介绍结构构造为主。在计算理论方面,目前复杂结构的设计主要以“荷载―结构”计算模式的有限元计算方法为主,对于大型地下洞库和地层条件复杂的地下结构则应介绍目前流行的“地层―结构”计算模式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四、结语
随着地下工程行业的发展和人才水平需求的提高,《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亟需根据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随着土木建筑专业各领域的交叉渗透,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对象多种多样,因此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核心思维和最新的方法和技术,认识和熟悉常见的地下建筑结构形式,掌握其设计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以面向工程实践需求和毕业生实践能力提高为核心教学目标,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进行了探讨,构建了面向工程实践的新的地下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对地下建筑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吴立,闫天俊,许文峰.地下建筑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刘增容.地下建筑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朱合华,张子新,廖少明.地下建筑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一种既不同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又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院本着“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广泛开展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内容的试验工作,初步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线介于普通本科(二本)与普通专科录取线之间,与“一本”生相比要低80―100分左右,与“二本”生相比,也相差30―50分左右。相对普通本科生而言,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具有明显的偏科现象。2.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这些坏习惯依然未改,主要表现在没有全面的学习计划,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系统性不强,意志力薄弱,课外很少主动预习和复习。
(二)与母体高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结果造成与“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同质化”倾向明显,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未能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1.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牵涉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学习时所产生的费用等相对投入较高,由于独立学院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必修课程占有绝对优势,选修课程较少。由于选修课程的开设涉及更多的教学资源配备与占有,增加了办学成本。大多数独立学院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较多选修课或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但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影响到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与母体高校区别不明显,缺乏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目前,独立学院的课程与母体学校几乎没有差别。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种教法,甚至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理论出发传授一些过时的知识;对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合理与充分地钻研及运用。而且由于课程体系与结构没有根据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上对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设置,使相关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培养方案所要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质量标准。作为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应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相对应。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过程中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介于知识型与技能操作型之间。1.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对外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具有较强的交往合作能力和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院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在培养目标一栏内要明确规定各专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实现互补,体现自身优势。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依托母体。母体高校具有长期的办学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依托母体的办学优势,在整合或利用母体大学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滋生出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2.精简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不能一味求多、求全,重点是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自身优势。根据近几年的招生现状、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我院由原有的56个招生专业压缩为现有的23个专业,基本上保留招生和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3.设置专业方向。独立学院可在母体高校现有专业基础上设置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上“做文章”,体现专业特色。我院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第四学年设置了两到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三)完善课程体系。
1.明确要求,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及其所占比重。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要依赖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我院明确规定:四年制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分控制在150左右;五年制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分控制在185左右。实践环节较少的专业可适当增加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时。平均周学时不得超过25学时。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课程体系及学分比例
2.加大专业课开设力度。我院明确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出2―3组课程模块,每一组课程代表一个专业方向,每一模块不少于15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不少于15学分的课程。为切实落实学院定位,专业课的设置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预测精心设计。专业课要体现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应尽可能实现课程规格小型化和课程结构模块化,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选择和专业特色。
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同学们选择,精选课程内容,对内容重复、知识陈旧的课程进行及时更新,并增加较多的应用型课程。如法学专业开设了“国家司法考试”专项课程。我院基本上所有专业都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融合设置,把一些资格证书结合在课程设置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学术课程,又可以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不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毕业的同时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3.增加实践周数,加强实践环节监管。我院明确规定:工科专业四年制实践环节不少于42周,工科专业五年制不少于54周;文科专业四年制实践环节不少于28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2周。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普遍增加了4周实践。工科专业应尽量多安排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文科专业至少安排1次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安排不少于16周,文科专业毕业(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不少于14周。有条件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与专业能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增加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加课外创新性活动(含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和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发表相关学科学术论文或取得一定物化成果或创新过程训练等)并取得一定成绩,或参加各类技能性活动并获得等级证书,经学院认定给予的学分。我院颁布了“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并进行了细化与量化,并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技能活动,每获得一定量的创新学分或技能学分可免修一定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7.5个学分。通过“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的增设,学生考证、过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既提高了自身素质,又掌握了技能,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来茂德主编.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1957)
作者简介:雷 拓(1973),男,陕西岐山人,讲师,工学博士,Email:。
摘要:为研究高层建筑转换梁节点上扁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3个1∶4缩尺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极限承载力及延性进行了分析。在试验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对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详细讨论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型材料参数的定义以及斜向钢筋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的增大提高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同时也减小了构件的延性;构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在相关参数合理设置的前提下,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可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滞回分析;斜向钢筋增加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但位移延性没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斜向钢筋;高强混凝土;扁柱;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滞回分析;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高强混凝土具有能够大幅度提升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减小结构构件尺寸和自重、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近年来,在高层、小高层结构设计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为了改善室内使用空间和视觉效果,较多使用了扁柱(柱截面高宽比为2~4),从而形成扁柱框架结构或扁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12]。张国军等[3]、史庆轩等[4]分别就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框架混凝土扁柱进行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冯庆兴等[5]就结构计算中扁柱的几种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而对于高强混凝土扁柱破坏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
本文中笔者通过对3个配置斜向钢筋的高强混凝土扁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定量测试结构构件在较低应力水平下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扁柱的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试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型材料参数的定义以及斜向配筋对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扁柱构件设计的可行性。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试件原型为某24层高等级酒店结构转换层斜交梁节点上的扁柱。模型与原型的缩尺比例为1∶4,共制作3个试件,柱截面高宽比为3。扁柱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80,钢筋为HRB400级;底座为斜交梁节点形式,底座梁以及加载梁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5,型钢为Q345级,钢筋为HRB335级。试件尺寸及配筋见图1,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
1.2 加载制度
首先,采用千斤顶施加轴压比要求的竖向荷载(试件1,2均为1 000 kN,试件3为1 300 kN),待
竖向力恒定后,通过加载梁两端的滑动支座使加载梁始终保持水平,再由申科机施加水平荷载。初期加载为力控制,采用周期为100 s的正弦波,每级荷载循环1次,加载力幅值按每级10 kN递增。而后加载按屈服位移的整数倍逐级施加位移,每级荷载循环3次,直到试件承载力下降至极限承载力的80%左右时停止试验。试验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
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2.1 试验现象
试验中首先在柱脚出现竖向裂缝,接着产生水平裂缝。在接近屈服荷载时,竖向裂缝延伸,柱顶、柱脚混凝土开始压碎剥落;在柱身上下1/3处出现大量斜裂缝。在接近极限承载力时,柱顶、柱脚混凝土被压碎现象较为严重,并有钢筋露出。随着加载位移的继续增大,柱顶、柱脚混凝土完全被压碎,局部钢筋压曲、断裂;柱底、柱顶部位斜裂缝继续加密,但并未向柱体中部发展。图3为试件的破坏形态。
2.2 结果分析
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进入塑性后,滞回环基本呈稳定的梭形,说明扁柱的耗能能力较为理想,试件表现出一定的强度退化,但并不十分明显,在下降段强度退化相对明显;随着变形的增加,试件刚度退化越来越严重。对比3个试件,试件3的轴压力较试件1,2的大,从滞回曲线中可以看出,试件3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比试件1,2的小。
从图5可以看出,试件1,2的极限荷载在455 kN左右,试件3的极限荷载在500 kN左右;曲线在达到极限荷载后有一段平滑的过渡段,这说明该试件的延性较为理想。
表2为试验所得的主要试验结果统计,其中延性系数μ按下式计算
式中:Δu为承载力下降到极限承载力的85%时对应
的极限位移;Δy为构件屈服时对应的位移,按文献[6]中提出的方法确定。
3 有限元模型
3.1 材料模型的选取
混凝土材料模型采用ABAQUS程序的损伤塑性模型[7]。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选用Lgeron等[8]提出的应力应变表达式,该模型可定量描述箍筋的约束效应。笔者通过反复试算认为,箍筋约束区的混凝土必须采用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且约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取为峰值应力相应应变的10倍左右。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关系采用双折线简化形式,混凝土拉应力在达到单轴抗拉强度ft0(此时的应变为εt0)之前为弹性受拉,刚度取为混凝土弹性模量;之后,直到混凝土拉应变达到极限拉应变εtu之前为线性受拉软化段;拉应变超过εtu后,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为0。本文中取εtu=0.001,混凝土受拉骨架曲线见图6,其中,f为应力,ε为应变。钢筋材料模型选用组合强化模型,钢筋受拉骨架曲线见图7,其中fy,fu分别为钢筋屈服应力和极限应力,εh为钢筋开始硬化的应变,εh=4εy;εu为钢筋极限应变,εu=25εy。
采用损伤塑性模型进行滞回分析时,最为关键的材料参数是混凝土拉、压损伤因子及刚度恢复因子的定义。关于刚度恢复因子wc和wt的取值,暂取程序默认值1和0。关于混凝土拉、压损伤因子,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计算公式。参考张劲等[9]及Birtel等[10]的研究,采用式(2)~(4)定义受压损伤因子dc及受拉损伤因子dt,即
式中:β为混凝土塑性应变与非弹性应变的比例系数,经反复试算,本文中受压时取0.7,受拉时取0.95;εpl,εin分别为混凝土拉(压)时的塑性应变和非弹性应变;σk为混凝土应变为ε时相应的抗拉(抗压)应力,k取t,c分别表示混凝土拉伸和压缩状态;E0为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
3.2 建模过程
扁柱及加载梁混凝土采用C3D8R实体有限元模拟。钢筋采用T3D2桁架单元模拟,将钢筋单元嵌入混凝土实体单元中。根据试件的破坏情况及考虑到提高计算效率,建模时将底座梁按固定端处理,而将加载梁混凝土材料定义为弹性。定义边界条件时,建立了参考点和加载梁顶面的运动耦合约束,通过约束参考点除竖向及水平以外的其他自由度保证加载梁不发生转动。图8为所建立的试件的有限元模型。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
通过图4中计算和试验所得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对比情况可知,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计算与试验所得的极限承载力十分接近。从试件1,2与试件3的滞回曲线来看,轴压力的增加将会提高构件的抗剪承载力,但同时会造成延性的损失。通过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初始刚度偏大,且对试验后期的强度退化及捏缩现象的模拟还存在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①基于收敛性方面的考虑,试件的保护层混凝土未能采用素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效应未能充分考虑。
4 斜向钢筋的影响分析
本文试件中均配置了斜向钢筋,但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11]中还未提供关于斜向钢筋的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下面通过配置斜向钢筋与不配置斜向钢筋的计算结果比较斜向钢筋在混凝土试件滞回分析中的影响(图9)。研究发现:配置斜向钢筋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0%~20%;而滞回曲线的形态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斜向钢筋对于试件的延性提高并不明显。
5 结 语
(1)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最后在柱端形成塑性铰,可认为构件薄弱点在扁柱柱端部位。滞回曲线的反“梭形”及加载时水平裂缝的贯通及斜裂缝的发展说明构件的破坏属于弯剪型,且以弯曲破坏起控制作用。从滞回曲线中可以看出,该构件的耗能能力较为理想。
(2)轴向力增加30%时,构件的极限抗侧承载力提高了11%;从延性来看,扁柱的延性相对较小,介于普通柱和剪力墙之间,而且随着轴向力的增加,构件的延性降低。
(3)基于ABAQUS平台,建立了该试验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滞回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该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斜向钢筋的配置会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但构件的延性没有明显变化。
(4)在合理定义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前提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用于混凝土构件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但限于该模型本身的问题,如滞回规则、计算收敛性等,更为准确地计算模拟还有待于对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宁萍.扁柱结构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30(2):15,23.
[2]郝守祥,李树久.密扁柱框架结构的特点及在小高层住宅中的应用[J].辽宁建材,2005,30(5):47.
[3]张国军,吕西林.高轴压比扁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5,35(3):5456.
[4]史庆轩,门进杰,喻 磊.钢筋混凝土扁柱恢复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和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增):344349.
[5]冯庆兴,张文改.TAT 软件建模时扁柱的几种处理方法比较[J].建筑结构,2002,32(11):60,25.
[6]朱伯龙.结构抗震试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7]ABAQUS Inc.ABAQUS Theory Manual[M].Warwick:ABAQUS Inc,2006.
[8] LGERON F,PAULTRE P.Uniaxial Confinement Model for Normal and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lum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3,129(2):241252.
[9]张 劲,王庆扬,胡守营,等.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验证[J].建筑结构,2008,38(8):127130.
[10]BIRTEL V,MARK P.Parameterize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RC Beam Shear Failure[C]//ABAQUS Inc.2006 ABAQUS Users Conference.Boston:ABAQUS Inc,2006:95108.
[11]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征订通知
《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中国水利、土木、力学、建筑、水电、振动6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土力学、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当今先进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等,报道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栏目有论文、短文、工程实录、焦点论坛、学术讨论和动态简讯等。欢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研究成果的作者向本刊投稿,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
《岩土工程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4版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刊中排列首位;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国内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可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本刊网站全文检索;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岩土工程学报》读者对象为土木建筑、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矿山冶金、工程地质等领域中从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岩土工程学报》为月刊,大16开本,192页,每月中旬出版,每期定价25元,全年共300元。《岩土工程学报》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0454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124/TU,国内邮发代号:2862,国外发行代号:MO0520。
欢迎广大读者在全国各地邮局订购,也可在编辑部订购(不另收邮费)。
地 址:南京虎踞关34号《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 邮 编:210024
论文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5] 李茂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确定控制原则
[Abstract]: in the late seventy's, since the great stat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proposed and practic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mentum is good, go up to a new height,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as booming. Regardless of size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investment has also realized the diversification, industry of target. In the face of such a huge investment, enterprises often think of "four two dial one thousand jins", the maximum is to spend less money to achieve the interests of. For now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gineering cost is a very need money, and there is no doubt, complexity of construction products and diversity will mak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The cost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of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have made a higher,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because only in this way,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of project funds, project quality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ccording to the small form of title, detailed elaborates a series of principles of enterprise engineering cost should be followed in determining and controlling and control the project cost in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the scheme.
[keywo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ntrol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工程造价具体指的是一项建设工程的实际投资或预期投资的全部投资费用,而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是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等阶段上,通过优化设计和实施方案,采用科学合理的的管理措施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实际的范围内。且显而易见的是,工程建设本身的基本特点就是一次性投资、投资较大、工程时间长等等。这些特点都在无声呼吁着一个全面具体、且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施工流程进行指导。
1.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1.1统筹兼顾原则
倘若想切实保障工程造价控制的科学合理,其侧重点不仅仅在于工程的施工和竣工阶段,其工程的设计和决策阶段也不容忽视。故而必须统筹兼顾,要顾全大局,以整个工程建筑项目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造价的控制范围是整个流程,而不是细化的哪一点,只有顾全大局,着眼全面,才能切实保障工程投资造价管理的合理性。
1.2.以人为本原则
毋庸置疑,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为难能可贵且不可替代的资源。只有留住人才,企业才能真正发展腾飞起来。故而,对于如今所有的企业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四个字都是基本原则,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作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重要负责人和组织人的造价工程师,他们的前瞻性、预估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建筑企业最终的盈亏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与工程质量也息息相关。故而,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以人为本仍然是核心,企业领导者必须对员工奖惩分明、不宜偏私。
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
2.1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初期阶段,它是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桥梁,在工程造价装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要控制该阶段的造价,首先是建设单位要重视该阶段的造价管理,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使整个建设单位都接受这种理念。其次是建设单位要开展限额设计,以批准的任务书来进行初步设计,同时限额设计要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化,也不能只专注于节约领域的投资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符合实际条件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进行造价设计。第三就是要开展价值工程分析,价值工程分析的目的是要用最低的产品寿命期限来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其方法就是将经济问题与技术方案结合起来。最后是要认识到设计方案经济性评审的重要性。
2.2.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一直以来,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控制管理时的重点是在工程的实施阶段,首先,要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组织设计,可以在管理部门中安排投资跟踪和监督控制的技术人员,各人员明确各个的职责和任务,各部门人员确立后,在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安排施工阶段的详细工作流程,以此确保造价控制有效地运行。其次是要严把材料和设备关,众所周知,材料费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一半的比例,材料和设备价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会随着市场的波动发生不定期的变化,因此,在材料价格的控制上,要遵循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实行动态控制。第三是要处理好造价与工期和质量的关系,建设单位理想的工程建设目标当然是工期短、质量好、造价低了,然而做到这三者的统一是很难的,三者的关系甚至是对立矛盾的。因此,在施工阶段,应该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然后自来考虑投资的减少,在工期的选择上就可以避开雨季等不利因素来降低造价。第四是要加强管理现场签证的问题,尤其是要完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由于现场签证是临时发生的,没有规律性可寻,而且内容也不尽相同,在实施时,要明确合同的内容及有关规定,深临现场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就是要严格执行三方签证的制度。
3.3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工程若到了竣工结算阶段,就表示,控制造价整个流程行至尾端。竣工结算的重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对造价工质工作进行考核,并且能对工程的实际投资量作出清晰了然的体现。通过与预算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总结经验,从而对今后的施工建设起到导向作用,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然而在竣工阶段,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对工程数量进行核计,并且值得强调的是,核计的基本依据是竣工图纸。并且在核计流程中,应该将检查的侧重点放在内容和项目名称的一致性上。除此之外,还设计到综合单位的审核。换而言之,即对原有项目进行必要的审核,其依据必须是当时中标时的价格审核。而对于类似的项目,就应以报价时的审核表最为依据,最好还涉及到跟踪审核,因为有的建设单位中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或者造价字数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有待提高,故而他们不得不以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聘用一些临时性的技术人员。这样会对今后的造价控制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内部人才缺乏的现象会迟迟得不到解决。故而,进行全过程跟踪审核是有必要的。最后是要及时地处理工程变更。
【结语】工程造价是整个施工流程中不可缺少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何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适当降低投资,让建筑企业的利益屡创新高是如今广大专家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论述,不难发现,只有牢记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才能让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将来稳步实现集团化甚至国际化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秋琴,李双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有感[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关键词】现场确定; 正负零;基础施工;影响
无论我们是在施工单位还是在监理单位,也或是建设单位,我们都会碰到现场确定正负零这一问题,尤其是缺少整体规划的单幢建筑和山区、丘陵建筑,更是极其的普遍存在,在乡镇区域更为严重,这给我们现场施工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无形中增添太多的工作量,首先要完成区域高程测量和市政管网测量,综合土方平衡、建筑给排水、区域排水等等这些本应由设计单位完成的工作却落到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也或是建设单位的工作中,也往往由于我们设计与规划知识的不专业和建设单位领导的频繁更改,更是增添了本来就很弱势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也及建设单位负责人的工作难度,而这些大多是办不到签证的,想要结算更是难上加难。
一般来讲非常正规的设计院会设计出比较正规的建筑施工图,设计前有点专业技术功底的建设单位都会把区域地形图和市政管网图及地质勘探报告等资料随设计要点一并提供给设计单位,设计人员会综合考虑后在总平面图中把正负零的标高用地形图上的绝对标高来表示,并且正常情况下不会更改,但是有时由于建设单位在设计前不能够提供有效资料,从而导致设计单位往往仅注重建筑的单体设计而忽略了其在区域内的协调及其与相关配套设施统筹考虑,仅在施工图的施工说明中说明正负零相当于地质勘探报告上某点的相对或假定标高,实际正负零由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定,而建设单位在根据周围建筑物和市政管网及场地情况确定正负零后,却对后期的基础施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基础工程的投资控制隐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原设计确定的正负零及其设计图纸上设计的基础埋深是依据地质勘探报告资料分析后确定的,而建设单位确定正负零时却未考虑到对设计图纸的影响,有时即使建设单位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资料,设计单位也不会对每一基础进行设计,而这对于山区、丘陵建筑极为重要,很多情况下每一基底标高都不同,这些都要求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现场确定,因而这一确定对基础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若甲方所定正负零高于设计正负零,保证原设计基础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原设计基础无法落在设计所选持力层上,无法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如为桩基础另当别论)。
2 若甲方所定正负零低于设计正负零,保证原设计基础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原设计基础落在设计所选持力层太深,势必造成开挖难度增大,工程量增加,若所选持力层厚度有限,更会对建筑安全埋下极大隐患(如为桩基础另当别论)。
3 在保证设计选定持力层上,无论甲方所定正负零是高于设计正负零还是低于设计正负零,则基础埋深都将改变,基础埋深发生改变对后序工作产生的影响可能又是一系列的。
下面将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但无论以上那一种情况最终都要经过设计认可方可进行施工。
3.1 若甲方所定正负零高于设计正负零,保证原设计基础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原设计基础无法落在设计所选持力层上。这种情况下设计则要出设计处理意见对基底至持力层这一土层进行开挖后采用浆砌块石、毛石混凝土、换土垫层等等处理措施,这与在施工中经常处理的超深是一样的,很容易理解,也是很安全的,但若采用换土垫层,压实系数 ≥0.94,此方法对施工质量控制较高,工期较长,不能满足要求;若采用浆砌块石、毛石混凝土,方便快捷,工期相对较短,投资较高;也有加大基础埋深和基础上增设扩大短柱或短墙肢,但若加大基础埋深,基底降低置于持力层上,调整上部结构底层计算高度,此方法施工工期最短,但设计修改工作量大,同样不能满足工期要求;若基础上增设扩大短柱或短墙肢,对扩大短柱或短墙肢进行受力分析配筋,满足原设计上部结构底层排架柱计算高度的要求,即底层排架柱计算高度不变,嵌固面置于扩大短柱或短墙肢顶部,本方法设计修改量小,施工期较短,投资增加不多[1],无论采用这两种中的那一种都要进行结构计算,对于这一点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意做,一方面主要因为增加了其额外工作量,做也拿不到报酬,尤其是对于设计者本身来讲更是不愿意,花你建设单位再多钱,只要不花我钱,花呗!为你建设单位省再多钱,我又得不到一分钱,省啥;另一方面从结构抗震考虑,对结构抗震不利,尤其是对于现在建筑质量终身制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求安求稳。但无论采用那一种做法都必须要设计单位在设计图纸上已明示或增补设计变更,至于是否会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我却很少见到有设计单位这么做!建议建设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自做技术经济比较,择优后报请设计单位审核确认。
3.2 若甲方所定正负零低于设计正负零,保证原设计基础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原设计基础落在设计所选持力层太深。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多数施工人员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也无人提请设计处理,因为其大部分施工人员由于对基础设计的知识了解不多,而认为超挖持力层对建筑并无影响,其实不然,要知道对持力层较厚和无软弱下卧层的天然地基是影响不大的,但是要知道对持力层较薄且有软弱下卧层的天然地基的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对设计选用又刚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持力层较薄且有软弱下卧层天然地基对基础及其整个建筑物来说可能将是致命的。因此这种情况在提请设计处理前必需要慎之又慎的对地质勘探报告认真研究,否则会对建筑安全埋下极大隐患;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基坑支护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基础施工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3.3 在保证设计选定持力层上,无论甲方所定正负零是高于设计正负零还是低于设计正负零,则基础埋深都将改变,由于基础埋深的改变,可能对地下管网、及相邻建筑基础造成影响,事先必须准备充分准确把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完成建设项目施工。若甲方所定正负零高于设计正负零,则应按第一条处理;若甲方所定正负零低于设计正负零则建议减小基础埋深,这种情况下必需要请设计认可,因为设计人员要对其更改进行复核。
综上所说,如果建设单位不能在设计前将完整的基础资料提供给设计人员,有时即使是建设单位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但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地质勘探不详或地质勘探报告不完善,尤其是在山区、丘陵地区地质复杂,土石层变化起伏较大时,设计单位就无法进行完善的设计,也或即使建设单位提供了满足要求的基础资料,设计单位不进行完善的设计,无论我们在实际施工前正负零的确定选择的是那一种情况,尽管有时可能与设计设定的正负零偏差上下不大,有时也可能与设计设定的正负零偏差上下很大,都要再次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间协调,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管理和投资风险,并且给造价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说现场确定正负零对基础工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没有理由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准备在事前完善,以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参考文献
[1]李照德,云南省设计院,柱下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埋深较大时的处理方法探讨,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关键词:船舶工业;人才培养;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45-04
一、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总体现状分析
江苏全省登记注册的造船企业1 17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0个,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全行业人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江苏现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船舶行业职称评审体系,进一步营造了重视船舶行业人才、集聚船舶行业人才、发展船舶行业人才的制度环境。全行业重视高端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多所大学共建了高层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
(二)人才培养结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层次现状分析
中专与职高层次:船舶类中专或职业高中是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且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该类学校通常设有钳工、铆焊、电工、机加工、起重、铜工、船体等涉船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典型代表为中船澄西船厂技工学校、金陵船厂技工学校)。
大专层次:船舶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船舶行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船舶类人才,该类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设有涵盖造修船所需的各类专业,例如设有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技术、轮机管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类企业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典型代表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层次:船舶类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大中型造船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类院校通常设有较为完整的船舶类专业,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舾装、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该类院校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为船舶行业发展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生层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船舶类高等院校拥有船舶类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研究生学历层次是以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大型船舶类企业、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船舶类院校等组织机构。主要分为学校培养和研究所培养两种类型(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无锡702研究所等)。
2.人才培养途径现状分析
目前船舶行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全日制在校培养和在职学习两种形式。全日制在校培养是指船舶类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船舶类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对按照国家指令计划招录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三至四年的系统性学习,以使学生能掌握涉船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为其毕业后进入船舶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职学习通常是对船企的在职员工进行“在职不离岗”的学习,例如企业与高校联办工程硕士班、企业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夜大学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
(1)“产业教授”计划。江苏省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于2010—2012年从省内企业选聘300名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江苏产业教授,以此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所在企业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参与高校学科团队建设,对提升学科水平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构想。推动所在企业成为高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创造条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产业教授”计划实质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拓展,产业教授承担着类似企业导师的指导职能,将自身在企业中长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所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能便捷地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江苏省船舶行业高校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江苏熔盛造船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远、江苏申模数字化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啸等五位科技企业家成为该校选聘的首批“江苏省产业教授”。五位企业家加盟有利于产业教授所在企业与该校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智力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以自己选择或是教师指定为主,随着我校产业教授计划的实施,我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产业教授指导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产学研合作机制将会发挥实质性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在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确定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专业,以及2011年新获批增设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该校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已将此计划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该校力图通过推出全新的“3+1”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加强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指高校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力图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2.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1)高校与企业联办工程硕士班。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并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或与考生所在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论文的选题通常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考生所在单位应负责提供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
(2)高校参与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内容之一便是直接根据企业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及时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满足企业各类培训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针对船舶行业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定期开设针对船舶两大集团干部和员工的培训班,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最新的船舶工业发展动向、现代制造技术等知识。这表明该校作为人才、科技信息的集聚地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
从对人才培养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无论是船舶制造企业还是船舶配套生产企业或是船舶研究所均需要对员工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见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会越来越多。
二、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面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主管船舶工业行业的政府部门还未出整的扶持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下达的政府文件通常仅具有指导性质,对许多船舶企业没有硬性约束。政府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协调职能,还未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作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教育培训经费,同样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投入财政经费。当前不少船企思想认识不到位,投入的培训教育经费不足,而政府部门也未能投入适度的经费,从而使得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有效实施。
(二)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根据与多家船企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发现江苏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其他涉船类学校强,对船舶工艺比较了解,但是就所掌握的理论方面与哈工大等高校相比较弱。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但从另一视角看其又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等缺陷,众多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学习和研究船舶专业基础理论。而薄弱的理论又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又比如大学英语教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的前四个学期、而进入大三以后无任何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后根本无法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另外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课特别是结合工程实际的实习课所占比例小、资料陈旧、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自成体系[2]。
2.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少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及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同样还有不少企业需要,但江苏科技大学还未招生培养的船舶通信工程、船舶舱室设计、智能船舶等专业方向的人才。随着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未来一段时期这些新型产业将会获得较快发展,这就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
3.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这类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船舶企业工作的经历,因而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仍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当教师深入到船舶制造企业中去了解、去实践、去摸索、去探究才能发现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实施
尽管当前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已经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还未真正实施,产、学、研全面合作还未实现,合作协议仍停留在书面上,有成效可操作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三)企业层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一些船企对于员工培养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如怕员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就会“跳槽”;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对员工的培养培训需要花钱的一面,但看不到其有效的一面,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成果。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当前江苏省大多数大中型船企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使得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没有更多精力来提升自己,同时单位的激励机制也未建立,从而使员工没有寻求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3.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
不少中小型船企对于开展继续教育缺乏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对本企业的继续教育只感到需要而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与高校合作的计划。有些企业虽有培训计划,但很多是临时性的和分散的,对员工的培训无法形成系统化和针对性,因而培训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提升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管理层面
1.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船类院校和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的船舶工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对企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形成可靠的制度保障。
2.充分发挥船舶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职能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对整个行业起着引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鼓励国内外船舶行业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高校和船舶企业讲学和交流,以此激发年轻人对船舶行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通过制定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文件,对全省各船舶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予以管理和监督。同时应协调高校、行业协会等积极构建全省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3.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船舶工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各类资金与财政资金一起投入船舶行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机制。
(二)学校层面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拥有较完善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调研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传统品牌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例如需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如需要增加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和实践。我校可在“产业教授”进高校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两项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下,积极听取和采纳企业对课程设置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2.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
我校应抓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调整我校现有专业设置,增设未来一段时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游艇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方向,从而使我校能对传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对船舶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我校学生比较欠缺的方面。而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应由一支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来实施,因而教师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专任教师应该用创新的态度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去了解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此来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在动力,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4.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机制
紧密结合船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强化高校和企业的联系。以船舶企业为依托,依靠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中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构,指导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高校教学与船舶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高校在进行学历教育培养船舶后备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培训任务;指导船舶企业结合发展要求,与高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企业层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机制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今后江苏省船舶工业将转变为以设计和生产“双高”船型以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主,因而需要引进那些适应先进造船模式的优秀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从船舶工业发达的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地引进,更应该考虑从国内知名造船企业、研究所引进,或者可以采用柔性引才的方式,鼓励这些人才以特聘、兼职、提供技术和专利的形式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在引进船舶人才的收益分配上,要按照国际标准,鼓励专家以个人专利、高新技术成果入股,以较高的收益来增强船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3]。与此同时,江苏省船舶企业还需要将吸纳船舶类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的招聘程序招收一批具有较大潜能、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高校毕业生。
2.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和充电,通过培训学习新知识将伴随着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上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其需要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对职工进行培训,重点培养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训的组织、内容、具体方式等方面要形成一套适合船舶行业的运作模式。
3.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船舶行业人才业绩考核评估制度,就是把考核结果与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奖惩、职级升降和工资调整以及员工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员工的内在动力。要参照本行业先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4.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江苏省船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应实行按岗、按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形成以业绩和贡献为取向的分配机制。真正形成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工作条件艰苦岗位的报酬比一般岗位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年鉴[K].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