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盐文化论文

盐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23 23:26:55

盐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河东盐;盐文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

Abstract:Thecities ofYuncheng,Linfen,Sanmenxia andWeinan Is composed ofThe Yellow River“golden triangle” area.Throughthestudies of Hedong salt culture connotation,Hedong sal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Hedong salt marketing reg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role ofHedong salt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

Key words:Hedong salt;Salt culture;The Yellow RiverGoldenTriangleRegion inner Shanxi,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Reg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8-40(6)

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因素。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就必须研究区域的文化特质。本文从河东盐文化的角度剖析河东盐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覆盖范围,探讨了河东盐文化在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河东盐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史

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该区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从文化层面看,河东盐文化能起到核心的纽带作用。

1.1河东盐文化的内涵

河东盐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是兴起于运城盐池附近的河东盐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河东盐文化包括了科学技术视角的河东盐生产过程中的形成科技文化;包括了河东盐在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形成的河东盐的商业文化;包括了河东盐运销地区与河东池盐相关的饮食、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包括了古代盐务管理及与河东盐相关的内容以及与河东盐有关的文物古迹、神话传说等许多方面。河东盐文化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

1.1.1关于河东盐的神话传说

在运城盐池的百里盐滩上,流传有许多优美的、想象丰富的关于盐池形成的神话。如神牛造盐池。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无论是在天宫,还是在人间,盐都非常稀缺。天宫里有一头神牛,把玉皇大帝的盐偷吃了,玉皇大帝知道以后,把神牛贬到人间来,让牛受苦受难。神牛来到人世间,卧在中条山下,躯体化成了一个盐湖。再如麒麟造盐池的神话。传说有一头麒麟,曾出现在古龙门附近,当地人不知是什么动物,以为是怪,便群起攻击,麒麟撒了几滴尿便离开了龙门,撒的尿便化作了盐碱滩。这头麒麟后来来到了中条山下,撒了一泡尿,便形成了盐池。还有蚩尤的传说。传说中的蚩尤是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的首领。蚩尤到黄河流域与轩辕黄帝争斗。黄帝把蚩尤打败,将他杀死,而且把他的躯体支解了。蚩尤的血液流入运城盐池,化成了卤水,卤水晒成盐供人食用。由于蚩尤的躯体被支解,所以,这个地方便得名为“解”,就是现今的山西解州。在运城盐池东南边有一个蚩尤城,传说是蚩尤的葬处,那里有蚩尤冢。

1.1.2丰富的河东史前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位于黄河中下游汇交处的河东地区,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是中国文化孕育、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坐落在河东这块宝地上的盐池,以它特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池盐文化,是河东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河东地区的史前文化非常丰富。在1965年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新旧石器时期的25处文化遗址中,就有14处在河东。如西侯度文化遗址,位于在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的芮城县西中瑶乡西侯度村东北方土山后,距今已有180万年。过去,考古学家认为6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创了人类用火的新篇章。但是,西侯度文化遗址出土了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溯了120万年。是迄今所知的人类用火的最早发现。F河文化遗址,位于在芮城县境内风陵渡乡的F河村附近,距西侯度文化遗址约3.5千米,距今60万年。坡头文化遗址,位于芮城县东北17千米的岭底乡坡头村一带,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金胜庄文化遗址,位于芮城县西13千米的大王乡金胜庄一带,亦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阴文化遗址位于夏县城北12.5千米的西阴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崔家河文化遗址位于夏县城北15千米的崔家河村北,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南海峪文化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附近,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洞穴遗址。

此外,在运城的绛县、新绛、万荣、闻喜、永济、平陆等地,都分布有大片密集的史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些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其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展示了古人类文化发展的灿烂光辉,确定了河东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河东地区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围绕盐池的稠密分布说明,运城盐池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早期凝聚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河东盐文化与河东文化之间密切的联系。

1.1.3尧、舜、禹建都河东与盐池

河东盐池是中华民族开发最早的盐池。传说,尧、舜、禹都曾在河东地区建立他们的都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代贤王的都城所在地,都靠近盐池,位于消费运城盐池食盐的地区。他们率领部族聚居于运城盐池附近,并建立部族活动中心的重要原因是利用运城盐池天然优越的食盐资源,促使部族的凝聚、发展、壮大和强盛。

由于尧、舜、禹先后建都河东地区,帝王都城所在地为中,所以叫做“中国”。最初称为“中国”的就是河东地区。几千年来,运城不仅深深地打下了盐的烙印,还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底蕴。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又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河东盐业流传下来的独特的产盐工艺和技术,盐业政策和食盐运销的变迁,盐湖完备的防护设施、具有防洪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遗址、七十二条“护长堤”,独具风格的唐代建筑“盐池神庙”以及关于河东盐的优美传说和众多的盐业遗址,都彰显了河东盐文化的博大精深。

1.2河东盐业开发简史

运城盐池的开发历史非常早。早期盐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天日晒制的,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其特征是在晒制成盐过程中,不投入人力,坐收自然之利。据《周礼》记载:在周代就有了苦盐,不炼而成。苦盐就是出产于运城盐池的盐。不炼,就是不经过煎煮。盐池之苦盐不经过煎煮,仅靠天日曝晒就能成盐。含有盐分的池水(卤水),经过风吹日晒,浓缩达到饱和程度,便自然结晶成盐。在自然结晶成盐之后,人们便组织力量捞采起来食用,不再加工;捞采过后,还会再结晶成盐,然后再捞采,反复进行。这种生产方式的弱点是,由于完全依靠天然晒盐,产量不稳定,同时盐的质量也不够好。运城盐池早期的这种生产方式,沿袭了很长的时间。

到唐代出现了垦畦浇晒法,这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而最终实现的重大技术变革和突破。垦畦浇晒法的出现,距今已有约1300年的历史。所谓垦畦浇晒法,就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和早期的“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比较,有了显著的进步:一是垦地为畦,人工晒盐。晒盐畦地有一定的规格形式,晒制时有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自然力结晶成盐的方法。二是在晒制盐的过程中,懂得在卤水中搭配淡水,这是根据运城盐池卤水成分的特殊性而采取的创造性措施,提高了盐的质量。三是加快了成盐速度,缩短了晒盐时间,只要五六天就可以晒制成一次盐。垦畦浇晒法的出现,是运城盐池盐业生产划时代的变革,是盐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垦畦浇晒法的出现,使运城盐池盐的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运城盐池晒盐的畦地――即结晶畦,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晒盐的结晶畦建造在硝板上面,面积不等,有1~2亩大的,也有10亩大小的。硝板的表面很坚硬,如同石块一般。硝板下面有蜂窝状的空隙,卤水可以贯流其间,俗称“肚子”。每个结晶畦的四角都打有斗窝,即从硝板表面打个圆形或丁字形的洞直达到硝板底层,也可以在盐畦里打一条一米宽的沟代替斗窝。作用是在晒制前灌进达到饱和程度的卤水,保证盐能在结晶畦里顺利结晶。待盐结晶生成之后,又可以将结晶畦里残余的卤水放走,便于铲盐。

明清时期,运城盐池的盐业生产继续实行垦畦浇晒法。清顺治六年(1649年)实行的“畦归商种”是清代河东盐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清政府将运城盐池的盐畦租让给盐商晒盐,并向盐商征收畦课(税)。畦归商种以后,运城盐池的盐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盐商既是盐的生产者,又是盐的运销者,集生产、运销于一身,而运销盐的业务有利可图,促进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1.3河东盐的行销范围

自先秦至两汉,人们已经认识到河东盐池的重要性,对盐池的大小、方位的了解逐步全面。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盐贩之泽”即指盐池。《左传》中有:“沃饶而近W”。西晋杜预注:“W,盐池,猗氏县盐池是”。《战国策・楚策四》载:“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马拉盐车上太行山,一方面说明河东地区产盐已外运,另一方面反映河东产盐在战国时已为远在南方的楚人所认知。①

到了唐代,河东盐的销售范围有了限制,明确地规定和划分了河东盐的销售区域。唐时河东盐的运销范围是“京、徽、凤翔、陕、虢、河中、泽、潞、河南、许、汝等十五州”,“兼越兴、凤、文、成等六州”②。柳宗元提到河东盐的行销区域是“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③。可见,唐时河东盐的行销地域在今日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河东盐在唐代的各产盐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河东盐有南盐、西盐和东盐的说法,相应的运销范围主要分为3个区域:运往京西之蔡、邓、唐、均、郢等各州军者称为南盐;运往陕西路之京兆、凤翔、同、华、商、延、陇、庆等各州军者称为西盐;运往“三京”及京东之济、兖、曹、单、郓,河东之晋、绛、慈、隰,淮北之宿、亳等各州军者称为东盐。④明清时期的食盐引岸区划比较稳定。“引岸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在食盐贸易中实行的一种包片经销方法,它是国家规定的运商销盐范围,令其依照地界行销的一种传统政策,是划分运商势力范围,分割食盐销售市场的一种商业制度。⑤朝廷不仅把各大行盐区规定为相互独立的大引岸,而且规定每个大引岸的内部结构为开裂式,各个组成都相互独立,即在大引岸中划分出了中引岸。河东盐区中的各省各府便是境界分明的中等引岸。如雍正时的盐引分派数目为,山西省的河东盐额引是223106道,陕西省的河东盐额引是124701道,河南省的河东盐额引是79140道。依照行盐政策规定,尽管河东盐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但各省皆有定量销数,各运各地,不准混淆省界,即不能将规定销售山西之引盐转而销往陕西省,或将应销陕西之引盐转而售往河南省。在中引岸内又划分出许多小引岸,即各个州县是互为独立的小引岸。在每一个小引岸内,地域固定、引额固定,引商也是固定的。

明初河东盐的行销范围,在现存的明、清官书中均有记载。据《明史》记载:河东盐行销“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泽、沁、辽三州”⑥。由上述引文可知明代河东盐的行盐范围共有11府4直隶州。其中汝宁、南阳二府,解盐与淮盐兼行。据孙晋浩先生考证,“明初解盐行销范围,实际有着两个含义:一是法定行销范围,包括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与潞、泽、沁、辽4直隶州,陕西东部4府,以及河南西北部的河南、怀庆2府,归德直隶州,共7府5直隶州之地,约15-160州县;二是实际合法行销范围,除以上各地区,还包括河南的南阳、汝宁2府,共9府5直隶州,约190州县。”“万历三十八年后,明代解盐合法行销区域,由全盛的210余个州县,减为140余个州县,减少70余州县。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明王朝的灭亡。”⑦

清代河东盐的行销范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河东盐法备览》中记载:“现行山西则平、蒲、泽、潞四府属,解、绛、霍三州属,并隰州属之蒲县。陕西则四、同、兴三府属,商、乾二州属,州及所属之三水、淳化二县。河南则河南、南阳二府属,陕、汝二州属并许州属之有襄城县。其实行盐州县一百一十九处。”⑧清代河东盐的行销州县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

实际上,河东盐的销售范围是在逐渐缩小的,由明初的200多个州县缩减到万历时的140个左右,到清代河东盐的销售范围仅有120个左右。由上表可以看出,今天我们称之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地区正是河东盐行销范围的核心区域。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即是河东盐文化。

2河东盐文化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和陕西省的渭南市,共同构成了晋陕豫三省边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区,是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金三角的概念已经基本形成。由于空间上的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以及社会结构的相仿等等原因,在“八五”期间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开始活跃的背景下,运城、三门峡和渭南三座省际边缘性城市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主要协作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1986年,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三地就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0多年来,协作区共同编制发展规划、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在产业合作等方面也联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代表团联合呼吁建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市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运城市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是中国河东盐文化的核心地区,是黄河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黄河金三角地区,覆盖晋、陕、豫三地,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展示区域互动效应和区域焊接功能,为我国实施“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资源优势。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层面上进一步强化,区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研究一个地方的经济,需要对该地方的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世纪,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河东盐文化是联系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的重要文化纽带,是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

2.1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性格的形成,加强地域整体的认同感

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审视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就会发现特定文化区中的群体性格特征大体相同。我们所感知的这种大体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就是区域文化性格。区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文化传统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特定文化区域中的人们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构成该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群体的鲜明特征。它形成于一定的区域文化传统背景之中,与特定的文化区紧密相连,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

2.2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群体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并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区域文化具有强大惯性,区域经济也有向传统习俗回归的倾向。这种文化惯性对经济有其积极的作用,文化力量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

2.3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凝聚力的形成

区域文化认同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认同指个人与个人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共同文化内涵的确认,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文化认同是区域内经济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经济基础,即区域市场体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城市体系与区域分工;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即基于行政的区域整合或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认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加强河东盐文化的研究、开发,弘扬河东盐文化的深刻内涵,必将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结论

区域特色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区域特色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以分工理论和优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等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地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特色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就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区域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构成,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实现以区域特色文化促发展,促和谐,促协作,加快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注释

①参见薛瑞泽.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②旧唐书.卷47 .食货志.

③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199 .盐法部.

④参见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q河东盐三千年[M]q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⑤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q河东盐三千年,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⑥(清)张廷玉q明史q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⑦孙晋浩q明代解盐行销区域之变迁q晋阳学刊,2003年第4期 .

⑧蒋兆魁.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运商门.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河东盐三千年[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4]薛瑞泽.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J].盐业史研究,1998(1).

[5]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2).

[6]孙晋浩.明代解盐行销区域之变迁[J] .晋阳学刊,2003(4).

[7]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沿,2004(4).

[8]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9]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第2篇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摘 要:明清时期的扬州,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扬州盐商的文化行为密不可分。盐商积极组织各种儒学活动、潜心学术研究,以投资教育事业、兴办文人雅集、资助文人士子等形式,对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 :明清时期;盐商;扬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30-03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盐业昌盛,人称“东南一大都会”。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扬州文化发展到了巅峰。而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的得到如此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扬州盐商,大批盐商汇聚扬州,为扬州的经济文化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热衷学术研究

清代史书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最高达千万两”[1]。扬州盐商以晋商和徽商为主,其中又以徽商为众。徽商素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他们认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2]。历代盐商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之下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热衷于学术研究。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

热衷于参加儒学活动的盐商众多,其中首推“扬州二马”。“二马”来自安徽祁门,“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市,有书史之藏”[3],出生在“文献之邦”祁门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世人称“世业儒”。现今扬州东关街仍然保存着当时二马兄弟建造的“街南书屋”。二马兄弟不仅在街南书屋中结社吟诗、著书立说,而且还热衷于与各友人结伴出游、登山涉水、吟诗唱和,《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见证。以“扬州二马”为首的扬州盐商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以“贾”养“儒”,以“儒”促“贾”,将“贾”与“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贾”与“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扬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热衷学术研究

明清时期盐商作为扬州城市文化活动的标杆,他们亲自参与儒学活动并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以“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为代表的盐商,如江昉、程梦星、程晋芳、汪启淑等,在学术研究上大都有不俗的成绩。

江春在扬州建有随月读书楼、康山读书处,并著有《随月读书楼时文》《随月读书楼诗集》《黄海游录》《水南花墅吟稿》《深庄秋咏》等。

程氏家族是著名的儒商世家,先后涌现了数十位的文学名士,其中程梦星、程晋芳叔侄的学术研究成果最为卓著。程梦星曾任翰林修书,擅长诗作,对李商隐的诗作研究颇有心得,编著了《重订李商隐诗集笺注》《李商隐诗集外诗笺注》《重订李商隐年谱》《李商隐诗话》等一系列的研究著述。程晋芳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现可考为其经学著述有:《周易知旨编》30卷、《尚书今文释文》40卷、《尚书古文解略》6卷、《毛郑异同考》10卷、《读诗疏笺钞》(稿藏上海图书馆)、《春秋左传翼疏》32卷、《礼记集释》20卷、《诸经答问》12卷、《群书题跋》6卷、《桂宦书目》2卷、《勉行堂文集》6卷、《勉行堂诗集》24卷、《蕺园诗集》10卷。

二、重视家学教育,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因此一般商人致富后往往重视培育后代,望子成儒,通过科举考试而寄身儒林。坐拥万贯家财的盐商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特别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并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一)重视家学

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因为入仕不仅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

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曾经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一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

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一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琯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4]。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

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5],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6]。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

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文化知名度。清代著名的诗人赵翼,蒋士铨,陈祖范等人就相继担任过安定书院的院长。姚鼐,茅元铭,胡长龄等名流曾任梅花书院的院长。没有盐商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扬州书院的辉煌成绩。在盐商的支持下,明清时期扬州的书院一共培养了348名进士,其中包括十一名一甲进士[7]。

盐商对扬州书院教育所作出的巨大投资得到了回报,书院成为“商”与“儒”联系的桥梁,融洽的“商”“儒”关系,奠定了扬州崇儒尚贾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的扬州书院成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盐商通过出资资助书院的方式为扬州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至今仍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三、兴办各式雅集书会,刻印收藏善本专著

在积极出资筹办各大书院之余,盐商还积极的兴办各种诗会、文会,出资帮助学者们刻印他们的藏书。

(一)兴办文人雅集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聚集起来饮酒流觞、吟诗作文的风雅活动。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效仿古代文人的这种组织形式延请大量的名流来自己的私家园林中研究学术、探讨文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8]。

小玲珑山馆的主人即出资重建梅花书院的马曰琯。马氏兄弟二人兼盐商巨擘与文人雅士的身份于一身。马曰琯“好学博古”,马曰璐“善于工诗”,二者皆儒雅好文,乐善好施,乐于结交各类文人,是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饱学之士。马氏兄弟建造别业“小玲珑山馆”用于接待文人,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小玲珑山馆中吟咏流觞、谈论诗文。方士庶,叶芳林二人所绘制的《九日行庵交讌图》真实的再现了其时举办文人雅集的盛况。

程氏筱园的主人程梦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使他“于艺时无所不能,尤善书画弹琴,肆情吟咏”[9]。1916年,程梦星在扬州动用由盐业积累的资本构筑了私家园林“筱园”。筱园落成之后,程梦星在筱园之中延揽各路的学者名流,艺术家,诗人,使得筱园的文化氛围浓郁。

马曰琯和程梦星同出徽州,同在扬州,他们一同举办各种文化诗会,书墨飘香的扬州文人雅集,在扬州营造了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得扬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

(二)筑书楼,刻藏书

扬州盐商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大都修建书楼,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为扬州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典章。

小玲珑山馆中有一处聚书楼,是马氏兄弟专门用来贮藏图书之地。《清史稿》都曾赞到“扬州马曰琯小玲珑书馆富藏书”[10]。马氏兄弟不惜重金收藏各种珍贵古书,馆中藏书多达百橱,数十万卷之多。马氏兄弟的藏书楼成为了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除了马曰琯兄弟之外,程氏筱园中亦有藏书五万多卷,汪氏、项氏等其他盐商家中也大都藏书颇丰。

扬州盐商的藏书也慷慨的向各类学者开放。著名的学者厉鹗、全祖望、吴敬梓等都曾在扬州盐商的私宅中借阅过相关藏书,盐商的大量藏书为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盐商还出资刻印各类书籍。盐商刻印的书一则多为前人善本,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就是在盐商出资,官方的主持之下刻印的;二则多为时人的著述,如马曰璐本人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厉鄂的《宋诗纪事》一百卷;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均为盐商出资刻印。

扬州盐商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

四、交各路文人雅士,资助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创作

盐商广交士人、学子,开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各地文人慕名前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为南北要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谢堃《书画所见录》载“海内文士,半集淮阳”[11],明清时期扬州聚集了一大批诸如全祖望、厉鄂、陈祖范、汪士慎、郑板桥、金农等一流的诗文书画名家。这些学界的名流巨擘在扬州讲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一)资助文人墨客

众多文人学子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商对他们研究与创作的资金支持。资助文人雅士完成他们的研究与创作,是盐商为扬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学子之中不乏寒门子弟。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郑板桥,他的艺术人生与扬州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在真州(今扬州仪征)的一个小书馆中做教习先生,当时贫困的郑板桥连从家乡兴化到扬州的船票钱都支付不起,在扬州一度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幸得上天垂怜,在郑板桥的不惑之年,他中了举人,后又在四十四岁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出仕。郑板桥为官数十年,即便他艺术才华横溢,但依旧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深刻体验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的归隐田园之心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那一年,终去官归隐扬州,之后继续在扬州靠卖画营生。卖字鬻画终究不是营生之道,郑板桥经常有断炊之愁,日子过得十分潦倒。幸得“扬州二马”的赏识,出资资助郑板桥的书画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不至于为生活所忧,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创作,专心致志的提高自己的才能。郑板桥也曾为马曰琯画扇并题诗《为马秋玉画扇》以表达自己对于二马兄弟资助之情的感恩。

不止郑板桥一人,当时聚集在扬州的诸如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一群知名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盐商。盐商乐于结交这些文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做学问、搞创作,也方便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对研究与创作都大有裨益。用何柄棣先生的话来说:“十八世纪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与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12]。除了给予这些文人墨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盐商还帮助他们刻印作品,如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都是由盐商出资刻印的。盐商对文人墨客的赞助客观上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繁盛,离不开盐商的支持。

(二)资助士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花费大都不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言:“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岁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13]。可见明清时期科举的支出不菲,如此高昂的的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出生贫寒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扬州盐商主动担当了寒门士子的投资人。明清时期的考场一般都在省城或者京城,距离考生的家乡甚远,而盐商对学子的赞助主要就是提供寒门学子从家乡到考点的路费盘缠。

扬州盐商还给前往江宁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在江南建造了舒适的会馆,以供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积极应试。盐商出巨资修建的会馆仅供去参加科考的莘莘学子使用,连他们自身都不得占用会馆的资源,可见扬州盐商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广大学子也不负扬州盐商的慷慨赞助,明清时期扬州参加科考的士子众多,中举的捷报也频传。这些学子在获得成就之后也不忘家乡盐商给予的关怀,积极回到家乡来讲学,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盐商通过投资建设书院,兴办文人雅集,藏书刻书,资助文人墨客等形式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盐商的资助与贡献之下,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士和著作,为后世留下可观的文化遗产。这种自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仍然影响着扬州文化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澄.淮鹾备要.卷1,卷7[M].道光三年刻本,1995.278.

〔2〕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3〕风俗.休宁县志:卷1[M].道光刻本,1998.366.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6.2477.

〔5〕钱泳.履园丛话(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24.

〔6〕柳诒徵.江苏书院志稿(卷5)[M].道光刻本,1998.298.

〔7〕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538.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60.463.

〔9〕王逢源,李保泰.(嘉庆)江都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67.

〔10〕清史稿.卷四八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89.

〔11〕刘瑞新,孙功达.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J].甘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28.

〔12〕何柄棣.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39.

第3篇

盐城临近海域,它独有的区段特性、战略方位特性都应受到注重。在很长时段内,盐城传承及延展的传统文明,涵盖着深层的多样要素。室内软装特有的新颖设计,应能显示明晰的室内风格。盐城特有的区段文化,融汇地域特性,延展了多层内涵。为此,有必要创设新颖的设计机理,结合室内特有的真实架构,提升审美水准。

盐城地域特性

历史进展之中,盐城区域累积得来的文化凸显了多样色彩。这些特色文明,构建了城区延展的美好图景;对于室内范畴中的软装设计,也显示了指引。具体而言,盐城独有的累积文化,含有如下元素:

首先,盐城被归类为革命老区,是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历经了奋战及抗争,终于夺取胜利。历经皖南事变,战略转移之中的新四军也经由盐城,留下红色文化。现存这类旧址,含有泰山庙及正北楼、抗大学校故地、烈士纪念塔及银行旧址。在苏北大地上,盐城显示出独有的红色文明。

其次,盐城毗邻海域,拥有盐都美称。城区内的产海盐历程,已超出两千年,归属盐场中心。在全国范畴内,它是最大基地,拥有海盐文化。存留下来的产盐旧址,包含西溪古镇、海春塔及多样的盐场。在这之中,还保留着盐灶。海盐特有的制备流程、城镇居民习俗、民间累积下来的艺术,都是非常独特。许多历史名人,也紧密关系着这一区域。

再次,盐城归属湿地,是丹顶鹤故乡。面临东海的盐城,沿海延展出来的滩涂超出了4500平方千米,在亚洲范畴以内是最大的一块。在这类滩涂中,构建了保护区,专门保护这一区段内的珍稀禽类、其他珍贵物种。区域布设着的滩涂很广,丹顶鹤常常栖息。这种优美景致,激发了诗情及独有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描画古镇美景这样的美丽诗篇。

解析软装设计

现代架构下的室内软装,起始欧洲大陆。在早先进展中,被看成装饰流派。历经多年进展,它已被拓展至全球,快速发育成熟。最近几年,伴随生活改善、审美水准提升,现代特有的新颖软装也渐渐被注重。在各个区域内,地域风格各异;由此延展得到的软装艺术,也会带有差异。探析多彩风格,是室内软装特有的创新根基。作为装饰设计,软装被划归某一分支,是新兴的行业。

在室内设计中,软装创设了美好及舒适的总氛围,供应精神满足。这样构建起来的家居,吻合了多层级的个体需要。在总体装饰中,硬装饰被划归为根基,创造总的轮廓;与之对应,软装添加了多样的点缀,构建温馨空间。添加进来的装饰并不是冗余的,它们衬托着静谧及温馨这样的氛围,显示室内亮点。常用到的软装,含有灯饰及布艺、花草及装饰画。

设定新颖理念

1.涵盖文明底蕴

室内框架中的各类软装,契合现代审美,拥有深层级的底蕴及内涵。入住室内以后,会体悟出独有的温馨。为此这类设计应能接纳并延展文明要素,涵盖深层底蕴。传承传统要素,添加新颖内涵,融汇多样体悟。现今多样软装,融汇着盐城累积的独特文明。妥善融汇古今,是应被注重的。

历经摸索探析,创设了软装独有的新颖风格。这类中式风格,含有传统路径下的多样细节。重构这类细节,发掘并且运用,这就折射出新旧框架内的要素交织。增添新颖文化,把它们设定成深藏的设计精髓。对比新旧软装,摸索出独特精华。增添新的手法,运用于平日内的软装构件。

2.选购新颖材质

设计好的居室软装,应能折射出多样的历史题材,融汇多样风格。在这一层级内,软装应选购最适宜的材质,以便打造造型。现代特有的新颖材质、天然类的材质应被融汇在一起。例如:常用到的木质、玻璃及藤条、坚固的不锈钢。这类新旧对比,强烈吸引视觉。例如某博物馆,增添了园林架构内的幽僻路径,包含竹子倒影。在构建空间上,它表征为独有的园林趣味。人工累积起来的假山,配有天然石头,布设巧妙分割。

居室搭配着的金属原材、古典的老虎窗,突破传统路径下的材质装饰,整合多样搭配。它含有古典意蕴,体现现代质感。在现有空间内,图案含有典型情形下的文明内涵,提炼并创设了新颖的符号。放弃惯用设计,寻找出新颖路径下的匀称变化。

3.搭配色彩图形

软装要调配多样的色调,汇聚均衡色彩。例如:把室内拟定为草堂的总体形态,悬挂着竹帘;在卧榻之上,布设被子枕套。放弃沉闷色调,添加明晰的自然色调,强度对比凸显。经过调和色调,创设惬意及轻松的软装居室。居室陈设着的多样物体,含有传统元素,配有亮丽图案。但与此同时,要保证拟定好的主旨一致。

再如:常用纺织制品、服饰镶嵌着的图形,可用来布设窗帘这样的软装。在现代居室内,还可添加抱枕、成套床上用品、桌旗及关联的设计。设定家具款型,用在新颖情形下的家具摆设。这类原材及款型,含有古典雕饰、各类新颖屏风。纹饰及布设着的摆件,可被设定成各类漆器。镶嵌着的首饰盒、摆设好的相框,显示传统元素。

设计中的细节

盐城区域之中的独特文化,含有红色文化、产盐类的文化、近海特有的生态文化。新颖软装设计应被灵活运用,侧重调配色调。在真实设计中,要注重的细节含有如下:

1.调节软装色调

选用人工色调,是调配色彩必备的细节,也应予以注重。传统盐城建筑,常会选取很近似自然的这类色调,让人觉得很朴素。适当调和色调,可增添家居之中的厚重氛围。在构建墙柱时,选用厚重黄色、浓郁的深红色,它们都紧密关系着古典范畴的哲学思路。在这之中,黄色被归类为必备的色调,视为中间色调。

搭配居室软装,要选取偏柔和的这类色调,以便彼此中和。最优美的色调,含有三类元色、其他陪衬色调。偏冷色调及对应着的暖色调可被布设在一起。但在软装之中,不可添加偏多的冷色调,避免室内变得冷清。在平日生活中,暖色让人觉得很暖心,象征喜乐及希望。例如室内抱枕可被设为粉红、浅橙色这样的暖色;搭配着的床罩及窗帘,可设定为淡绿色、雅致的淡蓝色。

2.填涂软装彩绘

传统木质原材含有自带的弊病,例如很易碎裂、很易遭到虫蚀、遇有明火被引燃。为此,在木质软装上,应当添加漆面以便设定保护。借助这一特性,木质自带的本色被维持,还可增添彩绘。布设这类彩绘,自由度还是很大的。例如:盐城特有的文化架构内,惯用琉璃制备成的透明构件来制备家具。发挥天然优势,也不可忽视创设出来的人造软装。

现代特性的居室,并不常常采纳木质的总构架。在这种情形下,彩绘不再被设定成主导,而是变成点缀。然而,若被妥善运用,也可凸显亮点。对于传统符号,可以提炼抽象。历经艺术加工,简化原有的符号。常见家居构件,也可经由裂解及形变,变为新颖的某一意义,显示象征内涵。新旧两类符号,由此被衔接在一起。室内设计混合着惯用的色调、现有的新颖色调,带来独特搭配。

3.慎重选购原材

建筑框架设定成木质的架构。在建造承重架时,应当选购木材;余留的其他细节也含有多样的原材,例如屋面及地面、细节及台基。对于有着古典气氛的这类居室,更应慎重去选购原材。软装常用木材,含有椴木及楠木;搭配着的硬质石材,含有汉白玉及青白石、花斑石及稀有的绿豆石。古典建筑搭配着简易的砖瓦。调配多样材质,穿插这些建材,凸显了本体的居室特性,显示朴素风格。这就为视觉添加了舒适的体会,构成传统特色。

4.描画美好图案

历经长期进展,盐城累积着灿烂的海盐特色文化,创设多彩文明。这类元素经由抽象及提炼,变成多样的软装饰。软装饰图形包含盐晶体、动物植物、历史杰出人物等。创设的美好图案,折射出盐城居民期待中的美满及幸福。通过构建软装饰,可以表示赞美,或者凸显独有的魅力及风姿。

在借鉴及接纳中,不可单纯仿照。这是由于,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也有不符合现有家居气息的地方。若单纯来仿照,就会破坏意境。设计独特软装饰,还应考量选出来的家居场合。依照场合特性,选出最为适宜的软装及布景。设计居室软装,常用这类图案。窗帘及搭配着的床上枕套、沙发及门帘,都可添加绣出来的这类图样。它们蕴含吉祥,为居室添加了亮色。应当规避的另一倾向,是过于凸显这样的海盐文化特性。适当增添含蓄成分,让人经由思索才会体悟出来。这种设计思路,常常会获取更为优良的居室效果。

结语

在地域文化中,可摸索出独有的思路及途径、独特美学原则、文化层级很深的符号。这些累积要素,适合被整合在新时段的设计流程中。对于地域要素,可以嫁接移转,增添原有的这类内涵。发掘独特风格,接纳盐城地域特性,创设新颖的软装细节。善用拼接符号、传统软装构件,创设典型的新颖内涵,密切衔接区域范畴内的文明延展。

第4篇

盐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优秀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创新便是要求我们在当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进行全面升级,创造出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播的新视野。盐文化传播是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信息传递盐的物质精神文化的人类行为和活动的总称,它涉及盐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内容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盐文化传播研究近况

当前盐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统传播方式例如期刊、书籍、广告、纪律片、电视剧等,任然是传播主要形式。其次,互联网传播信息快速多元,特别是互动性特征正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为传播的重要途径。第三,大量盐商会馆等历史遗迹都深刻地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凝聚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勤劳民风与高超的智慧。第四,与盐业饮食、娱乐、养生来进行传播。例如经加热的矿物盐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能提高免疫功能,因此多地开展盐疗汗蒸养生服务。

全媒体环境传播优势

当前,向大众普及盐文化主要依靠平面媒体和视频音像进行传播,但是此类传统方式的具有时间信息固定,受众参与性较弱。因此,利用网络媒介优势拓展盐文化传播逐渐显露头角,特别是全媒体环境下多媒介、多渠道、多时空的信息多元方式呈现,将纸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产生的新型多元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将对盐文化信息完成多领域的应用传播效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全媒体环境传播系统策略

1.传统媒体

期刊、杂志、报纸通过大面积文字和图表撰写盐文化主题栏目,并投放大量休闲娱乐周边品牌广告。电视台和专业影视公司拍摄高质量的盐作为其文化背景与题材资源的电视剧或纪录片。基于车载受众的电台广播,向其推荐盐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盐浴休闲养生专题等。

2.新媒体

a.为升级盐文化构建官方的盐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提出权威展示,如盐文化核心内容展示,盐文化历史、人物介绍,盐文化网络博物馆,盐文化大讲堂,盐文化企业展示。b.盐文化可通过微博搭建起“微”信息分享系统,建立起即时的信息分享机制,与其他的网络传播工具连接,打开新的网络信息分享通路。企业和客户之间通过微博、微信更容易建立起良性的沟通,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参与活动,与品牌进行实时沟通。c.关注和参与一些互动性强、有对话性质的网络社会性媒体传播渠道。如信息丰富的博客,分享视频的播客等,根据不同网络媒体的不同特性针对性地编辑盐文化相关的话题和内容进行传播。d.在搜狐、新浪等几大门户网站,政府主办的新华网、东方网等新闻门户网站全面推广盐文化的主流价值观。e.与国内拥有大量网络用户的优酷网等视频网站进行策划合作,开办同步更新的盐文化主题视频互动活动,让公众可以在可以自由创作和分享盐文化自制视频并上传到到网络赛区,让用户在网上能够比较快速流畅的看到内容并激发兴趣。f.由专门从事网络推广的公司作为执行,在百度贴吧、各大论坛,大量播放讨论盐文化视频和参赛选手的故事,然后在网络社区进行迅速和广泛的散发,赛后保持持续的关注与讨论。g.选择了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平台(QQ)进行节目推广,以弹框方式来预告节目播出时间,并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应某个城市的QQ群作宣传。h.基于电视的推广策略方面做出新尝试,与多个城市有线等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多种形式的广告也登陆数字电视平台,将盐文化节目视频的推广信息投放在数字电视界面上,吸引数字电视的受众。i.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手持终端的应用软件运营商合作,选择合适的运营商下属例如“天翼视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给其提供与盐文化相关的视频内容、文字介绍、活动推荐。j.开发娱乐休闲APP,根据手机客户的 GPRS定位,为其推荐附近的盐文化博物馆,盐浴养生会所,盐帮菜酒店,盐产品商店,盐业大宅等,将盐文化传播融入公众生活之中。

结论

第5篇

元明清时期的盐业在唐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继续实行间接专卖,发挥商人的作用。元代盐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关于明清盐业史的研究成果则十分丰硕。

(一)元代盐业史研究

元代盐业史的研究除了几部盐业和盐政通史外,专题论文不多。[日]田山茂

(二)明清盐业史研究

明清盐业史的研究在三四十年代就已出现了不少的成果⑥。此后至八十年代以前,仍有一些成果,如徐泓的《明代前期的食盐运销制度》(《台大文史哲学报》1974年第23期)、《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台大历史系学报》1975年第2期)、《明代后期盐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明代后期盐政改革与商专卖制度的建立》(《台大历史系学报》1977年第4期)等系列论文及杨德泉《清代前期两淮的盐商》(《扬州师院学报》1962年第16期)等。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仍然是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最系统的明代盐业研究成果是刘淼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该书探讨了明代盐业的生产技术、产权形态、灶户组织及赋役形态、引盐运输体制、开中制、票盐制、食盐配给制等问题。

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论述了灶户和封建主的生产关系,并从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论述了这种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盐业的生产和组织变化,推论出在后期灶户急剧分化的条件下,已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薛宗正《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探讨了封建国家严密控制下的盐业生产、灶产人身解放的历史过程、灶户生产的发展及其性质等问题。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统制下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1辑)还论及了明代的盐政管理机构、封建官府严密统制下的盐业生产与灶户等问题。此外,藤井宏、佐伯富、徐泓等也论及了明代灶户问题⑦。刘淼《明代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从明代海盐生产工序的角度探讨了明代海盐主要产区的生产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继刚:《浅谈宋代私盐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宋代私盐贩阶级结构初探》,载《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4期。前引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姜锡东:《关于宋代的私盐贩》,载《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罗益章:《宋代官吏的私盐贩卖》,载《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②分见郭正忠:《契丹盐业及盐务管理》,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论辽代盐体制的变化》,载《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6期;《金代的盐司与分司体制》,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金代食盐业的经营体制》,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载《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王兴文:《金代盐业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吴慧:《辽金元盐法考略》,载《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③[日]宫崎市定:《西夏的兴起与青白盐问题》,载《东亚经济研究》1934年第18卷第2期。[日]小幡信一郎:《青白盐与乌池、白池》,载《京城帝大史学会志》1936年第10期。廖隆盛:《宋夏关系中的青白盐问题》,载《食货月刊》1976年第5卷第10期。马淑琴:《西夏与北宋的青白盐贸易》,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杜建录:《宋夏青白盐问题》,载《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④林文勋:《宋代食盐与周边民族关系》,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张秀平:《宋代榷盐制度述论》,载《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略论宋代的榷盐与边防》,载《浙江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⑤[日]吉田寅:《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83年1月版。

⑥何维凝:《明代盐务概观》,《明代盐军与灶勇》,《明代之盐户》。分载《人文》1933年11月刊,《益世报》1937年3月21日,《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4年第2期。朱庆永:《叶淇与明代的“开中纳粟”制度》,载《大公报经济周刊》1935年3月13日。刘厚泽:《明盐杂考》。载《中和》1943年第2期。吴云瑞:《明代之盐法》,载《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2日。日本学者藤井宏、左伯富等刊发于四十年代的一批论文。

⑦ [日]藤井宏:《明代盐场的研究》(上)(下),分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第1、3期,1952年、1954年;《关于明代的户口食盐法》,载《社会经济史学》1943年第13卷第3期。[日]佐伯富:《关于明代的灶户》,载《东洋史研究》第43卷第4期,1985年。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载《文史哲学报》第24期,1975年版;《明代后期盐业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载《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1976年版。

李三谋《明代万历以前制盐业的非官业性》(《江汉论坛》1986年第3期)对学术界关于明代前中期盐业生产形式是官营性质提出质疑,认为正盐中既有纳税的内容又有交换的性质,还有应役的因素,灶户虽受国家一定程度役使,但不能因此抹杀盐业的私营经济性质。方志远《明代的户口食盐和户口盐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探讨了户口食盐法的推行及其向户口盐钞的演变、食盐与盐钞的分离等问题。李珂探讨了开中制下的盐商守支及报中不前、商灶购销脱节等对灶产状况和对明代盐制的影响①。黎邦正《试评明代叶淇的盐法改革》(《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则探讨了叶淇的盐法改革,认为叶淇改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盐法变革,为清代盐制奠定了基础。林枫《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以两淮盐利为例,探讨了明中后期开中制下的盐税,分析了三商的经营成本及官盐销售量。刘淼《明代召商运盐的基本形态》(《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4期)论述了在开中法条件下的“召商运盐”基本形态,对“中纳盐粮”制度的基本内容、开中则例及其确定,以及朝廷“召商”参与盐粮交易的性质诸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张丽剑《明代的开中制》(《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论述了明代开中制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剖析了开中制与移民及屯田的关系。李龙华及日本学者藤井宏、中山八郎等也论及了明代开中法②。李绍强《论明清时期的盐政变革》(《齐鲁学刊》1997年第4期)分析了从明到清榷盐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必然性、盐商资本流向及与封建官府的各种厉害关系,指出了盐政变革的局限性和循环性。吴慧《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文史》1984年第26辑)则论述了食盐专卖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余三乐《明庞尚鹏疏盐对策浅析》(《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探讨了明嘉靖、隆庆之际的盐政状况及庞尚鹏疏盐对策。

薛宗正、张皓、张正明等探讨了明代盐商问题。薛宗正《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探讨了开中制与开中盐商、内商和边商的分化、纲运制与包销商人等关系。张皓《略论明代盐商资本的形成与发展》(《青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论述了明代盐商资本的来源和积累过程,并分析了盐商资本转为产业资本的方式。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晋阳学刊》1991年第2期)探讨了明清时期山西盐商的构成、经济状况、经营方式等。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江淮论坛》1994年第5期)探讨了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的一些情况。此外,朱宗宙、藤井宏、寺田隆信等也探讨了明代的盐商问题③。转贴于

关于对各区域的盐政问题研究。汪崇筧探讨了明万历时期的盐利情况及清乾隆时期盐商营运方式、江广口岸平均盐价等。赵毅探讨了明代淮盐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认为洪武三年至万历四十四年淮盐的流通为官收商运商销制,万历四十五年至崇祯十七年为商收商运商销制,明政府通过核对查验盐粮勘合、盐引和水程图格来实施管理,并分析了盐商分化和淮盐壅滞的原因。张笃勤论及了明清淮盐分销概况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④。曾玲《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认为,官府对食盐的垄断权贯穿了从开中到销售的全过程,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官营逐渐朝民营转变。陈铿、赵建群《明代福建盐运制度的变革》(《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3期)指出福建盐运有两种变革:运输方式由袋包制改为散装船舱,每引由二百至四百斤改为一千至一千三百斤以促进运销。覃延欢《明代广西盐法刍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认为,明初广西盐法实行开中制。但至中叶后,盐法逐年密酷,成为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的重要原因。余永哲《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认为,广东是盐课折银最迅速的地区,这与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孙福海、王金令《明代营口盐业》(《营口师专学报》1991年第3、4期)论述了营口盐业的发展状况、管理形式及发展原因等问题。黄国信《明清两广盐区的食盐专卖与盐商》(《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论述了明清两广盐区食盐专卖制度中的若干重要制度及其下的商人活动。黄培林、钟长永主编《滇盐史论》(四川人民出版社、自贡盐业出版编辑室1997年6月版)则论述了明代云南盐产地和制度结构及清代云南盐业的发展和盐产地布局的改变。董郁奎《明代江浙盐业述略》(《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探讨了明代江浙盐业生产、盐业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见李珂:《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之探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问题再探》,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

②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年第2期。[日]藤井宏:《开中法的意义及其起源》,载《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富山房,1941年版。[日]中山八郎:《开中法和占窝》,载《池内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座右宝刊行会。

③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载《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日]藤井宏:《明代盐商的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年版;《新安商人的研究》,连载《东洋学报》第36卷1、2、3、4号,1953年6月、9月、12月和1954年3月。[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明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东洋史研究会1972年版。

④汪崇箦:《明清两淮盐利个案两则》。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赵毅:《明代淮盐流通及管理机制》,载《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张笃勤:《明清武汉的淮盐市场与城市经济》,载《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清代盐法研究最系统的成果是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对清代盐政的主要问题,如盐业的恢复与盐务的管理、销区、盐课、私盐、盐商、盐政改革等问题的沿革演变及历史原因作了系统论述。王方中《清代前期的盐法、盐商与盐业生产》(《清史论丛》1983年第4辑)探讨了清代前期盐法的演变、盐商资本的动向以及盐业生产中是否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等问题。王佩环《清代前期盛京地区官盐生产供销概述》(《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3期)论述了盛京地区的官盐生产及其供销概况。洗剑民《清代广东的制盐业》(《盐业史研究》1990第3期)论及了清代广东制盐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产技术及本行业的特点。刘广志、林元雄、刘德林、彭久松等探讨了清代四川井盐的生产技术问题①。[新加坡]姜道章《论清代中国的盐业贸易》(《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2期)论及了清代盐业生产中心、国家控制、贸易网络、运输手段与市场区域的空间结构。有关板晒法的发明时间,学者颇有争议。郑志章《板晒海盐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认为,在明代的福建首创了板晒法,康熙中期后,板晒法由闽南移民传人江浙,逐渐推广到浙江各盐场。朱去非《盐板晒盐考》(《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日]渡边惇《板晒法的兴起及其影响》(《东洋史研究》1963年第21卷第1期)认为,浙江的板晒法始于清嘉庆年间,陈锋赞同此看法②。

萧国亮《清代盐业制度论》、《清代盐业制度论(续)》(《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1、2期)探讨了清代引岸制的内容、特点及运行过程、引窝的起源及其性质、盐引的管理等问题,并与明代作了对比分析。陈锋《清代盐法考成述论——清代盐业管理研究之一》(《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清代盐法考成的内容包括产盐考成、征课考成、销引考成、缉私考成四个方面,涵盖了食盐产、运、销各个环节,并通过对盐政官吏的盐法考成,以达到整肃吏治、保证盐产、疏销盐引、完纳盐课的目的。其《清代三藩之乱期间盐课岁人辨析》(《历史档案》1989年第3期)则提出三藩之乱期间盐课急剧下降之说值得怀疑,由于这一期间清廷在盐课征收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加征,盐课的实际征收额反而空前增加。张正明《清代河东盐课摊归地丁试析》(《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探讨了盐课摊归地丁制度产生的原因、实施办法、作用和利弊等。李克毅《清代的盐官与盐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着重论述了清代盐官对盐政的影响。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探讨了嘉道之际淮北的票盐改革,认为“纲盐改票”是一场经济领域的革命,将官督商运改为官督民运民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孙晋浩《清代盐政专商制的危机与改革》(《晋阳学刊》1989年第3期)认为,专商制的盐政体制在前期使清政府获取了高额盐税,但嘉庆以后,由于专卖盐商经济实力的削弱和私盐的泛滥,出现了盐政危机,盐政改行了票盐制,但不久又复行专卖。石蕾《清代盐业的变迁》(《镇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提出了与孙晋浩相同的观点。张小也《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则论述了李卫在滇、浙实行的盐政措施和改革。

不少学者探讨了清代地方盐政。徐凯希《略论晚清川盐破岸行楚》(《江汉论坛》1992年第9期)指出,清初实行引岸专商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淮盐阻梗。川盐进入两湖市场,推动了近代两湖行盐制度的演变。汪士信论述了徽商经营淮盐的情况③。林永匡探讨了清初长芦、两浙、山东、两广和福建盐场的分布、恢复运司盐业产销、打击私盐等措施及作用④。陈然《试论清初对自流井盐的开发》(《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论述了清初对自流井盐的整饬和恢复,指出清初对自流井盐的开发是开发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建昌《西藏盐业及盐政史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探讨了西藏盐产种类和分布,认为藏盐向为民营,清末依内地例建盐政,征收盐税。何珍如《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论述了清初云南的井盐生产及清政府对盐务的管理。鲁子健《清代四川的盐榷与盐枭》(《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1辑)论及了专商引岸制度、余盐措置与盐课归丁、封建盐务腐败与官引走私活动及四川盐枭的有关隋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广志主编:《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地质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林元雄等:《中国井盐科技史》,四川科技出版社1987年12版。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5月版。彭久松、陈然:《四川井盐史论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5月版。

②前引郭正忠《古代编》。

③汪士信:《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应得、实得利润与流向试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④分见林永匡:《清代的长芦运司盐政》,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3期;《清初的两浙运司盐政》,载《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载《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清初的两广运司盐政》,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清初的福建运司盐政》,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关于私盐问题研究。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历史档案》1986年第4期)论述了私盐的来源、贩卖情况、贩私人员、私盐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吕一郡《清代湖广私盐浅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分析了湖广私盐活跃的原因及意义。黄国信《清代两广私盐盛行现象初探》(《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比较了两广人口和官盐额定销量,指出两广私盐高于全国,并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日]渡边惇《清末时期长江下游的青帮、私盐集团活动——以与私盐流通的关系为中心》(《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2期,原载《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贺纪念集》1982年9月版)则探讨了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私盐流通及其密切相关的青帮、私盐集团的活动。[日]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版)认为,私盐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私盐质优价低,购买方便,政府缉私不力。陈锋认为,盐商与枭徒的勾结及贪官劣吏的借官行私也是私盐泛滥的原因①。

第6篇

一、大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盐文化

在我国先秦时期,先民所能够获取自然盐的能力,跟先秦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从神农炎帝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先民对盐有了初步认识。“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 ,海物惟错。”这是我国三代以前最早提到盐名。其后,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说:“盐,卤也,天生约卤,人生约盐。从卤,监声。”提到了卤和盐的关系,并从采集的方式对卤和盐下了定义。在我国先民对盐认识的初级阶段,海水煮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对进一步开发和认识盐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食盐的生产量变大,并且不同地区通过不同办法和不同地质条件下开采的食盐,质量也有很大不同。甚至在相同制盐工艺下,同一生活地区的食盐品种也有差异。《管子》地数篇以及轻重甲篇均有提到:“北海之众”,“聚庸而煮盐。”;《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猗顿用 盐起。”;《国语・齐语》所记:“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同书卷129《货殖列传》总结说:“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至而辐凑。”发展到后来齐桓公在位,管仲成为齐国相国的时候提出了轻重鱼盐之利:“桓公既得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由此,战国时期的管仲成为了中国文字记载中,开始施行“食盐官营”第一人。

以上史材无不说明了人们对食盐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食用,还通过“鱼盐之利”改变了局部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不可忽略的是,一些专门从事食盐买卖的个人和产盐量高的著名盐产地陆续出现属于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和劳动工具不断改善的基础上,盐人、盐商、盐产地、国家和食盐的经营、流通(产、供、销)之间关系会不断发展变迁,进而孕育出先秦以来中国更为灿烂的盐历史和盐文化。

二、中国酱的起源及其酱文化的发展

西汉元帝时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记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唐・颜师古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周礼・天官・膳夫》云:“凡王之馈,酱用百有二十瓮。”郑玄注:“酱,谓醯醢也。”从古人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酱最初形态所利用的原料来自于动物肉和植物类,通过发酵和盐渍等手段制作而成的充满东方饮食文化色彩的食品。我国著名饮食文化研究学者赵荣光先生对中国酱和中国酱文化的定义是:“中国酱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制曲经酶变加盐等基本工艺制成的发酵食品。”

中国酱文化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说文・酉部》:“醢,肉酱也。”那么“醢”与“酱”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将各种肉料加工处理后改成丁末状,然后拌上上好的米饭、曲(帮助发酵)、盐,然后用优质酒腌渍,最后装进瓶中封存一百天后,醢就自然成功了。”以上材料表明:古代人们广泛采集合适的动植物原料,经过初步发酵、混入各种辅料(包括盐在内),然后通过一定的贮藏和温度控制等处理,得到各种风味的醢。在醢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工艺的不断改进,采用不同食物原料、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加工办法,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醢”品种。

三、中国酱文化与盐文化的互动关系

酱的食用已经成为我国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酱发展变迁缓慢的情况下,盐在其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的地位列为第一。”历经传唱的民俗谚语:“夫盐,食肴之将。”指出盐就是生命的食粮,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 鲔之醢,大夏之盐。”相比人们对盐的重要性如此肯定,人们对酱的重要性的评价也是很高。“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北宋的《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酱从自身的存在形式和内容上就离不开食盐,并且根据盐质的不同而闪耀着“百家酱,百家味。”的极具东方饮食色彩的光芒。中国酱文化内涵本身也继承着作为“食肴之将”的盐历史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极具活力的表现形式和“盐酱文化”外延的不断拓展。

1. 从制盐技术变化角度看中国酱文化与盐文化

从先民采集自然盐开始,这种对盐的最初开发,一般都是采取因地制宜和直接的采集手段。三代时期(指夏朝、商朝和西周),我们知道池盐是较早发现并被使用的一种食盐。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分田灌溉,利用自然风和阳光,得到海盐。这也是较为朴素的采集手段,但是无不体现出中国居住在临海附近的先民的聪明才智。这些煮海为盐的历史记载在《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以及其他历史著作中。到秦汉时期,我国井盐制盐得到开创和发展。在近几年四川盐史资料相继整理和发现,关于四川井盐的考古发现资料都说明:“汉代的盐井已有一定程度的机械设备。”中国制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后来制作精美的酱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

2. 税收政策对中国酱和中国盐文化发展的影响

对于我国古代盐政的认识,历史上已经有较多认识:《盐铁论》《史记》《汉书・食货志》,晋朝郭璞《盐池赋》,《隋书・食货志》;关于唐朝盐政的记载:《唐书・食货志》《唐书・地理志》;关于宋代的盐证记载:《宋史・食货志》、沈括《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都有相关论述;《明史・食货志》、嘉靖《盐法志》《盐关志》多有关于明朝盐政记载;关于清朝的盐政记载:《清史稿・食货志》等等。丰富的政府报告或者学术论著,无疑证明国家税收和财政政策对酱产业和盐产业的重要影响。

第7篇

关键字:3DMine;盐湖固态模型;盐湖液态模型;距离幂次反比法

中图分类号:TF82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盐湖地区三维建模在国内还未普遍,尤其是盐湖液矿的三维建模,国内至今还未见到相关的资料。当今世界矿产资源日益紧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和尝试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矿产储量计算模型是加快我国矿业产业发展步伐的必由之路。(1)本文借助3DMine软件,利用层位模型建模的方法,又基于距离幂次反比法这一估值理论,通过对块体模型进行估值,并对估值结果的约束显示,来实现对盐湖固液矿模型的展示。

3DMine软件主要包括表面、钻孔数据库、实体模型、块体模型、露天采场设计以及地下采场设计等功能。本文以察尔汗钾盐盐湖为例,对3DMine软件建立钾盐固液模型的过程进行介绍,以促进3DMine软件在盐湖建模方面的有效运用。此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3DMine软件中的钻孔数据库、层位建模以及块体模型等功能。

1. 研究思路

3DMine软件通过对原始勘探数据编辑,建立地质数据库,依据样品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

2. 实例分析块体模型的建立

2.1 矿区地质概况

盐湖矿区东西长达168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面积5856平方公里。本文以其中的某个区段为例。其成盐建造可以分为:浅部构造层(Q2-Q4);中部构造层(R-Q1);深部构造层(K以前)。成盐作用可分为:泛湖阶段(Q1);盐渍阶段(Q2);盐沼阶段(Q3);干盐湖阶段(Q4)。矿体主要是以固液相钾镁盐矿并存。固体矿有钾镁和石盐矿;液相矿(晶间卤水矿)以钾为主,伴生有镁、钠等九种有益矿。

盐类沉积自上更新世至今的盐类沉积物总的表现出岩性相近似,为有明显韵律的三次重覆,即三个旋回,沉积旋回与地层的关系如下表1所示:

表1第四系盐类沉积旋回与地层关系表

本文选取察尔汗盐湖固液矿部分区段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

2.2盐湖固矿模型的建立

2.2.1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地质数据库是矿床建模系统中管理地质数据信息的数据库,(3)是矿床三维建模的基础,矿体模型和品位块体模型的构建、钻孔样品数据的组合、数据的统计分析、块体模型的估值及储量计算都离不开地质数据库。本文中把原始的数据整理为3DMine软件可接收的数据格式(EXCEL格式),整理过程中样品的起始段坐标不能交叉和重复,样品的化验数据单位、输入工程号时大小写都要统一,并且每个钻孔的“从…至”字段不能超出钻孔的孔深。建立钻孔定位表、测斜表、岩性表、含水层表、固样化验表、水样化验表以及孔隙度表,各数据表的结构见表2。

表2地质数据库数据表结构

整理好数据后,在3DMine软件中新建一个钻孔数据库,并导入各个表数据,得到钻孔三维立体图如下所示:

图1盐湖数据库三维展示图

2.2.2 建立层位实体模型

实体模型的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它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三维图形信息传达给地质人员,而且能准确掌握矿体的几何空间形态,并且为块体模型估值奠定基础。

按地层年代,对此矿区划分了9个矿层

全新统 Q4S3,Q4L,

上更新统 Q3S22, Q3L22, Q3S21, Q3L21,Q3S,Q3L,

中下更新统 Q1+2l,

3DMine软件可以对各个盐矿层赋予不同的颜色,同时可以插入相应颜色的图例。

层位建模是一种利用钻孔数据库及指定的边界范围建立层状模型的过程。它适用于成层性比较好,钻孔数据比较齐全,钻孔方向垂直向下的地层建模。因此,盐湖地区选取此方法进行建模。导入已建好的钻孔数据库到3DMine工作区中,再运用层位建模的功能得到的实体模型效果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盐湖实体模型图

2.2.3 提取组合样品点

该地质数据库中共90个钻孔。样品组合就是将空间不等长的样长和品位,量化到一些离散的点上,在这里选用的是实体内提取化验样这个方法。

对每套时代的地层都分别进行组合样的提取,包括提取KCl(固)组合样,KCl(液)组合样,孔隙度,给水度,比重等信息。共计45个样品点文件。

2.2.4 建立块体模型及估值

块体模型只有在进行属性赋值后才能用于品位估值和储量计算。对块体模型赋值的方法有最小距离法、距离幂次反比法、直接赋值法、普通克里格法等。矿业软件广泛采用的品位估值方法都是根据单元块周围一定范围(搜索半径)内的已知样品,对该单元块进行估值。(4)因此,如果在品位估值阶段不把矿床成矿规律、规模等因素考虑进来,在品位估值时由于搜索半径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矿化区域之外推估出品位来。因此,对单元块进行属性赋值时,首先要利用矿体实体模型建立约束文件对块体模型进行约束。约束文件通常都分为矿体约束和夹石约束。

块体模型包含了固矿模型和液相模型两大部分。盐湖区长度跨越约1300m,宽度约700m。块体尺寸为(20×20×0.5m),共计块体数目为203928个。在块体模型中创建了层号(Q4S3-Q1+2L九层作为约束实体)、KCl(固)、KCl(液)、比重(固)、比重(液)、孔隙度、给水度等共计10个属性。通过实体约束,对实体下的属性进行相应的距离幂次反比法赋值或者单一法赋值,赋值文件为组合样品点文件。由于钾盐矿的走向稳定、形态单一,因此选用二次幂。

下图为固矿块值KCl(固)>0.5的部分:

图3 盐湖固态模型块值KCl(固)>0.5

2.3 盐湖液态模型的建立

盐湖液态模型与固态模型用的是同一套钻孔数据库和层位实体模型,二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块体模型部分,通过对块体模型进行块值约束和着色的方式,来分别展示固矿模型和液矿模型,以及各个模型的贫矿部分和富矿部分。

下图为液矿块值KCl(液)>1的部分:

图4盐湖液态模型块值KCL(液)>1

下图以液矿为例按品位分段(0.5,1)对块体模型进行颜色渲染,渲染结果如图7所示。在图中红色区域为盐湖液矿的相对富矿区;黄色区为过渡区;蓝色区域为盐湖液矿的相对贫矿区。 如果在富矿区边部位置再追加部分钻孔,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预测找矿。

图5KCl(液)按值范围着色图

3DMine软件不仅可以对KCl品位进行级别划分并赋予不同的颜色,同时也可以对各个层号进行不同的颜色渲染,视觉效果更好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3DMine矿业软件建立盐湖固液态模型的层位建模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成层性好的、钻孔数据齐全的工区,比如煤矿,钾盐矿等。

在此模型建立过程中由于个别钻孔孔深控制不够,造成了好像盐层缺失的问题,因此如果钻孔数据再全面一些,比如:孔深足够,钻孔数量再增多一些,则更能使得模型建模的结果符合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晓鹏, 魏丽英. 基于GTP_TEN模型矿体储量的计算研究[J].矿业工程,2010,8(2):60-62.

[2] 董青松.Surpac在大西沟金矿勘探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罗周全,鹿浩,刘晓明,等.矿山三维实体建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9-15.

第8篇

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化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自我构建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盐类的水解》这节课规律性较强,实验简单易操作,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好的课题。

课题设计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类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深化对过去所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 从而达到理解盐类水解的观念以及盐类水解规律的目的。

二、过程预设与效果评价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生在化学课堂活动中,头脑所产生的对化学事件的疑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化学问题积极去思索、去探究、去解答其中的疑惑。

[过程1]提出问题:Na2CO3 俗称纯碱。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难道Na2CO3 溶液具有碱的性质?此时,问题效果已经产生,接着追问:猜想NaCl、 Na2CO3、 NaHCO3、 NH4Cl、 K2SO4、 CH3COONa、 Al2(SO4)3溶液可能呈什么性?可通过哪些方法测定?

【效果】通过教师的设疑,激发了学生心中强烈的疑问,产生了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想法,具有了探究盐溶液性质的强烈愿望,为后面探究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提供机会,促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把机会完全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收获,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过程2]选择合适的方法测出以下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在获得了机会后,纷纷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有的用PH试纸,有的用石蕊试液。接着,组织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效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增强了对化学知识的真实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对实验测定溶液性质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规范性的比较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类实验问题的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组织讨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我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为了实现课堂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增加自我的前期性知识存储和未知性知识思考活动。把部分未知化学知识的解决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究、深思、发现、解决”的过程中,注意力、思维、记忆和创造意识凝聚在一起,活跃了学生的智力活动。

[过程3]交流讨论:不同的盐显示不同的酸碱性,盐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有规律呢?盐既不会电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OH-,为什么不同的盐会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呢?选取代表物质试从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分析。

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既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同时又要启发学生分析评价,不断完善结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得出了结论:①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跟组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②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不是因为盐能电离出H+或OH-,而是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H+或OH-,使得溶液中c(H+)> c(OH-)或c(H+)

[过程4]根据上面的分析,自己给盐类的水解下一个定义,并分析盐发生水解的条件是什么?水解的实质怎样表述?水解方程式如何书写?

学生在获得了充分的自以后,相互间热烈交流讨论。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组织整理、总结,学生们完善了概念,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了盐类水解的表示方法。

【效果】通过教师的权利下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从而达到了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4.深化理解,获得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构建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在此基础上,用一些基本问题加以应用分析,可让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实际效果。

[过程5]分析下列两个反应过程有何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已知常温下相同浓度的下列盐溶液的pH。

为什么相同浓度的NaClO、CH3COONa、 NaF溶液的PH不同,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如何理解?

资料提供:CH3COOH的电离常数:K=1.75×10-5

HF的电离常数: K=3.4×10-4

HClO的电离常数: K=2.95×10-8

学生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很容易就得出结论:①盐类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按照已有的知识,可知盐类的水解程度是微弱的;②盐的水解程度的强弱与形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形成该盐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该盐的酸性或碱性就越强。

【效果】在主动进行应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盐类水解的理解认识,强化了概念,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三、反思

1.运用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在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投入足够的情感,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共创自主情境,机智地调整学生思维,拨正兴趣指向,适时地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锻炼坚强意志,体会并享受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愉悦感。

3.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也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小组探究时,教师要加强巡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探究小组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在探究活动中的潜力和作用。在探究成果交流时,教师像学生一样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恰当的评价。作为合作探究的指导者和监控者,教师的参与将使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4.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自我实现。课堂上,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只有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学生学习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学习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第9篇

关键词:渝东盐泉 古盐业 五个时期

代表。

渝东地区因地质与地貌的巧合,致使盐泉从全区各地山麓流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江两岸的巫溪、城口、巴东、奉节、云阳、万县、忠县、开县、彭水、武隆、丰都、南川、石柱等十几个县内的溪河边,分布着数百眼盐泉。如再加上相邻之湖北省清江流域的盐泉,则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这一得天独有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我国井矿盐的发源之地。但这里的盐业到底始于何时,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问题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就进行一次大胆的探索。以就正于学界。

诸多的历史疑点

随着对三峡文化和渝东盐业史 研究 的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库区内开展的抢救性文物发掘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用这些成果与原有史料相对照,便会发现渝东盐业的真实历史与传统历史观点(即史料记载)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疑点。只有直面正视、认真 分析 、努力破译这些疑点,渝东的盐史研究才能向更深的层次 发展 。为此,特在诸多历史疑点中举出几个与盐业有关的疑点,来进行探索:

首先,是史料记载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太大。早在20多年前,我就曾听到过一些传说,并看过一些史料,但总觉得这些传说及史料,对渝东盐泉之发现与盐业之起源的说法,不大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 ,反映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又苦于没有证据,这个疑团便凝存于心……近年来,随着三峡库区内考古发掘的普遍展开,及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尤其是中坝遗址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又加上学者们对“巫咸国”和“巫臷国”的破译,这个疑团终于被解开,于是从未写过文章的我,便身不由己地加入到了渝东盐业史的研究中来。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差距究竟有多大,先来看忠县的盐业,据《忠县志》载:“旧有盐井溪,相传东汉关西夫子杨公伯超,见白兔饮泉,因而掘井,俗称、涂两井。”按此记载,忠县的盐业当始于东汉,但考古证实,这里早在新石器 时代 晚期,就已经建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的盐业基地和 经济 集聚地,有两千多年的差距,这个差距实在大得惊人。另据《四川省盐政史》载:“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地属袁氏。”但山海经中的巫臷国,早在虞夏之时,就已呈现出一派“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的繁荣景象,较之“始于汉”的记载,其差距也是两千多年。其他各盐场起始时间的记载,均为汉初或东汉,有的还更晚,最早的记载也不过公元前316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断层和大跨度的时间差异呢?这也许跟巴国的灭亡有关,因为渝东地区远古时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跟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即相似又同步。相似是指民族的形成,都是以占有盐泉之利的民族为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兼并、融合周围其它民族,然后统一成一个大民族,走向强盛而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山海经》后认为,巫臷国与虞夏同时,巫咸国则在巫臷国之前,当与黄帝同期,这便是同步。任乃强教授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说到:“按《山海经》所传,巫臷兴,亦当与虞夏同时,可算得上我国上古时期两朵并蒂花,但它所在地不似中原那样宏阔开展,而是一个狭促崎岖的石灰岩山谷地区,所以,发展到了农业优先的时代,便不能不为巴、楚文化所代替。”这里所说的“并蒂花”,就是指渝东先民的文化,是独立于华夏文化之外的另一朵花。因此,它的早期文化不可能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后来便随着巴国的灭亡而消失,成为历史的断层,直到秦国统一巴国后,渝东的历史才开始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所以,各盐场的起始时间都记为秦末汉初,这恐怕就是渝东早期盐业出现历史断层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单是渝东如此,南方其它民族的历史亦如此,范文澜编写的《 中国 通史》中就讲到:“远古时代就居住在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见于记载。一般说来,南方各民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盤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暦记,吸收“盤瓠”入汉文化,“盤瓠”成为开天阔地的“盤古氏”。这就说明,南方其它民族的早期文化,也没有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就连“盤古开天”这个流传广泛、家喻户哓的神话,也是三国时期才入编进册,与渝东先民早期无历史记载的情况十分相似。

其次,在研究渝东的盐业史时,无不涉及到巴人,而研究巴民族时,又无不涉及到盐。在渝东,盐与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缘关系,“盐、巴”确实不可分,因为盐是巴文化的基础,而巴人又是渝东盐的重要开拓者,故有“巴盐”之称。但是,巴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謎,专家学者们也各持己见,至于谁对谁非,则不需评说,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会有个统一的定论。不过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巴人不管他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何时来到,自他来到峡江以后,便靠盐而兴旺、发达,直到兴邦、立国,靠盐的经营而建立起盛极一时的巴国,后又因盐而引来楚、秦相争,遭至战祸,直到灭亡,即所谓因盐而兴,又因盐而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因此,可以说巴人从兴到亡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早期的渝东盐业史。但它又是一部不完整的渝东早期盐业史,因为渝东的盐业并非始于巴人,巴人是渝东盐业的开拓者但不是创始人,他所经历的只不过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传说中的“盐水有神女谓廩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许”,这几句对话中可以看到,在巴人到来之前,这片广大的峡江流域,已有鱼和盐的生产了,其产盐范围已遍及全区,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想而知,渝东盐业从原始起步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其间的历程难以想象,所以说,巴人涉足渝东盐业,距渝东盐业的源头还很遥远。

第三,前面提到的巫臷国“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以及“百谷所聚”的繁荣景象,和忠县井溪遗址所展示的经济集聚地的场景,虽然填补了渝东盐业史上很长一段空白时期,但仍然没有见到盐业的源头,因为这两处所展示的面貌,渝东盐业已经达到了商业化、专业化的程度,生产已有了相当规模,成为了古代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和经济集聚中心,距离源头仍然十分遥远。 以上几个主要疑点,笔者拟从史前时期渝东盐业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进行探索,以追根溯源,寻找一种 科学 的阐释。但就目前的成果而言,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就此课题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渝东盐泉的形成

要寻根溯源,首先需要溯渝东盐泉之源。关于四川盆地盐矿资源的形成,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小波教授在《盐业史 研究 》2002.4期上发表的《四川盆地古代盐业开发的地质基础》一文,已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我便可省去一些篇幅,这里只对渝东地区盐和盐泉的形成做些粗浅探讨。

从地质部门在渝东地区几十年地质斟探的成果中了解到:渝东大地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川东褶皱束东部,在川、鄂、湘、黔隆起带北西缘及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南缘的结合部位。渝东盐泉除彭水郁山镇、城口明通外,均分布于三叠系地层中。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是本区主要含盐层,除已溶滤破坏者外, 目前 残留盐体残存资源总量近7000亿吨。含盐系各碳酸盐夹层尚含有卤水,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下统香溪组亦为本区重要含卤层,为渝东盐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郁山镇盐泉出露于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含盐性有关。

三叠系盐矿经历了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两个成盐期,但二者的沉积环境却迥然不同。当时,四川并不是盆地,而是华南板块的一部分,华南板块是从南大陆分离出来的一个古板块,二叠系末才运移至北半球,在大别山一带与华北板块相碰撞。与此同时,印支板块也和华南板块相撞,封闭了特堤斯海与太平洋的通道。嘉陵江期是构造演化的初期阶段,虽然上述三板块碰撞在一起,但华南板块北侧的秦岭海槽还存在,南侧的红河海槽也存在,华南板块东侧是太平洋,西侧是特堤斯海。华南板块成为一个四周为大海所环绕的碳酸盐台地。台地东西两侧边缘有两个长条形古陆,南北两侧有一些高地和沙堤。高潮期,高地和沙堤被海水淹没,沉积的是碳酸盐;低潮期,高地和沙堤又露出水面,沉积的是蒸发盐。台地内部地形较平坦,其古地理景观为浅水潮坪,四川因距海水补给地较远,西部又有康滇和龙门山古陆为屏障,故水体浓度较高,成为台地成盐区。台地碳酸盐沉积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石膏约60万平方公里,盐矿约15万平方公里。沉积盐矿总量近5亿亿吨。后虽经三叠世末的古剥蚀和新生代表生淋滤两次破坏,目前仍残存有南充、万县、垫江、达县四个大盐体和众多小盐体,残存资源总量约3亿亿吨,其中,位于渝东地区的万县、垫江、达县三个盐体资源总量近7000亿吨。 盐矿沉积后,又经历了古溶蚀、压密成岩和热变质等 发展 阶段。中三叠世末,四川曾以泸州隆起为中心,整体上升为陆,使三叠系盐矿风化、淋滤和剥蚀。之后,泸州隆起核部三叠系盐矿层已剥蚀殆尽。渝东西部的雷口坡四段盐矿亦荡然无存,其破坏程度便可想而知。四川地区又接受了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白垩系的沉积,随着盖层厚度的不断增加,地热温度的不断提高,盐类物质遂进入压密成岩和热变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均有大量脱出水从盐类物质中分离出来,运移至相邻储层中,形成卤水。早期以压密成岩为主,脱出水主要为晶间卤水,浓度和浓缩程度较高;晚期以热变质为主,脱出水则以结晶水为主,(结晶水为淡水),对易溶盐类有极大溶蚀破坏作用。大量脱出水在迁移过程中,对于途中遇到的各种盐类物质,将产生广泛的物质转移和交换,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矿物,如硫镁矾、无水钾镁矾和某些杂卤石等钾镁盐矿物,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高浓度卤水交换而成。

本区于三叠期后,受印支、燕山、喜山构造运动的影响,褶皱上升,逐步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各高背斜含盐地层多已裸露地表,背斜轴部盐层早已溶蚀殆尽,目前溶蚀部位为背斜翼部,盐泉水化学指数具溶滤特征,说明和残留盐类物质有关。仅忠县大池干井背斜褶曲幅度相对较低,盐泉出露于须家河组,水化学指数具溶滤、沉积混合成因,说明混有一部分卤水,现在所见到的盐泉仅为残留部分,现有盐体是因深埋地下,又有良好的隔水层封闭才得以保存。由此可知:第一,渝东地区的盐矿资源,除郁山、城口外,其余地区皆赋存于三叠系地层中,形成于早、中三叠期。第二,渝东盐泉多数来自雨水对背斜翼部残留盐类物质的淋滤,然后从河流切割的低处流出,成为盐泉,属岩盐淋滤型表层卤。第三,因受区域压力的强烈褶皱、挤压和表生风化淋滤的破坏,浅部盐层大多已被淋滤无存,现在能见到的盐泉,仅仅是少量残存的部分。这三点对于我们了解渝东地区盐矿、盐泉资源的形成;认识古代人类接触盐泉资源的地理环境; 分析 、研究古人对盐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岩盐的形成到盐泉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第一,含盐层位要从地平面以下抬升到地平面以上。第二,覆盖在盐层以上的地表岩层,要遭受风化剥蚀,使含盐层暴露地表或有裂隙贯入其中,才能使雨水渗入到含盐层,卤水才有其来源和补充。第三,河流切割低处有盐卤层或贯通裂隙暴露地表,盐水才有可能露头,否则就形不成盐泉。如果盐水顺裂隙或岩层流入地下,窜不出地面,就成了地下卤或深层卤,也形不成盐泉。看来,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那么,这三个条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由构造旋回——即某一特定地质 历史 阶段内的地壳运动来实现:四川现在的地貌、地势,形成于距今6500万年前之后的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是四川运动发展的主要时期,最近的一次重要变动期大体发生在早、晚第三纪之交,晚第三纪以来, 现代 地貌、构造的“四川盆地”才真正开始形成。我国不存在独立的燕山运动,燕山运动是和喜山运动一起,造成一个统一的构造旋回,早期以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作用力为主,晚期则是由太平洋板块作用力和印度板块作用力,组成一个统一的应力场进行的。渝东地区的构造格局是在旋回早期形成的,白垩世末,在太平洋板块应力场作用下,沿长江南岸出现了一条近东西向断裂,将华南板块中部近南北向断裂截为两段,北段即现今郯庐断裂,南段则被推移至湖南、贵州两省交界处,即现今桃园——三都断裂,致使该断裂西侧出现一系列平形排列的弧形断褶构造,七跃山以东为隔槽式构造,七跃山与华莹山之间为隔档式构造,这时,渝东地区的构造格架已基本形成,云贵高原亦已具雏形。

旋回晚期,四川盆地在太平洋板块张应力场和印度板块力场联合作用下,曾发生由南向北推挤和顺时针方向扭动,龙门山推覆体、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相继形成,四川盆地构造格局最后定型。这一时期,渝东各背斜褶曲幅度进一步加强,并将其东北端压缩为“帚柄状”。

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蒸发岩和卤水均发生过大规模运移,盐类物质由翼部运移至轴部,甚至侵入更高部位,形成形态各异的盐构造。卤水属流体矿产,在构造变形中,受原有压力的破坏,必然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并最终汇聚在构造裂隙带。在这一过程中,固、液相盐类物质再度接触,发生广泛的盐类物质转移和交换,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杂卤石,多数是这一时期由含钾卤水交代膏岩所致。

旋回末期,渝东地区构造活动虽仍在继续进行,但表生风化、淋滤作用已开始进行,且随背斜上隆幅度的增高,风化剥蚀强度亦在增大,据大量勘察成果证实,本区各高背斜轴部盐构造普遍存在,在某些部位,嘉陵江四段蒸发岩已上侵至雷二段中、上部,褶曲强度更大部位可能会更高。由于盐构造的普遍存在,各高背斜含盐系上覆层张性裂隙必然十分发育,这对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和盐泉的早日出现,都是十分有利的。 古人留下的印记

前面探讨了渝东地区盐泉的形成,知道了在3500万年前,渝东的盐泉就已经形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我们的祖先去开发,但人们已姗姗来迟,错过了大好时光,赶在了后期,不过,就这残留下来的部分盐泉资源,已足够我们的祖先受用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对待大 自然 赐给的这份厚礼呢,这里,我们不妨在古人留下的印记中去寻找些许线索,那怕是一星半点,都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人开发利用盐泉资源的了解。 到了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又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石器的数量更多、类型更完整、制作更精细;二是陶器制品的数量大、品种多;三是骨制工具和装饰品的大量出现。 目前 ,三峡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200多处,其中,巫山县的大溪遗址就具有代表性,仅此一处就可展现这三大特征,大溪遗址位于夔门东口长江南岸,在奉、巫两县的交界处,距巫山县城45公里,1958年、1975年、1976年,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四川大学、四川省博物馆、万县市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三次到该处发掘,发掘面积达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700多件,在文化堆积层中夹有鱼骨碴,文化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分为生产工具、生产用具、装饰品三大类。其中,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生产用具以陶器为主,装饰品则石、骨兼有。石器工具有斧、铲、锛、凿、石杵、纺轮、石刀等;骨器工具有针、凿、匕、刮刀、矛、纺轮等;陶器用具有豆、盘、釜、曲腹杯、罐、钵、瓶、盆、器盖、器座及猪头形器等,色泽有红陶、黑陶、灰陶、红衣黑里陶,花色有素陶和彩陶,素陶的纹饰有戮纹、附加堆纹和缕空等,彩陶有白衣黑彩、红衣黑彩,彩绘有绳索纹、横人字纹、三角纹、网纹、草叶纹、直线纹和弧线纹;装饰品多为耳饰、项饰、胸饰三类,质地有玉、石、象牙、兽骨等,部分饰品上刻有锯齿纹、圆圈纹和平形纹等,制作技术普遍使用切割和钻孔,钻孔采用管钻法,分单面钻和双面钻。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器具的品种齐全、做工精细、技术先进,较之旧石器时代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并不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重点,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层中的鱼骨渣和墓葬中的鱼葬品,这一现象已遍及到整个三峡地区。1993年在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处,发现一鱼骨坑,深达1米多。在大溪遗址——中堡岛遗址,已发现了100多个这样的鱼骨坑,足以证明,三峡地区沿江两岸的先民曾普遍以渔业为生。但 发展 渔业必须要以盐业为支撑,因为鱼属鲜活产品,加之三峡地区气候炎热,鱼容易腐烂,必须要用盐来腌制,才能贮藏和保存,才便于运输和销售,因此,几乎所有研究巴族兴亡的学者们,在文章中都有“鱼盐之利”一说。前面曾谈到盐与巴不能分,而鱼和盐也同样不可分。首先,盐业保证了渔业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渔业生产又扩大了盐的需求量,促进了盐业的再发展,加之以渔业为生的先民有舟楫之便,可以将当地生产的盐运到更远的地方去销售,进一步促进了渝东盐业的发展,可以说,从事渔业生产的先民们,对渝东盐业的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前面所说巴人是渝东盐业的开拓者就在于此。鱼业和盐业互相促进,构成了巴文化的基础,形成了巴文化的主要特点,成为渝东古代特色 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县井溪遗址群出土的文物,则恰好与大溪遗址的出土文物相反。忠县井溪遗址群,包括哨棚嘴、瓦碴地、羊子崖(中坝)遗址,遗存的实物较为特殊,在这一地区内,发现了大量尖底杯、花边陶釜或花边圜底罐。尖底陶杯是一种直口无唇、薄胎斜壁,尖底的角状陶容器,花边陶釜或花边圜底罐,是一种口沿抹压成波浪状的鼓腹底的陶容器,器表从颈部以下布满绳纹。这些陶器的堆积相对单一,但数量很大,井溪遗址群的哨棚嘴 、瓦碴地、中坝遗址中都有各自的堆积层。根据这些陶器不能平放地面、数量多、品种单一的特点,考古单位初步认定它不是生活用品、而与某种生产有关。既然与生产有关,人们不得不问,它与什么生产有关?井溪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生产,能够促成如此量大而单一的堆积层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盐,除此,没有任何其它生产能够促成这样的堆积,因为井溪这个地方,历史上除盐之外,没有其它任何成规模的生产项目。相反,忠县的盐泉就集中在涂井溪和井溪两处,中坝是历史上的产盐重地 ,中坝遗址距长江汇合处只有6公里,落差小,水位平缓,每到雨季,长江的洪水可顺溪河倒灌,致使水位上升10余米高,这样,井溪的洪水,只能将中坝生产区堆积的陶片冲散,但冲不走,便一年铺一层,来年再铺一层,年复一年地堆积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这种堆积状态。另外,在中坝遗址处还发现了几座龙窑,说是它窑,它却只有烟道而无窑体,呈长条形,没有放坯件的位置和空间,说明它并不是窑,实际上是煮盐的龙灶,由此便可看到渝东地区古代盐业生产盛况之一斑。除此之外,在大宁河下游的东坝遗址、巴雾河遗址、琵琶洲遗址、孔圣泉遗址及其它一些地方,都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绳纹为主的灰、红陶残片,与井溪遗址群的绳纹陶罐有相似之处,足见古人从事盐业生产留下的印记,在三峡地区比比皆是。 盐业的逐步形成

前面已 研究 了渝东盐泉的形成和古人留下的一些印记,现在就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推论了。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根据盐泉遍布渝东全区、且远古 时代 盐泉的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盐泉又正好位于古人经常出入、容易被人类所发现的河流边上,以及盐水自动流出地面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人对盐泉的发现与利用,绝不会是偶然性的,盐业的形成也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先从吸食盐水开始,从最原始的零点位上起步,然后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踏上漫漫征途,世世代代传承不息,一直走进 现代 社会 的,与李冰在华阳偶然打出盐井的 历史 ,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渝东地区的盐业,从起步、 发展 、到形成,共经历了以下五个历史时期:

本能吸食期——原始人在以吃动物肉,喝动物血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时期,体内所需的盐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补充,一旦离开丛林,改食植物,体内所需的盐就得不到补充,身体开始闹革命、全身无力、无法适应险恶的客观环境,为求得生存,本能促使人们到处去寻找盐泉。反之,原始人在没有找到盐泉以前,也不会轻易离开丛林和洞穴、盲目地向河谷、平川迁徙。人类在长期与动物为伴和追捕动物的过程中、或在寻找水源时,遇见动物舔食盐泉、或直接见到盐泉的机会是很多的。人类一旦找到了盐泉,便会经历一个互动交错的时期,即改变食物将促使人类去寻找盐泉,找到了盐泉又会促进人类食物的转变及向河谷、平川地带的迁徙,改变食物和寻找盐泉相互交错,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至少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历程,才最终完成食物和住地的转变。从发现盐泉到生活用具出现以前,人类对盐泉的利用只能靠本能的驱使,直接到盐泉处去吸食,故称之为本能吸食期。在渝东盐业历史的进程中,这是最漫长的一个时期。

酝酿准备期——在陶器制品出现之前,人类会将某些 自然 物体当器具来使用,如某些瓜果的硬壳等,然后学会用木料、泥土制作器具,人类一旦学会使用器具,就会利用这些器具把盐水取回住地,慢慢食用。当人类学会用泥土制作器具时,必须将泥土器具风干或晒干,成为坯件后才能使用,但往里面装入盐水后,又会将泥土器具重新浸湿、变软,不便使用,因此,古人必须将它放置在火旁烘烤,才能防止泥土器具变软或漏卤,这样一来,装有卤水的泥坯器具在火旁不停地烧烤,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有两个惊人的发现:一是卤水经烧煮后,因水份蒸发而凝结成固体盐块;二是泥土器具烧久后会变硬,成为陶器。于是,盐块和陶器同时出现,成为一对双胞胎。这一时期,人类从采集卤水到烧煮成盐,已不再是由本能驱使的简单行为,而是受主观意识的支配,能动地去采集卤水资源,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最终将卤水烧煮成盐,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为盐业的起步准备了条件,从而与原始行为决裂,成为渝东盐业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故称这一时期为酝酿准备期。其酝酿过程与制陶技术的发明过程是同步的。

自食起步期——人类学会制盐技术后,起初只是为了自己食用,加之当初的技术落后,产量很低,只能满足自己食用,没有多余,纯属自己生产自已吃,并不拿去进行交换,所以,这时产出的盐只是产品,还不是商品。后来,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品开始有了剩余,可以将多余的部分拿出来进行交换,而远离盐泉或不占有盐泉之利的人们,必然会拿出自己的产品去与之交换。从制盐技术的出现,到盐产品开始到市上场进行交换的这一时期,虽有盐的生产,却未形成产业,但盐业已开始起步,这期间产出的盐全部自食,所以,称为自食起步期。

交换过渡期——自从盐产品能够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后,人们便发现,只要手中有盐,就可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必样样都由自己来生产。我们到黔江武陵山区考察时,在郁山镇就听当地的老盐工讲,“过去山区吃盐艰难,盐很贵重,在盐工中一直流传着‘手有一把盐,不愁没米下锅做饭’这样一句民谣”,并解释说,“哪怕家中只有一把盐,就不愁没米下锅,到煮饭时先把水烧上,然后再拿盐出去,回来就有米下锅了”。这是建国前至建国初期,盐巴在边远山区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真实写照。近代情况如此,远古时代的状况便可想而之,从中可以看到,盐巴在产品交换过程中,具有驾驭市场的领先地位。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古人用陶罐煮制的盐,因石膏等杂质没有除去,呈锅巴状,故将盐称为“盐巴” ,在没有度量衡的时代,一块盐巴就是一个计量单位,既好计量,又便于携带,且还不腐烂,易于贮存,是具有货币职能的理想中介物,随时随地都能换回所需要的物质。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换回更多的东西,就得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盐巴产量。这样发展的结果,就使一部分人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制盐专业户或专业制盐工,盐业逐渐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过渡,而促进这一过渡的动力来自于交换,所以,称这一时期为交换过渡期,这期间,制盐产业已经出现,但还不成熟,是向成熟化逐渐迈进的一个时期。

产业成熟期——这里所说“成熟”二字,是就产业而言,并不是说这时的盐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管理等已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对于这些方面,时至今日,仍需不断改进、完善与发展,并永无止境,否则,盐业生产就会停留在某个历史阶段,不再前进、进化与发展。产业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盐业生产已达到了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程度,产盐之地已成为当地的 经济 集聚中心。在没有机械和热动力的时代,一个年产1千吨以上至1万吨左右规模的盐场,可以形成有5千至1万个产业工人的重镇,其繁荣程度便可想而知,这种繁荣景象笔者曾有幸亲眼目睹,前面提到的井溪遗址群和《山海经》中巫臷国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场景,就是盐业已进入到产业成熟期以后的景象。

以上五个时期,是渝东盐业形成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中间没有捷径可走,但其具体时间 目前 尚无法确定,不过暂且可按新、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几个时期,来进行一个大概的对应: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以动物为主要食物,食盐有补充的渠道,人类对盐的需要无明显感知,对盐泉并不十分关注;但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主要食物开始向植物转变,并开始离开洞穴和丛林,迁徙到丘陵及平川地带居住,对盐的需要十分敏感,从此,渝东盐业进入到本能吸食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将迎来陶制品和盐制品的出现,便将历史推进到酝酿准备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和制盐技术已经出现,盐业历史进入到自食起步期;晚期则产业已经成熟,盐业已发展到产业成熟期;中期便是交换过渡期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以上推论是以渝东地区盐泉资源之量多、面广、又靠近水源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且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活了200多万年;以及诸多考古新发现等客观条件为前提,如果离开了这些特殊地理环境和客观条件去推论,就没有前提和基础,推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对于只有少量盐泉的某些地区,也不足以进行这样的推论,所以不能拿这个推论去随意框套别的地区。

另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西南石油局第二地质大队、索特云阳制盐公司、云阳盐业分公司和王华荣、史光明先生、涂天女士的大力支持,尤需一提的是,地质二大队的王华荣老工程师,亲自提笔为本文的地质部分作了校补,三峡学院的任桂园教授又对本文作了通篇校审,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 资料

1、《忠县志·赋文》第二十三篇 733页

2、《四川省盐政史·场产》卷二 第二篇 11页

3、《山海经·大荒南经》卷十五 [全译本] 284页

4、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第九章 五 231页

5、范文澜:《 中国 通史》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三节 92页

6、《后汉书·南蛮西蛮夷传》卷一百一十六

7、《四川省云阳县双江镇盐(岩)矿资源论证报告》第二章第二节 第三章第一节

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第三章 第二节

9、《古生物学教程·地质时代、生物演化简表》 第五章 39页

10、《巫山县志·龙骨坡古人类化古遗址》卷三十 第一章 第一节 545页

11、郑若葵:《重庆巫山县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载《三峡文化研究》第三集

12、杨华:《长江三峡地区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载《三峡文化研究》

第三集

13、邹后曦:《三峡工程重庆库区97年考古发掘与收获》载《巴渝文化》第四辑

第10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初中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0-01

一、案例描述

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拿了一瓶浓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本人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然后,按照学生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几种实验,分组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小组实验现象及探究结果,综合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浓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澄清石灰水中,形成稀盐酸,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或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

在评价和交流中,我们直面刚才实验失败这一事实,在一阵讨论中又由学生提出了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将浓盐酸改为稀盐酸即可。接着由学生重新进行了实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真正明确了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必须用稀盐酸。此时本人抛出了“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的问题。学生被这么一问,从“清晰”的思路又回到一头“雾水”之中,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一拓展的问题,本人做了两点提示:

(1)使用浓度较高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2)使用浓度低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长时间地通到澄清石灰水里,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对问题进行拓展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反思

(一)正视“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惟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表述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文本解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善待“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重点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上的“意外”并非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然而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髦,刻意追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课堂里,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有之;更有甚者,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面对纷沓而至的”意外”,我们要学会善待它们,必须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依托,及时捕捉住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并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转化“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关键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运用。”在科学实验课上,影响科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以上案例中由于某一环节的不到位(把浓盐酸当成稀盐酸),结果导致出现异常的现象。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而教师对情况的处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新旧与应变能力的高下。设计问题拓展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进一步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亲身的体验,对实验规范操作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提示,使学生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通过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开阔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通过讨论、交流,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散思维、表达交流、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提升。

总之,教师要正视“意外”,要捕捉课堂出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意外”,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转化“意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获得“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艳.“意外”带来的“精彩”―――观《九色鹿》教学片断随感[J].基础教育研究,2007,(1)

第11篇

关键词:铝箔;盐酸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理论上,铝箔与―定浓度的盐酸反应,应出现气泡,且形成无色溶液。气泡表明该反应有氢气生成,而无色溶液中的溶质则为氯化铝。但是,在实际的反应中,受盐酸浓度的影响,出现了与理论不符的“异常现象”,本实验对此展开了探究,得出了可供借鉴的研究结论。

1 铝箔与浓盐酸反应

1.1实验过程

新配制40%的浓NaOH溶液,然后将剪好的铝箔(分析纯)放入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去膜后用镊子取出,放置在盛有去氧蒸馏水的烧杯中备用。

按化学计量比称取0.54g未去膜的铝箔放入小试管中,然后用移液管移取5.00mL浓盐酸分析纯12mol・L-1于上述试管中,反应剧烈,冒出白烟,同时有大量气泡上窜,反应过程中先出现灰黑色浑浊,后呈现白色,而后又出现灰黑色发泡现象,反应结束后有大量浅灰白色沉淀生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异常现象”是否和铝箔以及盐酸的用量有关,分别用过量未去膜铝箔与浓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浓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同时,使用去膜铝箔与浓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亦同上。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浅灰白色物质提取备用。

1.2对白色(泛灰)物质的探究

为什么铝箔和浓盐酸反应会出现浅灰白色物质呢?浅灰白色物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呢?铝和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根据可能的反应物和产物,结合文献“氯化铝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结晶性粉末”,铝粉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推测该浅灰白色物质可能为氯化铝和铝粉的混合物。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呢?众所周知,铝有两性,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且均放出氢气,可以由此设计实验验证铝粉的存在。文献显示“氯化铝易溶于水和乙醇,并且在空气中放置易潮解成黄色晶体”,而实验时发现,该浅灰白色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有明显的潮解现象,变为黄色晶体状物质,这与氯化铝易潮解的性质相符,如果该浅灰白色物质还能溶解于水和无水乙醇,则能证明氯化铝的存在。

根据上述原理,取5支试管,各放入适量该浅灰白色物质,实验设计与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实验现象表明,该浅灰白色物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均有微量气泡放出,证明该浅灰白色物质含有少量的铝单质。同时,浅灰白色物质可以溶于水和无水乙醇,但是不能完全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清液稍稍泛灰,这进一步证明了铝单质的存在,也是白色沉淀泛灰的原因所在(铝粉是灰色的)。浅灰白色物质不溶于浓盐酸,沉淀中的大部分(白色物质)可以溶解于水和无水乙醇中,这证明了氯化铝的存在。因此,推测浅灰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应该为氯化铝,同时含有少量的铝单质。

2 铝箔与1:1盐酸的反应

2.1实验过程

称取0.27g未去膜的铝箔放入小试管中,然后用移液管移取5.00mL 1:1的盐酸于上述试管中,反应剧烈,发出呲呲的声音,产生气泡和白烟,有灰黑色发泡现象,反应完成后有大量灰黑色沉淀生成。

分别用过量未去膜铝箔与1:1的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1:1的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使用去膜铝箔与1:1的盐酸重复上述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亦相同。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提取灰黑色物质备用。

2.2对灰黑色物质的探究

同样,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可能性,推测该灰黑色物质主要应该为铝单质,也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铝。为探究灰黑色物质的成分,取少量灰黑色物质于4支小试管中,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由实验①、②可知,灰黑色物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均有气泡放出,证明该灰黑色物质中应该含有铝单质;由实验③、④可知,灰黑色物质部分溶于水和无水乙醇,证明该灰黑色物质中还应该含有少量氯化铝;同时实验③、④表明,灰黑色物质部分溶于水和无水乙醇后,得到泛灰色上清液,进一步佐证了铝单质的存在。

3 铝箔与1:5~1:30的盐酸反应

取0.09g未去膜铝箔与5.00mL 1:5的盐酸于小试管中,刚开始反应不明显,一段时间后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发出呲呲的声音,出现灰黑色沉淀。

再分别进行过量未去膜铝箔与1:5的盐酸反应、未去膜铝箔与过量1:5的盐酸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均同上,而去膜铝箔与1:5的盐酸于小试管中反应,立即有比较剧烈的现象,反应后试管中同样出现灰黑色沉淀。

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提取的灰黑色物质用实验2.2的方法进行探究,结论与前面一致。

铝箔分别与1:10、1:15、1:20、1:25及1:30的盐酸在上述各种计量条件下的反应,实验现象及结果和铝箔与1:5的盐酸相近,只是随着盐酸稀释的倍数不断增大、浓度不断降低,反应的速率依次减慢,得到灰黑色沉淀的量也依次减少,盐酸浓度较稀时,只能在试管底部看到极少量的灰黑色沉淀。而去膜铝箔比未去膜铝箔相应反应的反应速率要快得多。铝箔(未去膜)与各浓度盐酸反应的现象记录于表3。

对于沉淀量相对较多的实验①、②、③,实验后离心分离、过滤、洗涤,将提取的灰黑色物质同样用实验2.2的方法进行探究,结论与前面一致。而实验④、⑤沉淀量很少,只能看到在试管底部有极少量的灰黑色沉淀,不再对其进行研究。

4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认为,铝箔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出现的“异常现象”中,浅灰白色沉淀主要是氯化铝,除此外还含有少量铝单质;灰黑色沉淀主要是铝单质,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铝。

第12篇

关键词:滨海盐土;围海造陆吹填土;排盐改土;技术规程

摘要:根据推广应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阐述了编制“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的必要性以及原则和依据。

关键词:滨海盐土;围海造陆吹填土;排盐改土;技术规程

direction for drawing up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he drainage, salt-leaching and soil-reclamation in greening coastal saline land

mao jian-hua1, liu tai-xiang2, liu hong-qing2, liu hong-fa2 ,yang chang-qing2, yu guo-qin2, han gui-ou2, tian shu-wen2

(1.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ianjin 300192, china; 2.tianjin hai-lin hort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ted,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the necessity, principle and basis for drawing up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he drainage, salt-leaching and soil-reclamation in greening coastal saline land was exposited.

key words: coastal saline soil; polder saline soil; salt-leaching and soil-recla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由天津海林园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的“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作为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t441-2011)已由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2月21日,2011年5月1日实施 [1]。

1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中国有11个省(区)市分布在海岸线上,大陆海岸线18 340 km,岛屿海岸线11 159 km,并拥有沿海滩涂面积2万多km2 [2]。

中国长江以北多为盐渍化淤泥质海岸。江苏省1 039 km海岸线有857.7 km是淤泥质岸线,全省滩涂5 100 km2,且每年淤长成陆1 333hm2[3]。天津市海岸线153.3 km,潮间带滩涂370.3 km2[4]。

潮间带滩涂是受潮汐、潮流和波浪周期性浸漫的海陆交接的滩地,土壤为滨海潮滩盐土。滨海潮滩盐土是滨海盐土成土母质的盐渍淤泥,是滨海盐土形成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土体平均含盐量在10.0 g·kg-1·m-1以上[2]。

滩涂围垦(江苏、浙江沿海地区)和围海吹填成陆(环渤海地区)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到2020年围海吹填造陆面积将达300~400 km2。正在建设中的南港工业区,规划面积200 km2,其中围海造陆12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0%。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总体规划(2008─2020年)填海造地(滩涂造地、盐田造地等)487 km2,占可使用土地总面积(630 km2)的77.3%。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规划面积30 km2,其中19 km2是待围垦滩涂,新围涂地占园区土地总面积的63.3%[5]。

滨海盐土(含盐量≥6.0 g·kg-1)分布在由海向陆延伸10~20 km范围内的潮间带滩涂,海退地和海积平原。据笔者统计,中国长江以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上海6省市的滨海盐土面积达11 467.6 km2[6]。天津滨海新区的滨海盐土面积为996.5 km2,占总土地面积(2 270 km2)的43.9%[7]。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城市群密集,属于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特别是环渤

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的上海浦东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都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各地滨海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都是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发展目标。不论是天津南港工业区和曹妃甸新区的围海吹填新陆地,还是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和大丰港经济区海港新城的新围涂地,规划提出的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都分别达到30%和35%。

滨海盐土被视为“绿化”,新围涂地和围海吹填新陆地的绿化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滨海盐土和吹填土绿化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滨海盐土绿化仍普遍采用更换种植土的做法,这不仅“绿了一方,毁了一方”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因为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即使更换的是耕地非盐化土,也会很快“次生盐化”而危及苗木生长并导致绿化失败。

制定并实施不换种植土的“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不仅是沿海城市和滨海新区(城)园林绿化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需要,也是坚守“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标准制定的原则

2.1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快速高效相统一的原则

要使滨海盐土(包括滨海潮滩盐土)在半年至1年时间内快速演进为轻度盐化潮土并使乔、灌、草成活率达到

95%,只能依靠排水脱盐和农、林、生物等多项集成技术的人工干预才有可能实现。

不换种植土对盐土进行就地改造与回填利用,可以保证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采用伏雨洗盐,先咸水后淡水灌溉冲洗以及做畦打埂平整地面和沙柱孔群等农田工程,可以拦蓄雨水,节省淡水,并提高降雨和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不换种植土的施工工艺还可以节省工程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由此,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快速高效相统一的目的[8]。

2.2农林水多项技术集成的原则

滨海盐土绿化的主要障碍是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高和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差。据此提出改土绿化的技术路线是:遵循水盐运动规律,采用以排水为基础的水利、农业、林业、生物等多项集成技术,以收到既治“本”又治“表”的综合治理效果。

排水是“治本”之举。只有通过排水才能实现土壤脱盐并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在排水脱盐基础上的土壤培肥和结构改良,才能为园林植物提供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同时,针对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和海风、盐霜等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措施。

只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农林水多项技术并举,才能达到“表、本兼治”的目的。

2.3土壤改良的深度同时满足地下水临界深度和乔木生长最低土层厚度的原则

地下排水工程(盲沟、淋层)布设在地面以下100~130 cm,可以使沿海低平原粘质土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临界水位。盲沟和淋层等排水系统还可以起到雨季排水和旱季排咸(浅潜咸水)以及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

对回填入槽或回填树穴的盐土掺拌有机物料和重施有机肥料,不仅可以使回填入槽(或树穴)的土壤容重达到1.3 g·cm-3,0~20 cm土层有机质达到10.0 g·kg-1,还可以提高水分蓄纳和盐分淋洗的效率。

由于对盲沟和淋层以上1 m土层进行结构改良和土壤培肥,不仅利于排水脱盐,还能基本满足乔木生长所需最低土层厚度的要求。

3标准制定的依据

3.1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践依据

本标准在“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该项技术于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4月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教授为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水利科学院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技术所提出的滨海盐土的脱盐及土体控盐等集成技术符合水盐运动与调控的科学理论原理。在我国滨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以北盐渍化淤泥质海岸的防护林建设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项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11月在江苏启东召开“沿海防护林—盐碱滩涂地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经验交流会”,向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推广“节水型盐碱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

2010年11月,江苏省林业局在江苏大丰召开“江苏省沿海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与盐土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全省沿海地区重点推广“海林”不换种植土的滨海盐土快速高效改土绿化技术。

“节水型盐碱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在天津临港产业区,南港工业区,河北曹妃甸新区的围海吹填土以及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大丰港经济区海港新城的围垦滩涂地,均取得了改土绿化的显著成效。至2010年底,该项技术在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50万m2。

3.2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3.2.1人工干预可以实现滨海盐土向潮土的快速演进滨海潮滩盐土(围海吹填和新围涂地)向潮土的演进序列是:滨海潮滩盐土—滨海盐土—盐化湿潮土—盐化潮土(重度盐化—中度盐化—轻度盐化潮土)—潮土。

与土壤演进相对应的植物群落演进序列:裸地—盐地碱蓬—獐茅—白茅—农作物或园林植物。

滨海盐土向轻度盐化潮土的演进一般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进程。在气温适宜、降雨量丰沛的江浙沿海一带,经过20~30年,土壤含盐量有可能降至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生长范围(≤3.0 g·kg-1)。在开沟排水、种稻改良和耕作施肥等人为活动干预下,这一进程可缩短至3~5年。

高强度人工干预,如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行大定额冲洗,加入有机物料和重施有机肥料,可以在一个雨季或3~4次灌溉冲洗后,使滨海盐土快速脱盐培肥演进为轻度盐化潮土并实现植被构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3.2.2 排水与农艺等集成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土体脱盐和控盐降低地下水位并控制在临界动态是滨海盐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田间沙柱孔群、地下盲沟和淋层等排水系统能使土壤盐分随降雨或灌溉被淋溶后经沙柱过淋层到盲沟至集水井,最后随市政排水系统或自成体系强排出区外直至入海。

土壤水盐因受到淋层与盲沟内由石屑和渣石构成的大孔隙的阻隔,毛管作用被破坏,毛管上升水被阻断,故地下水盐难以继续上升成为土壤水盐和在土层表聚,因此土壤不再“返盐”。而土壤脱盐后增施有机肥料和培育熟化土层又可以加速土体脱盐和抑制土壤返盐[9]。

3.2.3施用改良剂可以防治土壤脱盐碱化和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盐土脱盐碱化是自然界碱化土壤形成原因之一[10]。滨海盐良与绿化过程中,当伏雨洗盐尤其是大定额灌溉冲洗与频繁浇灌后,滨海盐土中以nacl为主的中性盐类被大量淋溶和冲洗,随之nahco3等碱性盐类出现,土壤ph上升,总碱度和钠碱化度明显增高,土壤表层更加板结和不透水,呈现出盐土脱盐后的土壤碱化现象[11]。

试验研究表明[12],施用磷石膏等改良剂,土壤ph和总碱度明显降低,引起土壤碱化的苏打盐(nahco3)全部消失,利于土壤“自我改善”的石膏(caso4)出现。同时,土壤容重降低,渗透速度加快,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物理常数都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2/t 441-2011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s]. 2011.

[2] 王遵亲. 中国盐渍土[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 严少华. 江苏海涂快速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m]//江苏省土壤学会. 迈向21世纪的江苏土肥科技.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9:111-114.

[4]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5] 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介绍[eb/ol].[2008-04-13]. /showconstruction.asp?id=1.

[6] 毛建华,刘太祥,刘洪庆. pcet技术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6-8.

[7] 刘太祥,马履一,毛建华. 天津滨海新区土壤盐渍化及节水型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m]//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全国土壤盐渍化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209-213.

[8] 毛建华,王正祥,刘太祥,等.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滨海盐良与创新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69-172.

[9] 毛建华,刘太祥.曹妃甸填海造地新陆地的土壤及其改良与绿化[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1-4.

[10] b a 柯夫达. 盐渍土的发生与演变[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 毛建华,陆文龙,潘洁,等. 天津地区碱

化土壤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j].天津农业科学,1998,4(4):8-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