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考试总结

网课考试总结

时间:2022-11-19 02:36:14

网课考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12-02

1 前言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研究水产动物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正常水产动物活动规律和生理机能,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并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目前,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的考核体系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为主,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实验成绩、出勤率和课程作业。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形成性考核可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可实现对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考核,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前,形成性考核主要应用在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在全日制本科生中开展和应用则很少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本文设计和构建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并分析形成性考核设计的意义,以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2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构建的必要性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学习者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学习、终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扩增教学资源,已建立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但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成后[1],学生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络课程参与意愿不强,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显得非常有必要。

目前,形成性考核已在生理学[2]、病理生理学[3]等课程中应用,但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在水产动物生理学的构建和应用都还未见报道。实践表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在医学免疫学[4]、系统解剖学[5]、寄生虫学[6]等课程教学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设计和构建了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体系,旨在把考核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其目标是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改变传统考核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及反馈不及时等缺点,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终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有效的和全面的测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要求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又能调动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2)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考核体系的设计应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并且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促使学生必须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杜绝靠抄袭就能完成考核的弊端。

3)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考核过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网络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考核流程时尽可能便捷、简化,提高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

总体方案 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是提高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体系内容。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形式主要有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课程作业、专题学习讨论活动、网络在线测试、实验报告五部分。在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内,期末终结性考核试卷中的考题类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名词解释约10%,填空题20%,选择题30%,问答题20%,论述题2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形成性考核的基本形式包含平时学习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7.5%)、课程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上交流和专题讨论活动(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络课程在线测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5%)及实验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五部分,如表1所示。

平时学习表现和课程作业的考核与传统的考核类似。课程作业由任课教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主要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主观题题型,要求学生在网上作业平台下载,并在章节结束时尽快完成,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计算学生的作业成绩。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到课率、学习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

专题讨论的题目可由学生提出,也可由任课教师设计,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由技术统计并评估各学生参与和理解程度。

在线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5次在线测试,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前完成并统计学生参与和完成情况。

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排除一般实验故障。在实验报告中,要做到实验数据记录的科学性,强调推导过程的严谨性,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4 结语

与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相比,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考核,以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真正转变。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和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考核体系有待于再完善,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课程考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思平,吴天利,师尚丽,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6-8.

[2]王晓艳,王麟.形成性考核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36-37,41.

[3]杜月光.形成性评价在七年制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30(6):39-41.

[4]付强,胡涛,薛江楠,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结合的意义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88-190.

[5]张艳丽,刘绍壮,范凯,等.基于网络的系统解剖学形成性考试与传统终结性考试的比较[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3):33-35.

第2篇

一、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和专业审批机制滞后

在专业课程结构的设定上,既要追求适度稳定,又要与时俱进,这是自考发展上看似一个矛盾的命题,它涉及多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从事自考计划工作的人员要相对稳定。二是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设置非常不灵活。自学考试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考务考籍系统,专业考试计划全国一致,而且要求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当有专业课程不适合时展的要求时,要调整该专业课程计划就成了全国性的问题。三是部分有特色的专科专业设置问题。近年来,全国考办鼓励各省市开考有市场需求的本地特色专科专业,但得到全国考办批复的有专科生审批权的省份不足三分之一,这大大制约了各地开考本地特色、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2.自学考试教育的低成才率

自考专业与课程结构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模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开创迄今,其专业与课程结构就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人才的方向各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以上普通高等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自学考试着重培养的是专科职业型、技能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方向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专业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3.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考生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应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和大中专在校生加入了自考队伍,这些人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可言,这就需要注重实践性环节的培养与考核。然而,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教育实践性环节的 教育考核受到设备、场所、人力、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加上考生的分散性特点,组织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这是自学考试教育面临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二、当前正在实施的课程考核及评价手段

1.进行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即采取过程性考核 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等综合性评价方式评定课程成绩。过程性成绩考核办法以华夏大地网为平台,考生在指定的学习地点登录华夏大地网进行网上学习和网上作业,其作业的课时数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成绩。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2.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是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一般设置3-5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支撑课程,含职业技术课程和双证书课程,一般设置3-5门;专业核心课程则为本专业特有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一般设置 3-5 门;选修课程是指为提高人文素质和拓宽该专业领域知识的专业方向等而设置的课程,一般为2-3门。最终应达到如下标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不少于20 门,总学分数不低于70学分。专科专业不少于15门,总学分数不低于70学分。[3]

3.在专业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是增加专业设置,特别是大力发展本科(独立本科段)自考专业。

3.2专业方向多样化,并应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

3.3从学科型专业向应用、操作型专业逐步过渡,向职业 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其实用性。

三、明确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原则

1.用符合自考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和考试要求的优秀 高职高专教材。

2.优先选用现有的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该课程教学要求的自考教材。

3.是由省自考办组织有关学校、企业专家、学者针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少数较成熟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按自学考试的要求组织编写。

第3篇

将通过高考入读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三年级学生137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网络自学+课堂教学组)47人、B组(教材自学+课堂教学组)46人、C组(常规教学组)44人。选取第六章部分内容进行试验。B组一名同学因病不能参与试验而退出。调用以前的内科学测试成绩,按组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662),表明我们的分组成功,三组试验前具同质性。

2教学实施

A组、B组课堂教学前安排时间进行自学,A组自学网络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B组自学教材相应内容,C组正常教学前不进行预习。

3考核方法

考核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病例分析题、图片病例分析题,每次测试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疾病临床特点、诊断及辨证论治的掌握情况,体现临床诊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要求学生能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辨证分析,给予治疗处理意见。第六章概述自学2学时,第一节、第二节、第五节自学2学时,第七节、第八节和第十节自学2学时后的第二天分别进行测试。三次测试均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课堂教学结束后1周,对前面所述内容进行综合测试一次。

4问卷调查

我们设计了一些问题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于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和评价。

5结果及讨论

5.1测试结果与分析

(1)A组与B组自学后第一次测试及三次测试成绩的平均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12),A组与B组自学后第二次测试及第三次测试成绩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342,p=0.113),但A组测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B组,表明运用网络课程自学的效果优于运用教材自学。(2)第二、三次测试的成绩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但两次测试中图片分析题的合计成绩,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A组和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的成绩优于B组(p=0.025),说明网络自学组在图片分析能力上强于教材自学组。反映出了我们的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图片能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治能力。(3)从A组、B组、C组经课堂教学后的测试成绩可以看出,A组的平均分高于B组、C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644),其图片分析题的成绩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766)。统计反应出经课堂教学后,三组学生对所检测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我们的教学应用了大量图片,使到非网络自学组学生同样接触了大量疾病图片,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也可能与我们试验的疾病范围小有关,尚未能拉开学生的差距有关。总之,从本次实验来看,两组学生三次自学的平均成绩超过60分,表明通过自学,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反应出本科生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我们的网络课程初步显示出其相对于文字教材的优越性;从调查来看,学生认可我们建设的网络课程,学生比较喜欢运用网络课程进行自学或辅助教学,为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我们看到了运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第5篇

关键词:省开课;网络;一体化;面授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10-03

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多样性特征对电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大众多性质的课程中,以本科专业的省开课或选修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对象,能够较好的推动一体化改革。因为一方面省开课的教、学、考核三者方式能够由所教学校确定,教师自主性较强;另一方面本科生相对于专科生,对开放远程教育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也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人也更为成熟,学习需求更强烈,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鉴于此,本文以金融本科专业开设的省开课《信托与租赁》课程为研究及改革实践对象,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面授与网上教学有效结合、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及实践效果评价。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具体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持续发展。在开放大学背景下,因材施教就是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入学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和“工学矛盾程度不同”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等方面或解构或组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不断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参差不齐的学习者易于接受,最终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信托与租赁》课程(本课程共3学分,54学时)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该课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利用面授教学生动、形象,网上教学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习者、教学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依照“网上-面授-网上”的程序,及按照“以教导学,以学应考,以考促学”的设计原则进行“教”、“学”“考”一体化规划,构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稳定的搭配关系[1]。具体思路如下:

(一)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课程资源建设是这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信托与租赁》课程除了文字教材,还有《信托与租赁》IP课件,《信托与租赁在线测试系统》等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及时更新课程的在线辅导资料,以有效补充学习辅导、知识补偿、知识拓展、网上讨论等网上配套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面授要点,引导学生预习和自学

要在开放教育课时大量压缩,专业新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对学习者进行自学引导便显得非常必要。面授要点正是为此而设。通过面授要点的引导,使他们对课程积极自学,做到画出重难点,挖掘兴趣点,并在面授前填平与其他学生的知识差异。

所设计的面授要点是一张学习指南表,表格内容包括每次课的面授章节、面授重点、预习要点及复习要点等四方面,教学过程中,面授要点将会引导同学们对即将要面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工作,以及对完成的课程进行复习工作。学生的预习工作主要是通过网上学习来完成,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完成网上相应章节预习习题和在相应版块发帖共享自己的预习心得及体会,并准备好课前十分钟的演讲ppt,在接下来的面授课,将指定小组上台演讲,演讲内容主要包括预习中哪些知识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尚未掌握?哪些知识觉得非常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等等。预习笔记和ppt的作用在于指导面授课的教学,让面授教学有的放矢。

(三)绿色面授辅导,有针对性导学

这里的绿色面授辅导指的是在面授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以辅导好每一次面授课为最终目的,课堂上要积极创建轻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教师导学为辅助,同时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善于对不同的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除了绿色辅导外,还要有针对性导学。《信托与租赁》课程的面授辅导总共只有8次,而教材共有16章的知识,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充分利用好面授辅导课的每一分钟。每学期面授辅导的具体安排会提前告知学生,面授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外,更要关注同学们课前十分钟所介绍的疑点、难点和兴趣点,在他们的网上预习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深入的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学方式一般为重点章节疑难点教学和习题解析相结合。此外,相应的教学媒体可在自主学习及辅导中穿插使用。同时,每一次面授课都会布置一次课后复习作业,以反馈本次面授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仍未掌握的知识点,以便下一次改进面授教学及做好上一次面授课的复习工作。

(四)强化网上辅导,与面授教学有机结合

在现有信息技术和网上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设置《信托与租赁》课程网页的栏目,尤其是要利用好有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优势的网上论坛空间,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时、非实时的网上学习活动。教学中将论坛分为两大板块,一板块是预习笔记和ppt提交通道,这里主要讨论、交流、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板块是面授课堂讲解交流,该板块主要是进行课后的复习指导工作以及对课程非重点章节进行网上教学。网上教学主要有两种[2]:一是集体教学,主要通过网络中的一点对多点的传输功能进行网上的集体讨论或答疑活动,具体教学安排:先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以网络讨论的形式对非重点章节问题展开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讨论中自由表达见解,网上讨论题目内容的设计要更加贴近实际,以不断加强网上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的个别化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及需求来控制学习的主题,进行网上的讨论与答疑活动。

(五)以多样化考核为促学手段,打造一体化考核方式

考核既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但考核方式不能单一,必须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紧贴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考”环环相扣。《信托与租赁》课程既有一般的作业考核,也有其他考核方式。作业考核保证每次面授课后都有一次作业,每次面授课前都有预习任务和预习习题测评。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网上考核和网下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网下考核占总成绩的25%,网上考核占总成绩75%。

1.网上考核

(1)8次章节或单元学习效果的在线作业。作业中既有预习作业,也有课后作业。作业的次数是依据课程内容的多少进行制定的。8次成绩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20%。测评题以客观题为主,每一次登陆将随机抽取题目,试卷提交后自动显示成绩,不足70分者需重新测试。8次过程性测试都达标后,方可参加最后的终结性网上测试;

(2)网上发帖。学生学习所需资料可到《信托与租赁》网上课程界面各栏目查找,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参加教师在论坛安排的实时与非实时师生交互活动交流解决。每次上面授课之前,以及上完一讲课之后,都要求学生在课程讨论区指定地方进行交流学习,以进行学习情况跟踪调查。网上发帖每人至少9贴。根据发帖情况进行打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3)综合测试。所有面授课程结束后,将会有一次综合所有知识单元的最终测试,所测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5%。测试方式采用登陆“《信托与租赁》在线测评系统”,以远程测试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考试时间内测试,同时允许学生在考试时间内进行多次测试,以最高成绩作为该项成绩。远程测试方式不仅解决了大量学生考试带来的成本问题,而且解决了工学矛盾带来的缺考问题。

2.网下考核

(1)小组团队任务(20%):本项要求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某一章节的预习及课堂小知识讲解,由该组派其中一名成员在课堂讲解至少10分钟,完成后上交预习笔记和ppt备案。;评分采用老师和学生集体打分及学生自评,并取平均分的方式进行。本项成绩主要从完成质量方面对预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小组合作情况、预习完成的质量等,是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

(2)课堂考勤情况:要求至少参加4次面授课,方可参加终结性考核,教师将根据考勤情况进行打分,所计成绩占总成绩的5%。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

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取得了积极效果,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效果

1.课堂参与情况

该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考中考核的“以考促学”功能,注重考核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学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课堂考勤情况显示到课率较高。

2.网上学习情况

工学矛盾问题,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依靠网上学习来完成。通过以考促学、以教导学的方式,在面授要点的导引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以小组团队方式在网上完成面授内容的预习和填差工作,预习考核过程中派出的演讲者也非常认真。在网上交流方面,同学们对网络论坛的发帖基本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交流,发帖质量显著提高。

3.课程考核情况

该模式坚持网上考核和网下考核相结合,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每个教学单元都有针对性考核,单元测评环环相扣,同时考核过程中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有教师考核、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整个课程考核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能总结学习所得,既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方法,课程及格率问题不再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待完善的地方

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面授辅导课上,学生在预习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超出十分钟,占用了大量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因此必须对学生演讲时间进行科学控制;网上教学方面,同学们对《信托与租赁》的课程界面的各栏目仍然不熟,很多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将学习资料放入学生的班级QQ群共享空间并发言提醒同学们自主学习;综合测试方面,学生远程完成综合测试时,可能会出现替考、舞弊等现象,这就给在线测试系统的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最大可能避免出现违纪行为等等。

综上,虽然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尚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但实践教学效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该模式强调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学、考的一体化,注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新生,张朝霞,熊锟,张福萍.开放大学背景下面授与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12,(7).

[2]李相琴.“三环互动”教学模式下《财税法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思考[J].商业经济,2010,(2).

第6篇

关键词:智能化网络考核平台 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93

1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建立“智能化的网络考核平台”配合和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课程智能化网络考核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施人性化考核的重要手段,是网络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降低考核成本,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目前高职大部分考试仍然采用笔试,这样一次考试,通常需要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学生处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而网络考核只需设计好题库和考核平台,考试时由网络考核系统统一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成本,符合绿色、环保型社会的要求。

第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时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测试和考核,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对学生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有利于提高考核的灵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网络考核系统由大量的题库构成,其组题比较灵活,而且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测试,同时由电脑自动阅卷,成绩很快可以出来,老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方案,从而提高了考核的灵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四,有利于提供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端正学风。网络考核要求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考试试卷是由大量的题库按照一定要求组题产生的试卷,考试时随机发放试卷,可以避免考前泄露题目、考试期间相互抄袭、考试后更改成绩等行为。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在客观上起到以考试促进教学改革和促进学风建设的效果。

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网络考核系统题库中的试题,除了要求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这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标准和专业岗位技能的全面掌握,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所以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按照上述培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开展和推进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层次的问题。[1]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特征决定了需要构建不同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可见,考试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之一,不同的教学模式应有与之配套的考核模式评价体系。[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束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体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效果。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3]培养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成效,也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4]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国内高校网络考核平台建设的经验,初步构建高职院校智能化网络考核平台。其中,重点探究关系到考试平台实效性的主要方面――网络考核平台题库开发与设计问题,同时分析如何利用网络考核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中研究以湖南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个案进行实践方面的研究,最后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初建平台进行改进,构建高职院校智能化网络考核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加以推广。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等方法,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及问题,总结国内高校网络考核平台建设的经验;通过专家座谈,对同行、学生进行访谈和研讨等形式,初步构建网络考核平台;通过教师访谈、学生个案追踪等方法,分析如何利用网络考核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湖南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个案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本研究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经验总结法,构建高职院校智能化网络考核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4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重点研究和构建网络考核平台的模式、在教学中的操作方式、题库的建设和设计、学生考核的反馈系统、如何通过该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对于网络平台建设涉及到的程序、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开发方面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可以外包给对应的软件公司来进行。因此,在这里我们假设网络考核平台关于程序和软件开发等技术问题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员或公司来处理,同时学校具有良好的网络、充足的电脑等硬件设施。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拟建立高职院校智能化网络考核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具体地分析和研究网络考核题库开发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内容;以湖南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个案,进行实践研究,并对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同时修改和调整方案,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第7篇

[关键词]PLC技术及应用;模块化课程;翻转课堂;考核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5.40.17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理念的更新已经形成共识,如何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现代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重要装置,在自动化系统集成和技术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而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直接影响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既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对《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1 开展以企业真实任务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建设

通过对沈阳机床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新松机器人、东芝电梯等一些大型企业就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人才质量、企业文化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分析PLC技术应用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确定本课程所涉及内容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应用情况。在建设过程中以学院完善的网络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础平台。实施教学信息化体现“五化”平台。即: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教材立体化、教学实训虚拟化、教学方法手段信息化、教学环境网络化。

本课程以服务沈阳装备制造类企业的PLC相关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按照产品制造、设备技术改造、设备维护等相关岗位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PLC课程标准。通过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如与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摇臂钻公司电气维修部合作,确定以组合铣床PLC控制任务为切入点,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和课程组专任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课程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理念示意图

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开发了组合铣床PLC控制、PLC控制的立体车库控制系统、PLC在机器人中的应用、基于PLC在电力监控分布式系统的应用、办公楼电梯控制等五个真实教学任务,在真实任务中将课程知识点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贯穿起来。打破以传统教材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如在五个教学任务中,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工艺、企业文化等方面情况,掌握PLC的结构、基本编程、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具备电气安装及相关辅助设备的施工调试能力,达到对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五个项目教学内容覆盖了从基本知识到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真实环境为学生营造了PLC技术职业氛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学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下《PLC技术及应用》于2010年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2014年《PLC技术及应用》网络课程荣获全国信息化大赛网络课程一等奖。本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要求“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学生根据教师每次课留的预习知识与问题(以下均以任务三 PLC的电机控制为例,教师在课前将给学生预留问题,如:用继电器如何控制电机单相运行?如果是PLC又如何控制?其输入点、输出点与哪些元器件连接?热继电器如何连接?等相关问题),通过该网络课程提供的各种课件(任务课件中的任务三 PLC的电机控制)、视频(项目任务视频中的PLC电机控制和授课视频中的电机控制视频)、在线互动等资源完成课前预习;而“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课后学生通过训练软件(训练软件中的练习1电机控制)、在线测试(能力测试中试卷1、自我测试中的相关题)、在线互动等环节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研究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如图2所示:

这种课外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内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教师巡视,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的人性化学习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个性化指导,而网络资源的提供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预防学困生出现。

图2 《PLC技术及应用》学习过程示意图

3 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由五个真实的项目组成,在五个项目下又分成了十四个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方式为A(过程考核),而在各教学环节根据任务不同分别采用了A、B、C、D四种考核方式,其中:A为过程考核;B为项目考核;C为实践和作品考核;D为结业测试。本课程中各考核方式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考核方式分配表

考核方式[]考核形式说明[]本课程中考核项目

A过程考核[]主要对学习者的评判侧重于平时学习状态,过程考核分多次、多阶段、多种类的测评,一方面督促学习者持之以恒地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习者拾遗分散的知识点[]任务一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及性能指标

任务二 西门子S7-200系列PLC的数据类型、内部元件及基本指令

任务八 PLC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

任务十一 数据运算指令

任务十三 认识通信网络

B项目考核[]通过学生参与课程项目,强调教、学、做结合的学习过程,以小组讨论、项目成果和撰写项目报告等形式开展考核,更多地强调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力[]任务三 PLC的电机控制

任务五 交通灯控制系统的控制;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控制

任务六 自动轧钢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自动售货机的模拟控制;

任务九 LED数码显示的控制;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控制;

任务十 机械手的设计方法

任务十二 办公楼电梯控制

C为实践和作品考核[]渗透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全面反映学生实践能力,达到高职办学的最佳效果[]任务四 组合铣床PLC控制

任务七 PLC控制的立体车库控制系统

任务十四 柔性制造控制系统

D结业测试[]课程全部讲授结束后还要给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本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BG)F][HT]

平时每个单元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70%;结业测试所占比重占总成绩的30%。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总评成绩=[SX(]每个任务的成绩×该任务的学时[]总学时(60h)[SX)]×70%+综合测试成绩×30%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薄弱知识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和测试题目,改革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冬莉.高职《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第8篇

关键词:Web技术;网络考试;系统设计;实现

伴随网络与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提升,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已离不开网络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将网络技术引进学校考试系统中,可以进一步实现考试的灵活性、拓展性、跨越性。有鉴于此,以网络为平台的考试方式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考试方式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基于Web技术下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因以全球性的互联网为平台,这为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网络考试系统的分析

1.1 系统实现目标

校园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有极大的便利,其主要的系统实现目标是构建无纸化、网络化的考试模式,实现计算机管理、监控学生考试,发挥网络考试系统的多样,从而利于规范考试,杜绝舞弊。

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我国大部分学校已初步实现了校园网络化,配备多个大型网络机房,具有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稳定的局域网等,这为实现校园网络化考试提供了基本硬件条件。而在网络技术方面,Windows 2000Server是Web服务器的操作系统,SQL Server2000是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系统,这两种系统可以通过MS Active Server Pages(脚本语言)来实现页面编程的动态交互性,进而为网络考试系统提供了可行性。

2 基于Web技术下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

2.1 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结构

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结构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多样,主要由7大部分组成功能结构:①用户注册与登录,系统构建考生信息库,教师与学生通过注册即可在网络考试系统中注册与登录。②课程管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课程来输入、修改、删除需要考试的课程,实现系统中的课程管理。③试题录入,在系统中录入考试题目,组成题库便于修改与删除。④试卷组织,选用题库信息来确定题型、题量、分数规划,以完成试卷的组织。⑤试卷发放与回收,利用网络将试卷发放到考试计算机上,发送开考命令与考试结束命令,并完成试卷回收。⑥试卷批改,系统自动批改试卷,完成记分工作。⑦成绩管理,系统统计成绩,并实现成绩的分析、备份、打印等。

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在基于Web技术下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是关键部分,而确定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完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是首要环节,系统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如图1所示。

2.3 系统文件目录结构设计

校园网络考试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还与另一个结构设计息息相关,即系统文件目录结构的设计。因为系统文件与考试信息都需存放在文件目录当中,所以文件目录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难易。如可通过分课程单设子目录来实现试题库的管理与维护;利用学好设子目录来完成答题库的管理与维护。诸如此类,通过合理、细致设计系统文件目录结构来实现对网络考试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3 基于Web技术下的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

3.1 考核子系统的实现

考核子系统的实现非常重要,其是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考核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确保网络考试顺利进行的关键。其具备多种功能,如考生身份自动验证、各种界面信息的显示、自动抽取试卷、存入考生答案到数据库等。考核子系统的实现利于达到网络考试的目的,同时还支持断电续考。

3.2 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在Web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实现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子系统管理,尤其是在生成试卷与抽题的操作中子系统管理功能明显突出。为了确保试卷难度的统一、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将题目所涉及的章节、知识点等描写字段添加到系统题库数据表中,如此在教师确定试卷题目类型、格式、份数之后,系统会自动抽取题库中的题目并生成难度统一的试卷。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还能完成学生成绩报告单的自动生成,教师只需点击系统中的自动成绩报告单生成功能,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份内容详细的学生成绩登记表。

4 总结

总之,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了可行性条件。在Web技术的支持下,网络考试系统中的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系统文件目录结构设计等技术设计得以实现,同时考核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实现也为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第9篇

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门槛低、毕业难”,成了读自考的学生的心病,也使开设了自考专业的学校更加是举步维艰。因此,省教委、国家教育部正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以便促进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办高校试点本科概述

试点本科是国家的过程性实践考核的一种形式,国家允许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高校开办试点本科,而学生则以自学考试考生的名义注册。试点本科的在读专科生参加统一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亦可参加当年的成人高考),同时报考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

1.试点本科课程设置的调整。已出台的“试点本科”方案,调整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得到优化。“试点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原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课程的范围。

2.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试点本科课程要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且加大了实践性课程考核的比例。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总评成绩=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考核成绩×70%(其中35%为过程性考核成绩,35%为终结性考核成绩);第二种是采用“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总评成绩=“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成绩×30%+终结性考试成绩×70%;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是由学生学习态度占20%、上课出勤率占20%、平时作业占30%及小测验占30%等构成,这种考核方式,符合自考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民办高校试点本科生学习状态中存在的问题

试点改革后,在学生的通过率和取证率全面得到提高的同时,困扰着民办高校管理人员问题又出现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考试不再有压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以前差。下课后很少有学生再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问题,看书的人也少了,大多数学生课后上网、逛街、结交朋友、谈恋爱,教室里、操场上几乎看不见学生看书的场景。

2.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差。有些自考生报读试点本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部分考生抱着混张文凭的态度,因此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就不是很强烈,仅把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学习模式还没有变换过来,仍停留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中。

3.课堂学习氛围较以前弱。学生听课率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所上课的老师有选择的听课,即便是这样,但他们的听课时间也不能维持太久。由于自考生的生源素质不同,除了少数学生上课会全堂听课,有不少学生会选择玩手机、睡觉或聊天。

4.到课率较以前低。由于大部分课程已经改成了实践环节或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其他课程基本是自主命题,老师在考前复习周会针对相类似的题型进行讲解、复习,通过率相对较以前高。容易通过了,学生的到课率也就降低了。

三、针对民办高校试点本科生学习状态所采取的对策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由于民办的自考生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与普通高校正规录取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普遍还是要弱些。作为民办高校的试点本科生的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生源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去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2.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带试点本科的班主任更应该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下到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从学生了解到的学习情况和对任教老师的教学反映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以便任课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试点本科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陶行知曾指出: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实践课程开设的投入,引进相关专业的上实践课的设备;并培养一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老师,让这些老师来训练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10篇

本文作者:马建斌 张玉新 高媛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各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及高校实际,研究适合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材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笔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1+X+E”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1+X+E”的课程体系即为1门核心课程(必修),X门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和E门提高课程(选修),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1门核心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其教学目标为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续课程做准备。“X门核心课程”为一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E门提高课程”为其他选修课,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高级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课程、数据库及网络系列课程,这些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部分学生希望较深入地掌握应用开发技术的需求。“X门核心课程”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专业性质、工作需要、学生基础、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如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开发应用软件的较强能力。为此,应当根据需要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知识。文管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使用和开发能力。应当学习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还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将不再适宜。目前,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时,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以后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作为主体,还应包括平时上机能力、与专业课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分为基础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

考核形式也可多样化:平时成绩考核、期末成绩考核、等级考试考核、考试系统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成绩考核:指平时学习的作业情况、实验出勤和实验效果等,此外,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实验效果等均作为平时成绩,占成绩总评的10%~20%。期末成绩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突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网络的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总体比例的20%~30%;实验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占总体比例60%~80%。等级考试考核:是期末成绩考核有益的补充。以能力考核为主、规范考试方法。考试系统考核:建立涵盖了全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每张试卷中主观题目(考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占20%~30%,其余部分均为计算机操作技能题目,集中体现了该课程以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主的定位。大型作业考核:结合本专业的需求,出一些项目作业让学生完成,可以以论文、讨论形式提交,从中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若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另外,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内容分为若干模块,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学生入学后进行分模块测试,测试结果分成三个等级,完全具备上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为第一等级,达到第一等级后可免修该课程的所有模块;部分达到要求,还不完善的为第二等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不熟悉的模块;没有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为第三等级,按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学期授课结束后,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大学生应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实地讲解,精讲多练。将部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讲解,同时适当增大实验课课时。

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讲授的知识进行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深刻领会操作技能要领的目的,可提高实验水平,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解决理论与实验脱节问题。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加强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作为教学的辅助,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开教师讲授的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录像等。#p#分页标题#e#

为了更好地对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从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3个方面对在非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探讨。建议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采用“1+X+E”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实际能力,多种考核形式,探讨了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 有限元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Online Course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U Hequan, HU Hongwei, XUE Yingying

(College of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ake the online teaching course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bout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is good.

Key words Finite element method; onlin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1 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有限元分析”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授课教师结合自己在“有限元分析”方面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先后上传了大量与该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英文教材习题库、课程试卷及参考资料等。其中教学案例包含超静定桁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程序、受内压作用球体的应力与变形有限元分析程序、坝体的有限元受力分析程序、轴承座应力分析ANSYS程序、工程车受载荷应力分析ANSYS程序等。建设了一个习题库,习题形式有填空、选择、问答、判断、计算等;同时给出了参考答案,供学生自学;给出了课程的模拟试卷库,目前已有二套模拟试卷并附有参考答案,可供学生自我测验。在答疑与交流区,针对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分别罗列了一些常见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这个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除了当面提问之外,还可以在讨论区跟老师提问与交流。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条理性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 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2.1 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有限元分析”课程涉及力学、数学和计算机学的相关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而由于受到课程学时量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教学信息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等密切结合,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动画、PPT等来丰富多媒体教学素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使学生从简单的文字公式的使用到如何结合具体结构进行分析都有了清晰的、直观的、生动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开放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选用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在课堂上或网络平台的答疑讨论区设置问题留给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联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加强讨论式教学,首先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寻求答案后,老师再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这种不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基础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转向主动型学习。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工程应用

“有限元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应当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有限元算法求解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结合大量的设计案例来进行。比如超静定桁架结构的有限元求解、轴承座应力分析、盘式制动器温度场分析、工程车受载荷应力分析等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加强感性认识,掌握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利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的有限元程序,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检验自己设计的准确性。鼓励学生参加“有限元分析”相关的设计大赛,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比如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结构件进行强度分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分为理论课程作业及实验课程作业。理论课程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有限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理论课程作业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采用网络电子版作业与纸质版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问答、判断等题型,采用网络提交作业,对于计算题,则采用纸质版形式上交作业。实验课程作业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有限元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一些有限元ANSYS运用实例供学生参考。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了解国内外有限元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

2.5 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采用多种立体式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包括上课考勤、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以及期终考试等五部分。上课及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3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上课出勤率在90%以上方能参加期终考试。

3 网络课程应用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该课程累计点击次数超过1000次,课程资料平均下载次数达到8次。通过网络布置作业5次,讨论区提问数达12个,且均为针对重点难点的启发式问题,在学生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很好地引导学生产生自学的浓厚兴趣。

同时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对主要章节,建立了对应的习题库,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常规题型,学生在课后时间,可以很方便地从习题库中选择自己薄弱的环节,来巩固上课所学知识点。

在教学材料中共享了ANSYS有限元分析的实例9个以及2套有限元仿真练习题,供学生参考。在网络教学平台里面共享了“有限元分析”的英文版教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查阅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发现了网络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测试”栏目利用率不高;一些学生希望提供更多的例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4 小结

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多学科预备知识的共享。将课堂中难以一一展示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展示,极大地节省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促成了一种新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教学相长。研究表明,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基础课程(如“有限元分析”)使用网络教学是十分有效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特色专业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考试系统;试题库;组卷;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0-0091-04

考试练习系统设计

为了便于课程知识梳理和考核,笔者自主研发了网络化的考试和练习系统NetestPro[1](以下简称NetestPro)。NetestPro采用B/S结构,覆盖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生管理和考试管理等主要环节,可以用于各学科客观题型的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

1.试题库设计

试题库是试题的集合,而试题内容源于一门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因此,试题库的设计首先是知识点的梳理。知识点按照章、节、点的树型结构组织。每个知识点可以携带两个属性,即知识点属性1,知识点属性2,属性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选取,每个属性有多种不同取值,如学科类别、考核要求等。根据不同的考核范围,每个试题与知识点树各层次的某一节点进行关联。试题同样允许附带两个自定义的属性,即试题属性1,试题属性2,如试题难度、测试目标等。为便于系统自动阅卷,试题允许出现是非判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等客观题型。同时,NetestPro既支持以单一试题为单位的A型题,也允许根据某一场景组织多个试题,构成B1型、B2型等组合型试题。

2.组卷策略设计

各个科目考试都需要明确题型、题量、分值和时长等共同的基本属性。此外,不同的考试对一份试卷的题目构成都有各自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NetestPro为考务管理员提供了组卷策略配置功能。组卷规则由下列若干条构成,其中随机规则是自动包含的。

①试题知识点分布清单;

②知识点属性1各取值对应试题比例;

③知识点属性2各取值对应试题比例;

④试题属性1各取值对应试题比例;

⑤试题属性2各取值对应试题比例;

⑥随机(缺省设置)。

NetestPro在生成一份试卷的过程中,首先按策略设定的知识点分布均匀地圈定一组试题,然后根据策略指定的属性比例进行筛选,最后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随机抽取一道试题加入试卷。如此循环,直至完成组卷。当然,如果试题库中的题量不足以满足组卷策略需求,则将试卷标注为残缺。在权限机制管控之下,生成的试卷允许审题专家审核和调整。

3.考试与练习规则

NetestPro支持课外练习和集中考试两种应用场景,可以为练习和考试指定不同的试题库、组卷策略,以及交卷后的呈现内容。对于练习,交卷成功后显示的内容可以从五组(成绩、试题、回答、答案、对错)中进行选择;而考试环节的交卷结果仅涉及是否当场公布成绩。

每位考生被导入系统时,对其分配准考证号和练习次数,并指定了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等参数。练习环节是完全开放的,考生可以在正式考试前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登录NetestPro,利用其拥有的练习次数进行自主测验和结果分析。考试环节则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到指定机房登录NetestPro完成在线考核。考试期间,NetestPro将对登录的考生资格、登录时间、登录地点等作出严格审核。除非机器故障等非人为因素,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计算机网络课程示范应用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有很多概念和术语,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虽然有网络分层模型这一学习主线,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2]学生并不善于利用这一主线来提纲挈领。有一些学生会产生计算机网络是一门“要背诵的课程”的感觉,而且认为要记的内容太多太乱。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了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将NetestPro系统应用在计算机网络的期中考试和期末练习中。

1.计算机网络试题库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梳理章节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整理试题构成计算机网络试题库。题型涉及是非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术语辨析等。每道试题难度以难、中、易标识。初始题库近千题,后续可以逐渐补充。

2.期中考试规则

期中考试是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前半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考查,考核范围是网络层的IP地址之前的知识点。由是非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术语辨析等题型构成。其中判断题10道,难中易分别为2、4和4道;单选题22道,难中易分别为5、10和7道;多选题6道,难中易分别为1、3和2道;术语辨析12道。共计50题,每题2分,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长50分钟。

期中考试在规定时间集中在机房举行,当场公布考试成绩。成绩计入课程总评,占40%。期中考试考前是否提供在线练习机会视具体情形而定。

3.期末练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