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22:5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考地理知识重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随之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本学科重视的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地理不再是家长和学生眼里的“小科”、“副科”。如何在初二下学期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会考的复习效率,成为我近几年辅导学生会考的努力目标。我把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根据多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走势,时事热点成为地理会考不可或缺的话题。在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当年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并和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测试中把时事热点融入到试题中,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今年位于我国西南面的邻国――尼泊尔发生了大地震,我及时收集了该国地震的详细资料,并在综合测试中结合尼泊尔的地理位置、邻国印度及我国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试题,对学生加强地理热点的学习。地理会考中还真的出现了这方面的试题,因为做到了未雨绸缪,学生在这个题上面普遍失分较少。
一、高三地理偏科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一)学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会将语、数、外三门学科当成是重点的必修课程,而对于政治、历史以及地理这样系统学习的学科看成是辅助课程,加上中考的必考科目中并没有将地理也纳入其中,更加使地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大折扣。在由初中升到高中后,很多学生依然持有这种学习惯性,理所当然的将地理当做不重要的杂科,将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花在其他科目,导致偏科。
(二)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地理理性思维较差。地理这门学科最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性”较强,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空间感以及所学的知识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准确位置。但是很多学生都缺乏空间性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时,习惯将问题放在平面上来想象、分析和解决,并没有建立空间的地球地图概念。其次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地理的理性思维较差,一般都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马上拿笔记笔记,记录的很详细、很清楚,从来不会有质疑直接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用“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增加自己的习题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课本是学习的根本,犯了“舍本求末”的学忌。所有的知识、解题思想以及题型都源自课本,一旦学习脱离了实际课本,想要提高学习成绩遥不可及。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对学习的效果并不关心,买了一堆资料,只会看不训练;训练的题型很多,每一道题都会追根究底,但是很少深入延伸思考;每次的错题当下会弄明白,但是不会认真总结,下次出现类似的题型仍然出错。在教师讲评的时候,往往习惯对答案,而对于教师重点的题型分析及错因分析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是效果较差。
二、帮助高三地理偏科生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巩固和复习,第一轮复习应该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是提高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书本知识点的延伸、扩展,注重知识系统的相互联系以及合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的相关内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分层、大气运动以及大气的热力状况等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在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果第一轮的系统知识梳理效果良好的话,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书本越来越薄,知识层次和重点越来越明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多学生对每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地理知识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考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空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并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相结合的地理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地域性思维。首先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了解、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理论知识与读图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多亲手绘制地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了解各种图形信息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注意理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动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并且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追逐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集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杂志、报纸、电视新闻、报刊中经常会报道一些时事或者一些生活现象都会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像是城乡规划、农业产业的调整、家乡工业布局等生活话题都与地理知识都很大的联系,四川在2008-5-12发生的汶川特级地震涉及到地理中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四)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往往有很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心在地理学习中,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没有提高,这是因为不会归纳、总结,很多学生认为高三阶段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知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盲目的做法。当然习题训练很重要,但是在做完习题后一定学会分析、总结,首先应深入挖掘题干中的信息条件,涉及到地理知识中的哪些模块,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应注意举一反三,学会利用这道题解决一类题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习效果颇佳。综上所述,高三地理偏科生往往由于学习惯性、对地理学科特点认识不清、学习习惯问题而出现学习误区,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系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
作者:傅雷鸣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
时代在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实行课改势在必行,课改是生存之道,是地理教学摆脱旧思想模式的唯一出路,课改的主旨精神就是要求新,以新求生,去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中考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章节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上文所言,考试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中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考考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学明显与初高中脱节,不是因为《课程标准》脱节,而是因为在中学的不同阶段,因为考试因素的影响,存在具体的差异。初中有的地市中考不考地理,就算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中考考地理,也仅仅折算成20分计入中考总分中;而高中阶段,如江苏省先有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卷面100分,后有高三的高考选修考试,卷面120分,这是从分值上形成脱节的原因。另外,考试的导向也不同,中考侧重考察,往往回避难点,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却专拣重难点入手,没有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做基础,有的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叫苦不迭,严重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近几年有幸在高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对于初高中地理教育脱节这一现象深有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找寻了一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尝试为初高中地理教师分别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加上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质的飞跃,这样才符合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首先是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发现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就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受益终身。
其次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及“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载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意识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拓展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学生只需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高中地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而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Ⅱ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教师要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要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初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对于初中地理老师而言,未雨绸缪,提前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近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定的尝试。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微调,一方面以中考指挥棒为导向,另一方面在适当的学习阶段把学生的地理基础打扎实,如七年级经纬网的学习,就有必要多进行强化训练。
在新的世纪,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否则,把考试内容练了又练,考了又考,资料如山,题目如海,学生不堪重负。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师德、师爱、师识、师艺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淡化功名利禄,提倡奉献,学习好、掌握好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程设置,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是教好课的重要一环。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地理知识生活化。
实际地理教学要有成效,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使学习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培养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地理教学中最好能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更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比率是不相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因而可以说,大脑中储存着的知识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绝对的比例,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而当遇到地理问题时,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图像,使之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时,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置身于地理情景之中,激活知识,思维被最大限度地发散,起到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学习地理知识时穿插一些地图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协调地利用图像和图景,可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灵活地分析地理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缺乏画图分析的习惯,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没有强调画图在地理课的重要性,或只是简单画一下草图,使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怕画图麻烦,只注重对地理知识机械的记忆;二是有画图,但不规范,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画等于没画。图画不清楚,不该画的画了,该画的却没画,从而引起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久而久之就不爱画了。面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1.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动手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拨和总结。除此,还可以经常组织图文变换的活动。如讲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文字描述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增强认识,印记牢固,便于掌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态描述表达能力,发挥绘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地理意识;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注意力欠佳、初学地理感觉枯燥无味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效果更好。
2.设立一本画图薄
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3.画知识联系图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利用地理图像理解知识、求解问题,地理图像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还能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在每一单元章节学习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画知识结构图块,有助于系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画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知识结构图块,这样学生能明确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联系。
地理是一门要求学生用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学好地理,刚开始接触地理的孩子有时候会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难易相间。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融入到学习地理的兴趣当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诚然,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的治学严谨,课堂氛围严肃认真;有的则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失误。仅凭这一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一、当今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 教学趋于“公式化”
所谓公式化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并按照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它可以使老师的讲课有条理性。但是它的局限性是使课堂趋于“公式化”。老师在黑板前讲课,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记笔记,这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少数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现象,老师只按照他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来讲课,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实,地理这门课程是一门比较活跃的课程,宇宙那么大,处处都有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教案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2. 课堂学习气氛不浓
由于学生只知道机械地记笔记,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压抑,一些地理知识不是靠机械记忆才被记住的,需要学生去理解,比如人文地理,各个地区的特产或者代表作物,这些都是与当地的气候有相互关系的,掌握了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就能很快记忆这个地方的代表物产。除此之外,有的地理知识还需要通过计算。例如,老师在讲世界区时,要涉及到一些计算,如果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区时,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计算的话,那么单靠机械地记忆是不能学会这一节内容的。
3. “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被老师所默认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记住知识,但这只是短时间的记忆,时间一长就容易被忘掉,由于老师只注重学生记住知识的效果,没有考虑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对地理知识地记忆,因为记忆是建立在良好的理解之上。而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老师一般讲授的都是地理理论知识,很少注意实践的重要性,很少有老师组织学生去外面观察实践,实践的本真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容我们忽视。
5. 学校对地理科目的不重视
这是大多数学校所犯的“通病”。因为地理这门课程不涉及到中考,所以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试想学校都不重视,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都不是很强,学校不重视的科目他们自然也不会乐意去学。
虽然初中地理教学存在很多不如意,但是我们不应气馁,应该积极应对,寻找解决的方法。再困难的问题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并认真地去解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去积极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在地理课上讲到喀斯特地形时,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带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这样学生会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是一门集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学科,它的趣味性很强,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就会把地理这门课程学好。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备考策略是应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应侧重原理、规律的运用,并能通过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因此,在复习中应侧重相关内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授之以“渔”,触类旁通,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凸显能力要求。
一、抓主干,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上,夯实基础,认真梳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各个环节的知识,并能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促进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认识和运用能力,避免在复习时只注重对某个具体习题的解答,而忽视对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高考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体现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考试大纲》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复习中要抓主干,并向旁枝辐散,使地理知识这棵智慧树枝既繁叶茂,又脉络有致。
二、应用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地理复习
1.熟悉相关地理的概念、原理与规律
地理的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每个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内涵与外延,内涵
是该地理概念的内在特征,外延则包括该概念所属的一切事物,在复习时要讲清概念内涵,多举典型的外延实例,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实际运用。如等温线的走向,学生对“走向”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许多学生误解为“分布特征”“弯曲方向”,我们在总复习时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这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而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学习掌握地理原理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形式,地理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关系原理:如等高线凸向与地形等。(2)形成原理:如风的形成等。(3)发展变化原理:如农业区位因素等。(4)运动规律原理:如地球运动等。(5)分布规律原理:如气温的分布规律等。复习时应注重各种原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使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以下四种:(1)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等。(2)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等等。(3)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降水的空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规律等。(4)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规律:如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等等。学习地理各种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并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2.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是要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的能力。学生要依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题目,充分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利用少而精的试题分析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中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授之以“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第37题:(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点。解答此类问题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图表中充分攫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地形特征来回答即可。(2)分析该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成因类问题应构建相应知识原理和框架,就可迎刃而解:
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
(1)大量泥沙――河流向入海口输送大量泥沙。
(2)流速缓慢――近海水浅,河口处水流缓慢。
(3)海水顶托――河口地带没有强大波浪和海流。
总之,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应仔细研究设问,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概念、原理和规律。做到遇题不慌,心中有数。
三、以“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和区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学科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具备地理素质能力的体现。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明确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而地理事物或现象,都必须用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归纳、总结。
1.重视地理事物的分布,构建空间概念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往往决定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应首先确定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打破文综地理考试的“瓶颈”,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其定位方法主要有:经纬定位法、轮廓定位法、典型特征定位法、信息辅助定位法等等。正确的定位法为回答区域和系统地理提供了前提,也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2.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复习时应从正确的定位入手,依据其所在的位置、具备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及人地关系为基础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所独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建立联系线索,学会运用,逐步提高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知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注重重点区域,关注“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学会区域类比,明确区域差异,通过类比突出各自的区域特征,寻找区域发展的差异,总结区域发展的规律,在区域比较中巩固、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以地理图表试题为载体,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像、数据表为信息载体,且以文字、图像和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来考查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地理第10~12题,要求考生对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进行转换,第37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为载体,通过等高线的判读,考查本区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江三角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读图、析图,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归纳出推导结论。
五、重视审题训练,建构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揣摩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确定答案范围,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从而构建起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如回答地理特征题的一般模式是:地形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等);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答题;对成因类问题的分析,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着手;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或评价时,也需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建构起了相应的答题模式,学生就有模式可依,亦步亦趋,答题就更全面更完整了。
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指家乡、故乡,但也指地方。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对乡土的范围规定也是不同的。乡土可以是以一个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一个县、区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讲述本省地理情况或者是本地区地理情况。
2.乡土地理教学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在实际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直观、实用的教学工具,方便课堂教学。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和社会,亲身体会。这一实践性活动必然产生一些费用,就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承担,并秉承节约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较少的钱学更多的知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和距离,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路程上也不应太远,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选择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遵循选择性原则,不仅要选择具有乡土气息的,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地理知识,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识。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满足学生的兴趣。
2.3引导性原则。
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在新课程的倡导中,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魅力。学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变知识的单项输出模式,改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样,人文景观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城市和乡村等。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乡土地理教学这一部分,教师所展现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所在地的风貌。教师选择的乡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学校在东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讨论东北的农业发展状况,东北平原盛产的作物、农业生产时间、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
3.乡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的中学教师对于乡土地理教学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没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导,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用实际行动去感受乡土地理的魅力。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重要,决定着乡土地理教学的范围、质量等。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虽然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但不是地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比较低。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初中地理教学配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此外,教师队伍不固定,每学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不是地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有些地理教师甚至是年纪比较大的。学校要对地理这一门课引起重视,选择具有地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地理教师,改变任何教师都当地理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学条件。
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习相比,不仅在师资力量上占有优势,还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占有优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落后,已有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低,教师受自身因素影响,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多数的学校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而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地理教学工具,以此来弥补多媒体教学设备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现行考试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样,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地理能通过会考。这个会考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不与升学挂钩,所以学生和学校对地理并没有很大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减少地理课时的现象,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数学、英语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受到冷落,而乡土地理教学更本就是口头一说罢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明显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匮乏,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试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能很好的衔接。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4.总结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
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交通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4.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一、学情分析、激发兴趣
1.学情分析高一生源比较繁杂,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基础,有的地方中考不考地理科目,因没有专业老师或其他原因地理课很少上,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就需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在第一节课前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能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2.激发兴趣杨振宁说:“兴趣是成功的秘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学第一课无疑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一个重要契机。教师可以首先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学生简介一下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自发产生兴趣;其次,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图文音视听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采用易学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好,兴趣也就越浓。
二、教材内容的处理
在本节引入新课时,可以结合P2图1-1-1“人类信息图”补充1972~19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和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等,这样做能够自然引入到本节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又为下面其他教学活动赢得宝贵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材中P10“活动”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偏离考点,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探讨兴趣,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研成果作素材。可以引用火星上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案例:近年来,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发回的信息显示:火星上曾经存在液体水,另外,通过分析火星大气成分可以得出火星上有合成生命的元素……据此,我们判断,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紧接着探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样比教科书中的活动内容更加鲜活实用,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三、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结构与形式,并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高一新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比较陌生,突然接触到高中系统复杂的地理知识,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获取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认知方式,这是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能促使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1.表格归纳法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本节知识零散、内容枯燥,学生普遍感到无规律、难记难学。不妨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例如,教学“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P8图1-1-15和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再自行设计表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识图、阅读等活动中来填图,进而总结出地理知识规律。
2.概念图法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概念图教学就是将多个零散的知识集合在一起,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动手制作“概念图”过程也是对关键字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天体系统的结构”时,采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天体系统”的相关内容。当学生已经对不同天体系统的内在联系有一定了解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P4图1-1-6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概念图。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不同天体系统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天体系统”时便形成一个概念体系,易于记忆和理解。
四、以问题教学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由于高一新生对于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缺乏了解,因此在第一节地理课中采取问题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节三个方面的重、难点知识,具体设计三个问题如下:
第一个问题“说出天体系统的概念、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P4相关文字和图。天体系统的概念可从万有引力定律去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可从生活中熟悉的地月系开始、按空间由小到大去认识,用关联图表示天体系统的层次较直观。
第二个问题“简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有哪些、对地球有何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6―P8相关文字和图。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从地球上生物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和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两方面分析;阅读课本认识太阳活动的本质是太阳能量的猛烈释放,其影响可从对地球的气候、磁场、电离层等方面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它把规律性的、理念性的东西全部摒弃,而代以图片、材料、信息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老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东西。这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对城市学生来说,他们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电视、周边的环境等可能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而对农村中学来说,特别是农村住宿式的中学来说,不要说网络,就是电视,学生也极少看到,那么,让他们利用课本上所给的信息得出较正确的、较深刻的规律性东西,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农村的地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农村教师来说,就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学期,特别是初一的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成功的引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尤其显得重要。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对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如果老师能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曾这样设计课的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在中国南海,中国的海上勘察队挖出了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但它能够燃烧,且几乎不留残渣,被科学家称为“可燃冰”,这时,先中断一下录像,让学生猜测:这种冰晶可能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能替代我们日常中的哪些物质?在讨论这些问题后,接着提出:如果煤、石油等燃料物质用完了,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调、内燃机工厂等等怎么办?从而引出新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节课,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大多数住校生无机会接触电视、网络这一实际设计导入,不仅介绍了中国海底新发现的矿藏,而且为学习新能源做了铺垫,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2、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兴趣
现行的新课程初中地理教材,是在诸多地理教育研究者和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总结前人经验并经过多年实践而编辑的,可以说,它兼顾了“教”与“学”两方面,很符合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要求,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但说好,是指整体,并不是指它的各个章节都刚好与素质教育、与各地的教师、学生思维相吻合,完美得无一丝瑕斑。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开掘,而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并不是章章节节都做得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改变章节位置,来增强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教材第1册:前两章主要学习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科学性强,相应的也就少了一份趣味性。这里面,特别是第二章中“用经纬网定方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于掌握、应用。这时,若按教材的课程设置讲了,学生在开学之初被激发起的兴趣就会被一点点泯灭掉,这对整个学期的授课都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略作一个课程调整,来避免这种情况,增加学生兴趣。整体上看,该部分内容与后面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可先将“经纬网定方向”暂时略讲,不过分强调,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时,再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略微调整一下课程结构,既可避免了教师口干唇燥费尽心机的解释,又避免了学生焦头烂额仍找不到方向的尴尬。枯燥的重复使学生在新学期伊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略微的课程结构调整可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一节课,都要精心创设课堂意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如:初二地理中学习青藏地区流传着一首民歌:“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走进新郎的帐户。”教学时,可先放一遍民歌,再利用分析该民歌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了三十三天大,才进入新郎的帐房?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交通及依其自然条件和民俗,该发展哪一种交通方式,最后再回到课本,看中国政府的交通设计是否与学生的设计相吻合,并引导学生找出异同,回答出为什么。这种利用民俗、民歌的形式创设课堂意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加强了地理同其它各科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抽象,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生向城市中流动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甚至有的学生说:“城里才是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的不好”……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知识,同时,将受到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祖国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奔腾不息的黄河到富庶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诉说着千万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的豪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向学生展现着震撼世界的“中国梦”,从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复兴,中华儿女以自己的顽强不屈讲述着中华民族新的神话。
然而,有一些学校片面地认为初中地理并非中考主要科目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初中地理教学,首先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我们祖国的现状,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成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青年。几代中国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摸索,总结出“少年强则祖国强”的真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新一代青年是成为祖国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必需条件。
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基本国策。比如,“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这一基本国策,许多学生都听过,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国策的制定原因和现实意义。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我国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资源不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步。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理学科,那就一定是“优美”。地理学科不像语文的绰约美,也不像数学的严谨美,地理学科的美,在于它独特的趣味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踏上南极冰盖,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征服珠穆朗玛峰,可是,在地理课上,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了解这些地球上神奇的地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初中地理课程就像一对翅膀,带着学生自由翱翔在这山川湖泊中。许多人梦想着能环游地球,饱览世间名山大川,在地理课程中,就是这样一次心灵的旅行,让心去感受地球上每个角落的魅力。
三、初中地理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对学科教材有着自己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在笔者眼中,地理教材不仅能告诉学生许多知识,还能教会学生一些灵活实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各种表格、图表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学习如何从这些图像信息中获取有效的内容、怎样分析图表。这些方法,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发挥出巨大的用处。对于学生日后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道路,他们从地理课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创新,是从平凡的日常点滴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思维、合理的分析、科学的方法,这些是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也就是综合素质。初中地理学习超越自身的重大意义,使得这一学科成为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块“战略要地”。作为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认真对待日常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细致讲解课程知识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强调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身体力行地争当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
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关系到全民素质提高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面临的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学科。初中地理课程不应该因为不属于所谓的中考重点而受到冷落,相反,初中地理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初中地理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将培养出一大批热爱祖国、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青年。笔者深信,初中地理教育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