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实训总结

体育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11 12:5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体育专业 实训基地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特征

1.1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具有“产学”结合的特征

高职体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为目的,从“怎么教,教什么”的文化价值方面来看它具有了教学特征;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校内实训以能力培养为主旨,通过体育技能学习训练来锻炼职业能力的。因而,实训实践教学是以服务生产(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所以说,实训基地文化是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1.2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具有继承与创新的特征

校内实训是通过大量的体育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既要不断总结经验又要有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体育特征的综合应用型体育人才。在拥有场馆、设备等资源优势的同时,开展应用研究、教学研究,通过自主创新,不断进步。并根据市场导向,做到校内实训基地跟踪岗位需要,来制定新计划、增设新课程,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所以说,继承和创新是实训基地文化发展的源泉。

2 高职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的内涵

2.1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体现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体育实训基地的功能建制,体现“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格局,融入体育行业的特色。例如,我院综合训练实训基地一侧的文化墙标语“厚德、强能、尚勇、创新”,以及体现体育行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文明训练、充实自我、服务社会”。

2.2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指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是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构成了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习惯、规则。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制度,如学生实训(实验)规范、实训(实验)室管理规定等。二是具体的制度,如运动解剖实训室制度及操作规范、健美实训室制度及操作规范等。

2.3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是指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我院努力将实训基地按照“环境真实化,功能社会化,人员职业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训环境,在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照行业企业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求。

3 对我院体育专业实训基地专业文化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专业文化环境建设服务基础、理念文化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优先规划、整体设计,具备多功能并存。实训设备贴近生产(岗位)实际,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仿真性和超前性。目前,我院建立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育康复实验室、力量诊断与恢复实验室等。有健美操馆、武术馆、跆拳道馆、网球馆、篮球馆、排球馆、力量训练房等,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但专业文化建设在体现课程文化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实训室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岗位)标准与要求,文化氛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全方面发展多种功能实训基地,使其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生产实习、服务社会等有效实施平台,并能够产生良好的效能、效益。这样的建设理念或者思路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3.2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办学模式,使企业文化环境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我院通过与特步(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办了“特步班”,与湖南中幼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虎童足球教师班”,进行了“订单”培养,有专家参与到学院课程教材开发,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校中企、企中校”合作更进一步密切,形式更多样。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进一步改进现有办学模式,如:实训基地要向企业开放,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做到前店后场。要加强产学研工作,我院通过依托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主动参与社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营成果。

企业文化环境应该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严格、行为规范”的精神。在校园活动中应该适时体现。比如:实训场所的标准化管理,统一着装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很好的体现方式,这方面我院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建设。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企业、专业专题讲座、企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有企业文化内涵,如开设各种报告、讲座等;积极开展校园生活节等,举办专业学习创新活动,同时渗透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有意义和活力。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与学校的发展思路衔接,目前,我院“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正在有效开展,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期望我院能结合实际,把企业文化环境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取得一系列成果。

3.3 结合专业特点,展示体育文化

各校内实训场馆、仿真实训室等是以专业技能实训为主,应将在实训区醒目位置展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流程图,介绍本专业优秀教师和杰出校友事迹,张贴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工作照片和青春寄语,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着力营造体育行业真实职业氛围,结合实训分区,设计专业特色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爱岗敬业精神,着力营造人文素养氛围,注重励志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院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展示得不够充分。

3.4 养成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实际上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另一种形式,如何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基地文化氛围建设中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根据自身体育专业特点,将“奥林匹克精神”、“学生守则”等作为体育生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新生教育开始向学生宣教,开展体育美学、道德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同时将上述行为规范及其他励志、劝导用语悬挂张贴在仿真实训室、图书科研大楼、教学楼等各楼层大厅和通道上,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

4 结束语

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过程,它的改造、扩建、新建、评估等也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内涵的充实与更新过程。只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高职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参考文献

第2篇

《市场营销学》是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一门应用学与原理性学科。[1]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体育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且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已引入营销之道模拟软件进行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营销之道模拟软件,营造虚拟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经营中逐渐掌握营销管理的基本知识,在真实体验中提升营销管理技能,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体育市场营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市场营销学教学和研究的体会,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营销之道模拟软件的功能简介

营销之道――市场营销实操是一套全程模拟营销实战的综合训练平台。参加实训的学生可组成相互竞争的多家虚拟企业,为完成营销目标,借助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独立做出各种运营决策,并通过8个季度的运营管理,最终争取完成各种设定的任务,在所有模拟企业中脱颖而出。该系统由服务器、教师端和学生端三个部分组成。教师端主要是授课教师通过数据实时交互的方式进行课程授课指导,包括课程开课管理、系统参数配置、任务进度控制、公司经营状况、学生状态控制、综合分析报告、数据查询分析、综合对比点评等8个模块。学生端为学生提供了录入决策、查询资料、分析绩效等功能。学生根据教师的进度安排,通过对虚拟企业运营中各项市场营销进行管理决策,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并努力使企业绩效达到最佳。

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步骤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主要是运用营销之道模拟软件进行,其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阶段:在开展模拟经营之前,授课教师除介绍整个系统、介绍运营规则和商业背景环境外,还要根据学生人数和系统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的组建(每个团队3~5人),每个团队分别组建一家模拟企业(可模拟10~20家),并让学生为企业命名,进行角色的分配和职责的分工,设立系统中规定的总经理、财务部、制造部、研发部、市场部、直销部、渠道部和国际部等8个部门。组建团队和角色分配可由学生自主决定,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配。

第二步,熟悉操作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小组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国际总监、渠道总监等角色的学生分别查看系统中的演示数据,分析其他团队的做法,模拟运营1~2个周期,熟悉所有操作,并对使用中的疑问进行答疑交流。

第三步,初步进入模拟运营管理阶段:在进入第一季度模拟企业运营管理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团队成员需充分进行营销环境的调研和市场需求的预测,从而设计产品,进行渠道组建、广告投入等数据的分析,运用所学营销理论制定营销策略,从而开发市场,进入第一季度的模拟运营管理。

第四步,调整营销策略,提升经营效益阶段:系统可以让每个团队模拟经营企业8个季度,各团队通过对SWOT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略组合、国际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服务营销、波士顿矩阵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品牌策略、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团队沟通与协作,授权、执行力等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在总结上一季度的运营绩效和得失的基础上,对下一季度的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和调整,并综合运用多种分析工具进行营销整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营销综合能力,提升经营效益。

第五步,实训总结阶段:各团队的企业总经理进行述职; 各团队的成员对整个实训过程的得失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各团队经营成绩及综合表现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平衡积分卡的综合评价分对各团队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启示与经验

(一)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在营销之道模拟软件的实训过程中,通过逼真再现的商业环境和学生对虚拟企业的亲自运营管理,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在现实中可能碰到的各种营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能帮助学生在模拟营销中体验企业的营销管理,不冒风险,轻松体验,不断尝试,完成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分析决策,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

(二)帮助教师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8个季度的模拟运营管理实训过程中,每个过程都对应着一个理论知识,如何将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季度的模拟运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并通过对各团队的经营绩效与排名及优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从而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设计,选择最优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专业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教师必须在营销之道模拟软件的实训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更好在适应体育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第3篇

摘 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背景,对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适合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还对开展中职学校体育专业化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 :中职体育 专业化教学

一、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的概念分析

“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是指在中职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赋予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元素,采取较为专业的技能教学模式,通过中职三年的体育课程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且较为专业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使普通中职学生在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成为一名业余的“专业者”,让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化技术基础。

二、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按照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无法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在体育技能上有所收获。根据近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分析,学生进入中职以后,整体的体质情况反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下降,这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经过中职学校的三年学习以后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在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很少能够再有机会系统地接受体育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由于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今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使命,也有义务在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使他们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

2.中职学校体育为专业课服务的需要

中职学校专业构成复杂,可以说每个专业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护理、文秘、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形象气质要求较高,汽修、机械类专业对学生力量、协调性等要求较高。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利用好体育课堂提高不同专业类别学生身体素质,是中职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采取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做到体育为专业课服务。

3.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体育课堂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特别是在经历了体育中考以后,学生对体育普遍存在一种厌烦情绪,进入到中职学校以后,学生很希望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有用的运动技能,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必然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投身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中职体育工作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4.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会对体育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体育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体育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提升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形成较为专业的上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三、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探析

1.学校层面的问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是一项体育教学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特别是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温岭市职业中专为例,全校现在有班级数46个,开设专业有汽修、汽车营销、建筑、药剂、工艺美术等5大类,全校在校生人数近2000人。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合理分班、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在中职学校,实训课占很大比例,因为受实训器材的限制,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考虑实训课的安排,此外中职学校班级人数不均匀,男女生比例极不协调,诸如汽修专业的基本上没有女生,药剂专业的绝大部分都是女生,这些因素都对分班以及排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室内体育运动场馆等因素,制约了专业化体育的开展。

2.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以及教育观念

(1)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较为专业的体育教师肯定无法教出较为专业的学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全职体育教师7人,专业涵盖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羽毛球、田径等,从专业层面来说,基本已经具备开展专业化教学的条件,但也存在问题,例如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还有待提高,无法开展像健美操、舞蹈等课程。

(2)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也是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较为随意,内容由体育教师自己制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开展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够结合专业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

3.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关键。中职学校的学生从整体素质来说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体育课就是调节一下学习节奏、放松一下心情,而不是来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作用比较盲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教学内容的选择

中职学校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来制定。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应该以篮球、足球为主,药剂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生,应该以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为主。但是这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前面已经提过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比较多,实训课较多,课程安排比较复杂,如果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的安排。

四、建立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学校及教师的支持

体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内容复杂,从学校层面应该建立一个由校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统筹领导,以便及时总结与改进。体育教研组长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落实者,必须做好与组内教师的沟通,全体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改革的执行者,能够贯彻好这一制度,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

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以学校教师为例,基本都有一项自己比较特长的运动项目,但是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关键,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课堂自觉性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偏弱,如果没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将难以改革。此外,也要求体育教师把课堂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3.教学内容的选择,校本教材的逐步制定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专业种类制定,以汽修专业为例。高一第一学期以田径以及广播操为主开展教学,再搭配体育理论课,特别是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知识;然后在第二学期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如汽修专业开展篮球教学;第三学期可以设置足球教学,第四学期可以开展诸如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一方式优点是可以不用拆分班级,便于安排课程,缺点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方式是设定好每个学期的上课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根据学校实际,第一学期一般广播操教学是重要内容,所以在第一学期末让学生先进行选课,将选择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一个班级,安排好上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班级组合。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会给体育教师课程的安排带来压力,在具体课程的排课上可能也会有点复杂。再确定教学内容以后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制定校本教材,从集体备课开始,将每一个运动技能如何教学进行集中研讨,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总结反馈,及时地予以解决。

4.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改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观

传统的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当缺乏,以教师灌输为主,开展体育课专业化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因为长久形成的体育课堂学习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好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观进行疏导教育,让学生从“让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当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中职学校的发展滞后,体育场地普遍缺乏,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运动技能的专业化教学不足,学生也还没有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所以开展中职体育专业化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改革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梦琪.初中学生对体育分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3]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0).

[4]戴永伟.基于职业特点的中职体育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70).

[5]吴宝瑞.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浅论[J]. 唐山师范学院报,2012(11).

[6]周文芳.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4(4).

[7]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刘亚瑜.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9]黄海滨.中职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第4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技〔2012〕5号)精神,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上,提高信息技术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和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省于2014―2016连续三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含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工作,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10月13日上午,2016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场会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综艺厅举行,全省各所承担2014年至2016年省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校及未承担该项目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副主任科员詹宗超主持。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调研员吴艳玲、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罗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化专家王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陈建国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此次议旨在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陈仕楷在大会上介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沙溪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冯子川作了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推广使用》的发言,肇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曹希培作了题为《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及使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罗俊主任介绍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情况,展示了相关成果。吴艳玲调研员总结了广东省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

回顾展望,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全省概况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让信息化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我省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为此,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这两个项目立项,以实现让学生在实训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导及实训学习成果的评价。所有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省顺应这一潮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职业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考试平台,支持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工作,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我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屏幕上教师一对多的直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有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数字化还使教学资源的集约利用、校内共享、区域共享、全省共享变成现实,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这一做法及推广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提出两个引导性原则,一是引领性。要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二是实践性,要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支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学习系统。在“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导向下,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进行项目申报,涌现出沙溪理工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等一批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的先进学校。

沙溪理工学校作为项目建设学校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项目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7月,沙溪理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成为当年广东省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项目,项目建设历经公开招标、校企共建、中期检查、运行使用、结题验收等环节,于2016年9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目前,系统使用效果良好。2015-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申报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申报的院 《一体化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申报的《移动教学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再获批准立项。

沙溪理工这四个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均以原有的实训室(工作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建设和强化数字化课程学习功能,除配备学生学习用电脑、教学服务器或教师电脑、智能会议通教学投影设备、视频音频录播系统以及接入校园网外,重点是校企合作开发了各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和教学资源包。其功能主要涵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师生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中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为例,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使用时,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各自的账号登录学习系统,打开《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查阅和观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教学视频录播系统,将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汽车维修时的示范操作实时高清转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无死角观看,同时将教师的示范操作视频录制存储起来,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实操时又可将自己的实操过程录下来作为作业提交给教师检查和评价;课后学生还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与同学、老师或企业师傅进行在线交流。

第5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健美操 建设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系《健美操》精品课程获学院2007年度精品课程立项。多年来,该课程建设在力争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示范性课程方面做了富有特色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该课程的建设情况如下。

一、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关键

没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想抓好课程建设是不可能的。从《健美操》课程开设之初,我们就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1.改善团队结构

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重视整合优质资源,将健美操、瑜伽等课程的教师吸收为教学骨干,同时不断吸收健美操专项的新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目前,该小组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1人,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建立导师制度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设置导师制,即由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实施“传帮带”。导师在一定时间内随堂听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带领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从而使他们的师德规范、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提高。

3.加强学习提高

重视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创造各种机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以及社区健身点的挂职锻炼,不断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团队已有1位教师多次参加全国性与省级健美操短期培训学习,多次获得省级荣誉,2位教师分别获得杭州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和健美操大赛“优秀教练员”称号,获得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认证资格。

二、抓好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研促教学

课程建设小组的教师长期坚持教研制,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以提升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007年,课程建设小组教师共承担厅级科研项目2项,撰写10余篇学术论文在省内外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

如何高起点建设课程,促进课程上水平、创特色、见成效?保持教材的先进性,使教材及时反映最新成果,尤为重要。我们重视教材建设,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健美操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健美操课程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等工作。

三、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实训环节,既重视加强校内场馆建设,又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校内,校健身健美操协会举办的多种活动可供健美操专修班学生教学实习和健身指导。采取组织学生看课、听课、评课、试教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健美操的技能。

在校外,浙江省、市体育局,我们通过签定协议,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场馆,如杭州市黄龙阳光健身馆、精瑞健身馆、温州百顺健身俱乐部等场馆是我校健美操课程专修学生经常顶岗实践指导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相长、校企合作。

四、拓展学生课外实践的渠道

根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我们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健美操团队尽可能地参加相关竞赛与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也获得了各级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2008年5月,浙江电视台成立三十周年及为北川灾区捐款而进行的健美操表演;09年3月的浙江电视台嘉年华健美操表演;08年的世界男排预选赛的啦啦操表演;全国第六届农运会(杭州赛区)组委会邀请我系组团参加男篮比赛啦啦操表演;CUBA篮球比赛啦啦操表演;2010“格林康体杯”中国国际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在黄龙体育馆开打。体育系啦啦队助阵。自2008年10月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健美操专项第一次50余名学生通过国家健美操健身执业资格考试。

这些充分展示了健美操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弘扬了我院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也从服务社会中赢得我们自己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五、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1.认真开展教研活动

每学期,课程建设小组都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在学期初,主要是通过听课、看课、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问卷、听取学术委员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方案。在学期末,主要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

2.不断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成绩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制度。比如,定期组织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学习的兴趣程度,并对健美操课程专修班学生在参加教学实习、顶岗锻炼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裁判等工作的实际成绩和学生期末考试的表现,对学生在综合应用健美操课程知识与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听课、考察实践教学、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教师自我述职等形式,对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科研进展等方面的实际成果进行综合测评;建立学生评教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教师个人,以评价促改进。

3.关注社会评价

由于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贴市场,注重办学特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声誉。体现在学生认证教育方面,对于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考核,我们都鼓励《健美操》课程专修学生参加,认证通过率达到100%。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今年社会体育专业的健美操专项毕业生就业率都在100%。

六、结论

健美操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学校体育的品牌,也是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仅仅依靠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是不可能保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加大投入是建设高质量的健美操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加强领导及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健美操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有效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玲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第6篇

关键词:健美操;就业导向;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培养方向,具有综合性、持久性、普遍性的人才特征,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就业行业其综合职业能力也各不相同。而在健美操当中,其综合职业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具有动作编排能力、沟通咨询能力、指导领操能力、扩展健身能力、管理服务能力以及健身运动常识能力。针对行业所需要的这些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健美操专业人才需要科学构建实训实践项目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着重培养,而实训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素质教育的综合教学,是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环境、职业特点、培训能力等的具体认知过程。因此,实训实践教学,是健美操专业为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所必须要改革的部分。

1.科学构建实训实践教学项目

科学构建健美操实训实践教学,是整个健美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项目任务,对学生的基本能力、音乐动作编排能力、建设扩展能力、健身常识、沟通咨询能力等进行针对性培养。

2.加强健美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设计等过程的监控与考核

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背景来进行的,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良好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而通过对学生实习和设计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能够对学生实行全面性的知道,提高学生实习和设计的质量水平。

①在健美操专业学生具体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对健身俱乐部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指导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掌握。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具体实习情况选择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安排和指导。

②在学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健身俱乐部多个岗位进行循环工作,从而对各个岗位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掌握,并逐渐承担对整个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管理、组织等工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③在学生完成实习后应按照要求对实习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实习报告,连同实习记录一起交予实习导师审批。

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设计健美操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应打破传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按照教导、学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安排教学。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学生对已学的技能和训练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学只起到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任务过程中,学生的身份由知识的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运用这,主观的对情境模拟以及具体操作进行认知,这一位置转换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三、推动学生积极考核“双证书”,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双证书”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它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生必备的硬件基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学分与证书相挂钩,通过这种强化措施,督促学生完成证书考核,使得学生在完成知识水平要求的同时,也能达到职业技术水平要求。

四、通过竞赛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开展社团健美操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积极学习知识技术,是老师检验学习成果和学生专业技术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社团的组建、动作的设计、音乐的编排等具体事项都交予学生自己来完成,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建议和纠正作用,使得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能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好的加以掌握。通过这种竞赛模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将各方面技术更全面的做好,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结:

健美操主要通过体育院校进行教学,长期以来其教学体系相对严谨,导致综合型健美操专业人才较少。近些年,随着健美操运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健美操被纳入我国体育界第一批特有工种职业鉴定项目。这一举措标志着健美操从此走向标准化的体育职业教育道路,同时也促使健美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类型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中的各种类型健身俱乐部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各界对健美教练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关健美操专业教学就必须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培养方向,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其练,周美芳,郭娟,卢英,王洁.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第7篇

一、锁定手球特色项目

我校是一所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占地面积39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9724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4个,在校学生2291人,教师107人。学校有可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12926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5.64平方米。拥有250米塑胶田径场,室内手球场馆一片和室外手球场两片。体育器材按国家教委颁布《体育教学大纲》规定配备齐全。

学校各项体育工作齐头并进,手球工作更是成绩优异。我校配备了三名专职手球训练教练员,三人均多次参加了省、市的教练员培训班。同时,每学期将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校长和分管领导能深入实际,掌握传统项目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体育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生活问题。学校各职能部门、班主任能支持、关心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同时,我校非常重视与市内各传统项目学校的联系、沟通,经常与他们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我校的手球训练能蓬勃开展起来。

手球训练做到每周平均训练5次,晨练每次60次分钟,下午每次90分钟。在梯队建设方面,我校手球项目建有校级竞赛队、中年级组、高年级组参赛队、班校运会运动队,形成梯队衔接。2010年1月学校成立校手球队,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得力,成绩出色。学校2011年11月被苏州市体育局命名为“苏州市手球学校”;2011年12月被昆山市体育局、教育局命名为“昆山市业余训练先进集体”,2013年7月被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2014年1月被苏州市体育局命名为“苏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7月获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男子组第三名,同年获苏州市手球比赛第一名,2011年7月获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女子乙组第五名,同年获苏州市手球比赛第一名,2012年7月获全国小W生手球锦标赛女子甲组第九名,同年获苏州市手球比赛第一名,2013年7月获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女子甲组、乙组均获得第五名,同年获苏州市手球比赛第一名,2014年7月获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女子甲组第十名,同年获苏州市手球比赛第三名。

二、全面优化体育教学

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严格按照苏州市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保证体育课开齐开足,保证体育课质量是我校一直致力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在课改兴趣体育中找到了结合点,努力培养学有兴趣、学有所长、学有技能的健康学生。体育课质量稳步上升。我校长年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上下午的眼保健操活动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课外活动时间,两操一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纳入班级考核和教师考核,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运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健康起来。”近年来学生国家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在96%以上,优秀率达10%以上。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并举行拔河赛、踢毽子比赛、跳绳等各种比赛,从锻炼选拔到参加比赛,学生参与面达100%。

同时,我们坚持认真抓好体育常规教学工作,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制定了《体育课教学常规》《体育活动安全保护制度》等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安全参加体育锻炼。十多年我校没有出现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校还被评为苏州市平安校园和昆山市文明单位。我们要求体育教师(尤其是负责传统项目的教师)必须制定好学期的工作计划,设计出每周、每节课授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手段、器材等,使教学工作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重点而有所侧重。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在面向全体,全面做好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手球特色项目。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手球传统校的管理和训练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成立了手球传统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具体分管手球训练队,并安排专职体育教师担任教练。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领导,我校手球传统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按照有关要求对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和总结;我们还制定了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检查训练计划,落实训练经费,协调训练场地,使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常规、有序地进行。经过不断地总结,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抓好手球传统校训练工作的常规管理经验和科学训练经验。

三、科学开展体育训练

第8篇

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课程系统讲述景观设施设计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环境设施的设计特点、景观设施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各类设施设计要求,为后续景观设计课程做好必要的基础。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需要强调景观要素的组合,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1)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性训练课程之一,是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环境设计场景作品,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设计元素来表达概念与思想的结合,这才是本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2)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学生对设施与环境的结合与创造,在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上要注重设计思路的传达,这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2.课程定位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设施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建立专业的设计意识,为后续的相关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安排及教学特色

1.课程安排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专业能力提高重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将章节内容分成为若干知识点,将课程内容转变为可操作的课题设计,使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课程由绪论和八个分课题组成,分别是: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概述、景观设施的设计和展开、构筑物小品、水景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环境景观标志与雕塑、健身和体育设施。课程具体内容的实践环节如下:(1)现场教学(实践环节):设施场所参观实习①目的:现场体验设计环境的空间、尺度及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要点②形式:设施场所实地现场参观考察③考核方式:考察报告(2)快题设计(实践环节):单体设施设计训练①目的:单体设施设计快速训练,训练次数为三次,可选类别(构筑物小品、水景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标志与雕塑类设施、健身和体育设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迅速掌握单体设施周围环境特点、尺度、比例、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训练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3)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成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①目的:课堂进行成组景观设施设计训练,将前面设计的单体作业设定一个场景(小区、校园、公园、广场等)成组设施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次数为两次,通过训练迅速掌握设施周围环境特点、各个设施尺度、比例、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训练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4)课堂讨论(实践环节):作品分析与讲评①目的:将前两次成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在全班同学之间相互评图,促使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在学生评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点评,促使同学快速掌握各组设施所在环境的设计要点。②形式:设计教室学生互相评图及教师点评。③考核方式:图纸评阅及学生答辩。

2.教学改革特色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现场观摩教学、景观设计精品案例参观讲评、课程调研、社会企业实际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2)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程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实行个人实训、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分层次消化课程内容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课程重点的内容通过理论讲述、初步设计、强化训练、分析总结等分层次进行消化理解。

课程考核方式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1.课程作业

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做五个课程作业,课程作业以个人作业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小组合作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有独立的工作和观点。课程作业内容包括:场地调研、观点论述、方案设计等。五个课程作业包括三个主要景观设计要素的单体及环境设计,最后两个设计课程作业是将前面设计的单体作业设定一个场景(小区、校园、公园、广场等)成组设施设计,关键体会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为思考题,同学自己有问题的可提出来进行讨论。另外在课程中间设置期中课程作业讨论会,将课程作业的阶段成果用来讨论和汇报,用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研讨,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仅仅作为引导。

3.期末考核

在本期结束时,每个人都需要提交五份设计稿,并选择其中一个组合设施设计作主题汇报。考核成绩综合课程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调查的项目成绩给出。每人的汇报严格控制时间,促进学生提高设计思路的口头表达能力。

4.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这次的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设计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改革,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了逐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水平也逐步提高,本次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总结目前国内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利与弊,并且结合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以培养高水平设计人才为景观设施课程教学的核心宗旨。并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评价模式。在景观设施在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讲授、实践辅导、现场调研、教学研讨、设计实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全方面激发学生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研究中的难点及进一步发展思路

1.课程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建议。(1)目前的实践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优秀作品资料目前还只能在课堂上欣赏,每次携带非常不方便,而且课堂时间也比较有限,考虑做成电子案例供学生课堂使用。另外,有些景观实践基地相对比较偏远,交通不太便利,学生往返和现场讲授观摩的总体时间比较长,同目前的教学时间安排相矛盾,今后需要调整。(2)目前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今后可以考虑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网络互动,效果会更好。(3)教学方法还有还有待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辅导答疑和小组讨论环节需要不断健全和规范,需进一步完善课程的系统性教学引导,加强本课程与前期课程的联系。

2.课程教学思考与进一步工作设想(1)深入研究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化与整合,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2)完善景观设施设计实训课程补充学习资料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3)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料整理工作,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4)继续整理学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并编辑成册。(5)继续收集本课程当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形成较好的课程案例资料库。(6)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吸收相关院校景观设施课程中教学改革经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进行运用。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校企共育;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社会、提升办学效率的必由之路。H校以烹饪专业为试点,在依托行业能源优势,探寻校企战略合作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探寻解决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之道。

更新理念 引企入校

烹饪专业是H校的特色专业,历史悠久,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近年来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是招生人数与企业的需求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二是教学时空与企业生产实际时空错位、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协调;三是出现了教师断层,专业教师数量减少;四是现有的校内实习、实训设备日益陈旧、老化,场地狭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五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选择烹饪专业持观望姿态。

面对现实难题,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基点,进而进一步做优、做精、做特烹饪专业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多次的调研与分析后认为,必须克服“只管埋头拉车,不问路在何方”的旧观念,必须树立要时时“抬头看路”,甚至还须“请人领路”,从而提高内涵建设和专业水平,而依托烹饪行业优势,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是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突破口。

学校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打破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走“引企进校”的路子,采用“开门办学”的方式,依靠本地行业资源优势发展烹饪专业教学,推进烹饪专业与本地餐饮企业的密切合作,奏响“引企入校、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四部曲,构建“顶岗实习、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立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变“计划驱动”为“需求驱动”,变“推销毕业生”为“订单培养”。让学生练得好技能、学得到本领,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搭建平台,完美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校企共育 订单培养

随着当地烹饪行业的转型升级,五星级酒店也开始在县城出现,对烹饪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也在主动寻找本地的职业学校寻求合作,校企双方“相亲”成功,达成“联姻”意向。学校将此作为校企合作新路的一个宝贵的契机,一系列的亲密合作由此展开,“立体育人”的新型教学模式由此实施,东恒盛大酒店与学校11级烹饪专业的学生成为首批合作参与者。

1.从初步感知到深度合作

在烹饪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踏实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企业家的声音回荡在学校,让教师的身影出现在企业,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首先是学校了解校企合作环境,在听取介绍后学校实地考察企业,重点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员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了解,认为该企业提供的优质实训教学条件能为烹饪专业的学生创设良好的“立体育人”新环境。

其次是组织“特殊家长会”,组织烹饪专业的全体家长和学生代表实地参观东恒盛大酒店,亲身感受了五星级酒店的员工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了解了企业的整体规划、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让家长也参与其中,成为校企合作的有力支撑力量。

然后是企业专家进校园,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深入课堂,给学生授课,介绍餐饮业最前沿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职业指导等环节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与企业水融的关系为校企交流提供极好的平台,为企业的有计划用工提供了坚实的储备,形成了“学校全面开放、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合作机制。

最后是派遣师生走出去,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和学生一起感受企业文化、接受先进的专业技能培训。

2.从平面合作到立体育人

在培养理念上,学校“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校企订单教育一拍即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量体裁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企业也树立了“实训实习进企业,量体裁衣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在操作流程上,企业从一开始的派遣专家做讲座、上课示范,到后来依据自身岗位需求提出专业设置要求,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从最初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到后来将实训课程设置在企业现场,安排学生到真实生产场地进行体验实训,实训教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弥补学习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差距,解决就业与市场对接难题。

在管理模式上,校企双方采用了“双班主任制”的新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即专业老师是他们的主要管理者,在企业期间,则接受企业安排的“班主任”管理,技能、管理、培训均由企业方全权负责,按企业自己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学校的专业教师“退居二线”,协同企业管理,以便学生接受企业全真职业环境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实训、再培训之后,学生经考核合格才能正式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在整个严格而有序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得到飞速上升。

3.从破解瓶颈到多元共赢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从根本上找准市场定位,突破了烹饪专业的教学瓶颈,克服了“黑板上做教学、课堂上搞生产”的产学脱节问题,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凸显了办学特色,适应了社会需求,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显著提升。

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经过全真环境训练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普遍提升,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储备。

学生是最大的赢家,“立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职业发展,铺就宽广的就业之路。首批尝试的2011级烹饪专业的学生们普遍认为:经过了一场正规化、社会化、实战化的培养和历练,不仅专业技能大为提高,在职业素养、社交礼仪等方面都获益匪浅,在酒店真实环境下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创新模式 建立机制

回顾与展望总能引发深沉思考:曾经的路怎样走过,现在的路走得怎样,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学校烹饪专业的新型校企合作之路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及时总结回顾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前提。

1.抓住“一个关键”

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的一大关键是选择企业。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先对企业的规模、发展趋势、实际岗位需求等信息必须全盘了解,合作双方一方面要找到对接口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接受正常的高中阶段教育,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实战训练。企业双方在相互理解、互为支撑的前提下谋求互惠双赢。

2.形成“一套机制”

校企双方要建立一套实用适用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从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着手,用明确的制度来化解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实现分工与合作的良性互动,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3.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校企双方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互通信息,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进一步融合。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联络员,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除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还可以对突发事件的进行及时处理。

4.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师资建设问题。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项能力,既要善于管理学生,还要懂理论,能带实习。学校不但要通过各种培训完成教师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产品研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管理、生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机械制造工程 高级文凭 培训包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06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Parsing

CHENG Peibao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Australi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age, compared to China and Australi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ustralian TAFE, then explore to improve our high duty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leve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

Key words Australi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diploma; training packet; vocational education

1 澳大利亚高级文凭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文凭相当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按照资格框架(AQF)分为六个等级:I级证书、II级证书、III级证书、IV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国内职业教育可简单分类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技校、职业中学、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澳大利亚高级文凭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文凭相当。我们通过全面了解到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并对澳大利亚高级文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初步认识。

2 高级文凭对应的职业能力概述

高级文凭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在澳大利亚高级专科文凭需要2到3年完成学业(和我们国家一样)。课程主要训练学生为履行技术和管理职能而进行深入广泛并具有复杂性的分析、诊断、设计、实施与评估的能力。这包括开放新的标准、应用知识或程序的技能等。学生学习将大量的基本原理或复杂的技术应用于广泛的未知的环境中以履行复杂或特殊的职能,同时也制订广泛的方案、预算和长期计划。

我们国家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或大专文凭的职业能力要求,2013最新职业标准的提法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扎实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适应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设备操作、工艺技术及基层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澳大利亚TAFE学院学生没有开设体育课、德育课和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相对我国高职学生来讲在有限的2至3年时间内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3 中澳两国机械工程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根据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National Code: 21622VICCricos Code: 057890A Campus: Heidelberg)的规定,学生需要在2~3年内完成49个能力单元(课程)共计2600小时的学习任务。我国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学生在校时间大都是2年半,最后半年顶岗实习,在校期间理论课时1364学时,实习实训1811学时,总课时数3175折算成小时后为2646小时,二者学习任务相当。教学计划所覆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和澳大利亚高级文凭所要求知识与技能水平大部分一致,但差别也还是明显的(注:我国高等院校每个课时按课时50分钟计算)。

通过对中澳机械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对比,我们发现澳大利亚机械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设置职业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入校后直接就开始学习专业领域课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2)能力单元科学细致。澳大利亚高级文凭培训包所提供能力单元(课程)更加细致,更具有灵活性。我们看到,该高级文凭培训包提供了49个能力单元(课程)供学生选修,能力单元比我们细致,不是学科性质的,也不像我国高职课程体系那样划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更像是一个个需要执行的任务,是真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项目或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做到了把构成高级文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解为不能再小的细胞――能力单元。这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时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地方。(3)注重知识应用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非常注重各种科学原理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比如液压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气动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热力学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环境问题在工程项目的应用等等。由于澳大利亚TAFE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毕业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4)课程面广而且先进。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所包含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工程图学方面内容涉及手工绘图、计算机二维三维制图、计算机建模、计算机虚拟装配、工业设计、CAD扩展功能应用和CAD管理系统等;机械设计基础方面内容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机械制造方面内容涉及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方面内容涉及液压、气压传动、PLC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材料科学方面内容细分为基本材料和先进材料的工程应用、冶金原理应用;其他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等。(5)实训教材简明实用。通过对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海德堡校区(Heidelberg)工业实训基地的调研发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与我国相比十分简明,有些专业课程根本没有教材,只有任课教师的讲义。原因是专业技能与产业升级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日新月异。(6)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专业的理论课任课教师均要求较长时间的企业任职经历,一般是3年以上;担任实训课的教师大都来自行业企业,都是百分之百的能工巧匠。实践环节的教师数量占到1/2至1/3。(7)专业建设特色鲜明。澳大利亚盛产铁矿石,机械工程专业开设生产和工程设计的钢结构课程、基本材料和先进材料的工程应用、冶金原理应用非常符合澳洲国情,按照澳大利亚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包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4 澳大利亚TAFE学院机械制造工程实训条件调研

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是TAFE教育办学非常成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校共有7个各具特色的校区。2011年11月笔者到澳大利亚政府网站推荐的承办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文凭培训的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海德堡校区(Heidelberg)工业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机械工程领域实训设施,并拍摄了大量的实训场景照片。客观地讲,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厂房、设备、工艺装备等硬件和国内高职院校相比,不论是质量、数量还是装备的先进性等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环境保护意识、实训安全制度建设等软件建设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结束语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始终处于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行业,澳大利亚所推崇的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广泛应用。在我国积极展开对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当中,澳大利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有相当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地方。总而言之,本文围绕我国与澳大利亚在机械制造工程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总结了我国可借鉴的澳大利亚成功经验与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从事机械制造工程领域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丁晓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

[2] 周红利.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国外职业教育,2013(1).

[3] 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5-48.

[4] 邱均平,董克.985高校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以2012-2013年本科专业评价结果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92-97.

[5] 茅建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中国培训,2011(5).

第11篇

针对化工企业具体某个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各个化工企业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岗位不同,所要求具备的岗位素质也有区别。例如一般化工企业化工操作分为外操和内操,所要求的岗位素质就不同,外操负责设备日常的巡检,要熟悉设备,具有强健的身体,不能恐高,要有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内操要具有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

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健全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公共素质

学院公共教学部、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协力不断优化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例如:思政课程,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等品行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对择业更加理性;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劳动课程,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素质;体育俱乐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健康体魄;非专业社团,重点培养学生特长素质,如摄影、围棋和茶艺等。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专业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推行“学、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生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素养奠定基础。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始发站”

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活动不能割裂,要注重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培育学生职业素质。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技能得到递进式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是螺旋式发展。1.基本技能实训。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称量工具的使用、精密量器的选用、实验室的安全及应急处理等,在实训中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所学专业特点,使学生形成对化工行业的认同感并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培育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实训室设备的近距离接触,跟化工专业有关的生活中常见的项目检测,引导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实训过程中的相互帮助,感受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玻璃仪器、称量工具等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专业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化工识图与绘图实训、管路拆装、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实训、化工单元设备的手动和自动操作实训、化工单元仿真培训等,重点培养学生行业素质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认识、体验化工单元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充分了解设备特性,规范操作,养成安全意识;通过分组实训,认识到只有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沟通才能完成任务,养成协作、沟通的习惯。3.综合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丙烯酸甲酯合成、乙醛氧化制乙酸等工艺仿真操作。通过对设备的开停车操作、正常运行和事故处理等模拟操作,实现了对整个化工工艺过程、DCS控制的演示。通过认识自动控制系统、自动信号与联锁保护系统等,降低学生对化工行业安全的担忧,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化安全意识;通过现场操作和DCS配合,领悟沟通、协作的重要性;通过事故处理,提高学生应急事故的应变能力。通过实训,进一步拉近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距离,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综合技能实训是对专业技能实训的综合和升华,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继续对行业素质进行养成之外,要注意岗位素质的培养,通过工艺过程仿真实训,认识不同的岗位职责,理解不同工种、相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综合实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在校内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各层级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加油站”

职业技能大赛在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心理素质、沟通和协作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敬业精神和自信心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充分认识沟通、协作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逐渐成熟的各层级职业技能比赛,可以成为学生重塑信心和坚定职业远景的得力载体[2]。1.建设专业社团,有利于选拔人才。组建绿色化工生产、火眼金睛、化工生产设备维护等专业社团。从大一入学后,选拔学生,组建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参与洗涤剂的生产、实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项目,优秀者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的助手参与实训教学,并作为各级大赛的种子选手。通过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学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和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广泛开展校级比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学院层级的比赛由专业社团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比赛没有名额的限制,参与面比较广;赛项参考省赛、国赛,为省赛和国赛选拔队员。例如化工管路拆装大赛是团队操作项目,既考核学生拆装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管路的拆装顺序、阀门、法兰等的拆装等操作技能,又对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团队协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拆装的质量和速度;细节问题比如物件的整齐摆放、考核场所卫生等也纳入了考核标准。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参与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3.积极参加省赛,锻炼队伍。通过公正的赛前选拔、有效的赛前训练、紧张的现场参赛、全面的赛后总结,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以化工生产技术大赛为例:精馏实操环节三个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要规范操作、保证精馏设备安全运行,又要保证浓度达标的同时最大程度体现产量,充分体现了化工企业最看重的协作、沟通和安全等职业素质;仿真环节阶段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化工博物馆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转站”

化工博物馆分为内馆和外馆两部分,内馆中展示化工发展史和企业捐赠的仪表和阀门等;外馆将框架结构施工,对企业赠送聚合釜等大型设备安装,真实还原企业的生产环境。要挖掘化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内馆的化工发展史,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化工博物馆还可以培育安全意识,进入博物馆参观或学习之前,都必须先接受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外馆,必须佩带安全帽,扶着楼梯上二层平台参观,对能接触到管线、阀门和开关等不能随便乱动,通过上述规定,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意识、每一步动作。使化工博物馆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转站”。

(六)校内企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试基地”和“练兵场”

与第三方检测企业青岛中一监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院内投资建设分公司,负责学院所在区域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业务。校企双方签署协议,企业负责管理和经营;校方安排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通过合作,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校方提供场地、人力和智力,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学校可以更加自由的安排多批次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校方的教学安排。校方以校内企业作为“中试基地”,检验在校内实践过程中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情况,查找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也作为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之前“练兵场”,让学生逐渐适应“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为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七)顶岗实习是职业素质培养“终点站”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配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和素质不尽相同,学校要采出措施,避免“放羊”现象的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素质的培养。学院要求学生在每周总结中要体现岗位素质的学习情况;各导师在批阅周记、专业指导、毕业答辩过程中要注意岗位素质的提炼、总结;注意和企业指导教师交流学生岗位素质的不足。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来说最为关键,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阶段。

(八)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无缝融合,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催化剂”

对于化工专业而言,用企业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角色转换。实训室的文化建设要具有学习、警示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1.学习功能。主要实训项目、设备功能、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操作说明等全部上墙,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2.警示功能。利用警句、警示牌、洗眼器、急救药箱和灭火器等,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培育安全意识。3.职业素质培养功能。实训室职业氛围营造要体现化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严格”,对化工设备“规范操作”,和班组同事“协作沟通”,对化工过程“安全生产”,对环境“责任关怀”的要求,具有职业素质培养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素质培养机构,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学院成立公共教学部、知行书院,健全校内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为化工技术类学生公共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教务处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团委管理社团,社团活动注重向专业化、职业性、技能型方向发展。为学生行业素质和岗位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携手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所以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靠领导的人脉。为了使校企合作健康、稳定的深入发展,学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建立联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协助各二级学院接触、了解、掌握相关企业单位的情况;二是服务机制,学院举办青岛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营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平台,企业提供项目,学院提供科研支持,共赢发展。

(三)推进技能竞赛月,同步提升技能和素质

为深入推进技能大赛常态化,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为目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校级培训和选拨,学院规定每年11月份为技能竞赛月,将院级比赛覆盖到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参与面广泛。比赛项目对接市赛、省赛和国赛,为上一级大赛选拨精英人才。深化与企业合作深度,由企业赞助大赛经费,派出专家参与大赛命题和比赛过程,为其选拨人才。广泛宣传技能竞赛月中获奖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升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四)“下午茶”座谈会,鼓励更多学生走向成功

院长亲自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师生在T-garden共饮下午茶,鼓励师生;学院将学生获奖的事迹进行宣传,用他们的励志成长经历感染、教育更多的学生,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走向成功。

四、培养成效

(一)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佳绩

学院荣获获第三届“隆腾杯”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首届山东省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01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分析检验”项目竞赛,获团体三等奖。

(二)就业能力突出

2014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35人,毕业生网签率为54.8%(全院平均46.1%)。正式就业率为90.37%(全院平均88.81%),整体就业率为98.52%(全院总体就业率为97.47%)。

(三)校企合作成果丰硕

第12篇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校企合作与七项重点建设任务均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成为中职学校创建示范校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过近一年半的探索和研究,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中职学校培养出对接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

转贴于

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

转贴于

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