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计划

时间:2022-05-11 01:34:05

体能训练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第2篇

一、课训练计划变更的重要意义

教练员是训练中的主要控制者,运动员是主要受控者,而计划是教练员为达到训练目的,对运动员训练活动实施控制的控制程序。在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根据以上谈到的不同情况变化,及时准确采取措施,变更训练计划,采用相似的手法和方法,以确保课训练任务的完成。计划的变更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教练员不能随意变更训练计划,不是所有差异都必须予以变更处理,有的情况需要坚持,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变更得不准确或者随意地变更,训练会变得无一定计划、无一定的方向,最后被千变万化的许多因素牵着鼻子走,失去对训练的控制,有时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课训练计划的变更是教练员控制计划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避免总体上更大的变更。

二、课训练计划变更的对策

课训练计划变更的方法总体上有五种,一是变更训练负荷,二是变更训练任务,三是变更训练内容,四是变更训练手段,五是变更组合顺序。结合多年训练实践,介绍一下不同情况下变更的办法和目的。

1、自然环境和训练环境的变化

变更的目的:争取实现原计划目标。

变更的办法:变更训练手段和训练任务。

比如技术课训练,因为雨天或雪天不能正常进行时,就必须变更课训练计划,可在室内对墙或对网进行重量与数量相同的投球练习等。通过相似的手段来完成本次课的任务。

2、训练课中出现好的技术苗头或坏的技术苗头现象

好苗头变更的目的:抓好突破时机进行巩固。

好苗头变更的办法:增加训练次数,改变训练内容。

坏苗头变更的目的:防治错误动作定型。

坏苗头变更的方法:改变训练手段,尽可能改变技术错误。改变训练内容,改变本课的训练任务。

比如在标枪的技术课训练中,技术不稳定,不定型是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因此训练课中一旦出现好的技术:如从助跑到最后用力的衔接相当好,且用力顺序又正确时,这时教练员可根据该队员的身体反映情况,适当增加投掷次数,以保证技术的掌握与定型。相反,就应及时改变训练内容,减少技术训练次数,以避免错误动作的重复。

3、一般性的运动创伤

变更的目的:力争接近原计划

变更的方法:变更训练内容,负荷和手段

比如:肘关节受伤,专项力量课中的头后反举就必须停止。可改为鞭打、颈后举等练习手段。

4、病的情况下

变更的目的:加快疾病的痊愈,小病应保持负荷的适宜度。

变更的方法:抓紧治疗。

教练员应关心运动员的病情,及时治疗,尽早康复,此时运动员应休息。如小病,可进行适当的运动,一方面保持运动量,一方面增强抵抗病情的能力。

5、肌肉感觉不好

变更的目的:保持负荷的适宜度。

变更的方法:降低负荷强度,减少训练的次数。

比如运动员感觉身体无力、疲劳、情绪低落,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反应情况及时变更训练计划,可降低原计划强度,减少训练次数。教练员在这种情况下切忌再用高标准要求运动员,以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教练员只要求运动员去完成训练内容,不考虑运动员的身体反映情况,或者不去关心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这是教练员工作的失误。

6、训练目的的变更

变更的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目标。

第3篇

摘 要 本文分析并研究典型周计划的训练内容及训练要求的排列顺序及组合结构模式,并通过三种常用占主导型结构模式的训练实验比较,发现准备期最佳周计划结构模式有五个基本特征。这对加强年龄组游泳的基础训练和四种泳姿全能训练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并丰富了训练结构和训练过程的理论。

关键词 年龄组 典型周计划 结构模式

9-14岁年龄段的训练,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要求,主要是向高水平和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其任务是要打好基础。根据我国训练年龄组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我国游泳界在认真总结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成功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反映我国少年儿童游泳训练规律的年龄组训练大纲。在年龄组的竞赛内容中也突出以200米混合泳及400米、800米自由泳和四式专项50米、100米为主的全能比赛。运动训练的实践提示,解决年龄组游泳训练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和尖锐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要重视年龄组四种泳姿全能训练的周计划结构模式的研究。

一、年龄组游泳四式全能训练准备期周计划结构模式,常用主导型的结构种类的调查

运用周计划结构划分标准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将向七省市49名教练员问卷调查收回的48份9-14岁年龄段的进入全国和各省年龄组比赛的前八名典型周计划,及通过资料收集法、档案查阅法收集的52份典型周计划进行分类。发现有三种常用主导型典型周计划结构模式,三者占统计数的68%。第一种我们根据类型划分标准把它称之“循环二段式”。即四式全能训练的各主要内容和要素在一周之内的排列顺序及组合有二次循环。第二种,我们根据类型划分标准把它称之为“分层单项与专用递进串联集约式”,即主要训练内容各要求在一周之内按专项训练要求,四种泳姿由单项专项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专项基本素质到专项素质,最后集中到专项,量由大到小,强度由低到高。第三种根据划分类型标准,我们称之为“并联平衡式”。

二、三种不同典型的周计划结构模式的实验效果比较

我们对9-14岁年龄段的年龄组运动员(男女各40名),9岁组10男10女,10岁组10男10女,11岁组10男10女,12岁组10男10女。进行了共12周三种不同典型周计划结构模式效果的比较实验。每一种典型结构模式的实验时间为四周,实验前和实验后都进行全能测验(测验项目均通过随机抽查确定为9岁年龄组为蛙泳全能,10岁年龄组自由泳全能,11岁年龄组为仰泳全能,12岁年龄组为蝶泳全能),实验结果见表1。

(一)“循环二段式”四式一能训练周计划结构模式特征及对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

“循环二段式”周计划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与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有:1.泳姿技术排列是蝶-仰-蛙-蝶-仰-蛙-(专项)的排列;2.素质是耐力-混合泳-力量-耐力-混合泳-速度-专项;3.课次数量在此种结构中一般是13次左右。此循环二段式的根本特征是技术与素质的训练一周之中有二次循环重复。即四种姿式蝶、仰、蛙有二次重复,耐力-混合泳-速度也有二次重复。

(二)“并联平衡式”周计划结构模式特征及对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

“并联平衡式”的周计划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与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是:1.训练内容和要素是按四式与素质交叉安排,第一天蝶泳,第二天耐力,第三天仰泳,第四天混合泳,第五天蛙泳,第六天速度,第七天自由泳。2.“并联平衡式”周计划的结构模式的一周总课次在13-14课次左右。3.并联平衡式周计划结构模式的周计划顺序和组合采用辅助型训练课和基本型训练组合模式,一般早上采用辅助型训练课,下午采用基本型训练课。4.辅助型训练课的时间一般是早上在一个小时或者50分钟左右,主要是基本技术和手腿的训练。基本型训练课的训练时间一般是2个多小时至3个小时左右。5.基本型训练课中一般具有2个训练重点或任务,由于在训练内容方面技术上实行泳姿分开。

(三)“分级递进单项与专项串联集约式”周计划结构模式特征及对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

“串联分层递进单项与专项集约式”周计划的结构模式,从星期一至星期日,训练内容及训练要素的排列顺序其特点是从专项基本技术、专项技术、专项速度、专项耐力、专项速度耐力、混合泳、耐力、全能比赛项目的安排方式进行的。每周的课次均是13-14次课。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每次课安排均有1-4个训练要素及1-2个重点训练内容。2.四种泳姿均是由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技术,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素质,四式单项与专项基本速度,四式单项与专项与专项基本耐力同时发展的,逐步由低级到高级,由软至硬,由量至质,强度逐步提高,由分散到集中,衔接过程紧密,因而四种泳姿同时推进,通过组合自由泳、混合泳训练,最后以全能比赛项目作为集约点突出训练,效果明显。

三、年龄组四种泳姿全能训练准备期最佳周计划结构模式特征的确认

(一)年龄组全能训练准备期周计划最佳结构模式的整体性和平衡性特征

在年龄组的四式全能项目的训练中,由于四式全能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涉及众多的训练内容、训练要素的安排。同时还因为训练对象是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正是打基础、长身体的时期,加之业余体校的训练任务就是为了向上一级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苗子。因此在周计划的最佳结构模式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各训练内容、训练要素的顺序及组合。

(二)年龄组的全能训练准备期周计划最佳结构模式的顺序性和交叉性的特征

由于构成训练内容和训练要素的主要成份,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之间内在的逻辑性联系。运动素质的供能体系及方式不同,不同能量体系的恢复有异时性,由于年龄组儿童少年的训练是属于训练的范畴训练时间较少,再加之四式全能训练的内容及训练要素很多。只有突出训练重点才是提高全能比赛四个项目的有效途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突出训练内容和顺序的排列和重视能量恢复的异时性。在耐力速度训练中注意交叉性安排,在技术训练中注意泳姿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交替安排,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年龄组四式全能训练周计划最佳结构模式单项性和专项性与集约性特征

突出单项和专项性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唯一办法。是在四式全能训练众多训练内容与要素中,选择主要训练内容和训练要素的重要依据。训练的集约性要求,是对四式全能训练内容丰富,训练要素众多的必然要求。也是年龄组四式全能训练串联性规律的反映。是由四式全能训练中众多训练要素,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有限这一对矛盾所决定的。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举措之一。

(四)年龄组四式全能训练周计划最佳结构模式的一堂训练课中,训练要素的同时并进性与不同课之间训练要素的循环性特征

四式全能训练因技术、姿式、距离、素质的广而多,又因训练的时间受限的影响,在突出训练重点与弱点的前提下,重视不同课之间训练重点内容的衔接。在突出主要训练内容与要素的前提下,依据训练要素的顺序性和交叉性特征,注意在一堂训练课中,尽量将多个要素排列成不同组合,使尽可能多的有关要素在课中出现,以便使四式全能有关的训练要素同步发展,确保四式全能运动员的后续能力。

(五)年龄组全能训练周计划最佳结构模式的训练多课次性和训练要素的多周转率特征

面对众多的训练要素和有限的训练时间矛盾,面对众多的训练要素与年龄小训练承受负荷能力有限的矛盾。四式全能运动员整体能力是提高四式全能成绩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整体能力的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是制约全能成绩提高的关键。我们将四式全能训练的诸多训练要素比喻成一只转动的轮子,其转动的速度越快前进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因此,四式全能训练诸多内容和要素的周转率是加快四式全能运动员整体水平提高,促进全能成绩增长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结束语

(一)通过对游泳年龄组全能训练最佳周计划结构模式排列顺序及组合的分析研究,发现年龄组全能训练必须遵循“并联性”、“串联性”、“多课次组合性”和“训练要素的多周转率”的四项基本训练规律。

(二)游泳年龄组全能训练的不同周计划结构模式因其特征不同,虽然提高全能运动成绩的分数进步幅度有相似性,但是不同距离、不同泳姿的刺激阈与敏感度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全能四项成绩提高的幅度是有差别的。

(三)通过对游泳年龄组全能训练不同周计划结构模式的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周计划结构模式只要具备了最佳周计划结构模式特征中的3-4项就能对全能运动员的全能成绩和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晋海.我国优秀田径全能运动员子项训练结构初探[J].体育科学.1996.2(16).

[2] 李建平.多种训练要素的周转率与成绩的关系[J].

第4篇

关键词:业余体校;科学管理

前言

在长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深感事业的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管理的好坏。在我们管理的对象中主要是人,通过人来对在日常工作中所作的规划、计划、组织、措施、时间、效率、信息等进行管理。现代体育技术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体制,而且还需要这个体制以高效率的工作质量作保证。基层体校架子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顶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强化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要效率、要质量。促使整个体校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选择领导权目标管理

业余体校的工作是以训练为主的工作,但又不仅仅只限于训练工作的本身,还涉及到策划者指挥。因一切规模较大的活动,都需要有统筹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体校属体育职能部门,专业知识比较强,必须要有懂得体育专业并熟悉少儿训练工作的特点,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来主持日常教学训练、行政管理工作,特别是适应当今现展潮流的具有较强的组织才能,社会活动能力的优秀科学管理人才。

在实施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要着眼于目标管理,并以此作为全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以及上级对办校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提出总体目标。还要对学校教育教学、训练工作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学校各部门要根据总体目标制订出年度、月、周工作计划,并通过大家一起操作,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管理工作的起点,应以目标引起学校中的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和组织,使他们处于完整的管理体系中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同时确立学校中每个教师、教练员及工作人员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训练目标中的责任,并以目标作为对每个教职员在工作中所作贡献进行评价的标尺。同时也是对每个人各项工作尺度的检验。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各部门的每个教职员工才能在规划自身本部门科学活动程序,推动各项工作,以成功地实现学校目标作为科学管理的终结。

二、教练员的管理

教练员是整个运动队(员)的核心,要抓好运动队(员)的管理教育,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起着决定性作用。

1.要明确教练员的任务。

基层业余体校的工作中心就是业余训练,当然还有输送和比赛。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手段,输送是训练的结果,不能片面追求输送而忽视对少儿进行基础训练。教练员的任务应该是:以教学训练为中心,制订出全年(或多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手段,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训练日和时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进行输送和比赛。

2.提出对教练员的要求

基层业余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指挥者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知识、懂得业务训练的特点,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学历。这样,就必须具备热爱业余训练、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加强对教练员的思想教育。

教练员是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训练中起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因此,教练员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严守“教练员守则”,体校要规定出“政法思想学习日”,以加强教练员自身的管理和建设。

4.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体校要严格制订上、下班制度,在上班时间要督促教练员加深业务学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要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教研活动,要鼓励和奖励教练员自学或进修学习,积极参加上一级举办的各类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学习班、培训班,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好先进经验,改进落后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训练工作不断创新,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教练员的业务档案

建立教练员的业务档案管理,平时对教练员进行成绩考核。对输送情况、竞赛情况、训练情况、业务提高等方面进行认真记载,做到全面正确评价每个教练员的工作,半年初评,年末总评,整理成册,统一存档。为教练员晋级工资和评定职称积累资料。

6.关心爱护教练员

妥善安排教练员的生活,解决教练员的实际困难,使教练员能安心工作、积极工作,全力投入到训练工作之中。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确保教练员的身体健康。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要宣传、要奖励、要鼓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要及时的破格晋级、晋升职称,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教练员人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和关怀。并做好教练员其他的福利待遇工作。

三、强化训练工作的管理

训练工作是基层体校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训练工作的好坏,表现在出成绩、出人才,能不能出成绩、出人才的关键是教练员,从学校训练管理部门来说,抓好了教练就抓住了关键。这点应从两方面入手:

1.强化训练管理体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实行目标责任制。从组织系统上提出任务和目标,制订奖惩条例,注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人员职能,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方法得当、提高管理效率。

2.对训练工作提出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教练员聘任制,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技术档案制度,政治学习,业务进修制度,考勤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训练工作正常运转,具体做法:

(1)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抓政治学习,提高思想素质,抓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A、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练员脱产或半脱产到上一级进修,使教练队伍知识层次比率大幅度提高。

B、积极支持教练员参加省级国家体育局举办的各项各类教练员培训班。

C、每年举办一至二次科学训练学习班,结合学校实际,探讨和交流经验。

D、严格管理,建立教练员考评制度,通过考评,奖励先进,勉励后进,合理调整。

(2)抓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订,要求必须写好多年计划,年度计划阶段(月)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对各种计划都要有具体要求。

(3)抓训练计划的落实,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或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分析和监测,了解各教练员训练计划落实情况,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等。随时加以改进和解决。

(4)抓好每堂训练课,提出向每堂课要效益。在抓好教练的课教案的基础上,定期检查或抽查教案,基本做到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每年进行一次优秀教案评比和交流。

(5)抓教练员年终总结,要求不搞流水帐,每个教练员根据自己的训练实际进行某一专题的总结,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

第5篇

Key words: track and field;physical fitness;psychologic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2;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320-02

1 第一阶段(挑选队员组建队伍)

因为田径运动要从小抓起,所以应该从小学3、4、5年级的学生为主,从个年级阶段体育成绩较好的选,大体上这个也是素质较好的苗子,这是选材的第一步。

运动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专门天资与才能。运动员的这种才能与天资是通过选材的途径“发现”的。而个人的先天性素质却是运动才能的基础。选材是,从人数众多的运动员当中选拔那些最有才能的运动员,还应考虑到加速才能发展的因素,因为它对运动才能的发展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挑选好的队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较好的自觉性和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基础。

我们在挑选好队员的同时也就组建了队伍。则马上要制定计划。计划是根据预测及所规定的目标制作的,在这一基础上在订出全年的训练计划的阶段性训练计划,计划是要经常修改的,修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①制订各单项的训练计划;②执行所制订的训练计划;③运动员的机能状况;④训练和比赛负荷量的变化信息;⑤分析已经获得的信息;⑥修改训练计划;⑦实施修改后的计划。

促进运动成绩迅速搞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学、医学、生物学和社会方面的诸因素。培养有成就的运动员,还应采用现代化的程序训练法,以及研制和运用适应其个人特点的最佳战术与技术。

2 第二阶段(身体素质练习及系统项目训练)

身体素质的练习现阶段主要以身体机能、柔韧性、协调性为主。但仍要保留二个左右身体的体格较结实的队员练习力量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教会队员做准备活动,做放松、减轻疲劳动作,可使队员掌握最基本的跑、跳及跑跳的辅助练习方法,直至熟练无误。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途径为:①要提高训练与比赛负荷的强度,并为完成这种强度创造必需的条件;②要增加训练手段,针对性要强,内容要详细,并为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效果;③要不断完善运动的技术与战术,改进掌握技术与战术的方法;④要扩大和提高心理训练的效果;⑤要增强恢复性手段;⑥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结构要合理化;⑦在实践中要运作各种非传统的训练手段和各种不同的类型的练习器械,这些手段与器械要有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大能力地完成所规定的负荷量和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⑧要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和急救方面的教育;⑨要增多情报的传播、收集手段及对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宣传。

经过若干时期的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此时通过再次测试及对平常的观察发现,大体上可以为每一个队员选定项目了。在下一个阶段起,就可以按每个人分配的安排项目进行深入地练习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计划是时常要变的,项目也会改变的。如果安排以后不合适身体素质所适应训练,或另外还有更好素质的队员加入,或另外一个队员更适应训练该项目,则再统一安排。当然,这是最主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这也是后话了。

3 第三阶段(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上一阶段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学生到第三阶段时,专项身体素质练习,要严格作好每周的训练计划,并且做好队员各方面的波动记录(如情绪、状态、接受能力等)。周计划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性计划,它多以7天为时间界限而制定的,周计划主要取决于周任务。现阶段周任务通常以计划为主的训练周,侧重测试竞赛的测试周,以及过渡周、恢复周等类型。因此周计划的安排也有不同的特点,但绝大部分是以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周训练主要依据一周训练任务而制定的,而运动负荷的安排多见于量和强度交错迭加,即强度下降可增加量,降量则增加强度。主要是质量要求不变,要高质量。

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主要以柔韧、灵敏、弹跳、耐力、力量、速度、上下肢、腰髂髋关节为主,同时注意动作技能技巧战术的结合。训练手段倾向于实战性,系统性,全面性,并且选择多样化为主,在变化中保持系统,在系统中注意变化。

这个计划的训练方法,要求教师通过观察不断检查练习手段,组织形式对练习效果的影响,并应在课堂后有训练记录。记录可随训练状况、环境条件等情况作一些变更,但这种变化必与周计划相一致,不能无目的地任意修改计划。

4 第四阶段(技术技能技巧训练与练习)

技术技能技巧是整个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田径运动是实事求是的运动,特别是短跑过程中,技能技巧的运用以及技术的掌握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胜负。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在田径运动中,这话是说参加过比赛的人与第一次参加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他的技能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中。当然,还有心理素质的表现。

在训练过程中,应当从一开始在身体素质练习及选定项目训练中就要求队员严肃、认真,要求第一个动作都到位、准确,以致渐习惯,自然,动作优美,达到效果,还要求不断提高,频率加快,步伐加大,摆臂加快,心肺功能加强,这些都是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与练习所必须的。

在跳高、跳远、投掷项目中都存在着技能技巧。一般的人和专门训练过的人比赛,肯定是训练过的人获得胜利。这是因为他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懂得如何弹跳、提气、腾空、落地或转髋推送动作。他们懂得如何发力、借力。最明显的表现在跳高这个项目中,一般的人只会使用跨越式跳高,决不会使用背跃式。

5 第五部分(调整)

经过了前面四个环节的训练,时间也离比赛近了。此时,们要做的是调整。运动量稍可放低了,但并是说没有或很低,只是比平时强大的训练比较少。然而每次的训练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这主要是根据训练的分寸,保持各项运动的技能技巧。在这里,只要求每个队员对自己本身的项目多加以联练习和巩固。我们还要求在这个环节中,针对队员每人的项目每周一小测,做好调整最好的心理状态及动作的最佳。此时的调整包括身心状态、疲劳、比赛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巩固各自专项项目的成绩,对学生的要求是稳中求进。运动量适当可调整,对安伤病问题更加重视,不可功亏一篑,晚节不保。

6 第六部分(比赛)

第6篇

在全国的大学生田径投掷项目的比赛中,竞技水平是越来越高,在赛场上如何发挥运动员发挥个人的最佳竞技状态,这又和我们平时训练水平是分不开的,在普通高校投掷项目训练中应解决训练的实施过程,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后的恢复,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是训练和比赛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投掷项目;训练过程;训练计划;训练后的恢复

投掷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项目,投掷各阶段的技术复杂、连接紧凑,分为准备阶段,预加速阶段,最后用力阶段和结束阶段,技术连贯性强,难度大,同时需要运动员全身的力量素质,速度,灵敏,柔韧,更需要大脑神经系统的高度协调,高度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训练实施过程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教练员在训练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讲明各种知识对运动训练的帮助,教会运动员会训练和主动训练的能力,要有动脑、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相互帮助,培养团队精神。

训练控制和监测

训练监控包括训练监测和训练控制两个过程,训练监控是合理安排训练和确保训练成效,以及预防运动伤病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所以,我们在训练的同时,训练监测可以帮助教练员及时了解学生训练的动态情况,并有助于调整训练计划;训练控制则是利于训练恢复和预防伤病,能提高训练的效果。

训练监测主要包括训练过程监测和医务监测两大类。

训练过程监测主要包含运动能力监测和生理监测两种。运动能力监测的主要指标是运动员自身训练相关的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的细化指标,一般由教练员具体来运作,主要检测上一阶段的训练后,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动态情况,为教练员总结前一阶段训练后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调整下一阶段训练计划内容。

1.1.2生理监测包括自我监测和他人监测,是对运动员身体能力和身体功能状态,进行细微观察与判定的方法,是用来评定运动员的运动量负荷大小、预防运动损伤及发现运动量大小的有效措施。监测的指标一般包含精神状态、心理变化、不良肌肉感觉、反应、睡眠、食欲、脉率、体重、运动成绩、体表反应等。比如,当运动员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心情烦躁、疲倦乏力、肌肉抽搐、失眠多梦、食欲下降、出冷汗、脉率上升、运动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反应迟钝、技术动作紊乱等现象时,如无病则说明前期训练负荷过大,而且现象越多程度越明显,说明运动训练负荷过大程度越严重。

医务监测是对身体功能指标进行准确测量并和各相关常态原始参数进行对比判定的一种方法。医务监测的常用项目包含: 心率、血压、反应时、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血红蛋白、次日晨血清肌酸激酶(CK)等。

2 训练计划的制定是关键

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训练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训练教学工作的文件。它决定着训练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结构,它是依据运动训练规律,把参与者从起始状态逐渐培养成目标状态的训练工作规划。

要想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坚持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的最重要标志就是遵循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根据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赛程安排,结合黑龙江省一年中半年冰冻期的实际特点和高校的教学日历等因素,简而言之,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就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教学的时间跨度来分,还可以分成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次(课时)训练计划等。我们的训练模式以四年为一个大周期,其中第一年为基础训练期;第二年为专项训练期,第三年为专项提高期,第四年为专项稳定与提高期。在一年中将训练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及调整期。

3 训练后的恢复是保障

在全国高校竞技运动中,运动员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必须要从精神和体力上的恢复,随着科学的发展,教练员已经意识到在运动员训练之后,若能及时采用有效、合理的恢复手段与方法,训练成绩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能避免运动员伤病的发生率。因此,有经验的教练员特别注重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

投掷项目训练运动强度大,能量消耗多,精神负担重,训练后的恢复过程时间的长短有多种因素决定,如身体机能状态、运动员训练水平、负荷的大小等,总的来说,机体恢复到90%需要18小时,小肌肉群完全恢复需要48小时,那么大肌肉群完全恢复需要72小时。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训练恢复法;一种是心理恢复法;一种是医学—生物恢复法。

3.1 心理恢复法

大强度训练时,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处于长时间的紧张工作状态,使神经系统非常疲劳,训练后采用心理学和气功一些方法放松,消除心理紧张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如:心理暗示性休息---睡眠;自我暗示等来降低神经—心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负担,快速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神经能量。

3.2 积极性恢复

3.2.1运动后的放松:运动后平躺在海绵垫子上,脚略高于头休息片刻,或身体靠墙倒立,3-10秒钟,可以进行几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心脏。它对消除疲劳,促进体力的恢复有很好的作用。

3.2.2.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一般应在运动后20-30分钟后进行,它可反射性的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的机能,消除疲劳,在运动时堆积在肌肉中的乳酸(无氧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运动后按摩尽快地被转化或排出。

3.2.3温水浴:温水浴40度为宜,每次不超过20分钟。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能够快速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3.3 消极性恢复

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对于保护人体健康、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是极为重要的。每日有八小时的睡眠就够了,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或比赛期,睡眠时间也要相应增加。

3.4 合理的营养

运动中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大,运动后及时补充,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糖、维生素C、维生素B1、水等,应得到足够的补充。

4 结论

4.1 训练实施中,我们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队精精神,合理的运用训练控制和监测

第7篇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 疲劳 措施

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发展,具有完备的从事专项竞技运动能力的过程。体能训练可以完善技术、战术的发挥,体能可以弥补运动技能的欠缺,使运动技术充分发挥,可以有效扼制对方,确保最终胜利。体能训练是手段,实施攻击和防守的技战术方案是目的。良好的体能是为技术战术的运用与发挥服务的。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达到高水平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赛前体能训练,就无法保证完成比赛任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篮球运动员更加需要合理和科学的赛前体能训练。因此,对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赛前体能训练进行研究,寻找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效避免疲劳的产生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运动员体能耗竭与恢复不充分的累加效应

体能是运动员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在赛前对运动员进行的疲劳检测和诊断中,经常发现肌体过度疲劳的运动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篮球运动员比例相当高。这是教练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偏差和训练量的控制不当造成的,赛前过度训练是训练质量低下和成绩不佳的主要因素。过度疲劳是由于疲劳积累得不到及时清除所致,其根源在于在训练中忽略了训练与恢复的关系,导致超量恢复不完全造成的。运动员尚未得到充足恢复便继续进行大负荷训练,引起疲劳程度越来越深,从而导致过度疲劳。现代篮球运动的激烈对抗程度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运动员体能的高要求。如果在训练中体能消耗大而恢复的时间较短,或训练课与训练课间的衔接很紧,没有足够的“减荷期”促进超量恢复的进行,疲劳的不断积累就成为篮球运动员的过度训练效应,是篮球运动员发生赛前疲劳的根本原因。如果恢复不到位,就会造成从过度训练到过度训练的恶性循环;对肌体造成从内脏器官到神经系统的机能损害,并能导致病理性的伤害;运动损伤的概率增加。因此,篮球运动员由于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过程中的渗透影响,其疲劳效应的负面影响更大。

2.运动性疲劳的界定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肌体的机能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其概括了肌体疲劳发生的生理本质,揭露了疲劳是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负荷量的积累超过了肌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以及恢复的无效性与变异问题,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疲劳、从现象上进行判断,从生理和心理指标上科学而客观地进行监测,从而为运动训练提供训练量和疲劳来源的依据,促进科学训练。

3.运动员过度疲劳产生原因分析

3.1运动员赛前疲劳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渗透了大量的体能训练,把技、战术训练课变成了体能训练课,训练计划的内容在主次上发生了颠倒,构成了运动员疲劳的第一个来源。长期把体能、技术、战术训练课三位一体进行训练,必然带来训练的无目的性、训练量过小或者短期强化集训疲劳累加而发生过度疲劳,影响训练效果和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激发,给比赛的表现和结果带来巨大的影响。

3.2不能严格控制体能训练在赛前强化训练中的比例,以及在日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中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课比例控制失调,客观上助长了疲劳发生。

3.3不能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适合个人的技、战术训练课和体能训练计划,运动员长期以一个标准或模式进行训练,造成过度疲劳。

在赛前的强化训练中,以上三个原因导致篮球运动员的超量恢复的生理过程不能有效进行或使得超量恢复的生理过程提前或滞后于比赛,一是对赛前准备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赛前过度疲劳对比赛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和危害。

4.量与过度疲劳的关系

篮球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运动员体能储备和个人技术及全队战术能力的重要保障。赛前训练量过小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比赛所需的能源物质的超量恢复储备,达不到比赛的要求;训练量过大则会产生过度疲劳,对超量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赛前要加强训练监控,把对每个队员训练的监控放在首位,特别注意对产生疲劳的监控,切实避免不科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技、战术训练与个性化的体能训练量控制。篮球运动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有氧代谢供能为辅的项目。体能训练要针对性地提高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赛前体能消耗总量及训练后的恢复,课与课之间内容、量的确定要有计划,并根据运动员的状态进行及时调整,特别是要区别对待,不能全队一个样,避免训练后的体能耗竭或恶性透支,使篮球运动员在赛前的强化训练得到充分的恢复,抵御过度疲劳的发生,提高训练的效果,为获得比赛的胜利打好坚实的基础。

5.控制赛前过度疲劳的措施

5.1合理安排赛前训练计划

赛前训练计划包括日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训练计划要保证训练的效果,每次训练后经过恢复,能够适应下一次训练的需要。

5.2体能训练内容要针对供能系统

体能训练内容要针对发展运动员所需的的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要协调体能训练与技术、战术训练关系。

5.3体能训练要区别对待

体能训练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安排负荷强度、运动量及负荷方式,要对训练负荷进行合理搭配,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严控超负荷训练带来的疲劳效应。

5.4科学把握训练量

体能训练要把握和调控量的大小,要考虑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做到循序渐进发展,避免赛前强化训练对运动员造成过度疲劳。

5.5建立和完善体能训练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和完善体能训练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和准确诊断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及疲劳程度,加强多指标诊断、监控,科学地避免疲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15.

[2]茅鹏.一元训练理论与三大球[J].体育与科学,2004,(7):4-5.

[3]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3-4,8.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CDIO;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11CY092)、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招标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9-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国家、省(区)、校和院四级体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直接受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011年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之一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保证国家级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大连民族学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并实施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取得了非常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在大连民族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结合民族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工作基础和生源特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基础

自1998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开始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成立了创新与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导委员会主要对全校学生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搭建政策平台;审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决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工作事项。教务处和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学分奖励与替代管理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评比表彰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评奖办法》、《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规定》、《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大学生“太阳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办法》、《大连民族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民族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3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实施了以“做中学”、“工作室”、“导师制”、“赛课一体化”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载体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载体学习性产出成果1000多项,申报专利200余项,200余篇,国际获奖论文100多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

二、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构建参与率高、受益面大的四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见各类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都不同,但是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层次上属于递进深入的。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是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是以“商机驱动、自主调研,面向市场,公司模拟”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基本技能;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是以“成果转化、公司运作,自主运营,服务社会”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分析的创业类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是将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市场对接实现“技术商业化”,实现成果的商业价值。可见,训练计划项目中三类项目都经历了“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与目前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是一致的、吻合的。

2.构建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2001年合作构建了工程教育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CDIO教育模式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就是涵盖了从产品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的过程链和价值链。

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三类项目也涵盖了CDIO教育模式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C为构思阶段,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拟定项目研发计划或者可行性论证,相当于项目的选题;D为设计阶段,主要根据选题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当于研发;I为实施阶段,是把产品原型设计为能够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产品,相当于技术商业化;O为运行阶段,是对生产出的产品和系统通过市场销售、运营来实现预期价值,同时还包括对产品和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升级,相当于创新创业实践。

基于CDIO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职业素质、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以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公司的创办和组建;商业计划的开发;公司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产品的增值与服务;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国际合作。

从以上分析,构建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也符合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特点

(l)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创新性实验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对项目实现方案的成本和开发周期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做好与市场同类产品、技术的分析和对比。这就要求在立项选题时要引入商业思考和市场调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盲目性与单一性。通过将成本、时间、市场等要素引入创新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与演练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增强市场敏感性。

(2)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最优、成本最低、市场前景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训练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行为层面,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职业能力以及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实现了学科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首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学生知识面广度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知识在深度上的要求;其次,训练过程中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侧重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优化与整合。因此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团队作用、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的原因。

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项目训练,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直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全体学生受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全校性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

2.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学内容都在大二、大三阶段相继开设。围绕这一阶段的专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自觉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发以创新创业为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在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拟定设计项目,开展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实现,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设计商业推广策划书。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把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体悟,总结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商业推广运作模式,从中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

3.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实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主要面向大三、大四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的团队,根据项目类别的差异,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要求将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引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书、虚拟注册、团队组建、角色扮演、企业模拟运行、企业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实施创业实践项目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让创业团队体验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环节,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为了全面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目标,构建了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并将培养体系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训练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计划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第9篇

一、思想

政治的管理

排球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

就是对全体队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行为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要结合运动队的训练,围绕运动训练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进行。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教育和管理:

(1)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有共产主义理想、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实现学校教育总目标的需要,也是运动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性的对队员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树立革命的人生观、道德观,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素质和能力,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2)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队员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精神品质,有助于队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经常性地对队员进行中国女排精神的学习和教育,发扬女排的拼搏精神,教育队员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培养团结、协作、和谐的教育。排球比赛属于集体项目的体育比赛,除了比技术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团结与和谐。集体的力量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和技术,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如果运动队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和谐共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就有利于形成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整体效应,增大合力,产生1+1>2的效果。经常性地对队员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协作、和谐的思想教育,细致了解队员思想动向,发现有不团结、不和谐的因素和苗头,要及时做好工作,防止不团结、不和谐的因素蔓延,以至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4)抓队风队纪教育。良好的队纪队风,既是运动队长期教育、训练的结果,又是思想教育的有力手段。一个运动集体必须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它能促进运动员积极向上,努力拼搏,认真、刻苦地参加训练、比赛,并在活动中自然地克制和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陶冶其心灵,提高其思想境界,培养队员顽强拼搏的精神。

因此,排球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面教育,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取讨论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和威力。

二、运动训练的管理

运动训练工作的管理主要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管理。中学业余排球队训练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工作计划管理和组织管理。

1.计划管理

运动训练工作计划管理是指教练员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以及学校规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并有效地组织计划实施,完成训练任务。

(1)全年或阶段训练计划:教练员要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全年或阶段训练计划,提出具体的训练任务和要求,确定训练的内容和训练的重点以及各项身体素质、技术动作、战术配合所需的时间及训练的比重。使全年训练内容在严密的训练计划指导下得到全面落实。

(2)训练课计划:教练员要根据本队全年训练计划,详细、具体地把训练内容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每堂训练课主要包括课的任务、内容、训练步骤、训练方法、时间分配、训练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2.组织管理

运动训练工作的组织管理,含义和范围相当广泛,这里主要强调有关稳定训练秩序,提高训练水平为保证的组织措施管理。

(1)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稳定的训练秩序,保证运动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2)做好运动训练器材设备、场地管理,不断完善运动训练的物质条件,为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服务。

(3)不断总结训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与负荷强度,探讨新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措施,提高运动训练管理水平。

(4)训练时要严格要求,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训练水平,以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影响第二天的文化学习为前提,切实加强学生的业余运动训练工作。

所以,学校业余排球训练工作只有在严密科学、具体的训练计划管理中加强对排球队的组织管理,才能提高运动训练技术水平,从而达到运动训练工作的管理目标。

三、文化学习的管理

中学排球队训练具有业余性的特点,他们在学校里“以学为主”,参加排球队训练是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前提下进行的。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拟定的训练计划进行科学训练,并加强对学生文化学习的督促和管理,不得让学生因参加训练和比赛而耽误了文化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和管理:

(1)比赛准备期,每周的训练次数不应过多,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中学生每周训练以3~4次,每次以1~1.5h为宜;比赛前期,每周早晚加强训练,每次仍以1~1.5h为宜。以免精力投入过多,影响文化学习。

(2)参加比赛也不宜过多,并须及时补上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课。

(3)教练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训练,还应经常关心学生的文化学习,定期与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想作风以及文化学习成绩,发现问题,互相配合,及时进行教育。

(4)运动队内部要讲和谐,互帮互学,开展竞赛。要求同班级、同年级的队员,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并且互相督促,每次考试结束后,队内要进行总结,表扬那些训练刻苦、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队员。个别学习成绩明显退步的队员暂时让他离队,待学习进步时再恢复其队籍,以促进其他队员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练员要摆正业余训练的位置,处理好运动训练和学生文化学习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运动训练而忽视学生文化学习的倾向,并经常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业余训练,努力学好文化课,做到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两不误。

第10篇

1、足球教练员的领导作用

足球训练过程是在教练员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他(她)们既是这个过程的决策人又是执行者。他们用自己掌握的各门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挑选运动员,管理运动队,并且进行严格的训练,实施他们的训练计划。这些将对运动员的成长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训练计划作用

作为运动队训练中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练员必须根据队中实际情况因队、因人而宜,科学地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其中包括:多年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和课时计划。教练员事先依赖这些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设置每一个计划总体思路、指标和具体安排,并使运动员了解计划,配合教练员完成计划。

3、足球教练员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足球运动员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除了观察示范,倾听讲解之外,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磨练)来掌握技术动作。而运动员的练习必须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帮助下,动作才能掌握得快而准确。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指导是对运动员每次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规范并提出要求,肯定正确的,指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并在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上,比如铲球、倒勾踢球和鱼跃头顶球等,认真地加以帮助和保护。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运动员的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足球教练员的教育、表率和激励作用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项目。作风硬朗拼劲足、斗志高昂往往是取胜的法宝,可以极大的弥补技战术的不足和体能的下降。

训练中,教练员要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职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调动运动员克服困难的能力、勇气和决心。对此教练员要巧妙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手势和动作,或者一个眼神,对他们的技术动作加以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完成技术动作不好的也不要用“傻瓜”、“笨蛋”等字眼侮辱、谩骂队员,更不能动手打人。应当多从正面提出希望,多给他们改进动作的机会,多提出如何改进的方法,以增加和提高队员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队员训练的潜能和积极性。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业余训练;实效性

一、影响有效训练时间训练效果的因素

1、训练的无序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它本身的规律,不能光凭热情、想当然,田径训练也是一样,最忌讳想起什么练什么,总是凭感觉,自己想的多,落到笔头小,宏观计划小.运动员高中三年我要让他达到什么程度,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应该练到什么程度,具体计划不详细,更体现不出计划中区别对待及重点突出,这样的训练计划就形同虚设。其实,制定出一份成功的训练计划,就等于完成了一半的训练任务。

2、客观因素

体育教师工作负担很重,既要备课,又要上课;既要管理课间操,又要带群体活动,最后才是带业余训练,身心疲惫到了一定程度。这时如果没有精准的训练计划,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罪没少受,却看不到成绩,降低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如果没有了这个最基本的信任度,即使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也达不到好的效果,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比赛失败。

3、缺乏对业余训练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尽管现在中学的教练基本都上过大学,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因为没有实际的训练经验,因此对业余训练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只是限于理论阶段,而不能与训练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也是影响训练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训练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要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根据目的为运动员制定出课时、阶段、年度的详细计划

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重点要改善那些基本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这些基本运动素质应该在何时进行重点提高?为了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应如何调整每个基本运动素质的量?那些方法和训练内容特别适合于我们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这些问题必须在制定出全年训练计划时考虑到.训练有计划,在执行计划时也要根据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天气等因素及时调整计划,不要做计划的奴隶,教练员的训练是有创造性的劳动,在训练中运用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用实践反复检验,就能创造出一套新的适合自己和运动员的训练体系。

2、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的质量

我们只有根据学校的特点即结合实际去训练,学校自身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只有采取强度大、量适中、高密度训练原则。由于知识及经验的制约,教练员对训练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些偏差的。比如:在训练强度与量的关系上,只重视数量的积累,在训练上盲目追求训练的次数、延长训练时间,认为完成的次数越多越好,训练的量越大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实质上他们没有从学生运动员的实际出发,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训练时间延长了,势必牵扯到学习的精力,学习成绩下降了又会影响训练的动力,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我们从很多的田径报道中看到---万米运动员首次参加马拉松就夺得了冠军,这正是由于万米运动员恰好的练到马拉松比赛中所需要的专项能力。而马拉松运动员的超全程的训练,并不是比赛当中所需要的能力,而是基础能力,因此,在激烈的比赛当中就无法适应,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给运动员带来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创伤。因此,作为教练员,要深入的研究本专项的规律,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一切要从学生运动员的实际出发,这也是我多年训练的经验总结。体校与学校训练特点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体校训练时间长、量大、学习成绩差;而一般学校负担重、训练时间短,他们的运动成绩差不多,学校还相对占一些优势。体校追求的是低强度大负荷,提升的空间小;而学校突出的是大强度小量,提升的空间大。指导思想不一样,重点不一样,结果也必然不一样。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的下降,并阻碍训练向高层次发展。因为,大量的低负荷训练,最后主要造成的是整个神经系统的疲劳和功能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失控情况下进行训练。我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教练让我一次训练课跑10个400米我能完成,让我跑15个400米我也能完成,但这种训练已经完全是机械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为零。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运动员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进行短平快的训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突出质量及专项强度才是我们的出路。

3、师生思想要统一

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否则必然增加内耗,得不偿失。教练员与运动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目的是相同的,只是感受不同,要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教练与运动员都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树立远大目标,教师要以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把运动员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运动员也不能只盯着在学校第几,而应该把目光放远,盯着全市、全省、全国、整个亚洲的记录,如果你的目标是奥运会,你还会把与队友的一点小摩擦放在眼里吗?还会仿效那些偷懒的行为吗?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想会给你无尽的动力,支持你达到胜利的顶峰。

总之,提高单位训练时间内的训练效果,是一名教练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如学识、兴趣、爱好等。经验是我们对所从事的项目不断加深认识理解,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这需要教练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还要有一种挈而不舍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第12篇

上课会有课表,上班会有排班表!去健身当然也需要一个计划表。一个健身计划表,可以帮你不会迷失方向,你需要一个训练计划。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如何制定健身计划?

健身计划包括训练计划和饮食计划!包括确定目标,选择训练模式,训练的周期,频率,安排部位,选择重量,训练动作,组数,次数,等等!但如何才是科学合理的呢?

当你在制定健身计划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以下几个要点!

确定目标:最简单的比如“增肌还是减脂”!或者发展其他体适能!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爆发力!因为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训练模式!

我们以力量训练为例子!

1.训练周期不宜过短或过长!

*时间过短要么造成每次训练课需要训练的部位过多,从而导致每个部位刺激不够,效果不佳。要么每个部位都刺激到位,训练的总组数过多,最终导致训练过度。

*周期过长由于每个部位得到训练刺激后休息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效果不佳。如果你练一次隔十天八天再练,效果就很差。

对于普通人,一般每周训练3-5次则可。每次训练课主要训练一个大肌肉群,也可在大肌肉群训练结束后进行协助肌的训练。

若为每周3次,则最好采用练一天,休一天的形式。如果五天,最好是两天休息不连着。比如“周三休息,周日休息”效果就要强于“周六休息,周日休息”

2.合理安排训练部位!

一般情况下,循环的第一天是我们训练状态最好的一天,因为经过了休息,我们的体能以及心理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因此这一天需要训练的是我们身体中最需要改善的部位或者会员最想改善的部位。

注意这个部位指大肌肉群。我们一般把胸,背,大腿,肩当成大肌肉群。腹,二头,三头,小腿当成小肌肉群。

多数初级训练者最想改善的大肌肉群是胸。而多数有一定经验(训练经历超过一年的)会员最需改善的部位是背。骨架较小(指锁骨长度较短)的人可以把肩放在循环的第一天。

确定第一天训练部位后我们还得确定其他时间的训练部位。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A.大小强度的交替。

如果你的计划是连着四天胸肩背腿,那你就忽视了身体的恢复能力。肌肉的生长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体内的肝糖原,血糖是各个部位力量训练时的“公用”能量。血液中的各种氨基酸及蛋白质是所有肌肉“公用”的蛋白来源。因此练胸和练腿是会互相影响的。因为胸肩背腿都属于大肌肉群,训练它们时都属于大强度训练。

安排训练部位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肌肉群中要穿插小肌肉群或者休息日。小肌肉群包括二头,三头,腹肌,小腿,小臂等。这么做才能避免训练过度。

B.上下肢的交替训练。

训练胸,肩,背时都会增加肩关节,肘关节的压力。如果制定计划时你连着三天都是上肢的训练,会对这两个关节造成磨损,并且可能超过了他们的修复,长期积累容易导致关节损伤。因此在这三者中要插入腹,或者腿,或者完全休息。

例如:对于一个初学者,一般最想练的大肌肉群是胸,最想练的小肌肉群为腹肌,二头。一周能来四次。我们可以这么安排起训练计划的大方向:

周一,胸,腹肌;周三,背,二头;

周四,腿,腹肌;周六,胸,肩,三头

同样条件的会员若每周训练六次则为

周一,胸,腹肌,周二,背,二头

周三,腹肌周四,腿

周五,胸,腹周六,肩

C.互不影响原则!

确定循环中每天训练部位时还需考虑相互影响的肌肉不要放在相隔的两天,尤其是相互影响的小肌肉不要放在大肌肉前一天。

如前一天训练三头,紧接着第二天就进行胸部的训练,我们会发现胸部训练的状态大不如前。因为三头还没完全恢复。而决定我们体型的其实更主要是胸,肩,背,腿这些大肌肉群。

同样道理,二头不要放在背的前一天。

三头不放在肩的前一天。

肩和胸最好不要挨着。

三角肌后束不要在背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