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1:2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理财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万事达卡近日最新“2008年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首次将台湾地区大学生纳入调查范围。调查显示,大陆受访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例猛增到37%,相较于去年,北京持有信用卡学生比例的升幅最大,为21%。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习惯
拥有一张信用卡
大陆68%中国台湾57.7%
拥有两张信用卡
大陆24%中国台湾42.3%
大学生收入现状
中国大陆709元人民币 中国台湾1682元人民币
大学生经济来源
家庭支持
中国大陆85%中国台湾76.2%
兼职
中国大陆11%中国台湾21.1%
奖学金
中国大陆3%中国台湾2.7%
大陆受访大学生中明确认为信用卡有助于更好理财的占23%。在台湾这一比例为28.5%。
大陆和台湾受访大学生中倾向于在商场购物时使用信用卡的比例均为63%,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在大陆学生中的比例为24%,在台湾的比例为18.5%。
大学生理财现状
32%的大陆受访大学生在五年之内有购房计划。4.9%的台湾受访大学生已经拥有房子,12.4%预期毕业后五年内买房子。
29%的大陆受访大学生准备在毕业后一至五年内买车。8.4%的台湾受访大学生已拥有自用汽车,34.5%的学生预期毕业后五年内买。
70%的大陆受访问大学生愿意通过银行贷款来支付大宗商品的购买(如购房、购车等)。65.4%的台湾受访大学生表示将通过银行贷款来支付大宗商品的购买。大陆和台湾向父母及朋友借钱的比例较小,分别为23%和16%。
中国大陆学生所拥有的投资形式中,股票投资的比例最高(14%),其次是基金(12%)。台湾的情况相反,投资项目以基金(26.7%)、定存(21.9%)及保险(19.7%)居多,只有10%的学生投资股票。
中国网络购物行为调查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一项关于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调查显示,有网络购物行为的女性消费者不仅在数量上多于男性,而且她们进行网络购物的频率也更高。这项调查发现,78%的受访女性有过网络购物经历,而且在三个月内进行过至少六次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超过半数(57%)。
女性网络购物者经常访问的商户网页包括服饰零售商(75%)、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商店(62%)、音乐艺术类网站和航空公司(均为44%)、超市(42%)和酒店(37%)。男性经常访问的商户网页包括家用电器/电子产品零售商(60%)、音乐与艺术类网站(47%)、超市(35%)和航空公司(38%)。
74%的男性消费者具有超过三年的网络购物经验,女性消费者该比例为77%,略高于男性。
在网上购物时,中国消费者非常看重支付工具的安全性(男性:78%;女性:74%)以及网站本身的声誉(男性:62%;女性:59%)。他们共同关注的因素还包括:优质的客户服务(男性:45%;女性:41%)、支付方式的便利性(男性:42%:女性:40%)。另外,中国的女性消费者(46%)比男性消费者(42%)更看重商品的性价比。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之一,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消费意识和特点。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一代人,他们新型的消费观也必将备受瞩目,新型消费观可能从中衍生,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与此同时,他们一些超前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审视。理财作为一种技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在以后的社会中,理财将作为一种作用不容小觑的能力,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
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全体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群体中的一支“主力军”,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从一定角度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未来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月生活费情况的结果反映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与以往相比,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消费基数在不断增大,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正在大学生消费领域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富消费等。消费观念正确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月生活费的相关情况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月生活费总额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水平集中在800~1500元这个区间内,生活费水平在8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体的8%,1500~2500元的占14%,2500元以上的仅占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致位于800~1500元这个水平上。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也更加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正因如此,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取学费,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定金额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或者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并且锻炼自己。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还是以父母供给为主,但相比历年情形,大学生通过做兼职方式来赚取生活费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22%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兼职经历。4%的大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或得了一定资助,2%的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作为获取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的去向主要分布在食宿、购物、交际等方面。但相比较以往,大学生消费更加多元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分不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餐饮食宿方面,这一比例占到总消费额的59%,总消费额的18%用于交际娱乐,在近年来,这一比重正有所增长。通讯网络费用占到大学生总消费额的13%,这一比例也正在逐年增长。此外,总消费额的10%用于教育学习。
(三)大学生的“预付消费”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不再囿于时间的框架,超前消费的形式也开始为大学生所接受,一些大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预付消费”。“预付消费”和超前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超前消费具有很强的享乐色彩,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消费方式。而预付方式是一种健康的新型消费方式,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对预付消费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预付消费,有33%的人对预付消费持无所谓的态度,26%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所占比例最多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可以接受,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的总体情况
大学是了解理财的起步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和演练尤为重要,它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理财习惯。理财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完成财富累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财而实现的。没有科学、适当的理财,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财投资,对于精神财富相对富有,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情况
如何更好的理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理财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些大学生己经开始尝试自己理财,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理财训练。
大学生理财目的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有23%的同学理财目的是盈利。17%的大学生理财是为了今后消费更合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管理金钱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财道路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大学生可利用资金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获得盈利,改善生活。
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
图6反映了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由图可知,有71%的大学生只知道有哪几类理财产品,具体不了解。15%的大学生一点也不了解,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而只有5%的大学生很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以上表明,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薄弱。若要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理财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大学生理财的现状也将关系到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理财进程顺利运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大学生理财能力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自身理财能力的评价中,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财能力,73%的人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19%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仅仅是一般。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的还是大多数,说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一般。
(三)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理财在近些年来形成了一股热潮,不知不觉间,理财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项事业。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理财这个概念,然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就要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大学生对理财能力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能力的需求较大。有15%的人认为理财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73%的人认为理财的作用很大,仅有6%的人认为作用不大,6%的人认为无所谓。
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理财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较为明朗。他们表示,建立家庭账户体系,实现家庭现金管理是理财能力的一种体验。而对外投资理财要考虑到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和自身的承受程度,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法。
三、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分析
经调查分析,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比较理性,但也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攀比心理、冲动消费、他人引导等。
(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问题反映
1.消费差异性的体现。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在大学生月总消费量的统计中我们发现,76%的学生消费水平在800~1500元,仅有2%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理性消费,消费观念也比较正常,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现象只是个别存在。另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镇群体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
2.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二)大学生的理财观念的问题反映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特殊,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和理财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首先对大学生可支配费用进行调查并整理如下数据:91%的大学生表示对可支配费用的结余不满意,一般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全部生活费的6%左右。
其中,我们也对大学生如何理财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3%的同学基本局限于将生活费活期存入银行,只有6%同学进行了理财投资。由此我们发现大学生理财存在如下问题:
1.理财观念薄弱。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是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活费得来源,生活费的用途也普遍局限于把将钱存入银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不但花钱没有计划,甚至有的大学生奢侈浪费,缺乏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不能够深刻了解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的理财意识相当匮乏,甚至可以说并不具备应有的理财观念。还有同学认为理财就是炒股,基金,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风险过大,这些都是对理财的误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财商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一、财商教育的基本内容
1999年4月,美国房地产和小型公司投资人罗伯特・T・清崎和注册会计师、资深经理莎伦・L・莱希特两人合著了《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首次提出了财商概念,轰动世界。书中提到,所谓的“穷爸爸”是指只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存钱少花钱的父母,而“富爸爸”则是指教育和培养孩子财商的父母。
所谓的财商,是指理财能力,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是衡量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从财商的定义中可以得出,财商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技能的培养:一是财务知识的教育;二是投资战略的教育;三是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教育;四是相关法律规章的教育。结合大学生现实的情况和对财商教育的需求看,针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财技能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支出钱财,适当提供一些投资方面的知识;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
二、财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对当今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的必要性
招商银行和《钱经》杂志联合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财商调查报告》中显示,15.1%的大学生无法保证收支平衡,有7.9%的大学生从未关注过收支问题,只有39.9%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结余,甚至有18.5%的大学生记不清上周的支出。在消费习惯方面,仅仅只有16%的大学生有记账的习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理财行动。同时,7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也缺乏合适、合理的渠道去学习、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因此,对当今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1.当今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行为不断增加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多呈现高消费、超前消费,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财商和理财能力偏低的整体形象。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新闻多以调查类和评论类报道为主,内容涉及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上:“超前消费大学生难挡透支卡诱惑”、“大学生不顾父母窘迫狂消费”、“大学生财商低,调查七成受访者算不出贷款利息”、“透视大学生卡奴生存方式”等等。在消费状况方面,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以负面和消极的形象居多。尽管媒体在大学生形象塑造方面存在偏见以及报道不全面有缺失等原因,但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真实描述。
当今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主要包括:(1)盲目消费,消费无计划性。盲目消费一方面是指消费无计划性和无针对性,另一方面也指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从众性或是冲动性的消费。大学生多数没有收入,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家庭供给,同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理财能力,使其不能合理地支出,往往会造成收支不平衡。(2)消费结构不合理,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日益多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消费选择空间,而大众传媒、导向性强的流行时尚和广告咨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结构。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虽然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但其所占的比例已经日趋减少,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却在大幅度提高,不少大学生愿意将多数金钱支出在娱乐、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3)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增多。大学生正处在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日常消费时,大学生不太注重消费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和功能,而是追求消费品所能带来的心理感受,希望可以通过奢侈消费、高消费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错误的消费理念导致大学生攀比心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不断增多。
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之所以不断增多,是源自于一对矛盾冲突――大学生并无收入,其所支出的金钱并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而是直接来源于家庭给予;但是作为一个充满个性、追求时尚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在价值观多元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复杂社会中迷失,由此可见,对当今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我国财商教育严重缺失
大学生财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思想的压制,同时教育观念陈旧,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高低,而忽视孩子的情商、财商等的发展。所以导致我国的财商教育相对空白,仅仅只是以思政课为主阵地,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二)对当今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性
财商与智商、情商一道被称为现代经济人必备的“三商”。对当今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除了能够改变目前大学生不良消费风气,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消费理念以达到促进大学生理智消费、合理消费之外,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而言,通过财商教育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其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掌握社会生存技巧,避免进入社会之后“入不敷出”的现象产生。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是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具体表现。经过财商教育、具备一定理财知识和技巧的大学生相较于没有经过财商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对经济生活更为敏感,社会生存的掌握能力也更好,素质发展也更为全面,更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要求。
三、财商教育缺失原因探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重义轻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短短十个字足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利益”、“获利”的态度。片面地过于强调“义”,忽视了社会对于个人需求的满足,“重义轻利”的思想导致了对个人利益的过度压抑,而将“义”与“利”相对立,并将“义”作为评价人行为的唯一标准,使人不敢追求财利,更不用提教育孩子如何获得财利的能力。
此外,重农抑商政策是实行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财商教育缺失的传统文化因素之一。出于统治目的,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所谓的“抑商”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涉经济生活,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商业只能使商人获得利益,对国计民生没有多少贡献。同时,也认为商业会损害社会道德,商人为了获取利益会不择手段,从而影响社会风气道德。
正是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对如何理财、获利等技能始终抱以鄙夷的态度,并且影响至今。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为2536.5647万人。高校扩招政策除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进步伐,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外,这一教育改革直接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后也是造成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重要原因。高校扩招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我国目前教育资源总体稀缺、分布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记忆教学管理等发面的变化。在高校扩招过程中,高校办学能力有限,管理水平没有跟上扩招速度;学生规模的过度增加与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教育实用主义观念越来越强,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缺失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产生的源头之一。具体表现在高校消费教育和“财商”教育的缺失。高校扩招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和相关资源未能跟上学生增长速度,大部分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对理财能力培养的需求,加上高校受实用主义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加大,使其越来越注重大学生培养专业能力,从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消费教育和“财商”教育的严重偏失。
四、财商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和途径
(一)学校是构建财商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高校应当加强德育工作,将消费道德教育纳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内,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决定了其有什么样的消费观。高校德育应当从理性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完善勤工俭学机制。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大学校园应该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大力倡导进行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中非常重视勤俭教育,例如司马光就曾专门写有《训俭示康》,阐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现今的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加强勤俭教育,使广大高校大学生能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树立勤俭之风。同时还可以成立理财协会,组织一些模拟理财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上海目前已有20所大学的学生会建立理财协会,会员人数逾万。
3.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力度和深度。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希望大学能够开设理财教育方面的课程,毕竟现在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怎样支配那点微薄的工资使自己既能过得好,又能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为未来买房、买车做准备,成了最现实的问题。高校应当满足大学生对于理财知识的需求,开设专门课程(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该综合运用理财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理财价值观的教育,传授理财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通过一些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理财基本技能,使大学生可以学会合理开支、理智消费。例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都有针对全校学生的个人理财选修课。
(二)家庭教育应该重视财商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和理财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理财教育活动千万不可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基本接近成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应该着重做好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父母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身作则,遏制自身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时纠正自身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查家庭消费结构,引导家庭消费习惯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帮助大学生改变他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手中的生活费,通过生活费的保管、运用的切身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理财知识和技能;教育孩子懂得一定的购物常识和经济核算知识;积极鼓励子女参与家庭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同时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经济活动。
摘 要: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网购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网购较为普遍,虽然金额偏小,但种类繁多、以实用性消费为主,他们在网购时注重网站品牌、卖家信誉、商品质量、信息安全等,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根据大学生网购的这些特点展开相应的行动,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和价值观,正确引导其合理消费。
关键词:网络购物 大学生 电子商务
一、引言
在电商网络消费盛行的时期,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网络消费大军,研究和分析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未来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有助于高校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费心理,熟悉学生的消费结构,最终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同时对大学生正确网购做适当的指导,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展开调查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列表分析,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行为进行如下分析:
1.大学生网购前景看好
数据显示约94%的人采用过网络购物实现消费需求,人数远远高于没有网购经历的人,其中经常进行网购的占比达到1/3强,这足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接受了网购,网购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另据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对网购的态度是支持的,39%的人对于网购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4%的人持反对态度。因此,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发展前景良好。
2.大学生网购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品种类和价格
在网购的原因中,选择商品种类繁多齐全的有31%,选择价格便宜的占29%。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消费方式还是网络购物,商品品种和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网上商店比传统商店的价格更为低廉,而且商品种类繁多,可选择性大,大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此外,选择付款方便的占20%,选择送货上门的占14%。主要是因为网购可以网上付款和送货上门,节省了不少时间,而大学生的学习、社团或社会活动需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不可能在购物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3.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较小
大学生虽然喜欢在网上购物,但是每月的网购花费基本在200元以下。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每月网购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只有少数被调查者每月网购花费在500元以上甚至突破1000元。这主要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在800-1500元之间,过大的网购花费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导致网购消费金额较小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据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父母,29%的人部分来源于父母,完全由自己赚取的只占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父母,但也有小部分大学生靠自己赚取部分或全部生活费用。因此,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时会综合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只将每月生活费的少部分用于网络购物。
4.实用型消费占主导
数据显示,81%的大学生网购用于与生活、学习有关的实用型消费,其中完全用于生活支出的占71%,用于考证之类的费用占比5%,用于交通的费用占比4%,还有1%的学生具有投资意识。这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买自己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缴纳考证费、交通费等已成为新的时尚。还有约19%的数据说明娱乐型消费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另一网络消费类型,他们通过从网上下载音乐、视频、游戏、资讯等丰富业余生活。
5.购买的商品种类多样,主要为服装
调查结果显示,38%的被调查大学男生网购主要为了购买服装,13%选择了虚拟物品;同时数据显示40%的被调查大学女生倾向于购买服装服饰,而25%则选择了购买日化用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是男女生在网购时共同关注的物品。因为大学生作为青春焕发的人群,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每天的服装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网上的服装除去了店铺费、人工费等,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很多,而且款式比较新颖,选择余地很大,部分知名品牌还有网络旗舰店向网民直销自己的产品,这更加方便了大学生的购买;而实体店的价格较贵,往往超出大学生的预算。
6.谨慎选择卖家
当大学生消费者明确自己的需求后,他们会谨慎选择卖家。由于网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消费者会通过各个渠道对商家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据统计显示约38%的大学生通过阅读商品描述、33%的大学生通过查看评价、17%通过亲自询问卖家、12%通过他人推荐等来了解产品,最后选择信誉度高的商家进行购买,以降低风险、保证安全。为使网购而来的商品与实际需求能尽量减小偏差、降低风险,大学生网购特别在意商家之前的一些销售信息,如已有客户对卖方商品的评价,卖方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量等,跟随效应明显;同时很多首次网购者也会选择朋友介绍的网店。
7.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从小就树立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对网购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视。网购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为网络安全。
据统计,大学生对网购的顾虑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害怕实际货物与描述有差别(占33%),害怕商品有质量问题(占28%),害怕商品真假难辨(占1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位列前三的都与商品品质有关,占80%左右,因此如实描述及提高网购商品的质量是卖家及购物网站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另外58%的大学生对网购安全有所顾虑,因现在网购绝大多数采用网上银行支付方式进行货款支付,其支付安全和对个人信息的保密程度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网购行为。
8.维权意识较高
根据统计显示,66%的大学生在遇到网购物品不合心意或有质量问题时选择向商家要求退货,这部分学生利用网购媒介,尤其是支付宝制度来保护自己,这是他们维权意识高的良好表现。然而也有27%的人则认为吃点亏就算了,这样的心理不但使自己蒙受了损失,而且也会助长假冒伪劣商家的行为;当然也有7%的大学生在遇到网购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说明这些大学生对相关的法律制度不了解,所以后两类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三、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与合理化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合理的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已成为高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方面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性质,决定了以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具有极强的“可控性”,在整个德育中扮演主导性的地位。作为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消费价值理念。首先,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积极倡导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消费,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形成理性的行为方式。其次,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让他们学会消费,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的收支,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家庭和个人方面
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应该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不然会助长学生消费的盲目,要重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遏制其乱消费。总之,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本人,对于经济来源基本靠父母的,购买必需品才是消费真正的出发点,而不是在网上购买多余的非必需品;对于完全或部分靠自己赚取生活费的,则应合理安排收支,而非胡乱消费。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开设的网络消费心理学、投资学等课程,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掌握理财方法。同时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消费知识讲座、理财讲座、省钱比赛等活动,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在消费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
3.社会方面
社会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和新闻媒介等宣传手段,以正确、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价值理念,建立一个良好的法治和诚信体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维权意识,使得网络购物秩序井然、有法可依。
四、总结
经过对树人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并经过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消费形式,在网上消费与传统消费并存的今天,大多数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方便、快捷、价格便宜及商品齐全、种类繁多,因此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巨大,网络购物的发展前景看好。他们的网购金额虽然小,但频率高,消费整体上呈稳健状态;在选择网络购物时比较注重网站的知名度、信誉和产品质量;在网购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购物特点,纷纷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课程的设置、理性的指导、法治的完善,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和价值观,正确引导其合理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郑桂玲,陈佳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48(05)
[2]左芬.大学生网络与传统购物消费时的心理对比与行为分析[J].企业导报,2011(7)
[3]张玉荣.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4]周颜玲,娄进举,东方.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6)
[5]蒋琦玮,马灿.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26)
[6]杜林芝,邱淑英.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消费观的引导[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特点 社会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是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自,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笔者选择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一是网上问卷,设计了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及动机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有效率为80.6%;二是现场个案访谈,针对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全面地了解其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
二、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1.多数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为合理
近70%的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在500元~1000元之间,在当今的校园生活条件和物价水平条件下,500元~1000元是可以支付正常的生活开销和购买适当的学习用具或材料的,月消费水平500元~1000元是比较现实与合理的。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大学生月消费不超过400元,生活比较拮据,但也有月生活费消耗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有约2%的大学生过着这种与大学生身份不相适的奢侈生活。然而,总体上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消费普遍还是比较理性、合理的,有一定的自律性。即理性消费是主流,盲目消费是支流。
2.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从调查结果可以知道,54.17%的大学生曾经通过互联网购物的经历,有10.42%的大学生经常网上购物,他们认为网上购物不仅方便而且便宜,所以比较喜欢网上购物;有31.94%的大学生称“没去过但想尝试”网上购物。淘宝网、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网上商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的购物场所。对新新时尚的追求,追求便利快捷的网上购物方式,是大学生消费方式新动向。
3.旅游消费日趋增温
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相比较,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喜欢走出校园,出行旅游,融入大自然,开拓眼界,享受生活。据调查,有近80%的大学生都有外出旅游的热情和愿望,相对于上班族,大学生有更多充裕的可支配时间,“欣赏大好河山”、“增加阅历”、“锻炼自己的生存适应能力”等等都成为大学生旅游的多重目标。不过,由于大学生本身属于无收入人群,过多的旅行费用会成为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所以大多数大学生的旅游开支处于每学期100元~300元,旅行的方式也多为短途的“自助”游。
4.数码电子产品消费普遍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数码电子产品更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调查发现,82.57%的大学生拥有三件及以上的如手机、MP3、CD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的电子产品。其中,手机已基本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而手机消费则成为数码电子产品消费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统计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更换过手机,接近10%的大学生换过两部以上的手机。
5.通信消费相对较高
由手机热引发的则是一股通信热,大学生的话费开始逐步攀高。发短信聊天,成为校园里流行的联络感情的方式。大三、大四的学生找实习和工作,手机更是不可或缺。手机的使用,的确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各种各样的短信娱乐套餐,GPS上网,便利之余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据调查,有10%以上的大学生月手机话费达到一百元以上,但大部分大学生手机消费在月50元以下。
6.校外培训成为重要的开支项目
随着高校的扩招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以及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为了通过学业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出国留学的各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课外辅导班是必不可少的。新东方之类的语言学校俨然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堂。调查中有33.3%的大学生参加过课外培训班。并且,现在各类考试的报名费用都不菲,动辄上百乃至上千元. 而为了准备考试过关而花费的前期投资,更是超过考试本身的数倍。当问道“您平均每学期课外培训班的花费”时,有87.5%的大学生花费在200元~1500元之间,其中,300元~500元居多,更有2.5%的大学生每学期课外学习费用达到了2500元以上。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普遍大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7.城乡大学生消费有较大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与家庭城乡背景有很强的相关性。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生活自立意识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消费水平上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却大多数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月消费主要集中于500元~1000元。而且,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中,几乎上没有月消费超过1000元的。大学生在对生活档次的追求上呈现较明显的城乡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开始追求有一定档次标准的生活,在“以经济为主”的基础上,开始考虑提高生活的质量。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以经济节约为主,朴实的生活,能省则省。
在消费意识观念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在消费意识上更为成熟,更懂得节约。在调查“花钱时,首先想到的问题”时,63%的农村大学生想到的是“能省则省”,但在来自城市和乡镇的大学生中,回答能省则省的刚超过30%,仅占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一半。而且,城市大学生还表现出在花钱时过于粗心大意,缺乏自身规划与节省。
就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而言,也存在着农村城市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当问及“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供给自己的生活消费”时,接近96%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比较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可见,农村大学生希望能够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的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心智上较成熟,愿意为父母家庭减轻负担。而城市大学生这一比例仅为60%。而且还有10%的城市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勤工俭学,农村大学生中就没有表示“不愿意”的情况。城市大学生较农村大学生独立性差,生活严重依赖于父母,自主性不够强,缺乏主观能动性。在校园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往往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
三、大学生消费的个案分析
个案一:晏同学、女、来自农村,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2006级学生,平均月生活消费500元~700元。个人经济收入主要靠自己的奖学金和兼职家教挣得。平时花钱比较有计划,从未出现过超支的状况。高中开始离家住校,开始独立生活,当时每月父母定期给生活费,有多少就花多少。上大学后,现在自己挣钱,很少乱花钱。消费较为理性。过去上高中时,买衣服一类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价钱合适,就一定买下。而上大学后,很少买衣服一类的东西,即使逛街看到了喜欢的,只要不是必需的就不买。但需要的时候,买的时候也比较注重服装的质量,所以开始买一些有品牌的服装。日常的花费主要是用于饮食,基本上以食堂大伙食为主,偶尔与同学AA制外出吃饭。购买日用品也比较注意价格,倾向于买打折的商品。
个案二:张同学、女、来自城市,北京师范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系2007级学生,月消费状况1000元左右。个人经济收入全靠父母支助。上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日常花费不太会计划。每一季度去买一次衣服,买的衣服都是自己认为好看、喜欢,同时也是有品牌的。喜欢外出逛街,一般按自己的兴趣买东西,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喜欢节假日和朋友外出旅游,一般以一日游为主,自己带食物,一学期平均旅游开销500元左右。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参加了周末课外培训班,主要学习英语,每学期的花销在800元左右,但这笔花费是家长额外补助。日常的花费主要还是用于饮食,吃饭以学校食堂大伙食为主,偶尔与同学AA外出吃饭。
通过以上两个个案分析可以知道,第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经济来源有一定关系。主要靠奖学金、助学贷款或兼职一类的大学生消费相对更加理性,他们深知挣钱不容易,经济上的独立、自给让他们更加会理财,购买物品的时候主要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盲从或一时冲动,而且这一类大学生一般不会在消费上去和其他人攀比。自立性比较强,知道统筹规划花费,各方面处理比较均衡。第二,大学生的消费观与其独立生活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联系。独立生活越长,比如年级越高或者以前有过住校生的大学生消费会相对有计划一些。刚开始独立生活的新生,对规划自己的消费生活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消费观相对更为模糊,对如何有计划的安排生活费处于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也与大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缺乏相应的自理生活教育有关。
四、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理财观,储存意识薄弱
在问道“您是否在攒钱”的问题时,有41.2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攒钱,有多少钱,用多少钱;仅有10.49%的大学生经常在储蓄。由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经济来源来自父母,所以在保证不超支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持有“有多少花多少”的态度,就没有想过要存钱储蓄,缺乏相应的存储意识。通过分析大学生每月盈余的情况可以发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每个月就没有盈余,属 于“月光一族”, 还有11.81%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每月的支出状况。缺乏一个合理的理财观,生活上的开支比较随意,无计划性,月生活费也就是基本够花的情况下,储蓄意识必然更加淡薄。
2.消费盲目追求品牌
在调查“您是否有购买有品牌产品的习惯”时,总体而言,58%的大学生选择不在乎是否是名牌,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品牌追求”与性别有一定相关性。品牌所代表的“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有43.3%的男生选择“一定要买有品牌的产品”,而绝大多数女生选择看情况而定。有很大一部分男生买衣服、运动鞋一类生活用品时,非耐克、阿迪之类的名牌不可。
3.消费结构分配不够合理
大学生购买学习资料月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85.6%。而每月购买衣服的花费在50元~200元之间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超过60%以上的大学生每月花费50元~500元在娱乐上,有3%的大学生每月娱乐消费竟在500元以上。这些花费都远远高于大学生在学习资料上的开销。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然而,大学生作为基本无自身收入来源的特殊消费群体,本身可支配的钱就有限,应该学会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把钱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和学习上。
五、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时代造成的大学生个性使然。21世纪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而其更具有个性。思想前卫,服装标新立异,行为没有顾及。笔者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学说“今天心情郁闷,去逛街狂购了一把”;那边有同学说“偶心情不好,就买了一堆零食暴吃”,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的时尚性、个性化、随意性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消费手段的多样化。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为80后群体,出生于我国经济剧烈转型期。人们收入不断提高,有更多的能力和财力进行消费。而目前的大学生,正好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成为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多地通过多种消费手段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增强身份的自豪感,而丰富的商品供应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愿望。
社会消费环境和媒体鼓动了大学生的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需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人们对生活平要求的提高,以及大众传媒广告的狂轰乱炸,已经促进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全面提升。当代人的消费理念已经促使其慢慢脱离了传统的消费轨道。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当然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促进超前消费的发展。超前消费作为一种新式的消费手段在大学生中兴起并发展起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一些在校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一味追求消费品的外在形式, 认为穿用越贵的东西越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越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人类学家弗里德里曼认为, 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埃里克森指出, 在社会化的阶段中, 青少年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 学会扮演不同角色, 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一些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在这股新的消费大潮中,为了获得同辈群体的身份认同, 盲目的攀比,一位的追求品牌和高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模式。
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相互影响。大学生的群居性,使得参照群体的参照作用更加突出。在大学生中就有这样的现象,即并不是所有购买的东西都是自己需要的。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参照群体,当参照群体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这是,自己就蠢蠢欲动了。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每个人都会以他人的观点或评价来左右自己的行为。
六、关于改善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思考
1.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理财是一个人独立生活必备的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及个案访谈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尤其是城市或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学生,理财几乎一团糟,缺乏合理计划资金,安排生活的能力。社会学者分析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精打细算,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设相应理财课程,增进大学生理财方面的知识技能。
2.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许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他们自主独立性较强,而依靠父母的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则相当薄弱的。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为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提倡大学生“借钱用,工作还”。因而,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变被动于主动,从思想上摒弃依赖性,逐步学会自力更生,进入社会,一切都得靠自己。大学生应该在校园里磨砺自己的意志。
3.提倡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也相应越来越好。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铺张浪费,目前大学生用于娱乐、购买衣物的费用远远高于用于学习的花费,这并非是好事。即使时代在进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大学生中依旧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冯琦刘颖:合理导向大学生文化消费――北京市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教育, 2005(03).56~58
[2]钟寒婕等:南昌市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80~8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平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贵州大学南区在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措施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首先,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其次,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切合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再次,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创新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
二、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职业素质教育即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并且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职业形象素质教育。概而论之,职业素质教育,其实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
2.创业需求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温州高职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使温州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也是温州几所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学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扶持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的学生创办企业。在温州的这片热土上,高校毕业生陆陆续续加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而绝大多数失败者都受制约于自身职业素质。
①职业素养缺陷
首先,创业意识、动机与创业实践的定位矛盾。或创业意识不强,动机低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普遍被认为只是一种“冲动”“逞能”“瞎折腾”,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提倡。中华英才网的《2008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占79.2%,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或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据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
其次,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良莠不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价值观不符合现实创业的要求,责任意识、思想态度、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有待加强培养。
再次,高职学生心理品质问题。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大量个案调查表明:决定创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正是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天时地利的创业条件,却患得患失,丧失良机;或浅尝辄止,因噎废食; 或小富即满,止步不前……而有的人创业条件远不如前者, 却能勇往直前,由弱到强,虽坎坷曲折,但终于创业有成。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截然相反的心理品质影响个体行为取向,对个体能否走向创业和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创业的要求有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经验欠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这些都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而且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职业技能问题就是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2)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其一,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丰富大学生整体就业或创业结构的层次,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职业和创业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业效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更缓解我国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其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或创业非常倚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
其三,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囊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立业、创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措施
1.坚持德育为先,心育同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课堂”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创业者,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素质往往比职业能力更受到职业社会的关注。由此,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首要课堂”。
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在职业道德课方面,要系统教授有关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增强爱国、诚信、敬业、责任、奉献等道德意识。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在课外或实践方面,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觉养成品德的能力,如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等。
所谓心育同步,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须渗透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者所需的健康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或创业方向,使其增强创业意识和合理定位创业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再次,通过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并塑造他们的创业个性,并对他们心理发展和创业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如我院以职业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根据学院实际,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2.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完善创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完善创业职业技能教育则更是时展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适用的创业系统知识教学体系是保证创业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其教学体系应该囊括创业教师人员配备、创业指导教材编写、创业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编排等系统内容。
我院通过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来完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其一,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二,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考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制作网络课件,采取开放实训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其三,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创业教育于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其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由企业能工巧匠、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功能,工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3.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原有的大学精神打上了鲜明的创业创新烙印。创业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创新思路,要有效提升学生创业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水平,需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来提供精神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而创业型校园文化,又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起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功效。其常见的载体有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合作交流载体、文化活动载体等职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如我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课程的设置、人文课堂的优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等途径,实施人文教育;通过“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和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提高创业意识,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4.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开辟培养职业素质教育“第三课堂”
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应做到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训练,是指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黄炎培的这一基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展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其精髓所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校内外创业实践形式的结合进行。其中,校内模拟创业经营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校外创业实践则是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检验、延伸和深化。另外,相关促进性、辅的制度机制扶持学生顺利踏出创业成功体验第一步,使他们对创业实践成效和经验总结方面的职业素质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我院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浙江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体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院校和地方创业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开阔视野,针对性地在上述几个“课堂“努力创新,开拓具有院校特色品牌、地域特点、创业氛围的大学生职业素质系统教育,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或就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