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6:5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武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苗族传统武术传承的山地特征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环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导致居住较为分散,居民之间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间的交流,导致武术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当时的发展情况并不算文明进步,因此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无法改变,就导致传承武术的范围只局限于家族之间,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响下,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两朝所修建的苗疆边墙,使得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封闭式的影响。这些对武术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武术文化,导致苗族传统武术只能呈现重复性的循环发展,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闭塞性而导致的。
2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
2.1苗族传统武术简介
苗族武术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几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25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苗族武术是中华武术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武术几经演变,不断地吸收民族文化涵养,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而其实,苗族传统武术的出现与发展,与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2.2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且不说苗族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主要始于原始民族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当时的苗族人民为了生存,采用击打等方式与野兽进行搏斗。而现在历经千百年的积累和演变之后的苗族武术,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两代时期。当时的明朝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明军政府与苗族人民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其损失简直不可估量。在这种与苗疆地区大规模军事的冲突过程中的损失让政府无法负担,因此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大规模修建苗疆边墙,对苗疆地区采取了隔离与区分的方式。清政府更为残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拨不同地区苗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来达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这种强硬的压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与日俱增的反抗情绪。在这种被垄断的情况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随着这样一股热血的斗志,与此相对应的出现在苗族人民之间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历来是封建统治者征讨的对象,因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边疆地区,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这种武术的普及程度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明清时期的苗族人民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侵略和歧视所持有的态度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这种奋起反抗的现象让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无可适从,因此,战争就成为当时不可避免的主题。从历史上看,苗族是中国众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与封建统治者发生反侵略战争最频繁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知,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识不但没有磨灭殆尽,反而日益增长,保护自己家园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开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习武过程深受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那种不抗威严、面不改色、拼死抗战的态度占领着苗族习武者的内心。这些内心的思想活动也出现在武术当中。苗族武术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杀,以军事战争为目的进行习武训练。其价值功能就是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毙敌人。为了实现这种军事目的,苗族人民开始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锻炼自己的体格,这就是苗族武术出现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发展,社会需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也逐渐展现在对于武术文化的需求方面。虽说武力冲突和战争是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出现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高涨情绪是苗族传统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强大推动力。正如上文所说,明清两朝的压迫促使了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封建统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随着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日益和谐,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之后,苗族传统武术也开始吸收和接纳来自中国大地各大武术系别的精华,如少林寺武功、武当派武术等,使得苗族传统武术的拳种更加丰富多彩,武术系别更加精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战争已经成为不再提起的话题,民族关系也日益和谐,民族矛盾也相对缓和,民族冲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这种情况下,以前以搏斗技能为主要价值导向和追求目标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今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已经囊括了强身健体、文化娱乐、竞技体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程度有关。由于人们现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传统武术更多的要朝着表演性、娱乐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现在的苗族武术中还增添了舞龙舞狮的内容,这些都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发生的文化价值导向的变化。现在的各种苗族武术活动已经成为健身娱乐的必要选择之一,并且在节日的庆典、祭祀联欢活动中也经常看到苗族传统武术的身影。在时代的引领之下,现在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已经有了崭新的内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3结语
苗族传统武术也是中华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苗族武术的发展也为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从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路径和山地特征入手,对苗族武术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能够为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张濒化 单位:云南文山学院体育学院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锦州市中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在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行性。通过研究发现,锦州市中小学已经具备了开展传统武术的必要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结果表明,将传统武术引入中小学课堂是必然的,但目前锦州市中小学的传统武术课程设置不平衡,教材内容落后,锦州市多数中小学在关于传统武术方面也没有建设其相关的学科。
关键词 中小学 传统武术 可行性
传统武术是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上的宝贵文化遗产。通常它指的是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健心和休闲活动。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更广泛、影响更大的传统武术,其中包括气功、射箭、摔跤、毽球、龙舟、骑马、扯旗、抢花炮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项目。其中许多项目还被各类中小学引进和采用到学校体育中来,并得到了中小学生的一致喜爱。为了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对高质量体育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对传统武术人才的需求,满足新形势的挑战,传统武术应被大量的引用,并积极培养武术方面的人才。中小学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传统武术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武术资源,加快发展学校体育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提供合理化建议,为推动锦州市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锦州市200名中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查阅图书馆有关文献50多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
2.问卷调查法:针对锦州市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可行性制作问卷,下发200份问卷,回收190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
3.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出一些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法和excel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为论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结果与分析
(一)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的社会大环境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种民族共存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运动的集合,也便形成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深度与广度,使得传统的武术项目也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人们积极参与、积极传承的体育项目。中小学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项目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锦州市每一所中小学都应当发挥整体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完善,也有利于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弘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锦州市有诸多的中小学,由于锦州市地处南方,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每一个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而这些项目多与传统武术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这种大环境给在锦州市的中小学开展武术带来了优势。
(二)中小学领导、教师对传统武术项目比较重视
一些优势条件是发展武术项目的先决条件,为传统武术在锦州市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在调查中发展,锦州市中小学的领导、教师也非常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工作,这也为传统武术项目在锦州市中小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调查得知,有13.5%的学生表示本校领导教师非常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24.3%的学生表示重视,还有27.6%的学生表示一般。因为传统武术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开展得比较好,但更多的项目尚有待发展,各中小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依旧存在一些欠缺。
(三)开展传统武术项目的群众基础优越
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性,也都使得在锦州市中小学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调查显示,48.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参与武术项目的练习,有34.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不到2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或无所谓,由此可知,在锦州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项目的群众基础优越。
(四)锦州市对于传统武术人才的需求
积极发展传统武术既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又是培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法。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校缺乏传统武术教师,无论是在选材和培养运动员方面,还是教授基本武术知识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而积极发展传统武术项目的优势还在于能促进锦州市对传统武术教师的培养,还能以此来选拔优秀的武术人才,以便参加大型的武术比赛。有了教师和运动员,才能使传统武术在锦州市得到普及和推广,运动成绩也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论
中小学是文化的土壤,中小学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传播、继承、保护和挖掘传统武术是中小学的任务,需要中小学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在锦州市中小学中发展传统武术。相关部门应对在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为锦州市中小学乃至全国的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锦州市中小学应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积极开展课余训练、竞赛和建立训练基地,加大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为在锦州市中小学发展传统武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Common Universities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a Case
JIN Chun-xia
【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s the promotion of 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Chang-style Boxing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mo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i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enan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ordinary Universities; loc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hang-style boxing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金春霞(1979―),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与教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民办教学协会课题成果Hmx20110023
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在河南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日渐多样化。在此背景之下,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引入了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对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在大学校园推广进行了大胆尝试。
当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甚少,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意识日益淡漠。本文对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开展的河南省传统武术――苌家拳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的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等搜集整理,查阅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为了了解在河南省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走访相关武术学者、教学专家等,以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1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得出本教学推广的结论。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聘请6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并依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30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1%。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目的和意义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苌家拳以正大淳厚的功力、奇幻莫测的技击打法、独有的形神风格套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苌氏武功内练注重于养气、行气、聚气、发气的柔练刚发之过程。苌氏众多拳法与兵器系列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特色,它集养生、健体与技击实战的双重效果于一体,独立一派。其创始人苌乃周收徒众多,苌家拳传播迅速,名手辈出,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成为与少林、太极并重的河南三大拳派〔1〕之一。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自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以来,武术课教学主要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散打、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河南省传统拳种的知识和技术了解甚少,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日益淡漠,传统武术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本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的推动者和传承人初衷,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使学生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黄河科技学院把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
22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情况分析
221人才引进
体育教师武术基础薄弱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一大障碍,缺少传统武术传播者是传统武术在高校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2〕。为了加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邀请苌氏武技第八代传人刘义明来校担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修课程,主要教授苌家拳。2012年初,公共体育部将苌家拳引入公共体育课程之中,在进一步探索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加强高校推广和传承苌家拳。
222课程设置
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自推出《自卫防身术》课程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认同,在公共体育课选课人数方面一直处于前列。黄河科技学院2011级普招本科新生共5315人,选择《自身防卫术》的323人,占602%。
传统武术技击功能为大家所公认,2012年初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班开始将陈氏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心意六合拳四个河南省著名的地方传统武术项目融入《自卫防身术》,作为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借此将苌家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从而达到推广和传播这一河南省优秀地方拳种的目的。
223授课内容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苌家拳教师根据男女生体质、性别等的差异,并结合苌家拳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男同学注重技击实战内容,把《苌氏武技》二十四大战拳套路演示的猛招式变化奇巧,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删除高难度动作,简化为十八式,套路演练时间为1分钟,既符合国家武术比赛规则,又使学生容易掌握。女学生大都喜爱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则以《苌氏武技》的《中气》为拳学理论根基,吸取双蛇掌和八卦银凤掌之精华提炼、创编成“凤之武”。它既是以柔化刚的技击术,又是武艺,其形姿优美而酷似舞蹈,动姿旋腰拧胯,轻柔飘逸,技法神奇,显示少女的天生丽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表1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及实用程度的评价,得到了94%学生的肯定;只有6%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还不能适应苌家拳运动的特点,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224授课方式
苌家拳授课除采用一般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套路演练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外,还采用个人思维练习与表演相结合、武术快摔与技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保证课堂教学、练习质量,提高教学、指导效率,除专业教师授课外,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课堂授课中还选用了具备一定苌家拳基础且均取得过优异比赛成绩的武术系学生对公体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学生有一年以上苌家拳练习经历,较系统地掌握了苌家拳理论和技术,具备基础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授课形式,提高了苌家拳的课堂教学质量。表2显示,学生非常认可教师在苌家拳课堂上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师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处得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课程轻松易懂等。
225考核模式
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为了修学分上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教师为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苌家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的考核中,采用现场表演评分加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进行评定。
现场评分环节评委由黄河科技学院武术系学生担任,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执行了学校教考分离的政策,另一方面为武术系学生提供裁判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公共体育课学习苌家拳的学生对武术考核有一个直观认识,亲身体验。在平时成绩中除课堂练习出勤率外,凡是每周六参加苌家拳教师义务指导训练的学生,每到一次加1分,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苌家拳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看出,2011-2012第二学期公共体育课苌家拳教学效果值得肯定(见表3、表4)。
23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1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
高校目前的武术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虽然专修武术,但在学校学习的大都是普及性的武术套路,真正由传统拳师亲身传授的很少,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艺与传统武术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更缺乏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身体练习和理论研究。而传统技艺的武术拳师却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无职称、无学历,这样的“三无”人员要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任教困难重重,与高校当前用人的规章制度即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际完全不符。由此造成在高校推广、传承传统武术方面人才的短缺。
232授课内容难以确定
通过对苌家拳的合理分解及一个学期的教学,练习苌家拳的学生对苌家拳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河南省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仅河南省挖掘整理的拳械就有40种,单项拳械85种,共125种,套路5181套,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9项〔3〕。如何选择授课项目?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习练积极性?如何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统武术观?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和平衡的问题。
233学时限制
高校一般公共体育选修课是以普及、推广为目标,因此选修学时有限,要考虑到期末考核、运动会、节假日、风雨天等因素,实际教学、练习时间不到30学时。而传统武术的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传统武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传统武术的精髓,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一个学期的苌家拳教学推广,习练学生对苌家拳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继续练习苌家拳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如何让对该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的学生有继续学练的机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234学生认识不足
河南地方传统武术拳种众多,虽然政府部门重视此方面的研究,但现实基层状况不容乐观〔4〕。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的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传统武术也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走向衰落,导致民众对其认知较少。从表5对习练苌家拳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稍有了解的只有10%,而且,了解的内容仅限于太极拳和少林拳。
24苌家拳推广案例给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启示
241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
河南有40多个传统武术拳种,其中6个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有13个河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19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传承人,聘任传承人到高校任教是继承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的举措。通过制定灵活的高校师资聘用制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
242合理选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课程内容由拳种传承人商定,在保留传统武术特点的基础上,删减高难度动作,简化套路内容,让学生更好入门,产生兴趣,是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保证。
表6显示,在习练苌家拳的学生中,认为练习苌家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观赏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频次分别占92%、36%、40%和62%,表明学生对练习苌家拳健身作用最为认可,对其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强调过,学生有一定的认同感。防身自卫的频率最低,仅占36%,由此看出教师欠缺对苌家拳防身技击讲解。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术家请到学校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保持武术原有特色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出既适合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又利于学生接受,又有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武术练习套路。
243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一般设置大一、大二两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34学时,共计136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普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传统武术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适当地增加课堂的学时数,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解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形成较正确的动作定型和理论认识,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达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可以增加专项选修教学课时,并且允许学生重复选择,为学生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提供时间保障。
244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宣传地方传统武术,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习练。通过地方传统武术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团结一批以传承弘扬传统武术和中国文化为理想的学生。习练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毕业之后或者从事传统武术的教学,或者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所展现的武术习练水平会影响本行业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传统武术。
245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
河南地域宽广,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依托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武术,无疑是高校体育和传统武术的双赢体现。地方高校首选地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继承和传承,而后,延伸至市级的非遗项目,分批分次逐步学习。在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增设传统武术项目,也是传播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的重要举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本着传承地方传统武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将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在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传统武术授课内容难以确定、学时限制、学生对传统武术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2建议
针对高校地方传统武术师资缺乏的现状,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满足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地方传统武术拳种特点,合理选编既利于学生掌握,又利于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提供时间保障。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奠定人群基础。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苌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6
〔2〕祁燕新疆高校开展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5(3):93-95
一、发展战略类文章
1弘扬武当武术服务民族复兴――关于加快发展武当武术步伐的思考 (罗明福)
2十堰市发展武当武术之战略 (高 勤)
3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武当武术发展的意见 (武当山特区)
4武当武术现状考察与继承发展对策之研究 (江百龙)
5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得到发展 (张 文)
6武当武术发展的出路 (王世虎 田林 刘欣如)
7武当武术源流回顾和发展战略目标与精英人才培养 (李滨)
8谈传统武当武术的博弈与推广 (苏品俊)
9武当武术文化产业可行性讨论 (王振山)
10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张建斌)
11武当武术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规划 (方少茹)
12群策群力正本清源二卜年――太极拳源流的“融冰”历程纪实 (李师融)
13解放后五十年中国武术发展决策失误――中国武术没能进奥运无人负责 (于志钧)
14试论目前制约武派太极拳发展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办法 (张九华)
15浅谈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 (张九华)
16传统武术竞技技术的几点建议 (尉克立)
17弘扬传统武术应重视基本功与实战技能 (吴风平)
18关于传统武术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 (杜子宇)
19浅谈传统武术普及推广 (贾维勇)
20传统武术之现状 (王振山)
二、功理功法类文章
1练武当太极三丰掌的好处 (郝建明)
2史式八卦掌习拳心得体悟 (陈中燕)
3从太极拳的修炼谈起 (王祥新)
4武当太极三丰掌的发展――郭氏全真掌法 (郭兆风)
5论武当内家拳 (于志钧)
6太极圆转长寿功 (李芝田)
7武当中和太极拳 (李芝田)
8太极拳功理及身法要求的医疗健身作用 (舒佑辉)
习太极拳之散谈 (郭树璞)
10开合散论之一――谈中国山水画与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 (王金钟)
11气功太极与现代文明亚健康之关系 (张绍义)
12中国内家拳代表人物 (张绍义)
13继承武当传统功法营造和谐快乐人生――传练程氏八卦掌的粗浅体会 (向运彩)
14论太极拳的“劲” (尹逊桥)
15是操是拳是顶牛是推手 (徐培良)
16浅谈“太极圈” (卢爱民)
17试论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步法 (松绪金)
18浅论无极桩 (松绪金)
19太极拳好 (松绪金)
20武当武功的历史源流及其内容概述 (李春生)
21内丹――人体牛命之宝 (殷廷山)
22太极拳之松柔 (张建斌)
23太极拳对膝关节影响的研究 (张建斌)
24太极拳劲力的探讨 (张建斌)
25武医结合彰显华夏文明 (杨庆荣)
26武内功养生与技击说 (王敬爱)
27浅谈武医结合,中西医结合 (彭程)
28缠闭门传人轶事 (彭程 李师融)
29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 (刘 瑞)
30洛阳市武当派太乙门――太乙经简介 (薛禹仁)
31中国近代史上知识产权侵权巨案――太极拳的发明创造权问题 (于志钧)
32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 (吴图南)
33太极拳之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林山中)
34练功随笔 (林山中)
35华山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及技击特点 (关宁 孟川州)
36谈武式太极拳母架“懒扎衣” (翟维传)
37我对武当功家南派太和宫桶子功的点滴了解和体会 (夏俊朝)
38陈式太极拳与养生按摩的关系 (左琦)
39杨式太极拳在武汉 (吴家新)
40室内太极拳使用方法(赵毓庭师父创编) (吴家新)
41谈太极拳之十成功夫 (刘登信)
42浅析太极十三式 (张九华)
43谈谈武德 (张九华)
44太极拳与养生谈 (张九华)
45试述武禹襄祖师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张九华)
46 试论武派太极拳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张九华)
47 述而不作以惠后人 (张九华)
48练拳 (李随成)
49太极拳精要论述 (李随成)
50推手竞技比赛规则研讨方案 (李随成)
51龙虎合仪 (王 玮)
52武术器械之旁议 (宁开阳)
53试论太极阴阳――心与肾 (宁开阳>
54学拳即学理练拳即练意 (蒋广君)
55浅谈医武结合、中西医结合 (彭程)
56缠闭门传人轶事 (彭程)
57练真武 学真功 作真人 (彭程)
58缠闭门武功源流及简介 (彭 程)
59论太极文化 (李建真 张兴洲)
60太极拳与时俱进 (卢信有)
61万胜拳简介 (陈智君)
62李派太极十三势 (杜子宇)
63八卦掌搏击之研究 (李让仁)
64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缔造者 (戚建海)
65论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 (郭永奎)
>> 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普通高中的作文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预算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 农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通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辽宁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现状及建议 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几点思考 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探讨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对策 普通高中英语薄弱生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初探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创新教育方法分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及整合策略 高中武术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奎屯市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奎屯市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通过对奎屯市部分高中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奎屯市在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了促进武术教学在奎屯市的健康发展,结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并结合武术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中武术教学现状
前言: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承文化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与我国传统的医学、哲学、伦理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强身健体、防身等作用,是我国传统项目中最有文化特色的项目之一。武术的学习不受场地、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开展起来比较方便、容易。由于我国武术种类和套路极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所以一直无缘奥运会。但我们要相信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定能想韩国的跆拳道一样进入奥运会。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传播健身防身的技能,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而学校体育再传播传统文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奎屯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即抽取奎屯市5所高级中学,其中体育教师43名,学生5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知网络文摘、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系统,查找与其相关的期刊及硕博论文,并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论文有更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表1 问卷调查发收份数统计
问卷
问卷发放数量
问卷收回数量
有效问卷数量
数量
500
481
453
百分比
96.2%
94.2%
本问卷采用了专家效度,访问了8中学高级职称以上专家,得平均分9.1分(满分10分),两周后利用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值为0.92,故本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情况调查
教师是教学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学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调查得知5所学校共有在岗体育教师43人,平均每校体育教师8.6人。
表2 学校教师学历情况
学历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其它
人数
1
18
22
2
百分比
2.3%
41.9%
51.2%
4.6%
表对43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得知,专科学历的人数为22人,占总体的51.2%,本科学历的有18人,占总体成绩的41.9%,而研究生学历的只有一人,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表3 学校武术教师人数及专项
专项
传统武术
散打
跆拳道
其它
人数
2
2
1
百分比
40%
40%
20%
在对43名体育教师咨询后发现,从事武术教学的老师只有5人。在调查中发现武术教师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匀,奎屯六中武术教师3名,而别的中学只有一名或者就没有开设武术课程,武术教师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奎屯市武术教学的发展。
2.2学生情况调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学生对于武术项目的态度、认识、要求等方而进行了调研,学生对于武术的态度整体是比较积极的,有将近77%的学生喜欢武术,可见学校发展武术项目时符合学生需求的。而通过对选择不喜欢武术的同学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传统的武术教学过于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个人的兴趣,没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也是影响武术在中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选择武术的作用性方面来看,过多的是注重防守和健身的两个功能,没有认识到武术在陶冶文化情操及娱乐方面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
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集中在电视、电影、小说方面,从侧面反映了武术比赛和学校对学生武术人文思想的教育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传统武术文化修养的培养。
2.3武术器材情况分析
武术器材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对各学校器材老师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学和训练场地,65.8%的老师认为学校的武术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武术教学过程,对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的传承也极为不利。
2.4武术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通过对6所学校调查得知,目前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套路教学上,五步拳、少年拳、太极拳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跆拳道、散打等相对过于单调,不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奎屯市高级中学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3.2将武术课列为高中必上体育科目,统一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培训,增强武术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3.3引进武术专业教师。
在首都西北的北京体育大学,每年秋季都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每年秋季也都是各位老同学收获上一年的成绩,投入新学期的日子。各位老师为此辛勤忙碌,李印东先生则更加辛劳:一面要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论文;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武术文化研究,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程,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李印东先生在北京体育大学武学博士,现在担任硕士生导师,是武术文化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更是海航《东方养生》的老朋友。接受到采访的邀请,李印东先生在百忙的工作之余,解答了记者的关于武术文化的诸多疑问,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以正视听。
“绝技”与师徒关系
近来在网络上流传着“太极大师”闫某与弟子的推手视频,其夸张程度受到了网友的广泛批评,较温和者认为其有表演成分,是师徒间的游戏,不应该公之于众;较严厉者认为这种视频的流传,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亵渎。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原因存于“大师”与弟子的责任问题,同时另一方而也是因为大众对传统武术的了解知之甚少,为一些借助传统武术进行炒作、牟利的人提供了莫大的“商机”。
关于这种现象,李印东先生首先向记者说明,传统武术有其独到之处。为了让记者有切身的体验,李印东先生特地在办公室里,与记者进行了几次“推手”的演练,让记者体会太极对于力转化的神奇之处。李印东先生在此也强调,如果太极功夫只能对练习过太极的人起到效果,但是对没有练习的人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应该说是练习太极的人出了问题。同时李印东先生也指出,在传统武术的师徒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现象,即是老师可以将学生轻而易举地打倒。
不同与网络上流传的有表演嫌疑的视频,在传统武术的师徒授受之间,往往有一种“心理暗示”存在,由于师徒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会有一种“权威意识控制”出现。当武功较高的师父开始传授徒弟时,在传授过程中多少会一两次令徒弟“难忘的经历”,就是师父用“重手法”让徒弟感受到师父的“厉害”。这是传授技艺的需要,同时可以收到树立师父威信和对武术建立信心的双重功效。长期的习从建立了老师绝对的权威,这有利于师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一个品行端庄、德艺双馨师傅对徒弟的正面影响可想而知,武术中也有谚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些纨绔子弟由于跟随德高望重的师傅习武而痛改前非,浪子回头的实例也不在少数。也正是师父摔倒、打倒的徒弟的“深厚功力”,带给徒弟深刻的记忆。从而导致徒弟再和师父过招时,总是一份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样子,以一份不自信的态度,还没准备好对峙,已经在准备如何受伤轻些了。
另一方面,师傅在建立绝对权威的同时会使徒弟产生极其依赖的心理现象。更有甚者,李印东先生向记者列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一心理现象,是受虐者与施暴者之间的一种心理情结:人性所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这条底线被突破,受虐者会对施暴者产生好感、依赖甚至会协助施暴者做事。当然,师徒之间所建立的心理依赖不同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通过这一心理现象,或许可以看待在武林中少数不正当的师徒关系。
技击与道家思想
李印东先生说明,其实传统武术传承下的师徒关系,多数十分亲密,弟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依赖师父,但是出现只有极少数人,会以功夫“招摇撞骗”。在武术传承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在1933年建立。当时在国术馆中传授传统武艺的各位大家,都是身负绝技的一代宗师,他们和弟子之间紧密而亲切的关系,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代表。有感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很多行业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不乏其人。
当李印东先生谈及传统武术的代表人物应该是道家宗师张三丰、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延、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和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时,记者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练习武术的代表人物呢?李印东先生耐心地为记者解释,在先秦两汉乃至唐宋时期,武术只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正式形成作为一个重要分支出现。在道家、中医、养生等方面,都孕育着武术的雏形,只是他们有提升自身功力的“体”,却无技击制敌的“用”。单纯的两军相争,有兵法、战车、战马、弓箭等综合运功,个人的武术技击还没有成为一种“行业”。不过从中国功夫十分强调技击这一方面,却可以看到其与道家的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其哲学思想朴素而博大。“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为用”,是李印东先生反复强调,广泛应用于武术技击的“道家方法论”。前者说明“道”的运动规律是向矛盾对立的方向转化,后者解释道用若的一而来对待自然,也就是顺应而不改变。构成武术运动中的诸多因素,都具有阴阳的特性: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太极拳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而后发制人等理论,体现的就是老子“反者道之用”的思想。
太极拳中还有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之说。其关键就是在敌方的力还未到达之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借力打力。将对手所加之力还治其身,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的效果。李印东先生引用武术教育家许禹生先生的话来讲,“我虽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以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盖”。而老子“弱者道之用”思想发挥的核心就存这里。诸如武术技击与道家思想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比如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基本五拳,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是道家思想的痕迹。
武术与现代散打
不仅在武术技击方而,道家对传统武术有着影响,在武功修炼上,道家对武术的影响更加深厚。无论是《易经》:“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还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气”。李印东先生指卅,道士们在修道成仙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古人治道之法,结合自身之修炼,创造出一整套以健身延年为主旨的方术。其内容主要有心斋、守一、定观、坐忘、缘督、内观、导引、存想、吐纳、存思、听息、内视、踵息、守静、服气、辟谷、服食、行炁、胎息等等。
这一系列的内功修炼术为武术所吸收,创造了许多内外兼收的练功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武术修炼的方法和层次。李印东先生援引当代太极名家沈涛的话,对武术中的“气”进行了讲解:“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终之则,拳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都说明了气功在拳种中的核心作用”。在道家修身术的影响下,历代武术名家都十分重视对“气”的锻炼,把培元气、守中气、保正气作为武术修炼的根本。
诸多拳种的练习方法,都是通过“气”来沟通武术与自然的融合,尤其是太极、形意、八卦为代表的内家拳,都以练“气”为核心的内功练习视作法宝。形意拳古谱中更有“精养实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箴言。在李印东先生介绍了武术文化与传统道家的渊源之后,记者向李印东先生请教了在现代社会的体育竞技项目中,传统武术能继续发挥哪些价值呢?李印东先生介绍说,在北京体育大学,散打与传统武术相融合的课题,是散打教研室工作的前沿。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华佗五禽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编而成,技击作为自然界生物的原始本能和生存技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其功法和功理中.传统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招式在动作特点、意境上都流露出技击的思想内涵和特征.
关键词 :五禽戏;技击;内涵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22-04
1 前言
华佗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征和生活习性结合导引、养生、经络、气血等理论整理、编创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仿生功法,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为使传统的华佗五禽戏更加规范、普及和系统,五禽戏发源地亳州的华佗五禽戏57代传人董文焕、刘时荣等先后出版发行了《华佗五禽戏》、《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及《五禽观剑》等[1],培养了周金钟、陈静、马伟财、修海燕等一批五禽戏嫡传弟子,周金钟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2011年,亳州华佗五禽戏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亳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
华佗五禽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正是由于具备自身的特性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也是植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从其动作元素萌芽的那一天起,技击属性成为传统武术技击的根本属性[2].技击属性是中华武术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是体现在实用技击上的[3].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就是技击,可是为什么在外来武技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却日渐削弱,是传统武术技法的博大精深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还是今天我们对传统武术的错误理解[4],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华佗五禽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技击思想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华佗五禽戏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用自己独特的健身养生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深邃,但是当前有关华佗五禽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完善基础理论,对于更好的传承、弘扬五禽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华佗五禽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从中文学术期刊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博硕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华佗五禽戏的有关资料、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安徽省志、亳州市志、谯城区统计年鉴等典籍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分析.
2.2.2 访谈法
对安徽亳州华佗五禽戏主要传承人、民间习练者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等;对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社团、组织及亳州市武术协会的组织、参与者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现状;对高校从事武术教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技术风格、特点等情况;尤其通过华佗五禽戏相关历史传承人的口头叙述,对获得的录音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得出华佗五禽戏的发展历史、传承脉络、功法体系等相关资料.
2.2.3 田野调查法
对亳州地区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如华祖庵、花戏楼、博物馆及华佗五禽戏的晨、晚练点进行实地考察,参与亳州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搜集到丰富、翔实的图片、视频等电子、文字资料,为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提供实证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技击的概念界定
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凭借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经历代传承人的锤炼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武术起源于技击实战,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技击[5],技击一直是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慰以技击强”,这里的“技击”指的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拳经》记载:“吾国技击之术,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到清朝时期,学者们仍认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从古至今,技击一直作为传统武术的核心要素而存在,尽管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技击这一核心一直是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代技击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技击指没有时间、地点、人数、规则等限制,运用一切可以用来打击、摧残、制服、消灭对手的搏斗,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而且在技击中,任何危险的情况都可能出现,是保护自己或己方利益的生死格斗.它用自身的生命赌博,是完完全全的实战,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击.所以,如果要在技击中取胜,搏击者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技击技法.狭义的技击是指在一定场地、规则限制下,使用规则以内的攻防手段进行交战所形成的格斗形式,它将参与者的安全因素以及人们的喜好相结合,来达到切磋技艺、强健身体、娱乐消遣的目的[6].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取法于自然界的动物,作为象形套路动作,脱离不了武术的大环境,华佗五禽戏受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内涵也深蕴着技击的思想和理念.
3.2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动作解析
华佗五禽戏的形成过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修身养性、健身娱心、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华佗五禽戏作为传统武术的组成部分,由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组合编创而成,其功法动作中也蕴含着传统的技击思想,习练五禽戏时应表现出虎的威猛刚健,鹿的迅疾机敏,熊的沉稳踏实,猿的灵活敏捷,鹤的舒展飘逸[7].五禽戏的很多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兼,手、眼、身法、步要和谐统一,同时它体用兼备,强调躯干的“中正”和肌体各部位的劲力要对称、平衡[8].
3.2.1 虎戏动作“猛虎扑食”
虎戏要模仿虎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老虎体貌威严,性情凶猛,气势凌人,所以虎戏动作较刚猛有力,动起时如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迅捷勇猛,有一定的攻击性.如“猛虎扑食”,左脚快步向前迈出一大步,右脚向前跟进,同时,两手向前猛抓,再向后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相对,两手相距约一拳,目视双手,前抓过程吸气,后拉过程呼气,强调“快步抓食松与紧,含胸拔背脚跟稳,沉肩坠肘刚柔济,意守劳宫壮腰肾”,要求上步要快而且干净利落,手抓要猛而且干脆.意境就是老虎为扑捉食物而做出的攻击性动作,其中的“猛”、“扑”显示了老虎动作迅猛、主动出击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就是在对敌过程中,要主动向对手发起进攻,动作上要先快步上前,然后双手用力抓住对手的身躯或手臂再向后猛拉,致使对手失去重心而摔倒.
3.2.2 虎戏动作“跃步虎扑”
虎戏中“跃步虎扑”,动作为左脚向前踏步落地,身体下落,两手随之下落,左脚随之蹬地使身体跃起,右脚向上、向前腾空而起,脚心向后,脚尖向下;同时,两手臂向前引领身体划弧一周成立圆至肩前上方,目视前方,右脚着地,随即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成弓步,上身微微前倾;同时,两手臂由肩前上方向下扑按,并停于左膝旁.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强调“提膝蹬地前跃身,双臂引领腰前伸,着地稳健松下胯,脚踩手按内力均”,要求起跳蹬地要有力,着地扑按时要求沉肩坠肘、松腰沉胯、力达掌根,手腕要瞬间坠腕发寸劲.意境就是老虎与敌手在搏斗过程中做出攻击性动作,其中的“跃”、“扑”显示老虎为有效攻击对手而高高跃起,重拳猛击对手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向老虎一样“先下手为强”,主动用力高高跃起向前猛扑,然后抓住对手进行攻击,要主动攻击,大起大落,脚手并用,猛烈攻击,才能出奇制胜,击倒对手而处于上风.
3.2.3 鹿戏动作“成鹿亮角”
鹿是传说中的长寿之兽,好角触,善奔走,鹿戏动作要模仿鹿的轻灵安舒、沉缓稳健.鹿戏中的“成鹿亮角”,动作是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间内旋向前伸出鹿指,手指均向前刺出,左手臂在下,手心向下,右手臂在上,手心向上,身体稍前倾,目视前方.强调“成鹿嬉戏触角争,两臂缠丝功内行,扭首坐腕拉筋骨,臂引身躯弓步成”,要求动作要连贯、缓慢、柔和,亮角时要表现出鹿的嬉戏,如两鹿在地上抵架,力从腰出,劲发于身,达于两手指,亮出时用内力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外柔内刚.左手要坐腕、右手要向上反撑手腕,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意境就是两鹿在互相抵架,用鹿角做出攻击性的动作,以打击对手,其中的“亮”字显示了鹿为了震慑对手而展示自己的强大鹿角武器,同时做出攻击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从心理上先震慑对手,对敌时先稳住下盘,然后双臂同时,像利剑一样刺出,攻击对手,获取胜利.
3.2.4 鹿戏动作“返回鹿巢”
鹿戏中的“返回鹿巢”,动作是重心右移,右腿直立,左腿屈膝上提,随即左脚向后落步,然后蹬地使身体腾空,在空中左转体360度,先落右脚,后落左脚;同时,两手臂由上向下顺时针划立圆;左脚在后,右脚在前,身体稍直立,双目环视;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上提,脚尖点地,两手收抱于腰间,手心向上;右脚向左前方迈进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侧内旋刺出,右手沉腕,手心向前,左手翻腕,手心向上,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转躯体,双臂划圆如车轮,刺激肝胆活气血,急奔疾走脚要稳”,要求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身、手要协调一致,起吸落呼,蹬地起跳要用力,身体要轻快,下落要用前脚掌先着地.两手臂在空中划立圆,并保持与肩同宽,要放松自然、舒展大方;上身也要随两臂划圆.其意境就是鹿在返回巢穴的过程中奔跑跳跃,闪转腾挪.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采用合理的战术,适当时要“以退为进”以利于后面争取更大的胜利,因为“返回鹿巢”下一个动作就是“成鹿亮角”.
3.2.5 熊戏动作“笨熊猛击”
熊是力量的象征,体笨力大,勇敢刚直,熊戏动作要模仿熊的沉稳有力,猛击、抗靠是熊的主要动作.熊戏中的“笨熊猛击”,动作是两手收于腰间,握空拳,拳心向上,左脚收回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或悬空,身体左转,右脚蹬地,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随即右脚跟进半步成鸡行步;同时,双手握空拳从腰间旋转击出,拳心向下,力达拳面;上步击拳为快呼气;目视左前方.强调“运身蓄力要松骨,弹抖发力从跟出,腰劲带臂力达手,蓄吸发呼运化物”,要求拳脚同时猛进,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身、步、拳同时猛击(转体发力向前猛击,发力要整,先松后紧,爆发力瞬间要紧,随即再松下来;力从脚跟出,同时要用腰劲,先蓄后发,转体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出拳要旋转,力达拳面.猛击发力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正确处理松与紧、刚与柔的关系.蓄劲时要放松全身.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快步上前,双拳同时用力攻击对手,一击制胜,其中的“猛”字显示了熊用力的勇猛,“击”字体现了熊击倒对手的决心、信心.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抓住时机,双拳用尽全力攻击,击打对手躯干部位,使对手受创.
3.2.6 熊戏动作“笨熊抗臀”
熊戏“笨熊抗臀”动作,两脚与肩同宽,两腿微屈;同时,两手臂向上、向左、向右划弧一周回至腹前,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脚蹬地向前跳起,两脚同时落地,身躯下落变成马步,同时,两手从腹前经左右两侧向上划弧、经胸前向下按至大腿上方,手心向下,两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后抗臀,松腰坐胯蹲要稳,含胸拔背力无穷,起吸落呼益精神”,要求身、手协调,动作连贯.起跳蹬地要用力,落脚要稳,上身中正,含胸拔背.后抗发力劲要整,内收腹不要翘臀,力达臀部与马步形成要一致.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凭借强大的力量,用自己壮硕的身躯去对抗、撞击对手.其中的“抗”字体现了熊沉稳、敦厚、健壮、有力的身体特点,并利用身体优势去对抗、击打对手,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充分利用自身躯干力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优势,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不大,可直接利用躯干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健壮,则要看准时机,选择对手下盘未稳时,迅速攻击,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击倒对手.
3.2.7 熊戏动作“笨熊推掌”
熊戏“笨熊推掌”动作,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屈膝前弓,两手慢慢向左前方抄起,目视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脚,右腿微屈独立,左脚收回,脚尖点地或者悬空成左虚步,双手收回腰间或者胸前,目视左前方;身体微微右转然后快速向左转回,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右脚跟进半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同时,双手向左前方推出,力达掌根,指尖向上,目视左前方.强调“欲进则退猛上前,翻掌发力大无边,含胸拔背刚柔济,蓄吸发呼意劳宫”.意境是熊在与对手进行搏斗,熊使出浑身力气向对手猛推,以推倒对手,其中的“推”字显示了熊在与对手搏斗过程中用尽全力所作出的攻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选择适当时机全力进攻,利用双掌将对手推倒在地,一击制胜,获取胜利.
3.2.8 熊戏动作“怒熊拔树”
熊戏“怒熊拔树”动作,重心移至右脚,身体左转90度成左虚步;同时,两手臂向右、向上、经头顶上方向身体右侧前方划弧,左手臂微屈,右手臂伸直,手指向后,手心向上,目视前方;身体继续左转,左脚向后撤一大步,左腿屈膝下蹲,右脚向前伸直成右仆步;同时,两手一同向下划弧、向后拉,右手在前上,左手在后下,手心向下或双手遥遥相对,模仿拔树状,目视双手.强调“转身撤步双手拔,含胸拔背松腰胯,怒目用力要协调,屈膝后坐益运化”,要求动作要连贯,手臂划立圆时要缠丝,动作要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做到逆腹式呼吸,起吸落呼,仆步时上身要中正或微前倾,向后拔树要含胸拔背并用内力,手脚要配合协调.意境是熊在与对手搏斗时,熊想依靠自身无穷的力量,运用拔树的动作把对手摔倒,其中的“拔”字体现了熊的超大力量和压倒性的起势,意欲把强大的对手拔起摔倒,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再运用自身的力量和传统武术中“摔”的技法,从腰部把对手抱住,象拔树一样把对手抱起、摔倒.
3.2.9 猿戏动作“驰骋跳跃”
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中猿戏的“驰骋跳跃”动作,向左转体,左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右脚立即提起;左勾手提至左眉外,右勾手落在右髋旁,勾手均向下;右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左脚立即提起,右勾手提至右眉旁,左勾手落左髋外,目视斜下方,勾手指均向下.最后左脚落地,两臂前伸与肩平,再徐徐向下落髋两旁,要求蹬地跳跃时再左蹬右提,右蹬左提要驰骋快捷,轻灵迅速.意境是猿猴在对敌搏斗过程中上蹿下跳,闪转腾挪,以躲开对手的攻击,伺机攻击对手,其中的“跳”、“跃”体现了猿猴在搏斗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灵巧与敏捷忽跳忽跃,左闪右躲进行躲避,在躲避过程中寻找适当的时机发动攻击,一击制胜[9].
3.2.10 鸟戏动作“白鹤扑地”
鸟是飞翔在空中的,飘逸洒脱的动物,肢体轻灵,好高飞,喜争鸣,动作敏捷轻盈.鸟戏“白鹤扑地”动作,两脚原地不动,保持与肩同宽,右手臂自然伸直从右侧向左、向上方抬起划弧至头顶上方,指尖向上,手心向前;左手臂自然伸直停于左胯外侧,手心向后;同时,身体向左、向上转体直立,目视右手上方;右手臂向右、向下从背后再向左、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左臂向左、向上经头顶上方向右、向下划立圆停于右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右;同时,身体向右扭转前俯,低头垂地,目视左手,扭身下落;左手向右上抬起经头顶向左划弧,左手臂伸直上举,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右手由身后向左下、向右划弧落于右胯旁;同时,在手臂的带动下身体向右、向上扭转直立,目视左手;左手臂向左、向下从背后再向右、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后,手指向上;右手从身体右侧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划立圆停于左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左;同时,身体向左扭转前俯,低头,目视右手,扭身下落.强调“两臂伸展如扁担,抡臂划圆活腰间,弯腰挤按脏与腑,任督疏通肺安然”,要求两臂划弧时要放松、柔和、缓慢,速度要均匀,如行云流水,弯腰低头,起身站立与身、手要协调一致,抡臂时两手臂在一条直线上.意境是飞鸟在相互扑斗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翅膀去扇击、扑击对手,其中的“扑”字体现了鸟为了攻击对手而做出的技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左击右扑,寻找合理的位置,采用合理的动作,攻击对手.
3.3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组合动作
从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虎、鹿、熊、猿、鸟非别属于金、木、水、火、土,从五行相克的理论出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由此衍生出一些列五禽相克的技击组合动作.
3.3.1 金克木,虎克鹿
五行中,虎为金,鹿为木,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金克木即虎克鹿,虎和鹿的搏斗过程可用如下动作组合(虎者即用虎之动作者,鹿者即用鹿之动作者):
鹿者用成鹿亮角(右式)成右弓步,向虎者的胸腹部进攻,眼随手动,手脚齐到;虎者用猛虎抓食(右式),破鹿的鹿角(成鸡形步)脚手齐动,双手抓击鹿者的手指,虎者右腿在前,左腿在后;随即虎者用饿虎觅食动作进攻鹿者的左腹部,右手迅速内旋将乙的左手臂掀起向外,左脚向后插步,左手掌上架乙手,用右翻掌攻击鹿者的左腹,将鹿者击倒,此式即为金克木.
3.3.2 水克火,熊克猿
熊者用笨熊猛击动作,左脚落地在前,右腿屈膝在后,同时双手攻击猿者腹部,脚手齐到,目视右手;猿者用白猿献果,双手托击熊者的双手,屈膝下蹲,此式即为水克火.类似这样的组合动作还有很多.[1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华佗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与启示,想通过效仿动物的行为特征,来帮助人类更加健康、长寿而创编了五禽戏[11].五禽戏由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构成,这些动物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动物发生争斗行为,技击自然成为这些动物的生存技能之一,技击性动作就成为这些动物基本动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华佗五禽戏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砺发展到现代,动作也经过了多位传人的改编与整合,但技击性动作与思想内涵作为“原始思想”依然存在.
4.1.2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生的产物,具有传统武术的基本特点.从动作姿势和外形上看,以自然放松、圆活柔顺、手到步随、紧凑精密为特色[12].上肢动作以拳、掌、勾为主要手型,下肢动作以弓步、马步、虚步等为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进退自如,转化自然.这些都与传统中华武术如出一辙,从文化同源的角度来说,同是源自中华文化的五禽戏也具备和武术同样的技击特点和内涵.
4.1.3 华佗五禽戏源自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动物的技击性在五禽戏的动作中得到了的验证,非遗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动作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展示了技击动作,以及华佗五禽戏中运用五行理论而编排的对练动作都充分显示了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4.2 建议
我们在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华佗五禽戏的同时,应在保持其原始性技击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断汲取外界文化之精华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展示自身的活力,彰显自身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对其“原始”的健身、养生特点进行分析,还原其技击特点的真实面貌,探究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本质,才是弘扬和发展华佗五禽戏的正道与最根本的途径.[13]
参考文献:
〔1〕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65-68.
〔2〕杨少雄.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8-9.
〔3〕郝小刚.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技击性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9-10.
〔4〕姜丙刚,武坡,王阳阳.传统武术价值功能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7):11-12.
〔5〕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65.
〔6〕温胜男.六合螳螂拳技击特征研究[D].中北大学,2013.3.
〔7〕司红玉,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之身体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58
〔8〕虞定海,崔永胜.论“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5):85.
〔9〕刘时荣.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9-61.
〔10〕董文焕.华佗五禽戏[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99-102.
〔11〕王敬浩.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2011-03-15-09:46:00,jsqg.sport.org.cn/gf/wqx/2011-03-15/347578.html.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术教育;教育价值
武术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起源之早是其它文化所无法企及的,作为文化和体育的双重角色被纳入人类教育是很早的,也是其它文化不可比拟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世界各族人民争先以体育的形式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人也不例外,正在积极地把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推向世界,走向奥运,以便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研究与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于中华武术教育价值的文献资料,参考了相关的科研论文和学术论文,并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与利用。二是社会调查法。调查走访民间习武爱好者及武术教练。三是专家访谈法。先后与相关的多位专家和学者就武术的教育价值和武术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武术的教育价值。自古以来,人们习武的目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已把武术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以此来教育学生。武术的各门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培养,强调“道与艺”统一,提倡“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文贵文风,武重武德,重“仁爱”而非残忍的思想,讲究以理服人,决不以武艺高而逞强。在技艺上,武术主张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修和自审。武术讲究心身合一,内外兼修。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力求改变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已相当重要,推广习武,宣传武德,会对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起促进作用。(2)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如何体现武术的教育价值。进入21世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武术是中华名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体育教育价值,练习武术不仅可以培养习武者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正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武术运动种类繁多,内容极为丰富,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特别是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场地、器材、时间、气候的限制,易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及推广;即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减轻了学校经费不足的困扰;即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国情;习武已经是学校体育中实现终身体育的一条重要途径。(3)武术教育价值的传播途径。一是武术教学。教学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专门的武术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技术技能,而且可以从中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二是武术课间操。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很快,最显著的是课间操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其中武术课间操更是学校体育中的一枝奇葩。发展至今,武术课间操不仅在小学、中学而且在大学也相继出现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把武术、操、音乐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武术课间操是集健身、技击、兴趣等特征为一体的适合中学课间的新兴运动形式。三是武术比赛、表演。武术比赛、表演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武术竞赛、表演影响人数之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社会作用之大,是很多活动无法比拟的。通过比赛和表演,可以提升习武者的心理素质,敢于展示自我,超越自我,通过比赛完善自我,比赛前行抱拳礼就是要让习武者学会谦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四是武术书籍、报刊、杂志。武术书籍、报刊、杂志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代武术书籍、报刊、杂志很多,但大多数为技术解释性书籍以及专业性非常强的武术杂志。应根据中学不同阶段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将武术的历史、理论、技术融于一体,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武术形成和优良的尚武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武术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质。五是武术影视。武术影视可以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巨大,并从文化层面上在国内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连绵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圈可点的人与事,给予我们无限想象和创造空间。透过影视来展示中国武术的特点与魅力,在这方面,已有李小龙等著名武星成功的先例;20世纪80年代的《少林寺》曾是形成那一时期武术热的直接原因;一部《卧虎藏龙》引发的武侠影视热潮,可以说是令世界电影界耳目一新,开创了以武术文化为创作素材的影视新高峰。通过他们,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它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至善至美的境界,但是,武术影视的超现实效果引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显然的。因此,合理应用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其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三、结论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武术教育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尽管今天武术教育仍然被纳入体育教育的范畴,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认知,文化教育越来越向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倾斜。武术从民间进入教育界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2004年,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增加武术课等规定,更加提升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对武术的需求方式也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武术的发展呈多元化态势。(1)武术在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性。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一种方法、技能、和技术,这远不能反映其本质及实际情况,即有悖于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武术,也不利于武术的探讨和研究。中国武术具有的精深哲学思想、系统技击理论、完整锻炼系统和神奇健身功效与攻防效果,是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不可及的。目前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和实施,武术运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将武术作为重点项目来宣传、推广和普及,有意识的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武术教学内容的比重,充分发挥武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2)武术在武德教育中的教育价值。中华武术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身心这些表层功能的综合作用,更囿于中华武德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在各种国粹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时代生存价值的使然。
中华武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价值主要集中在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社会硬控制的空缺和不足。道德可以使人从内心产生对各种社会、文化规范遵从的积极意识,该意识不仅是理性的表现,更逐渐成为非理性的潜意识,帮助人们“五日三省吾身”,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使人纯洁、高尚。具体的武德要求对于习武人群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多重控制,长期的积累有效地提高了这类人群的道德水准。通过这类人群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形象、生动地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辐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群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流俗,树立正气,弘扬民族道德,自觉遵纪守法。中华武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扬弃糟粕,焕发着时代的朝气,对现代人的影响必然是积极向上的。
参 考 文 献
[1]邓梅.论中华武术的价值[J].河北体院学院学报.2003,3(1)
[2]蔡金铭,徐双路.现代武术社会价值的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6,12(6)
[3]陈敏.中华武术的价值取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3)
[4]马艳.论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王刚,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院报.2006,5(3)
[6]刘忠明.从社会角度探讨武术未来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31)
关键词: 高校武术 健身 娱乐 全面发展
引言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的现代化,更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作为高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武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武术进入普通高校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的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它的博大精深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武术独特的健身、防身功能更为青少年所崇拜和吸引。[1]高校武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从武术的健身、防身、养生和娱乐等功能来研究和探讨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武术的现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1高校武术的现状
普通高校武术被纳入大学生的保健体育课程以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和加强武术教育工作,大都开设了武术课和武术专项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还把武术列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种拳法,经常锻炼。[2]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的片面发展和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分析,已经得出非常深刻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其劳动过程中体力与智力统一的过程,是个体在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协调统一发展;是人自身进化克服内在矛盾的表现,即个体克服动物性趋向文化性的进化本源;是人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独创和自由发展的能力,适应不断变迁外部的社会条件。
2 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2.1高校武术健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健身是指武术运动本身的健身价值。通过习武不仅能够使人强筋骨、壮身体、调气息、除疾病,而且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及耐力等素质的发展。身体是“本钱”,大学课程的复杂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无疑对人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身体能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高校武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调制作用,而且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思维去完成学习任务。现代信息化社会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惰性,大学生亦是如此。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快节奏的上课下课生活,就业工作等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容易使大学生年轻的身体感到“力不从心”。如何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年代保持良好的发展呢?无疑健康的身体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一切都是空谈。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以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套路等简便易学的套路为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高,另外由于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武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健身活动。[3]有条件的高校大部分都有武术协会,甚至开展了各种武术运动,显然武术的健身功能是吸引我们去实践与发展武术运动的重要动力,因为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进步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健身效果和领域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认识与开拓。武术的健身功能是由武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武术运动以套路运动为主,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并且符合人的生物学规律,武术练习最明显的作用便是直接改变人体生物学结构,能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能使大学生迅速从脑力疲劳中恢复过来。
大学生必须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使才智、智慧得到充分发挥。[4]武术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健康,还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从而整体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高校武术的养生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养生,古代又称之为“道生”、“摄生”、“养性”等。中华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在养生手段上就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武术健身活动怡情调心、摄养生命、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使青春常在,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益寿延年。[5]极少有人会对武术的养生功能提出质疑,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武术具有养生的功效。武术对中华博大的养生术的吸收与融合,使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武术本身即是一种养生术。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使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强调武术训练对养生意识的关注与重视,并非要把养生的功效作为第一或唯一的目的。[6]应该说,在养生促进了武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为延年益寿而选择了武术,练武直接提高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武术的养生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二者的交融与互动是历史的必然。中华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迎合了大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大学生不但要求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要求肉体上的健康长寿,而且精神上追求愉悦舒畅,全面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武术的养生提供了一条极好的实现渠道。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经受着各种诱惑,必然会不断思考人生。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保持人的正常而和谐的全面发展,养生便提上了日程。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物我合一、师法自然能培养大学生的身心,使之得到和谐全面发展。武术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年轻的心理与人格得到合理引导与健康发展,武术的养生功能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3高校武术的防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养生的价值,而且具有防身价值。“强身健体”与“防身”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不懂得“强身健体”之道就无法真正领悟到“防身”的精妙之处。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大学生无法与社会绝缘,而要主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在社会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诸多社会的丑恶现象,诸如劫财劫色、以强凌弱等。如何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应成为大学生和整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提供了一种天然的防身功能。所谓武术防身就是人们通过习武从中可以学到和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的技能,提高防身自卫能力。武术的技击价值常被高校武术所忽视,这是极不应该的。其实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防身功能是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根本的一点,过分强调显然是不适宜的,但过分淡化技击防身价值也是得不偿失的,最终会堕入一种失去武术真义的花拳绣腿而毫无意义。武术讲究实用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其技击防身功能,大学生习练武术并非为了争强斗狠,它更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包括体悟人本能的技击方法,对人体表现的身法以及展现人体的搏击技艺。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在寻找人的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正是来自于对人体本身能力的一种玩味,劲法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打厮杀。武术的防身功能给大学生返朴归真提供了一种经验的宣泄之道,满足了人本性中文明与野蛮交织在一起的社会需求,将“野蛮”文明化的真正人生质量的升华,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高校武术娱乐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玩”和“审美”一直是人类的本性,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更应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统一的途径便是正当合理的娱乐。武术将人的生物性与人的社会性完美地融于一体,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而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愉快中心。武术的创造性可以防止审美疲劳,为娱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娱乐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不断提高娱乐的质量。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大学生希望把自己造就成比较接近完美而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身体与精神的锤炼,武术提供了这种锤炼的机会。大学生习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享受,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娱乐,武术不仅能使大学生长积下来的疲惫的身心得到一种天然的释放,在运动中产生的类似荷尔蒙的激素还会产生类似性的体验,从而使大学生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和感悟,并主动去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武术是神奇的,本身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的博大精深、虚怀若谷、天人合一集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武术能将深刻的哲理通过简单的意念与动作表现出来,使人回复原始又不脱离现实,从而达到娱乐的功效。武术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娱乐,还能给观赏者带来愉快的享受。大学生通过武术锻炼发展了精气神,感悟了人生,达到了一种“实用”的娱乐境界,并将这种娱乐进行迁移,从而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学习的过程一旦成了享受的过程,便会把大学生塑造成德智体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结语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长盛不衰,这与武术本身的功能价值是分不开的。武术的价值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高校武术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武术合健身功能、养生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雄,汪琼.对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21.
[2]周延军,周瑞侠.终身体育与高校武术[J].林区教学,2005,5:71.
[3][4]王忠勇等.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104-105.
论文摘要:武术的本质是永恒的,其功能和形式是可变的,是随着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武术的功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竞技武术具有一种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新功能。它的产生是对武术众多功能的丰富和发展,这将有利于武术体系的完善和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当今武术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问题。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武术的发展应采取何种措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们不能作简单而武断的取舍。武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武术也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割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二者孤立起来,必然会导致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因此,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武术,就必须深入了解武术的历史。掌握其本质特点和趋势,从中把握武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然后依据客观规律做出明智的选择。
1 竞技武术不会改变武术的本质
武术本质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和技艺。这种本质,是从它诞生起就被确定了的。无论时间如何推移,无论有多少文明的、后起的渗透、依附、派生,武术的本质都是确立无疑、确定不移的。将武术的本质与功能混淆,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这也就是武术界对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武术的功能很多是后起的,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而且呈逐渐增长之势。武术的原始功能只是为了攻防格斗,后来由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大规模的战争频频发生,武术便自然而然地与战争、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武术新增了军事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周时期祭祀与军事成为最重要的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六艺”的教育形式,强调文武兼备,这就使武术又具有了教育功能。到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功能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武术具有了表演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武术的新功能还会不断地出现,同时一些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功能也会被淘汰。例如武术与军事曾经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是现在的军事战争对高科技的要求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军人武艺的高低不再被看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很明显,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军事功能已经不复存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是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些需要不仅体现了武术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导向新的追求,推动了武术新功能的出现,武术文化正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发展的。由于生活本身不断更新及其与上层文化间永不停息的交互作用,故而不断产生着新的形态,并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类型体系。
世界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这个进程也出现了现代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术的竞技功能应运而生,现代竞技武术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此可见,武术的功能很多是后起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变化的。但武术功能的增减并不意味着武术本质的变化。虽然武术有表演功能,但武术并不是曲艺文化;虽然武术也能强身健体,也有无功内容,但武术绝不是气功养生文化;虽然武术也能自娱、娱他,但武术肯定不同于娱乐文化;虽然武术也能像今天这样部分抽出用于竞技,但武术整体而言绝对不是竞技运动。因为武术的本质是永恒的.所以武术只能是武术,武术文化形态依然为武术文化形态。
2 竞技武术是以武术的运动形式而展开的,它与武术的本质不发生直接关系
武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按门派划分,按枪、刀、棍、剑、拳划分,还是按功法、套路、格斗划分,武术形式总是以武术的本质而展开、存在的。而武术的功能,并不直接以武术的本质而展开、存在,而是以武术的形式而展开、存在的。正是由于武术的种种形式,才决定了武术的种种功能。所谓武术的体育健身功能、体育教育功能、自卫格斗功能、娱乐(自娱)功能、表演(娱他)功能、运动竞技功能等等,其实都是直接由武术形式而展开,以武术形式而存在,都是对武术形式的利用和依附。武术套路运动和散手运动是武术的两种主要运动形式。套路运动中动速静定的节奏美,踢、打、摔、拿、击、刺等巧妙结合的方法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等无不引人人胜。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精湛的攻防技巧,敢打敢拼的斗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正是套路和散手的这种运动形式,才使武术具有了现代竞技功能,使武术套路运动和散手运动可以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来发展。而武术的功能与武术本质的关系,则要间接得多。武术本质与武术形式、武术形式与武术功能的关系是不能脱节的,但武术本质与武术功能的关系却未必。例如剑与剑法是武术的形式,剑与剑法的创制必须反映服务于武术的本质,而老太太玩剑,用来锻炼身体,则是利用了武术的体育健身功能。所以老太太舞动的剑,完全可以略去攻防,和武术本质不发生任何关系,只是为了健身。同样道理,我们的现代竞技武术则是利用了武术的运动竞技功能,也完全可以适当略去攻防,增加竞技表演效果,也是和武术本质不发生任何关系的,更谈不上改变武术的本质了。武术本质、形式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3 发展竞技武术只是我们现阶段的工作任务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经过自然沉淀、过滤的营养全面的清纯甘泉,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建构的梁柱。而竞技武术只不过是武术的一种功能,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功能,发展竞技武术也只是现阶段武术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目标。倘若有人仅仅把竞技武术看作武术的全部,认为发展竞技武术是对应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机制,而放弃了中国武术中最有特点也极有价值的文化内涵,丢掉了中国武术古已有之的许多功能、价值和观念,那么,他实在是不太理解中国武术。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仅仅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而是要让世界接受整个武术运动,这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现阶段向世界推广武术,也并不是想要世界现阶段就接受整个武术体系,因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价值等对体育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国武术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虽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文化是能够融合的,作为中国文化子系统的武术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当然也能够融合。然而,并不是现阶段说融合就可以融合的,它有待于两种文化相互认知的程度,有待于两种文化相互需要的契机。这就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争取让世界逐步了解武术,接受武术,最终使武术成为世界体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我们武术工作者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加强武术的竞技功能,努力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发展武术的最终目标和武术工作的现阶段目标,是武术工作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最终目标如果脱离了现阶段目标,就会犯空想主义的错误,而现阶段目标脱离了最终目标,就会迷失武术发展的方向。只有把两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当代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看到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统一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要以武术现阶段目标为工作重点,加强武术的竞技功能,努力推进竞技武术的改革与发展,要以奥运会为中心和出发点,首先实现竞技武术在世界体坛的腾飞。
4 竞技武术应大胆地向前走
体育国际化竞争日益剧烈,当今的世界是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时代。竞技武术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当前国家发展武术事业的一项正确决策。缺乏竞技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展示(特别是进入奥运会体育的大家庭),武术必然失去快速宣传和发展的有力条件。竞技武术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可算是轰轰烈烈,发展模式似乎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支持,竞技武术也出现了“高处不胜寒”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这种批评和指责力量强大,来势凶猛,把竞技武术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一发展竞技武术就会改变武术的本质。其实,武术有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不是说改变就改变得了的,更何况竞技武术也只不过是武术众多功能中的一种新功能,它的成长壮大是对武术功能的丰富和发展,这将更有利于武术体系的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功能不断产生,旧功能不断灭亡,这是武术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武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武术的军事功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也正在逐步削弱,说不定到哪一天,武术的竞技运动功能也会出现同样的命运,也会被时代所淘汰。这就是武术发展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揭示的一条最重要的自然法则,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同样遵循这条法则,武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说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一种新功能,不仅是指它是新产生的功能,而且是指它符合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武术同仁更应该在促进武术发展的实践中,全力支持竞技武术,爱护竞技武术,帮助它顺利成长。
【关键词】 武术拳种;形成;基本特征
一、武术拳种的形成
1、早期的武术分类是以兵器为标志的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的原始社会,原始人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的学会了使用工具同野兽搏斗的简单技能,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武术的最初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战争,这个时候出现了真正的武术,同时武术被大量的运用的战争之中,这就是军事武术。军事武术是统治阶级用来保护所谓大集体利益的手段,而对个人或小集体利益的保护人们渐渐的采用的武力手段促使了民间武术的产生。早期的武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为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军事武术是民间武术出现、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同时,民间武术也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民间武术的发展变化受军事武术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技击技术的区分应该从器械技击技术开始的,因为器械以及器械的运用方法是军事武术的主题。器械制型的不同决定了器械技击技术方法的不同,一代武学大师程宗猷曾说:“彼艺不同器,器不同用”、“刀之利,利在砍,枪戟之利,利在扎;月牙铲、峨嵋铲、钩镰之利,利在钩推”。即是说,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独特的使用方法,每样器械都有着自己用于技击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温力教授在其著作《武术概论》中曾指出“器械的形制不同,不仅使得不同的器械的主要技击方法不同,而且还使得演练不同器械的风格也有所区别”。
在历史上关于器械制型与其使用方法的最好例子应该是“十八般兵器”及“十八般武艺”。这里所说的“十八”是用于形容多的意思,“十八般武艺”一直以来被人们用于来说明某个人的武功广博。关于“十八般武艺“之说最早在南宋,但是并没有说出十八般武艺具体是哪些武艺,直到元代十八般武艺才有了具体的描述,在元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说十八般武艺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与枪、扒。”关于十八般武艺在以后的描述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有人曾把徒手武艺“白打”加入其中。但是这所有的描述都说明了关于武术早期分类是以兵器为标志的,不过这里还没有进行门派的分别。
2、早期的武术流派是以使用器械人的姓氏和以器械技击特点的命名出现的
在《宋史・李全传》中就记载了“李铁枪”的说法,并说道他的妻子杨氏枪术之高强,既有了“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之说。“在宋代出现了用以姓氏作为名称的枪法,说明在当时武术技术已经有了新的文化上意义上的演变”。另外,在宋代艺人所做的《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有关于“雷棒”和“夹枪”这两种不同技术特点的棍棒描写。因此,不管是用以姓氏作为名称的枪法还是以技击特点命名的棍棒的出现,都说明了在宋代就出现了技术流派。虽然说这时期的分化仅仅是以器械技术分类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却为后来武术技术流派名称的出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元代统治阶级的禁武造成了中国武术的第一次危机,在个过程中“拳术除了家传方式苟延残喘之外,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处于巅峰状态的元代戏曲中去了”。这使的元代的戏剧武打为套子武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在武术技术无法获得正常的比赛和交流情况下,不同格斗风格的武术技术只能以师徒或血缘关系的方式传播下去,这便使得技术风格和特点变成了拳种和流派。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关于不同拳法的记录,在戚继光《纪效新书》第十四卷《拳精捷要篇》中记录了有十六家之多的拳种。在明代学者郑若曾《江南经略》中记录了与《拳精捷要篇》中不同的十一家拳种。从这两部书中就可以看出在当时流传的拳种不止20种,今天流传的许多拳种都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二、武术拳种的基本特征
1、“拳势”和“拳路”是武术拳种的基本内容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关于不同拳法的记录,然而在明代以前却很少有关于各种拳法的记录。拳种在结构上基本是由“拳势”和“拳路”两部分组成。所谓“拳势”一般在广义讲泛指拳术中的一切招势和架势。狭义说则专指拳家根据其知识和经验,所采取的某种特定的攻守姿势。也指打拳的气势,即完成某些动作或完成一个套路时,练家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气质
所谓“拳路”是指武术家把各种用于攻防格斗的精华“拳势”按照一定的规律预设性编排的套路,如在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所说的“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 ……八闪翻,十二短。”都属于这样的例子,这其中的三十二、六、八及十二都是指套路中的拳势个数。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拳路是由元代的“套子武艺”演变而来的。戚继光所选编的三十二势就有“势势相承”的要求,后人对此处的理解多为是把三十二势串联起来练习的意思。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武术家已经将套路作为一种传承武术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并有“无套路不成拳”的发展趋势。
2、“套子”是武术拳种的表现形式
武术套路出现最早的年代应该是两晋时期,那个时候武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技击经验,不少武术家把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用套路形式串联起来,其要领要诀总结成口诀和秘法,便于记忆和掌握,于是出现了某些武术程式和套路,但是这个时期的所谓套路还不是正式意义上套路,因为这个时期的套路还没有具备套路的所有特点,例如演练等等,所以说这个时期的所谓套路最多之能算是“套子”的早期变化形式。正式把“套子”作为专门术语见于宋代,北宋时期军队中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武艺表演的人。军队武艺表演的内容主要源于军事武艺,其主要目的是用来威慑对手或者展示繁荣。“套子”在民间则主要是艺人的表演形式之一。原本用于实战的武术技法,在失去了实战意图的情况下仅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来展现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无法完全窥视它的原有面貌,这种情况下只能演化和创造出具有观赏性形式的动作和方法以图“人前示美”和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所谓风格特点了。在武术动作技击技术艺术化的情况下,构成动作的一切要素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每个所谓流派的演练都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说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二是在图“人前示美”的情况下练习的准则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套子”武艺的出现为武术套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式,同时武术套路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武术拳种的发展,并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武术家们在技术推理方面的想象力有了更加充分的发挥。也使拳种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拳种套路越来越繁杂,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拳种之间的差异就是套路演练风格的不同。
武术套路的出现为武术技击技术艺术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并对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3、劲力是武术拳种的核心要素
所谓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神形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最新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认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现在的武术都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而这里的技击就是技击动作即武术中的“招式”。一般意义上来讲劲力与力是互通的,但是在武术中却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马贤达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武术大词典》讲到:劲力几乎一致被认为是经过长期训练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武术技法相容的肌肉力量,这非常形象的说出了劲力和技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力的产生和“力与劲的关系”,郑志刚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当意识支配气息在体内运行时,由于氧气的供应增多,血液中氧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加强,心脏功能得到改善,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充分扩张,特别加强了毛细血管的活动,同时植物性器官与运动性器官的相互作用得到改善,这时,在运动中枢持续不断地发放冲动的情况下,内气运行所到部位的肌肉发生强制收缩,便产生了“力”。运四肢之力,以丹田之气,直冲而出,便产生了“劲”。对于这个论述,可以理解为力是劲力的基础,劲是力的综合运用。在从古至今的武术训练中都把“劲力”作为核心。
【参考文献】
[1] 林伯源.明代武术发展状况初探[J].体育科学,1982.
[2]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3] 徐才.武术科学探秘[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 刘德森,八极拳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5]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唐顺之.《武编》前集卷6,中国兵书集成[M].出版社,1989.
[7] 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成都体院学报,1998.
[8] 武东.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9] 利弩.什么是武术的内劲[J].武魂,1987.
[10] 全国体育学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令我喜欢和敬佩的明星不多,李小龙是其中的一个。我喜欢他敬佩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代影视巨星,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世界,使“功夫”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昂扬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功夫过硬,让洋人甘拜下风,给国人长了志气,因为毕竟再硬的拳头也打不出强大的中国。
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小龙非常有思想,善于整合创新,他创造的无形胜有形的截拳道,博采世界众多武术门派之精华,打破门派界线束缚,开创了武术全新品类,实在令我佩服,这与我们福来提出的杂交营销思想不谋而合,有一种共鸣中的兴奋感和满足感。
创新的境界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李小龙从小厌学好斗,但到美国读大学后,却选修了哲学,也正是哲学把他引领到了武林的最高境界。在最后离开学校时上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哲学论文——道。从此,他对武术的理解和创新达到了无人能敌的境界。
截拳道舍弃了一切形式与派别。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抛弃思想教条之偏限,让思想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全脑优势》的作者奈德赫曼说:“如果你只想发生小小的改变,那你只需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你希望带来成倍的改变,那你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李小龙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因此他的创新是彻底的是革命性的。
在营销上,我也主张思想无边界,营销无边界。杂交营销的口号就是:打破,打破,打破!整合,整合,整合!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的。打破一切边界,相信一切均有联系。产品功能界限、目标消费群界限、使用方法界限、使用场合界限、使用时间界限、流通渠道界限、价格上下界限、营销组合方式界限,等等,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有杂交就有可能!
苹果ipod、可口可乐是这么成功的,创维健康电视、脑白金是这么成功的,我们服务的今麦郎弹面、果维康VC含片、康王发用洗剂、中金黄金投资金条也是这么成功的。
融入与跳出,一切创新的路径。
李小龙在开创截拳道时,从格斗实战出发,以咏春拳为基础,研究吸取了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泰拳、菲律宾拳术、柔术、西洋拳击、击剑等26种世界武道精华,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及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精髓,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加上自己的专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学以致用,探求和创造了真正属自己的武技——截拳道。
他还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为世界武术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为了学习其他拳种,他甚至不惜被打被辱骂的勇气、信念和坚忍,更是一份精神遗产。
可以说,李小龙的成功,是杂交拳的成功,更是杂交思想和精神的成功!
我们提出的杂交营销,就是要“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产品看产品”,打破产品和行业边界,忘掉一切传统的营销思维和模式,大胆借鉴、融合其他产品、行业的资源、技术、思想、模式和方法,将看起来无关的概念同产品结合,同经营模式结合,从中找到颠覆传统、超越过去的机会和方法,使之产生新用途、新情境、新目标市场,从而开创新类别,重组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