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时间:2022-02-03 04: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床电气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81-03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核心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有效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借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改革的精神,2009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该课程已建设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1 课程定位

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建立课程体系。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为电气装调与维修岗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知识覆盖面广,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通过该课程及前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进行整台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元件的布置、连接、调试及电气故障排除、维修。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88学时,在电气工程基础1与2、机械技术应用基础及相关实训课程完成的基础上,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选择数控机床为载体,通过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训练,使学生根据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计划、决策电器元件布置图及接线图,以决策结果实施元器件的布置、接线、电气调试、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电气装调知识、技能,具有数控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及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后续课程数控机床PMC控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毕业顶岗实习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职业岗位(群)中的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任职要求,参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工考核模块之一——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的考核要求,并且结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走访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对其工作岗位的实际任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相关技能、知识、素质、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整合,进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工作任务的开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情境显现、模拟仿真等方式组织教学,建设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开发思路设计如图1所示。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在分析、整理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前提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

3.1 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在深入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后,本专业教师经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企业的电气装调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确定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的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如表1所示。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在进行岗位职业行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是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中,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针对其预设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3.2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岗位职业行为能力拟定该课程教学目标,包括应知知识、应会技能和应具备素质三大项教学目标,其中归纳出如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识读与分析等15项应知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9项应会技能,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5项应具备素质。

以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原则是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3种典型数控机床为载体,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划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3项任务,共计15项任务。

情境1 简易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1开环进给轴、1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8学时;

情境2 简易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开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4学时;

情境3 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2半闭环进给轴、1变频主轴及刀架换刀控制功能运行,计划学时16学时;

情境4 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3半闭环进给轴、1伺服主轴功能运行,计划学时24学时;

情境5 加工中心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现4进给轴,其中3直线轴、有1直线轴是全闭环控制、1旋转轴、1主轴、1刀库换刀功能运行控制,计划学生16学时。

4 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六步法原则:教师下发任务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电气原理图;学生咨询,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计划与决策,主要是绘制电器元件布置图和接线图;教师给予指导、答疑、评价;根据下发的元器件清单和工具清单进行准备,依据计划和决策的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即将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好,实现该任务的功能运行。在计划、决策、实施过程中贯穿小组及教师的检查与评价。

4.1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一张黑板”教学,坚持“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操作技能,达到理实合一、交互渗透、逐渐递进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情境1的任务1“刀架控制电路”为例,来说明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用任务驱动法引出任务1“刀架电路连接与调试”,用引导文法引出任务1需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在进行刀架控制相关知识点传授时用主讲教学法;用演示法向学生演示刀架动作过程,可直观形象地说明刀架动作过程;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练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消除学生心理害怕的顾虑。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知识点传授时采用经典板书、PPT课件相结合;用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教学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可增强学生对元器件的布置和接线的感性认识;实物真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实施的可操作性;学生可通过学院该课程精品课网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从情境1至情境5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

4.2 考核方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并且过程考核占最终考核结果的70%。过程考核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每一学习情境对学生每个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5 教学质量保障

为了更好地达到改革后预想的教学效果,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保障,分别是师资队伍、实训中心及教学资源。

5.1 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敬业、团队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和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服务于课程开发与实施;其次,把握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生困难的解决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最后,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把握所授知识的重点和深度,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新型学习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5.2 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

需要有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建设的具有企业电气装调工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及资格证书考核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训平台,能够创造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理论、实践教学环境和职业氛围。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保证该课程及电气装调工岗位实训、毕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

5.3 丰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该课程顺利进行,需配套相应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该课程已为省级精品课程,配套资源有自编讲义、项目任务书、引导文、考核评价标准、习题库、PPT课件、配套说明书、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

6 改革前后比较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后,与改革前的情况比较,主要有3个方面的不同,如表3所示。

7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经过笔者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创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应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中注重过程考核,是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多、教师的主导性逐渐减少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燕栏.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6).

[2]陈志平,尹存涛.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开发[J].当代职业教育,2011(1).

第2篇

关键词:“12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92-02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

“12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221”模式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延伸,其内涵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要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把学院建成开放平台,主要是指办学思想的开放。学校不能仅仅只有教学,要主动走进市场,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把社会的、企业的等各方面的资源统统汇集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个“2”是指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培养系统。这两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能灵活地交叉进行应用,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教学系统。

第二个“2”是指两个证书。用来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两个证书是指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第二个“1”是指终身教育。即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实施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延伸培训的机制。

《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内容框架与教学目标

《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排除电气线路故障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机械、电气等知识综合运用较强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我们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工业现场实际情况,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将课程内容调整为四个单元项目,每个项目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每个项目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章节讲授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项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行项目教学。单元项目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一个单元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真实性工作任务,学生都会经历“接受任务消化、准备制定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验收、评审准备交工文件文件交付、总结”这一过程,在分析、新知识学习和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团队内部、团队之间进行演讲、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总结分析提高过程中,通常采用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较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表2为“项目二:C650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装调”的教学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全面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强调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评价(过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个项目,如果其中有一个考核项目没有考核合格,则该门课程的成绩不合格,补考时可以只考不合格的项目。三个考核项目全部合格后,则课程成绩按理论考核占25%、技能评价占35%、职业技能鉴定占40%进行计算。

理论考核主要根据课程质量标准,按照相关知识和技能点进行考试。本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技能评价遵循全方位进行的原则,不仅评价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还评价在每一个项目中的工艺、安全文明生产及技术文档等的完成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评价,使学生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要参加国家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存在显而易见的缺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卖力,效果都不见得好,因为以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上很难短时间内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全面实施现场教学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结合具体对象和产品,教师边讲解、边实验、边演示、边训练,让学生看、听、摸、想并举,眼、手、口、脑并用,通过让学生亲手“打开看看”、“拆拆装装”低压电器元件实物的办法,了解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维修中的注意事项,获得装配、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这样,就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局面,使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的思路开阔,知识融会贯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有很大提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总之,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这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职教理念和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企业利益和学校实际,其中所蕴含的思路和方法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2]课题组.装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122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夏燕兰.“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杨林建.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柄实.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 机床控制与PLC 课程实施 能力培养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是无锡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群的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其依据上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教学,是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应用技能的一体化教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金属切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一般金属切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和应用电气元器件,具有机电设备的常见电气故障检测和维修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的基本编程、安装、调试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CA6140车床、X6132铣床、T68卧式镗床、经济型数控车床的结构组成、传动路线、加工的工艺特点与用途。

(2)熟悉上述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操纵系统。

(3)能够简单操纵上述机床进行最基本的粗加工。

(4)能够做好上述机床的基本维护与保养工作。

(5)熟悉企业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所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文字和图形符号,能正确选用和维护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能够测绘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

(6)掌握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启动、调速、制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掌握查找典型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7)熟悉机床维修的一般要求、常见电气装置的检修质量标准,能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8)了解PLC结构组成、原理、特点,熟悉三菱PLC内部器件、PLC基本指令、步进指令的用法,能根据简单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设计程序、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运行。

(9)熟悉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最常用的指令,能够看懂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数控加工程序。

(10)了解经济型数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原理、特点,能够测绘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结构图,掌握查找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操作、交流、思索,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人共处能力。

(3)具有简单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从事一定复杂程度的技能工作能力。

(4)具有一定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的能力。

(5)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适应新环境能力、安全操作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

(6)通过任务的设定、驱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长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7)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会思考、会分析、会总结的综合素质能力。

(8)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二、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作为一门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是已完成机械制图与CAD、电工基本技能、钳工基本技能、机械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学生,后续将学习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机械设备装配调试、机械设备维修等专业课程。

三、课程实施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特性:电气控制的机床动作现象直观,但相关概念抽象;电气控制线路抽象难懂,学生一般难于理解电气控制工作原理。电气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向机械等领域渗透,机电一体化,知识的覆盖面宽,机、电、液、气技术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尤其重要。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课程建设组成员根据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和南京第二机床厂、南通科技、威孚集团、一汽锡柴、无锡机床厂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课程教学采用职业岗位要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机床加工操作、电气控制线路测绘、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排除等实际操作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深度结合,让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分组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人共处能力等关键能力。

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开发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的特点、课程性质和作用,学院成立了由有长期企业工作经历且从事本课程教学的老师、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行业企业的机床维修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小组,通过用人单位调研、职业岗位所应具备能力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调整制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完成任务所需学习的内容及参考学时。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学院坚持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体现“知识为基础,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经过调研综合分析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选取CA6140车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X6132铣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T68卧式镗床的PLC改造、四机械手PLC控制系统装调、经济型数控车床电气控制故障的检修等五个学习情景。五个学习情景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安排如右图所示,其包含了当今制造业中所用常见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2.课程教学设计面向实际工作过程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从职业岗位的技术项目入手,引出相应的“任务引入-知识学习-示范操作-技能实训-检验评价-巩固提高”六个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及课程内容设计流程,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做密切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课程实施面向校企共建

机床控制与PLC课程的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双师型”教师以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企业要求三维合一共同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企业工程师为辅实施教学。学院采用企业联合编写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以仿真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车间、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为双元化的教学活动场所,变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出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4.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

全面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学院采取将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单元项目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实施过程与结果考核的结合,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素质的提高,集“素质、技能、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院设计的这种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加强与提高,受到学生欢迎与企业的认可,课程建设成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学院将以创建“国家示范校”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推动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颖,李航.基于工作过程的飞机电子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第4篇

关键词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14-02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reform 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of machine tool change course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mmar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chine tools;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ability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装调、常用机床电气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是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必考内容,也是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必考内容。随着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对电气维修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该课程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该课程被学院立项为课程改革项目,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按照课改方案,已经在两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级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显著。笔者在此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对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以往,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内容系统化,不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混杂不明确,教学方法上理论、实验教学分开,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课程内容教学局限在课堂内,没有与课外学习结合,没有与实际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施课改后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实施课改后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首先采用课程教学团队编写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一改以往的“理论知识深厚、内容系统多而杂,学生找不着重点”的不足之处,将内容分项目、任务化,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项目,25个工作任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等要素进行整合,教材不厚但精,学生亲切地把这本教材称为“白皮书”,用起来很适用、有针对性。

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活动展开。以维修电工实训装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排除装置及机床设备为媒介,将学生分为2~3人一组,既分工合作又独立思考,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实际任务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任务的讨论、分析、实施与解决来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LP教学法,即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学生先操作,通过操作学习、查找相关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对话法: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同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当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有充分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情境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在实训设备上进行学习与实践,还带领学生进入实战场地――机电实训中心,对其中的车床、铣床等机床设备进行操作,对出现的电气故障问题现场进行解决。当有设备在使用过程出现电气故障时,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维修,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案例教学法: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每个项目或任务都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学习方式、实践案例等教学于课堂教学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战场,要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课程在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及现场教学中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网上学习交流、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的基础上,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打破传统的以笔试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课程考评主要由学习小组考核、教师考核、综合考核三部分构成。

1)学习小组考核:由学习小组在每次任务进行过程中开展自评或互评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含任务实施过程、技术资料填写、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情况。

2)教师考核,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每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学生在实践中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可根据情况实行加分;二是考核学生出勤、团队精神、课堂提问、遵循7S制度等平时综合表现及职业素养。

3)综合考核,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考核,根据“课程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考核;二是按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应知和应会题目进行综合考核,于期末进行,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独立操作、灵活应变等能力。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与特色

课程建设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改团队在企业调研、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骨干、专家一起从课程内容选取、课程方案设计、单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反复修订,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技能培养。课程内容选取以企业实际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实践场地及生产现场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办法、课程资源库建设等都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一定的保障机制,系统地体现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课程特色。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做、学、教”一体化,以实际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习过程,使学生手脑并用,边做边学,带着任务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训练相关技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1)课堂方面。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每完成一个任务还主动积极要求加任务;他们积极思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认真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考核方面。通过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97%以上;从对学生的考核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

3)学生评价方面。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测评中,学生教学测评分为99.9。学生在评价中说:“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加强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时间,这门课程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模式及更具体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和小组成员、老师在一起学习期间我感觉很开心,也很轻松”;“老师下达任务之后,我们都认真起来,我们和小组成员自由探讨,自主学习。我觉得这种方式值得发扬,特别是操作的时候,每完成一个任务,我觉得相当愉快”……

总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施课改后,学生再也感觉不到它的深不可测和难学,看到复杂的图纸和各种问题,不再是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甚至主动去学习、去探讨。

3 实施课改后的几点思考

提高设备的维护改进水平,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机床电气控制线路较复杂,对于“四合一”的电气实训装置,相互之间有一定影响,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开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更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可以考虑培养自己的学生维护维修这些设备,乃至其他教学设备,对于表现与技能极其优秀的学生留校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协助教师实践教学,既弥补了当前缺乏维修维护人员的不足,又解决了企业技术人员难请难聘的情况,而且通过培养自己的学生,可以更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更优化。

第5篇

关键词 数控化改造 理实一体化教 项目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2

Abstract Lathe numerical contro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rs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dinary CNC lathe and CNC lathe used during upgrading of typical project tasks as the carrier,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 the "NC transformation" cours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research. After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Numerical control trans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project task

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是机床再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综合了本专业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数控机床PLC控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配与调整和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内容,是前期这些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对于提高本专业学生从事机床数控化改造或机床再制造方面所需核心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的基本信息

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是“机床再制造专业”专业综合应用性课程,开设于二年级学生第四学期后半学期,实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集中上课,边做边学;整合课改前72学时理论授课,4周机床数控化改造实训(实训结束后进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技能鉴定),变成目前课改后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授课120学时,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技能鉴定前1周集中培训。

2 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机床数控化改造或再制造方面的改造前评估、设计、装配调试和测试检验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典型工作岗位。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包括:机床改造工程师、设计员、工艺员和一线操作工,本课程基于机床再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满足这些典型工作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3)课程定位。“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综合应用性课程。它具有较少的新知识和新能力要求,更多侧重于前期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学生顶岗实习前夕重要的一门综合类课程。

(4)课程教学目标。

①能根据给定的废旧车床(包括废旧的数控车床),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改造成本、废旧车床目前状况,综合评判是否适合车床的数控化改造-废旧车床性能检测与再制造性评估;

②按照国家标准(GJB 5481-2005机床数控化改造通用技术要求;GB/T 28615-2012绿色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再制造技术导则),能够拟定或设计废旧车床整体改造方案(重点:系统选型),并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电气原理图绘制、机械结构改造设计等(20%);

③按照给定车床数控化改造要求,如改造用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装配图及装配工艺,整机改造工艺流程,相关系统用连接、调试说明书等,初步具有完成局部或整机改造的能力-拆洗修换装调(机电);

④能够对改造后的车床,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借助相关工量具,完成精度检验和试切加工;

⑤综合运用先修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车床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 课程整体设计

3.1 项目设计

由于学院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过程目前做不到重复性改造,故把改造过程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学习和核心技能训练,拆解成18个相关性项目进行训练,具体项目设计详见表1,这18个项目基本覆盖车床改造过程的典型工作过程和任务,同时侧重于车床安装、装配、系统连接与调试、精度检验和试切加工等,同时兼顾改造设计。

3.2 课程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两台普车改造完成的数控车床,两台废旧数控车床经系统升级改造的数控车床,四台数控车床CAK6150Di(配置fanuc 0i mate TC系统),可用于本门课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

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山西智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深入校企合作,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数控机床升级改造或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方面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联合培养机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强化机床改造方面的实践技能。

课程参考资料:本门授课所用资料是机床厂家和数控系统厂家提供的全套技术资料,如:机床电气原理图、数控车床使用说明书(机械与电气)、fanuc系统系列说明书,数控车床典型部件装配图纸和装配工艺等;四台改造完成的数控车床改造前及改造过程中整理完成的全套技术资料。

3.3 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边做边学教学理念,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将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入到每一次课程当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三结合。

教学过程:每一次课都通过案例或示范任务直观引入,学生模仿并通过思考,逐步完成类似或难度等级渐增任务,在做任务、做项目过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一些重要的项目中增加考核任务。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评价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善于采用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技术资料、实训设备、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课程评价

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三者相结合。过程考核侧重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课堂上任务完成情况,考核项目或任务得分情况,过程考核占到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侧重于理论考核,占到总成绩的25%;数控机床装调与(下转第68页)(上接第24页)维修工技能鉴定考核占到总成绩的25%。

4 课程单元设计

下面以fanuc系统选型为例,阐述教学实施过程:

(1)任务引入(15min)。学院有两台废旧数控车床,1987年左右购置,系统为DJK-BS03A,该机床自购置后主要用以数控车削实训,机械精度保持较好,现需对其数控系统升级改造。鉴于学院数控实训中心大部分系统为HNC-210系统和FANUC系统,①为了便于维护管理;②同时近几年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比赛项目中,使用fanuc系统较多;③改造完成后也主要用于机床改造课程实训和技能竞赛培训用,所以经申请领导同意升级为fanuc系统,现需确定系统配置清单和价格。

(2)逆向任务实施(容易着手)(45min)。学院有四台数控车床,配置的系统为fanuc 0i mate TC系统,请根据课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选型手册、部件速查手册、维修说明书、连接功能说明书等)和设备,确定机床的系统配置清单。学生可以通过现场查看各部件铭牌、系统开机查看系统软硬件配置,翻阅相关说明书,以小组分工、讨论、协作方式最终完成配置清单的填写(表2)。必要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或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最终每小组向老师汇报工作。

(3)教师点评总结(30min)。展示学生的成果并点评,之后集中讲解学生在做任务中遇到的难题或疑问。

(4)正向任务实施(上课时引入的问题)(45min)。在完成逆向任务的基础上,已知主轴电机的功率和调速范围要求,各进给轴电机的功率和扭矩,以及其他改造要求,确定fanuc系统配置清单。

(5)考核(15min)。任务考核分两个阶段,第一段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部分考核,另外一个阶段为上置清单后进行考核(表3)。

第6篇

一、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2],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是规范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体现。“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标准,一是体现职业性原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二是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三是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涵盖电气控制和PLC两大类共八个项目。电气控制包括送料小车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C650-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Z3040B钻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X62W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等四个项目;PLC包括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的PLC控制设计、十字路通灯控制、呼叫送料小车控制、PLC在C650-2车床电气控制系统改造中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人任务组成。

二、与实训设备相一致的教材建设

“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采用自编教材。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3]。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串在一起,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基本电气控制规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的组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个部分都有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动手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在教材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先理论后实践的编写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完整性及为主线,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线索,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共有与《课程标准》内容相一致的八个学习项目,根据项目理论知识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各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识点和训练内容,完成了子任务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学习,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编写教材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技术,还需要在获取技术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对社会、经济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我们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让学生进行课程同步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溶解到任务的实现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学生在学了以后立即实施,实施完毕再进行总结,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了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利用教学软件、仿真软件等课程资源解决课程疑问,提高学习主动性。2.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是在校内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气实训室及PLC实训室完成。围绕“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这一学习情境,把工作过程分成了8个项目,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一步一台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机床电气、PLC综合技能实训领域的学习过程。在完成职业活动的学习过程中,也逐步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系统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过程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从教师指导学习教师引导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步减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加强[4]。3.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这种方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教学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将课程教学课件、实训课件和PLC编程软件与仿真软件挂接到课程网站。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并不能通过一两次的模仿操作就可以理解操作要领和知识点的,少数学生不能独立及时完成一次完整的操作任务。因此,反复练习是提高理解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实践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职业素养,而非结果。同时,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纪律及学习态度不好的,酌情减分。采取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各部分考核所占的比例如下:职业素质考核方法:沿纵向以项目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在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之后,对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能力给予评价和认定。当本课程全部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完成后,将各项目考核成绩累加。横向重点考核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即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将纵向和横向的考核成绩按比例综合,即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五、结束语

“机电产品电气控制”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一定教学难度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到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一体化项目化式教学,把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把各个知识点融合在实际的项目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项目实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从模仿到自行设计的过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实践中构建了电气控制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进满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Abstract: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and society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man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lectrical industry, and introduc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n combined with exploration of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of Sinohydro Bureau 8 Co., Ltd.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s the school core values of "moral skill,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integration, work study co-integration, orientation training".

关键词:电气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Key words: electrical specialty;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19-04

1 电气行业现状分析

1.1 行业分析

随着机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量的稳步增长,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电气自动化设备制造基地。我国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电气设备的需求十分旺盛,在市场供需稳定的前提下,电气自动化行业必然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由于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为企业办校,需紧贴企业实际和需求,所以,在专业设置中,紧密依托公司,找准自身定位,贴近就业市场,培养公司及其二级单位和社会所需的电气专业技能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电气专业技能人才形成断层,极度缺乏,已经引起重视,怎样融入企业,解决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为有效服务八局、服务社会、服务长株潭区域经济,形成共赢格局找到切入点。而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是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完备的师资、较好的工学结合条件、能够有效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定岗实习,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共同发展,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考虑。

1.2 专业分析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每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教育模式,专业之间不可能统一使用同一套人才教育模式。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服务面广,行业跨度大,知识、技术自成一个体系且不间断地更新,所以专业教育模式必然不同于一些传统专业。早期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采用的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的单一化的专业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思维古板,缺乏创造性,达不到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后,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对本专业定义为:为企业培养能够在现场工作中解决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现场施工用电、施工用电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企业用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能为现场电气设备的维修和施工的重要岗位把关,并能指导和起到技术的传帮带作用,能承担承上启下的沟通和桥梁。

2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

2.1 技工(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据调查,在被调研的企业中适合技工(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金属切削和机电维修和装配类两大类,各工种人数比例如表1所示。

在金属切削各工种中,除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以外的工种均属于普通机床操作工。从表1所示各工种人员比例来看,普通机床操作工的数量占着较大比例,随着机电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自动化数控机床必将取代普通机床,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会越来越多。

从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人员比例来看,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对专业技术有严格的要求。专业维修人员首先应该掌握机电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符合上岗要求。就目前来看,企业中的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是有明确分工的两个专业模块,中职毕业生毕业后只能进入企业做学徒或助理,三五年后独立维修,享受高于其它工种的薪资待遇,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旺盛。相对来说,装配类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上手快,但是薪资待遇低,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岗位需求基本饱和。

2.2 机电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基于上述各工种人员比例的统计数据,调研组进一步调查了机电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年龄、技术等级、薪资收入等信息,具体如下。

2.2.1 年龄结构

各岗位工种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如表2所示。

2.2.2 学历结构

首先说金属切削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见表3),初中学历的技工由于技能水平有效,只适合做普通机床粗加工任务。企业招募金属切削技工时提出的学历条件多为高中或中职毕业,高职学历或大专毕业的技工可以操作金属切削机床,也可以承担简单的工艺设计或编程工作,纯工艺设计和编程任务主要由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技工负责担任。

表3为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其中拥有初中学历的技工只适合简单的机械拆装任务;拥有高中/中职学历的技工适合简单的流水线装配任务,中职毕业的技工还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做一些简单的机械维护、电气维修的工作,相对复杂的机修或电气维修工作只能由大专或高职毕业的技术员担任。

2.2.3 技能等级对应的人数比例及年收入

金属切削类岗位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相关职业资质考核才符合上岗资质,按国家职业考核标准,金属切削类岗位的职业资质等级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级别,企业内不同等级在持有人中对应的比例详见表4,初级技师只适合粗加工任务,而企业对金属切削类岗位的最低要求是中级技师。

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从业人员一般都持有钳工、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上岗证,通常也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职业等级,对应的人员比例详见表4。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员一般为大专或本科以上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专业毕业,经实践具备了高级以上技能水平的人员,技工(中职)毕业生从事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技术员岗位的比例较小。从事电气维修的人员还须参加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培训,获得特种行业上岗操作证。

从表4可见,金属切削类岗位与机电维修和装配类岗位同等资质的技工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是由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各类工种整体收入普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具有高级技能资质的人员收入水平偏低。这在客观上造就了当前高技能人才匮乏的格局。

3 技工(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

就现阶段的课程结构来看,机电专业的课程类目主要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电力拖动、安全用电、工厂供电、电工技术训练、维修电工、CAD/CAM、PLC、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车工工艺学、车工技术训练、钳工工艺学、钳工技术训练、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削技术训练等。

原有的课程体系(包括2001年8月由教育部印发的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相关方案)和配套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机电专业的技能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只能根据行业趋势,凭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没有能力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或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

3.2 实训条件

近些年来,实训基地建设逐渐成为湖南省机电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热点,大部分院校都在不断改进实训配置,引进了各类先进的金属切削机床和各类配套的实训基础设备,同时开设了许多实训项目,如机床排故实训、电工实训、电子实训、车工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实训等等,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创设了优越的教育环境。但严格来讲,这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工作岗位分析

为了确保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机电技能教育目标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该校电气组教师深入到公司的各二级单位、机电制安分局、各项目部,长高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毕业生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并深度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一起研究电气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企业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用人要求,根据调研结果编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4.2 确定针对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基于调研结果确定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区域优势,根据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特点制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凸显校企合作办学特色。该校电气技术专业的技能教育目标是面向水电集团,服务长株潭区域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培养从事通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施工、使用、服务、维护与维修的第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4.3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必应该把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除了传授专业技能,还要兼顾对学生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敦促其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使职业素质教育具体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不仅有一技傍身,同时具有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职业品质。另外,学院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努力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4.4 解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4.1 校企共融、工学结合、定向培养

学校是公司的二级单位,由于这种先天的有利关系,一直以来为母公司培养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基于人才培养和人才供应的目的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教育,除了共享场地设备资源,还广泛进行技术交流和专业交流,学院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是一致的。在职业教育方面校企共同编制教学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结构,以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工学交替、学岗直通”,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在工学结合的技能培训中,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从初级逐渐提升到熟练操作的级别,达到了企业的上岗要求,真正实现了“学岗直通”,并通过工学交替、学岗直通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无缝对接。

4.4.2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合一

本专业围绕电气设备安装工、电气设备运行工、电气设备维护工、设备操作工等岗位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依据职业要求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岗位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将同类工作任务整合成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安排课程学习进度。技能标准与技能考证合一:参照职业资格取证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要求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能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证书。

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些方面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弊端。原有教学中以教师讲课、知识讲授为主,理论思维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评价以知识、概念、定律为载体,以教师讲好为准;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比较严重;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不参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管理。通过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在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中朝以下方式逐步改进:

①明确培养目标,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②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突出以知识应用、能力训练为主。③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探索,通过积极的资讯信息手段学习。④教师有意识进行角色转变,由讲课为主向积极引导,创造学生学习环境条件为主。⑤课程评价以学生学好为准。⑥学生招生开始,企业就跟进对班级和专业教学进行全程管理,并委派相关管理人员和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5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5.1 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体现中职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制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时,职业院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教育团队,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对典型任务进行总结、归纳,以此构建一套“以岗定课、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同时逐步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的职业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的教学和安排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

①教学大纲模块化。②理论和实习教材融合一体。③现场调研,以及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把专业分成公共模块、照明电路模块、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模块、PLC和变频技术模块、供配电模块以及适应企业要求的特种作业强化模块等,并以此制定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

5.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建立“理实一体、实景训教”的教学模式。职业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在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内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与校外岗位素质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校企应该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的模块理实一体教学法,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6.1 采用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德育教育灌穿每一学期和每一课程 为了使综合学科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做了以下探索: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教学、质量、人才和价值观。②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③教育传统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综合学科课程结构。④全方位探寻素质教育路径,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6.2 基于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推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学院在近两年间针对实训部分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实训场地,另一方面始终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实践人才教育目标进行课改,为实现“理实一体、实景训教”教育模式创设条件。

6.3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学院将区域优势与“企业”办学特色融合,基于水电集团公司提供的实训条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学院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资源充分融合,面向企业和社会推行职业教育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一系列校企合作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7 结束语

“工学结合、校企共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训练进课堂、课堂进车间、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学、做、练、用”紧密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原来的教室是主要学习场所、书本学习是基础,向教室与实习地点合一、理实一体化转变,做到理实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合一,能有效提高中职(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晓龙.产业升级新形势下智能化精密制造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10).

第8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法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数控机床的推广应用,数控系统功能不断地增强,机械制造行业对数控机床维修及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能否学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数控机床维修理论和实用的维修技术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与先修课程(如典型数控系统、机电设备的控制技术等)与本课程的整合,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及培养目标,对教材中较繁琐和难懂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或删减,与实际维修应用技术相结合。笔者采用专题教学,将课程划分为回参考点故障、拉刀故障、主轴传动故障、主轴驱动故障、进给传动故障、回转刀架故障、刀库换刀故障八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设与课题相关的任务,如回参考点故障课题设任务一加工中心返回时未找到参考点和任务二数控车床X轴返回参考点时发生漂移,结合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期初,将专题学习任务计划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主要教学内容及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做到教与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题开始时,教师对整个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穿插典型故障维修案例进行讲解。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至实训车间完成。课题结束后,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报告书。

2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是检验课程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实践教学过程要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

2.1 科学分组,有序组织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水平综合性格等因素,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每组一台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预先根据课题设置不同的任务,人为设置不同的故障现象。组内再分批次,承担不同的角色:故障分析员、故障排除员、任务报告员协同工作:从故障现象入手,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查找资料,确定故障,排除故障,整理完成任务报告书。第一轮结束,由上一批次的故障排除员设置还原初始故障状态,由下一批组员至故障台实践。数控车床故障维修室设有准备室。准备室中由班委成员轮流管理,负责播放相应专题的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的案例,为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

2.2 统筹管理,关注实践过程

在整个实践过程,教师是教学有序进行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关注每组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任务的成功完成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则会让他们对课程心生畏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除了自身巡视辅导外,还可任用一些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帮助各小组顺利排除故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同时对各组故障排除的结果进行评定,对承担各个角色的组员的工作进行确认,并在任务报告书上给定成绩。

3 运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借助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学生只是在模拟环境下排除故障,而且因任务相对独立,专题性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提高。所以,引用项目教学法作为补充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笔者的项目教学,一般是与一些中小型数控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项目教学以平常实践活动课的大组为单位,对实际数控车床所存在的真实故障进行维修。三人合作组为行动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故障排除。首先各小组通过故障勘探,综合故障现象、报警信息、硬件模块的指示灯状态等各方面信息,罗列出各种可能引起故障的因素,然后确定故障出现在电气、机械、液压等系统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确定故障点,形成小组故障排除方案。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最优故障排除方案,并按方案对数控机床进行维修。因为是真实的情境并且维修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综合应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有竞争有合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全面、细致的评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导纠正学生学习方向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张试卷定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所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笔者以“任务完成报告书”为日常学习考核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本学科的成绩。共8个专题,每个专题10分按70%计入期末总评,每个专题凡承担过三种角色能独立完成报告书者可拿10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4%,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30%。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平时实践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每一个专题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承担不同角色的任务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需要动脑、要动手,而且还要会总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0%,也避免了学生陷入“重实践而轻理论”的误区。

5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做“双师型”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对整个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多到数控机床厂家、权威机构进行实践、培训,扩展知识层面,增加实践阅历。阅历丰富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学动学习的习惯。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随着数控车床及系统的发展,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排除方法层出不穷。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江,蒋庆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03(12).

第9篇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 的演练。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电力拖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电器元件的选用,利用电气元件进行电气电路的设计以及维护维修电气电路的实践能力,该课程在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仍沿用“以教师为中心” 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以模仿为主,突出技能性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

鉴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电力拖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力拖动》教学中,首先将理论知识分解成电机原理、电机绕制、低压电器、电机的控制环节及机床电器控制五大知识模块,然后围绕这五大知识模块设置相应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应充分考虑生产实际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项目实施时,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按一定原则对学生分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画出设计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总结,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一、项目实施步骤

1.项目的设置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运料小车往复运动” 的电气控制项目,在学习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电气控制之后提出,此项目的控制电路设计灵活多样,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分组设计项目。

任务确定后,教师提出设计方法,明确该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关键在哪里。学生们分组设计,教师引导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查、找相关资料,使各小组同学独立进行设计。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教学的服务者。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的电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尽管有漏洞或设计不完全合理,却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如“运料小车往复运动”的电气控制项目的延时电路的设计,有的用断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有的用通电延时时间继电器,有的用一个,有的用两个时间继电器来设计,项目设计完毕后,组织学生互评,修改自己的杰作,互帮互学,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 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运料小车往复运动”项目评估时,教师详细分析各套方案的特点,指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总结“行程开关”、“时间继电器”的灵活应用方法,详细说明怎样对电动机进行互锁控制,再通过成本核算比较,最后总结出_套合理、可行、实用的方案供大家实施.使教师的评估总结过程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任务,将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结合到项目建设中。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实施,围绕部分机床进行多个项目设计,如车床CA6140刀架移动电机的控制、车床CA6140主轴电机的控制、卧式车床CA6140电气控制电路的检修等。以上设计出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附着体,需要带领学生观察机床的实际工作和机床的电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学习和工作零对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才能完成各项项目的教学。

2.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理论与实践间的衔接。

进入项目教学以后,就把原有的教材知识体系打乱了,教师需要按照设定的项目将知识重新连接起来。项目需要哪部分知识,就把哪部分知识教给学生,如进行车床CA6140移动电机的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时,要给学生介绍的相关知识有第一章的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手控电器及主令电器动合按钮、接触器,第二章的控制线路原理图及接线图、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控制线路点动部分。

3.教师必须有多学科知识综合技能。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每个科目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要掌握课程的关联内容,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与考核。例如,电机与拖动部分的电机参数、电机的拖动方式等都是电气拖动基础课内容,在电气控制技术课项目设计过程中是不可缺的;工厂供电课程中的电气安全距离、电源和设备的保护等内容也是分析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必须掌握的知识,电气控制技术课指导教师也必须掌握。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 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和新设备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面面俱到,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所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适合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理论 技能 教学 分析

概述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床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理论教学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的体现。专业理论课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但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合理地安排课时;要有针对性,服务于应用;要有实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文化课为基础,又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理论课作为技能课的基础是学不好本专业的,即使学好本专业的技能,也仅仅是掌握了操作而异,如同师傅带徒弟,不利于未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专业技能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学校质量和生存力的表现,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高素质的重要标志。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是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技能的操作易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技能课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是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一线的技术工人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得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可以顶岗操作,不用再培训和重新定级。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际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自动化教学方法分析

1.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

1.3 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IN,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练习。例如,采用N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崴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2,1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

2,2在

2,3在《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解发电内容时,放映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从发电到用电的整个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小结

第11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改革;数控实训平台

数控机床维修工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的新职业,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一名合格的数控机床维修工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具备检查、分析、确定故障原因和快速准确的维修好机床的能力。为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或数控设备维修等专业都开设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并把它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数控机床维修人员。然而高职院校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教学脱离的现象,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用工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导致了企业招聘的数控维修工不能达到用工要求,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以对口的矛盾。因此,对于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出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

(1)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了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前置课程中进行了独立设置。但是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基本只是孤立的接受知识,而本课程则是将这些知识融合到一起,并且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时无从下手。

(2)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数控设备通常会处于被保护状态,不能进行拆装,这就使得用于维修教学的设备不足,学生仅仅只是接收一些认知实验,或者老师设定一些简单的故障让学生进行排除,实习时间得不到足够保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3)数控系统的品牌、型号众多,更新也快,其结构、参数设置以及故障诊断方法等在不同的品牌和型号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以一种数控系统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最多再把学校拥有的其它数控系统作为辅助介绍,缺乏了对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培养出走出校门就能满足企业基本要求的数控维修人员。

(4)考核方式不合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合于本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为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考核方式不合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合于本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为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

(1)研究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依托FANUC0imateTD数控实训平台研究数控机床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出课程学习的不同学习情境,精选企业现场典型的维修案例作为教学任务。

(3)研究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解决教学问题采取的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程为背景,把项目作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依托FANUC0imateTD数控实训平台,学生亲自完成各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构建课程项目围绕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主线来进行,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

(2)课程项目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项目的开发最好由学校教师、企业维修技术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学校建立的FANUC数控实训台参与开发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使学校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最大化。

(3)课程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企业工程师或学校的实训教师与学校理论教师一起共同担任该环节的指导老师。同时,学校也应多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对于强调实践能力突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合适体现课程的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比如课程项目实施完成后做项目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答辩完后学生撰写个人项目报告,总结项目学习的成果,分享心得和体会。

4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依托FANUC数控实训台,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2)课程主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导师制,能够更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3)评价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1)数控机床维修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够学会主动查找资料,探讨和寻找解决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故障的判断、检测和排除,使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到实践过程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作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开发数控机床维修项目案例库;编写适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教材;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视频教学案例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更新,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岑华.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47):147~148.

[2]文娟萍.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第12篇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由于数控技术迅速发展,相关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种层次学校的热点。我校也于2002年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配备了师资力量,花巨资引进数控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实习场所。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了暑期实践活动。实践企业为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实践时间持续一个月。内容涉及如下方面。

(一)了解企业性质、生产产品、行业地位、市场辐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

(二)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技术特征、工艺方法、质量检测等生产管理体系。

(三)了解企业生产目标计划、协调、监督手段、考核方式。

(四)了解车间管理模式,目标计划实现与考核,各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五)深入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情况,收集企业对人才品质的各种信息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六)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根据以上要求,现笔者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8月,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工业园,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与徐州天工铸铁有限公司合作加工工程机械零部件的股份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其中机械设备2300多万元,公司于2005年9月28日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质量认证。

公司现拥有各类数控车床、数控立式车床、普通车床、加工中心、坐标镗床、铣床、钻床等80多台加工设备及三维坐标检测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如CK6180数控卧式车床、CKA6150DI数控卧式车床、CK516数控立式车床、VMC600加工中心、数控车床、B1-400K立式升降台铣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TGX4145B单柱座标镗床,具备工程机械各类零部件的加工与检测能力。公司产品深受山东临工、上海龙工、美国卡特比勒的欢迎,并建立了长久密切的供求合作关系。公司工艺技术水平先进,主要产品有:卡特彼勒(CAT)徐州公司挖掘机球墨铸铁件,美国纽荷兰(CNH)公司灰铸铁件,意大利卡拉罗(CARRARO)球墨铸铁件,美国汉尼斯(HENNESSY)铸件,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厂驱动桥用高韧性、高精度球墨铸铁件等。

二、调研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数控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

“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

“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

“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50%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8.2%为大专学历,仅有10.3%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在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68.6%,从社会招聘占15.4%。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称职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27%优良,63%称职,10%不称职。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映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另外,调查还包括了企业对毕业生其他素质项目的评价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为15%好,65%较好,20%一般,0%差;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10%好,70较好,10%一般,10%差;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24%好,56%较好,18%一般,2%差。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2.改进措施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

为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充分开展项目化教学,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加大投入,紧跟我国数控尤其是企业数控发展水平,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可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我校要安排学生多工种的专业实训,培训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同时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让所有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为学生考取多个技能证书提供条件。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也得到了许多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之外,更应进一步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增加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将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辉,漆军.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