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2-11-11 20:2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第1篇

1·1对象与方法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参照驻马店市重点与普通中学生人数分布比例,计算出样本构成比,采取分区分层取样,在驻马店市6所中学共调查中学生544人,重点中学219人(40·26%),普通中学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龄11~19岁,平均(15·04±1·77)岁。

1·2调查工具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结果

2·1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0·05~0·0001)。多数中学生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高中生也多于初中生,其中,亦以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四项因子达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为多,高中生明显多于初中生,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性焦虑四项因子分的均值女生高于男生(t检验,P<0·05~0·0001),四项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的人数,女生也明显多于男生(χ2检验,P<0·01)。重点中学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2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讨论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情绪方面评分较高,提示这几方面的问题可能比较突出,并且高中生评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评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基本相同,均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为主,但在反应程度上,中学生比大学生要强,SCL—90各因子评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中学生均低于大学生[3~5]。由此看来,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学,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可能是因为逐渐与社会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适应,因而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作者据此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十分重视初中生这一人群,通过各种咨询工作使中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能较好地对环境作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赵靖平,郑延平,杨德森.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2):76

第2篇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认识,模仿扮演新角色,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形成一个新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内心又困惑。他们的情绪两级性严重,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识太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他们日益增大的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度变高,心理困惑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出现了许多的滞后或缺陷。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新时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因此必然综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把基础教育引向狭小的死胡同,教育方式陈旧,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会。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情绪加重、自暴自弃等不良因素发生。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给子女太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为了孩子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集中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整个过程以一种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宣传,强制接受。因此,如今的政治教材都力图把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方法教育融为一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它就不能完成其德育任务。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思想课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的哲学常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成政治课的智力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健康心理的知识载体。政治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有关。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4篇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主要成因

(一)恋爱受挫而导致心理问题

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跟谈恋爱有关的很多。由于中学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不成熟期,过早地涉猎男女情感问题,我们教育称之为早恋。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等,总是跟着感觉走,更多感觉到异性的突出之处,往往都会使他(她)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情。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感,渴望接近异性,并试图与异性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本来是正当的要求。然而,由于青春期学生过于敏感和富于想象,这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会走进情感误区,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中学生陷入心理漩涡。

面对这样的学生建议我们的班主任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诊断技术,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合理化建议,给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尽快使情感受挫的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漩涡,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二)因不会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人群里,有了人群就有了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下面讲述的也是一位班主任老师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很值得借鉴。班主任与这名男生的接触始于高二分文理科之后。一天下午,两名男生打了起来,起因是学生A想要在上课时坐别人的座位,而学生B不让,学生A就动手打了人。学生B打电话告诉了她妈妈。因为事实清楚班主任就把两名打架的学生交给学生处,并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学校对学生A进行了批评教育,学生A的家长态度很好,双方达成和解,事情就解决了。

过了不久学校考试,班级的一名女生跳窗进教室改考号,被发现后经教务处教育,该女生表示悔悟,可是下午一上班老师还没有进教室,就有家长在办公室里等她,母亲和姥姥一起来的,当妈的一边哭一边诉说,他儿子让人打了,老师问让谁打了,她说考试作弊的女生,我问为什么,他说那女生认为自己被学校处理是因为有人告密,而告密的男生就是他儿子。

两次争端,同一个男生,而且每次都是由家长出面,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名同学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遇到大事小情,就找妈妈。人际关系紧张,现在有的中学生,偏执任性,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缺乏宽容之心,胆大妄为,缺乏自省,遇事选择逃避,拒绝长大。需要不断的引导,经过长期疏导,最后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像案例中的事件在我们学校当中经常出现,建议我们的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平时在班级里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班主任再及时加以引导,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使自卑、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远离校园远离学生,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校园内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因升学压力而导致心理问题

初三、高三都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点,面对中考和高考,学生心理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压力,毫老子多方面。成长之路的独木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的频繁考试加排榜, 周围亲戚朋友的关注等等,压得我们的中学生喘不过气了,进而导致这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增多。

压力本身只是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现象,它的客观存在并无好坏之分,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对待它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实,当你能在压力中游刃有余时,相信你会说:压力就是动力。因升学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在我们中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放在一定位置上,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策略

要想使我们的中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搭建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资源共享。

(二)组织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通过讨论完成本级学校的教学规划、课程设计,形成全地区统一的教学设计,作为本地区的教学指导。让心理老师的教学工作不再处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阶段。

(三)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如沙盘、团体活动、拓展活动、心理剧等,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在尝试进行学科渗透的同时,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常规工作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具体措施

(一)组建丹东市心理健康教师微信交流群。

由全地区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组成,为大家提供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平台,改变孤军奋战、消息闭塞的状况。

由德育部任主编,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轮流负责编辑心理教师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市心理健康教师出版发行。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优秀论文、咨询案例及课程的评选。

(四)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

交流会分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的交流。

(五)借鉴其他学科的一课多上模式

在同一时间内、对同年级学生布置同一个授课主题,在完成准备和试课之后,组织各地区老师相互听课。

(六)尽最大努力提供培训机会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育;调查

一、调查背景及对象

(一)调查背景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决定着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青春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

2.2016年3月,县内一初中学生因不懂月经的生理卫生知识,又羞于跟老师、父母交流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3.由分管副县长牵头,联合教育、卫生等单位,全县欣起抓实青春期健康教育进课堂热潮。

(二)调查目的

1.通过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调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对男女生殖器官的认识,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并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将青春期健康教育融入课堂。

(三)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26日至12月30日,共5天

(四)调查地点

思南县思林初级民族中学

(五)调查对象

7―9年级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

二、调查过程及获得信息情况

通过围绕以下七项内容与来自思林中学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交流,获取信息统计如下:

三、结论分析及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急切渴望获取生理、心理健康知识,但他们又羞于跟父母、老师发问,仅仅是与要好的朋友、同学进行有限的交流,而他们的有限知识来源主要依靠的是网络,这就使他们很容易进入黄色网站,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成人感”的突出,对异性的好奇心理,性意识的萌动,加之身体上突如其来的第二性征变化,都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始料不及,因此在初中生的课堂中适当地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四、抓实措施及方法

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县教育局、县卫计局文件精神。思林中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成效。

一是开展好教师二级培训,由到县局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用生动、直观的事例教育学生。三是由生物教师牵头,确立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学校课题研究。四是举行学生手抄报比赛,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在学校展板中展出。五是开展青春期健康小论文竞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收获到了很多的青春感悟和认识,为他们安全地度过美好而烦恼的青春期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活动图片(部分)

⒖嘉南祝

[1]浙江省青田县船小:洪毓桢.《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进英语课堂教学体会》,2013.01.

[2]顾维红,曹莹文.《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江苏教育・心理健康10/2016.

[3]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苗世荣.《少女课堂与女学生健康成长》.

[4]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华光中学:刘佳武.《优化体育课堂对“待进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周刊2008年第31期.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以中国知网为平台,以“高中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选择了核心期刊进行检索。纵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发现某些研究不仅地域广泛,而且涉及到民族差异、学校类型差异等较新的方面。

一、有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青少年步入高中后大多面对的是应试教育,而这又致使家长和学校过分重视成绩,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评价,自然会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等,导致心理不平衡。

对河北某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52. 4%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强迫、学习压力感方面心理问题比较突出。[1]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发现,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 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 5%,北京某高中学生抑郁率达35.2%。[2]对广州市城区和农村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5%。[3]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组自治区学生,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占16.59%。[4] 对银川市高中生进行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2?5%。 [5]关于包头市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表明,有19.4%的私立高中生和12.9%的重点高中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二、有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性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对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显示,女生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自我强迫、情绪不稳定5项因子上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抗干扰能力、性格方面差异有关。 [7]赞成其结论的有崔婷对西安两中学及张媛媛对地震灾区高中生的调查研究。[8] [9] [10]

对广西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女生抑郁、恐怖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强迫、偏执、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平衡性等方面问题检出率比女生高。原因可能在于,学校纪律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压抑了男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却使女生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而且女生与男生相比,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时更善于发泄。[11] [12][13]

对广西侗族高中生调查表明,男生较女生情绪更不稳定性、性格更内向,可能是侗族传承着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习俗,女生在这种生活环境里比男生能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有关。 [14]

对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在5个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上,男生的敌对、偏执、强迫等3个因子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女生的忧郁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男生,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则无显著差异。 [15]

现阶段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应根据不同性别心理问题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民族差异

调查表明与全国中学生水平比较,广西侗族高中生个性随和、活泼开朗,但情绪稳定性较差,造成其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征可能与他们生活在贫穷山区环境有关。调查中龙胜各族自治县高中生个性更为温和,可能与该地区为多民族聚集区有关,不同民族间的广泛交流可以使不同民俗逐渐同化,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14]

还有研究发现壮、瑶、侗族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且男生心理问题比女生稍重。存在个性偏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同民族个性特征在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上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6][17]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校差异

本文关注的学校差异,主要指示范高中与非示范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私立中学与公立中学的差异。

研究表明银川市直属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而非示范性高中招收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总体上不如示范性高中学生,他们具有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险性。[5]另有研究指出,有19.4%的私立高中生和12.9%的重点高中生存在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状。总体上包头市重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私立高中生。 [6]对唐山市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与重点高中3类学校进行调查,发现重点高中学生总体均分和学习焦虑均分最低,职业高中学生在学习焦虑的阳性检出率和平均分上比较突出。 [18]

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非示范性学校、私立、职业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

三、有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索的研究及展望

我国学者对高中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本文就生活压力事件这方面做详细论述。

生活事件易形成负面应激反应,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破坏性,而来自学业成就、他人期望、学习负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6方面的生活压力事件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首先,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临的重大生活事件,所以与高考相关的(如学业成就、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会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影响;再者,高中生尚未完全独立,心理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父母,因此亲子关系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19][20]以什么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以缓解生活压力,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主动缓解心理压力者,较少有心理问题 [3]

近五年来,我国学者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今后对此问题研究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多套用成人,这样就使其与成人等同,抹杀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以应统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的统计表明,研究者多采用测量法、观察法,很少甚至不使用个案法、实验法,所以应提倡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第三,应加强研究与实践结合,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最大程度为高中生服务,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海俊.河北某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压力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

[2]孙玮.北京市某校高中生抑郁症状及求助现状调查 [J]. 中国学校卫生,2009,(9)

[3]任杰.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4]张青.石河子大学及石河子市3所不同性质高中在校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5]马丽.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

[6]关明杰.包头市重点高中与私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

[7]方琪.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1)

[8]崔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37)

[9]张媛媛.地震灾区高中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

[10]孙士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

[11]林东.广西高中生SCL-90常模的建立及结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

[12]黄永新.广西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0)

[13]胡春梅.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 教育探索,2006,(11)

[14]陆雪萍.广西侗族高中生个性特征测评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

[15]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16]林东.广西不同民族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

[17]林东.不同民族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

[18]蔡青.唐山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

第7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里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6-01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所以思想品德课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忽略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那也不可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注重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的贯穿整个课堂,所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是上好每堂课的重要保证,这也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因为学生配合不默契,参加活动不积极,或其他因素而对学生大发雷霆,严厉指责,从而使得学生惧怕或厌恶老师,进而影响课堂活动的开展,即使是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也难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推动,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心理疾病。曾经在课堂上,一名女同学在参加活动时,因为和同学口角心情欠佳,将书狠狠的摔在了课桌上,当时我就觉得她顶撞老师,将她一顿狠批。结果那一节课全班学生胆战心惊,课堂气氛极为压抑,甚至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班积极性始终不及其他班级。由此我感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情,顺利开展课堂活动的重要保证,是课堂实施心理影响的基本条件。

2.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需要学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在教学我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冲突与矛盾,学生通过扮演他人,从而体会他人心情,理解他人,谅解他人。这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3.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分组,抽取备好的写有情景的纸片,进行即兴表演,最后可以评选最佳礼仪小组或"礼仪小姐"、"礼仪先生"。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这种快乐的氛围,本身就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

4.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5.注重活动课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将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使得活动课的课时比例大大增加,在教材中都还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安排,这就要求教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去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只有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上,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不断的创造中得到发展,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因此,在平时教学上,要把社会、生活、人生、实践内容引入我们的课堂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能力。同时,要将一些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一些确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如开展主题班会,进行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或"手工制作"(如将废品制成环保小用具)。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着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行实地考查、进行走访活动,回来整理图文资料,写成小论文或心得,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6.开展多样性作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心理辅导。

第9篇

[关键词]:浅议 高中学生 心理负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各年级的高中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过度敏感,经常会过度兴奋和极度悲伤;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挫折的决心;意志力不坚定,缺乏自信,盲目跟风,喜欢攀比,容易随波逐流;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和沟通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心理负荷过重引起的。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负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负荷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份量。高中生的心理负荷,指的是高中学生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以及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高中生的心理负荷,是在他们后天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中,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但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紧密相关,而且具有很强的年龄特性。从内部因素来看,高中学生正处在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和特殊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半成人”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体迅速长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家长、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虽然他们有了“成人感”,但他们心理还未真正成熟起来,再加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模式和方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正在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高中学生受到外界刺激的几率明显增多,这种刺激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家庭,也有的来自社会。外界的这种长期、持续的刺激,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情绪紧张,造成心理负荷过重。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外界刺激的强弱程度也不一样,心理学家将人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过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惊恐反应阶段、抗振阶段、衰竭阶段。衰竭阶段是指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彻底失去有效的防御,即人体处于崩溃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由于个体所具的心理反应,超出其承受的极限,而丧失适应性能量,因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当前高中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负荷。

1.升学负荷。虽然成才的道路有很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还是要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为了能考一所好学校,在家里,家长对学生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唯恐成绩下滑;在学校,学生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焦头烂额、应接不暇。可想而知,学生心理上会承受多大的压力,这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可以说是一种摧残。

2.就业负荷。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就业。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毕业后,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事实,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尤为突出。不考大学,他们会不甘心;考上了大学,毕业还能找工作吗?既然找不到工作,考大学还有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们,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

3.情感负荷。包括来自家长及男女同学交往的情感影响。做家长的,为了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总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无任何自利,家长的溺爱,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在男女交往过程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有了想跟他们交往的冲动。然而他们这种思想,得不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和认可,为此只好压抑自己,造成心理压力。

4.社会负荷。现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高中学生自身又十分敏感,他们很想通过教育,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中学教育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为此,很多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没什么意义,引发内心矛盾冲突,对学习失去兴趣。

5.寻找自己的负荷。由于高中学生“成人感”的产生,很多人都想摆脱老师和家长的束缚,到社会上大显身手,闯出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他们这种想法根本得不到成人的认可和理解,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怨恨,造成心理失衡。

诚然,必要的压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但如果心理压力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极限,造成心理负荷过重,就容易让他的心理扭曲,引发心理疾病,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找出高中学生心理负荷的根源,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这一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 韩永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刘晓明.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2003:32.

[4].徐光兴著.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70-272.

第10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那就是:片面强调了学校的知识传授功能,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这种教育上的缺陷,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也就是说,健康心理与聪明才智同等重要。因此,我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将“身心健”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素质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

健全的工作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全力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

我校在2007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校形成了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我校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为了规范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条例》、《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佛山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佛山三中心理辅导教师评优细则》等,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原则、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方式、评估考核和相关注意事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保障

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已完成设计论证和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始动工修建。建成后该中心将有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档案室、测量室、放松室、电话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展示室、宣泄室、阅览室、观察室、活动课室、教师培训室等具有十几个功能的综合室,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集咨询、放松、活动、宣传教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全面改善心理教育工作条件。

3.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按 “向内涵发展,创教育活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目前我校的心理专职辅导老师全部获得广东省心理B级以上的资格。学校还建立以政治教师、骨干班主任、资深老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协助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教材、用具保障

通过努力,三年内力争高中三个年级每周开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出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师生心理状态调查软件,形成系统。根据学校实际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如宣传栏、广播站、网站等。

二、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水平

我校在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最早引凤筑巢,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亲自讲课或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1995年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聘请佛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颜浓秋来校执教。2005年以来,定期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郑希付教授和王玲副教授来校指导。他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高考减压讲座、提高学习效率及行为训练的团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校刘娟老师与专家合作写出了《高中生家庭心理辅导》一书。

用科研课题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2005年,由余丽华副校长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多元整合模式的实验研究》批准立项,并被列为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先后有十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带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新台阶。

三、强化特色意识,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常规化

1.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狠抓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提高心育课堂教学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新生入校后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心理参考。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完成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工作,达到全体任课教师普及C证,不断提高获A证、B证教师的比例。三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为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四是加强学生快乐成长俱乐部建设,培育心理教育骨干力量。

2.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高中三个年级加强纵向联合。通过举办专题系列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心理教育。近年来,学校举行了系列“健全心智 健全人格”论坛,多次外请专家讲座及组织心理沙龙大家谈等活动。同时,组织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和交流。“佛山三中心育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教学公开周”一同构成佛山三中办学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特色成效显著,办学成果辉煌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优良校风为依托,努力创新心理教育实践,全面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格局,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二是教师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风明显改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先后有一百多篇心理教育论文或心理课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晚报》以及《广州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高考期间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对我们积极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是校风、学风建设更上新台阶,我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秀率超过95%,后进生转化率85%以上。

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今朝所做的一切,是全体三中人携手共进的结果。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学校“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佛山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11篇

梁钢,中学高级教师,温岭市职业中专技能办主任,台州市名师,负责组建了温岭市教育局确定的首批技师(名师)工作室。

近两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中获全国一等奖4人、省一等奖4、二等奖4人。特别是他打破台州市汽修先例,首次带领2名学生参加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就获得团体赛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2013年,他个人也获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在班级管理中,他注重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重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所带班级被评为“温岭市先进团支部”。

2012年9月,他获得浙江省第二十四届“春蚕奖”称号。近五年来,他作为汽修教研组长、汽修专业负责人,为学校汽修专业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主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获国家级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基地与示范专业、台州市精品专业等荣誉。带领的汽修技能大赛团队获全国冠军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

他被称为“金牌教练”,连续六年担任省级汽车类集训队团体赛项目指导教师、主教练,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大赛上夺得两个冠军、两个亚军。论文《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施模式研究》获中国交通教研研究二等奖。他在教学中独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教学能手”称号,所带班级获“温岭市优秀团支部”称号。她多次在省级、市级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比武中获奖,将代表台州中职学校参加浙江省首届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大赛。有近十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明天我不来了》心理健康个案辅导获得浙江省三等奖,《一个独生子女的个案辅导》获台州市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得温岭市三等奖。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精神文明风采大赛职业规划类评比,获浙江省三等奖。

曾获“台州市第六届中职教师技能竞赛电子产品一等奖”“台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浙江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项目三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项目(中职)三等奖”“台州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大比武专业课一等奖”“台州市教坛新秀”“温岭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作为教研组的掌舵人,教研组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曾获“温岭市优秀师德模范教研组”称号。担任就业培训处主任期间,他使学校的社会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曾先后获得温岭市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在省级、市级说课大赛中获奖,有二十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或参与过12项台州市级课题,其中由他所主持的课题《中职数学够用三维度与学生专业成长的探索》获台州市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先后编写数学校本教材2本,参与省编数学同步训练2套。

连续多次获评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如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技能操作(雕刻)竞赛一等奖、台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技能大赛(色彩组)一等奖等,指导学生美术作品也多次荣获省地市奖项,其中学生叶蓉蓉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二等奖。他的油画作品《船说》被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油画作品《传流》获康达美术之星二等奖。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A级咨询师,温岭市第七届青年英才,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温岭市优秀团委书记、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曾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特等辅导教师、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奥运风采”浙江省青少年手绘纪念封设计优秀指导老师、台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主持的课题《中学美术特长班混龄训练的研究》为台州市优秀课题,多篇论文在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奖,她个人也多次在市级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奖。

她先后被评为温岭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温岭市新教师培训优秀指导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次在市级教学比武、技能大赛中获奖,“牙刷创意设计”获浙江省第二届中职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她撰写的课程装饰画和装饰画制作分别被评为第一届浙江省中小学精品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她辅导学生参加2008年浙江省艺术节摄影项目获一等奖、参加2012年台州市技能竞赛平面设计项目一等奖。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