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学习的名言

有关学习的名言

时间:2023-01-29 08:41:37

有关学习的名言

第1篇

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8)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3)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4)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5)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有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精选篇)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13)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有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经典篇)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2)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3)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14)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文嘉《今日诗》

1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7)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第2篇

1、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

2、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泰戈尔

3、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使求学的兴趣本身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乌申斯基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5、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谚语

6、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名言;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名言警句,能够快速启动学生感知思维,形成重要教学突破。一句名言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诸多思维启迪,帮助学生顺利调整学习方向,形成崭新的学习体悟。教师要充分认识名言的引导、激励、推动效果,并在教学中适时运用,使名言发挥教学“轻骑兵”的作用。

1.课堂环境构建中介入名言

思想品德课有较强的德育色彩,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教师很容易落入说教之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难以建立,课堂教学自然呈现低效性。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适时启用名言,可以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学习启迪。因为名言在论理上具有凝练性、理论性,在构成上具有逻辑性、缜密性,在表达上具有经典性、精巧性,能够给人带来思维触动,成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认知解读。如《在承担责任重成长》课堂导入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言,如梁启超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林肯说过:“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解读,然后继续引导: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呢?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给出较为一致的认知:因为责任是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只有建立责任意识,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教师利用现成名言展开课堂导入,迅速引发学生热议,因为学生对名言比较熟悉,其激发效果极为显著。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个人到国家,对责任进行反复体会,为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维引导中运用名言

培养学生良性思维,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良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向、思维方法、思维效果。名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思想触动,而且能够引导思维前行,并在思维运动中拓展思想维度。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缺少稳定性,教师借助名言加以引导,自然能够给学生指明思想方向,因为学生对名言具有崇敬感,其引导效果无可置疑。学习《无形的财产》时,学生对“勤劳致富”这个道理没有太多疑问。为强化学生学习认知,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名言。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收集相关名言。如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曾说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圣经后典》有这样一句话:“勤劳致富要比空话饿肚强得多。”教师让学生结合名言探讨赚钱的方法,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有: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是财富的源泉、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合作也可以创造财富等。从学生认知可以明显看出,名言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思维进入预设轨道,教师名言教学策略赢得课堂教学主动权。

3.认知深化完善中借助名言

思想品德课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处事的,而很多名言与之有太多契合点。运用名言展开教学认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认知深化,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共性认知。名言具有认知验证功能,让学生利用名言对学习认知进行检验,这无疑是教法上的创新尝试。初中生具有一定名言积累,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比较熟知的名言介入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亲切感,而且能够提升名言同化效果。学习《竞争合作求双赢》时,教师先列举一个生活案例:一家企业招聘一批工人做同一种工作,在待遇上却呈现差异,学历高的工资高。这样做符合平等原则吗?学生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不平等。教师给出自己的见解:同工同酬是平等原则的基本属性,大家的意见是对的。教师随即展示一组名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教师让学生对这些名言进行个性解析,虽然很多学生讲得不够到位,但是对平等含义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教师讲述生活案例,发动学生展开个性讨论。为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教师给出大量名言,让学生自觉展开对比,以形成学习认知的重要支持力量。名言具有权威性,教师利用名言为相关教学观点展开广泛助力,充分体现其思想成长自然规律。

4.实践训练展开中运用名言

第4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部分,介绍了孔子的6句名言;“诵读与积累”部分则向我们介绍了与孔子有关的12个成语。这组成语写出了孔子知识的渊博,学习、做人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近六年的学习生活,绝大多数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平时,我们对学生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背诵与理解也抓得较实,学生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也不陌生。因此,综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安排了这次学习专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孔子的言论影响深远。怎样从与孔子有关的浩瀚的内容里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呢?这是我在一开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就面临的难题。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的相关内容,最终确定“名句――成语――故事――练笔”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能复习巩固书本中已有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时,有明确的目的,拓宽文本,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髓。

(二)寓教于乐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阶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无论是小组竞相背诵名言警句,还是小话剧表演的引入,目的都是让教学活动多一些情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背诵积累的层面,必定会流于肤浅。只有将所学与所思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升华的效果。让学生结合孔子的名言写一个片段的作业设计,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将知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孔子有关的故事,整理出自《论语》的成语,选背孔子的名言。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出示孔子的图像

2.你认识他吗?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孔子)

3.教师小结过渡:“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一个旅游口号。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人,现在的山东曲阜人。千百年来,历代帝王都尊孔诵经,有的封以官爵、有的尊为先师,民间更是把孔子当做读书人的祖师。是什么使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用什么打动了亿万人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板书课题)

(二)复习孔子的名言

1.看来同学们对孔子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只可惜,孔子不能亲自来到这里和同学们交流。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给孔子代言。

(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轮流背诵孔子的名言,一人背诵一句。大家比比,坚持背到最后的就是获胜组)

2.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孔子在学习、做人等方面都有许多的名言警句,比如“不学诗,无以言”等。现在谁来谈谈,孔子的哪句名言在我们的学习、交友或其他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三)复习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孔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赢得了后代的敬仰。谁能用成语来说一说孔子精辟的教育思想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偏不倚……)

2.在孔子的言论里,也有很多成语直到今天还广为运用,大家读一读这些名言,看看里面有哪些大家熟悉的成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3.这些成语给你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成语,与大家一起交流。

(四)交流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圣人孔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呢,这些故事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伟人。

1.学生表演小话剧《两小儿辩日》

在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小话剧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讨论交流)

2.你还搜集了哪些有关孔子的小故事?可以演一演,也可以说一说。

3.小结

孔子一生都是自己学说的坚决执行者。他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的安贫乐道、与人为善、有教无类、克己复礼等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直到今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片段练写

第5篇

关键词:文学名著;语文学习;地位分析

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日常活动具有明显地功利心。单纯追求内心宁静和真实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逐渐模糊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和初心。如此背景中,语文学习的功利性也十分显著。学校、教师、学生的关注点和学习思路更加侧重于成绩分数,甚至不断强化固定地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保险箱”里开展学习。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读书的作用,降低了文学名著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影响到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文学名著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对文学名著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一、文学名著的类别和特点

文学名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小说、戏剧、文论、语录四大类。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内容、鲜明的人物特点以及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句而被大家熟知,例如:《三国演义》。戏剧由西欧传人中国,通过一幕幕的故事情节、环境变化、人物语言体会其中的情感,例如:《雷雨》。文论比较深奥,不易读懂,包含着深刻的论证思想,例如《谈美》。语录更加日常化,主要指文言文经典著作和诗歌选集,例如《三字经》。这些都属于文学名著的范畴,对情感世界、是非观念、分析能力等会产生持久性影响,使得学生站在更加的层次和角度理解和处理问题。

文学名著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具有较高文采。无论是哪种文学形式,文章的用词和布局都具有较强的语言美感,长时间阅读这些文章会增加头脑的灵活程度;其次,具有哲理。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到鲁迅的选文集,每篇文章都有着超出文本表面的含义、思想和哲理,令人深思;最后,具有逻辑性。在读名著的过程中,读者会渐人书中佳境,与书中的人物、主人公或者场景融为一起,一同体验书中的世界。文学名著或长或短,或复杂或简单,但他们都发挥着指引学生思考,扩展思想情感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文学名著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1)丰富文学素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文学名著是启发学生文学思维,改变个人语言表达和使用习惯的有效方法。课文学习、阅读讲解、古文分析等学习环节具有明确地目的性,文学美和语言美被忽略掉,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文学名著的学习和阅读与语文教学恰恰相反,注重对语言美的品析,将个人情感与文章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情不自禁地积累下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升个人的写作水准。例如:在《史记》中,楚军战士被塑造为顶天立地的大好男儿形象。原文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两个“无不”成为赞许楚军英雄气概的最佳描述,也让读者对当时战争场面进行无限遐想。从文学名著中获得的语言美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提升个人语言表达的能力。

2)提高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整体意识更强

文学名著的阅读锻炼着学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故事,增强着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长篇故事。文学名著的阅读使得学生不自觉地去分析文本,分析前后之间的关联,极大地锻炼了大脑的阅读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学生会在认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方面积累下经验,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学生对阅读文章内容在大脑中的记忆时间、分析能力、前后关联意识都可以在文学名著阅读中得到极好锻炼。经过调查发现,时常读文学名著的同学语言的理解速度以及对文章整体的认识效果都比较优秀,其语文成绩也比较突出。因此,阅读文学名著ρ生分析文章,培养整体理解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3)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完善学生人格

第6篇

一、学习内容

以强化党性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引导,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十精神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区七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党风廉政规范;以提高政协业务工作水平为目标,学习《政协章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政协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决策部署;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对经济、社会、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围绕区委、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突出“喜迎十、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治庸问责”主题实践活动的学习,推动“机关联基层、干部联群众,促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重大项目建设年”等工作的开展,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和精神动力。

二、学习方式

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主体发言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三、学习安排

1月份,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要求,自觉搞好节前政协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

2月份,学习政协工作理论,全面、深入掌握开展政协工作的必要知识。一名领导作主体发言。

3月份,学习省委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区委“喜迎十、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治庸问责”活动精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4月份,学习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报告、省政协党组关于《中共省委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政协全会、常委会、主席会会议知识。一名领导主讲。

5月份,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活动精神活动。一名领导主讲。

6月份,学习党的建设文件及相关内容,加强党性建设。一名领导作主体发言。

7月份,学习半年经济形势,一名领导作主体发言。

8月份,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学习相关文件和规定。

9月份,学习普法内容,落实普法教育。

10月份,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学习。学习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强化机关两个文明建设。一名领导作主体发言。

11---12月份,学习有关的知识扩展方面的内容。一名领导作主体发言。

第7篇

【关键词】名词化 名词化习得 非范畴化

【Abstract】The essay argues that decategorization could be the cause of Chinese learners’ overuse of nominalization. As the result of decategorization, though it belongs to noun in its morphological form, nominalization inherits both semantic meanings from its original verb/adjective on the one side and that of noun on the other side and because of this, it goes with special syntactic usage. Chinese learners have problems with the match of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d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decategorization and lead to the overuse of nominalization.

【Key words】nominalization; acquisition of nominalization; decategorization

一、引言

英语名词化研究早在一个世纪前开始萌芽,到上个世纪5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盛行时更是达到了顶峰,发展至今可谓枝繁叶茂,在词法、句法、语义、习得、翻译等方面都有涉及。但从文献来看,虽然其研究发展史不短,但基本集中在语言学理论探讨,教学上研究较少涉及,讨论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的更是留有大片发展空间。据2011年的统计,二语习得探讨仅占所有名词化研究的5.56%。本文将从非范畴化的角度展开探讨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进一步发展教学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

已有文献显示,语言学家们对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少之又少,直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注后才开始成形。Halliday(1985)定义名词化为用一个名词来代替动词表达动作过程或代替形容词表达事物性质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过程和性质被隐喻性地用名词再表达,是语言高级使用的标志和区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个重要指标。他认为书面语之所以出现名词化倾向是因为书面语在呈现显示世界的境遇和现象时把它们作为物体来看待,因而多使用名词。而非正式的语体(口语)把经验现象当做动作来描述多采用动词;名词化能使句子更精练,名词词组可由更多的资源来修饰,因此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学者们的研究也发现,名词化使用率越高,语体越正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也鼓励学生使用名词化,但结果显示,名词化的习得情况并不如预期理想。

正当我国英语教学正流行鼓励学生多使用名词化时候,国外一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被重视。学者在研究学生英语作文发现过度使用和误用名词化的现象,中国学生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过度使用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名词化率比本族语者要高,是因为学习者在名词化使用中过度依赖以-tion、-ness和-ance结尾的名词化;积极词汇相对本族语者要少,反复使用某类名词化。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词汇量不够,学习者只能反复使用某些类的名词化导致名词化习得僵化和过度使用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化习得比本族语者差的一个表现。

前人认为中国学习者之所以名词化习得差,是因为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引起的――由于汉语中没有形态变化的名词化,所以学生不能进行正迁移从而不能很好地习得名词化。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隔靴搔痒,并未真正解释名词化习得不如意的原因。郭锐语料统计,用句位功能判定汉语其实是名词优势的语言,名词运用的比例约占86.5%。这一数据更使名词化习得差是因为英汉差异引起的解释不攻自破。

可惜学者们只是指出问题,并没有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正是本文要解答的问题。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化习得的非范畴化阐述

名词化虽然在形式上是归类为名词,但用法和普通名词不尽相同。由于语义上的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名词化在语法形式上的搭配是有要求的,若在使用中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过度使用某类名词化或错用的情况。Wilkins认为有些情况是不需要使用名词化的,包括:

1.接在动词后的名词化,如The polic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2.接在there is/are后的名词化,如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3.作为无意义动词主语的名词化。如Our discussion concerned a tax cut.

4.一连串的名词化结构。如There was a first review of the dorsal fin.

5.含联系动词的名词化结构。如Their increase in revenues was a result of their expansion outlet.

本文认为学生在习得名词化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使用和错用,是由于名词化本身是一个非范畴化的结果引起的,学生只习得名词化的词形,没有习得其语义。非范畴化赋予名词化在语义上的双重性和模糊性,正如钟书能(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有界”和“无界”的动词或形容词较“准有界”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更容易被习得一样,处于中间状态的名词化较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更难以习得加上形态上的与名词相似和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使得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不能形成较清晰的概念范畴,不能成功地习得语义。

通过语料库比较分析(见“非范畴化视角下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研究”,全洁,2013.),发现学生在使用名词化确实存在过度使用和错误使用的情况,而且将名词的用法迁移到名词化的句法形态使用上。其中以动词后接名词化和一连串名词化的现象最为突出。如:

A.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B. Following the realization of mechan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在这两个例句中,accomplish和 realization并没为整个句义提供更多的语义,即使去掉也不改变或减少句义,属于冗余词。学生的错误正好反映了名词化习得中由于非范畴化带来的干扰。由于名词化本身的非范畴化,学生的习得过程也呈现非范畴化特有的模糊性。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句法形态与语义特征较为明显与清晰,学生容易习得;而名词化处于这一连续体中部,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其隐藏的动词(形容词)语义与词形上的“蒙蔽性”导致句法特征较其他三者更为复杂与模糊。正是由于概念范畴的模糊性,学生倾向将名词化完全当做名词来使用,没意识到名词化本身带有动词或形容词语义和在原有语义上凸显实体的整体。四者的习得关系用

上图表示的是,由于非范畴化,学生在习得名词化的时候既迁移了动词(形容词)的习得,也更大程度上迁移了名词的习得,所以学生的名词化使用出现过度使用和误用的情况。

四、总结

本文在梳理了前人对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后提出了质疑,并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使用和误用,是由于名词化本身是非范畴化的结果引起的。所以学生在习得英语名词化时,很可能因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范畴只能迁移动词(形容词)习得或更多依赖名词习得而建立错误的使用规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名词化隐藏的语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名词化。

参考文献:

[1]Pinkham.Joh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立非,刘英杰.我国英语名化研究三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11.

第8篇

我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了多种适合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方法,着重提高小学生对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感悟与认识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兴趣。教材中蕴含的成语与名人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好好利用。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中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课前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激发兴趣。结合我校“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开展,我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到了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有关父母恩的文章时,可引用“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或“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雪”等名言激发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方面的文章时,可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的名言,并举例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行名言的积累。

二、几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遇到成语与名人名言可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一些成语或名人名言,学生即时记录在本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想在同学面前露上一手,在教师面前表现一番,这是展开成语和名人名言积累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就利用竞赛背诵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语,让生生之间互背,小组之间比赛背,男女生之间竞赛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所积累的成语的平台,使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提高语言积累的兴趣。

诵读记忆是积累成语的重要方法。成语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一些优美词汇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检查的力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用归类法将背诵后的成语进行整理,如数字成语、历史成语、寓言成语、写人成语(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品质等)、写景成语(山、水、花草)等。

2.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加之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或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句;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

3.书写中积累。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要求学生扎实打好写字基础。书写的内容有很多,成语和名人名言便是其一。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书写时由描到摹,由少到多,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工整、写美观。同时,在班级中同步开展书法竞赛,增强语言积累的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儿童话语习得;优先倾向;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1. 引言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学了10多年英语,却仍听不流畅、说不流利的学生大有人在。“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仍是当今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商务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国际商务知识也不乏传授,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大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从对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中得到启示。

2. 对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

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除了与普遍语法、语言习惯、概念和社会知识密不可分,还与儿童的语言经验、概念发展以及语言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童两岁前的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虚词出现较晚,这一点在不同语言的儿童发展中得到了印证,如汉语研究有李宇明,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在英语儿童中,名词和动词的出现也比其他形式类词要早(gentner,1982)。名词和动词的习得是儿童早期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

gentner(1982)就名词动词的习得提出了自然分类假说,指出:1)名词和谓词(如动词和介词)的语言区别以实现存在的表人或物的具体概念和表活动、状态改变、因果关系等概念之间的感觉——概念区分为基础;2)名词范畴在概念上比动词和其他谓词范畴更简单、更基础。特别稳定的概念就是那些成人以名词指涉的物体,因而儿童的最初词汇应该以名词占优势。

李宇明(1995)通过对各地和个人搜集的语料总结后发现:汉语儿童实词的发展自始至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实词中,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且名词的词汇量大于动词,但是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高于名词。

本文先通过对实例研究得出儿童话语习得有优先性,所涉及的例子为两名汉语儿童(yy、hy)和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早期自发性词汇产出情况。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涉及两名汉语儿童(yy、hy)和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研究数据均来自于小孩与照顾者之间自然状态下的录音文字材料。其中两名汉语儿童(yy、hy)的数据共有15个录音段,年龄为1岁、2岁,录音所涉及的活动也非常广泛,含玩玩具、吃饭、穿衣等,每个录音段持续约50分钟;英语数据来自于某大学某外籍教师家庭的孩子,含两名英语儿童(adam、eve)与其英语照顾者之间的会话。共采用了10个录音段,年龄为2岁、2.5岁。

2.2 研究结果

我们给每门语言的文字材料从以下几方面编码:儿童自发性言语中的所有物体词和所有动作词(模仿型和冻结型词除外);小孩话语中物体词和动作词的总类型和每一类词的总词频量;每一录音段里详细的活动和情景描述;小孩话语中物体词和动作词产生的语言语境。得到如下结果:

1) 说汉语儿童yy和hy的15个录音观察点中,出现的物体词和动作词词频量呈对半趋势;

2) 从说英语儿童adam和eve的10个录音段数据我们则可以发现除少数的动词频量以外,有明显的名词倾向。

2.3研究结果讨论

为什么有的录音段里出现名词倾向,而有的却未呈现此倾向?我们观察到成人的某些提问结构可能触发小孩以物体词做答,而有些则以动作词作答。从英、汉两种语言提问方式可以看出小孩答语中名词和动词词频的高低。如当大人问这/那是什么(what’s this/that)?时,小孩的答语里肯定是物体词,而当大人问的是yy在做什么(what are you doing)?时,小孩的答语里肯定主要是动作词。在研究儿童的自发性词汇产出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儿童受成人影响最大的阶段为独词阶段末和双词阶段初。当儿童处于这一语言发展阶段时,我们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语言语境对儿童话语输出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小孩已能较好地听懂或理解成人问话之意,而且能用简单词汇作出回答。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小孩往往聚焦于他们自己的话语或行为,而很少顾及成人的问话,或是成人已很少向小孩提问,因此儿童所处的活动情景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语言语境对儿童话语输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3. 研究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对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先界定一下“商务英语”:它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一切涉及business的english都是商务英语,即business english。它不仅有自己的丰富的词汇特征,而且还有其独有的句法、语义、篇章、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3.1 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其实是比较现代的教学,比如用到了多媒体,也用到了现代模拟商务谈判实训室、模拟仲裁庭等,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从头讲到尾”那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现代化设备齐全、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前提背景下谈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对教育者的要求就更高了。更何况现代大学生也已今非昔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个人素质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在英语课堂上要很好地把握他们更费思量。

3.2 儿童话语习得的优先性研究对现代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鉴于此,本人试图从研究儿童话语习得的特点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同egp教学目的一样,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重在“输出”,而成功的输出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从对儿童话语习得的研究看来,他们之所以对某些东西(如研究中所涉及的名词和动词)优先习得,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喜欢某些东西或脑袋中天生储存了那些东西,而是与他们的“照顾者”的引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照顾者的问话、提示、当时的语境等。如果长期在那种氛围中,他们势必就习得了相关的物体词汇、动作词汇,进而是其他词汇、句型等必要的语言知识,从而就学会了“说话”——而这个“说话”就是我们所说的“输出”。

既然儿童的话语可以从一个完全“无”进入到一个完全“有”,那我们的大学生在一个有了相当语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习得一门外语应该是举手之劳了?但正如本文开篇所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学了10多年英语,却仍听不流畅、说不流利的学生大有人在。为何?我们的教学不得法!再怎么“改”也没能使他们全体甚至80-90%受益。

那么,我们不妨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尤其是其词汇的特点,在教学中模拟儿童会话习得方式,并根据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重点的引导、提问,强调口语与语境,并经常训练、模拟实习等,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商务英语输出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6czc019):“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第10篇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正式)论文的基本格式:

一、题目作者:

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姓名宋体四号

(单位全名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邮政编码)宋体小四

二、摘要关键词:

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

三、引言部分:宋体小四号

四、正文部分: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

五、标题部分:

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1

1.1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标题2

1.1.1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标题3

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

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

七、注释文献:

[注释]宋体五号

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

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

[1]参考文献1宋体小五号

[2]参考文献2宋体小五号

日语文学论文范文欣赏:

《浅析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章明》

[摘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语的视点》一书中指出的,“语言正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而文学正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因而对于文学的学习,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就格外的重要。对于有一定日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的进一步提高日语学习的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文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日本文学的学习与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语言学;思维方式

当前,在高校日语本科教育阶段高年级,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日本文学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日本文学史简介和日本文学作品的选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认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日语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忽视了这门课的学习。以下通过对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正如瑞士的语言学家索旭尔所说,语言是人们所进行的普遍的言语活动,其中又可以分为社会的侧面ラング和个人的侧面パロール。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的语言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个国家的社会的侧面,即所谓的“ラング”是不同的。具体到日语来说,如同桥本进吉博士说的那样,“日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是日语,作为日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来说,只能是日语。正因为如此,日语可以理解为日本民族的语言”。上田万年也曾说“国语是帝国的藩屏”。那么日语作为国家的语言,自然就伴随着日本人的主观感情,带有排外的情绪。可见,日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日本民族,日本社会的了解。而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而日语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就恰是架在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

首先来了解日本文学和文化间的关系。日本社会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奈良,平安,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一直到发展到近现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这一点通过文学史方面可以清楚的得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日本,每个时代的文化烙印都在日本文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朴素的上代文学,到纤细优美的中古王朝文学,再到中世的武家文学,近世的町人平民文学,进而到受西方文学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的近现代日本文坛。换言之,日本文学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学以其特有的各种方式记载了这一文化变迁与发展。在今天的日语学习中,大家都不难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繁体字和变体字的存在,当然这些字中有同形同义的,也有同形异义的,甚至还出现了一类特有“和制汉字”。然而日语中的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和汉语不尽相同,要学好这些词单靠机械的记忆肯定是不行的。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如果结合日本文学来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日本上代文学的产生就始于奈良时代汉文的传入,日本社会才从口承文学走向记载文学,也才有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古事记》最初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汉字的使用只是照搬式的借用。随着朴素的《万叶集》的问世,出现了日本今天假名的雏形——万叶假名。日本人对汉字的使用开始了初探。然而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语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和歌到中古的物语,日记,到中世的随笔,近世的俳谐,近现代的小说等形式多样的文学发展,日语也经历从汉文,到万叶假名,和汉混淆文,再到假名,和制汉字等,在文学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发展踪迹。由此可见,日本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日语。

此外,从日文文学中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要想学习好日语,必须要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心理,否则很容易将文法用错场合,或听不懂日本人隐藏在言语中的真实意图。在这举出一个教学中的例子,“土を踏む”一文,描写两位从山口县来到东京的学生在东京生活了2—3天后的感觉,即没有脚踏土地的感觉。很多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觉得内容很可笑,纷纷会有这样的疑惑,“没有脚踏土地,难道天天是飘在空中的么”,“难道天天不用走路么?”等等。有这样的疑惑的产生,是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误解。其实没有脚踏土地的实感,只是日本人对于处于喧闹繁杂的大都市的一种压抑的感情的表达。然而,日本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压抑感呢?这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的心理和纤细敏感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

早在《古今和歌集》里,就有很多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和歌。因而不少的枕词和季语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植物,有表示春天季语的“馬酔木の花、タンポポ、菫、”,表示夏天的“青嵐、紫陽花、”表示秋天的“無花果、蘭、”和冬天的“梅”等。可见日本人的对植物和自然的亲近与喜好。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很多章节,紫式部也用了植物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桐壶,帚木,夕颜等。芳贺失一先生曾这样说过:“将

人事和自然比较的话,从人生很容易联想到自然,而自然也能更直接的表达对人生的思念。”正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强烈的亲自然性和亲植物性,才会有今天的“不能脚踏土地”的苦闷,在东京这样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中,接触自然接触植物的机会少之又少,满眼望去的都是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没有了自然的实感的一种苦闷心情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说,日本文学是日本人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一部活的辞书。

再次,日本文学的学习与日语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的学习研究简要说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词汇的变化发展,而是文法的变化与发展。今天当我们要对日语词汇或者文法本身的用法意义进行研究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材料,一般可以从朝日新闻或青空文库等地方搜集资料。所谓的青空文库,便是集合了文坛大家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文库。能被人广泛的传诵阅读的文学作品,无论思想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是经过了无数次修改提炼后考究的语言,因而,无论是作为日语学习者的示例,或是作为日语研究者的语料,都是相当具有价值的。例如,对格助词“が”的学习中,对于在现代文中既可以来提示主格,又可以提示所有格的助词,很多日语学习者对这个很难理解,因为在中文中的所有格“的”和主格助词“是”之间是不能互用。然而日语的主格助词“が”在一些场合可以和所属格助词“の”通用。比如,“わが校”就等于“私の学校”,“私の好きなもの”等于“私が好きなもの”,而“私の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则可以用“私が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来代替。对于这样特殊的情况,很多日语学习者颇感疑惑,但如果有学过日本文学的学生,应该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最早的上代文学中,《万叶集》里的很多和歌里的“が”并不是作为主格助词出现的,而是作为所有格助词出现的。紧接的平安文学的早期,日本文学中第一部物语《竹取物语》和日本文学第一部日记《土佐日记》中,“が”的用法基本都是所有格助词,直到平安的中后期,在《源氏物语》等作品中“が”才有了作为主格助词的用法,至此慢慢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主格助词,但也还保留了其作为所有格助词的一些用法。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而且对于了解日语本身用法和意义的演变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言以蔽之,为了要提高日语学习的精准度,就必须要对日本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学选集,赵晓玻,应杰,陶振孝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2]新総合国語便覧,三好行雄,稲賀敬二,小尾郊一编著,第一学習社,1998年.

[3]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谢志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平安日本,茂吕美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学习习惯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54

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名人都对习惯的重要性做过精辟的论述。教育家的鼻祖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习惯成就人生”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在此框架下打造了习惯教育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习惯育人文化氛围。针对课堂教学,我们也力求以良好的习惯养成为抓手,努力构建特色的“habit启智”课堂。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参与了“habit启智”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目睹了学生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学习方式和效率的改变,也亲历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基于此,笔者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认识和想法。

一、目标导航,定位清晰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小学阶段按照课标的总体要求,将目标按阶段分解,依据教材载体和教学参考,最终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可见,教师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小则关系到教材课时任务的完成,大则关系到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然而,要想顺利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清楚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是否带着问题来听课。因此,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都应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清楚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可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利用QQ或手机短信等形式,将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发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善于倾听,全神贯注

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对人们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倾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学习英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下,学生更要利用课堂上真实的语言环境,认真聆听,增加语言的输入,为语言的有效输出积累素材和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话语。可以说,教师是英语学习的主要输入来源。教师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游戏、歌曲、小诗、魔术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例如,教授6A 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时,为了让学生明白“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教师利用magic game,首先出示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然后,教师利用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语言大声说道:“Wow,look at the box,there is a beautiful basketball in it.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Can you see a beautiful basketball? 学生回答:“Yes,I can. / No,I can’t.”然后,教师导入课文,学生听得很认真。其次,课堂中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一种珍贵的语言素材资源。当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静下来,耐心倾听,不能随便插嘴,等发言人说完,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积极互动,合作双赢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要想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上的师生、生生的心理、情感、语言交流互动与学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布置各种真实的任务,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以课本剧为抓手,开展听读故事、探讨故事、编演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有意义的语境中积极地交流互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互帮互助,交流意见,积累了语言,掌握了知识,同时形成了新的语言认知,提升了交际能力。

四、乐于表现,彰显自信

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生动地对好的课堂教学做了“四小”的描述,即“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想,这样的课堂表现既让学生彰显自信,又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然而,事实上,笔者却发现,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即使他们知道答案,也不愿意举手。为什么?笔者聆听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的指导示范课后,有了很多领悟。

同一年级、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名师的课堂总是小手直举、小嘴直张。学生有时候缺乏自信,害怕发言错误,这种顾虑固然存在,但名师总会通过各种措施来打消学生的顾虑。首先,笔者觉得名师的课堂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生敢于发言。其次,名师会利用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手段,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再次,乐于表现是学生建立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善于思考。学生不举手发言,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懒惰或问题有难度的直接表现。名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会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或给予学生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台阶,让更多学生通过思考找到答案,从而建立自信心。

五、勤于反思,良性循环

反思对一个人茁壮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而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是一样,新版的英语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特别设置了“Ticking time”,教材主编何峰书记对此版块的功能明确地界定为: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收获进行反思和调控。

英语教师要将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与分解到课时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可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或是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来达到测评和监控学习成效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调整。教师的评价环节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如图1),也可以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如图2)。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还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学生通过反思来检验自己的收获,总结自己学习的得与失,从而为下一节课有效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2篇

【摘要】汉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参与英语教学的师生须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而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师而言,如何减少汉语负迁移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是刻不容缓的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多收集有关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负迁移的资料,教学时多做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比较,使英语教学具有预见性,避免负迁移的发生,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不同语言的意识,达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目的。

1.引言

汉语与英语作为语言有共同的地方,因此汉语会对英语学习起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作正迁移;又由于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差异很大,有时会干扰英语学习,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困难。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作负迁移。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一直倍受关注,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严重。因此,参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应研究和关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有利的一面,克服不利影响,使英语教学达到理想效果。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视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识心理过程(李玲玲,2008:73)。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去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1)语音方面: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例如,英语元音[i:]、[E:]、[C:]、[u:]分别与汉语韵母i、e、o、u相当,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元音时困难不大。(2)词汇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3)语法方面: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IstudyEnglish.”(我学英语。)即为汉语中“主+谓+宾”结构。

3.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语音方面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差别较之属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来说又要大些,按照对比分析学派的观点,这将会导致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苏留华,2000:46)。例如:英语辅音多,而汉语辅音少,且英语中有些辅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的,例如[W]和[T],汉语中没有此音,很多学生就发成汉语的s而不是[W],发[T]音时用汉语的“z”或“d”。英语辅音除了[h]以外都可以出现在词尾,如“cat”、“dog”等,但汉语中以韵母结尾的词占大多数,学生常常在辅音连缀中加一个元音。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一个强调重音和节奏的语言,除了单词重音还有句子重音。在英语句子中,通常是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实意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非实意词包括冠词、代词、介词和一些连词。学生常把实词、虚词都重读,听起来好像是单词逐个往外蹦。3.2语法方面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名词格和数的变化、时态、冠词、介词、定语等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有名词单复数的概念,汉语多在人称后加“们”表示复数,但对于事物名词没有单复数的变化,例如“房子”,可以说“一座房子”、“两座房子”;而英语表示人称和事物的名词复数由不同的词尾变化构成,这使学生们一时难以习惯,特别是汉语的名词没有可数不可数之分,例如“furniture”是不可数名词,而汉语可以说“一件家具”,学生会因汉语的影响将此单词理解为可数名词(李晓惠等,2006:17)。英语的时态变化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学生对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总是受汉语影响,常常忘记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需加s的变化。汉语中没有冠词,由于汉语中没有与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往往忽略冠词,而英语中对冠词的使用又十分繁杂,这也就使许多英语初学者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中,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而来不及作过多的思考,导致经常忽略冠词。例如:“Thereis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就忽略了冠词,应为“Thereisa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另外,英语中形容词只能作表语,不能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必须有系动词“be”等来连接。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不需要系动词。因此,学习者常常会省略系动词而造出类似于“Weveryhappy.”这样的错误句子,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eareveryhappy.”。英语很多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必须加上介词才能带上宾语。例如汉语的“等”,英语为“wait”,汉语可直接加宾语,但英语必须是“waitforsb.”。3.3语用方面语用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英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在商店里汉语习惯说“您要点什么?”而英美人则说与此意思相同的“MayIhelpyou?”(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另外,学习者将“看报纸”说成“toseenewspaper”,或将吃药说成“toeat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汉语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3.4文化方面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当中。有时尽管学习者的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词汇也掌握了几千,说话却依然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了,老师进教室,学生说:“Goodmorning,teacher.”,这是在校园常看到的情景。在汉语可以说:“老师好!”这里的“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胡文仲,2002:2)。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去。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久仰大名”,但在英语交际中却不能说“Ihaveheardyournameforalongtime.”,只能说“Nicetomeetyou.”。

4.语言迁移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加强汉英比较,发现异同,增强其可辨性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往往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likeapple.”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重要手段。汉语语序顺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法功能不如汉语那么重要,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和关系副词(when、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isnecessary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往往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顺序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ismyfatherusedtowork’splace.”。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其次,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而在语篇方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结构上的黏着性较弱,语段中接应手段少,句子的功能层次不见诸于形式。而英语中形式连接成分必不可少。学生平常的写作练习中,语段、语篇的连接词被忽略,整篇文章全凭意念交流,远离英语行文规范,正是受汉语行文习惯的影响所致。由此可见,英语写作技巧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比两种语言体系中存在差异的部分,尤其是对那些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重点区,要提醒学生时常保持警惕,并针对不同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4.2加强英、汉文化辨异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汉语见面会问“你去哪里?”在英语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有人问:“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doyoucomefrom?”这类问题。英美人对于“Whereareyougoing?”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胡文仲,2002:5)。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文化习得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求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求语言运用恰当。因此,词汇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语言的搭配运用,也要教授它的文化内涵。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揭示其词源典故。在课文讲解时,不妨多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或者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给学生整块地输入某些特殊语境下所需的语言文化常识。此外,英语的学习并不只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也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可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欣赏优秀的原声影视作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等。这些活动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产生。迁移规律对英语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母语对英语的影响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正如Lado所说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前进中的真正障碍,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