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05:5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操作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安全,节能控制ATX
1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与安全方面的问题。计算机业高速发展,正在使用的计算机遍及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大量电力能源,同样使人类面临环保节能方面问题,此外在计算机管理领域还存在数据保密安全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
2 剖析问题,重点考虑节能与数据安全
计算机领域的环保节能与数据安全,应从计算机的AT/ATX控制管理模式入手,通过分析关机状态下ATX管理模式计算机的耗电情况,同时分析Windows等广泛应用的系统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重要数据安全问题,提出对计算机管理控制模式的合理化建议和相对应实施方案,规范计算机在节能环保与数据安全的管理与操作。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已研究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领域在原基础上又会出现许多关于环保节能、数据安全方面等新的问题。由于节能与电源有关,我们就从电源管理方面入手网络安全论文,对环保节能、数据安全方面,进行剖析如下:
研究计算机领域的环保节能,首先要分析计算机对环境的干扰、污染、能耗。计算机工作中,对周围产生微波干扰、辐射污染,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对眼睛的损害、在低频率声音环境中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疲劳,长期静坐在计算机前工作会引起各种相关疾病等等。这一些问题已有许多人员在研究,并已在计算机中使用了ATX管理模式及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机领域中还是大量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这是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造成的。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我们就应该认真考虑计算机的节能问题。由于ATX电源管理模式在计算机中占的比重很大,对ATX电源管理模式的计算机进行节能分析就成为必要。ATX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只要接通交流电源,即使在关机状态也会消耗电能。使用ATX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又是如此之多,因此,重提和研究节能环保,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计算机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少在关机后,再去关闭交流电源开关,实施断电,浪费了大量的电能。还有,由于大多数计算机没有断开交流电源,关机后的时间内一般无人看管,可能会引起一些事故,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在不使用时,应该让计算机完全断电。以前,采用AT管理模式的计算机,由于采用直接的断电控制模式,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以前的AT管理模式无法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管理。
计算机领域的数据安全方面的研究:关键词)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唤醒已关机的计算机,远程控制此计算机实现盗窃机密数据的目的。
通过以上剖析,结合AT与ATX管理模式的优点,考虑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安全以及节能,探索找出了问题之所在,我们可以用如下具体方案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
3 具体方案及效果分析
3.1、充分考虑环境及工作要求,对于一些使用AT电源管理模式可满足要求的计算机,则不要使用ATX电源,改用AT电源。
ATX电源关机状态下维持了一个比较微弱的电流,计算机并没有彻底断电,因而在关机后的这段时间里存在消耗电能的现象。对不需要使用ATX智能化电源管理或对电源的智能化要求不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完全可采用AT模式电源做计算机电源。这样可彻底节约计算机关机后的电能消耗,杜绝了计算机关机后的安全隐患,并能防止其他人通过网络远程唤醒控制已关机的计算机,保护了计算机上的数据。
3.2、在ATX模式电源中增加断电开关及控件,在计算机系统关机后,计算机电源自动或由手动控制断电开关,切断电源。
该方案简单可行,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费用也很少,适应所有具有智能管理模式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在一些电器设备中已使用,如长虹电器产品的电源就应用过此类电路,效果理想。此方法需要在电源电路中增加相应的电路及元件。此方案具有ATX管理模式节能的优点,增加了断电控制功能,即在节能降耗上节约了计算机“关机”的这段时间里所消耗的电能,当电网异常时,在关机的状态下,也能起到保护主机,防止损坏的作用。在数据安全方面,别人(包括自己)无法利用网络异地开机,保证了此计算机上数据的安全。当然,如果计算机操作员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关机后再按插座上的断电开关(一般的计算机电源插座上都有开关)的习惯后,也可以达到节能及安全方面的效果。但操作人员一般都较懒散,所以考虑在计算机ATX电源中增加断电开关及控件,这样,在节能及安全方面效果也就明显优于原来的ATX模式或AT模式的计算机。
3.3、进行产品研究,综合AT/ATX电源管理模式,适当改变电源的受控电路,使计算机管理兼具两者的功能。
ATX电源管理模式除了具有自动关机的功能之外,还能够支持系统休眠和STR,如果使用的是在线式UPS,当UPS蓄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时还会自动报警和关机。ATX电源管理模式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管理之所以优秀,这主要归功于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序管理模式。但由于人们操作计算机时的不良习惯,才使ATX模式得在节能及数据安全方面不尽如人意,也让研究节能环保的人员在这方面还有可研究的空间。而AT模式不存在软件开关机器、键盘开机、网络唤醒等功能,与ATX模式相比,在计算机关机后的数据安全及节能方面具有小小的优势。
综合AT、ATX电源管理模式的优点,研究ATX管理模式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适当改变ATX电源的受控电路网络安全论文,再在计算机系统的关机控制程序模块中增加一“断电”功能模块,使电源既具有智能电源管理功能,也兼有AT/ATX电源管理模式的优点,增加关机断电的功能。这样,计算机就具有了两种关机状态(“关机”与“断电”)可供操作者选择。在节能及安全方面效果也就明显优于只具有ATX模式或AT模式的计算机。这种电源,可以成为符合节能降耗环保与数据安全方面新的计算机部件。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无法实现微功耗,系统无法真正实现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有必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重新分析原来的管理模式,在原管理模式的基础了进行研究改革,对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必要的补充研究分析,在应用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本文针对计算机目前在节能环保及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索,虽然是简单的研究探索,但对于计算机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应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与选择。这对于当今在计算机行业就如何实现计算机的节能环保及数据安全,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利用价值,具有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向文.计算机的节能管理[J]. 科技广场, 2008, (01)
[2]高山,徐秀军.计算机省电方法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09,(08)
论文摘要: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对高等学校文科背景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从文科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文科背景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探索。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当今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文科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文科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文科背景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文科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
2.文科计算机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动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
3.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高度综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用到诸如文学、社会、经济、心理、数学、审美等方面的已有知识。
4.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同时,容易形成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二、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建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之一。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其它相关的课程一样,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合理部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1.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只能起一个引路的作用,更多的技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应该避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被动局面。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模式。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计算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这正是培养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关键。
2.明确教学定位。对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既不能脱离实际、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性”,更不能只讲具体操作,把大学生培养成计算机操作员、停留在只会使用鼠标和菜单的水平上。在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应适当重视对学生在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方面的运用和一般软件的基本开发能力的培养上。事实上,惟有既懂某一专业又懂计算机的人员,才有可能开发出真正适合所从及专业自身需要的应用软件。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讲授程序设计基础和一般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当他们从学校走进社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将自己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所从及专业的实践中去。
3.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可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应用水平。实验项目要有代表性、实用性、综合性、前沿性及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应直接与科研、市场结合,以实际的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平台及软、硬件开发技术,培养他们工程化、规范化的技术素质及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即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以学生的浓厚兴趣作依托。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把“兴趣”看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看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要科学地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例如笔者在讲授“Flash动画设计”教程时,首先让学生熟悉Flash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动手试验,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能力。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操作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的经验是: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是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工业标准;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1]洪源渤,衣晓青.构建面向21世纪“热动”专业新课程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1999,(2):23-26.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地位十分重要。其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抽象,学科进展快。同时,随着多数院校课程改革,使得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减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化学辅助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就该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初步剖析,以期能对改进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优势
1.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板书,教学时间不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有许多新知识没时间在课堂上讲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件都是在课前准备好的,课堂上很少写字,这样就节省了板书时间,为增加教学信息量提供了条件。教师就可以多讲授一些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视野的扩展。另外,节省的时间也可为师生互动留下空间,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2形象直观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整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学形象、直观、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代谢过程都是教与学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借助板书、挂图或模型可有效讲授这些难点,但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还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可轻易的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时,十分抽象,教师难以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三维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就可以轻易地理解有关的复杂问题,自然地掌握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等有关的概念。在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对生物代谢过程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相应的内容。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插入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时事图片或研究进展,有效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均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核糖体RNA时,插入2009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报道;在讲授蛋白质含量测定时,引入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视野
2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不足
毋庸置疑,多媒体生物化学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及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1过分依赖多媒体,师生主动性发挥不够
多媒体明显提高的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极大的限制师生的主动性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将所用的教学内容均制作成课件,用屏幕代替黑板,把书上的文字拷贝到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和解说员。教师仍然是灌输知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新形式下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外,一方面教师是“新瓶装旧酒”,往往一套课件多年使用,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在课后考前看课件,忙于应试,对课件之外的知识不去了解,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造成“上课老师读课件,考前学生背课件”的现象。
2.2课堂节奏快,师生互动不足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智者派哲学中的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有共性和个性,未来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决定人的学习和教育也应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模式。特别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全面实施。为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发挥就业个性化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其就业个体的主体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观应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新视野。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形成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以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在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的前提下,依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寻找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已经明确地提到了个性化教育,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特长,培养良好个性,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都将其培养成材。在西方。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最早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后来出现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也都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每个人由于受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且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就是个性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笔者对北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择业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调查。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学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所在。
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目前高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求职的需要。
三、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点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又是人的个性和共性的发展。在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确立个性化教育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
(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高职院校学生与其它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学习、就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普遍较差,他们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大都比较茫然,不知所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个性化教育观的确立,能够唤起和培养学生就业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就业主体的本质力量,在指导下自己完成职业设计。
(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生往往好高骛远,或只顾眼前利益或胆怯焦急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曾对我校2007、2008届的近2000名学生作过调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反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使其修正了在择业方面的观念,培训了就业的技能,对自身认识等方面不足希望学校也能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促使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幼稚走向成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而今,这种就业模式已一去不复返,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今与未来就业的趋势与主流。这为高职生就业充分发挥个性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13万,2007年达495万,2008年超过550万。在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立足于个性化教育观,突出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要立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声誉与普通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就业指导应本着“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将入学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人点,这对尽快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在入学教育中渗透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很重要的内容。
(二)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课程要针对学生特点,除系统化课程以外,针对社会对不同专业的各种技能素质需求和特点,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天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好对非专业课程比如钢笔字、外语、电脑操作、论文写作、绘画才艺、音乐才艺、舞蹈才艺、驾车技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的正确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努力通过考试拿到全国通用的如“教师资格证”、“秘书证”、“广告设计师”、“计算机操作员”、“报关员”等证书。这样通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特长,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还具有就业特长,让高职毕业生成为各学校争相招聘的理想选择对象。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灵活多样的授课指导方式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首先,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引入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更有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有选择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四)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在当前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通过校园环境渲染、专业学习和班会等埋下就业的种子,大一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就业志向,培养就业特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准许部分学生再次选择专业。对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重点放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上。围绕就业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大三学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当学生遇到就业机会时,允许学生暂时中断在校学习,到企业先行就业,然后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或者规定年限,先就业工作再回校学习直至毕业。
总之。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对学生的职业准备、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全面提升高职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1997
[2]韩庆祥,亢安毅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