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

时间:2023-01-25 14:1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宏观经济调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宏观经济调控

第1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审计监督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宏观调控,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

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覆盖的面很宽。二是层次高。不仅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内容实。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全面反映了它的经济活动和成果。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

审计的任务是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审计的任务也将不断扩大,服务、咨询、公证的任务也将不断增加,审计对推进廉政勤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审计,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我国的审计组织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组成。各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要从直接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监督上来。

国家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就是要将审计重点转向审计执法部门,对使用国家资金较多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单位,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使合理的使用资金,讲求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并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

国家审计监督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审计。一是在促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财政、税务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这些部门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通过预算、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和市场。审计监督的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使其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市场规则组织财务收支,以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资金的有效运用。对掌握国家资金较多的政府部门,以及有权收费、罚款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企事业组织作为必审单位,检查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监督其遵守财经纪律,节约支出,加强廉政建设;对重点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投资进行审计,检查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防止资金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国际援款、贷款项目的审计,重点是监督各方面履行合同,督促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促进建立制度方面,要深化企业审计,转向对企业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全局较大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上缴较多的以及在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所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其他企业实行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查证或内部审计机构审签的。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责任人、厂长(经理)要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在促进建立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进行审计监督;要积极开展养老、待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

4 大力审计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

社会审计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失,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正常运转,客观地要求处于这种经济关系之外的客观公正的而又具有权威的独立组织,对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予以证明,这个组织即是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必备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审计发展提供了营养及其丰富的土壤,而社会审计为市场经济主动的积极服务关系,又起到了推动和促进其不断正常发育,维护其良好秩序的作用。社会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局限,可接受政府、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组织的委托,承办财务收支审计查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的验证和年检,提供、财务、税务与经济管理等各项咨询服务。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且还包括社会审计在内的咨询服务市场。只有社会审计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才能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分离出去,实现职能的转变,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必要的服务,建立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通过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部分管理业务将逐步由社会审计组织代替。比如,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查,将由社会审计来查证和鉴证,逐步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一项法定程序。

建立并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标志着市场建设走向正规化。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将起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活动趋于频繁,市场事务急剧增多,社会审计能分担很大一部分市场中介、执行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督工作,活跃和规范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社会审计组织能够把触角伸及市场的方方面面,灵敏而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趋势,把市场信号反馈给政府部门,有助于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增强各种经济实体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之中,各种经济实体易于接受他们的,从而逐渐增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四是为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我国经济组织成千上万个,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行,信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对涉及信用的一些,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否信守合同、契约等等,需要有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可以大显身手。

5 内部审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监督服务

内部审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本部门、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审查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并提出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各项财经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正确健康地发展。内审工作是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离开了内审工作,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从企业本身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除了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外,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套的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而内审工作正是实现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内审工作就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监督是企事业单位中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它既要对本单位中的生产、资金、成本、效益等诸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又要为本单位争取市场、发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监督和服务是内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二者关系中,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服务通过监督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当前企业面临着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内审工作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变化,扩大内审功能,强化内部约束和内控力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促进内审工作与市场连接,企业与市场连接,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生产经营行为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审计监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保证国家有关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可以打击违反市场规则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吴月文,黄秋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02(12)

2 赵国栋.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会,2003(1)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形势分析 宏观调控

中国目前的经济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轨道,面临诸多挑战。下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作了分析,并就宏观调控路径的选择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一路上涨,国家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房地产调节政策,本文主要就这几年来房地产领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当前我国对宏观经济调控背景下常州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解析,初步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宏观经济调控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常州市房地产业应该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受到市场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手段,诸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行政政策等对常识经济进行干预,以保证市场经济按照合理健康的轨道运行。

二、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2005年,为了抑制房价快速增长,国八条、利率、营业税等相继出台,包括调整住房结构,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等,将房地产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 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作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针对已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购买了商品房,又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抵押贷款购买第二套房屋的,这些贷款的初次支付比例要大于或等于40%,与此同时贷款利率也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进行上调。

2008年,我国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大的波动。房地产业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采取了许多经济刺激措施,以保证房地产业的发展。在这些经济刺激措施的强劲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复苏,2009年6月份开始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价格上涨相对过快的势头。针对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在2010年4月份发出了治理房地产市场的十条意见,即“新国十条”。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政府问责制;要求开发商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商业银行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某些不符合条件的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等。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对过快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形成太大的大打击力,为此,国务院在2011年推出了比“新国十条”更为严格的“新国八条”,主要内容包括:采取限价或者限购方式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力度;研究开征房地产税等等。

总体来看,国家出台如此之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说明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已经热过了头,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在遏制房价的恶性上涨,抑制房地产投机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增加供应,遏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同时,不断强调政策落实,强化地方政府在调控中的主要责任。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增长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功能,防止了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的风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房价依然在上涨,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三、近年来常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经济普查相关资料显示,常州市房地产业法人单位1113家,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407家,房地产法人单位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其他房地产活动企业组成。年末房地产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25071人,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0402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5亿元,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3.7倍,实现营业利润32.4亿元,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176.9%。

常州市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各种投资和经济活动一片低迷,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但是随着国家和江苏省、常州市等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出台,常州市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逐渐复苏,到2009年6月份更是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常州市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是上年的2倍,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相比,常州房地产市场总体较为健康、合理,2009年常州商品住宅均价是7000元/平方米,如果买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宅,总价在65万元左右。2009年常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4000元,房价收入之比约为9.0,虽然高于世界银行提出的合理区间(3~6),但是这个指标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四、常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以来,常州市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房地产投机行为得到初步遏制,这将有利于房地产行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和成熟,但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集中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最大的特征就是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国家在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严格,市场上房地产企业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单纯依靠规模小的房地产企业小打小闹必然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行业集中,形成大的企业集团。目前正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不断整合的时期,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正在不断形成,而小的缺乏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正加速消失。截止目前,常州市共有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近500家,但是具有一级和二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企业很少。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

房地产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资金对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以及民间融资等。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房地产企业企业应至少拥有30%的自有开发资金。但是目前常州市的房地产企业大都自有资金不足,剩余的开发资金又没有好的来源途径,只能是依赖银行贷款,造成资金利用成本很大,对房地产的后期开发形成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如果中国人民银行一旦调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即收缩信贷规模并上调贷款利率,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构成莫大的威胁。

(三)商品房价格上涨速度较快

近年来,整个长三角地区住宅价格快速上扬,作为长三角发达城市之一的常州市,销售价格逐年走高,全市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由2004年的2477元/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4117元/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65.9%。商品房销售价格不仅背离了成本,偏离了价值,也脱离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影响房价的因素已经由建筑材料、地价、人工等基本费用,扩大到人气、预期、概念等情绪化、人为化的非理性因素,泡沫成份正在逐步显现。虽然2005年以后在商品房供求关系调整和政府调控的双重效应下,我市住宅商品房成交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前几年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住宅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平台,商品房价格与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能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五、宏观调控政策下常州市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应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

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有利于帮助房地产企业抵御各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常州市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应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做强。另外房地产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要善于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加强房地产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政府部门也要在房地产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和引导,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扶持一些基础好效益好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以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实力。

(二)不断加强房地产业制度建设

房地产业有密切相关的制度无非是土地制度和财政货币政策。在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由国家垄断,政府应加大建设用地的供应力度以平衡过度上涨的低价,并逐步放宽土地在二级市场上流转的相关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并建立一整套的合理分配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要区分购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打击购房的投资需求,对这三种不同的购房者以不同的利率和贷款额度限制。

(三)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房地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从而间接地调控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行业、先导性行业以及基础性行业,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然会对其它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通过房地产业传导到其它产业的。在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三者利益的博弈。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所颁布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打折“执行甚至不予执行,造成一方面国家政策不断制定颁布,而地方政府却任由房地产市场自由发展,非集约化非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越调越高。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地方经济而置国家政策于不顾,应对国家的有关政策坚决贯彻执行。

(四)不断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体系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者必须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因此政府应合理规划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土地,合理安排商品房开发的进度、面积、户型以及布局,并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建设,以保障房的低价格、优性能去不断平抑过快上涨的商业楼盘的价格,从而切实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水平。

参考文献:

1.(美)麦肯齐·贝兹. 房地产经济学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丰雷,林增杰.房地产经济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经济调控

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的现象无处不在,房地产市场亦难逃厄运。人们把置地购房作为财产保值和增值的手段,会不轻易出售待价而沽,客观阻碍土地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房地产保值增值的特性,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适合投机的市场,过度投机对市场有害无利。

一、房地产价格过热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民众,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总值连年攀升,人均收入更是收获可喜。百姓投资渠道缺乏,投资手段集中于房地产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大量百姓手中富于闲钱,投资引导信息严重匮乏,股票、证券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健全,加之传统购房置地理念深入人心,导致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未有效地得到投资利用,而是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或投资升值,或出租获利。购买房产地产成为全社会人们投资的不二之选,客观抬高房价。

从供给角度看,房地产刚性供给较大,土地的供给,后期建筑材料的跟进使开发商需要大量资金的跟进和投入。商品住宅价格在土地交易价格推动下迅速上涨。促使很多人将预期消费意向提前转化为即期消费。旺盛的总需求推动了商品住宅价格上涨。

城市化拉动了住房消费,如决定规定‘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区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仅这一项政策,对中心城市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巨大的住房需求。根据中国有关部门预测,即每年建15.6亿平方米才能达到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的目标。可以估计,城市化的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中国将加速扩张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

住房制度改革刹激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政策目标是将城市住房消费从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转移。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房地产培育成支柱产业、把住宅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也刺激着住房产业的增长。个人购买商品房成为推动房地产需求的决定性力量。

房地产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很容易产生市场失灵,完全依靠市场竞争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政府对他实行强制的外部监管。和股票市场一样,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也普遍存在‘典范示范偏差,和‘羊群效应”等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追涨杀跌。这种心理使得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容易得逞,而这又正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需要政府外部监管的理论依据。

二、房地产价格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1、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福利分房体制的终结和城市化的加速,但住房政策改革的措施不到位,使房地产投机行为大行其道,主导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价格过高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高房价对经济的影响之一是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下降和投资需求的上升,从而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过高的房价使消费减少并使投资增加,是造成我国消费投资比例失调并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2、房地产价格过高导致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从两个方面导致物价水平上升。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钢铁、建筑材料等物资价格的上升会带动其它产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从而形成连锁效应,导致大量商品和服务价格升高,造成通货膨胀。企业必然将成本上涨的压力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向最终消费者转嫁,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并形成通货膨胀。

3、泡沫经济是指由金融投机所导致的经济状态,表现为大量资产价格飙升到远远脱离其内在价值的程度,其中隐藏着资产价格狂跌并引起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可能性。房地产价格过高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过高的房价会产生房地产泡沫,这种泡沫经济将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当泡沫破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金融系统的严重灾难和经济的萧条。

三、经济调控建议

1、税收调控政策,是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实行累进课税,从而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平稳或降低房价。对拥有一套房产的家庭,视为该家庭未进行房地产投资,不征收物业税;对拥有两套及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视为该家庭进行了房地产投资,除第一套房免征物业税外,对第二套房征收税率较轻的物业税,如有第三套房则对第三套房征收税率高于第二套房的物业税,以此类推。征收物业税不但可以通过额度较高的保有税率来避免房地产被业主低效率使用的情形,还有效刺激了土地的供给,增大了流通中的不动产数量,进一步刺激交易。再次是增加大户型商品房的税收。尽管国家政策对小户型商品房进行了导向性倾斜,但由于大户型商品房的利润空间过大,对利益的天然追求使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大户型商品房的热度难以减退,致使小户型商品房供给严重不足。减缓大众的心里预期,防止盲目跟风,抑制房地产的价格。

2、土地政策及法律调控,严格防止土地“储备闲置”。对价格实行上限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推高土地的成本。对住房建设土地的审批到开发动工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定,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防止开发商通过囤积土地,推高土地成本的行为。同时要对违法违规开发商,进行严厉惩处,遏制投机行为,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稳定房地产价格。适当调剂土地供给量,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从而遏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3、金融法律调控,首先是要完善相关金融法规体系。其次是强化相关法律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各金融主体收集房地产信息、市场信息,通过分析整理和运用,提高监控能力,进而实现各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从而防止投机行为,减少金融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及房价。

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因子分析 VAR模型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增加本文论证的严谨性,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法对各时间序列与LNCPI序列进行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水平、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燃油动力购进价格均与CPI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GDP和M2与CPI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以及工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成本上升,都会导物价的上涨。GDP和M2与CPI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物价的上涨同时也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居民和企业的名义货币需求上升,这会进一步要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二)因子分析模型原理

格兰杰检验结果初步证明的CBR、YRD、E、GDP、LC和M2会造成物价的上涨,但不能说明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各个时间阶段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则能够分析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时期对不同因素对物价上涨冲击量的大小。

假设原有变量有p个,分别用x1、x2…xp表示,且每个变量的均值是0,标准差是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

即X=AF+ε

在这个数学模型中,F称为公共因子,因为它出现在每个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简称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k个坐标轴;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ij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始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其绝对值越大表明xi与fj的依存度越大;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始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分别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选择方差贡献率较大的几个因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公式,进行因子得分计算。

(三)因子分析模型求解

为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考虑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分析模型中加入了CPI滞后一期的影响,即增加变量―LNCPI-1。

本文对通货膨胀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矩阵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片相关系数的KMO值为0.708,符合做因子检验的条件。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388.064,其对应的F值为0.000,说明通货膨胀的各因素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个数的依据是: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模型共提取了2个因子,累计的方差贡献率有83.497%,也就是说包含了原有变量83.497%的信息量。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CBR、CPI-1、E、LC以及M2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因子1共解释了通货膨胀的57.783%。因子2则主要包含了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GDP。因子2解释了通货膨胀的25.713%。

由表1可得因子得分公式为:

F1=0.218x1+0.139x2+0.184x3-0.196x4+0.093x5+0.226x6+0.221x7

F2=0.177x1+0.379x2+0.165x3+

0.324x4+0.397x5-0.197x6-0.228x7

x1、x3、x4、x5、x5、x6和x7分别表示LNCBR、LNYRD、LNCPI-1、LNE、LNGDP、LNLC 和LNM2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F=0.57783F1+0.25713F2

由表2可知,分析CPI、F1、F2和F较高的时间段,发现以下结论:

第一,在近十年有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相应时间段公共因子的得分也比较高,排名靠前。这充分说明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因素确实对通货膨胀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不同的时间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不同。在第一次通货膨胀时,F2得分较高,而F1得分不高,说明第一次通货膨胀主要是F2所包含的因素即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与GDP的增长引起的。在第二次通货膨胀时,F1与F2的得分都非常高,直接导致CPI增长突破了8%,而且持续时间也长达五个季度,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汇率水平E、劳动力成本LC、货币供应量M2,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GDP共同波动时能够极大的推动CPI的增长。在第三次通货膨胀时,F1得分较高,而F2的得分不高,说明第三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F1所包含的因素即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E、LC和M2等因素引起的。

第三,从三次通货膨胀的波峰值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来看,不同因素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力是不同的。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F2的冲击力

因子分析模型将六种因素分成了两类,很好的解释了这两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影响,由模型推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但是,因子分析模型没有很好的解释,每个变量对CPI的冲击力度。于是,本文还将建立VAR模型,以求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的分析单独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原理

VAR的数学表达式为:yt=A1yt-1+…+Apyt-p+εt (t=1、2、…、T)

其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εt是k维扰动向量,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同期相关,但是不和自己的滞后项相关,并且不与等式右边相关。各序列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表明,LNCPI序列和LNYRD序列符合平稳过程,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均符合平稳过程。所以,为了方便下文中的计算口径,对以上的时间序列,将全部用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分析。各变量的一阶差分符号为ZDLNCPI、ZDLNCBR、ZDLNE、ZDLNGDP、ZDLNLC、ZDLNM2、ZDLNYRD。对VAR模型的稳定度进行单位根检验,其单位根均在单位圆内,说明VAR模型非常稳定。

(二)脉冲分析

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CBR指数在初期对CPI的影响较大,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出项震荡。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浮动能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国内,也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通货膨胀能迅速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

第二,在初期CPI的滞后期对CPI的影响效果最大,随后冲击效应慢慢减弱,到第十期才完全消退。说明当人们预计通胀会继续的时候,为了防止手中的货币贬值,就会用货币去购买物品,当以过多货币去竞争少量商品的时候,就会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从而加剧通胀程度。

第三,GDP、LC、M2和YRD,在第二期和第三期都会对CPI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当。但是影响的滞后期长度却有差别,经济增长与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影响时间长,劳动力成本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时间短。

政策建议

本文从各种视角综合分析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现针对控制物价水平、合理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以下建议:

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及时出面,向人们说明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出台各种调控措施,积极的向人们表达政府努力调控通货膨胀的决心,提高人们面对通货膨胀的信心,从而降低人们对物价水平上涨的预期,这样有利于在实际中控制物价。

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大国形象,增加在世界的影响力,以提升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从而更好的控制国际通货膨胀对国内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体制建设还有待完善,国际热钱的大规模进出会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实现有效的汇率改革机制,让汇率起到一个良好的调控作用,控制国际热钱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进出。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基本上已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了,世界经济出现较小但平稳的增长。同时,国内经济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期财政刺激政策背景下开工的项目仍将继续推动投资上升,消费需求依然强劲增长,这两年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所以,要配合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避免同时扩张或同时紧缩而造成物价的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使广大劳动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提升劳动力成本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注意工资的调整步伐,应避免短时间内大幅度的增加工资。同时,共享改革红利,也可以更多的利用二次分配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丁守海.工资与物价的螺旋上涨研究.刘元春主编.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力.对1996-2005年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研究[J].理论月刊,2006(1)

3.薛洁.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经济视角,2012(4)

4.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第6篇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利用宏观经济学实现国家市场经济稳增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影响;稳增长

1宏观经济学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4年底,“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顺利举办,论坛上就主要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及成因”展开讨论,深度思考了我国若想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还谈到了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包容性、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等等内容。众多学者专家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型思维主题导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宏观经济学背景下宏观调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有效干预。实际上,我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级建设阶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尚且不深。所以在利用宏观经济学阐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客观讲是取法完善的建设思路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也相对匮乏。在如此背景下,国家政府才开始积极思考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学者与专家才会利用论坛契机讨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它就希望依靠宏观调控帮助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公有经济理念加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影响作用,最终促进全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1]。

2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就提到了宏观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投资驱动,围绕工业主导,拉高政府投资份额比重。在这里,政府调控与干预对市场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点上我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举个例子,在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他们就主要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围绕服务业主导展开投资份额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份额主要在私人资本家领域展开。反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虽然在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近年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后已经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为此,我国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架构,统一完善市场环境,充分适应国家地域空间差异较大较明显这一问题,也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指导性与管理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相互比较,必要时还应该建立静态模型,并时刻注意模型中所存在的弊端问题,结合弊端问题对其宏观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来说,在套用国外宏观经济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过去国家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展开深度分析,客观判断宏观经济的优势内容,虽然说当前的说法无法统一且缺乏共同研究基础,但根据我国对投资、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等因素的现状来看,还应该基于不同经济体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举个例子,目前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中有60%左右是通过国内外投资带动的,而消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占据另外40%。不过在美国,该结果却恰恰相反,它的投资自由流动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转化为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则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所以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市场经济对GDP增长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的,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会共同影响经济发展,并将这种影响不断放大,最终造成质变区别。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投资企业、金融部门与各个行业都会因宏观经济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影响形式。举例来说,西江当今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像某些高耗能行业诸如基础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等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投融资项目实施。在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规避企业自身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局面,就必须思考基于消费领域有效控制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微观经济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性等等,思考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内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再者,我国社会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包括行业内是可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为此我国需要基于宏观政策取向将企业微观经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基于长期制度性因素来优化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内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化,利用宏观调控下的企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稳增长刺激企业技术进步,利用政策长期调配企业的专属管理政策,实现企业基于宏观经济学指导下的供给角度“经济结构持续调整”[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背景下的宏观调控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也指导企业利用不同的经济管理手段来调整自身微观经济结构,实现社会企业与国家经济的相互平衡与平稳推进,全面弥补市场调节缺陷,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过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样克服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其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有力的支撑体,这样才能使得经济趋于平稳的状态中。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一)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对它们过度的开采和利用,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存。现在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盲目地利用和浪费,而且利用的效率也非常低,使得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在对这些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国的政府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的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法。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工程企业的不断增多,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某些海域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很多工厂企业转移到了环境保护相对较弱的农村,从而对农村的农作物和农民的身体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型,这也是我国的宏观调控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二)我国的法律规范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市场经常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倡导自主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创新,要受到一定的体制的约束。要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做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老百姓也缺乏一定的法律常识。还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对相关的技术没有形成专利,从而也就不能够做到有效的保护。市场上会有人对于出现的新技术、核心产品进行模仿和假冒,这也就使企业的创新受到了阻碍。

三、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经济的起伏不定和突发状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健康,使国民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卢锋.新时期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特点[J].上海经济,2010.

[2]张红荣.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J].中国市场,2014.

第8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宏观经济管理 地位 效果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监督保障部门,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不够深入等原因使得国家审计工作也出现了问题,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影响国家审计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管理效果。[1]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对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管理,是对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进行掌握,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可以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2]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可以积极主动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组织和调控。我国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一般由调控系统、决策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五部分组成,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二)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监督系统的一部分,是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行使国家经济监督的职能,是国家权力、人民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的监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监督部门的一部分具有六种主要的职能:第一,是独立性,这也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特征。第二,专门的机构或者专职人员是审计的主体。第三,接收审计的经济职责的履行或者承担者是国家审计的客体。第四,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审计客体的经济财务状况。第五,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是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3]第六,国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签证、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审计就是由国家设立独立的机关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它可以通过这种监督和控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国家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国家审计是国家的权力监督、人民权力监督、经济权力监督和法律权力监督。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相比较,国家审计的监督更加广泛、更加综合、层次更高,其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一)超脱的监督关系

审计人、立法机关或政府组成的委托人、部门或者单位这三方关系组成了国家审计监督中的三方关系。之所以说国家审计具有超脱性,主要是因为在这三方关系中,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主体,审计人不会参与到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中,与被审计人没有利益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例如,在税务监督中,税务部门属于监督者,纳税的单位或个人属于被监督者,税务部门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税务法规,征收纳税单位的税款,并对其纳税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审计部门需要涉及税务问题时,受到委托的审计人只是依法对被审计人进行税务的检查,并不会参加到纳税行动中,最后将审计意见向委托人进行报告,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超脱性。[4]

(二)广泛的监督内容

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委托人的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上的监督,而专业的经济监督部门一般只能按照本部门的职责要求对本部门的管理业务进行监督,监督的内容必须受到本部门自身业务的限制。因此,国家审计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可以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权威的监督效力

一般来说,我国其他的监督部门不能对本身就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本门实施监督,而国家审计部门则可以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例如,税务部门或者工商管理部门、银行等其他部门在制定或者执行相关条例时出现了失误,那么银行、税务和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不能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审计部门就可以监督其经济活动,实现再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其他监督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权力,提高了监督效率。

(四)法定的监督地位

国家审计的监督权限和监督职责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国家审计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定性。我国颁布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的权力,有权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严格的经济责任相关审计,并将最终的审计结果作为对企业干部升职或降职的参考文件。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一)审计是完善国家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国家审计是根据国家预算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审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预算,在国家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是深化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间接手段

宏观调控是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而国家审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可以对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实施。通过国家审计可以规范我国相关的财政及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经济秩序,严查经济相关的违法行为,确保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5]

(三)国家审计可以有效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是经济的命脉,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亏损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审查,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国家审计也能够及时发现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四、结语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在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要对国家审计进行不断地分析和研究,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国家审计改革的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计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物资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7-9.

[2] 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11:11-12.

[3] 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审计公告制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12:33-34.

第9篇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行业效应 非对称性

一、前言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具有灵活性强、市场反应快、杠杆作用明显等显著特征,但不同力度、不同方向、不同阶段的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迥异,这就是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实效性。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课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立足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现状,以货币政策行业效应三大传导机制为切入点,企图探寻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真正动因,进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性现状的对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机制分析

(一)信贷审核传导机制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重大的调节作用,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准备金和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促使各市场主体顺应调控者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而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由于行业的性质不同,每个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小、经营风险高低、生产周期长短均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往往优先给垄断、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贷款,这导致了信贷资源的行业分配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被扭曲,实效性被削弱。

(二)利率调节传导机制

众所周知,利率是金融市场运行的风向标,是反映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核心指标,但在我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还未成立,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变动之间缺乏关联性,这造成了我国利率指标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映资本供求关系,即利率传导机制失效。并且,不同行业对金融活动的参与具有差异性,对利率的反应灵敏度也不同。因此,单一化的货币政策将不能有效地实现其调控目标,反而刺激了某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行业的投资冲动,弱化了利率调节产业转型、促进结构升级、带动技术创新的作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机制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极具灵活性,通过使用不同的政策操作规模来对经济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能有效地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共生。美国四次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就是通过使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持续扩大美元的市场供给量。由于行业的资本市场参与度不同,导致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最终造成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三、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信息透明信贷机制,疏通信贷机制传导渠道

目前,由于我国信贷机制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在信贷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行业歧视、暗箱操作等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信贷机制传导渠道的堵塞状况。毫无疑问,建立信息透明的信贷机制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这能消除国有垄断行业的信贷特权,规避信贷行业歧视,抑制信贷权力寻租,疏通我国目前不畅通的信贷传导机制。从而打破我国僵化、低效、扭曲的信贷体制,改善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现状。

(二)推进金融活动主体改革,提高利率调节工具实效

推进金融活动主体改革是疏通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机构规范自身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减少不合理、不科学、不对称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各行业部门的内部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打破周期长、获利低、投资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试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降低行业效应非对称性

由于单一化的货币政策容易造成一刀切的政策后果,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由此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探索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利地促进发展时间短、发展程度低、发展规模小的行业的发展,有效地降低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金融主体、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结合企业、行业、区域的发展实况,达到有效调节其良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调控手段、调控目标、调控体制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行政干预痕迹明显,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现象确实存在。但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会愈加娴熟,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非对称性的现状会逐步改善,货币政策调控将会在实现宏观经济健康、快速、有效的运行中起着更加重要的调节作用。

诚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但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是不能完全调节好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还需与合理的税收政策和科学的财政政策相结合,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促进宏观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赵继鸿.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3).

[2]徐星,孔刘柳.利率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9).

[3]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9).

[4]杨恩.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来自1996~2009年的经验证据[J].金融评论,2010,(04).

第10篇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于“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应当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总结。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举国上下都企盼着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尤其重要的是“十三五”规划应当着重解决哪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怎样通过规划而展示美好的前景,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上一层楼。

通过最近在河北、陕西、福建三省的考察,我感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下述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款式的新款和产品科技含量要求不断上升的环境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站稳脚跟。开拓市场,“让产品更加个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以及“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才是企业的前途。而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引导他们避免网络不安全和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城镇化应当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切实解决迁入城镇的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务工者的技术能力。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的,要给予支持。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这样的划分,已经逐渐界限不清了。当大家都在电脑旁边工作时,你能分得清谁是白领,谁是蓝领?

第三,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可以并重的。最近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陕西汉中市的几个县进行考察,发现既要保证汉江水质良好,不得新建污染空气和水质的工厂,在农业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又要让农民们早日脱贫致富,还要使地方财政有逐渐增加的收入,以应付地方治理和发展的需要。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的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是发展茶业,茶业施用的是有机肥,采茶和茶叶加工都就近招收农民从事,这样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品质好,远销北京等城市。三是发展旅游业,同时修建公路、铁路,让外地旅游者来汉中,如洋县的朱q保护区、留坝县的古栈道遗址和张良庙、勉县的诸葛亮祠、诸葛亮墓以及西乡县的樱桃沟等等,都是旅游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第四,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民间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心。当前,民营企业正在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和技术的更新。从体制上说,民营企业正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转为股份制企业。从技术上说,它们力求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福建泉州考察,那里的民营企业,三分之一情况很好,赚钱,三分之一稳定,略有微利,另外三分之一比较困难,正设法资产重组,更换经营或生产方向,需要帮它们一把。

民营企业应当守住“不违法经营”底线,这比规定“民营企业要合法经营”更明确。这是因为,“合法经营”要企业自己举证,举不胜举,而“不违法经营”则由对方举证,民营企业可以答辩。这样,它们就更安心了。

第五,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预调和结构性调控,切忌大升大降,大松大紧。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少的,但大松则不利于结构调整,要给企业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加快转型。大紧,给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对经济增长不利。无论大松还是大紧,都会打破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预期一乱,经济受的损失就大了。

一定不要形成“宏观调控依赖症”。如果经济运行总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波动,那还谈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厉以宁,民盟中央原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第11篇

关键词:失业率 失业预警机制 经济失业率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失业率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统计指标。通过调查统计或者登记统计,测算出失业率的实值,才能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以及具体就业服务相关措施的选择提供第一手资料;才能预警失业带来经济社会问题,制定相关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一、三种失业率计算方法。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两种失业统计方法。一种是行政登记失业率,另一种是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率。两种失业率都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由于各国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发展水平不一,登记失业率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比较。而抽样调查失业率基本依据的是国际化的失业定义,可以进行国际比较。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使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中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它是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对失业人员登记统计汇总的结果。应该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政府制定就业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由于中国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到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不够全面,再加上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还不健全和规范,因此,存在着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的现象。

一些科研单位对城镇失业率有这样那样的推算,统计数字不尽相同,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社科院披露的失业率是用“德菲尔法”调查出来的。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把调查的内容,向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然后把意见进行综合,最后形成结论。这次选择了50余名从事就业和劳动统计研究的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官员),发问卷请他们对失业率、城镇失业承受能力等问题进行判断和预测。这些专家、学者长期关注这一领域,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他们的判断应该是有根据的。

登记失业率,不等于实际失业率。中国还没有开展劳动力抽样调查,所以没有抽样调查失业率。今后将逐步建立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但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确定失业率后,城镇登记失业率还要继续使用。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

目前我国现行的失业率统计仅限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报告期内在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占期末从业人员与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16岁至法定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报告期内无业并根据劳动部《就业登记规定》在当地劳动部门登记的人员。这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主要考虑到统计方法简单、方便,资料充分,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现状,在登记失业人员之外,还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员,这部分人或从农村经济体中转移而来,或是未就业即失业(例如刚毕业而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或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而从未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这部分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相对来说规模不可谓不庞大,对实际失业率值的大小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调查失业率。

失业率的另外一种统计方法是调查统计,即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具体是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

这种统计失业率的方法,统计的失业率往往更接近于真实值,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失业率较之城镇登记失业率,更具有借鉴作用,更能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三)经济失业率

还可以有一种纯粹经济学角度的失业率统计方法。我们可以暂且把它叫做“经济失业率”。这种测算方法把“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就业人数”统筹考虑。以县域经济为例,我们把“工作时间”用“小时”(H)累计表示;“工作报酬”用“小时工资率”(V)累计表示;“就业人数”用“人”(R)累计表示。则H×V×R可以表示所有工作人员的总报酬。假设“就业人数”减少2人,其它变量未变,那末

(H-2)×V×R表示就业人数减少后的总报酬,此时“经济失业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例如,某县总的就业人数是40万人,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平均小时工资率是5元每小时;后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就业人数是38万人,每天工作时间是7小时,平均小时工资率是4元每小时,则该县此时“经济失业率”是:

由以上可知:1、“经济失业率”不仅仅反映就业、失业人口的数量变动,还通过“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的变动体现出了就业、失业人口的质量变动。2、“经济失业率”并非是失业人口与总劳动力人口的简单比例,它是一种现状与标准状况相比较的结果,体现了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动。

二、各种方法是应场合不同。

城镇登记失业率,适合于具体的劳动就业服务政策制定。

调查失业率,适合于宏观经济调控时参考。

经济失业率,能够反映各方面经济因素变动的影响,反映最敏感,适合于失业率预警机制的建立。

第12篇

(一)房地产价格的法律性质定位

我国《价格法》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定价权有明确的分类和比较具体的规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价格(参见我国《价格法》第3条、第18条的规定)。从我国《价格法》的规定上来看,房地产应属于与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就此而言,政府应有权对房地产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格或者政府定价。但是,除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住房需求者外,政府没有必要以指导价格或者政府定价的方式调整房地产价格。生活在小城市还是大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心区还是周边地区是居民的自由选择,应该由居民自身根据其收入情况进行自主安排,政府不能代替居民个人选择其生活。并且,房地产价格也是调节城市规模的基本手段。否则,大城市的规模会无限扩张。

(二)房地产价格的调控目标定位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房地产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房地产价格呈上涨趋势时,必然有大量投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从而进一步推高房地产价格,形成其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和房地产价格泡沫,直至这种趋势的结束,形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国家必须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使房地产市场趋于理性。但是,在房地产价格调控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定位也必须明确。第一,我们调控的目标应是使房地产尽量成为消费品,但不可能使其绝对变成消费品。第二,房地产价格高于成本较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有价格泡沫,其中很大的成分是“级差地租”,不应将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区的房地产价格回归到供给价格作为调控目标。第三,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目标不是改变其价格变动趋势,而是限制非消费需求、尽量降低其波动幅度。

二、房地产价格调控手段的评价

从世界各国爆发的房地产价格危机来看,政府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调节、控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权不是一种任意性权力,采取任何一项宏观调控措施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都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构成权力的滥用。

(一)调控手段的财政法评价

财政法是以“整体公平”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财产法律体系,利用财政资金补贴本财政区域内的贫困居民,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是财政的职责。但是,也必须明确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收入,动用财政资金必须按照预算程序,经本级立法机关许可。本人认为,动用财政资金为某些特殊群体建设所有权归属于购买者的廉价住房,并且还规定各地必须建设的数量是对纳税人财产的不合理剥夺,纳税人不应有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的义务。人们的收入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向目前的低收入者提供永久的财产不具有合理性。在我国目前的整体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只能向低收入者提供公租房,以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政府廉价住房市场的种种腐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其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的。

(二)调控手段的税法评价

税收是调整商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但是,也必须明确,税收是剥夺纳税人财产的手段,它不仅要求具征收的合理公共理由,必须有使用的合理公共用途,还必须有剥夺公民财产的立法程序,征税不是政府的行政权力,必须具有法律的授权。另外,税负是可以转嫁的,在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的情况下,纳税人完全有能力将税负转嫁给房地产的购买人。在此条件下,税收不仅不是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手段,反倒成了推高房地产价格的工具。就本人了解的情况,在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实际的负税人都是房地产的购买人。虽然,从长远来看,征收房产税会有助于抑制房地产投资的规模,但它同时也必须付出相当高的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将房产税真正变成财产税的条件。

(三)调控手段的金融法评价现实的房地产需求是以资金为前提的,调整房地产交易中的首付款比例、限制金融机构贷款比例

和贷款利率,确实能够起到降低房地产购买力的作用,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调节、控制房地产价格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它与我国整个金融市场化改变之间的关系,不仅简单地因为要调控房地产价格使整个金融市场化改革走回头路。另外,房地产投资与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具有替代性,在限制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的同时,必须为近10万亿规模的民间资金找到一个合理的替代性投资品,应进一步开放股权投资市场、债权投资市场和产业投资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否则,仅靠“堵”的手段是建立不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还必须注意资金流向的“疏”导。(四)调控手段的市场法评价从房地产市场自身来看,本次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房地产供给、控制居民个人的房地产需求,这些手段无疑会对抑制房地产价格起来一定作用。但是,也不能高估其作用的程度和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增加房地产供给并不一定就能够抑制房地产价格,我们现在能够增加的仅是城市周边的房地产供给,不可能再增加城市中心区的供给。因此,增加供给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第二,限制居民房地产的购买权,面临着这种限制的合法性问题,以及这种限制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矛盾,同居民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矛盾问题,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总体目标的矛盾问题。

三、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经济法学思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而不能是人治经济或政府治经济。就总体而言,房地产价格调控是符合建立法治经济的总体思路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离法治经济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

(一)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法学是以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经济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维护整体经济利益,具体来讲,就是要保持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协调增长。因此,经济法并不排斥宏观经济调控。但是,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经济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而不是加剧经济波动,影响居民安定的社会生活。从我国多次的房地产价格调控来讲,都事实上造成了许多居民生活和经济的较大波动,并不能全面满足经济法的价值追求。

(二)法律与政策的边界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失当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核心问题是没有把握好法律与政策的界限。就房地产价格调控来讲,既然我们能够确定它是一个长期问题,许多手段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明确的“政府住房补贴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房地产金融制度”、“房地产购置资格制度”等法律制度,使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把社会各方面关系房地产的权利(力)义务(职责)关系确定下来,也使社会公众能够从长远出发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主要依靠不断变化的行政政策进行调控,政府又不断在“强力刺激”和“严格控制”之间徘徊,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和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这实质上是法律与政策的界限不清造成的。

(三)宏观调控权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