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教学

教师教学

时间:2022-09-18 15:5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措施

教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力量。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1],在专家和新手型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角色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化,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我国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是由学者林崇德在《中国教育报》提出[2],后申继亮等人结合了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大量对比研究后得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其维度的划分上,主要有两种: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根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并且教学监控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课后的反省。[3]在这个循环变化的过程中,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是前提;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是基础;最终需达到课堂的控制与调节的目标;课后的反省不仅是对本次循环的巩固,更是下次循环的基础与前提。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只有达到第四阶段时,他才离“专家型”教师更近一步。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首先,就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到学生身上,教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夸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能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相关要素,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作为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其创造性教学行为的中介[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一部分,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积极而主动的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它具有能动性、评价性、调节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等特征。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不断认识,在认知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败。只有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正,用尽可能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也是一名教师能成为“好教师”的原因之一。

再次,对于学校的整个环境而言,教师文化当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教师之间对教学监控能力方面的学习,必然也会使整个文化氛围得到提高,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呈现出向上的景象。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场所是教室,以教室为基准,我们探讨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在因素

在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形成的初期,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受制于外部环境。主要有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果学校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听课,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进行教学研究,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其优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家庭、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也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影响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在因素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因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某些突发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仅仅具有某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需要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有关学生的背景知识,只有将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的重组,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林崇德等人的试验证明:教龄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部分维度有显著性的影响。具体地说,是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监控能力呈现出从逐步增长到开始衰退的过程。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安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反应的掌握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控制与调节能力,以及对于自己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反省的能力等,随着其教龄的增加而首先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其从事教学工作的16—25年。其后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其教学监控能力不再上升,而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5]整个过程和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而他们热爱教学工作,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即使地堆教学活动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是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需要。新教师只有从信念上改变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对教学抱积极地态度,以积极地方式对待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反过来,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期望和结果期望,因而教学效能感也较高。

此外,“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归因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教师的努力归因与其教学监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显性影响关系。而有些教师之所以可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其基础无一不是归因于自己对每 一堂课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过程的改进。

可见,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该能力的提升促进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逐步实现专业化。

   四、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教师生活的领域,从管理者来说需要建立良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套制度,如:开放教师的课堂,让更多老师去观摩优秀老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学习优秀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给予教师适当的任务标准,使教师可在其努力下完成;建立教师的教学反思档案,让教师对目前发展状况与之前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真正发挥其“反思”的作用。另外,在班级的微观领域,教师还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自身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教师在学校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他们如果对教师充满信任,视教师为自己的帮助者,自己烦恼的可倾诉者,将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水平作为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当然也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而教师的知识在很多学者看来,可以分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6]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如开展各种研讨会、课题研究、定期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讨论交流教学心得,开展各种教育讲座,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

(三)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7]学校管理者应该减少教师教学焦虑,提升教师这也幸福感,激励和维持教师工作动机,勉励教师不断的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寻找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调节控制能力。

另外,还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能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再结合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反思,通过这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8],不断改进自己,最终达到“专家型”教师水平。

可以说,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过程就是一名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加快教师的转变,必须也从多方面对其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根.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相关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0,9: 31-32.

[2]林带德. 教育的智慧: 写给中小学教师[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 46.

[3]赵凌燕.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综述[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56-157.

[4]张景焕, 刘翠翠. 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关系:教学监控能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9: 54-57.

[5]辛涛, 林崇德.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1999,3: 50-51.

[6]林崇德等.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16-22.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组以某涉农高职院校为例,通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调研与访谈活动了解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寻找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约性因素,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增强教师的获得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从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教学核心能力、教学持续能力等现状及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教学培训情况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情况等影响因素展开,对学校教师展开随机调查。为保证调研的全面性,调研组对部分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和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了现场访谈,兼顾了学校各个层级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知识体系不尽合理样本显示,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有42.5%的教师仍不太娴熟;问及“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时,95.4%教师选择“教学设计能力”,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教师表示,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设计。访谈得知,这一部分教师基本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基础性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尚未科学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有效性亟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主观上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持续学习不够重视。部分教师授课过于简单,还不能做到课前仔细分析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活动,有时会堆砌一些过时信息或者无教育意义的元素,所授课程的显性特征无法突出。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自我发展也受到阻碍。二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参差不齐。PPT授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九成以上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视为一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约有三成教师的在线课程设计较为科学合理,但专题网站的建设与平台开发还很缺乏。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强样本显示,约有八成以上的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仍需加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为29.1%,他们教龄一般为3至5年,职称多为中级及以下,实际操作技能不够扎实,参与企业实践次数也较少。35~45岁中年教师占比为58.9%,教龄多集中在11至20年。尽管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擅长理论知识的言传身教,但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已有教案,满足于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对操作、案例等层面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缺少长期不断积累的动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工作重心仍停留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尽管大多数教师坚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但在科研、管理等工作与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时,大部分人常常无法兼顾,难以两全,尤其是持续深入到企业行业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时,时间上不能得到完全保证。二是教师教学自主性不强。部分教师平日里多满足于不出错上完一堂课,但受招生影响,优质生源少,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经验导向的教学实践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欠缺样本显示,教师参与教改项目的最高级别主要集中在“省级”“校级”中一般类别的课题,占比依次为27.6%、25.7%。访谈中,一部分教师反映对教改类课题研究兴趣不高,更愿关注科研项目;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改项目难度系数大,自己还无法胜任。在回答“您是否经常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时,尽管59.9%的教师选择较多进行教学反思,但往往限于简单的教案重新整理,37.7%的教师反映在优质微课、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还极其欠缺。究其原因,一是教研室的基础地位及作用发挥不够。教师所在教研室以团队为单位,共同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项目不多,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多表现为上级会议精神传达,缺少教学经验的分享,对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二是教师自主研究能力不强。教师教研意识整体不高,通过教研组集体研讨、听取专家报告以及教学之后进行的自我总结不多,更无法站在一名研究者的视角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

(四)学校制度环境支持不够样本显示,在选项“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措施”中,“教学培训”“外出进修”“自我进修”“岗前培训”的占比依次为71.9%、68.2%、56.7%、44.7%。一部分教师反映,职前培训时间较短,职后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教学过程中多是靠自己摸索,资深教师给予的帮助与指导微乎其微。在“教学技能比赛对您个人的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帮助”时,73.1%教师选择了“有帮助”,这表明教师从内心深处希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对“优质微课、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有所提升”的诉求尤为迫切。访谈中,个别非主干专业的教师还表示,近三年内未曾参加过任何教学类培训,这必须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的相关培训仅限于“听讲”层面,没有做到结合教师发展方向进行“定制化培训”,处于“被动”提升阶段,一部分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到主动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二是教学考评制度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考核评价主体单一,过程性评价不够,评教活动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尤其缺少对青年教师群体的针对性考核机制。加上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研,相关激励政策不到位,导致教师对教学改革缺少热情,教学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架构教学能力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能力体系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要树立“回归本分”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加强教学操作、实践指导、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等核心教学能力的再教育,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学有效性。二要实施团队建设工程。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结合专业群建设,组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规模适度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在团队项目实践中重点关注团队成员个人教学技能的获得,同时关注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

(二)强化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的机构,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直接载体。一要推进教研室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体制逐步形成,发挥其基础作用。高校可以制定专业教学研究主题,精心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和实习实训教学条件标准,以教学月、学期、学年为周期,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案例集中化,实现教研活动常态化和专业化。二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图书信息中心的载体作用。教师发展中心应建立教师教学档案,组织专业教学专家提供长期指导,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能力个性化发展。同时,图书信息中心应结合学校信息化平台,支持建设教学资源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观;象描述分析法;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开始流行对教师实际具有的教学观进行大范围研究比较。当时,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引起人们对教师教学观的关注与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课堂中灌输式教学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教学观会影响其教学行为与方式,因而,教学观逐渐引发了研究者的注意。“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教师的认知和思维,它涉及教师的计划与决策以及对学生行为的分析”[1]等,这些过程的分析又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因此,这是引起教学观研究的又一个因素。随着外国对教学观研究的日益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研究视角。而且,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教师教学观当作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使教师教学观研究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国内教师教学观的研究状况,从而探寻其发展规律并预估其发展趋势。

一、教师教学观概述

(一)内涵

关于教师教学观的定义,国内研究借用国外学者Larson.S的观点,主要界定为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2]。而且,随着教师教学观的逐步形成,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现象和本质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由此持续影响其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表现和实践,例如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聚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最终,教师教学观将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结果。

(二)教师教学观的分类

目前国内研究关于教师教学观分类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高凌飚针对广东省物理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后进行的分类。他将教师教学观主要分为5种类型和两种取向[3],5种类型可以归纳为“知识传授型、考试应对型、能力发展型、态度纠正型和教书育人型”,两种取向主要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和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笔者认为5种教学观可以分为4类,可以将“态度纠正”与“教书育人”归为一类,原因在于虽然态度纠正与教书育人的偏重有所不同,但教书育人确实可以包含态度纠正,因此可以将两者合并为“教书育人”。以上四类教学观,主要解释为:知识传授型,主要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教学是知识转移并内化于学生的过程。教师是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是教学目标,核心是经由教师转至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为知识的积累与内化。考试应对型,该类教学主要是帮忙学生获得某种合格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考试,教学聚焦于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其中,教师是训练供给方,学生是训练接受者,教学过程主要是按照考试要求,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适应考试要求。考试成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主要导向。能力发展型,该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内化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重新建构原有观念的过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教学效果表现为注重学生对问题看法的认识及转变。教书育人型,该类教学注重教师的榜样和模范作用,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学内容不但包括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尤其也关注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健康心理的育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重点

1.基于不同视角的教师教学观分类。继高凌飚对高中物理老师的教学观进行研究后,出现很多不同视角的教学观研究。包括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观研究,如“高校师生教学观念研究”(张贵贞,2012)、“小学语文教学观及其实践研究”(张瑜,2012)、“高中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观的研究”等;也包括不同学科教学观研究,如数学、语文、英语、阅读等,使教师教学观具有学科特色;也有从教学方式视角提出教学观分类,如“从课堂提问透视外语教师的教学观”(刘冰,2012)、“福州市高中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观的研究”(庄云芳,2003)。

2.国内外教师教学观的对比分析。“由于人的思想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教师教学观也会受到环境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西方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观与我国未必相同”[4]。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教学观念会随着环境和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有一些观念是普遍共存的,通过这些可以加深对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认知。由于国内关于教学观的类型研究较多,因此国内外教学观的对比分析主要集中于教学观的分类异同。对比结果表明:(1)外国没有应付考试的教学观。(2)在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中国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同等重要,而外国教师只注重内在兴趣。(3)中国教师把教书与品德联系起来,西方教师则倾向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与道德及行为规范无关。总的来说,国内与国外教学观的类型基本上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是:国内教师对考试的极度强调;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中外有所差别;将教书与育人联系起来。“差异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

3.分析教学观对教师行为、方式与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必然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学习效果的达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传授型的教学观促使学生向更加表层式的学习方式上转变;态度型的教学观,或者更广泛地说,互动式的教学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向更为成就式的学习方式上转变”[5]。从总体上看,教学观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是教学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大一些。知识传授型教学观以及灌输式教学思想倾向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能力发展型和教书育人型的教学观,或者是互动式的教学思想倾向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同样教学观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实施。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以上三点。其中国内对教师教学观的分类研究较为成熟,关于教学观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各要素的影响研究较少。

(二)研究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人们最初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范式,将其归类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知主义教学观和行为主义教学观等,后来发现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不可能与某一理念完全一致,意识到只有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才能揭示教师实际持有的教学观”[6],因此现象描述分析法应运而出,成为教师教学观研究的新视角。关于现象描述分析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1.研究对象:经历这一现象的人基于自己的经验所得到的观念。它是一种第二层次的视角,即以参与者本人对所参与过程或现象的看法为对象或着眼点的视角。

2.研究目标: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同一现象的具有实质性区别的不同描述。

3.基本方法:由于人的思维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因此要通过经历现象的人对自己的经验的描述来概括人们对所经历现象的本质看法。

4.研究条件:“研究在真正的学习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进行,符合研究生态化的要求”[7]。具体的来说,现象描述分析法是教学观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因为如果要对教师教学观进行研究,往往是将深度访谈与量的研究相结合,即先将现象描述分析法具体化后再实施分析。

三、研究述评

(一)研究问题

目前国内对教学观的研究仍然浮于表层,很难说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于教学观是一种观念或看法,必定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与思维,因此“教学观研究不仅要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解析教学观,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8]。然而,现有的研究虽然运用质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人们的心理情况仍然不够重视。

(二)研究趋向

目前,教学观的分类研究已较为丰富,原有的一般性调查及概括研究已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研究者开始在研究方法和对象上进行更新,同时注意扩展多新文化环境中。例如,深入研究教学观和实际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教学观与其他教学因素的关系,解析这些关系的机制。在“探讨教学观与教学因素的关系后,应该探索能够完成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观转变策略”[9]。关于教学观与教学因素的关系研究,已有相关研究者提出关系图,如图1所示,它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但与当今时兴的复杂性学习、适应性学习相关联,符合时展的潮流。另一个值得进行研究的领域是教学观的跨文化研究和国际比较。“尽管在某一文化体系中找到的教学观,大体上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中也可找到,但文化的差异引致教学观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10]。通过教学观的国际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国内外教学观的认知,取长补短,同时追根溯源至引起教学负面效果的本质因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但从目前来看,教学观方面的国际比较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入门口,也是我们改革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6.

[2]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3(7):1-6.

[3]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类型与跨文化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3-102.

[4]郭清娟.教师差异教学观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下)[J].学科教育,2002(11):16-19.

[6]张丽冰.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7]吴有昌,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一种重要的质的研究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44-48.

[8]王萍,高凌飚.国外教师评价观研究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0(1):76-80.

[9]郭清娟.教师差异教学观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作者简介:冯莉芳(197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系在读研究生。

摘 要:教学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有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表达,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影响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而充满激情、充满幽默、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教学语言;情感性;启发性;幽默性;科学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语言是教师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语言的艺术,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传授给学生。语言之于教师像纸笔之于画家,像乐器之于乐家。所以,早在我国清代就有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都须以语言为凭借,恰当地运用语言教育学生,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情操,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教师的语言往往能够超越时空,在学生心中经久不衰,直接影响师生的感情、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威信以及教学质量。因此,语言及其应用技巧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

一、教学语言及其价值

所谓教学语言,就是运用于教学中的语言,具体是指教学中师生经常广泛使用的语言,它既与一般语言有相类似的联系,又与一般语言有区别有差异。它是一般语言在教学领域中的特殊使用,因使用于教学领域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语言中包含教学的书面语言和教学的口头语言。教学的口头语言比日常口头语言更具书面化、规范化色彩,但它又比书面语言更要随意更灵活些。

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即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得以展开的过程的研究。教学的对象和教学过程本身,都必须依赖语言才能实现,才能转变成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因为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的活动,语言可以使最微小的事物成为我们教学的对象,可以使远在天边的东西来到眼前现场。教学从思想――教学的生命之源,到表达――教学的基本方式,到理解――教学的本质意义,到真理――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从开始到结束,从起到终,都依赖语言而发展着。在许多情况下,研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语言来进行,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通路,是知识的通路,舍此便无法谈论人的内心的交流。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学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教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及其技巧

俗语说:“人配衣服马配鞍”,人要打扮才能漂亮。教学语言也只有经过润饰之后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常用的语言技巧大体如下:

(一)情感性――教学语言的吸力

常常是,教者寥寥几句,学生的情绪由多云转晴到阳光万里;三言五语的交谈学生的疑团一扫而光。这里藏着怎样奇奥的心灵梯链呢?原来,感情为梯为链。说教者亦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情,是教师的切切期望,是说教者真诚的祝愿,是为师者深挚的爱!

教师不光要从理论上、逻辑上传授知识,也要注意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语言必定缺乏活力、无生动性而难以引人入胜。“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读过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人,都会为作品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那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感情所感动。这一崇高的感情使他的教学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给学生和随堂听课的村民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火种。这虽是作家的艺术创造,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饱含感情的语言有磁力、有光泽、有热度。好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情感,没有厚实的情感因素,语言就成为单纯的符号,成为缺乏生命力的躯壳。

教学工作不仅要“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同时还要“以情动人”。“知、理、情”三者是证的统一体。情感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有很大关系。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们经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等,都强调了情感对于听众接受思想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教师情感高尚、丰富、适度与否,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不带上浓厚的情感因素。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把学生感情的弦拨响,引起共鸣,产生回旋激荡,使学生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教师的语言有时如滔滔激流,直陈感受;有时如春雨霏霏,感人肺腑;有时慷慨激昂,催人猛醒;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具有浓郁感情的语言是富有魅力的,它能点燃学生的心灵,把智慧与美感的种子深埋在心里。

(二)启发性――教学语言的灵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讲学时常常使用反诘法来引导学生去一步步地得出知识的结论。《学记》中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是主张教学工作要多以启发,积极引导鞭策,而不能简单地强制和消极地向学生灌输,倡导多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试作结论。为此,教师的教育语言应多用启发性的谈话,通过给学生制造悬念和设置情景,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应当说,启发暗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千法之魂。意在言中,神余其外,意近旨远,词浅意深,若隐若现,欲露未露,既增大了语言耐人咀嚼的密度和弹力,又因点拨式语言的启发暗示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去体会老师语言中深长的意味。

从心理学上讲,启发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使对方接受某种心理影响。启发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启发暗示,同时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或启发。这就是人的可启发性,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启发暗示性。语言学家L•R•帕默尔认为:“事实上,词不是像数字符号那样严格限于一个固定的,明确的意义。说真的,语言不外是一连串的粗略的暗示”这就是说,人们的日常对话,常常是通过暗示、启发性的语言交流更多的字面上并不明显存在的信息。

如果说人们日常交谈中常常见到的只是一种“粗略的暗示启发”,那么,在教学语言中常常见到的应当说是经过设计、经过加工的,更精细的启发暗示。例如,一位语文老师教汉乐府《陌上桑》,当讲到“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几句时,对“但”和“坐”这两个词的解释,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暗示的手法,启发学生探索。他讲到:“这几句的意思是不是‘耕地的忘了扶犁,锄地的把锄丢在一旁,回来时相互埋怨,但愿坐在那儿看罗敷姑娘’呢?”学生接受了这种暗示,觉得把“但”当作“但愿”,把“坐”当作“坐在那儿”很别扭,显然有错误,这两个词应该还有别的讲法。于是,通过查字典,找资料,弄清了词文,原来“但”当“只是”讲,“坐”当“因为”讲,这样诗句的意思就顺畅了。“但坐观罗敷”一句,就应讲做“只是因为贪看罗敷姑娘耽误了时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中间接描写人物形象美的烘托手法。

(三)幽默性――教学语言的调味品

幽默感应该是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这话是很有见地的。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据加拿大沃特卢大学心理学教授里科特的一项教育实验显示:儿童的幽默可以使副高感神经活动增强,这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力,而且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具有幽默感的儿童,心胸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摆脱窘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许多发达国家甚至鼓励孩子说些健康有趣的俏皮话,他们认为教师和家长用微笑和闪烁着智慧的目光看人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正是对儿童幽默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是很有道理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最反对把课堂教学搞得单调乏味,他说:“教师当‘教学机器’,学生对教师‘冷眼相待’,再好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也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幽默的拉丁文意思是“起作用的液体”,20世纪3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引进现代汉语,普遍的理解是“语言举止生动有趣而含义较深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优美、高尚、健康的品质,还有助于消除学生紧张和疲劳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当然,幽默不是耍贫嘴、现活宝、出洋相,它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是一种把普遍现象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当然,我们提倡寓风趣幽默于教学之中,并不是不分场合,不分内容,如果不分教学内容和场合而一味地以学生发笑为目的,那不但不是幽默,而且是十足的滑稽与无聊,俗话说:美味不可多得,幽默也不能泛滥。因为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任何东西多而不贵,繁而不奇,故做过多的幽默反而弄巧成拙,势必冲淡教学主题,学生的心境在会意的愉快里不容易立刻收回来,学习气氛也不容易在一阵阵酣畅的哄笑里静下来,结果,阻隔了求学之路,拦挡了沉思之马。所以,高明的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分寸,适应对象,不要为幽默而幽默,更不要滥用幽默,以致滑向无聊庸俗,反而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科学性――教学语言的基石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语音的准确,语调的正确,语句的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要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等。要求教师讲话头绪清楚,条理分明,要求教师在论证问题时严密周详,不拖泥带水,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环扣一环,有层次,有条理。

教师语言本身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性、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语感的训练。这也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注意科学性。心理学的观察资料证明,教师语言中重复的语义和修辞的错误,往往是他的学生语言贫乏和不正确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告诉学生:“应如何说话”,“不应如何说话”,还要注意自身语言发音、用词、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感染作用。要求教师的语言既应具有口头语的通俗、简明、生动形象,又要具有书面语的精确、条理、规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科学就必须准确、明了,不是月朦胧鸟朦胧,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像猜谜似的答案,模棱两可,应该丁是丁,卯是卯,该一是一,该二是二,就要较真,毫不含糊。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用“大概”“从前”等含混不清的语言概念,也不应用“或许”,“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言。像岳飞、文天祥等人物,不能轻率地称其为“民族英雄”,而应根据史实,称为“抗金将领”“抗元将领”。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东西从上面掉下来,要说“物体沿着垂直方向下落”,1焦耳的物理意义表示“1牛顿的作用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米的位移而做的功”。而不能说成“1牛顿与1米位移的乘积”,也不能说成“1牛顿力发生1米位移而做的功”。当然教师说话也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性,不能前言不搭后语,形成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断裂带;又不能笨笨磕磕,在口语表达中不时地打出一个个死结;更不能自相矛盾,亲自将自己的语言戳出一个个破绽,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例如,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随意说出一道课后巩固题:“有个长方形的果园,园宽58米,比长短46米,如果在园的四周砌一道墙,问墙长多少米?”这道题出的是否科学、严密呢?仔细想想就明白了,问句中的“墙长”应该为“墙周长”才算妥当,否则省去一字,便容易发生歧义,让学生误认为:墙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即园宽58米加上46米,得104米。虽然课堂上学生均未看出题目本身的“破绽”,但教师却万万不可忘记语言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教育需要艺术,而语言艺术尤为重要。良好语言意识与素养,令人儒雅聪敏。语言是架构教与学的主桥梁。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对语言的要求更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清人郑板桥题竹诗曰:“一枝一叶总关情”,移到教师的语言上,不也可以说“一言一语总关情”吗?所以,我们不可以将教学语言视为皮毛、细节,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讲究语言的艺术。教师精湛的语言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育者,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基本的教学媒介。尽管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科目的语法,但教学语言仍是交流的核心。因此,不论哪一科目的老师,他们都是语言的老师,都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通过语言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迷宫。

参考文献:

[1]张万兴等.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0-52.

[2]潭轶斌.教师的语言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34.

[3]高厚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

[4]周宏等.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6-58.

[5]周宏等.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7.

第5篇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除了是评判者,组织者,激励者,参与者和资料员外,更是课程设计者、知识建构者,情感沟通者,教学研究者等。为“扮演”好新角色,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时代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读者可以问问题、印课文、在屏幕上读它,甚至用他选择的声音让计算机把文章读出来。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传统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教育技术——电子教师所替代。电子教师进入课堂让我们不得不给人类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重新定位。

Harmer(1983)在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对教师角色做过总结性的描述:“教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不同学习任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教师作为控制者是在他需要全面负责课堂活动的时候,如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准确运用阶段;作为监督者他需要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坏,以便给予及时指正;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角色或许是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当用清晰的指示告诉学生他们将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监督等等;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指点而最终独立完成任务,这就是教师作为启发者的角色;在许多场合,教师还可以加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样平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参与者会让学生受到鼓舞;课堂上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休息,而应当走动在学生周围,在需要的时候做资料员,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所具有的多种角色可以交叉扮演并不分先后顺序。适时扮演好不同角色并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怎样扮演好它们对教师至关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教师的角色除了如上所述普通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外,还有更新更多的角色。

1.课程的设计者

信息时代,懂得电脑知识越来越必要。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课件,而优秀的课件就相当于一本好的教材。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喜好和特点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因人施教。这方面问题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教师。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人的电脑知识不多,运用能力也不强,可以说英语教师的电脑水平与其年龄成反比。中年以上的教师电脑水平一般不如年轻教师,但他们恰恰是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有课程设计的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学跟上时代变化,英语教师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做“电脑盲”以期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因人而宜地制定出最佳教学课件。

2.知识体系的建构者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占据课堂的时间大为减少。教师必须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新的知识体系。拿英语精读课来说,老师不需要对语法,单词,句型等再进行透彻的,详细的,反复的讲解,而后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并且花时间去批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生只要点击某个网址即可完成语法,词汇等学习任务。所以目前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学以至用,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形成萌发新知识的生长点。

3.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教师要勤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同时通过评价别人来改进教学,提高自身。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若只有教授而无测试,只有练习而无评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的兴趣受到挫折。教师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表彰进步。这样会使学生在点滴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教师评价的作用甚至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4.情感的沟通者

有教育家曾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教育状况: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感情沟通的大门在缩小。现代开放教育在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的同时,带来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分离状态。这一“师生分离”状态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使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减少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减少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普通教学环境中,心理障碍问题虽然存在,但由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而并不突出。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隔离。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但目前受技术条件、学习者习惯、师资配备等因素的影响,交互的频度、广度、深度还有很大局限性。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双向视频交流,也会因教师注意力有限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教师要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一副善于倾听的耳朵和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帮助学习者释放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承载力,使之成为心智健康的人;同时还要重视师生之间必要的直接接触,开通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设法弥合师生的感情隔阂,提高学习者对教师及其课程的认同感。因为人类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信息技术化的教学是难以取代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的;教师还要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5.教学的研究者

由于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教学的许多工作,英语教师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教育科研。由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变化,教学中有许多待研的课题。譬如,英语教师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新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的呈现方式,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写出优秀的电子教案;要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并编写适当的教材。要顺利扮演好以上新角色,教师需要重塑教育理念并担当起由“教”变“导”的重任。(1)教导。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格,其人生旅途才会处处闪光。(2)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3)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这样教师不仅给了学生金子,也教给了学生“点金术”。(4)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者创造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5)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辅导帮助将贯穿于学习者课程内容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多种形式(如当面个别辅导、在线交流、小组讨论、电话答疑、网上辅导、E-mail回复及信函辅导等)解疑答难,充当学习者学习的信息源。(6)疏导。老师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各类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充当知音、友人、倾听者。(7)编导。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导演”,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启发、引导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编排。(8)督导。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却带来了“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使得教学过于依赖学习者主体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不能疏于监控和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成为漫无边际的行为。

综上所述,参与信息时代教育的教师越来越从台上走向台下,工作重心移向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思维的开启。教育理念是教师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教师的新角色就是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率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主要是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向导、学生与信息世界的中间人和调控者。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Longman,1983.

第6篇

从教多年来,就教师的教学而论,它包括了很多教学环节,就其中之一的辅导环节而言,很值得我们商榷。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好教学的辅导工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拙见:

一、 教师的辅导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我个人认为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说:即使你每节课的设计按你个人认为是寻到了一条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但我们多角度的共同研讨一下,也不难看出有时你的精心设计又挂一漏万的可能性出现。如果你细心地在教学之余去反思,那可以这样来讲,教师的辅导是对你自己所传授知识遗漏问题的一个补充。再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模式来讲,未必你的设计和教给学生解惑思路是他唯一可选择的方法。如果不适合学生的兴趣或思维定式,就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学懂了,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样长此以往,谈何以使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辅导必须克服盲目性,明确辅导的目的,才有可能使你的教学逐步走向成功。

二、教师的辅导要有计划性

有人曾经说过“很好的计划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我认为要做好对学生的教学辅导工作,首先要认真制定出符合本学科实际的辅导计划,既有时间上的安排,又有内容上的安排,从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讲,总是呈梯级状态,如学习基础有优有劣,学习信心有强有弱,学习成绩有上有下,面对此种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将作业反馈的知识信息进行梳理,普遍问题面向全体进行辅导之后再进行练习、考查,求得一致认识;个别问题针对个体辅导。这类问题尽管是学生中的个别现象,而到要达到教师辅导的预期目标却又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容易出现反复:这个知识点当时掌握了,但之后却又忘了;要么方法掌握了,之后又不会了,凡此种种……有时我注重他们的强化记忆,有时单独辅导,最终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所学。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树立学习信心,我始终不忘经常对其渗入人文关怀,实践证明你的不经意可能带给他们的是信心倍增或信心全无。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的辅导方式、辅导的重难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常计划、短安排,分布落实小结,则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辅导学生要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讲,每个学生之间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认知、巩固存在着差异性;再次教师以往教学所面临的矛盾有偏重差异。对此针对学生个体和教师教学的偏重差异去实施辅导,哪里差就辅导哪里,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成绩的有效举措。

然后是辅导要有突破性。从教学的各个章节的内容而言,都编排了相应的重难点知识,从每套检测题来讲,那些注重能力培养的检验。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一方面教师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对所考察的题型要冷静、认真的去分析权衡,以此来把握辅导中如能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辅导要有总结性

教师的辅导是在不断的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去完善。古人云“人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无论是从教多年的教师,还是刚刚走向讲台的新秀,大胆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不断的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创新方法,虚心向身边富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以全新的理念、满腔的热情去浇灌辅导教学的希望之苗。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第7篇

有人曾这样说过,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变化,人才观念的更新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育在变化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和传输知识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对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特别是对教师的角色转换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在变化着。

一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向扮演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角色,其性质属于知识再现性。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通过教师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的。在传递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和“中心”的位置。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始终是他们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教师展示知识的空间只是一块容量有限的黑板,在有限的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得不将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板演文字、绘画等低效的劳动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呆板、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并不高。现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获得教育信息,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其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也受到冲击。新的角色定位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多元化。

然而,在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住,其主要职能已经从“教”转变为“导”。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计算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将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指导者的角色。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地扩充知识。首先,教师应该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自觉地学习。再次,要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多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大部分是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或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不易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和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评。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师是研究者和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拉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成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不仅具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完善教育实践。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感觉刺激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那么,在这种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研究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师就能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探索在多媒体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由“教书匠”想研究型教师的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任何人都要不断学习,而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重任,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家德洛尔就曾特别强调教师的四大责任之一便是教师自己的培训和提高。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有台前被推到台后。那么,交换司所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应的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教育技术把各个学科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的跨学科领域。这一变化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师生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学习相互隔绝的状况。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一起合作设计课程方案,讨论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式和交换意见,分享经验。教师还可以合作开发教学软件,以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并使多媒体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与建构主义的饿学习理论所主张的教学环境相吻合。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作用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现在的教育技术手段把传统的由教师,学生构成的人——人的教育系统发展成为现代的由教师,教学机器,学生三者构成的人——机——人的新型教育系统,教师由台前被推到台后,因而要求教师不可一味地固守“传统”,一味的“从一而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这样,在多媒体教学的大舞台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教师,他不仅能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能掌握信息技术,还善于思考和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大舞台下的角色,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适应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教师指令 课例观察

一、引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技能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的三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做出适当反应”;四级目标要求学生“能根据连续的指令完成任务”;五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浙江省2010年制定的《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第6条中也强调教师要“……坚持用英语授课,确保呈现准确的语音语调,确保使用规范、易懂的教学用语……”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有效的教学指令,即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通过对我校英语教师的课堂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指令关注不够,有些教师指令难度过高,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指导,导致学生不能对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有时甚至无法开展简单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有一些教师没有注意到英语的学科特点,经常使用中文发出指令,使学生失去了在真实课堂情景中习得英语的机会。

三、课例观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选择“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指令”作为观课视角开展校本研究,并将本次校本研究的主题定为“利用课文信息培养学生听前预测策略的实践研究”。在课例观察之前,我们寻找有关教师指令的相关理论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并设计出英语课堂教师指令观察记录表。结合课例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指令的概念界定如下:课堂上教师使用的用以实现教学功能的话语,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它可以用来指示学生的行为,也可以用来解释与活动相关的内容和相关的操作程序。

(一)课例简介

教学内容:《新目标Go for it!》八上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

⑴复习和学习表达地点的名词。

⑵学习表达去过某地过去时态的基本句型。

2. 语言技能目标

⑴学会表达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感受。

⑵能根据教师指令做出适当的反应。

(二)课例第一次观察和分析

1. 课例第一次观察记录(见下表)

2. 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分析

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中,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只对典型的教师指令加以记录。通过对记录表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

⑴教师指令中出现较多超出学生水平的词汇,导致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活动。

如1,2,5,6,8等5条教师指令。

⑵教师呈现指令时,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注意力的降低。如8条指令

经过研讨,我们决定进行第二次课堂观察,同时在教师指令方面提了以下建议:首先,设计出符合学生起点水平的教学指令;其次,应注意到指令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体态语、幻灯、图片甚至必要的中文辅助教师指令。

(三)课例第二次教学及观察分析

1. 课例的第二次观察记录(见下表)

2. 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分析

第二次课堂观察,我们关注学生对修改后指令的反应。并与第一次课堂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后发现:

⑴当教师使用学生学过的语言结构发出指令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第1,2,5条教师指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⑵教师指令呈现方式的多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第8条指令。

⑶当教师以问题形式指令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如第6条教师指令。

⑷有时,过于简单的语言不能准确说明教师指令的内容,导致没有说清课堂分组的要求。如第4条教师指令。

因为本课例的研究主题,我们决定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引进学习方案,以学生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辅助教师指令,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课例第三次教学及观察分析

1. 课例的第三次观察记录(见下表)

2. 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次课堂观察,通过和前两次的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发现:

⑴教师指令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教师指令第2,3,8条,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⑵当教师指令加上学生的姓名时,并加上教师善意的笑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学生的参与态度,如教师指令第5条。

四、实践反思

(一)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水平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认为,使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有助于他们对教师指令的理解。而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即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的现有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尽量采用简洁、清晰的指令语。同时,教师还需在分析学生起点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指令语的指导,这样才能在真实的课堂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英语课堂面对的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教师需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个体对语言掌握的差异。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当学生掌握的语言结构不多时,教师的指令应该尽量伴随温暖肢体语言,传递善意的微笑。而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教师指令根据需要考虑使用更多的表示征求意见的问句或从句等,比如: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名字带入,让学生有亲切和温暖的感觉,比如:Alison, please try again.

(三)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

英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指令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要善于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使用语言去做事的欲望。在任务前(pre-task)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方案的形式去激发和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景;在任务中(while-task)阶段,教师要用指令去激发和引导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的相关要求,让学生的思维在任务的驱动下有效地动起来;在任务后(post-task)阶段,教师要用指令去激发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四)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

英语课堂的教师指令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又是指导学生做事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真实课堂的交际行为,教师指令必然伴随着其他呈现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指令要结合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言;为了更清晰的交代教学活动,教师指令可能要结合图片和实物教具等;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师指令还要遵循“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

【参考资料】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浙江省教研室. 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Z].

第9篇

1.上课讲得少

这些教师上课授课时间短,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他们不拘泥于课堂的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情反馈,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和增删。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绝不代办,他们不会替学生罗列题目的若干解法,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

教学艺术:教学应该有教有学,教学相辅相融。老师的“隐退”可以为学生赢得思考体验的广阔空间。在游泳中学游泳,当堂知识力求当堂消化。

2.上课不拖堂

“懒”教师不拖课。他们深知:学生的课间休息是必要的,不能占用!拖堂老师是学生不喜欢的一类教师。“懒”教师非常有时间观念,懂得尊重学生。他们非常注重课堂效率,懂得取舍。教师对作息时间的遵守会换来学生对课堂时间的珍惜,学生总是处于热情高涨的积极学习状态。“懒”教师之所以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的分秒必争和课堂上的师生默契。

教学艺术:课间休息是学生的权利,学生除了用来上厕所、喝水或是准备下一节课的书本,还可以用来舒缓紧张的情绪和释放身心疲劳,以饱满的情绪迎接下一节课的到来。

3.布置作业少

“懒”教师的作业不多,布置作业重质轻量。布置作业前,他们对习题进行精心地挑选,每道题目的选择都有相应的达成目标。学生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不折不扣地完成作业。

教学艺术:要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要走进题海,研究题目,精选出有价值的题目。

4.批改作业少

“懒”教师批改作业少,课堂检测由学生互改互评,表面看起来是教师在“偷懒”。其实,学生参与批改作业多多益善。首先是反馈快:学生可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趁热打铁及时矫正。其次是兴趣浓:学生很乐意做小老师,并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思考学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后是促提高: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寻找自己和同伴间的差距,无形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教学艺术:“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老师,学生应成为彼此的学习者。因为学生的学习起点相近、思维能力相当,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有效便捷。

二、诊断反思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需要过程。如果我们不停地向其灌输知识,表面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那喋喋不休的“一言堂”让多少学生丧失思考能力,浇灭了多少学生的思维火花。

金字塔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传统的视听学习是极其低效的学习方式,而与人交流、亲自体验、讲给别人听是较为高效的学习方式。科学研究表明:“懒”教师把握了教育的“命门”,因此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观念——退一步海阔天空

夸美纽斯认为: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观念,注重课堂的实效。教师要正确角色定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做“懒”教师需要胆识和智慧,更需要强大的内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习题、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懒”教师其实并不懒!

1.量体裁衣,以学定教

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修正教学,最终以检测学习效果为归宿。教师需要炼就一双慧眼,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

2.三分引导,七分等待

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让自己的思维与学生合拍,引起师生思维的“共振”。教师不能大步流星地只顾着自己走,要放慢自己的脚步,静静地等待,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步伐稳步前行。

3.“教”学相长,实现共赢

第10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课决胜的基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是否运用自如,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关系密切。

课前准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理解老师的辛苦,振作精神。教师也要带着平常心走进课堂,并随时应对课堂的冷场,让冷场成为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教师展现“魅力”的契机。其次是知识准备。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再创造,使之成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此外,还要参阅其他方面的知识书籍。华应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一堂课的内容就参阅了20多本相关的书籍。

其实,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前准备充分,课就上得应心得手,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就上得杂乱无章。”由此可见,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是教师展示教学“魅力”的先决条件。

二、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促进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

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专家指出:“教师的人文底蕴是指对文、史、哲的了解,甚或是深厚的理解,甚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人文底蕴还要包括要懂得一点琴、棋、书画,会吟诗诵词,有一种人文雅士的风度和生活方式。”全国优秀教师窦桂梅就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她在写字、画画、唱歌、演讲、指挥、弹奏方面样样出色。因此,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得一等奖。她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了的教育。她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走过的过程。课堂上她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沉思。这也正是窦桂梅老师教学“魅力”的真实再现。

三、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所谓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从华应龙老师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可以领悟到他们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深厚。首先,体现在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的理念上。他们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标的取舍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他们的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指导学生走向成功。”。其次,体现在他们的课堂提问上。他们提问的程序、方法、对象、内容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体现在课堂调动的能力上。有人说:“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很高课堂调动艺术的大师。”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不难发现: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给予表扬,给学生个体表现、小组表现的机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根据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殷切希望,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四、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要演好一台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导作用,要体现“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的课堂艺术发挥好与否,取决于他的备与讲。要备教学环节、备板书设计等等,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与精彩的对白。要把握好重点、难点,在给学生“渔”时,要把方法讲透、讲活。学生只有掌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实现理想。窦桂梅老师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课堂教学与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课堂教学都把各自高超的教学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转型,引发了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个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怀化学院宋克慧提出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1]。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2]。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3]。不论从哪个观点出发,从理论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结合到各自学校所属地方经济的差异,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也有不少同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有针对课程体系的,有针对实验教学的,有针对专业实训的等等,相互之间不能照搬照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教师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较为鲜见,仍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邢台学院,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结合我校办学地位和邢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已经制订了13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将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对地方院校的本科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关键在于授课内容的“精”与“实”。“精”是指课程设置精选、理论学时精减、教学内容精细;“实”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4]。《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干课,同时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将理论充分的联系实际才能将之学好学活,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创新,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如讲解“生产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为例,讲解“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以“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为例进行,将科研问题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化解,使学生自然顺畅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一)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学习往往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只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课时数、学分数,还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均无法与理论教学相比。而现代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13版生物技术专业中《生物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的设置旨在通过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不仅可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将各门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如《生物工程实验》有关《微生物工程》部分的内容,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就在恰当的时间布置作业———完成《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酶活测定》实验设计,然后在《生物工程实验》中按照设计进行实施。为了保证其可行性,实验设计在实施前上交,教师根据实验室仪器、药品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把关,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方案做出细微调整,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处于开放状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实验进程。因此,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小组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各项操作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独立完成,涉及通用的材料、仪器设备等,各组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讨论解决,若学生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报于老师。老师视情况可选择当场引导、分析、解决,亦可选择在理论课上将相关内容渗入,使学生领悟。随后可再延伸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而且使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是我校经过数年的本科教育与实践凝练总结出的一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以自行拟题,也可在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工作,以子课题的形式参与进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整个程序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项目实施、实验结果观察与数据记录、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强调不要加入主观意愿,试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是试验而非实验,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与预想不同分析其可能性,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我院针对13级生物技术专业专门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之一。连续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被安排在邢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邢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单位,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测样、撰写质量报告等各个程序;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负责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小组分工、专业指导等工作。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参与和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了解了质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懂得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结点,使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使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升华。总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助研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笔者认为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希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成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设置成连续性、开放性的大实验。教师教学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组成员应根据实验安排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咨询等多种途径主动解决。(2)加强实验耗材的管理。由于多组实验同时进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不能为自己使用方便,把其他组的器材拿来就用。公用的器材要放于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摆放。将要使用完的耗材及时登记上报老师,以便及时购置满足后续实验的使用。(3)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受实验经费、实验条件的限制,共用的器材比较多,小组间要相互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4)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均要进行卫生扫除,养成个人产生的垃圾个人清理的习惯,如培养皿、三角瓶的清洗等,然后安排值日组,每天轮班进行全局的垃圾清理,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三、学生考核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考核体系遵循“重能力,重成效,而非重分数”的原则。目前理论课程的考核包括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分别占70%和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日常的上课出勤、听讲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实践教学考核重技能,重操作。如《微生物学实验》最终考核时是采用操作的形式。在考核前两周教师告知学生考核形式、考核范围,然后开放实验室,允许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相关的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顺序和考查题目,教师在认定成绩后,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通过考核知道自己的错误或失误在哪里,留下深刻印象,掌握规范操作。这样的考核,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重在成效而不是分数,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即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导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的问题,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将“考生”变“学生”。总之,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

作者:唐蕊 张雪辉 武宇红 单位:邢台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 反思及时

美国 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经验+反思。参加教师工作以来,非常明白经验对于教师教育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几次重复而已,除非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准上,当然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

如何进行反思才能有效积累经验,同时对于教学技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呢?

首先要用心在课堂并且坚持反思的持久性。用心去上堂课,用眼睛去感受学生内心的活动, 在师生的彼此的交流互动中,留下心灵的痕迹。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灵交流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在心中记录下课堂教学中的火花和缺陷,这样一来反思就会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突发状况,当我们在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反思中,逐渐就会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心理品质和教学技能,通过这样的积累,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具有内涵和有效。

其次,教学之后要反思,不过在反思之前,要思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的变化。教材从旧到新,多媒体教育的创新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理论中反思新课程的要求,还是自身的发展,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理论,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每个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要重视在实践新课程中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自评,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要不断地改进教育评价方式,使教育评价有据可依,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实践,全面地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以我在九年级《科学》课堂上的一个 课堂练习为例:怎样鉴别分别盛有水、稀盐酸、稀硫酸的三种无色液体?

先进行教学的班级有一学生马上举手要回答,非常积极,站起来之后,提到要用“紫色石蕊”,而后无其他表示,我要求他将步骤分小步讲一下,学生一分析马上意识到自己答题中的欠缺,思量以后,眼光游移后看着我,我将手指向板书(硫酸的性质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观看之后提到“氯化钡”,我评价他表现不错,思考之后就解决题目了;此时响起一个声音“硝酸银”,我找到声源,告诉他最佳答案是“氯化钡”,(“为什么呢?”)此学生没有用声音发出这样的疑问,但他和大部分的学生都面带疑惑的看着我。取出试管、胶头滴管、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进行了演示实验。然后我表扬了提出“硝酸银”的学生,因为你的声音,令同学们对稀盐酸、稀硫酸的鉴别物的选择再无疑问。另一班级的举手回答此题的学生成绩较优秀,先提到紫色石蕊,略微思索之后就提出“氯化钡”,此时亦有“硝酸银”的响声,我看着他,他看了一下桌面,略带迟疑而又肯定是“氯化钡”。我走近他的身旁,肯定他的回答非常正确,同时快速扫视了一下该学生的桌面。通过演示实验解决了此知识点。下课之后,我来到该学生的身旁,观看了“他”桌面上的教学辅导书,发现其已经牵扯到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这样的知识点,我对他进行了个人讲解并告诉他该知识点在《几种重要的盐》中会详细了解。

这节课在这部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要体现上述两点了,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并进行评价。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眼神的交流,这节课的这部分教学过程就会有所缺撼。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教学中,要如何做呢?值得反思。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每一堂课都有不同。在教完一堂课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将课堂教学中的火花和缺陷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

再次,同时要及时反思,绝对不能忽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会对学生有伤害,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让学生铭记一生,成为奋斗的动力;一句嘲讽的话,可以让学生留下一辈子的阴影,丧失上进之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已倾尽全力完成一知识点的教学,可是学生对于一个相关的很简单的题目,就是回答不出来,教师认为学生未认真倾听自己的这部分教学,于是不经意动气发怒,师生之间就会有隔阂。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会找学生谈心,但时间花了,谈来谈去,感觉自己把心都掏出来了,可学生还是我行我素,问题依然如故。这时,应思考一下,有没有把握住学生问题的关键?自己在教育方式上是不是存在不当的地方?是不是给学生以一种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理压力?在言语措词上是不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事实证明,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火上浇油,是循循善诱而不是妄下定论。正如北师大博士肖川所说:“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冷静地面对问题,袒露自己的真心,寻找沟通的最佳时机,碰撞出真情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吸取的教训。

3、记再设计。教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境界。

五、反思也需要提升和总结,书写反思日记.时间的流逝,会无情的带走我们的记忆,只有集中进行回顾,切入当中的主题,才会写到深处,而不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反思日记是要在课堂反思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一天或者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时候写下的教学经验、教学活动、教学经历,从中提取结论,并与其他教师、校长、与自己有专业接触的人,自己信任的人一起分享。我们教师记反思日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自我陶醉;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所以要勤于动笔,才能为自己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回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详实、真切的资料。

教学需要反思,有反思才会有突破,才会有飞跃。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让我们都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落实课改新理念,在反思中产生创新的灵感,让师生的活力在反思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