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14:5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方程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方程思想的建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学工具,在方程教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对提升教师教学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效率,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对方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方程学习的素质。
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面的方程教学
从小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学生觉得困难的内容,虽然许多数学定义看起来只有很少的字,但是它所蕴含的内涵却非常深刻。对学生来说,这些数学定义很难理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一直注重的是讲完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定义,但是却忽略了对数学定义的详细解释,有的时候明知学生不理解数学内容,教师还是继续讲解之后的数学知识,长久下去学生因为基础掌握的不牢靠,他们自身慢慢地就落后于其他学生,最终变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自身教学缺乏严谨是学生无法掌握方程知识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传统数学课堂上学习时间紧张也是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方程概念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为教师需要手写板书,给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能够做好笔记进行课后复习。
板书是教师教学时间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将时间浪费在书写上,他们就缺乏足够的时间详细讲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方程教学的这一问题,因为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来给学生上课,这样教师就不再需要花时间去书写方程定义,讲解定义的时间因此而得到增加。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轻松。许多教师在书写的时候会产生书写错误,而多媒体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所以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比如说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就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笔者首先讲课件,让学生注重记载课件中的重要内容,然后笔者再给学生讲解方程知识。因为之前只花费了很少的时间,所以笔者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笔者讲解了一元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移项与合并、去分母等手段等解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列举了具体的实例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领悟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方程知识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在网上可以查找到许多与方程相关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吸收课外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对方程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就会更深刻,学习也会更加认真。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补充方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消息闭塞,教师没有办法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无法接受新的知识源泉来帮助他们自身提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笔者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了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消元,如何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方程问题的总复习
数学学习是非常严谨的,许多数学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对学生来说掌握方程知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数学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学生就可以构建关于方程问题的知识大厦,从而稳固自己学习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方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很快速地找到之前教学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这些数学内容,当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再用多媒体展示方程问题知识体系,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框架来进行知识记忆,从而提高他们对方程知识的理解。比如说初中数学方程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将这些内容罗列在多媒体上,然后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一遍之后对方程知识有了很深的理解,他们在回忆的时候也很快地将这些知识自己写了下来,这表明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方程知识。
信息传播迅速的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加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促进方程教学的效率。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建立牢固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助力方程教学。
作者:魏生玉 单位: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具
1前言
数学是初中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难以促成高效化课堂教学。当前,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的广泛使用,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已逐渐充满活力,也能慢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然而,受制作、呈现方式及教师能力的制约,有时效果不很理想。如果把传统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利用,会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2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初中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理论严谨、思维抽象及应用广泛等诸多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他们眼中的数学是呆板沉闷、枯燥无味和抽象深奥的,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遇到的重大挑战。因而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具的优缺点,以解决数学学科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营造欢快的教学环境,并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1)多媒体课件能给予学生多样的感官刺激。通过多媒体教具,教师能选择性表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色彩及动态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旋转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动画,演示图形旋转过程及如何旋转,这样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生动的动画也会强化学生对旋转图形的印象。2)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目前,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因有计算机系统中数据库的支持,教师可以用教学媒体选择性地表达自己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此外,丰富的信息不利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建。3)多媒体课件能完美再现初中数学所涉及的事物变化。多媒体课件对信息的表达已超越时空特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它能完美地展现圆柱体的各个面,学生可以随课件演示来正确认识圆柱及圆柱体积,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操作相对较复杂,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既要借助网络搜寻制作课件需要的教学资源,又要完美地设计教学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而多数初中教师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只是初步地了解多媒体课件,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真正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表达某一个问题时,寻找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一定难度,即便找到,其灵活性也相对较低。另外,多媒体课件可以承载庞大的信息量,且其呈现方式也独具特色,这都会影响初中生的注意力,引发认知偏颇。制作课件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教师的水平也会影响课件制作质量。因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之间存在差异,初中数学课件资源共享受到限制,进而出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
3传统教具的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历经长期的教育实践,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运用方法。传统教具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较为简单,且其成本较低。生活中可以辅助学生学习的任何事物均可被称作传统教具,经验丰富的教师常会简单改造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并把它们制成教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传统教具更加容易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灵活改变,因此能够确保通过所用教具有效表达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如在区分面积和周长时,教师并无特定的传统教具,但是可以通过一张厚纸板、一根细线来解决:把厚纸板剪为圆形,在厚纸板的一周缠上细线,然后将这段细线拉直,细线拉直后的长度即代表圆的周长,厚纸板的大小即代表面积。传统教具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教师的板书形式和板书布局均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传统教具发挥作用,如在描述圆柱面积与圆锥面积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很难借助木质圆柱体和圆锥体等传统教具清晰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能较为轻松地解决该问题。传统教具多为简单的物件,它能传递出的信息量有限,会浪费部分课堂时间。另外,传统教具传递出的二元化信息,无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空间感。如黑板这一传统教具,黑板的面积和教师的板书速度均会影响其信息承载量,会极大地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传递量。在解决正方体和立方体等几何相关问题时,黑板很难展现其立体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对立体数学问题的理解,而多媒体则能直接呈现其立体特征。此外,传统教具的表现力欠缺,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黑板上呈现出的是静止的信息,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的整合运用
创新整合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可塑性大,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只运用传统教具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不同,它能增加初中数学课堂的立体性和形象性,对于心理、生理已相当成熟,且准备走上独立学习道路的学生来说,可帮助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产生较大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将传统教具和多媒体教具联合运用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环境。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张人工蓄水池的蓄水图片,并告知学生这幅图只能看见进水的瞬间,接着通过PPT呈现视频信息来呈现整个蓄水过程,并告诉学生将蓄水池内的水量设为b,放水速度设为a,而时间设为未知数x,并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表述上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被教师引导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习中,并明晰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与定义:ax=b(a≠0),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促进他们透彻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合理结合,增强学习效果任何教具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传统教具,虽然可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但也会给学生带来无形压力,不利于培养他们长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虽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过多运用多媒体,会影响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传统教具与多媒体教具的整合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图形旋转这一章时,在传统教学情境下,教师会将带有旋转图形的卡片作为教具,这样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效果较好。如果运用多媒体,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处在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时期,受多媒体画面的吸引,常会忽略教学内容。由此可知,传统教具与多媒体课件整合运用时,应着力寻找它们的优缺点,以形成优势互补。如讲解“整数的加减”问题时,学生常会将40个数值挨个相加,这样既费时又烦琐,还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展示“如何用Excel计算40个数值之和”,然后结合板书合并类似数据,通过两者有效结合而实现解题。
5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多媒体还是传统教具,它们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且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堂内容,适当地选取有效教具,并通过传统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运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进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明.善用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99-100.
[2]李玲,李小娜.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6):39-40.
[3]方三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31(31).
[4]李•斯日古楞.信息技术成就精彩初中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60-161.
[5]郭衎,曹一鸣,王立东.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三个学区初中教师的跟踪研究[J].教育研究,2015(1):128-135.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课堂教学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而多媒体是一种结合文字、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方法。能使多媒体合理、灵活运用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它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更好地、真正地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既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自主发挥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思考感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让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绪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强迫学生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可能会引起他们厌学情绪,使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反之,教师在教学中若注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愿意、渴求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习、善于去学习。例如:我在教七年级数学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鸡兔同笼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用粉笔和黑板展示出来,学生也许会无所谓。但是用动画创设情境进行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一些旧式教学中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教学内容,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解化重、难点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装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点在第七章《三角形》的这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次课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比较重要的几个例题和例题难点的突破点,这样就更多地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难点可能造成的学习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让学生轻松、愉悦、理l生的学习数学,并从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对我的讲述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
在传统的数学中,数学是一种抽象、严谨的思维逻辑,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直观为主,从而形成了学生对有的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如能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数学变成“形象”数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由于二元一次方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很感兴趣的篮球比赛的例子,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一部分同学列一元一次方程,另一部分同学列二元一次方程,看谁列得快。学生列出方程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立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置学生于所创设的情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材特点、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开始,沿着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数学问题到抽象数学概念,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一、确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据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来大胆猜想,大胆推测,进而加以归纳。而让学生依据数学规律加以归纳,则需使他们确定推理与归纳的目标与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出一定提示,让学生朝着预想的方向进行认真思考,避免产生理解偏差。
第一,优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归纳推理并非适合全部的教学内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规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可运用归纳推理。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书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关系问题,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不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不等关系,促进他们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一现象:教师所设问题不难,却有一些学生难以归纳出结论,亦或结论错误。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把握学生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班级学情,把握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学生归纳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第三,确定归纳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归纳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结论。
二、呈现学习材料,引导自主归纳
知识归纳是基于一定材料的抽象概括过程的。换而言之,学生在归纳某数学知识点时,需要以学习材料为基础,为他们的思维指定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与探究材料。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学习材料,在学习和探究资料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则能发掘不同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地归纳。如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加以推理、归纳、总结。
如教学“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①某人先向西边走了4步,再向东边走了3步;②在一树干上,一条小虫首先向上爬了16cm,然后向下再爬回出发点,接着又向下爬了8cm;③在一个装着香蕉的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取走4根香蕉等。当材料呈现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事例在数量上的一些变化状态,同时对上述事例加以描述,引导他们对其中所含的数量变化加以概括。接着,教师继续引导:①上述事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②它们有何变化?③其变化意义是不是一样?④在上述事例变化中是否存在共同点,若有,这一共同点又是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猜测,然后归纳结论:其共同点就是数量变化均为相反。当学生了解所学习的对象是数量对应变化的问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检查归纳成果,反思归纳推理
确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相当的生活经验,但是在学习时他们往往极少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从问题到方程”中方程的出现,我们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天平称小球的质量、排球比赛等,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自然建立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样不但交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还体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的思想。学生初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方程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冰淇淋配料。质量为45k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白色配料的比为1:2:6,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题思路直接,方程模型简单,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通过寻找这道题的答案,大致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单步骤和方法,理解题意,并进一步找出一个能表示实际问题全部意义的相等关系,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解答这个问题,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他们学习的效果就会更高、收获更多,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善于创造、善于超越。在实际教学中,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引导学生学习,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自己的课程,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他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讲授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学习结果与体验他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动口”,让学生反复读题,把题目读懂读通,最后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题目,加深对题意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数量相等关系找出来,每一道题的数量相等关系都书写下来,然后设出未知数,对照数量相等关系中的“量”列出相应的代数式,从而也得到了方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列方程的思想和策略。最后是动手。动手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从问题到方程”和“解方程”的教学中,通过几个实例的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使用天平称物体重量,由此引入方程概念、引入方程的解题步骤等等;二是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注意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画表格、画线段示意图、画环形跑道、画几何图形等等,这样直观的认识加上理性的分析,一道题目的数量相等关系很容易就呈现出来了。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所学的科目会越来越多,所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多更广。在初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掌握的各学科知识,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函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速度公式v=m/v,密度公式ρ=U/I,欧姆定律R=U/I等物理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这样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会更快更准确;又如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微机操作知识后,在教学“简单的平移作图”一节时,可以这样的设计: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几个带有阴影的立体艺术字?这时,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肯定会有学生上来打出几个漂亮的大字。抓住机会,我们把学生们引进课题:我们今天不是研究如何打出这样的字,而是要用数学的眼光研究这样的字是怎样形成的?这时,学生就会开始思考:如何能用平移的思想解释字的构成了。接着教师展示立体字“A”形成过程的课件,要求学生经过讨论用平移的思想找到其画法。通过这一教学情景的设计,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异常高涨,再引导他们经过分组交流,很快就能解决了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课后思考,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喜欢,易于接受,最关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是理念的更新,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快改变教学观念,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的角度考虑去“教”,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从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着手,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摆正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开动脑筋,大胆探索,中学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教学的效果一定喜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性教学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对此,人教版数学主编林群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二、综合性教学
数学教学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数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八年级下册前两章,多处提到电阻、电压、功率、压强、杠杆等名词,如PR=U2,电压一定时,用电器输出功率是电阻的反比例函数。再如研究F=pS时,当压力为定值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利用函数图象来表示,p与S关系一目了然。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另外,语文知识让数学表达简练、明白。学生比较陌生、定义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利用语文知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如对位似、函数性质等知识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三、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方面在课堂上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展开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
说课比赛与一般比赛不同,它不仅是为了个人或集体,更是为了整个教育事业.它承载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活动,是教师个人基本素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等的综合展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它促使更多人去了解说课和教学,具有教研交流的性质,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二、说课比赛的注意事项
比赛具有竞争的性质,但是说课不能急于求成,说课者应是笃学的人,快乐而勤奋地学习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说课内容真实而准确.“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所以首先要以一种平稳而积极的心态为比赛作充足的准备工作,自己才能做好教学设计.那么下面谈一谈说课比赛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一,把握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基本前提.自己吃透教材,包括各个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明确本节的教学目的,这节课之前学习了什么,之后要学习什么,这便于我们创设一个学生既熟悉又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情境导入本节函数知识,选定合适的教法学习本节课和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学生.学生是我们设计教学过程的接受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它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知识储备是我们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譬如,初中讲的函数很简单,只是描述性的,高中讲的比较抽象,这就是一个跨度,需要仔细研究学生过去以及现在的学情.
第三,巧设过程.设计要符合教学中的课堂实际.不能为了出现活动亮点或创新点,也不能不顾一节课的时间限制,设置过多教学环节;要符合教学硬件实际,譬如,讲等差数列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些自己感兴趣的例子,教师适当点拨,教师少讲点,学生多想点,让学生自己概括,我想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四,注重细节.说课艺术是说课比赛的灵魂,其艺术性通过比赛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课比赛作为说课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说课中来,学习如何做教学设计和教学,促进说课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实现交流、传播和发展说课艺术的目的.说课具有三个特点:新颖、有理、熟练.
新颖: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规格,应用一种新的、易于与学生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或是教学内容有独到的见解;或是对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或是教学课堂活动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或是个性化的教学信息,多方位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铺垫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实际独具匠心的理解和教学技能的独特运用.
有理: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学科课程标准.突出本学科教学基本理念,说课的用语要真实而准确.
熟练:熟练不是朗诵或背诵,说课要有感情投入,有相关的体态语言与之匹配.心理学家曾推出交际效果公式:信息总效果=书面语×7%+声音×38%+表情语言×55%,所以我们要用声音的节奏和表情的变化来让大家投入到我们营造的说课氛围中.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计算能力;初高中衔接
职高生数学水平现状:(1)许多职高生被“筛”下的主要原因是数学成绩差,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厌恶、逃避数学,学习效率低。(2)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现状影响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多年职高数学教学,本人就有效开展职高数学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解决计算关,重塑学生信心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能力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效开展职高数学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改变认识,提高兴趣
职高生计算能力差异更多的是熟练度差异。如,我校针对2009级高一学生举行了四则运算速算比赛就是一个明证,1000道答案在100以内的四则运算题,限时40分钟,要求准确率95%以上。差距很明显:30%的学生40分钟内完成,最快的23分钟完成比赛;40%的学生40分钟才完成一半左右:最慢的40分钟完成不到三分之一。但是95%以上学生正确率在90%左右,证实极少部分学生有知识性、算理性的缺陷。这次比赛,也让学生认识到产生计算差距的主因是熟练度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学习巩固算理知识、确定量化目标、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减少后续学习中因计算不过关形成的学习障碍。
2.制订训练计划,分步训练
(1)基本训练。计算能力的训练,要经过一个懂、会、熟、活的过程。职高学生基本停留在“懂”“会”的阶段,不能适应深入学习的需求。我们可每天准备一些计算题训练,开始题目尽可能的简单,通过几百道题的反复训练,达到“熟”的程度。然后适当加深难度进行混合运算,同时穿插技巧训练。最终达到“活”的效果。(2)定期反馈。定期给学生进行计算检测,让学生通过检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检验目标达成度或调整量化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加强对算理的指导,让学生对容易出现的错误了然于胸,然而学生计算部分还是可能丢分。这与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有关系。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到认真审题、细致计算、耐心验算、良好书写。
二、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工作
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可以为高一新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奠基作用。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认真钻研初中和职高教材、大纲,制订出适当的教学计划。复习中注意狠抓基础,不搞偏题怪题,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1)数、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2)分式、根式及其运算。(3)解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4)解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重点为明确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运算和代数式、等式、方程的变形。通过针对性地复习初中知识,使学生把初中掌握的较为零散的数学内容系统化,并有机地与职高数学衔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规范教学方法,多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
1.切实开展学情研究,以摸底考试、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走访初中学校等手段调查学生的真实数学水平,掌握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重视并思考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避免难度过大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扩大化
3.采用直观教学
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具体事例、现实模型予以解释。教师可采用几何画板、数学大师等软件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规范学习常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从听课考勤、督查作业、带齐学习工具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向学生讲清道理,辅之惩戒措施,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肯定,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5.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真正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师要收集反映数学知识的自然现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生产实例,特别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的实例,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知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设计出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数学教学方案。如,在学习不等式性质中的加法法则时,可借助每个学生与父亲的当前年龄大小关系跟若干年前(后)大小关系进行比较,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加法法则。在讲到等比数列时,可让学生思考问题:“把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它的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吗?”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马上开始拿出纸做实验,有的学生会互相讨论,有的会表示怀疑,学生兴趣就会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在讲解“排列组合与概率”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排列组合知识,它是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应用极广的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可加入比如电话号码、银行密码、车牌号码等与实际相关的事例,如,我校徐老师就结合杭州市车牌号的变迁设计了排列组合教学,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认清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6.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语言、教态等教学基本功和自身人格魅力
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大方优雅的教学体态不但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觉得老师亲切,愿意亲近老师,由亲近老师转而亲近数学,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和谐课堂;师生互动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真诚呼应教师,从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促进师生互动,做现代教学理念的实践者和实施者实践证明,和谐课堂可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课堂,促进师生互动呢?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 提升爱的艺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交流合作的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想象、敢于发言、敢于发问、敢于创新和创造,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爱”字当头,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教师要用发自内心的“爱”,努力为学生创设被尊重、被接纳、被关注的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的“爱”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学生时,那么,学生回报给教师的不只是“爱”,还有信任、爱戴以及满腔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P(]教育界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特级教师斯霞第一次走进她刚接的一个班级教室时,发现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狂奔进教室,各就各位后一个个呼吸急促、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教室里一片嘈杂,斯霞看此情形,并未责备学生,而是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是不是有些学生还没做好上课的准备啊?现在,教师再出去一下,看谁做得最快最好!”等斯霞再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不仅坐得整整齐齐,而且从心态上也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试想,如果斯霞看到学生一团慌乱的样子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盛气凌人地将学生挖苦讽刺一番,那么,学生虽然从表面上安静了,但内心却无法平静,更无法靜下心来学习,使得课堂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P)]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给予学生尊重和“爱”,建立尊师爱生的和谐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协力合作,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二、 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行为,其前提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心态,其重要特征是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倾向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更不是为了敷衍家长,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需求,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的不良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创新,使得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还想学”,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获取自我发展,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别出心裁”地发表不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对于有新意、有创意的独特的见解,应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鲜明个性,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数学课堂更加和谐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的长为x米先取矩形的另一边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平方米,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表的空格中”
当教师提出:“x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是否有限定范围?……”这个思考题时,如果有学生认为“x的取值可以超出米”等错误答案时,教师不可随意嘲笑或简单否定,而应该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x的取值在与米之间,而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正面的评价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维护学生的自尊,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不仅可以增添学生信心,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进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压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无学习兴趣可言,从而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新教学理念注重和谐课堂的构建,对于教师的角色给予了重新定位,即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与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满堂灌”的过程,而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的说课内容:“姚明退役前,是火箭队的顶梁柱火箭队曾经连胜场比赛,姚明参加了前面的场比赛其中,连胜的第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分,其中罚球得了分,请问姚明投中了几个分球(本场比赛中姚明没投中3分球)?请问能用方程解决吗?能列出什么样的方程?……连胜的第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分,请问姚明投中了几个分球?罚进了几个球(罚进球得分,本场比赛中姚明没投中3分球)?请问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决吗?学生,能列出方程吗?假设姚明投进了x个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以列出什么样的方程?……对于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学生觉得后面的还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如果不是,学生可以给后面的方程命一个名称吗?……请学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呢?……现在请学生打开书本,比较一下书本上的陈述与学生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呢?……”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进行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促进课堂和谐
学习是件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苦事”就变成了“乐事”如何让“苦事”变成“乐事”呢?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启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全新的面貌、非凡的气势走进了课堂,多媒体犹如一位魔术师,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变无声的语言为有声的画面,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生机盎然的品读,让学生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感受数学美的情境中,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判断”功能,当学生回答的结果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笑脸,同时播放至5秒钟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哭脸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愉快学习通过反馈,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其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展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技术合理有效地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更能促进课堂的和谐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中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基础薄弱,能力低下,毅力不足,兴趣淡然的情况,这类学生群体都可以称为“数学弱势群体”,他们不能够完成必要的计算,缺乏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那么,如何做好数学弱势群体的教学工作,就成为职业中学数学的数学工作。下面是笔者关于此点一些思考。
1情况分析,探究内因
职业中学的数学弱势群体,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正常完成学习任务,其主要原因是:
1.1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比如,在计算“3/5-0.6=?”及“3-3/5=?”这两个题目时,结果一个也算不出来,0.5与1/2的等量关系都没有弄明白。再比如,对文字应用题,看了几遍也不知道题中说了什么,这样的同学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另外,不会画数学图,不会进行证明,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1.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上只记了笔记却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甚至笔记也不记,课后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一两个同学写,其他等着复制。
1.3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谈到数学就怕,见到题目就烦,未经思考就断定自己不会做,或者拿过题来就只想到问同学或老师怎样做,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来。这样的同学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针对现状,调整策略
大面积的数学弱势群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有的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让他们破罐破摔,这是不负责任的。问题既然是客观存在了的,我们只能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它。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够轻松愉快。因此,在教学中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2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相当一部分数学弱势群体中,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数学,害怕做题,害怕老师提问。对部分同学一定要先引导、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同学们能够回答出来的题目,小步骤地层层递进地进行提问,给同学们以成功回答问题的机会。
2.3教书不断改进数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杜绝满堂灌,避免呆板沉闷。例如: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史故事历史典故等引入,或者利用直观教具的演试引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例题可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比如在集合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请同学们分组看书讨论集合的有关概念,性质等,然后,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都在哪些,接下来,我请同学回答“我们班全体高个子同学所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同学们有的说自己是高个子,有的说自己不是,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班的全体高个子同学”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高个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对集合有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2.4灵活处理教材。在数学弱势群体中,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基础差。而目前大多数职业中学都采用国家统编教材,这套教材要兼顾到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职业学校,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比如:在高一的第一章结束后,要讲函数、不等式之前,我专门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讲“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判别式、求根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因为这些内容是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等函数性质的基础,经过这样的补习化解了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后续有关内容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在数学弱势群体中,多数学生学习不得法,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会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笔记。因此我在教学中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在每次新课的前一天或几天布置预习作业。开始时,每次都给同学印发详细的预习提纲,要求同学们经过预习能够做出简单的基本的回答。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由学生来完成预习提纲。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得到了明显提高,预习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在训练预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每次课后要把这课所学的内容归纳简单的几个要点,在下一次课时利用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中述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在每个单元、每一章内容结束时要求同学们加以综合归纳,写出简单明确的知识脉络体系。通过预习、复习的训练强化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听课的效率。而且,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重点的内容要记下来,不懂的内容课后要及时弄懂。
3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
一、实例引入,喜闻乐见
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以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可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选择与学生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材料,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
二、设置悬念,推波助澜
设置悬念可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产生一种非学不可的迫切心情,形成认知“冲突”,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旧知引入,温故知新
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情境,恰当引导,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推测等系列思维活动,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建立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例1:“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的引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学过的三角形的概念,同学往往答“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一个图形”,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三个反例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否定与补充,逐步深化认识,得到完整的三角形定义,通过对反例的不断否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学则思疑,疑能引思。”实践证明,在引入新课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得而不能的情境,学生的思维一般就能较快地启动,并能活跃起来。
四、归纳引入,合情合理
归纳是指通过对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五、实验引入,水到渠成
数学既应动脑,也应该动手。恰当地使用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动手、观察、思索主动探求知识,不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有奇妙效果,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2:“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引入。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故事引入,引人入胜
数学故事能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
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在结网。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自己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说明直线和曲线可由点的运动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接着教师引入正题,怎么用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点的位置。
七、游戏引入,妙趣横生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做些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学得轻松。
例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入。
教师安排“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说出运算的结果,依此“猜出”其年龄。倘若结果是16,通过解方程,得x=13,即“猜出”学生年龄是13岁。在教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他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当他们对老师“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后,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教学效果很好。
八、课件引入,情景交融
例5:“轴对称”的引入。
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学生从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重合的现象中很快就得出了轴对称的定义,并举出许多成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打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运动起来,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图形在对称轴两侧,对称点在对称轴上以及两图形重叠),时而隐去或出现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了对称点和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轴对称的三个性质。
【关键词】微课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一、微课及其意义概述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概念并不是我国首创的,其最早的雏形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 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而当前十分盛行的微课概念,则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 提出的。他将微课分为五个步骤:中心概念的陈述;简短的介绍和总结;1―3分钟的视频录制,课后任务的设定;上传视频内容。这种具有革新性概念的提出借助于互联网的服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今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微课录制和传播系统。而相对于国外微课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微课概念起步较晚,它是在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的。从提出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微课已经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手段。
所谓的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在课堂内外所展开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且教学时间较短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微课的组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所录制的教学视频或者教学片断。除此之外,还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主题的设计、课件、教学课堂反思、教学测试及学生反馈等内容。由此可见,微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资源共享,它既继承了传统教学课堂中的内容,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从而形成了新型的教学资源共享形式。
(二)微课的应用意义
在中小学学习中,学生的能力及基础知识不同,导致学生学习步调的不一致。有些学生能够凭借直觉很快理解一个概念,有的学生则要通过仔细琢磨才能理解。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理解知识,不管班级规模的大小,老师都会在规定时间进入下一部分内容。同时,人的记忆力有限。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部分知识回想不起,久而久之被遗忘的知识会越积越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并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而微课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利用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在课后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网络移动终端设备,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在微课丰富完善的资源中,对其掌握情况做自我测评。与此同时,微课还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相关的指导。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并对预习中不太清楚的问题有明确的了解,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交流、讨论,更好地理解消化课堂所学知识。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随着微课的发展,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笔者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微课设计――服务于学生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课件中获益,这是课件设计的根本目的。初中数学作为从小学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过渡,其与小学数学联系甚多,但随着数域的扩大,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深入,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程度不同,因此造成了学生之间学习的差距。而微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要使大部分学生受益,因此在设计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同一个内容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而设计基础型微课和提高型微课。基础型微课注意知识生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型微课则侧重于其实际应用,在习题练习板块增加内容。如将在生活中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更加熟练其实际应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内容开展自主学习。
(二)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
微课内容的选定,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确定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效地针对薄弱知识点来进行微课设定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利用阶段测试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测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统计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和错题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错题率来明确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设计。例如,在学次函数时,通过对学生的测评发现,学生虽然可以掌握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三种表达方式等知识点,但对其具体应用却掌握得不够牢固。对此,我设计了相关的微课内容,对二次函数的几个主要公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讲解,并对其推导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基本的知识来源原理之后,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应用。之后专门针对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最大利润、最大面积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应用等知识点,设计专题性的交互式微课,让学生对二次函数顶点公式的应用更为熟练,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内容。同时,通过交互式功能,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成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设计,提高学习效率。
(三)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丰富微课的表现形式
现代技术是微课发展的基础,同时,多媒体也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由于学生在使用微课时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教师并没有直接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监督,因此学生很容易走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能够用图表说明的内容,就尽量用图表而不用文字。在例题中,多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图片,以此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对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那么教师在教授完这两个知识点之后,应该在微课中以图表形式将这两个函数的特点进行展示对比,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有更为牢固的认识。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要在微课中多增加更有立体感、现实感的图形或图片,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对图形认识不够清楚的缺憾。与此同时,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或者动画的形式进行强调,如重点文字的展示可以用跳动或者滚动的方式进行强调。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的概念时,可将概念中的“几个整式”“积”这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词中,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概念。
总之,微课的应用对初中数学教学十分便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定会成为重点教学方式之一,从而更好地为初中数学教学发展服务。
三、结语
由于微课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微课概念入手,通过具体分析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对微课及其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微课这种更具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广泛使用。教育者要更好地促进微课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彭伟坚.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下半月),2014(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