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保护环境措施

个人保护环境措施

时间:2022-12-29 11:4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保护环境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保护环境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素养 自然环境 节约能源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神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人品养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物理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渗透了人文与科学自然观的品德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作为未来的公民,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品质、自然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科学教育已关注到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然环境的教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人文负载。

近几年,我们人类遭受了沙尘暴的肆虐,洪水的袭击,干旱的侵扰,都是我们人类无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环境的教育也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与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

1.保护生态,珍爱生命

自然生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头、森林植被、湿地、耕地、生灵都需要我们去保护。

教材中介绍的火力发电、核电站,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利用水利发电的同时也采取了科学的措施保护着三峡的生态环境。

土耳其著名的环保专家库拉勒博士表示,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动一棵树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到爱护一草一木,不伤害生灵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我国政府把环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学之中。

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的污染。认识到噪声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讲到,由于燃烧石油、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化学变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会使林木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鱼卵不能孵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层遭到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原料生成的废料、汽车排放的废气、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标,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事实证明,环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的良好习惯。

3.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有用完的时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认识到节能是继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种能源之后的第五种能源。美国人封存自己的矿藏资源,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能源,保护我们人均很少的资源。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告诫学生,目前从燃烧中获得内能是人类使用的能源的主要来源,但燃料的利用给人类问,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学获取,也可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教材《蒸发》中介绍了用喷灌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来节约水能。1度电的作用,教育学生节约每1度电,了解每转化1度电都要消耗很多资源。“高压输电”减少电能的损失、“热电联产”提高废弃的热量的利用,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资源。《开发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一次激励学生要学以致用,要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三、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

1.将物理学习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按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的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如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地介绍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原子能,既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2.看电视

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电视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栏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学与教育》的节目,像探索、发现中的“极地跨越”“走进非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资源,了解曾经水草丰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样变成今天的干旱、环境恶劣的大沙漠。

3.阅读报刊

让学生留意报刊中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报道,由于学生阅读报刊的条件有限,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增长一些见识。如《人民画报》中介绍的日本人处理垃圾的先进设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沙尘暴的危害等图片,可以让学生传阅。

4.举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讨论环境的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谈谈自己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5.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本地区、全国、全世界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状况,了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的保护工程”、兰州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第2篇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中国家“针对环境的破坏征收环境税”。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な乱怠F浯?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

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

,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第3篇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 な乱怠f浯?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第4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渣,清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及恶臭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畜禽放养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

第六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第七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地处上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第八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竣工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九条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第十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一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索取资料,采集样品、监测分析。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

检查机关和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三条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畜禽养殖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

第十四条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第十五条禁止向水体倒畜禽废渣。

第十六条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十七条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指标,排放污染物或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的畜禽养殖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提出限期治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畜禽养殖场应向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限期治理计划,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计划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项目进行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上述综合利用方案的落实情况。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或其他环境倾倒、排放畜禽废渣和污水的。

违反本办法其他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本办法中的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上述标准作出规定。

地方法规或规章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规定严于第一款确定的规模标准的,从其规定。

第5篇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带有本条第二款所列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电磁辐射,是指广播电视设施、无线通讯设施和雷达等在信息传递中发射的电磁波,高压送变电设施、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工业、科学、医疗设备应用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第三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无线电管理、广播电视、电力、信息产业、民航、铁路、卫生、轨道交通等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本市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第五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负责确认本市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设备的豁免水平。

前款所称豁免水平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对应用或伴有电磁辐射活动免于管理的限值。

第六条建设电磁辐射项目或购置电磁辐射设备的,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未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设备的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电磁辐射的建设项目或设备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要求,建设项目或设备的电磁辐射强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电磁辐射的种类、强度、用途、方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等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并提供污染防治方面的有关资料。

电磁辐射在种类、强度、用途、方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15日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本办法实施前,未办理申报登记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补办电磁辐射申报登记手续。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和国家标准,污染严重的,要采取补救措施,难以补救的要依法关闭或搬迁。

第九条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保持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在15日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拆除或闲置理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对电磁辐射强度和防护距离能够达到规定要求的,应在20日内予以批准。

第十条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电磁辐射的监测方案,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也可以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监测中发现异常的,应当及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市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十二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市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应急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从事带有电磁辐射作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加强电磁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安全责任制,防止发生电磁辐射污染事故。

第十四条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处理措施,在污染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调查,接受处理。

第十五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本市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及时组织监测,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采取相应的控制污染措施。

第十六条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查明事故原因,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事故报告。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事故的原因、性质、污染程度和范围、危害后果和责任等进行全面调查,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依法做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一)排放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拒报、谎报或瞒报有关申报登记事项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拆除、闲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设施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制定电磁辐射监测方案或在监测中发现异常未及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五)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拒绝检查或者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六)未制定电磁辐射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污染事故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事故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十九条对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

一、研究的背景

湄洲岛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外海,北纬25°04′,东经119°08′.距莆田市42 km.全岛地形狭长,东北、东南地势高,中部地势平坦.南北长约10 km,东西宽约2 km,面积14・35km2. 莆田湄洲岛气候是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平均的岛上气温大概为22摄氏度,年平均的降雨量大概为1100mm左右,气候温和,风光秀丽,是理想的度假胜地。湄洲岛是中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岛1988年被列为福建省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妈祖的文化背景,近些年,湄洲岛的游客大大增加。据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管委会5月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湄洲岛共接待游客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支出3.90亿元,增长30.1%。去年,湄洲岛国度旅游度假区共接待进岛游客130万人次,其中接待台胞17.9万人次。2010年上半年到湄洲岛的台胞有2106团队,人数达10.63万人次,同比增20.4%。2010年上半年来湄洲岛的台胞团队、宫庙组团比今年分明增多,过来以中老年香客偏多,而本年青少年游客分明增多。岛内游客数量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环境问题表现的尤其突出,也是制约湄洲岛旅游发展瓶颈的重要问题

之一。

二、莆田湄洲岛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莆田湄洲岛存在水土流失方面的问题

湄洲岛公路网建设发达,迄今为止已建成环岛东路、环岛南路、湄洲大道、环岛北岛等主干道路。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造成了山坡植被破坏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取石、采土,造成地表土层和风化物质更加易因降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是环岛北路,地段挖掘形成的路堑足足深达10多m,我们都知道路堑越深,坡面就越坡,也就越容易受到侵蚀,这个路段已发生了多次的山体滑坡、塌方等现象,这也使公路网的建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湄洲岛在开发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严格保护措施,尤其是人们不合理采石,导致了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岩石在空气中,改变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景观,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也就造成了“绿水青山只见白”现象,并且岛上许多价值较高的石景也已经淡然无存了。随着湄洲岛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基础设施、建房、建筑物的拆迁不断增加。鉴于采土、弃土等工程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审批程序,弃土、废石随意倾倒,未能妥善的处理,有的还甚至直接倒入沟道和沙滩上。还有就是园林绿化工作和项目的建设需要足够量的采土、填土,因而造成公路沿线山体植被和地貌破坏,诱发了新的水土流失,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和为了治理而增加投资成本。当然还有些相关产业比如砖瓦厂的生产,消耗了大量土壤,引发土壤表层水土流失。当然还有些相关产业比如砖瓦厂的生产,消耗了大量地表土壤,也就更是加重了引发土壤表层的水土

流失。

(二)莆田湄洲岛近海存在水和沙滩污染问题

当前湄洲湾周围的海水质量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一类水质的标准,伴随着湄洲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湄洲湾临海工业区的迅速扩大,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不断的向湄洲湾海域排放,船舶排污、海上石油运输的溢油、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不断的加重,导致近海的海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水的质量直线下滑,污染程度不断攀升。不合理的沿岸景区规划,使得好几处的沙滩、奇岩、宝礁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破坏沿岸风景区的主要的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围滩砌墙。二、建筑物延伸到海底。三、在破坏防护林,在上面建高档别墅。四、湄洲岛西侧的修船厂,直接占用沙滩,修船厂未经处理的日常污染直接排到沙滩,使得迷人的金色沙滩变成恶臭逼人的黑色滩涂。莆田湄洲岛近海海水的污染和黄金沙滩卫生条件的破坏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湄洲岛的总体印象,对于游客的重游率将会造成很大的下降,这对于湄洲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

利的。

(三)莆田湄洲岛存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 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 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湄洲岛内的居民和一些商户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或者是由于周围没有处理垃圾的地方,对于生活和生产的垃圾任意排放,使得湄洲岛内很多交通要道以及景区景点内存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湄洲岛的整体美观和环境质量。通过我对湄洲岛的实际考察,固体废弃物已经成为影响湄洲岛整体形象的主要要害之一了。然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主体即湄洲岛的居民和商户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湄洲岛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

三、莆田湄洲岛环境问题对策分析

(一)莆田湄洲岛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分析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防重于治、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面对湄洲岛水土流失的现状,结合湄洲岛地形以及土壤性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治理。首先是植物的种植,选择具备强大的抵抗大风能力和抵抗旱涝能力的树种进行种植,可以选择单叶蔓荆这一树种,它的茎叶狭长,树叶也是特别繁盛,可以非常有效的庇护地面的土壤,而且其覆盖面非常广阔,是治理湄洲岛水土流失的良好物种;其次是使用有效的人工工程治理措施,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结合相应的坡度,给现存的名坑暗洞填上土,减少水体的冲刷力度;最后是进行合理的水土规划,充分重视水土流失这一问题,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坚决按照既定的水土流失保护方针操作。

(二)莆田湄洲岛近海水和沙滩污染治理方法分析

针对湄洲岛近海的海水和沙滩的污染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对污水的源头进行治理,对于那些排放污水的源头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或者直接让其迁出景区;其次是加大对治理污水和沙滩污染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工投入,从而使得水污染和沙滩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最后是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仅仅是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对于当地居民和企业家也要进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宣传,从而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

效果。

(三)莆田湄洲岛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治理方法分析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相对于大气、污水等治理相对要简单一些,不过如果采用的手段不科学,也会产生更多的其他问题。对于湄洲岛岛内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首先是对岛内的垃圾处理点进行合理规划,使得居民和商户的生活生产垃圾有地方可以堆放和处理;其次是把现有存在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整理清除,还湄洲岛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再次可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乱倒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惩罚;最后还是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宣传的工作可以落实到村委会等工作人员的业务考察上,形成一种有效的考核机制,增加宣传和监督的积

极性。

四、结语

第7篇

从前述的马克思休闲理论中,我们知道休闲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里的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它意味着人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命态度。它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的自由活动,享受愉悦心境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在许多休闲农业园中,开展了耕种、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人们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农业园中亲手播下种子,品尝收获的果实,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卸下疲倦、抛开面具、忘却烦忧,置身于美丽大自然中,真正体验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休闲心境,休闲农业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舒适的心声体验提供了机会。

2休闲农业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放松的新方式

近几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不堪负荷的景象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就近选择兼具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休闲农业旅游。随着我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车辆保有率的提高,再加上许多的休闲农业园位于城市边缘,驱车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的地,免去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苦。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强调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在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在休闲农业园中体验采摘捕捞、品尝农家饭、骑行观赏农村风光、感受与众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放松的新选择,也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休闲娱乐的新途径。

3休闲农业使人在体验农事活动中增长知识

休闲农业除了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外,更关注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休闲农业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村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在青山绿水间,花红绿枊下,朴素民风的自然环境中,返璞归真的休闲状态,使人放下面具、放下压力、放下疲惫,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工作的能量,进而使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地挖掘。为此,休闲农业是人愉悦、人享受、人发展的生命状态,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有力践行。同时,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现代社会中,衣食无忧的人们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休闲农业中的闲云野鹤、瓜果蔬菜、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人们在休闲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休闲农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当年就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大约有13年的工作时间和17年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如何利用这17年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自我的结果。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潜力的实现,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永远不会达到发展的顶点。在实现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休闲活动实现的。休闲是一种在自由时间中人的自由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活动和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这一过程,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潜力得以挖掘,从而成就一个新的自我。休闲农业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深度休闲、娱乐和度假的服务理念,为人们在休闲、度假、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途径,因此成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休闲农业使人们在美丽风景中轻松地体验农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人的智育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一种体现。

5建议与总结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开发还存在许多亟待规范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笔者就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的引人之处,正是其所倡导的深度休闲体验,人们正是借助原生态的农业资源,在深度体验和休闲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自由王国”,放松思想、挖掘潜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休闲农业的浅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使休闲农业出现异化倾向。许多休闲农业是在原来的生产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再加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因此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有些休闲农业园只是逛一逛、看一看、吃个饭、摘个果、钓下鱼、聊个天的地方,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休闲农业深度体验的特性。为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体系有利用开展休闲农业的等级评估,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5.2保护环境资源,关注休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倡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休闲农业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这也正体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享用应该是一种非消耗性的使用,应通过自己活动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地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原状。但是,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环境破坏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恶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未能照顾原生态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合理规划,既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也没有把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融入景观中。另一方面是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如,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对休闲农业设施的践踏等。因此,要想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制订相应的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另外,制订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不失为一种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

5.3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收稿日期:2011-06-21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项目“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编号:101042122)资助

作者简介:陈淑娟(1989―),女,广东广州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学生。

0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01-06

1 引言

由于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城市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概念。“低碳生活”倡导人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这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降低碳排放以及保护环境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南昌作为一个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市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南昌居民的日常行为是低碳政策实施效果的体现和依据。因此,市民低碳生活现状是评价低碳政策推行效果的重要指标。

推行低碳生活以来,南昌市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找出了影响市民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的主要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

2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分析

荣彩芳认为,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CO2的排放[1]。曹海英认为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CO2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2]。陈艳认为,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3]。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认为,低碳生活是在保证较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从节电、节气、节水、节油、回收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减少CO2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健康绿色生活。

在全球低碳和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的浪潮中,许多城市都积极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南昌市也投入到了低碳的行列中。现在南昌在积极推行免费自行车租赁,2009年也正式启动了地铁的修建,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居民购买家电,考虑节能环保;超市购物自觉带购物袋的意识也增强;外出点餐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等。这些都是可喜的现状。

尽管如此,在通过调查和分析后,仍然发现影响低碳生活践行方面也存在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与南昌市市民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因素,城市发展因素等方面都有关,理清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对进一步培养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高低碳政策的影响力有很大帮助。

3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的步骤

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Method,ISM)是美国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其方法主要是找出有关研究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手段把各要素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计算机技术计算,逐步提取出各要素之间的间接关系,最终把复杂的要素系统分解成一个层次清晰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它能把模糊不清的关系整理成一个直观的结构关系图,帮助我们分析出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

3.2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的步骤

(1)步骤一。提出问题,找出相关的构成要素。采用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和整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得到系统要素集S,记为S{Sii1,2,…,N },针对讨论的问题设定要素间的二元关系,形成知识模型。

(2)步骤二。根据要素间的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判断要素集中每2个要素间是否存在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aij)N×N。邻接矩阵A的元素aij定义为:

aij1 当Si对Sj有影响时,

0 当Si对Sj无影响时。(1)

邻接矩阵的矩阵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布尔矩阵的运算主要有逻辑和运算以及逻辑乘运算,即:

0+00,0+11,1+11

1×00,0×10,1×11

(3)步骤三。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M。根据推移律特性计算可达矩阵R,计算公式为:

(A+I)≠(A+I)2≠…≠(A+I)r(A+I)r+1 (r≤N-1)(2)

R(A+I)r。(3)

式(2)、(3)中矩阵乘法满足布尔代数运算法则(I为单位矩阵)。这一算法的本质是把A加上I后按布尔代数运算法则进行自乘,直到某一幂次后所有乘积都相等为止,相等的乘积成为可达矩阵。

(4)步骤四。对可达矩阵进行层级分解,并得出解释结构模型。

(5)步骤五。根据系统涉及的理论和经验等知识,对多级递阶有向图进行解释,得到解释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对系统要素进行多级层次分析。将解释结构模型、多级层次分析结果与己有的意识模型进行比较,若不符,返回步骤1对有关要素及其二元关系和ISM进行修正。

4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南昌市市民进行大量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使用德尔菲法对影响低碳生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从个人,政府,媒体,企业,城市等方面,选择出了构成问题的关键要素。本文将影响南昌市市民低碳生活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个人生活习惯、技术革新、政策扶持和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个人学历、个人收入、居民素质、个人消费观、个人低碳意识、能源消费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发展方向与定位这14个方面。

4.1 个人生活习惯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说“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4]。因此,居民的个人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对碳的排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就必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生活中有许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自觉做到就能为低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个人的生活习惯能以小见大,体现了个人的低碳素质。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即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点滴细节做起,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是在践行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有助于整个城市和社会的低碳事业的发展和低碳生活的推行。

4.2 技术革新

为了响应低碳,许多企业会通过自身的技术革新推出一些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低碳产品。若企业研发的节能产品是居民购买节能家电的前提。只有鼓励企业多研发新的低碳产品技术,并达到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才有利于达到低碳的消费模式。

4.3 政策扶持和引导

政策具有引导作用,能有效督促人们,保障低碳方式的进行。积极的低碳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市民的低碳消费理念,提高市民的低碳生活意识。本课题调查主要考虑的政策有:政府给予的节能产品的补贴,对低碳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行免费自行车租赁,使用节能环保低排放的产品。

4.4 法律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市民自觉做到低碳并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完善低碳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限塑令、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等。

4.5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能从居民的思想根源方面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行列中并影响周围的人,并且影响范围广,效果比较显著,适合普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宣传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学校,政府,社会团体与组织,亲友等方面。

4.6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理念,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面入手,充分考虑到能源供应系统、交通系统、垃圾处理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影响低碳生活推行的因素之一。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产业,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5]。

4.7 个人学历

学历高低代表了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的高低,导致了市民对低碳生活的的不同理解和认同程度的不一,对个人低碳生活的践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分析低碳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

4.8 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情况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个人的消费观,导致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差别。这些都将从居民的生活行为中予以反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个人低碳意识程度的差异。

4.9 居民素质

要想倡导低碳生活,必须提高个人素质,这个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切身自觉的加入到低碳环保的行列中来,就是看个人的道德原则和自我约束能力,还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推行低碳最终也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因此个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居民的低碳生活情况。

4.10 个人消费观

个人消费观包括个人的消费价值观、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消费观就会导致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不同的发展模式。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导致了高碳消费行为[6]。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都特别注重生活上的享受,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的高中低消费都夹杂着一些奢侈和浪费。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再是求实求美,而是更多的追求时尚,追求名利。为了这些不纯正的动机,被抛弃和闲置的物品越来越多,给有限的社会能源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耗。要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首先要走出节约消费降低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误区[7]。建立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的科学消费观,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低碳意识,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真正的低碳。

4.11 个人低碳意识

意识是比较深层面的东西,人的行为被它左右着。正确的意识推动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行为。在低碳生活方面,居民的低碳意识能提高个人的低碳素质,影响个人的生活习惯,影响城市的低碳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4.12 能源消费结构

人类社会活动排放CO2同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相关,眼下能源的重要来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8]。而这些化石能源的燃烧会放出大量的CO2。因此说,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CO2的排放量。例如,我国实行的以电代煤、以气代炭的消费模式,就能减少对煤炭的开采量,降低碳素燃料排放的SO2和CO2,这不仅维护了当代人的大气环境安全,还为后人保留了有限的资源,维系了代际公平[9]。

4.13 城市经济结构与经济水平

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指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10]。从宏观方面讲,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低碳事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决策等问题。从微观上面讲,影响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这对于低碳问题的研究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14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南昌市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这是南昌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定位于生态环保的花园英雄城市。有了这个政策的引导,南昌市民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到低碳的队伍中,并且南昌市也努力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力求把南昌打造南昌市民成低碳环保的绿色家园。良好的发展导向,也直接影响了低碳的发展。

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5.1 进行系统化调查和分析,提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经过向南昌市居民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以及与相关的专业老师的深入探讨,确定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与以下14个因素相关,分别是居民的生活习惯、企业的技术革新、政策扶持与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学历、个人收入、居民素质、消费观念、居民的低碳意识、南昌市能源消费结构、南昌市经济水平、城市定位于发展方向。

5.2 列举各因素相关性,建立邻接矩阵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9个导致因素,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因素示意关系图。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得到因素关系图,见表1。

表1 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因素示意关系图

判断要素之间的关系,若行要素对列要素有影响的话,则标为1,否则标为0。根据要素之间二元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见表2。

表2 邻接矩阵

求得MA+I,并对M求幂,经计算,n3时可算出可达矩阵,见表3。

表3 可达矩阵

5.3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可达集合为与要素SI 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 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先行集合为将要素SI 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前因集,用Q(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 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最高级要素集为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若R(SI)R(SI)∩Q(SI),则R(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表4)。

表4 第一级的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

由表4知,满足R(Si)∩Q(Si) R(Si)的,有{1,9,10},故S1、S9、S10为最高要素。找出最高级元素后,把它从可达矩阵中划去S1、S9、S10相应的行与列,从剩下的矩阵中不难发现,满足R(Si)∩Q(Si) R(Si)的是{3,4,5,6,8,11},故{3,4,5,6,8,11}为第二级元素。这时,又把含有S3,S4、S5、S6、S11的行与列从可达矩阵中划去,从剩下的矩阵中继续寻找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直到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通过该方法,我们找出各级所包含的元素:{2,7,12 }为第三极要素;{13}为第四级元素;{14}为第五级元素。

5.4 绘制多级阶梯有向图,得到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最终做出的有向图,描述了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

5.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具有五级的多层次阶梯结构,这个解释结构模型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又向递阶关系。从这5个层级中,结合南昌市的现状,由深到浅的解释一下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1)第1级影响因素包括生活习惯、居民低碳素质、消费观念。这是最表层的影响因素,说明对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要想实现低碳的目标,最根本是从个人开始抓起,只有居民自身有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较高的低碳素质,合理节约的消费观念,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自觉做到低碳。但这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有效,不能超过其他深层次影响因素的影响地位。

(2)第2个级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扶持及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个人收入、居民低碳意识,构成了浅层的影响因素。要想将低碳扩大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必须借助许多必要手段和措施,政府、媒体、法制力量、基础设施都能积极提高低碳的影响力度和践行程度。居民低碳意识也直接决定居民个人能否自觉做到低碳。收入因素对居民有极强的限制性与影响力。

(3)第3级的影响因素包括包括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技术革新、个人学历。这些是比较中层的影响因素,相互没有链接关系,都共同间接影响其他浅层因素。由于江西拥有的高碳能源并不是主要的资源,这为其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自然环境。而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有助于提高效能,减少碳排放。学历对居民的低碳素质有一定影响。

(4)第4级的影响因素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的发达城市相比,南昌算是比较欠发达的城市。城市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南昌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企业技术革新,新能源开发,低碳产品的应用是否跟得上发展的步伐,还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最后都会作用到居民身上,间接的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居民的低碳意识。

(5)第5级的影响因素是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个是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最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南昌作为一个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其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低碳化,生态化前进的,把南昌定位于“森林城乡,花园南昌”这个目标,告诉了南昌市的人们作为这个低碳城市的居民应该有领先的低碳意识,应该自觉从生活出发做到低碳,共同为南昌朝着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也会更好的从低碳环保的方面,监督企业努力做到低碳工作,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并且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6 结语

要改善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提高居民的低碳素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促进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等途径进一步间接改善低碳生活的现状,同时还应考虑到居民的学历和收入状况。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由此可提出针对性对策,引导和鼓励居民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提高低碳的实行广度和效果。

ISM法只能从定性的角度运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影响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影响因素,其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可是在定量上确实有不足。要想得到影响因素对其低碳生活的精确的影响程度,还应进行定量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荣彩芳.低碳生活 应然与实现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12):160.

[2] 曹海英.“低碳生活”崇尚简单自然[J].工会博览,2010(6):32.

[3] 陈 艳.低碳风下我们该如何生活?[N].山西日报,2010-3-19(7).

[4] 范素平.过低碳生活 做绿色公民[J].商场现代化,2009,8(5):53.

[5] 孙智萍,牟志云.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方式[J].低碳经济与社会,2010(4):29~30.

[6] 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285.

[7] 刘 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5):61.

[8] 陈凌霄.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119.

[9] 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1):101.

[10] 冯周卓,袁宝龙.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J].城市管理,2010(5):71~7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Low-carbon Life by Using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aking NanChang City as a Case Study

Chen Shujuan,Yin Qianliang,Li Qi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chang 330032,China)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道德教育为突破口,规范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建设良好校风。以感恩教育、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健康教育、成功教育为重点,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积极在班主任中开展家访活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强化德育管理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班主任培训并完善培训制度,认真开好班主任例会,及时总结并推广班主任工作的好经验,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专题讨论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勤奋务实、卓有成效的班主任队伍,从而不断加快我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2、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1)注重学习。坚持每月一次的的班主任例会制度,明确学习内容,经常将新的信息传递给班主任,要求班主任学习、实践、创新、总结,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适当时候进行一次以“我的家访故事”为主题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2)指导培训。指导班主任开好班会,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要求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感恩教育、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健康教育、成功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德育常规教育等问题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3)深入调研。以“如何让残疾学生快乐成长”为课题开展好德育科研活动。通过经常深入课堂、教室找学生个别谈心,掌握第一手资料。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对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完善班主任工作。

(4)常规管理。本学期制定了新的班级管理考核评比办法,班主任首先要熟悉各种考核内容,有目的的运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争当月优秀班集体和学期优秀班集体。

3、加强处室建设:加强处内部的管理,全体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尽心尽职做好每一项工作,专心致志办好每一件事情,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4、培养学生干部队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本期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本学期将进行容大特教第一届“十佳班长”评选工作,促使学生干部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更多的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鼓励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维护自身权益。

(二)加强爱国主义及学生养成教育,努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丰富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宣传作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和常规教育。继续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教育,通过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本学期的第一周定为 “安全教育周”,第二周为“行为规范周”,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指导,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四个规范”——规范着装、规范仪表、规范语言、规范行为。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队部)制定好“月优秀班级”和“学期优秀班级”的评比制度,全面促进学校常规管理。

3、加强安全强法制教育。学校将在开学典礼上邀请法制辅导员为学校师生上法制课。通过法制专题讲座、收看安全教育宣传片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4、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三·八”节到来的日子开展“我长大了”主题活动;以“助残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月活动;另外利用“清明节”、“五·一”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以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为教育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特色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

第10篇

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环境保护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各类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并落实环境质量任期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使辖区内的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和改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

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突出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

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和建设布局,支持、鼓励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和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资源及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防治污染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和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参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三)统一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管理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稽查工作;

(五)依法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六)组织协调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落实执法责任制。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本省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环境状况公报,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

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组织本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并负责组织监测人员的技术考核工作。

因监测数据发生争议的,由当地或者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技术认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出示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接受检查。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环境监察和环境稽查机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和个人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第三章 环境保护和改善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国家和本省的环境标准,提出划分本行政区域内各种环境功能区的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对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预防保护区和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渔业水域等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当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专项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征收及使用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计划地控制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指标和水质指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第二十二条 沿海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当执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和水土流失。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使用后的塑料薄膜。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第二十四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召开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报送审批机关。

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保护设计篇章。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建成后,应当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产使用。

第二十六条 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评价资质,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法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领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和排放方式、去向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在改变前十五日内向原申报登记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变更、吊销,应当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条 排污单位可以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或者从事环境保护设施专业化运营。

不集中处理的污染物,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求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 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发现排污单位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污染事故,并自发现之日起三日内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缴纳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污染。

征收的排污费应当按照规定用于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提出限期治理的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二条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三条 工业企业应当实行清洁生产,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凡国家和本省规定淘汰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工艺、设备,应当停止生产、使用。

不具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工业企业,不得从事可能造成污染的生产活动。

第三十四条 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标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第三十六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含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严格限制在地下水采补失调地区、海水入侵地区和地面沉降地区开采地下水。

第三十七条 禁止在经营活动中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第三十八条 单位或者个人向大气排放工业粉尘、烟尘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恶臭等有毒有害气体,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应当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淘汰氟利昂等消耗大气臭氧层的物质。

第三十九条 使用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噪声源,应当采取消声防振措施,产生的噪声、振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禁止在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产生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禁止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期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各种活动。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予以公告。

在高考、中考等特殊时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

第四十条 禁止从境外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弃物。进口可作为原料、能源或者进行再利用的废弃物的,应当按照我国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废弃物的进口者和利用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染防治条件。

禁止将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和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体经营者使用。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废旧放射源,应当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备案,并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置;依照国家规定不能自行处置的,按规定运送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

第四十二条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对转出方处以三千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未采取消声防振措施,产生的噪声、振动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以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六)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期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或者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而未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的,责令停止作业,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产使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污染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污染严重,缺乏治理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停业。

第四十六条 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辖区内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或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关部门为建设单位办理批准手续的,由作出该行政许可决定的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作出予以撤销的决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

(二)未依法向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说明不予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理由的;

(三)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不制止、不提出限期治理意见的;

(四)对应当受理的举报不受理,对已受理的举报不调查、不处理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应当制止和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擅自挪用排污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的内容防止污染

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坏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第11篇

下面从组织与管理、教育与宣传、校园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总结。

一、组织与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1)为了加强对“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校级干部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系统规划与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资源,指导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

校长作为组长,非常重视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在硬件建设上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并列入学校年度规划;在软件建设上, 从制度建设、人员分配以及时间安排上,给予充分保障,定期召开主管教育、教学、科研和后勤的负责人专题会,大力推进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

(2)明确以行政副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团委干部、后勤管理人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全面落实节约型学校建设过程中各项任务的部署、协调、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

2.整体规划,注重细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以“营造校园绿色氛围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绿色校园的工作思路,坚持环境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效性。

(1)学校将“建设节约型学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五年发展规划中,要求初中部、高中部、总务处及教科室等部门,按照上级“建设节约型学校”指导精神,制定本部门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着力提高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在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中,通过改善景观设计,合理利用土地、配备物资,营造优美环境。目前,学校南北教学楼后的景观建设已基本完成,增加绿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净化校园空气、还北京一片蓝天做贡献。

在南北教学楼楼顶增加太阳能设备,充分发挥新能源设备的教育作用。在北教学楼楼顶建设新能源利用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该工程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教科研、总务处、团委会等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都针对“建设节约型学校”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教学处要求各学科做好课堂渗透工作,注意发掘本课程中关于“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环保教育资源和“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教育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学校德育处、团委会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节约实践活动,让节约、环保教育落到实处;教科研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总务处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加大对各种教育教学设备的管理和各类公物的检查维修力度,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做到了既保障有力又厉行节约。各部门之间在工作小组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使“建设节约型学校”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3.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节约型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全面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节约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班级财产管理细则》《空调使用管理规定》《学校节约用水制度》《文印卡的使用规定》《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有关规定》《办公用品的采购管理办法》《库房管理制度》《常规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公务车辆的使用管理规定》《学校资源与能源统计、公示和考核规定》《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方案》等,这些制度使节能环保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4.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为了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教科研、总务处等处室,强化责任,定期巡查,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发现有浪费行为的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相应的处罚。节约型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进行协调沟通,对各部门进行评议,提出下一步工作指导意见。

具体做法有:

(1)班级的日常管理。由总务处负责,组织学生成立了班级公物管理小组和垃圾分类管理小组,加强班级财产保管、信息化设备及水电的使用管理,加强废旧物品分类存放和回收。两个管理小组的检查评价与班级的量化评比成绩挂钩,每月一评,并在校园网上公示检查结果。公物检查小组成员还将评比结果以小报的形式每月下发到各班级进行经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垃圾分类的评比工作除了进行网上公示外,还在学校所有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中进行公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环境、关爱地球。

每学年召开一次“班级财产管理十佳表彰大会”,评出全校“十佳财产管理员”“十佳电教管理员”“十佳生活委员”和班级财产管理“十佳学生干部”。通过总结表彰推进班级财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检查记录均以档案形式进行装订管理,既有利于资料的留存,又有助于学生干部的交流和学习。

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①教室有一节课以上不使用,务必关闭电灯、投影、空调等电器。②中午在教室休息时,若没有特别需要,应关闭电灯。③放学时把室内所有电器都关闭。④如发现有任何设施设备损坏或发生故障,马上报总务处或教学处及时进行处理。⑤当室内温度达30℃以上时,方可启动空调机,空调温度设置不要低于26℃;启动空调机时,要关闭门窗。⑥对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存放,由班级分类回收至环保角,由学校定期回收处理。

(2)电子管理,节约用纸。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档案系统等,尽量使用电子文件、电子信箱等进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

①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的优势,大到教师的各种交流材料,小到教师每月工资条的发放,均采用校园数字平台进行,提倡无纸化办公。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个人保存账户”,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使用和交流。②加强文印管理,制定了关于文印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核程序,严格执行份额规定;提倡打印时双面用纸,做到不浪费一张纸。③教师打印、复印的管理,采用刷卡的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

(3)严格控制公用接待支出。本着一切从俭、节约办事的原则,规定了“四不准”:不准用公款宴请非工作关系客人;不准以任何名义公款相互宴请;不准利用工作之便公款安排各种娱乐活动;不准随意提高公务招待标准。

(4)提倡低碳出行。号召全校教职工以步当车,减少车辆使用。对公务用车进行严格管理,派车由专人负责,合理拼车,优化线路,节约用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5)调整住宿生晚自习管理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2011年9月开始,学校将所有住宿生的晚自习统一到图书楼进行,既方便了学生查找图书资料,又减少了电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教育与宣传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节约光荣的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板报、横幅、校园广播站、家长信、集会、班会、学校网站等多种宣传教育渠道,强化“节约型学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用节能环保理念建设校园、管理学校、教育学生。

1.课堂节约教育

课堂教育是节约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把节约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学校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节约、环保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挖掘教材中与建设“节约型学校”相关的素材,并将其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土地、水、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结合人口、资源、能源、土地、粮食等讲明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生物多样化、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教育;在物理、化学等教学中加强水、空气、土壤的污染原理及防治;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在技术的两面性和设计的可持续原则上,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低碳、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教育;等等。

2.课外节约教育

学校注重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除在课堂普及节约理念、节约方法外,还开展了系列课外节约教育活动,保证节约教育的实效性。

(1)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主题纪念和活动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和环保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例如,2013年3月23日,学校开展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低碳从我做起”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学生通过在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爱护环境的决心,通过环保知识揭题竞赛来参与环保知识的学习。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板报在节约、环保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定期开展“节约是责任”主题黑板报评比。利用黑板报报道本班节约先锋的事迹,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人,以身边的事例教育人。学习有关节能小窍门,掌握节约方法,畅谈节约风尚,提高节约的意识。

(3)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将节约、环保教育活动贯穿在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例如:2010年11月科技月中开展了“绿色校园我参与、低碳校园我行动”的主题教育活动;2011年主题为“践行节约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和谐校园”;2013年主题为“绿色校园你我同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4)“节约是品质”废品回收活动。全校每个班级均设有废品回收站,师生所用废纸等可回收物品,由班级分类回收至环保角,由学校定期回收处理,所得费用用于班级管理或捐助生活困难学生。

(5)组织环保知识讲座和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活动。2011年5月12日,邀请环保专家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环境友好意识,形成节能环保氛围,构建和谐校园。2013年5月17日,邀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专家来学校做主题为“现实与使命”的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现场互动参与,让学生“玩中学”“学中悟”,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6)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营造“创建节约型学校”的氛围,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充分利用宣传专栏及倡议书,介绍环境知识,提倡环境道德。

(7)充分利用班级爱护公物检查评比契机,进行节约教育。在每月一评的公物检查评比中,树立典型,写出班级在公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宣传小报的形式下发到各班,并利用校会对全校进行广播交流,增强了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8)学校食堂悬挂有节约粮食的宣传展板,每个学期都开展“合理消费,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浪费;提倡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教育学生劳动成果得之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量力而行、艰苦朴素的习惯。

(9)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节能环保征文活动。2012年我校高一年级的33名学生参加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组织的绿色环保征文活动,其中有2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2013年参加了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主题征文比赛,全校共选出329篇文章参赛。

3.校外节约教育活动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南口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平整土地、植树造林、蔬菜及果树管理等实践,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而强化节约意识。

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收萝卜

4.开展课题研究

利用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节能、环保、低碳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自主学习和研究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好未来的地球环保卫士。

参观清河污水处理

5.国外环保考察

2011年暑假,应德国友好校Geschwister-Scholl-Gymnasium的邀请,我校10余名师生赴德国进行为期11天的环保考察交流。10月中旬,德国友好校来我校进行回访。通过这次活动,师生们深刻感受到,在信息化时代,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加强了解,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将环保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德国环保项目学生来我校进行回访

三、校园建设

环境育人是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三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宗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整修了军民友谊亭、尊师阁、校友亭;完成了初高中教学楼后的景观建设,增加了校园绿化植物种类,扩大了校园绿化面积;加大投入,更换节能设施;引入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学校环境处处体现着健康、绿色、人文的主题。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对学生有着直观的影响。

1.节能设备的安装使用

(1)节约用水,双管齐下。除以上所述对全校师生进行节水教育,加大检查、维护和评价力度外。2011年抗震加固工程实施后,全校所有水龙头(除墩布池外)均更换为感应式节水水龙头,并在显著位置张贴节约用水标志;厕所更换感应式自动冲水阀,将蹲坑下水由直筒式改造为回水式,既减少了异味,又节约了用水量。校园绿化由原来的漫灌改进为喷灌和滴灌,减少了绿化用水。

(2)节约用电,减少能耗。学校教室、办公室照明全部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等节能灯具;新建教学楼楼梯、过道照明开关为声控开关,有效避免了“长明灯”。

2011学年度,加固工程完成后,完善了各建筑物水电分级计量。通过定期检查计量,分析学校各建筑物的用水、用电情况,为设定用水、用电指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用水、用电量的平衡计算,有效避免了管道渗漏、电器老化等浪费现象的发生。2013年学校为总变电柜增加了两台节电保护器,通过节约用电减少电能消耗。目前节电统计工作正在进行中。

(3)增加热计量控制装置,节约热力资源。201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完成了热力管道改造,增加了热计量自动控制系统,对供热区域进行供热时间和温度的控制。针对学校供热时间上昼夜的不同,以及寒假期间的供热特点,进行适时控制,保证了热力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的安装和利用

为了有效利用新型能源,提倡环保节能,学校在南北教学楼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满足了师生生活需求,大大节约了电能的消耗。

学校根据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校园道路整体改造,计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校园绿化和道路冲洗等,进一步减少自来水的消耗。

3.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1)学校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每间教室和办公室都有分类垃圾桶。校园内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和电池回收箱,既美化了垃圾桶周边的环境,又起到了教育作用。从学生―清洁工―回收公司依次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确保了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保护了环境。

(2)充分发挥厨余垃圾处理站作用,两个垃圾处理站基本能够满足两校址厨余垃圾的处理,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变废为宝,为学校绿化提供有机肥。

4.学校新建和改建、改造工程规划,充分考虑节能环保

北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除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使用外墙保温和中空双玻断桥铝窗户外,还将在房顶加强隔热和防水措施,建造楼顶花园,有效降低楼顶热传导。2011年对初、高中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等加固时,都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使用了外墙保温和中空双玻窗户。

第12篇

关键词: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寿命延长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我国档案现代化工作有很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面临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在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说明档案管理已朝信息化发展。如今众多档案管理办法比比皆是,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磁盘档案等,然而影响它们使用寿命的因素也很多。

1电子档案文件及保护

电子档案文件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来阅读和处理的信息,从其载体的形式来看,它不再是传统的纸张和字迹,而是新型的载体材料即磁性载体和光盘载体。

1.1电子档案文件损毁的主要原因

电子档案文件与纸张和缩微胶片相比,耐久性要差得多,除其自身质量的影响外,外界条件对电子档案文件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1.1.1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16℃~20℃的温度,40%-50%的相对湿度是保管电子档案文件的理想条件。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使磁性载体和光盘载体的寿命减少,导致制品发脆。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在高温下很易变形,而光盘的表面只要有稍微的弯曲,都会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读写。湿度大,磁性载体涂层中的粘合剂易吸水、粘连、脱落,使涂层移位和变形,造成记录的信息丢失;还会使磁性载体材料中的粘合剂长霉、水解,导致磁性氧化物分离变成许多碎片并产生斑点,使磁性载体材料变质,永远失去使用价值。湿度过低,则输片时盘基(带基)容易产生静电,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而损坏载体。

1.1.2有害气体的影响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氯气等)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和吸附在磁性载体和光盘表面,分解出酸性化合物或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载体,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造成电子档案文件信息丢失,盘体(带体)损坏,寿命缩短。

1.1.3灰尘的影响

灰尘对电子档案文件载体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坏。如表面灰尘与电子档案文件载体摩擦,使磁盘、磁带、光盘表面产生划痕,引起磁性记录信号的衰减,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同时灰尘还可作为有害生物(主要是霉菌)的培养基不断地繁殖,落在电子档案文件上,软盘(磁带)发霉后,不仅会使数据丢失,而且会污染驱动器读写磁头,甚至会不断传染给其它软盘(磁带)。

1.1.4光线的影响

光线特别是太阳中的紫外线,能与电子档案文件制成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磁盘、磁带、光盘的盘基、带基老化,脆性增大,强度下降,耐久性降低,发生明显的不可逆变化。

1.1.5机械磨损和震动的影响

磁性载体档案文件使用时,磁盘、磁带都是在驱动器内高速运行,长期使用会使它们磨擦损伤,电子档案文件在保存和传递过程中也会产生磨擦、磨损、划伤、弯折等现象,这些都会引起磁记录信息和光盘记录信息损坏。强烈的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物质内部磁分子的排列次序,对剩磁也是一种潜在危害,能破坏已记录的信号。

1.1.6磁场的影响

磁性载体材料中的磁性涂层的剩磁感应强度在记录和读出信息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磁性涂层剩磁的消失,磁性载体所记录的信息将会荡然无存。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剩磁退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影响读出效果。事实上,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着多方面的电磁干扰,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电视机、放大器等。经调查,30奥斯特的外磁强度就会对磁性载体产生磁化效应;外磁场强度超过50奥斯特能产生明显的退磁,就有可能将磁性载体上的信息抹掉,使磁性载体材料失去应有的功效。

1.2如何电子档案文件的保护

[2]电子档案文件一方面以更准确、形象、生动以及最简便的信息记录方式和便于检索、海量存贮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到人们的青睐;一方面又以不易保存,一旦出错,满盘皆无的品性警告人们对其加强保护。电子档案文件载体没有纸张和缩微胶片保存时间长,普遍认为磁性载体保存时间为10年左右,光盘保存时间为10~20年,且保管不善,容易引起故障,这与档案要求的保管期限相差甚远;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电子档案文件的保护。电子档案文件在保存时,要求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

1.2.1软盘(磁带)的保护

软盘(磁带)作为微机系统的重要外存贮器,在数据备份,信息交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使用和保存软盘(磁带),能有效地延长其寿命。

控制好温湿度,防止高温、高湿以及低温、低湿对软盘(磁带)的影响。防止温湿度急剧变化,在24小时内温度变化不得超过±3℃,相对湿度变化不得超过±5%。在使用过程中温度、湿度相差较大时,要在环境中平衡后才能使用。

严禁折弯盘片和触摸盘片表面。折弯盘片会损坏盘基和磁性涂层;触摸盘片会擦伤介质表面,如留下了指纹,会因粘上灰尘使其发霉,导致数据存储出错。一旦磁盘(磁带)发霉,绝对禁止使用,以防损伤磁头;要用干净药棉蘸高纯度酒精洗干净、干燥后才可使用。

保持清洁,不要吸烟,防止灰尘和有害气体对软盘(磁带)的污染和危害;防止强光的影响,不允许紫外光线直接照射在软盘(磁带)上。不可在软盘(磁带)上堆放、压放重物,以免引起变形和永久性损坏。软盘(磁带)存放时,应使其竖直地放在盒内,确保不被挤压、弯曲和折叠。

防止外磁场的影响。软盘(磁带)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要确保不受外磁场的破坏,一定要远离强磁场;库房建筑最好是由抗磁性材料制成的围护结构,磁性载体应存放于抗磁性的框架内,使保存软盘(磁带)周围环境的杂散磁场强度低于l奥斯特;珍贵的档案文件可放在金属盒内保存。另外,还要防止静电作用而引起磁性载体的数据信息丢失。

不能用圆珠笔或铅笔在软盘上直接书写,如需加标记,应先将标签内容填好,然后贴到封套上去。严禁用橡皮筋、绳子、夹子来捆夹软盘,以免造成封套或软盘介质损坏、变形。软盘(磁带)在使用和传递时,要轻拿轻放,严禁剧烈震动和翻滚。

磁带在理想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温度为18±12℃,湿度为40±5%),可每隔3-5年倒带一次;若不能保持上述温湿度范围,倒带间隙应视保存环境不同而相应缩短。倒带速度要慢,倒带卷绕张力要恒定,保持1.7~2.2N(牛顿),磁带倒带后要保持在标准的读写状态。

定期检查及清洗磁带机、软盘驱动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磁性载体材料。磁性载体保存信息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保存过程中,应定期复制,在正常保存条件下,软盘(磁带)可每10年复制一次。

1.2.2硬盘的保护

硬盘采用温氏技术之后,可靠性大为提高。但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也会引起故障;硬盘的损坏大约70%是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对硬盘进行预防性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环境的温湿度和清洁条件。由于主轴电机是高速运转的部件,再加上硬盘是密封的,所以周围温度太高,热量散不出去,会导致硬盘变形,产生故障;但如果温度太低,又会使硬盘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影响硬盘读写效果。因此,要加强对温度控制,采取防潮措施。硬盘虽然工作在一个密闭式结构的密封体中,以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但是若使用环境灰尘过多或太潮湿,也会使呼吸过滤器堵塞,影响空气过滤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硬盘损坏。所以,要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含尘量,并适时清除印制电路板上及主轴电机转子部分的积尘。

减少震动冲击,防止磁场影响。硬盘驱动器应平稳固定好,否则当执行读写操作时,一旦发生振动,磁头易划伤盘片的数据区。因此,硬盘驱动器执行读写操作时,不要移动或碰撞工作台,否则,易使磁头划伤盘片,造成盘片上的信息读写错误。另外,尽可能使硬盘驱动器远离强磁场,如音箱、电台、电机等,以避免磁盘里所记录的数据遭到破坏。

注意防静电。硬盘驱动器的外壳一般都有接地插片,在加电之前就应使其接入微机系统的地线,切不可加电启动后随意插拔。另外,硬盘驱动器中采用了许多微电子器件,对静电均很敏感,同微机系统一样,应注意防止静电的危害。

做好微机硬盘分区表、主引导扇区以及CMOS参数的备份工作,以便系统崩溃时能有效地找回已存储的档案文件。定期对微机进行病毒检查和系统维护工作,使存储在微机硬盘中的档案文件处于一个相对安全易于整理的环境中。

1.2.3光盘的保护

控制好温湿度,防止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光盘载体的危害。保持清洁,防有害气体与灰尘对光盘的破坏。光盘在使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盘片的信息部;光盘使用后应放在盘盒中储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遭受灰尘、有害物质的侵蚀。光盘在保存时,还应注意防止强光(特别是紫外光)和静电对光盘的危害。

禁止用橡皮筋、夹子等来捆夹光盘,以防造成光盘介质的损坏和变形。严禁折弯盘片,折弯盘片会损坏盘基及记录介质。光盘存放时,应以竖直方式放在盒内,确保不被挤压。采用具有防潮、防磁、防静电等功能的储存柜有利于光盘的保存。光盘在正常的保存环境中,每隔10年~15年复制一次。

1.2.4优盘(闪存)的保护

这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的存储载体。

优盘的优点:与软磁盘相比,存储容量大,读取速度快,稳定性好;使用方便,使用USB接口,即插即用,不需要任何驱动器,Windows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都自带驱动程序。

优盘的缺点:目前价格相对较贵,保存寿命还不能完全确定,缺少通用标准。

优盘的维护:闪存介质理论上可反复使用10年,但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操作规范、产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故在平时使用中要注意闪存的维护。

注意使用环境。普通储存设备在-20℃—55℃,湿度在65%时仍然可以正常使用。1GB以上的产品性能条件更加宽松,最高规格的产品的工作温度普遍是在-20℃—65℃。如果超过这些指标的环境,建议避免使用,以免损坏移动储存设备。

正确插拨。虽然移动储存设备支持热插拨,但在卸载设备前,一定要等到计算机对储存设备的读写完毕时再进行,否则很可能损坏硬件设备或者破坏数据。

减少低格次数。使用时如果发现闪存盘的盘符丢失,容量骤减或传输数据经常出错时,可尝试通过低格来修复。可是经常性低级格式化会损伤硬盘的介质,影响FlashRam的寿命。基于Flash存储技术的内存设备在工作时是通过二氧化硅形状的变化来记忆数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小,频繁地初始化操作会加剧Flash芯片的老化。

从发展趋势看,优盘可以完全取代软磁盘作为小型移动存储的介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文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加强对电子档案文件载体的研究,并研究保护它们的技术方法,以便延长电子档案文件的寿命。

1.3电子文档几方面保护

1.3.1电子文件设计制作时的保护要求。主要[5][1]包括文件制作系统的设计和制作时要系统设计出确保文件在形成中和公务流通中,以及归档长期保存过程中保障其原始记录的真实、可靠、长久可读的相关保护技术。

1.3.2利用传输中的保护技术。主要指电子文件在执行公务活动的流通过程中所遇到的保护问题。重要的是网络传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1.3.3脱机归档材料的保管技术。主要针对载体的保护和内容的不断迁移技术。

1.3.4记录信息恢复技术。对因各种被污染、被破坏的档案信息进行恢复的技术。

2电子与纸制档案两者差异及保护

2.1电子文件形成中的保护技术

电子文件形成保护技术是指文件在形成时通过软件工程和相应的文件管理制度确保文件的真实、可靠、长久的技术。这方面主要涉及到标准(兼容性好)而安全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确保文件可靠性的各种监控、保障技术,如备份措施、加密技术、电子签署技术、审计跟踪技术等,以及相关的登录认证、访问控制、法律凭证依据等技术。有学者认为:“如果文件的生成者不从电子文件产生之时就采取措施来保证它们的可靠性的话,未来将没有多少文件值得保留”。④这种文件形成时的保护技术如同纸质档案形成时,对载体和字迹重视一样,以确保文件从形成那一刻起就贯彻保护的原则。

2.1.1利用传输保护技术

利用传输保护技术主要指档案在开放的网络传输中的保护问题。如安全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信息污染环境的控制技术(包括防计算机病毒技术)、防黑客攻击技术、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等。

2.1.2保管技术

保管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可借鉴纸质档案的保管技术,因为电子档案也需要保存一定量的信息载体,这些物质实体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有关保存环境的温湿度调控、防光、防尘等技术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针对电子档案材料结构的多样性、复杂化,库房中的管理措施更应注意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形式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保存环境的特殊要求。

2.1.3信息修复技术

信息修复技术是指信息一旦被破坏和污染后的恢复和抢救措施。如杀计算机病毒技术、数据库修复技术、保持电子信息长期可读性技术、磁盘、光盘等物质载体破损的修复技术等。

2.2电子档案与纸制档案差异及纸制档案的保护

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时代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2][5]。

2.2.1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2.2.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

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

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

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2.2.3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

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1)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2)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3)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DA/ODLF,IRDS……,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2.2.4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文件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文件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电脑病毒是一种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因此,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

目前,保护电子文件信息不被修改、盗窃、删除的技术途径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法、数字水印法、数字时间印章法等。其中,数据加密法是指按确定的加密变换方法对未经加密的数据作处理,使其成为难于识读的数据;数字水印法是利用某种技术方法把作者的标志如印签、花纹等隐藏于电子文件中,电子文件如被拷贝时,这些标志是不会被拷贝的。这些保证了电子文件信息的唯一属性。数字时间印章法用来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不受损害,若归档的电子文件被修改、删除,该文件生成时在网上登记的时间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保护电子文件信息的技术只能是相对的,因为电子文件的加密和解密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

2.3纸制档案的保护

纸张档案之所以采取保护原始制成材料的方法,来达到保护档案原始记录的目的,是因为档案的原始记录被封闭在原始的制成材料上,二者不可分离。[5]纸张档案中的原始材料和原始记录共同构成了我们熟知的“原件”。在这个“原件”上,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所包含的内容,诸如“特定的内容、载体、字迹材料、体例、格式以及有法定效力的签署、印章等,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人们都有理由对它的原始性表示怀疑。原件还必须是由特定的作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制作完成,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也可以作为否认其原始性的依据。所以“原件”对纸张档案所涉及的原始记录性的特征表现的一览无余,它的存在和长久保存可以把纸张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完全保存下来。

3胶片档案及其库房保护管理

3.1胶片档案的结构组成

3.1.1黑白胶片的结构组成

各种银盐型黑白胶片虽然其用途各有不同,但其结构却基本相似,一般都是由保护层、乳剂层、防光晕层、底层、片基、背涂层等几个部分组成。

3.1.2彩色胶片的结构组成

彩色胶片由保护层、感蓝层、感绿层、感红层、底层、片基和防光晕层组成。

3.2胶片档案的保管

胶片档案的保管就是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科学的方法,克服与限制可能损胶片档案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达到安全保管胶片的目的[4]。

3.2.1装具

1)装具材料。用于制作装具的材料主要有纸张、塑料和金属三类。

用纸张制作而成的胶片装具有纸卡、纸袋、簿册和纸盒等。制作胶片装具用的纸张应为表面光滑的中性纸张,含酸量较高的纸张或含有硫或二硫化碳的玻璃纸不宜用于制作胶片装具。用塑料制成的胶片装具有片轴、片盘、片盒和封套等。胶片装具应使用化学性能稳定、不易老化、耐腐蚀、不释放有害气体的塑料。金属可用于制作片盘、片盒及柜架等。所用金属材料一般为经过氧化处理的铝或不锈钢,也可使用经过喷漆、镀锡或其他防腐蚀处理的金属材料。

2)装具类型。根据密封程度,胶片装具有开放式、密闭式和密封式三类。

(1)开放式装具。这是一种能防止胶片遭受机械性损伤,但不防光,并可以接触到周围空气的装具。这类装具有开窗卡片、片盘、片夹等,短期保存的胶片档案可使用这类装具保管。

(2)密闭式装具。这是一种能限制胶片与周围空气的接触,并可以防光、防尘、防机械损伤的装具。这类装具有封套、片盒、平片箱等,短期保存或长期保存的胶片档案均以使用这类装具保管。

(3)密封式装具。这是一种能完全切断胶片与周围空气接触,并可以防光、防空气污染防潮的装具。这类装具有密封式平片盒、密封式卷片盒、密封袋等。主要用于胶片的长期保管或耐久保管。

3.3胶片档案的保护

保管胶片档案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胶片档案的使用寿命,而做好库房管理工作则能为胶片档案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和条件。胶片档案由于制成材料的特殊性,因而在库房管理方面有如下具体要求[5]:

3.3.1控制温湿度

胶片档案对环境温湿度要求较为严格,控制好库房的温湿度在胶片档案的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档案局1987年正式颁发的《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保存一般胶片的适宜温度是14℃~24℃,相对湿度为45%~60%;保存母片的适宜温度是13℃~15℃,相对湿度为35%~45%。在保管胶片档案的过程中,有条件时应在库房内安装空气调节机和除湿设备,以控制库内的温湿度,最大限度地延长胶片档案的寿命。

3.3.2防止阳光照射

阳光直接照射在胶片上,会使胶片变色、脆裂。保存胶片档案的库房最好选用无窗库房。库房有窗时,可加设外遮阳和内遮阳设施,也可以把窗户密封起来,以防止阳光直接照进库内。

3.3.3保持库内清洁

搞好库房清洁卫生工作,是防尘的措施之一。因为灰尘能随风飘扬而散布到库房,而要杜绝灰尘的来源,除库房围护结构内表面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外,在库房日常管理中,定期进行库房清洁卫生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3.3.4注意预防火灾

胶片制成材料多为易燃性物质,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胶片保管过程中,胶片库房要远离火源;要禁止将火种,如火柴、打火机等携带进库;严禁在库内吸烟;库内禁止使用明火;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库内应设置气体灭火设备和自动报警装置。

3.3.5加强检查

胶片入库时,均应严格检查验收。要认真检查胶片有无影响阅读的划伤、手印、污迹,有元受潮、脆裂、生霉现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胶片应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进行处理。在库房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并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可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随时观察和发现胶片的异常变化,以免造成胶片严重受损。

此外,当库内外温湿度相差较大时,胶片进出库房前应在调节室或调节柜中进行温度和含水量调节后方能进出库房。

4声像档案及其保护措施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影像、声音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声像档案是一个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湖北马房山区)发现,声像档案普遍存在着归档不完整、保管条件差、管理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和声像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声像档案管理严重滞后于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4.1声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声像设备存在着"一硬一软"的现象

"一硬"是指声像设备数量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作需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声像设备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的161个单位中,仅有21个单位没有声像设备,占13%,87%的单位都有1台以上的声像设备,设备总数达671台(架)。从总体讲,声像设备可算比较"硬"。"一软"是指声像设备管理之乱。有101个单位没有制定声像设备管理制度或相应的使用要求,占62%,致使有的设备闲置,没人会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设备存放在科室或个人手中,没有合理利用;有的设备使用人员不明确或频繁变动,设备不能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了"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而且"软"的方面直接影响了"硬"的方面作用的发挥,最终造成一些重要活动没能及时摄录,档案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给以后声像档案的产生及归档留下了隐患。

4.1.2摄录人员中存在着"一强一弱"的现状和两种误区

摄影录人员在各自单位中直接从事着产生声像档案的工作,并决定着声像档案的数量和质量。调查反映出在摄录人员中存在着"一强一弱"的现状。"强"表现在所调查单位的443名摄录人员中,有专职156人,兼职287人,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2%。队伍强大、年龄适中、文化程度较高这是"强"的一面;"弱"表现在443人中,专业工龄1至5年者381人,占86%,5年以上者仅占14%。经过专业培训的共68人,仅占16%,其中1至3个月短训(摄录专业)的66人,专科毕业2人,有84%的人都属"自"。专业工龄短、专业知识及技能普遍较低这是"弱"的一面。

事实证明,摄录人员"弱"的一面影响了"强"的一面发挥作用,加上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声像档案管理上的不规范。也就是说,产生声像档案的第一关棗形成和归档不把好关,待用时再靠档案员去催要或档案馆去征集,那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5.1.3声像档案管理混乱,问题复杂

1)管理制度不健全,声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调查中有75个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声像档案管理制度,占47%,有半数以上的单位处于无章可循的自由形成、自由处理状态。据调查,声像档案的管理主要存在着3种形式:一是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形成随时移交,仅占26%;二是各科室一年一次移交档案室,占35%;三是由科室分散保管或个人保存,占39%。由此表明有五分之二的单位声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的单位虽有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2)档案意识不强,声像档案难以及时完整归档

声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底片需同时归档,影像需辅以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就是摄影人员自己也难以追忆齐全和准确。调查发现,有近20%的单位有积存照片没归档,且多数照片、底片早已分家或已无底片,文字说明更难说清。本来是很珍贵的照片,却由于没有及时归档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从录音、录像带的归档情况来看,更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单位都是"一盘带子反复用",原始录音(像)没有保存下来。另外有些部门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珍贵的声像档案,虽管理不规范,但当档案部门去收集时,往往不愿交。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意识不强,对声像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3)保管条件差,声像档案难以长久保存

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而调查发现,只有广播电视局、韩村河村等少数几个单位设置了声像档案室或配备了声像档案专柜,其余各单位都将声像档案存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底片粘连变质,磁带受损等,不利于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一旦发生问题,悔之晚矣!4)收集渠道不畅,声像档案馆、室藏匮乏

区档案馆是全区永久保存档案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基地。但目前馆藏声像档案极为匮乏。基层单位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照片档案散存在个人或科室内部,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正是由于多年来沿袭下来的声像档案分散保存,难以及时完整归档统一管理,致使基层档案室声像档案不齐全,档案馆的声像档案也就没了来源。源头没控制住,加之征集措施不得力,渠道不畅,造成今局面。

5)区域性重大活动档案失控,声像档案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每次区里或基层单位组织重大活动,召开重要会议,都安排人员摄录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像档案。其中一些在报刊上刊登或印成图书、画册对外发行,但在档案馆(室)却找不齐这些原始档案。分析原因:一是多个单位同时参与的大型活动,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各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各自负责一块工作,相应形成的档案材料缺乏协调、统一、集中,活动结束后,档案材料也各归东西,声像(包括文书、实物等)档案流失在所难免;二是从筹备到结束没有归档要求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贯穿始终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也造成档案材料流失;三是有关专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形成的档案不及时归档,用完之后就归为已有或是下落不明,又造成档案的流失。

4.2[5]加强声像档案管理的保护

4.2.1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搞好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主管部门的事,更是各立档单位乃至全社会的事,而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从这几年的经验看:一要争取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二要抓住机遇,服务中心工作。档案主管部门、各立档单位要善于抓住机遇,结合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通过馆、室藏档案以及生动的利用实例,发挥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4.2.2加强管理,制定办法,狠抓制度落实

要改变声像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此项工作很必要。区档案局将与有关部门配合出台《房山区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各立档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对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永久、长期保存的声像档案应定期向区档案馆移交;在此基础上要狠抓落实。要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之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以确保声像档案归档质量。

4.2.3加强监督,分类指导,注重业务培训

针对声像档案管理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年度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单位现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力争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人员、设备、档案管理都比较规范的单位,要巩固提高,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对有设备、有专业摄录人员,而档案管理没跟上的单位,应在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强指导和监督,促其逐步规范管理;对问题较多、基础薄弱的单位,要限期建档,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不留死角。注重业务培训,全面加强对摄录人员、档案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形成好、保管好声像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2.4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

从长久保护和利用考虑,声像档案要求恒湿、恒温、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而目前声像档案保存条件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短时间内都配齐专柜或设专室又不现实。我们认为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是当务之急。首先,声像档案要独立成卷,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远离光线、磁场等;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检查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

4.2.5全面出击,形式多样,疏通收集渠道

要实现声像档案收集完整,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物质保障,建立并疏通收集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收集也很重要。结合地区实际,各立档单位、区档案馆要全面出击,采取多种形式收集。主要有:①通过正常移交接收。科室移交档案室,档案室移交区档案馆。②重点单位、重点科室重点收集。对本地重点单位、立档单位重点科室产生声像档案比较集中的,要有重点地强化收集,经常沟通及时掌握情况。③重点人物(摄录人员)直接征集。有一部分摄录人员除担当本单位的摄录任务外,还被指派(或聘请)摄录本地区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城市建设、外事活动等。对保存在这些人手中的属于归档范围的声像档案,要多方努力,登门收集和征集。④广泛的社会征集。对散存在民间的声像档案,运用发公告、发文件、上门实地寻求等形式,采取有偿征集、无偿捐献、建立名人全宗、个人代存等方式广泛征集。

4.2.6建议档案主管部门参与全区各类重大活动

针对地区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档案失控、声像档案流失严重的现状及产生的诸多因素,应采取档案局、馆直接参与的办法,由主办单位通知档案局派专人摄影录像并负责其他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以确保全区重大活动产生的档案(特别是声像档案),得以及时、齐全、完整地归档,统一管理,方便各方面利用。[来源

参考文献

[1]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国家档案局编著:《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86页。

[3]赵淑梅《关于界定档案寿命的一些思考》,《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6期,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