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10-26 12:29:17

职场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 应用写作教学 职业意识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起,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用文写作在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方面都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进步、发展,写作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就越发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应用型和职业技术院校大多将《应用文写作》开设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其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学生重视不够。同为公共通识课,《应用文写作》不像《大学语文》有文学意蕴,不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为考研必备,也不比《大学体育》类的课程接人气,学生普遍将其列入边缘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时间有限。应用文内容庞杂,种类有几十种,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职场关系密切的有十多种,本科16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文种繁杂的应用文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次,教学方式我弧Sτ梦男醋骺纬唐重理论阐释,教师大多都采用讲授法,即按照文种的类别,依次讲授其文种特点、写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项等。教法较为程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弱化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职场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职场中需要具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关系、处理事务的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价值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包括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职业的能力。

一.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为用而作是应用文写作的源动力,实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质上,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体现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更不必说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文体。基于此,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从职业、就业的目标设置课程。

为了增强职业意识,不同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所体现,因而在教学内容就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几种党政公文和常见的日常事务文书计划、总结外,不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梳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罗列出教学重点。以本校为例,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法律事务文书;酒店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文书,如演讲稿、欢迎辞、开幕词等;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事务文书;广告专业侧重讲授广告词、广告策划书等。虽说本校通识公共课教材统一,但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还可结合专业特点,自主补充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种。如工程项目的专业在教学中开设招标书、投标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网络新闻、微博的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未来职场息息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职业意识的需要将成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直接驱动力。

二.模拟职场任务,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文种类别以章节编排,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信息文书、毕业论文等是编写的普遍体例,其中文种理论阐释的比重偏大,从概念、特点、种类、结构到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分析。教师若参照该体例进行讲授,对学习者而言,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性与实际情景脱节致使其积极性不高;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致使学难以致用。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如何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实用又够用?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该教学理论即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各要素,为学生设置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据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职场情景,模拟职场工作任务,从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职业为中心可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法商学院为例,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对象大多是企业,所以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类应用文种的拟写和使用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采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有针对性的设置职场求职、职场策划、职场沟通、职场事务几个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每一个项目中模拟职场任务,将学习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场任务高度对接。如职场事务项目中虚拟一个“新产品会议”,工作任务中首先要召开新产品研发工作会议(会前的的计划、通知,会后的总结、简报、纪要等),然后新产品研究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通过职场任务的步步推进和典型工作场景的设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兼顾了应用文写作所需的语言技能和胜任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借力微课互联网,创设职场情景

学习写作理论,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纲要。而应用文文种类繁多,课时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写作理论?如何准确驾驭文体写作技巧?如何实现理论到职场场景的能力转化?作为一门行文规范程度较高、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应用文写作不妨借力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高效优势,变革传统重讲授和例文式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时长短、主题集中、内容精要、视听结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几分钟内聚焦写作理论的重难点,缩短教学讲授时间,以可视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理论和写作案例情景。鉴于典型的写作案例是学生陌生的、具体的职场情景是学生未曾接触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很难主动地将学习中的“知”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在具体的应用写作实践中,作者是谁?在整个事务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文种写给谁看?他和作者关系如何?撰写的应用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好之后在什么场合使用?一系列处理写作应用文类需要的组织、协调、应变、创造能力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现实性的职场情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对具体事务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处理信息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留更多的实际写作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创设职场情景,把写作任务放在情景之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实战演练。如总经理下达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任务,设计部电脑设备陈旧请示更换新电脑,销售部人员紧缺申请增加人手。在模拟整个职场事务中,加深学生对几类文书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写作知识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义上,微课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评估职业角色,拓宽评价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由一张试卷来决定,一场考试和一两次作业的考核与测评容量有限、手段单一,致使学生临时突击、背诵写作知识要点来应付,但机械记忆写作理论知识并不能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下,毕竟生活和职场都是动态而真实的。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估体系,即考察写作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模拟的职场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行文过程中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进步程度等动态表现。这种评估体系重在全面评价学业成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的潜在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在模拟职场情景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比如学习、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主动、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是否进入职业角色,技巧运用如何;学习、写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规范、表词达意是否妥当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场在课堂,检验学以致用的舞_在社会生活和职场。测评职业写作水平即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培养,是否在角色的体验中认知、承担了多种职业能力的锻炼。例如学生为校广播台的投稿,为院系活动提供的应用文稿,为实践基地完成的项目稿甚至撰写的中期论文,都可以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只有重视写作实践,才能让应用文教学的“学”与“用”真正联姻,才能切实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助力。

结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材内容的整合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多元科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素出发,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不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应用写作的技能转化到就业和职业应用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应用文书写作教程(第二版)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晓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应用写作.2015(03)・

[3]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4]杨谨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05)

[5]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J].职业与教育.2007(09).

[6]赵春辉,孙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高职专家型教师;能力研究

为了科学、客观、系统地得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访问。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调查范围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调查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教学管理者40份、市场营销专业教师60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5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并抽取了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电话复核,以检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为120份,合格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科教研能力等13个方面。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对调查问卷获取的原始数据,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分层处理。定性方面,主要对收集的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客观的结论。

一、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主动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念:最重要占62%,重要占38%,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具有潜心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培育新人的高尚师德。热爱祖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二、具有优良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具有职业教育理论、专业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法理论,具有精深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营销实践的操作技能,能以宽厚的教育理论、丰富的知识内容、最新的学科信息、现代教学手段来实施市场营销教育教学。同时还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并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完善的教学监控能力。

三、具有丰富灵活、高效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备5到10年的教学经验:最重要占67.33%,重要占32.67。教师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有教学经验丰富,能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教学情境,作出迅速准确地预测和自如地调控,以出色的教学设计和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设备的能力、教学成果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善于凭借敏感的信息意识,运用多种媒体广泛收集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善于将获取、处理信息的技能传递给学生。

四、具有突出的教科研和教改实践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科教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可多选):其中,撰写专著、编写教材、教学成果占12.67,、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占9.33%,申报课题、撰写专著、教学成果占9.33%。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有教科研素质,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创造性,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新知识及最新职业教育理论,把握营销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提炼和鉴别出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新颖、独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提出质疑,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特征集中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既要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又要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

参 考 文 献

[1]曾玉华.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1(3)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职场英语;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具备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的能力,我校开设了《职场英语》课程。该课程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同时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套比较有效、崭新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那么,中职《职场英语》如何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职《职场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大纲》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指定性文件。《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大纲》指出,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近几年,通过对顺德区相关外贸企业走访、调查以及我校毕业生(2007-2012届)就业跟踪,在参考《全国职场英语考试(一级)指导用书》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场英语》教材,设定了求职与招聘(Job Hunting)、组织结构概述(Company Structure)、日常办公(In the Office)、公务旅行(Business Trip)、来访接待(Receiving Guests)、会议安排(Meetings)、产品与销售(Products & Sales)、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等8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对未来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整个模块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口头和笔头交际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教学特点。

二、中职《职场英语》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策略

职场英语(Workplace English)是针对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强调行业岗位中常用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职《职场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仿真“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协作”和“交流”中,达到学习和掌握新内容的“意义建构”目的。

(一)以教师为主导,创设真实可信的情境。

“情境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具的选择,还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使学习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具、多媒体、网络等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更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交流的认知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或设置问题使人困惑,或限定场景有的放矢,或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或视觉冲击引人入胜,等等。

例如,在进行Company Introduction的教学时,教师打扮成职业装,给学生以庄重的感觉。接着设疑,“Suppose our company is going to attend the Canton Fair next month for the first time and no one knows our company before, what should we do?” 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介绍自己的公司。学生纷纷回答,“We should introduce our company to the customers.”教师接着往下问,“How can we do that?”学生们各抒起见,有的想做一个Company Introduction Brochure,有的想做一个Company Introduction Video,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教师再次发问,“Good job class, but what is company introduction about?”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教师趁热打铁,借助美的集团(Midea Group)在Canton Fair里所制作的公司介绍短片顺理成章地进入主题。伴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影视、图形、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信息动态地被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学生仿佛进入了真实的情境,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协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协作包括自我协作和相互协作,前者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后者则是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如在进行Midea Group的教学时,先在Canton Fair基础上作Company Introduction情景设置。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以8人为一组,找出Company Introduction所包含的内容:company history, company structure, job description, corporate culture, main products.接着分步骤进行学习,如进入到company structure 和job description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给公司命名,并描绘公司架构图及其职能部门。同时,一些学生利用google翻译工具、爱词霸和金山词霸等描述岗位职责,一些学生负责制作PPT。此外,剩下学生负责统筹、校对,等等。

这样,小组各个成员通过协作,共同参与配合,完成Company Introduction中的company structure 和job description的PPT制作,分配好各自所属的部门并且做好口头介绍的准备。这过程,教师起着引导、帮助和支持的作用。学生经历讨论、质疑、探索、思考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显著。

(三)以达到意义建构为目标,进行“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将会让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从而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和协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锻炼联想思维和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如前面所讲的有关公司的main products,每个小组基本已经确定好本公司的名称和业务类型,确定公司的主打产品时,小组成员“交流”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产品要质量好(high quality),有的学生认为产品的价格要合理(reasonable price),有的学生即认为要符合环保要求(environmental friendly)……经过学生们的思辨和修正,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便形成,从而实现了新知识的建构。

(四)以选择、加工和处理为手段,达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讲授完Company Introduction后,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体归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PPT,并用英文进行口头介绍。各小组成员注意分工合作,通过收集、整理和加工,最终完成任务。职场英语立足于职场,熟悉公司情况,尤其是对部门的设置和职责、产品介绍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来访接待、会议安排、产品与销售、客户服务等模块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为了提高中职《职场英语》教学效果,中职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引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协作和交流,构建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技能;市场;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前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中者是培养目标提出的依据,后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所以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

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相应专业一技之长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向或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做到能适应或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强调了所学专业,并非泛指一般的一技之长,或无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有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并有一定专业理论的人,往往能触类旁通,成为某一行的技术带头人。

高技能是指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里强调高技能有两点应把握:一是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而言,它只求理论够用,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实践、重在技能;二是相对于中职而言,它培养的并非只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而是高技能人才。这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

二、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适应社会市场;二是要适应就业需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风险、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贴广阔的经济社会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高职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它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多变的,社会是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灵活的。高职院校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应注意两个及时调整:一是办学思路的调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正确的办学思路;二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为社会、为市场提供实用人才。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第三,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也包括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或“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就业率。

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市场是变化的,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二)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人要生存,人生价值要体现,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达到。对每个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职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让失业率降到最低点。扩大就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之所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扩大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肯定,又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思想道德、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指导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择业、创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既使自己比较准确地了解对方,也使对方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三、必须认真抓好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与技能、素质三大教育

抓好三大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学生以学为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要学技能;不仅要学职业技能,更要学职业道德,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三大教育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统一整体,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敬业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二要融人业务教学的全过程;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文化理论和技能教育。这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开展这一教育时,我们应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必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更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工科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应各占一半,文科、管理类学生,实践课应不少于40%。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实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之具备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产学研活动尽量组织相关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指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不断加强,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5—11—08.

[4]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审原则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执行性文件,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工作,是专业教学工作关键所在。因此,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即使是传统专业每年都还要进行调整与更新,对新职业方向专业更是不遗余力、倾注大量心血。倘若没有教学经验和职业经历,想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很难的。我们应该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经充分的职业分析、市场分析、论证与研讨,集大家所成,可由一人执笔起草,最终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并审批。这一系列程序应作为教学管理常态加以规范,建立审批制度,降低其质量风险。因此,上级主管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规范其管理。审定应当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最好是经两人以上签名审阅,方可生效;审阅人员中应有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

二、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按课程性质可分为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能力课程,其中职业知识能力课程按类别又可分为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笔者主要论述的是职业知识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原则。

1.特色原则。每个学科、每个知识领域、每个行业、每个工种都有其各自的个性与规律。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围绕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开发相关应用型、实用型课程。不能局限于校内老师的知识技能范围来设置课程,校内老师能力不及的就外聘,要确保专业的办学特色。

2.市场原则。瞄准市场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专业课程设置毫无疑问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位需求,甚至设置超前性课程。

3.应用性与实用性原则。当今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职业素质课要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即理论的应用性;职业技能课需强调实用性,还原职教属性。

4.师资能力原则。一方面,要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用足用好教师技能。另一方面,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抓,有计划、多途径地培养专业教师,以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教师有专长,学生才会有特长。对新入校的教师甚至硕士教师也要先放到企业一线挂职进修学习,方可安排上相关的课。

5.学生能力发展原则。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专业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相关行业的延伸服务能力。这不仅可提高专业技能的含金量,也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转型就业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只有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着眼于市场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开设课程。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理念来说,就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

三、整合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教学

1.整合教学内容以模块项目形式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选择“2+1”的教学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使得如何实现学习成效最大化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现有的课程里有不少内容是交叉重叠的,尤其是理论课程,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现代酒店管理学,就可以不再开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应根据职业特点以模块或项目组织教学。每个模块或项目教学都应体现知识的应用性或技能的实用性,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行业特色。

2.加大实训课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的实训课时应占总课时的50%以上。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品调制和酒吧经营管理、插花、茶艺等技能型课程的实训课时必须超过50%,因为其中含有相关职业资格的考证培训,如客房服务员证、餐厅服务员证、点菜师证、调酒师证、花艺师、茶艺师、公共营养师等。学校一般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因学生顶岗实习后,难以再回校集中,毕业双证就难以保证。

3.突出理论课的实用性。专业素质课要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应按应用知识模块来组织课堂教学,不宜像本科生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中国教育台师说栏目中由张勤主讲的《妙用性格》,就是典型的模块教学。她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生活中不同性格人的特征,根据这些个性特征处理职场中的君臣关系、同事关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甚至探讨恋爱对象的性格匹配等人们关注的问题,把性格分类理论演绎得非常到位,使人记忆深刻。又如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一般教材理论性太强,那些营养成分及含量都变成了乏味的数字,最后能记住的东西甚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手中食物的食性,从中医学角度诠释养生观点,为让中国餐厅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科学养生的文化阵地打下基础。英语教学应突出前厅、客房、餐厅、酒吧咖啡厅等职业岗位的听说能力训练,让理论课能充分展现它的实用价值。

四、如何确定核心主干课程

1.根据专业方向定。现在酒店管理专业分方向办学已成发展趋势,专业的细化为课程细化奠定了基础,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也就更加明确。

2.根据行业特点定。酒店行业是典型的窗口行业,酒店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文明中国的缩影,服务员就是城市形象的大使、中国文化的大使。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形象好,语言沟通能力强,服务技能娴熟到位。外语在酒店的应用尤显重要,一般高职生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英语能力就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41-02

0 引言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其本身具有育人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职场特征,对建设职场化校园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各具职场特色的校园文化。

1 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及特征

1.1 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构建科学系统的突显职场氛围的高职校园文化,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校品牌意识,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创造高职教育一流院校,成就高职教育名牌,即熔铸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品牌高职院校。世界著名品牌无不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消费者。高职校园文化支撑着学校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

1.2 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职场化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员工师生互动形成的一种以(准)职业人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突出职场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对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深入实践和研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职场化校园文化是要超越“校园空间”,融通社会与院校、链接行业与企业、贯穿教、学、做、用全过程的特色文化。

1.3 职场化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准职业人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师生通过对行业企业门店岗位规则、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行的培养、领悟和体验,逐步形成(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诚信敬业、积极主动、精技强能、团队协作、竞争进取、实践创新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二是职业人角色主体性。就是在高职院校准职场环境或者真实职场环境中逐步培养师生群体和个体的职场化角色意识、角色素养和主人翁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精神。这里引用可口可乐公司已故CEO罗伯托·郭思达的一句名言来印证,“我们所有的工厂和设施可能明天会被全部烧光,但是你永远无法动摇公司的品牌价值;所有这些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品牌特许的良好商誉和公司内的集体智慧。”

2 系统化培育和构建职场化校园文化

2.1 用意识理念文化子系统引领各具特色的职场化校园文化

意识理念文化子系统是职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核心。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听觉子系统的功能,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上层建筑。该子系统内含两个领域:一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价值观,包括高职院校的形象定位、战略目标、核心理念、学校精神与使命、校训、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道德规范等;二是高职院校的事业取向,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与品牌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理念等。高职院校应从顶层设计着手,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统领和主导职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方向。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和“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管理,形成校企融合的校园职业文化氛围,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用制度行为文化子系统培育职场化校园文化

2.2.1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实施“制度规范职场化”。在制度规范职场化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内部管理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习和顶岗实践制度、学生学习型社团、开放实验室、经营性实训基地、学生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制度等系列规章,并探索其有效实施的途径;修订完善各实训实习中心、实训基地的操作和管理规程,营造职场化特色的制度与行为文化,从职场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入手,逐步熏陶、浸染师生心灵,提升职业心智能力,培育职场化校园文化。

2.2.2 高职院校要实施和培育“教学过程职场化”。从入学教育的开学典礼(新生集体学唱校歌、新生入学成绩优胜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常教学活动、技能竞赛、奖学金颁奖典礼到毕业典礼(评选优秀毕业生、良师益友)等活动注入职业特色,培育职业氛围。通过与行业协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组建教学团队、设立技能竞赛奖励基金,确保教学活动职场化的总体框架和方向;通过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对口实践,打造具有职场素养和核心职场价值观的“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订单班,组织实施职场化定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注入职业活动,培育职业氛围。

2.2.3 高职院校要实施“教学活动职场化”。建设或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给师生创造职场或准职场环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体验职场真实环境;成立学生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社团,开设技能课程,积极组织举办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竞赛;让师生在重大科技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茁壮健康成长。

2.2.4 开展富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要突破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活动,扩展到具有企业(职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模拟职业面试、业绩竞赛、技能比武、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竞赛等具有鲜明职业人文特色的社会化活动。通过多渠道、多视角、多形式一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职业文化专题活动,让师生融入高职院校,让社会了解高职院校,从而为树立良好的高职院校办学形象,为打造名牌高职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2.3 用视听觉识别文化子系统打造职场化校园文化 视听觉识别文化子系统是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的表层结构,是高职院校构建品牌院校的基本要素。

2.3.1 从视觉文化系统方面构建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视觉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的静态识别符号,包括以学校标识、校徽、LOGO、标准字体、标准色等为核心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学校建筑、大厅、走廊文化、事务用品和对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建设中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园整体规划布局,着力体现与地区、行业、企业结合的职场化校园布局特色,增加教、学、做、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就业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是学院标准色、标准字和标识系统尽量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职场特色,并在高职院校网站、宣传画册、形象载体、办公应用要素、师生活动场所中广泛使用;三是实训中心、实习实训场所基地的命名和视觉氛围营造,有关规章制度呈现方式以及实习实训着装等方面都努力展现职场特色,让学生得到未进课堂先进企业的入职教育,体验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

2.3.2 从听觉文化系统方面构建职场化校园文化。听觉文化系统与视觉文化系统同属于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的表层子系统,是高职院校文化特征的形象化体现,包括校歌、校园广播、作息提示音、课间音乐、掌声、口号声等,从听觉方面注入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有关的最新的技术、信息和消息。

2.4 用环境景观文化子系统营造职场化校园文化

2.4.1 实施环境景观与职场化标识系统一体化设计。高职院校环境景观文化的具体形式包括校园文化展板,校园文化背景墙,校园文化浮雕,特色情景文化走廊,校园特色大厅,校园文化特色装饰等。高职院校环境景观标识设计要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满足主要服务对象的需要,并使环境景观与职场化标识系统和谐统一。

2.4.2 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环境文化的类型。包括①校园的景区、干道导视系统文化;②景观小品文化风景;③实训基地文化;④楼道文化;⑤厅馆文化;⑥校企校政合作文化等。

2.4.3 通过国际合作共建一批彰显职场环境的中心和基地,营造职场化校园文化的软硬环境,丰富和拓展职场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4.4 通过大型主题雕塑、文化墙和梦幻灯饰等校园人文景观展现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探寻科技奥秘的价值观,抽象、提炼体现职场文化的价值追求。

3 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通过对校园文化系统中的理念、制度行为、视听觉、环境四大文化要素的职场化培育和构建,并在院校高层领导长期有效运作这些学校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文化品位和实现名牌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高职院校文化要素运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3.1 设立专门的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组织机构负责运作,这是组织保障,也是人才兴校的策源地。

3.2 制定科学系统职场化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它是校园文化工作人员与外聘专家在对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特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的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解决方案。它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包含了学校的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战略经营、战略管理、战略服务、特色形成、品牌创立、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形象、对外传播、保障措施等内容。

3.3 保障措施。进行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人员保障、周密的规划部署,还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卫平,以“唱读讲传”红色文化为引领 构建高职院校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61.185.210.172:8099/web/show.asp?id=73, 2012-1-29.

[2]张国基,石爱民.建设具有人文特色高职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市场营销课堂 营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79-01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做到以生为本,以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惠州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逐渐增多,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但毕业生不会营销是普遍的现象。如何在中职学校中上好市场营销课程,让学生真正学会营销?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一 当前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上,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与之相联系,采用的是“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只能培养出一些“纸上谈兵”的营销人员,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营销基本技能,培养其自主管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2.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

通常中职学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入学招生的分数线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以至于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动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纪律松散,不是开小差就是打瞌睡,无法跟上老师授课的步伐,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3.实训实习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由于对营销类专业重视不够、经费的投入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供学生实训的营销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更少。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合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学课堂,无法体现它的实用性。应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职业教育的趋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更应贯穿这一理念,无论是从课程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根据不同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调节上课的节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才能带动学生向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与体会,我了解到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作为授课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带着良好的心态来上课。此外,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他们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营销的魅力;另一方面,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完成,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开更多生活中遇到的营销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从生活出发,放眼社会,开阔视野,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利用现有资源,善用多维教学法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多维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等,把市场营销课程的理论课堂搞活,让理论课也能充满实践的趣味。如老师布置项目:要求学生对某一产品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选择,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掌握知识。通过多维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4.根据学生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经过几年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同样是中职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特点,要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计划和课程的重难点,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其所,掌握该专业应具备的相关且能学以致用的营销理论知识。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做到以生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学校教学资源与多维教学法进行有效结合,让从中职学校走出社会的学生真正懂营销,会营销。

参考文献

[1]章军.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J].学理论,2010(15)

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7]颜楚华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

第11篇

论文摘要: 以职场能力为导向,以实训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场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能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懂得市场营销策划与职场礼仪,能进行有效营销沟通,获取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1.1 市场的需求目前,虽然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毕业生高达610万人,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又高达630万人,但是营销职位在人才需求榜中仍居榜首,特别是专业营销技能较强、有一定行业背景、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营销人才最为紧俏。据猎头7年来的分析统计,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职位稳居人才需求榜首,薪酬标准也大大高于其他同级别职位[1]。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健康长促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自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并对该行业有深入了解的营销人才。那么,作为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就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培养出具有一定职场能力和营销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现存问题市场营销行业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而目前高校培养出来营销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使学生对实践性很强的营销专业课程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这既会阻碍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都实行教学计划制度,这样一来,许多课程都是提前计划好的,不允许随意更改。但就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几年前设置的营销课程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会造成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无法全面系统的被介绍,只能是教师在课堂做部分补充而已。更进一步,即使学生参加实习,其实习的过程也过于形式化,例如,国内许多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根本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为的是怕泄露商业秘密,如此,学生便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结果使学生的营销实习变成了某个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

2以职场能力为导向,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职场能力主要是指在职场上熟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创造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问题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通用生产能力[2]。只有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应用能力。

2.1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能够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良好的平台,可以强化学生的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为学生的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创造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样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实习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计划,效果更客观;对于企业而言,因为有学校提供的相应智力支持,那么企业就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利用较少的费用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决策效果和运作效率。可见,通过校企合作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学校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一个对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2.2 通过顶岗实习,加强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的特定知识和技能,是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3],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若想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因此,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顶岗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优秀的领导才能;有助于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范围及适用程度,巩固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对人、财、物、信息这几个核心资源的安排,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使用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有效的沟通、与人交往协作,以及协调和处理人、团队和其它资源的关系,从而提高其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绩效管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可见,顶岗实习树立起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4],可以培养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技能和能力。

2.3 通过工学结合,提高通用生产能力课堂教学是开展现代营销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学生感受知识、提高素质的第一个界面,通过《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策划的专业能力。但是,优秀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5]。正如教高16号文所指出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改革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担当了引导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重要角色,可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可以通过工商模拟实训,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6];还可以依托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使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从而,培养以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为主的通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合格营销人才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活动就应围绕着通用生产能力培养来设计,这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途径[7]。

工学结合真真切切体现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育观念,创新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案、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3结语

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所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为了保证高职能够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市场营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就业压力加剧市场营销专业需求.[eb/ol].人民网.2010-09-16..

[2]陈宇.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eb/ol].教育部网站.2010-12-14..

[3]王丽平,雷健.高等工程教育应加强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55.

[4]付亚东,肖许国.物业管理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0(05):110.

[5]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

第12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邓玉菲

( 日照市技师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完善性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方面,教育内容方面,教育途径方面。大学生思想的动摇,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面对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原则,我们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化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市场经济  大学生  思想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生活方式收到了冲击,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种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市场经济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具有开放性、法制性、竞争性、平等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教育培养的新时期人才要具有宽阔的视野、法制的观念、创新的精神。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原则

1.坚持平等开放,树立平等开放观念的原则 “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和开放的经济,它以社会分工为根本前提,在商品交换中不论是谁,一律处于平等地位并享有平等权利”[5]。只有积极对外开放,反对和克服传统小生产的狭隘和保守习气,才能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平等开放的原则。

2.坚持公利和公开化,反对“一切向钱看”,培养公正观念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利经济,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共同需要,因此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应确立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反对拉关系,走后门,把经济活动神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培养公正观念。

3.坚持理论教育与解决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场所,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思想教育无疑是一个开放系统,校内教育既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需要社会提供广阔的空间。因而,学生的思想教育既要立足校内,又要注重校外,注重实践育人。

5.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般意义上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历来是带有全局性的方法论原则。“继承,意味着有“我”之根基、续脉;创新,意味着兼容、发展与超越。离开继承谈创新,则如无源之水;离开创新谈继承,则如一潭死水”[6]。只有融继承与创新为一体,才如活水般奔腾不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有新的活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培养规范的公民道德行为 “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7]。

4.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生活化为中心,以价值取向人本化及教育方法现代化为载体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化,就是强调思想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2.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破除旧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用“红色”信息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经典原著、德语课堂、网上党校以及校园网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8]。加强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场所的正面宣传教育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营养,既需要水和养料也需要空气和阳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抵制错误观点和言论的传播,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4.完善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下海经商热伴随着厌学风掠过大学校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始对知识产生反感,诸如学习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严重侵蚀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一方面可以加大奖学金数额,另一方面做好学生推优工作,树立精神典范,起到精神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