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12:2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场心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途径广告学
具有实践性强、注重应用操作的特点,因此在现代广告学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对现代广告学的实践性教学途径进行探讨。
1构建科学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广告学理论课程以“广告是什么”、“如何做广告”、“如何做好广告”三个核心问题,将课程可设置为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以及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其中,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课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开设,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在大三、大四开设,通过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及数字营销下的媒介策略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在广告项目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是通识教育模块,可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之中,加大与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选修,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修养来开拓眼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广告的运作原理。
2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环节
广告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安排实地调研、广告大赛赛前研讨等实践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努力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大型商场超市等,来了解商品销售、广告宣传与促销情况,深入体会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可组织学生在校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广告的关注以及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利用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做好广告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广告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要突破原有广告学的课程领域,将广告学科专业知识主动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融合,构建出更“广义”的、更广阔的广告学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广告学知识的获得更加具有包容性、交叉性,拓宽学生的广告学知识宽度,再结合实践广告策划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广泛支撑下,真正实现广告学专业学生新媒体广告能力的切实提升。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层面上,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全部专业学科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实践操作,通过媒介融合、超媒体技术、广告交互等方面的充分学习,推动广告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
4以赛带教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相互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目前的广告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赛带教”,在课程中引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时报金犊奖、戛纳幼狮等广告赛事,让学生在广告赛事的创作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广告专业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作为一项由教育部指导的文科竞赛活动,在国内高校有较强的影响力。该赛事在每年的春季学期举办,命题单位是有赞助商提供,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命题单位的相关产品及服务进行调研、体验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创作不同的广告作品。在项目运作中,从创作初期的市场调查、竞争者调查、消费者调查,到中期的广告策略制定、广告创意激荡,再到后期的广告内容的执行全过程是一次完整检验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可让学生边创作边思考,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理论背后的因果联系。
5重视模拟实战
模拟实战,即在广告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模拟、模拟广告公司及相关活动等形式,来创设广告业务情境,强化实战训练。教师应根据广告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单纯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如通过模拟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及企业广告部,使学生对现实复杂的广告运作有一定的感知,能起到良好的实践作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成立网络与多媒体、影视制作、图书编辑与策划、摄影等课余工作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良好的实战氛围,让学生在实在训练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6做好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机制的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学教学,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操作更加具有应变性,因此,反馈机制的确立势在必行,对于广告学教学来说,反馈机制应当包括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两个层面。从学生反馈层面来说,重点是教师要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可以采取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途径实现,也可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从行业反馈层面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结合,通过校企结合共建专业教学体系的方式,双方都可受益,在企业获得了人才资源、人才渠道的同时,学校也可借助企业的窗口,更为直观地了解社会广告行业的普遍现状、人才需求、发展方向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培养更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总之,在现代广告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广告学实践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丽萍,熊文军,熊洁芬.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今传媒,2009-01-05.
[2]广告专业毕业论文.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
[3]姚婷.全媒体环境下广告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015-06-10.
[4]姜笑君.创新教育理念下谈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4-10-01.
是陷阱
英国是公务员制度的鼻祖,自1855年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1859年,投考印度政务官的笔试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试论获得权力的几种环境情势。”然而,对于“权力的”夸夸其谈的考生,不论辞藻如何漂亮,言论怎样精致,最后一概不及格。
原来,考官是有心试探这些高材生对“权力”的立场:承认权力会带来和乐趣,将来必易受权力腐蚀;反之,考生一提笔就敢于驳斥并否定这一命题,显示出批判的眼光,则很有可能被优先录取。英式公务员的优胜,在于面对权力诱惑时理性的自制。150年后的今天,情况依旧如此。
日本:了解中国很重要
日本公务员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成绩占80%,面试成绩占20%。笔试分基础知识(20%)、专业知识(50%)和论文(10%)。专业知识根据不同类别考题不同,基础知识和论文则统一考题,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国家高级公务员必需的知识和智能,论文是考察对问题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基础知识有40个考题,包括知识范围(自然、人文、社会共13题)和智能范围(文章理解11题、判断推理8题、数理推理5题、资料解读3题,共27题)。在人文社会的考题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考题每年都有。
印度:一生只能考4次
印度的公务员考试号称“全世界最难的考试”,由印度联邦公务员委员会组织,每年一次。凡年龄在21岁到30岁之间、拥有国家承认本科学历的人都可以报名,但每人一生最多只能参加4次公务员考试。
印度的公务员考试分初试、主试和面试3个阶段,需要1年时间才能考完。初试分专业科目和一般知识,其中一般知识又分科学、国内和国际时事、历史、地理、印度政治和经济、心理学6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几个分支,比如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动植物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初试之后的主试则共有9场考试,每场考试3个小时。与中国相似的是,每年公务员录取的名额大约只有300-600人,但报考的人数却常常达到几十万。
美国:给最有需要的人
美国的公务员制度最特殊之处在于,优先为最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相对稳定的职业。这些最有需要者包括低学历者、残障人士、退伍军人、上了年纪的人、少数族裔和在职场上丧失了竞争力的各种人士。上述条件下的许多公务员虽然学历不高、经历有限,但是每天简单地查对身份、验证盖章这类工作恰到好处地符合他们的期待值和实际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现感情信任、沟通顺畅的基础。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至关重要。
1.现状
日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1.37%的大学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47.0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71.57%的大学生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90.2%的大学生找老师只为了办理必要的手续…….由其他学校的相关调查可知,师生关系冷漠化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老师的工作也越发繁忙,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减少。第一,教师和学生处于“一对多”的比例,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第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感觉比较严肃、难亲近,除非有事,不然绝不主动走近。第三,怕和老师关系好,别的同学“说闲话”。所以,虽然同学们有时候有意愿要和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四年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若大学生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与老师的和谐关系也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所以,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如何走近老师,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2.意义
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走近老师,可以优先掌握第一手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感的需要,体会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2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动性
在改善和老师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的运用情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走近老师到走近他人。同时人际交往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不仅走近了老师,也能从老师的反应和评价中更深刻的了解自己。
2.3 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式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会如何走近老师、能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举一反三,在初入社会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
2.4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大学生能够对“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2.5 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可以将走近老师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在日后处理其他关系时加以运用。同时,将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使学习生活更有效率。
3.措施
3.1 “敢为”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首先从自身出发。大学生不能与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本身的不自信、不“敢为”。他们一方面想与教师亲密交往,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拒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即使两个人的关系再远,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走近,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很多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的师生交往,就是因为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退缩的方式。他们只愿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愿成为交往的始动者。这种做法与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恰恰是相悖的。因此,如果你想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走近,用积极的态度鼓励自己,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要知道,你想结识老师这样的“贵人”,老师也同样想结识像你一样的“贵人”。
3.2 “调频”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双方的相似性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期待恰好互补时,往往最容易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寻找师生彼此认可的共同点。当彼此认同的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融洽。也就是说,如果交往双方心理上相容的话,那么,一方的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另一方肯定的反应,相反,如果双方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一方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被另一方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性格特点,而我们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主动去了解老师的处事风格、喜好以及优缺点,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寻求一个平台投其所好,以平衡彼此性格的冲突。按照人们的社会交往经验,如果你能身处对方的情绪状态中,能够完全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理解、关心、体贴和友爱,那么对方就会积极回应你,对你产生好感。这正是心理学上说的“情境同一性”原理。调整自己,寻找平台,并投其所好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种同一性,以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老师产生双向回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 “换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为人处世,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若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和处境去看待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此,在与教师相处时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偏见,多一些理解与友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不成问题了。
3.4 “还原”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然而大学生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老师置于“领导”的地位,与老师交往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这样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不能做到以“真正的我”去交流。其实,老师也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大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将老师还原为一个本色的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的了解。当然,把老师还原为本质的人、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相反,这种平等的态度正是尊重老师的体现。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懂得向老师示弱,学生的主动示弱会使老师有被需要的感觉。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向老师求助请教。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信赖,就会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3.5尊重
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无论老师的相貌美丑、脾气好坏都要予以尊重。不轻视也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要抱着信任老师的态度,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态度一致,不能人前赞美人后批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尊重老师当做一种习惯,这样老师也会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你,从而达到双赢。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学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将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应用到以后的职场生涯中,还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走进领导,建立和谐的职场关系。
参考文献
[1] 宁维卫,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郑全全、余国良 ,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事实上,拖延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大约20%的成年人定期会犯“拖延症”,70%-90%左右的大学生拖拉得厉害。尽管有部分重度拖延人士声称,在时间紧张的状况下他们反而表现得出色,但事实上,拖延很少能带来好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心理学家Piers Steel指出,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混得不如旁人,苦恼更多、健康堪忧,并且在面对重要抉择时犹豫不决。
一边拖延,一边工作
“在职场中,人们不得不为拖延行为付出昂贵的代价。”企业培训师Rory Vaden指出,调查显示,平均每个职员每天至少浪费2小时在和工作无关的事情上。
既然知道拖延行为会影响自己、他人以及工作进程,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拖拖拉拉?Julie Morgenstern说,原因之一是职场人大多不堪重负,特别是当下这个时代。Morgenstern女士在纽约担任生产力顾问(productivity consultant),并著有《Time Management From the Inside Out》一书。
Morgenstern女士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规模缩水,而员工的工作量和压力却在增加。公司要求员工们具备更多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更有效率,员工们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此外,网络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比如被E-mail、微博、博客等吸引。回复一封不太重要的邮件或者关注其他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会让人产生一种“工作已经完成”的暂时性错觉,Morgenstern女士说。
工作本身的特点也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根据“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理论,相较于那些“远在天边”的工作,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近在眼前”的工作上。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哲学副教授Chrisoula Andreou认为,“人们可能会告诉自己,在长期项目中的某个步骤拖延一下不会带来什么大麻烦。的确,每一个拖延单独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实上,拖延的行为会成为一种惯例而不是‘特例’,这会导致项目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
不仅如此,如果工作本身令人生厌,人们可能也会拖拖拉拉。
谁更喜欢拖延
心理学从另一种角度解释拖延行为。根据Steel的研究,人的性格特点和拖延行为之间有一定关系。有高度责任心的人不太会拖延,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善于自我约束,他们更加勤奋、有责任感、忠于职守并且坚持不懈。这些人在工作中就像工蜂一样,极其认真又勤勤恳恳。
容易冲动的人却常常拖延,原因是他们往往会被各种眼前事物所吸引,然后放下手头工作去做新的事情。结果就是,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花费了时间精力却什么都没有完成。
自我管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计划和组织的能力,是和拖延行为相关的另外一个因素。想要在截止期限之前完成任务,你必须能够制定出达成目标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判断是否逐渐接近目标,并在必要时调整策略。
美国德保尔大学(DePaul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Still Procrastinating? The No Regrets Guide to Getting It Done》的作者Joseph R. Ferrari认为,喜欢拖延的人往往“特别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想法”。他说,这些人宁可被指责“不努力”也不愿被认为“无能”,他们是这么想的:“如果我没有把事情做完,别人就不能对我作出判断。”同时,他们对于成功也心怀恐惧:“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漂亮,下一次别人可能会期待我做得完美,但我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应付得来。”
一念之差
拖延行为的发生除了上述一些看起来很“自然”的理由,人们的一些不太理智的念头,也是潜在的原因。
第一个潜在原因是“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当“自我妨碍”发生时,人们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境(通常是无心为之)。想象一下,当你需要完成一件工作,而你却认为那项工作会挑战你能力的极限时,你会怎么做?
认为自己拥有较低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缺乏取得成功的能力,或许是导致拖延更加常见的潜在原因。低“自我效能”并不等同于不自信,而是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某一类型的工作。比如,你可能在打垒球方面能力过人,但演讲能力却很差。低“自我效能”会导致你对某项任务拖拖拉拉,因为你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组织协调能力去完成它。
如果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有些人就会习惯拖延,这是第三个导致拖延的潜在原因。看起来有些人把拖延当做了一种“寻求刺激”的方式,而“在压力下工作才会更有效率”其实是一种荒谬的错觉。
最后,害怕犯错误也导致了拖延行为的发生。具有强烈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总是希望他们所交付的工作100%正确无误,他们通常能够及时完成工作但却拖延到最后一分钟,以避免他人过早地对自己作出评价。
“战拖”指南
想要避免拖延,Andreou副教授建议人们“将长期项目划分为很多小任务,并且给每个小任务设置一个清晰的完成节点”。“当你完成了一个任务就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享用美食或者去做个按摩放松一下。”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以避免自己陷入拖延,“比如,通过某种软件让自己暂时不能浏览网页。”
在今天的职场环境中,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打断,“因此职场人士必须具备把大项目化成小任务的技能,每个小任务要在半个小时到两小时之内完成,最多三小时。”Morgenstern女士说,“如果你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什么,那就向身边的同事寻求帮助吧!”
时间管理技巧对喜欢拖延的人的确有所帮助,但对于20%的重度拖延人士来说,它可能是无效的。Ferrari教授认为,这些人不仅在工作中拖拖拉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在找出各种理由以解释为什么拖延这一点上,他们堪称专家。”Ferrari教授说,对这些重度拖延人士来说,“去做吧”这句话的效果,就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开心点”一样。
Ferrari教授建议,重度拖延人士们最好找时间去和致力于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的心理学家接触一下,“让他们的时间和生命处于掌控之下,那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经验说:拖延症就是一个字――懒。
实验说:害怕夜长梦多,进化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为了眼前利益宁愿放弃更多长远利益的倾向。
如果有人现在给你50元,或者是明年这个时候给你100元,你如何选择?很显然,你会选择现在拿走那50元,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年会发生什么。换一个场景,如果有人承诺5年后给你50元,而如果你等6年的话,可以给你100元,你选择什么呢?这次也是很显然,你选择等6年拿100元,5年6年都是等,100块比50块多一倍,多等一年也不算什么了。
如果完全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最好的选择方案是:谁钱多就选谁,但人类无法做到100%的讲逻辑,人们往往会选择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更多更长远的利益。你可以立即动手清理你的电脑桌面,不出几分钟就把桌面弄得清爽整齐,立刻获得满足感;而下周就要交的毕业论文,毕竟是下个星期的事,留着以后再说吧。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贴现”,也就是你将一张尚未到期的汇票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现金的行为。当然,在汇票到期前兑换的现金,肯定比汇票到期后能取得的收益要少,这个折扣的比率就叫做贴现率,也就是说,未来的收益现在兑现是要打折扣的。人的大脑也像银行,也有贴现一说,而且大脑的贴现率比银行高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大的事儿,在你今天的大脑看来,也无足轻重了。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07.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论文摘 要: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转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在国际化的趋同背景下,中国也注入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网络作为普及化的媒体资源,无疑成为时尚信息最好的传播介质。由于时尚元素的国际化特点,时尚信息网站中频繁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起到了简洁语言、体现时尚感、解释说明、调节语气的作用,迎合了读者的口味。
一、语码转换及其相关研究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可能只是一个词发生转换,也可能连续几个句子发生转换;变体可能是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是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Carol,1988)。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何自然、于国栋,2001:86)。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码转换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流行歌曲、广告以及网络语言等。汉英之间语码转换也随之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语码转换的论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及研究现状的综述(范琳,1998;陈耘,2003;姚明发,2007),实证型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对英语课堂和方言等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上(黄成夫,2004;陈孝宗,2007),而研究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非常少。
二、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时尚信息网站。提起“时尚”这个词,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服饰、化妆品、新潮食品、旅游及现代家居生活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时尚追求者已经将其信息来源从时尚杂志转移到了网络。目前,提供时尚信息的网站比比皆是,本研究将以“瑞丽女性网”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瑞丽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成功拓展,瑞丽女性网现已成为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以瑞丽品牌强大的内容资源为核心,以国内外百余家内容提供商资源为补充,瑞丽女性网内容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这必然要和国际最新时尚接轨,引入最新的时尚产品和潮流。另外,主要定位读者“白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时尚信息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十分频繁。研究分析发现,在具体语境中,语码转换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本研究将其归为五类:
(一)使行文简洁
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入驻国内市场。新品牌和新产品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新名词。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讲,保留一些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或专业术语远比翻译出来更好。同样,由于和国际时尚紧密相连,时尚信息中会经常出现外国的地名、人名等。如果用音译译成汉语的话,会变得复杂许多,而且作为非学术信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保留原语是时尚资讯常用的手段,这样既能体现时尚气息,又做到了行文简洁。
(1)从Episode的时尚高贵到Jessica的纯真浪漫,彰显了品牌今季独有的充满艺术感的设计风格。
(2)欧莱雅始终推动良好的UVA/UVB平衡防护,并帮助引入了欧洲美容化妆品协会(COLIPA)制定的UVA标识。
(3)加上同期推出品牌首创之BB Cream嫩肌粉底霜SPF 25 PA+++,由洁肤、彩妆至防晒全面照顾,让你在夏日绽放亮白迷人光彩。
(4)本地与国际知名品牌均是其中的座上客,如Bellerose、Chine、Olivier Strelli、Essentiel、Scapa、Sarah Pacini及 Kipling,以及国际名牌Versace、Escada、Hugo Boss、Pringle of Scotland、Marithé+Fran ois Girbaud、Mugler Men、Tommy Hilfiger及Calvin Klein Jeans。
(二)保留原信息
引用是信息传达常用的手段之一。为了把引用语的信息如实地保留,保持原语言的真实性,瑞丽女性网通常采取的是直接引用英文原句而不加翻译,或者是英汉语都使用的方法。
(5)这不是一个度假胜地,它是一个国度。继Be Stupid(一起傻吧)广告系列轰动全球之后,Diesel的下一个挑战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傻瓜社会:一个乌托邦式的热带雨林——在那里,傻瓜宣言能够茁壮成长并蓬勃发展。
(6)如今这个名为“OBSESSIVE CONSUMPTION——WHAT DID YOU BUY TODAY?”的项目已集结成书……
(7)正如品牌CEO,Lisa Montague女士在会上对中国媒体所说的,“Loewe-One touch tells the story(一触即知的皮革传奇精神)”在这次品牌的中国之行 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8)澳大利亚的鞋靴品牌ZU Shoes 2011秋冬广告大片的主题是“生活就像一场秀”(Life is a runway)。
(三)体现时尚感
目前,汉语中一些英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大家习惯不把它翻译成汉语。比如“fashion show”,“今天很high”等。所以,在时尚信息中保留原英文词就做到了追求“时尚”。
(9)谁说OL职场装扮只能循规蹈矩又死板?优雅OL的职场装加点甜美更有人气呢!
(10)柔柔的色彩,温柔的小淑女look,是不是最受男友喜爱,秒杀他的心呢?
(11)花语LADY多漾春夏风格扮靓今季
(12)蓝绿色的渐变长发,视觉冲击力真是好强烈啊,瞬间变身辣妹,party queen就是你啦!
(四)解释说明
在时尚信息中,一些汉语词语后面常会跟与其相对应的英语,有时候还有括号加注,起到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是因为有时候英语和汉语不能完全对等,英语能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时尚所传达的信息。
(13)The Body Shop的美白护肤系列Moisture White紫苏水份美白系列,新加入三位新成员,包括兼具美白与卸妆功效的Moisture White Shiso Make-up Cleansing Oil紫苏水份美白嫩肤卸妆油、及全新泡沫洁面配方Moisture White Shiso Foaming Facial Wash紫苏水份美白洁面泡沫。
(14)嬉皮风是60年代青年人风靡的打扮,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10款嬉皮风love&peace精神的发型,点亮浪漫春夏吧。
(五)调节语气
由于和时尚息息相关,也就免不了会提及一些私人问题,为了避免尴尬,能更委婉地表达意思,就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把语气缓和下来。
(15)他对金钱数字尤其精打细算,是持家的一把好手。这种男人,即使不是GAY,也有明显的GAY倾向。
(16)-他会不会是个花花公子,-他到底和多少女人上过床-,他心里只有SEX没有爱吗……
(17)从这个角度上说,就像每个男人都会成家立业拥有一个女人,我们建议每个男孩也配备一个Shower Breasts——一切就好像是在母亲怀抱时那么自然,需要的时候,它总是会给你足够的乳汁,当然,现在是浴液。
三、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原因
从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来看,语码转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原因。
关键词:被关怀需要;工作价值观;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55-02
目前的教育关怀大多强调教师作为给予者的身份维度,而忽视其作为关怀需要者的身份维度。事实上,教师在职场中有着十分强烈的被关怀需要。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折射和外显于其工作价值观中。“工作价值观是个体与工作有关的稳定的信念和评价系统,它指引并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人们会表现出积极的工作行为,体验到工作满足感,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反之则可能导致消极行为和工作不满。”[1]工作价值观涉及对工作价值的评价,体现出评价主体期待从工作中获得或实现何种价值。实现这些期待,一方面有赖评价主体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有待管理机制、管理者、工作对象等外在互动因素关注其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的工作价值观是研究教师被关怀需要的一个适切视角。
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包含的主要因子有社会威望、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物质报酬、社会贡献、利他奉献、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等。[2]这些彼此交互影响的工作价值观全方位地折射出教师的被关怀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则极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职业效能感低。[3]教师一旦出现工作投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冷漠、消极怠慢和职业效能感低等症状,无疑会影响其关心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成效。近年落实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改革只能部分地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因为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只在于物质报酬。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所折射出的被关怀需要有待更好的回应。以下择其要者进行分析。
在工作环境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较重,甚至连《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项基本权利都未得到很好的保障。社会上一些人持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在“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论调下,把教育简化为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责任又被简化为教师的责任,从而错误地隐没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管理效能、学生自我教育等维度,将教育万能论演化为教师万能论。教师工作环境的恶劣还不只于此,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理念夹缝中的他们左右为难。相当多的教师“朝六晚六”,常态化地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左右,极易导致身心亚健康和职业倦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疲劳状态时,往往产生易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过劳的工作状态,必然影响教师关心学生的敏感性和能力。因此,只有整全地关注对教师的减负,帮助教师维系可持续的良好存在状态,才能满足其职场成长的被关怀需要。
在自我实现和职业发展方面,高质量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多数教师的被关怀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这应该是每位教师的权利。法、日、美、英、瑞典、墨西哥等国家已从立法和资金方面保障全员化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兴的学科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目前,我国多数地方的教师培训名额仍非常有限,应该在管理层、骨干教师、成长期教师等各个层面合理进行分配,并通过类似“导生制”的制度安排,让培训机会的获得者与同事分享新理念、新经验。此外,应重视日常工作中教师之间的彼此支持,因为同侪关心互助有助于相互赋能,其功效往往大于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促进新入职教师的发展而制定了专项制度,通过减少新入职教师的常规工作量、安排观摩教学、导师每周指导等方法实施就职教育,促进教师成长。我国有些学校也有类似的安排,但还有待于普及化和制度化。此外,我国学校的考核体制应鼓励合作,不用过度的竞争迫使教师人人自危,将同事视为纯粹的竞争对手。
在组织管理方面,一些中小学管理者缺乏民主管理意识,如在家长会等场合公开指责教师。实际上,在校长负责制之下,反思学校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以管理者的自我反思作为前提和引言。向教师施压会殃及学生,不关怀教师就是不关怀学生。因此,应树立对教师和学生的整全关怀意识。在既有教育体制下,进行合理的组织建设和程序设计,优化学校内部制度环境,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满足教师的被关怀需要。例如,可以成立教师和学生家长委员会,从而为教师搭建与学校管理层平等公开对话的平台。又如,可以尝试教学岗和管理岗的换岗制度,进而打破学校内部的等级制和管理层的终身制,并在教学改革方面给予教师足够的话语权和探索空间。
满足教师的被关怀需要不只于制度改革,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山东青岛桦川路小学王宁校长与笔者分享了学校的一个案例。有位体育老师原是学校管理中的一块硬骨头。学校管理者发现了这位老师的特点和优势――乒乓球专业水平高、为人热情、社交能力较强,便积极支持他代表相关部门参加乒乓球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还在低年级开设乒乓球校本课程,在艺术组老师的配合下,他创编了乒乓球操,在青岛市群众体育节上获得一等奖,还在全运会乒乓球赛场上作了展示。该案例显示,宽容、理解、认可与成功,可以消除“副科教师”被边缘化和不平等感等负面情绪;为教师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并鼓励同侪合作,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团队归属感,促进其以更大的效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对学生更好的教育关怀。
综上所析,把教师当作给予关怀与需要关怀两位一体的人,有利于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帮助其实现职业价值、体验职场幸福、增强关怀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
参考文献
[1]胥兴春,张大均.教师工作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
论文摘要: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为缓解就业压力过分依赖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后者是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双证”实践、“双核”融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双证;双核;高职;就业
“双证”指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核”指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2010年,中国人大曾湘泉教授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中提出,就业能力分专业硬能力和含沟通、人际、分析等在内的软能力,其中就业软能力备受关注,要高度关注各种就业能力特别是软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以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大幅提高在校生的就业能力。据职教专家研究,应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趋势与职场工作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系统的高职生除具备专业领域之技术知识能力外,尤应培养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和精神层面能力,如如团队合作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可见,专业硬能力培养必不可少,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学院应加强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的推广,促进学生双核融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一、途径:尝试推行“双证”
(一)尝试
从08年3月到09年7月,我们对06届、07届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其结果与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研显示如出一辙: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性最高的是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等软能力,而这,往往成为毕业生升职的关键。
为此,我们从09年9月开始尝试。在辅导员、班级人数、高考成绩相同的班级中随机抽选了连锁1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3班为实验班。连锁2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4班为对照班。在保证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实验班进行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证的推广培训: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强化两证,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一年过去,两个班获取双证书人数达60%,参与企业实习、暑期实践人数达70%,专衔本自考人数合格率达50%;而对照班分别为40%、47%、15%。据观察走访,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大大高于平行班,其在实习企业的适应能力、职业素养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远超过对照班。
(二)推行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推行了“326”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3类主要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精神层面能力)、两证、6类特色课程(特色公共基础课、特色人文素质课、特色职业基础课、特色技能培养课、特色核心能力课、创新创业课)融进“双核”。在大一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大二单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模块,就各种社会能力结合专业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训练;大三,则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融于各类专业拓展课程中,让学生系统整合,获取两类资格证书:专业能力类资格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书。三年各有侧重:侧重启蒙、侧重尝试、侧重整合。
2.组成辅导教师团队,强化“双证”“双核”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双证”“双核”意识,我们组建了辅导教师团队,通过通识课、专业课进行渗透,通过素质活动拓展课进行系统培训。有意识地采用梯队互补的结构形式:年龄层上,60后占与70后、80后老师是3:7;教师专业结构上:公共课与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的比例是4:6。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将统计学中的调查问卷、调研分析,电子商务中的团队项目设计,应用文写作中各团队组建公司办文、办会、办事业务处理与有关专业项目培训进行整合,细化“双证”“双核”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尝试,学生们课外完成了超市物价调研、顾客满意度调研、银行顾客满意度调研等6个项目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活力及效度,有助于建设德艺双馨、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树立了合作共赢的榜样。
二、课改培训:实行“双核”融通
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就业硬能力与软能力同时提升、互存互补。因此,我们的培训通过项目引领、行动导向实行“双核”融通。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融入专业素养
1.小活动与主题项目活动穿插,相得益彰,寓训于乐。单纯的大型主题活动策划实施毕竟太单一,因此,在培训中,我们将各种职场小模块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穿插。现场推销豆浆机、房屋、保险,模仿与领导、客户谈判,拟写产品入驻超市的各种方案,调查几种财务软件的性能、使用范围、优劣、顾客满意度,进行现场推销,穿插现实热点如西南大旱灾、玉树地震募捐演讲。每次培训课开始由各团队就这些职场活动阐述方案及实施,然后互评,教师点评。这才进入本次课培训的案例、知识、技能的学习演练,最后又推出小模块活动和大型主题活动的阶段事务解读,由学生下去进行组织。这样,通过大型实践活动与36个小模块职场活动的实施,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2.“三点一线”培训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职业核心能力。三点:寝室文化、教室文化、职场文化。一线:交流能力。围绕这三种文化的营造,培养其进行各种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协调能力。在培训中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分别指导辅导员、学生干部,对他们在不同文化构建的初期语言、中期语言、后期语言进行书面、口头的指导、点拨,甚至开设讲座培训,最后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估,观察其效果。在实习实训期间,由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收集学生的情况,培训团队指导老师通过QQ群一起交流。通过这种实践指导,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合力,也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二)专业实训融职业核心能力实践
1.实训悟导: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单纯的实训实践比较枯燥,往往缺少活力、弹性。因此,我们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注重培训与励志、处事、心态结合,进行实训悟道。在专业课比较紧张乏味时,或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前,讲述一个小故事,如“黑洞”、“光斑”、“心态的故事”等等,给学生们讲述做人、做事的技巧、职场处世的原则;组织收看《赢在中国》商业实战演习及俞敏洪、马云、牛根生的创业事迹演讲视频,让学生从成功者身上吸取力量,获得心灵营养。通过此举,将专业知识与职场规则结合,缓解了学生实习压力和无所适从感,提高了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2.实训设计:专业大课程渗透小模式。为提高学生心智合一、知行合一的能力,我们在实习实训中,围绕专业大课程,进行了生活化课程、社会化课程小模式的渗透尝试。
(1)实行渗透式生活课程模式。模式设计为:“三主一辅”多元渗透。即以班会课、技能自训课、第二课堂为主,专业课堂为辅。新生第一学期开设18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学期利用技能自训课开设18课时的生活小窍门,内容涉及衣食住行上的生活智慧,由学生收集经班主任团委生活老师审查内容后学生讲解,班会课针对生活琐事进行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针对职业问题渗透生活案例,单项列出。
(2)课程模式社会化。心理学家瑞斯尼克认为社会化智力由信念、技能和倾向性三种成分构成,学校要通过设置高标准的课程、负责任的课堂讨论、清晰的期望、自我管理等方面增强学生智力的社会化,促进其完成社会化的角色演变,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在各班教学中,分成各团队,尝试了公司管理制,每个团队变成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根据各个实训项目承担的任务,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师生改变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使社会价值观和科学价值观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内化。
3.改革教法:尝试多元化。教法是理念变成行动的催化剂。“双核”能力的培训便是要通过尝试多元化的教法,促进学生两种能力的融合提高。因此,在培训课上,我们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尝试应用了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行动导向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感悟、实践、拓展;而案例法、讨论法则是通过评析其他精彩、实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设计场景、模拟场景,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徒制则是针对主动性一般、动手力弱的学生采用的一帮一提升动手力方法之一。总之,通过培训研究,我们认为,“双证”“双核”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教师点拨,学生行动。因此,多种教学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相时而动。 转贴于
三、关键效应:提升就业能力
(一)强化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专业能力
高职课程是为未来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作准备,因此,专业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中排名为首位。每个职类都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欲入行的高职学生要在其职类领域试探进而谋发展,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学好专业技能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专业态度是决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所从事之职类无法产生高度的认同,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差,亦难发挥其效益。因此,通过尝试“双证”,进行“双核”融通,正好可以强化其专业技能,培养其专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训练了学生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未来世界将突破国界,形成无国界的地球村。因此,高职学生应培养资讯应用的能力以应对高科技社会的来临。而“双证”“双核”模式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正好渗透了信息应用、创造思考、问题解决、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了信息资讯的应用意识。一个高职毕业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处理过程,使用各种基础资讯技术与系统,知道信息世界的结构与议题,发展自己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必不可少。
其次,在项目中培养了创造思考的能力。通过双证学习培训,在课程中融入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思考学习活动,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创造新知,提升竞争力。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高阶的思考程序,以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并养成问题解决的技巧与程序,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之务。因此,融入高职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适应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第四,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个人适应性发展及终身性的生涯规划。在高职专业中渗透自学能力的培训,关注学生专衔本的学习,正是培养了高职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未来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三)提高了精神层面能力
高职教育除强调专业技能之培养外,更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精神层面之教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人文的、博雅的教育观念,培养人文素养的健全国民,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双核”融通旨在于此。
1.人文素养的能力。目前高职教育重专业轻人文,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通过“双核”融通,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促使高职生在学得基础专业技术同时,培养人文气息。由此而提高了技术为人所用的附加价值。
2.情绪管理的能力。人的情绪智商含人的自知、自我调适、动机、同理心、社交技巧五个方面。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压力增大,必须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合作能力的培训、实践实习实训中指导老师的点拨,让学生逐渐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倾听别人意见及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3.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目前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中所谓的“探索期”,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对外在的工作世界亦无实际的接触,人生缺乏目标与计划。因此,通过“双核”培养和专业实习中具体工作过程的执行,可以让其磨合性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融入企业能力。根据天下杂志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明,五百多家企业明确表达:团队合作精神(51.5%),国际化(48.3%),挫折容忍力(44%),解决问题能力(31.7%)等五项,是企业界心目中当前人才最缺乏的能力。可见,企业界所需人力不只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准,更需要能够融入组织,具备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以共谋组织的发展。时代潮流的变迁,意识型态的改变,促使人们摆脱了权威的时代。现代的趋势是讲究民主、理性,在面对组织内的许多问题时,必须融入现代的潮流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双核”“双证”的尝试,正是围绕各项目的推进实施,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目标的差距,为学生过渡到社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大学生成才和成功。文章从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现状、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在高等院校更有效开展的对策。
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总体上,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外高校的情况相比差距更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问题有对职业指导认识模糊,缺乏专业的、稳定的指导队伍等问题。
针对目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笔者认为要从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着手,构建起健全高效的工作体系和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保证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一、更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观念
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形势,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与时俱进,开展工作需从转变观念开始。
1 指导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当今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不仅仅是进行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而是应变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就业政策与维权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指导,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辅导。
2 服务对象也应扩大:过去的指导只是面向当年毕业生,而现在,服务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有需求的在校或已毕业学生,也就是说,对已毕业且有需求的毕业生我们也要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服务:所以,服务的时间也应是相应变化的。应由对毕业生毕业前的指导变为大学生在校全过程+毕业后的跟踪指导。
3 辅导形式应多样化:过去单一的讲座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与大学生的需要了,应该采取以纳入正常教学体系的职业指导课程为主,以讲座、论坛、咨询、实践为辅的多元辅导形式的结合的全方位的指导。
4 职业指导部门职能须转变:高校职业指导(发展)中心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职能完全不能起到职业指导的作用。根据现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职业素质的要求,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的承担的职能应该是教育、辅导、服务、管理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职能。高校的职业指导应朝着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二、明确高校职业指导的目标
我们当然知道,高校职业指导是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而社会需求、所受教育、家庭背景及个人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形成了大学生迥异的就业追求,所以,面对不同需要层次的学生,高校职业指导应建立有层次的、蕴含不同任务的目标。
1 初级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对于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助力大小无形之中成为衡量高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的指标之一。
2 中级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如果职业指导目标仅仅停留在实现就业这个层次上,则不能保证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水平,因为在这个目标层次上,人与职业的深度协调没有成为有意识的关注对象。如果说学生未能就业,是人才资源的显性浪费的话,那么人与职业的不协调则是种隐性浪费。因此,学生与所获取职业的匹配、和谐成为职业指导追求的高一级目标。
3 高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以谋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和谐、匹配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种动态的,职业的适应、调节乃至流动、开拓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追求长远的高质量职业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自己必须不断适应职业发展需求调适自我。而这一切要依赖他人指导、帮助,显然很困难。大学生如果自己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则能更好地应对社会需要,有助于他们将职业的和谐感延续到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毕业时选定的职业。因此,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最高目标。 转贴于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的工作体系
国务院国办曾发文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并将就业和服务体系的构建作为建立现代大学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构建科学健全工作体系。高效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是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因此,工作体系中一级应为由校领导班子及社会机构及企业人士组成的领导小组:二级为学校职业指导中心(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三级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学院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和职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四级为职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五级为学生代表。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在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以上工作体系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能保证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阶段的全过程;保证参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保证校、院两级机构的协调和互补性;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自主性。
2.建立与工作体系相应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将校领导及行业权威人士纳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决策层,保证工作体系朝着正确方向运转;二是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落实职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政策,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引导和激发院系及个人的积极性,保证工作实效;四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广泛收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开展教学教育改革。
通过体系与机制建设,建立学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作,专兼职人员结合,全员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工作体系。
四、构建高效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路径;深入有效的职业指导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改变目前就业指导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的办法是创新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
1.完善的辅导结构,根据目前就业形势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必须以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为特色、以高水平的职业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实践环节为辅助、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建立立体、全面的辅导架构。
2.拓宽课程内容: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在学生的意识唤醒阶段(一年级),我们采取传授职业生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做出理性思考为方式:在学生需要实践辅导的阶段(二、三年级),我们采取开展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化素质培养的方式;在学生临近毕业需要就业指导的阶段(三、四年级),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政策、维权知识、就业心理、就业技巧、职场生存和发展辅导的方式。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毕业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形成以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为特色、以高水平的职业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实践环节为辅助、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的体系。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最后落实在职业指导人员的身上,队伍的素质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有效的开展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由职业化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专家化的咨询队伍、经验丰富的校外兼职队伍组成。一个称职的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对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的了解。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离要求还很远,要改变现状。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1)引进与提高相结合:教师应以引进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为主。保证带头开展教学科研:其他人员以多方式提高为主;
(2)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教师队伍培训采取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攻读高学位、学习其他知识、到企业兼职的办法;
【论文摘要】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文章论述了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心理效应的内涵、特征,总结了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心理效应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作用意义,提出了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一些对策措施。
从学生过度到社会职业人身份,对大学生来讲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还标志着大学生开始从单纯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因此,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重塑自我,导向积极的心理效应,是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关键所在。正确定位自己的心理效应,并了解心理效应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可见大学生充分了解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心理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有着奇妙的作用,我们如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效果,将极大地提高就业质量。心理效应是指在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是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主要的心理效应
(一)“自己人效应”
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人与自己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有类似性、在情感上有相悦性,就会把他看成是“自己人”,更容易与之保持稳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就是“自己人效应”。人际关系把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将行为的、情绪的、认识的三种成分调节成与对方的三种成分相一致。这就是人的相互感“自己人效应”。人与人若是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则不但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亦容易预测对方的感情与反应倾向。 除了态度与价值观类似性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喜爱引起喜爱”,即情感的相悦性。大家都希望“被人喜欢”当吸引力,彼此都把对方选择为心理趋向对象。这种两厢情愿的互择,服从于“人际吸引律”。就“自己人效应”而言,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似性便是“一致吸引律”的反映。
(二)“首因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种现象就叫做“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最强烈的影响,它是社会知觉中常见的一种偏见。也就是说,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很深刻,它会形成一种定势,对以后的长期印象产生重要影响。
(三)“共生效应”之团队精神
“共生效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当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柔弱单调,甚至枯萎死亡,而与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植物界中这种相互促进、同步生长的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
三、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充分了解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纵观人类传播史,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手段的进步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力的飞跃,特别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成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信息网和智能信息系统[12],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得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每次的信息传播都不会离开对“心理效应”的研究。可见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效应对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心理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如此重大,如何进行更有效的信息传播,来强化就业传播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将会有较好的改善。面对当今就业形式,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摆在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的心理效应,及时搞好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
(一)把握好积极的“自己人效应”
积极的“自己人效应”是以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认知态度、相悦的情感为前提的。因此,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把握积极的“自己人效应”要注意以下原则: (1)平等相待,启迪“自己人”的心理承认。你要想取得招聘人员的信任,先得和对方缩短距离,与之处于平等地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角色互动的过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招聘人员、对待工作。
(2)高度重视,培养“自己人”的情感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有人在重视自己,或对自己感兴趣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从而因自尊心受到尊重和满足而产生愉悦,并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你要与公司人员建立良好“自己人”的情感基础。
(二)给人美好的“首因效应”
这主要表现在提高心理素质,改进语言及形象上下功夫,以取得正面的面试首因效应。
(1)掌握语言技巧,提高沟通效果。语言表达是求职面试的重要环节,是供需双方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语言表现力直接影响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不能小觑。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大学生平时要注意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面试时也要注意把握语言尺度和技巧。
(2)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形象气质。调查表明:一个旁观者在看另外两个人对话时,他对二人的谈话印象有65%来自“非口头语言信息”。可见形体语言的重要性。
(3)正确对待面试,调整心理状态。大学生要提高心理素质,除了大学四年的努力外,在面试前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用人单位及有关用人的材料,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情况,同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接受锻炼和考验。
当我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美好憧憬时,向自己提出积极向上且恰如其分的期待,能激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有利于我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目前,我国除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部分政府人才市场外,还有许多的社会机构在从事人才的中介工作。但问题是这些信息机构良莠不齐,的信息可信度不高。在政府、企业、学校、大学生、人才机构之间建立科学的、高效率的的信息网络,促进就业信息的充分对流,包括信息发送机制、信息检验机制,以保证信息对流和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总之,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任重而道远,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要从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自己的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2]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31
[3]章立早.人际交往中的-自己人效应[J].学术期刊,2005:15
[4]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罗增贵.大学生就业面试中的首因效应[J].就业与保障,2005.
[6]王滨.就业之初不可忽视的心理效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96-97
[7]宋立达.大学生求职攻略宝典[M].金城出版社,2005:25
论文摘要: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完成“工具”与“实体”的有效衔接,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工程任务课程化”在纯理论课堂的探索性实践,其结果对于“工具类”专业的教学与学习具有深远意义。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所采用的具体做法之一,也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 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学”这一学习战略的深化,杜威指出:“从做中学比从听中学是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将工程过程(cdio)“复制”到学生的课堂中去,则恰恰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作为教学任务的工程任务的完成活动,教师则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和任务完成的协助者。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在英语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作者曾为美国斯特灵换气设备有限公司总裁凯特女士与中国大商集团齐齐哈尔分部总经理廉先生做过谈判翻译,谈判结束时,凯特女士对我说,中国有很好的工程师,像廉经理这样的,也有很好的英文翻译,像lucy(指当时的我)这样的,但是,却很少有既懂工程知识又有很好的英语翻译能力的人才。言外深深表达了她对中国有外语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缺失的遗憾。
法国alstom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说:跨国企业非常需要具有坚实的工程知识基础、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语言和交流技能都比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中国工程师在这些方面较薄弱。
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和供应商john deere公司中国总裁在“北京国际机械工程教育论坛”的报告中指出,其属下天津分公司中国工程师具有如下缺点:(一)缺乏实践经验;(二)对于企业文化接受和认同慢;(三)缺少制定决策的技能;(四)缺乏交流技巧,英语表达不流利;(五)工作效率不如美国工程师。
如上实例说明了中国工程人才英语能力缺乏、或是英语人才没有工程知识并亟待解决的现状,也为职教人员提出了不可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作为英语教育者,将“工程任务课程化”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不可推卸的教育重任。
二、英语精读课程分析
英语精读课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肩负着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任,而且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衔接,传统的课堂训练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相关信息搜索、整理、形成报告并在课堂做presentation(推介);(二)职场环境模仿,进行招聘、面试等;(三)英文情景剧表演。以上三种形式都是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的,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及使用英语的兴趣,但“沙盘”式训练具有以下缺点:1、学生处于人为的模拟环境中,距离现实仍有距离;2、没有真实的结果,学生的任务完成的期待值较低;3、缺乏“实利”刺激,很难维持学生的积极性。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探索“真实的职业环境”成为学生训练任务的主要核心,而在纯理论课堂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方法称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创新突破口。
三、“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具体实施
首先,借经世商贸有限公司发出翻译招标公告的机会,让学生分组准备竞标,课上由教师进行标书相关知识的引导行学习,课下学生按组准备标书、竞标讲演稿及工作计划等,然后参加公司的招标竞标会,得标小组按要求完成竞标任务。因为公司的“翻译工作”充实,所以大部分参与竞标的小组都获得了工作任务,并在得标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翻译任务,获得一定的工作收益。在这一活动中,老师要完成课堂内的“标书知识讲解、标书制作检验、模拟投标、翻译任务相关知识教学、翻译任务完成过程追踪、翻译结果检验”等相关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完成整个“工程任务”。
在英语精读这样的纯理论课堂引入“工程任务”,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得以现实化和丰富化,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走入“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学习单纯课本知识造成的“疲劳”,学生因为有老师的支持、公司的信赖、实际利益的激励和具体任务的真实而积极性大增,完成任务的动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得以真实地提高;而将“工程任务”引入课堂,连续成课程,则使得我院专业公司的实际业务得以最快捷、有效地完成,极大地节约了“翻译任务外流”而造成的损失,提高了运营及管理效率。
四、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长远意义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理论课堂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将我院专业公司翻译任务引入课堂完成且取得良好的结果提供给教师继续探索的前鉴,我院其它专业大多为实体专业,都有自己的下属专业公司,公司业务实际,且随着商贸活动的丰富和市场的发展,涉外业务会逐步增加,这给我们外语系工具类专业学生接触“工程任务”提供了很大的前景。我院工具专业与实体专业之间的距离不过两百米,将“工具”类教学与“实体”类实践相衔接已经不再只是设想,缺少的只是教师对于机遇的把握与课程的设计。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理论课堂的奠基学习已经进行得很好,尤其是大二以上的学生,对于“语言”这一“工具”的使用缺少的就是真实的使用环境。他们经历了这次精读课堂“工程任务”的完成,对于未来职业的需求,如:网络客户的寻找、涉外资料的翻译、网络商品的营销等业务都能够一贯而通;基于这样的经历,学生们能够适应将来教师所设计的新的“工程任务”课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工程实践”,锻炼好自己,迎接竞争激烈的职场。
再次,对于精读课程而言,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就是适应职业需求,具有职业迁徙能力的人才,而工具类专业也不能例外。“掌握一门外语即可走天下”的说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与未来的社会需求,因此作为精读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等专业课程都不能按照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应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即将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出来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所以,“工程任务课程化”是适应以上职业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之一,有其实践与探索的广阔平台和前景,以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