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时间:2022-07-31 12:2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

第1篇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们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

在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教材同时,要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主动参与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2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新课标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也赋予很大关注度,因此对此的探究也显得尤其必要。

【关键词】

小学教育;科学教学

一、引言

随着教学方式的日益进步,目前教学中提倡的是依托生本理念,即将教育从“师本”慢慢转向“生本”,实现活力课堂,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下文就简单的分析科学教学的几点要求。

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深究问题的思想,科学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以辅,即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想要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思考后的分享过程,保证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自我表现机会,充分的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起来。教师必须充分起到辅助的作用,学会提问的技巧,不要简单的就是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问题,而是要巧妙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教学课堂变得主动起来。

三、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观念与角色必须改变

随着科学的教学概念引入教育,对教师的观念方面和角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素质要求,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认真将新的科学教学理念灌输与每个学生。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现代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也就是第一点中所说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达到自主学习。在这里教师要转变的观念就是,要从思想上将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变为自主者角色,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观念变为实践的现实,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科学教学的收益者。那么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的角色,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困难的人,教师是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学习方法的人,教师是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模式的人,教师是辅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科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人人参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平等的、自主的教学。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其实是做学生的知心者,学生的朋友,只有亲近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知道学生正确的想法和需求。我们所知道的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科学的教学就是改变这种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角色,将教师从传递知识的地位变为科学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这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引领的作用,也必须给学生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好的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这种观念,也必须成为这样的角色。

四、科学的教学必须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

科学的教学必须树立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新课标改革中以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提出“学生要亲自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小学生要学会以探究的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培养下,小学生可以充分的学习教学内容。探究学习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小学生有这种学习意识,小学生可以真实的体验到科学教学的乐趣之处。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的精髓就是,学会思考,积极发挥动手能力,小学生要学会追根究底,用自己的怀疑与质疑的思想,深刻理解知识,收获知识。科学的探究学习不仅是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所需,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生命力的源泉,是学生不断进步与成长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将这探究的学习方法融入到自然的教学过程中去,一位好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实行探究学习的科学方式。探究是一种对知识渴望的态度,学生探究能力的强弱,关乎到学生对学习的热衷度,只有探究精神在,学生就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收知识,学生的学习高度才会一阶层一阶层的上升。想要充分发挥好科学的教学,就必须抓住这探究学习的精髓之处。

五、利用好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

虽然小学生的教学主要是黑板教学,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进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增加,在今后的发展中,多媒体科学教学很可能成为一种主流,必须注重多媒体科学教学模式。多媒体科学教学可以将单调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的形象与生动,例如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式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小学生,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更具体化,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将想象的空间和活跃的思维更接近于现实,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更容易接受这个知识。多媒体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小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利用好这一资源。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每种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科学教学,教师必须适当的选择,而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错误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科学教学不能起到教师的作用,再怎么说这也是死物,没有思维,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是多媒体教学的主导者,简单来说,就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必须使之成为改善科学教学的工具。

六、总结

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不断的创新与进步,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能止步不前。也要从根本上理解新课标改革的目的,科学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服务与课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金桂秋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长城小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3-0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我们就要注意从各个方位设计课堂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1.1 选择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描述中,学生对蒸发有一些理性的了解。这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法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去开动脑筋,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要强得多。

1.2 安排好问题的梯度。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不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机械和工具"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见过滑轮吗?说说它是什么形状。

(2)你见过的滑轮有什么作用?

(3)探究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4)探究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5)我们来一起设计滑轮组。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滑轮的认识,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最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过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3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的问题尽量少提。要多设计一些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热和燃烧"这一课时,我给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燃烧需要几个条件呢?

(2)你能找到几种灭火的方法呢?

这样两个问题,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答全,需要进行探索研究之后才可以一步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提问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2.上好实验课,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一项实验。作为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来源广泛,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因此,学生能准备的材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注意观察什么,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2 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2.2.1 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2.2 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打击他们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面对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4篇

一、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l_对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一。每个学校对于科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学校,可能还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上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实验动手操作上的训练。

2.对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O和管理不够重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灌输新理念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对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流于形式,使得让学生接受实验训练前沿信息传递成为空谈。

(二)实验室管理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器材和设备老化,无法与新教材成功接轨。

2.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学校配齐、配全了大类的科学仪器装备,但却没有发挥其在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科学课上,学生不认真思考不认真听课,最后胡乱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的破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严格。

3.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室与科学专用教室隔开距离较远,课程之间准备实验仪器耗费时间过长,学生取用实验仪器随意摆放导致事后仪器整理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量。教师会选择一部分实验学生自主动手进行,一部分实验进行教师演示实验,形成减少麻烦,能少做就少做的习惯。这些细小的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实验难以开展、顺利进行。

4.实验室缺少专业的实验管理老师。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都是任课教师需要进行实验,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一些专业的实验仪器使用也不是很恰当。由于对科学实验的不重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专业负责小学科学实验室的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对实验仪器进行专业的指导,也是导致实验室利用率低,实验室管理不当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的解决策略

(一)国家政府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鼓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教育基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科学素养和前沿的教育思想,无地施展,一切也成了纸上谈兵,无法将抱负理想付诸实践。

(二)制定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校长、课程校领导、教研组长、科学教师都参与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环环相扣,使得每个环节都有章法可循,切实把教育理念融进小学课堂教育,将实验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针对实将实验仪器室与科学专业教室合二为一

减少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时间,更加提高效率,也方便学生取用实验材料,更为教师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材料和仪器节省大量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四)为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管理员

负责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对实验材料的维护和整理工作等等。实验管理员能够对专业的仪器使用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教学。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和教研机制

对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的长期培训是实验仪器设备高效利用的保证。只有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员有了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实验室的设置才能更加合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才会提高。这样,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推广,学生才能掌握系统的实验技能技巧。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优化目标;优化过程;优化实验

从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方面来说,优化呈现就是在系统研究小学科学相关探究活动后,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修改、重组、再造。它是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谓是一举多得。那么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该怎么实现优化呈现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凸显生本理念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个整体的把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根本。比如小学科学《空气的性质》一节,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方式知道空气是人、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了解空气的性质。如何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细化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能准确地说出空气是人、动物、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能简单描述空气的性质。对比着两个教学目标,“知道”换成了“准确说出”、“了解”换成“简单描述”,从而使描述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明确。除此之外,教学目标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

二、简洁教学内容,注重探究活动

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简洁性,但简洁并非是省略,课堂的重点内容还是应该重点介绍。教师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学生可以受用终身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将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如在《今天刮什么风》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堂探究应该知道什么是风?什么是风向?怎么判别风向?在实际科学教学活动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如果没有风向标我们该怎么判别风向?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源自生活,生活体现科学。正如有句话说生活是儿童的教科书,也是儿童学习的场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通过观察国旗随风飘动的方向,并结合学校的方位准确判断风向,并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的一门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没必要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方式,要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的是教材内容涉及的重点是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哪些,并设置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高动手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比如在冷和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热能使瘪了的气球重新鼓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联想到热胀冷缩的科学知识上,一些思维比较发散的同学可能会联想到气球中存在空气,球里面的空气受热后会把瘪的地方顶起来。当然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四、简洁实验材料,优化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实验有很多,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一节课上有时会设置多个实验活动,把很多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这样做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盲目性,而实验过程又需要一定时间,学生的实验过程如蜻蜓点水,无法在深层次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器材一定是足够用的,有效的,而不是堆砌的,让学生进行挑选的。小学生还不具有一定的自制力,有可能会在做某一个实验时,把其他的实验材料也拿来用,还有些学生会觉得好玩,把实验材料盲目的用掉。比如在探究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教师应该注意实验材料给予的时机性,在第一步骤中要求学生运用感官来观察水和食用油,这个时候实验材料只有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使学生能够专心的进行观察。第二步骤是让学生借助材料进行辨别水和食用油,这时教师应该把实验材料纸巾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把纸巾分别放进水和食用油的杯子中观察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时学生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纸巾在水的杯子中很快浸水并沉了下去,而在食用油中的纸巾则是漂浮在表面,然后缓慢的浸湿。可以说,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应该注意实验材料分发的时机,不要让学生一次性得到实验材料而进行无目的实验。总之,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优化呈现的策略。想让科学探究更加有趣高效,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材料等入手,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探究,并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毕建凤、林燕春.科学课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年01期

第6篇

一、“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评价建议”中的相关论述,具体如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要求,一纸考卷显然难以满足,只有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的评价才能做到。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3、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课课评”方案正是与科学教学过程紧相伴随的一种评价策略。

二、“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的构思与操作策略

1、“课课评”的内容

“课课评”的内容由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和开放式考查构成。课堂参与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同学团结协作。课外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开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组织开展此类考查比较费时,因此,一堂课最多只能确立一个开放式考查的项目,但为了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可考虑课与课之间开放式考查项目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互补。

2、“课课评”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只能迎合他人,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课课评”方案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强调“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是因为,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与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对于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倾、探究自己的将来十分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限,还有待于发展,“课课评”方案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参与”成绩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获得。“课后作业”、“开放式考查”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获得,如课前准备情况,上面所说的“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如上面所说的“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还有些可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如“设计科学小报,宣传防治空气污染”。

3、“课课评”的客体

不只是评价主体多元,“课课评”的客体,即评价对象也是多元的。“课课评”的客体可能是单个的学生,也可能是学习小组。我们的做法是:“课堂参与”的评价客体是单个的学生;“课前准备”的评价客体是学习小组;“开放式考查”和“课外作业”视难易程度和对合作性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或需几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就把学习小组定为评价客体,如“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其成绩直接作为学习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成绩,一些容易的、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可把学生个体定为评价客体,如“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等。

4、“课课评”的方法

“课课评”方案有当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两种方法。当堂评价就是在课上实施的评价,利用每一堂课结尾的几分钟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在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自评和组评,得分(用A、B、C、D代表不同的等第)直接记在《学业评价卡》上;课后评价就是教师或学生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作业或相关作品在课外开展的评价,评价结果同样记在《学业评价卡》上。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学生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了科学教学的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总体目标是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但一线农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很难实现上述课程目标[1]。因此,本文将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加强各地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效率

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的学科综合性差,远远达不到教科书教学设计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教学。已有研究表明[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学科性之偏失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另一方面呈现了对小学科学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往往基于直觉与经验总结开展教学设计,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这实质上表现为科学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亟待拓展。因此,只有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才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意义,也能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展实验论证与解释的情境与教学过程,从而更能了解学生解决问题与科学探究的策略,进而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思考科学知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情境导入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如上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在课堂导入时对学生提问:“我们的农田为什么可以种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庄稼呢?那土里到底有什么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以及争先恐后的发言,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会引发更多的兴趣和问题,听课的时候也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效果会很明显。课后,还可以布置课外试验:回家后,在自家田地里或者花园里挖土观察土的颜色,摸摸土的手感,观察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的特点。立足农村,设计简单试验,接触自然,动手实践,是极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最捷径。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例如,在上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带到学校附近的河岸,进行室外授课,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景观,对比河流两岸的地貌、景观和人文差异性等,在这种直观教学中,能更容易理解河流的特征,认识到河流对土地的改造作用, 从而丰富、增进和完善学生对河流的认识。

(三)投入情感教育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最好与学生建立一个“伙伴”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师自身的培训和指导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构建一个科学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的平台,帮助科学教师的成长。其中,强化各级教师培训工作仍是最主要的途径。根据多次调研[2],教师的培训应当转变培训的重心和形式。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加强优秀观摩课的研讨,让一线教师多看、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尤其是针对部分地区硬件不足、资源不够的现状,需要对教师进行可操作性的案例培训、教材分析,从教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问题会诊,而不是空对空的理论说教,或走形式、走过场。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率。

1.用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激发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教师手拿仪器进入课堂上课,学生就欢呼一片,相反,如只拿教本进课堂的,他们就会兴味索然。因此教师要从责任和使命的高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实验情境教学,能分组实验的尽量分组,不能分组的至少要保证演示实验。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教师手拿一个简易种摆自由摆动,并抛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让钟摆得快些?不少学生不假思索,认为只要摆动地用力些就行,教师笑不作答,只是给每个实验小组发下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证明。学生兴趣高昂,你摆我记他数,不久便了刚才的假设,于是教师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再次实验,寻找真正的原因。整节课气氛活跃,在学生不断的假设、实验、假设的过程中热烈进行,并最终顺利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带学生融进去,常能唤起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从而产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成为知识新的生长点,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跟着被开发出来。如在教学《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这一课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人,先问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什么?有学生答篮球,看过NBA的直播比赛吗?学生答有看过。再追问道:有没有看过在球员休息时体育馆外的画面呢?学生仔细回想后,说体育馆外灯火通明,大街上车灯闪烁,应该是晚上。教师趁机质疑:周日上午看现场直播的比赛,人家却是晚上呢?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搔头挠耳,灵敏一点的便脱口而出因为世界各地的时间不一样,于是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直奔主题,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二、资料辅助,激发兴趣

科学与其他学科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科技含量较高,这给执教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许多书上的问题常要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获取正确信息,才能顺利实施教学,同时适宜的课外资源还能激起学生的更大兴趣。

1.资料有助于让教师教得明白。经常在科学课上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某个意外问题就让教师束手无策,一节课下来如履薄冰。在教学《关于时间》这一课中,一位学生在摆弄小地球仪的过程中,突然问我地球仪上有一条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虚线,这有什么用?课后我立即上网查找资料,查找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由来和计算方法,终于彻底搞清,在下节课为学生解读。所以说科学是不能用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这类话搪塞的,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科学课上以不变应万变、顺利过关。

2.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教学《被种下的材料》这一课时,我通过网络查找到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如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便掉色彩,越王勾践剑2000年后依然锋利无比等,通过这些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分析地下材料保存长久的原因,从而明白了湿度、温度、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影响材料保存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当教学任务完毕,宣布下课时,一位同学大声说今天的课太好听了。

三、走出课堂,开放课堂

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总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室外进行探究实践。

1.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自然。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而农村学校本就处于田野河溪包围之中,这样的自然优势当然得充分利用。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有关蔷薇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蔷薇花的特征,再让学生分组去校园观察,布置了相应观察任务。学生们当然欣喜万分,在观察过程中,许多同学发现在校园中心绿化带有蔷薇花,便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认真记录了花丛中各种生物的情况。回到教室后,同学们情绪高昂地争着汇报观察所得。通过这样的室外观察活动,同学们在探究实践中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其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9篇

《热起来了》一课,在“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一环节时,全班学生每个组测量的温度都不同。虽然允许有误差,但不至于每组都不一样。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停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入这么大?是学生对温度计的读数有问题吗?是温度计本身有问题吗?是学生手握着衣服,带有身体体温导致读数不准确吗?老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重新进行测试。只是我们上课的老师过于心急,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把结论直接给了学生。感觉是在赶着学生上课,一个环节完了,马上继续另一个环节。

二、热闹、肤浅的实验探究活动

现在摆在我们科学老师面前不争的事实:该观察时学生在玩耍;该汇报时学生在观察;该倾听时学生在交流;该交流时学生在闲谈;该疑问时学生没深思……学生探究场面热闹,实验局面难以调控。

三、实验材料的选择不适当

有位老师在上“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一环节时,本来应该准备几件衣服,但老师就让孩子们脱下穿在他们身上的外衣,来测量衣服的温度。测量出来的衣服温度让温度计度数升高。因为衣服上还带有孩子的体温。本来是想证实衣服不能增加温度,只能起保温的作用。结果事与愿违。反而误导了孩子,把原本简单的事实复杂化了。针对上面六个课堂案例片段,引起了笔者的如下四点思考。希望对我们的老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四、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处理,掌握灵活机动权

教材专家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较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而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景和条件。教师要灵活处理,以优化教学条件,获得最佳效果,创设最佳情景。教材上的内容暂时不能上的、没有条件上的或者不会上的先跳过去再说,把后面能上的内容先拿过来上。以后可以上了、有条件上了再回过头来上。总之,授课顺序、时间,教师要注意随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甚至可以允许离开教科书上科学课,可以把当今的科技成果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来。要克服“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的传统教材观。

五、教师应该给足学生探究时间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很多老师都经常急不可耐地希望孩子用精彩的行为来构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课堂。然而,孩子的思维是需要时间的,老师应该学会等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为气氛活跃,学生兴奋,教师热情的一堂课才是充实的,学生才是不虚度课堂的。我们科学教师始终要记住一点,探究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只有经历了充分的自主的探究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探究”,学习才会真正在学生头脑中发生。想一想,我们科学课一学期30课时左右,有多少探究活动是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充分探究的?如果为了赶进度的“浅尝辄止”,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能落到实处吗?整合或删减一些内容,节约出一些课时,在一学期里,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几个充分的探究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六、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和准备实验材料

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科学课与生活的距离,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年级《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老师带来几瓶啤酒、饮料、酱油、醋。提问,为什么这些瓶子都不会装满?三年级《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老师请大家互相说说小组内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从研究我们日常生活开始,从研究学生们身上的穿戴物品开始,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很意外,平时谁会注意这些问题呢?可这正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这本身就给儿童一种启示:身边就有科学,熟悉的东西也含有科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路培琦老师告诫我们:“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是我们上科学课的好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在研究导体、绝缘体时可作为研究材料。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易拉罐、雪碧瓶、塑料杯可作为装水的容器。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可作为发声的器材等。我们科学教师是一个捡破烂的,在别人眼中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件宝贝。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用武之地,不妨把它们收集起来,以便日后利用。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做,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实验材料,虽然它土一点,但是它却很实用。除了自己收集以外,我们还可发动学生带一些。这样,师生一起自备自制,可解决很多实验所需的实物材料。让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资源成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主体,更有利于农村科学教育的多元化和实在化。

七、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体验

我们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就是“让学生的心智与事实发生联系”。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都是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图像等形式与学生的心智发生联系的,唯有科学教育是以事实(即活生生的实体以及产生的现象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心智与事实发生联系”这个方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生长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第10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以实验课为载体的,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如何在实验课上进行探究活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有所收获。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让学生探究头部的器官。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还给每组发了实验汇报表。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我走进一个组问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活了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趣实验的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励他们去思考、分析,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如《夏天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有趣的磁铁》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在上《有趣的磁铁》一课时,我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磁铁、铁钉、大头针、橡皮筋等让学生自主探究给磁铁找朋友,结果课堂效果很好。这是因为这节课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但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一课,教师进行食物营养的讲解会非常乏味,学生也不喜欢听,所以在一开始我先做了淀粉遇碘酒变蓝色的实验,这样既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又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无疑是有帮助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伴随着动脑思考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上四年级《太阳的影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堂成功的科学客,应该是“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小组实验,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上这样的科学课。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教师,在科学课上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才会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成日常生活的指导,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每位科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11篇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程中,还有一部分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科普阅读教学。找准科普阅读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阅读教学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

科普阅读教学;科学课程;科学素养;学习策略;创新意识

除探究学习外,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科普阅读教学也是小学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包括对科学教材、教材资料库及教材外那些以知识、经验、科技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找准科普阅读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阅读教学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阅读教学与科学课程

1.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

2.科普阅读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教学与学习策略

科学课中的科普阅读教学要利用科普材料设疑激思。教材中有些科普材料往往文字较多,但课上教学时间有限,科学课又不同于语文课,阅读教学花时间多了,会影响科学课自主探究的核心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对科普材料精加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学生进入“产生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让其达到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的状态。具体地可采用比较性阅读教学、求解性阅读教学、质疑性阅读教学。

1.比较性阅读教学。比较性阅读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比较性阅读,可以说是一切阅读理解和阅读思维的基础。

2.求解性阅读教学。根据一定的要求,带着若干个问题从中寻找答案,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难易程度。科学课中往往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求解性阅读学习。

3.质疑性阅读教学。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情况下阅读学习,往往能在阅读中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说。如《地球的运动》的阅读学习中,学生质疑人类在从没有看到地球运动的情况下为什么就能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并自转。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质疑:我们每天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设想地球和太阳之间可能的相互运动有多少种;排除那些不可能的,剩下了“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都可以看到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那为什么说是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人看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呢?进一步的质疑、分析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得到了合理的推断后,还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需要严谨,为使结论得到验证,还需要证据证明。目前,科学课的科普阅读教学开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存在于教师的认识和指导水平,还有存在于科普材料的可读性、启发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努力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的高度注重学生的科普学习。

三、科普阅读教学与创新意识

科学课中科普阅读教学,如果仅以比较性阅读教学、求解性阅读教学、质疑性阅读教学,那还只是达成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还缺少基本的科学方法和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些“方法”与“能力”同样需要科普阅读教学,学习有关创新的技法,并自觉地应用于实际问题、公共事务,提升为创新意识。

1.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掀开“创新”的面纱。在大多数人看来,“创新”是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从小了解创新的涵义,认识到创新并不神秘,可在科普阅读教学中经常提供一些青少年小改小革的成果及科学家小时侯的创新故事。如牛顿小时侯制作太阳钟、鲁班发明锯子等。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创新并不神秘,鼓励、激发、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火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科普阅读教学可以形成创新的思维。通过科普阅读教学,学生得到大量事例,还需要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事例有价值,哪些事例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推断出一定的结论。

3.科普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创新的精神。创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教师通过科普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当然还需要激起创新的热情,创设良好的氛围,呵护创造萌芽。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师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来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呢?我以为,在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认识科学思维

什么是“科学思维”?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科学和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同样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模型的抽象、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和科学理论的建立,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思维。

二、聚焦于科学思维的教育与聚焦于科学知识的教育的比较

聚焦于科学思维的教育,应将以上诸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面貌当和传统的聚焦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二者做一比较:

教学重心

比较方面聚焦于科学思维聚焦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的基础科学是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是一个固定和权威的结论。

教学目标重视过程,即重视儿童的思维过程。重视结果,即重视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较多采用探究的方法较多采用讲授的方法

教师角色是儿童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引领者,引导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儿童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是知识的来源,引导儿童得到最后的结论,或者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儿童。

儿童角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儿童通过探究过程获得对科学的个人的理解;儿童享受思维的乐趣,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远影响接受确定的科学知识、教学结果;儿童通过记忆获得科学知识,但也许并不理解;难以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将科学教育聚焦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才能触及到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所在。儿童科学启蒙,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启蒙。从小对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塑造,养成其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呢?

尽管很多人热情地称“儿童就是科学家”,我想这主要是针对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究热情而做出的评论,其中多含褒扬鼓励的成分。而作为一个认识者,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严格意义的科学思维还有很大的差距。

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要素,即尊重事实和遵循逻辑,恰恰是儿童不容易做到的!这正是科学思维对儿童所构成的挑战。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状况,既指明了儿童科学教育的起点和方向,同时又说明了儿童科学教育的特殊性质。这是儿童科学教育所必须坚持的辩证观。

我们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予理性的启蒙,将科学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灵中。儿童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三个关键性的实践要点:

第一步是对问题的猜想即使没有教师的提示,儿童也会对问题有自己的猜想,只不过他会用猜想代替进一步的探究,从而仓促地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猜想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儿童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将他们引向科学探究的过程。

猜想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教师要追问儿童“你为什么这样猜想”,这样做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地鼓励儿童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思考当前的问题。

对于儿童的各种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重视,并启发儿童如何证明它。儿童的有些猜想的确是胡乱的、没有依据的,而且也无法验证,教师可以采取保留的态度。

第二步是事实的验证对儿童的任何想法,都要引导其通过事实来验证。观察是最直接的获取事实的途径,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实验则是更有力的证明。

无论事实和他们先前的想法是否一致,对儿童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儿童发现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得到一种惊喜的感觉,而当他们发现了和自己想法相反的事实,也许会感到很意外,但这种意外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冲击其固有的想法。

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儿童这样的价值观:相信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