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11 00:06:02

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妇联战线对标学习心得体会

3月22日,我随市妇联赴洛阳市就家庭与儿童、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两纲实施、妇女维权等工作进行对标考察学习,我们一行受到了洛阳市妇联的热情接待。

上午,我们随洛阳市妇联的领导来到了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了解“微家训”倡导新时代文明好家风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首先来到礼河村张俊花的家中,了解百岁老人的“微家训”。她经常教育子女吃亏是福,一家人孝善敬老、兄友弟恭、邻里团结、热心助人,“诚朴信和”是挂在张俊花家墙上的家训牌匾。随后,我们一行人来到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考察学习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村妇联主席程桂玲向考察组详细介绍了礼河村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双方还就妇联改革与创新、妇女之家建设与服务、妇女执委和代表履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的“黛眉妈妈”读书会,遍布县妇联的各级组织,通过读书提升妇女文化素质,并在读书会现场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辅导,气氛温馨暖人。

下午,我们参观了洛阳市妇联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和洛龙区定鼎门社区。在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洛阳市妇联副主席马新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服务项目、资源配置、人员组成、咨询效果等,我们对“中心”在创新维权机制、优化志愿服务资源、护航家庭和睦方面取得的成绩深感叹服。在定鼎门社区,我们通过现场查看、询问、查阅档案资料等形式,了解定鼎门社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社区妇联以“妇女之家”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儿童学习有场地、维权有依靠、争先有榜样,粉色布置的的“妇女之家”不仅外美,更内秀!

通过一天的对标学习,我增长了见识,此次洛阳之行对我这个妇联战线的新兵帮助巨大,感受也颇深。洛阳市妇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基层妇联和社会组织积极性,以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健全了组织、扩大了队伍,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妇女儿童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把对标学习的好经验、好方法转化为学习成果推动工作,使我们城区妇联的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我区“建好新时代美丽晋城会客厅,勇当高质量转型发展排头兵”添砖加瓦!

第2篇

[论文摘要]心理挫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之中,分析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种类、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为快速高效。本文分析了其种类、成因、后果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心理挫折是学生追求某种体育学习目标时,由于目标与障碍之间、目标与动机之间的冲突,主观上体验到的一种失意、消沉、悲观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之中,分析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种类、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为快速高效。

一、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1.体育学习中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形成了外部性挫折和内部性挫折

外部性挫折是指由外界因素形成的障碍和干扰所引起的挫折。(1)条件性挫折。体育学习外部条件缺乏或不充分造成无法实现体育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挫折。例如,体育差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产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错误动作但老师没有给予及时指导致使其技术动作变形、体育成绩无法提高而产生的挫折心理,等等。(2)丧失性挫折。一直满足的体育学习外部条件突然丧失或改变而使需要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例如,竞赛是体育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同学在竞赛中一直是位居榜首,如果其中一次突然下降了几个名次其会出现失望、焦虑的心理挫折。(3)干扰性挫折。受到来自体育学习外部的干扰而致使目标得不到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例如,家长的反对致使学生不能从事某项体育活动或家庭生活负担过重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或练习过程中而产生的心理挫折。

内部性挫折是学生自身内部因素或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1)生理性挫折。一种是缺陷性挫折,由于学生个体先天不足而引起的挫折,如有的同学因身材矮小而不能从事篮球运动而引起心理挫折;一种是损伤性挫折,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手腕受伤不能参加篮球比赛,失去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而引发的挫折。(2)失误性挫折。没有选对体育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心理挫折。例如,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将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定得过高,结果不能达到预定目标而产生失败的心理挫折。(3)怀疑性挫折。个人主观的怀疑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为的障碍致使自身受挫的心理。如有的同学怀疑自己的身材不够好、素质不够高而在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时候怕被别人讥笑而畏惧、胆怯、放不开。

二、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后果及反应表现

无论是外部性因素还是内部性因素引起的挫折其后果都可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情绪和行为发生变法,做出正向或负向的反应。

正向反应是指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主要表现为:(1)正确坚持。许多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并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确立目标并坚持去实现。(2)增加努力。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很多学生表现得比以往更突出,其注意力更集中、要取得成功的动机、欲望更强烈并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败。如练习篮球投篮,刚开始学生一般都投不准,但是只要勇敢面对并不断练习必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3)调整目标。有的学生对自身状况不十分了解或过于自信往往制定一些难以到达的目标从而遭受挫败,这就需要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调整目标再采取行动。如有的学生在刚学会游泳后就给自己定目标要泳多长的距离结果并不能完成,那么,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确立距离长度。(4)替代补偿。某些学生不能完成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目标,如有的学生协调性差不能很好的完成体操、健美操的学习,那么,其可选择一些相对来说协调性要求较低的球类项目来补偿替代。(5)改变方法。受挫学生会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去考虑所采取的方法是否凑效,修正原有的看法、意见,采用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如在球类比赛中改变技、战术。

负向反应是指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的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主要表现为:(1)焦虑。一旦体育学习过程不顺利,许多学生表现出在课堂上焦躁不安,在练习时畏惧、恐慌、不敢尝试。(2)冷漠。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表现出任何的热情或抵抗。(3)逃避。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能无法完成时其不能面对现实,放弃自身的学习机会,采取逃避的反应行为。(4)退化。有的学生受挫后短时间内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下降导致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水平呈现负向发展的反常反应,使原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动作完不成。(5)文饰。有的学生遇到挫折会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并喜欢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如篮球运动中队员传接球时发生失误,经常发生队友相互责备的事情。(6)攻击。一种是投射反应,将自己无法达到的学习目标推向他人;一种是转移反应,将自己不能完成预定目标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如篮球比赛失利的一方往往喜欢把责任归咎给裁判员,说裁判员吹黑哨;一种是直接的暴力攻击,如在篮球等有对抗性的项目中有的运动员故意去冲撞对方队员。

三、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的预防与消除

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出现的心理挫折的正向反应我们要不断地强化,对于负向反应要想办法予以预防和解决。

1.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挫折观

体育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去看待它,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那么,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全面的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并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和机制来正确看待和应对在体育学习过程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2.创设最佳情景,获得成功体验,树立成功信心

为缓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沉、苦闷、对抗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降低练习难度、调整练习要求、改变练习条件等方法来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发现和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成功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心。

3.创设挫折情景,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容忍力

要增强挫折容忍力,需要学生参加到各种体育学习的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去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可以通过创设挫折情景,进行挫折教育或逆境教育,如在学习联系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批评,增加难度,设置障碍,制造不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逆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习 影响机制

一、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本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Bandura,1977),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从而对行为发生作用。

自我效能感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换言之,自我效能与你实际具有多少技能无关,而与你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某一目标有关。个体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某一目标,那么他就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就是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1]。

学习自我效能感正是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个体在学习情景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自信程度[2]。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3]。简言之,就是个体能否利用所拥有的学习策略去完成学习行为的自信程度。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关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显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成就的重要变量,它和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Jinks和Morgan(1996)曾对城市、郊区、农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4]。我国的杨心德、徐钟庚和陈朝阳[5]、王凯荣、辛涛和李琼[6]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7]。

1.通过影响学习目标的确立及对目标的坚持性进而影响学习。

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且稍作努力便可以达成的任务,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退缩,而会努力想办法去克服困难。所以个体的坚持性较强,会主动解决困难,因而最终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相比之下,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所选择的学习任务往往太难或者太易,都会使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使学习成绩不理想。

2.通过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进而影响学习。

学习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个体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具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会把成功解释为自己能力比较强,而把失败解释为自己的努力不足,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做出足够的努力是一定能够达到目标的。因此,面临困难时,能够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从而获得成功[9]。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将失败归为缺乏能力,对成功也缺乏信心。

3.通过对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进而影响学习。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能比较好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来完成某项任务,并且能够做到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遇到困难时采取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是,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往往会选择退缩甚至放弃,因而往往感觉到学习的结果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4.通过影响个体对学习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随时随地都需要做出关于学习的决定和选择,例如在不同的学习任务面前应运用何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个体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而不去选择那些超过他们自身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因此,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会受到任何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个体积极的学习行为的养成,从而使个体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三、启示

1.帮助个体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行为活动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合理的学习目标,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个体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遵守具体性、挑战性和近期性三个原则。具体性为:应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具体的、可以实际操作的学习目标。挑战性为:所确定的目标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出发,切忌盲目、好高骛远。近期性为:应该首先确定长期努力的目标,之后将长期目标分成几个短期的目标,使个体在每实现一个近期目标时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帮助个体对学习的成败作正确的归因。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影响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则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但是,如果个体倾向于把所获得的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如运气的好坏、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得不到增强。另外,如果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等,就会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个体形成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方式容易形成较低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为了帮助个体对成功和失败进行积极归因,可以对他们进行归因方式的训练。归因训练首先应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归因方式,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归因倾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次应该帮助个体了解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自己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可以通过强化和示范,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当个体进行积极归因时,对其进行表扬或鼓励,以增加其正确归因行为出现的次数;当个体出现消极归因时,向其指出并提供正确归因的示范,帮助其纠正不良的归因方式。

3.为个体树立学习的榜样。

个体的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就是个体所亲身经历的成功或失败,它是影响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间接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当个体看到与自己在各方面比较类似的人在学习上遭到了失败,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则往往会降低;当个体看到与自己在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人在学习中取得了成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所以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个体树立或引导个体自己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就能大大激发个体成功的勇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分别为学生设立老师的榜样和同学的榜样。老师的榜样就是让个体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老师对学习的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从而以老师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激发个体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的榜样就是选择能力相近的学生,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代表参与到课堂活动和竞赛活动中来,让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个体可以从观察与自己条件相似的个体的成功行为中提高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让个体体会更多的成功,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个体自身的成功经验是影响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让个体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个班级里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个体布置一些拔尖提高题;为学习能力中等的个体布置教材后面的巩固练习题;为学习能力较差的个体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对自己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因此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003.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4]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2.

[5]杨心德,徐钟庚,陈朝阳.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3):11-17.

[6]王凯荣,辛涛,李琼.中个体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22.

[7]张敏,雷开春,张巧明.中个体学习效能感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148-1151.

[8]答会明.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569-571.

[9]郑红渠.浅议教学中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重庆三峡学院学报[J],2003(6):98-100.

第4篇

把语言当作社会现象来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是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缘起。研究语言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这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在二语习得领域,197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主流研究把语言当作心理现象,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心理特质,而忽略了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环境的作用。1990年代以来,推崇Vygotsky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的学者则强烈反对把语言和语言习得与社会环境相分离,开始探索该理论在二语习得发展过程和教育中的应用,由此开创了从社会文化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Vygotsky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活动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语言是联结个体与外界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在高级认知中起着中介作用。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对外是社会互动的单位,对内是思维的单位,通过对话活动来协调社会活动和高层次的心理发展。语言作为符号工具使用包含着间接经验,与带有独特社会特征和文化信息的社会情境紧密相连、无法分割,言语能力的形成是在社会支持系统下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3]。语言社会化在二语习得的社会化路径中占据重要一席。语言社会化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虽均受到Vygotsky心理学的影响,在研究目标上却不尽一致。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的是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社会化理论则关注的是文化知识与语言使用能力的共同发展。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这方面的研究表明,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难以分割,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特定的语言和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围绕结合社会因素探索语言问题这一观念,Firth继承和发扬了Malinowski关于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具有社会功能的观点,强调要把语言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研究,提出了言语情景的概念,创立了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学说,认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在语境中的可能。随后陆续发表的语境和语域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人使用语言认知和交流的过程中,肯定会程度不一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然环境中也包含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正因为如此,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层次的认知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最新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语境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语言学习的过程。如Norton从身份构建这一切入点出发,揭示了社会文化语境形成的二语习得者与目标语之间的权势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5]正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所以语言习得(即语言知识的构建)很难与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文化割裂开来。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二语习得的社会学转向肯定了语言的社会性,认同语言是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现象,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与学习者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从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派的角度来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二语学习的社会因素理论化,并且通过这个宽泛的框架,为二语研究注入了社会化理论。

二、研究视角的靠拢:对交际互动的重视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当前较为活跃的社会文化派与认知派理论上的最大分歧在于,社会文化派不赞同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而认为人的高级认知来源于社会交往活动,因此特别强调交际和互动在认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于交际本身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样,身心、内外或思维和交际活动就通过语言符号得到了统一,即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但交流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的工具,按照Hymes的看法,交际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问题涉及很多因素,除了语言结构、语境文体、跨文化言语行为意识等方面外,还有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1960年代,受人权运动时代的影响,语言问题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基于Fishman对移民语言状况的考察,Bernstein对不同阶层成员,特别是儿童语言的考察,以及Labov对黑人英语的调查,社会语言学在兴起之初已发现三条重要的原理:语言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们有可能掌握几种结构各异的语言或变体;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语言规划和社会规划加以改变。也就是说,在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看来,社会中的语言使用者具备使用变体的能力,对变体存有主观态度,可以在交际中加以选择使用。语言系统是异质性的,充满内部变异。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系统联系在一起,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变体的主观认识和态度,以及上述带有社会性质的评判对语言使用者言语行为的影响,是社会语言学主流之一语言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从个人角度研究说话人对语言的态度是可行且必要的。语言态度归根结蒂反映了对语言使用者和用法的态度。对社会心理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心理实验的方法获取研究素材,如配对变语法测试受试者对操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态度,并且经常结合使用语义微分尺度,使说话人的特点得到更确切的分析。语言社会心理学对语言态度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的理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二语习得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ambert和Gardner的二语习得中的态度与动机理论,其研究重心主要放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动机对他们最终的成功所具有的影响之上。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态度会影响其习得效果。Giles的言语适应理论是继Lambert方法后该领域在理论上的新进展,也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语境中交际者的心态和言语选择行为。语言使用者趋同或趋异的言语选择,突出强调了社会交流中语言使用者对对方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态度和行为,解释了言语交际中风格变化的策略背后的主观情感和动机。[6]言语适应理论为语言变体研究增添了动态的角度,体现了社会语言学自身从典型描写到解释预测的研究发展路径。这种解释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Labov对语言变异描绘精细但局限于静态的不足。另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凸现了个人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显示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在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因素可以被视为是相互建构的:身份影响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使用也是塑造身份的过程。总的来讲,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与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派注重真实语境、身份和体验,这与多种语言互动的主张不谋而合。从理论上讲,当前社会语言学理论框架中语言变异研究的成果,如语言变体的辨识、语域的认知等,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供了系统的、受社会条件影响的二语变体数据,对二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语码混合、语码转换及言语适应策略等交流中的言语选择,使交际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得以形象化地表达。对交际中的语言行为,如道歉、赞美、邀请、拒绝、请求等的研究,为二语习得跨文化言语行为意识的培养勾画了发展目标。

三、学习观的认同:基于使用的学习

如前所述,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派主张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始于人际交往的。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与人交往,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意义的建构。比如,学习者很容易注意到词汇的习得伴随着对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深入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汇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对范畴的掌握意味着根据交流需要对语言规范遵从或背离。事实上,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语言是人际交流、社会活动的中介,而言语交流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因此语言学习即语言使用。反过来,语境中对于语言使用也可以巩固和加强语言学习。由此可见,社会文化派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习得过程即语言的使用过程,认为真实世界中使用的语言对学习来说是根本性的而不是辅的,使用不是习得的结果,也不是手段。正因为社会文化派坚持在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间划等号,如此强硬的立场招致了认知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习得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的激烈批评,反对把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二语在真实语境中的运用[7]。在习得即使用这一点上,社会文化派完全可以从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最新流派———认知社会语言学那里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和经典社会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普遍原则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但由于语言意义并非孤立存在,是在人类互动中产生及传递的,因此认知语言学所理解的语言概念及其基本结构也关系到社会和文化情境下的认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从话语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越来越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基于用法的主张本来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立场,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者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渴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做出自己的贡献[8]。上述原因将认知语言学引向社会变体研究。对于在基于用法的方法论体系中该如何理解语言系统、为什么变体研究具有重要性的问题,认知社会语言学家Geeraerts认为,由于语言使用的行为是语言学的最基本事实,语言系统只被看作是对语言行为中出现的模式进行抽象和概括。他谈到,“Thereisusage,thereistheinteractionbetweenpeople,theinteractionissociallystructured,andthelinguisticsystemisanabstractionoverthatsocialstructure……”[。可见,语言使用者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不是将自己与所谓的系统进行校正的过程,而是在社会互动中与其他语言使用者相互调整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eraerts认为,由于每个人的接触范围有限,这些调整都是不完全的,并具有各自的社会结构。因此,在基于用法的方法论里,语言变体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互动影响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体语言知识系统。综上,结合语言习得,可以有如下理解。第一,任何语言的使用者都是学习者;第二,习得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结果,更应将其看作是一个永远的、不间断的过程;第三,应重视真实的语境、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身份,应重视不同的社会语境、交际者、社会群体导致的隐喻变异,重视隐喻背后的文化模式,其重要性可能不次于教室语境。

四、对学习对象的共识:关于规范和标准

语言的变异性和标准化都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语言内部变异和动态发展的事实,有必要编撰一整套言语社会遵循的统一规范,来对上述情况有意识地压制,以便服务于国家化进程、国家象征、社会统一、实际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开展等。这就是标准语产生的缘由。其本质也是一种发生在一定社会和历史空间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变体没有优劣之分。从功能的角度看,语言形式对应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关注的是交际功能和交际任务的完成及其效应。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标准语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能满足适应较高语体的功能需要,但不能由此认为标准语就比其他变体更为优越。从学校教育角度上来讲,课堂教学也需要一套规范,因而标准语是很好的选择。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化,学习者倾向于认为标准语形式是正确的,而其他方言和变体形式是错误的、不规范的、听起来是不对的。事实上,在交际者感情不认同的场合,如团结模式中,由下而上的力量有可能出现对标准语的趋异和背离,比如,标准语显然难以适应较为低端的语体。另外,标准语虽然保守,其变化虽然缓慢,但是它仍然是有变化的。标准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的标准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其程度最高的是书面形式,较低的可能是它的语音。特别是在当今语言国际化、多元化、多文化、多变体的形势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二语学习者应尽量了解语境和身份的多样性,尽可能地增长变体的知识和使用变体的体验,以有利于二语学习。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职中体育教学 学习动机 激发与维持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在这四大基本理念指导下,课程的价值得以凸显。如何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即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以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得以实现?依据学习理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目标的实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1.1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正是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这两个特征。

1.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1.3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动机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依据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被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被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2.动机与体育教学

2.1两者的关系。

体育课是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实践性课程,身体练习是其重要的典型特征。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是随着体育学习需要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对体育学习需要的认识发展变化的。体育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兴趣浓厚、注意力较为集中。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培养和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必不可少。如幼儿、小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这与他们的动机与锻炼活动本身是相联系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上对各种游戏及运动项目较感兴趣,通过锻炼活动满足本身相联系的愿望,喜欢并善于表现自己,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课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理解体育的健身和社会价值意义,开始把当前的学习锻炼与将来的生活自觉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动机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加强学生锻炼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3.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3.1重视目标的导向功能。

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视学生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积极发展中的人,使学生对课程目标(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及集体的健康水平,树立协作进取的生活态度等)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具体到每个单元的各学习领域目标,难度应适中,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运动技能基础及个体差异等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确如何做,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得到激发。

3.2创造情境化教学条件,引起经验后的情绪化结果。

创设情境教学包括问题、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注意教学时序、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处于问题的情境中,注意引导要有启发性、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生做滚翻类技术动作时,不妨提问:“假设我们在登山或打球不慎摔跤时,我们应如何才能减轻损伤程度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其探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3.3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好奇心。

通常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不被满足时,机体便产生一种内趋力,从而引起反应,反应造成需要的满足。“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这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趋力,表现为好奇、探究、操作和掌握行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认为动机。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为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认知内趋力,我们要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运动需要得以满足的乐趣,他们能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3.4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双边互动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冲突,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时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的使者,视学生为积极的合作者,让学生从容地接纳你。这在宏观上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5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它是指个人愿意做,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动作技能,从而形成一种成功的幸福感。当然这不仅仅定位于学习过程,更要让学生明确人与物的关系,懂得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定能战胜“物”,并引导学生重视激发整个人生的成就动机。

3.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时、因地、因教育对象的不同,使教学风趣化,学习气氛轻松化。从情绪、意志、焦虑水平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沉稳心理。通过合理激发兴趣,满足其不同程度的需要,提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好胜心;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把激发动机置于非智力因素层面上,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新课标》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在新的世纪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经验、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及其技能、行为表现等加以判断,不影响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活、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前提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和标准体系建立有着重要意义。

1.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体系。

1.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第一标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第一要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确保任务的完成,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效性发展,就必须要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从而能够从内心深处充分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其思想政治培养内容等方面加以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在实际活动中对其道德内容和理论加以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的价值目标。

1.2知识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标准考量体系,那么在医学类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如果只是做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不认真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材内容加以认真学习,不去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深入的发现,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肤浅的,缺乏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大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确保学习的知识是真实的、可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得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教师也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技能,获得真实的且具有时代价值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树立能力标准、道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等,从而促进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和培养。

1.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能力标准的考量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和知识技能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区别于知识技能,并且高于知识的学习培养和知识标准体系的建设知识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回答怎么做,也就是我们需要充分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而能力标准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会对学生对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相关的标准体系进行考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加以充分表现,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且全面的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够根据相应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了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会在竞争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取得进步和发展,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良好的相处和协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能力,给予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发展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充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分辨能力、领导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1.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品德评价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向大学生深刻地传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将来的医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医德的培养,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耐心等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且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个内在的、个体的优秀品质,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行为习惯中得到表现。

1.5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非常必要,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在大学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青年学生发奋图强,针对学生各个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制定详细且具体的实效性评价以及标准体系。

1.6行为习惯标准。

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及其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呢日哦你那个,针对以上各个方面的标准内容减少,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行为习惯加以表现,那么只要在确保其他方面能够做到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才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完善的行为习惯标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寻找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详细,制定详细的学生健康教育档案,从而抓好工作重点,跟踪并且能够积极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对其的心理辅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4-47.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动机 运用

所谓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需要,以及体育参与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在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等形式存在。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满足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内在需要,体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体育技能、竞赛游戏、组织教学、场地器材等都能够唤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吸引他们参与到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并通过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满足。

一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来源是在内部。我们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可以从外部去激发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但让人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认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过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含的“挑战”乐趣,对促使一个人长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为此,对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成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顾明运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成功教育”的思想的启迪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纵向分腿腾越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害怕,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除了进一步讲解、示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当降低箱的高度或缩短踏跳板与箱子之间的距离等,帮助和保护这些学生进行练习,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正确的动作,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独立完成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时,不但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还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其次: 目标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目标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明确学校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去实现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近期目标和课堂目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制定单元达标项目和考查项目,帮助学生制定达标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对身体素质差,体能较弱的学生进行目标跟踪管理。对照目标,找出差距,注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质量目标要求,从而获得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其保持与提高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第三、创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

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应具有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我们在教学和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学生每次学习的东西,都介于会与不会之间,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都有一个跃跃欲试的心态,他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也有些许不自信。在组织教学时,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精巧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2,调动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活动大多数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应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认同、悦纳,同伴间互相关心的归属感。一个欣喜的表情,一句赞赏的言语,一份善意的指点,都会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动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篮球比赛中,同伴间通过密切配合,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快攻。每个队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能得到老师或同伴的表扬和鼓励,无疑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动机发展。当然创设情境需要教师根据课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初三学生;心理品格;自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10-01

初三,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学生在这样的“非常学年”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因而初三学生如何处理好学习、思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对初三整个学年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一般能使人提高奋斗目标,获得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进而奋力追求。反之,会使人产生一种沮丧的失败感,从而降低学习目标,甚至丧失信心,放弃进一步的努力与尝试。

一、具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品格

初三学生面临的考试很多,遭遇挫折和失败的几率较其他年级的同学也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应具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品格。

(1)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指的是一个学生对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复习所做出的,要求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规定。初三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或复习阶段都应确定自己的学习或复习目标,作为自己近期奋斗的方向。目标的制定要合情合理,定得太高,超乎个人的实际能力,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折感。如果目标太低,就很容易达到,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会产生失落感。因此,不断地调整自己追求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初三学生要获得成绩与自信,就要不断地、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

(2)发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逆境可向顺境发展,顺境一样也会向逆境转化。挫折和失败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惊醒。所以初三学生要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掘自己美好的一面,从而振作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做法是:第一,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初三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该先放下手中的学习任务,静下心来,花一定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然后记录下来。如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考试中哪一学科考得比较好,哪一学科的某一题型自己完成得比较好。经过这样的挖掘,你会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长处和优点,自己一定能行。第二,肯定自己的能力。初三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首先要肯定自己的能力,然后总结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具有注重过程的心理品格

学习是一种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过程,初三学生应注重把握学习目标,把每次考试的分数看成是追求学习目标过程的标记,具备注重具体的学习过程而不太计较结果的心理品格。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其中有许多艰难险阻要克服。有的学生说:“初三课程太多了,又是英语,又是数学、语文,还有历史、政治、体育。要做数学题,还要记英语单词,还要背历史、政治,别的同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我怎么没有多大的成效呢?我对自己初三能否学好没有多大的信心。”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学习没有头绪,问题多了,就不知所措。我们都知道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要追求众多较高的学习目标是不实际的。学生可以确定一些适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学习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和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再集中精力和时间,成就下一个学习目标。这样的话,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有了这样的过程,结果一定会完美。

三、具有自信的心理品格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对自己、对环境、对知识、对他人、对将来充满信心,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并达到既定的目标。初三学生应具备自信的心理品格,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不怕困难,敢于迎接任何学习活动的挑战。初三的学习很繁重,而且也非常困难,学生经历的失败很多,这时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十分重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才能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并振作精神,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继续迎接挑战。

(2)经受得起挫折和失败。要敢于面对现实,树立信心,重新振作起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每一次重要考试结束以后,初三学生都要敢于正视现实,全面反省自己,客观评价自我。不要受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的影响,重新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忘掉过去一切的不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自信心是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所以初三学生应当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初三学生应确定适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学习目标。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超人”,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实际能力的学习目标,才是明智的选择。当合理的目标实现时,我们的信心就会大增。

四、结束语

初三是一个特别的学年,需要同学和老师全心备战。如果遇到问题,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同学们也要尽快地从各种不利情况中摆脱出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珍惜时间,全力以赴。要顺利地完成初三学年的学习任务,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格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效能感提高策略

【论文摘 要】本文对于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其提高策略进行试探分析。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而言不但有利于提高成绩,而且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学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和制约。

1.自主学习是当前普遍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首先,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

2. 第一,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功经验会帮助学习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一旦学生培养了稳定而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体会不到成功的经验,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降低。第二,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即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当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增强信心,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也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看到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时,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第三,来自权威人士的言语说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因为权威人士的肯定或赞扬会使个体的信心倍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中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人士。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我效能感。第四,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可以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学习者的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五,其他方面的因素。个体活动中的个人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时间的因素,对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影响。 转贴于

3. 结合以上对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各种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不时地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比如单词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等。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要善于把这些进步当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榜样示范是通过相似的个体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要使榜样示范发挥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榜样和个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榜样必须要有能力让个体体会到成功经验。英语自主学习者在寻找自己的榜样时,应当是在各方面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而不适宜找远不如自己或者远高于自己的同学。另外,调整好自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甚为重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当尽量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即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成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师应当设置合理恰当的目标与任务。目标与任务设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作为自主学习指导者,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否则一旦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那些任务和目标,就会信心倍减,大大挫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畏首畏尾,不敢继续。

4.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作为指导的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都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渠道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85-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发挥这个主渠道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我们遵循 "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 的主导思想,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实行分层测试和评价。

1.分层教学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以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首先要求:(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帮助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其次,教师应该明确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以进步为前提、层次为基础、竞争为手段、辅导为重点、实现目标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学有所得和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都能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分层

只有进行目标分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区别对待,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且学有所获,才能够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标。事实上,新课程不论在课程标准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做了明显的层次划分。

为了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要扎实掌握教材内容,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升。B层次学生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减少、缺、忘、漏、记忆混乱等现象,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C层次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主,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潜能,争取有所提高和突破。

3.教学内容分层

依据新课程的难易度,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比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及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比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要求A、B层学生能够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C层学生作一般理解。第三类是难点知识,比如课本中出现的知识和练习册上打星号的部分,对C层学生不作要求;B层学生作一般理解;A层学生要求能突破难点,为以后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用导学单出示各层学生的目标及任务,同时进行学习和任务的落实。

4.课堂教学分层呈阶梯性

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它意味着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动机的激发,认知目标的确立、认知内容的完成、认知方法的指导、合作性学习的组织、认知水平的评价、作业的布置都必须呈现出层次性、阶梯性。如:我们一致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知识都会成为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前提。学生英语新知的学习往往会受旧知掌握程度好坏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的减弱或增强。因此,教师对学生本课新授任务前的认知前提准备和情感前提准备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群体进行分层技能的巩固和兴趣激发的设计。我们要求A层学生将接受相关新的学习任务的旧知的检查,以期减少掌握新知的困难。每个英语教师每堂课必须设计安排短小有趣的"每日会话"、"课前问答",满足A层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焕发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则B、C层学生将进行"每周话题DD快速抢答"训练。

5.针对差生实际实行目标激励

在实施分组教学的同时通过搞活动、开座谈会等形式给差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准备工作,要变信心为行动则需要有追求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追求目标愈高则行为的内驱愈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我总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当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时我就用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使他们重新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向着目标努力奋进。

6.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的思考

6.1充分调查学情是分层教学的基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受过的教育差别及各种自身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开展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谈话、侧面了解、做工作、家访等方式,充分地、真实地调查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英语各个方面的差异,诸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法词汇能力等各个方面。不过这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提前制订出具体的调查和了解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效能感提高策略

1.自主学习是当前普遍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首先,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

2. 第一,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功经验会帮助学习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一旦学生培养了稳定而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体会不到成功的经验,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降低。第二,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即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当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增强信心,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也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看到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时,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第三,来自权威人士的言语说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因为权威人士的肯定或赞扬会使个体的信心倍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中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人士。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我效能感。第四,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可以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学习者的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五,其他方面的因素。个体活动中的个人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时间的因素,对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影响。

3. 结合以上对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各种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不时地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比如单词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等。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要善于把这些进步当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榜样示范是通过相似的个体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要使榜样示范发挥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榜样和个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榜样必须要有能力让个体体会到成功经验。英语自主学习者在寻找自己的榜样时,应当是在各方面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而不适宜找远不如自己或者远高于自己的同学。另外,调整好自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甚为重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

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当尽量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即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成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师应当设置合理恰当的目标与任务。目标与任务设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作为自主学习指导者,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否则一旦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那些任务和目标,就会信心倍减,大大挫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畏首畏尾,不敢继续。

4.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作为指导的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都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 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 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 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 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 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 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 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2.4 适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