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00:1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新诗进入课堂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基础上,该课题于2006年上半年教育部立项并开题,下半年市立项。三年多来,三鑫双语学校(以下简称三鑫)续接中华诗教文脉,培育汉语本质的“诗意”之根,发展多纬齐下的诗思之本,开启了新时期诗教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索之旅。诗化校园,营造诗意情感场,诗化课堂,开凿诗意文化流,诗化人生,德性与语言同构,课题组融诗意于大中小课堂,陶冶师生的诗意情怀,启迪师生的诗性智慧,积淀典雅的诗意语言,促使学生、教师、学校步入学习生活的诗意境界。
一、新诗教实验,构建了和谐的、高品位的诗意校园
“中山精神+诗意文化”是三鑫文化的核心所在。课题开展以来,三鑫建设理念更明确化,在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强化了中山元素、诗意基因,以“诗意情怀”引领师生对学校对教育的认可与体纳。山水校园,三鑫得古代书院之神韵,又有现代园林之精髓,亭台楼榭、系列伟人塑像、主题校园雕塑小品、场馆对联、校道两旁橱窗、教室走廊名人字画,楼层有序的中山文化长廊等构成了别致的物质文化长廊;教师实现弹性坐班、评优只设标准不设名额限制,师徒捆绑制等,奉行评价学生“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有才华闪得亮、有进步看得见”等激制度文化,激活了师生奋发向上的内驱,以此为主题的活动文化更是积淀为三鑫独特的诗意张力。
三鑫手持“诗意”品牌,语文与德育同构,洒下了学校文化的诗意阳光。2006年12月,全国整改委主办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会议,三鑫成为指定参观学校。教育厅的老干部发自肺腑地说:“走进三鑫校园,不用听解说,就感觉到处处渗透着诗意和德育。在这样的校园氛围里,师生会自然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品行,养成习惯。”2008年,三鑫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联合授予“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称号。
加强诗情熏陶,课题组促使师生在“自然诗意”“社会诗意”“个人诗意”的三重转化中成为诗意的践履者、栖居者。
二、新诗教实验,建构了和谐诗意的课堂生态
新诗教的基本价值在于回归语文言语本体的功能,让师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得到诗情的熏陶、诗意的启迪、诗思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总结出“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积淀诗语”的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
开展实验,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三鑫课题组着重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宗旨的培训机制,二是构建高质量目标评估体系。培训与交流机制,即通过定期聘请专家讲座、推行“师徒捆绑制”、实行“轮训制”、每学期有序举办各级教学比武大赛、每周小专题研究、定期汇报等,使教师理解新诗教理念,逐步深化课题研究,触摸新诗教的脉搏,为教师塑造品牌、成名成家的有效途径及基本措施。“高质量目标”体系,即从学校整体发展出发,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建与之配套的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只设标准不设名额限制(分科优、级优、部优、校优、名师五个级别),每学期动态考量,直接与工资挂钩,人人有奔头有干劲,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发挥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如在处理苏教版教材《生命的林子》一课时,如果我们的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林子的自然、社会与自我诗意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领悟与理解上,按照对话自我,把课文里的林子和自我的生活圆融,按照“设置情境,感受自然林子的物象(What);诵读体味,体验课文林子的情象(How);展开想象,领悟社会林子的意象(Why);物我互化,创造自我的形象(Way)”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诗意就会整个渗入“我”的生命里,学生就会明白“林子是迎接机遇与挑战的竞技场;林子是考量勇气与志气的检测站。学校是我生命的林子,在这生命的林子中,我将潜心苦学,奋发向上。我要成为学校的骄傲,成为未来的栋梁”。
课题开展以来,三鑫语文课堂逐渐找到自己的灵魂。三鑫语文教师外出赛课都是一等奖,外出到兄弟学校交流诗意语文课多达45次,外来教师到校听语文课者更多。
加强诗思训练,课题组促使师生在“工具智慧”“人文智慧”“符号智慧”中的综合发展成为诗意的导引者。
三、新诗教实验,提升了教师专业的诗意发展
诗意语文是三鑫语文的标识。通过改革语文教研,建立起集体研讨、主备人执笔、个性化解读、设计导学稿的程式,统一语文备课模版,调整为校本的三维目标,每篇课文要备出诗意点或者主问题等以此内化诗意理念;推行磨课制度,师徒结对,切磋琢磨,提高公开课水平,构建诗意课堂;倡导并践履课堂观察方式,听评课走向专业化。即加强诗语积淀,课题组促使成员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意”“专业自我”的整体发展中成为诗意的示范者。
要培育诗意情怀的学生,必须先培养诗意情怀的教师。三年多的综合培养,三鑫语文教师呈现三多三高:诗人教师、作家教师多,综合素质高,其人数居中山市学校之首,市级以上作协会员达11人;教师获奖多,获奖层次高,赛课、朗诵、演讲等比赛一枝独秀,多达几百人次;著书立说多,文章水平高,语文教师论文、文艺作品发表或获奖每年均在120人次以上,教师专著达16部,大批论文在《教育研究》《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师范毕业后,邱运来加盟三鑫小学,短短几年成为作家型语文教师,出了专著,获了赛课市一等奖,多次外出献课。他把文学与德育高度融合,一直探索文学管理班级,取得了良好效果,出版学生作文集近10部,赢得了家长、同行的广泛肯定与赞誉,成为我市教坛新星。
为了使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望各位老师针对下列内容,及早做好准备工作。
A1: 1.校务会议安排上有记载召开会议研究语言文字的资料。(校办)
2.有实施方案,工作制度、计划、总结。(教务教研)
3.学校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计划上有关于落实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校办、教务教研)
4.教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展示、学生钢笔字、毛笔字展示,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师、学生)。以上均有照片、评分表、通知、总结。(教务教研)
5.“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倡议书。(政教)
6.家长会记录上有相关记载。
7.汇报材料。(校办)
A2:1.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校办、总务)
2.目标管理责任书。(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教务教研)
3.年度考核细则。(有相关内容及评分要求)(教务教研)
4.优秀课评分标准表。(原件)(教务教研)
5.“文明班级”考评标准。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包括评分记分册的原件,注意书写
A3: 1.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办)
2.有语言文字办事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校办)
3.办公机构内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条件。(教务教研)
4.有专项经费(附发票及复印件)。(总务)
5.推普周活动计划(材料)。(校办)
6.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全校教师普通话测试情况总表,普通话测试等级一览表。(校办)
7.学校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实录、简报、照片)(各处室)
A4:1.各种竞赛测试卷,期中、期末考试卷(附一份)(教务教研)
2.名称牌(各种),标语牌(照片、文字)(总务)
3.考核成绩公布表(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4.学校宣传栏、校报、墙报、课件屏幕相关内容(照片、文字)(政教、信息)
5.有永久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标语牌(铁质两处以上)(总务)
6.校办刊物、网络等处用字规范(校办、信息)
A5:1.学校领导带头说普通话。
2.学校内所有人员均使用普通话交流。
3.课程安排表。(教务教研)
4.各种计划、总结。(均含有相关内容)(各处室)
B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有学校日常检查材料)(教务教研)
2.教师在辅导答疑中坚持说普通话。(教务教研)
B2:1.教师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有录像最好,照片亦可)(信息)
2.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坚持说普通话。
B3:1.各科板书各一例(照片、文字)(教务教研)
2.各科教案各一本。(教务教研)
3.各科作业各5本(教师批阅、学生书写)(教务教研)
4.学习笔记本。(党支部、校办)
5.教师参加经典诗文朗诵,及获奖证书(校办、教务教研)
B4:1.普通话测试证,教师普通话水平一览表。(校办)
2.学校科任教师普通话水平汇总表。(校办)
3.学校语文教师开设语言文字或普通话讲座(有照片、有培训签名、有相关培训材料)
4.各班“推普员”人员名单表。
B5:1.语言文字工作科研成果(以获奖证书为准)(参加各类普通话演讲证书、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2.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有探索、有特色、有经验。
3.学校获奖证书;教师论文集,学生作文集等。(教务教研)
C1:1.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用普通话。
2.学生日常用语用普通话。
C2:1.学生在会议、集体活动、学校公众场合说普通话。
2.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谈说普通话。
3.学校有校园广播员。(政教)
C3:1.学生作业本。(教务教研)
2.班会记录、各类学生会议记录。(政教)
C4:1.写给亲朋的一封信(样本几份)注意格式、用字规范。(教务教研)
2.课堂实录或照片及获奖证书。(教务教研)
3.各种论文证书。(教务教研)
4.学生参加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材料,照片)(政教、信息)
5.休闲广场中有“普通话及规范字”的专栏(照片、实况)(教务教研)
6.以推普为主题的黑板报(政教)
D1: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计划及总结(每学期一份,共6学期)(校办、教务教研)
D2:1.广播站、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录音、材料、照片)(政教)
2.家长会上进行宣传(照片、家长会记录)(政教)
3.宣传栏。(政教、总务)
D3:1.“校园广播站”工作人员安排表。(政教)
2.“校园广播站”节目安排表。(政教)
3.“校园广播站”成员安排表。(政教)
4.“校园广播站”各栏目材料。(政教)
5.国旗下讲话材料(有安排表、有照片)(政教)
D4:1.各类演讲材料,每周周初会上安排的素质教育论坛、班主任经验论坛材料。(政教、教务教研)
2.连续三年“推普周”活动计划、总结及落实材料。(校办)
3.向社会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讲座(有照片、材料)。(校办、信息)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人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汀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