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保技术论文

环保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24 03:55:31

环保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亚俊.暖通空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胡其高.工业建筑,2002,32(1):51~54

[3]蒋冬青,刘金彩.陕西建材,2000,7:27~28

[4]丹尼尔斯,宋晔皓.建筑学报,2000,12:15~19

[5]洪天真,江亿.暖通空调,1996,6:28~30

[6]沈宏波,肖建庄,胡春健.住宅科技,2003,3:33~35

[7]刘福田,岳云龙等.硅酸盐通报,2001,1:34~40

[8]吴清仁,何琼宇.建材发展导向,2003,1:46~49

[9]李道增,王朝晖.建筑学报,2000,12:4~8

[10]顾念祖,张子馨.江西能源,2000(3):8~10

[11]谭良才.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1,1:1~8

[12]朱唯,袁春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37~40

[13]张培红,周炳成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65~369

[14]汪其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1):124~129

[15]陈晓雯,万锦.新建筑,1999,2:9~10

[16]李大夏.新建筑,2003,1:6~8

[17]郭宝蓉.四川建筑,2000,20(4):26~27

[18]崔琰,陈颖.四川建筑,2003,23(2):23~24

[19]杨楚屏,谢浩.低温建筑技术,2003,2:8~9

[20]刘修坤.建筑论坛,2002,5:9~12

[21]叶耀先.建筑知识,1998,18(2):6~8

[22]沙凯逊,邓晓红.山东环境,2001,3:15~16

第3篇

一是应当明确划分施工现场的区域,工人生活区应位于上风口,避免有害物质的侵袭;二是针对刺激性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强噪音环境,应当指导相关施工人员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护目镜等等。此外,区域内的人口密集度不应过大,且应当确保室内环境适宜,厕所、卫生间、水沟等区域定时消毒。食堂内的各工具也应保持干净。

2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当中,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1)扬尘的绿色环保化处理。若施工现场存在较为严重的扬尘问题,则会给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通常情况下,扬尘的处理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可适当在施工现场洒水并配合清扫,确保施工地地表的清洁,但不应使用自来水等水源,从而避免水资源浪费。二是若施工出现土方,应当将其集中放置,并使用薄膜覆盖,防止出现扬尘;若土方所在区域地表,则应当配合种植矮小植物巩固土壤环境;在运送土方时,也应当避免出现扬尘,在车身配合采用遮蔽措施。此外,也可以尝试使用专用管道或者设备运输建筑垃圾。

(2)固体废弃物的绿色环保化处理。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而一般处理措施是将其直接运往城市附近的大型垃圾处理场,但从城市环境整体角度出发,存在环境污染隐患,这就需要改进处理措施。通常情况下,应当优先将固体废弃物分类集中摆放,若施工需要开挖土方,则应及时回填。

(3)废水废气的排放。针对废气的处理,应从减排角度不断优化,一方面,应当严格要求施工地车辆及相关设备机械的排放量,采取妥善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若施工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或其他重要区域,则取火不应使用木材等易产生大量废气的材料。此外,还应为建筑焊接等施工环节配备相应的专业处理设备,避免其废气中带有大量粉尘。针对废水的处理,一方面,应该在施工地周边区域开挖临时的排水沟,并定期清洁水沟,确保其排水顺畅。另一方面,若排放的废水污染物较多,则应当采取沉淀等处理措施,避免其给周边土层造成污染,尤其是污水以及建筑实验养护用水,必须得到妥善处理。施工地的临时厕所与厨房,也应该相应建设有临时化粪池及油污处理池。

(4)噪音污染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地的噪音,同样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一方面,应妥善配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在关键区域设置噪音监测点,对其进行动态化监控,若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则应该及时根据施工情况,采取妥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施工处于夜间环境,则更需要妥善管理噪音,应根据施工需要,选择先进的低噪音机械设施,并定期进行养护,使用砼泵设备时,应配备相应的隔音屏障。此外,混凝土浇筑以及木板房在施工时,均需要采取妥善的噪音处理措施。

(5)资源节约化管理。一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减少能源资源的损耗,尽可能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机械设施,并提高电、油、气等能源的使用率,应优化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结构,积极主动采用具备良好可再生性的能源,并针对建筑施工能耗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应当结合施工地所在区域,调整施工技术与工艺,尽可能多采用新型材料,并在材料的运输及应用时减少消耗。另一方面,应当有效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针对施工所消耗的能源制定严格指标,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率全面提高,通过配合采用监控措施,强化对能源消耗的管理。

3结束语

第4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代理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正文】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 国务院已发布了相应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也有具体规定, 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细则出台后, 立即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建立与政策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到实处。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现行科技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干部管理、职称评定等某些相关政策、制度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清理或调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在编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国家专利代办处。要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专利组织机构, 将专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力推动企业增强专利、标准意识, 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重奖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产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专利市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对接, 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市场平台。要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 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降低风险。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机制, 给自主创新的企业以优先待遇。

【文章来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代理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5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环境伦理;环境价值;生态原则

[中图分类号]B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7-02

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由于对自然以及科学技术认识的偏差,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认识科技以及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是个重要问题。

一、人类在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的认识

1.古代: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相当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适应关系。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也日渐增长,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萌芽,但整体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中国古代《礼记・中庸》中也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就是把学问和德性二者结合起来,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知识都是善的。

2.近代:科技决定论

近代,科学技术与道德逐步地相分离。伴随着人类中心论的形成和确立以及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类开始沉醉于科技的伟大,认为科学可以决定一切、统治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成为一种科技决定论。

在近代,还流行一种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在1749年发表了《科学与艺术》的著名论文,把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都归结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认为科学产生之后加剧了道德沦丧。卢梭的思想代表了当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思潮。这种思潮在我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均有出现。技术悲观主义者仅仅认为技术会扭曲人心,使人见利忘义,对道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很少考虑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本身的作用。[1]

3.现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0世纪50年代,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了“新工业革命是双刃剑”的警告,后来人们用“双刃剑”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界影响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利用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而体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科技也会引发诸多的负面影响:逐渐导致和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状态,随之而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4.当代:科技万能论和科技有限论

20世纪科技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万能论。米切尔・施加格文断言:“90年代将与80年代不同,将由过去的“选择商品”,转到“选择设计”。另一种观点是科技有限论。中山秀太郎提出,以为科学、技术什么都能解决,这是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人类从事技术工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这是无法避免的,技术万能主义对人类安全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2]

由此可见,只有在科技应用中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对科技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

二、对科学技术的环境价值进行正确定位

在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人类社会史中,科学技术在解放人的劳动、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偏见,对科学技术价值缺少正确的伦理定位等因素,使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技术的环境伦理角度来找出解决人类困境的答案。

一般说来,人类发明科学技术的初衷有两个:一是把人从被自然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二是把人类从物质生活的匮乏中解放出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然而目前,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初衷,让人类失去了自我、走向了自我的异化。[3]那么,科学技术的价值定位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科学技术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教育价值、医学价值、军事价值、道德价值等,其中环境价值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偏差就是片面强调和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利益,仅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科技的价值,忽视了科技的人文社会和环境价值,而环境价值被忽略往往导致社会和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所以,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始阶段,应对生态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并且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结果,有效预防科技对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

(一)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干预的。但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局部性地给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地球的破坏也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时期。

1.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及过度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引起了森林草场面积大幅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从而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同时,由于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其中的原因,既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和城市化等因素,也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过程中,对传统动植物品种等不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使遗传资源遭到破坏;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加剧传统物种的消失和变异等。

2.科技的不合理应用加重了环境污染

目前,环境科学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高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只是在形式上避免了传统产业的污染,但常常带来新型的、危害程度也更高的污染形式。这些新型污染称为“科技型”污染,其主要表现是:合成化学物质污染、高科技废弃污染物等。

3.科技工程活动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程活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工程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兴建大型工程导致的环境的变化。以阿斯旺大坝表现最为突出。阿斯旺大坝在上世纪70年代竣工,成为埃及的骄傲。这座水坝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生产了廉价的电力,还灌溉了农田。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它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灾难。

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已经发展到了极为广泛并且严重的地步,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反思、反省并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二)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有着两面性。有些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技术却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高新技术直接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例如,发展海洋和空间技术,给人类提供新的生存空间;运用高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废物资源化、污染物资源化,以避免或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科技发展中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原则

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使我们必须思考防范科技对环境危害的基本伦理原则――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原则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发展的生态关怀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为标准。目前对生态平衡影响和干扰最大的已经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科学技术扮演着突出的角色。生态原则的提出,就是要为人类确立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方向,为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动规范。

五、制定符合环境伦理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

1.制定全面系统的科技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环境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时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原则:权威性,即在科技法律面前,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一律平等;探索性,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现实性,就是科技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从现实出发,必须着重考虑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实际,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与环境的实际;超前性,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能够应付科技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具体来说,就要加强预测,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

2.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绿色科技

为了重建人类的自然家园,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要实现二者的和谐,关键就在于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理念,即实现科学技术绿色化。所谓绿色科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平衡发展,追求低消耗,注重对污染的控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存在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3.树立和培养科研人员的环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科研人员作为科学技术和环境伦理意识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环境后果,他们的环境价值观在发展绿色技术、推进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科研人员要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环境正义”,不仅要考虑到短期的局部利益,还要顾及到长期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代内利益”,而且要考虑“代际利益”。同时,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对社会、对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否则,科技的研发活动就有可能对人类生存或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培养政府官员等决策者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决策者作为重大事件的决定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所决策的事情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对于科技发展这些前沿问题,需要更多专业知识作为铺垫,一旦失误,后患无穷。所以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5.提高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参与意识

要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实行环保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公开环保管理规定,公示建设项目环保审查、排污收费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5.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02

一、文献综述

以往经济学家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不可二者得兼的。波特对环境保护问题有着很深的研究,1991年他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环境保护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波特假说”。对于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之间能否实现双赢,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三种结论:一是波特假说不成立,环境规制会导致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下降;二是波特假说成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或企业绩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其实,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起促进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诸多门槛。如存在单门槛值时,若没有跨越门槛值,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只起到抑制的作用,或是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门槛效,实证研究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并给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说明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Hansen78(1999)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估计和检验我国各地区环境规制效应的门槛特征。对于一个特定的门槛值a1,当ER≤a1和ER>a1 时,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要解决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性问题,首先对各变量取对数值。最终设定的模型如下:

lnTIit=β0+β11lnRDLit+β12lnRDKit+β13lnGDPit+β14lnERit*I(IIit≤a1)+β15lnERit*I(IIit > a1)

其中TIit表示i地区在t期的技术创新水平。I(*)为示性函数。RDLit和RDKit分别表示 i地区t期的R&D经费和R&D人员数。GDPit表示i地区t期的地区产业规模。ERit表示i地区t期的环境规制强度;a1为特定的门槛值;β14和β15分别表示在IIit≤a1和IIit > a1 时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系数。只要门槛值a1的选取是合理的,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效应应出现较大差异。这种模型只是考虑了单一门槛值,如果存在多重门槛值,模型的设定类似于单一门槛值的模型。

1.数据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地区之间的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差别也很大,尤其是中部、东部、西部差别比较明显。因此,本文将29个省(市)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样本期为2005-2012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

2.变量说明

技术创新 ( TI),本文选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技术创新投入(RDL和RDK),选取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创新人员投入(RDL)的替代变量;选取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作为技术创新活动资金投入(RDK)的替代变量,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进行平减。经济发展水平(GDP),用GDP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并用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平减。环境规制(ER),选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指标产业结构(II),用该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的比值作为产业结构变量(II)的指标。

三、实证检验及分析

根据前面介绍的模型估计及检验方法,本文利用Stata10. 0统计软件稳健的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于门槛模型,首先应先确定门槛的个数,我们分别按照不存在门槛值(原假设)或存在一个门槛值(备选假设),只存在一个门槛值(原假设)或存在两个门槛值(备选假设)和只存在两个门槛值(原假设)或存在三个门槛值(备选假设)三种条件下进行检验,采用 Hansen(1996,1999)建议使用的bootstrap方法估计出p值,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1.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

表1结果说明,对于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都存在门槛效应,其中西部只存在单门槛效应;全国地区和东部、中部地区都存在双门槛效应。

2.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最终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

(1)在全国、东部和中部,RDL对技术创新都有一个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中部;但是在西部,RDL对西部有个不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说明,在西部,一方面可能创新型人才的极度缺乏,导致相应人才的摄入也不能对技术创新起到相应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相应的的技术创新规模(偏小)条件下,创新型人才的投入达到饱和甚至达到过多的程度,才使得RDL对TI未能起到一个相应的促进作用。

(2)对于创新资金投入RDK,只有在东部起到一个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在全国范围和中、西部,都没有显著的作用。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从各地区看,GDP对于技术创新都有各显著的促进作用。

(3)而对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变量环境规制来说,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都存在这门槛效应,其中,全国范围、中部和东部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只有在西部存在单门槛效应。

四、结论及建议

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环境规制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以科技教育为基础,提高人力资本

结果表明,RDL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RDK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可以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储备,也能很好地促进技术水平的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形成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证结果可以看出,GDP对于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有保证区域的经济发展,才能保证相应RDK的投入,使得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3.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实施差异化区域技术创新政策

如东、中部,只有当产业结构到达一定水平时,环境规制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应尽快转变过去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且积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张红凤,周峰,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2]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29-211.

[3]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著,叶华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48-149.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Jaffe,A. ,Palmer,K. .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A panel data stud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4):610-619.

[6]Lanjouw, Mody 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 Policy, 1996, 25(4) : 549-571.

第7篇

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国家相继制定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各种行为规范,同时加大了对这些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经过相关干预后,一些环境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环境工程的现状,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进行定位作用分析,希望能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节能减排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量为4490.3亿元,是2008年GDP的1.49%,比2007年增长了近33.0%,此外2001年至2005年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3.3%。环境工程的技术规范就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它是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准则,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对均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将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用的目的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通过多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总结,从而得出的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一类规范性文件。通过这一系列文件来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指导建立比较全面的环境工程技术,尤其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更具指导作用。该系列规范还可以加强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监控,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和作用

2.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推动环境工程技术发展

对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也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处理,通过对城市市政建设、工业污染处理、项目建设方面的环境保护的投资,部分解决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因为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管理不具有全面性,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水平,国家对环境工程投入的资金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无法实现其最大效益。故而,目前国家环保部已经出台环境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指南、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数十个相关工程技术规范,这些规范的环境工程技术体系是推动环境工程发展的重要措施。

2.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维护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制度,它所涉足的环境工程有诸多方面,其内容指导了环境保护过程中污染治理的整个过程,并且对不同的环境工程具有不同的规范内容,可以说具有通用性和针对性。此外,环境工程规范还可以定位到环境工程的设计、运行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指导。2.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背道而驰,污水的大量排放、废气的随意排放等都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环境的需求,创造一个与21世纪的中国经济相同步的生态环境,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有助于我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标,有利于环境工程及其管理的实施,减少财政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稳步增长。

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在编制之前对不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清楚认识环境保护规范的定位及其作用,明确把握系列规范编制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要点。规范的制定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能符合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的要求同时又便于管理的操作。规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国情及相关实地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做到具有先进性。此外,在制定好规范后还要进行预实施,通过预实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不断完善规范的内容后方可全面实施,实施后要进行全面监测,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做到及时纠正。

4结语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我国各个重大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节能减排新型社会的建立,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基于其重大作用,国家加速了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期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建立,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作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减少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并对投入的资金能真正物尽其用,推动国家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国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希望本文能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赵志刚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姚芝茂,姜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编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2011,01:13-19.

[2]邰喜庆.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中国外资,2013,22:190.

[3],金德才.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102.

第8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重要性

一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环境艺术主要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和艺术构想方面的综合计划。一般包括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就是传播如何用更高质量的以艺术形式表现出居住环境。目的主要是让人和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的居住环境更加美观、舒服、健康,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层面,将理论知识表现在环境的实际设计中。

一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也分建筑外环境和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两个方面,建筑外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园林景观和城市环境。室内空间环境主要包括空间形象设计、物理环境设计、家具陈设和照明以及绿化景观的设计。

二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类别

(一)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

环境空间规划是通过环境空间的布局、建筑物的样式、人本身使用所需尺度,心理尺度,视线焦点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 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通过空间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环境空间规划所筑成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二)空间造型形象设计的理论

空间造型形象设计是指环境整体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布局、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对空间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环境在界面造型和文化底蕴方面对人产生的正面影响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人与环境的双重交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三)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的理论

施工技术与材料的理论是指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中,空间造型的正确施工工艺流程和材料选择及运用方面的知识。从而熟悉国家已颁布的现行各项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是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这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艺术工程质量同时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

(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理论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应将环保、节能等观念融入其中,并以尽量不破坏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为前提。例如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在可替代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那些较为环保、绿色的对人体危害较少的材料等等。

三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在环境空间规划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作为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规划方法中直接影响整个成品的结果,是方案设计的重要的阶段,因为它由其空间的使用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空间利用和功能关系的空间组织。这其中涉及学科比较多样性,如人体工程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物理学理论,色彩学理论还有地域性特色的知识了解等,空间规划对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对于空间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已经成为每一个设计师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在空间造型形象设计的表现

空间造型形象设计和塑造,它是在创造一种美学,也称之为艺术美,也就是说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去创造界面的造型形象,这是对空间界面的最直接的视觉表现,而在设计中既有理性的设计因素也有感性的设计因素,如何在这理性与感性之间实现美学创造是设计师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才是创造美学的基础。要实现设计中的艺术美,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应付在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则包括:节奏、均衡、韵律 及重复等。

(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中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的理论是施工技术和材料选择标准规范

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是及其重要的,选择不当,则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追加了成本;施工材料的选择一方面强调的是质量,另一方面强调的是环保,合格的材料质量不但有助于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也为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环保则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和谐。而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理论则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选择的盲目性,为相关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的重要性表现

如果在设计时以环保、节能、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这不但有益于人类本身的健康,而且对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可以促进环保节能事业的发展,让人类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关系到如何去塑造和创造人的生活环境,如何良好的引导人的生活行为,甚至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它是以体现环境的本真为主要前提,在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时实现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人们创造出更美丽更优雅的居住环境,而只有与设计实践相接轨的理论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2] 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

第9篇

1系统论的导入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整体性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并形成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大于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和协调能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系统论为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的和谐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本文将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看作是由各具体环境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环境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推动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中观层和微观层。各层次的具体环境要素如表1所示。在整个体系中,层内各要素之间以及层与层之间相互协同、彼此支持。下面就来讨论这种协同作用,以探讨整个体系的和谐构建机理。

2层内环境要素协同作用分析

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各个层次内的具体环境要素发生协同作用,通过相互促进、彼此支持,共同推动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2.1宏观层

经济环境从规模和制度等方面对风险投资的确立和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文化环境则在创新、信用等方面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法律和政策分别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保障和强大的激励机制。

2.1.1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同

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创新和信用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效互动。首先,创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素有“信息技术首都”之称的硅谷,以其特有的鼓励冒险、不断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硅谷文化,被公认为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发动机;其次,信用文化有效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任何设计精巧的市场机制都不可能完全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因为机会主义倾向随时存在,正因如此,道德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信奉诚实守信、注重合作的市场不仅更易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还能有效保证风险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创新和信用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保障。美国学者A•Saxenian研究发现,硅谷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多项指标远远超过128号公路产业带,且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原因在于硅谷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政府、社会和产业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而128号公路产业带则过多地依托政府的扶持,官方过多地参与导致相对僵化的机制和保守的观念,在创新和信用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导致发展速度日渐落后。

2.1.2经济与文化共同作用于法律政策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法律政策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伦理、社会习惯的变化,进而会促使法律政策产生新的分支,涵盖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作为制度层面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法律政策的存在和实施必定具有天然的文化依赖性,无论立法还是司法,也不管是法律研究还是日常的法律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子,都应当具有文化学的视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2.2中观层

科技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技术、项目,金融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的来源和变现退出的“出口”机制,人才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智力支持,三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风险投资本身就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其次,科技、人才系统的发展降低了风险投资业的营运风险,这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支持;第三,科技、金融都与人才环境相互作用。一方面,正是科技领域中的科技人才和金融领域中的金融人才的结合,才造就了风险投资市场的大脑中枢——风险投资家。美国著名技术创新理论家考茨麦斯基认为风险投资家应是既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又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者运用掌握的科技知识,在众多的新技术中筛选出最有发展前景、最能为风险投资带来增值的新技术和新项目,确保风险资本的保值增值。再一方面,风险资本家不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决定着风险资本的投入和使用,而且更要依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实现风险资本的增值、退出和自身的回报。

2.3微观层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低碳模式 环境保护

前言

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国民生产力稳步提升,国民生产总值日趋增长,而机械制造业随着国民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最新一轮的统计调查表明,我国自进入世贸组织后,尤其是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增长率已然达到了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直至今年上半年为止,我国机械制造业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了决定国家走向并影响国家经济命运的重要支柱。但伴随着高成就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了水面,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所产生的高能源消耗、高污染垃圾遗弃、高环境污染等“三高”问题,日渐成为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影响绿色健康环境的重大因素。所以如何在当今的环境下发展机械制造业低碳模式,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优化整体环境、促进环保发展就成为了当下最为热门的讨论话题,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详细的分析一下我国机械制造业中低碳模式。

1 低碳模式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背景

在2009年,世界各国就环境保护问题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全面召开,就环境保护理念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商讨,低碳环保一时间成为了当下的环境主题。发展绿色工业、提高环境正能量、保护现有生态家园成为了重点发展方向。但是随着社会总体系的进程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已然越发严重。因此,作为环境污染首当其冲的机械制造业来说,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改善针对方向、调控整体策略分析形式、走低碳环保的路线就已然成为了主流思想。

2 机械制造业中低碳模式的几种形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如何推动再制造业的发展意见近期将会出台,对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理解,并融合在再制造业,使之成为了在工业界里近一段时间的焦点和热议话题。

2.1 机械制造中低碳模式的设计

在机械制造的运行过程中,低碳模式中针对低碳的设计,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期的设计是使得制造过程趋于完善的必然,再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低碳设计所消耗的成本相比之较低,从而产生的收益却是巨大的。这一设计充分考虑到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相关的设计因素进行优化,使产品及产品的制造过程在生产过程里,对环境的影响及资源的消耗都降到最低。

2.2 机械制造中低碳模式的材料

在机械制造业当中,如何确定低碳保障环保,其实最大的决定因素在于材料的选择,一方面材料从整体方面决定了成型产品或未成形产品的总体自身性能,另一方面材料也决定着工业技术以及自身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所以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更应偏向于环保、污染较小、成本低廉、节能省原的原型材料。并且要注意对再生材料的选择,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注重资源回收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此不但利于回收可循环产品的发展,有效节约资源,同时通过再利用技术真正的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做到了低碳环保。

2.3 机械制造中低碳模式的工艺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依靠理念的同时也离不开技术的应用,而想要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低碳模式更不可能脱离技术的应用。所以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注重管理与技术相协调、技术与生产设备相适应的理念,以节约自然资源投入,提高生产率。所以在产品加工过程,对于技术的选择我们的中心思想只在于四个字即:“节能减排”,在具体的机械制造过程当中,通过优化下料技术、优化无切屑或少切屑加工技术、优化毛坯制造过程无损坏技术、优化后期处理干式加工技术、等方法做到节能。并通过一系列的后期环境处理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噪音等污染源的处理,彻底改善环境和民生生活,做到低碳减排。

3机械制造低碳理论和技术

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耗能最低、获利最大为目的,同时还要保证机械制造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因此,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当不断注入生态化、轻量化和模块化的低碳制造理论,并以此理论指导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1生态化

所谓生态化,主要是在保证机械制造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减少能源资源与原材料的消耗量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一般而言,机械制造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和废渣,这些污染物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基于此,应尽量推行生产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研究,采用生产效率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从而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以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设置废物回收利用装置,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3.2轻量化

所谓轻量化,主要是指一种综合了机械制造产品的性能、成本以及配套设备等各种因素的优化方案。轻量化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的耗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比如:汽车制造过程中,可采用轻质的铝合金材料,即可保证汽车的质量,又减轻了汽车的重量。这种轻量化的设计和生产,就是低碳制造理论和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3.3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主要是指一种较为先进的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它根据产品的不同功能将整个机械制造系统分成了若干个模块,再通过对这些模块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得到了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机械产品。从实践来看,不同的机械产品一般会存在着一些非功能性单元,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些非功能性单元显然非常困难,而且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能源耗损。因此,采用一定的模块法对机械产品的各功能单元进行划分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以用模块来量化机械制造企业能源消耗的改进潜力。

结束语

如何理智的对待机械制造业中低碳模式的发展,已然成为当下所有从事机械制造业同人的共同思考的问题,依照上文线性分析表来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强大的能源优势,但是对于低碳、环保、实施效果等方面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希望各位业内同仁能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在大力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低碳模式的环保理念,从而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属于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明.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才智,2011,(29).

[2]刘献礼,陈涛.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1).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应用

1前言

生物工程是近年来一门崭新的学科领域,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生命科学,但是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强,能够推广至很多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也在不同的需求中得到飞速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相关技术人才,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逐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中,由于其具有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解放后,经济逐步复苏,国家对工业生产也投入了许多资金和人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在解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再一次迈上了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飞快,无论是从工业生产还是居民消费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却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解放初期,由于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十分落后,技术水平也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工业生产都属于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大量的生产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和浪费,随后的发展中,技术能力逐渐开始赶上发达国家,但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没有在人们心中扎根,经济发展还是在原有的模式下进行,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被人为破坏,很多独特的稀有资源都面临枯竭,自然环境开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种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最终将会影响社会发展节奏。因此我国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保障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资源,大力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并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当前生物工程技术的特点

中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情况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再加上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排放,对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现代化生物工程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由于近些年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使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使用生物制剂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分解,清除,整个过程不存在二次污染,且处理效果较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从环境系统的角度看,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引入的生物制剂,对环境的影响也小,通过对整个生态环境失衡的调平,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因此其环保功效显而易见。生物工程技术的灵活度高,能够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点,结合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工作,并且从实践上现实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概念,逐渐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治理领域表现出卓越的优势,受到环境保护领域工作的高度关注。

4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可以看出生物工程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在环保领域受到广泛的欢迎,其主要的污染治理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整治。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无法替代的宝贵自然资源,然而由于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为如果缺少了干净的水资源,人类将无法从事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严重的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对污水的治理问题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然而其他物理置换或者多层过滤等方法,无法彻底清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随着清洁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环境保护领域向生物工程技术投入了研究,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使用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利用生物制剂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代谢成为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没有威胁的清洁水,可以在不引入二次污染的同时达到较好的净水效果。废水问题是困扰现在人们的重点问题,如果有效处理废水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达到有效成果。根据现代化城市对污水排放要求的提高,生物工程领域也发展了新型技术已达到排放标准,并推动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2)空气的净化。

实际上利用生物工程将空气净化的方法已经早已应用,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在空气净化领域广泛使用,由于这种方法对资金要求低,环保性能高,净化效果好,在未来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对固体垃圾的处理。

固体垃圾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原有的方法通过掩埋等处理时间长,或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分解代谢,有效将固体垃圾进行处理,还能够反复使用,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其处理后的垃圾变废为宝,能够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绿色肥料,使整个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循环成为一个环保过程,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是现如今最优的污染处理方法。

(4)利用生物技术维护环境。

将生物工程技术延伸到对环境的维护领域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整治各种污染物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净化,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自然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防止污染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5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整治和维护的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将环境保护技术从现有的防御转为提前维护,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因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强对生物工程的研发力度,促进相关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郭艳霞.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科技与创新,2015,21.

[2]刘彪.探究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房地产导刊,2015,9.

[3]杨宇蒿,王碧文.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之我见.经贸实践,2015,4.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中心;转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068-03

一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已成为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开展了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和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与服务保障等工作,对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实现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中心在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定位和地位的制约、人员知识结构的失衡、工作思路和方式的固化等,导致工作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难以深入教学,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迫切需要转型建设。

二 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现状分析

当前,院校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中主要存在以下倾向性的现象和问题。

1 重技术,轻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内涵以及在教学中的地位与目标认识不够,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互相脱节,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形成,导致工作偏位、职责不明,作用难以彰显。具体表现在重视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对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等研究与重视不够:过多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作用,工作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缺乏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划与设计。

2 重实践,轻理论。更多注重实践层面工作,轻视理论层面工作。即重视具体的操作技能,如设备使用、软件使用、教材制作等,对相应的理论工作重视与开展不够,工作更多集中在拍摄、编辑、制作、保障等任务上,相应的教育技术研究、培训、设计、评价、开发等工作开展的不够。导致实际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进一步提升。

3 重硬件,轻软件。重视硬件的规划与建设,并往往作为重要的标志,对教学应用软件与平台的开发与建设重视不够。多数院校建设了一流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但与教学相适应的教学应用平台、资源等还很缺乏,导致硬件环境的利用率很低,同时软件资源的缺乏也制约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

4 重建设,轻应用。工作中更多关注建了什么环境、开发了多少资源,几乎90%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环境的建设上,资源、培训及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投入很少,对深入教学开展应用重视不够。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教学上,大屏幕投影替代板书等,通过网络开展互动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应用较少,应用层次普遍较低,范围小、效果不理想,现代化教学的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5 重活动保障,轻教学服务。重视学校各项活动的保障,轻视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指导服务等。保障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各项活动的拍摄、宣传与服务上,对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服务保障,仍停留在硬件故障排除与系统维护上,对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应用的规划设计、培训指导、试点评价等工作涉及较少,不能满足教学改革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又有定位和管理上的、还有中心自身建设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技术看作媒体技术,其实践和研究就局限于设备建设和教材制作等战术层面,认识限制了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在定位上,教育技术中心被定位为教辅单位,工作职能是以服务保障为主,这一定位不利于教育技术中心教学职能的发挥。在管理层面,忽略了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对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措施与激励机制考虑不多,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同时缺乏对教育技术工作的长期规划与落实,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导致建设与应用全面失衡。在中心自身原因方面,主要是人员知识结构失衡,目前多数人员来自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加上部分传统电教人员,基本都是技术人员,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较少,教学实践经验缺乏,使得教育技术工作更多侧重于技术层面,难以深入教学,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三 几点思考

1 主动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对教育技术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教育技术实践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与每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与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部分教育技术人员还持有传统的电教观念,认为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是辅的,就是做做教材、搞搞保障,缺乏深入教学,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认识高度,新的应用理念和方法难以形成,这种认识阻碍了中心工作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发动广大教育技术人员加强学习,除了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掌握先进设备系统的使用技能外,重点要进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等的学习与培训,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现代化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本质要求,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确立正确的教育技术工作思路与方法,以指导教育技术实践工作。其次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不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确保理论先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再者要深入宣传发动、通过培训、演示观摩、学术交流等形式,促进各级人员从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跟上转型建设的需要,真正成为转型建设的推动者。

2 明确定位,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

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到教育技术中心在院校的定位,再到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定位,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长期以来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一定位限制了教育技术中心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丰富和拓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改变教育技术机构和人员的定位。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环境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时,教育技术人员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辅质,而是要参与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应用等工作中。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学科,教育技术中心也应明确为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并且中心的工作职能应拓展为教学、科研、开发、建

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这样才能担当学校教育技术工作推进的重任。具体在教学方面,应承担为师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等任务,不断提高师生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技能和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结合教学改革实际,主动开展相关技术运用及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研究与教学试验,不断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开发方面,应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及其应用系统;在建设方面,应协助设备管理部门开展教育技术软硬件环境的规划论证与建设工作,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在管理方面,应根据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完善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机制,做好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与考核评估等工作:在服务方面,除做好教育技术软硬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外,重点应做好教学应用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工作,解决师生应用中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应用的水平与效果。

3 拓展思路,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

教育技术不仅是一利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和方法,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实际工作中应遵循教育技术的规律与要求,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首先要遵循教育技术系统观,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从以往的单一、静止要素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要素之间嵌套关系的关注;从以往单一层面的建、管、用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整体运行质量和效果的关注。其次要遵循教育技术主体观,从以往对教师教、学生学行为的关注,转变为对教师和学生实际教学和学习需求的关注,强化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理念,一切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需要,确保环境和资源好用、师生会用,用了想用,用出效果来,用出特色来。再者要遵循教育技术实践观,从“以硬件为中心”引领的思路转变到“以应用为核心”的引领思路;从以往关注硬件、软件和内容建设过渡到关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活动,在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第四要遵循教育技术融合观,走出技术本身工具性的狭隘渠道,重点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整合,包括硬件与软件、内容与资源、环境与思维观念、手段与模式方法等。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环境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手段、模式、方法、制度等方面全面进行融合与优化,确保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使用,用出效益来。最后在工作方式上,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辅助协助为主动协同,深入教学一线,与师生一起开展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取长补短,发挥教学人员与教育技术人员两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应用的水平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