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

时间:2023-01-28 10:3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专业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课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十分陈旧,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一块黑板讲到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本校的实际,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一鼓作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总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06).

[2]梁新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航空航天医药,2010,(09).

第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

食品添加剂作为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目前市面上投入使用的各类型食品添加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各色食品的要求,食品添加剂也就发挥了它较大的作用。问题也是接踵而来,结合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70%是认为添加非法添加物。因此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能够对其准确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笔者基于实际出发,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改革。

1 食品添加剂教学现状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影响在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基础极差,例如化学课是食品添加剂的基础,很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没有上过化学课或没有重视学习,导致对后续一些课程理解困难,恶性循环,简单的内容也不想付出努力去学习,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生的状态也会影响授课老师的教学情绪。其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授课老师对课堂的管理,对教学的把握。

本校选择的教材沿用了早期开设课程选择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高,课程分布不合理,内容枯燥乏味。为中职教学准备的教材少之又少,并且理论大于实践。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课还是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实训课以演示法为主,不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老师还在按照课本的安排上课,较为单调。尤其在课本的实训安排上,多以书本为主,课本开设的实训课多以食品添加剂的性能检验为主,较为复杂,这样的试验需要的器材设备很多,价钱高昂,中职院校多资金不充足,无法购买,导致实训课减少或干脆减去,就有了一般食品添加剂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中职教育应重在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也迫切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

2 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措施

2.1 编写校本教材

针对目前市面上没有适合中职教育的教材这个问题,编写校本教材是很必要的。教材应编的简单易懂,力争让学生明白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是什么,如何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企业联合更新知识且更贴近实际,更“新鲜”。重新分配内容顺序,例如可以在绪论部分加入一些概念的讲述例如LD50,ADI的讲解,加深学生在正式的讲授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法[1],在一种类型食品添加剂理论课结束后加入对应的实训课,例如增稠剂理论课后放入果冻的制作。这样利于学生保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掌握也能更牢固。

2.2 增加实训课课时

食品添加剂课程实训课一般都比较少,72课时的授课总量,实训课时往往占不到15%,有的学校因资金短缺甚至没有开设实训课,把食品添加剂这样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开成了纯理论课,这显然不能达到现代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学生基础素质差,课程难度以及实训资金综合考虑,应将实训方向定位在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检验两个方面。

2.3 教学方法的改变

现今,中职课堂迫切需要改变的仍旧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分析原因,教师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起不到理想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教学方法上更应有所突破。有研究表明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性软件有其极强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共享性,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辅助中职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作用[2]。也可以尝试翻转课堂,变被动为主动。翻转课堂即老师课前制作好微课给学生学习或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部分知识,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总结知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起到点拨,总结的作用[3]。这种方法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因材施教,并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知识。增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使得讲授内容图文并茂、直观易懂。在教学中,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例如一些与同类型食品添加剂有关的新闻报道,用途,检测手段以及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4 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

加强中职教师的自身素质养成,经常更新专业知识及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要经常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材料、书籍,或进企业学习。只有设身处地的了解了企业的需要,才能针对这种需要去培育人才,也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的联系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等职学校食品添加剂教学的目的,适当的调整课程难易程度,适当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好感,那么相对于这门课程也会有好感,会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要试着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信心。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计划也能顺利开展。

2.5 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仅仅笔试的效果不足以给学生压力,也很难据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多注重在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实训操作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个人业务素质及评价考核的改革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表现为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课程的改革能够促进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左玉卓.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商,2014(40).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第4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 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

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

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

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 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 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 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表1 毕业生对于实训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

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

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全部运用到现实工作中,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实践教学,希望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到更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走出校门能顺利投入到工作中。在实践教学中还要加强心理素质锻炼,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未来所要接触的岗位,提前了解社会实践内容,对学生未来正式投入工作有着很大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学生要意识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将来为社会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找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健康发展。

1.目前我国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基础环节较为薄弱

我国食品营养专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开设较晚,不具备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所以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基础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食品营养专业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此社会背景下创办了食品营养专业,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理论方案,使得实际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基础设施和实践基地,很多专业考核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评定的,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食品营养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1.2发展思路不明确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和大学本科食品营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这一点,而过多地设定理论课程,由于现在各个行业领域分得非常细,很多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学生只需要研究一个专业领域就可以了,把所有本科院校食品营养专业理论课程套用在自己学校中,如食品加工、医学背景知识等都让学生涉及,导致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感觉到学的理论知识过于广阔,无法确定该用哪一套方法。

1.3师资水平较低

一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对营养这门学科没有深入理解和认知,只是一味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积极性,无法感受到这门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教师专业素养过低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为了节省预算,而聘请一些兼职教师给学生做演示,完全不在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衔接,使专业实践教学脱离教学目标,削弱教学效果。

2.加强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建设

要想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由于我国对食品营养专业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存在底子薄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专业学者加强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加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部分院校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无法顺利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只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完全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良好的试验基地做实验,研究理论知识。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和餐饮企业、医疗机构相互合作,既为学生创建优秀的实训基地,又扩大该专业的发展空间。

2.2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食品营养专业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精细化管理,又不同于大众教育的短期培训工作,而是着重培养营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专业,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食品营养专业管理机制,并依据学生实践教学特点设定就业方向,如医学类的营养知识学习,就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为临床实践;如果是餐饮企业的营养知识学习,就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成餐饮管理;如果是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的食品营养专业,那么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成护理院等,并且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有组织、系统地开展,重形式,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本领。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所以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定期培训工作,加强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培训,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把最新信息反馈给学校、传授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形式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2.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良好的实践基地,导致无法顺利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只能让学生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研究设备,跟得上时展脚步,让学生能够看到最新、高科技的设备,营养实训室和食品分析实训室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可以建立营养咨询室、营养食堂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发现食品营养专业的魅力所在,提高学习食品营养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2.5合理安排实训时间

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实训实践,并且保证实践教学的完整性,针对不同实习内容把学生分配到不同单位,让他们对自身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临床营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实践教学要占据总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学校规定的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依据就业意向再去其他单位锻炼一下,为未来工作打好基础。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加强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能专注于一点作出评价,而要结合学生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选取出最优秀的实训生,多方面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

3.结语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有充足实践感受以后将要从事的行业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来顺利步入工作。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映能力、观察能力,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敬丽华,冯国平,张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0-71+76.

第6篇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加工 实践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1-02

【Abstract】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 highly practical and applied discipl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hrough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so that greatly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ade it good learn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Food Processing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任务、方法、环境和组织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职业学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往多有报道,许多国外的职业教育专家创造并开发出了一些适应现代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学、“双元制”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等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

我们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革新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模式为:一个中心,两个保证,三个转变,四个环节。一个中心,是树立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观,去培养应用人才,用技能的针对性去衡量教学质量;两个保证,是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充足,保证实验设备和材料齐全;三个转变是制定教学文件时要向学生就业转变、向社会需求转变、向创新教育转变;四个环节是强化实践教学,落实实验、实习、实训和实岗。

一、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树立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观,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受教育者学到一技之长才有利于就业。职业教育明确的提出是就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学习应把技能培养作为中心,用技能的针对性去衡量教学质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职业教育,学制应该是灵活的,只要企业需要食品加工技术的工人,而学生又已经掌握了食品加工技术,就可以让学生应聘上岗,在实际工作中再进一步提高。[1]

技能是就业的基础,学生脚踏实地的学到一两门实用技术,不仅可以申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得到上岗就业的资格,而且有利于自己创业或二次择业。为了学生就业,我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一学期与文化课同时开设,这是本着急用先学的指导思想,可以为其后的实训和就业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此路行的通,学生听得懂。由于食品加工技术开的早,实习实训相对也早,给学生早就业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

二、两个基本保证,是实现强化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

1.根据职教特点,理顺食品加工技术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充足。

职业教育食品加工专业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其中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到工厂生产实习;或者是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工厂实习。现在是市场经济,企业招收工人的时间,多不是学生毕业的时间,学生往往提前就业,由于我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要到食品企业工作,让学生把食品加工技术学习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强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2.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所需设备的实验材料齐全。

为了突出职教特点,强化实践教学,我校逐年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购置必须的供教学使用的设备,建立相应的实训实验室或实习工厂。食品加工技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如哪些企业发展潜力大,招收工人多;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如何;根据这些企业对工人的培训要求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该工种的实际操作要求去购置实验实习设备。例如:漯河肉制品加工产业链的所属企业,双汇集团发展潜力大,招收新工人多,往届毕业生大多数也在那里工作。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在开设肉制品工艺学的基础上,购置了绞肉机、拌馅机、灌肠机、盐水注射机、滚揉机、斩拌机、抽真空包装机、蒸煮锅、烤禽炉、高压杀菌锅等设备。这些设备与双汇集团熟肉制品加工车间的设备样子相同,只是型号小些,我校肉制品实训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肉制品加工车间,可以小批量的进行生产。满足了学生实习和实训的需要。[3]

三、在教学观念上适应三个转变,即向学生转变、向社会经济实际需求转变、向创新教育转变。

1.在教学观念上,向学生就业转变,为学生服务好。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凡是与就业无关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凡是与就业有关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讲清楚、讲透彻,直到学生会操作为止。对原来的教材要删繁就简,避难就易,加强就业技能的培训与训练。学生就业前要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学校把相关工种中级工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去讲授、去实习,为学生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奠定了基础。

2.在教学观念上,向社会经济实际需求转变,为学生就业作贡献。

在教学观念上,向社会经济实际需求转变,专业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漯河食品产业链是漯河经济发展的核心,如何使我们的教材适应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培养与产业链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经常进行研究,组织教师自编教材,为产业链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教师除了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把企业对工人培训的材料分解到课程中讲授给学生,实训时按工厂对工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拉近了学校与工厂的距离,使学生就业上岗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学校的教育与相关的企业结合,争取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使学校更好的为企业服务。[4~5]

3.在教学观念上,向创新教育转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学校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在建设中研究、在研究中建设;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使建设、研究、实践三者密切结合,使教学实践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在学期初,在分析食品加工技术教材的基础上,编制授课计划,每一章讲完后,要求写教后记,以便于修改第二年的教学大纲;对于实验、实习、实训课要求写工作总结,以便完善下一届学生的实践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是学校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的,我们通过不断地完善教学基本文件,使它更好的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

四、强化实践教学,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的四个环节。

1.充分做好准备,上好教学实验课。

教学实验一般是利用正常的上课时间开出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说明某一个问题,专业课往往利用实验课学习某一加工工序的操作方法。实验内容是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前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上课时老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尔后进行现场演示操作,也可用多媒体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实验。每组的人数视班级人数的多少和实验设备的条件而定。若条件允许,各小组人数可以少一点,这样效果更好,但要增加现场操作的指导教师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食品加工技术实际消耗原材料较多,实验投入较多,为了降低实验成本,平时作某一工序实验后,将实验后的肉类放入冰箱或组织学生进一步加工,使之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然后销售。[6]

2.创造条件,积极地为学生开好实习课。

教学实习一般是课程结束考试前,在教学计划上安排的实习周内进行。现代化肉制品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都是单元操作,分工很细,在实习周内,学生可以轮换在不同的生产工序进行操作。如果说课堂实验是单元操作的工序实验,那么实习则是各个工序的组合,构成一道完整的生产工序,生产出成品或半成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各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评比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产品是通过诸多工序完成的,只要其中一个工序出了差错,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所以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加强现场指导,能够从产品质量上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学生通过实习周,除了验证自己学过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对某制品各个工序操作与配合有了完整的认识,基本上能够掌握各道工序的操作。教学实习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能否就业上岗,还需进行岗前实训。[7]

3.认真负责搞好实训

实训是学生参加生产前的岗前练兵,也可以放在职业技能鉴定之前。学生实习后,直接让他们到工厂顶岗,仍然缺乏自信心。而实训是在分组后,指定一个班干部为班长,确定实训产品,然后集体讨论,拟定包括配方在内的实施方案,最后进行分工。正式生产前指导教师进行审核、签字,学生即可领材料组织生产。由于放开手让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树立了能够独立操作的信心。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按工厂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去遵守,老师在现场主要是监督、检查、找差错、予以纠正。

4.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积极参加实岗训练。

实岗就是学生下厂进行生产实习。学生虽然经过实习、实训对工厂的生产情况、管理制度有所了解,但对设备具体操作仍不是很熟悉。要求学生到工厂要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认真遵守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向工人师傅请教。由于学生在校经过实习实训的训练,到工厂后很快就能适应工厂的生产环境,并能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单独工作。[8]

五、展 望

我校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在探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学生、家长、企业

领导的好评与称赞,但强化实践教学的路还很长,今后仍需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士章.高职肉制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166~167

2 夏良耀.完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88~90

3 李晓东、赖 莺、曲丽君等.畜产品加工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104~105

4 李晓红.浅谈高职院校畜产品加工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J].广西轻工业,2007(5):116

5 张晓云、顾香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91~94

6 朱定和、钟瑞敏、彭珊珊.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76~278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4-02

将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1]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课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为焙烤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有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在《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课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依托焙烤食品加工校内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线,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钻研”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设计思路

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烘焙食品企业的调研,按照焙烤食品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糕点、面包烘焙工”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课以生产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载体的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的组织过程,以生产中的技能强化训练带动专业知识和良好操作技能的学习,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2]同时有选择性的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生产中潜移默化的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教学中所选项目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最终以产品形式呈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设计

1.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依据食品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确定《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焙烤设备和用具,能够正确选择和处理焙烤食品的原辅料,能够进行各类典型焙烤食品的生产和品质管理,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业,具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2.确定就业岗位

通过焙烤食品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焙烤食品生产的典型工作岗位包括原辅料检验与验收、生产操作、设备控制与操作、新产品研发等岗位。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焙烤企业的调研,本课程共构建生产性项目24个项目。在每种产品的加工中,构建了“原辅料选择、预处理产品加工产品质量评价产品贮存产品销售”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掌握各种原辅料工艺特性及焙烤食品的生产原理,掌握焙烤食品的工艺流程和工序操作技能,能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控制,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组织实施设计

1.选择性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质。选择性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营造职业氛围的环境,学生可以提前感受企业管理制度,毕业后更易于接受企业管理。如通过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通过设置项目小组间的比赛,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考勤,培养学生时间秩序观念,即良好的作息习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查找文献等环节来完成作业的情况,培养学生时间效率观念,其重点应体现在对每一个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上。通过实训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有良好时间管理能力的人,能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他们拥有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能在工作中迅速成为岗位能手。

2.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他们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3]从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更有信心的就业。所以实训中培养学生用一种“选择”的思想正确看待自己脚下的路,养成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成才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取得成功的自信,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本工种、职业前沿信息较强的收集和吸收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渐进式达到教学目标

实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教学法。

(1)视频、图片、实物展示法。通过实物、图片、观摩、视频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形象认识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更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2)对比教学法。通过设计对比项目,使学生验证理论知识。首先选取需验证的理论知识。如:食品加工的配方重要吗?海绵蛋糕的烘烤只有分两阶段进行才能利于膨胀和上色吗?蛋白与蛋黄分开搅打比全蛋搅打做出的蛋糕体弹性和韧性更好吗?然后设计对比实验组。如:用不同的配方生产海绵蛋糕,对比产品验证配方的重要性。用相同的配方生产海绵蛋糕,设置三组烘烤温度,来验证分两阶段控温产品的效果会更好。用分别打蛋法和全蛋打蛋法生产蛋糕,对比糕体的组织状态验证不同打蛋法的作用。最后通过对比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3)现场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准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教学前准备原料的选购组织现场教学课后讨论引向深入的步骤进行。如以装饰蛋糕的生产为例:首先将植脂稀奶油提前从冷冻室转到冷藏室,设备检查能否正常运转,同时准备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现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在现场把该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解,接着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快速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边做边理解刚才讲的知识,准确把握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操作设备、熟悉工艺原理及流程。

(4)四阶段教学法。此法学习过程与人类认知学习的规律极为相近,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具体教学活动是:准备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结。如通过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对装饰蛋糕的裱花过程演示,学生生动认识,边模仿边理解,从而掌握装饰蛋糕抹面和挤花的方法及技巧。目的在于使学生快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

(5)任务驱动法。给各小组布置具体项目,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新产品的生产方案,寻求完成生产任务的方法,尝试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等环节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综合考核体系

具有较强正面激励效应的考核体系, 可以大力促进学风建设。考核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考核过程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考核结果运用的有效性是考核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综合考核体系至少应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各工序操作的熟练程度考核、职业素质考核、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小组互评、奖励与处分等。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周文毅,雷继鹏,等.发展农牧业优势建设食品工业强区[N].内蒙古日报(汉),2010-07-14

[2]田晓玲,胡克伟,黄克强,张海涛.《焙烤食品生产》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3]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第9篇

1.1明确课程的定位

“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课程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选修课,是在具备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基础上,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到超市工作所开设的提高超市生鲜管理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涵盖了连锁超市生鲜区各工作环节和内容,为学生从事连锁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它既是满足岗位需求的首要流程要素,也是从事连锁超市门店生鲜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技能)。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国内超市的发展、采购、加工、销售、陈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超市生鲜区基本管理能力,为学生能适应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群要求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1.2课程内容的建设

该课程着重讲授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力求课程体系完整,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不追求知识面面俱到,但也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做到内容深入浅出,有效提高学时的利用率,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的超市生鲜相关知识。[1]在内容选择上,对超市内其他部门内容只作简单介绍,如超市营销、超市服务规范、超市自动补货等;在讲授生鲜食品采购管理时,加重了生鲜食品当地采购和跨地区采购的阐述,强调了采购工作对生鲜区的重要性,而不追求进一步讲生鲜商品的补货知识,从而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根据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重视教材建设。在目前社会对实践人才需求的趋势下,编写了《超市生鲜食品管理》教材,不但满足了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被扬州大学、青岛旅游学院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使用,在国内生鲜管理方面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培训考核内容有机结合,开辟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完成该课程及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再经过国家职业鉴定所的考核,可以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其培养方案在国内高职高专中起到了领先作用。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的学生,如果具备在超市生鲜区实践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所提方案与实际情况接近,解决问题速度快。

1.3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能激发学生内在潜力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例如,在上课时讲到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思考内容设置的目的、核心与作用,并让学生来回答或补充。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不断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图表及影像资料,能明显加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量。但多媒体课件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利于课堂上学生记录笔记及课后总结复习。因此,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板书式教学方式相接合,才能通过多媒体提供更多图片、影像等信息量的同时,发挥板书有利于加深理解授课内容和掌握知识要点的作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更新,将任课教师担任的科研课题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将目前伊藤洋华堂、沃尔玛、好家乡、好又多等超市实施的“品项管理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它贯穿生鲜区商品的采购、制作、陈列、损耗等相关内容,从而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结合授课内容,对超市管理学中的某些研究课题,以调查报告或策划书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超市并查阅与这些课题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新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科学阐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使学生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工作。例如,对个别学生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商品策划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考试方案的确定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考试方案能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灵活的考试评价机制可以促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平时课堂作业和课堂提问。这两项考核占总成绩的20%。由于平时作业成绩计入考试,所以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的时间也增多了,通过课堂、课间和网络途径与老师交流提问增多。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任课教师都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提问,使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成为常态,客观上要求学生平时多下工夫,解决了学生考前突击,考后还给老师的情况。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实践后规范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和实践后相关结论占总成绩的30%,导向明确,让学生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实践。一般要求在实践课前能自觉提前准备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生鲜区各种操作规范及要求,与老师一起总结生鲜区商品及人员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预防措施。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作风。精心设计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对本门课程的全面性总结。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采取闭卷形式,在题目类型设计上主要让学生掌握生鲜相关概念,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生鲜区理货、促销、定价、保鲜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课程教学实践

2.1实践过程

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安排5~6人为一小组,以超市生鲜市场调研与预测、促销卖场进行策划等相关主题进行实验实训,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并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超市生鲜区人员及物品的管理理解得更为透彻,收获和体会也更多。建立实践课程的信息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发表建议的机会,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总结自己的实践结果,好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实施。[3]目前,该课程在实验实训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酒店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生鲜类食品的加工、制作及售卖等相关实训内容。另外,通过学校与成都市内沃尔玛、欧尚、好家乡等几家超市的合作,把部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到超市之中,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此外,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使实验实训内容紧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熟食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实践中,从熟食品种的选择、原料的准备及制作,到后期POP制作、商品的定价、陈列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次实践课程,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所学的专业特长及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2.2实践的效果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案例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和方法,结合学生对超市的参观、了解,学生可以用多种感官学习,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生鲜区的一些商品,从而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实践教学中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超市生鲜区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通过每次实践教学活动,课后同学之间进行总结、提炼,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培养。(本文来自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3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实践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课程发展过程中对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根本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超市范围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创新的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如果只强调书面作业,学生就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字的整理上,过于关注结果,从而忽略了实践体验的具体过程。因此,对学生实践结果的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3结论

第10篇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又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的意义

1.1 实施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特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过程和教学要求来完成这个目标。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照搬普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通过建立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2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比较重视,注重对教师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教学过程没有足够的监控与评价。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大多存在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控与评价体系能检查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以及各项具体要求是否达到标准,从而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体系,才能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总结经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1.4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教学质量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反映实训过程中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依据。

因此,研究符合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确定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组成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确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组成。如图1所示。

2.2 完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1)调整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更新,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要根据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案为,通过对企业进行考察与走访,组织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以及毕业生,进行座谈等方式,了解目前实际生产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对一些实践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作出相应调整。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组织教师完成了“果蔬贮运加工技术实训”、“肉制品加工技术实训”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三门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对一些不合理的、不联系实际的、技能要求落后的实训项目进行调整。根据新方法、新技术对原有的实践教学指导书进行修编。计划完成《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关于实践教学组织、计划、运行等的管理质量标准,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标准。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有章可依。

(3)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先由任课教师制定,后交由系部讨论后确定。任课教师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现有考核标准进行完善,技能考核应尽量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接轨。同时选择合适考核方法及考核手段。例如,“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训”的考核在原有的食品加工类实训考核办法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革,如把每个实训项目根据操作步骤分解成几个考核项目,制定评分标准,按照抽签决定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几个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最终产品进行展示,并由学生介绍作品,由相关专业教师对整个操作过程及产品进行评分。

2.3 建立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成立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主要由领导、专家和同行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和随时进行观察听课,根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由领导、专家、同行及学生从多方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2)建立实训教学巡查制度体系。对实训教学的巡查,应由教研室2~3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本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监督、检查和指导。(3)实践教学效果调查体系。由专业负责人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如学生掌握技能情况、报告规范情况、指导教师填写日志情况等进行综合检查,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学习质量跟踪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2.4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信息反馈体系

由系部及教研室讨论制定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教师评学、以及对教学资料、教学资源评价表。

学生评教由教研室组织,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生通过填写评价表及座谈的形式进行。

教师自评,通过填写自评表及课后反思发掘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发挥自身的潜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把自我评价的过程变成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教师互评,相同或相关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对教学条件及过程的实施比较熟悉,可以做出较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可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或意见。

教师评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及填写评分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资源评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中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等的使用情况,仪器设备能否达到教学要求等作出评价,有利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教学资料评价,由系部、教研室对授课教师的教材、教案、课程考核作出评价。

教研室将评价信息收集后组织领导专家对信息进行分析诊断,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馈到授课教师。

第11篇

关键词: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教考一体化;模式

《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课程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和食品加工专业的骨干课程,课程内容多、实践应用性强,长期以来,教学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枯燥,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任课教师。考核主要采用期中、期末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此类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和繁琐,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较差,理论考核成绩一直偏低,也影响了对技能实训课的驾驭与创新。同时,技能实训课仅限于某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与实际工作岗位距离较大,不能反映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体现不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区分度,是几个点和面的考核,不是针对职业素质的考核,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宗旨。

经过三年来的教学摸索,以及多次企业岗位调研,笔者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将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把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中,同时,将考核融入教学中,将教学融入工作中。

本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应用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将教学内容工作项目化,把考核内容、标准、方法整合到每个工作项目中,按照完成工作项目的能力、结果、水平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对学生整体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在项目设计中将学习内容按工作岗位分成若干个工作项目进行教学,并将考核的内容动态地分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提炼出教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改革方法与流程

(一)整合工作项目

教考一体化始终伴随着完成工作项目过程的考核,因此,工作项目的提炼和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粮油生产加工相关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整合,确定工作项目内容;将教学大纲要求的考核点与技能点融合到工作项目中,增加工作岗位的绩效考核,形成项目考核,实现对学生完成工作项目的全面的、立体的及动态的考核。

(二)制定工作项目的实施流程

每个工作项目包括任务领取、工作准备、生产实施、评价反馈、总结等环节。每个生产环节都制定相应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如工作准备,需要完成预习单、材料单及设备单等。每项内容都有考核单,由自评栏、互评栏及教师评价栏三部分组成,评价内容包括完成情况、责任态度、合作沟通以及创新性等。将学习内容、岗位要求与考核内容紧紧融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工作中考核,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考核中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减轻学生考试的压力,避免了考试前的“快餐式”学习,形成了学习、工作、考核一起起步,一起落实的教考一体化模式。

(三)应用、验证、完善

2007年,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检验专业”的2006级的两个教学班的《粮油贮藏加工技术》课程的集中实训教学中进行改革尝试与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根据相关行业岗位的调研,将课程更名为《粮油贮藏加工与质量监控》,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2007级的两个教学班《粮油贮藏加工与质量监控》的教学中扩大了应用范围,除了集中实训采用教考一体化的工作项目教学方法外,又选取了实践教学条件成熟的烘焙食品加工和豆制品加工两个教学单元做了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效果突出。2009年,根据行业的岗位需求,该课程定名为《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教考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法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2008级两个教学班的《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教学中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和完善。将课程由原来的十章28节、27个实验实训,整合为18个工作项目、12个学习项目、5个专项实验、2个专题讲座。

18个工作项目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由专职教师、实验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一线员工(师傅)配合并指导学生深入一线完成。将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考核、月度考评等内容整合到工作项目中,学生分为几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成为一个生产班组,承担一项工作任务。项目完成后,学生达到会干、能干,知道怎样可以干得更好。生产班组采用随机抽号的形式产生,尽量避免学生自己组合,充分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便于以后和同事的合作相处。

由于部分产品的加工工艺复杂,在生产线上只体现出几个生产环节,仅仅依靠完成工作项目学生的学习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深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就业以后的业务提升能力,对部分重点内容的理论学习做了整合,开设12个学习项目。在专职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由学生主动完成,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完成每个学习项目,借助相关图片、影像信息、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以及观点辩论等教学方式进行,在轻松而有序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针对个别岗位对某些单项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与部分岗位的特殊性,开设了5个专项实验,在专项实验室完成,由专职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逐项单独考核。

为了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和岗位认知,开设了“粮油加工企业从业基础培训”教学专题,在第一次课完成,由校外课程指导专家及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讲授。课程结束时,开设了“食品加工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行业前沿信息的了解,树立食品加工的环保、低碳、高附加值以及长产业链的经营理念。

结果与分析

在《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课程的教学中,通过2007~2009年应用教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摸索,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课堂出勤率、业余时间的学习、课程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的结果。

转贴于

(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

教师走出校门带领学生去企业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工作项目,或将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以及员工请进学校,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一个生产环境。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特点,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崭新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出勤率高 以前学生上课请假人数较多,教改后由于将每项工作或学习项目安排为一次教学活动,而每个项目完成后就伴随着考核一起完成,如一个项目缺勤,则缺少该项目的分数。如不得已必须请假,还需在其他业余时间补上,大多数项目都是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补课显得非常困难,因此,从客观上解决了学生缺课问题。同时,随着对教改模式的适应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主观上也不愿意缺课。

课堂利用率高采用教考一体化模式后,由于完成工作项目的连续性,课程都是4节连排或6节连排,学生每节课实际学习或工作时间都超过45分钟接近55分钟。学生一直在有序紧张地完成每个工作环节或坚守一个工作岗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是熬课堂,现在是抢时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改后的每个工作或学习项目都设计了资料单(包括文字资料、相关网站及相关标准)和预习单两个内容,要求在上课前必须完成,促使学生去查阅资料,提前预习。生产性的工作项目还设计了材料单和设备单,要求在进入车间前都有所了解。而且,由于自己亲自参加一线生产,学生也唯恐临场难堪,业余时间都主动去实训车间熟悉设备和生产资料,业余时间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二)学生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全面提高

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更实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还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体表现在起点高、工作稳定性强、发展空间和升职机会大、薪酬水平和企业满意度较高。学生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了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的目的。

2009年毕业的绿检0611班33人,在食品加工及相关企业就业16人,占总人数52%。在粮油加工企业就业6人,占食品加工行业就业人数的37.5%,大都在产品控制部门工作,从事的岗位有原料管控员、质量巡检员、条码管理员、QS专员、包装标签审核员、质量信息专员、产品化验检验管理员等。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工作项目教学中都有体现,使学生能够很快胜任工作,有的学生已经分别担任就职公司产品控制部门的原料管控组、产品监控组的组长。有些学生不仅工作非常出色,还受到部门主管的好评。

(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教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工作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考核,形成了动态考核、全程考核。将考核融入教学的全程,既消除了学生对集中考核的恐惧感和疲劳感,又增强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紧迫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考核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组成,突出了考核中学生自评、互评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及表达的能力。是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诚信态度等与工作岗位接轨的整体素质的全面考核。考核成绩也很理想,采用教考一体化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不及格率降低,而且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粮油加工与质量监控》课程是由原来的《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改革演变过来的,过去的《粮油加工技术》课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及集中实训完成,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都在期末教学完成后进行。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教学枯燥,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成绩也不理想,理论成绩普遍偏低,教师也是费力费心却不受欢迎。通过工作项目的教考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和试验,不仅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讨论与展望

教考一体化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相比,主要突出了以下的优点:

1.将考核融入教学的全程,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考核,是全程、全面的考核。

2.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能力、合作精神、诚信态度等综合职业素质,符合职业院校教育的宗旨。

3.由于该体系是针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的,因而对于其他职业院校的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上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第12篇

职业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强化工学结合,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的指引下,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酥性饼干马赛克的制作”一课,并简述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有效的教学要以了解教学对象为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将从下面几点分析学生特征。

1.知识储备

他们之前学过焙烤原辅材料的用途、特点等理论知识及面包的制作工艺,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焙烤技能。

2.认知能力

他们希望能够直观地学会如何操作,而对工艺原理不愿深入研究。

应对方案:按工艺流程设置任务,将原理的讲解融入任务之中,“做中学,做中教,”降低纯理论学习的难度。

应对方案:在上焙烤工艺之前鼓励学生做了广泛的市场调

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便可从调查结果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产品。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马赛克饼干正是学生在市场调查时发现的产品之一。

二、教材分析

《食品工艺》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工艺》。教材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技能型人才。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的同时也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饼干制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酥性饼干生产工艺是焙烤食品生产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酥性饼干的配料原则、制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内容,是焙烤原辅材料相关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延伸。同时,酥性饼干的制作也是中级烘焙工鉴定的重要内容,马赛克饼干是典型的酥性饼干,因此,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获取“双证书”有非常重要的实战意义。

2.教材对饼干制作的处理

处理前教材中介绍饼干的制作时,在同一模块中介绍了多种饼干的生产工艺,并以理论形式阐述。所以,以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依据,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把酥性饼干的制作工艺从中抽提出来,形成本次教学内容,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弱化了抽象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目标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课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理解马赛克饼干生产工艺流程。

②记住关键技术参数,能够说出酥性面团的原理及特点。

技能目标:

①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马赛克饼干的生产操作。

②能按“6S”操作规范进行生产。

情感目标:

①能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和讨论,热爱食品行业。

②通过践行“6S”,具备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

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会制作马赛克饼干,所以,马赛克饼干的工艺流程及操作参数的控制为重点内容。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可知,酥性面团调制原理成为教学难点内容。工艺流程中调制酥性面团和准确把握烘烤参数成为操作的关键点。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马赛克饼干生产为主线,以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企业岗位操作规范,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职业资格。本次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突破重、难点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在新课导入环节穿插情境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环节穿插了演示教学法。

学生相对应的学法有小组合作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将“6S”操作规范与实训相结合,将技能考核标准与实训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模式课。本次课共两个学时,设置了新课导入、配方工艺分析、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讨论评价五个环节。

1.新课导入

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而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本节课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调研带回来的产品设置教学情境,以实物导入的方法。学生看到自己调研的产品,惊喜不已,学习欲望异常强烈。

2.配方工艺分析

了解配方是学习制作方法的前提。在这个环节,让学生亲自品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讨配方可能含有的原辅材料。然后将配方展示给学生,共同分析配料特点。这样不仅达到分析配方的目的,而且从感官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味的饼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引导学生根据焙烤食品一般生产工艺分析马赛克饼干的生产工艺流程,共同确定生产工艺方案。

3.接受任务

在课前根据学生特点做好分组并委派组长,小组合作方式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的工作,增强沟通的能力。“6S”操作规范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职业素养,所以在完成任务之前,各小组还应按“6S”从业标准整理个人卫生、衣帽及车间卫生等,将“6S”操作规范与实训相结合,课堂变车间,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按小组下达任务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马赛克饼干的制作。

4.完成任务

马赛克饼干制作工艺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个任务的设置由工艺流程分解而来,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总结出所有的工艺课在环境、设备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可按工艺流程设置成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