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17 00:5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义务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义务教育

第1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关键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制约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51.2%、53.2%、58.3%和59.6%,农村地区还远低于50%。这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至6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否则,这些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和虽已完成义务教育但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步入社会后仍属于体力型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劳动者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的不适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存在诸多问题。

就业难度加大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受聘对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说明,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其转移难度明显增大,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达58%以上,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离这种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看,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的只是升学模式的教育,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最终多陷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的窘境。

就业岗位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选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就业岗位层次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如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业岗位的层次,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准“农民工”——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符合农村实际,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系统在我国农村是最正规、组织最健全、农民花钱最多、在农民心目中也最有分量的教育体系。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它是否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却值得探讨。那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那些留在本乡本土就业的青少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或虽然进入角色,却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教内容,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最符合农村实际。

第二,从农民的角度看,渗透职教因素可增加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还可增加学生(未来农民)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农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是否愿意对教育做更大的投入;其次表现在是否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这两点均取决于农民是否感到教育对他们有着看得见的效益和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他们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愿意把义务教育的课程学完。然而,依笔者所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不少地方,农民投入并不十分情愿,学生亦有相当的隐性辍学率,特别是到初三,辍学就有相当的数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实际,农民不予支持,升学无望的学生也实在无兴趣学下去了。如果在基础教育中适当渗透职教因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第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分散,社会分工、职能分化也不如城市,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内容中渗透一些职教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渗透的可能性

(一)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结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当地经济所需的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初级人才,符合《纲要》精神。

(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特点

现行的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可解性看,义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与职业教育是相通的,这就大大减少了增加这些内容的难度。例如,义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一具体化,就成为许多实用的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社会交往知识,也不过是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延伸,等等。

(三)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机遇

教育部于2001年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增加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的《技术》等必修课。新课程所增加的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2576个县(市、区)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

渗透的途径方法

(一)加强义务教育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

当前,我们应将在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作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特别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准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初级技能。

(四)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自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以来,在总结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要求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教育,即在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系统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了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普通初中阶段试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渗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渗透宣传,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宣传义务教育中渗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教材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二是新增职教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三是根据“3+1”模式,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普九”阶段渗透职教的关键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热悉职教政策,掌握职教动态,了解职教信息,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二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自我提高,掌握相近专业知识,实现一专多能;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培养职教专业教师;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能训练,而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训练的提高。因此,重视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所设职教内容,筹措资金,购置专业设施,开设实习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师资、教材建设并举并重,满足教学需求;二是个别职教内容由于校内条件制约无法开展教学,可通过校外租借、与企业签订租用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证教学需要。

(五)职教内容的选择

职教内容的选择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未来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选择要渗透的职教内容。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1999,(6).

[3]赵秀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素质障碍与提升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郭锋.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3,(17).

第2篇

现在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中国特区、民族地区、浙江、广东、河北等多地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但主要还集中在民族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没有大范围普及。

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实行高中义务教育的城市有哪些陕西省吴起县、广东省珠海市、河北省迁安市、江西省德兴市、福建省福州马尾区、湖南省吉首市、江苏省南京市、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漳州开发区”、广东省深圳市、湖北省兴山县、青海省“六州地区”、四川省“民族地区”、云南省迪庆州与怒江州、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湖南省长沙市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比较;启示

义务教育是一种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教育。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民主进程的基础。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的观点,“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我孩子受到的教育由于能促进一个稳定和民主的社会而有助于你的福利,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根据公共产品的特点和利益原则,义务教育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来负担。

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模式。虽经几次变革,甚至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已规定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受财力、物力和制度的限制,这样的目标在20年以后,才得以实施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005年12月23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上,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在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在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上,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而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补助由地方承担。

据测算,2010年当年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将比2005年增加约644亿元;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其中牛央新增1254亿元。

这项改革在五年内将涉及上千亿的资金,是前所未有的巨额投入。这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发达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模式分析

(一)经费来源和比例

从国际经验看,对农村义务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中央政府一般都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英国,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大致为20%-80%;在新西兰、爱尔兰、意大利、荷兰、韩国等国,基础教育投入中超过80%的资金依赖中央政府;即使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等国,中央投入基础教育资金也占有一定比重,大约是3%-10%。因此可以说,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

(二)经费的使用途径

英国政府规定教育经费的预算和结算要公平、公开、透明,划拨经费的公式要尽可能简单易懂,并以立法形式保证经费的划拨和合理使用。英国的义务教育除了承诺教育经费涨幅5%以外,还对基础教育中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为了提高小学阶段的个性化教育,2006-2008年度共拨款2.3亿英镑,这些资金的50%用于帮助学习吃力的小学生在阅读、写作以及数学上达到国家规定的2级标准,35%用于帮助贫困学生。针对初中阶段的个性化教育,英国2006-2008年度共拨款3.35亿英镑,这部分拨款的50%用于帮助那些英文和数学学习吃力的初中生达到国家规定的4级标准,35%用以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参加课外及其他活动。此外,还有一些经费用于为高才能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日本,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律已逐步形成了体系。根据这个法律体系,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占有很大比例。比如,中央负担国立学校所需全部经费和全部教科书经费,负担地方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经费的1/3,受灾校舍建设费的2/3,偏僻地区公立学校公用经费的一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都道府县负担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市町村负担公立学校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及学校的公用经费。

可以看出,虽然英国和日本在经费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的经费及使用制度清晰明了,在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同时还尽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和补助。特别是英国,不但在贫困学生生活方面进行大力的资助,而且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差异方面进行资金的支持,这应该是未来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方面的一个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经费的运作方式

英国政府从2006-2007年度开始,国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办法再度改革,划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以专用资金的形式由英国教育和技能部直接发放到地方,不再通过地方财政管理系统,且必须全部用于学校预算支出。巴西政府专门成立基础教育维持与发展及教学促进基金会(以下简称“教育基金会”),以推动教育合作者共同参与,并解决教育财政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被自动存入巴西银行的专门账号,巴西银行参照教育文化部提供的分配率,分别在各州范围内按比例分配资金。英国和巴西在教育经费运作的制度方面减少了资金的流转环节,缩短了资金的流通时间,可以有效地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流失。

(四)经费的筹资渠道

韩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中有较大一部分来自非政府渠道,比如,1998年韩国非政府投入占初等和中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为20.7%,同时由于采取了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从岛屿、偏僻地区向大、中、小城市推进的策略,不但保证了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也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战后,美国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拨款和学费外,社会捐赠、学校服务社会的收入也占有很大比例。而日本、英国、印度是从政府普通财政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国家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普遍做法。

三、国外义务教育投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应该认真研究国外义务教育在经费筹集、划拨、支付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独特的投资保障之路。

(一)拓宽筹资渠道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教育经费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能够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长久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特别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经费不仅要顾及孩子的上学问题,还要涉及孩子的智力开发以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和管理方面的投资。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省份反映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覆盖范围太窄;2)原先学校从公用经费和学杂费收入中开支教师津补贴的问题比较普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这部分津补贴失去资金来源,造成教师收入实际水平的下降;3)个别地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4)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大多由县级财政负担,但由于一些县级财力紧张等原因,补助标准偏低、范围偏窄;5)政策产生了巨大效应,大量农村孩子回流到学校,一时间给公办学校带来压力。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除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以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以尽可能地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筹资渠道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建立“义务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无偿捐赠,通过基金会结合政府的有关政策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借鉴发行体育和福利彩票的经验,发行义务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支持义务教育,这些资金可以用来解决农村学习困难学生、城市贫困学生以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专用经费等;借鉴国外征收教育税的做法,可以对高收入人群征收一定比例的教育税,这样不但能调节收入差距还能筹集一定的资金。当然,所有这些资金的筹措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并进行相应的立法,保证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安全,以让这些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率。

(二)建立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此次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育经费划拨,需要学校进行财务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而财务的审批在县级管理部门。保证国家大量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有效应成为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经费的滥用、挪用和借用,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经费信息公开制就是要在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预算和决算以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公开,让上级领导部门明确资金的使用途径、趋向以及使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让同级别的学校领导部门清楚彼此之间的经费使用方式,让学校的老师共同参与学校经费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让老师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清晰的了解。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经费的信息公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教育经费的信息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我国独特的义务教育经费信息公开制度,不仅是要保障资金顺利到达学校,而且要监督和衡量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总之,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管好和用好孩子们的“上学钱”。

(三)探索有效的农村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和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此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统筹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和快速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发动的“新村运动”也是伴随着农村教育得到深入开展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区域开发,韩国文教部(现教育部)制订了“新村教育”的基本方针与措施。韩国政府在实施“新村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各级学校发挥了农村区域社会文化中心职能、物质资源活用及体育、保健中心的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增加所得的事业中心的职能。中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应以这次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摸索和建立中国“新农村教育”体制。改变目前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民愿望、脱离农业发展的现状,改变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不能为农村进一步发展作贡献的局面。

这次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其说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倒不如说是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对这次经费改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经费的多少和简单的使用上,那么此次经费的投入就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农村教育的发展也不会再上一个台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进程将大大受阻。“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经济”也就无法顺利实现。

总之,综观各国的义务教育投资可以看出,没有一定量的经费作保障,义务教育很难实施。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有大量的经费作保障,也不能保证教育一定快速发展,还需要教育内部体制的跟进、完善,以便让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率。因为教育经费只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2-213.

[2]米尔顿·费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3—84.

[3]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时报,2005—12—27(2).

[4]陈至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EB/OL]./20051227/3167675.shtml,2005—12—27/2006-06—15.

[5]倪四义,许林贵。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里程碑”[EB/OL]./20060428/3187977.shtml,2006-04-28/2006—06—15.

[6]徐辉。国外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J].人民教育,2003,(20):40-41.

[7]落实农村义教经费保障新机制特别报道——聚焦国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03-10(3).

[8]高如峰。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55.

[9]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19—22.

第4篇

一、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义务教育投入存在严重差异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但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中小学生预算内的城乡教育经费之比在1.2:1。从中不难看出,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会对城乡学校的建设以及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其实,不仅是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投入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不少地方在义务教育阶段人均经费只有一二十元,这样的投入,无疑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情况更加艰难,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平等发展。2、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的差异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思想对于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对先进不同带去教育状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将教育发展放到了发展建设的重要地位,真正落实了教育发展政策的得去,教育发展水平就高;而那些对教育不甚重视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就低。而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往往不会像较发达地区那样对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难以发展。

二、促进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措施

1、将教育重点向农村逐步转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有着很大一部分比重。直至今日,仍有八亿人左右生活在农村。因此,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于我国的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力。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提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力方法。因此,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以及对于农村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重视农村的教育有力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农村之所以存在诸多争端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民的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人才,而导致的思想较为落后。另一方面,我们要想获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重视起来。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教育,只有农村的教育获得根本上的提高才能使得农村的经济获得长远的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因此,国家应当将教育的重心逐渐向农村迁移,以保证社会各个部门都能为农村的教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应当体现在进行教育政策制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当前农村教育中出现的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的现象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以逐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2、加大教育经费在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历史遗留的教育不均衡问题。在经济发展条件较差、教育落后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加大拨款力度,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该地区进行扶植。在我国,教育了领域的投入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因此政府应当切实肩负起保障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从国外的例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政府的支持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要切实将教育拨款发放到当地的有关机构中,将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规范,确保所有的学校都能够获得经费支持。使国家投入在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我国的实际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镇居民子女。相比于农村诚实有着更多的学校以及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因而,城市居民的子女有着更加宽广的选择余地。但是,这种情况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的,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使得城镇孩子与农村的孩子都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够接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也会受到父母陈旧观念以及周围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义务教育对由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农村教育质量低于城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经费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资源配置不足引起的。我们应当采取实际的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获得了提高,才能够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出现会促进农村经济的法杖,客观上也会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毫无疑问,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而作用。因此,我们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仅仅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师水平,对于教师的公子要及时发放,不能够出现拖欠的现象。同时,也要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晋升制度进行规范,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对于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缺乏教师的情况,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应届师范大学毕业生或是教学资源较好地区的老师到条件较差的地区进行支教。也就是说,在师资力量的分配方面,政府应当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一些乡镇的学校由于规模不断缩小或是人员不断减少,会有一些编制内人员富余。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这时,县政府就应当做好人员的调配工作,将富余的人员调到缺少教师的学校。5、重视农村地区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周围的文化环境较差,也缺乏接触到大量书籍的机会。尤其是缺少图书馆等措施,这对于农村学生的义务教育十分不利。因此,在农村学校建立图书馆或是图书资料中心,能够有效地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缩小与城市学生的思想水平的差距。同时,也能够吸引乡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有效促进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拨专款来建设农村学校图书馆或是乡村图书中心,或是从社会上的福利捐款中引进一部分资金进行建设。这样一来,不仅为农村的中小学生提供了日常空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开阔眼界的地方,也可以方便其他农村居民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农村中封建迷信以及陈旧思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农村教育的社会化。

三、追求教育平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1、平衡绝非同步,追求区域平衡在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教育体制中,地方部门肩负起了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维护的人物。其中,一级政府应当做到机遇本地区财政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平衡配置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同一地域不同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其原有的教育基础也不同,因此,很难做到真正地将教育资源平衡分配。政府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应当注意按照个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不同的分配,不能“一视同仁”。教育的平衡绝非教育的同步,而应当是使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较为合理地分配。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政府的分配,使得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逐渐缩小,使得该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较发达地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帮助,以带动该地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不断获得改善。2、平衡不是限制,而是共同发展教育事业离不开发展,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相对的平衡。没有发展,就没有平衡。那些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需要发展,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样需要发展。我们希望教育的平衡发展,也就是希望能够实现较为高水平的平衡。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促进,使得无论是教育欠发展地区还是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都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较高水平的平衡。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平衡发展并不是对于发达地区的限制,而是要在最终实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使得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以及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都能够获得发展。3、平衡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有特色我们在实现教育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着“”的思想。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应当,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另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平衡发展的思想不是要求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机构将公共资源集中分配给特定的学校,使其逐渐建设成为“重点学校”,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源情况以及教育基础来时学校的配置水平与实际情况向符合。在大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平衡配置的基础上,学校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应当是被允许的。我们应当以一颗兼容并包的心,去面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学校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于不同学校的鼓励以及支持,使各个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以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共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实现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追求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问题。教育投入的不足会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投入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会是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更加落后,难以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对于教育的态度也是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原因。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努力为城乡学生提供相对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一致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应陷入到平均发展的误区中来。只有这样,教育的平衡发展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作者:刘志 周廷伟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5篇

几年来,我校教学工作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教学中坚持新课程改革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使学校教学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年2月,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制度的通知》精神,我校着手进行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和“学校教学评估自查”工作。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决定建立长期评估机制,将教学评估作为促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了省、县有关文件,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二小教师教学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将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教学检查、教师两评四考工作结合起来,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作为教师晋职、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的监督、促进、评价、改进功能。6月份,我校开始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自评。评估情况如下:

一、教师评估

1.评估程序

教师评估的基本流程:学习标准---自我评价---逐项量化---写出自评报告---他人评估---广泛征求意见---校评估组审核---确定评估结果---征求被评估人意见。

2.以教师自评为基础,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

为了公平、公正、真实、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估,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在评估中,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时由教师逐项对照,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将自己教学工作情况做“自我描述”,记入《教师教学评估自评表》。学校评估小组,按照教师自评表,逐项核实,依据评估方案量化打分。

3.建立复评制度,发挥评估促进功能

我校规定,教师对自己评估结果不满意或教学中有漏洞的,可申请复评。复评时先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评估小组在2个月后进行复评。复评时,根据当时情况进行打分,标准略高于一次评估。

上学期共对42名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其中优秀15人,良好27人,没有不合格教师。教师的有关学习材料、反思材料、教学过程材料已经归档。

二.学校评估

学校评估领导小组,深刻领会《通知》及《标准》的精神实质,对学校的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和评估。学校评估的基本流程:成立评估小组---对照标准---分析现状---征求意见---逐项量化---评估组审核—校长签字---确定结果。我们自评的结果是91分,档次为合格。

下面我们对照评估标准,将学校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坚持课程改革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

1.管理能力

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捕捉新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充实自己,在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的情况下,坚持多渠道搜集素材,广开学习之路。坚决落实教育局关于班子成员听兼课制度,经常深入第一线听课,(上学期校长、主任听课达80余节,副校长、主任兼课4节,达到教育局规定的标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实际管理经验,提升研究能力,有创名牌,干一流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2.管理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足开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建立校本研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学期开始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按计划督导、落实,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3.管理机制

(1)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学校鼓励大家改革备课方式,创新备课过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统一认识,打开思路,使教案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料。本学年我校一二年级、科学学科、三至六年级数学学科均实行集体备课,采取大家议论、一人执笔、个体修改、课上创新、课后反思的改革试验,目前看,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

(3)加强教研活动管理。教研组每周都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坚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保证时间。二、落实研究内容。三、尽量达到人人参与。四、每次都有记录。五、学校定期开展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校本研训活动,教师将研训活动中的收获、感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上学期进行了以“把课堂有效的还给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活动成果:闫平在市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最高奖)、温新艳获县教师素质大赛特等奖、赵新、包淑霞获县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本学期校本研训活动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4.教务管理

学校的各个功能室及室内仪器设备都有专人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学校档案资料齐全,有反映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等学校教学工作全貌的档案资料。

5.学生管理

目前,我校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多人,平均班容量61人,班容量略大。学校经常开展德育实践、体育文艺、科技等课外活动,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规定了作业批改的具体要求。作业批改是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手段。以课后练习题为主,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要面批面改。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开发了许多特色作业,如:语文积累、日记、摘抄,数学调查等,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利用五一、十月一、儿童节、邓节日举行全校性的歌咏比赛、会操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平时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

(二)课程管理

我校执行《*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出发,制定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均衡设置课程,要求教师开足开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规范。上学期我校各年级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开展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三年级“走进花的世界”、“可怕的火灾”,四年级“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调查”、“快乐的蔬菜”,五年级“饮料的调查”,六年级“节约是美德”等。这些主题活动深化了课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沟通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信息等多种意识和能力。

2.校本课程逐步上位。①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扩大学生阅读量。②结合教育局《低年级校本课程参考资料》在一、二年级开设故事、诗词、名言、童谣等课程③所有教师开设学科学法指导校本课程。

三、教学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68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4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2人,一级教师16人。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我校为更新教师队伍观念,使教师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定期举行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学习、接受、理解新理念,学会运用新理念,学会教学反思,自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教学设施

学校拥有教学楼、实验楼,装备有多功能厅、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音室、德育活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各种教学仪器均达一类标准,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校本研训

我校创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先导、问题带动、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实践运用”为模式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近几年我校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教学研究、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均是在校本研训中解决的。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以校本研训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带动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采取系列活动方式,迁移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理念、民主平等教学理念、互动研讨理念,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师日常工作中去。研训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主体,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每次活动主要流程是:自主定题——理论引领——自主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互动研讨——反思落实——总结提高。每学期6次左右学科主题研训活动,由于活动坚持经常,几年来效果显著。

1.研训计划

学校每年都有研训计划和教师工作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组织建设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参加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并将此活动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活动效果。(1)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以来,激发了教师学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更新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促进了新老教师共同成长。(2)科研成果显著。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文章明显增加。仅2004、2005年就在在县、市、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教学设计达60余篇。(3)全面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跟上改革的步伐;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升。在2004学年国办小学的抽考中,我校获第一名;在2005、2006学年的抽考中我校也取得较优秀成绩。

五、评价研究

1.教师评价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四项工作考核,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任用的依据和标准。并将教学评估与教学过程考核相结合,建立评估、评价一体的教师考评机制。

2.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综合体系,通过单项测试、书面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各科成绩。改革课上评价,分为口头评价、即时评价、评语评价、阶段质量评价四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家长评价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函,家长在学生手册上,对学生在家中表现给予评价,召开家长会,及时沟通学生学习和成长信息。

第6篇

一、依法做好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按时入学。

(一)根据“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所有小学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均应在本行政区入学,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服务功能。按照“户籍与居住地相结合,就近从优、控制择校、积极稳妥”的要求,小学阶段招生要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各类小学要确保完成招生任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本学片适龄儿童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和具有学习能力的各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二)初中学校继续实行“整体对口入学”的免试招生办法。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划定的学区进行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跨学区招生。行业与单位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划定的学区落实招生任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本学区适龄儿童入学。

(四)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发〔2003〕26号)要求,依法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的借读费,接收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读确有困难的学校,可介绍学生到我区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就读。今年,我区增设老屯小学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以满足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民办学校按有关规定招生。

(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的新生须按性别采用电脑随机混编的方法进行编班,不得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或分“快慢班”、“重点班”、“特色班”、“分层次班”等,未经市教育局审批,不准设立“实验班”。

(六)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鲁政发〔〕7号)文件要求,小学招生每班不得超过45人,初中不得超过50人。

(七)根据《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教基字〔2011〕2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公办学校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各学段择校生在高中阶段招生时一律不享受指标生和推荐生待遇。自201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上报审查制度,各中小学须在每年4月20日之前,上报本学校年度招生计划(含班数),凡学区因城市规划、布局调整等问题涉及到的班额及班数调整的,均须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方可执行。

(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须于今年7月5日前结束,要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学籍管理的统一规定,为新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并于今年9月10日前报区教育局基教科。根据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鲁卫疾控字〔2009〕5号)要求,小学生入学时须持预防接种证报到,对漏种儿童要及时给予补种,方可入学。

二、进一步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毕业考试和评价制度

(一)小学毕业考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命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小学要认真落实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填写好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充分发挥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改革初中学生成长评价制度,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由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初中学生必须达到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要求方可毕业。

1、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生日常学习成绩是对初中学生三年各学科学习成绩的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由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小组学习、活动参与、出勤以及期末考试测评等内容组成。学生日常学习成绩采用等级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公布。每校每科A(优秀)等级的学生数原则上控制在全校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5%至30%范围内。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升学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毕业领取《义务教育证书》,其日常学习成绩每门均须达到C级(含C级)以上等级;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补考,各学校将补考方案报区教育局审核后,按照区教育局规定的统一时间组织补考。补考成绩达不到C级的考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初中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日常学习成绩等级考核为C(含C级)级以上的学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学校。

各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定学生在校日常学习评价管理制度。为保证教学质量,区教育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标准及检测办法,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质量监测。

2、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建立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评价内容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6号)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目标要求,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第六学期依据学生三个学年基础性发展目标总体表现,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等级为A(优秀)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该校初三年级学生总数的25%。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该成绩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由区教育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初中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2011年开始,各初中学校每年7月15日之前将本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公示后的成绩上报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统一上报市教育局备案。

3、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及升学的重要依据,未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

三、招生计划

(一)小学。

全区今年小学毕业94个班,3751人。其中:公办小学54个班,2333人;小学15个班,558人;两镇小学22个班,778人;民办小学3个班,82人。

全区今年预计招生121个班,5000人。其中:公办小学67个班,2928人;小学19个班,764人;两镇小学31个班,1164人;民办小学4个班,144人。

(二)中学。

全区今年初中学校毕业74个班,3149人。其中:公办中学68个班,2916人;镇中学6个班,233人。

全区今年预计招生76个班,3533人。其中:公办中学70个班,3316人;镇中学6个班,217人。

四、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招生管理,严格督促检查。为切实做好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区教育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两镇及、、、四个街道办事处的教育办公室、区属各中小学校也要分别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自范围内的招生工作。要从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健康均衡持续发展的高度,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加强对中小学招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维护招生政策的严肃性。

各小学要在招生摸底的基础上,调查走访,核定户口,逐户登记,按统一规定的时间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上交新生花名册。对棚户区改造中出现的义务教育招生问题,由区教育局协调,妥善解决。

各学校要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高度出发,依法行政,严禁乱收费,对特困家庭学生要给予适当照顾。

(二)严肃招生纪律,维护教育形象。招生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千家万户,社会高度关注,各级招生学校要把招生工作作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严肃招生纪律,维护教育形象。招生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工作,热情对待群众,耐心解释政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工作效率。

(三)强化政策宣传,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要通过媒体以及学校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大力争取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及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7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于基础教育。但现在有很多学生不思进取,整天在学校惹是生非,甚至打骂老师,老师、学校对他们毫无办法,因为学生们牛啊!!有义务教育法,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两棵大树很好遮荫啊!其实,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在深深的伤害着他们,现在这种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比较差的学校,老师们整天不是在上课,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预防学生安全和犯罪上!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从《国家义务教育法》来看,国家很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不仅社会上各部门,各企业不得雇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且在法律上,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青少年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在家庭方面,要求监护人必须履行责任,培养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否则,以违法罪论处。在学校方面,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学生等等。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条很明确地强调了保障权利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到保障义务问题,做为一部完整的法律明显觉得有些欠缺的感觉。《义务教育法》中是否要规定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义务呢?也许有人认为,由于学生的不同条件,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那么对于只念到初中的学生而言,义务教育的价值何在,如何衡量义务教育的实际效果呢?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常听到有关人士说起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乍听起来觉得很有道理,同时也能感觉到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沉重,教育本身对教师的压力就很大。韩愈的《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的工作包括“传道、授业、解惑”,并非包括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既然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教师的教,那么就应当相应地规定学生的学,这样才可以说对教育教学做了全面的规定。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里有两个问题:①如何做到“按照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确定已经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吗?②如何做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才能确认或评价已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了呢?这些问题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生要履行“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的必要性,只有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感,认真地学习和实践时才能达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目前有很多学生(尤其是慢班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甚至总把责任推给他人,这也强调了“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所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履行“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

从《国家的义务教育法》来看,首先,在多个方面支持学生教育,保障学生教育,但包容越多,就限制越多。也从多个方面限制各部门在学生管理上的权限。其次,我们也从《国家的义务教育法》看到,社会、家庭、学校提供教育的义务,而对学生的义务却没能加以提出规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义务是相对的,教育者提供优质教学义务,而受教育者必须有相应的义务责任或成果。这一点在《国家义务教育法》中没能明确提出。这就造成受教育者应达到什么目标,或是以什么方式毕业,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或是缺乏客观的标准,从国家教育部门统计数据,小学到初中毕业者全部完成义务教育。数据是真的,但流于形式,且数据背后又有多少隐患。首先,有一大部份不是合格的学生,可能连做人的素质都没有。更别提有高尚,助人为乐等情感。这些人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其次,教育是长期的,一代影响一代,并且可能漫延。在我教学这十几年来,素质是明显下降的。

也许是现代教育给予学生太多宽容, 也许是现代教育给予学生太多权力,才使得学生的责任感不强,甚至丧失。只要是身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就会发现有很多学校分了快慢班或层次班,而慢班的学生远远多于快班。可慢班的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是来学校玩的,他们对成绩毫不在意,反正分多分少,甚至是零分都能升学,初三毕业也能拿到毕业证。课堂上我行我素,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对老师的口头批评不以为然,对老师的点名批评,不屑一顾,甚至敢强词夺理。例如有些学生上课做些小动作,我们善意批评,但他们回答是“我这样又没影响你上课”。我说,那你的学习呢?他们就回答“学习不好,我照样能拿到毕业证书”。若你批评狠些,他们就说“你有本事就开除我呀”,甚至有些学生叫嚣要报复。教育者在国家《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下,是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而靠不断说教,只能是空口说白话,是触动不了他们的麻木的心灵的。其实对那些麻木的人,有两种方法:①对那些学生集中教育,先让他们从《中学生守则》学起,起码要有个学生的样子;②制定关系到他们本身利益的条约,对那些学生的考核,品行重于学业。

我对《国家义务教育》中“义务”,提出几点看法:①要强调学生义务考核,特别学生的品行考核要有细条分例,若品性考核不达标,应一票否决,不予毕业。这对狠杀歪风邪气很起作用。学校的风气也会自然好转;②在保护学生的前提下,多提出老师的权利,例如出了个“班主任有批评权”,那么科任老师呢,所以在老师权利下,要出些法规;③出台《中学生守则相对应的惩处条例》,这样学生就有敬畏之心,老师也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总之,我们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要告诉学生不能光享受权利而不去履行自己受教育的义务,只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吸收文化营养,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走出社会能有公平竞争能力奠定基础。

第8篇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今后教育系统的任务是围绕制定和实施《纲要》,着重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非学校化社会》给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提出教育公平潜在因素。

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美国教育学家伊万伊里奇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惊醒个人自由抉择而完成个人的目标,教育中的自由、尊重与公平精神的发扬有助于破除社会知识的垄断与阶级利益的操纵而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解决目前的教育公平有借鉴作用。

一、《非学校化社会》主要观点

伊里奇认为的理想教育模式是自由参与的学习,而且知识的学习来源不局限于学校,他认为人类大部分的学习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生活。伊里奇认为学习必须从生活中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对象,惟有自由地学习才能确保学习者的自发性、独立性和责任感。所谓“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只有使整个社会都充满学习机会,使教育回复原有的精神与效果,采用非正式学习方式,人们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活动,获得与真实生活世界不断适应与学习的结果。

伊里奇所倡导的“非学校化社会”绝非简单地指废除学校教育,而是提出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建立新型的“技能中心”,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使所有希望与人分享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与交流平台。

二、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与《非学校化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围绕公平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机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较好质量的义务教育;四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五是扶助困难群体,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为什么平等的教育机会没有产生同样的教育结果,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伊里奇认为现代教育的功能发挥中,学校教育所能做的十分有限,现代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学校教育而得以完成,社会大众对学校教育的期待远超过国家所能提供的,这必然导致教育出现不平等现象。对此伊里奇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向贫困开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学校不仅不能消除贫困,而且在不断地两极分化。“学校费用的增加只能强化其破坏作用,导致穷人的更多依赖,使得他们不仅丧失了控制自己学习的勇气与能力,而且还丧失了利用自己经验与社区资源来组织自己生活的能力。”补偿教育计划的结果是“这些处境不利的儿童在学习方面并未见有任何显著进展”,学校教育,即使是义务教育都在制造着社会的两极分化。所以,在伊里奇看来,学校是无能的,应该废除学校。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相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于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贫困者谴责学校没有保证他们的孩子成功;中产阶级埋怨教育过分强调组织化、理智化,而忽视学生选择教育的自由;纳税人和家长对学校开支开始有看法,要求学校对每一笔开支都要做出解释等。总之,人们对学校的态度开始转变,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他说:“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

学校看似是一个正义、公平、合法、自由的地方,何以看来平等的教育经费、设施通过学校教育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学校对知识的垄断,伊里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商品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不仅物质是商品,文化、价值和所谓的“福利”也已成为商品,每一种商品都有相应的官僚集团给予控制。知识是诸商品中的一种,知识的垄断者是学校,教育专业工作是官僚机构的成员,是知识的推销者。他们通过文凭规定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把知识的价值制度化。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对知识没有选择的权力,一切听从学校的安排,是消极的消费者。学校排斥其他机构来承担教育任务,独自占用着供教育使用的资金、人力和其他赞助,控制着对知识、课程与教育过程的根本观念,不断做出许诺以推销自己。 转贴于

三、全面改革学校教育

伊里奇认为“隐蔽课程”不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美国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改造学校运动,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过改革:改造课程、改变学制、废除学生在教师权威下进行学习模式、创办自由学校(Free-Schoo1),但这些都未从根本上触及到“隐蔽课程”。为摆脱困境,伊里奇指出,只有建立新型学校,才能把学生从这种课程中解放出来,这种新型学校就是非学校化社会。这种主张取消学校教育的做法,无论如何是十分偏激的,他只看到学校教育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但没有认识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间的密切关系,没有看到学校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性质,没有看到任何时代的学校教育都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打上统治阶级烙印。

另外,伊里奇认为学校教育存在的危机,如教育不能培养受教育者真实可靠的才能,不能培养学生自我批判的精神,教育中存在的权力支配关系、强迫学习者学习等都必须通过取消学校来决定。这种因噎废食的想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要想系统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拥有立于社会的技能、技巧,完善自己的人格、走向自我实现就不得不经由学校或类似学校的场所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虽然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但它毕竟是最便利、最有效的机构。全面改革学校教育,在伊里奇看来非学校化社会的建立应基于这样三方面的考虑: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使所有分享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与交流平台。为实现这些目的,伊里奇提出了“机会网络”(opportunity web)的设想,这种网络组织使学生可以通过4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得教育资源:①建立参考服务中心(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 Objects),即把正规教育所使用的图书、仪器设备提供给学习上需要的人。这些东西可以保存在图书馆、出租站、实验室或放在类似博物馆和剧院的陈列室那样的地方。有些可以放在商店、工厂、农场或飞机场等人们经常去的地方,总的原则是要便于专门学习的人或业余自学的人使用;②建立技能交换(Skill Exchanges),学习者把自己的姓名、地址和技能登记下来,并说明他们愿意在什么条件下教给希望学习的人,以促进学与教的互动;③建立同伴联络站(Peer Matching),这是为了同伴之间分享新的技能而建立的网络,想利用这种网络的人,只要在中心登记自己的住址、姓名以及期望分享的技能,电脑能帮助找到如愿同伴并建立联系,共同交流进步;④建立职业教育家咨询(Professional Educators)。伊里奇认为,在非学校化社会里,兼有“保护人”、“道德家”、“医生”三职能的教师已经消失,学校已经消失,但作为承担某种教育功能的专职仍然存在,这种教育专职包括:设计和经营学习网络的教育管理专职:在网络的利用方面指导和劝告儿童或家长的教育咨询;在学习的内容上能够起引导作用的教育指导等。总之,新的教育应该能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美]伊万伊里奇著.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2 漆玲玲.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3 聂志成.“非学校化”思想揭示的矛盾及启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5)

4 高 燕.伊里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第9篇

通过义务教育法学习,我发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更加清楚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明确的法律要求。新《义务教育法》在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着:“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第34条还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阅读《义务教育法》后我感到它注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遵循它,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让学生更快乐更全面地发展,一定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

通过学习,再联系实际,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第10篇

一、引言

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所言,“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

>> 从政府责任的视角浅析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从《义务教育法》看“择校”问题 教育财政均衡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体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社会互构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回顾与反思:浅议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问题 ZOPP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研究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研究 政府转型下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评析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以义务教育为视角进行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论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演进及启示 新义务教育法的两点遗憾 《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创新与突破 我国义务教育法律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高宇翱.当前我国中小学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

[3] 叶真.华东师大附中涉嫌性骚扰男学生物理教师张大同已被解职[EB/OL].(2012-06-28)[2012-08-20].,2012-08-19.

[5] 张鹏.甘肃陇西乡村教师涉嫌猥亵8名小学女生调查[EB/OL].(2012-06-19)[2012-08-21].http:///20120619/n345979061.shtml.

[6] 赖勤.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侵权行为表现与教师法律意识培养.思想理论教育,2008(6).

[7] 劳凯声.应明确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中国教育报,2010-05-17(2).

[8] 蒲昌伟.高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的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9] 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第11篇

在自己的申请和学校的批示下,我们到山区村进行为期的教育实习支教,这次实习支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所谓我们非常的重视。出发当天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走进了区,走进村,也走进了一个贫困有陌生的地方。

来到我们支教的点首先是一个小小的迎接仪式,仪式过后,我们走到他们中间,跟他们进行交流,不一会儿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种小小的欢乐渐渐在校园的上空弥漫开来……

村是我们小分队进驻的第一个自然村。这里的教育水平很落后。教师授课以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班里的尖子生的掌握状况为准,其他大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落后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升学率的滞下。

村民对我们可以说是热情备至。他们总是出于人性中最善良的本质为你默默的做着一切,他们质朴而憨厚的笑容时时触动着我心灵的深处。程田雨是我资助的一个孩子,为了迎接我,他拿出了家里最好的,也是平时很少吃的——白面,做了南瓜白面条(他们这里四季都吃不上蔬菜,一切以面食为主,很多家庭吃的还是玉米面、高粮面)。饭是为我一个人做的,当我吃面的时候,他们专注的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嚼着白面条的是他们而不是我。在这里我是不敢剩饭的,田雨的妈妈看着被我吃干净的碗,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欣慰,生怕我这城里娃,感到不习惯而吃不下。可是此刻,我的心里却早已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了。

见到孩子们,你最先受吸引绝对是他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我找不到任何词来形容它们给我带来的感觉。原以为会很尴尬会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们的质朴和童真让我们非常享受,同时当我们注意到他们身上破烂的衣服和身体明显发育不良时,心酸的感觉又让我们很难受。我想,我一定要在短短两周时间好好爱他们,让他们知道人世间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情,让他们知道爱,学会爱,我就非常有成就感了。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被打个措手不及。首先是吃饭问题,离集市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只能过一段时间派人去采购,土豆是最美味的食物了,不过我们的大厨还是尽所能的给我们换花样做出可口的饭菜。然后是缺水,当地实在是太缺水,井水非常脏而且远,幸好我们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把山上的自来水水闸打开供我们用,要知道,平时停水对于山里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还有住宿,女生睡的是老师的两间办公室,男生有两位睡厨房,其余都是睡帐篷,更苦的是第一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雨,第二天醒来时已经全浸泡在水里了,潮湿的天气加上蚊虫叮咬,全身上下陷入一种无止境的瘙痒中,此种感觉身不如死。教书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第一次开班会,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给他们讲做人,我怀着无限的激情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我认真备课,把知识尽可能浅显地讲解,但是他们与城市里的同龄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讲上十几遍,我依然在坚持着,甚至发掘出诲人不倦的快乐。经过家访和平时的观察我也发现了很多同学存在的问题,我尝试和他们沟通,也努力想去改变他们,但却没想到会是如此之困难!我后来才明白这也许就是一种和谐,就像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观念强加于他们身上,也许只是循循善诱使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

十几天的时间漫长而短暂,我们要走了,他们追着我们的车把泪水洒在了山路上。在走的时候才后悔莫及,由于环境等的原因我在后面开始懈怠,真后悔没有交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有个队友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得到的远远比付出的多”我们真是不折不扣的坏人。

关键词:爱支教孩子山

为爱而行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参加由交大绿色协会和爱心同盟合作举办的一次活动---山区支教,在这样一个爱心流行的年代,支教实在是再普通的事情了。尽管并不被很多人看好,但我依然坚持我的选择,为爱而行!爱心说多了很多人就麻木了,即使是大地震,没过多久很多人也就被奥运会吸引过去,真正能坚持长期从事慈善事业,一年如一日地默默无闻做着有益于社会的善事,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的理念是慈善和爱心不在于你做了多大的事,造成了多么轰动的影响,而是让爱心成为一种生活的理念,一种习惯,爱自己也爱别人。这次支教我也正是为了去证明自己生活理念的一次实践,检验自己的爱心是不是禁不起环境的考验,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12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31--01

一、教育公平

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其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做到上一代人的发展不能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那么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做到上一代人的不发展不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这也就是要求全民教育,要求面向全民的高质量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

我国当前的各种教育差距,主要是由历史形成的城乡、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也是形成这种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这种发展性的差距,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改善和缩小。与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导致教育不公的发展性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平;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