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02:3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观念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本科教育的自然延续,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用本科生的教育规范来管理研究生,用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如此种种使得研究生教育较多停留在本科水平上。过多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论文的评定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区别。本科生也要做论文,但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学习基础知识的情况,学生只需对某一方面进行综述,而且论文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而研究生则要求淡化学生的平时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反映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不佳,则不予毕业。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会;举办研究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纷纷开办了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中音乐专业在校生,参与一场音乐会的演出或是独自举办一场音乐会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得到艺术实践学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师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那么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这个大环境里,艺术类专业学生成功的组织一场音乐会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音乐会的由来
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并非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在一朝一夕之间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是音乐史的一个突然的巨变,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美学观念的变更,音乐受众的改变,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经过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才慢慢形成的。 [1]
二、国内外音乐会演出项目市场运作模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面向市场的音乐会都有专门的商业演出公司运作,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票房是最重要的。国内市场以北京为例:“打开音乐之门”――“高水准、低票价、带讲解”的演出品牌。“打开音乐之门”是普及型的系列音乐会,旨在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品味。这一系列音乐会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普通市民的的热捧。但低票价并未降低演出质量,它云集了中国水平最高的乐团、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家和最受尊敬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在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有: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会客厅、公开排练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6]
三、我国高校音乐会演出的发展
萧友梅,这位我国近代历史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他对音乐会的提倡,并积极组织音乐会,更是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如今,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音乐会演出形式已经很成熟,也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在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对参加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二是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三是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观看音乐会的专业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二是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从他人音乐会的不足中总结经验,以便让自己的音乐会顺利举办;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里的音乐会演出一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二是通过音乐会来普及音乐知识,三是培养良好音乐会礼仪习惯。
四、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组织实践
1、音乐会演出项目的任务类型
目前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即汇报音乐会、学术交流音乐会、系列音乐会和其它形式的音乐会。其中汇报音乐会又分为学年学期汇报、毕业汇报、课程结业汇报、比赛获奖汇报;学术交流音乐会根据专业和被邀请单位或人员的规格可以分为示范性学术交流、专家讲学(大师课)、一般性学术交流;系列音乐会可以分为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毕业生系列音乐会、某个乐器系列音乐会、还有主题或专题音乐会;其他形式的音乐会应该包含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义演、巡演等。
2、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应该由项目开办、实施、评价和项目的改进四个方面构成。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环节前期策划、宣传、会场布置及接待、正式演出、后期报道以及制作。(1)策划。一个好的音乐会策划是刺激观众需求的决定因素[6],策划整个流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要考虑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结构、邀请人员以及经费预算等等一切事宜;(2)宣传。音乐会演出宣传在整个组织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开任何音乐会都要有观众,准备的再充分,没有观众一切无从谈起。宣传工作主要包括海报、节目单的制作、张贴,请柬的送达,重要观众的通知以及音乐会各方面的报道等等;(3)会场的布置与接待。首先根据不同音乐会的需要装饰舞台,要注意风格要匹配,然后在观众席要区分开嘉宾席和普通观众席,调试好音响,安排礼仪接待以便观众有序入场,同时还可引导观众规范鼓掌;(4)演出。前面一切的工作都是为第四个环节演出而服务的,演出时的自我心理调适、与观众的互动与其他演员的配合、以及现场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大程度都决定着音乐会演出的成败;(5)后期制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记录下这种艺术形式,音乐会影像资料的录制、编辑、整理以及制作都是音乐会演出结束要做的重要工作,同样也为以后的学习留存宝贵的材料。
3、音乐会演出项目的控制点
成功的音乐会演出除了要有完整的流程以外,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环节。(1)彩排的重要性。一台综合的文艺晚会演出之前的排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单独学练、连排、响排、彩排。[3]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彩排时演员必须化妆、着正式服装进行表演,所有要求与正式演出一样,在彩排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解决,以保证正式演出顺利进行;(2)音乐会节目设置。音乐会节目的设置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喜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并能够发挥表演者自身水平的作品,二是要考虑到前来观看音乐会观众的群体,是否能够接受的作品,三是根据主办者的要求选择符合音乐会主题的作品;(3)音乐会主持。音乐会主持包括主持人和主持词两个内容,主持人为舞台上的主角和台下的观众搭建桥梁,起着穿针引线、调动观众情绪、控制演出节奏的作用。[4]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主持人值得认真思考。主持词是音乐会演出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包括开场词、串联词、结尾词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框架和内容;(4)演员的造型。音乐会的造型包括服装、发型、饰品等,这些只有一个原则,依据音乐会的风格而定;(5)音乐会的成本控制。本文研究的音乐会演出均为无任何经济收入的,故要考虑运行的成本,尽量满足支出少效果好的原则。(6)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类型。成功举办一场音乐会是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的,无论是演员、后台服务、礼仪接待、灯光摄影、舞台监督等等缺一不可,所以承担不同任务人员既要独立完成,又要加强联络,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五、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音乐专业教学本科阶段的毕业汇报音乐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作为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那么学生举办音乐会纯属自
愿。还有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组织的交响乐团等表演团体,一般是有任务时学校才安排排练时间,没有专门作为一门课程,这样就影响了演出质量和学生表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会演出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来就离不开学校的推动,无论是具体政策上,还是机制的建立上,学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汇报音乐会以及各种实践性音乐会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与学生的课程以及艺术实践学分相结合,从制度上保证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音乐会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希望本文的撰写对准备举办音乐会的单位和个人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从而更为顺利的、保质保量的圆满举办。
【注释】
[1]胡晓. 音乐会建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海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潘家奎. 国立音专音乐会实践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3]王德彰 “彩排”前无须加“带妆”. 咬文嚼字,2012.04.
[4]王荣荣. 毕业独唱音乐会举办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袁静芳;乐种;乐种学;话语权;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袁静芳先生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我国音乐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学者。她学养深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人谦和,其学术思想、成果及精神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及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回顾袁静芳先生的研究轨迹不难发现,她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道教、佛教音乐研究,另一个是乐种学研究。本文拟从袁静芳先生对乐种学的研究来管窥她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构建的贡献及意义。
1“乐种”与“乐种学”追溯
“乐种”一词的来源,最早见于杨荫浏、曹安和合编的《苏南吹打曲》。随后,学者们对“乐种”一词的界定经过近30年的研究、推敲与雕琢,最终在袁静芳先生撰写的《乐种学构想》一文中确立了下来。随后,又经过11年的苦心研究与发展,袁静芳先生所著的《乐种学》在1999年出版,标志了“乐种学”的建立。从“乐种”一词的界定至“乐种学”的建立,虽然袁静芳先生功不可没,但也并非先生“一人之功”,她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多次提及对前人学者成果的观照与借鉴。例如:关于“乐种”的界定,她在《民族器乐》中说道:“笔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传统乐种的考察与研究,并参照其他学者历来对乐种界说的论述,1998年,在《乐种学构想》一文中,阐述了对乐种的界定。”关于“乐种学”的建立,她在《乐种学》中说道:“……并于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乐种学基础理论’课程,在过去前辈与众多学者对乐种的研究基础上,为乐种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开启了新的一页。”“收集整理(或译谱)乐种曲谱近百册,其别是前辈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对乐种所做的调查范例和研究成果,对乐种的实地考察、录音记谱、理论研究均具有开拓性、启迪性、指导性的楷模意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与观照,说明了袁静芳先生治学的严谨与规范,也印证了一个学科的建立所要走过的路,即学科称谓—学术成果—学科建立。虽然关于乐种一词界定的学术历史梳理,在袁静芳先生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多次提到且较为详实,但结合到乐种学的学术成果则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学术称谓发展”与“学术成果发展”二者之间结合起来加以梳理,这样或许能使我们对乐种学的建立有更为清晰和直观的认识。根据年代及主要研究成果所显现出的研究特征,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63年之前。1957年,在杨荫浏、曹安和合编的《苏南吹打曲》总论之七中,“乐种”一词首次出现。但仅是出现,两位前辈对乐种一词没有作任何界定与解释。其论述为:“在明末清初,约当十八世纪的时候,这种音乐,已与现在一样,一方面流行于民间,成为民间音乐的一个乐种。”此时,乐种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两位前辈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如《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952年)、《智化寺京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油印本,1953年)等。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除理论研究外,主要显现出对第一手资料的挖掘、收集与整理,而对乐种一词的界定,学界几乎没有关注。第二时期:1964—1988年。乐种一词第一次有了界定,出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其论述为:“不同的乐器组合,加上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此时,乐种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高厚永的《民族器乐概论》、叶栋的《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袁静芳的《民族器乐》等等。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除了对乐种的音乐本体及文化特征研究外,更凸显对于研究对象的归纳与概括的关注。第三个时期:1988—1999年。1988年,袁静芳先生在《乐种学构想》中论述道:“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乐(主要是器乐)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艺术形式,均可成为乐种。”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夏野、陈学娅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王耀华、刘春曙的《福建南音初探》,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论》等等。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体现出对研究对象宏观归纳与微观个案研究的双重观照。许多关于乐种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袁静芳先生所提出的乐种界定的准确与科学。1999年,《乐种学》的出版标志着乐种学的建立,特别以袁静芳先生及学生们为主的研究群体陆续发表的学术成果,更是为乐种学的发展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话语权的建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西方音乐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愈来愈频繁,在频繁的交流中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与认知,但也逐渐地暴露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关于“话语权”的问题在很多学者看来首屈一指。这里所说的“话语权”即用某种学术话语体系来解读某种音乐事象。例如用欧洲古典音乐理论体系解读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然而,当我们试图用某种音乐学术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候,似乎摆在我们面前能选择的话语体系很少,除非借用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但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我们用欧洲音乐理论体系来解读中国音乐的时候,很多状况下我们是失语状态的,即因所言非所达,而出现的失语或言无意的情况。例如,如果套用西方古典音乐曲式分析理论对山西套中《箴言》套的曲体结构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有失偏颇的,甚至会产生“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情况,从而在与他人言说(交流)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追其原因,除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用西方的理论知识体系生搬硬套用于中国音乐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事象不成正比。换句话说,中国传统音乐的品种、内涵等非常丰富,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却显得滞后,形成研究理论与研究对象不对称的情况。相比西方,他们不但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而且音乐理论体系也非常完备、科学。比如曲式分析学,西方音乐曲式结构理论有着极为严密、科学的体系,几乎可以作用于任何一部西方音乐作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与解读。然而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分析,从目前来看仍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时我们不得不借用西方曲式结构理论来作阐述。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如客观历史、音乐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等等,正如项阳所言:“与西方音乐教材早已体系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系尚未经过系统梳理,音乐院校的教师们因应教学需要对传统音乐形态不断探索、不断架构并充实到教学和教材中。”由此不难看出,我们亟需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不断丰富、提出、提炼、检验我们自己的理论。袁静芳先生的乐种学理论,无疑给我们建立话语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静芳先生的乐种学理论分别从“乐种的物质构成”“乐种的形态特征”“乐种的考察步骤与方法”“乐种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乐种的体系”“乐种与社会文化”等关于乐种研究的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乐谱”“旋律发展手法”“宫调”“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建立中国音乐话语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应用这套理论,完全可以对诸多中国音乐事象进行解读,从而完成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解读中国音乐的话语叙述。而“乐种的考察步骤与方法”“乐种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乐种的体系”更是建立了一种研究范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者来说这是“授之以渔”。很多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完全可以应用这些理论直接进行作业,对于今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及话语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有着丰富的乐种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每位学者都必须谨慎思考的问题。而乐种学的建立,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
3乐种学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自身的教育发展,学科教育发展的规范化,也会促进学科自身长足的发展;反之,这门学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从学科属性上较难理出乐种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理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即它们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从目前各大艺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研究方向来看,还没有一所院校设置专门的“乐种学”研究方向,但在设置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的院校中,很多学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乐种学,甚至有些研究就是对乐种学的研究。从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中国传统音乐四大分类、民间音乐五大分类中,与乐种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民间器乐,但是乐种学也涉及到了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及文人音乐。不过,当下的传统音乐教学,特别是本科层面受到学时、学制等客观原因限制,很少会有讲授到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及文人音乐,很多院校仅能勉强讲授完民族民间音乐。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生教学层面来看,很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是某一乐班、某一具体乐种研究。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进行对比的话,不难发现其乐种学教学是个“断档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乐种学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却要灵活运用乐种学的相关知识。那么,弥补这个“断档处”的正是袁静芳先生的乐种学。虽然乐种学并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独立学科,但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学生们在撰写学位论文,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一个“武器库”。褚历的《内涵深厚、桃李芬芳》一文中提到:袁静芳先生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分学科的研究与著述;20世纪后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为对某些分支学科微观研究的深入,新的学科不断建立,如乐律学、乐谱学、乐种学等。而21世纪研究发展的总趋势是研究中的综合性、交叉性、系统性。由此不难看出,袁静芳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站在学科统筹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的,并对后学们寄予厚望,也给后学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能使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向前发展,从而服务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袁静芳先生及她所创的乐种学,无疑是为后学们在学习与研究中提供了一把金灿灿的钥匙。乐种学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贡献,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千年,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某一人、某一时所能了解、所能悟透的,它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的文明史。然而,自以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又受到教育制度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音乐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出现了些许偏差。学界始终关注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但与西方音乐研究体系相比,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在方法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明显欠缺,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至今仍要使用西方术语。建立健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袁静芳先生的乐种学,无疑是个很好的开端。对袁静芳先生乐种学的研究将使我们可以在前辈们的基础上走得更远,对学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笔者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曾跟随袁静芳先生在2013—2014年完整地学习过一学年的《乐种学》课程,并在袁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结业论文《对山西笙管乐套曲〈箴言〉的音乐分析》。那是一段非常充实的时光,每周上课前,袁先生总会带给我们一摞资料让我们学习。在每节近3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袁老师尽心尽力地讲授,让笔者很难相信她是一位已年至耋耄的老人。她治学的严谨、思维的开阔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将使本人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杨荫浏,曹安和.苏南吹打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2]袁静芳.乐种学构想[J].音乐研究,1988(4):16-23.
[3]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4]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6]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7]夏野,陈学娅.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职工新阶段工作计划1 一、上学期教学工作分析
上学期,各音乐教师都能顺利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做出大量努力,现将上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1、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2、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过,有时对于学生的肆意课堂的行为掌控力度不够。今后应注意把握尺度。增强幽默力量。
3、教学研究:
为了使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上学期,老师们加强了自身素质的培训,多次参加各级音乐教学、科研等活动,对音乐学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的说来,上学期的音乐工作初步达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当然也还有不足之处,这需要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找出不足、认真改进、努力提高,我想冯小的音乐工作一定会更出色。
二、新学期教学思路
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注重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教学常规制度建设;注重新课改理论行动化研究、网络教学研究;发挥专家引领效应,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研究;严把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关;严把课堂教学关。
三、教研活动具体要求和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任教老师根据学校的整体目标计划,结合学科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加大培训力度。备课组前期研讨,中心组教师参与评课,进行互动作课展示,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课堂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反思,在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反思当中,确定问题,进行积极研讨,提高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能力。
3、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结合网络虚拟教研,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4、走出校门,接受洗礼。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中心新课程师资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各种专业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加片区教研,跨片区教研。有计划地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职工新阶段工作计划2 20xx年全区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总女职委的工作布署,以实现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全覆盖(以下简称“两个覆盖”)为目标,推动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女职工维权机制建设,广泛开展:“学比创争”活动,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建功立业。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实现女职工组织组建率95%为阶段性目标,推进已建工会企业中女职工组织全覆盖
进一步推进女职工组织与工会同步组建。要以“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行动为契机,将女职工组织建设切实纳入工会组建的整体工作,做到工会女职工组织与工会组织三同时。要从本地区女职工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责任分工,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年度组建任务的完成。今年,按照省总要求,各地工会女职工组织覆盖率达到95%。
进一步突出加强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针对女职工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大力推进中小、非公和新建企业女职工组织建设为工作重点,以女农民工、女劳务派遣工为主要对象,以抓基层、打基础、强机制、增活力为工作着力点,不断扩大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调查研究,摸清女职工组织建设情况底数,及时消除组建工作的盲点和空白点。
二、积极推进已建工会企业中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全覆盖,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省集体合同条例》已于今年实施。各级女职工组织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中小、非公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工作中要注重签约与履约并重,扩大覆盖与提高质量并举,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建立定期不定期联合调研和督查机制。
三、开展“女职工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工会女职工组织的规范建设
省总女职委自20xx年开展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三级联创以来,全省已在省、市、县选树一批示范单位。通过三级联创促进了企业女职工工作规范化建设。今年,全总将开展全国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省总女职委要求在全省继续开展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向各级各类女职工组织延伸,培育选树更多更好的典型(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系统工会可选择1—2个条件好的单位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培养),通过发展女职工工作规范化示范单位的典型辐射效应,推动全区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四、深化“学比创争”活动,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建功立业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号召女职工积极参与“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竞赛活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组织开展“学比创争”活动,20xx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密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创新、创造、创优能力为目标,广泛开展多形式、有特色的主题竞赛活动;要继续深化“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激励女职工岗位建功、岗位创新、岗位成才;要突出非公企业这个重点,扩大活动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完善活动机制,促进建功立业活动在各领域女职工群体中更广泛有效开展。
五、开展“关爱困难女职工家庭”活动,加大帮扶工作力度
困难女职工是需要给予特别关心和帮助的群体。各级女职工组织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工会自身资源,抓住党政所需、女职工所盼、女职工组织所能的事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按照项目化、实事化、经常化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面向困难女职工的帮扶力度。今年,省总女职委将启动实施以创业扶持、特困援助、子女助学和心理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困难女职工家庭”活动,重点对零就业家庭、单亲、患特殊疾病的女职工帮扶救助,我们要按照省总确定的重点,周密筹划、精心组织、规范运作、上下联动,确保活动实效,努力为困难女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六、加强女职工素质建设,帮助女职工提高参与发展的能力
各级女职工组织要把提升女职工素质作为服务大局、促进女职工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认真研究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女职工带来的影响、对女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为女职工参加学习培训争取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广大女职工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服务社会,在投身“十二五”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职工新阶段工作计划3 一、总体目标
1、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三年不再做大的调整,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评定薪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日常行政招聘与配置;
4、推行薪酬管理,完善员工薪资结构,实行科学公平的薪酬制度;
5、充分考虑员工福利,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雇员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6、在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参考先进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正常运行,并保证与薪资挂钩。
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有效性。
7、大力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8、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传统,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
9、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
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10、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
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二、注意事项
1、行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行政部在设计制订年度目标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果一味追求速度,行政部将无法对目标完成质量提供保证。
2、行政工作对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需要公司上下通力合作的工作,各部门配合共同做好的工作项目较多,因此,需要公司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
自上而下转变观念与否,各部门提供支持与配合的程度如何,都是行政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行政部在制定年度目标后,在完成过程中恳请公司领导与各部门予以协助。
三、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公司组织架构决定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决定着公司组织的高效运作与否。
组织架构的设计应本着简洁、科学、务实的方针。组织的过于简化会导致责权不分,工作负荷繁重,中高层管理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阻碍公司的发展步伐;而组织的过于繁多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大,工作量大小不均,工作流程环节增多,扯皮推诿现象,员工人浮于事,组织整体效率下降等现象,也同样阻碍公司的发展。
2、组织架构设计不能是按现有组织架构状况的记录,而是综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未来一定时间内公司运营需要进行设计的。
因此,既不可拘泥于现状,又不可妄自编造,每一职能部门、每一工作岗位的确定都应经过认真论证和研究。
3、组织架构的设计需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公司组织架构是公司运营的基础,也是部门编制、人员配置的基础,组织架构一旦确定,除经公司总经理研究特批以外,行政部对各部门的超出组织架构外增编、增人将有权予以拒绝。
四、目标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行政部经理。
协同责任人:行政部经理助理。
五、目标实施需支持与配合的事项和部门
1、公司现有组织架构和职位编制的合理性调查和公司各部门未来发展趋势的调查需各职能部门填写相关调查表格,行政部需调阅公司现有各部门职务说明书;
2、组织架构草案出台后需请各部门审阅、提出宝贵意见并必须经公司总经理最终裁定。
职工新阶段工作计划4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邓后军,年届不惑矣,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高级教练,大学毕业、研究生结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班结业,中央教科所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培训班准业,现任职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副校长,副校长个人述职报告。按照考核小组的要求,不耽误同志们太多时间。
这一学年,学校安排我任教初三九(2)班的数学,每周12节课,协助校长分管教师文化中心、少儿文化中心。初三是我校首届毕业班,不敢不重视,加上学生情况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教学花了很多精力,上课上得很艰难,中考结束后,学生反映数学试题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真说不准,但自信不会差;教师文化中心、少儿文化中心由于有广春主任、刘钰主任的积极、主动、顽强、拼命工作,加之有相关老师的倾力配合、尽力支持,短短的一年就干出了让他人有目共睹、刮目相看、由衷信服的成绩:区金牌、市金牌一块接一块,论坛、沙龙、讲座、报告、电影、考察好戏一台连一台,音、体、美、五大学院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地给你一个惊喜、出一段精彩,网站、头脑OM、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小记者人小鬼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纷至沓来,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要进修校长管理理论,有几个月没在学校,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数学中考成绩,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加之教毕业班,小女儿又正是需要多和父母在一起的年龄,因而一些活动没参加、一些工作没参与、一些会议没出现、一些电影没观赏、一些好课没听到、一些老师没了解,特别要说明的是:两个部门取得的辉煌成绩占用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经常打乱了老师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假如我的业务水平再高一点,管理能力再强一点,个人修养再好一点,这些遗憾就会少一点,表现就会出色一点,大家就会更满意一点俱往矣,俱往矣!
摘要: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通过长时间、高频度的实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本文从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出发,分析现状,吸纳先进实习模式精华指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要素和特点,就该模式的实际执行展开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实习并行;实习组织;实习模式
现今人才市场上,企事业单位不再盲目迷信“大品牌”学校,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愈加重视。因为强大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毕业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度过“试用期”,进而降低招收新人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这一客观实际引导下,高等院校不断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教学与社会接轨起来尽可能的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实习――学生一般在第4学年第1学期被统一安排在专业相关单位的实际岗位工作。
本文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大国的专业实习情况提出“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并以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实际操作细节和建立更符合该模式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国外专业实习模式与特点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与国内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先进国的教师教育实习相关制度更趋于成熟,已经得到了长时间的检验,其中的闪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一)德国
在德国,如果毕业生希望进入某一行业执业,必须在修业阶段完成规定课程后,进行约12周的实习,并在实习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合格者还需要再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地实习,接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才被允许进入人才市场和参加公开招聘。
即使在修业阶段,以钢琴、声乐等专业为例,德国高校针对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了教学法课程,设置了大量实习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磨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法国
在法国,高校实习采取的是完全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从入学开始每学期依据教学计划都设计了不同侧重的实习活动,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实习内容。
(三)美国
在美国,高等院校实习普遍采用增设课程与实习时间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实时长约占整个教学计划学时数的40%。在教育具体组织上,实习又被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成绩由初期、期中和期末三次的自我评定和指导教师评定相综合得出,最终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确定是否准予毕业和颁发证书、推荐书。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法国和美国实习模式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频度都远远高于国内,不再仅仅将实习看作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单独环节,而是将实习完全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现状
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开设在第7学期、共2个月8周,主要实习类型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中第1周为毕业生校内培训阶段,然后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各个中小学。实习完毕第9周,院系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汇报。经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习带队老师由学校派出而不是院系,不一定是专业老师,而且一个带队老师需要管理多个单位多个专业学生,无法及时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二)实习监管机制不健全,且存在实习单位用人随意的情况。有的单位能够按照学生专业进行岗位分配,有的单位则是依据自身所缺师资对学生进行安排,存在学生毕业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学校鼓励学生考研,但存在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名,不参加实习,钻学校制度漏洞,完全将时间空耗过去。
(四)毕业生专业知识学非所用,实习中感觉盲目,觉得实习后需要补充知识,但是返校后教学进度又进入到择业和撰写毕业论文阶段,且专业课已经基本停课,无从补充。
以上问题的共通点或者说共性问题就是,教学与实习的耦合度低,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协调性差。毕业实习使学生收获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许昌学院,与其他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座谈得到的反馈问题也是极其类似的。
毕业前把音乐学学生作为教师推向讲台,这种就业前的短暂集中实习已不能全面实现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在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也即是实习和教学在校内并行运行。
三、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介绍
由上文可以看出,许昌学院音乐学专业实习存在的情况可以在汲取国外实习模式特点后得到改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国内实习模式实际情况提炼而成。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强化实习与教学工作的互相转化:
(一)将单科实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毕业实习视为一次综合性实习。
(二)实习强调切入社会实际,例如,前期由学生带领少数中小学生在教师监督下授课,当教师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合格后,过渡到中小学任教实习;
(三)实时与定时相结合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矫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
因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等教育类岗位,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音乐学专业的每门技术类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技能教学法课。以《声乐》与《声乐教学法》两门课程为例,教师在学期前几周将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完毕,然后由教师为学生拟题或学生自行拟题设置课堂,在剩余教学时间内由学生来组织课堂、进行授课。每个学生8-10分钟轮流讲课,授课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来源于校外的生源。未讲课学生无论是否作为被授课对象均要求进行全程观摩,授课教师在旁指导、点评、总结优缺点。这样,教学与实习就并行贯穿任在课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课堂应变等应用能力。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提高教学与实习内容耦合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而在老师监督下由学生给学生授课的形式,实际上在沈阳音乐学院已经被采用。学生之间的互相弹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演唱能力可能各有优劣,但是在教师监督指导下,学生知识学习、审美能力、实操能力同步提高,有效改善了民族声乐课程、美声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演唱技能,忽视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问题。
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并行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实习启动时间更早,实习频度更高,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紧密;
2.实习过程中实践的可能发生频度更高、随机性更强,更具备实际价值;
3.实习与教学并行,学生等于全程都有专业指导老师辅助,使学生择业时与工作岗位的磨合周期大大缩短。
四、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执行建议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该模式的实际执行需要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实习单位携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一)在思想上,使教师、学生明确实习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教学、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互动的必要性和益处。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中的实习使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验证知识、反馈信息和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环节,而非单纯的结业“考证”方式。
(二)在实习内容上,根据教学侧重点、学生个性、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大胆创新。要变革单一学校派遣方式,结合兴趣、理想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行多元、灵活的实习单位合作制,增加实习灵活性,使实习单位多元化、稳定化、灵活化。
(三)在过程监控上,形式多样化,强调时效性和互动性。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例如手机QQ、微信等,扩大实习过程监控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汇报、教师定期检查,及时接收实习对象的实习效果反馈,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四)在成绩考核上,变革评价制度,将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与实习成绩相结合。
既有的教学评价和实习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死板,结合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增加双向评价、多元方式考核、累计考核等办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便利进行公众评价,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破除过去单一教师打分制等办法,真正的做到以“实践”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评价制度。
五、结语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需求研究
国家对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逐渐重视,使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实了解教师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满足教师所需,使教师继续教育更加有效。
根据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并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量性研究,忽视质性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都是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各个环节问题的简单百分数统计,而缺乏相关因素分析。[1]另外,现有文献中很少采用质的研究、叙事研究和理论基础深厚的深度哲学研究。
2.需求调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体性研究多,分类、分层研究少;研究中小学教师者多,研究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者少。
纵观检索出的文献资料,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调查问卷法,且问卷涉及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2]
(1)动力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所持态度与参与动机等。结论主要在于教师普遍已经认识到时代快速进步,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等理念,大都对继续教育怀有热情,除一部分客观上可以评职称等外部因素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化能力。[3][4]
(2)内容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客观来讲,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广泛。有些学者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特定学科的需求研究[5][6];对比来看,有所侧重的研究与整体化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不同的教师(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务层次、城市与农村、小学与中学等)对各种学习内容所做的选择及其优先顺序均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学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专家座谈、远程教育、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论文中呈现出教师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百分比与优先顺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是专家座谈和案例分析。[8]
(4)途径的需求研究。关于继续教育的组织时间、地点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业余培训等,其中愿意参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的教师占据多数,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期望在假期参加学习。[9]在地点上,小学教师更热衷于教师进修学校或市级继续教育机构,中学教师则倾向于省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
(5)评价需求研究。继续教育的评价形式也是继续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对于通常使用的综合测评、书面化考试、撰写结业论文、示范讲演、小组集体活动、写心得体会等,相当比例的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形式,而对写心得体会或者书面化考试持消极态度。[10]
(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阻碍因素研究。大体上中小学教师认为的阻碍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现为工学矛盾、经费问题、继续教育的效果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自身发展或家庭问题等方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尚且时间较短,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随意性大,进行科学理论构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学者只是研究了现象或者热衷于解决问题,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进行长时间跟踪调查的较少,大多数是横向对比研究;多数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但很少能够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针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却很少涉及进行教育的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很多学者对继续教育进行了综合性整体研究,分类、分层、分学科的研究尚且较少。[11]
目前,随着国家多教师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较快发展,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纵观现有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侧重考虑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问卷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注重量化调查与质性研究的协调结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从内部深入挖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综合性的研究转向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次、分学科的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研究结果向模式化或理论化的升格,以期对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有更大的关照力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初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及需求的调查[J].农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蒋菁.江苏省通州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继续教育,2002(3).
[3]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导刊,2001(11):32-35.
[4]王丽君,王成全.农村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心理需求调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29-35.
[5]张永和.江阴市经济开发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0):28-29.
[6]葛正义.安徽省中等卫校教师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中等医学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学教师“十五”师训需求的调查[J].生物学教学,2001(6):31-32.
[8]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8):74-77.
[9]顾通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13-15.
关键词: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趋势
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专业都适合的选修科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为尝试跨学科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有利于多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即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综合素质,从标准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1]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1975年7月,枚子在北大生物系获得硕士学位,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单位工作。很快,她与同学杜涛结婚了。婚礼上有朋友戏称,他们夫妻俩有着优秀的遗传基因,将来可以多养育几个子女,为国家做贡献。
一年后,他们的爱子杜明宇呱呱坠地。他们俩工作都很繁忙,不得不将才2岁的明宇送进幼儿园。由于年龄太小,明宇时常会因为玩得太高兴而将裤子尿湿。老师以为他是故意的,常常罚他站在板凳上。后来小明宇渐渐地不愿上幼儿园了,可是枚子夫妇又忙得不可开交,只好将孩子送到江苏老家,拜托父母帮忙照看儿子。
小明宇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枚子觉得上海的教育环境对儿子的成长更为有利,于是将儿子接到上海读书。 儿子进新班级没几个月,枚子就被老师召见了好几次。江苏的教育和上海差异很大,在陌生环境里,儿子的自信心被一点点摧毁,一提上课就头疼。就这样,本来很聪明的小明宇五年级连着上了两年,六年级又连着上了两年。枚子一筹莫展,哭了很多回。枚子夫妇想尽办法,给儿子补课,给他讲道理,让他树立信心,但仍然无济于事。
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明宇父母的意料。初中时,小明宇开始在校外寻求刺激和“成就感”,一些社会青年乘机拉拢他,让他逃学,从家里拿钱去“孝敬”哥儿们。打架、追女孩子……看到明宇不求上进,一向自恃聪明的枚子开始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能。于是,从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枚子,也开始为儿子一次次的堕落而对他大打出手。然而,儿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搞得枚子心力交瘁。
就在儿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枚子获得了到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虽然她很担心儿子,但儿子常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出现在枚子面前,这只会让枚子火冒三丈,每次谈话都不欢而散。1992年3月,枚子一狠心,踏上了飞往异国他乡的飞机。
到比利时后不久,枚子接到丈夫的电话,得知儿子竟然在学校打架闹事而被开除。丈夫愤怒地说:“我们怎么生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所有人都把这事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了!”可是,明宇毕竟是他们夫妇的儿子,枚子心想绝对不能丢下儿子不管,她着急万分,甚至想丢下学业回国。
丈夫坚决不同意枚子的决定。他说与其回国照顾儿子不如将儿子接到比利时,说不定陌生的环境会适合孩子的成长。枚子仔细分析后也觉得,或许接儿子来比利时,真的可以给他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
1992年8月,当枚子在布鲁塞尔国际机场看到儿子拖着沉重的行李向她走来时,她深深感觉到一场更大的挑战正在等着她:那是一项重新塑造儿子的工程。
海外苦拼 重塑爱子
枚子的目的是让明宇在比利时读完大学,当务之急是学习语言。谁知,等枚子联系好一所语言学校,明宇却拒绝上学。枚子知道明宇在国内上学时留有的阴影,儿子怕老师、同学排斥他。于是,枚子想了一个妥协的办法:答应明宇先去试听两天,如果不喜欢就不去。
枚子本来想慢慢地做小明宇的工作,但没想到的是,明宇放学回家后却是一脸的愉快。枚子忍不住问儿子:“在学校感觉怎么样?”明宇头也不抬地说:“很好!”就没了下文。明宇一向很少主动和母亲谈话。用他的话讲,妈妈太唠叨了。枚子心想,只要儿子肯上学,就谢天谢地了。
过了几天,枚子偷偷去儿子所在学校了解情况,但是意外地发现班主任索普拉尼太太的教学方法和国内很不相同:她要求每次上课有一位学生与她一起站在黑板前做她的助手。明宇因为在班上年龄最小,同学们经常推荐他上讲台。开始他还有些紧张,但是只要他写对了,索普拉尼太太就会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写错了,索普拉尼太太也不会批评他,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帮助他改正。明宇的表现欲本来就强,找回了自信的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听到儿子的改变,枚子欣喜不已,不断地对索普拉尼太太道谢。索普拉尼太太很奇怪地说:“杰克(明宇的英文名字)很好的,你担忧什么?”枚子就将儿子以前的情况告诉了索普拉尼太太,并说他们母子之间的缺少交流。索普拉尼太太则建议枚子将自己和儿子的对话详细记录下来,找出产生隔阂的原因。
于是,枚子买了一个录音笔,偷偷记录下和儿子有限的几次对话,很快就发现了母子间的对话模式。在家里,枚子和儿子的对话内容70%以上有关学习。一般是母亲主动问:“今天功课怎么样?“儿子回答:“很好。“然后,就是母亲长篇大论地讲“儿子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妈妈“之类的话。儿子再用“知道了“结束。有一次,明宇告诉母亲:“今天写错了好几个单词。“母亲马上很紧张地说:“是不是昨天没用功?“然后,又是老调重弹对儿子的期望。明宇的声音除了那句“知道了。“就没有其他反应了。若不是有录音,枚子真不敢相信她什么时候变得那么讨厌。
接下来的日子里,枚子有意改变了与儿子的对话形式。一天,明宇很沮丧地对母亲说:“妈妈,我本来就笨,为什么你一定要让我学那么多东西?我不想学了。”枚子一听火冒三丈,刚要开口骂儿子,但转念一想,马上就克制住自己,尽量用平静语气说:“妈妈知道你很辛苦,你的记忆能力一向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妈妈和你一起来想办法努力,好吗?”本已做好挨骂准备的明宇很诧异地抬起头,过了一会,小明宇反而主动和母亲说起今天表演时说错了好几个单词,被同学们笑话了。原来如此,并没有枚子想象中那么严重。“你愿意听听妈妈当初学外语的经历吗?”明宇点点头……
不知不觉,枚子和儿子谈了半个多小时,儿子显然被母亲当初的学习激情所感染。枚子趁热打铁,提出一项“奖励计划”:由于语言学校从不布置家庭作业,从今天开始,枚子要求儿子每天要用中、英、法3种文字写日记。如果坚持3个月,就可以自己挑选路线去旅游。枚子的提议得到儿子的热烈响应。“周游世界“对一个16岁的男孩来说,诱惑力是不容置疑的。
一心想“周游世界”的小明宇自然不会想到,这个计划背后母亲要付出多大的辛劳。为了这个计划,枚子不得不天天到酒吧去打工赚钱。
3个月后,明宇果真坚持了下来,枚子决定履行诺言。儿子看过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执意要去萨拉热窝。枚子为了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锻炼儿子,于是从旅游路线、订旅馆房间乃至到哪家餐馆吃饭,完全交由儿子负责。她知道这样做有些冒险,但她不在乎,重要的是儿子能独立自主地去体验,即使是失败的经验。
在旅游奖励的激励下,明宇的学习劲头日益增强。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旅游地点和路线,他开始查阅很多外文资料,阅读量大大增加。学习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乐趣,这倒成了枚子计划意外的收获。1992~1994年,枚子和儿子去过很多地方。不过儿子选择的旅游地点越来越近了,后来枚子才知道这是儿子怕母亲赚钱辛苦,所以尽量找便宜的路线。儿子学会关心体谅人了,枚子喜出望外。
母子俩开始变得无话不谈。一次,儿子还给母亲讲了他在上海时那段做“坏孩子”的经历和感受。听着听着,母亲泪流满面。枚子突然领悟到,她和丈夫对明宇过高的期望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只知道责怪孩子,却不理解他。
枚子决定向儿子道歉,一句“对不起”她向很多人说过,可对儿子,这是第一次。自从到了比利时,她和儿子之间有很多的第一次,正是这些改变,让她们母子的心终于贴在了一起。更让枚子欣慰的是,儿子在国内时许多坏毛病不见了,现在的儿子快乐开朗,积极向上。
1994年,儿子得到语言学校的中、高级班的结业文凭,而且初步掌握了法语、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德语等5种语言。
母子的“美丽约定”
明宇终于成为一名鲁汶大学哲学系的大学生,与母亲成了校友。但很快明宇就遇到了新的困难,鲁汶大学认为关于哲学和文学的学位不能随便颁给外国人,所以在考试中多方设卡。明宇的好几门功课分数都低得可怜。
看到儿子苦恼不已,枚子便四处奔走想办法。学校有位斯坎达利教授很有正义感,而且他的研究方向也让枚子很感兴趣,于是枚子主动找到斯坎达利教授,答应义务到他的实验室做助理工作,并希望他能给儿子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后枚子的生活更忙碌了,写博士论文,到斯坎达利教授实验室帮忙,周末到酒吧打工,没有一刻空闲。 然而由于鲁汶大学的苛刻条件,1998年,明宇以1.58分之差没有获得大学文凭。更不幸的是,斯坎达利教授突然瘫痪,留下未完成的科研工作,这就意味着枚子多年来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
那段时间母子俩各怀心事,郁郁寡欢。一天,枚子和儿子像往常一样去看望斯坎达利教授。走在路上,明宇突然说:“妈妈,我知道您为什么不开心,不过您研究的问题难道比花6年时间改变一个‘问题儿子’还难吗?“枚子一愣。儿子说的对,枚子心想我应该做一个坚强向上的母亲,不能因为一点儿挫折就垂头丧气。她和儿子击掌相约,共同努力:枚子要将教授留下的科研任务完成,明宇则要用优秀的成绩获得大学文凭。
3个月后,在斯坎达利教授的建议下,明宇到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改学旅游企业管理专业。母子一起认真研究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明宇坦白地说:“妈妈,以前都是您辅导我功课,可是您不能当我的老师,因为我在您面前懂或是不懂都不敢说,怕您生气。“明白了儿子的想法后,枚子决定让儿子自己去寻找老师。
25岁的意大利小伙子瓦卡利是明宇在足球场上认识的。当儿子将瓦卡利带到母亲面前时,枚子吃了一惊,那身打扮跟她印象中的街头青年十分吻合。可明宇说他有硕士学位,而且两人很投缘,既然将选择权交给了儿子,枚子就决定试着让瓦卡利当明宇的老师。
瓦卡利给儿子补了一个暑假的课,其教学形式让枚子大开眼界,有时还是“上窜下跳”的。他这种“活动教学”让明宇好动的本性以合理的借口得以释放,学习兴趣大增。让枚子吃惊的是,开学后明宇各科成绩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枚子继续在斯坎达利教授的实验室里工作,完成了教授留下的科研任务。并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在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上,枚子还被列为国际委员会常务委员。2002年,枚子的专著在英国出版发行。
这时,明宇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比利时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文凭。她们母子俩终于完成了当初的约定,国内的丈夫得知消息后喜极而泣。
明宇目前在鲁汶大学体育运动中心工作。2003年底,明宇被评为优秀员工。第一次拿到奖金,明宇请母亲吃饭。那天,枚子特意穿上漂亮的衣服,激动的心情一如当年与丈夫的初次约会。在餐厅优美的音乐声中,儿子为母亲戴上他送给母亲的礼物― 一条钻石项链,深情地说:“妈妈,您真漂亮!这么多年我太顽皮了,让您吃了很多苦。现在我能赚钱了,以后每月工资的1/4您帮我存起来,到了一定数量,我们再一起去旅游,好吗?我很怀念我们的‘奖励计划’,它打开了我梦想的翅膀,也凝聚了您无尽的心血。“ 枚子的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当初那个在国内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儿子”吗?明宇的体贴和关心让枚子这个做母亲的欣慰万分。
编后语:
论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城市与建筑方向毕业设计的概况,包括毕业设计的命题与目标、教学与训练方法、课程设置与各阶段训练重点;在艺术院校的宏观背景与条件下,尝试从自主式研究型设计中寻找一种“艺匠并重”的建筑学教学方法,既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特点,又回归到建筑学学科本身的讨论.
关键词:
自主研究型设计;艺匠并重;艺术思维;匠人精神
1建筑师培养的两种教育模式
纵观历史,建筑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模糊的身份.古埃及法老身边全能全知的大祭司其实具备着建筑师的职责与技能;文艺复兴时期完成《建筑十书》的阿尔伯蒂开始把建筑师逐渐与雕塑家、画家等分离出来;直到20世纪初,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涌现了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始终在技术与艺术间徘徊与游走.而造就建筑师的建筑学则是一门涉及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等领域,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职业实践性与艺术创造性并重的特征.在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制下,根据笔者的观察与了解,如果按建筑院校的背景来分类,近年来的建筑学教育似乎徘徊于两种“教育模式”之中.
1.1工科学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早在之初,经过院系调整和重新部署,当时全国有八所建筑系,也就是建筑“老八校”.由于解放初期大建设的需求,建筑学基本都建立在工科院校中,拥有着极其浓厚的工程技术特色与传统,培养了许多功绩卓越的建筑大师.后来国家改革开放,在这一轮建设大潮中建筑人才开始供不应求,许多其它工科院校也效仿“老八校”开办建筑学专业,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建筑师的培养与教育似乎仅限于工程技术培养与训练,而另一方面艺术思维能力的训练似乎没有得到重视.
1.2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环境艺术专业是艺术院校体系下发展出来一门的环境空间学科,包括了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与建筑学专业同属空间设计类学科,但由于学科分类的设置,难以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在大约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打破壁垒,首次在艺术院校中开设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从此建筑学专业开始走进各大艺术院校,成为了一门新的课题与探索方向.基于艺术院校的大背景,其中某些建筑学教育部分陷入了完全艺术思维的“误区”,过分强调创意概念,在教学中淡忘了建筑师重要的一面———对工程技术的了解与训练,导致艺术院校毕业的建筑专业生似乎只擅长绚丽的效果图与排版,学生难以融入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重点传统艺术院校,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中的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学制5年,设置于2004年,2008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毫无疑问,年轻的广美的建筑学还处在探索期,笔者基于以上两种教育模式的观察与反思,试图在毕业设计中引入自主研究型设计教学方法,在“艺匠并重”双重训练标准的要求下因材施教,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模式探讨投石问路.
2毕业设计命题的两种建筑学观念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本科的结业课程与最终学习检验,笔者采用自主性研究型设计:题目只规定场地背景,对具体功能选择和类型不设限,在学生自主确定方向后,对题目进行研究与深化,独立推导出设计方法并完成设计.笔者的研究方向隶属城市与建筑工作室,题目有意侧重于城市更新与改造中的空间设计.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为广州荔湾区泮塘村改造设计,原因有二:第一,泮塘村位于荔湾区公园内,与其他的城中村不同,村落肌理清晰,周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是广州城内仅存的具有传统历史肌理与风貌的村落.第二,告别了过去30年粗暴扩张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后,中国城市已经进入了内向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更新的环境下面对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师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考虑到以上两点,选题试图给学生提出建筑学最基本的两个观念:观察日常生活与场地解读.希望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细微的记录当地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空间形态,并深入的进行研究解读.同时,学生必须建立城市———乡村这种边界空间的阅读能力,在两种尺度相差巨大的碰撞中找到空间营造之法.
3培养“艺术家”和“匠人”的两个阶段
为了使教学具有一定可操控性与评价共性,笔者在研究方法与设计步骤上有意设置并规定了严格地计划,给予学生比较清晰的方向与思路.教学大致分为“艺术家”阶段与“匠人”阶段,学生自然要扮演两种身份展开设计.
3.1“艺术家”阶段,为期5周.
前2周现场个人漫游:以个人的兴趣点出发观察日常生活并记录.本阶段要求学生如艺术家一般,用身体的感知体验作为基地解读的方法.从个人的关注点开始,深入研究并窥探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实的“城市--乡村“空间结构与规律.后3周要求学生基于个人体验,运用非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雕塑、版画、音乐、电影、舞蹈等)转译个人对场地的理解与体验,抽象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空间特征.“建筑其实是有形的事物.所有设计始于对建筑及其材料物质与感知的假设.以有形的方式体验建筑意味着去触摸、观察、倾听和嗅取.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技能正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艺术家”阶段是为艺术生的活跃的艺术思维特点所度身定制的,力求充分发挥他们感性思维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周遭环境的体验感知能力,从中学会阅读城市空间并揭示其内在结构与背后形成逻辑.
3.2“匠人”阶段,为期12周
前8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表达,在基地中发现“非常空间”的出处与原型,从而确定改造的空间与场地,并确定之适应的功能需求,展开建筑设计.为了建立上一阶段的艺术表达与建筑设计的连接与转换,笔者要求学生在本阶段完成大量的手工模型以确保“艺术化”的空间研究成果的得到充分转译.同时,为了有效控制设计深度,要求作品设计规模小于2000平方米,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对空间、材料、构造进行更多的讨论与美学表达,使传统的“匠人”精神在手工制作与材料试验中渐渐得以培养与延续,避免设计作业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图纸中.最后4周为最终图面表达与展览准备.这一阶段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作业最终必须以高质量的展览形式作为最终状态,以训练学生在最终的图面、模型制作、表达上的技巧与能力.“早在1919年,建筑家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创立包豪斯艺术学校时,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为未来建设服务的目标.今天,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二者的具体内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视角的解读,也深刻影响到对建筑教育的认识.”“匠人”阶段是针对艺术院校背景下艺术生的短板而设,大多数艺术生往往缺乏对某种想法的持续研究与实现能力,大多习惯于停留在空泛而虚幻的图纸上.在强调艺术教育与人文培养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建筑学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使学生们具备在理性而严谨的技术范畴中运用敏锐的艺术敏感,发现并创造建筑美.所以,在完成“艺术家”与“匠人”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强调艺术思维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同时也希望通过技术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本次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最根本的目标与期望.
4设计回顾与点评
经过自主研究型设计,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迷茫、无助到后来清晰、自信.毕业生面对高强度的课程设置,无一例外地找到了具有个人色彩的空间解读与记录方式.窥一斑而知全豹,侧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对比,无形中建立了城市空间解读的基本视角与方法.但由于个人时间进度的安排差异,就设计深度而言,许多学生还无法满足课程要求,笔者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加以改进.
作者:李芃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日本;教师资格证制度;资格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57-02
[作者简介]朱俊博(1988―),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原理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
一、日本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体系
(一)资格证种类
1949年颁发的《教师许可证法》把教师资格证分为普通许可证和临时许可证。1988年的《教师许可证法》修正案在教师资格证的种类中增加了一个“特别许可证”,普通许可证类别中增加了专修许可证,分为二级、一级和专修许可证。在短期大学研读两年以上,且至少获得62个学分是考二级许可证的最低要求;只有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才能考一级许可证。此次增加的专修许可证旨在进一步提升日本教师的学历,使之适应新的全球化竞争。考专修许可证的最低要求是获得硕士学位。临时许可证主要针对助教,时间期限为3年。特别许可证是在临时许可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的产物。拥有特别许可证的人一般可以从事中小学兴趣类课程的教育工作,如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特别许可证主要针对拥有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并通过教师人事考试的人员,它的有效期比临时许可证稍长,为3年至5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二级许可证的在职教师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纷纷通过参加职后培训将二级许可证变成一级许可证。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种类比我国丰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既可以按学校类型来分又可以按教育类别来分类。[1]而且多种资格证可以同时持有。
(二)获得资格证的条件
日本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教师许可证法》中规定,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后又规定,从1988年开始,大学毕业生要想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至少7天,以此培养中小学教师关心社会的意识。
日本大学毕业生在相关高等教育机构修完相应的课程就可以获得所需学分,再通过地方教育委员会的认定便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2]在日本,政府允许两种学校开设教师资格证考试所需课程,进行教师培育。一种是师范类大学和学院,另一种是国立、县立和私立大学。前一种学校的学生毕业时一定要取得小学或中学教师资格证,因为他们开设有专门的教师培训课程,是专门培养教师的,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后一种学校是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选修课,主要承担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但毕业生不一定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两种学校颁发的资格证是没有区别的。这样的开放教育体系使得日本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大大增加。据调查,在日本,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真正在中小学执教的只占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的浪费。
《教育职员免许法》对获得各种教师资格证书所要达到的最低学分和必修课程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必修学科主要包括一般教育科目、学科教育专业科目和教师技能类专业科目。一般教育科目分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学科教育专业科目和教师技能专业科目与将要从事的教育职业密切相关。专修教师许可证和一级教师许可证必修科目的学分在5分以上,二级教师许可证必修科目的学分为30学分以上。[2]例如,获得小学一级教师许可证必须取得59个学分,获得初中专修许可证必须取得83个学分,获得特殊教育教师一级许可证必须取得特殊教育的23个学分。
日本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丰富,考试时间较长(历时大约4个月),考试对象广泛,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和社会工作人员,与我国相似。日本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分为三次,第一次主要考查通识知识、教育类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第二次考查学科的专业知识、艺术类知识和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次考查教师的实践和指导能力。中学和小学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在学科的拓展及内容延伸上有所不同,中学会比小学考查得更具体、深入。[3]
(三)教师资格认定
《教师许可证法》较为注重从教者的教育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从教者的实践能力考查不足,因此,取得教师资格证并打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还要参加地方相关部门举行的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学校会根据考试的最终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录用。该考试适用于大学教育阶段以下的所有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规程》详细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内容、范围等相关内容。考试类别对参加考试的人员也有要求,例如:在大学学习2年以上且修满62个学分以上,或者年龄达到20岁及以上的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才可以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讲课演示。高中和特殊教育考试由文部大臣主持,要求较高。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从出题到最后资格认定都是由文部大臣委托的五所大学负责。参加教师资格证认定考试的人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资格证的种类和考试种类之间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报考者达到每种考试种类的最低要求即可。资格认定考试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技能、面试、小论文、模拟教学、制订教学指导方案等。[4]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由各公立学校的教育委员会认定,私立学校则由各校专业团体组织认定。2007年,日本教育部门提出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的报告,其主要内容为:1.教师资格证10年内有效,超过期限要重新考核。2.学校在职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师资格证是早期的、没有时间限制的,也要在第10年和别人一样接受培训,如无法结业,其资格证作废。[5]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
日本的教师许可证制度是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仅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资格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师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条例》等还不是很完善,影响了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6]有些法律条文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的要求,需要进行修订。在教师资格证发后的管理上,地方部门还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条例,对于学校任用教师的资质和任用教师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还有部分学校在教师管理和教师资格证的筛查上存在漏洞。
(二)提高我国教师的学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日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二级许可证持有者在日本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已经越来越低,日本在职教师被要求将二级教师许可证提升到一级许可证。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要求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但大部分地区教师的学历仍然参差不齐,在少数经济落后的地区仍有初中学历的教师去小学任教的情况。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社会意识
日本教育类法律规定,想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志愿者服务经历,这一规定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在很多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赚钱而工作,不关心学生,缺乏工作热情,变相地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甚至有少部分教师做出违背师德、伤害学生的事情。这让社会各个阶层对整个教师职业产生怀疑,对教师缺乏信任感。教师在入职前,应去福利机构照顾孤寡老人和孤儿,培养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增加我国教师的就业机会
在日本,教育培训学校会开设多种教师资格证课程,允许学员选择多种类型课程学习,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教师资格证,可以教多种科目。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仅可以到所考资格证对应的学校教书,还可以去低一级的年级和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几率,还促进了不同级别教师的交流,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数量供大于求和师范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我国也规定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可以从事资格证所属等级及以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但目前还没有关于一人可以同时拥有一种以上教师资格证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6-243.
[2] 钟晨音.日本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改革及其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77-80.
[3] 米溢.中日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目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相比以前已有了蓬勃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的艺术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比较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着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
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艺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多年的艺术教育工作实践总结入手,通过对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体系、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的开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提出一己之见。
一、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学管理手段滞后,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系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对此,黄昌海、陈民新认为,必须从构建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整合诸种教育教学因素,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创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3]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应该以“三化”为标准,即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化、课程建设系统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化,从上自下营建起井然有序的教学体系,才能奠定高校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底。
(一)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化
建立规范化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是提高艺术教育管理水平,落实艺术教育政策,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各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项工作。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应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学院等,同其他院系一样同属学校二级单位,由校领导直接负责,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各高校要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包括专门的艺术楼、艺术教学与活动所需的硬件、艺术教育专款资金等。各高校应建有一系列与教学规模相适应的大学生艺术活动场馆。学校如有多个校区,其活动场馆应布局合理,以便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各高校应建立具体的、规范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针对艺术教育的重点和特点,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对当前大学生的美学和艺术追求趋向和特点进行研究,切切实实地探索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在这当中,教育厅应对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起总体把关、定期指导的作用。通过组织省内各高校间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交流,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学校特点。比如,组织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组成“智囊团”、“指导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定期总结、交流和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根据各省具体情况,应尽早在省内建立艺术类特长生独立考试点,并制定统一的特长生管理制度。
(二)课程建设系统化
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相对于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并且对艺术充满了求知欲望。针对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特点,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人文艺术、文化艺术,而非只是一味地强调艺术专业技巧。同时,综合性大学艺术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是全面化、普及化的教育,而非精英式的个别教育。
首先,在艺术专业技能和艺术审美教育两者中,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审美教育为主。“艺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或培养几个艺术天才,重要的是使每个在校的大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的人格,激发他们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其学习和掌握的艺术规律性知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由此得到启发,并领悟其中的深刻思想。[5]要使学生在艺术的赏析中得到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其能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其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以丰富,人格得以提升。因此,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建设的要求,制定本校公共艺术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的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雕塑、影视、摄影等方面;在课程设置的纵向结构上,应兼顾理论传授、精品欣赏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配合普及高校素质教育。开课形式上可考虑开设四种类型的课程:欣赏普及性课程(多功能视听大教室,以讲解基础知识、欣赏为主,面对多数学生基础训练型课程(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技能提高型课程(难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面对少数学生);排练课(合作实践型,面对艺术团)。通过艺术课程,使学生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在艺术课程整体建设中,应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由于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因此,课程教材的建设既是艺术教师上好公共艺术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侯春莹,王庆华撰文提出,艺术课程教材要从宏观设计到具体编写都进行科学规划,才能编撰出适应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61金玺铎、任英则从教材的具体编写上提出,“要注重吸收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要把体现现代艺术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包含其中,全面构建教学内容体系”71。笔者补充认为,应由教育部制定全国高校艺术公选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并统一艺术类公选课程的教材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和使用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再次,艺术课程整体建设应由各高校成立的文化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挂帅负责。该委员会应由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以规划和指导全校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为职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划和指导全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使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确立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具体建议是,将艺术公选课纳入本(专)科教学计划,列入教务部门的总课表。并规定高校学生在大学一至二年级期间,必修艺术理论和实践课一门,以普及艺术基础教育;在三至四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应选修艺术欣赏课一门,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高校应明确规定,学生要修满2-4个规定学分的艺术课程方能毕业和取得学位。另可试行艺术科目的辅修结业制度,即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艺术科目相关学分,毕业时可发给其相关艺术科目结业证书,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和社会工作实践中能发挥自己艺术才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重视非常规性艺术课程建设举措,加强全国各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比如,通过聘请知名艺术家和兄弟院校资深教师作为艺术中心客座教授,开课和讲座,既不用增加艺术中心教师编制,又可满足课程与学生需求;既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又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规格。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交流会议,针对本校艺术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方面也应该尽量共享。以广东省为例,可在大学城设立统一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各高校之间互享高水平、多种类的艺术课程和讲座;互认学分;互享信息资源;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以优化各校资源结构,减少重复投资,既发挥大学城的综合优势,也加强各高校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化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指导思想明确,有较高业务水平,有事业心、责任感,具有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愿意为艺术教育事业奋斗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游佩琳在其《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努力造就和培养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根本的立足点是艺术教师的自身提高。贾宪明、孙廉在其论文中针对我国所面对的全球化趋势,总结了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对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9]笔者在其基础上认为,艺术教师应力求在三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艺术教师需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与业务素养,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严谨治学,认真备课,互相听课;全校艺术教师要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教案,相互评议,取长补短,交流教学体会,不断改进教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教师应注重将艺术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用艺术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艺术、走进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将广大学生喜爱和热衷的通俗、流行、现代艺术形式赋予古典、高雅的艺术内容,引导学生接受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艺术,从而提高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再次,艺术教师要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了解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状况及其优点,丰富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最后,艺术教师还要承担起管理和指导艺术社团的责任,积极创编艺术作品,指导艺术社团的活动,发挥学生个性,创造艺术精品,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校间的艺术交流与比赛活动。
师资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其中一环,考虑到艺术类师资与其他普通学科师资在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学校应针对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制定师资管理专门的制度。比如应将艺术教师组织指导艺术团、艺术活动记入教师教学工作量,等等。而在艺术教师学习、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对做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艺术教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定职称和观摩学习方面对艺术课教师要给予一定的便利条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艺术教育方面应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科研活动,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发表专业论文,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并定期为艺术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发展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学生艺术社团艺术社团对高校教育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展示平台,为广大同学提供了欣赏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机会,并代表母校参加各项校际艺术活动,十分有利于宣传母校的艺术教育成果、扩大母校的社会影响。当年,知名教育家先生着手于北京大学及中国的教育改革时,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教育与美育,以养成学生“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建立超越于现实的理想,充分实现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培育受教育者内在的创造精神与想象力”™。因此,他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将其视为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对师生课余的艺术社团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蔡先生对艺术社团的倡导和重视,在中国校园文化发展史上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传统。
而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了新的使命一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以为,学生艺术社团体现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人”的层面,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尤应予以重视。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带动其他学生参加艺术训练的主力。艺术社团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实际上为各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文艺骨干,而这些文艺骨干在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带动了全校学生提高艺术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参与能力。可见,完善艺术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丰富、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社交范围的扩大、审美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势态积极良好,然而若要更上一个台阶,笔者以为应从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四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目标对高校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制度方面:应根据艺术社团的特性实行含教育管理、活动管理、文化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说服、吸引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增强创造力和感悟力,使教育者与学生和谐共处。同时确立学生奖励机制,设置艺术类奖学金,奖励在校内外艺术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于那些在艺术教育学习中学有所成,或者在艺术社团工
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方式的嘉奖鼓励。同时应规定艺术社团学生可获相应艺术实践课学分,在评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有关条例中规定,艺术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获专项奖励或特别加分。第二,招生方面:艺术特长生是学生艺术团的中坚业务力量,也是院系文艺骨干,艺术特长生的招入,直接地推动了各高校艺术团的规模建设和发展,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各校应重视艺术类特长生的招生工作。第三,管理方面:艺术社团的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确保社团真正地发挥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比如,引导社团成员协调好排练与本专业学习的关系,合理设置训练时间,使其与学生专业学习不相冲突,督促学生平衡好专业学习与艺术爱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不仅在艺术上有所专长,而且在本专业上也出类拔萃;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艺术团的不同层次规模的演出活动,将其培养成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文艺骨干。
另一方面,制度化、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发展目标对学生艺术社团自身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艺术社团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艺术社团管理规程,对社团的全体同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艺术社团建设应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和校团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加强基层联系,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更为顺利。再次,艺术社团需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定期举办各艺术社团的汇报演出和艺术沙龙活动,定期开设艺术讲座、艺术类课程教学汇报会、艺术展览等;并作为校园活动的龙头,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活动,把校园的艺术气息折射到每个角落,从而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从课堂教学逐步延伸到课外,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范围,潜移默化地实现艺术教育工作的宗旨。最后,高校间艺术社团应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各项比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从而给广大艺术社团的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三、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中的体现,它既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最近几年,校园内弥漫着商业气氛,世俗文化、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生中大有市场,一些学生轻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崇尚物质金钱,讲求享乐功利,有的甚至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操守。因此,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抵制消极、庸俗、低劣的时尚文化。™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一流大学还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和软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激发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校园文化可谓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隐性课程”。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成为个别艺术特长生的专利,而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体会到艺术带给其的真正的意味和熏陶。为了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应该力求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倡导高雅艺术、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可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学校开设讲座、专场演出和进行艺术交流。同时,学校的艺术社团和各院系的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得广大学生不出校园,便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高水平表演,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舞台。二是建立“学校艺术节”制度,积极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使之作为展现学校良好形象的窗口,传播各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三是定期开展各项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校庆、艺术与人生讲坛等。可在学校固定的艺术活动场地,定期或是根据节日举办小型音乐会、欣赏会、表演等。四是要以学校团委为依托,以各院系为基点,切切实实做好艺术宣传工作。如定期在学校的报刊及宣传栏艺术活动信息;定期出版“爱乐刊物”,发放到各系、各学生宿舍,以普及艺术知识、介绍艺术家、艺术欣赏等。同时,在学校开辟艺术专栏,定期介绍全校校园活动动态,展出艺术团校内外演出剧照及艺术园地、各院系艺术活动、校园文化等动态报道。并建立艺术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含图书、刊物、音像资料等。在广播台及校园网站开辟艺术学习园地和艺术欣赏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