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征地拆迁经验交流材料

征地拆迁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3-01-14 06:1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征地拆迁经验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征地拆迁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理论学习为切入点,坚持了“四个始终”,达到了“五个明确”;以调研活动为突破点,狠抓了“四个环节”,解决了“五大问题”;以行政为民为落脚点,落实了“七件实事”,实现了“五新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贯彻了“四个必须”,坚持了“一个中心”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我们坚持将理论学习、解放思想、领导带头、群众参与贯穿始终、在学习调研活动中,我们着力抓紧抓好“四个环节”(即力求形式新、安排细、成果实、特色显),重视理论学习与推动工作落实相结合,广泛参与和互动交流相结合,做到了阶段有安排、有计划、有总结,出成果、结合贯彻落实县委“三问下乡村”主题实践活动,我局在开展“塑造文明形象,构建和谐国土、活力国土、效益国土”主题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弱势群体,为西坡乡柴桥子村落实了“五件”实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中心,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想方设法争取用地指标,积极推行全程服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以来,我们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手抓国土资源工作,一手抓学习实践活动,使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是以理论学习为切入点,坚持了“四个始终”,达到了“五个明确”。我们坚持将理论学习、解放思想、领导带头、群众参与贯穿始终。主要采劝三查三看”的办法(即查学习笔记,看学习广度;查心得体会,看理解深度;查工作落实,看践行力度),敦促学习,彰显效果,全体干部职工除了坚持集体学习、互动交流和个人自学外,还聆听了政府白县长为国土、财政部门作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财政国土工作新局面》专题辅导讲座,我局党组成员以身作则,带头作专题辅导5次,干部职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3次,人均记学习笔记3万多字,撰写心得体会2篇。通过深入学习,全体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达到了“五个明确”,即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明确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是落文秘杂烩网实科学发展观新的重要实践;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是以调研活动为突破点,狠抓了“四个环节”,解决了“五大问题”。在学习调研活动中,我们着力抓紧抓好“四个环节”(即力求形式新、安排细、成果实、特色显),重视理论学习与推动工作落实相结合,广泛参与和互动交流相结合,做到了阶段有安排、有计划、有总结,出成果。与此同时,围绕“耕地怎么补、土地怎么供、矿业怎么管、我们怎么办”,确定了“十项调研课题”。局党组将全体职工分成10个调研小组,每个小组各承担一项调研课题,分赴全县10个乡镇,进村入户,广泛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和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听民声、找差距,集民智、谋发展,共收集到有关宁正煤田开发、土地复垦整理、国土资源执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0多条,获取了一些破解国土资源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全面完成了农村“一户一宅”落实情况、如何保证宁正煤田用地、活跃土地市场的方法和途径等“十项调研课题”,为全面提升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解决了禁锢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观念问题、困扰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阻碍国土资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和纪律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行政为民为落脚点,落实了“七件实事”,实现了“五新目标”。结合贯彻落实县委“三问下乡村”主题实践活动,我局在开展“塑造文明形象,构建和谐国土、活力国土、效益国土”主题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弱势群体,为西坡乡柴桥子村落实了“五件”实事:一是修筑了长2100米、宽6米砂石村道一条,栽植护路林1200株,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二是维修了沟边上水设施,购置300米扬程潜水泵一台,机井配电设备一套,低压电缆500米,2寸上水钢管120米,维修30千瓦变压器一台,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并在当前抗旱保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复垦废弃地坑农宅138亩,该村民小组人均增加耕地0.53亩;四是计划重建砖混结构村部4间,新建诊疗所3间,并硬化院落、购置办公设施,妥善解决当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五是计划修建篮球场地1处,配套购置篮板、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按照县局既定的“救助贫困生”计划,继续资助宫河镇东山头村袁苗苗和周家乡核桃峪村杨楠楠两名单亲辍学特困生,并专门指定一名副职负责解决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经费资助、精神鼓励、家访校访等家长式教育,目前这两名学生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我们将继续全方位资助,直至其考入高等院校。通过上述实事的落实和即将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行政为民的思想意识,实现了在解放思想上开拓新境界,在推动发展上谋求新突破,在为民办实事上见到新成效,在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步,在国土资源工作上开创新局面的“五新目标”。

四是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贯彻了“四个必须”,坚持了“一个中心”。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贯彻了“四个必须”(即必须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增强自身建设和行政执行力,必须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初步形成),坚持以服务社会为中心,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想方设法争取用地指标,积极推行全程服务,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特别是自配合服务宁正煤田开发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我局抽调18名业务骨干,分成两个工作组,深入一线,牺牲节假日,抢时间,求效率,春节前后坚持与煤田开发企业同步持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宁正煤田核桃峪矿区560.76亩的用地测绘、地类面积统计及地上附属物清理任务,制定了征地拆迁补偿方案,签订矿区及安置区拆迁补偿协议77份,青苗补偿协议131份,征地协议7份,拆除房屋382间、窑洞68孔,兑付村组征地补偿费及农户补偿费21946836元,农户补偿费用均以存折形式落实到户,征地补偿费均以“直通车”的形式落实到村组。在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协调解决征地拆迁中的有关问题,耐心向群众讲解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化解征地矛盾和纠纷,杜绝了因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引发上访事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使国土部门成为重点建设项目的服务者,提升了国土部门在广大群众和用地单位中的形象和地位,努力做到了配合煤田开发工作使政府满意、征地拆迁补偿兑付使群众满意、全方位保障服务使企业满意。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要坚持领导率先垂范,这是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的关键;二要突出实践特色,这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三要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四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五要坚持边学边改,这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六要坚持严格要求,这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学习调研阶段,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决心以这次经验交流会为契机,努力抓好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两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力争使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不断推动我县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2篇

(一)主要目标

1、优势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酿酒食品产业32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200亿元,林木加工产业23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240亿元。

2、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20亿元,新材料200亿元,信息产业50亿元。

3、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个。

4、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二)重点工作

1、加速产业集聚。围绕“产业强市”战略,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5+4+X”产业体系,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重点帮助和推动长电科技、德力化纤、乳业、食品、科技、光伏、能源、科技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通过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扩张、集聚式发展、爆发性增长,全年确保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0个,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年内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2、建强特色产业基地(园)。坚持以特色园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建设。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重点支持洋河双沟酿酒产业园、国家级食品产业园,省级纺织、新材料、再生资源加工、智能电网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进同类型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围绕“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建成20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目标,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引导和服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业,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服务支撑。

3、培育百亿级企业。加大对全市50强企业,特别是利税前50名和用工前50名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倾斜扶持政策,推进靠大、靠外、靠强,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行政推动、帮办服务等多种举措,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培育酒、彩塑、等百亿级企业。全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申报省以上专项资金及市新型工业化资金向省市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4、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今后三年落后产能状况,做好分批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基础工作。抓紧研究制定落后产能淘汰的具体时间表和推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及早行动,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两化融合”进程

(一)主要目标

1、申报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5个,认定市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个。组织企业实施重点两化融合项目20个。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活动2次以上。

2、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

3、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比例分别达80%和40%。新增通过双软认证企业5家,新增通过CMMI认证软件企业4家。整合市软件行业协会资源,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协会职能,全年组织活动不低于2次。

4、推动我市物联网在农业、工业、公共安全等行业中的应用创新,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和智能公共安全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二)重点工作

1、大力实施“865”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和培育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玻璃建材、治金新材料、包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企业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产业联盟在线、节能减排监控、安全生产监测、人才培养交流6大领域信息化应用,主要抓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5大关键环节,加快利用信息化提升全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县、区分管领导牵头、经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全市“两化融合”重点工作,认真做好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载体建设、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月报涉及信息化内容,按月统计示范试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3、强化学习培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和软件知识培训。编印《市两化融合巡礼》,挖掘优秀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定期开展两化融合观摩活动,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市内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4、推进社会信息化。继续开展政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安全高效运转。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单位,筹建市信息安全测试评估中心。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积极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信息化联席会议,推进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全社会信息进程。

5、推进物联网项目应用。重点突破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成物联网软件研发基地在软件园早日挂牌。

三、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一)主要目标

1、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35%以上;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6%。实施100个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确保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2、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2个,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实施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5个;当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100个,新产品销售率达30.5%。

(二)重点工作

1、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201个超亿元工业项目,重点抓好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年产5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投资项目、加弹丝及毛毯生产线改造项目、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1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翔盛粘胶PTA项目、化纤有限公司的年产20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线等项目。完善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对100项省市重点技改项目,继续实施“每月报、季度看、半年评”制度。切实抓好未开和新开项目的跟踪管理,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政策力度。

2、搭建银企合作融资平台。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扩大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采用多种方式予以信贷支持,确保商业银行用于工业信贷比重稳步提高。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梳理项目,向银行推荐质量好的金融部门认可的项目,开展项目对接,保证全市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企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签约项目的资金到位率。

3、加大政策扶持。以纺织、新材料、再生资源加工、智能电网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工信部和省经信委的支持,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争取其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帮助,及时兑现市里已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国家优惠政策宣贯活动,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经营成本。

4、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牌产品、“三名”商标申报步伐,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加强品牌保护。落实政策扶持,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三名”商标产品,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贷款、信贷担保、电力供应、交通运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国家级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省出口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加大财政资金奖励额度。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14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促进活动。

5、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抓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保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个以上。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酿酒技术、玻璃制品、木业加工等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助推器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建立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后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落实节能降耗和能源保障措施

(一)主要目标

1、全市工业用电量达到58亿千瓦时,增长20%以上;完成16个电网建设征地拆迁补偿项目。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和平安电力创建专项活动4次以上。

2、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完成能源审计企业8户,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项目20个,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300台(套),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改项目40项,对20户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测。

(二)重点工作

1、全面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修订完善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和计分标准,认真组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加强对各县区、开发区和有关部门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健全表彰奖励和惩罚机制,促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2、全力推进节能监察工作。制定出台《市节能监察办法》,建立健全监察制度文书、工作规范。制订节能执法监察实施计划,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中,组织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和震慑作用的节能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是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未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建设项目等问题。加强用能单位管理,严格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动态跟踪重点用能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变化,进一步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和节能考核。

3、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建立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以能效达标为重点,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面上宣传、点上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重污染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进一步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联合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认真开展综合利用认定、年检,努力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确保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组织力度,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配合水务部门,推进节水型企业创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耗能超过3000吨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通不过审查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和备案。进一步健全市、县(区)能评体系,从源头把好节能关,遏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对近年来我市新建、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违反能评规定的地区、企业,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6、推进电力建设。加快建设重点电网工程,强力推进电网建设征地拆迁。将电网建设拆迁补偿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加强考核督查,严格兑现奖惩,确保电网工程按计划实施。进一步推动电源点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建设,鼓励和支持光大国际垃圾发电、凯迪秸秆发电等项目的建设和投产。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在市区现有集中供热基础上,重点支持国电热电公司、中节能()发电公司、热电等热电联产。支持各县区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7、保障电力供应。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断完善电力负荷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确保在错峰时“可控可动”。积极开展电力迎峰度夏,组织实施电力供应应急预案,落实“四个优先确保”。组织开展停电反事故演习活动,努力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全市电网安全迎峰度夏。开展用电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加强电力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查处破坏电力设施行为,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8、引导节约用电。加强省能效电厂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考核验收,确保项目达产达效。探索市级能效电厂项目建设试点,从市发展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资金,支持市级能效电厂建设,力争建成10个以上。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污染小锅炉。

五、加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力度

(一)工作目标

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2、新增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200户;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7户,亿元以上企业22户。

3、培育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57个,重点监控企业达到100户。

(二)重点工作

1、做好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及全局性的问题,把握运行态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各县区、各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适应新形势,拓宽分析面,加强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分析,注重体现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成效。加强与北地区的对比分析,建立与兄弟市的信息交流制度。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大环境变化趋势,着力做好100户重点企业预测预警调度网络的建设,积极做好上报企业调整和人员培训工作,强化对重要能源价格、主要原材料价格、重点产品市场变化等监控分析。

2、加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继续完善煤炭、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协调机制,确保电煤运输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努力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省重点物流企业运营情况的跟踪,重点是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推动省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的调研,掌握各县区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符合申报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条件的,及时帮助企业申报,争取政策扶持。利用省经信委搭建的产品万里行平台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契机,组织我市名特优新生产企业参加,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大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指导相关企业制定客观、适度的增量项目(产品)年度产出目标,建立健全达产达效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增量计划的全面完成。通过适时监控和分析通报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运行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组织协调解决工业经济新增长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定期监测和跟踪制度,及时了解把握序时进度,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联系,完善监控分析体系,按月通报新增长点运行情况。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重点分工负责、联合协调会办等工作机制,为切实帮助相关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产出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能源供应、市场开拓、运输衔接等具体问题,推动生产要素向新增长点倾斜。

六、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一)主要目标

1、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以上,申报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2家以上,申报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2家以上。

2、推动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或乡镇工业集中区9个,其中10亿元以上5个。

3、加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开展2次创业辅导活动。做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培训3次。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交流活动2次。推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申报并获批2家省星级公共服务平台。

(二)重点工作

1、加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做到“储备一批、筛选一批、服务一批”。一是做好项目的调查储备,抓紧建立年市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库。二是坚持优中选优。选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用明显、填补我市新兴产业空白、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重点项目,作为国家、省扶持资金的优先申报对象。三是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包装项目。指导企业学习掌握政策,做好项目包装,完备各项手续和材料,争取年省级资金不少于上年度,国家级资金市区有1个项目入围。

2、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专利新产品的扶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与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知识产权知识培训1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酿酒食品、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开展1次学习考察活动。力争明年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2个以上。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示范单位认定申报工作,帮助我市更多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扶持发展的大盘子,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

3、推进信息化进程。继续落实“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组织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应用电子商务行列,每县区至少开展1次信息化培训。进一步发挥“双优”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科技报、日报等媒体,加大宣传扶持力度,使更多企业自觉投身到信息化工作当中。加强市、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工作,强化服务基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搭建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地信息资源,促进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强化运行监测。抓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全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报表统计、重点监测企业月报及运行分析。坚持1季度开展1次调研活动,关注中小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和矛盾,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

5、促进集聚发展。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每个县区选择3-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找准定位,努力形成“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特色。推动各地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加强对五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的扶持引导,放大其龙头效应、支撑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6、培育示范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职能,合理收取费用,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创业辅导,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多层次、大范围开展创业投资洽谈、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加强与社会化创业辅导机构的合作,逐步培养和扩大创业培训师资力量。组织有能力、够水平、业绩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申报省级重点示范机构称号,利用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市社会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七、加强国资监管

(一)主要目标

1、做好国有企业产权登记相关工作,新注册及增资企业登记率95%以上。做好监管企业业绩考核工作,年内开展涉及考核的重大事项专题督查2次以上。

2、做好国有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备案工作,健全评审“专家库”,考核认定新进库中介机构不少于1家。

3、加强国有资产统计分析工作,统计覆盖率95%以上。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国资监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行为,对所监管的国有产权的变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做好国有资产产权证年检和新证颁发,做好资产评估备案、国有资产处置等各项工作。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国资管理有关规定和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逐步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特别是市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科学管理、规范经营。同时,将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继续积极做好企业整合重组的服务工作,推动做大做强我市国有企业。

3、集中监管经营性国有资产。争取市政府授权,将各种投融资性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集团公司以及事业单位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一并纳入监管范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的监管。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责任,完善出资企业年度经营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依法加强对县级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在加强指导的同时,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做好国有企业登记工作。结合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及报表编制工作,全面清查市国有企业,理顺关系,建立资料库。

八、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

(一)主要目标

1、开展各类大型考试反无线电作弊工作,全年不低于9次。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全年不少于6次。开展设备检测工作,抽检比例不低于1%。

2、按照省局要求,开展公安、地震两大系统台站核查活动。积极受理干扰投诉,应查尽查率达100%。

3、完成监测站“固定机房、网络室、设备室”三项技术设施改造工作。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应急保障。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手段,全力以赴做好省、市内重大活动的无线电安全应急保障。组织开展防范非法无线插播和反恐维稳演练活动的通信保障;积极做好我市各类考试反无线电作弊工作;严厉查处私设卫星干扰器违法行为。

2、加强设施建设和维护。在全部完成监测与网络设备管理规范化项目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向省局申请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验收。继续加强对现有业务车辆、设备、网络、系统的维护,保障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