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工贸易转型

加工贸易转型

时间:2022-06-28 15:1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工贸易转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工贸易转型

第1篇

1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使中国参与到全球化大生产当中,成为了世界工厂。其中加工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9093.2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2]。作为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的行业,中国家具业出口额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家具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3]。然而,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地区消费低迷,国外订单不断减少,中国加工贸易增速再次大幅回落。中国2009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家具189.1亿美元,微增0.6%,远低于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家具34.6%的增幅[4];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家具57.4亿美元,下降22.5%,说明加工贸易出口家具降幅明显。2011年1~6月份家具类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共签订合同总金额为7.96亿美元,同比上涨19.62%;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合同7.84亿美元,同比上涨23.39%;来料加工贸易合同金额0.12亿美元,同比下降61.08%。由于中国家具出口主要采取定向销售及贴牌生产的方式,因此不少家具企业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销售网络不顺畅,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那些单纯依靠低价和仿制的出口家具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重。欧债危机无疑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近期欧债危机变数再现,意大利、西班牙被降级,希腊的新一批急需援助贷款也悬而未决,同时欧美各国不断提高对家具的技术贸易壁垒。这些表明中国家具出口后续隐患较多,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出口面临的局面堪忧,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严重依赖于欧美地区的家具产业。因此,研究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2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

2.1中国家具加工贸易附加值低,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中国家具出口量很大,但主要以定向销售及贴牌生产的方式走出国门,“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严重制约着中国家具出口。中国家具业仍处于国际家具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完成的仅仅是单纯的加工制造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少,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微笑曲线”的形式[5],如图1所示。由于中国家具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性行业,劳动力价格低廉,家具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空间非常小,因此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底。而欧美国家依靠其在订单、技术、创意、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控制着产业链的上下游[2],掌控着产品的定价权,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其增值收益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十多倍。因此,中国正在陷入加工贸易“微笑贫困陷阱”。

2.2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转型升级成本高没有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品牌是中国家具类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大缺点,因此中国家具类加工贸易企业要严重依赖订单生存,产品积压。一方面,由于中国家具加工贸易企业长期从事OEM,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赚取加工或组装费用,不用承担营销以及原材料的风险,收益比较稳定,因此缺乏进行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开发的动力,缺乏自主的质量标准体系、原创性的产品设计和竞争力的品牌[2]。另一方面,在从OEM向ODM和DEM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市场开拓到品牌营销都必须自己完成,因此中国家具类加工贸易企业面临技术、资金、设计人员缺乏以及风险增大的问题,使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举步维艰。缺乏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家具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能源和原辅材料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伤害,特别是国际贸易摩擦的伤害。因此,在金融危机中,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生产成本加大、美元贬值等市场因素干扰,企业整体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3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优势不断削弱

经济危机以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压缩了中国家具类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利润。据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中国家具出口行业主要以美元和欧元报价,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使得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进一步丧失,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出口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加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劳动力供给已经渐渐逼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渐丧失,形成了中国家具行业工资上涨的巨大动力。这样就给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问题。

2.4欧美各国非关税壁垒制约不断增加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欧美各国对家具加工贸易行业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美国和欧盟相继实施了有关木制工艺品在环保方面的新标准。2011年1月3日美国在全境实施了《复合木制品甲醛标准法案》,该法案大幅度提高在美国供应、销售或制造的硬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及刨花板等复合木制品的甲醛释放要求[6]。由于新法案逼迫国内企业对生产原材料进行升级,也势必提高相关生产成本,将使企业成本的增幅至少达10%。2011年欧盟也通过了《原产国标签法》,该法案对进口产品产地、原材料原产地、环保性能等作了规定,进行严格要求。欧美各国一直是中国家具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各类非关税壁垒的实施,无疑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家具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对中国家具加工贸易出口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3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萎缩在短期内难以恢复,而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又难以长期维系,这意味着中国家具行业加工贸易到了转折的十字路口。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家具行业加工贸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大力发展设计与营销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另一方面,要加快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过程,使“微笑曲线”变得平坦,增加生产制造过程的附加值。

3.1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重点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2]。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研发成本的持续投入。因此,中国家具企业应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引入力度,有序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政府技术创新支持平台,加速加工贸易的升级,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1];培养家具设计人才,弥补中国家具设计人才的不足,促进相关专业与家具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一体化运作;通过与国外同行学习交流,拓展中国家具设计理念,在引进西方家具设计理念的同时,增加中国民族文化元素,使家具在结构设计、色彩选择、款式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培育中国家具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建立起中国家具业独特的持久的竞争优势。

3.2发展家具创意与营销,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家具业“微笑曲线”上附加值比较高的是试制品开发和售后服务,因此转型升级就是要向两端延伸。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家具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竞争,它已上升到产业链高端,即以品牌和设计为主导的竞争[1]。要想切实推动中国家具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除了要加快专业人才建设外,还要加快完善配套的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家具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通过在家具设计开发和售后服务方面进行引导和优先发展的方式,选择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2个国际知名的世界家具品牌,培育若干个国际注册的区域家具品牌、联盟家具品牌,从而提高家具产品的附加值,将国际上家具业同质化的竞争转化为差异化的竞争,从而培养中国家具业的核心竞争力[1]。

3.3发展家具产业集群,统一规划发展家具加工贸易园区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以专业分工的高度化和集中化为特征,外部规模经济以及空间上的近距离优势使产业集群的管理费用和经营成本低于单个企业。信息的高度流通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扩散,创新成功之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也很明显。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家具产业集群,就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来看,就地升级和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产业集群存在障碍,必须有政策支持。要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尽快明确一部分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的试点城市和园区规划布局,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集中迁往加工园区。

第2篇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的特征

1.1.1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少的资本的禀赋现状决定的,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成本和价格的比较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已经取代纺织品,居于商品贸易额的第一位。近年来,机电加工贸易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也进一步加大,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持续下降。

1.1.2加工贸易国内的配套值不断增加

配套产品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国内相应的配套产业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业只能停滞在劳动密集型阶段。贸易发展初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产业的技术低下,造成了我国国内的配套能力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配套产品的制造技术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值逐步上升,增加了30多倍,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增长快于来料加工。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配套值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1.3加工贸易附加值连年提高

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是衡量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和给该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一般使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表示,可以用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表示。我国的来料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就决定了贸易的增值率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所提高,但是从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加工贸易成贸易摩擦的导火线

近年来,我国成了世界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巨大贸易顺差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但是,2010年,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3.9%,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992.8亿美元,仅占8.6%,企业贸易额为667.9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8%。可见,大部分的顺差被外商企业获取了,我国仅从事较为低端的加工环节,仅取得了数量很少的加工费,相反一些其他国家利用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挑起贸易摩擦。

1.2.2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地区分布不平衡,关联度不高

我国的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落后,因此而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造成了我国总体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格局。加工贸易产业与该企业下游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作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的关联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向国内企业采购中间投入品,可以带动当地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改进;第二,产业不直接输出而是转交给国内的其他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加工导致国内企业的管理技术改进。加工贸易产业国内的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采购在采购总量中的比例较低,由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置作用很低,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不大,技术外溢效果也受到抑制。

1.2.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以机电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以外企为主体,通常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技术、技术密集型的环节不在我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到我国,致使我国获取的附加值低,整体技术不高,这已经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发展瓶颈。

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机遇

2.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

2.1.1价格的贸易条件亟待改善

国际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加工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传统的加工贸易品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外资企业,其不会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打算,仅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主要采取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通过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一些必要的机器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价格。所以,总体来看,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降,进口价格有所提高,长期发展下去,将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2.1.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价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加工企业,长期以来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加工贸易方式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的源泉,虽然支撑了地方经济的短期繁荣,但是却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要保持我国加工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早日实施并完成。

2.1.3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以粗加工、低增值的加工方式,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获利空间有限,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利润很小。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的7%到9%的加工费,其余部分被外商获得。更有甚者,在进料加工中的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均由外商控制,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的方式,如引进低端而价格较高的设备,以次充好,使我方受损,还有可能产生贸易摩擦,造成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发展,更不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

2.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

2.2.1良好的国际机遇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主要以产品内部的工序细分为特征,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分工的主体,正在积极调整国际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始把国内的研发中心、技术和资金输入我国,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获得外部性规模效应。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已达到800家左右,使产业的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与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大利润。这种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外,全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我国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跨国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始实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全球化营销策略,可能把某些高新技术和大量中间技术转移到我国,成为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动力。

2.2.2国内的优惠政策与战略调整

我国商务部、环保总局明确公告取消部分出口退税的商品,并将一些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商品列入贸易禁止类目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而能源消耗低的结构发展。我国东部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为我国敲响了产业转型的警钟,但是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加工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颁发的一系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环境的政策,为东部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西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

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选择

3.1把握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普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跨国公司可能把更好水平、更大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境内,从而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升级,所以,应该抓住国际和国内的机遇,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从下游的采购环节、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环节向高附加值的阶段转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促进劳动密集型贸易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所以,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沿着从“一般供应商”到“主要供应”,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成为“品牌领导者”,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变革,使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成为贸易的主导。

3.2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延伸国内价值链

如果能够及时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加工贸易将脱离劳动密集型阶段,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阶段迈进。转型升级实现后,即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也不会影响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以,我国当前应该鼓励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这样就可以提高国内采购率,从而改变目前的不利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使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得到有效延长。

第3篇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产品内分工迅速兴起并成为国际分工的必然趋势。产品内分工带来了生产领域的变革,各国纷纷投入生产全球化的浪潮中,从而把各国间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就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有利形式,同时也是符合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研究山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将有助于提升山西在产品内分工链中的地位,从而使山西能更好地参与产品内分工。

一、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1.产品内分工含义。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其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对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一个产品的生产应包含不同的工序或区段,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专业化生产其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全部阶段。第二,生产空间的分散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必须跨越国界,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

2.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除了是一种贸易方式外,也表现为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产品内分工是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而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实质就是各国在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上开展国际分工,并根据各自的生产环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的活动。”加工贸易不仅体现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点,而且也是在自由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方式,所以它代表着现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特征。

产品内分工深化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仍然是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利于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能在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充分实现,这样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加工贸易是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也就得到了促进和发展。按照这样的话,如果产品越是能满足产品内分工条件,其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其中最明显的行业是电子行业。因为电子行业具有完备的工序可分性,也具有非常低的单位价值运输成本,非常适合于跨境产品内分工。我们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过去几十年我国贸易增长最快的20种产品,前3 名都是电子类产品,其根本原因就是电子产品相对最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也最容易把产品生产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如今随着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国际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逐渐增强,加工贸易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它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分析

1.数量分析。Hummel,Ishii,Kei-Mu Yi(2001)提出了测度产品内分工规模的方法,他们运用投入产出法,将一国进口品分为用于国内最终消费与用于出口品生产这两部分,然后按进口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对出口额的比率来定义“垂直专门化比率”(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share),用这种方法,Hummel等人对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做了一番估算。VS用体现在一国出口商品中的进口中间品价值来衡量,公式为:VS=(进口中间投入品价值/产品总价值)×出口产品总价值×2。还有一种测量方法为VSi,考察一国出口的中间品中被他国用作生产出口品的价值,计算方法与上式大体相同。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VS从一国的进口中间品来考虑,VSi从一国的出口中间品来考虑。如果某国用进口中间品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则其VS值就等于进口的中间品金额;如果全部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即出口为零VS=0;如果仅仅利用国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生产出口品,而不进口任何中间投入品则VS=0。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统计,我们可以依据加工贸易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产品内分工规模,即:VS=加工贸易进口额。考虑到一般贸易出口中可能包括少量进口辅料的价值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值要比实际值要低,但误差不会很大。参照此算法山西的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2002年以来山西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VS/总出口额)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019上升到2007年的0.224,这与世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也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的现状相吻合的,近些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中已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结构分析。为深入分析山西加工贸易在产品内分工中的结构,首先要将贸易数据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三大类。其中,又将中间产品分为零配件和半制成品。这种方法按照商品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容易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加以区分。本文参照Francoise Lemonie 和Denizu Nal-Kesencl(2002)年对中国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山西省2008年1-10月和2009年1-10月的相关数据,对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结构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从选取的两年数据的比较来看,在进口方面,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在总进口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大约为2/5,其中又以半制成品的进口为甚,而零配件的进口在中间投入品进口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最终产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山西主要是对进口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装配。出口方面,和进口的情况呈现相反的趋势。最终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2008年占到近30%,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是中间投入品逆市而上,显示山西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说明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加强。总体来看,山西产品结构仍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可以看出山西加工贸易对外贸的拉动作用不强,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结构不合理,需要转型升级逐步改善结构。

三、山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品内分工角度

山西加工贸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工贸易规模小。山西省加工贸易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性和规模效应弱。同时,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整体政策支持较弱等制约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问题。二是加工贸易产业和商品结构单一。加工贸易商品以初级产品铁矿砂、氧化铝橡胶等为主,加工贸易项下的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一直占全省加工贸易的80%以上,而机电类产品所占比例较低。加工商品简单,且主要集中在资源性、重能源产品的加工上表现为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一进一出,单一工序”,加工链条短。三是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是加工贸易利用外资规模比较低。五是加工贸易增值率波动幅度大不稳定。

就目前山西省加工贸易的形势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不容乐观。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了产品内,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只需专业化生产同一产品的某个生产阶段而无需全部阶段。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加工贸易升级,全省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产品内分工。因此重点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全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虽然山西近几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断增加,对山西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改进有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机电产品的出口也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属于组装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需要继续优化,着重提高产品不同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环节,即仍然继续沿着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路径参与产品内分工,鼓励更多加工企业参与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环节生产中,尤其要紧紧抓好当前以IT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

2.加工贸易生产环节的提升。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建立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速资本积累,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从而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产品供应链中沿着产品内分工阶梯攀登,即继续从简单组装辅助零部件制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制造高级组装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这样使加工贸易企业的中间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简单产品过度到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最终顺利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生产环节的提升。

3.同一产品分工链上的升级。由著名的微笑曲线可以知道,越往上游的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以及下游的品牌和营销两端走,增值幅度越高,中间的加工制造增值幅度最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工贸易还应在拉长的产品分工链条上升级,提高加工产品的增值含量。一方面沿着产品分工链向上游延伸。从最后工序开始依次向前,循着“原材料供应简单加工组装复杂加工装配零部件配套生产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人才交流、产品研发合作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自有品牌创建”的轨迹,不断提升加工度,从而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向下游拓展,发展加工贸易营销和海外销售。

山西一直以来以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了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如果加工贸易一直固守在加工组装环节,将会出现“贫困性”增长现象。加工贸易必须走“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销售―自主品牌”的产业链升级道路。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以“边干边学”的方式沿着价值链上下游延伸,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品牌,完成产业“蜕变”,才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卢锋.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1)

2.徐攀峰.产品内分工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湖南大学,2006(9)

3.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2)

4.兰勇,杜红梅.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层次性与路径探讨.经济论坛,2005(20)

5.黄飞娜,金余会.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分析.经济论坛,2008(11)

6.李少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湖南湘潭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第4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外贸的增长,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860.5亿美元,增长592倍。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7年的45.4%。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高达50.7%。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21738亿美元,自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三位。

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巨大。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6年加工贸易顺差增量拉动我国GDP增长上升到1.5个百分点。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20多家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有的还建立了研发中心和采购分销中心。进入我国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80%左右与加工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优化了我国的出口结构。2007年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7.5%与28.5%,68.4%的机电产品出口和85.1%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采取了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显著的。另外,加工贸易的发展也有效地带动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我国的外贸战略是否应该改变,加工贸易应如何转型升级,成为我们需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目前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链OEM多,加工贸易自主品牌少。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部分企业处于OEM(委托制造)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开始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等附加值高的生产链条升级。

二、对外依存度高,加工贸易模式单一。我国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只在国内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加工贸易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关联度低。

三、加剧贸易摩擦,影响我国金融环境。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

四、难抗金融危机,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随着近期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加工贸易企业裁员、减产情况较为普遍,停产、倒闭及非正常撤离等现象也明显增加。

个别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还占有一定市场。此外黄埔海关加工贸易还有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合理、走私增多等问题。

把握转型升级的内涵和方向

加工贸易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围绕加工贸易应如何转型升级,国内展开了广泛的研讨。笔者认为,加工贸易应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均衡适度四大原则,实现“五个转型”、“五个升级”。

“五个转型”:一是产权结构转变,由外资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转型;二是加工产地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型;三是组织方式转变,由受托型向自主型转变;四是生产方式转化,由物耗型加工向清洁化生产转型;营销市场转向,由单一出口向内外销结合转型。

“五个升级”:一是主体升级。加工贸易主体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提升;二是价值链升级。在价值链上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按“简单的组装――复杂的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形势呈阶梯状演进;三是产品结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四是产业结构升级。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发展生产业;五是产业配套升级,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的关键材料。

实现转型升级的建议和措施

笔者认为,要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和设计。一是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引导与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三是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土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建议:1.鼓励进口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扩大先进机械制造自动设备投入;2.拓宽融资渠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市场潜力巨大的关键技术商业化前的研究给予支持;3.政府各部门包括海关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办事提供便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二、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发展保税物流可以减低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推动保税物流与服务业的发展,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条件。

建议:1.科学合理规划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构建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保税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料供应中心、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提升保税物流配套服务能力;2.加快特殊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步伐,尽快将现有六种类型特殊区域整合为一种类型,使其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贸易等主要功能;3.制定统一的法规。将涉及特殊区域的海关、税务、检验检疫、外贸、外汇等部门的法规、规章整合、统一;4.加快信息化管理进程。构建适合全部特殊区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特殊区域的通关效率,打造高效便捷、监管有序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扩大加工贸易内销。放宽加工贸易内销限制,打破加工贸易 “两头在外”的常规模式,允许加工贸易企业(包括来料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营销策略,自主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可以帮助企业走出经营困境,获取新发展空间;可以减少顺差,降低贸易摩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放宽加工贸易内销限制,对内销商品按一般贸易征税,还可以降低海关监管风险,强化实际管理。

建议:1.内销时由按进口原材料征税改为按实际状态征税,使内销价格更贴近市场价格,适当考虑免除缓税利息;2.简化加工贸易内销审批手续,建立内销“快速通道”,提高审价效率;3.实行内销“集中申报”,允许企业在内销后集中办理征税手续;4.规范和简化涉证商品的内销审批权限。

第5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  ; 转型  ; 影响因素  ; RBF神经网络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贸易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发展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20.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86亿美元,增长了85倍,而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354.2亿美元,增长了787倍。1996年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在出口创汇、拉动就业、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与外国贸易摩擦的加剧,以低端技术含量为主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大环境。在外需下行压力较大、订单外流、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国际要素优化重组、面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的影响下,加工贸易在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1年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福建、辽宁7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7338.56亿美元,占中国整个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87.8%,而其他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3%。这种发展上的区域不平衡致使国内配套资金和其他经济技术资源大批向东南沿海转移,进一步扩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709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从2001-2010年1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平均比重为81.57%。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主体,我国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几乎未能发挥作用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此外,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率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的收益及发展潜力有限,无自主经营和管理权,技术能力不提高,就很难走出“低端锁定”的困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益。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而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积极实行转型,提升其质量与效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工贸易的转型,有利于我国充分运用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走出技术“低端锁定”的困境,有利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积极向上游发展获取更多利益,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充分的自和话语权,加工贸易转型对我国经济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分析,简而概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外技术转移

马强(2009)指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要优先引进国外带动能力强、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关联度、高税收、产业链和供应链较长的企业与技术。张燕生(2004)认为应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引进大型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将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进行合理有效配套,提高国内采购率,促进原材料的进口替代,使加工贸易朝着产业、产品、工序价值链上游升级和技术进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转型升级。隆国强(2006)认为要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上游迈进,另外,积极实行加工贸易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也是发展的方向所在。李晨(2010)指出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对加工贸易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升级,推出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使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环节转移,获得更多的附加值。曾贵(2011)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创新机制和动力机制等等。

(三)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陈恩(2007)认为产业结构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条件,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志勇(2005)认为我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而来的加工贸易如果仅仅停留在低端环节的生产制造上,将不利于加工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李付梅(2008)认为加工贸易要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向服务行业延伸,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层级,逐渐向境外加工贸易方向发展,在国内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梯度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进行转型升级。

与上述文献不同,本文围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结合国家贸易产业政策来研究加工贸易转型问题,同时创新运用非线性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

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样本数据来源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加工贸易转型的指标选用加工贸易增值率ICR(加工贸易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净额除以加工贸易进口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加工贸易增值率是从价值链升级和附加值增加的角度考察一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情况,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所处的层次,运用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水平。

研发能力。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发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改善贸易条件的积极意义明显。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不断缩小甚至会面临被市场淘汰濒临倒闭的境遇。因此,研发能力是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主体现在依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外资在我国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公司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产生技术外溢,同时对上下游关联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产生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有助于国内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内产业结构。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其贸易发展的基础,加工贸易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产业结构关系着一国的要素资源流向和资源配置方式。我国加工贸易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就必须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国内产业结构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的再生产过程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一国经济贸易越开放,意味着国家之间可以参与更多的合作和经济交流,对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国际市场上的金融危机可以更容易地从我国外向型经济部门转移而来。因此,贸易开放度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劳动力禀赋。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未来要向着高技术水平、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就必然对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劳动力禀赋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我国的资本劳动比和技术劳动比,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我国的劳动力禀赋水平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投入。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得劳动力的价格长期稳定,从而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保持极大的吸引力和持续性。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一直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总量上来看,劳动力优势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多少是加工贸易转型的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因素指标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二)RBF神经网络分析法与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的引入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大多数学者所用的为线性方法,本文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做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原数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平稳,表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然后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综上,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里的数据代表t统计量,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调整的可决系数R2只有90.6694%,拟合优度不高。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方面能带来先进的设备、资金和技术培训,理论上应该能够促进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增加,进而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但是从结果中可以看出,FDI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线性模型不能很好或真实的反映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拟合效果不理想,因此线性回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的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采用先进的RBF神经网络建立分析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的建立受生物学的启发,从微观结构与功能上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模拟。它是一种基于连接主义机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具有非线性特性、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可克服传统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建模不准确或根本无法建模的情况。一个典型的RBF神经网络由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至少一个隐含层组成,其隐含层选用了非线性的基函数,所以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能够避免线性模型不能全面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这一问题。而具有自学习以及非线性性质的系统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拥有对非线性问题的动态处理能力,不必预设数据的分布情况、变量之间的规律或精确的数学模型,自适应的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找出其中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其功能,找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更加客观准确的关系。

在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后,即建立了加工贸易转型的各影响因素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模型。为了说明本文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别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本文RBF神经网络法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Matlab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2。

由图1和表2可知,RBF神经网络分析法得到的模型比时间序列分析法更准确,其与预测误差值远远小于时间序列分析法,因此也更能反映加工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采用RBF神经网络法代替时间序列分析法,可以为有效分析变量、提出转型意见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MIV分析的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 MIV)被认为是在神经网络中评价变量相关的最好指标之一,其符号代表相关的方向,绝对值大小代表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判断出输入的影响因素对于网络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到加工贸易每一个影响因素的MIV值大小,如表3所示。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结构上;劳动力禀赋与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拉动作用,但不如国内产业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拉动作用大;过高的贸易开放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

对策建议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也要跟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关系着我国外贸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加工贸易应转变发展方式,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改善贸易环境,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根据上文的研究,得到本文加工贸易如何转型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鼓励企业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

国内产业结构在实证结果中MIV的值是6.2271,表明其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影响程度最大,反映了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转型要积极促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不断加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加工贸易的有力支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附加值的增长,谋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此外,加工贸易利用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进行出口,其利益增值环节主要在于加工装配,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很有限,企业自主性差,不能很好的实现自主经营。因此政府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从购买原材料、生产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全部自主控制,延长价值增值环节,充分发挥价值链作用。要吸收一般贸易的优点使加工贸易逐渐进行创新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创新。

(二)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研发能力指标的MIV值为正且值较大,说明研发能力对加工贸易的转型起正向作用且贡献较大。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吸收能力较弱,有些企业墨守成规,采取一些落后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因此,企业要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加工贸易的科研技术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由依靠外需向内外需协调发展转变

贸易开放度指标的MIV值呈现负数且绝对值较大,说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我国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和一些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订单大幅缩减,由于我国过分依赖外需,导致沿海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加工贸易企业要转变观念,由过分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当外需不景气时,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内外需共同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外贸不仅在于维持国际市场的平衡稳定,还在于立足内需的基础上调节好外部均衡,只有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展,内外共同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在良性轨道上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马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6)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9)

4.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

5.曾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探讨[J].财经科学,2011(2)

6.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7.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5(8)

8.李付梅.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J].时代经贸,2008(1)

9.Franeoise Lemoine, Denize Unalkesenci.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J]. CEPII Working Paper, 2002, No.2002-02

10.娄朝晖.加工贸易、发展效应及其偏差成因:中国1991-2007[J].国际贸易问题,2011(5)

第6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发展;产业集群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70

1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11加工贸易额增长

步入21世纪以来,湖南省加工贸易对促进湖南省贸易总额的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率,湖南省贸易模式格局全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一般贸易占主体地位,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占据加工贸易的主导位置。根据长沙海关统计的数据,近年来湖南省加工贸易额和全省贸易总值统计的比较见下表。

总体分析近几年的数据,湖南省加工贸易额不断地在增长,但是湖南加工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相比其他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同时也给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112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改善

湖南传统加工贸易主要是以加工纺织业、服装、轻工业等为主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加工模式虽然充分发挥了湖南省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作用,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抑制了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高湖南省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额的增长,加工贸易企业逐步转变产品结构和品质,着力提高高新技术类、机电类产品的生产。但湖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大多只是显像管、印刷电路等个别商品的加工,高新技术的发展处于简单加工、低附加值的环节,仅仅实现低廉的加工费用。

113加工贸易地区增多

近年恚湖南省加工贸易的市级区域参与度逐渐扩展,规模也不断增大,在国家政策的批准和支持下,许多加工贸易区域实现了封关运行。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转投入运用,降低了湖南省外向型企业的物流资本,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了外贸出口增长。国家商务部确定湖南省的岳阳市、永州市、益阳市、衡阳市、常德市、郴州市为中部区域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在众多有利条件的驱使下,湖南加工贸易地区正逐渐增多,许多县城也加入了加工贸易的分工合作领域中,不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湖南加工贸易格局。

12湖南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21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

2015年统计显示,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93万人,湖南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大省,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发达城市,虽然大量劳动力人口到“珠三角”地区加入到工业化程度较高、大量需要加工制作的企业,造成湖南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几年前总体较大程度地降低,但是由于湖南省劳动力人口基数过大,依然会滞留大量的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要求低,设备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使它陷入“路径依赖”,并且对于目前工业化水平低、技术发展程度较低、资金不充足的湖南省来说,也会重视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是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湖南省将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

122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加工贸易从发展来看是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和低廉成本,导致加工贸易只是一些简单的加工生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传统的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造成湖南省的加工贸易大多为简单的生产环节,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从而使得价格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次,加工贸易自主品牌有限,仍然停留在“贴牌加工”的水平,加工贸易企业不仅为国外企业贴牌,有的甚至为沿海企业贴牌,贴牌生产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当然也会有企业自主研发和自创品牌,虽然投入大量的成本资金,但目前效益仍显缓慢。最后,外资仍然支配湖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因为外资管制加工贸易的两头,以及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也就人为地降低了增值率。

123加工贸易产业链单一

湖南省加工贸易仍有很多企业处在单一产品生产,单一产品进出口的发展阶段,各产业之间关联度低,缺少起带头作用的企业和配套合作企业,无法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扩展。面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求的融合与变化,单一产业链的主体已经很难在产业链融合趋势日益增强的贸易市场中保持优势。

124物流时间长,成本高

湖南位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较,交通不便利,对于需要港口运输的贸易,交通方式就只有陆运和空运,大大降低了运输效率。长期以来湖南加工贸易重生产环节轻流通环节,主要表现为湖南省不但在仓储、运输等硬件设施方面不能满物流的需求,而且在物流、通关等软件方面也比较落后。另外,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效率低下,协调能力差。各自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因此导致部门中物流体系不协调、不配套的情况时常发生,从而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行失常。

125欠缺配套的操作流程

湖南省加工贸易在组装、生产、研发、销售及运输等环节没有完备的操作流程,加工出口区、保税物流区、标准化厂房和交通物流之间也缺失先进的配套设备和完备的配套流程,对产业资源的供应、时间效率、资金供给、人力物力投入都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并且一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也将得不到充分发展,将不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2湖南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制约因素21现实条件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要促进加工贸易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迈进,也就是实现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转变。以下从教育科技、政策、经济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

211教育科技层面

人才和具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转型。因为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湖南省高等教育处于稳步发展状态,据教育部统计,湖南以109所院校总数居全国第五,同时,长沙作为湖南加工贸易发展布局较好的城市,聚集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院校,在这些院校的整体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科技密集型产业。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挖掘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潜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212政策层面

为了更好地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府在诸多方面制定了有利于湖南省发展策略。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湖南省政府建立健全了法律法规制度,为加工贸易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全面加强引资数量,提高引资质量,并在对外引资过程中设立门槛,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那些污染低、耗能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现阶段,政府实行了相应的加工贸易基本政策,包括维持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的稳定。这些政策是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的政策体制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3经济条件

近几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湖南省认真贯彻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湖南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9%以上,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万亿元,同比增长86%,高出全国平均数17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85%以上。”总体来说,湖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多数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制约因素

近年来,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在探寻升级转型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前进。

221人才资源因素

人才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最为活跃的要素。我国教育及科技资源向东部集中较高,中西部地区整体而言在该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虽多但素质普遍偏低,且本地相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发达地区,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同时,湖南省当地加工贸易企业全体发展状况不佳,导致高级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因为加工贸易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升级,尤其对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大。

222技术实力因素

技术因素是制约湖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产业链延伸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科技高度集成的状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支持,否则转型就是徒劳无功的。高新技术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约为12%,已成为国民经济和技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加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实力,导致加工企业只能选择连接装配加工,影响其转型和经济发展。同时造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涉及加工贸易的领域相关产业严重缺失,对目前的技术研究和行业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23产业结构因素

湖南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和加工技术设备的低端不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此湖南省加工贸易要得到真正的转型升级必须依赖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目前湖南加工贸易主要是技术水平程度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仅仅是普通加工和组装生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中间进口投入生产,无法完成国内相关产品的代替,并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域的普及感染能力是有限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交货周期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无法满足外商的需求,因此很难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湖南加工贸易转型发展对策

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是促进加工贸易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迈进,也就是完成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转变,从而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范围转移。要初步实现加工Q易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31拓展延伸加工贸易重心

湖南加工贸易的重心始终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虽然目前产业结构在不断地深化,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出口额有所增多,但是产品结构还是过于单一化,湖南省加工贸易依旧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出口阶段。加工贸易重心的延伸就是要将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入生产。

32发展产业集群和提高企业参与度

湖南省的产业结构趋同化日益加剧,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区域盲目竞争问题非常严重。这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进行产业建设的创新,形成具有湖南省特色的产业集群体系。产业集群是推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一个区域内的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的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的加工贸易就会不断地趋向转型升级。因此适当地增加产业集群和外资企业的参与度是能够提升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手段。

第7篇

1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创造条件,要求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但现在大多数企业态度不积极,都还处于观望状态。因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转型,从过去单纯的贴牌到贴牌跟自主品牌并存,从做出口到出口跟内销并举;二是升级,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所以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是要忍受暂时的利益的损失,以及相应痛苦的过程。

1.1原有的优惠政策不再适用,而新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不配套、不完善,企业需要在不断熟悉过程中要重新调整自己。转型升级的各种手续繁杂,涉及的部门过多,政策尚不完善,执行方案也不完全成熟,有些还处于试行阶段,更多地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加工贸易企业感到转型升级不仅会影响生产,而且成本过高,难免有畏难情绪。

1.2加工贸易转型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转变过程,面临着各种风险。

1.2.1企业需要由订单贴牌生产向自建品牌转变。原有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都做贴牌,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而转型要面临着市场、研发、渠道、品牌乃至客户管理、售后服务等等,这些新业务,比单纯来料接单的简单加工复杂得多,涉及的各种政策不了解,各种风险都需要自己承担。再加上2010年以来经济回暖,订单有了一定的增长,企业稍微有些利润,且来料加工已经轻车熟路,老路顺走且好走的心理占主导。加工贸易企业便想继续维持下去,而不愿主动转型。

1.2.2企业需要从单纯出口到出口跟内销的转变。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内销,存在着对内贸市场营销环境不熟悉,加工贸易货物如何从海关的监管货物转成内销的一般货物的问题,在内销通道、内销征税、内销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这些都使企业在开拓内销渠道方面有压力及信心不足。

1.2.3企业需要由单一经营方式向多元转变。加工贸易的性质决定着企业主要从事加工生产。而加工贸易企业生存现状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单一的经营方式。这种转变,企业也面临相应的困难。其中企业性质的转变,以及向多种经营方式的转变等,也涉及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支持与协调。特别是需要海关等主管部门创新监管模式。

1.3我国目前在多数产业中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大部分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很少介入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普遍偏低。加工贸易企业在其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设计研发能力不足,营销服务渠道单一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特别是直接监管部门海关要创新监管方式,再造业务流程,减少各方面的环节,降低成本,推进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海关监管区域,为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机会。

2海关助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2.1建立多方联合沟通的工作机制,促进转型升级

针对转型升级过程中,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作为主管部门的海关应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各种政策与措施;针对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手续繁杂、涉及部门多的现状,海关应重点研究需与地方职能部门加强合作和协调解决的事项,简化及新造工作流程,如建立加工贸易多方联网管理合作机制,通过电子口岸可实现外经贸、检验、海关、银行、外汇管理、税务等对加工贸易电子化合同的联网管理和信息共享,有助于打破现行各部门对加工贸易各自管理的格局,实现对加工贸易业务全方位的协调管理。建立风险企业预防工作机制。可由海关、外经贸、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建立风险预警统计系统,加强部门之间对风险企业的预警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应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典型问题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海关监管模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

2.2深化关企合作,促进转型升级

为引导辖区企业尽早尽快了解海关出台的有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海关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海关积极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经采取的和将要采取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2.2.1主动建立与企业联系沟通的平台。如举办“海关企业面对面”政策宣讲会,除了介绍政策,解读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关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需要海关法规、加贸、监管、关税、企管、审单、统计等部门的负责人,现场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并在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平台,海关和企业可以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互动,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海关还通过专设热线电话、设立咨询专岗以及网站等多种方式,及时受理、答复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确保企业转型顺畅。

2.2.2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海关还应根据辖区内企业不同的业务要求,主动走访辖区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诉求,及其发展面临的困难,然后制定符合不同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措施。因为加工贸易企业不可能都去自创品牌,而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已积累了足够实力的企业可自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打天下,尚不具备相应实力的企业,海关要推动、引导它们给有实力的自主品牌企业配套、贴牌加工,抱团打天下。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转型成功,并且风险也小很多,可以成为中小企业开拓内需的一个有效方式。

2.3扶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帮企业拓宽发展空间

2.3.1自金融危机以来,企业遇到了出口订单缩水的困难,急需开拓新的市场。部分加贸企业就地转型后,准备由外贸型企业转向外贸内贸并重。海关对此前从未接触过国内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出了“内销快速通道”,这个专为加工贸易企业内销货物而设的“快速通道”有海关专员跟单,设立内销业务专窗,实行内销预审核制度,探讨建立适合加工贸易的内销审价体系,在简化审价、归类、单耗核定等环节同时,并将这些环节前推后移,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的难题。

2.3.2海关还推出对联网监管企业实施“先销后税、集中申报”的集中内销征税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内销审批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企业可以“先内销后征税”,而传统模式则是“先征税后内销”。在企业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下,海关将加工贸易内销集中办理征税手续模式扩大到非联网监管企业。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企业“零库存”的经营需要,又使得企业内销更加便捷,提高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海关应允许企业对原加工设备综合利用,降低企业内销的投资成本,进一步简化内销手续,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便利,拓宽道路。

2.3.3为了更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工贸易内销服务机制,海关还应该创新更多的服务措施。如探索企业内销产品后续的服务措施,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试点内销产品召回维修等业务。将出口博览会、展销会等升级为服务全国的加工贸易内销平台。同时海关还应该积极研究探讨对加工贸易的出口转内销专项政策。

2.4助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

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从海关角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外发加工;二是深加工结转。

2.4.1多举措扶持企业外发加工业务发展

海关应在符合条件的城市试点实行外发加工集中审批模式,代替目前单个合同需逐一审批的模式,简化并优化外发加工的审核手续。并且实行专门窗口作业,接单后马上出单的模式,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根据本辖区内外发加工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建设外发加工管理系统,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设置专岗,及时处理企业数据及业务疑难问题。同时设置专岗审批外发加工网上申报业务,以及审批外发加工货物直接出口或者内销的业务。进一步方便企业办理相关业务的申请,简化相关手续,更好地引导国内企业进入加工贸易产业链,使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延长的同时,也提高了加工产品附加值。另外海关应试行对AA、A类的企业省内跨关区外发加工、全部工序外发加工等取消收取风险担保金的措施,一是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二是推动企业遵纪守法,成为高资信的企业,使海关在实行的分类通关改革过程中,给予监管、通关便利措施。这种“以企业为单元”的分类监管,有助于帮助高资信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形成以这些强势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层次的提升。

2.4.2深加工结转助延国内产业链

深加工结转作为加工贸易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海关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建设并推进深加工结转管理系统,让企业能通过网络向海关发送备案、收发货及报关数据,实现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网上申报审批和收发货单的网上登记审核,以及报关数据的核实,使加工贸易企业在办理深加工结转手续时,变得更加便利,下降了企业书面办理相关手续而产生的经营成本,支持企业拓展深加工结转业务,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同时,也延长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2.5海关开拓保税物流新通途、加快推进加贸企业驶入转型升级的轨道

由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出口退税、设备免税、通关便捷、管理规范等政策和功能,并且优惠政策比较凸显。所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接受产业转移、吸引外资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2.5.1海关通过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积极探索支持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和维修检测服务中心,开展研发、检测、维修、展示、仓储、配送、分拨等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此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海关帮助下,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向着高科技品牌企业以及服务业转变。

2.5.2海关创新保税物流的监管模式。海关从应用科技手段优化保税物流监管模式着手,拓展保税物流新功能。一是对保税物流的业务流程再造,通过简化、协调、自动化等方法对各类流程进行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创新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开发应用保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渠道的畅通和拓展有力支持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设。目前,海关正积极建设保税物流管理平台。依托该平台,逐步打通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场所与口岸之间的物流通关瓶颈,实现保税货物在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此模式正式实施后将使辖区内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有利于延伸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条等。

第8篇

论文内容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稳步升级意义重大。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系统研究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山东省外贸增长存在粗放型特点,贸易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并没有同步而行,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达47.1%,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稳步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东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家电、通讯设备、船舶、集装箱、汽车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产业、机械、新兴材料。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根据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引导“两高一资”加工项目企业调整方向,引导其向更高产业层次发展,摆脱被动。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建立专门的引进外资机构,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山东地域的品牌效应与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山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确立烟台、青岛、威海在加工贸易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机电、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成为加工贸易对外的龙头,其中,青岛家电产业群,烟台汽车制造业群,威海轮胎产业群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潍坊、淄博等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化、医药的同时,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与东部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形成东部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相互配套、相互渗透且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局面。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园区的趋同发展,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加强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对现有的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按照是否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能源、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山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对外做好山东整体形象宣传,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各地政府集体对外招商,将外资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入优质加工项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尽快在全省推广“无纸通关”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的监管模式,试行电子底帐管理,扩大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企业范围,全面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征税问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等各类外经贸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山东贸发网”等各种媒介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第9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劳动力要素

加工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正发生演变

劳动人口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具有无限供给特点的廉价农民工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在过去20多年中,“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7%。但2004年以来,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现象,并不断向全国范围蔓延。这说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我国劳动力人口表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速大幅回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在我国,劳动力人口是指15~59岁或15~64岁人口。自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开始持续回落,自2008~2012年,年均增速只有0.2%。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05年到达高点后也呈下降趋势。

其次,0~14岁人口呈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自2002年起,我国0~14岁人口持续下降,占总人口比重也由22.4%下降至16%,说明我国潜在劳动年龄人口呈下降趋势。

再次,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劳动力将在当地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因此减少。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即未来9年将有1.1亿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镇劳动力,并就地消化,由此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

最后,我国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尽管我国人均GDP已进入3000~4000美元区间,但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917元,远低于上述区间。而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远高于同等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很大向外转移的潜力。同时目前国内民工荒呈现很强的季节性和结构性特点,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全面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尚未发生。

劳动力成本由过度低廉转向合理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工潮”,但当时城市发展尚不足吸纳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同时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农民工基本处于“给钱就干”的最低生存需求阶段。我国劳动力价格长期处于过度低廉的水平,工资待遇偏低、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恶劣。但随着城市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关系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农民工工资随之有所提高。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劳动力供给开始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中国年均工资呈现加速上扬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3.8%。

加工贸易从业人员农民工占主要成分,从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1991~1996年,农业人均年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为12%,收入在低基数水平上实现高增长;1997~2006年,农业人均年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只有2.3%;2007年至今,中国农民工月均工资呈现快速上涨趋势,而且上涨幅度不断加快,2011年的增长率已经达到21.2%,年均增速达14%。

纵观我国农民工收入变迁情况,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工资加速上涨既有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有对以前扭曲的过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修正的因素。同时,农民工主体也逐渐被80后、90后代替,他们对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仅仅限于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层面的需求,而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包括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能力与才干的施展等,更倾向于选择待遇好、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用工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等招人、用人、留人。

劳动力结构由以纯农业劳动者为主体转向以技术工人为主体。加工贸易最初的生产者大多都是从未接受过工业训练的农业劳动者。目前,最初进入加工贸易的劳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逐渐退出;新进入的年轻劳动者大都通过不同的教育、培训渠道接受专业素质、技能教育和培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连年增长,由234.4万人增加到414.3万人,增长了80%;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3.5%,这些数字虽仍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但纵向比较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劳动力要素演变将推动加工贸易向资本和技术密集转型

劳动力要素的演变,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增加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大了企业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看,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消失,将倒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加工贸易已不可持续。目前,理论界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存在着比较优势产业刚性,即如果我国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忽视产业升级,将最终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陷入贫困性增长。实际上,由于长期单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存在一定的贫困性增长现象。

如表1所示,笔者采取两种方法对2005~2011年加工贸易的贸易条件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

上述数据表明,长期以来对内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人工资、削减工人福利,对外依靠恶性价格竞争的方式,已经对我国对外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越来越不可持续,越来越没有市场,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比较优势的时代已不可持续。

表1:传统贸易条件与引入垂直专业化分工后的贸易条件比较

Tab.1 Data of term of trade(TOT) and TOT with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正在优化。从加工贸易的实践来看,我国加工贸易绝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前者包括纺织、服装、鞋帽等行业;后者包括机电类,如手机、台式机、打印机等IT类产品。

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绝对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一直维持在65%左右,但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由2001年的27.3%下降至2011年的10.1%,以IT产业为基础的劳动密集环节比重不断提高。一般来说,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基本要素投入,而以IT产业为基础的劳动密集环节除了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还要依靠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知识信息等高等要素投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说明加工贸易发展所依赖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的重要程度不断降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知识信息等高等要素正在上升为主要因素。

加工贸易正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随着劳动力要素演变,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再是决定加工贸易的主要因素,知识、技术等要素逐渐成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并物化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近几年,加工贸易知识型要素投入正在增加。

一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据商务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700多家。

二是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所提高。目前,我国R&D投入强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2%~3%投入强度。我国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底,我国境内有效专利220.2万件。据实证研究R&D投入与国际技术转移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提高,促进了我国研发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向我国转移。

三是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据统计,部分加工贸易信息产品的知识含量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50%以上,在IC等微型芯片中,知识成本已经占到了85%以上。

四是我国加工贸易已初步具备了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条件。加工贸易劳动生产率略高于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这说明随着知识、资本投入的增加,单位劳动生产率已有所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当期价格计算,2012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万/人年。按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测算,加工贸易的劳动生产率约为6.9万元/人年,考虑到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既从事加工贸易,又从事一般贸易,劳动力年产出存在一定低估问题。据2010年对约占加工贸易出口60%的500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调研情况显示,一般贸易约占企业总产能的30%左右,扣除这部分因素,加工贸易劳动生产率约为9.8万元/人年。

基于劳动力要素演变的加工贸易对策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其效益空间受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效益空间一定的状况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工贸易的成本随之上升,获利降低,生存危机增大,甚至存在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风险。为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必须适应劳动力要素的演变,既要改变长期依靠低工资、低福利获取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又要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增强加工贸易综合竞争优势,避免造成加工贸易大规模向外转移。

增加加工贸易的知识要素投入。一是要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转移到我国。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将使科技资源、研发技能、国外科技人员流入,加快知识高地形成。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增加了技术的适用性,有利于对先进技术的吸收。

二是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其实质是抢占发达国家已有的价值链利润,加工贸易越向高端转型升级,越容易与发达国家产生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会主动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及高端制造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苦练内功,提高研发能力。目前虽然我国的R&D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承载着国家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及要素资源,其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加工贸易企业实际研发强度仍然很弱。

三是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劳动力培训投入,实现政府资源、企业培训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三方结合,共同为知识密集型加工贸易培养和输送人才,储备人力资本。

提高加工贸易综合竞争优势。据商务部调研,目前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主要考虑因素,按序排列依次是:政策环境、配套产业链、人才、劳动力。这说明即便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只要综合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加工贸易企业更愿意留在中国。

一是要改变加工贸易要素投入价格扭曲的现状。由于机制和体制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无限制地运用财税政策(所得税减免)、土地环境资源(零地价、零环境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政府保证劳动力供给)等,扭曲了要素价格,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加工贸易量增价跌的局面。因此,提高加工贸易的价格竞争力首先要改变加工贸易要素投入价格扭曲现状,理顺出口价格的要素市场形成机制,使出口价格能真正反映要素成本构成。

二是提高加工贸易国内配套能力。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越长,配套能力越强,对国内产业带动能力越大,企业向国外转移的成本就越大。因此,首先要理顺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政策,提高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比重。其次要提高内资企业加工贸易比重,促进内资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积极加入加工贸易产业链,并不断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强其对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最后,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刺激创新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聚集区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力将远高于非集群地区。据测算,这种产业集群将为企业节约10%左右的成本。

三是要优化物流环境。目前在我国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而且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链条越长,这一比重就越大,但物流成本过高,将制约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延长,从而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此,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建立加工贸易产品快速通道,努力降低东部地区物流成本,并要为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提供良好的物流条件。同时,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建立与加工贸易保税政策以及转型升级方向相适应的国际保税物流中心,形成整个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链条的保税流转。

推动加工贸易由以东部沿海为主向内陆地区转移。近年来,东部地区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已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据统计,2012年中西部加工贸易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2.3%提高至8.8%。相对周边国家,加工贸易更愿意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稳定的政策环境,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还具有多种比较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中西部拥有大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优势。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同时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可以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企业就地设厂将极大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完备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很多城市作为我国建国初期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电力、汽车、机械、建材、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具有发展加工贸易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三是综合成本优势。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四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工来自中西部地区,相对于离乡背井,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家乡工作。

第10篇

1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自1993年开展加工贸易以来,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以下通过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加工贸易企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近年来,河南省年加工贸易额均稳定在20亿美元以上。2005年,河南省加工贸易额为23.6亿美元,2006年为26.3亿美元,2007年为24.9亿美元,2008年为25.8亿美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加工贸易额在总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增幅不是很大。而从2007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两高一资”加工贸易的政策,这对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1.2河南省加工贸易企业主体结构与地区分布

河南省发展加工贸易虽然充满了机遇,但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较少。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和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相对较少。在东部沿海地区拉动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外资企业,而河南省拉动加工贸易的主要是国有企业。从地区分布来看,虽然河南省18地市都开展了加工贸易,但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沿黄河经济带,包括洛阳、安阳、焦作以及新乡等地市,其它地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是郑州市,2008年单单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额就达2.13亿美元,而其他大部分地市,加工贸易额微乎其微。

1.3河南省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

从河南省的贸易结构来看,2005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河南省进出口额的65.5%,其中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值的68.5%;加工贸易额占全省的比重为30.5%,出口值占全省出口比重为28.9%。而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78.7%和76.8%,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7.7%和19.1%。由此可见,一般贸易在河南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偏低,甚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河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河南外向型经济的较快发展,加工贸易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河南加工贸易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河南加工贸易的发展。

2.1加工贸易规模偏小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加工贸易获得一定增长,但是规模一直偏小,基本维持在20多亿美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同时,从增长速度看,河南省的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而加工贸易发展缓慢。2005年至2008年,一般贸易实现的进出口值增长速度均远远高于加工贸易。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河南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增长都受到较大影响,加工贸易尚保持有小幅增长幅度,但一般贸易却出现负增长。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额为10,535.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贸易总额的41.1%。而2008年河南省加工贸易额仅为25.76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15%,仅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0.24%。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发展,2006年,河南省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额占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要达到40%以上,实际上这个目标远没有实现。河南省加工贸易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很低。

2.2加工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

从加工贸易商品结构来看,河南省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主要是有色金属、天然橡胶、皮革和发制品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则主要是进口原材料的制成品,河南省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简单加工为主,进出口商品主要是一些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产品层次较高的机电产品在河南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不足10%,而同期机电产品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在70%以上,这说明河南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十分落后。由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发达国家便会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和资源等更廉价的地方,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会面临不确定性,缺少发展后劲。

2.3出口加工区建设落后

出口加工区对一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在出口加工区建设方面显得十分落后。一是出口加工区的数量太少,目前郑州出口加工区是河南唯一一个出口加工区。二是出口加工区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太完善。一方面,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加工区内主要是从事生产加工,不具有保税物流的功能,因此无法满足区内外企业国际物流的需要。区内企业由于没有保税物流功能项配套,导致大量余料无法处理,从而影响企业生产效率。

2.4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大约有300多家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从企业数量来看,从事加工贸易最多的是民营企业,但是在加工贸易额中国有企业占的比重却最大,这与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加工贸易增长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河南的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加工贸易的真正主体,它们依靠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投资带动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内资企业很难融入。大多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对国际市场和加工贸易不熟悉,利用加工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相当有限,与外商的合作处于较低层次。

2.5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有待完善

通常,加工贸易的监管系统要由海关、工商、外汇、质检、税务、公安等多个执法部门共同构成,因此,各部门之间能否协调一致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河南的这些管理部门由于各自为政,在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方面协调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各部门政策的不一致。河南加工贸易的监管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有效地协调机制,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同时也对监管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由于各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出现脱节,进而给走私分子造就了可乘之机。虽然各部门都加大对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但近几年来走私活动还时有发生。

3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发展方面面临着新机遇。为了促进河南加工贸易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要加快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企业要逐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移。同时,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要注重使加工贸易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从规模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以此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其次,要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方面,河南要优化加工贸易布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实践显示,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聚集在几个主要城市,具有明显的群聚效应。如浙江集中在杭州、宁波、台州等地。河南应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有优势、潜力大的地市,使这些地市成为河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主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为核心,它也成为吸引众多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因此,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性强、技术发展潜力明显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把高技术水平、高增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河南,从而提高河南加工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内在价值,促使河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2加强出口加工区建设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而设立的,由海关对保税加工区进出口货物进行封闭式监管的特定区域,对促进一地加工贸易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应争取国家对出口加工区的支持。河南省地处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加工贸易和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大力支持。应争取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洛阳、新乡、焦作等地建设出口加工区,以此来促进河南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其次,应加强出口加工区对东部加工贸易的承接。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多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河南应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来承接自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再次,应加强出口加工区的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及生活区、商务区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打造让企业满意的优良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河南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3.3促进加工贸易与本土经济共赢

要发展加工贸易,就必须发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河南加工贸易要与本土经济实现共赢。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省内采购,以带动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生产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同时,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上,对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政策,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积极性,引导加工企业更多的采用国内、省内料件。另外,要发挥河南农业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解决河南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3.4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首先,应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形成协力共管的局面。加工贸易涉及贸易、财政、税收、外汇等多方面的政策,在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环节,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在具体工作中,要明确落实加工贸易各个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建立各部门之间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协调运作机制,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形成政府部门间执法互助体系,发挥整体管理公共服务效能,保障管理和服务到位。其次,应提高海关的监管能力,打击走私,保护加工贸易企业的合法权益。海关要与工商、税务、公安等执法部门共同合作,确保对加工贸易监管到位。

第11篇

[关键词] 加工贸易 ; 广东纺织服装业 ; 整体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58-06

一、问题提出

加工贸易产业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出现瓶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当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巨大,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产品出口价格上升,销售受到影响。这需要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为例,该产业是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①,2011年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2.1%。该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近年纺织业从业人数稳步上升,据估计该产业2011年解决全省就业70余万,对提供就业岗位,稳定失业率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原本具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我国2009 年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其中纺织业就在16种亟待整治的行业之内。所以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对比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发现其通过多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的企业普遍的注重研发设计,生产运作环保高效,同时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由此推动其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上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升级,与大陆纺织业服装业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大陆的纺织服装业,尤其是广东的纺织服装业同样有升级的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发展多年,也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发展经验,具备条件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使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神。本文通过对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整体升级概念,基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体的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关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升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转型升级

升级(upgrading)的主体可以是企业、行业或产业(industry)等,其对象可以是产品、技术、治理模式或结构,Gereffi(1999)认为“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1]。波特(1985)的理解产业升级是资本的资源禀赋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2]。Poon ( 2004) 认为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3]。我国学者毛蕴诗(2011)认为转型升级不但表现出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4]。所以我们认为,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准,也是升级空间大小的客观表现。

(二)整体升级

Gereffi ( 1999) 将产业升级的不同层次分为:①企业内部,②企业间(企业网络),③地区或国家经济体,④国际性区域。同时他认为,地区或国家经济体的产业升级是要有效利用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从简单加工到复杂的整合生产(OEM/OBM)[1]。孙文远(2006)根据产品价值链分工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以下三种升级战略:①微观层次上企业个体努力,②中观层次上产业的集体行动,③宏观层次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不断地嵌入价值链方式,促进产业实现持续升级,而且产业集体行动有利于产业的升级[5]。企业是整个产业中最基本的单位,地区经济体的某一产业要得到升级需要,必须让该地区相关企业的整体获利水平得到提高,从产品的角度理解即要提高附加值。在对地区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毛蕴诗等(2011)在对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研究中发现其通过研发设计升级、生产模式(制造)升级到品牌(营销)升级等使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用“整体升级”形容了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升级模式[4]。事实上也有其他学者在文献中用“整体升级”来描述企业集群转型升级,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整体升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毛蕴诗(2011)在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中的发现,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分析(Porter,1985)[2],“整体升级”可以发现其由价值链的一端到价值链的另一端所有环节附加值的提升。所以,“整体升级”用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曲线来表示即微笑曲线整体的上移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整体的提升。

所以我们认为“整体升级”是地区产业通过有效地优化价值链各环节从而使“微笑曲线”整体上升的过程,即价值链附加值整体的上升的过程。

第12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问题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仍然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13439.5亿美元。加工贸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起到了显著作用。与此同时,加工贸易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的低端地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低,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条低端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很大,但大部分是为跨国公司其在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率低 ,国内产业链条短。这种状态致使使我国所从事的加工贸易利润微薄,处于价值链最低端。其利润一般只有3%~5%,绝大部分利润被外资企业拿走。以在中国装配的iPod为例,进口值是200美元,对美的出口值是209美元,国内的附加值只有9元,占产成品价格5%不到。中国加贸企业制造一个芭比娃娃,35美分落到中国企业口袋,20美元则装进外国老板腰包。

2、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削弱

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加工贸易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出现逐渐削弱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维持的加工贸易成本优势将会逐步削弱。据报道,目前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低15%~30%。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东南亚、墨西哥、非洲等国的经济开放,加工贸易必然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这将使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中国加工贸易雪上加霜。

3、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开展较早,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目前,我国90%左右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但受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1、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对一个国家来说,加工贸易留在国内的增值环节越多,实现的产品增值就越大,对经济发展也就越有利。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借鉴最新产业价值链观念,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延长生产加工链条,实现产业链升级,逐渐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逐步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掌控营销和品牌环节,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从而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

2、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而品牌所带来的利润升值空间是无限的,国际品牌更是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政府应该给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企业以政策倾斜,要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税收和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吸引外资增加在这些行业上的投入,鼓励加工企业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3、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不仅可以缓解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和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尽快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工贸易的进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交通运输网络,增强整体运输能力,大力开发以公路、铁路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框架,同时加强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可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使其享受与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区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规范的运作与统一的管理,吸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借鉴东部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的丰富经验,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如适当放宽入驻企业的审批条件,通过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西部经济开发区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开展加工贸易。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吸引、利用外资和开展加工贸易的能力,还可以引导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思淼.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