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硕士金融论文

硕士金融论文

时间:2022-05-23 08: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硕士金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金融论文

第1篇

1.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强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3.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6.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7.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9.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11.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2.“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14.金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探析——以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1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录取1982年度硕士研究生

16.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17.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18.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9.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2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3.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24.金融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25.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6.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27.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28.金融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29.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生就业分析与探讨 

30. 财经类研究生“三个自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为例

31.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32.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特点的分析

33.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金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35.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6.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37.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8.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3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40.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41.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42.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43.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研究

44.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学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研究

46.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47.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4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50.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54.金融危机下研究生创业的几点思考

55.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56.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生就业机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8.对匈牙利银行改革的考察——刘鸿儒同志在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报告(摘要)

5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0.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调查为例

61.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62.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3.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4.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6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试题

66.金融危机笼罩下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理念、策略与价值借鉴

67.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68.首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金融组)综述

69.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

70.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供求状况研究

71.金融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72.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73.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机下硕士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

75.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7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78.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79.关于金融学科界定的探讨

80.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金融统计学》教材编写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82.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

83.东南亚金融风波与港元联汇制

84.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85.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浅谈应重视金融电教教材建设

87.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88.衍生金融市场的正面经济效应

89.金融危机时医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90.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91.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92.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93.转被动为主动——金融IT人才培养机制当与时俱进

94.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95.新疆与全国金融学课程内容及体系差异分析

96.数理金融研究前沿与公司理财问题探讨

97.知难而上 创新突破 积极调整产业战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98.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之浅见

99.吕家进——结合邮储实际积极做好农村金融创新

100.英语专业硕士金融翻译课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102.一个执著金融梦想的人——记80级校友高飞

103.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

104.在国际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试闯关终结金融职场“七年之痒”

106.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谈——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107.美经济学家认为控制资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机的良方

108.基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金融硕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1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111.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113.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已婚女研究生压力源探析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术学位和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教育部的规定,2009年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逐步减少了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双导师制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对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狭义的“双导师”是指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校内硕士生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外,还要配备一名在实务部门有着充分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充分达到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广义的“双导师”在此之上还包括以科研项目、经济实体等为依托的国内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新型培养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自2011年起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70余名毕业生和100余名在校生。同时,自2011年起,对全部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2013年起,学院对全部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经过对2013和2014两届采取“双导师”制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分析,其现实价值与问题日益显现。

一、“双导师”制的存在现实价值及我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校内导师专注于研究生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从学涯规划、学业指导、论文选题、理论指导等方面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校外导师则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充分抓住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培养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2年的时间内理论水平既得到一个较大空间的增长,又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

在一份针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2014届专业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5.65%的毕业生认为,在他们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校外导师对他们“有一定帮助”或“很有帮助”,仅有4.35%的毕业生认为,校外导师对他们“没有帮助”。

2.反馈并检验校内教学效果,使学校适时调整培养模式,提高培育质量。

问卷结果显示,校外导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以外,还会推荐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定期让学生上交心得体会,或与导师进行实际交流;同时布置科研或学习任务,让学生思考、学习,为论文写好打好基础;学生也会定期向导师汇报,导师就现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校外导师开始涉足或已经承担校内导师的职责,两位导师工作内容相互交叉,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检验校内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以较高的标准完成两位导师在科研和实践不同领域中的要求,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平衡学生科研和实践的关系,这也给研究生本人以及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3.有利于开展校企间合作交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践行人才培养的职责。另一方面,收入较高的金融业一直是学生就业的首选行业之一,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改革在满足市场需求、为北京金融中心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我校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生涯起点。通过与实务部门导师的双向联系,逐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了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桥梁与纽带,达到了两方共赢的效果。其中作为2014年获批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某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及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我校已选派十余名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参观实习,部分学生通过其实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已获得毕业后到该公司工作的机会。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现阶段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随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在取得部分成绩的同时逐步显现出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两位导师之间分工不明确,二者缺乏有效沟通。

上文中提到校外导师开始涉足或已经承担校内导师的职责,两位导师工作内容相互交叉,这一方面确实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检验校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两位导师不同指导理念的碰撞,容易导致沟通不畅,信息失灵的问题,造成研究生在理论上与实践环节的平衡上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金融学院在研究生入学时首先明确,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为学习、科研时间,在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即进入论文选题、起草论文阶段,本阶段的主负责导师为校内导师;进入二年级后,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本阶段的学习;同时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座谈、交流,相互沟通,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式方法,充分保证培养质量。

2.校外导师积极性不高,指导责任目标不明确。

由于校外导师往往是兼职导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较难专注于研究生的培养。甚至部分导师只是挂有导师空名,基本没有具体的指导工作可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聘任校外导师时,也往往注重于导师的头衔,对校外导师的工作责任缺乏明确描述,监管不到位甚至没有对实践导师的监管,这些造成了校外导师形同虚设的现实。

在问卷中“对学院今后在校外导师培养研究生方面的建议”,许多研究生也提到“希望校外导师能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增加见面指导的机会”;“先了解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兴趣与时间是否充分”等建议。学院针对这种情况,从校外导师的遴选、聘任、管理、监督、质量评价等各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导师聘任制度。针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逐年减少或增加指导学生数量,保证培养质量。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共聘请校外导师60余名,全部来自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专家。专业硕士报考分数和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务实改革,将专业硕士教学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知识教育与实践性教学并举,同时研究在“双导师”制下改变实践教学传统上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建多层次

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我校专业硕士教育科学化,充分实现既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6).

[2]刘昱.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7).

[3]姜德刚,杨道宇.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的建设机制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

[4]王昆,任蓓蓓,林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5]赵珊,贾宗璞.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要素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6]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校级教改立项(研究生项目)

?? ? ? s ?Z? ?? =EN-US>

双导师制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对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狭义的“双导师”是指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校内硕士生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外,还要配备一名在实务部门有着充分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充分达到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广义的“双导师”在此之上还包括以科研项目、经济实体等为依托的国内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新型培养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自2011年起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70余名毕业生和100余名在校生。同时,自2011年起,对全部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2013年起,学院对全部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经过对2013和2014两届采取“双导师”制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分析,其现实价值与问题日益显现。

一、“双导师”制的存在现实价值及我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校内导师专注于研究生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从学涯规划、学业指导、论文选题、理论指导等方面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校外导师则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充分抓住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培养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2年的时间内理论水平既得到一个较大空间的增长,又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

在一份针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2014届专业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5.65%的毕业生认为,在他们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校外导师对他们“有一定帮助”或“很有帮助”,仅有4.35%的毕业生认为,校外导师对他们“没有帮助”。

2.反馈并检验校内教学效果,使学校适时调整培养模式,提高培育质量。

问卷结果显示,校外导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以外,还会推荐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定期让学生上交心得体会,或与导师进行实际交流;同时布置科研或学习任务,让学生思考、学习,为论文写好打好基础;学生也会定期向导师汇报,导师就现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校外导师开始涉足或已经承担校内导师的职责,两位导师工作内容相互交叉,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检验校内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以较高的标准完成两位导师在科研和实践不同领域中的要求,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平衡学生科研和实践的关系,这也给研究生本人以及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3.有利于开展校企间合作交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践行人才培养的职责。另一方面,收入较高的金融业一直是学生就业的首选行业之一,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改革在满足市场需求、为北京金融中心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我校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生涯起点。通过与实务部门导师的双向联系,逐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了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桥梁与纽带,达到了两方共赢的效果。其中作为2014年获批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某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及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我校已选派十余名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参观实习,部分学生通过其实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已获得毕业后到该公司工作的机会。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现阶段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随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在取得部分成绩的同时逐步显现出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两位导师之间分工不明确,二者缺乏有效沟通。

上文中提到校外导师开始涉足或已经承担校内导师的职责,两位导师工作内容相互交叉,这一方面确实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检验校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两位导师不同指导理念的碰撞,容易导致沟通不畅,信息失灵的问题,造成研究生在理论上与实践环节的平衡上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金融学院在研究生入学时首先明确,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为学习、科研时间,在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即进入论文选题、起草论文阶段,本阶段的主负责导师为校内导师;进入二年级后,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本阶段的学习;同时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座谈、交流,相互沟通,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式方法,充分保证培养质量。

2.校外导师积极性不高,指导责任目标不明确。

由于校外导师往往是兼职导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较难专注于研究生的培养。甚至部分导师只是挂有导师空名,基本没有具体的指导工作可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聘任校外导师时,也往往注重于导师的头衔,对校外导师的工作责任缺乏明确描述,监管不到位甚至没有对实践导师的监管,这些造成了校外导师形同虚设的现实。

第3篇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图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图像分析手册高级图形分割与图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图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军,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军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8201

1 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1 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1.2 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 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2 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2.2 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3 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2.4 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 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5篇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第6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工作;核对电子版存档工作;印刷版收集分类归类收移交工作

南昌大学各院(系、所、中心)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除了提交学位论文印刷本外,必须向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电子版全文。硕士、博士毕业生提交的论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实习、实践的成果,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成果,而且是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是宝贵的文献资源。今年我校有硕、博士毕业生3170人,均需要在图书馆学位论文资源数据提交电子版论文。

学生前来提交论文时,手里拽着一份胶印好的纸质版论文,一份电子版论文,一份回执单。工作实效要求每3分钟要完成一位前来提交的学生,包括(回执单的核对,纸质版封面内的论文独立性、完整性签字,导师对论文授权认可的签字等)。提交的时间又都在酷暑和寒冬季节,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集中,论文审核步骤繁琐。不管是汗流浃背还是手脚冻僵的酷暑寒冬季节,也不管是由于加班、托班、久看电脑而出现的身体不适等情况,我们在这关键的时刻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做好毕业生的论文收集、审核工作。只有用心工作才能有工作细则的出彩。

1 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细则

1.1 提交内容和要求:全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论文封面,包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号(针对论文内容并非专业的分类号),作者学号(请填写在封面“编号”处),中文、外文题名,论文作者姓名,作者学校、院系、专业,第一导师姓名,第一导师学校、院系,第二导师姓名(没有可不填),第二导师单位(没有可不填),论文提交日期,申请学位类别、级别(如文学硕士或工学博士等);

(2)论文摘要,包括: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外文关键词、外文摘要;

(3)论文正文,包括: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附图等;

(4)电子版要求与印刷版内容(含封面)完全相同;

(5)学位论文的所有内容请存为一个Word2007文件,并将文件名设为:

一级学科+学院+学号+姓名(例如:经融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姓名)。

1.2 网上提交步骤

(1)登录南昌大学图书馆主页( http://)__点击“论文提交”__“进入提交页面”。

(2)请使用学号注册、登录--->密码和学号一直--->(请牢记不随意修改密码)--->点击修改--->去提交我的论文--->摘要可在制作好的文档中粘贴复制--->方便快速填表--->粘贴复制:剪刀的第3个小图标。

(3)学科门类选项以选大类为主--->学科专业在表中选项,打*号的必须填写。

(4)上传的电子文档应去除书脊页并--->且不能有空白页--->正文的页码应与纸质版一致。

(5)上传电子版文档为:PDF格式(word2007全文可转换成PDF格式)--->PDF全文在最上面word全文在下方--->上传完毕后点击提交并存。

(6)PDF转换方法:请使用word2007版本--->点击文件--->输出为PDF--->确定到制定的盘--->输入的文件名与研究生院规定的一致:一级学科+南昌大学+姓名+学号

(例如:金融学+南昌大学+姓名+学号)。

(7)学位论文提交网址:http://210.35.251.204/(仅限校园网使用)。

(8)查询论文审核状态,若未通过审核,根据所给提示修正提交方式,重新提交;若通过审核,则携带好《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将印刷本交至本室。本室将在论文作者所携带《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上签字并盖论文收讫章,博、硕士研究生凭此回执方可办理毕业手续。

(9)学位论文提交审核后,读者可在图书馆主页上查看浏览非加密的论文。

2 审核核对、电子版存档工作

(1)学位论文审核人员必须每天查看是否有新的论文被提交。

(2)将论文全文从FTP服务器上拷贝至电脑本地盘,对照论文全文对所提交题录信息进行核对,并且审核全文是否与纸质版内容、页码一致,图片、公式等是否能正常显示,不得有空白页、修改的标记符号。

(3)对审核合格的予以通过,不合格的给出审核不通过的详细原因,便于学生重新提交。

(4)审核合格并收印刷版后,在论文作者所携带《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上盖论文收讫章。

3 印刷版、电子版收审后的移交工作

(1)印刷版移交为保护论文作者的合法权益,工作人员须将学位论文印刷版按加密与非加密分类移交读者服务部保存,并在封面注明密级(或加密年限)。

(2)印刷版论文按各学院分类、归类,包括同等学力、高师、在职的硕、博士提交的纸质版论文,整理归位后,移交指定的部门供读者查阅。

(3)加密论文另附作者清单。移交人与读者服务部接收人双方签名确认。

(4)南昌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单(回执)保存工作,回执单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导师签字后方可认可,签字盖章后,留研究院、图书馆备案。

(5)电子版保管及其他每年收集的论文电子版存档备份,并由技术部在服务器上备份一份。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80-02

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列出了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划,互联网金融正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者逐步过渡为金融体系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互联网+”是从工业时代的创新1.0到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扩散,本质在于传统行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实际运用的一种形式,凭借其快捷便利、准入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崛起,使大众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方式,无抵押贷款、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多种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阐述。需求方面,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高门槛高手续费,导致了处于长尾理论尾巴上的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或中低收入者长期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外,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因其方便快捷、透明度高、成本低,恰好满足了中小理财投资者的需求。供给方面,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刺激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金融效率,丰富了金融生态。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商业运作模式:一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有中国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易宝支付、拉卡拉等。二是众筹,主要有京东众筹、众筹网、点名时间等,据国内金融市场研究资料显示,从平台的影响力和可靠度方面排名,众筹网综合第一,京东众筹位列第二。三是P2P网贷,常见P2P平台有陆金所、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四是大金融数据,主要有两类,以阿里小额信贷为典型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五是信息化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以“融E购”为代表的金融电商模式、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务电子化模式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六是互联网金融门户,常见的有网贷之家、融360、91金融超市、大童网、安贷客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的基础业务,是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途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本质上具有商业银行存款方面的特点,因而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互联网基金因其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商业银行储户的闲置资金,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形成分流。以余额宝为例,2013年6月上线,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2014年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6.76%,最近也一直维持在2.4%左右,远高于银行活期储蓄。

(二)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具有复杂的征信体系、烦琐的审批过程和较高的手续费用,这也会导致信用记录不完备的小微企业获取贷款十分困难。互联网信贷模式则利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细分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互联网融资的出现分流了对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需求,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带来一定的挑战。互联网融资包含三种主要模式:P2P网贷、众筹融资和电商小贷。以中低端理财市场为主要业务目标的P2P网贷公司,不受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低门槛,低成本,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三年来,网贷运营平台数量增长迅速,从2013年的800家上涨到2015年的2 595家,网贷成交量自2013年的1 058亿上涨到2015年的9 82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828.45%。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也一定会不断加大。

(三)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咨询等。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从而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盈利性,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打破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垄断格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被广泛采用,因其价格较低,操作便捷,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中间业务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如支付宝、财付通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等资金支付服务,也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支付结算功能涉及网络支付、转账、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等多个领域。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对比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

1.资金和客户资源丰富。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几十年来的稳健运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其顺利开展业务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这是近几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一时无法超越的。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自身经济资本实力依然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抗衡。

2.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商业银行拥有更专业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切实履行着稳健经营的理念,确保了客户资金安全性,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好的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仍缺乏规范性和自控力,例如P2P跑路的事件屡见不鲜,整体的风险水平较高,资金安全保障不完善,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违约可能性极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传统主流业务往往需要较高的信用水平和较高的交易费用,重心放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即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上,因而中小企业难以及时获得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搜索技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整合跨地域的分散资源,能满足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实现长尾效应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信息处理分析能力高效。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记录和分析客户消费与商户经营的数据信息,掌握了客户的消费意愿、财产状况、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获取了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而这一信息采集和分析过程,又在互联网上完成,发挥了大数据强大的整合分析能力,从而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这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低廉实现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商业银行想要得到长足发展,下一步就需要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发展的经验,将互联网技术同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调整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客户黏度和忠诚度,突破发展瓶颈。如百度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涉及联名信用卡、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这是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的典例,较好地整合了双方资源。

(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互联网金融通过获取的客户需求信息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自身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弱化了商业银行原有的代销产品经营模式。银行若想要在扭转因互联网金融导致的客户大量流失的局面,就需要依据客户的需求与体验感受开发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通过细分市场,构建客户相关行为数据库,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利润来源。

(三)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面对拥有高端人才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要积极转变发展策略,进行金融创新。在这方面,除了积极引进具备金融营销知识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外,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还要定期对银行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避免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化。只有培育出一支既懂银行金融业务、又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商业银行真正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宜,张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95-299.

[2] 王亚辉.“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65-69.

[3] 黄曼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3-5.

[5] 胡娅妮.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杜国强.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第8篇

1.研究生法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2.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     

3.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    

4.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    

5.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6.中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7.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8.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谈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10.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11.法学研究生诊所式教育探析   

12.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3.对现行法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思考     

14.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的思考    

15.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6.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17.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以实践性教学为视角

18.“三严三宽”育英才——民事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检讨

19.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试论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法学类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2.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3.论法学类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24.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导向与教学方法变革

25.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6.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27.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

28.改革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制度刍议

29.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0.对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反思

31.法学思维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32.论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33.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混合方法)实证研究

34.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35.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

36.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

37.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专题——公司非破产清算中的制约与权衡

38.硕士研究生导师期望值研究——基于法学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期望的调查分析

39.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实践教学的进阶路径

40.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41.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42.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刍议

43.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

44.法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却性因素研究

45.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之检讨——以中日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为中心

46.关于当代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纯粹学术型法律人为视角

47.谈法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

48.未来法学研究生的成功指导之道

49.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50.论法学研究生的讨论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51.法律史、法解释和法释义学——对法学研究生学术路径的一点建议

52.法学研究生的狂与贪

53.法学研究生如何学习和思考

54.国际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实证研究为视角

55.专业设置对法硕(法学)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56.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兼谈法学教学理念之革新

57.如何读法学研究生

58.论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价值序列和创新动力构成的双重视角

59.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

60.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61.医事法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62.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拓展、知识链接与能力提升的探讨

63.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从评估标准切入

64.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比较

65.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和改革方向

66.论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7.浅谈法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筑

68.论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兼论WTO案例教学

6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学问、常识、以及道德

70.学生打工遭遇法律空白--一个法学研究生受骗后的醒悟

71.新形势下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以湖南高校为例

72.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73.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思考——从贝卡利亚学术成功之路谈起

74.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井田之治抑或阡陌交通?

75.关于法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76.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我们的路,我们的未来

77.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如何上课

78.试论司法考试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策

79.法学硕士研究化法律硕士专门化——我国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

80.法学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优势教学法与团队研习法的结合

81.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82.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3.诉讼法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四个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

84.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学知识

85.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86.法学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衡问题研究——基于法律硕士招生的实证考察

87.法律方法课程在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引入——法律思维的视角

88.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8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德国的Seminar

90.法学研究生的时间分配——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91.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92.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93.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日本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视

94.论法学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革新

95.关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96.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

97.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为例

98.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9篇

泛北部湾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其中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中国区域港口则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广西

>>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广西领跑泛北部湾开发 抓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良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 加强北部湾港口建设 推动区域贸易便利化 北部湾经济圈下广西沿海港口的整合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SWOT组合战略分析 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论述北部湾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协同物流在北部湾区域物流的应用研究 东盟媒体关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着力点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泛北部湾背景下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物流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全域旅游视角下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广西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陈文玲:国内物流发展存在四大问题[EB/OL]. http://.cn/xsyj/201203/22/180212.shtml.

[4] 彭汝佳. 我国沿海港口物流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胡大见. 泛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肖绍平.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联盟的构建与策略研究[J]. 特区经济. 2011(9):20-22.

第10篇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1.引言

从2001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50万,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客观讲,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强校、强国,是整个研究生体系设立的初衷及目的。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出现了生师比过高、学校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及能力,如何使导师的培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2.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录取名单的确定等,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3]这种研究生招生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选拔创新人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将以国内某所“211工程”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情报学、金融学、会计学、图书馆六大专业,也是此次研究样本的所学专业。资料为2005―2007级硕士研究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2005-2007年的录取人数分别为85、89、90,共计268个样本,呈历年增长态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生源基本情况、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完成毕业论文情况、毕业去向选择。并且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数符合软件要求的最少样本数,结果有效。

3.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3.1研究假设

3.1.1研究生生源情况

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使研究生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考生来源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教师、中等教育教师、国家公务员、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人员。[4]而且,应届本科生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说明由于本科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加上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影响生源质量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多,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变得复杂。

本次研究对于样本的生源情况,主要划为两类:应届本科生与往届本科生。根据资料显示,该校的往届本科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05年为8人,占录取总人数85的9.41%;2006年为11人,占总人数89的12.36%;2007年为15人,占总人数90的16.67%。

依照传统认为,应届本科生由于学习氛围环境较好,在研究生录取人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现时代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往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回到校园。所以,往届本科生的大批“回归”不得不引起重视。在这些往届本科生中,他们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又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

根据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H1:研究生生源情况与学位课成绩显著正相关。

H2: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论文完成显著正相关。

H3:研究生生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2学位课成绩情况

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课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5]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不仅是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而且是在复杂深入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激发有意义的学习动机,发挥潜在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辩证地、全方位地分析与探索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知识。

研究生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种,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得研究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课的设立,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硕士研究生真正达到“在本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目的。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每个专业设立的学位课也不同,必须符合本学科方向发展要求。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校学习期间,修读的学位课课程的学分不低于1分。

本次研究将在校期间学位课成绩情况,根据其最后的得分分为:优(85―100分)、良(80―84分)、及格(75―79分)、不及格(75分以下)。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学位课成绩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3毕业论文完成情况

撰写毕业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创新性见解,毕业论文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或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质量,既关注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强调其科研实践能力,着力造就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次研究将完成毕业论文情况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学位论文的质量,除了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密切相关外,还与研究生生源素质如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否肯付出创造性劳动等有关。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假设:

H5: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与毕业去向显著正相关。

3.1.4毕业去向选择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一般可分为两种:继续深造和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在择业理想、动机和标准等方面愈来愈趋向合理和成熟,摆脱了最初的冲动而步入理想的轨道。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个人意识、主体意识不断优化,他们往往都会选择既体现知识价值,又有丰厚经济回报,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岗位,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行业选择与地区选择,毕业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爱好兴趣,对自己今后的毕业去向作出慎重的选择。

本次研究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分为五种:(1)深造―读博;(2)机关和事业单位;(3)高校和科研院所;(4)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等;(5)其他。

3.2理论框架

本次研究运用的是SPSS13.0的路径分析方法,根据已有的样本数据,建立一个可以检验的概念模型,如图1的模型。

图1 就业情况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4.研究方法

4.1数据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一致性信度。一般情况下,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5即可接受。经过SPSS统计软件信度分析,各变量的α值都在0.65以上(见表1),表明整个样本一致性较好,所获得的数据可信度很高。

表1 Cronbach α系数

4.2研究结果

对假设模型进行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路径系数可知,5个假设,全部得到了验证。

表2 路径分析结果

注:表中*表示p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位课成绩、毕业论文的完成和毕业之后的去向都有较强的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来源情况,根据其自身特点,导师为其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以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完成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有一部分的学生在上研之前是工作过了的,部分用人单位也注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具备更多的工作经历,也是求职的一项法宝。很多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研究生,除了在年龄方面具备优势外,并不被用人单位看好。

而生源情况、学位课成绩情况和毕业论文情况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有着较强影响。学生要认识到,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术钻研精神对于以后的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一些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很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些致力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要特别发展学术科研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企业一般更注重的是毕业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那些致力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学生应当具有从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研究、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够在未来胜任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J].江苏高教,2006,(1):5-7.

[2]钱云光.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109-112.

[3]谭鹤群等.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S1):162-165.

第11篇

关键词:行为财务;股利支付;行为分析

一、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体系及核心理论

(一)认知偏差――对理性经济人的挑战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是投资者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许多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行为常表现为非理性。当股价下跌时,在损失确定与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厌恶后悔的心理发生作用,促使投资者拒绝立即兑现从而避免出现亏损;当股价上扬,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损失厌恶心理促使投资者过早抛售股票以规避风险。

(二)决策科学――对财务假设前提的挑战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在“心理账户”中,既有收入也有成本。投资者对自己的三类收入有着不同的态度,如不愿意花掉未来收入,对与薪金收入却比较乐意提前花掉,即使二者都是课确定收到的。

(三)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共性与个性的挑战

认知的系统偏差、信息瀑布、羊群行为的存在促使投资个人盲目从众,失去理性。股市中,股民盲目跟庄促使庄家炒作、坑害小股民的现象成为可能。模仿他人行为有时是无意识的,但处在群体中的人们相互影响模仿,从众让人们感到自己行为的安全感,却失去行为的理性。

二、我国股利分配现状

(一)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表1 200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表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2000年间,连续四年分配红利的公司仅为上市公司总数的4.5%;在此期间,仅有7.44%的上市公司能够连续三年分配红利。在这仅有的7.44%的企业中,派现数额在各年度间的波动性也较大。在近三年(2008至2010)中未分配股利的公司比率呈上升趋势。诚然,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但综合来看,股利分配的波动性较大,缺乏连续性。

(二)股利分配行为规范性差

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法律正处于完善时期,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还很不够,股民只好用脚投票。一股独大的中国企业制度下,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中小股东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通常束手无策。发不发股利、怎样发股利多有控股股东说了算。因此上市圈钱的现象屡禁不止,刚上市就发现金股利置中小股民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于不顾的情况也很常见。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股利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偏好现金股利的行为分析

(1)大股东的利他行为

很多公司上市之初都进行资产重组,大股东将优质资产单独拿出来包装上市,而大股东自己却承担了其他不良资产和其带来的损失,大股东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人性善良,而是大股东想从上市公司未来收益中分红,以获取收益。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大股东发现要实现利己目标必须以实现部分利他目标为条件,从而产生利他动机。

(2)无效重复利用投资者的投资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股,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国家财产。但作为一个机构而非个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监管国有股的管理层。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些管理层拿着股民、国家的资金无效投资、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是严重。并且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促使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短期行为严重。短线投资股民当然更希望是发放现金股利,因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现金股利多多益善。

(二)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股利的行为分析

由于国有股股东和控股公司存在的多重委托关系,使得股东对公司的监管控制能力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发放股票股利既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又可以避免现金的流出企业。现金股利发放后,企业经营者为投资必须举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为规避风险会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股票股利却不存在这种情况,拥有较多可支配的资金,经营者可以依据自己意愿投资;发行股票股利可以稀释每股盈余,调整股东权益内部结构,谋取私利。

四、解决路径探析

(一)投资者避免从众心理,理性审慎投资

在科学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投资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尽量避免受到周围人群的心理和气氛的影响。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投资回报,克服投机投资、一夜暴富的心理。

(二)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完善政策机制,鼓励机构投资者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散户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大都缺乏专业知识,在做投资选择时比较盲目,容易受到噪音交易者的影响,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和投机心态,这无疑为市场非理性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发展理性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向理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者树立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适度分配现金股利

股东拿出优质资产创立上市公司的目的是财富的增加,管理者在股利政策制定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上市公司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促进市场理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给投资者以回报,这样才能避免炒作,股利长线持有。公司持续稳定的发放现金股利,说明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和较好的盈利能力,纠正投资者的投机心态,引导投资者从投机投资走向价值投资,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辽河油田财务处;辽宁;盘锦;124008)

参考文献

[1] 姬海华,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在公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 付磊,陈杰.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财会之友.2005.

[3] 闵志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股利行为理论分析.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4] 许.基于行为财务理论基础上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 朱媛.基于行为股利理论的股利政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6] 黄永波.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第12篇

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项目管理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探究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现有研究热点领

域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主题,并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项目管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

文;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华罗庚最早将项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计划技术引进国内,并命名为“统筹法”,自此拉开了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与应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进一步促进

了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这一时期,我国的项目管理主要处于理

论方法学习与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所建设的云南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和项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随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

枢纽建设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者开始着手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学术性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截至2000年,委员会总共

开过3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3]?由该委员会组织构建的《中国项目管理

知识体系》?内部发行的《项目管理》刊物以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对我

国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国内高等院

校和机构则成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高校开始设立项目

管理专业,将其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各

层次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全国具有项目管理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有97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大推动了我国项目管

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项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5-7]?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个人的视

角出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相比之下,陆绍凯统计了《国际项目管理学报》和中国优秀博

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性论文,分析了从1999-2003年间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主题和应用行业领域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

可视化网络图谱,在保证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热点领域和新兴领

域及其主要主题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借此

为未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我国项目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

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名称=项目管理”?“时间=不限~

2012年”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7 344篇

?

尽管存在数据库数据不全的情况,但现有数据能够代表项目管理研究学位论文整体数量分布

情况和研究方向?其中,项目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说明该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

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从各年论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看,2005年的论文数量最少,2006-2009年间论文数量出现骤增

,于2009年达到最大量,随后几年论文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断,自2005年开始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

势?

按各院校论文总数对学位论文的产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排名前20的高产院校论文数量共占

文献数据总量的90.1%,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结合各院校背景和发展实际来看,论文产量

较高的院校通常开设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专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

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论文数量占20所院校总量的65.9%,说明项目管理虽然属于管理

科学,但与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项目实践联系紧密?

2 研究分析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项目

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对象,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

析,在探究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领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揭示我国项目管理理论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热点领域概况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共现频次在100以上

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项目管理”的共现频次虽然最高(1 431次),但对于揭示

本专业的研究主题作用较小,因此以下主要对其余1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具体频次如图3所示?

14个关键词共现频次合计2 540次,占除“项目管理”以外关键词总共现频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这14个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可代表当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热点领域?对14个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项目管理”领域

中主要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项目风险管理”5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群组,即5个热点领域?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群组

的共现频次及所含关键词节点数量最多,这表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极

大关注?

在选定的阈值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及热点领域分布,如图4所示?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各节

点的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心度数值在0.07以上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产项目(0.09)”?“项目管理(0.07)”?“风

险分析(0.07)”和“经济评价(0.07)”?结合各群组间网络关系分析发现,6个高中

心度共现关键词相互联结,形成以“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

——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依次排序的连接链,将“项目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

“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4个群组联系在一起?而“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进度

管理”群组分别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成本管理”两群组与其他群组联结?这表明不

同热点领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通常涵盖了

项目管理中某几个领域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2.2 项目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依据各共现节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聚类,以TF*IDF算法抽

取每个聚类的主题标识词[9]?对各热点主题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论文

研究主题的聚类17个?其中,9个聚类的热点主题包含于5个热点领域中,另有8个聚类属于

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反映了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1 热点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再次证实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即“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

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热点研究领域?结合高频共现关键词和聚类结果,探究五个热点领域的热点主题,具体内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类分析的热点和新兴领域及

①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

”以及“层次分析法”,共现频次共计548次,这说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成了项目风

险管理的热点主题?同时,聚类结果显示国际项目成为风险管理新的研究对象,这体现了项

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境内开展的国际项目逐

渐增加?这些国际项目通常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的技术更加多样化,更多地采用国

际化标准和规范?项目实施者不仅要应对较为传统的项目风险,还要考虑许多新的风险因素

,如政治?环境等,这给项目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说,项目

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及应对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显著;

②“质量控制”的共现频次为173次,说明“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以质量的监控为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项目是一

次性的任务,但项目的交付物通常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创造经济价值?项目成果质量

的可持续性对于之后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

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项目中,可持续性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不仅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更要关注项目的后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项目后评

价体系和方法,来衡量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在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主题;

③高频共现关键词统计显示,项目进度的监控问题受到“项目进度管理”领域的重视?聚类

分析则发现,近年来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控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与我国经

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加大

了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各地纷纷筹备并实施大中型建筑工程类项目?而在建筑工程类项目实

践中,由于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条件,资源需求,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方协调等因

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进度失控问题[11],这对项目成本?质量?收益等方面都

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有着重要的

实践意义;

④“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以“成本控制”(共现频次182)为热点,尤其是有关项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对复杂性不断提高的

项目及环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单纯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强调目标成本,往往无法

有效满足项目的多方面需求?为了弥补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项目成本管理”领域引入了

“价值工程”理念?价值工程能够综合考虑功能与经济要求,在保证达成项目必要目标的同

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如何将价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应用于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达成项目的必要目标,实现成本降低与功能最佳的统一,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⑤“可行性研究”领域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

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煤炭为主要来源的能源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快速增长

的需求,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状态,清洁能源项

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此类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

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在项目投产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项目成果的持续运营成为

该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2.2.2 新兴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兴领域,即“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多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处于起

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所以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组或领域,但新兴

领域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团队运作方式来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

?项目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而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来

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成就动机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高?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等特征

,这给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团队建设?成员管理等“项目团队管理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②“项目知识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项目活动的

展开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专业性的知识以支持项目,同时还会创造出大量新知识,这些知

识成为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于

知识的积累转化重视不足?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没有进行完整的传递等[12],这阻

碍了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因此,培养项目团队学习?创新

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等相关主题成为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内容;

③“多项目管理”领域主要涉及企业的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需要同

时开展多个项目?由于财力?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满足各项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对各

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利用?通过多个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协调,不仅能达成各

项目自身的目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因此,多个项目间的协调问题成为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主题;

④“项目管理模式”领域主要探讨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建造——运营——移交?项目承包和设计——采购——建造等,

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以期应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过分强调技术性?对项目过程的割裂等?为了实现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动态联

盟”的思想被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联盟各方的核心竞争优势

,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动态联盟项目管理

模式的构建?管理与应用成为该领域的新兴主题?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的热点和新兴领域现状,对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特征总结如下?

3.1 选题方向较为多元,研究内容丰富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5个项目管理问题为热点研究

领域,并通过融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促进各热点领域发展与完善?从风险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到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价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

转变,都表明了5个热点领域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3.2 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主要形成了4个新兴领域?其中,在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过

程中,形成了“项目知识管理”;“项目团队管理”则体现了项目管理从硬因素转向对软因

素的关注[13];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扩展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

果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3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国际项目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紧跟时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0,(3):65-69

.

[2]骆,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3]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12-21

4.

[4]陆绍凯.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2):59-62.

[6]应尚军,王炎.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1-133.

[7]刘莉.论现代项目管理的四大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

[8]朱彩萍.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刘凤楼.我国的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展望[J].商场现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发电公司2×330MW扩建工程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2]朱方伟,王昭.基于流程导向的创意服务企业知识管理个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