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投资论文

教育投资论文

时间:2022-03-26 06:0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投资论文

第1篇

一、理想化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概述

(一)企业和社会投资与负担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我国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频繁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不良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不付任何费用就可择优获得人才时常发生,这从实际上来说违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受益者付费原则。但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通体来看企业主要是通过政府缴纳税款来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分担教育的成本也不是根据企业接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来确定。虽然社会和企业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目前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它们在高等教育的成本中的比例来说仍然显得微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分担教育成本。

(二)高校自身投资与负担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由于收入的减少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导致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恶化的不断升级。因此,一些高校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而不得不以贷款等非常规性的筹资渠道来筹措教育成本,致使部分高校的债务不断积累,导致贷款的规模远远超出高校自身的偿还范围。又由于大量的社会职能在高等学校中的穿插,例如学生食堂、医疗保险、职工退休金、学生的医疗及安全事故等一系列费用,由于这些费用没有确定的分担对象和分担目标,高校也不能全额分担下来,从而导致一些高等学校承担了的成本开支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建议

(一)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国家不仅应当把高等教育投资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来对待,还要确保一定时期内国家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重要引导地位,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投入,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用为辅”的规定,充分落实国家《教育法》制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总体变化,同时各级财必须加大对财政的投资作用和力度,在财政投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尽量保持高等教育在扩招后有所提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预防手段,从而保证我国的教育总经费占GDP的4%左右,确保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占到GDP的1%以上。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扶持弱势群体的办法。同时,必须加强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在政策上要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和帮助,增加对弱势人群的捐助力度。

(二)制定合理的个人分担标准定价模型著名教育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认为,教育相当于是一种对人的长远投资,而个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和载体,必须分担教育所带来的成本和费用。这种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接受教育的个人不仅仅要分担高教成本,而且应该基于所受教育质量不同(主要是学校差别、专业差别、培养层次差别)从而使高教成本的付出不同。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以下具体的学费标准构建模型:前提假设:市场的自由竞争;各专业成本能够科学地计算总公式:某学校某专业平均学费=学费成本比×专业平均培养成本×专业差别调整系数×学校差别调整系数×培养层次调节系数。

(三)社会企业加强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投入第一,加大对高校理想化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使社会意识到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第二,社会各慈善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原有资助群体不变的基础上,多拉赞助,多跑单位,通过大型媒体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明星校友情感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加捐资助教的筹资金额;第三,高校应设立高校发展办公室,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动员各大院校毕业的新老同学,事业有成者为母校捐助,做好接受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工作。第四,政府需要以各种政策来鼓励单位、个人捐赠等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制度,同时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给捐款人,在捐款人与学校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四)提升高校自身管理服务的实力高校必须提高学校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优势和筹码,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学校优势专业与学科的重点培养,打造高校独有的特色和品牌,积极向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在提高学校产权的结构效益的同时增加学校科研服务、办学收入、科研成果的进步。有效利用高科技项目研发及其高额回报率的优势,从而达到吸引社会风险资本对高等学校进行风险投资的目的。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和合理合作,通过相互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校办产业的积极发展,健全和完善我国教育事业制度的发展。

作者:李新凯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

第2篇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作,不仅需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素养,善于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输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更是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将左右我国新历史使命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教事业则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目前高教经费不仅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因此,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备与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交换的法人地位,高校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也就是提供了劳动,接受其劳动的部门以及个人会因此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们之间可用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为准绳进行等价交换,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劳动成果与社会不同的部门、单位以及人员进行交换获取经费,这就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投资体制的性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主与多”的性质与内涵

各个渠道的性质和它们的职、权、利是不同的,具体说来:

(1)政府拨款为主--主渠道。“为主”的含意,应该是指政府的拨款投资在整个国家高教经费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主要部份。它反映在办学体制上则体现为高校是公办为主,非分办为辅;反映在公办大学的经费投入中,应该是国家政府的拨款投入为主,当然在这个为主的投资中除政府直接拨款外也应包括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的、政策的以及法律的手段支持高教的间接性投入(如免税等)的部分。

由于政府拨款为主渠道,因此政府不仅通过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资的主体地位来调控影响高等教育的行为以保证办学方向、教育方针贯彻等的实现,最终就是确保教育的行为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主渠道之外,辅之以其他多种渠道,它们是:

(2)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在明确主渠道--国家担负一定的培养费用的条件下,可以实行“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这是因为受教育者--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增加了知识,获得了本领,提高了能力,从而可以使自己增值,他将在未来的工作劳动实践中可获得高的报酬,因而他在学校中消耗的教育培养劳动不能无偿占有,应给予一定的补偿,所以就应缴纳相应的费用。由于学生交了费,相应学生应具有有关的自,如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自,毕业后选择职业、工作岗位的自等;另外也可由用人单位以设立奖学金,或直接支付培养费等形式来支持所培养的学生,用人部门有权要求他们首先到该单位服务工作。

关于收费标准,原则上应根据学校为学生所创造的“经济性价值”的部分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但具体操作上则应随着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逐步到位,目前只能按照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当前社会实际承受能力来决定,当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其收费标准可以不同。

(3)社会服务的收入。社会服务的收入主要指,在学校和地方、企业之间进行不同功能的优势互补的经济活动中的收入,主要包括:为地方或地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和支援地方、企业办学;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合办联营生产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这些活动是以学校一方为服务主体与以地方、企业一方为投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双向选择各自所追求的最优发展的目标作为合作基础。在过去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服务一般是无偿的服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有偿服务。学校以服务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由此学校可以获取相应的经费收入。当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下,本着“服务”与“依靠”的精神,应该是相待以诚,相处以信,公平对等,互惠互利,决不能损害联系对方的利益。

(4)承接国家、地方政府或部门的科研课题任务的收入。这就是学校承接纵向课题所得的经费,这方面的课题任务一般都是国家政府部门有关国计民生较为重要的项目,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重大的任务。这里的经费投入,其投资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当然这些课题任务的得到,是依靠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成就,通过竞争而争取到的。但这里的利益分配,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虽然课题经费要考虑成果的价值,但更多的是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成本消耗的需要来考虑经费的拨款,这不仅因为在主渠道拨款中有拨给学校的科研事业经费,更因为这是国家任务,它将影响国家的全局利益,学校也有义务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5)校办产业的收入。从直观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投资主体是校办产业,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经费投资者,它所要的权则是要求学校给予有关学校的资产的租赁权,要求学校给予学校的科技成果的转让权和校办产业的自主经营权。而最终利益的分配,实质上将按股份制的原则,学校作为校产、技术等入股的股额分取利润和国家给予校办产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所得的经费收入。校办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则与社会上一般企业一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从本质上看,校办产业渠道的经费收入是学校的自我投资。

(6)国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原则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及国外的资助和捐赠。

这一渠道的投资主体,当然就是捐资或集资的单位和个人。从现实来说,学校将无偿地接受他们的投入,他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选择权,或用于校园建设,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发展基金,或捐赠设备等。他们这么做或是出于慈善的愿望,要扩大他们的影响“扬其名”;或则出于对母校报答养育之恩;或则是因为学校为他们作了贡献给予进一步的报答和鼓励等等。但这方面的经费收入,对学校来说是随机的,很不稳定的,是无法预计的,所以是一种机遇性收入,当然它与学校的历史声望影响有很大关系。

(7)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开办教育储蓄和贷学金来支持教育经费。这是国家政府给予教育的一种优惠政策,教育系统可举办金融机构,以融通资金。对学校来说,可以举办校内银行,开展集资、贷款等金融活动为教学、科研、基建、产业等融通资金。这将有助于教育资金的筹措。该渠道的经费来源可以理解为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性投入。

从以上对筹措教育经费的各个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就是投资主体的变革和改变对投资客体--学校的无偿为有偿,即从由国家政府--元化投资主体改变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它包括政府(含地方政府)、受教育者(受益者学生及其家长)、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包括海外人士)以及学校自身。不同的投资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通过不同渠道,对投资客体--学校进行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他们的投入力度是很不一样的。

2.各个投资渠道之间的关系

在各个投资主体之间有主有从,在主渠道之外其他各个投资渠道之间,他们的投入也不是一样的,但应该有个合适的比例,而目前的情况则尚无较为规范性的界定。以我校1993年度经费收入为例,全年收入经费共14922.3万元,其中国家政府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科研事业费、基建费)4671.03万元,占总经费的31%,学生收费835万元,占总经费的6%,社会服务收入2396万元,占总经费的16%,纵向课题费收入4236万元,占总经费的28%,校办产业经费收入580万元,占总经费的4%,捐资收入180万元,占总经费的1.3%,信贷收入413万元,占总经费的2.8%。由上述统计分析可知,主渠道只占了31%,而纵向课题费和社会服务费收入所占比重较高,达44%;其次是学生收费、校办产业收入、信贷收入及捐赠,但他们的比重都较低。这表明目前政府拨款并不占主要份额,其它各渠道的比例较悬殊,而1993年我校累计财政赤字达5000万。为此,作为国家政府主渠道的投入要有较大增加才能真正成为“为主”的地位,其他有关渠道的经费投入也需要提高比例,适当调整关系,才能弥补学校财政赤字。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的经费收入情况如何呢?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1989-1990年获得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资助占其总经费的69.3%,英国牛津大学1989-1990年度获政府资助占其总经费的50%以上,而公立大学一般获政府资助平均在40%以上;学费的收入有高有低,如伯克利大学学费收入占总经费的11.7%,耶鲁大学学费收入占总经费的24%;服务收入一般占总经费的22%;校产收入占总经费的3%-10%;捐赠收入占公立学校经常性收入的7%。上述国外学校经费收入的比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类比,但可参考。

三、关键在于落实到位

新的高教投资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规律,它为增加高教经费的投入,保证高教经费有着稳定可靠的来源,带来了希望,开辟了良好的前景,令人鼓舞。但环顾目前的现实情况则仍然令人忧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而实际上只是处于“略战”地位的境地,只顾上经济项目,建楼堂馆所,搞开发区等,却舍不得投资教育,甚至出现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状况,而学校教育经费由于物价上涨,实际办学经费连续几年负增长;教师待遇偏低长期未获解决,近年来教师流失量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不稳;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和老化及实践环节经费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办学难以为继;某些政策性措施出台,事实上限制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投资水平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而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的基本需要,如此等等的现实情况和问题仍然困扰着高等教育。因此,现在的问题在于真正贯彻落实新的高教投资体制,使其切实到位、兑现。为此,针对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加速新投资体制的实现。

1.首先要思想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必须从思想深层次上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应充分认识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教育投资已为世界各国历史所证明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考虑教育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一重要指示。

2.切实保证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就是要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中,尤其在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必须确保教育经费按不变价格计算有必要的、稳定的和不断增长的来源,从而落实《纲要》规定的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和“八五”期间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全国平均不低于15%的目标。

第3篇

参考文献是帮助作者提升论文写作质量和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是帮助读者把论文作者的观点和引用的学术观点更好的区分开来,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采编的谈判技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谈判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晓林.推销技巧与礼仪课程的教学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B12):71-73.

[2]崔平.推销技术与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16-16.

[3]雷海艳.浅谈“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的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9(8):51-52.

[4]唐莉莉.情景教学在《推销技巧》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3:113-113.

[5]崔玉华.推销技巧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1):51-53.

[6]易明霞.推销技巧实践性教学浅析[J].当代经济,2007,06x:131-132.

谈判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丹.模糊性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约翰·吉本斯.法律语言学导论[M].程朝阳,毛凤凡,秦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1.

[3]X·M·弗拉斯科纳,H·李·赫瑟林顿.法律职业就是谈判[M].高如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尹桂凤.投资审计现状及面临困难的探讨[J].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2).

[5]吕毅,李文化.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问题的法律思考[J].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2008,(08).

谈判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1]高媛媛.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王雅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构想[J].南方金融,2012,(11):4-9.

[3]周军.大型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拓展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4.

[4]韩凤荣、刘克敬、陈宝启.对外经济贸易谈判[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

[5]刘向丽主编.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何光明.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J].英语自学,2006(5)

第4篇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立负担转变为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共同负担,即由政府、个人等共同负担高等教育经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学杂费为800元左右。其后几年,高等教育收费涨幅很大,到2004年,全国高校生均学杂费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这种大幅度上涨的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高校向家长或学生收费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够带来个人收益。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带来多少收益?目前个人承担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否能够弥补个人成本?

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2005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上大学真的有用吗?。要解决这个疑问,也必须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

本文将在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拟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也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就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资源。它主要包含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学费以及学杂费(包括住宿费)、交通通讯费、书籍文具费以及由上学带来的其他任何额外生活支出。但在个人支出的费用中,奖学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学金必须从个人成本中扣除,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购买资源力量的转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资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

接下来将以一个案例来说明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的,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资的个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这一部分将首先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一般关系,再具体介绍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大学本科教育的接受者还可以获得种种货币以外的好处。具体表现有:获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受教育者个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在企业当中,对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鉴企业当中的财务评价方法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简单介绍四种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益的测度方法,分别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数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这里主要引用上海财经大学于2001年暑假进行的两次调查结果中的数据,对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

四、计划安排

2

参考文献

[1] 杨林.就业还是就学家庭因素对毕业生选择影响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龙.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人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50-52

[3] 冯梅,马宁莉.基于成本收益数学模型的个人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1-63

[4] 赵海利.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J].财经论丛, 2003(1):43-47

[5] 张屈征,曾乐元,王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及其成本收益关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计量方法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96-100

[7]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报告,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实证研究[J],2002

[8] 于谨凯 单春红.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显琪 宋小敏.从个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54-57

[10] 曾建权.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1(1):14-16

[11] 胡玲琳.关于教育收费与个人教育投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瑶.洪荧教育投资收益率计量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1998(2):54-58

[13] 赖德胜.中国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资料,1997(9):28-29

[14]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资本[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诺依编著,闵维方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维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3-162

[21] 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驾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4:71-79

[24] 国家统计局编.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5] 毛樟龙.《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15-20

[26] 李宏艳.《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6-24

3

[27] 龙舟.《中国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13-24

[29] 徐爱萍.《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31-42

[30] 罗刚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资为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收益法开题报告篇二 学位级别:博士 硕士 ■工程硕士

学 号: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名称: 项目管理

所在学院: 经管学院 开题报告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况及报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写,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为5号宋体、单倍行间距排版,A4纸双面打印装订。

开题报告评价部分分别由指导教师及专家组书写。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一周之内将报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学秘书处。

一、基本情况

报 告 正 文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航空运输服务企业逐渐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后勤基建领域的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日益凸现出其对公司发展运营的重要性。就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来讲,为满足庞大的行政人员办公和空勤人员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需求,究竟是购买、租用、还是投资新建写字楼、住宿酒店,是摆在经营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即将通过规划的大背景前提下,这笔基础设施投资因其数额较大,考虑其在时间价值上与企业发展存在的的函数关系变得非常有意义。如果该项投资测算得准确、宏观控制得高效,不仅会因办公和餐饮住宿场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给企业带来后勤费用的节省,而且也会因固定资产的升值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中,企业希望能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测算出合理的办公和餐饮住宿使用需求,依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措施来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运用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逻辑关系,采取资金时间价值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构建科学的项目投资模型,并通过项目施工前预控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项目建设投资目标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内容对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的基建项目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1)有利于确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按公司发展需求完成任务,避免投资浪费。通过对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在投资控制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投资按计划进行,从而确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为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控制上的应用可以实现公司对自用基建投资的组合与合理优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从侧面降低项目建筑成本,实现成本目标,完成决策阶段、乃至整个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测算与控制研究,总结项目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同类型工程相关管理经验,并且通过运筹学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时间的线性模型,将企业由服务效益型向综合管理技术型转变,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资,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为35% - 75% , 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见, 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既是项目投

[1-2]资的首要环节, 也是影响建设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成熟市场,投资者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销售比较法、总租金乘数法、直接资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贴现现金流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其中直接资本

[3-4]化法和贴现现金流法是国际成熟房地产市场(如美国)普遍采用的。而国外工程建设领域进行投资

决策比较权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项目从拟建开始到项目报废终结全部生命周期内总的周期成本最小为评判标准,从各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项目决策。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

成本(使用成本) 费用, 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8]国内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主要采取财务评价的方法与原理。财务评价方法是应用资金时间

价值原理,采用折现方式,把建设期总造价和未来运营期总成本按预先确定的折现率换算成当期的

[9]投入资金,再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 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会计制

度、税收法规和价格体系下, 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报表和计算评价指标, 进行财

[10-11]务能力分析, 据此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财务评价时涉及的基础数据很多。 按其

作用分为计算用数据和参数以及判别(基准) 参数。计算用数据和参数又分为初级数据和派生数据

[12-14]。初级数据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定或由相关人员提供的。如产品产量、人员工资、折旧及各种费用、各种汇率、利率等。判别参数是用于判别项目效益是否满足要求的基准参数,如基准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基准投资利润率等。这类基准参数决定着项目效益的判断, 是项目取

[15-18]舍的依据。就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来说,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将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理论、方法的变化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金流贴现(DCF) 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树和Monte Carlo 模拟方法,我们称之为传统的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方法;第二阶段是随着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并由Myers(1977)首次将其用于实物投资决策而形成的实物期

[19-20]权方法; 第三阶段为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 对包含

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方法, 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其基本依据是扩展的净现值最大化, 考虑竞争性企业的行为后, 投资项目价值将下降, 不确定条件下竞争的投资项目价值可以表示为: 投资项目价值= 传统净现值+ 实物期权价值- 竞争的影响。影响投资项目价值的因素主要有3 个: 项目未来收入的现金流( NPV) , 投资机会的价值( 即所说的实物期权的价值) , 竞争者之间的交互博弈作用对项

[21-22]目投资价值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投资决策的分析已经逐步向综合性、动态化发

展。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陈武于2011年在企业投资决策方法中就运用了四维决策框架体系。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中,四个维度分别为投资项目的特征、市场竞争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23-24]企业自身的特征。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 首先项目本身必须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目

标; 其次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能够有效地容纳该投资项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再次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允许项目的实施和存在, 最后它还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同时企业自身还必须具备相应

[25-26]的投资实力。只有在这些条件依次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要求。

对民航机场区域而言,它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航空运输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场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根据国外统计, 投资于民用机场建设, 机场本身的经济效

[27-29]益和社会效益之比至少为1:10,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数。因此,

[30]在机场区域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上,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民经济分析和社会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属于民航机场区域总图规划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开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办公和后勤住宿场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内,每年的租赁综合成本约1400万元。在北京市正在规划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将迁建的大背景下,新兴的航空公司面对着投资额巨大的基础设施究竟是该继续租赁、去购买还是新建的决策问题。针对此问题,以上投资决策测算方式要么过于宏观,要么是仅着重讨论客观的工程经济和财务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的主观因素。本文在时间价值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决策论对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主观意见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5-7]

2、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研究内容:

(1)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当前公司发展预测、项目需求测算进行阐述,为本论文

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分析: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决策阶段可能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为该工程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3)项目投资收益的分析: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的收益测算,采取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和运筹学决策论,提供了可供比较的收益测算。

(4)项目投资计划的控制管理: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项目投资控制中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原则。

研究目标:

(1)根据使用需求测算,探讨项目在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对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分析和管控。

(2)通过对项目投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现代航空企业自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控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案例。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决策。

(2)运用精细化管控思想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该工程项目投资方向进行测算,并运用运筹学相关理论进行优化。

(3)针对该工程投资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项目投资有效管控。 技术路线图如下:

第5篇

■自由发言

彭旭

在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与各路专家的纷纷将矛头指向高校科研。中科院政策所的专家说:“高校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过关,项目评审几乎是给钱‘走过场’。”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将近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科研机构以高校为主力军,但观高校科研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投入经费,却只换来论文,高校科研机构俨然沦为了论文机器?究其原因,与中国科研体制中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有莫大干系。

据悉,在中国,不少人搞科研项目就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数,因为SCI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国家的科研经费支出与评价体系将发表国际科研论文作为一项关键指标,多评级容易,获得科研经费也变得简单,难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都对在国际上趋之若鹜。

我想起前些天“中国教育部宣布中国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的新闻,新闻称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各种论文数量排名第五,故科研能力也排名第五。原来在我国的科研界是这么定义科研能力的:科研实力由论文支撑。如此定义科研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论文再多而不运用于实际,其意义又有多大呢?

要想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只出论文不出生产力的局面,只有将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利益从论文身上转移到科学应用上来,才能避免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沦为论文机器,中国的高校科研事业才有希望。

第6篇

一、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原指食物的腐朽、变坏,后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层面。学术腐败属于文化体系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人们关注。学术腐败是指论文造假、、抄袭、剽窃别人的观点、拿钱等,从中说明学术腐败不利于学术职业道德的发展,学术职业道德腐败则会导致人们对教育漠话,因此不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一)社会环境对学术腐败起着重要影响

学术腐败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高校作为文化的前言,有着先进的理念,奋发向上、艰苦专一的学术探索精神,本是知识分子寻求真理的净土,却也无法抵挡腐朽思想的侵蚀,导致学术腐败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滋生。官本位思想在学术领域蔓延,使高校很多优秀学者,在学术领域里获得成功之后,变开始追求物质利益及对权力的追求,学校会给予优秀老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突显对人才的重视,而学者对这样的物质奖励也认可。因为利于副教、教授的评比,这相当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干部的头衔和荣誉又与其待遇、奖金、分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导致官本思想的产生,甚至为做官而放弃理想,放弃原则,通过各种学术不端手段获取权利和职业荣誉。如,2010年3月21日,西安交大的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结果被取消教授职务,解除教授聘用合同。从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利用文化的发展,道德素养的提高,社会的前进,对个人而言影响个人的发展。

(二)高校体制的不合理性导致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

高校学术体制的行政化,利于滋身学术的腐败。高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学术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课题的申请、科研金费多少、学术成果地认定是以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为主,过分依赖刊物的级别和档次,间接影响学者学术的研究,导致部分学者变得功利、浮躁,不能静下心做学术研究。使之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采取剽窃、盗用别人的核心观念,文章发表过程中花钱、托关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学术造假风波,在那样权威的刊物上也存在学术造假事件,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通过反思认真思想如何正确的对待学术研究,如何正确的处理自身成就与利益的文章,避免学术不端的形成。

(三)学术监管力度的不够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因素之一

高校学术监管、惩处力度的不足,容易造成学术不端。我国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术监督、管理、处罚相对缺乏,这是造成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校对学术抄袭、学术惩处、学术不端缺少一套完整的学术惩罚条例和专门的学术惩罚机构,这不利高校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虽然国家在2009年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出台了一些相关惩处法规、条例,导致学术腐败的惩处力度有限。反之,又消弱了学术的监管力度,不利良好学术氛围和学术健康发展。

(四)高校学术期刊管理不严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因素之一

学术期刊的管理力度不严,不利学术研究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导致学术期刊面临着自负盈亏的现象,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来获取利益来发展自我。随着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人数的大量增多,导致研究者对学术期刊需求的增加,使之一些惟利是图的学术者利用学术期刊挣钱,只要拿钱便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和垃圾文章的增多,这些以收取版面费生存的学术期刊杂志为学术腐败提供一个场所,滋生学术腐败的形成,这不利于学术风气的良好形成和社会的发展。

(五)自身因素是导致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

个人自身品德不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容易滋生腐败。个人品行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通过外化的作用促使事物、品德的发展,内因通过内化方式不断自省最终达到自律无我的世界,用以完善自我的道德意识和境界。高校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受外在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内部思想慢慢受到腐朽的侵蚀,使科研者为了自身利益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失去道德底线、失去教师的职业操守,这样使得科研者在科研中偏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规范,使研究者缺乏创新意识和职业水平,导致诚信缺失,损害他人利益,学术道德严重缺失,这是滋生学术腐败的重要因数。

二、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危害

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教育体改的改革不得不马上进行,因为学术腐败越来越厉害,影响学者学术研究的氛围,导致学术腐败腐败现象突出,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社会的进步。

(一)学术腐败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校学术不端的行为容易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作为无数学子梦想的地方,使得高校学者深受他人的尊重,但学者不良的道德行为严重影响人们对教育者的形象,导致学者的声誉下降,使学术氛围降低,不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不端行为会影响科研者的学术积极性,阻碍学者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对教育和科技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术不道德现象对下一代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学术腐败造成教育经费的流失

学术不端容易使大量的教育经费浪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行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来源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个体和群体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教育建设,才能为祖国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有着五千年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教育贫国、弱国,我国国民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甚至国家教育投入水平还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平局水平,而且国家教育资源分布也极为不合理。如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的大型城市的教育投资力度大于中西部地区,而城市教育的投资力度又大于农村教育的力度,虽然能使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各别城市院校进行研究,但使得资源的分配不公正,导致东西部学术的研究差距的拉大。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使得高校教育经费的重复使用,从而而造成高校教育经费的浪费,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及社会的发展。

(三)学术腐败影响社会风气

高校学术不端会对影响人们道德风尚的养成。教育者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行为、习性,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社会美德作为人之根本,从而促使社会养成良好风气的形成。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如何“传道”,如何“授业”,传道和授业的方式又影响学生将来人性的发展、成就和人们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要知道高校教师如果在学术方面存在的坑蒙拐骗的行为,会给弟子树立一个坏榜样,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错误道德观的形成,会阻碍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影响社会群体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会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针对学术腐败所采取的措施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本人从以下几点预防学术腐败。

(一)加强监管力度用以预防学术不端问题

加强对学术不端的监管力度,利于学术的发展。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规范,阻碍学术研究和人们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我加强对学术不端的监督,利用网络传媒、电视传媒、报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平台,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学术监督机构,使之对学术不端者产生强大的威慑重用。如2008年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被大众传媒公布出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体现大众传媒对高校学术行为的广泛关注,使高校学者受外因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法规。同时,同行之间加大监管力度,使之避免学术专业性概念的偷窃,专业人事的监督更能避免学术不端现象,所以我们要加强学术道德管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学术创新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培育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法规,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高校学术不端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着很大的因素,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缺少相关的惩处,只以简单的批评、教育形式,很难对学术腐败产生强烈的威慑作用,不利于遏制学术腐败现象,因此对学术不端要制定相印的法律作为惩处的依据。

首先,设立专门的学术监管系统。国家对学术腐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检举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对学术不端的检举者、证人,调查者因从安全、保密、利益、表扬、荣誉进行保护原则,从而做到学术犯罪有法可依,犯法必纠,惩处必严,只有如此才能减少学术不端现象。

其次,对学术不端采从重处罚的原则。对高校学术不端采取“零处理”原则,无论何人,何事,一经发现变展开调查,对任何不端学术行为,一经调查核实变果断的查到底,决不姑息学术不端行为,从严、从重的处罚学术不端相象。

最后,对于学术不端采取严惩的原则。高校学术不端一经核查对以过去一切给予否定;对谎报学术成果用以骗取的科研项目经费,将给予全部收回,限制学术不端者的科研活动;在对学术不端过程中所获取的任何奖励,将全盘作废;学术不端者还应根据自身学术不端行为和对社会产生的恶劣行为行定罪,看是否开除公职和行政处分。

健全学术法律法规,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有利于促使高校学术的发展,提升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加快人才的培养,促使国家的富强。

(三)加大学术编辑部门的申稿力度

学术期刊加大论文的审核力度。学术刊物作为论文出版的重要部门,对学术不端和杜学术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编辑部加大对论文的审核力度,提升自身的职业水平和学术修养,明确责任意识,对稿件采取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不符稿件一律不发。

第7篇

关键词: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10-02

1 我国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入学制度存在缺陷

(1)招生考试中初试环节应试现象严重。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一般为四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上看,这四门考试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来应试,从而导致了一批“应试型”人才的出现。初试环节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几乎不考虑考生本科期间的学习状况,人为地切断了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之间的连续性。

(2)招生考试中复试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面试常常走过场。初试和复试在研究生入学选拔中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各不相同,初试考察考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复试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试是研究生选拔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在一些招生单位看来,有国家统考把关,有国家教育部划定的分数线为依据,初试成绩就是唯一标准,复试只是一种形式,在一些单位复试只起到了“师生见面会”的作用。不合理的招生制度选的研究生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令人堪忧。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过于狭窄,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基础理论和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投资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以某高校的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为例。(见表1)

从各类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专业基础课程计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9%;而公共基础课程计8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9%;专业课程计12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9%。而在美国,其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以该比例设置研究生教学课程,必将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差。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不重视课程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研究生阶段课程应与本科阶段课程上下衔接,逐步深入。然而,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出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另外,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些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而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专业性太强,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利于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导师制度存在缺陷

(1)导师各自为政,对研究生培养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导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私人关系而不是一种公共关系,在培养过程中结成学术传承关系。这种指导方式容易导致“学术门户”现象。学术门户现象给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培养环境,能够保证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阻碍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不利于师生交往和学术创新,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和全面发展。随着因招生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以及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发展,这种指导方式不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2)导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导师知识结构老化,不注重知识更新。一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导师终身制,教师一旦成为导师后,就可终身享有此称号,这就使得一些导师因缺乏竞争压力丧失了进取心,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的导师教学内容停滞不前,教学方法落后,使得所带的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过去一直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导师的优势侧重于理论研究,不少授课教师接触实际少,实际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教学内容未免空洞,与实际不能很好地衔接。有的教师由于对新技术、新设备了解不够,存在授课内容老化现象。

1.4 科学研究与学位制度的缺陷

(1)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投资专业研究生不仅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同时还要求掌握专业技术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兼顾实用。而现实中投资专业研究生,科研和导师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学术方面,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更突出学术研究,而研究生综合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够,忽视了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体现不出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职能。

(2)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存在许多客观要求,导致学生注意力从以科研创新为中心偏离到以发表成果为中心,引导研究生走向以拿学位为中心对待学业,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1,5研究生合作交流制度不成熟

我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视野不够开阔,仅是接受导师的指导,-或查阅国内相应的论文资料,思维和理念不能与国际接轨,尤其缺乏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或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直接或间接交流,对学术前沿信息掌握不够,制约了研究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2 我国投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2.1 入学制度改革

研究生招生制度应该从以前的以分数为招生录用标准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录用标准,从知识性考察向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考察倾斜,以期能与世界先进研究生教育接轨。就目前研究生招生方式和情况而言,不可能一步将考试取消,但可以在考试内容和题型上做变动,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内容上可以对学生综合知识进行测试,多设置逻辑分析题和论述题,使学生个人想法能够充分发挥。在一段时间的考试改革后,可以深入进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如美国研究生入学不需要统考,学生只需提供至少两封以上的推荐信、个人简历和读书计划,它体现了教师对申请人在学业、科研、社交力以及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等方面能的综合评价,以使学校充分考虑综合因素决定是否录取,这些招生方式都可以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中进行借鉴和完善。

2.2 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

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度”,有利于鼓励研究生参与竞争,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和高素质的培养。我国的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目前而盲,只要通过研究生人学考试,

取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在读期间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几乎不存在淘汰的说法,因此,大多数在读研究生危机感都不强,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而美国研究生阶段淘汰率很高,其比例达到38%,其中名牌大学占23%,小型大学占54%。我国应借鉴相应的方法,加强对研究生的考核,在论文方面,各培养单位必须严格考核标准,实施学术论文“盲审制”和“导师回避制”,减少和杜绝不合格研究生的输出。

2.3 导师制度改革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

(1)导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土,导师还必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言,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创新精神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导师的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学校也应该保障导师能够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良好的试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

(2)健全导师遴选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学校应该严格导师遴选条件,确保上岗导师的质量。对导师资格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审查,对于在科研一线上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引入竞争机制,对导师队伍实施滚动遴选制度,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实现导师多方向交叉,既促进学科交叉,又扩大导师的研究范围,促使现任导师不得不保持在学术的前沿上。

(3)推行导师个别指导与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现在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保留着单一指导的传统,导师对研究生一对一的指导占研究生接受指导的大部分。而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方式有利有弊。好处就在于导师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花费的心血较多,其研究生接受的导师的知识也较多,然而这种指导方式不太利于研究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应该要重视集体培养研究生的巨大作用,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方法,发挥各个导师之长,使各个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促进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此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吸收一定的校外、国外交叉学科的专家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2.4 改善制度

我国研究生要能顺利毕业,一般都必须在相关的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硬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篇论文无疑会增加研究生的精神压力,并极大的诱发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研究生学习期限短暂,各个专业和不同学位类型对研究生的要求也不同,相关专业刊物也比较有限,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取消制度。本文认为,片面的追求研究生和一味取消制度都是极端的。取消制度,固然可能起到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研究自由的作用,然而若将制度完全取消,则该以何种方式来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仅凭学位论文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认为,为了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应将制度与学位制度相结合,研究生应该也必须发表文章,发表的文章应是在导师指导下对学位论文的摸索和进一步探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后而发表的文章。

2.5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应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和交叉综合。因此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还是占了较大的比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现研究生“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理论的学习,注重学术前沿信息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对学术问题的思考。在美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已经构成了他们学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甚至辩论,能够良好的促进知识的深化,将这种课堂讨论与成绩和学分挂钩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8篇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思路

1.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背景。受地区差异影响,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陕北、陕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应用型专门人才匮乏;陕西还有许多军工、航空、电子等国营大型企业分布于边远山区,往往留不住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尽管陕西是个教育大省,但是在陕南、陕北这些边远地区、“三线”企业和广大基层单位、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仍然是分不去、留不住。这些地方急需的人才,特别是广大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电大培养。电大也正是以“为基层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地位。陕西电大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后,抓住工商管理专业及课程应用型、操作性强的特点,以21世纪学科基本规范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敏锐捕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结合西部发展的客观需求,为提高西部边远地区生产服务能力,适应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发挥我校作为陕西省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主力的优势,确立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的目标:发挥开放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陕西电大在借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指导思想下,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指路、自学为主、助学支持、督学保证、测学反馈、多元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和改进,提出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面向西部经济发展,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具有特色专业方向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形成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系统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教学工作。

二、成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培养,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管理能力课程群针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层次不同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应用能力体现。

2.加大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完成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1)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解决经济管理教学中无实验室,实地实习条件有限、学生无法全面贯通经济管理知识的问题,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将以往教学、辅导、考试诸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实现在计算机的引导下交互学习、实践并完成考核测试。目前的实验室能容纳50人同时上课,《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软件是通过模拟迪宝乐有限公司这一加工装配型企业的运作,使学生在参与营销、技术、采购、设备、生产、品质、仓库、财务、人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熟悉各职能部门是怎样独立运作,部门之间是怎样相互协调关系。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并能整合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工具与方法。经过三年的应用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2)开放教育应用型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工作实践三大部分构成。

A课程实践。工商管理类课程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加大课堂实践学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涉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多数都安排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与其支撑理论的联系上,训练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推广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应用型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讲述一些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知识,督促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英语技能考试、人力资源、通用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

B专业实践。开放教育的毕业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商专业教师非常重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管理,论文指导初期主要教会学生如何撰写专业论文,如何登录期刊网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论文题目,方便学生准确把握本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指导中期充分利用分校论文指导软件系统、QQ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定稿后帮助学生或指导学生按照论文写作规范及要求排版打印、填写毕业论文评审表;最后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答辩完成专业实践环节。

C工作实践。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区县,学习集中在学校、家庭和工作单位三个点上,并且以成人在职业余学生为主。学生普遍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差异较大,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交流会,以学生为主,介绍学生工作单位,选择合适的企业为案例展开讨论,针对企业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改革办法,既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竞争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搞好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设施服务、信息服务、资源服务、自学(修)服务、教(导、助)学服务等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1)充分利用学校“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有赖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大的投入。为此,陕西电大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和互联网站,少数分校建成了校园网或局域网,本科试点单位基本上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视听阅览室,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建成了VBI数据广播接收系统,陕西省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天网地网合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学校的“一个中心、五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遵循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印刷、音像和计算机网页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与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BBS网上讨论等多种辅导手段综合应用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并按照这一基本框架,充分利用“天网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选择、确立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基本教学模式。从总体上看,根据我省地域分布特点,我们认为在关中经济发达地区及各地区中心城市,应确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地市以下的县乡、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应确立以卫星电视、音像媒体为主,计算机及网络为辅的教与学模式。

(2)提供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工商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主编、参编了管理类很多的教材,如《现代经济学主要学派》、《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股份制经济概论》等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们还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CAI课件、IP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如《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基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每一学期教师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更新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网络课程面授和网上教学辅导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简便、易掌握的学习资源。

(3)采取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是尝试网上直播实时授课,通过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系统,授课老师在学校授课室上课,校外教学点的学生在听课室听课;二是VOD视频点播,教师上课的实况制成VOD课件,存放在VOD服务器上,校外教学点可在网上点播或下载到教学点的VOD服务器上,播放录像上课;三是Web方式,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网站,浏览访问Web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网上讨论和辅导答疑。四是提供光碟,制作网络课程光碟、VCD录像光碟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辅助手段;五是开展网上答辩,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金虎软件系统,教师在办公室就可以给基层分校的学生进行网上课程教学答疑和毕业论文答辩,提高了答辩效率、降低了答辩成本。

三、创新点

我们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经济分析能力、管理实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这些理念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地打破陈规、创新教学。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育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新生事物,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一样,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本教材,而是要时刻关注其前沿动态,广泛搜集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计划学时有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内容新、范围广的知识。如《财政学》每章后的时政材料和国家最新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效果的材料提供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指导学生体验数字证书的认证、电子邮件的加密、文档的数字签名等。

2.教学过程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方面,开放教育与网络紧密相连,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这就要求其教学必须突出个性化和交互性。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管理工作实际展开分析、研究和讨论,穿插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个性化和交互性才得以实现。

3.注重实践操作训练。在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证券投资分析》课堂上,老师通过实时股票软件,把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对大盘和股票的看法与操作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大量实战案例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些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股票买卖模拟实战,老师对每个人所推荐股票进行点评和后市预测,并在下一次面授课程中进行检阅,总结得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实战氛围的熏陶和锻炼。

4.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业多为联系实际的计算、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开展解难释疑的讨论活动,完成课后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财政学》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核与客观分析研究试题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考核方式由闭卷考核为开卷考核,《电子商务》课程在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网上操作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增加案例考试和实践分析、论证试题的考核比例等。

四、应用情况和效果

1.校内应用情况和效果

(1)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经过三年的运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98%的学员在做过工商管理模拟试验软件实验和考核后都反映说很好,清楚明白了现代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对实际工作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考试改革后的通过率比课程考试改革前有所提高且比率合理,符合课程教学实际。如《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分析》和《电子商务》等分别为78%、83%、75%、50%、80%,说明我们的课程考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3)《财政学》时政小论文写作、《证券投资分析》实盘买卖点分析,这一类试题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学期中间必须认真利用课程的各种教学媒体资源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注意查阅大量相关实证、实盘资料,从历年评阅试卷情况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材料丰富、结论措施有许多创新思想与观念,证券买卖实盘操作的研判能力增强。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都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外应用情况和效果

(1)陕西电大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工商管理实验软件《企业管理模拟实习系统》,为了尽快推广,工商教研室专门组织全省工商类教师实验软件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基层教师如何使用软件,基层电大反映良好。

(2)工商管理教师开发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现代经济学专题》、《财政学导学》、《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件和CAI课件分别被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奖、中央电大三等奖、省教育厅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3)《财政学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获中央电大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奖,《市场营销》、《财政学》两门课程分别获得中央电大第一届、第三届教学创新奖。

(4)相关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如李西凤教授主持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规模效益与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承担陕西省2008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践模式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论文式合作学习 高等数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28-02

合作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主张的“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自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如今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小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校,目前讲授法还是一枝独秀,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大量在新课改下培养的学生进入高校,势必也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与时俱进,以适应目前新的形势。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建构最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们要做的具体工作。该文介绍一种具体的数学合作学习方法―― 论文式合作学习,以期对教师更好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1 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不仅是学生进校后首先面临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且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很多后继课程在本质上都可以视为它的延伸,深化和应用。它的课程特点融基础性、应用性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学的角度看,高等数学这门课有如下特点。

1.1 内容抽象

初等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常量,以静止的观点研究问题,而高等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变量,运动和辩证法进入了数学。相对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而言,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比如,数列极限的epsilon语言是高等数学课程中最先接触的一个概念,亦是课程最基础、最难理解的一个基本概念,往往学生在开学前几周的学习中,既不知道老师在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

1.2 识点多

中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是讲完一个知识点,接着配合大量的练习,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讲解多次,直到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再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反观大学数学的教学,由于内容多,课时少,经常是一节课要完成多个知识点的讲授,而且下一次课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较少对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多次讲解。

1.3 教学课时少

由于客观原因,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相比较明显偏少。以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为例,《高等数学》一类,计划课时90,要求完成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第一章至第六章的课程内容。如果还要考虑一些假期及学校活动,要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是非常紧张的,这势必导致教师,马不停蹄的赶课。

2 论文式合作学习

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其特点为:一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不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培养学生查阅科学文献,完成论文的能力。在此就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步骤进行介绍。

2.1 选题

选题是论文式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这一部分的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选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选的课题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课本;二是,要能引发学生的足够兴趣,并具有一定的难点,但是这些难点是可以工作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突破的,单独一个成员尝试探索能取得一部分的进展,但不能轻而易举解决该问题。根据在高等数学中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选择“投资的效益和风险”作为题目。该题目与课本第三章第五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包含如何进行组合投资的实际问题,能引起多大数学生的兴趣。

2.2 训练

布置题目后,需要对学生如何利用科学文献,完成论文进行必要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如何利用学校学术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科学文献;二是,一个合格的论文应该包括几个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写作规范;三是,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工具软件。

2.3 分组

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集体的缩影。因此,在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性别等综合评价,然后搭配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产生。根据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经验,选定3人形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数学能力强、会应用计算机、写作好的学生组成。

2.4 课外辅导

在完成研究内容布置、训练和分组后,教师还应当在课外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这是因为对大一新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合作完成论文形式开展学习,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提示。

2.5 学习评价

学生以提交论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观察者、评估者应对完成论文给出评价。评价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合格。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优秀率,杜绝论文抄袭现象,对未完成论文的学习小组,教师应了解其中的原因,但不给予任何的惩罚。

3 对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思考

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不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这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课时情况下,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技能。通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普遍表示欢迎。但是,如果想成功地通过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改进高等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如果想利用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有效地服务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应该在发挥其特点的同时思考、改善其中的一些问题。在这里,主要就3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也希望同行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从而在教学中成功的运用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

3.1 学习任务的类型

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小组活动。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思维水平毕竟还是有限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独立的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由此,数学概念和基础定理证明等较抽象的内容是不适宜作为论文的选题。我们建议学习任务应该遵循如下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是应用型、实践型的数学知识,比如,函数的极值问题;二是,学习任务要与社会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完成学习任务最大的推动力。目前,大学新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如果学生能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他们后续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3.2 合理的分组

对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建模的经验,从学生的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3个方面出发,建议以3人为一组,开展论文式合作学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现在高等数学教学普遍是合班上课,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教学班人数在100人上下,那么3人为一组的分发,势必导致组数较多,教师在课外辅导的压力增大,而增加每组人数也会存在少数学生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学初期就有必要迅速的对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的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我们建议在开学初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数学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了解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

3.3 教师的作用

与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有重大变化的一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观念应当转变,教师不再是统包一切的权威,而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权威、顾问、同伴3种角色[1]。我们认为,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在论文式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1)教师是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合作学习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便实现合作学习目标例如,最适合学习材料的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2]。

(2)教师是学生的顾问。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顾问工作,在课外辅导中,需要耐心给予相关数学知识的解释,传授科学文献的阅读的技巧和经验,及时了解每个小组论文完成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是论文的评价者。由于学生是独立的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论文工作,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不必对论文的质量作过高的要求,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一定要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总之,教师就是要保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论文式合作学习,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考,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11篇

垄断寄生,大学资源枯竭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念大学是孩子们的惟一正确的出路。而我们的大学,因为是众望所归,因为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所以形成了“教育垄断”,在这垄断的温床上,是可怕的寄生与腐朽的诞生。

因为吃的是皇粮,而且是逐年增长的趋势,我们的大学可以躺在国家投资办教育的怀里睡大觉。即使不发广告,即使不用营销,学苗也十分踊跃,门槛还可以不断提高。这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作为?当全球经济都在一体化中将效率和效益突出了出来,我们的高等院校就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中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合适吗?

要问在中国什么官最好当?大学里的官最好当。不仅官位高、收入高和地位高,而且几乎不用像企业家那样的辛苦,也不用像管员那样的劳累,几乎没有人考核、考查他们,他们头上因为没有“约束机制”而表现得特别的高雅和非常的自在。

他们不仅在学校里面说一不二,他们还在社会上指手画脚,说一些怪怪的谁也听不懂的话来冒充学术,将在某一专业和领域里的“老本”套上一些新名词然后就著书立说,就四处游说,在世界上飞来飞去,今天论坛,明天会议,却带不来新奇,给不了药方,在社会发展上苦无良策,要么是集体失语,要么是胡言乱语。

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学生、科研、创新――这些名词,在中国却往往让人想起的,不是他们的卓越建树,不是他们的特别贡献,不是他们在资源共享上的社会协同效应,却常常是这样一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其试验室的老化,图书馆的落伍,设施设备的无法更新换代,使我们的高等院校越来越丧失国际竞争力,最后企图靠捆绑来做大做强,我们离世界著名大学的距离将越来越远。

课程陈旧,造成读书无用

教材陈旧。组织几个人,闭门造车地做出教材,然后满世界的发放。几乎所有的学生将很多的教材在学习中一学

期下来就“自然淘汰”,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将他们留下去的必要。

教法陈旧。启发式教学,变成提问。电化教学,就是做课件。课堂讨论,就是放羊。课后实践,形同虚设。论文撰写,常常是网上网下的抄袭。论文答辩,其实就是走个形式。

教态丑陋。穿拖鞋,叼烟卷,不修边幅地上得大雅之堂。然后口若悬河,肆无忌惮地对时政、社会、文化等大加讨伐,博得了廉价的掌声后自鸣得意,不骂人不讲课成为流行。

教研缺失。研讨会变成公费旅游,座谈会形同虚设,教研室活动缺乏计划与组织,教改变成了讲课大赛,科研就是写论文,科研进款就是到处化缘。(有的学校为了凑数,先是让老师将自己的钱存进去,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取出来。)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不知所云,学生不知所学,在如坠雾里中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茫然不知所措,读书何用?先是就业率的低下,再是工资的降低,最后是将高考拉下神坛,将高等教育作为被告:培养的学生学无所用,算不算消费欺诈?

仅以就业率和工资额来说事儿,眼下真的是血本无归的赔钱勾当,是知识贬值的坑人买卖。家长花费10多万的教育投入,换来孩子们的高等教育身价,图不来光宗耀祖的风光,甚或无法在顺风顺水中讨个生活。家长这里添的是堵,学生那里是更茫然。一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就业出路和高薪诱惑,读书的意义何在?而另一方面,如果不以就业率和高工资来考量学生的质量、学校的水平和教育的功能,读书的价值何在?

利用扩招大兴土木,浪费资源

最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一道新的人文景观出现在世人面前,那就是高等院校的大兴土木。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甚至是大型超市,这样的格局和这样的建设,面对着的则是日益萎缩的学苗,是渐渐趋于缓慢的人口增长,还有,就是因为“新读书无用论”而流失的学苗等等。

一拥而上,一哄而起,比谁的堆儿大,比谁的摊子全,中国据说是最有智慧的高等院校,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教育基本建设”。

用不了多久,这种靠拍脑壳上马的项目就将保留出固有的弱点。过不了多久,在相互攀比中做大做强的大学,就会受到来自经济规律的报复。同时,因为学苗萎缩国家投资的紧缩和银行的市场化,那贷款盖楼圈地的钱,光利息一项就能将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垮的拖死――倒霉的还是国家,花掉的还是纳税人的钱,浪费的是我们国家本来就十分缺乏的教育经费和高等教育资源。

不说那些在大兴土木中中饱私囊的败类,也不说因为集体腐败而殃及银行信贷,光说是那些盖起的大楼收不回投资这一项,就其实也是腐败,是渎职,是浪费,是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丧失。

学术造假,欺诈成风

上海一教授竟以假成果在光天化日之下去骗得巨额经费,还由此获得政治上的待遇和官位的迁升,说明了什么?

它说明学术造假,早已形成了一股阴风,甚至刮到了阳光下面,甚至就成了那阳光。

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里面的外语替考成风,论文抄袭成风,请客送礼成风。每一次职称评定,就是腐败行为的一场大型运动会,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将大学教师的尊严合着小市民的诡诈,将最神圣的教师职业混同了投机取巧。

学术、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除了人为的标准和所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见不得人的就是两件,一件是花钱买版面发论文,另一件是“跟车科研”,一个人做的成果,六个人可以跟着坐车享受,于是,“署名”和“二、三、四、五、六”的“作者”和“研究”,就成为洋洋大观。

这些根本上不了台面的风气为什么能够流行?因为所有人都在这样做,谁不做谁就评不上,就是傻瓜一个。当所有人都参与造假,所有人都造假成风,为什么没有人出来制止?为什么不发明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评定?因为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里的领导,也是这么上去的。他们觉得这样很好,没有什么大的毛病。改革,没有必要。而且的确不好改于是不改也能混下去。

于是,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人们,就这样将极不光彩的事情不仅进行到底,而且招摇过市――最不合理,变得相当有道理!

收费不合理,层层卡学生

一任课老师,在考试前将考题卖到200块,学生们购者如云。舍财可以过关,不买题的一定倒霉,因为那老师出的题你根本答不上。然后是民不举官不纠,大家相安无事,共享太平。

一个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入党、提干和其他种种生杀大权,从此就靠学生、家长们的送礼就可以过上十分风光的日子,相信在许多大学里,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保卫处,在校园里可以对任何违反校规的人进行处罚,其罚款金额没有法律约束,常常形成“小金库”。

而来自教务系统的“补考费”、“重修费”、“选修费”、“辅修费”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门的收费,成为伸向学生一只只罪恶的双手。

至于那名目繁多的收费是否入账?入谁的账?是否上税?上多少税?恐怕只有天知道,但当事人即学生却很少能知道。

天之骄子,成为罚款与乱收费的对象,掉到了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

大学校园,成为藏污纳垢之所,成为龌龊的地方和腐败的温床,将大学里最弱势的群体――其实是真正的顾客和上帝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学风错位,培养目标迷失

如果大学发生了如此可怕的腐败,那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什么样子呢?

“逃课”流行:学生不上课,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复习。基础课逃,专业课也逃。能逃就逃,不能逃想方设法逃。坐不住屁股稳不住神儿,浮躁得不得了。坊间流传“上大学不逃课的就是没弄懂大学的含义”。

“替考”成风:无论你将皮鞭举得高高,甚至以退学相威胁,替考就是根除不了。他们甚至还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准绳,将学校告上法庭。而法庭的判决当然常常是向着学生,学不教,校之过。

“小抄”成气:不抄白不抄,白抄谁不抄?学校都作弊了,学生们怎么能不抄?学校现在打击小抄了,但怎么能一网打尽?无论如何,要时刻准备着。能不能抄成?是个命运问题。想不想抄?是态度问题。

打架滋事,偷偷摸摸,回避责任,放任修养,忽视道德,荣辱不分。本来就处在青春期和世界观形成期的学生,遭遇了大学腐败的大环境,熏染了的是社会的腐朽风气在大学校园和高等学府里变型的、变态的和变异,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发生怎样的错位呢?

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孩子们上大学后,已经从大学里就看到了腐朽和腐败,这对于他们认识社会有捷足先登的意义?

更令人忧虑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伟大使命和我们大学里实际能够达到的高度,相差的是越来越远了。

废品率高,丧失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有记者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47.1%的人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的努力调整,社会的倾力相助,但我们看不到大学的反思,我们听不到高等院校的解决方案。

是的,即使是找不到工作,也不影响大学的招生,有什么要反思的?

理性地看问题,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有着良好的思维方式,具备过硬的谋生本领,拥有高明的处世能力,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应远比没有受过教育的更有发展前景。而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育主管部门,真的能在培养目标上达到这种水平,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如此“过剩”――从校门到校门的履历、从书本到书本的能力、从独生子女的自闭到开放社会的更挑剔――教育产品的质次价高,带来以读书无用为诉求的集体性讨伐。

这种讨伐,其实不会有什么结果。考大学,还是人们的第一选择。有限的大学和无限的对大学的需求,即使出的是废品,但里面也有良材嘛!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素质体现。高等院校,是国民素质提升的摇篮。而因为种种腐败的长期不得治理和清除,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当我们的毕业生不辨荣辱,不懂是非,不明优劣,不知好坏,他们被“毕业”的那些高等院校,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而当所有的家长们含辛茹苦地将孩子们交给学校,然后用自己辛劳所得去交纳那越来越高的学费之后,他们投资的回报是――道德不完善、人格不独立、是非不清楚和能力不健全的“半成品”和“废品”,中国的高等院校,有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体育事业;人力资本;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92-05

Discussion on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 of China's Sport Majors from the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LI J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port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scale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e graduation population of the sport postgraduates have bee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However, with the unfavorabl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undergraduate sport majors, the supply-dem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postgraduates start to emerge. However, according to relative data, the contradictions are only exist in the scale but also in the demand structure. In fact, these contradictions reflect the problem i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China's postgraduate students. 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model analysis,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combines standard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akes the exampl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to make objective analysis on China's spor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explore the in-depth problems in the model and seek for the feasible path to improve this model.

Key words: sports in China; human capital; sport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据相关研究显示,自1985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增长幅度达到34%,超过了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平均水平,体育学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也在全国平均就业率之上。但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突显,如何认识目前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被动局面,不仅涉及我国的体育教育资源有效配置,而且关涉中国体育人才的有效提供和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人是一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是建构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强调人作为“非物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属性和创造性价值,是“以人为本”理念集中体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人才问题,通过教育、培训、实践与保健等的投资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体育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1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模型解析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而且只能依托于中国体育人才数量与质量,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离不开教育过程。通过对有志于从事体育事业的受训者进行高层次的培训、教育和培养过程就是体育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也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关键内容。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体育学科及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在体育学研究生身上的积累过程。根据过程的可控性,本文所指的体育学研究生,是指全日制统一考试入学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体育学研究生 人力资本具有和一般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共性,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集合。但是基于体育学的学科特点,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具有其自身特点。从知识层面上看,体育学科的来源是人体的运动实践,在此基础上延展出众多相关的理论学科知识。它需要利用与集成各类相关学科知识与理论,需要理论假设验证或逻辑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同时需要更广泛地通过社会实践过程的检验与验证。

作为体育学研究生,体育学科技能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质量。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能够通过体育学科的技能及能力解决体育实践领域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及其体育产业中出现的现实困境与主要问题。这个方面的能力主体现有二: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生要能够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运动队,或大众健身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如,提高运动队的运动成绩,改进大众健身运动的效果等;二是科研能力,如运动人体专业研究生,针对“运动促进改善与降低身体脂肪含量”的课题能够独立完成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并通过一定条件展开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态度是研究生人力资本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层面。态度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其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决定了其对事物的看法与做事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而言,态度是链接知识、技能以及发挥潜在能力的动机、状态和水平综合体现。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结构图如图1。

因此,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高低是其掌握的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技能,体育科研能力并结合学生价值观等层面的综合体现,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到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价值。

1.2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现状 人力资本的培养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本积累及开发的过程,通过研究生培养过程,体育学研究生的人力资本将会获得更高的存量及价值,为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提供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性。

作为全国统考选拔的研究生,应该说基本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生的2~3 a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及论文研究的方式增强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现有教育机制下,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及目标主要通过培养方案来体现,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构成为: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和毕业,教育实践,学位论文工作及培养方案的审定,执行与检查九个方面组成的。这九个方面分步骤、分层次地对体育学研究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上进行培养。将以上九个方面按照投资主体、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方面来划分可以清楚的了解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以下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2.1 投资主体 学生入校后,按照入学成绩分为自筹或公费研究生,其中自筹研究生缴纳每年1.3万学费,公费研究生则由财政统一拨款,随后研究生需缴纳一定的住宿及教材费用,在为期3 a的学习中研究生还需要各自承担相应生活费用。

1.2.2 培养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指明,体育人文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高教,科研和管理等机构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水平专门人才,以上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四方面:思想品德目标,科学研究目标,技能目标,自身发展目标。目标的具体内涵展开如下:

思想品德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帮助树立为社会主要建设服务的意识。

科学研究目标: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和社会工作。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前提下,选修第二外语;具备应用计算机技能等。

自身发展目标: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卫生等。

1.2.3 培养过程 培养方案通过约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五个方面形成了整个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其中培养方式的要求共8项,包括1)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了将系统理论学习、学科研究及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2)培养工作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讲座;4)教研室成立3~5人小组,采取集体培养方式和措施,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并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及社会融入意识;5)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6)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7)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社会实践和健康状况等作出综合评价;8)本专业学位评定委员将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指导。

1.2.4 培养结果 方案通过课程考核、毕业考核,学位论文工作及培养方案的审定执行和检查来检验培养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在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研究生为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及导师给定的培养方案,借助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

2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

2.1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仍以国家和研究生个人为主,培养投入有限 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培养需要投入,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一般需要经历为期2~3 a的培养周期,其中所产生的培养费用主要分为国家、社会或学校的投入,研究生本人或其家庭的投入。

将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行业的研究生培养比较,如与计算机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即发现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一方面有国家投入及研究生自身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产学研的发展,许多企业也直接或间接的投入到了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的培养上,如通过科研项目委托的方式,为研究项目拨付研究费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使得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在我国,体育产学研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的情况不尽理想,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例如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产学研基地,各项培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一方面制约了培养投入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空间。

2.2 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单一,无法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本积累 依据全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主要包含了学科学习和论文研究两部分,部分学校处以上两项外还增加了实践环节。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体育运动人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25个学分的学习,论文的开题研究和撰写,还有体育运动队的实践环节共三部分。这些培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并未将人力资本的标志——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上文中体育人文硕士培养的方式共有8项,但几乎所有的培养方式都集中指向了体育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层面,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未单独列出,对于如何提高体育学研究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也没有限定,此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大多仅能够实现科研及知识层面的积累,但在技能甚至综合能力上的培养仍十分匮乏。因此这样的培养模式多培养出重知识,但轻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2.3 人力资本的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不够适应,调整机制尚待完善 人力资本的培养作为一种投资行为,需要相应的目标为导向。但是我国的体育学研究生 的培养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对开展学生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上给予了关注和体现,但是在对体育学研究生 人力资本培养结果的检验上仍旧实施的老标准,即指关注学位论文及课程考核,没有对其实践环节给予考核,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研究生顺利毕业要必须要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和所有课程的合格,但是对于和实践结合方面基本没有要求。这就导致了在新环境中还用老标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培养符合老标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要求,难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创新条件,因此,应该建立适时的调整机制,用以满足新环境的人力资本的新要求。

2.4 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培养效率不尽理想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市场系统,具有更高的甄别机制,由此也决定了建立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仍旧注重科研及学生知识层面的积累,虽然现在个别培养体系中也意识到需要与外界接轨,但是调整步伐明显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现实状况。如何建立起集成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十分迫切结。建构起知识培养、技能培养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本着对中国体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打造研究生培养体系,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效率,实现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本结合的良性互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本资源。

3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模式改进

依据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的现状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关注人才缺口存在的实际状况,关注数量与结构的关系,注重从体制与机制上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构建适合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模式,具体表述为:完善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及其个人多方投入共赢的培养方式;正视中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着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调整与规范培养目标体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为核心,提升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创建教育服务于全社会、服务于未来体制(图3)。

3.1 对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做出判断,调整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接受,我国体育事业要发展,体育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关键,研究生教育过程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问题。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置于这样的认识高度上重视起来,中国体育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体育人力资本的广泛参与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完善培养方案,建立适时的研究生方案调整机制,最大程度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是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使命的。

3.2 合理设定培养目标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集中在德育及科研两方面,但是通过了解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组成,除知识和态度之外,技能及能力的积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打破现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必须不断增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如体育管理研究生应当具有管理体育俱乐部的相关职业技能及能力的培养计划及相应的执行力。

3.3 实施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多方共赢的投入机制 当前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有赖于国家、学校及个人的资金投入,但是如何整合社会力量,把体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体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形成上,大幅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知识与能力,构建有序、良性的产学研基地模式,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质量。

3.4 通过合作办学等丰富培养方式 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不局限于课堂授课、导师指导的层面,而应当更多地以服务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们的现实需要,通过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和提升,例如通过各种实践项目的转换,进一步在技能及能力上提升体育学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如聘请社会导师,引领研究生深入实践,不断的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现状的能力。

3.5 严格把控培养结果考核,打破单一评价标准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积累应当有一个多维度的考核体系,而不应当仅仅依靠学位论文及课程考核来判定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今的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中,缺少对于技能及能力的考核,这种缺失,导致了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4 结 语

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并将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证实,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价值体现,离不开教育过程,研究生教育模式是确保实现体育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反映了体育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因此,正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与困境,建构适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体制与机制构成了中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命题。因此,建立起符合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既有的弊端,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也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借助于体制机制改进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在知识、技能及能力上的培养力度,增进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以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也是人力资本价值之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磊磊.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8:(05-31)

[2] 丁先琼,等. 中日体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3.

[3] 丁先琼. 中日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比较研究[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2):25.

[4] 李碧虹. 人力资本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分析[M] .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

[5] 董俊武. 人力资本视野的后发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经验及启示[J] . 改革,2008,(8).

[6] 崔万霞. 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中国教育[J] .党政干部学刊,2007,(7).

[7] [美]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 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 北京,清华大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