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自我评价总结

大学自我评价总结

时间:2023-02-16 02:0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自我评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自我评价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自我评价首先能够引导大家对于学习的过程做出回顾,能够对于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意识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深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评价能力,要多给学生创设各种好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很值得培养的数学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的个人素养的一种方式。

一、让学生体验到自我评价的乐趣

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阶段,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让大家有更多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空间,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灵活的创设学习过程,可以先透过一些趣味化的教学过程让大家体会自我评价的乐趣。只有让学生乐于进行自我评价大家对于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我评价的乐趣,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与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够提升知识教学效率。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的自我评价创设各种机会,要灵活课堂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自己心中对于一半的理解。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有的表示了苹果的一半,有的表示了一个正方形的一半,有的表示了一条线段的一半,有的表示了0.5是1的一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一半,于是学生纷纷对自己心中的一半作出自我评价与表现,课堂教学氛围也异常活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大家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自我评价与自我表现的乐趣,这也是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让学生从自我评价中获得认可

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并且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教师也要在过程中让大家一定程度受到鼓励与认可,这样才能够推动大家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更加投入。小学生们普遍看重教师的认可与关注,教师的表扬或鼓励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学习信心。教师要灵活的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要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认可与鼓励,这将会让自我评价的教学价值充分得到体现。教师可以透过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好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从自我评价中有更多收获,进而深化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

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再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各自猜想完后,教师问:“你能验证你的想法吗?”这样就唤起学生的探究心理,此时学生迫切地想要寻找到一种方法,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通过各种途径的探究之后,学生获得了新知,并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变得更强!学生在对于这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充分感受到了努力探究的价值,不少学生都在自我评价中给予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极大的肯定,大家都从这个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了鼓励与收获。

三、丰富自我评价的形式

想要让自我评价过程更好的发挥其教学辅助功效,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自我评价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灵活的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知识理解程度进行反思;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大家定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思考与总结,并且分析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都是很好的自我评价的方式。只有灵活自我评价的形式才能够让自我评价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与提升。

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可以在档案袋中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也可以定期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将这些信息汇集于档案袋中。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以下资料:a.收集到的有关圆柱的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b.有关学习圆柱的活动资料,如:探究方案、问题讨论、调查报告等。c.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等情况,有待改进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学生针对学习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既总结了学习活动,又发现并解决了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评价过程的主人,养成了自我评价的习惯。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实现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自我评价的乐趣,并且让学生从自我评价中获得认可,这样才能够让大家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丰富自我评价的形式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够让自我评价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石迎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维度与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严英梅.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 2010年01期

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评价是一不断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与自我教育的动态过程。作为与他人评价相对应的评价类型,高校自我评价承载的功能日益显现,无论是评价目标定位准确性和可行性的衡量、评价机制的改进完善及队伍建设,还是评价方式上定性定量分析的自我诊断、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这些功能的实现均有赖于高校各项具体活动的合理运转,即高校自我评价功能应从目标定位、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评价效果诸方面来衡量并得以有效实现。

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高校的法人资格,从而使高校成为具有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权的主体,同时办学自主权的赋予为高校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渐重视教育评价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发展也逐渐实现了由外延性发展向内涵性发展的转变。近年来,教育评价所承载的功能日益凸现,针对高校层面的自我评价已成为有效管理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手段。作为与高校他人评价相对应的评价类型,高校自我评价具体指以高校自主为基点,按照高校认可的评价标准,在其范围内开展定期的评价活动,即评价主体依照评价原理,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自觉主动进行评价。当前高等学校自我评价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对评价机制的改进完善及发挥评价队伍的激励功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自我诊断功能;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功能。这些功能实现途径的渐次拓展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

一、高校自我评价的基本功能

合理的自我评价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策略,而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则会误导以至扭曲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高校的自我认同与良性发展。高校自我评价的基本功能为:

(一)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高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离发展目标的错误做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找问题根源,定解决方案,及时改正工作方法和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新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所以透过教育传承的脉络,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高校自我评价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必要性,唯如此,自我评价才能发挥出对评价目标定位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衡量的功能。

(二)对评价机制的改进完善及发挥评价队伍的激励功能。高校应科学地完善自我评价机制,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为框架,培养出一支规范操作,善于发挥激励功能的自我评价队伍,可以说机制完善是基础,评价队伍建设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因并支配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对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内在激励则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学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评价的激励功能,有一支经常性采用赞赏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使命感的评价队伍至关重要。

(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自我诊断功能。教育诊断指通过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症状及原因做出科学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实践中不仅要科学地判断出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症状及原因,而且要及时改进并完善相应的对策,从而对整体的目标定位,各项工作的实现程度做出明确诊断。桑代克在1904年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凡是存在的都存在于数量之上,凡有数量的都可测量……与此同时,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运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以及客观资料的方法也占据了主导地位。环顾整个教育诊断流程,教育者应从学生那里收集与学习诸方面有关的资料,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经验,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最后对症下药。其实,诊断与治疗的本质是客观评价与有效指导,二者犹如车之双轮,必须紧密结合,方能发挥期待的作用。

(四)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功能。评价效果有赖于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反馈。所谓反馈功能指对诊断结果的处理应用,即通过对自我评价结果、信息的反馈,利用、指导高校各项工作,及时获得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相关信息,从而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高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状况,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工作和教师工作中的优势与弱项,便于高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目标,及时改进完善工作环节,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应包含预测目标、反馈信息和调节矫正三个要素。仅仅收到了教学信息并非完整的反馈,反馈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进行调节以改善教学质量。

二、高校自我评价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功能的实现具体体现在高校自我评价目标的准确定位、评价机制和队伍的完善、定性定量上的自我诊断、评价效果上的主客观双重反馈等诸多方面。

(一)高校自我评价目标的准确定位。每所高校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准确而合理的学校定位,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办学的成败得失。高校自我评价的目标定位首先应做到以国家社会需要为前提。不同类型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国家社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履行高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并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则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三者的关系,即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评价机制的完善及评价队伍激励功能的发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是搞好自我教学评价的保障。首先完善评价机制及建立评价队伍,才能切实激发师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营造一种自我评价的文化氛围。高校应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教学评价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全校的评价事宜,并在各院系设置协助专家委员会的相应评价机构,对各院系、各教学实验室等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其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依据,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有效性,科学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动态且具有前瞻性。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全校性评价主要是以院系评估为基础,院系自行推荐评价为优、良的教师参加全校评价;而抽查式评价的操作程序是教学评价专家常设委员会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查某门课程任课教师参加全校评价。最后评价结果或结论应向全校公布,对于评价为优秀的单位、部门,宜加以褒扬和奖励。对评价不合格者则予以批评和限期改正。

(三)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诊断。教育评价的诊断性功能作为一种动态评价功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定性定量地分析诊断应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软件建设的分析诊断从教学条件评价、教学管理水平评价、教师素质的评价、学生质量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在此过程中应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三全”原则。全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能影响教学质量。全方位,即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学生管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形成等因素。全员性,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对硬件建设的分析诊断应从投入资金、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高校在购置硬件设备时要考虑长远利益,购置方案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论证充分,不能为了使硬件指标的数量达标而盲目购置,造成硬件设备的闲置、浪费。对高校软硬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诊断,才能将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并责任到人。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认同感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61-0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注定了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特殊的年龄加上对多元化文化思想和多变性社会因素的接触和学习,使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观、生活方式、职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何接受自己、树立信心、接受社会现实,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我认同感的定义及偏差表现

(一)自我认同的定义

所谓的自我认同就是指个人在身处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之间存在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沟通和互动,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指将自身存在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因素加以综合,从而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自我剖析。它是一个人在和他人、群体交往时,将价值观和人生观融合到自己的人格魅力中的一种自我评价的表现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总结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和他人接触,日积月累对自我印象逐渐加深累积,并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就是自我认同感。

(二)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自我认同感在青春期早期就开始呈现萌发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受集体因素和他人因素的影响,个体在不断地经验积累和总结中对自我评价和认知越来越强烈。升入高中后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课程和鉴赏课程,阶段性成长和心理变化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心理教育知识的接受力加强,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明显提高。当个体步入大学,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晚期,虽然这个阶段心理敏感度最为强烈,但这种心理敏感度也促进了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所以大学时期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三)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心理学家将自我认同感获得认同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认同感混乱阶段。指对自我认知不做思考,或者无法思考,面对问题亦无法解决,对将来的生活和规划毫无目标性和条理性。2.提前结束阶段,即个体得到了有效的自我认知,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自我认同感并没有经过“认同危机”的考验。3.延缓偿付阶段,即个体主动提出了与生活、政治、价值相关的问题,并主动尝试思考和解决,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当中对自我认知水平有相当的提高。4.认同感获得阶段,即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在特定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体现上完成了自我认知,并通过了“认同危机”的考验,确定了个人承诺并有效地实现了个人承诺,从而解决了自我认同问题,获得了自我认同感。

(四)自我认同的偏差表现

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期的大学生,通常会出现自我认同感偏差的现象,这突出表现为几种现象。1.自我认识混乱,敏感性强。具体表现形式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希望追求个性却做出标新立异的行为,将追求个性浅显的理解为行为和穿着的改变,导致自我意识混乱,给内心带来更多的迷茫和不确定感。2.自我角色混乱,容易失望和沮丧。渴望成功和表现自己,又对别人的成功耿耿于怀,嫉妒他人的成果和劳动,不断地尝试幻想将自己变换到他人身上,想象自己不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成功和掌声。3.自我挫败,容易消极。表现形式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常常冲动地作出决定,又在付诸行动后产生后悔和懊恼的心理,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因一点点小的事情影响自己的自信心。4.焦虑不安,缺少成就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处于焦躁状态,事事俱全考虑,却因此增加了心理负担,不知所措,没有目标性和目的性。

二、自我认同感数据分析讨论

(一)数据调查

下面我们结合以往数据库中某次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浅要分析。[1]此次调查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式调查,学生性别、科目等都是随机抽取。

(二)数据分析

通过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姓名认同度还是很高的,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高达30.3%,而很不满意的几乎为零。性别方面大学生认同度也是非常高的,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61.6%,基本满意的也占30.3%,很不满意比例也趋近于零。容貌方面比例分布差异相对较大,不太满意的就占据了23.2%,而基本满意的也占了4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的容貌认同感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健康、人际和方面在此不作具体分析。但从总体趋势来看,还是满意率所占比例较高,很不满意的占少数比例。

(三)总结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总体接近正常水平,绝大部分人的总体自我认同感是比较高的。姓名认同和性别认同处于最高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身外在因素的在意程度并不高。对学习的自我认同最低,这表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已经形成并成熟,对于自我内在原因已经可以有效地认知并接纳。

三、自我认同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重要性

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统一表现在自身对宗教、政治、职业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综合认知。自我认同感存在于个体内部,整体状态复杂多变,并且包含了多个方面。自我认同感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校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同感获得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即由青春期早期自我认同感的萌发到过渡,再到大学自我认同感获得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受过不自信、自卑等各种问题的考验,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将来走出社会的压力会更为巨大,现阶段良好地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对于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的本质体现了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它使人由内心产生一种自主的连续感。达到自我认同阶段,获得了自我认同感的人,对自己存在一种欣赏态度,而且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较强。据以往的研究分析,自我认同感比较充分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正面欣赏自己,还能够对自我进行加工和包装,并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容易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并和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三)自我认同对学业的重要性

高中和大学教育模式的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无法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由刚进校时信心满满到后来经常逃课、缺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认同感降低,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可见,自我认同对大学生的学业以及人格健全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自我认同对社会的重要性

自我认同感不仅对自身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是,都与自我认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有着重要联系。和谐社会的建立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力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自我认同感强的人才会将正能量和积极效应带入社会。因而良好的自我认同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自我认同感是个体真实性自我认知的体现。自我认同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认同感是自我意识的主要体现。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认同感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认同感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大学时期所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 参 考 文 献 ]

[1]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等.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心理科学,2007(4).

第4篇

学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变量很多,包括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和家长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增加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等相关因素与变量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改进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理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必须以科学的评估和监控为基础。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来看,完整合理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督导评估、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除了外部评估,学校本身也可以进行内部自我评价,以诊断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行动。近年来,西方国家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监控,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要求学校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要成为评估的主体。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组织自身为改进教学管理,通过自主选择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借助专业的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的自我评价活动。与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等外部督导检查一样,它是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系统检与评价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理论与技术视,是学校监控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机制。在评估与监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技术。学校要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基础,反对随意性、情绪化和经验型。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改进,而不是为了应付外部的问责。因此,学校不用担心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无须弄虚作假。在评估过程中,学校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标。虽然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我国也有学者呼吁应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但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展的内部评价在我国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审视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各所学校的教学评价依然以政府的督导评估为主。可见,在我国提高学校对自我评估作用的认识、开展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增强学校办学自,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在我国,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层面。以往由行政部门单方面意志取代学校办学自主性、以划一标准代替学校自主发展需求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努力转变管理模式,引导学校向具有自主发展机能的办学实体转变。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既是学校行使办学自、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功利主义以及经验描述的评价局限,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它能够深化学校的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当前,教学评价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各种情况,建立教学过程的反馈通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及时改进。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也能够得以及时控制和预防。

二、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模式

作为评价的主体,学校如何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与监测?虽然,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尝试自主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学校工作总结为主,内容基本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归纳性叙述,既没有实现设定的目标,也缺乏评价的指标和相应的工具设计,所用的分析信息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是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都存在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在自主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时应考虑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比较少,缺乏理论指导。CIPP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在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批判和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四个部分组成。这一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了有机整合,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也许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评价模式,还可能是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到的模式”。根据该模式的评价理念,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CIPP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学校背景中,对教学工作的需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所作的分析与评估。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发展背景中,学校的教学深受相关背景因素的影响。在对背景进行评估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的受益者是谁?学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对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科学、合理?学校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价者可以尝试开展以下评价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教学受益人需求和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估,如学生的需求与生源状况的分析;访问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识别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判断;阐述与分析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背景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是学校形成办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学校教学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所需条件及现有资源的评估活动。教学条件及其资源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外在的条件与限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在对自我的教学工作进行输入评价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学校的师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有充分的教学经费投入?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这一阶段,评价者可以开展以下评价活动:了解学校的师资状况,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师生比、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进行评估;考察学校支持性条件的满足状况,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活动器材、教学场地等内容进行评估;了解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分析教学经费的来源、数量、分配情况等;评估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是否满足学校办学(教学)需要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需要。输入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在需求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制定合宜的办学方案,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监督、诊断和反馈,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实施。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落实的状况如何?阶段性目标达成程度怎样?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有哪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度、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等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负担,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课外作业的数量、参与课外辅导的情况,等等。过程评价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重要特征,强调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同时欢迎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学工作受益者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过程评价的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还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等。另外,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过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重视了学生的“学”。

(四)学校教学的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结果的测量、判断和解释来考察之前设定的教学(办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果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实现了何种教学结果(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肯定的和否定的)?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些结果的?预先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毕业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包括与评价考试成绩、道德发展、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往往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教师、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考试分数仅仅是教学结果评价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诚如有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话,那我们就过于简单化了。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行为受道德的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因此,结果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考试情况,还应包括其他学业表现及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三、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方法

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过程中,因为评价与监测的主体、对象、内容等不同,使用的方法也有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强调多样性及量化与质性相结合。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量化方法

1.测验。学业水平测验是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与监测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评估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和状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判断。学校所开展的测验包括两种。一种是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评价机构组织的标准化测验,另一种是学校自主开展的测验。当然,为了保证自编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学校在测验的编制、准备、实施及分数解释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专业要求。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测验配合使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人士等。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生、家长等教育受益人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师资状况、管理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业负担,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调查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质性方法

1.课堂观察法。它是指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与诊断,以获取课堂教学质量较为全面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观察,包括学习注意力状况、学习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练习或回答提问的正确率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安排、方式方法的使用及提问的范围与频率等。

2.访谈法。访谈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学校管理者等。访谈的活动包括:访问学校领导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教育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困惑和困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学校创设的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的看法;访问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期望与看法,等等。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个别教师和学生(如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困生”等),深入课堂,就“教”与“学”等问题做深入的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诊断和问责,指导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体,他们的表现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和常态化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作为学校教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性,召集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办公室,成立专责小组,负责行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管理权,统筹并推行学校自我评价。学校要重点解决诸如“哪些人员参与评价与监测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分配”“时间和资金如何安排”“技术如何保障”等问题。在学校内部,还应建立自评文化,推动学校自评工作的开展,使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要求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它在校长的组织下实施,但绝不能由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一手包办。因此,专责小组的成员应多元化,应将一线教师代表纳入其中,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他们可以参与制订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研制质量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评价与监测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认同,提升教学协作和问责,最终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研制质量标准,规范评估过程

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和调整社会秩序的准则或尺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校可以在国家质量标准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研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质量标准。一般而言,学校制订的教学质量标准应由“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两部分组成。“共性标准”指的是各个学校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基本的、共同的质量标准。它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达到的合格标准,不能降低。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都必须遵循的统一的、共同的、最低的标准。学校对“共性标准”的研制可参考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将相关标准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具体化,增强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个性标准”则是不同学校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研制出来的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学品牌的体现。不同的学校在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学生特征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应着眼于个性标准的评价与监测,从而实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实施教学问责,加强质量干预

从明晰标准到按照标准开展质量监测,再到根据监测结果追踪问责,构成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全程式完整链条。问责与干预是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一环,是对其后续活动的一种规范。“问责”主要是根据评价与监测的结果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从而使质量监测的结果产生厉害关联性。“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努力达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因此,问责与干预不仅是对责任的追究,更在于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学校在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时,要重视问责与干预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位参与者给予明确的责任划分,而且还要有清晰的奖惩措施,将评价与监测的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多寡相挂钩。当然,为了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承担起构筑教学信息平台的职能,定期将监测到的信息和结果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使相关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质量问责与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校长、教学管理者、家长等与学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体现学校办学的公平、公正,才能使一线教师真正信服。

(四)寻求专业支持,提升评估水平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全国各所学校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为突破口,开展了基础教学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属于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自学能力的开发,使其在主动参与课堂实验

的过程中加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事物的演变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吸取知识以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的。

由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更新。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拥有主动权。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我们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实际教学课程中,要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突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素质的增强,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慢改变化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重视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学习。以往的教学方式太过陈旧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与兴趣度,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一直采用依据教案授课,学生该记笔记记笔记,该做题做题,教学过程程序化并缺乏灵活性,教师只重视到传输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结果造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对教师依赖过大,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然而然教学的效率就偏低,学生的进步也缓慢。既然现在发现了这一问题就要及时作出教学模式上的调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化学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能性

2.1通过筛选可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高中生的思维运作方式还未定型,可塑空间还比较大,考虑到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教学团队应依据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挑选适合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过于复杂抽象的内容或者需要实验操作的内容自然不适合用于学生自学。教学团队在挑选学生自学内容的时候应遵从知识框架结构清晰、逻辑性比较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为原则。如元素周期律、碳族元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板块就十分适合用于让学生自学。

2.2高中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

考虑到我国高中生年龄普遍在17~18岁左右,正是内心活动比较活跃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心智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力逐渐增强,自我评价渐趋成熟,正是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的好时期。而且据心理学专家调查,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②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③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高中生恰好很符合这三点要求。

三、如何实施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3.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为做好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就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的好坏就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案要有针对性,重点与难点清晰,安排好课上进度,教师要多替学生考虑,在做备案时要想到各种突发状况,多留心学生的反馈信息,多询问学生的感受与意见。尤其还考虑到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很多,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练习有效地结合,更生动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或分子变化过程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多设计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3.2自主学习目标的确定

只有首先确定好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所以确立好教学目标是备课的首要环节。教学团队应以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内容为前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譬如在《环境保护》的章节学习中,可以以“化学污染”为主线设计教学目标:①什么是化学污染?②化学污染是如何造成的?③举例说明它有什么危害?④防治措施有什么?等几方面让学生自主思考。经过实践表明: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很少产生排斥心理,反而提高了其参与度。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3.3增加学生的兴趣度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动力就是学生的兴趣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下功夫。教师可利用化学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如讲《元素周期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门捷列夫当时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一些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各种情境模式进行教学或者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设施进行辅助教学,消除学生的疲乏感,让课堂更加生动。

3.4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自主学习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把握学习方法不光是掌握一套学习经验,也是进行心智的训练。然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所以在高中时期培养好学习态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注意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阅读、总结、做笔记、提问题等学习方法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朱洁. 新课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李彩珍.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 自信教育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3-02

自信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改进自身的不足。因为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自信教育并不受学校的重视,所以学校在自信教育方面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导致自信教育难以开展,下文将对影响自信教育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1 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现状的分析

1.1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的作用

自信程度是可以衡量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是心理健康主要标志之一。自信并不是人类健康评定的唯一标准,但是确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视。自信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自身的优势。近年来部分学生出现了不能接纳自己的情况,而自信可以让大学生科学的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公平的角度去评价外界,理智看待自己。自信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并根据对自己的认识来调整自身状态,提升社会竞争力。正面、积极的情绪可以让大学生开拓进取,提升自信程度,进而离成功更进一步。通过总结近年来成功人士的大学生活发现,这部分人都是十分有自信的,自信可以让人表现出自己正面、积极的个性,将自己掌握的才能发挥出来。

1.2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不足的原因

总体而言,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资信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表述为以下几点:

1.2.1社会机构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从当前企业事业单位招聘过程来看,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不愿意接收维吾尔族学生,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失业率逐年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产生不平衡感,产生抱怨社会、抱怨自己、抱怨出身等多种不良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与社会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心理,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报复社会的犯罪心理,这是相关单位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1.2.2家庭教育原因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维吾尔族居住地区多为经济欠发

达地区,其生产能力、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等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这种现象下,维吾尔族家长不能有效的开展学生教育,针对学生出现的自信心缺失现象束手无策,这回进一步加深学生自卑心理的发展。同时,维吾尔族居民受自身信仰、生活方式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这就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自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大了维吾尔

族大学生自信教育的难度。

2 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开展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教育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导致大学生自卑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控制,才能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保证维吾尔族大学生能重拾自信。

2.1重视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教育

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歧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现象,相关单位单方面改变全社会的“共识”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让维吾尔族大学生重拾自信。常言道,是金子始终会发光,即使社会普遍存在歧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现象,若维吾尔族大学生确实具有高水平、高操作能力,那么社会也必将接纳维吾尔族大学生。针对这一现状,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能重视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

本文认为,在开展大学自身素质教育操作中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重视对市场的分析,选择更具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市场是影响企业人员招聘的重要因素,为保证维吾尔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能力,需要选择市场热门的专业(如市场营销、营养调配师等),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要求,顺利进入企业。(2)要求学生重视自我学习。由于维吾尔族大学生家庭普遍存在自信教育缺失的现象,这就要求维吾尔族大学

生能学会独立、自我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确立自我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2积极发挥社会多方面的作用

为保证维吾尔族大学生自信教育的科学性,社会各方面

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以保证学生自信。以高校为例,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对“民族自豪感文化”的教育,通过积极宣扬维吾尔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包括著名水利工程坎儿井、特殊的地域文化等),让学生树立信心。而政府也要重视投入,做好民族融合工作,鼓励社会积极接纳维吾尔族大学生,并鼓励大学生积极走进社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自信。

3 结语

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在受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学生的自信心很难培养。上文从多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影响学生自信教育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方式,希望可以为相关学校提供参考,提升自信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热孜燕・瓦卡斯.提升维吾尔族在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研究――基于“谈判与沟通”课程互动教学问卷测试与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5,05:17-20.

[2]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 基于地方依恋原理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人群研究――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人文地理,2012,02:73-77+127.

[3]龙玉红,张斌科,段涛涛.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调

查――以新疆师范大学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70-74.

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教学环境复杂化、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的特点。为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能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对于培养及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微格教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微格教学能否应对时代要求,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教育人才,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二、微格教学及其教学技能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旨在通过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等来指导和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20世纪70年代传入日本等国家,至80年代才传入我国,从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主要形式之一。

对于微格教学的界定,不同国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义,但大多都集中在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集训和反馈评价上。北京教育学院微格课题组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读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培养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过程中,教师的魅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无形或者有形中都对学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化,人才的优质化,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不同于教学能力的,通常教师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在有条件的指导监控下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的。因此,教学技能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1.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

不同国家对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也是不同的。

(1)美国斯坦福大学将师范生的课堂分为是14类教学技能,并同时提供相应的技能录像示范和技能评价表,以促进师范生明确所求的教学技能行为,然后师范生进行实践训练,一次只训练一至两项教学技能,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学员小组和知道教师之间进行评价,以录像记录和评议进行反馈,然后教师角色扮演者修改教案,再重新教授这一内容。并按斯坦福教师讷讷李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从传统微格教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运用简单的摄录技术对师范生集讲授、评价、反思反复训练于一体形式,有利于目标性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师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教师技能的提高的。

(2)我国课堂教学技能分类模式则在借鉴国外微格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的教育特点,对教学技能中的行为要素进行描述而分类的。包括两项十条:基本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和板书技能),综合技能(导入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技能)。从宏观层次上的教学技能分解为各项教学技能,而每一项的教学技能的概念又是通过对该类教学行为的教学功能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行概括描述,强调教学技能的目的性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单项技能的实践训练。应该说,这两项十条教学技能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对大多数专业而言是适应的,如语文、物理、化学等,但是对某些专业是不够完备的。

除了以上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和我国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还有包括像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以及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和印度等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技能分类模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技能的分类原则。包括教学技能必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且为教师的时间经验所证实;教学技能必须是客观的,能够提供鲜明、具体的范例,便于师范生感知和学习;同时教学技能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要求,便于师范生掌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教学技能能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为技能被掌握的程度和效果提供反馈,有利于训练和完善。

2.教学技能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教育现象错综复杂,评价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在微格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师组织评价、学生组织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由于参与评价的人员不同,所采取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学生自我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评价很难把握尺度,采取定性评价法中的评定法,采用描述性标准,学生观看自己教学的反馈录象,对照评价标准,用简明的评语记述评价的结果。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评价结果,只供学生自己参考,不作为评价结果的依据。学生组织评价缺乏一定的经验和一定的准确性,采取定性评价法中的等级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粗略,标准不好掌握,也不好统计,用作评价对象参考,不作为评价结果的主要依据。

教师组织评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采取定量评价法中的综合评分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作为评价结果的主要依据。

三、信息技术时代的微格教学

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微格教学也融入了时代的元素,理论研究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和传统的微格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格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代教学理念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注重“双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网络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实时有效并且生动的教学。

其次,对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已经从传统的依赖教师转变为多样化的合作独立式学习,学生更多地喜欢通过教师、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体中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现代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喜欢的知识。像很多如“翻转式”课堂理念的出现,就是鼓励学生课外自学,课堂集中讨论,教师起一个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势必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再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微格教学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优化评价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微格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脱离了轨道,或者说不能行之有效地实施教学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很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微格教学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微格教学实验室系统包括微格教学教师、控制室、观察室、资料室等,硬件系统主要包括记录角色扮演的摄录像设备,观看录像反馈的方向设备,软件提供系统包括教学技能师范录像带的制作、编辑软件。缺陷是无法与真实的教学环境接轨,并且反馈评价方式简单,而且时间上评价也有点滞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是将微格教教室和教学设备结合起来,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构建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这为被培训者创造了大量自主使用和通过网络收集资料的途径和平台,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更有利于被培训者的教学技能的提升。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传统微格教学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练习并掌握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因此,微格教学的目标体系应多元化,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多样化

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人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技能训练中,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指导受训者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网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技能必将是微格教学培训技能时要研究的课题。

(三)微格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化、自动化

网络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基于此,微格教学的评价反馈将由自动评价教学效果的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它能及时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通过无线上网传输系统,同步将这一过程传输出去,也可由其他观众对教学情况发表评论并实时传递回来。

第8篇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评价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借鉴中外教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旨在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效的、富有创新性的师资团队,关乎大学的生命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教师质量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综述

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相对较早。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评价研究得以大发展。首先,西方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主要是学校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活动主要有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评价,如教师的学术水平、学历水平和教学经历等。其次,西方高等教育活动的许多内容较早融入了市场机制,许多中介机构参与实施教育评价活动,包括高校教师评价活动。再次,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多采取发展性评价,评价面广泛,可信度高。最后,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实践性,高校教师评价研究侧重于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以做好学校工作。

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一是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二是对高校教师评价的功能以及评价原则的探讨;三是对国外教师评价理论在高校如何进行应用的研究。国内这些研究系统性不强,许多论文基本上是经验式的或思辨性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内外教师评价的科研成果,本文拟从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科学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入手,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制。

二、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1.政府机关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建设高素质师资的关键,是实现大学的真正自治,理清行政机关与大学教育的关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然而,为适应分税制改革的需要,围绕分权展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如共建大学、合作办学、下放大学等,体现的都是中央与地方对高等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划定与转移,并非针对高校的自主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成为教育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根源,这是高校教师评价科学体系未能有效建立的制度性原因。

2.学校管理者对高校教师的行政化管理倾向

在教育内部领导关系上,教师评价目的的确立、方法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的结果,更多是由管理者来主导。在今天中国社会行政与学术不分的状况下,专家、领导对评价者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教师们却几乎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可以说,正是我们长期秉持的行政制度抑制了学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在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评教的压力下,数字化管理而非发展性评价成为制约高校教师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真意义。

改善学术、教学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教学自由,保障学术和教育的高水平和创造性,是解决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职能必须予以转变。改革的深入,势必引起相关利益关系的变化,致使改革的深入受阻。“任何成功的变革项目背后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走向新变革是可能的”。改变政治控制教育的方式,将从根本上扫除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

三、国外同行评价制度的启示

与行政评价相比,同行评价较为公正和客观。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师群体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同时获得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同行评价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教学评价

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合一,而非分离。美国大学没有繁多的考核指标,教师为自己的终身教职而奋斗,通过同行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是美国大学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有效,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教师,力求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绩效水平。从各类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来看,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很重要,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也包括外校的资深教授。在评价教学时同行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

(二)科研评价

在美国高校中,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各类大学对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排列次序是不同的,他们各有侧重点。各校对科研水平评价的16项指标中,比重最大的有3项,即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本人著作被引用的次数、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报告数量和自我评定等项目则占次要地位。其他指标(如获得的研究课题资助或奖励)受重视的程度则不一致。研究型大学更为强调校内和校外同行专家的评价。

同行评价以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为条件,共同体内的学者认同一些基本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美国学术界的同行评价包含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评审人制度、匿名评审的专业杂志、研讨会(seminar)制度。

此外,引用分析法是美国科研评价的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质量高的文章或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就多。设在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文学与人类科学引文索引(AHCI)被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的具体指标,进入该索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建立同行评价制度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趋势

(一)为同行评价建立制度保障

在学校建立评价制度时,除了要开展领导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之外,还要把教师同行评价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这样,便可以在学校中进一步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扩大教师对于评价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营造有利于同行评价的学校氛围。同行评价要由学校评价专门小组来领导,其中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全校的评价活动进行统一布置和协调,实施制度管理和过程监控。美国同行评价的实践已经清楚表明,没有学校制度的支持,同行评价难以开展,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为教师评价者提供支持条件

同行评价的持久开展,会给教师评价员增添许多任务和责任。他们要经常听课、与被评教师共同研讨、总结评价的书面材料、开展合作性的教学和研究等。所以,与自己的工作发生冲突和缺少足够的时间将成为他们面临的突出困难。为了让优秀教师能够对同行评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给他们减少工作任务,甚至让那些教师成为“全职评价员”(full-time evalu ator),在一段时间里不承担任何教学或科研任务。在给予充分时间的同时,学校还应为主持同行评价的教师提供一些薪金资助,以补偿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除此以外,在开展同行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评价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素养和交流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肖美良.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简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7卷,(1).

[2]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5.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自主式学习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提高,使其在日益竞争激励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同时对于社会来说,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一个缩影,更关系着我国未来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当然身体锻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一种方法。然而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中,存在了许多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对体育课程望而生厌。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让其对体育课重拾信心,我对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企图研究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目的。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一个与自己的主动性有密切联系的学习过程,但是它没有表现出来的是自主学习还应是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进行这样的总结: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对其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针对这一目标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最后对学生的个人、外在环境、外在结果进行总结,自主学习就是这个总结的过程。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进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相应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控制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我们可以把自主学习进行这样阐述,即,学习动机是在自我的驱动下产生的,学习内容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学习策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节的,学习计划是自己制造的,学习时间是自己安排的,并且还能对学习结果进行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

二、大学体育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

(一)通过对自主模式的运用,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20世纪末,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风行,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无疑受到了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课程已经从单纯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了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各方面进行锻炼的高级阶段。相应的古板的老旧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因而在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关键就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适应当今高级阶段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这个最适应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方法就是自主学习模式,它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约束的严格法则,从而完成对当今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美好希冀。

(二)通过改变对教育方式的改变建立一种适应自主学习模式的外部环境

在过去的体育教育中,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步调,统一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现在我认为为了适应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我们应该改变思路,在体育教育中尽量全面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自觉自愿自我的在体育课程中得到训练。我认为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进行改变的就是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这一高高在上的角色,这是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推广的,应转变思想,将自己定位为体育指导者。其次由学生进行配合,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因而只有二者积极的配合才能使外部环境真正的得以改变。

(三)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依照大纲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结束课程。但是教学大纲是针对全体的大学生的,而不是针对某一学生群体专门设计的,其必然没有针对性和全面的可操作性。对于身体素质高的同学来说,教学大纲可能太过简单,激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对于身体素质还没有达标的同学来说,教学大纲又太过高难度,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更没有兴趣,这就导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在体育课上没有兴趣,必然无法达到体育的教育目的。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应当由教师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处于教育第一线,对学生最为了解,更容易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高校教育中推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已在上文中具体阐明,我认为其更有利于当今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推行,使其进一步的适应素质教育产生的新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新时期不能不进行思考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10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去增等主编.班主任专业化读本.漓江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49-01

自主探究模式在弱化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推导等自主活动,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环境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往往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创造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理解大多依赖于图像、模型、实物等。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直观、具体的物件,创设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如在归一问题的应用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呈现“买五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教师不妨将其改编成漫画,通过顾客与售货员的对话来引出问题,并将其以投影的形式呈现出来。相较于静态且枯燥的文字,学生对色彩丰富的漫画、图片往往显示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也更高。

二、注重引导点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模式实现了教师由主体向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即在尊重学生意愿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他们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现身指方法、点疑惑的方式调控自主探究的进程、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修一条10千米的路,甲队单独修要8天,乙队单独修要12天。现在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不少学生简单地将问题理解为“甲、乙两队平均需要多少天来完成”,因而得到式子(8+12)/2=10(天)。教师在学生思考、解题的过程中,可以观看他们的解题过程,或听他们说一说解题思路,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两队合修是否意味着两队所需修路天数的折中?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以及出错的原因,从而深化学生对这一类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强调小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小组交流、合作是自主探究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彼此交换解题思维、解题方法。一方面以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式,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聆听他人的意见,又要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例】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来解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彼此的交流、解答,不仅可以优化解题思路,还可以拓宽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四、倡导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价是常被师生所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自主探究的应用题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动态过程,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缺陷,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通过多元性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学习档案,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的表现,通过比对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来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要避免“以分断人”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如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等。通过全面的评价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衡量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来衡量该小组在讨论、交流中的综合表现情况,小组成员则通过互相打分的方式来确定不同成员在该次讨论中的贡献值。

五、结束语

学生应用题解决水平能力既反映着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反映出他们运用数学理论、定理等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和探究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既有的知识进行数学实验,多角度、多途径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彼此分享意见、想法,以优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康园园.近年国内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研究的评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第12篇

【关键词】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心理效应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56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与培养人才的特殊性,任何时候都必须讲求质量,对此,建立健全高等医学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尤其重要和紧迫。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评教作为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自然成为学校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被学校管理者纳入常规工作,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学生评教”更是作为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引起院校方的极大重视。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学生评教的心理效应

1.1学生评教的积极心理效应

1.1.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通常的教学,学生常处于附属状态,被提问、被考试,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评教活动不仅在形式上满足了学生对师生关系平等的要求,而且也提醒教师应注意克服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从而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学生评教,如果缺乏对教学评价的必需知识,势必会影响评教结果的客观准确性[1],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更多地关注教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如此调动了学生深入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1.1.2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加强知识更新学生评教,涉及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师德、态度到学识能力、方法以及投入程度等方面都会对教师作出一些评价。它能促进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师更具有现代民主理念和素养,容易倾听学生意见,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评教,不仅能督促教师勤奋工作,努力钻研,而且可以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更直接、更实际、更客观的反馈信息,使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更有效。

1.2学生评教的消极心理影响

1.2.1在大学里,让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表现要获得确定的科学性,需要有诸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则这种民主评价就具有不可靠性。一些条件在学生评教时很难同时具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具备,如此则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表现的可靠性就非常有限了[2]。

1.2.2学生评教若引导不够,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偏颇,导致出现消极的心理效应。有的教师为得到学生的好评而放纵学生,讨好学生;得不到好评就会迁怒于学生,以消极情绪敷衍教学,导致师生之间情绪对立;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委屈而工作意志消沉。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对该工作较为支持[3],个别学生会借机对教师发泄私愤。

2学生评教影响因素控制的对策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生评教实施过程的角度分析,一是学生评教准备阶段,为事前控制;二是学生评教实施阶段,为过程控制;三为学生评教结果处理阶段,为事后控制。

2.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也称前馈控制,它是在学生评教开始之前进行的预先控制活动。事前控制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学生评教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采取控制行动。它是学生评教质量控制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2.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同期控制,它是对学生评教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控制,目的是通过检查、指导、协调学生评教各项工作的运行,既能强化工作规范、程序进度及质量要求,又能及时发现操作中出现的偏差,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便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调整和纠正偏差,保证学生评教活动按既定的质量目标推进。

2.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也称反馈控制,它是在学生评教的阶段性工作或者整个活动结束后,通过资料分析或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并为后继学生评教活动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可采用定期运用峰值分析、差值分析、加权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测评原始信息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影响评教的解决办法

学生不是完全理性的评价主体,因为受知识、经验及情感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在评教时往往渗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因素,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并容易受到学校教学条件、服务环境、课程性质、教材质量、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甚至将自己对学校的整体质量感受渗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从而降低了对教师评价结论的可信度[4]。基于以上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大评教的解读力度,提高师生对评教的认识现阶段,教师对学生评教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教师本身具备一定修养、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等[5],他们认为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而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有限等,只能对他们主观上所感觉到的情况进行评价,不足以对大学教学这种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学生评教不合理,如评价指标及标准不科学等,会限制和干涉教师的教学自由,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自由之间存在冲突,部分学生会对评教产生戒备、应付心理。有学生认为,根据自身的主观好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表现为评教过程中的偏颇心理。如果学生对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评教”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而这也正是广大教师对于“学生评教”最为反感和不满之处。

3.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评教的科学性教师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成效。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才会有效和可靠,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其评价结果也因为不可靠而受到教师的怀疑和抵制,无法发挥评教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是确保评教工作实效的基础,也是发挥评教形成的基础。

3.3精心组织评教过程,尽量控制影响评教结果信度的干扰因素学生评教的信度受主观、客观因素,外部、内部因素影响。评教过程的组织是关系评教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家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后,仍然需要对评教过程进行精心的组织,控制影响评教结果信度的干扰因素,以保证评教的信度。例如,在评教学生的选择上,尽量安排上课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评教组织者的选择上,应选择与评教结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教师本人应回避评教现场;在评教方式的选择上,应采取由学生无记名评教的方式进行,消除学生评教的顾虑。

3.4提高评教反馈的有效性,发挥评教的形成重视评价的形成是当今教育评价的主要趋势,但目前实施的“学生评教”更为重视评教的总结,而很少关注评教的形成。教学管理者更为重视评教结果在教师的鉴定分等、甄别优劣中的作用,甚至直接把评教的结果与教师的利益挂钩。相反,对于如何发挥评教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中的作用考虑不够。即便对评教的形成有所考虑,也因评教反馈的低效甚至无效,使评教的形成大打折扣。

3.5慎用评教结果,着力提高教师改进教学的内在动机学生评教的结果是教师最关注的,对结果的处理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态度,并进而影响到评教的实际效果。由于评教开展的时间较晚,加之评教宣传不到位,指标体系也不够科学,教师和学生对评教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不高,因此,管理者对评教结果必须谨慎处理。建议管理者应树立起以师为本的理念,要处处关心教师、理解教师、相信教师、鼓励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师,注重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学校要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向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并向教师提供指导、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常亚平,陈亮,阎俊,等.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0,8(1):80-86.

[2] 蔡连玉.学生评教:一种被过度阐释的制度[J].江苏高教,2009,13(1):78-80.

[3] 冉茂成,朱彦雨,李春平,等.学生评教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58-60.

[4] 李勤.影响“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