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0:1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培养,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仿佛是一种促进剂,催化孩子们开花结果,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这迫使我们对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要进行细致有效、切合实际地推广和重视。从而让乡村的孩子们的情感和整体素质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培养。艺术是为了人的性格的完善,为了人的修养的呈现,而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整体素质,为了国家的文明发展,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张浩 宋怡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称赞《旅游学刊》培养了一批大家、专家,希望《旅游学刊》能够越办越好,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还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希望与会专家多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加强对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第三,加强对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始终把握国际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引导我国旅游业科学发展;第四,需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导游管理、职业分类、产业政策等“老大难”问题,还应该留意空白性的问题。
一、主题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4位著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以《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为题,探讨了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地得到丰富;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业运行的规范,从而优化了学科研究的对象等10个旅游学科成熟的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题为《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的演讲。所谓顶天立地,涉及中国旅游研究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回归原点,是立地;一个是引领前沿,是顶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归原点。而原点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学和元理论;二是描述,对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释,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形成理论的说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体系和框架,形成理论的系统化。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为题,分3个部分梳理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国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保教授指出了4点方向:第一,持续关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第二,强化旅游研究的知识/理论输出;第三,提升旅游学术刊物(平台)的水准;第四,提升旅游应用研究的水平与深度。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国际公认的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编John Tribe结合近年在Annal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旅游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创新,为国内旅游学术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题论坛
本次年会设置了4个主题论坛以及教育论坛和博士论坛。
第一论坛为“‘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宋海岩,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凤军,去哪儿网副总裁张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围绕此议题进行了探讨。
宋海岩、吴必虎、宁泽群回顾总结了中国旅游研究的变化及旅游研究对象等方面的转变。宋海岩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学校研究成果要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业界也参与学校的教研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经费,但学校研究体系跟实际有差距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崔凤军特别指出,目前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亟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学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张润钢、张泽作为旅游业界的专家代表,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在企业转化成实际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够有更新的实践性成果。
此外,论坛嘉宾还对如何将中国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进行了讨论。吴必虎指出,应该做些应用理论研究;教育部要推进旅游学科的一级学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第二论坛为“‘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由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主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光,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汪宇明参加了讨论。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乡统筹有很多内容,主要是政府主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城市的发展。具体到与旅游相关的方面,现在城市旅游是要考虑如何能够提高水平,而乡村旅游重点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城乡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嵘提出,要把人文、文化、爱心、物质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种好的方式;要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城乡统筹,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规模搞土地流转。杨振之结合成都近年来在城乡统筹方面的实践,分别从城乡统筹中涉及的制度问题和旅游发展在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关系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路径有很多,但最新的动向集中在公共服务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个顾虑,即乡村被城市化。陈耀结合在海南的工作经验谈到希望由旅游推进城乡统筹,提出“乡城统筹”的概念,认为在科技进入农村、资本进入农村的同时要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专家们着重探讨了土地流转、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正性等问题。
第三论坛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f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南开大学教授李天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享参与讨论。
谢彦君表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3个层面,即视野、方法、规则。研究者不仅要有更加宽泛的、世界性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台要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也要符合国际规则。肖洪根分别从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国家开展的旅游研究,走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一种趋势;第二是知识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科学传播过程当中的“大同”主义。陆林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中国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价值观、思想,然后用这样的 视野来开展中国的研究;第二,中国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贯通中西文化。邹统钎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中国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围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阐述了他对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即国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去,拥有跟国际沟通的共同话语权的平台,并通过国际化更好地了解别人、宣传自己。李享则围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旅游情况不足,以及中国更应该关注世界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论坛的主题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总结与当前走势”,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马耀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庄志民、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参与讨论。
论坛专家认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亟待提升。在总结成果时,专家们围绕重新回归到旅游学研究本质、旅游研究范畴、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谈及未来旅游研究的走势时,马耀峰提出旅游学从借鉴、整合到提升、优化的转变的趋势,学科融合、学科深化和学科体系的构架亟须共同努力。庄志民提出要从辩证思维来理解走势,旅游产业研究要从经济为中心向以经济文化为中心转变,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本源和去向问题。马勇提出学科引领、产业支撑、产业融合三大走势。石美玉提出了消费者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该论坛的讨论吸引了台下嘉宾的积极参与。保继刚提出,希望增强旅游研究者内部的凝聚力,旅游学科应为产业发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培养一批坚定的旅游研究追随者。朱f也认为,过去30年旅游的发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数量庞大的、有无限热情和能力的一个群体的出现。
本次年会特别设置的教育论坛以“‘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由吴必虎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王美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夏赞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黎明参与讨论。
吴必虎与嘉宾们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首先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长情况;其次,学院办的旅游系专业方向非常多;最后,是专业教授的从业经验丰富,有70%的人教学经验丰富。谢彦君谈及目前国内旅游教育现状的3个方面:全国的院校数量很多;各院校教师数量差别相当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谷慧敏谈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很多老师不能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深度的接触。夏赞才认为旅游教育的问题是其结构性的问题。王美萍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个阶段,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队伍应该是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榜样,以功能为特征。彭青提出课程计划应该兼顾职业导向和未来导向两个方面,或者是通识教育导向。赵黎明认为,老师应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要站在更远的角度看旅游学科发展。
本次年会还专设了博士论坛,为学术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讲,并得到了宋海岩、张辉、许春晓、肖洪根等专家中肯的点评。
三、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及颁奖典礼
本次年会专门召开了《旅游学刊》首次特邀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学术委员们首先投票评选了“大地风景杯・《旅游学刊》2010年度十佳论文”,然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国内外优秀论文、栏目设置、封面风格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独树一格的生活教育理伦,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系统而完整,博大而精深。而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幼儿教育思想,也是远见卓识。本文从陶行知关于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试论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提倡创办乡村幼儿园,创造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旧时期的幼儿教育被贵族和知识阶级所掌控,失去了幼儿教育造就国民后代的意义。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时幼儿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即效仿外国,不适合国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即所幼儿多是贵族。这样的幼儿园平民的孩子是没有机会的入园。 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是建在大城市,在富人集中的小区。完全是在为上层社会服务。让平民的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提出:“我们要把外国幼儿园化成中国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化成省钱幼儿园,把富贵幼儿园化成平民幼儿园。”建设中国幼儿园、省钱幼儿园、平民幼儿园。什么是平民?在陶行知看来,它包括广大的农民,也包括城市一般市民。幼儿教育要从贵族阶级、知识阶级手中夺过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每一位孩子都可以上幼儿园。这思想对于我国幼儿园的建设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把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作为目标。中国国情具体化,就是在开办幼儿园时,考虑当地的文化,提出适合本土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来培养幼儿。幼儿园就是要让大众的孩子都能进入幼儿园学习。所以在开办幼儿园就要考虑,怎样用最少的钱办成最有实效的教育成果。 在节省成本上,幼儿园教材、玩具应该合理选购,切忌选购一些不实用教育用品。在选购教材要考虑是否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玩具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开发幼儿智力,是否锻炼幼儿体能等方面来避免选购的不适用性。教具、玩具还可以利用手工制作和废物。同样可以减少幼儿园开支。只有让幼儿园开销达到最小,才能让幼儿园收费降低,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
二、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这是一种终生教育思想,尤其要重视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教育,幼儿六岁前的教育,是人生最基础教育,这个时期可以将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态度、智力、体格打下正确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奠定,将是不易随便改变的。对于一个孩子,绝不可以失去这个宝贵时机。一定要在这期间着重培养,才能完成对一个优秀人才的塑造。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我国幼儿教育思想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我国对幼儿教育不重视,觉得幼儿教育不重要,忽略对幼儿的人格、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幼儿错过最佳学习时期,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该大力宣传陶行知的这一幼儿教育思想,使更多的家长来重视孩子幼儿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键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三、开创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极力提倡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并认为幼儿有很强的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是经过祖先遗传下来的,蕴含祖先们卓越才能,必须挖掘出幼儿身上这一财富。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把埋藏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当时,幼儿成长环境受到各种封建礼教束缚,幼儿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使潜能也得不到开发。这将是对祖国接班人的摧残。所以一向注重幼儿教育的陶行知开创了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幼儿创造力发展关键时期,幼儿创造力是需要重点培养,要是错过幼儿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期,那么对今后学习受到影响。如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儿时正式抓住了对创造力的培养,并提供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已具备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陶行知提出,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给幼儿体力和心理充分的营养,在日常生活上,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宽容、民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最大限度让幼儿创造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甚至能使幼儿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作用。
创造教育起点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肩负起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这一圣神使命。陶行知的这套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方法,对于当今的幼儿园同样适合。现在不少幼儿园采用陶行知这一理论,并不断摸索改进,教研出适合本园特色的创造力培养方法,同样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而是在教学中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挥、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动、多说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让幼儿养成自主创造的思维习惯,同时还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幼儿在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是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有积极指导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这一措施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借鉴美国合并学校运动,给我国“撤点并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 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 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分支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人文地理学是三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国科协从2009年开始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观念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因此,高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面对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地理学类专业人文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与中学地理课程体系脱节
目前高校特别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自然轻人文―经济,与中学课程内容脱节严重。(1)自然地理课程,所占课时偏多,人文地理课程比重偏低;(2)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课程截然分开,忽视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区域性特征,如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3)部分自然地理过于专业化,如地质、水文、土壤、植物以及气象等教材的内容过多过深,许多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关联度很低;(4)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内容体系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已超过60%,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城乡规划、文化地理、休闲地理等内容增加,而目前高校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如重庆两所有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西南大学专业必修课程801课时中人文地理类占22%,专业选修课程设计692课时,人文地理类占13%;重庆师范大学专业课程中自然地理类课程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70%以上。
2.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及内容体系不适应基础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高师人文地理类课程内容在时代性、实践应用性与基础地理教学内容的契合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教学内容的“陈旧、混杂、空洞、盲从”比较突出,导致与中学教学内容脱节,不能很好满足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1)内容、资料相对陈旧,反映当今科学发展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不足,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2)大学教材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分裂,如经济地理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学无异,而中学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必修内容主要是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3)教材内容盲目追逐国际热点,机械照搬国外课程内容,抽象深奥理论的翻译与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太多,而轻视我国数十年人文―经济地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这必然削弱其实践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应贯彻始终,但一些大学教材内容多是诸多内容的混合杂糅而不是有机综合,或“分支拼盘”,或人地关系中心论题不显,以致于学科特色尽失,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出现“人文地理学到底是不是地理学”的疑问也就很自然了,同时还导致人文地理学与其后续区域地理内容体系脱节,其理论基础课程的作用也被削弱。
3.人文―经济地理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人文―经济地理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实践性课程理应成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师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基本上仍然属于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表现为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能力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多种原因,不开设野外实习课,大部分高师院校更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文地理实习课程,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很难适应中学常规教学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新培养方案中仅有自然地理类课程和综合实习而没有人文地理实习。
4.人文地理课程实施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滞后
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系列课程设置中,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人文地理学教学中,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则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多元启发式教学应用缺乏,因而,导致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
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确立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首先,将人文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作为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其次,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围绕中学新课程标准对应开设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同时,应将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可以联合进行实习,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实习”课程设置。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人文地理学通论内容体系
针对目前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应坚持经典与现代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教学效果与学习收益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等原则进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人文地理学研究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已成共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改革应该围绕以下主题:人地关系概述(理论、内涵、地理学研究重心)、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从四个方面展开:①地理环境对各种人类活动的作用规律分析,突出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②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各种人类活动空间分异规律,③各类具体人类活动区位规律,④各种人类活动空间变化趋势等,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冲突与协调。
其中,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可架构为:(1)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其研究对象;(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技术、社会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3)企业区位规律;(4)经济部门区位规律:经济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5)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包括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6)经济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活动区域的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包括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分工,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7)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及其区域影响是地理学的关注点;(8)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3.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人文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人文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性非常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人文地理实践教学薄弱与经费紧缺的客观现实,从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出发进行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重建,遵循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需要与可能结合等思路设计形成验证性与综合性、研究性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其内涵是:(1)课堂内实践性问题-探究等;(2)实践性作业,包括人类生活活动区位评价、论文写作、数据分析处理等;(3)短程野外实习,包含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或人文地理综合短程野外实习;(4)综合野外实习,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等课程联合组织综合实习(沿线开展经济、旅游、聚落、人口、文化、民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实习);(5)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6)围绕人文地理内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注重课程教材选择与建设,提高人文地理学教学效率
目前人文地理学通论教材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和高等学校教材《人文地理学》(陆琳主编)。主要教材各有特点,地理科学专业可以选择一种主教材,但同时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经典与现代结合、国际与国内人文地理研究实践结合,与基础教育衔接的要求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分支学科教材发展参差不齐,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工业地理等教材建设较好,其他分支学科的教材急需建设,同时已有的经济地理、人口地理等教材也应不断完善优化内容体系,如经济地理学目前没有针对师范专业的教材,高教社《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专业教学需要,《人口地理学》内容和资料也需更新,因此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类教材建设尚显急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教师力求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从而发挥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作用。
三、高师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难点内容上,采取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同时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探究式、角色参与、实践性作业、课程论文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些方法有利于“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如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区位的现实或热点,将课程内容与经济区位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现实问题、寻求理论解释,从而使其掌握原理知识,再应用于实践。这么做能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与加强实践教学相结合
丰富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为丰富人文地理教学提供了平台。受课时限制,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应精细化,但其综合性、交叉性要求学生吸收广博知识和多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教师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等,可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网络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人文地理的实践应用性决定了教学中重视知识原理与经济发展实践结合的必然性,一方面,教师精选国家、地方以及教师科研实践中有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围绕某人文地理问题让学生收集多种地理信息资源并提供案例,师生共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内),设计形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完善学习管理制度与课程考核多元化相结合
加强课堂管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实行结构成绩制:(1)课程考核成绩结构化。如,作业、问题-探究问答、课程论文写作与交流、网络学习、期末考试等。(2)考核方法多样化。平时考评考核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等,课程论文评价包括选题价值、写作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工作开展情况等,期末考试包括题型、内容、难易、综合程度全面考虑。(3)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既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综合运用能力,也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主动性、创新性考核,一般通过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作业、讨论交流、课程论文写作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及交流、课堂问答、出勤、科研成果等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容量大(特别是地图)、清晰性强、交互方便、信息获取快捷等优势,人文地理教学应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其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并使用内容和案例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课件内容精炼准确、重点突出。交互性好,黑板效果和挂图效果优秀的课件,更利于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通过网络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其三,课程建设的基本过程、内容、所有教学文档上网,给学习者提供较好的平台。
教学方法多元化,一方面,推动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师“主导”能力。多元化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教师“主导”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多元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实际观察分析能力,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理论与实际等诸多问题,因此,多元化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多元化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育填.提升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地位,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J].经济地理,2010,(3):357-361.
[2] 陆大道,陈汉欣.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J].经济地理,2006,(1):1-2.
[3] 范牡丹,肖自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新课题[J].改革与战略,2007,(2):139-141.
[4] 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5] 李俊峰,刘学梅.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中国地质教育,2008,(2):102-105.
[6]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7] 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5):65-69.
论文摘要:学龄人口数量不断变动在给初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初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们要利用这一契机,合理布局、提高质量,大力发展初等教育。
由于育龄人口呈下降趋势而导致的生育水平急剧下降以及人口再生产惯性作用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导致学龄人口数量不断的变动。当学龄人口波峰到来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部,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当学龄人口波峰过后,又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闲置。因此,对于初等学校布局的调整和一些学校的关闭颇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半径偏大。对于学校而言,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服务半径超过一定的程度,就违背了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上学十分不便。据杨延宝对江苏省北三县15个乡镇的调查结果表明:1200名小学生中,服务半径超过2.5公里的占40%左右,超过5公里的占10%左右,显见,有许多学生上学十分不便。在寒冬季节和刮风下雨天气里,就算是高年级的学生骑车也十公艰难,更不用让低年级的学生了,再加上有的乡村道路修筑没有落实,学生求学十分不便。
第二,教学经费不到位。对于农村小学布局的不合理进行调整,一般采用就近合并的方法,也就是,把几所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的学生合并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里去。这样,教育规模扩大了,教师增加了,学生人数也增加了,但是教育经费却跟不上,因此,教学条件并未能得到相应的改善,更加制约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种调整工作实际也并未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布局调整的指标给得多,而实际所需的费用却给得少,调整工作难以施展,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相应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极其短缺,因此,他们整天烦心于如何维持学校运转而无心无力去思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教学条件差。
第三,后勤设施滞后。针对上学跑远路这一情况,许多学校采取了寄宿制的方法。但是根据扬延宝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寄宿条件。某县有14个乡镇,只有一个乡镇有一所寄宿小学,在农村中寄宿小学的条件也特别差,一间大宿舍里得容纳五六十个学生寄宿,地面潮显,光照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即使这样,也有许多想寄宿的学生得不到安排而住到校外。而校外租的房子,房主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收住学生过多,不但住宿条件差,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对于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的孩子而言,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和指导,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熔炉时许多孩子误入了歧途。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读书成本偏高。据测算,一个学生寄宿一年至少花费2200元,再加上平时收的一些保险费、校服费及一些其他的费用,可能实际数额还要多一些。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然而农民收入较低,所以,对他们而言,家庭负担十分沉重。由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社会的快速变化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自己没时间也没能力辅导孩子,于是,为孩子选择全日制的学校就学,而这类学校收费标准较高,每年大概要花费5000元。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负担太沉重了。可见,农村读书成本的提高,让家长们难以承受。
2.城市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注重规模,忽视质量。通过合并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布局本该是个好办法。可是,却注重了规模忽视了质量。虽然增加了学生数量,但是办学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连办学质量也被忽视了。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多达二十多个班,每班人数也是70-80人不等,学生课余自由活动也因考虑安全问题而受到限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再加之班上人数太多,教学效果也不佳,以致于学生无法充分自由地发展。
第二,注重效益,忽视公平。合并式的这种发展模式,扩大规模,共享了资源,使过去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增加了办学实力。但是,合并的方式使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而且门槛也高,可是,一些家长“托关系”,“走后门”争先恐后地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有的甚至动用金钱和权利来抢占原本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受到不良影响,原本神圣的教育事业工作也染上了“铜臭味”,这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和目的。
第三,校区分散,管理困难。有的学校分为三四个校区,这样一来,学校领导检查工作十分麻烦。校区分散,学校信息传递失真严重,如果学校领导未能及时检查,学校未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可想而知,整个学校必将出现管理缺位,质量下降,效率下滑等问题。校区分散还使得一些学校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出现的问题。各校区的师资力量配备不均,各校区教育教学设备不均,各校区的教学条件不尽相同,教育经费投入也不相同,那么可能由于分配的不合理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初等教育发展何以可能?
1.学龄人口减少,可以改变初等教育供不应求之状况
20世纪末由于人口再生产惯性的影响,正值学龄人口波峰,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增加,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然而,今天由于育龄人口数下降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影响,学龄人口在不断的减少。这时,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有所减少,恰恰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初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
2.利用学龄人口减少的契机,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学龄人口也就随之减少。学龄人口的减少也就加强了配置教育资源的灵活性。对于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撤销或合并。科学合理的减少学校数量,优化学校规模,不断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这些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措施都得益于学龄人口的减少。
3.学龄人口减少,可节省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
生育率下降,学生人数减少,是否一定就意味着灾难抑或威胁?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为学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还能通过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投资水平和教育资源的质量,发挥现有资源最大作用。
三.初等教育发展何以可为?
1.对农村初等教育而言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学校布置调整中,我们必须全面而严谨地看待问题。学校布局受地方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做到因地而制宜。经济发达、交通状况好的农村布点可以少一点;经济条件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农村布点可以多一点。一般说来,初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那么高年级可以相对集中。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宜适当分散。从当今的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散学点、复式班在农村仍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二是保障投入,加强管理。自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后,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所以,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建立专用款项。对于这部分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同时,物价、卫生等有关部门也应当负起责任,加强监管,监督收费,尽可能让农村学生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2.对城市初等教育而言
一是科学确定师生比和办学标准,合理确定规模。由于人口再生产惯性作用,我国人口增长呈波浪式变动。那么,学校的师生比就会随着人口增长的变动而变动,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会导致一些初等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师生比达到平衡状态,初等教育才会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对小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不达标的学校要严格整改或停办。所以,在确定办学规模时,我们要慎之又慎。
二是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针对各个小学的情况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应合理规范的运用行政手段去调配已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对薄弱学校发展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与其他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应该顺应当前发展的趋势,合理发展小班教育。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振海.河南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布局调整[j].河南教育,2000(4);
[2]杨延宝.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4(16);
[3]公共初中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司成勇.城市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该向何处去[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5]胡彦杰.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6]杜育红.关注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j].人民教育,2005,(2);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 媒介环境
本课题以广西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以桂北、桂东南、桂西三个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按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个类别各200份,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监护人问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师问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查中还以直面访谈、现场笔记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访问。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1、家庭照料情况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还有约8.5%的留守儿童则自己照顾自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隔代照养在生活条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亲情教育缺失最为突出。
2、监护人
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89%的监护人小学毕业或文盲,加之在农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监护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为疼爱孙儿而产生对儿童溺爱现象,对儿童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听之任之,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不能有正确的认识,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作用。
3、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主要分为寄宿和非寄宿两种情况,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儿童占所调查数据的72%,这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上相对寄宿的儿童要好,认为生活条件好或比较好的约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儿童约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差或者比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希求表现出“希望能得到学校关怀,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约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希望“能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希望沟通、交友的念头,说明这些儿童生活中孤独和较为封闭的现实状况,并且在长期的父母亲情缺失环境下过早地萌生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使儿童的性格偏执。
(二)心理状态
1、性格及自我评价
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约占5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11%的儿童自认为性格开朗,另外有8%的留守儿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约有4%的儿童性格属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评价上,只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还有少部分认为比别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更为低调和自卑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幽闭。
2、对社会的理解
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的约有20.4%,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儿童占12.2%,约占67.4%的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社会对自己属于一般,既不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认为学校、社会对自己很关心的占8%,很少关心的占70.4%,不关心的占22.6%。
3、不良情绪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约17.2%,“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3%,“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约有9.6%,“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约8.3%, “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约6.2%,产生“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环境及其影响
1、媒介条件及接触情况
约有98%的留守儿童家里都有电视机,电视普及率很高,99.5%的儿童能够分清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你及周围伙伴喜欢看电视”的约占87.6%;在接触电视时间上,一天一个小时的占8.4%,2个小时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电视的占10.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大多数是和电视相伴的。在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约占1.4%,爱情类节目的占12.1%,战争类节目的占37.3%,动画片占49.2%,战争和动画片是儿童普遍喜欢接触的电视节目类型。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自己心情的留守儿童约占15.4%,认为会影响心情的约占18.2%,认为有一点影响的约占66.4%。在能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约有55.1%的留守儿童认为会模仿,20.3%的儿童认为不会去模仿,25.6%的儿童认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却模仿不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内容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对电视世界的不同认识
留守儿童对电视世界的认识: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对自己心情会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在看电视节目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模仿电视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时还可以增长见识。
监护人则认为: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心情,尤其是看爱情类电视节目影响会很坏;孩子一定会去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孩子看电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建议孩子看电视。
教师的看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心理相对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些孩子出现一些偏执、孤僻、封闭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长时间面对虚拟的电视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否定,适宜的接触电视时间和内容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建议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监管下适当适量的接触电视节目。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为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和更亲情化,譬如除了电话沟通之外还可以采用邮寄实物的方式,定期寄给孩子一些喜爱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与孩子的联系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交流沟通时父母的话语应该充满关爱,话题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总之,尽量让小孩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与学校和班主任取得联系,时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加强对小孩的监管力度。
2、学校
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途径,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心小学,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手段鼓励和促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封闭,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一定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方面
1、地方政府机构。各地可以根据实情,充分发掘地方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据市场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农业的产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或者家庭、人员,应尽量鼓励其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等。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社会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消除对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对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乡村、学校、家庭的网络式教育监管体系,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或者创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图书室等公共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进互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以互助队的方式进行生产互助,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等。
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当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不再成为民工,解决农民工与子女被迫分开的局面,儿童也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父母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课题(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郝萍瑞、岳瑞芝,《关注留守儿童,优化成长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②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关键词:中学英语; 创设语境; 学习英语兴趣
一、引言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王初明,2007)。语言一旦脱离了语境,就只是一些文字符号。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是指语言形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狭义语境指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语境,既是口语上的前言后语的关系,又是书面语篇的上下文的关系。创设形象真实的语境,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灵活地结合教材创设语境,将会使语言变得鲜活、真实、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卢布姆教育论中曾提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创设更多的语境,让学生有机会在创设的语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 (廖传风,2000)。这一观点值得当今每一位英语教师的思考,这也让我们肯定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的重要性,同时说明了在交际语境下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随着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推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满堂灌似的教材,而是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境的英语教学方式正体现了当前的教育理念。但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枯燥无味、缺乏语境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特别是很多英语老师在学生时代接受了传统教学法的影响,难以转变成语境教学的方式,因此,语境教学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英语老师开始意识到语境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巧妙创设语境,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使用英语表达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感受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境创设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方面的应用
创设真实的语境,能够缩短学习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创设是不可以忽视的,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教材创设语境也是教学准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可续的语境将会促进课堂的开展,反之则会影响教学质量,取得反效果,因此在创设语境时要结合教材和实际展开。在实地课堂观摩中发现,很多语境教学课堂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以致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创设语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从导入、呈现新语言项目、重点内容操练、呈现新任务到学生完成任务,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个语境。英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语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这已成为每位英语老师的备课重点,也是难点。语境创设需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2.1 语境要与课文内容相符
结合教材是创设语境的首要准则。语境的创设必须严格遵循语篇内容,提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境信息,给学生提生认知思维知识正迁移的前提条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有一课教师导入village时,首先让学生讨论城市里的一些特点,又接而讨论为什么喜欢城市等,这一过程10分钟左右,还没真正涉及到“village”,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有关农村的图片,在课时导入前就把乡村的图片意义放映给学生看,这样既突出课题,也节省了时间为课堂后面做巩固操练。
2.2 语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语境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材料为素材。例如:在教学fruit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水果篮,里面装满该课时要学习的水果单词,学生对这些水果都是很熟悉的,所以当教师展示苹果,询问:“What’s this ?”学生可用中文回答“苹果”,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apple”这个单词。这样的学习很容易就让学生接受了新单词,实物展示也很直观形象。
在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短语“It taste good.”时,可以准备一些水果,在课堂上问学生最喜欢的是什么水果,然后再把水果给学生亲自尝一口,接而引出短语“It taste good.”这样会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会比直接教授该短语效果好。
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语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学英语可以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学习英语。
2.3 语境要有趣味性
教师要抓住中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去设计语境,学生才会乐于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他们才会越发喜欢学习,否则枯燥无趣的语境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例如在教学“on a farm”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回去了解农场里会出现的动物,并做好一个动物的面具。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上动物的面具,提问他们分别是什么动物,再引出各种动物的单词。
教师在教学“Let’s go.”这一句型时,可以请几位学生来当导游,每个导游负责一个景点,喜欢哪个景点的学生则站到该导游的身后,一起出发时运用“Let’s go.”。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感受出游的快乐也反复操练了该课句型。
总之,语言依附于一定的语境,没有语境就没有语言。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争取一切可以使用、开发的资源,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和认知的乐趣,乐参与和学习。
2.4 多媒体创设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有助于英语教学创设语境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多媒体英语课上比在传统课室上课更加集中注意力。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将图、文、声融为一体,使语境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1)结合图片学单词,让学生记忆深刻。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事物,对实物和图片很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英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堂上展示与课文相符的图片,再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如讲到“season”一课时,教师可以放映与四季相关的图片,从而引出季节“spring、summer、fall、winter”。复习单词的时候,可以显示打乱的四季图片和单词,让学生连线。
讲到“festival”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各个节日的欢庆图片,让学生对节日有个初步了解,再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节日。一步一步引出这一课的内容,显得自然而轻松。
(2)背景音乐结合影像,有感情地朗读。语言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一种语言的美,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影像,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带上相应的感情,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学生伴着音乐和影像讲故事。
2.5 创设多元化语境,维持学习兴趣
现班级人数大部分在40-50之间,这一数据说明了语境教学存在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困难。所以要求英语教师要全面考虑到每一位学生,不能偏向或忽略任何一位学生。
语境的创设可以若干人为小组的形式展开。例如课文Role play的时候可以让小组进行,再由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表演。这样就兼顾了全部学生。
还可以利用游戏选代表发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学习英语数字时,可以开展音乐传球游戏。播放学生学过的英文歌曲,学生相互传手中球,当音乐停的时候,手持球的同学要上讲台从1数到所有学过的数字。在Free talk时可用“开火车”的顺序进行,也可按兴趣等进行。
在互动环节,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快乐。
(1)营造课外英语语境,提高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建构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的就是交流和运用环境。单一的课内教学会使语境受到限制,为了避免“哑巴英语”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营造浓厚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害怕错误。
(2)日常交流语言实用化。提倡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问候和交流。在校外,也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英语交际,例如:到某些著名旅游景点为外国游客当免费导游。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英语语境,让学生亲身感悟体验语言,并从这一过程中学习最地道的英语。当语言被运用的实际生活中时,学生自然就有一种收获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3)构建英语第二课堂,带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所谓英语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以弥补英语课堂教学不足(即学生语言实践量过少)。教师可重点抓住该阶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处在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例如:创设英语角,每周谈论一个话题;充分利用班级、少先队、小组的力量开展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如唱英语歌,办英语小报、猜英文谜语、品中外饮食文化节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创设了语言环境,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与英语同行,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4)校园标志中英结合,巧妙学习英语。校园中由很多标志性的语言牌子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例如“不要踩草地”,英语教师可以在牌子上同时注上相应的英文“Don’t walk on the grass”.学生在一次次看到标志语时,潜移默化之中记住了这句英语。甚至很多学生会在看到标语时,认出某一个单词是自己学过的,而且情不自禁地读一遍那句英文。
三、结语
英语,为一门国际语言,不仅是通向世界的语言桥梁,更是语言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块敲门砖;作为一种语言,从来就不是鼓励存在的,词出现于句,句出现于语篇,而语篇出现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不是教会学生某个单词或者句子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特定的环境里怎么用英语进行交际,这就是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因此,创设语境,进行语境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能协助英语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秉着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应该以英语教材为蓝本,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发挥个人才能,设计好科学合理的英语语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语言魅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我,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言说出口的成就感。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全面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书法、绘画、表演等能力都是创设语境时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因此,为人师者,还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坚持精神。
创设语境,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为了让学生不断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每一位英语教学者都要努力探讨在创设语境这一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电建,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2] 安凤岐,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碧圆.浅谈语境与英语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2004
[4] 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M].外语界。2000
[5]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6]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 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1):2007.20-26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深入推进宁波市委“六大联动”的关键之年,也是高新区继续深化“三区一城”建设的重要一年。上半年,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社会事务管理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高新区“三区一城”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抓重点、攻难点,注重民生,强化服务,我区社会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教育事业
加快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
1、积极理顺教育体制关系。积极做好与市教育局人事、基教、职成教、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学院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工作,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促进高新区教育尽快融入城区教育。进一步做好与鄞州区、江东区教育局的关于师资培训、教师职评、教科研活动、学籍管理等相关事宜的衔接工作,妥善解决了梅墟区域学生在鄞州区上高中的免费教育问题和6所民办幼儿园的移交及重新审批工作。
做好体制理顺的宣传和政策解读工作,先后召开5次街道、村干部、群众代表、校长、教师等体制调整情况说明会和政策解读座谈会,并通过记者采访、告家长书、下发宣传手册等形式,使区域群众、师生、干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为平稳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完善教育管理机构。做好区教育结算中心、教科研室的筹建工作,完成了部分人员的招聘,逐步建立新建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高新区督学组,组织了3次由市教研室共同参与的督学活动,对学校管理、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办学条件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学校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3、积极优化教育布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完成了2008—2012年高新区教育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指导今后的事业发展;根据2008年7月签订的协议,我们承接了万里的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资源及义务段的部分教师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筹建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投资1.2亿兴建高新区实验学校,目前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已揭顶,设施设备采购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做好两所公立幼儿园的筹建工作,完成了高新区第一幼儿园的二次装修及首次招生工作。全面启动了高新区第二幼儿园的立项及相关工作;根据省市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办学规模的要求及本区域教育布局,顺利完成老庙小学、盐场小学的合并工作,为2010年整体搬迁至实验学校做好铺垫;政府宏观引流,确保两个街道各有一所流动人口学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信懋学校体育馆、操场、廊道进行整修,对万里学校周边路桥进行加固加宽,争取资金对梅墟中心小学、成人学校的校舍进行暑期维修,美化校园环境并保证校园建筑安全。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活教育发展内驱力。
1、完善人事政策,深化制度改革。上半年,先后印发了《宁波国家高新区中小学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暂行办法》等7个人事方面的文件。全面启动了教师职称评审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认真做好首次定级工作及小中高、中级和中学高级职务评审的申报工作。
拟定《关于印发高新区中小学教职工学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2008学年教职工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教职工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激励教职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倡导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拟定《关于做好2008学年度校级领导考核的通知》,认真落实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展了对校级班子履行岗位职责及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草拟《宁波国家高新区中小学校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文件规定明确各校中层及校级领导职数,为下半年启动竞聘工作做好准备。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软实力。一是积极搭建区域教师管理的网络框架,变教师管理以校所有为以区所有,推动教师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二是强化对校级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养。注重校级班子的定期教育和培训,积极搭建校长与周边名校长的交流平台,逐步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初步建立区域名师引领、区级培养、市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和培养体系。利用城区及本区域资源,建立教育共同体,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近距离地感受优秀教师的风采,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抓住教育发展的根本
1、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积极实施减负等工程。下发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同时,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鼓励学校利用德育基地开展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植树节、六一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生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打牢青少年思想道德防线。积极推广优质、轻负的教学,从规定到校时间、课程设置到教师的备课要求等,全面实施减负工程;积极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检查各校落实体育课时,大课间操活动情况,积极鼓励各校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学校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高新区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展示了中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我区的体育实力;全面开展了书香校园工程,印发了《关于在高新区中小学生中开展2009年“书香伴我行”读书征文活动的通知》,向各校下发了近20万元的图书,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
2、认真做好教育体制理顺后的招生和中考工作。根据今年体制理顺、教育布局调整和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首次招生的特殊情况,我们不仅专门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还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2009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并在学校、街道、社区等层面做好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为了合理地制定2009年教育事业计划,我们在年初向新生家长发放了意向表,作了初步的统计,今年四月份学校向家长宣讲了招生政策并让家长慎重地填报志愿,学校和教师们的全局意识、高度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保证了全区招生工作在开放的政策下有序开展、圆满完成。
2009年是我区参加城区中考的第一年,考虑到老百姓对城区教育还不是很了解以及对鄞州教育的情结,我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校及家长,并召开街道、社区、村委会、学校等层面的会议,全面介绍城区教育情况,使大家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感受到的确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就学空间;同时积极做好与市基教、体卫艺处和考试中心的沟通工作,及时得到信息和相关政策,并向市局争取了在万里高中部设置中考考点,为学生就近参加中考提供方便。积极指导各校做好中考的各项工作,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中考任务,区域普高录取率和重点高中录取率都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
与市师训中心、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和江东区教研室建立联系,及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研训活动,区内建立了研训管理组织,建立例会制度,着力加强教科研师训和教学质量的管理。
1、筹建学科大组,开展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
上半年根据区域教研力量薄弱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依托各校业务骨干建立了学科教研大组,明确大组长职责,召开大组长会议,落实学期教研重点,制订大组活动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并以教研大组为载体,整合教学教研优势资源,立足课堂,以研促教。
注重实际,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建立高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制度,拟订立项方案,经学校申报,邀请专家评审,确定10个课题为区立项研究课题并发文公布。同时积极做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推荐工作,2项课题批准为市级规划课题,已开始立项研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教育论文,制订2009年高新区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方案,全面发动认真组织,取得较好的效果。
2、积极做好师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督查各校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各校切实组织好校本研修活动,审核各校校本研修项目,规范校本研修的学分管理;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参与市“优质课、优秀论文和优秀学科课题”教学三项评比活动,20名教师分别获市一至三等奖,做好市级骨干推荐培训工作,努力为骨干教师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好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考核工作,督促各校落实“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做细做好师徒结对活动;加强教师全员业务培训,认真组织2009年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基本完成344名教师暑期培训的报名和组班工作,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统一学分管理办法,检查各校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全面审核了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和学分,既做好服务,又把好关。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以考促研,强化评价。组织好区初三学生中考模拟考试,做好考前考后的研讨分析。组织做好初中学业考试、综合测试的组织工作,督促做好初三科学实验考试;组织好小学毕业考试和其它各年级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加强命题、考试、阅卷等过程管理,及时做好考试的各类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整改措施。
加强学校管理,增强教育发展的软实力
1、规范办学行为,明确办学方向。出台了《关于开展2008学年度中小学评估考核的通知》等3个规范学校管理、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要求各校加强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鼓励差异发展。目前各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得到明显加强。各校正在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努力办出特色。。
2、强化学校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在教育体制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过程中,我局高度重视教育稳定工作,全面落实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安全责任制。我区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安全隐患不断减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高,无较大或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更没有发生一件涉及教育的上访、事件,全区各个学校继续保持安全、稳定、和谐的局面。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师生安全教育活动,并接受了市教育安全督查组对我区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印发《关于做好2009年高新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了各中小学、幼儿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园)建设;积极预防甲型H1N1流感,普及预防知识,全面监控疫情,督促各校落实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火等日常安全教育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取缔了无证摊贩、优化了交通秩序,打击了扰乱学校秩序的社会青年,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努力为师生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3、重视教育宣传,畅通信息渠道。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工作,制定《高新区社管局2009年教育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召开教育信息工作会议,创刊了高新区《教育动态》,建立了重要工作发文制度及教研信息沟通制度,今年2月至6月,共收发邮件340余个,确保信息畅通,有力地宣传了高新区教育。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努力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区学前教育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区域学前教育的定位、目标和措施;积极指导万里国际等三所幼儿园、做好省二级幼儿园达标的自查、迎检工作,接管了原由鄞州区审批的6所民办幼儿园,并完成了重新审批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区12所幼儿园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重视幼教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次组织幼儿园骨干教师参加市区幼教教研活动,组织两所中心幼儿园参加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推介会,帮助幼儿园全面领会新编幼儿园教材的理念、使用及备课要点,为推广使用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第2版)作好准备;统一印发了《浙江省保教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
2、充分发挥区域成人职业学校的作用,在做好原有失土农民培训、外来务工、企业职工的上岗技能培训等基础上,拓宽思路,积极做好向企业、社区的辐射工作,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区域企业和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上半年,失土农民培训共五期,受训人数296人,有210人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外来务工者、企业职工的培训共二期,受训人数164人并取得培训证书。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奏响教育发展的和谐音符。
对区域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确定树人学校搬迁至原盐场小学,做到每个街道各有一所流动人口学校,使流动人口子女也能就近上学。加大了对民工子弟学校监管和支持的力度,加强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教研指导,开展结对帮扶、送教到校等活动,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教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加强了日常监管和指导,不定期检查学校管理状况,特别是学校安全管理,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使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更为规范。
(二)卫生事业
加强卫生服务硬件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一是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工程,经有关单位验收合格,投资2035万元的医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已正式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当地群众“看病难”问题。二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区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进行了2年一次的考核工作。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一三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一一三医院将定期派专家到梅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去一一三医院培训和进修。
顺利完成参保农民、城镇医保在校学生体检工作。一是梅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半年全面完成了第二轮的参保农民体检工作,共计体检11181人次,参检率在80%以上。二是扎实开展参加城镇医保在校学生的免费体检工作。根据劳动保障局的统计,我区共有6000余名在校学生参加了城镇医保,符合本次免费体检的要求。至6月30日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完成体检任务,共计体检4591人。
应对迅速,妥善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是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针对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落实发热门诊,加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监测报告;通过参加全市的统一培训、区内组织的专项培训和各单位
内部再培训,落实了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了卫生工作人员相关防控知识的全覆盖;购入防护服、口罩、医用帽、手套、鞋套、消毒药械等,迅速组建高新区应急物质储备库;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宣传,印制了两万余份宣传册、海报;对入境人员进行健康监测随访等一系列措施,并多次组织人员到各医疗卫生单位督查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二是迅速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6月份,我区处理了两起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留观工作(6月11日的梅墟街道1例,29日的新明街道2例)。接到市疾控中心的报告后,我局与接触者所在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到所在社区组成现场指挥部布置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派出应急机动队伍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迅速了解到了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采取了相应的消毒措施和落实了相关人员的隔离,并妥善安排了隔离留观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截至6月30日,梅墟街道徐某一家5人在留观期间无发热等症状出现,身体健康,已解除隔离;新明街道2人目前现在处于观察期,如果隔离期间不出现发热等症状,将于7月4日下午解除隔离。三是圆满完成浙洽会、消博会和我区09年中考期间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两会”期间我区示出现参会人员发热等情况,顺利完成保障任务。我区今年的中考考点设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部,为确保该考点中考期间的卫生安全,做好考试期间甲型H1N1流感防治和防止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计卫科、卫生监督所、新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机构提前介入,对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部的考场、食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重点检查了考场的通风情况、用餐场所的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的持证情况及个人卫生、餐饮具消毒与保洁情况、食品原辅料的采购、索证等情况,对中考期间的菜谱进行审查并备案,对所有考场进行了严格消毒。6月12、13日考试期间,各单位均派人进驻考点,从考生进考场前的体温监测、考点食堂原料采购到供应各环节进行全面卫生监督指导。首日的考试结束后,对考场再一次进行了空气消毒。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考期间未发生考生集体发热,食物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保障工作。
爱国卫生工作逐步推进。对城乡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治理,组织了辖区范围内的爱卫活动13次,两街道共参加劳动100余人次,清理了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集聚地的卫生死角37处,治理脏乱道路2260平米,清除垃圾100余吨,清除乱张贴1200张,辖区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
计卫合一、“三进”活动,婚育新风福万家。结合我区计卫合一的行政特点,于4月份启动了“高新区健康宣传服务三进(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并与全市统一部署的“两免”宣传月实现了有机结合,整项活动吸引了群众上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进社区”——两街道开展各有特色的“两免”宣传。梅墟街道4月份在区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前插播“两免”公益广告片,新明街道在街道计卫刊物《新明卫生》上开设“两免”宣传专栏;各社区巡回开展“六个一”两免活动,参与群众6000余人,发放两免宣传手册3000余份;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走进社区为育龄妇女查孕环3000余人次;组织60多台灭蚊公益广告灯箱安装进社区,既灭蚊除害、又拓展宣传阵地,计划在下半年登载一批婚育新风内容的公益广告。“二进学校”——两街道以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为主题,结合计生协会青春期教育,分别在老庙小学、梅墟中心小学举办了两场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讲座,特邀知名“胖妈妈”老师授课,同期举办了青春期健康知识图片展,近300名学生收听了讲座。“三进企业”——5月31日-6月4日,社管局、区计生协会联合开展了“关爱企业外来女工免费生殖健康体检活动”,组织免费巴士接送女工参检,成为新装修的市计生服务中心迎来的第一批客人,体检项目包括宫颈癌筛查、红外线、B超、妇科等,达到市妇儿工委指定标准。
推进计生协会工作,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计生工作激励机制,建立长效节育避孕激励机制,通过对街道计生办、村居计生管理员及定点医生的激励,提高当年长效节育率;建立村居联络员制度,在村居形成以计生管理员为主,以联络员为辅的工作队伍,增强战斗力;建立育龄群众贴心人评比制度,加强计生干部争先创优意识;建立流动人口工作创新奖等。高度重视工作平台信息化建设,推进村居网络延伸工作,拨出专项经费鼓励基层开通网络、实行电子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明确计划开通13个村居,涵盖高新区所有社区及近两年未列入拆迁的村。
(四)文化体育事业
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管工作。组织文化市场不定时检查40余次,收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30余份。取缔非法大棚演出1家、非法游戏厅3家,扣缴非法赌博机90台。组织开展了娱乐、出版物、打印复印、网吧、音像等单位许可证换证,“十小”行业、无证无照网吧游戏厅等专项整治,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拆除工作。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先后组建以管委会副主任张立平同志为总负责的区文化领导办公小组。同时我局对各街道推荐的文化监督员进行普法培训,学习文化市场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实行统一考试和佩证上岗,弥补了我区文化市场执法力量不足的这一特点。
指导街道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指导街道社区开展戏曲表演、乒乓球比赛6次,农民趣味运动会2次,还组织开展了“庆3·8广场舞”比赛,太极拳、木兰拳比赛等。
(五)民政事业
进一步推进实施社区建设工程。一是草拟了《宁波高新区社区用房建设规范》,以期在硬件上提高我区社区建设的档次。二是起草《关于开展“品牌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动员区级各有关部门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创建活动。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到6月共有66户98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14.1万元;享受老年人生活补助金93人,发放金额8.39万元;及时发放动态物价补贴1.22万元,解决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生活困难;实施临时救助51人次,金额20.0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4人次,救助金额0.21万元;有299名残疾人享受补助,发放补助金额15.39万元;同时及时调整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标准;根据《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实施办法》,及时为40位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办理了相关保障手续,发放保障金6.136万元。
(六)残联、慈善事业
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一是做好残疾二代证的发放工作,至目前已发放残疾二代证512个,其中新明街道55个,梅墟街道457个,为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二是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到6月份有40位重度残疾人享受到这一政策,发放保障金6.136万元。三是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为50位精神病人发放精防卡,为100位贫困残疾人发放爱心助医卡,为3位贫困肢残人配送轮椅,同时做好对残疾人的医疗救助。
精心组织全国
第十九次助残日活动。围绕今年助残日“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的主题,走访慰问我区的6位残疾儿童;在梅福社区内为残疾人免费开展为期三天的体检活动,350位残疾人接受了这一家门口的服务,参检率达到70%。举办了一期康复员培训班,全区各社区(村)康复联络员参加积极,指导新明街道筹办残疾人康复中心。
组织开展“慈惠童心”、“复明行动”等慈善活动。到6月底,共发放救助款7.09万元,受助87人次,其中助医15人,资助款3.1万元,助困67人,资助款3.24万元,助老5人,资助款0.25资助万元,助残活动1项,资助款0.5万元。
(七)民宗事业
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定期开展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制订《宁波国家高新区民族宗教工作应急预警预案》,维护宗教平安稳定。
(八)内部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根据高新区党工委统一部署,社管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学习先行并贯穿始终,进一步明确省市委全会和高新区2008年度总结表彰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社管局全体干部职工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
有效推进部门间沟通,提高全局工作效率。做好与园区各部门、街道的协调沟通工作,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有效及时展开;完成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报送工作,确保政务信息透明公开;配合做好办公室有关档案文书整理、财政局的政府采购自查自纠工作、人劳局和纪工委的每月津贴、车贴发放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在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事业还满足不了高新区高速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尤其表现在教育、卫生事业上,有些基层服务水平仍基本处于农村水平。
(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对已经形成的实施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人口聚集是我区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难点,亟需加强综合治理工作。
三、2009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学校,尽快缩小区域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
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启动实验学校的建设工程,完成外国语学校组建并确保内部体制平稳过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现有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各校发展定位,创品牌学校,促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区域内师资流动机制和校长轮岗制度,逐步树立由“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身份意识,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监管和帮扶、支持力度。一是要落实校长公派、资金统管收支二条线工作,切实规范招生、财务管理等办学行为。二是要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教研指导,开展接对帮扶、送教到校等活动。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和指导,不定期的检查学校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等情况,及时通报检查信息和指导意见,使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逐步向公办学校靠近。
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落实高新区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幼儿园等级评估和准办园审核力度;加快筹建两所公办幼儿园,探索名园办园的模式,尽快提升办园质量;正式组建区域早教中心;加大对各类幼儿园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前三年教育质量。
(二)认真工作,积极推进高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我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我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尽快制定高新区卫生专项规划。规划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合理规划、科学配置,要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和政府逐年加大投入的相关政策,明确各级卫生机构的布局、职责、功能等。
理顺卫生管理体制。积极理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做到人事、财务、业务的管理统一,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度。起草关于“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若干意见”提交管委会讨论,内容包括服务站设置的标准、如何解决服务站用房、基本装修及设备、人员配备及考核等问题。
继续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重点抓好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的监测、报告和防控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疫情监测和信息监测网络。
(三)继续指导和组织高新区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做好高新区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活动周中的“送演出”文艺晚会,确保圆满举办;继续加强对文化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紧抓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