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9:0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读书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新课改理论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学习培训外,学校还应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指导。通过各种讲座、学习培训,帮助教师“充电”,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拓宽教育视野,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补充正能量。
二、加强和改进备课形式,激活教师智慧
首先,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制定一个学期的备课计划,落实好每位教师的主备任务。备课必须做到“六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过程、备练习。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对主备教案进行说明,全体老师进行集中讨论,重点谈问题和建议,主备教师在吸收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再修改教案。其次,拓宽校本教研渠道,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为老师搭建交流平台,开放教研组活动,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互相观摩教研组活动,并跨年级、跨学科地参与到教研活动当中,交流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如:一、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开放教研活动。两个教研组教师齐心协力、用心准备、精心策划,二年级教研组老师从推荐教师专业书籍《小学语文教学疑难答问》的“好书推荐”开始,接着围绕研讨主题“如何提高学生对作业批改的关注度”展开讨论。老师们提出教学中的困惑,查明原因,畅谈做法。参与观摩活动的其他教研组老师,认真倾听,细心笔记,讨论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备课方式的创新,浓厚的研讨氛围,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以发挥,教育智慧在碰撞中闪光,更激活了教师驾驭专业的自信心。
三、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工作状况及专业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展示专业发展成果提供舞台,如举办“德育论坛”、交流“我的教育故事”、开展“读书漂流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让教师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四、激励教师广泛阅读,自我充电
学校为教师购买了各类书籍和教育杂志,如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新教育之梦》,班主任每人配备一本《班主任工作漫谈》,为一年级教师购买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教师集体进行阅读活动,确保阅读时间。老师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收获,品评教育经典,研析专业知识。除了读教育教学专著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读文学经典滋养心灵,读优秀期刊了解前沿观点,读学科专著丰富专业素养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生活抹上了亮丽的色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教师静下心,捧起书本阅读,记录读书心得,丰富自己内涵。
五、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途径一:“走出去”,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途径二:“请进来”,学校利用各种资源,与各级专家建立长期联系,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或者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专业指导。通过学习,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提高业务水平。
六、多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尤其关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并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每次上课后,都及时对他们上课的情况给予仔细的讲评,指出优点、缺点,提出改进的地方,使青年教师每上一次研究课就会有新的进步、新的感触。根据听课的情况,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并利用各类课堂教学比赛的时机把他们“推”上去锻炼,促其成材。对将要参赛的教师及其选课、听课、试教及编写教案等准备工作,学校领导都参与并一一评点,一起反复修改教案,寻找教学亮点,帮助他们成长。
一、写好教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传统的教案主要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可以说教案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校推出的与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相配套的教学案就克服了传统教案的缺点与不足,它既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等传统内容,又在教学过程环节新增了“时间分配”和“学生活动安排”两项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安排教学时间,详细制定各环节学生的学习形式等,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建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理念,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情,科学安排学生学习过程,改过去的教师“一厢情愿”式教案为现在的“两情相悦”式教学案。
课堂变在于教案变,教案变在于态度变,只有切实转变备课态度,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效率为目的的备课观,才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二、科学管理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四年级一位语文教师向我反映:实验第一个月,她自以为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操控比较得法,效果较好,可当邀请同年级教师听课时才发现学生的小组讨论令人惊诧,他们发言并有按既定的顺序,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发言内容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也就是说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为此,我组织大家再次学习和研讨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实施办法》,倡导大家重点反思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小组建立是否公平,组内分工是否合理。组建小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兼顾其他方面(兴趣、性格、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平均分组。均衡组内成员职责,定期轮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及时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是否到位。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1)课前合作,提前分发预习提纲,分工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2)课堂合作,提问、讨论、交流,互相检查作业、互相点评习题、互相评分等;(3)课后合作,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整理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等。
(三)教师调控是否恰当。如:是否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转变传统角色,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做到少讲精讲?是否善于捕捉组织小组活动的契机,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保障机会均等,实施公平竞赛等?
一、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需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全体师生共同谋划,出勤出力,校园环境布置焕然一新。
今天,当你跨进校门,映入你眼帘的常常是教学楼上悬挂的经典诗句与名言;当你走过教室长廊,吸引你眼球的一定是每个教室门口墙上的“每周一诗”,稚嫩的书法加上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你既领略到古诗文固有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满腔热情和他们充满创造力的智慧。当你走进一间间教室,在那里你或许就能和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相遇,看到他们的身影,读到他们的故事,听到他们在吟诗……在这样的氛围里,上课读古诗文,下课谈古诗文,教研议古诗文,也就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让育人的无形文化寓于众多的有形活动之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估量的。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古诗文诵读”,缘于它的文学特点,我们把它归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但是作为拓展型课程,在教学上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读为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诸如音读、形读、情读和意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以培养兴趣、诱发自信、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为宗旨,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型课程领域开辟一块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新天地。
作为拓展型课程内容之一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我们主张学科之间有机整合,即在强调学科性教学特点的前提下,注意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例如:古诗文与美术在创作的意境上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有时会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古诗文本身就含有律动之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则更为活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古诗文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中包含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常识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
三、与读书活动相结合。
读书活动是我校的特色工作之一,精心打造充满书香的校园,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著作,感悟经典著作之内涵。每年的文化艺术节,学校都要进行经典文化学习的汇报活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其中,有诵读活动,有吟唱活动,有版报展示,歌舞演唱,情景剧和小品等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儿童智能发展呈多元性的规律,它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在“古诗文诵读”专题活动中我们关注教师课改意识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古诗文诵读课程目标,组织各类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编辑教材、撰写教案、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撰写教案,我们又以讲课、咨询、对话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等请专家解读教材,以加深教师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敦促教师在备课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研究所备古诗文作者的个性特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古汉语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找准教学切入口,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年级设计出不同的教案。
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实战”中接受培训,得到锻炼,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学校将“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课改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推进,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当前,两纲精神的渗透、贯彻与实施,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从教一个半学期以来,在学校的领导和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地适应这里的环境,教学经验是谈不上的,这里只权且谈一谈我从教以来学习的一些体会,无论在那个环境,我觉得学习始终时最重要的。
从大学课堂出来,走进中学的课堂。说真的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面对一群活泼乱跳动的学生,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对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感到紧张,同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压力。在讲台上,前几个星期甚至经常出现语无伦次的尴尬场面,尽管我精心地备了课,这时候是学生和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动力和异常大的帮助。
一、向学生学习。人人都说老师是要有耐心的,我觉得懂事的学生也是有耐心。学生知道我这个刚出道的毛驴,敢于也乐于和我接近,但是我开始那段时间给他们上的课确实使他们失望,我曾经也很懊恼,但从他们带有鼓励的眼神中,我看到那份体谅,那份宽容和那份耐心,尤其是他们在日记对我说的心里话,使深深地感动。我知道课上的效果不好,我经常去问他们的意见,询问他们觉得怎样教才更加令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真的提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向老师学习。经验就是财富,虽说这东西不能照搬,但善于借鉴往往能事半功倍。站在讲台上才觉得自己的简陋,而学校提倡的多听课真的非常好,说真的我每听一节课都有一种启示,都有收获,包括教学的方法,教案设计,课堂组织,学生调动,练习安排,作业的布置,可以知道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我听过莫老师,王晓阳老师的课,他们投入和疾驰有度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看了王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懂得教案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工整、详细、有条不紊、思路清晰。
上学期上了汇报课,我曾认真地听了何校、邓校等好几位老师的意见,他们给我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我开始懂得扬长避短在教学上的使用,《水调歌头》本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意蕴丰富的词,却给我知识性的肢解了,美感荡然无存。吸取这些教训,慢慢地在教学上有所改善。
三、向现代信息学习
网络真是好东西,我记得欧阳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受益匪浅,他说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要充分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对我这样刚毕业出来的老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都相当缺乏,而网上却提供众多有经验老师的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甚至细到如何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写日记,搞什么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很多很多。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老师。而网上一些好的资源也可以给学生看看学学。
举个例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特别像我这样教起点年纪的,学生平时的交流主要又用方言,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知道就我这朗诵水平范读可能会害了学生,我们古人就知道,人能顺利地渡过河,是“善假于物”罢,于是我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资料,用人家的范读,在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还学的像模像样的。
总的来说,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实践,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虽然有过困惑有过挫折,也有过领悟。上个星期,指导老师王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说我上课从容多了,同时也指出我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调动学生时仍有待提高。
确实,需要学习的路还很长,我想多方面学学,我想会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师。
一、构建三级学习体系,组织主题式读书活动
(1)学校导学体系:学校每学期期初向教师推荐杂志征订目录,指导教师征订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学类杂志,让教师学有方向,在老师自己订阅教学刊物的基础上,学校为教师订购了多种教学杂志和书籍,鼓励教师博览群书;每月按学科精选一些必学文章供教师学习,帮助教师及时接收学科教学最新理念及课改相关信息;每学期召开教师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大家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学能得法。
(2)集体互学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每人把自己在本月中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实现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个人自学体系:促使教师把学习读书融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各种阅读方式,拓宽视野。同时,每学期坚持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四个再”: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不断丰厚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激活教师问题意识,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从引导教师“寻找自身的遗憾”开始,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去思考、去实践,并响亮地提出让遗憾远离我们的学生!
1 问题前置,辐射研究主题
我们要求老师建立“课堂教学问题信息卡”。信息卡制作可以在教师备课本中增加活页,分“我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二栏(如下图),由教师在课后马上将感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集体协商,有针对性地形成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研究主题。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我们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
2 彰显个性,提倡特色备课
我们向教师提出,要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在近三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具有教研特点的备课指导方针:一个努力方向――落实新理念,开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六项要求――独立钻研。 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通过“特色备课欣赏制度”。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中新角色成长的需要,我们出台了《特色备课欣赏制度》。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让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人人说课和集体研讨形式,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在“通用教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实现备课的再创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在教案后写上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作为备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科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个性备课交流欣赏会;学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部分,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3 听课论课,进行深度对话
(1)听课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
推出听课和反馈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左手栏为“即时评价”,即时记录观察和捕捉到的精彩事件细节与闪现的思维火花;右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建议”,记录对话后的深度思考;下面记录其他同事的意见。如下图所示
(2)“论课”活动的深入探讨
论课重在培植教师捕捉课堂问题的意识。每位参与观摩教学的教师,都可以以自我的视角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由此去发现问题,引起自我的独立思考,并把它梳理成与教学同伴探讨的小问题。这是教师走向自觉思考的起始阶段,长期如此培养,教师的观课与思索课程的意识与能力便有望获得新突破。在“论”中提升认识,转变观念,“论”中找到创新目标,摒弃陈旧与落后。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4 所有教师研究同一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观课主题:可以围绕执教教师本人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可以围绕班级、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类型课主题观课。(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听课。(3)议课时先互相交流各自的听课感受,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4)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分析哪些做法在本学科中可用、怎样用,哪些做法不能用。(5)依据前面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
5 不同的教师研究不同的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听课教师自行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主要依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确定),分别确定研究主题: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生成、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研究。(2)每个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3)观课活动结束后,不同的观察小组就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及该现象引起的思考向执教老师提问,展开互动研讨。(4)各组就研究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分享,形成较为有效的策略。
三、开展多种课例研究,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本学期,我们将主题式课堂研究开展得更深入。不仅通过
1 同课异构:在选择提炼中求发展
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通过“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进行研讨。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2 一课再做:在反思交流中促提高
一课再做,是为了解决师生教学上出现的疑难点,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我们在实践中归纳了以下一般的程序:
问题提炼:活动前,对教师校本教研困惑的问卷调查,从而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一线学科教师真实的现场授课。
反思互动: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现场对话,进行多元互动。
实践再创:在同伴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然后重新走进课堂,进行现场的实践再创造。
再次互动:授课教师与参会教师再次现场对话。
提炼总结:授课教师以及参会教师对此次活动认真反思、总结,形成教研组及教师的经验材料。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此时,老师们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已不再觉得困难了。
3 特色课堂,在展示观摩中显个性
一、精心设计课前活动
《我的母亲》(老舍)通过对母亲朴素的一言一行的叙写,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品读语言”这一课时,怎样才能体会这种至真至深的感情呢?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感受”,学生们平常对母爱都有感受,想表达的东西多,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背诵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要让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被古诗滋养的人,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三、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上《我的母亲》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中一句“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对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分析得到位,自然也就读出了感情。
在母爱的感染下,学生一节课体会到了不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学生没有去过阿里,也没见过红柳。在导入时,我下载了一个视频《高高的阿里军人》,学生对这个地方就有了清晰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而且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五、改革课堂内容
1. 首先确定研课目标
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目标:学习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表现、关于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对分数除法的认识、对分数等值变换的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良好,但对分数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2. 制定方案与收集材料
小组负责人制定“研课”活动方案,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分类收集分数教学一些学术研究文献(理论类)、公开课录像和一些教学案例等。
3. 学习与研究
“研课” 小组成员教师T1负责制定一节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教案,初稿出来后,小组成员对教案初稿进行互相学习与研究,并对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T1的教案,形成共识。
4. 观课
确定公开课的时间,然后由教师T1讲授这节课,小组中的其他人将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听课要注重几个环节:(1)复习导入:教师T1如何导入新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讲授新课:教师T1的教学方法、组织如何?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3)巩固练习:题量与难度如何处理;(4)课堂小结:小结的形式;(5)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5. 再研究
研究是“研课”的中心环节。“研课”组成员对本课研讨有如下几点:
(1)对分数教学的研究
分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有的学者认为,分数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同时也有学者断言分数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分数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不如自然数那么容易描述;分数的书写格式比较复杂;分数在数轴上不容易排列大小;分数的算法有很多法则,这些法则比自然数的算法要复杂。也有学者认为,分数教学和学习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数由多重结构组成。
(2)对教学过程局部的研究(两道例题的研究)
从教学路线可以看出,本课遵循“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概括-应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模式。“研课”组成员主要对本课的例题讲解及板书作局部的研究。
教师T1设计了两道题:
例1:用分数表示图 1 中的阴影部分。
图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于前两个图形,学生全部都填写正确,分别是4/9和2/3,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比较熟悉;但是图 1 中的第三个图形,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产生上述表1结果,主要是因为图形产生了误导。从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有两种认识:如果把前面的 4 个方块组成的阴影看成“单位 1”,那么答案就是5/4,如果把两个大的方块看作“单位 1”,那么阴影就是5/8,因此,学生对于“单位 1”理解透彻,没有出现偏差。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单位 1”就是“一个整体”,有的学生甚至解释得更加详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整体就是“单位 1”。
例2:要求学生根据25×4/5编写一道应用题,其实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类似。其中,编写的应用题比较合理的学生有31人,约占总体的55.4%。这些应用题包括购物、行程、年龄、读书、做工等问题。例如有位学生的编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但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多种多样,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道好题。
(3)对本课局部特征的研究
对于例1,学生无论是使用图形表示分数,还是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分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正确地完成。学生对于约分、通分等分数等值变换内容能够应付自如,说明他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深刻。另外,学生对于例2,熟悉分数应用题,能够熟练地解答。在访谈中,对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他们可以很快找出“单位 1”,选择正确的运算。对此,学生透露出“诀窍”:比、是、总量……这些词语是关键,可以发现“单位 1”。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解答问题。
6. 修改教学设计
基于观察和反思,研课组的教师会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某些错误理解的地方做出修订,如改变材料、活动、提出问题等。修改主要是局部的,这里改进两点:
(1)板书改进:充分利用黑板,呈现探究的全过程,凸显思维活动的变化。
(2)例 2 的改进:对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此时,可展开讨论,旨在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
【关键词】早期阅读,家园共育,221模式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早期阅读教育受到了幼教界和家长们的关注。《教育大辞典》定义早期阅读是指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目前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即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应从出生开始,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元教育模式。结合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经验,摸索了一套早期阅读家园共育模式即221模式,即一家一园两个优质阅读环境,一日一会两个特色阅读活动,一人一档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一家一园,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接触书和书面语言,形成对文字的兴趣,知道怎样去看书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而优质的阅读环境是儿童学会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提出,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环境的质量与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有早期阅读的正确观念、自身的阅读习惯以及是否掌握科学的指导策略等有密切关系。(李慧,2011)李燕芳等人综述了影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或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亲子或师生的读写活动与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相关。幼儿的第一成长环境是家庭,入园之后有了第二成长环境是幼儿园,因此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家庭和幼儿园两个阅读环境。
如何基于家园共育思想,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结合经验,谈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1)确定共同的阅读目标。通过家长会或问卷调查,向家长明确幼儿园的阅读目标,并了解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亲子互动时间等。良好的家园共育基于双方的良好沟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优质阅读环境建立的前提。借助博客或微信平台等网络沟通平台,为家长提供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如何科学指导幼儿阅读,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书籍等信息。(2)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阅读物理环境。从活动室布置开始,让幼儿接触到各种符号、标识、文字等不同的信息,到每个活动室的阅读角,摆放各类符合幼儿特点的书籍。(3)家长和老师的陪伴阅读。家长和老师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是优质阅读环境的保障。3-8岁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尤其是口语,主要包括词汇的丰富性,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陪伴是最好的环境。有成人陪伴的阅读活动,既可以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启发幼儿思考书面语言的意义。因此鼓励家长和教师积极投入到幼儿早期阅读培养的过程中。
二、一日一会,开展两个特色阅读活动
有学者认为,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儿童重新整理从其他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的早期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也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同于幼儿平日在家与父母一起阅读或独自阅读,而是让幼儿在一个大的阅读环境中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愉受。不仅如此,早期阅读活动还可以增加幼儿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丰富阅读体验和情感。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游戏,以游戏为方式,也以游戏为目的。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既要结合幼儿特点,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融入其中,又要考虑家园互动的形式,让家长和教师真正的发挥阅读陪伴者的作用。所谓一日一会,指一个读书日,一个故事会。读书日定为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五,每个班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经验提出活动方案。故事会指每年举办一次由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讲故事或表演故事的活动。如果说读书日是平常阅读教学工作的一种制度化,故事会就是一次聚会,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实际工作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对教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对早期阅读的科学认识,对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以及对早期阅读的材料选择等工作都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如成立早期阅读家园互助小组,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分享的学习,让更多家长掌握关于早期阅读的科学知识;教师也要学习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自己班级学生的阅读经验;活动方案采用标准化教学案例,即园内教师共同制作一些教学案例,选出哪些更符合孩子特点,现场组织更好的教学案例制定成为标准化活动方案。
三、一人一档,建立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幼儿在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年龄发展特征,而且幼儿早期阅读水平在学前阶段不断提高,且发展有一定的持续性。工作中观察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幼儿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识字方面,有些幼儿入园时就已经认识三十个左右的汉字;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些幼儿在入园时刚刚会说话,而有些已经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给予每个孩子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实现早期阅读的家园共育最大的价值所在,即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由于国内幼儿园班级容量都比较高,完全由教师完成这个工作会很困难。因此如何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培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人一档就是每个幼儿在入园时建立的阅读档案,并制定入园后的阅读计划。这个过程需要避免家长之间的比较,也要向家长解释并非测量个体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制定符合孩子自身发展的阅读计划。如填写幼儿档案以及阅读计划都是由家长自己带回家填写,收回后教师认真看每一份档案了解幼儿情况,作为制作阅读教案的依据。阅读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日常亲子阅读的时间安排,幼儿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等。阅读计划主要指阅读习惯的培养计划,如家长可以制定亲子阅读时间半小时,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十五分钟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案;阅读书目的采集计划,如订阅幼儿杂志一套,绘本图书十本,借阅故事书,参加幼儿互换书籍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慧,. 对幼儿家庭阅读环境现状的调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3-94
摘要:农村教育历来备受关注,同时也存在不少争议。就农村教育教学而言,更是要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地域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然而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那么何谈实施课程改革,何谈推进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农村教学中存在一些倍感困惑的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初浅认识,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前进的脚步,现归纳如下: 1 课程设置较偏多,造成课表编排困难 依照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5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然而以下课程还需设置,其中国防教育课要求每学期保证10课时,基本达到隔周一节,消防教育课(每学期六课时)、法制教育课、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心理发展课、班会课等等,这些课程大部分要求体现在课程表上,这样把学校的总课程表弄得很满,学校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的确对育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应考虑学校的课表安排和教师的教案编写,使之既合理编排,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2 音体美英专职教师少,造成学校难以开足或开齐 农村学校为使各校各校能开足开齐课程,提出跨校任课方案,音体美课程现在各校能正常上或克服困难上的也不多,虽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非专业教师参加音体美教师培训,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最后音体美只能是一首歌、一个球、一幅画。英语科目,仍不能全面铺开,因专业英语教师少,培养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的确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英语,这必将给小学生到初中学习英语造成一定影响,学生间英语基础不等,差距悬殊。 3 教师工作负担较重,造成备课与讲课脱节现象 一般看来,村小教师十分轻闲,因为条件简陋,学生较少,实际并非如此,村小教师基本上是“拳打脚踢”,绝大部分科目融为一身,要编写教案还要批改作业,尤其语文作业较多。语文作业包括生字本、生词本、作文本(三~六年级)、小语整改作业(听记本、积累本、读书笔记、小练笔、日记本),教师批改作业的同时还要应“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各种活动记录。(第二课堂活动、学科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等)教师自身业务还有一些,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按时进行章测并算出等级分,当然这些工作是在课间完成的。工作量过大,造成教师突击完成备课教案的编写,甚至为写而写,而不是为教而写,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作用,达不到备课教案和实际授课的有效结合,部分教师形成了备与讲的脱节现象,这是值得关注的。 4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矛盾困扰着一线教师 我们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呼吁,一直在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是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都不肯放松教学成绩而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局、教研室近几年里强调评价学生不能单纯从学生成绩看,评估教师工作,不单从教师教学成绩看,这种做法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学校的监控措施有许多盲区,不便操作,不好把握,农村学校要考虑校情、师情、生情,所以如何进行有效衔接,有效转变值得探讨。 5 教研与教学脱节 教研与教学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对教研存在误区。一是认为搞科研是专家们的专利,而普通教师的本份就是教好书。搞科研写论文是做给人家看的,是名利工程,只有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二是认为教学就是上课,而教研就是上一节优质课或听一节示范课,活动一开始轰轰烈烈,全面参与,等活动一结束,教研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参与者成表演者,听课者成观众。三是“研”的成效慢,而“严”的见效快。尽管不少学校也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唯成绩是举,农村家长更是这样认为,考试成绩好能一俊遮百丑,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与批改作业等环节上,“研”就慢慢荒废了。 6 学生活动少,活动效果不佳 受农村自然环境的限制和村小办学条件的制约,体育活动器材、科学教具及其它教学辅助用品、少先队活动设施都不够齐全,致使学生活动较少,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虽反复要求各校要创造性运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但学校条件有限,已达到最大限度,这就形成了尴尬的两难境地。 7 农村家长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起,家庭经济情况好坏不一,对学生学习的关心程度更是大相径庭。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影
[1] [2]
子”。但农村很多家长到校后经常这样说:“我们什么也不懂,家里农活又多……”“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你看着办就行。”“孩子我也辅导不了,我都不会,你说怎么办……”这种一推了事的家长也的确大有人在,现在农村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环境对他们个性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工作教学为主,学校要本着一切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原则,工作虽千头方绪,却要始终把握教育教学这一主线,虽农村教育教学有一些问题和困惑,但也要攻艰克难,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妥善去处理,合理来摆布,如施行集中办学,使教学资源达到整合,师资力量达到均衡,活动设施达到共享,这样学生活动会丰富多彩,育人效果定会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文章屋在线:wzk.co
新课改要从原点开始
张荣照
又是一年春光好,我很想用一段歌词表达此时的心情:“走过了春和秋 走在阳光路上 |多少追梦的身影 |奔跑着拥抱希望|一路同行的人们| 心中暖洋洋”。两年多以来,滑县教育成长起一大批爱业务、有激情的的老师和校长。在座的各位中,不少人有想法,有故事,有情怀,有担当,又对业务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热爱,大家是滑县教育的希望,同时,与诸位尺码相同的人越来越多,滑县教育走在阳光路上。特别是在中心校和局机关,懂业务、爱业务的力量不断壮大。又有9位同志成为新的业务副校长。我相信,业务副校长将成为大家人生一段美好的记忆。原来的23位业务副校长,热爱学习,成长迅速。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对业务副校长这一角色的敬重。九位新同志要以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为业务副校长这一角色增光添彩。要有思想准备,有时间要为你们补上公开演讲这一课。新的9位中心校校长,更是满满的正能量,丁股长吃透了教育的整体形势,定位更准,思路更清,很快将会为全县树立一个高规格的区域样板,我们需要这样的样板。五位业务副校长更不用说,多年积淀与抱负得以施展 ,蓝图变宏图,成效一定会非常明显。大家拭目以待。局里下去的三位同志,在局里锻炼多年,斗志昂扬,信心饱满。高股长,方股长两位业务内行重操旧业,信心满满,劲头满满。其他老同志也都在新的节点,积极谋划新的篇章。全县上下,越来越多的激情被点燃,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在聚集,这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7年的整体思路是点面结合,点上,抓好引领示范,要评选和表彰一批高效课堂和特色学校先进校;面上,全县中小学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常规促创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大家共同认识到常规管理的重要。虽然也曾关注到常规管理,如质量分析、集体备课,这只是教学常规,全面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不扎实。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石,我们再提常规管理,不是从头再来,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有重点的、更深层次的再努力:创建特色学校需要重视那些常规,创建高效课堂需要重视那些常规。这是螺旋式的上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主题是新课改要从原点开始。这个原点是教育法规,是教育规律,是教育常识。
一是新课改要从努力开齐开足课程开始。
开全开足课程是国家要求,法律规定,但是,在我县教师缺编1000多人,临时教师2000多人的现实下,好像是天方夜谭,我说了是“努力”,有条件的学校要努力开齐,没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齐。这是方向。有些课程不是没有条件,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每天运动一小时,不少学校上午大课间进行的不错,下午则做不到,有的高中,不仅大课间完全不搞,三年级连体育课都省了。一些学校分配了体音美特岗教师,却让转岗教语文数学。语文数学每周排十几节,体音美不安排,或很少安排。2016年曾对新教育实验学校和课改核心校有一个统计:没有专职体音美教师,600-1000学生的学校七所:慈周寨二完小687、白道口民寨615,半坡南街607、老店完小924、枣村一小851、万古御驾庄658、留古西信都600。1000学生以上的学校四所:老庙实小1095、留固西街1040、瓦岗小学1085、城关育红1640。这些都是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从学校规模和财力上讲,都应该配备专职体音美教师。还有不少初中只配了专职体育教师。
不设专职体音美教师,上课质量就没有保障。(明年中招要考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无论学校规模大小,条件优劣,都可以搞,只是校长愿不愿意搞。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课程计划》精神,综合实践课3-7年级每周3节,8、9年级每周2节。每年的特岗都有很大比例的体音美教师,2015年39人,2016年71人,在满足语数英等课的需求外,要发挥体音美的专长,开好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
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都是学生最喜爱的,要提高课堂效率,减少语数英的课时,为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留出时间。开设这些课程会为学校增添无穷的活力和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状态就能够调节到最佳,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都会更好。
体音美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是特色学校的主要支撑。特色学校的载体是项目特色,核心是课程特色,要帮助学校把办学理念理清,把能够开的课努力开好,把项目做精、做深、做广。县里要帮助学校开发课程。教育股的职责是把握大的方向,教研室的职责是细节的培养。
二是新课改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
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人生。习惯是后天形成,却又集中而准确地体现着人的天性,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的个性,习惯养成第二天性。(朱永新)我们每天的言行都是习惯作用的结果。师生习惯的养成,也决定着高效课堂、特色学校能否持续和深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优良的学习习惯。习惯表现在各个方面,仅课堂一项就有许多习惯需要培养,高效课堂就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举手发言,发言响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坐姿端正,神情专注;勤做笔记,握笔正确 ,字迹工整,写字快速;积极参与,善于动脑,勇于质疑;主动交流,配合协作,和谐相处;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不妨碍他人学习,等等。我们到不同学校的教室,会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一种是学生秩序井然,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一种是学生纷纷左顾右盼,骚动不已。这就是习惯使然。也是平时的管理使然。
高中、初中、小学都要重视习惯养成,年龄越小越主动。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改革的成效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其实,学生的习惯也是教师习惯的折射,身教胜于言教,培养习惯需要教师学生一起同行。
都知道课改必须进行,为什么又那样难?最大的阻力就是教师不愿意改变固有的习惯。 “以教为主”,早已成为许多教师不自觉的一种习惯。教育过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先改的应该是教师的行为习惯。
三是新课改要从抓实夯牢备课开始
全县有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到位,上课心中没有课标。教师参考的都是金鼎教案,很少有人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学习教材分析。教材上精心设计的探究题、综合活动、提示文字、插图、单元前言,熟视无睹。教师为什么排斥学习课标?薄薄的一本课标囊括了几本甚至十几本教材的内容。很概括,距离教材上的每一节课很远,没有具体的指导性,备课前的临时抱佛脚读课标,作用甚微。而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为教材与课标架起了桥梁,每一节课落实课标的那几项内容,都有很精准的解读。
因此,特作规定: 1.下次再订教材和教参时,一律不得订《鼎尖教案》之类的现成的教案书,订和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准备今年的教师阶梯攀升,加入考试《教师参考用书》这一环节。2.要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一教一辅的作用,研究透教材上每一个文字的设计意图,研究透如何让《巩固与训练》和课改密切融合。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再买新的资料,一经发现,要严加处理。提倡学校研讨自编练习册。3.提倡“三讲三不讲”,要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坚决杜绝教师占用自习时间讲课。存在此类现象的高效课堂先进校,要取消资格。
备课是个古老的话题,新形势下却出现很多新问题。不少教师将备课视作一种负担,备课只是应付,流于形式。没有扎实的备课,课堂的有效、高效都是空谈,常规管理要将备课作为重要一环,多加研究,倍加关注。
备课要做到“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失分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只有目标准确了,才能做到上课时才能做到“精”:精讲少讲,精炼少练。师生减负,效率提高。
四是新课改要从抓死做精评课开始
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绝大多数教师都想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每位教师每年都听几十节课,还要评课。为什么几乎没有效果?有一个关键环节没有把握住……评课。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天花板,自己很难突破。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高人的指点可以让人醍醐灌顶,瞬间新生。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都紧紧抓住过关课的环节。如蔡林森每天都在评课,亲自操刀,句句见血,毫不客气,人人过关。济源高中的李校长带领班子全体,为每一位教师把关,逐人评课,场面很震撼。
听评课急需改进的地方有:1.多组织过关课,要把好“评”这一关口,每评一节课让教师都有“鱼跃龙门”般的提升 。2、听课前准备充分,要充分了解课的内容和课标要求。3.评课要突出关键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4、评课人要有很强的教材解读能力,视野开阔,高屋建瓴,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收获。每个教师都渴望提高,你中肯地提出 被本人认同的改进建议,他会很感激的。听评课是最好的管理,一位校长如果评课很有水平,教师就会自然地信服你,尊敬你,感激你。我们要加强评课的基本功的训练。
五是新课改要从精细开展质量分析开始
质量分析是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失分点。每次大的质量检测之后都要进行质量分析。除要求教师做好每份试卷的考情分析外,还要精准分析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每个年级、班级、学科、学生的失分原因,纵横向比较,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一步都不能少。
质量分析,不是要一堆分数和数据,而是要分析之后的文字报告,要发现数据所蕴含的规律性的,倾向性的,对改进下步工作有帮助的结论。要追根溯源,象两年来的《高考一本溯源分析报告》。教研室吸取去年的教训,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分析月活动方案”,做好必要的培训,或是提供可供大家借鉴的模板。
六是新课改要从持续推动读书活动开始
读书活动我们开展四年多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如何再深入些,一直是苦苦思索的问题。这也是不断改进读书活动评选内容的的主要原因,也是举办全县读书周的初心。
爱读书是一种读书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都有个“被动-主动-自动”的过程。读书活动是做人、做老师、做校长的根基工程。我们要采取多种的措施持续推进读书活动。不是书香校园,无资格评选特色学校。不是书香班级,无资格评为名班主任。
读书不需要什么条件,关键在于学校搭建了什么样的平台,建立了怎样的机制。一个学校,没有校长的重视,没有老师的示范,读书活动很难持久与深入。各中心校推进读书活动,要从大力推动校长和教师读书入手。
县里将酝酿成立初中校长读书会,也建议各乡镇成立各种读书组织。
教育股要开展图书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结果要全县通报。
教研室要加强对读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指导。
七是新课改要从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开始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水平,但是,一旦能力到了一定程度,起第一作用的是主观意识。小学表现的最明显,特别是低年级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功夫,关键在于是否有责任心。教学能力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是否用心却能够立竿见影。只要有责任心,铁杵能磨成针。师德师风的核心就是责任心。师德师风评选要坚决杜绝简单的积分办法,要注重是否有责任心,是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一些好学校的教师,总是呈现饱满的的精神状态,极强的工作责任心。精神的力量大于制度,要用好制度,更要用好精神激励。作为校长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人文关怀,去唤醒、激活、点燃教师责任心背后无限的工作潜能。
八是新课改要从改变班级开始。
新生入校前,一般都是按照分数依次循环分班,平均分数基本持平。几年下来之后,为什么有的成绩会高出其他平行班一大截?原因不在学生的智力,而在于班风的不同。班风正,闲事少,学习的氛围浓,比学赶超成为了一种能量场,身处其中的学生,时时被正能量所鼓舞,每天都会自发自觉主动向上努力。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单元,特色学校是由特色班级组合而成;高效课堂在班级推进,班级的小组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载体之一。特色学校和高效课堂都需要优良的班级文化营造气场,都需要通过改进班级日常秩序来实现。没有班级文化和管理的明显改变,创建特色学校和高效课堂都会事倍功半。
班风都是班主任带出来的,遇见一个高素质的班主任,是一个孩子的幸运;遇见一批高素质的班主任,是一位校长的幸福。抓住了班主任队伍,就等于解决了学校一多半的问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注意选拔和培养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辛苦,报酬低微,多数人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要想法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同时,学生记忆最深和最感激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最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要激发班主任的获得感与职业幸福感。要让大家知道,教一辈子书,如果没有当过班主任将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九是新课改要从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一个学校的“好”,总是表现在多个方面,日常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管理水平。有三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2016年六年级升七年级学生数比对分析:七年级学生流失率在10-20%的五个乡镇四间房、焦虎、老店、王庄、老庙,20-30%的五个乡镇白道口、大寨、赵营、留古、万古;30-40%的四个乡镇高平、瓦岗、八里营、桑村,40-50%的四个乡镇上官、半坡、慈周寨、枣村,50%以上的乡镇两个小铺、牛屯。同处在一个环境,同样有远有近,为什么四间房、焦虎、老店、王庄、老庙五个乡镇的流失率就低呢?一个乡镇的管理水平是否发挥很大作用?
关键词:教师发展空间;空间创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14-2
学校要努力创设教师发展的人文空间、教学空间和教科研空间,提供科学的成长路径,让每一个有职业精神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成为一个有精神诉求的有个性的教师,这样的空间创设应该是每个教育领导者的应有追求。
一、创设人文空间,从心灵深处触发教师成长
人的相互之间是互相尊重的关系。校长心中有太阳,教师就会享受到阳光。校长脸上有笑容,老师的脸上就会很灿烂。校长尊重教师,反过来教师会加倍地尊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有民主的意识,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关心每一个教师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奉献,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政治上,关心他们,满足他们渴求进步的要求;工作上,依靠他们,支持他们,充分授权,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挑大梁”,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展示个人的特长;学习上,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生活上,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子女的入学要求,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尊重就是信心,尊重就是生产力,尊重就是教学质量。
学校日常管理靠制度,但是在制度之上的是人文,是精神。管理者要努力让制度充满玫瑰花香,充满人情味。学校的工作靠人来做,而教师无疑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里,更重要的是应以规定、制度等形式规范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以人为本”从制度做起,让教师既要在制度的规定内工作,同时也能分享制度带给广大教师的温暖。
我校出台的《关于教师特殊假期的有关规定》,就是一项充满人情味的制度。如第一条规定,学校教职工凡获得过县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结婚时,除享受有关法律规定的婚假外,可延长1-2天婚假,免于学校正常考勤。这一条规定体现了学校对工作有成绩教师的一种肯定,一种表扬,一种鼓励。“规定”第四、五条更体现了学校对教师人性化、亲情化的关心。如第四条规定,学校职工亲人生病住院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陪护,允许教师在完成当天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随时前往探视,陪护。这一条规定解决了教师的一些后顾之忧。有的教师家中亲人住院,由于看护人手不足,医院要忙,学校又不能随便请假,常常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条规定就很好地解决了照顾生病亲人的问题。有些教师患有长期的慢性病,如哮喘、骨质增生、腰椎疾病等,还能坚持完成学校适量的工作任务,但需要经常调养休息。“规定”在第五条对这种情况做出了规定:“学校教职工患有长期慢性病(有市级医院证明,享受医保规定的慢性病条件),还能继续胜任教学工作,但需要调养休息,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当天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回家调养休息。再如,对于哺乳期的女教师,学校也给予了人文关怀,规定在哺乳期内,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小时的哺乳时间。
尊重教师从制度做起,这就是一种人文空间的创设,让制度也多一些人情味,让冷冰冰的制度也充满玫瑰花香。
二、创设教学空间,让每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机会
在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最优秀的教师或许只有那么几个,头上顶着名师光环的也是寥寥无几。在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等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只能望“课”兴叹,只能在自己的教室内默默耕耘。自己的课堂教学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得不到同事的认可,长时间没有展示的机会,教师的发展热情就会持续下降。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采用“以课代训”的形式,实施“小组实验课”制度,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课堂教学的机会。一个备课组内的几个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排出上课计划,根据自己想要实验的课题设计教学内容,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一个人上课,小组内的其他教师都要参与听课,听课以后进行集体研讨,改进不足之处。“人人听我课,我听人人课”,“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样的“以课代训”让普通教师都有成功感。
在小组实验课基础上,我们又相继推出“自主申报上课制度”和“小组上课捆绑评价制度”。所谓“自主申报上课制度”就是每个学期在规定时间内教师自主申报上实验课或者示范课。当自已的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成熟以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备课组向教务处申报上课,教务处再把相关申报教师的上课安排公示出来,全校老师都可以来听,都可以来评。
如果说“小组实验课”、“自主申报课”都是教师单兵作战,那么“小组上课捆绑评价”就是完全的小组集体行为了。我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轮优质课评比活动,只是这样的优质课评比评价的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备课组。怎么操作呢?首先进行抽签,抽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所有备课组成员都参与抽签,每组只抽一个教师。抽到谁谁就代表这个小组参加优质课评比。如果在优质课评比中被评为“优秀”,那么整个备课组这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评价就都是“优秀”。其次是备课。由于这节课的评价结果关系到全组老师的学期课堂教学评价,所以这个时候的备课就是“全组总动员”,每个人都参与,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以被抽到上课的人为主,拿出教案,其他成员参与研讨,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教案,从研究教法到研究学法,从重点把握到难点突破,从素材搜集到课件制作,从环节设计到板书设计,大家都置身其中,团队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最后才是上课。上课前组内成员也不闲着,有帮拿电脑的,有帮着调试课件的,还有帮助维持学生秩序的,可忙乎了。这样的“小组上课捆绑评价”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促进和帮助,从被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团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外,在教师教学空间的创设上,我们还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成立“名师工作室”,进行“青蓝工程”结对子活动,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等,努力提供给教师多种发展空间,为教师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菜单式空间创设,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创设科研空间,提升教师发展的内涵
我们坚持认为,读书也是一种科研。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提升职业素养。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能够改变自己的课堂,从而实现教育生命的升华。我校教科室牵头成立了教科研骨干教师读书班,定期开好科研骨干的培训会,督促、鼓舞一部分爱读书的教师以书为友,在书香中品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读书骨干经常开展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期末,开展读书交流会,大家从不同方面谈读书见解和收获。学校每学期都要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向教师发放购书卡,鼓励教师购书读书。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书、读书、著书”的“三书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
我校还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成立了我们自己的“教师讲坛”,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努力让它成为老师学习的加油站,展示教师的精湛的教学、独特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通过“教师讲坛” 让大家受到激励,学到方法,形成积极的群体效应。通过“教师讲坛”这个平台,我们努力发掘教师的潜能,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被“崇拜”的幸福,让最“草根化”的思想做法得以彰显。
一、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状况的分析
从整体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堪忧,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因为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农村学生的素质,影响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如何缩短校与校的差别,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这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较少,这样就不能将自己的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水平;有部分教师甚至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定位三维目标,这种状况令人堪忧。
二、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1.引领教师学习,构建学习型校园
学习是时展的主旋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提高水平。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场所,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我们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博览群书,阅读一定量的教育理论专著和优秀教育教学报刊,如《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同时还要阅读经典美文,提高自身的修养。
2.引领教师有效反思,让教学反思日常化
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十年书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一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习惯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要积极引导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等进行认真审视,撰写教学扎记,写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叙事研究,开展案例研究等教学反思,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回顾,妙处回味,败笔探究,作业反馈,教案修改,补救措施,资料补充等。反思不仅是一种思考过程,而是要重建我们的思绪,反思与重建在一起才行,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利。
3.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引领教师搞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我们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营造浓厚科研氛围,搞课题研究,“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个人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认知上的跨越。
4.校长以身作则,实现专业引领“本土化”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的影响力是不可抵估的,校长的人格魅力,校长的专业水平,校长的示范带头作用,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加强学习不但能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还是教师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校长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精品书,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内涵和办学效益。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的报告《校长领导力:引领特色学校发展》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校长引领学校变革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变革。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能够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校长还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给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和体验成功的平台,让教师体验到发展成长的快乐。
5.同伴互助协作化,实现互惠共赢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助协作,开展课例研讨,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实现双赢。课例研讨方式包括“多次实践与反思”“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等形式。包括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