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

时间:2022-04-19 08:5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

第1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广州高校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来自百度百科)。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学生社团和组织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一信仰型社团,如研究会;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协会;三文娱型社团,如体育协会;四友谊型社团,如校友会;五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些新兴的社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涌现,比如太极拳协会、轮滑、攀岩等,它们具有时代特点,迎合了90后的口味和需求。然而,所有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体现在此类社团数目偏少,还体现在学生出席的人数不多,往往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参加社团的类型、数量和参与积极性差异性分析,从而了解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出建议,也为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何种社团最为适宜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方便采样和研究,以广州地区六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在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工、农、医、管理等,在高校内以偶遇的方式采样,受访者准入符合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网络百度搜索器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加以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问卷 ,进行1000人的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约发放问卷 150份。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便利(偶遇抽样)方法进行。通过培训“问卷调查”员 ,合格后进行工作;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 91%,回 收率95%,问卷具体回收情况见表1-1。

3. 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输入计算机,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Excel对问卷各项指标及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社团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男生成员占43.74%,女生占56.26%,男女比例与预期调查高校男生数量与女生数量比例1:1基本相符。学生对待社团工作的态度见图2-A,44.29%的学生积极参加,39.78%的学生认为喜欢就参加,0.77%的学生不参加,15.1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二)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与社团类型分析

1. 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90%的学生为了丰富校园生活,7.73%为了打发课余时间,随大流,18.70%为了发展兴趣爱好,20.04%为了结交朋友,19.01%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的简历做打算,5.52%为了获得学分,2.09%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社团。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期待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学到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确实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确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参与社团活动。总体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把大学看成是进行自我培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身知识、素质、能力、交际等全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除了要求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锻炼。大学社团恰恰能满足实践锻炼的需要,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见表2-1。

2. 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从社团类型来看,文娱类占14.58%,体育休闲类占12.45%,公益服务类占20.84%,科技创新类占5.55%,学术类占10.13%,学生组织占28.58%,其他占7.87%。用社团类型被选择的数量做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各社团类型在被选择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目前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总体参与度不低,这跟有些学校将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有关。社团活动内容广泛,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发挥特长和才能,满足兴趣爱好提供平台。每一种社团活动不同程度地迎合了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见表2-2、表2-3。

(三)高校学生参加的社团个数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相关分析

1.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不一

学生参与社团及学生组织的个数见图2-B,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1个社团占31.43%,2个社团占41.43%,3个社团占18.35%,4个及以上占8.79%。对于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愿意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而有的为了不耽误学习,减少参加课余社团的数目,也很合理。

2. 学生参加社团的个数与学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

诚然,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外学习的时间,关于参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这个问题,21.87%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相冲突,12.31%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冲突,65.82%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冲突,可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为观察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是否会影响其学习,将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对学习是否有冲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4,经检验P

(四)大学生性格类型及加入社团后的性格改变分析

大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占37.31%,内向型占28.91%,沉稳型占27.19%,冲动型占6.58%,可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对于活泼外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与外界借出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重点详细分析了内向型学生的性格改变如图2-C,结果显示:加入社团后,19.09%的内向型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讲话,26.52%敢于尝试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情,20.27%敢于接受挑战,28.21%为人处事考虑更加全面,5.91%的内向型学生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变化。这说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开始慢慢擅长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其干事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当在社团活动中完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也随之增多,增进了学生的友谊。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化解对于一个活动方案所产生不同意见的冲突,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合作。正是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社团活动对综合能力具有正效应分析

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正效应情况见图2-D,每一种社团活动的建立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能给参与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各种能力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正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能力占26.57%,团队合作能力占24.86%,社会实践能力占17.41%,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占9.19%,创新能力占8.45%,领导组织能力占11.75%,其他正效应占1.78%。可见,目前社团活动在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课本知识教育而言更加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亲身参与各种环节,体验各种活动, 有的同学在社团活动策划以及任务安排工作中显示出了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还不是很足够。这些能力更加注重个人的自身智力与思维的特性,目前此类社团活动的类型也较少,创业、科研、发明创造等活动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往往因其难度高而却步。因此独立自主、创新、领导等能力提升效果显然比其他能力的提升效果低,社团应重视开发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提升更多的其他一些能力。

(六)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不满意的方面如下:10.9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频繁,13.68%认为活动时间与学习相冲突,35.64%认为活动流程及形式缺乏实质内容,25.79%认为活动内容一样,没有新意,13.91%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其他方面不满意。由此说明大学社团也应注重顶层设计,需要控制活动次数,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对形式与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说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容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活动组织者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应集思广益,举办活动时应挖掘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除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完全展示自我的实践主阵地,因为大学生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参加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准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践场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在实践中通过完成任务后对自身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团伙伴的相处中提升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和领导力等能力,为了大学生在社活动中有更多获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团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实际发展状况、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准确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并与自己期望相符的社团。其次,社团活动虽然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学习之余的补充成分,它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可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影响学生“以学为本”的入学初衷。

2. 社团在注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提升个人创新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在成立多种社团形式的前提下保证各种形式社团数量的均衡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团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数量不求甚多,但是必须在发扬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社团活动因其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学生成分,扩大社团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以此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加广阔的交际平台,促进交流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粤教高函[2015]82号文第41项。)

参考文献:

[1] 张欢超,李英,吴杰,郭艳.浅谈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5,(31).

[2] 图们,潘耀鹏,王子琦,屈亦成.书院制教育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

[3] 李丹,马洪新,尹洪多,邓鹏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许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

[5] 苏芳瑶,黄晶,范芹,徐文婷.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6] 赵志航,陈瑞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第2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伟大创业精神和伟大创造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当是高校培养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之后,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主题。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和人才市场,市场可能发生饱和现象,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因此,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能够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我国也正处于从“制造型”向“创新性”转型时期,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亟待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尊重将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在知识经济时期,大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想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正在成长中并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被同学、老师、学校乃至社会承认的强烈需要。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准备了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被他人承认的机遇。在创业活动中,他们通过选择,在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中去发展,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有需要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以自身的实践来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其培养实践更需要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对自由独立的社团活动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舞台。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固定的模式。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组织设计活动,其想象力和创新力比较容易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主动性、能动性的开发与调动对一个人的创业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2、社团的专门性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平台。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专门性是指学生社团要求十分专门化的知识或技能。例如,电脑爱好者协会、围棋协会、法律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潜质、特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个性。社团活动对人才的培养优势超出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的范围,这是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特长的挖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从组织者、社团成员、活动内容、参与者来看,社团是由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怀着同一个志趣、爱好、目标而聚集起来,所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不同年级、专业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应该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渗透,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团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会化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机会。实践为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社会化是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首先,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每次举办的各色社团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后勤服务,全由学生亲自操作,能极大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学生社团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搭建起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企业有基本的了解。调查发现,现在学生社团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策划社团活动、跑企业、拉赞助,与企业合作较多,71%的社团有企业赞助,经常得到资助的有30%。社团走出校园,与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了先进的理念、信息和资金,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接触社会,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

5、社团活动要求的协作性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社团组织从成立起,在组织形式的创造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意见。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社团活动的目的,还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态度;无论是社团工作的具体组织运转,还是社团举办的活动所造成的校园声势;无论是学生可以创出的成果,还是学生交流的信息,都影响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观念、志趣和追求。作为一个社团的核心,社团组织负责人更有机会培养锻炼协作能力。制定本社团章程、制度、发展目标,设立组织机构,如何筹措更多的活动经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把社团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等等,对社团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需要社团负责人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社团负责人把本社团骨干及全体社团成员的智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讲,社团活动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创业是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以不断创业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思想也经历着新的转变,因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院校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而社团活动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应该利用好社团活动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去创业。而大学生则应认真组织参加社团活动,让自己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敏.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江西教育,2005.

[2]夏奏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7.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24-04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发动战争。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社团赋予了新的内涵,社团活动的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学分制的实行赋予大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学生社团因其没有课堂学习指定内容、形式单一等先天不足,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的学习形式而更受大学生青睐,学生社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社团应如何围绕《纲要》的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桂林6所高校现有社团建设情况实证调查,并就高校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的社团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6所高校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与个别访谈等调查方法,描述和分析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后受益于自我感知和就业效果两方面的情况,了解现有社团活动的现实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12份(回收率为82.4%),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71.6%)。其中,男生151人,占42.2%;女生207人,占57.8%。“已成功就业”184人,占51.4%;“已达成就业意向”56人,占15.6%;“还没有找到工作”118人,占33.0%。接受调查学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11个学科。笔者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一、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培养上。学生感觉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在参与社团后受益的,占同类人群的比率(下简称为受益率)为36.4%,高于未参与的16.1%。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社团的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活动,更易于融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研究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进一步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调查显示,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上,在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当中,受益率为70.5%,未参与的为51.8%。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的这种提升作用主要在于社团活动使其成员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会,打破了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建立友谊,真诚相待,相互支持,从而深刻地理解团结协作的威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素质培养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上游和中上游水平的人数合计占49.3%,接近半数,不参加的只占30.4%(见表1);对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受益率为26.2%,不参加的仅为10.7%。分析其原因,并同时与被公认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突出作用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比较,笔者发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方式,即竞赛,而社团活动是提供一种环境。高校中出现的诸多社团,通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实践、义务支教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易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与较强的成就动机,从而使大学生学到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东西,强化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增进了自己运用知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高校有各种体育类社团,例如:篮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也应被了解和重视。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受益率为45.4%,未参加的仅为30.4%。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有效检验手段,高素质的大学生,其就业成功率也会高。因此,笔者也尝试通过就业情况,检验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作为对前述学生自我受益感知的印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已就业人数占同类人群的52.3%,略高于未参与的46.4%。同时,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其岗位选择空间、复试机会也高于未参与的大学生(见表2、表3)。

表2 参加社团活动与就业岗位选择空间交叉

分析表

表3 参加社团活动与复试机会交叉分析表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参与学生社团并受益的学生比率较未参与的高。所以,现有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图1 参加社团与未参加社团学生综合能力比较

二、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调查数据在显示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时,也显示出其不足。从总体层面上看,虽然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较未参与的在部分能力的受益率和总体就业率上有优势,但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受益率达到70%外,其他的受益比例都很低,在30%-40%之间。在对学生社团具体不足(多选)进行调查时:活动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教师指导分别以74.30%、43.29%、41.06%、22.07%的被选择率排在前四位。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组织管理过于松散

学生社团总体上采用的是大学生自管的方式,这本是学生社团的优势,但现有的社团内部,学生自管随意性强,大都没有明确且可操作性的运行规范。加之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经验缺乏和频繁更替,使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不高,导致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整体吸引力的下降。正如大学生在访谈中反映:“学校的社团参差不齐,不否认有个别好社团的存在,但很大部分社团水平不高,对我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只徒有虚名。”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对于各种社团活动充满热情,但到了大二、大三后却纷纷退出,大学生社团成员大多为大一新生。新生成为学生社团的绝对主力,就会使学生社团陷入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另外,学生社团评价机制的缺乏,也使其无法实现必要的优胜劣汰。

图2 学生社团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诱发示意图

(二)内容体系缺乏规划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在总量上是上去了,但在活动内容的分布上和体系的规划上还有相当的欠缺。表现为:活动内容杂乱、重点不突出,多以文体活动和游玩居多,而理论学习、技能锻炼、实践服务等对学生综合素质有直接提升作用的活动却相对较少,且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与校内各部门的认识和引导有关外,组织者为了省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墨守成规也是其一。单一的、低水平的活动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制约了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三)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在深入了解一些高校的品牌学生社团活动后,笔者发现,这些活动确实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且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此类组织或活动,无一例外的有教师的亲自指导把关,且在经费上得到一定的支持。而对于大部分社团,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和师资等软件条件的缺乏,都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设置了障碍。受访学生抱怨:“我们的活动往往早就设计好了,都是在等场地、等老师,时间一拖再拖,开展一个活动太难了。”

三、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结合学生社团的特点,为保证原有优势的发挥,学生社团新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学生是社团的主人;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学生社团是社会交流的学校。

(一)引入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配,形成社团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

竞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一般自然规律。在学生社团建设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社团自觉地强化自身管理,有利于学生社团在竞争中做大做强,从而解决现有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过于松散的问题。而良性竞争的形成需要调控基础和手段,即为何而形成竞争及如何控制竞争使其形成良性。一直以来,学生社团的管理监督单一依靠学工部门和团委,行政化的管理不具备自然竞争机制形成。结合现有学生社团发展所需,场地、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可作为竞争调控基础,通过在社团上顶置学生加老师的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基本条件。虽说软硬件资源匮乏本就是社团发展的瓶颈,但正因为如此,如何集中有效地分配更成为资源使用的重中之重。另外,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使学生社团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更容易地从学生立项研究项目、教师立项研究项目、社会横向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中获取资源,从而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对于顶置管理机构,应建立于多个性质、与学习活动内容相近的普通学生社团之上,由普通社团业务管理骨干及指导老师组成。该机构不参与普通社团的管理,而是根据普通社团学习活动的需要,调配现有的学习活动资源,并对普通社团资源使用情况、成员学习成效和资源使用进行考核评估,决定社团、小组或个人的资源使用量,从而达到资源调配的作用。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的调配促进学生社团的自觉管理,既确保学生仍作为社团主人,摆脱行政化干扰,又能形成良性竞争。对资源使用不当的学生社团,可合理整合甚至注销,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集中使用。

(二)树立活动品牌意识,依靠模块设置,形成内容良性循环和层次培养

要解决现有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体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即社团活动围绕什么开展?如何开展?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因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就认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这是很片面的。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因此,对高校来说,学生社团活动应定位于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知识能力的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这基础上,社团活动应适当收缩规模,由以数量取胜转变成以质量取胜的模式。社团活动的内容应相对稳定,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形成模块,便于学生自由组合,因为学习模块和内容稳定可保证活动的质量,模块的循环使用便于不断积累、总结、创新和打造品牌。不同的活动模块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社团成员可进行不同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学习,形成层次培养,既能降低准入门槛,又能提高最终的学习收益。这种积木组合式的社团活动方式对于每位社团成员来说都可相对不同,在学习内容上的不断更新对其有足够吸引力。

(三)强化发展创新理念,借助新生载体,形成平台功能拓展和资源共享

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强化发展创新的理念,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培养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弹性学分制的新型开放式学习载体陆续出现,如开放性实验室、就业见习基地等。这些载体提供了大量学习和实践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且对学生开放程度高,学生自主使用的灵活性强。学生社团活动可通过项目化运作与其结合,不但可以拓展活动平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些新载体在学生技能培训、项目研发、实践操作上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更可以通过其中已成体系的科技学术竞赛和文体竞赛选拔体系,检验社团成员的活动成果。

综上所述,笔者仅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有限的摸索,在现实工作中,要构建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社团会遇到更多更实际的问题。唯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构建起符合大学生需要的、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团体系,继续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活,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冯刚,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益军,高远.试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 吴玉成.对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管理和发展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8(1).

[4] 黄春雷,袁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6).

第4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才能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成功的就业之路。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而需求,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而其组织的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优化高校外语类学生社团活动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这是一个急切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提出的背景

1.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00万人左右,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人数,待就业大学生人数预计达到740万,加上其他就业人口1400万,而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只能消化900万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缺口。种种数据都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对自身竞争力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人才流动的巨大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对外贸易程度的迅速扩大,促使人们有必要掌握一门或者一门以上的外语,以便于出国、工作以及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一门语言在当前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1.2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社团的种类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大体分为文体类、艺术类、社会实践类、专业类以及综合类。文体类、艺术类是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占社团综述的50%以上,其次是专业类社团,社会实践类和综合类的社团数较平均。外语类社团在学生中的较其他由兴趣爱好而产生的社团反响一般,但其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切实提高学生对外语的使用能力上独树一帜。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的意义

2.1 有利于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

社团活动是现代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松散、自发的社团活动系统设计和科学组织,达到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目的。大量社团活动的开展无疑给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绚丽的舞台。

而用人单位近年来要求是多层级、全方位、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应该表现为高层次的综合素质。社团构建就要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办会宗旨、办会目的的学生社团进行“合并同类项”,进行资源整合。要优化志趣型社团,组建技能型社团、文化型社团,同时更要强化德育型社团建设,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纪律意识和职业责任心等就业的软实力。

2.2 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

以外语类社团为例,社团鼓励团员们参加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话剧比赛,英文诵读比赛,听力比赛,英文综合知识比赛、文化节等。学生通过比赛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拓展了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社团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高校社团活动同样也肩负着服务广大学生、培养其成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发挥其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的传统和优势,特别是把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时期。

2.3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求职竞争能力

传统的语言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应聘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型企业等方面。因此社团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能够提前体会企业招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就业指导讲座等社团活动为依托,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技能。

3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的对策

3.1 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团活动目标

大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从人格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承受力及抗挫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素能。

大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的锻炼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从沟通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等方而培养学生人际适应相关素能。

3.2 组织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团活动内容

就教师梯队建设而言,就业指导教师由于工作的便利较宜于掌握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通过各种课内实践环节以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等就业软实力。

另一方面,团委作为学校社团的管理方,对学生社团主要起到监督、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活动经费的筹集、活动场地的租用和优秀干部的培养。团委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去筹集活动经费以减轻学生社团的经济压力。例如,团委应该最大限度地从学校争取办公经费,也可以学校社团联合会的整体名义去企事业单位拉赞助。另外在校内资源使用方面,团委应该给学生社团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和服务。例如,在社团干部的培养上,团委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定期培训班的方式来教育、提升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学校团委应该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

3.3 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版块化以提升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学生社团组织的松散性往往使得社团活动具有不可预测性,组织者也难以对活动进行整体把握和全局驾驭,社团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每次活动前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和周密的策划书。

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社团活动主题,主题选择上:一要,注重准,即准确选择符合社团活动宗旨和活动目的的主题。二要,注重新,即以新的形式或新的内容去打动学生和吸引学生。三(下转第265页)(上接第270页)要,注重精,即要把有限的时间、经费、物力和人力用对地方,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明确一个社团活动培养目标,即要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就业能力。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必须书面列明并且详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提出一个完善的活动策划方案,包括活动的参与对象、活动的开展方式、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活动的总结归档等等。

4 结语

外语类社团对中国外语发展水平提高,为外语人才的培养,为外语教育的延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外语类社团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呈现出数量多,多样化程度高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英语类社团,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外语类社团如何从量的提高转变为质的提升,社团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加切合市场以及社会大众的需求,将是上海乃至全国外语类社团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永宏,张丽萍,于辉.高校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

[2]罗雪梅,张亿.上海市外语类社团调查与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1(02).

[3]王晶晶. 论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10(06).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与运作机制也在不断规范化。社团教育与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一,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应该说,把一个幼稚的高中毕业生变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社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作用。据调查,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少高校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事实上,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释放心理紧张情绪,减轻压力,改变孤僻、自闭的现状,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普通成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及在社团中所承担的工作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社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第三,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书本知识学了不少,最大的弱点是社会实践能力差,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正好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组织学术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大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起着一定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所高校的活力所在,而校园文化的产生,有部分来自于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大部分由社团来承担,毫无疑问,社团对校园文化起到了创造作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文化,不同的社团文化造就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形成和完善使学校教育功能得以延伸。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既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大学生社团在促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社团的活动虽然不等于思想教育的延伸,事实上,像MMDS等社团本身就具有很浓的思想教育色彩,不少社团举办的讲座、活动客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起了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团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大学生社团成员受到学校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社团内其他成员的同情和支持,引起对正式组织和学校的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正式组织和校方对立的群体力量。

第二,降低工作效率。当大学生社团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班级、团支部等)的目标发生矛盾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成员的需求不一致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某些规范限制了大学生社团活动时,大学生社团就会成为一股销蚀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阻碍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容易产生小圈子作风和帮派势力,成为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温床,是学生团结和集体凝聚力的腐蚀剂。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积极有效地加以管理

引导不同类型的社团,特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一般特点,即以满足某种需要自发形成。由于社团活动的自主性、松散性、民间性和成员的广泛性,再加之一些学校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社团活动创新不强等原因,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硬件条件有限、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

第一,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将社团管理纳入到学生工作管理的正常渠道,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支持;要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提高社团的层次。同时,对社团骨干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强化其成员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营造团结向上的氛围,促进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现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56-03

本文从大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辩证关系出发,论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支持和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待社团组织的运行中的状况问题。笔者通过具体分析社团文化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提出相关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1.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的加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社团,无疑是各个不同主体――大学生,基于相同的爱好兴趣而自发组织建立的不同组织,其中所倡导的竞争、合作、开拓等优秀精神,给予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发展。大学生社团组织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基础之上,大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该活动,其目的在于扩大自身交际范围,认识更多朋友,提升自身某些能力和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大学社团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丰富自身阅历,开拓自身视野,积累更多经验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大学生社团可以有效地凝聚学生,从而更有利地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健康发展。其通过其有效凝聚大学生的优势来传播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理念,从而使得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红色社团”为例,“红色社团”是高校中以研究相关理论知识为主题的社团组织,该组织相对于平时同学们上的理论知识课更具灵活性,更具有趣味性,不仅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收获更多,从实践中学习到更多。这点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其工作进展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为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得高校文化得以丰富和提升,活跃了校园文化。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加以传承,大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陶冶自身身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并非同一专业,当他们一起加入该组织,参加各种活动便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点子,由于他们所学知识不同,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各样的想法相互交叉,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会使得每个成员从中受益匪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引导社团开展各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提升大学生成员间自身修养和内涵的活动,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文情趣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不拘泥于单纯地对大学生进行类似政治观、道德观、唯物观的教育,其最重要的是为大学生展现了情感体验、人际关系、健康理念、人生追求、社会认知等各个不同的领域的知识,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更加丰富了其精神生活,使得大学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社团对于每个成员来说,即是一个整体。它如同一个小社会,各成员间不断地进行交流、探讨,渐渐使每个人的交往能力便有所提高,其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最终对其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从而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组织中有利于社团组织更好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有利于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规范学生社团管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其相关管理制度,政治上引领正确的方向,干部上管理把关,从而提升大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使得大学生社团组织更加紧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根本,以大学生为作用对象,通过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够充分地发挥内在教育导向作用来影响大学生社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社团组织中,也是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当今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更成为一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人才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人才资源。把这项工作做好了,高校工作就会得到大家的肯定,我们党就会得民心、顺民意,才会使得高校各社团更具活力,从而使得各高校教育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最终得以实现党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工作,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地贴近大学生,使其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大学生之间不是课堂上的那种陌生的关系,它更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和主张的理念会让同学们的个人观念有所改变,个人价值取向有所转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所转变。它可以增强社团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互动,增加成员之间的平等意识和交流机会,这明显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品行,更为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繁荣富强,就要积极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对于如今经济发展迅速的知识竞争的时代来说,党和国家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教育方针,要想拥有更多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就必须得把高校思想教育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去。如今,国家应高度重视以大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追溯过去,我们因忽略和放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党和国家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从中我们应谨记教训,积累经验,分析原因,为更好地发展自身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抓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而思想政治教育引进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发展及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建立,由于其自身是大学生群体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所以有一定的自发性、滞后性。其自身没有得到相关校方的经济支持,所以会导致其产生经费不足的状况,社团活动资金缺乏,便会影响其相关活动的如期举行。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其成员由各个大学生组成,环境比较宽松自由,成员的自由性比较大,有的大学生一年去参加相关社团活动只有一两次,甚至连会长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无法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优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由于其中有些许成员因个人利益关系而使得该组织成为为其提供自身费用的组织,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质性意义。许多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社团数量多,但发展不平衡,社团组织体系不够成熟,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经验、健全的工作机制及严谨的组织形式,导致社团内部管理松散,最终使得部分成员丧失积极性,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实施。

三、大学生社团组织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社团活动的各种优越性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一种新的载体形式,为其提供了更为新颖的传播途径,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其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以学生的共同兴趣和需求为纽带,以其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吸引和凝聚学生的主要阵地,并不断凸显其作为学生基础性组织的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社团组织缺乏相关目标的正确引导,即使有的社团相关指导性理论比较正确,可它有时会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脱离实际,游离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外,有的社团甚至会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方向背道而驰,肆意放纵其内部各成员,使其成员随意认同非主流的思想价值观,这一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大学生社团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起来,这其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其发展速度之快使其类型、成员也不断增多,这就使得部分人会因牟取私利而使得大学生社团宗旨意识薄弱,其日益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和追求,这导致许多功利性的社团产生,迷惑了大学生新生的双眼。这些功利性社团以向成员收取各种活动费用为名,从而骗取成员缴纳的活动经费,甚至有的社团采用各种欺骗手段来骗取新成员的钱财,以各种活动的名义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其出现混乱的状况,甚至会使社团陷入瘫痪状态。

四、怎样更好地利用社团活动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团活动的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就会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校党团组织要加大社团管理的力度,使其社团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严谨,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相关理论水平,从而避免社团中存在着因社团干部贪图小利而危害整个社团的行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团,保证社团活动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下顺利进行,保证每一位成员利益不受侵犯,使其从中收获更多。因为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发组织、集聚、领导的组织,它具有自身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各个高校应加强和完善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应将部分德高望重的教师配与社团,给以提供更为合理的指导,这也有利于对社团成员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为学生提出社团活动相关策划,也可以帮学生完成相关理论学习。高校也可以支持社团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社团的相关网站,积极利用网站进行宣传,展示社团精神风貌。对于如今高校来说,应该大力支持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高校要将学生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之中。高校团委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以团校为中心的社团干部培训网,各院系团委也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分期分批地使社团干部都有机会受到集中的培训,使其在共青团的正确引导下健康发展。学校应该举行各个社团之间的联谊会,促进社团之间的学习与交流,高校也应该举办相关社团间的评选比赛,大力支持社团中的各项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为大学生社团活动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使得其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

总之,高校对于大学生社团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辩证对待,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越性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党的领导,给予正确的指导,加以科学管理,克服其具有的自身局限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光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罗贤申.从中国梦实现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与管理[J].青年探索,2014,(1).

[3]熊莹.浅谈学生社团现状与出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学术论丛,2009,(4).

[4]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J].苏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第7篇

摘 要: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最难就业年”、“史上竞争最激烈招聘”等词汇频现。为拓展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学校共青团和就业部门指导下,各高校的就业、创业社团也随之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本文即是对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创业社团;就业;作用;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高校中的学生就业、创业社团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各高校要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求职类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成立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社团,要指导和建设求职类学生社团,要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以及实习,能够更加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提高择业技能、职业技能、求职技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以上海为例,到 2012年底为止,共有大学生社团4984个,比2010年增长了39%。在这些社团当中,发展最快的是就业创业类社团。目前,在上海市高校114家创业就业社团中,在近两年内成立的占到将近一半。这类社团以学生为主,采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定位于“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引导、带动、示范、服务作用,受到大学生的一致认同。

一、就业、创业类社团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求职竞争力

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好,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屡创新高,尤其是对实用型和特殊性人才需求旺盛,而毕业生自身素质、求职欲望和市场需求却有所脱钩。

人才市场求才若渴和毕业生求职困难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在“政治品德、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等方面均为优良的人才,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要求。企业需要引进的人才要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而不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无所适从”的花架子。

综合竞争能力很难在课堂上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社团活动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尤其是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活动和未来的就业有着很大关系。参加就业创业类社团组织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就职后的环境氛围,提高综合能力,有利于缓解毕业生毕业求职的恐慌,建立走向社会的信心。

(一)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就可以在不同的专业中进行广泛的交流,找到各自不同的兴趣点,进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可以说,社团活动是学生有机会、有希望、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载体和便捷的通道。

首先,社团活动改善了学生求学的单一环境,营造了综合发展的校园环境。社团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式的灌输,而是把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松、灵活、自由的空间里,而且里面蕴藏了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其次,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既为未来就业需要面对的一般状态进行了演练,也为将来面临的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应对做好了准备,就职后就可以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快融入新的团队。

再次,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通过社团社会可以感受经济大社会的氛围,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提前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就业信心。

(二)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社团活动中予以演化和运用。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参与社团活动,学生需要担负起相应的任务和职责,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在完成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特长和专长有效地放大,在社团活动中大显身手。某方面有短板的学生就可以借鉴效仿他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弱项,同时把强项推销给别人,实现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

社团活动是自我能力定位、检验、实践的极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参加活动的项目,直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对自己的优势所在予以验证,树立起自信和信心。同时也能发现自己明显的缺陷,或设法弥补,或有目的地规避。从而在心里上完成了肯定自我和否定自我的过程,使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也为将来职业规划的制定做足了功课。

社团活动涉及范围广,触角延伸大,可以使学生视野接触到校外。教师可以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就业、创业类的社团更具实践性,特色鲜明。社团本身就可以通过举办职业规划类讲座、竞赛、模拟开店、网络营销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三、有利于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般说来,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多数,从高中校门到大学校门,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创业者更是寥寥无几,他们走向社会面临着适应问题和能力问题,而高校中的就业、创业类社团可以较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

(一)就业、创业类社团搭建的是从学校毕业到求职就业的桥梁,通过社团活动把就业信息引进来,把就职培训搞上去,把职业规划做出来,使学生及早了解自身性格特点,制定职业规划,清晰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未来求职信心。

(二)就业创业类社团可以磨练学生意志,使学生对职业概念进一步了解。社团活动是一个集体活动,也是未来职业场所的一个缩影,身在其中就有了集体约束力,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就职的需要,也是培养自身健全人格的需要。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活动生动活泼,颇具特色。比如:“模拟招聘大赛”、“就业礼仪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就很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就使得学生未出学校便已经感受到将来就业的氛围,感受到职业的概念。

四、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相对复杂的转型期,如何尽快地走出困境重新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央的战略就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未来主体,担负着结构调整带来的创新人才需求的提供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学术节、CAI课件制作、电脑网页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社团活动能增强科技意识,拓展和扩大知识领域,掌握科技革命革新的最新资讯,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吸收养分,开阔视野。

综上,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氛围充满了正能量,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注重对学生社团活动加以引导,使社团活动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生活氛围的同时,既能够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也能够成为学生思想品德锻造的平台,从而使学生社团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外大舞台。在社团活动中,注重对就业创业类社团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可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疏通了道路。(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包奕峰;沈菁.浅析高校创业园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J].2012(10).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社团也取得了发展。学生社团及社团成员大批增加,活动质量、规模不断提升,不仅在校园里,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学生社团正在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社团将在今后继续成为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社团,准确引导社团、管理社团,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则已逐渐成为各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

(一)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面广、人多。

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从人数和类别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校学生社团规模的大小,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上百个,少则10个左右,而规定各社团的规模必须35人以上,一般而言其成员大都是百十人上下,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人民大学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湖北大学有55个,这些社团中很多都是跨院系的校级社团,社团成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的大学生还同时参加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这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二)社团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其一,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德育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会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其二,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突出当代大学生由人文型为主向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

二、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遭遇挑战,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

(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社团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能力、陶冶情操。

(二)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具有创新识,作用发挥是否正常,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断加强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可以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把握学生社团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创新,使素质拓展计划落实到具体社团活动之中。

三、高校社团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途径。

社团的组织工作或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而新鲜的锻炼机会,让大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学会为人处世,搞好人际关系,通过外界的刺激及选择的作用逐步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气候”的影响,也就是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活动,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引导甚至重新塑造一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探索创新精神、有崇高审美情趣的21世纪人才群体。

(三)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设计

社团的自主性强,社团成员的素质差异大,使得高校学生社团能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寻求个人以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社团成员必须成功完成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他们从社会中寻求自我发展,把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结合起来,培养自主、自强意识和责任感,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与社会的交往中,探讨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回报社会。

四、构建高校品牌社团与社会的实践桥梁

(一)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是社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训练,品牌社团依据社会需求进行活动调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使学生接受到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专业以外其他方面的学习与熏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学生品牌社团活动也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缓解了指导教师、活动场地、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让高校品牌社团面向社会,构建人脉网络

高校品牌社团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校园内向校园外的发展、成员自我磨砺走向对外拓展,实现人脉关系得扩张、资金基础的积累,为承接项目、企业内创业、个人创业、团队创业等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社团成员在创业后,社团可以成为其挑选人才和合作伙伴的基地,带动社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社团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原始的积累,不仅可以解决社团活动的资金问题,还可以走出了社团向实体的转型的成功道路。

(三)从高校品牌社团中积累自主创业资本经验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成立的重要因素,是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理想、志向,这就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人才的鲜明性与特色性。社团成员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因社团活动更加牢固,其特长也会因社团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提高。通过发挥社团在培养专业人才的鲜明性优势,深入挖掘、培养专项人才,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实施创业创造可能。

五、结论

社团兴,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社团衰,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共同兴趣所在,在构建校园文化和今后自身发展方面都越来越彰显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以,当代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谋划学生社团工作,加强社团管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让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走上健康、规范、有序、有效的正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志权-简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N]-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7)

[2]祝雪虎-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和作用[N]-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

[3]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N]-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参与经验,就业能力,调查研究

目前,在高校中,形形的大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锻炼学生交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灵活性、多样性,可使大学生通过实际的参与,弥补课程教育的不足。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探究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以及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对S学院的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回收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93.4%。S学院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本组通过研究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各种情况,如对各种设图的看法和爱好、参加社团的心理或者心里的目的等内容,来尽量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生活的安排和看法。以及对各种活动的热衷程度,也是从一个侧面来展现同学们的心理特点。

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4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举办的活动。且不少参加过的人表示,在社团参与或筹办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或多或少得到提高。在社团里的日子往往是大学期间最难忘的经历,在社团里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结识了一生都难忘的朋友。很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你可以尽情的炫出自我。

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活中所起的一个重要作用、丰富校园文化而参与活动是创造文化获得锻炼的起点。社团活动的仅社员的参与为条件,同时社员也要与学生的参与为基础,所以说学生参与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基础的基础。从调查的结果看, 文科学院学生参与率比理工科学院学生的参与率高。而从男生、女生参与的情况看,男生参与率为82%,女生参与率为87%,可以看出女生在这方面表现稍微比男生积极。

大学是学生发展兴趣的最好时机,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随着服务大学生社团一般分为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竞技类、知识类四大类。从调查的结果来看50%的学生选择了实践类,36%选择艺术类,19%选择体育竞技类,而有31%则选择知识类。可以看出学生很注意实践。据调查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工作时主要锻炼能力分为四大类: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水平、其他能力,多数同学认为是人际交往能力占56%。而组织策划能力占31%,心理素质水平占23%,其他能力占15%,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很注重交往、很迫切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出于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大学是学生发展兴趣的良好时机,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个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兴趣空间,从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种是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毕竟参与社团工作能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更能表现自我。第三种是丰富课余生活结识更多的朋友,毕竟原有其他课外的象牙塔种的生活是无聊的,而参与社团不仅可以补这一方面空白。在长期于别人交流中也会结识等多的朋友,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所以当问到学生们参与社团的初衷是什么时,他们回答大致分别是锻炼自己、觉得好玩、经学长和学姐推荐、打发时间四大块。调查发现74%的同学选择是锻炼自己,16%的同学认为社团好玩,而6%的同学说是经过学姐和学长的介绍,剩余的是为了打法课余无聊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在大学生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至少他们能自觉寻找途径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生活更完美。虽然刚开始抱着很大的希望进入社团,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参加了社团不能坚持下去。当问到很多人都经参与社团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是什么原因呢?调查显示的是48%的认为是社团活动不如自己预料的那么好,29%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23%认为是觉得早社团里面学不到东西。从中可以看出社团要有改进的地方。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就是尽量让社员能在社团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不能做到最好,但是也应以做得更好。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我们的选择舍时应自己调节好自己的时间。同时社员参加活动时积极、认真,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社团活动经费与活动的规模与质量有密切联系,在关于社员入社团时收会费这个敏感问题时,43%同学表示合理。毕竟现代社会活动没钱是不行的,36%表示不合理。他们认为他的会费用得不明不白,不理解要用到那个地方。而19%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从而可以看出社团需要会费,但是使用的途径需要说明,让社员明白自己的会费到底用到哪里去了,而其他同学也应关心一下,不能什么都觉得无所谓。

事物都有两面性,社团也一样有优与劣。通过调查社员加入社团后的感想有:“很好,学到不少东西”、“很好,认识不少朋友”、“感觉占据太多学习时间”、“不好,和入前想象的不一样”。其中74%认为很好,而其中的34%认为学到不少东西,36%认为可以结交不少朋友,而13%认为不好,占据太多学习时间。忽略学习,14%认为与入前想象不一样。

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社团参与经验与就业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表示参与社团大学生若在社团中学习的经验越多,其就业能力愈佳。任何一个学生社团,都会依靠社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员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及交往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等。对于一些非常规的大型活动来说,可能还会涉及到如何写策划书,如何拉赞助等,对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社团是最贴近社会,也最能让人了解社会的地方。它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真实化的窗口。理所当然,大学社团就成了在校大学生提升自我,获得应变能力的最佳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大学社团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就业提供帮助。至少,它对大学生踏入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煦春.谈高校学生社团与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35)

[2]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3):73-75

第10篇

【关键词】 学生社团 民办高校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4-01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1.加强社团自身素质建设,完善内部管理。

学生社团是由一群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目标的同学组织起来的团体。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机构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能力。所以,对于社团的内部管理,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着重提高社员自身素质,以社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带动广大同学素质的提高。以“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同学、服务社会”为已任,勤学苦练、积极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二,完善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每个社团都应制定本社团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增强社员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促进社团活动的规范化,重视社团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得社团各部门协调工作,方向一致,带动整个社团的进展。第三,注重社团内部凝聚力的培养。营造社团成员之间互助共进、相互融洽的氛围,充分培养起富有特色和积极上进的社团文化。

2.调整学生社团的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提出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要求,高校要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将单纯的艺能类社团和业余爱好类社团并为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类社团。走出校园,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扩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社会活动对锻炼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一项活动取得成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认识能力、意志品质、解决问题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锻炼提高,这是参加社会活动最根本的意义。

3.强化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给予支持。出台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社团活动的规定和措施,对从事社团活动并取得成绩的给予学分等方面的奖励;把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及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

4.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上。

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途径。社团的成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各种比赛为载体,加强以创新为主体的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专业型社团。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进行社团的事务性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设专业教师对社团的具体活动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

5.提供实践技能培养的演兵场,同时又是个人素质提高的平台。

社团是知识和技能转化的新舞台。组织参加各种大赛是学校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同学们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检验,将有力地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6.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增强。

当前毕业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弱点,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周期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本营和大舞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提高专业水平,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社团可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念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7.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调整。

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在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加入同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在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学生从社团中受益,自身知识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8.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当今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亟待提高。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因此,社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它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完善,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9.加强社团活动方向指引,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无论是学生社团主管部门,还是社团本身,对于社团的存在和发展都应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从社团成立之初,制定社团章程时,就应当明确办社宗旨及社团活动的范围和方式。高校学生社团应根据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以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其独立性、主体性、开放性特征,紧跟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逐步使学生社团走向规范化、科技化、高效率、多功能的发展之路,使之成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民族的进步、国家的繁荣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德,曾岚玲,刘茜莹. 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方面浅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2]黄莉,李晓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发挥社团育人功能[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9)

[3]林勇,田丽.论大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5)

第11篇

[关键词] 社团活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陈瑞莲(1981―),女,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201)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复杂,追求盲目;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片面看法,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眼里,读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职业。二是很多人在人文学科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观念,即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认为人文学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多大用处。

二、社团活动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社团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学校统一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是学校以教育者的身份,从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开设的,全校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去学习相同的知识。而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组织,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共同的兴趣。这种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有效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因此,开展多种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二)社团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在高职校园里,社团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学生社团活动或从事过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的思想、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常见的学生社团有文学沙龙、诗歌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外语协会、舞蹈协会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立足点均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等人文素养,具备批判和审美的能力,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此,社团活动最直接地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承担着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

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一)更新观念,重视社团活动

学院领导、老师要重视社团活动,要看到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想上,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使社团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保证。在遇到困难,需要校方协调时,要积极的帮社团解决困难,疏通协调,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只有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才能营造一种关心学生社团、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必须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把社团活动做优做强。一是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老师的水平决定了社团活动质量的高度。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能力,要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提高社团负责人和社员自身素质,完善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增强社团的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促进社团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都将为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引导,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应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促进社团的规范管理,引导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渐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

总之,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社团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参加到社团活动中去,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倩华.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2]方由林.浅议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宫淑芝.试论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23).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挑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中起到极其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延续“深化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 中国梦的有效措施,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

一、当代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典型特性符合社会发展

(一)学生社团参与的目标性和社团成员群众性相结合。

高校学生社团的形成就是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大学生自愿集结在一起的一种高校团体模式,由于学分制的盛行,社团形式已经凌驾于班级团队之上,全方位带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交流天地。而社团成员的构成打破了性别、学科、专业、年级的限制,让拥有梦想的青年人自愿集结在一起,进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社团活动中的历练,正好造就了当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性人才,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又满足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自主性与学校职能部门监管相结合。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属于群众性非正式团体,在当代青少年崇尚自由的信息时代的影响下,高校的校园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策划、自我服务的形式,既是管理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学生自我独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当然,高校学生社团还是要服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的,学生社团监管主体形式包括学校学工部、校团委、学生会下设的社团部和二级学院,具体活动要根据具体内容向监管部门进行审批,才能正常顺利运行。

(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化与活动内容广泛相结合。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根据大学生基本的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可以采用任何形式开展,例如微时代,以网络化、视频化、图片化等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形式更可以和职业特点挂钩来丰富传统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社团活动。活动内容也可以打破学科领域、专业年级,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知识汲取源,从而整整实现新时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四)学生社团经费定额和自筹相结合。

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二方面:其一是学校社团有关组织管理部门或相关院系提供定期少量资助定额经费;其二是各个活动社团自筹经费,包括社团历年招新的会员交的会费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但是这二种方式经费都是不稳定的且有限的。

二、新时期师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微时代对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挑战。

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模式中,当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新的讯息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校园中来,各种思潮、社会力量良莠不齐,给高校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遇和隐患。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教育开始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型,随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以培养能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调整和改变。

(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挑战。

大学应社会职业需求,正在逐步调整教育模式,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学生的目标不仅是毕业而是就业,职业规划更加重要,而课堂教育已经跟不上职业追求的步伐,学生社团正好替代了职业实践教育的任务,让大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能有效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挑战。

大学生在校期间,其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审美素养等都将得到发展,社会要求大学培养具备全面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上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践意义

(一)对高校思政教育和高校文化推广而言,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高校相应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生社团活动脱离不了学院相关部门的导向引导,故各层学生活动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好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推广,提升大学生进行党的先进性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指导大学生进行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的活动,尤其是对如今资讯畅通的信息时代,在活动策划上加以高度监管审核把关,让正能量充满高校各个角落。

(二)对大学生自身成长而言,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

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如此残酷,如果不能提前在高校进行相关的能力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进入社会后将会有强烈的不适感,都说高校就是社会小炼炉,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就是其中炼炉之一。

(三)对当代社会发展而言,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服务意识,提升自我价值。

中华大地已经进入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的个体,更高层次是培养能服务社会的个体,这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培育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各社团积极开展支教、公益宣传、扶贫救困等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切实做到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