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

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2-02-21 19:46:21

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比较研究

引言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知识,其主要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起解释、指导、评价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财务管理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遵循上述哲学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我国学者王化成(2000)就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既然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总结,而财务管理实践又随着理财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而财务管理理论理应也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动态调整。①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配套的法制、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借鉴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费·吉亚琴科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并适应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引进与借鉴了西方主流的财务管理理论,但引进与借鉴对于理论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理论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必须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在借鉴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理财环境背景下对中西方主流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提供指导。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它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工业技术革新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方面,注重对投资决策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迪安的《资本预算》、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为研究重点,强调事前控制和资产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开阔,研究方法主要以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强调财务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市场趋于完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风险日益加剧,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向纵深拓展,涵盖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领域,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于一体,更加注重企业财务战略、跨国公司财务、企业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定价等新领域的研究。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詹森和麦克林的委托代理理论、梅耶斯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新优序融资理论、罗斯和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史密斯等人的财务契约论、哈里斯等人的企业治理结构学派等。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注重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

[1] [2] [3] [4] 

确定以及市场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充分重视风险报酬的权衡,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数量模型的应用为主,同时重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是随着我国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是适应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客观结果。我国学者郭复初()认为,我国的财务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年);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年);筹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预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年至今)。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年发展历程中,我国学者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原则以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起点的争论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问题就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推理的出发点问题,也即从何处开始着手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根基,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本源。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学者存在多种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湖南财经学院课题组()提出的财务本质起点论,王化成()提出的财务目标起点论,陆建桥()提出的财务假设起点论,郭复初()提出的财务本金起点论,王化成()提出的财务环境起点论。关于研究起点的争论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本源的不同看法,观点各异,也各有其合理性。作者倾向于认同学者王化成的观点,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更应该注重对理财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文化等宏微观环境)的适应性,只有如此,该理论才更加具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科学价值。

(二)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逻辑推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出于构建理论的需要而对财务管理实践所作的抽象概括。学者王化成()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根据财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假设也存在多种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广明和刘贵生()提出的三假设,陆建桥()提出的五假设,王棣华()提出的七假设,王化成()提出的五假设等。关于财务管理假设的争论表明学者们对于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前提的不同认识,但其中也有共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的唯一意义在于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形成和推演的逻辑基础,因而假设的提出应考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需要和客观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

财务管理目标既是财务管理实践所追求的目的,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其统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进方向,同时二者又服务于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财务管理环境和研究财务管理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目标同样存在多种意见,代表性的观点有:陈毓圭()提出的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刘贵生()提出的现金股利最大化,陆正飞()提出的长期资本增值,王化成()提出的产值最大化,郭复初()提出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荆新等()提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作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以明确性、可衡量、可达性、相关性和时效性为特征,因而倾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观点,它代表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最大化,这一点与西方理财目标是一致的。

(四)关于财务管理原则的争论

财务管理原则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总体思想,是约束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准则,其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又高于财务管理实践,具有普适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原则也存在多种争议,代表性的观点有:郭复初()提出的六原则,陆正飞()提出的六原则,王化成()提出的七原则,刘恩禄()提出的五原则,陈守忠()提出的二十原则等。学者们关于财务管理原则的看法,或同或异,或抽象或具体,各有其科学合理性。作者认为,财务管理原则作为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行为准则,应以指导性、适用性和约束性为建立原则的标准,既不能过于抽象也不能过于具体,因而财务管理原则的建立应考虑理财环境的要求和理财主体的特性,以系统论的思维建立一套分层次的财务管理原则体系。

(五)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成的争论

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 战略实施 文献综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上的实践,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战略管理的方法和要素被引入财务管理领域,推动财务管理向着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发展。本文研究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动态,首先就战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阐述财务战略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一、战略管理及财务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Ansoff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此后Tom Copeland(1990)等学者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经过20 多年时间发展,这两者的思维和行为已经逐渐融合到一起,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对公司管理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得到深入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界定战略管理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差异性很大,但西方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有一致的观点,即企业战略包含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3个层次。西方学者们首先在职能层次提出战略管理,并随后在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进行研究。

E.F.Harrison与C.H.John(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的“战略实施”一章中提出了“财务战略”,定义财务战略是“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财务决策,如“合适的负债杠杆、资金来源、资金计划、资本与费用预算、各利益相关集团的财务利息以及股利政策等”。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Ruth Bender和Keith Ward等人(1993)提出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将公司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强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战略。

Cari M.Sandberg(1987)等认为财务战略研究的核心是融资决策中的财务杠杆使用度,即公司的债务与资本总额的目标比率。国外一些商学院将“财务战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向学生们讲授。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A.Madhavan教授曾开设“公司财务战略”课程的财务战略模块,重点讲授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经营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如何综合考虑筹集所需的资金。

综上所述,西方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是将财务战略定位于战略管理的职能层战略,从战略实施的过程来研究如何进行战略决策;就研究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几方面。

二、财务战略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战略管理研究为基础,仅将财务战略作为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职能层次。从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主体来看,主要是关于单个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以及国家财务战略的研究。

在单个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领域。吉全贵(19997介绍了企业财务战略的含义、分类、特点和程序,论述了利润战略、成本战略、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周期财务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分类研究了常规企业的财务战略,并提出了3种企业可选择的财务战略类型:积极型财务战略、稳定增长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罗福凯(2000)论述了成本减除、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资金结构理论等通用财务战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除应选择相应的战略外,还要考虑资金运动引起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郭复初(2001)分析了财务政策与财务战略的差异,认为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纲领,每一种财务政策都要受到企业财务发展战略的约束。此外,蓝海林、胡建绩、赵德武等学者从财务战略在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究了财务战略作为一种职能战略,在其制定过程中的出发点、战略目标以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研究领域。刘志远(1997)从现财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集团财务战略的基本范畴与具体内容,对企业资金投放战略、企业资金筹措和分配战略的目标与原则、生成方法和类型等进行了论述。陆正飞(1999)以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作为企业发展财务战略分析的逻辑起点,分类研究了常规企业的财务战略,并提出了3种企业可选择的财务战略类型:积极型财务战略、稳定增长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王锋(2006将经济发展理论与国家财务理论有机结合,从经济发展观角度,由资本积累和结构优化这两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推演出优化价值结构战略和构建资本平台战略这两个国家财务基本战略,并将微观的企业财务战略向宏观的国家财务战略进行推演,形成了国家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和资本重组战略4个国家财务基本战略,并进一步构建了包括8项具体战略的国家财务战略框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职能层面的财务战略;国内学者扩展了财务战略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还包括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和国家财务战略,而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与国外研究基本类似。国内外财务战略的研究,在面向企业联盟体——供应链方面的财务战略研究文献较少,这也是笔者今后需要致力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财务管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大学中财务管理的相关课程的主要学习重点就是在于学生的理解,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对于知识的吸收也是被动的,对于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有时候根本不能去深入的理解。而本文研究的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前提,将相关的前沿理论知识不断引入进来,而训练的具体载体包括财务管理课程知识点和案例以及专题研究三个部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主要由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三个部分构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以平稳的状态发展,但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却经历了经验主义、行为主义、构建主义等不同的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对于我国教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经验主义教学对于知识的正面传授和灌输十分重视,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知识进行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刺激,教师需要借助大量的联系以及对于学生的评价给学生造成比较强化型的刺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整体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十分的重视,对于内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以及模式也给以高度的重视。认知主义的不断的发展得出了构建主义,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为主要的基础将知识进行构建的行为就是构建主义,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社会性以及情景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的强大的理论支持就是认知科学的发展。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目标

(一)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的理解

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融资和利润分配以及营运资金的管理三个部分。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只淡出的向学生传递课本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对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并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引入型教学模式不断被引入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发掘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二)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我国财务管理的学科不断的发展,而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拓展,研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要的基础,将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前沿理论知识在适当的时间里引入,使学生可以对于财务管理学科可以进行及时的了解,对于财务管理学科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对于理论知识要给予不断的丰富。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知识点研究教学

教师主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主要的针对,不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研究型学习。例如学生在介绍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的时候,教师要要求学生在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将其不同的优缺点进行思考,不断的进行比较和研究;教师将企业的风险和杠杆效应进行具体的讲解后,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主要针对影响杠杆系数的不同因素,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学生在学习来股利分配政策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研究股利政策的经典理论进行具体的梳理,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入。

(二)案例研究型教学

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选择一家学生们都很了解的上市公司,针对其公司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教师也可以选择当地的一家上市公司,让学生去实地研究,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努力获得第一手材料。

(三)专题研究型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对于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的前提,对于经典的文献要进行具体的研读。任课教师可以将经典的文献给学生们提供出来,安排学生对现金持有和资金投资以及企业估值惊醒具体的研读。但是教师所选择的文献要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充分的考虑,其难易的程度也要适中,如果引用太难得文献的话,就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引用太简单的文献,对于专题研究的要求就不能给予满足。教师将研究的专题进行确定以后,安排学生对于文献搜索工具进行充分的利用,争取可以自己找到文献。这样也可以为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进行推广的措施

(一)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其产生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所以说教学模式如果发生改变,那么对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等问题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提就是将传统的思想和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不呢,将研究型教学理念不断的树立起来。

(二)制定和研究型教学相互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还是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深入地进行和全面的推广都显得不太容易。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研究型教学还没有一项比较正式的教学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一些教师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其具体的教学效果也没有保障。除此之外,教师展开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评价体系还会给予限制。而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比传统的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多余的付出并不能得到体制的保障,使教师缺乏基本的积极性。所以,和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三)财务管理研究型教学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

1.注重参与科研活动:在财务管理中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引入,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积极的参与到科研活动当中。对于财务管理学科有关的科研课题教师要积极的进行申请,对于财务管理的前沿理论应该做到及时的掌握,对于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也要及时的进行了解,进行积极的研究,使资深的科研水平不断的提高,把科研的精神和科研的具体的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充实和更新。

2.及时的进行教学的反思: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之后,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想要推行这一模式,不能凭借单纯的设想,应该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及改进。特别是研究型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之后,并不能太过乐观,教师要仔细的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其具体的教学对象有什么显著地特点,如果将教学的对象进行更改,要相应的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于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的认识也能得到提高,研究型教学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进行性要充分的进行调动

研究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 ,他们自然也不会去将参考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对于研讨活动他们也不会积极的进行参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目的重视,要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进行独立思考,将自我创造的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实现,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热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研究,对于延吉市教学模式今后很好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好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平.应用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01:83-86.

[2]顾晨霞.从龙创电子广告费案例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外资,2012,05:227-228.

[3]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2:33-35.

[4]门,崔永梅.“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09-112.

第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理论;创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5-0062-04

一、问题的提出

从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抽象,对实践具有指导和预测的作用。财务管理理论也具有这样的哲学逻辑。①我国学者王化成(2000)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 既然财务管理理论的实践基础是财务管理活动,而财务管理活动必然依客观理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财务管理理论也应随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至今已经历三十多年时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因而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适应这一客观环境变化的要求而进行动态调整。虽然学术界关于“中国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方面的前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中国步入“后改革时代”的今天,[2] 国际国内环境与前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为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等。这些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创新,以更有效地指导中国的财务管理实践,而学者们前期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显得有点“不适应”,或者说只是适合于当时理财环境的要求。这就是该文章选题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也是题目定为“再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趋势”的原因。

二、文献简要回顾

关于中国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国学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前期成果,这些成果的观点或同或异、各具特色、百家争鸣,这是学术自由的必然结果,这些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对代表性的观点简要回顾:张兆国等(1999)基于知识经济的背景,提出财务管理创新应集中在观念的更新、目标的重组、内容的调整与拓展三大方面。[3] 陈兴述(2001)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论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4] 郭泽光等(2002)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环境,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包括建立企业财务理念体系、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拓展财务理论研究内容等三方面。[5]魏明海(2003)基于基础理论的变迁,提出从公司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人力资本等理论方面研究公司财务理论的新视角。[6] 朱明秀(2004)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影响和资本范围的重新界定,提出财务管理的内容、理念、方法和主体将发生变化,同时支撑财务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将调整。[7] 李心合(2006)基于对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贫困化的分析,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大方面的出路。[8]

从上述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或发展的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外理财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要求,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必须作出适应性调整,这种观点强调了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决定性,如郭泽光等(2002);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进行了创新或产生了新的理论,因而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也要动态发展或整合其他新理论来实现创新,这种观点强调了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前提和学科前提,以及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如陈兴述(2001)等。第三种观点兼而有之,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实践基础又强调了其逻辑与学科基础,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如李心合(2006)等。以上观点体现了财务管理理论来源的哲学思维。同样,学者们关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方向或发展趋势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集中体现在财务管理的观念、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财环境的变迁对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的挑战

财务管理理论是适应财务管理实践和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客观产物,因而理财环境的变迁必然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挑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步入“后改革时代”,现有财务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背景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社会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全球化普及趋势的深化

知识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经济社会就是以知识的获取、形成、管理和应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的社会模式,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物化于”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所有资本中最具创造性、能动性、可持续性和升值潜力的资本,因而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是这一时代的特征。面对知识经济趋势的深化,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以“物”为本的理念受到巨大冲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贯穿于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利润分配的各财务环节,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产权等将成为财务理论的重点。信息经济的出现早于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前奏,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主流。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有效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建立在确定性条件下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也将受到挑战,不确定条件下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评价将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风险管理、供应链和虚拟企业财务管理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2008年正式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至今这场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消退,欧盟等国家又爆发了债务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曾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金融危机能够迅速蔓延,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是分不开的。当然,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蔓延就否定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未来仍然是主流趋势,各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加一体化,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关键的问题是,面对危机的影响,企业如何应对挑战以最小化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应该考虑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的筹资与投资决策理论。同时,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也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筹资理论和投资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的健全、金融工具与产品的创新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国际理财、战略财务、财务预警、投资风险、公司并购、破产重组等将成为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民营企业的迅猛崛起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逐步趋向完善,并且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局面。2004年中国在主板市场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小板市场。2009年又在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基础上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专门为高科技或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平台。此外,中国在2005年正式开始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改革结束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制度结构,标志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同时,民营企业迅猛崛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200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又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相继推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自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平台,这些现实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传统财务理论产生冲击,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等将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内容。

四、“后改革时代”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趋势

“后改革时代”中国财务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国内外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财务管理理论必须对这一变化作出积极的回应才能更具适应性地对财务管理实践起到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的作用,为此,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系统性、动态性创新,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财务管理理念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是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最高思维准则,其贯穿于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中,属于财务管理理论的“上层建筑”。思维决定行为,动态严谨、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运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都能够起到战略性的指导作用。面对财务管理理论客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首先应进行更新、调整。笔者认为,应重点树立如下几个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相适应的理财理念:系统思考理财理念,即系统全面考虑财务管理实践的情境因素以及重视财务决策的动态性和适应性;利益协调理财理念,即重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目标以及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与利益协调机制;可持续理财理念,即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和长远性以及建立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人本主义理财理念,即重视人作为主体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形成对人力资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有限理性理财理念,即财务决策从追求最优化转变为追求满意以及从重视价值判断转变为重视事实判断;风险权衡理财理念,即重视不确定性条件下财务决策价值的权衡以及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价值创造理财理念,即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增值性以及建立以全面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创新

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实践决定的,属于财务管理理论的“主体要素”。随着国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所涉及的对象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阔,因而要求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也进行调整和拓展,以更具针对性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笔者认为,与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相比,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还应重点在如下方面拓展:

1. 关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由于历史因素和企业自身特点等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投资难、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同时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一直“偏爱”于国有企业及其改制问题的研究,没有“正眼看待”过民营企业的财务理论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应该重视起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把其置于中国现阶段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2. 关于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虚拟企业是信息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形成一种“无边界”的组织形式。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集中于研究实体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而对虚拟企业的财务问题研究甚少,而这种“无边界”的虚拟企业是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来临,虚拟企业必将在中国迅速发展,因而应重视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同时与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理论相结合。

3. 关于企业行为财务的财务理论问题。行为财务理论是融合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的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在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理性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财务决策的问题,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关于完全理性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的突破。随着知识经济趋势的深化和客观理财环境的复杂化,财务决策的制定不能仅依赖于可计量的数理模型单纯追求“最优化”,而且还要考虑决策者(包括投资者与管理者)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制定令决策者“满意”的决策,因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应该加以重视。

4. 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财务理论问题。人力资本产权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对其所具有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分配、控制和索取等权利。人力资本无疑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集中于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研究,是以“物”为本的财务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和人力资本的产权化,以人为本应成为现代企业的理财理念,因而应该重视人力资本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资本参与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中。

5. 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理论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综合平衡和协调利益要求的问题,是企业分配“共同剩余”的制度安排。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顾客、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所在社区以及新闻媒体等。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所强调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因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应该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企业整体发展。

6. 关于供应链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前沿课题,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企业、制造企业、分销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多企业网络结构,其强调合作而非竞争,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形态,而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则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财务理论的研究,因此应该重视供应链企业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研究相关财务理论。

五、结论

财务管理理论是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管理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与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中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必须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更新和拓展,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上应树立系统思考理财理念、利益协调理财理念、可持续理财理念、人本主义理财理念、有限理性理财理念、风险权衡理财理念、价值创造理财理念;在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上应重视民营企业、虚拟企业、行为财务、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以及供应链等问题的研究。

注释:

①本文所提及的财务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2000,(4).

[2]任保平.后改革时代的标志、特征及其改革共识的构建[J].学术月刊,2010,(5).

[3]张兆国,桂子斌,张新朝.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研究,1999,(3).

[4]陈兴述.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J].财会月刊,2001,(18).

[5]郭泽光,李颖.新世纪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6]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7]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影响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J].当代财经,2004,(7).

[8]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

Re-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ve Trend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in China

Duan Wei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China)

第7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扎根研究;生命周期理论

1引言

2007年,经济危机横扫全球。在滔天巨浪的冲击下,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骤升,股价暴跌,经济衰退明显加剧。事出有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当凯恩斯主义者有意无意地忽视危机的真正原因之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道出经济危机发生原因。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中,令人信服地证明,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乃是美联储重蹈覆辙所致。假如管理当局能够认识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或许2007年的经济可以幸免于难。许多学者就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展开研究,下文分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以期能够给财务危机预警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2国外企业财务危机产生诱因分析

国外文献中,公司失败、财务失败、财务危机、财务困境和公司破产等几个概念内涵基本一致,在同一文献中也可能交替出现,所以在此笔者等同视之。

Argenti最早对企业财务危机原因进行探讨,他论述了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3种路径,并描绘导致财务危机产生的非财务因素对财务因素的影响机制。Sharma和Mahajan通过建立财务困境过程模型研究财务困境产生原因,得出如下结论:较差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会导致企业业绩指标的恶化,假如不能及时改善内部管理水平或者改善措施无效,企业都难逃陷入财务危机的厄运。同样,Sharma还通过构建财务危机过程模型寻找财务失败原因,他认为,造成企业失败的原因是管理缺陷,而财务指标恶化只是管理缺陷的结果。

许多学者和一些特殊组织机构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一手资料或者直接整理分析财务危机公司重要(数据)信息寻找财务危机产生原因。邓・布拉德公司(Dun & Bradstreet)在1980年和1993年两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探寻美国企业倒闭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导致美国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财务原因;三是其他原因。帝国新闻1995年度(株式会社)帝国数据库整理出1994年和1995年两年间日本破产企业14164件和15006件的22个影响因素,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归结为销售不振与经营不善,而管理水平低下可能是导致销售不振与经营不善的罪魁祸首。奥地利主要征信机构KSV1870(保护债权人协会)对奥地利2006年6691家破产企业进行的统计表明74%的破产企业是由内部的错误引起的。Oliver Lukason与Richard CHoffman从司法部法院数据系统收集了爱沙尼亚2002―2009年间企业破产的原因,将破产原因分为受企业管理层控制的内部原因和来源于企业外部或不受企业管理层控制的外部原因两部分。Hall试图寻求导致企业失败的最重要的唯一原因,这一做法与Dubrovski有关企业失败是由众多原因引发的假设相背离。许多实证研究还是倾向于支持Mellahi和Wilkinson的理论假设:企业失败很少是由单一原因导致的。比如Collett和Nicholas通过研究中小企业失败和复苏的影响因素发现,管理不善、债台高筑、宏观经济环境恶劣及突发事件四类原因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元凶”。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或称为管理缺陷是诱发财务危机的致命因素。也有少数学者持不同观点。Pratten认为引起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为资金短缺和管理失败等,而造成资金短缺和管理失败表象的是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过快的发展速度。Honjo以新办企业和中小企业为对象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发现:公司年龄、资本供给、经济衰退及产业高成长等外部因素的预测能力比财务比率更显著。当然,研究对象资产规模、所处行业不同,得出的诱因不免存在差异。即使是资产相当、同一行业的研究对象,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财务危机产生诱因理论上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就笔者掌握文献来看,目前只有Ooghe等通过对12家发生困境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基于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提出了财务困境产生的起因。初创期阶段的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原因包括:商业计划不合理、管理和行I经验匮乏、管理不善、经营规模过小和战略优势的缺乏;充满野心的高成长企业失败的关键原因是管理者过度自信;无动于衷的成熟期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原因包括:管理的动机和义务不明确和管理层忽视环境的变化等。不难看出,Ooghe等的研究表明,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由内部管理不善所致的。

3我国企业财务危机产生诱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原因剖析的文献不及国外研究成果丰富。一部分文献是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二次加工,针对中国企业的案例和实地调查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如吴星泽所说,来自企业的直接证据并不多见。

胡汝银认为公司财务失败的原因可分为内部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环境和宏观环境等四个层面。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原因当数内部管理因素和产业环境因素。王志伟通过对众多有关财务危机产生原因的文献进行二次研究,总结出财务危机产生原因的几大诱因包括: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及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丧失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投资、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负效应。通过对上述诱因分析,结合Argenti的研究方法,他认为财务困境最终来源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王克敏等融合前人的研究视角,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财务失败产生原因,发现两者都对财务危机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不足之处是王克敏等的研究并未就两者孰轻孰重给出答案。宁青青等基于财务危机产生内因和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视角重新梳理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机制,并从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中观行业环境因素、微观治理结构与财务结构因素、审计意见类型和财务指标等3观、5个维度建立预警指标。采用Probit模型对2003―2011年度部分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经济不景气、非清洁审计意见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对财务困境发生具有正向“诊断”作用;而总资产净利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GDP增长变动率、股权结构集中等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具有负向“诊断”作用。吕俊着重从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两个维度预测财务危机,他认为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各有利弊,并且通过建立两类指标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到证实。财务指标模型有较高的判别准确度,而治理结构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从国内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成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且鲜有深入企业实地考察或通过权威部门的相关破产数据进行研究的可靠成果,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特有的破产制度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与国外学者相似的是将财务危机产生诱因也归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彭韶兵和邢精平指出,环境可能加速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但其背后管理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4结论及展望

专门研究财务危机产生诱因的相关文献不多,主要散见于相关文献中,国内尤其匮乏。现有国内外绝大部分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管理不善是财务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环境、制度等外部因素对财务危机的产生起到减缓或加速的作用。伊查克・爱迪思在其著作《企业生命周期》中说道:“有生命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会生长、长大、衰老和死亡,其实组织也一样。”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财务特征也不尽相同,财务危机产生的诱因势必存在些许差异。如果我们能够分别按照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找出财务危机背后的本质诱因及其产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公司治理、应对外部环境,则预防财务危机的效率会明显提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市场个性化需求急剧增加的环境背景下,供应链竞争优势不断凸显,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升财务绩效的重要路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财务关系更加密切,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供应链成员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不仅对自身有影响,还会因为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和传导作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给上下游企业甚至整条供应链带来损害,造成财务危机在上下游之g形成传递,对供应链的运作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甚至使整个供应链瘫痪。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破解财务危机发生之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未来研究可以单独或融合上述两点,按照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从供应链管理视角挖掘财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和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丽君,闫伟超,孙世敏基于改进能量分析模型的生产核心型供应链中制造商财务风险评估[J].管理评论,2014,26(3):167-176.

[2]宁青青,祖明企业财务危机诱因的广角透视与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3):135-139.

[3]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59-65.

[4]张亮,张玲玲,陈懿冰,等基于信息融合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0):170-176.

[5]吕俊基于不同指标类型的公司财务危机征兆和预测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1):103-113.

[6]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钱忠华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困境――基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80-86.

[8]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

[9]王冬梅,吕本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1):94-104.

[10]Adam J,Marek JResearch on business model in their life cycle[J].Sustainability,2016(8):430-467

[11]Cucculelli M,Bettinelli CBusiness models,intangible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SM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5(45):329-350

[12]John N IFinancial distress,employees welfare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SM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9(3):1135-1153

[13]Liang D L,Chia-Chi T,Chih-Fong,et alFinancial ratio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ators in bankruptcy prediction:A comprehensive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6,252(7):561-572

[14]Oliver L,Richard C HFirm bankruptcy probability and causes:an integrated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4,9(11):80-91.

[15]Sun J,Li H,Huang Q HPredicting distress and corporate failure:a review from the state-of-the-art definitions,modeling,sampling,and featuring approaches[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4(57):41-56.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财务 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一、人力资本财务产生的背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没有人力资本这一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竞争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时,人才才被真正地作为价值的载体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在现代企业的投资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日渐增大,并趋于复杂化和不确定,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是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回报率最大为目标的一种理财活动,它可以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以人力资本的筹集、人力资本的使用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为内容。

二、构建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研究的对象不是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而构建新的基于人力资本的公司财务需在以下一些重大的公司财务研究问题上做出创新研究与探索:

第一,面对新的经济条件下财务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要纳入财务理论研究的范畴和财务管理实务的视野,在财务资源等基础概念的理解上要做哪些突破?

第二,如果需要作相应的拓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否存在分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否胜任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否专司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定岗等事务性管理,而将人力资本的价值管理职责赋予价值管理见长的财务部门?

第三,财务部门要进行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是否现有的财务管理手段足以应对?新的财务管理方法是否会随之而发展起来?

第四,企业的财务分析是否应加入相应的人力资产的运作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新的内容?新的财务分析体系应如何构建?

上述问题的解答仅在传统的财务理论范畴内无法得以满意的解答,这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对此进行探讨。

三、管理学发展的简单回顾与研究方法

管理学按照时间顺序将管理学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典管理阶段;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组织过程的管理,其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基础上的;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统计学、系统论、文化学、法学等诸多学科方法论,并形成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阶段各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方法在管理学上应用的结果,各学派的根本差别是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些学派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其他多个学科的方法。从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学的发展或学派的建立都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方法或原理,这样可使原有的管理学领域能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原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从新的的领域找到答案。

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管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另外,近几十年来,随着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管理理论丛林”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老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新三论)以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研究方法。

四、人力资本财务研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构建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原有的传统财务管理框架下无法得以满意解答,我们应从别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中寻找研究路径,可尝试采用如下的研究思路与对应的方法: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抽样研究法)来确定我国人力资本的范围与构成,并运用演绎法将其推广验证,寻求其普遍性规律。

除了运用实证研究、实验法和演绎法三种传统的方法外,可尝试将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激励方法系统地引入财务管理,使其发挥作为协调企业与不同财务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掘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潜能。

运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权益理论解决人力资本的收益问题。

运用数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引入人力资本后的投入计算问题等等。

总之,可尝试把财务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综合运用到一起,以解决人力资本的筹集、激励、评价、投资、分配。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第9篇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辨析思维;自主学习

一、引言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形成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教师有过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Milne andMcConnell,2001)。这些都迫切地要求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课程专题研究(course researchproject)为训练载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根据问题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辨析式思维能力;有能力识别和搜集相关资料,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现行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辨析式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认知和学习的一种能力,强调有选择性地对知识和信息加以判断与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方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②有针对性地学习。从对现实问题思考中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和应用能力。③组织学习小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④开放式的动态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确定分析对象、鉴别问题、搜集信息。⑤非结构化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现实的、复杂的管理环境,并逐渐养成对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课程专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专题研究,是在运用专业课程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提炼出的关键性、综合性问题为主题,利用开放性的资源环境,结合现实商业环境,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并完成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三、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课程专题研究为主要训练载体。笔者根据本科生财务管理平台课的特点,遵循研究型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了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三个系列课程研究专题和体现财务管理核心内容的六个分析案例。每个研究专题都使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点体系,通过完成该研究专题,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案例分析则针对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在学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研究相关专题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整个财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本文以公司价值管理为主线,设计了公司财务状况分析、财务预测和价值估价三个核心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包含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点群,同时,三个研究专题知识点群之间紧密联系,涵盖了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这三个研究专题的逻辑关系是:①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针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与财务状况,目的是发现公司过去及目前存在哪些财务问题,并延伸寻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公司调整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②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对公司近期未来的规划,强调在上述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短期预测和规划,解决公司营业收入和融资策略相配合的问题,是对公司短期的价值管理;③公司价值估价是对公司的长期价值管理,通过对公司价值评估,发现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问题及关键因素,为管理层进行价值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投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学生在完成三个研究专题的同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上述系列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也关注公司在当前、近期与长期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价值管理的理念。

2、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问题设计

(1)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研究专题的分析框架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和现金流分析两部分,涵盖了三张基本财务报表的全部信息。学生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平均水平比较,对公司的基本财务报表全面解读和分析,发现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引发财务问题的经营与管理的因素,为管理层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提高公司价值提供依据。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样本公司存在哪些财务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本研究专题提供的分析框架对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②产生这些财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些根源对财务问题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寻找公司财务问题背后的根源,探究是什么样的经营问题导致了这些财务问题,又是如何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的计算和简单的比较分析上,而是深入分析财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逐渐体会到经营策略与财务策略的相互关系,以及体会如何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研究专题,在财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公司近期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是对公司的短期价值管理,对未来经营期内公司价值目标进行修

正和调整,为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提供依据。本研究专题设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规划。传统的财务预测与规划主要运用销售百分比法,一般分为收入决定融资和融资决定收入两部分。传统的财务规划一般都把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保持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追求的目标,只是单纯地考虑公司的市场目标,而没有考虑与公司市场目标相配合的各项财务目标,特别是公司的财务价值目标。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关心公司的财务目标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目标相统一、相协调、相配合。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将公司价值目标与营业收入与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相配合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规划。对传统的财务规划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改进:①对各项目的预测不是简单地同比例地放大或缩小,而是要考虑各类资产以及资产项目与主营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②考虑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③针对资产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④根据预期的财务指标以及改变假设条件后的可持续增长率,更能反映公司在预测期的情况;⑤考虑了公司的主动投资行为。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如何基于核心财务价值指标进行财务预测?引导学生采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方法,结合公司的财务比率对公司短期未来进行财务预测。

②如何解决企业营业收入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配合?

这个问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按照传统的财务预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全面考虑公司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要在达到预期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既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并能完成对公司的融资规划,安排好融资规模及融资方式,即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统一。

(3)公司价值评估问题设计

公司价值评估专题,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专题。需要结合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分析和未来财务预测方法,对公司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各价值评估方法的原理,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司的长期价值进行评估,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管理。是三个研究专题中对学生财务判断能力、专业敏感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研究专题。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公司价值管理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不是单纯地预测数据而完成一个价值评估作业,而是从管理层对公司进行价值管理的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对公司价值有着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并为管理者提出可行的价值管理建议。

②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这个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提出,公司价值评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公司的投资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公司的投资人需要从公司的价值评估报告获得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相关信息,并作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因此,学生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样本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被市场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样本公司是否仍值得投资人投资。

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价值评估的同时,从公司的价值管理和市场价值角度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而对长期价值管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个研究专题选择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主体,逐步提出层层深入的研究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置于开放式资源环境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每个研究问题都没有惟一的答案,选择的样本公司不同,公司的经营方式、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界定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个研究专题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问题,涵盖了一定数量的财务理论和知识点,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只给学生提出基本研究目标、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由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公司的特点自主决定需要的相关资料、研究方法、具体研究问题及确定研究方案,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挖掘公司的信息和分析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专题研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对研究专题项目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库资源、分析模型与工具、评估标准等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交流沟通;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

①确定研究对象。每组学生根据公司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选择较感兴趣的某一行业的某一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样本公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②确定研究问题并细分为具体问题。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在研究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公司的特点和经营情况,确定公司围绕该专题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细分问题。如对财务规划问题进行细分,确定具体研究项目为经营战略研究、利润规划、资产规划、融资规划等几部分,再针对各个具体的研究项目,结合公司的基本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③拟定小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后,学生小组成员讨论拟定较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的工作计划安排和确定的分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工作,使整个学习过程有序而高效。

④自主学习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必要时可以小组谈论共同解决,或请教教师。例如,对公司财务预测和规划时,需要学习销售收入预测、股利政策、项目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等相关知识模块。

⑤侧重发现问题。学生选择的公司不同,规划时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例如,规划时可能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市场需求如何;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关键因素;目前资产规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融资形式配合资产规模与结构的调整等,根据研究公司的具体特点,确定研究的重点,为提出解决方案做准备。

⑥ 提炼研究结论。完成研究内容,并依据对研究结果的判断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针对研究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为测评阶段。学生根据每一个研究专题的要求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就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炼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点评;测评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的问题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思想和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针对现实财务问题进行深入地、反复地探究,不断提高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

第10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财环境;理论框架

财务管理理论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性归纳和总结,是对企业财务运行规律和关于财务管理理性认识的系统性描述。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是指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的各理论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不仅是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完善,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必须首先确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笔者认为,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分析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框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财务本质起点论”“财务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财务目标起点论”等。

财务本质起点论。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从这一起点出发,逐渐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对企业财务学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并指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性态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来看,对财务的本质进行科学定义是必要的,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此,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财务假设起点论。财务假设起点论是近年来人们在借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财务学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但以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假设决定环境。二是即使是过去一直以假设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观点,改用其他范畴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见,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时候都以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本金起点论。本金起点论是郭复初教授近年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殖性等特点;经济组织的本金,按其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内部积累和负债等几大组成部分。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毋庸置疑,本金作为财务资金的代名词已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财务资金运动已成为是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本金作为基本细胞并从此开始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层展开,从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但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对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回答。

财务目标起点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立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目标起点论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是其原本点(即原始出发点),显然财务管理目标并不具备这一特点,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理财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二是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本身来看,如果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很难安排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因为假设是根据环境概括出来的,而不是根据目标概括出来的。

二、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从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起点。

20世纪是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在这100年的时间里,财务管理经历了五次飞跃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是筹资管理理财阶段,又称“传统财务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20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集扩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那时,市场竞争不是十分激烈,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只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然而,当时的资金市场还不成熟,金融机构也不十分发达,因而如何筹集资金成为财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筹资理论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浪潮是资产管理理财阶段,又称“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筹资阶段的财务管理着重研究资本筹集,忽视企业日常的资金周转和内部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西方财务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集资金,更在于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金。在此阶段,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引起财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被认为是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而与资金筹集有关的事项已退居第二位,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项目管理,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得到广泛应用。第三次浪潮是投资管理理财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资金运用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投资风险不断加大,投资管理受到空前重视,主要表现在: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指标和决策方法;创立了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第四次浪潮是通货膨胀理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的主要问题。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货币资金不断贬值,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利润虚增,资金周转困难。为此,西方财务管理专家提出了许多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日常调度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都根据通货膨胀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第五次浪潮是国际经营理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很快,国际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当然,一国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国际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由于国际企业涉及多个国家,要在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下作出决策,就会有一些特殊问题需要解决,如外汇风险问题、多国融资问题、跨国资本预算问题、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问题、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高潮。

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实际上,财务管理总是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在任何时候,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应以客观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财务管理环境确定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2000,(5)

[2]王化成。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第11篇

【关键词】 高管可观察特征; 过度自信; 财务危机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08-05

引 言

防范财务危机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加大了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加剧了企业的失败风险。我国《公司法》在最新修订后,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降低了企业成立门槛。新《公司法》的实施使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竞争加剧,企业生存面临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防范企业失败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回顾高层梯队理论、过度自信特征、财务危机成因和高管可观察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财务危机防范提供新思路,为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一、高层梯队理论

(一)高层梯队理论

Hambrick和Mason(1984)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提出“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部分决定于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

“高层梯队理论”如图1所示。首先,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部分反映了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其次,高管背景特征是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并通过这些战略选择影响组织绩效。同时,某些环境要素会与高管背景特征共同对战略选择产生影响。最后,环境要素、高管背景特征和战略选择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 1 ]。

高管背景特征之所以会影响战略选择从而影响组织绩效,是由于高管背景特征中的价值观和认知基础等心理特征对组织的战略选择产生作用。决策者会把个人的认知基础和价值观带入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因此真实环境与决策者最终认识到的环境是不同的,决策者最终感知到的环境是经过过滤的。由于某个单独的决策者或整个管理团队都无法注意到组织和组织所处环境的所有方面,所以决策者的认知领域限制了决策者最终所感知到的环境;而由于个体存在选择性认知的情况,所以决策者认识环境的范围又被进一步限制;最后管理层决策制定所用信息是经过管理层的认知基础和价值观过滤的,所以管理层对环境的最终认知结合了个人的价值观,而这一认知为战略选择提供了基础。另外,价值观除了可以通过影响管理层对环境的认知作用于战略选择外,价值观还会直接对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高管背景特征分为心理特征和可观察特征两大类。由于价值观、认知基础等心理特征是不可观察和度量的,因此“高层梯队理论”强调管理层的可观察特征可以作为价值观、认知基础等心理特征的替代变量。这些可观察特征包括年龄、任职期限、职能背景、学历水平、财务状况等。可观察特征对心理特征起到指示作用。对于可观察特征的研究,Hambrick和Mason(1984)建议从两方面出发:(1)高管团队的平均特征;(2)高管团队的异质性。在研究团队异质性问题时,年龄异质性、任职期限异质性、职能经验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社会经济基础异质性和财务状况异质性都应被考虑[ 1 ]。

(二)高层梯队理论的修正模型

在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之后,该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被修正。

1.调节变量的提出

后续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管理层自由裁量权和高管工作负担这两个基本调节变量(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0;Hambrick、Finkelstein和Mooney,2005)。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0)发现“高层梯队理论”应该进行扩展,应加入管理层自由裁量权的调节作用[ 2 ]。Hambrick等(2005)在“高层梯队理论”中加入了另一个调节变量――高管的工作负担。高管的工作负担水平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任务的挑战性;(2)股东等对于组织绩效的要求;(3)高管对组织绩效的期望[ 3 ]。

2.行为整合概念的提出

“高层梯队理论”的另一个修正是在理论中加入了“行为整合”的概念。Hambrick发现许多高管团队几乎没有团队应具备的特征。这些高管团队常常由一些“巨头”组成,他们与CEO之间保持双边关系但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他们无法构成团队。行为整合是指一个高管团队内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一个行为整合的高管团队会共享信息、资源和决策。行为整合已经被证明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4 ]。

3.研究方法与理论的修正

Carpenter等(2004)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层梯队理论”原始模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5 ]。

第一,将高管团队作为分析单位的观点存在争议。“高层梯队理论”的原始模型认为研究高管团队比研究高管个人更有意义,因为战略选择是一项庞大的任务,它远远超过了高管个人的能力范围。很明显,原始模型并没有详细阐述将高管团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所在。但很多研究显示一些重要的个人特征被原模型忽略了,而这些个人特征其实对组织的战略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第二,关于团队的定义存在争议。很明显,学者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解释差异性。对这个目标最好的做法是扩展概念范围。

第三,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存在局限性。由于Hambrick和Mason(1984)模型中最重要的因素已经被检验,而且检验结果都证明了高管人口统计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继续研究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遇到了瓶颈,这个领域缺乏创新的研究话题。所以,后续研究可以分析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如何作用于高管的某些认知和行为,以及作用原因和作用时间。

第四,决策过程存在其他的形式。有研究显示,高层梯队内部很可能存在其他的决策过程,而且这些决策过程可能会贴近现实情况。另外,还应考虑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等要素对高管行为和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以及高管更换对组织战略和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关注企业高管团队决策过程的多样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管对组织的影响方式。

第五,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存在争议。“高层梯队理论”原始模型强调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线性递进的关系。但同时Hambrick和Mason(1984)承认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上更为复杂,尤其高管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作用。

二、过度自信特征

行为公司金融认为过度自信是财务决策中的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智慧、能力等高于其他人[ 6 ]。Cooper等(1988)调查了企业家对成功概率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会认为自己企业的成功概率高于其他企业,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家相信自己对未来的控制力,这是企业家过度自信与过度乐观的表现[ 7 ]。Gervais和Odean(2001)分析了交易者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由于在评估自己能力时,交易者从成功中得到过多的好评,因此交易者变得过度自信[ 8 ]。

已有研究提出过度自信有“控制幻觉”、“知识幻觉”和“自我归因偏差”等特征。

(一)控制幻觉

“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的概念最早由Langer(1975)提出。Langer(1975)认为“控制幻觉”是一种心理偏差,这种心理对成功概率进行了不合理的高估,成功概率的预期值高于客观实际值[ 9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影响事件的发展结果,但事实上事件的发展结果可能主要或仅仅由运气来决定[10 ]。

(二)知识幻觉

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和知识不足,决策者只能依据对事物的有限知识进行判断[11 ]。随着所获信息和知识的增多,决策者会认为判断的准确性也会提高,知识幻觉便由此产生。可以这样理解知识幻觉:一方面,决策者会高估自己所获知识的可靠性和价值[12 ];另一方面,决策者会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13 ]。

(三)自我归因偏差

“自我归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是指人们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知识等因素,而忽略客观因素的作用,把失败归结为客观环境、坏运气等其他因素[ 14 ]。Libby和Rennekamp(2012)认为管理者存在自我归因偏差,管理者认为个人因素比外部因素在企业成功中的作用更大[ 15 ]。

三、财务危机成因

(一)国外研究回顾

Beaver(1966)认为行业因素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有影响作用[ 16 ]。Sharma和Mahajan(1980)认为引起财务危机的因素包括两类主要因素。一种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不在企业管理者的控制之内,包括经济增长、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实力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另一种是企业内部因素,包括战略的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等。这些内部因素决定了企业使用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17 ]。Goudie和Meeks(1991)研究了汇率波动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概率的影响作用[ 18 ],认为汇率波动对财务危机发生概率有影响作用。Mitton(2002)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如较高的外部股权)对公司业绩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降低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 19 ]。Cipollini和Fiordelisi(2012)认为影响银行财务危机的因素有银行水平因素、行业水平因素以及宏观因素[ 20 ]。

(二)国内研究回顾

姜秀华和孙铮(2001)认为治理弱化是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 21 ]。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认为企业成长能力、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财务因素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相关[ 22 ]。陈燕和廖冠民(2006)研究发现国有股比例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可以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关系为非线性,即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呈正相关关系,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持股比例增加,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在降低[ 23 ]。姜付秀等(2009)以2002年至2005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扩张战略会增加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24 ]。张友棠和黄阳(2011)认为行业环境风险通过与企业战略因素的联动作用于企业财务要素,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25 ]。许忠达(2012)以宁波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用汽车投资和不动产投资衡量过度自信,以不良贷款金额衡量财务危机程度,研究发现企业家过度自信与财务危机程度正相关[ 26 ]。夏以群和许忠达(2012)认为民营企业过度自信引起的过度消费、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等是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内因[ 27 ]。

(三)分析与小结

目前财务危机成因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企业客观环境和企业策略方面分析财务危机成因,较少考虑高管心理特征这一因素。虽然姜付秀等(2009)、夏以群和许忠达(2012)的研究涉及了过度自信,但主要研究内容是过度自信下的企业战略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并未直接研究过度自信与财务危机的关系。而许忠达(2012)虽然研究了过度自信与财务危机程度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对象仅限于49家宁波民营企业,且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以及财务危机程度的衡量方法存在改进空间。故以高管团队过度自信与财务危机可能性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内容,进行大样本研究极具意义。

四、高管可观察特征与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

(一)高管团队平均特征与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

Taylor(1975)研究发现管理层年龄会影响管理者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效果,年长的决策者会搜集更多的信息来制定决策且能够比年轻的决策者更准确地处理信息的价值[ 28 ]。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0)研究发现任期越久的高管团队越倾向于采用持久不变的战略,且所在组织的绩效接近行业平均水平。当管理层自由裁量权越大时,高管团队任期与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的关系越强。Wiersema和Bantel(1992)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低、任期时间越短、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更可能发生战略变革[ 29 ]。Boeker(1997)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职期限越长,战略变革程度越大[ 30 ]。Tihanyi等(2000)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低、平均任期越长、平均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国际化经验越多,企业国际多元化程度越高[ 31 ]。

孙海法等(2006)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平均任期越高或团队规模越大的公司短期绩效越好,高管团队平均学历越高或团队规模越小的公司长期绩效越好,高管团队平均任期越高的信息技术公司长期绩效越差,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高的信息技术公司当期绩效越差[ 32 ]。郝二辉(2011)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和平均任期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相关关系为U型;高管团队平均学历越高,财务危机发生概率越低[ 33 ]。林新奇和蒋瑞(2011)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学历平均水平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34 ]。

(二)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

Murray(1989)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短期绩效有利,对长期绩效不利[ 35 ]。Wiersema和Bantel(1992)研究发现高管团队教育程度异质性越高的企业更可能发生战略变革。Wiersema和Bird(1993)研究发现日本公司高管团队的年龄异质性、团队任期异质性会对团队更换产生影响[ 36 ]。Boeker(1997)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越大,战略变革程度越大。Tihanyi等(2000)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越大,企业国际多元化程度越高。Carpenter(2002)研究发现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职能异质性和任期异质性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战略复杂程度这一前提条件的[ 37 ]。

孙海法等(2006)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越小的信息技术公司长期绩效越差。肖久灵(2006)发现教育背景异质性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任期异质性有利于提高高管团队决策效率[ 38 ]。谢凤华等(2008)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与创新绩效正相关,教育背景异质性与R&D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正相关[ 39 ]。郝二辉(2011)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学历异质性越大或任期异质性越大,企业财务危机发生概率越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越大,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高。林新奇和蒋瑞(2011)分析发现任职经验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分析与小结

回顾国内外关于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团队平均特征和团队异质性)与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较少关注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对战略选择(或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即使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也没有从高管团队心理特征角度解释。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是高管团队心理特征的指示指标,真正对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起作用的是高管团队的心理特征,所以高管可观察特征通过影响高管团队心理特征而影响战略选择和企业绩效。而现有研究多通过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与战略选择的关系和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来解释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郝二辉,2011),没有解释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影响战略选择的作用机理。

另外,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可观察特征作为高管心理特征的指示指标,也应对高管过度自信起指示作用。因此如果可以找出对高管过度自信起指示作用的高管可观察特征变量,企业则可通过控制高管可观察特征来控制高管过度自信,从而影响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高层梯队理论、过度自信特征、财务危机成因和高管可观察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1)目前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成因的研究集中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研究,忽视了高管心理因素对财务危机的影响,未考虑高管过度自信这种心理特征的影响;(2)目前研究较少关注高管团队可观察特征对战略选择(或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即使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也没有从高管团队心理特征角度解释。

财务危机防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公司法》的颁布与实施加剧了企业竞争,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因此研究财务危机成因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高层梯队理论、过度自信、财务危机和高管可观察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1)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过度自信作为心理偏差的一种,可通过战略选择对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影响;(2)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可观察特征决定了高管的心理特征,企业可通过观察和控制高管可观察特征来控制高管过度自信,从而影响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观点为企业财务危机成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财务危机防范和高管团队选聘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 FINKELSTEIN S,HAMBRICK DC.Top-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484-503.

[3] HAMBRICK D C, FINKELSTEIN S, MOONEY A C. Executive job demands: New insights for explaining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leader behavio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3):472-491.

[4] HAMBRICK D C. Upper echelons theory:an updat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334-343.

[5] CARPENTER M A,GELGTKANYCZ M A, SANDERS W 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antecedents, elements,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6):749-778.

[6] 饶育蕾,蒋波.行为公司金融: 公司财务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COOPER A C,WOO C Y,DUNKELBERG W C.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2):97-108.

[8] GERVAIS S,ODEAN T.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t[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14(1):1-27.

[9] LANGER E J. The illusion of contro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2(2):311-328.

[10] SKALA D. Overconfidence in psychology and fina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J].MPRA,2008.

[11] RUSSO J E, SCHOEMAKER P J H. Managing overconfidenc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33(2):7-17.

[12] ODEAN T.Volume, volatility, 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53(6):1887-1934.

[13] SHIPMAN A S, MUMFORD M D. When confidence is detrimental:Influence of overconfidence on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1,22(4): 649-665.

[14] DOUKAS J A, PETMEZAS D. Acquisitions, overconfident managers and self attribution bias[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3(3):531-577.

[15] LIBBY R,RENNEKAMP K. Self serving attribution bias,overconfidence, and the Issuance of management forecas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0(1):197-231.

[16] BEAVER W H.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4):71-111.

[17] SHARMA S,MAHAJAN V.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business failur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0,44(4): 80-89.

[18] GOUDIE A W, MEEKS G. The exchange rate and company failure in a macro-micro model of the UK company sector[J].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6):444-457.

[19] MITTON T. A cross-firm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4(2):215-241.

[20] CIPOLLINI A, FIORDELISI F. Economic value,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2,36(11):3101-3109.

[21] 姜秀华,孙铮.治理弱化与财务危机:一个预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1(5):19-25.

[22]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96.

[23] 陈燕,廖冠民.大股东行为、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J]. 当代财经,2006(5):111-115.

[24]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25] 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41-48.

[26] 许忠达.“过度自信”与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相关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231-234.

[27] 夏以群,许忠达.过度自信: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重要推手[J].商场现代化,2012(8):98-99.

[28] TAYLOR R N. Age and experience as determinants of manager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ecision making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5,18(1):74-81.

[29] 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91-121.

[30] BOEKER W.Strategic change:the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1):152-170.

[31] TIHANYI L, ELLSTRAND A E, DAILY C M, et al.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 26(6):1157-1177.

[32] 孙海法,姚振华,严茂胜.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纺织和信息技术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6(6):61-67.

[33] 郝二辉.高管团队背景特征、行为选择与财务困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34] 林新奇,蒋瑞.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3):190-197.

[35] MURRAY A I. Top management group heterogene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S1):125-141.

[36] WIERSEMA M F,BIRD anizational demography in Japanese firms: group heterogeneity, individual dissimilarity,and top management team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5):996-1025.

第12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 价值管理 价值动因 因果关系

    平衡记分卡是试图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管理控制系统的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它强调因果关系链的选择与运用,但平衡记分卡所描述的只是企业中众多因果关系的一部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实质上是一种先行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关系。非财务指标具有双重性:虽然从产出的角度看,它可以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解决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所无法反映的产出结果,如无形资产、风险产出。但是它更主要的是从动因的角度,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价值驱动因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核心是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对非财务指标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进而研究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非财务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

    综观国外相关研究,与非财务指标相关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战略为导向的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业绩的关系

    这是侧重于研究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之间的紧密度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现有对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集中于验证顾客满意程度与全面质量管理(TQM)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与业绩间的关系。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Anderson等(1994,1997)通过从77家代表不同行业的瑞典企业中取得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业绩与顾客满意度正相关。Perera等(1997)发现公司通过改变他们的生产战略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使用非财务指标与改进业绩有关。Ittner等(1998)用顾客层面、业务单位以及公司层面的数据检验了顾客满意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公司层面的顾客满意度与公司当前的市价有关,但与当前的会计指标并不相关。

    2.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现有对TQM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基本上都证明了采用TQM的公司会计业绩与市价都会提高。Symons 等(1995)研究表明,基于TQM的报酬体系会带来更高的业绩。Chenhall(1997)的研究认为,同时采用TQM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会比只采用TQM但是未使用非财务指标的企业得到更好的业绩。

    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都表明同时使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要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真实业绩。

    (二)基于代理理论的研究

    代理理论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及研究激励机制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基于代理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能否更有效反映管理行为,以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如Barua等(1995)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加入业绩评价体系在一些情况下能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更快与更直接地反映出管理行为。Rees等(1994)认为,非财务指标能更好地衡量现在的管理行为所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这使管理人员能够很快地纠正管理上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非财务指标在经理人报酬契约中的作用。Rees 等(1994)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更不容易被操纵,因为它们不象成本分配或资产估值那样那么依靠管理人员的判断。

    (三)基于权变理论研究不同变量对非财务指标选择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所形成的两大综合理论之一,它强调对管理会计特定技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早期一些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的一些变量(如:时间等)相关。当考虑到非财务指标是否与公司的特性相符时,非财务指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权变的关系。这使近年的一些研究意识到基于管理会计的柔性化特点,只有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影响变量,才能更好区分非财务指标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有效性。如:Ittner等(2002)通过对雇员的报酬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非财务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所产生的业绩是不同的。Amal 等(2003)的研究则表明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以下几个变量显着相关:是否存在革新进取的战略、质量导向的战略、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行业规则、处于财务困境的程度。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战略不相关的研究方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业绩方面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采用了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统计研究调查等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符合非财务指标具有多种量化表现形式缺乏统一比较规则的特性,在数据取样上,也使用了横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数据取样方法;研究了非财务指标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模式难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困境,并且开始用权变理论的观点对非财务指标的变量选择进行研究。权变性是非财务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的一大特点。权变理论的引入,是符合非财务指标特质的研究基础。

    但是,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侧重于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作为价值动因在企业价值管理中所形成的因果链研究得很少。除了Ittner等少数学者的一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权变理论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的意义外,相当部分的研究对权变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还限于一些粗糙的模块分析,套用财务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对非财务指标在价值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进展中,各种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结合企业内外部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化深入,特别是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应成为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点。如果缺乏因果关系的研究,将会使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出现以下不足:可能对不正确的目标设置了错误的指标,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利;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的现象,缺乏因果关系,非财务指标同样易于受到人为操纵,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统一的披露规则与适用标准,具有规则约束,刚性较强,而非财务指标并无统一标准,一旦受到操纵,影响企业未来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噪声”,误导管理人员决策选择;对一些公司而言,它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大量的分散的业绩指标通常会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果指标间缺乏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可能费钱费时。

    基于因果关系的价值动因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应围绕价值管理为核心,强调企业因果关系链的价值动因研究。而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最终应以能找出对长期财务业绩影响最大的非财务指标为目标,这使构建一个有效的因果模型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企业战略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是确定所选指标权重的基础,而指标与权重二者又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果关系的建立应该围绕企业战略而建立,才可以令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与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

    验证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与建立后,都存在因果模型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因果模型也常常出现意见难以一致的现象,需要对不同的几个因果模型进行验证,选取最有效的模型。对于已建立因果模型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是否确实会对未来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