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

时间:2023-01-06 03:0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教育

第1篇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今日,已经经历了40年的环境变迁,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主要归功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已经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情况如何呢?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还是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在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面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人中小学课程。这一决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分为各门学科的渗透教育和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两种形式。学科的渗透教育,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融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学课或科学课中,通过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启发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在语文课中,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就是指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地域优势等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

    (三)课外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把环境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专题活动;成立各类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等;利用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爱鸟周等),传播环境文化,加强青少年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第2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1〕很多国家意识到了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开展环境教育并将之列入法律、进行推广的国家。如,1990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制定了《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美国森林财团推广使用《森林学习》教材等。美国环境教育的倡导者主要有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企业。〔2〕北美环境教育协会作为其中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自2000年开始就专注于研究幼儿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美国的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北美环境教育协会(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ionmental Education,简称NAAEE)是由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志愿者、学生等组成的具有科学性、非营利性特点的教育组织。该协会研发并实施了一系列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Envirimental education),旨在让人们了解和关心环境,凝聚众人力量改善环境质量。该课程的开发耗时多年,参与人员包括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早教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管理者、环保科学家、课程研究专家等,课程的理念独特、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理论基础包括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蒙台梭利、埃里克森、斯金纳、瑞吉欧及新兴的环境教育理论等,适用于8岁以前尤其是3~6岁的幼儿。〔3〕

一、环境教育理念

环境教育理念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NAAEE提出,幼儿园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探究,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世界的情感、认识、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并使其了解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本领及相应的知识技能,最终让幼儿形成热爱、了解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探究能力、环境理解能力、环境探索能力、责任和环保意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六大方面。

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含义十分广泛,它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理论的建构。例如,环境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生物种群、污染源等抽象知识,但它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主题被涉及到的。它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让环境因素贯穿于所有活动领域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手段或教学形式。

二、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环境教育目标是开展幼儿环境教育活动的方向,反映了该协会有关环境教育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环境教育的目标,才能明确环境教育活动的重点,有效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

1.社会能力

幼儿在环境中探索并认识周围人,能自由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或观点;了解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可能影响,能适应陌生环境和新鲜事物;有团体和社会意识,包括尊重具有不同宗教、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的个体,尊重他人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合作;尊重自然、依恋自然,在户外游戏中能挑战新的玩法,对游戏有所创新。

2.探究能力

鼓励并支持幼儿自发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然,体会自然的奇妙并有所发现;能在教师帮助下探究有关的环境现象和构成环境要素的问题;能通过亲自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且能将答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他人分享;能用自己的方式证实自己的猜想,知道多种问题解决的途径,知道在必要时寻求成人的帮助等。

3.环境理解能力

初步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能够观察和体会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环境变化,如,天气、季节、社区环境的变化等;知道事物间的关联性,如,能把昨天下的大雨和今天湿润的泥土联系起来;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水、石油、石头等自然物质的性质,对太阳、月亮、星星进行观察并与同伴交流感受;知道如何使用活动室里的自然资源;能观察和体会自己居住的环境,分辨出生物和非生物,如,知道动物之间的区别和习性;知道周围常见的菌类、动植物等;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归属感并具备初步的地理方位知识,如,区分主客体、远近,知道地图上标示的位置与所对应的实际地理位置,会画简单的地图。

4.环境探索能力

能够找出事物间的不同并能进行对比;能够发现有关环境的新问题,提一些有关环境的问题或想法;了解当地的环境资源;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搜集所要调查的信息,并能运用各种工具(如,镊子、罐子、相机、纸等)收集各方面信息;初步具有长期收集跟踪性信息的能力,并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收集信息过程中能用多种方式(如,动作、语言、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做一个有关研究环境现状和问题的行动计划。

5.责任和环保意识

能自由表达自己在户外的经历,从而激发出从自然中学习的愿望,逐渐加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能够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尝试着照顾一些动植物并为自己能够照顾弱小的生物感到骄傲;鼓励幼儿了解整个自然系统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是如何作用于环境的,自己的行为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尝试讨论人类该如何保护和破坏环境。

6.良好的身体素质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工具探索环境,如放大镜、漏斗、筛子、镊子等;锻炼幼儿的身体机能,包括跑、跳、攀爬等,能运用动作或舞蹈来表现自然世界中的风、雨、落叶等;鼓励幼儿艺术性地表达自己的经验,能搭建一维、二维或三维的建筑物,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如,把叶子做成拓片等;让幼儿知道所有生物都需要水、空气、食物,意识到营养的食物能给我们能量,分辨绿色食品和垃圾食品;意识到有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并遵守基本的健康安全守则。

从上述目标与内容可以看出,该课程强调环境作用的重要性,把环境当做重要的教育载体。如,注重从环境中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环境来实现教育目标。举例来说,如果要想让幼儿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可以从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的多样性的某一个方面开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活动室内各种各样形状的物品,了解关于形状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去户外认识形状,这样,活动与自然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此外,这六个方面的目标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彼此融会贯通。如,环境理解能力目标包括对环境及环境概念的理解,环境探索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幼儿观察和注意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等,知、情、意、行均融汇其中。

三、环境教育的实施

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践化的过程。该协会倡导的幼儿环境教育课程实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合幼儿探究的环境

幼儿是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因此,教育者在设计环境教育活动时,要给予幼儿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的机会。教师要基于当地文化环境进行计划,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要开展户外活动,就要选择适合幼儿探究且安全性高的场地;在室内开展活动,则要注意提供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材料,不宜选择结构化程度过高的、批量生产的玩具。

2.重视幼儿自发的好奇心

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多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需要亲手操作探索发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好奇心。如,在“蚂蚁吃什么”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幼儿讨论、猜测蚂蚁会吃什么,并将自己的猜测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让幼儿带着他们的猜测去户外寻找蚂蚁验证。比如,引导幼儿拿出食物等待蚂蚁爬过来吃,并记录下爬到不同食物旁的蚂蚁的数量,带回班级作进一步的验证、讨论。

3.活动主题选择及角色分配应贴近自然

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源于生活和自然。如,这两天下大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雨中的城市”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进行观察,然后组织开展美术活动,让幼儿画画雨中的城市;或开展韵律活动,让幼儿表现雨中的场景。如,人们在雨中是怎样行动的,雷声是怎样的声音,植物是如何在风雨中摇曳的,等等。

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扮演角色的机会,鼓励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与角色游戏不同的是,环境教育活动中,幼儿应扮演真实的人和事物,以便真实体验人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

4.应随时补充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

教师之间平时要多互相交流和探讨幼儿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例如,人类与其他有机体、生物环境、人造环境的关系等,并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什么是适合幼儿水平的环境教育知识。

教师应分析幼儿适合了解哪些方面的、何种程度的环境知识,运用什么教育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教师应不断反思,根据教育活动的实施进展及时更新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各种信息或材料,尤其要加强对当地生态系统及社会群落的研究和学习。

总之,环境教育的实施应以环境为载体。一方面要与环境紧密结合,场地、材料的选择都源于自然,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以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保障。因此,该课程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

四、环境教育的评价

环境教育活动采用的是灵活的评价方式。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收获不同,因此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是独特的,不全是外部可观察到的,因此教师除了要了解幼儿在园中的相关表现,也要侧面了解其在家中、社区的表现。评价不是为了对幼儿进行筛选,而是为了完善课程,为了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并思考如何在下一阶段的活动中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的水平。环境教育主张把目光聚焦到每个幼儿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先进的评价理念,还要充分了解班上的每个幼儿。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考验,更是当今教育评价的一种趋势。

五、对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1.制订适合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可操作的环境教育目标

北美环境教育课程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与自然高度和谐,由衷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通过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探究能力、环境理解能力、环境探索能力、责任和环保意识、身体素质六个方面,促进儿童对自然的认知,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激发幼儿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4〕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基本上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为指导,还没有专门指导幼儿园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政策。〔5〕因此,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尽快制订相应的环境教育课程政策。各级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财力水平等,尝试提出有关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2.选择适宜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教育内容

目前国内幼儿园实施的环境教育往往脱离实际。对幼儿的环境教育应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6〕幼儿只有对身边的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视野才能逐渐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上去。因此,教师在选择环境教育的内容时,应注意这一点。

3.多为幼儿提供户外环境教育的机会

国外实施环境教育多在户外进行,我国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则多在园内开展。事实上,幼儿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和学习。〔7〕因此,教师宜提供充足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场地引导幼儿去接触、感受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建构有关环境的知识(田素娥,2011)。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近距离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让他们用眼和手去探索周围的事物。例如,给幼儿一些工具,如锄头、镊子、罐子等,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幼儿园里的菜地或花园,尝试提出并验证问题。

4.教师要加强有关环境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今的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变革,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失衡、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而进行的历史抉择,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环境教育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环境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3]。环境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事业,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拟从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教学策略[4]。

1可持续发展观-环境教育的特征

环境教育由于环境科学的特殊性所致,它具有如下一些不可忽视的特征。

1.1贯彻环境教育的社会性

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内加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转换,这不仅加快了有限资源的损害和耗竭速度,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迫切需要地球上的全体公民同心协力对付一切威胁生态环境的行为,更自觉地从社会利益出发,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牢固的环保意识,树立新的生态和发展观,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对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限制不利于环境的行为,也才能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真正的落实。

1.2体现环境教育的实用性

环境教育的实用性表现在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已经融汇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必然对现实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从能源、环境、医药、材料到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美容、保健将进一步日常化,如居室装潢中的生态平衡,药物减肥,美容美发,饮食中的营养等等。环境科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环境科学趋势将越趋明显,然而,在环境教育中发现许多人对环境科学认识肤浅,对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环境科学是小儿科,懂与不懂作用不大,要改变这种现象,环境科学教育应从单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僵化模式中解脱出来,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通过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公民环境学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惠。

1.3注重环境科学教育的多元性

一方面环境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科学交叉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环境科学教育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向教学输入最新信息,使环境科学教学呈现强大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科学学科本身也处处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渗透辩证唯主义的观点和爱国主义观念,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环境科学思维方法中领会自然科学方法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还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变一次性环境教育为终身教育。

1.4促成环境科学教育的开放性

环境科学教育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从内容到方式都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环境科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4.1教育内容的开放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拘泥于环境科学教育体系的需要,还应多反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应用。如大气环境一章的教学,可从大气层结构特点,空气的成分,气候现象到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物质的监测分析,从地理、天文、气象到物理、化学、生物全面地传授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2教育形式的开放

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的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

1.4.3教育空间的开放

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得以验证和具体化,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4.4教育评估的开放

必要的考查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方法,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头测试、操作考查以及撰写环境小论文,环境问题答辩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正确确定学生的环境成绩。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教育策略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个主渠道进行全面高效的环境教育。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优化思维的教学

环境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产生知识的过程。环境科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学中不应只停留于教知识的结论,还必须教授前人研究的思维过程,教授教材编写的思路,引导学生在领会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优化思维,使"静态"的环境科学知识转化到"动态"的思考和认识中去,要提倡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2.1.1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个别和一般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化,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拓宽思维空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

2.1.2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思路,鼓励并帮助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的思路学习与发展,让其从成功或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符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2.1.3创设"愤"、"悱"的教学情景,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鼓励学生想到教材之外、学到教材之外、练到教材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学习的可持续能力。

2.1.4通过改变问题的叙述方式,改变观察或理解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呈现另一种面貌,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激发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

2.2加强优良品质培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环境科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作深层次的社会化人文思考与行动,对学生加强优良品质和世界观的培养。

2.2.1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环境史,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质教育。

2.2.2揭示环境科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的辩证关系,进行辩证吟物主义教育,?quot;对立统一"观念,"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等,树立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3注意环境科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沟通,人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环境科学性",如环境法规,那么人的社会行为是否也应有特定的准则呢?让学生从自然环境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去领悟人类生活的社会行为规范性。

以上种种操作,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自然,随机、积极,即不牵强造作和生搬硬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熏陶。

2.3强化环境实验教学,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环境科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开展此项工作,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2.3.1做实验前必须预习,写出预习报告,不允许实验中出现"临阵磨枪","看方抓药",的现象,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实验完成后上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增加实验心得一项内容,以巩固实险结果,使所用理论更为系统化,深刻化。

2.3.2倡导相互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实验的成败,处理业已出错的结论,认真对待实验的危险性和实验中的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必理素质。新晨

2.3.3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设置适当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实验兴趣,促使学生调动一切潜在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创造性思维。

2.3.4师生共同参与对生活周围环境中的废弃物的处理,强化参与意识、环保意识和认知能力。

2.4全面提高环境科学教师的素质,是保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5]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对环境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环境科学教育能否在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环境课程能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关键看教师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能否满足现代环境教育的重要,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因此,作为环境教育教师要有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环境科技信息、边缘学科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学校对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21世纪,把选拔和培养教学带头人,全面提高环境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M].教育研究,1998,(5):55.

[2]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0

[3]张坤民等.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环境保护,1998-1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拯救地球、拯救自己,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忧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准则。为此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而帮助当代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通过他们宣传、感染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提高我校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制订环境教育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引导师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

2、培养师生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树立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3、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4、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三、实施措施:

1、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科学管理。加强环境教育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是落实环境教育的保证。加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管理力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项项工作有落实,项项工作出成效。

2、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校园环境。加大绿化资金的投入,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总务处的职能,整理校园苗圃,添置校园各类花草树木,实行树木名称分类挂牌,使校园绿化布局更加合理,做到鲜花四季常开,树木绿色成荫。使校园环境这一隐性课程更具教育人、陶冶人的功能。

3、加强学科渗透内容,完善学科渗透管理。学科渗透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导处要在教师教学中渗透环保内容的基础上,组织教研力量,完善环境教育学科渗透系列。使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渗透更具系统性、操作性和检测性。

4、开展劳动实践,增强学生护绿意识。校园绿色基地,一方面是营造美好校园需要,同时是培养师生环保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校团队要结合年级特点,把绿色园地合理分配落实到班,充分利用班会及空余时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5、加强环保节日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团队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 “植树节”等节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6、创新环境教育专题活动,深化学校环境教育。每学期以校为单位,结合区里环境教育活动主题,开展绿色教育活动。改革活动形式,寓教于乐,融环境知识问卷调查、环境知识竞赛、绿色家园绘画、环境征文演讲等于一体,使环境教育富有生命的活动。

7、各班强化垃圾收集处理,净化校园。团队把该工作纳入平时的检查中,使之能正常有效地运作。

8、加强校园卫生的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卫生包干责任到班,打扫职责明确;卫生检查拓宽时限;检查的内容形式更具操作性;班级自主管理更加强、更到位。卫生检查促重视,以检查促重视,以重视促落实,使学生的卫生习惯更上一个台阶。

9、组织教师环境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能力。由教导处负责,以级部为单位,就绿色学校的内涵,环境教育常规知识,环境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形式等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育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环境的育人水平。

四、工作安排:

1、本年度校园环境以净化洁美为主,积极倡导以实际行动节约用水、用电。

2、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1)、组织环境教育讲座,开展教师培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

(2)、国旗下讲话渗透环保知识,黑板报上辟出环保知识专栏。

(3)、组织开展一次“珍惜生命之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普及教育,各班级完成一期环境保护宣传园地。

(4)、组织环保知识橱窗宣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5)、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开展环保实践,培养能力。

(1)、组织社会调查,了解梳洗河的污染和整治情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写好调查报告。

(2)、组织学生举行“环保绘画比赛”。

(3)、美化校园,包干到班,责任到人。

4、走进课堂,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1)、采用各学科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并努力挖掘各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学习一些环境知识,掌握一些环保技能,提高环境意识的目的。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编排体现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对这部分内容不能擅自省略,要按课标要求认真上好课。

(2)、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备好课。在教案检查中我们将重点检查该项内容的落实情况。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书育人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大,而环境质量却每况愈下,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

生物科技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在日常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优势,大力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每位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这样去做。根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就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谈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磋商。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环境意识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很多。作为生物教师要紧扣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科书中可实施环境教育因子,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力争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运用数据、图片和录像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情境中接受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人类因此可能面临严重的灾害,进而告诫学生,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人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在讲授“食物链”时,可以这样举例:1只猫头鹰每年能捕鼠1500多只,可以为人类夺回粮食1000多千克;1只灰喜鹊可保护1亩松林免受松毛虫害等等,使学生明白植物和有益动物对人类的作用,从而唤起他们热爱自然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也可以结合本地“爱鸟周”活动,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制观念。

二、结合课外活动,拓宽、渗透环境教育深度

与课本有关知识相互穿插、密切配合,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如,在讲授“酸雨及其危害”时,在学生普及相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pH试纸监测降水的pH值。此活动虽很简单,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降水的酸碱度,了解本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意识。在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整枝、嫁接等技能活动时,适时向学生讲授银杏树、白蜡树等具有消除土壤重金属的功效;梧桐树、日本枫树、松树等具有净化二氧化硫气体等大气污染物的功效。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

氛围。

三、结合当地实际,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耳闻目睹本地区环境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例如,在讲解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农田、荒漠等生态保护状况,向学生介绍嘉峪关市作为一个旅游兼钢铁城城市,在生态保护中要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建设生态农业村等;合理开发和利用祁连山水资源;对新火车站的开发,要按照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实施;实施人文景观建设的同时,还要巩固和发展嘉峪关市的旅游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落实环境教育,必须提高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自觉性,使环境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使有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连续性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丽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

[2]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02).

作者简介:靳卫东,男,1979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学教育。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Biological Teaching

Jin Weidong

第6篇

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如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7篇

1、生物课堂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平台,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科版生物教材,它是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而构建教材体系。它一方面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另一方面又从“人――生物――环境”角度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这套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七年级上册 “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一节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举例学生身边熟悉的生物,如:青蛙、蝴蝶、麻雀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及最近一段时期环境变化,并渗入环境变化后对这些生物生存的影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样类推,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从而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最初的环境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依据教材特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也都成为教学中的课程资源,这样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

自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以来,人们对讲授教学法多持批判态度,许多人认为讲授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的机械地接受学习,是一种注入式教学,已经陈旧过时了,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把发现教学法和讲授教学法有机结合,效果极好。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讲授法与发现教学法相结合。在介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可采用讲授法,学生对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会快速、清晰;而在植物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让学生课前自行阅读资料,寻找植物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有哪些,要求学生相互比一比,谁收集的资料最多、最全面、最有参阅价值,学生们兴致很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交流汇总后学生深有感触地感叹:植物的作用之大是他们原来从未想过的,对他们内心所造成的触动也是始料未及的。从而深切认识到原先在观念上是忽视植物的存在是多么不正确,从此以后学生自觉要参与一些绿化环境活动,自觉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诸如此类教学,让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又接受着环保教育,慢慢形成爱护动物,不乱捕滥杀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保护好动物生存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最终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的课程资源,但如果只局限于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的感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适当地插入当前的环境状况,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一章节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析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知道生态系统的常见类型、特点及其作用,建立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然后,安排学生做一份“调查一个生态系统”的调查报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已周围的环境状况,体会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不是正在恶化;最后,教师又可以通过分析“生物圈二号”的组成特点、实验过程、失败原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无奈,引导学生树立 “地球是目前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个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设计多种多样的生态瓶,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理解维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物圈是目前生物的唯一家园,从而抵制任何破坏生物圈的行为,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整个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树立环保意识。在学习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由于人们的掠夺式的开采和砍伐所造成的森林减少、湿地萎缩、砍伐森林区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赤字”、耕地锐减、荒漠化土地扩大、沙进人退、赤潮频发、酸雨增多等状况;还有象现在我们周围生活环境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所带来的。。。。。。等负面影响;可以介绍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产生了多种固体废弃物,比如:散落在地面的塑料,如果混入饲料中,牲畜吞服后积累在肠胃中,轻则影响健康,进一步危害人的健康,重则死亡。通过观察分析、调查研究和探究实验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的环境正在恶化,而人类正受着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意识,正确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环保知识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我们个人的生活也正受着环境污染的影响,从生活中让学生体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在学习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先通过“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失败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困惑科学家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吗?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提起来了,再展示一份美国环保局的一份环保报告,报告分析: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是我们的居室,导致居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燃料燃烧后的化学物质,如你用来烧饭的煤气的成分就非常复杂,它燃烧后在空气中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因此,使用石油液化气的厨房,仅二氧化碳的污染就是室外的5倍多;烧煤的家庭居室带的危害更大,据测定,居室内,若有人不停地吸烟,其污染的程度等同于一个小工厂24小时内被允许排放的总污染量,而且被动吸烟危害更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患病率大幅度的上升,健康的孕妇可能生下畸形的子女;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严重的噪声污染会使人耳聋和患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通过这些影响人类健康的例子,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又让他们认识到环境对自己健康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健康,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迫切性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

二、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意识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由学校组织领导学生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方面的教育活动。它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外活动中渗入环境教育,效果极佳,既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又强化了环境意识,还能向周围人群辐射环境教育。

1、利用环境教育日,强化环境意识

利用环境教育日,通过组织举行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每逢这些节日,教师可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通过学生的辐射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提高家长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

2、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工厂、农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时的环境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的尘埃、汽车和摩托车排放的尾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问题,特别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可能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3、利用平时闲暇,开展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腾飞,旅游业随之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10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但是,随之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环境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游客在旅游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旅游开发中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等日益严重,旅游发展中的环境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要。

一、我国旅游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中的环境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政策对旅游环境教育的约束力不足

我国对于环境教育已经开始逐步有了意识和行动,但是相关的法律政策严重不足,对于环境教育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缺乏真正有执行力和约束力的法规政策来规范我国的旅游环境教育。

(二)缺乏对旅游环境教育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旅游发展建设,更多的建设都是集中在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更多都是在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对旅游环境教育严重缺乏资金的支持,往往是把旅游环境教育作为其他旅游项目的一种附近。

(三)缺乏对旅游环境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发展计划

我国的旅游环境教育还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环境教育的计划方案,对于旅游环境教育有着随意性和随机性,导致整个旅游环境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缺乏对游客的有效的监督手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中游客的很多不文明行为对于环境造成了重大的污染和破坏,但是旅游环境教育往往只能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缺乏对于游客的有效的监督手段,使环境教育的效果很不理想。

(五)缺乏社会主体对于旅游环境教育的全面参与

旅游环境教育是一种全程教育,应该贯穿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组织,如旅行社、景区、宾馆饭店等均应成为环境教育的主体,均有结合服务或产品进行“游中”环境教育的义务。现实中,旅行社、景区对环境教育尚有一定的“作为”,而其他组织则往往淡出环境教育的视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为”。此外,旅游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对“游前”和“游后”环境教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教育作用。

二、发展我国旅游环境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发展我国的旅游环境教育:

(一)完善法律规范和政策,有法可依发展旅游环境教育

要发展旅游环境教育,先要完善法律规范和政策,才能有法可依发展旅游环境教育,这是发展旅游环境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基础。随着2013年10月1日我国旅游法的实施,旅游行业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完善法律规范和政策。

(二)提供多元化的经费保障

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环境教育的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同时,为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税征收机制和民间环境教育慈善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良策。其中,鼓励民间对环境教育的慈善捐赠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类作为相对强势主体对自然这一相对弱势主体的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及道德关怀。可以预见,民间对环境教育的慈善捐赠一旦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便可为旅游环境教育经费短缺的缓解开辟新的途径。

(三)对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旅游环境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可参考国际上旅游环境教内容安排的通行做法,吸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注重结合中国特色和旅游区的环境问题特点、资源和生态系统特色以及传统生态文化特色,在多方论证和广泛听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安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环境教育内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要完善旅游环境解说系统,形成以导游员为核心的他导式环境解说系统和以多媒体展示平台、电子解说牌、景区环境教育手册等为主体的自导式解说系统这一彼此互利共生的、方便实用的综合环境解说系统。

(四)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监控和奖惩

环境教育应与环境行为高度关联,以生态化环境行为之付出为行为目标。为达此目标,有必要建立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一方面,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和游客的行为特点,设立必要的监控点,配置必要的监控设施,安排必要的监控人员,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劝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评比,对环境友好型行为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问题行为主体给予批评和罚款,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使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得到优化,生态意识得到增强。

(五)鼓励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并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旅游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广义的旅游环境教育包括“游前”教育、“游中”教育和“游后”教育,当然,一般以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游中”教育为主。同时,景区和旅行社也可尝试将“业内环境教育”前置为“社区环境教育”,进行“游前”教育,即组织人员到学校、社区对潜在的旅游者(包括已从事过旅游活动的人员)提前进行环境教育,以培育旅游客源市场。此外,社会参与色彩浓厚的“游前”教育和“游后”教育,更需要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旅游法规的执行者、旅游科学的研究者、旅游用品的提供者、大众传播媒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联动。

参考文献:

[1]旅游城市在建设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地位[J].刘亚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4):46-49.

[2]李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3]旅游环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崔凤军.旅游学刊,1998,5:35-39.

第9篇

一、构建网络,健全管理体制

1.构建环境教育网络。

我校在环境教育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一个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政教处主抓、年级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分工协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网络,并成立由校长室、政教处成员组成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组织实施环境教育工作。做到管理到位,职责明确,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班主任分管一线,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使全体师生都具有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

2.健全制度,提高师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为了确保环境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依据《教师法》、《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订环境教育规划,健全管理制度。①定期召开环境教育工作会议的例会制度;②领导、教师定期参加环保培训制度;③定期办环境教育宣传栏,班班有宣传墙报制度;④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制度,确保图书室、阅览室有供师生阅读的环保;图书在10种以上。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使环境教育与学校整体工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了广大师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二、拓宽渠道,强化环保意识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能一味口头说教,而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环境教育紧紧联系课堂,以思品课为主阵地,辐射各个学科,学校要求任课老师自觉完成教材和大纲要求的环境教育教学内容,并通过搜集资料,自编教材,以生动事例、铁的事实教育学生、震撼学生,渗透的内容要达到正确、自然、贴切,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相关学科环境教育研讨课一到二次。

2.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

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把爱祖国、爱家乡有机地联系起来。①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劳动。并自行搜集环保信息,整理环保资料。②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一定规模主题宣传活动。本学期,学校开展以“我们共有一个家园”、“给鸟儿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以“环境知识”、“家乡巨变”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并聘请有关人员为学生开办环保知识讲座,还要求学生谈感想、写体会,通过听、讲、写等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不乱丢、乱吐、乱写、乱画,个个都具有自觉维护清洁环境的意识,使整个校园环境整洁卫生。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走出学校,走上社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是我校环境教育的重要特色。我校经常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管理街心花园、绿草,擦洗护栏,打扫卫生死角,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服务意识。组织学生参加“万人看沭阳”活动,游览五大出口和沭阳风光带,去感受沭阳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怀。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和孤儿,为他们送去一片爱心,使小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通过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4.重视校园规划,强化环境育人

我校能借助沭阳迅速发展的优势,在县委、县政府、县教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原校园与城北公园的基础上,扩充校基,科学规划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领导深知:良好的环境陶治人,良好的环境塑造人。因此,学校把“校中园、园中校”作为硬件建设的目标之一。在制定学校远景发展规划中,更予环境以突出的地位,绿化面积达400000平方米,占学校总面积的80%以上。届时,我校将成为苏北第一家园林式学校。现在的校园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醒目处有环保宣传标语,多层次地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全体师生全面提高素质,努力将自身的良好形象融进新校园美丽的蓝图。

5.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是育人之根本。我校严格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环保方面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学校利用电视台定期组织学生收看环保教育录像,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对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先进事迹及时报道、宣传,鼓励先进,弘扬美德,各个班级都备有环境教育记载簿,有宣传墙报,班主任能通过晨会,班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从而激励每一名学生能争当环保的义务宣传员和战斗员。

6.抓好环境教育工作和社区教育相结合

第10篇

1全社会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加强

1.1政府日益重视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由于拥有行政权力和大量公共资源,是环境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立法、制定政策、编制实施规划、人才培养、预算投入等,推动、引导、规范环境教育工作的发展。在我国,政府在推进环境教育事业中的主导性作用会更强烈,各级政府可以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推动环境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环境教育立法的国家,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进入80年代,有8个州制定了州教育法。在《环境教育法》中,联邦议会宣告,美国的国土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对国力和国民的活力构成了重大威胁。为此联邦政府应该援助那些向公众进行有关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教育的事业。根据该法令,联邦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对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作了详细规定。依据该法,在环境保护署下设环境教育处、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国家环境教育与培训基金会。《环境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要致力于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普及;开展环境教育的在职进修;设置野外环境教育中心;编制环境教育课程。环境教育法制定之后,美国各地开展了以野外活动为重点的环境教育。日本文部省1974组织实施了题为《环境教育课程的基础性研究》的项目,日本环境厅(即现在的环境省)1988年制定了作为环境教育指针的《大家共建更好环境》,文部省分别于1991年、1992年、1995年编写发行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初中、高中使用)》、《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使用)》和《环境教育指导资料(案例集)》,2003年制定《环境教育推进法》,2004年颁布《环境教育基本方针内阁会议决定》。2011年4月22日,由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是首个以6部门名义联合印发、指导全国环境宣教5年工作的规划纲要。《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出台,表明了中央政府对环境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行动纲要》提出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将环境宣传教育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工作全局研究部署、检查落实。”,“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实加强”、“尽快在各地区建立完整的环境宣教行政网络,分设行政编制的政府环境宣教机构和社会公益性环境宣教事业单位。”这一系列由原则、目标、措施组成的详细具体、实际可行的行动计划,必将对未来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产生影响。

1.2国民环境意识增强国民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事业生长的土壤,决定着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近年,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加和社会的进步,关心环境问题、渴望投身环境保护活动的人群也在快速增加,政府、企事业单位、NGO等除了引导国民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环境友好行为以外,还应该将“什么是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意义”、“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等知识、观念传递给国民。

1.3实施环境教育将会成为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20世纪80-9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构成中的一个关键词。现在,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责任追求,已经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还包括以企业为基地实施环境教育、积极资助环境教育活动实施、资助环境教育人才养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意识到实施及支持环境教育,不但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2010年对全国186个环境教育基地的调查显示,学校类占总数的8%(15个),政府机构类占11%(20个),公益事业单位类占16%(31个),社区类占4%(7个),景区与保护区类占28%(52个),企业类占33%(61个),非政府组织类环境教育基地未纳入统计中。企业类环境教育基地中,主要是从事环境工程与环境治理业务的企业组建的,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企业等建立的环境教育基地,其中以污水处理厂建立的环境教育基地最多,共20个。景区保护区类环境教育基地中,依托旅游景区建立的有21个,依托保护区建立的有24个,依托公园等其它户外资源建立的有7个。这些数据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主体的全貌,但还是能够折射出这样一些特征:建设主体中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独大,而且这些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从事环境工程与环境治理业务的机构,以及具有开展环境教育天然优势的自然景区及保护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参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管理的主体将会出现多元化倾向,除了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以外,企业、NGO、个人主体将逐步增加,建设主体将从以环境相关企业、自然旅游景区(保护区)为主,向全社会、全行业扩散。在现阶段的中国,甚至会有一些商业机构参与环境教育活动,作为公共供给不足的有效补充。商业机构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在国外也有先例,例如,2010年日本全国735间自然学校中,政府直营、指定或委托机构经营的是96所(占13.1%),以公司法人注册的67所(9.1%)。

3环境教育基地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随着政府《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有效实施,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政策、法律环境的优化,政府、企事业单位、NGO、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我国环境教育基地数量和规模必将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例如,发端于欧美的自然学校,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日本出现,而截至2010年,全日本已经有735所,我国直至今日尚无一所自然学校,只需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自然学校”这一形式的环境教育基地发展机会和空间都十分巨大。

4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目前我国许多环境教育基地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尚处于一种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的单向度、简单化、说教式宣传的阶段,今后,必须借鉴国外经验转变理念,并将理念付诸于环境教育活动实际。例如,国外自然公园地区的环境解说牌,强调“不能够充斥专业术语”、“过量信息会造成游客的曲解和疲惫”、“简洁、条理”、“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激发受众的兴趣与好奇”、“与受众日常生活引发关联”、“用小学5年级词汇水平来书写”、“鼓励互动与参与”等理念。我国已有一些自然公园(参见国内案例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设置环境教育基地的解说牌,开始践行这些理念进行设计和制作。

5环境教育形式、内容、方法的更新与进步

目前,我国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的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解说手段落后,缺乏完整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形式上,我国环境教育基地主要采取参观游览的方式,和普通旅游观光没有多大区别。参与者跟随讲解员参观室内展示或室外自然环境,展示和解说以静态为主,缺乏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形式,不能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国外很多的环境教育基地,会针对不同访问团体,设计不同内容、不同活动时长的项目(参见国外案例部分),既保证了访问者能够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集中精力和兴趣,进行某一具体方向或领域的环境学习,同时,短时段、分主题学习,也能够保证再次访问率,以及再访问时的参观、学习兴趣。第二,环境教育内容上,我国的环境教育基地集中在环境保护宣传、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而对于环境伦理、自然环境知识的教育关注较少。大多数基地的环境教育仍停留在单向度、自上而下式的环保意识宣传上,环境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而国外成熟的环境教育基地,一般会针对不同议题领域、不同访问人群,设计实施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而且要求环境教育的内容贴近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美国黄石公园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般公众分别设计了符合各自特点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参见国外案例黄石公园部分)。第三,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环境教育基地教育手段较为落后,仍以传统平面展示手段为主,缺乏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内容,鼓励访问者动手制作产品等内容几乎没有。国外的环境教育基地非常重视参与、互动,尤其对于中小学生群体,主张在“玩”的过程实中激发孩子们对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并且十分强调展示、展览、活动实施过程本身的环境友好。在日本京都环保中心,有很多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环境教育效果突出的展览展示项目,如通过对不同季节生产相同质量的蔬菜的能源消耗量的比较,鼓励人们冬季多吃应季蔬菜或秋储菜,而教具仅仅是一个画板、2个可乐瓶和几个西红柿模型(参见国外案例京都环保中心部分)。第四,比起欧美日及港台地区,我国环境教育基地的活动内容体系建设尚处萌芽状态,亟待引导和完善,只有极少数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主的环境教育基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活动项目体系或课程体系。读者可以在本案例集国外部分中看到大量各个国家环境教育基地的活动项目体系或课程体系,这也是我国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和必然方向。

6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后援支持力量的成长

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需要有研究、教育、资助、认证等系统性的后援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环境教育重要性认知度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也是可以预期的。例如,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讲授环境教育、环境解说等课程,也开始培养环境教育、环境解说方向的研究生。

7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中国模式的探索

第11篇

1989年国家环保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座谈会”,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务,倡导编写适合师生使用的环境教育读物。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此意见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儿童》,该书第一次以跨学科的方式向全国中学推广环境教育。截至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环境教育教材,环境教育的内容大多夹杂在一些相关学科中,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教材来进行授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的环境教育教材。因此难免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环境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预期的环境素质。

1.制度化问题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因无全国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造成各地区环境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缺规范化、制度化。此外,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事业,领导体制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完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教学质量的评估,缺乏对环境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学校也缺乏对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2.其他制约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难有立足之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学校在课时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偏重于应试学科,挤占环境教育的课时和时间,甚至不开设相关课程,使得环境教育形同虚设。此外,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国家环保投入中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投入中的一部分。由于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资助,从而影响了中学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制度保障

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决定并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成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首先应该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培训、激励制度、督导制度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向家长和学生充分宣传环境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提升。法制是规范个人和集体社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制,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社会重视程度。法制的完善和保障,还将为环境教育赢得财政、督导等支持,使得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等相关环节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兴趣,培养意识,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环境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生态世界观,培育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时代公民,因此,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自主性的调动,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兴趣、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应该避免知识灌输、应试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环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各个阶段的学情特点,在搞好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座谈讲座等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际生活中。

3.面向社会,深挖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开发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 GIS 素质教育

中学中的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在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阶段的环境教育尤显其重要性。但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应充分发挥地理科学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工具,充分发挥GIS优势,为中学环境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快捷途径。因而,很有必要研究GIS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这个少有学者研究的课题。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国外很多国家,如韩国和日本,非常重视中学的环境教育。这些国家的中学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教育的效果也非常好。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环境教育在中学属于新的教育内容,人们对环境教育还缺乏正确理解,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教师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识不强,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不多,未能形成环境教育的氛围,尤其是乡镇中学,环境教育更加滞后,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情感。

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优势,加强GIS技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二、地理学科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优势

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在学科发展的共向性、课程性质的相似性、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学科关联性,而且地理学科理论的新发展,如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和从人地关系到区域科持续发展等,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地理学科可以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而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充分应用GIS技术。

三、GIS的内涵和功能

空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技术。GIS是空间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它们是等同的。

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有效管理数据,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关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结果。简单来说,GIS是有关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信息分析的计算机系统。

由于GIS发展的多源性,GIS的功能具有可扩充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采集、编辑与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可视化表现与制图。在分析功能中,把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功能称为GIS的高级功能。正是GIS的这些功能使得它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四、GIS技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1.GIS技术应用于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优势

环境教育为达到目标,其教育内容应涉及相应的众多方面。而GIS技术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

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理,注重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达到以下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环境的概念和简单的环境科学知识。二是意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整个环境及其问题的意识,例如;生态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质量意识等。三是态度目标。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培养具有参与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责任感和义务感。四是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技能,初步辨别和评价环境初步掌握环境小实验、环境监测等技能。五是参与目标。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不同层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并能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行动。

(2)环境教育的内容

为实现以上目标,环境教育至少应涉及以下内容:经济开发、地域开发、人口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的允许界限和客观规律;水、大气和土壤等的污染所引起的后果及其原因分析;噪音、振动、恶臭引起的原因分析;大城市地区、旅游及自然环境保护区、工业区和农村、渔村、矿山等地区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参照GIS功能可以看出,GIS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3)GIS技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的优势

一是深刻揭示环境问题与其形成原因关系

GIS擅长空间分析,这对揭示环境问题与其形成原因很有帮助。如河流的水质污染,若在GIS地图上有很多造纸厂分布在河流的上游,则在GIS地图上很容易表示分析出造纸厂与水质的关系。如哈尔滨的化工厂的爆炸事件,通过GIS使用其缓冲区分析的功能,很容易分析出沿河居民受其影响的人数及具体区域,并根据水流的速度还可以分析出这些污染物在这些受污染区某一具体地区完全流出的时间节点。

二是直观表达环境问题与其形成原因的关联

GIS不但有一般的统计分析功能,它的表现方式也非出色。如建立包括环境评价指标、经济指标和人口数据等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在经济发展不同价段中,经济和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不一样。通过引入经济和人口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得出环境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通过输入以上三个数据库中各指标的历史数据来验证以上所使用的模型。

在GIS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环境问题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只要将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和人口密度图进行叠加分析就可以很直观的看结果。

通过航片也很容易看到森林过渡采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上游存在森林过渡采伐的河流在随后的水域的水质会先变差,后又慢慢恢复过来。这是因为河流本身就有一个自身净化的功能。但如果上游的森林过渡采伐太严重,则河流的水质会从上游最先出现森林过渡采伐的地方开始越来越差。

2. GIS技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和范围

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定位主要有两方面:基于工具形式的应用和为高校的GIS专业打基础。在环境教育中,GIS主要是为环境教育提供一个优秀的工具,在深刻揭示环境问题与其形成原因之间的关系及直观表达环境问题与其形成原因的关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因此,GIS在中学环境中的定位应该是基于工具形式的应用。

GIS的功能很强大,包括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和表达等。GIS还可以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为环境教育提供声文并茂的数学。因此,在中学环境教育中,GIS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其作用。

(1)环境污染及其原因分析

可以通过使用GIS技术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来实现。通过卫星照片或是航空照片可以非常直观和全面的看到环境污染的情况。在明晰污染物分布情况后,可以通过GIS的多个图层的叠加分析和各图等的缓冲区分析等功能来找到污染源。

(2)直观表达环境污染与其形成原因的关联

通过GIS的多层地图数据的叠加可以看出环境污染的原因,并通过GIS本身的地图表达功能将结果直观的表达出来。

(3)意识目标的实现

GIS与多媒体相结合,不但给学生以空间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各个地方(区)的环境状况以图片、视频和课件等形成表达出来,让学生对环境的现状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位学生获得对待整个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意识、实现环境教育的意识目标将起到重要的做用。这也是GIS发挥作用而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方面。

(4)辨别和评价环境

通过让学生判读学校所在区域的航空影像或是卫星照片,可以非常容易使学生对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进而结合影像知识评价环境的质量。

五、小结

环境教育已经非常紧迫,但其现状不容乐观。GIS因其特殊的功能,在中学的环境教育中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应把GIS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环境的环境污染及其原因分析、直现表达环境污染与其形成原因的关联、意识目标的实现及辨别和评价环境等方面发挥GIS的优势,以更好的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祺.韩国和日本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J].中学化学参考,1997,(1-2):56-58.

[2]金京泽.韩国中学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5.16-19.

[3]黄玉玲.中学环境教育现状及改革基本思路[J].琼州大学学报,2004,11(2):78-79.

[4]林保忠.地理学科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优势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