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

时间:2022-07-23 15:2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3-02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有些学生能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有些学生难以有效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渐掉队,成为地理学困生。本文结合本人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转优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地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

1.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紧跟现代教学步骤,不断将多种有助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地理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困扰,而且也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需要我们对地理学困生引起重视,并对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本人认为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目前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死记硬背。一些学生难以及时适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要求,依然像初中那样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结果不仅使学生在记忆方面产生了严重负担,而且也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学生在进行知识点记忆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1.2 缺乏学科学习兴趣。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失去了兴趣,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很多地理学困生都表示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不仅无助于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走出地理学习的困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 地图学习存在较大困难。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地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不能有效识图,也不能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地图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进而使学生失去了地理学习的信心。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很多理论知识的时候,都要借助于地图,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多题目也都是以地图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困难,势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1.4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与困难是很正常的,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点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结果知识盲区越来越多,在地理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困难,使学生成为地理学困生。

2.帮助高中地理学困生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

上文对目前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了使学生尽快了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种有助于学生走出地理学习困境的方法:

2.1 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由于学生在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而导致地理学习困难的情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难以及时适应初中阶段地理学习与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存在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实现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2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重要,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在实现学困生转优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结合高中学生的兴趣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注重与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收获大量的知识。

2.3 掌握有效的地图学习方法。针对由于在地图学习中存在困难而导致学生成为地理学困生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地图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学困生在地图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提出几种有效的地图学习方法:(1)将地理学习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发挥地图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地图的时候,应该联系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到地图上寻找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对地图就会越来越熟悉。(2)将地图学习与应用结合起立。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地图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应用地图,利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2篇

学科渗透不能超越地理课程标准。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落实好“知识点”并以此为铺垫,学科渗透才能锦上添花,探究性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第3篇

关键词:地理;学习;提高效率

一、将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作为教学思想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学科思维路线和逻辑方式。地理学科由于其纷繁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深度化、运用生活化的两个极端发展,学科思维更加抽象,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初中是新内容,学生的思维处于空白状态,而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又是以较高的人文认知度和科学严谨性为主导,即必须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运用为前提,所以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思想基础。

1.培养兴趣始终贯穿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保障,这适合任何学科。有很多人愿意将兴趣作为学科入门的一个专利,对初中地理来说,却不是如此,而需要将兴趣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因为地理知识体系分支较多,涉及面很广,有的知识连贯性不强,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初中地理教学兴趣的培养中,除了例常的学科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地理的独特魅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兴趣引导。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很多学生对背诵省会城市比较有兴趣,而进入专业性很强的章节就热度消退。比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经纬度既有学习难度,又枯燥无味,如果平铺直叙,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首先在地图中,通过经纬度找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好奇心和亲切感会让学生对经纬度的学习要求陡然提高。二是将地理的专业性生活化,有很多地理知识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初中学生尚没有这个要求,太理性的学习会让他们无法接受,比如学习《地图》一章,等高线、比例尺这样的专业术语,很可能让学生知难而退,相反如果将这些知识先从生活化开始,或者先从研究一张旅游地图或者大家熟悉的电子地图开始,情况就好多了。

2.建立地理思维利于深化学习

学科思维是学好这门学科,并且能在这个科学中有所发展的灵魂。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到的科学规律和思维方式,地理作为初中的初次学科,建立地理学习思维既必要,又有所困难。何为地理思维?可以具象点说,地理学可以概括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这只是思维的主线,具体如何沿着地理学科的逻辑方式去思考,去学习则更加复杂。首先,要让学生用不同于生活意义的方式去理解地理问题。比如在学习“聚落”这一部分内容,在没有学习地理时,人们也了解聚落的不同,北方聚落呈团状,南方居落呈条带状,很多人在分析其原因时可能把人的因素考虑得更多,如习惯和意愿,如果用地理思维,就要从地形、水分等地理要素分析,这样既能透彻分析问题,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又利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中地理的创新思维在于学生能超越这个学习阶段,独立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政区时,很多同学想到了用自己的记忆方式,如车牌号简称、行政区轮廓想象等,这些都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

二、充分利用地理独特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一定要把握。

1.图表法,直观生动

在学习地理中,有很多是了解现象,得出结论,并不需要深入思考,但这些结论的得出往往要综合多种因素,单单语言叙述是很难做到的,图表是地理学习很有效的方法。在初中地理中有几类图表,一类是直观图,如一些景观图,教师可以根据教授内容,增加一些相关图,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形象地说明地理问题;还有就是示意图,这类图比较多,在地球的运动,海洋与陆地章节中多有出现,这样的图能把宏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微观化,便于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能把地理问题简约化,提高理解能力。另外就是图表,这是一种对地理要素的总结,如人口分布、气候类型等,此类图表涉及内容比较复杂,但往往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授课中,教师要多用图表,善用图表,准确用图表,提高教学效率。

2.地理要素法,整合知识体系

这里的要素主要有点线面、分异要素、系统等。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沿着这样的要素去学,知识系统就会很完整,也会层层深入,没有漏洞。比如点线面,以交通为例,各个交通中心就是点,而不同的交通线将点连缀起来,所有的交通中心、交通线又形成交通网络,成为面。这样层层递进的学法,让知识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再如系统要素,在学习天气系统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地理要素来分析问题,气温、水分、风、大气等,这样既能将天气系统的每个决定因素搞清,又让整个天气完整化,而不是分割开的。要素法需要教师的总结,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课后反思,师生的配合来完成这种有效的学法。

3.地理热点法,升华能力

地理的生活化、生产化是非常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出现相关热点,这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性。要想真正提高学科能力,一定要从思想上把握前沿。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能力关注社会、自然的地理热点,从而有分析的意愿。如当下中国的雾霾天气,以及城市拥堵,工业结构不合理等都可成关注热点。

三、强化地理活动课,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好一门学科,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推进,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讲关键在于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1.以兴趣为主的活动课

这样的活动课可以作为整个课程的引导力量,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比如星云的观测、植被的观察等,好奇心和生活的熟悉感会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如野外观测等。

2.以实践性为主的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可以提高个别对地理有悟性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是主要途径,比如城市规划展览,这样很真实的活动会让学生获得课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部分学生参与实践,为培养今后的专业人才做好铺垫。

第4篇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教学 策略

一、首先要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地理教学,单单依靠地理课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还要依靠与其他科目的知识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是一个基础。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二、其次要注重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初中时期学生的学生虽然没有文理科之分,但是也要做好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因为高中时期的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再次要注重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逻辑地位能力以及立体思维能力有限,地图知识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是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另外也要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学习,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在综合考试中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单科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来,但三科一综合,成绩就差得多。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要思想重视,目标明确

要让学生彻底摒弃“高考事大,水平测试事小”的片面认识,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水平测试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水平测试是高中阶段仅次于高考的国家级正规考试,高中学业测试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高中阶段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都要告诉他们学业测试的目的、意义以及应注意的方法、问题等。这样,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学生便会高度重视、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学业水平测试的胜利。

二、要立足课堂,功在平时

有人认为地理好学,会考前突击背诵、记忆几天就行了。其实不然。地理学科知识面广,是介于人文和自然两大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抽象性、逻辑性、规律性、原理性、发展性等特点突出。如果不能仔细消化吸收每一节地理课的内容,注定难以学好地理。高中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所有的学科中,地理无疑是最难理解掌握的学科之一。实践证明,缺乏理解的记忆是难以有效和持久的。只有平时踏实上好每一节课,透彻理解所学内容,考前就不必临时抱佛脚了。

三、要吃透教材,注重基础

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选拔考试,所考内容往往紧扣课本,突出基础。即使难度较大的题,也通常是对教材内容的引申和扩展,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对基础知识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再适度引申和扩展。

四、要讲练结合,融会贯通

不少同学反映,老师上课讲的知识都懂,但一做题就不知所措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讲授知识和巩固练习相脱节,而教师讲授的知识多,传授的解题技巧少。最终导致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如果教师能在讲课过程中有机地和练习结合起来,边讲边练、以练促教,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要温故知新,加强联系

尽管高中地理突出了人文内容,但无论是教材、习题还是学业测试,都大量地运用了初中学过的自然地理内容。有些同学初中地理知识本来掌握得不扎实,再加上一些知识的遗忘,对高中地理学业测试势必造成影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及时联系以前所学知识,适时唤醒学生头脑中沉睡的知识信息,做到温故知新。

六、要关注图表,详细解读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灵魂,这里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同学们说,学地理最怕读图表,考地理最怕图表题。然而,地理考试无图不成题,当然,学生考试失误最多的也是图表题。为了正确理解图表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把考试中图表题的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教学中就要特别关注图表,善于解读图表,充分挖掘图表中蕴含的地理信息,达到熟练运用图表的程度。

七、要突破难点,强化训练

教材中的某些难点、疑点问题,考试学生都会遇到。如果不能根除这些顽症,必将影响学生成绩。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教材中的难点和学生解题中容易出现的疑点,理请思路,找出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强化训练,直到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与区时计算相关的知识,历次考试命题率极高,而学生答题失误率也最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的做法是,先把这部分知识归纳总结为三句话让学生理解:1、东早西晚(即地球上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早);2、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求相差时区数用“异加同减”(即两地同在东或西时区用减法,分别在东西时区用加法);3、东加西减(即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然后,再通过例题强化训练,这一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八、要关注热点,活学活用

第6篇

一、精心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复习

初中地理学科的中考复习,是集前两年基本地理知识学习后的强化和梳理,其特点是: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根据教学工作经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教学任务和时间,可将复习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以练习为主,讲练结合,查漏补缺,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三轮复习结合热点和重点问题,以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考试为主,以考代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充分地利用习题中的信息,根据题意,采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现在学生参加中考的科目内容纷繁杂多,要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就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现实。要充分认识:第一,复习不同于授新课,因此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提取精华,围绕知识结构和体系,全面贯通讲解,让学生循着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知识轮廓。第二,复习时,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重点针对学生以往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多次涉及的知识热点讲清、讲透。第三,通过复习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地图和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图:①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②根据不同地图判定方向;③熟悉常用的图例。(2)地球: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②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与地理意义;③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与运用。2.初步了解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4.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况。了解掌握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及文化等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况,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能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异同。例如:用列表法来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对照表附后)。5.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6.掌握基本的地理信息分析技巧和技能,建立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地理的主要知识更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

三、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堂复习是师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再提升,是根据练习反馈的信息,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方法的课型。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知识掌握了,但在答题、解题时却想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因为没有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应配备一套系统的、高质量的、难易适中的练习题,以练促思、思中悟法;以讲带练,把讲解的知识要点通过范例习题训练加以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纵横联系,重点内容融会贯通落到实处,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查漏补缺,在练习中训练学生读图、识图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例如:地理学科中关于经纬网地形图的复习题是综合性极强的知识点,它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测评,在复习中可利用图中经纬网复习经纬度判读、方向判定、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植被、农业及人文特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认知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使学生不但较全面地综合复习有关地理知识,还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思路更加清晰,并将知识点落在实处。

四、抓纲务本,提高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进行综合性检测和中考模拟练习是考核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要不断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寻找知识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进一步补缺,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例如:“珠江三角洲略图”常常涉及该区域的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气候特征、常见的气象灾害;③主要城市与河流;④重要铁路干线;⑤经济特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图,寻找图中有用信息,如重要纬线、所临海洋的位置、各城市相对位置,铁路干线的位置及其所经过的城市等等,综合上述信息,结合本区人文特征分析得出答案“本区纬度位置较低,在北回归线附近,临南海,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主要城市是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有京广、京九和广深铁路干线;发展了“前店后厂”式外向型经济。在引导学生分析中考综合试题时,应让学生学会提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答题范围,重点和层次,答题简练准确,会用专业术语。

五、关注热点、重点问题,提升知识理解水平

热点重点问题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要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过多、过广地去追热点。如: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南方雪灾”和“汶川5.12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南方雪灾”的实际,给学生讲解灾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知识;“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利用学生关注震区和想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等心理,及时向学生讲解震区所处地理位置、地震带、地形待征、地震形成原因及地震所带来的灾难等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到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六、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分析探究新教材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兴趣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比较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

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转贴于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可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8篇

摘要:在我国新的课程背景下,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优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优化的教法或教学模式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而僵化或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教学过程失去“活力”,导致事倍功半。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地理教学模式也是灵活多样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 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第9篇

关键词:考试命题 研究

1.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本着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基础性,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注重考察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

2.命题的基本要求

2.1基础性——“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根据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精选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以基础知识为主

人教版教材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精选了是初中学生必备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地理知识,注重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纬度、大洲大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我国干湿区图、我国轻、重工业部门等。

(2)注重学生最基本技能的培养

识图能力既是地理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不仅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用。现代社会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识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点。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度图、海拔和相对高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图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地理的基本能力之一,试题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例如:分析三种民居分原因、水果与我国所生长的地区的关系。

2.2指导性

新课程教材怎样使用,教师把握到什么程度,那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难点、重点。在平时教研、培训的基础上,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一方面注意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选做题中选择了这一样道题:用地理学的原理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目的是使有一定基础的尖子生有提高的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让尖子生也能吃饱。另一方面注意引导教师教学中不单纯重知识的结论,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题型上不采用书上的原题,有些试题是靠分析得来的。例如读图分析,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期末出几张复习题,只要学生期末背好了,平时上课不听也能得高分的局面。教师平时教学指导不到位、不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也得不到高分。所以要求教师平时教学不能按老路子走了,必须按新教材的步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教师要清楚什么是基础,怎样逐渐培养基本技能,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2.3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性

图文并茂,体现地理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增加一部分学生动手绘图题,具有趣味性,试题类型多样、灵活,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给学生发展和想象的空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根据“人口问题漫画”谈谈感想、“画出200C、00C、﹣100C的等温线”。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请你为当地人民设想一下,如何能充分合理地开发A区”、读漫画“所剩无几”分析回答以下问题等。

2.4注重“人文”性

以往地理教学内容偏重自然,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人文素养”的形成。新教材“人文”地理部分比以前突出,比重是:人文、自然各占50%。模拟试题“人文”占51%,自然占49%基本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简要说明下面三种民居设计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宗教活动、农业布局、我国省级行政区、发展和建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的条件等。

2.5注重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模拟试题增加了生活试题。例如: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天气与生活、火山地震分布、节约用水、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等。

3.命题的注意事项

3.1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题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给分点要小,一个大题不能占太多分。覆盖面要全,各个章节都要有题。每册教材所占比例:

3.2难易度要适中。易、中、难比例6:2:2 。

3.3不出教材的原题,教师自己编题,要有自己的思路、风格。

命题要准确、无知识上的错误。

3.4严格按“课标”的要求,达到课标程度。

例如:目标水平结构

3.5注意高初中衔接。

第10篇

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本身学科特点造成的。地理是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二是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感性知识不足,初中基础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残缺无法承建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四是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学习的兴趣和兴奋点很少光顾到地理学科。

针对学生怕学地理的现象和成因,我们不能偏面地去责怪学生,教师更不能出现畏难情绪,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高中地理课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甚至认为教地理的老师也是次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的可能,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页的彩色图片和彩色地图册,让他们看到各色各样的地理事物,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开展课外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力、创新精神等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通过地理课程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缓解畏难情绪。如成立地理活动小组,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开展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到地理这门课程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重视教材中每章节的活动题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深化理解、及时巩固每节课所学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明晰知识的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大纲体现国家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它明确地提出了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地理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教学和学习之本。因此,作为一个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并以大纲为依据研习教材,明晓各章节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节的知识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目标,深刻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特别是现行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目标、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更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以前有所提高,从了解、识记、掌握、理解的四个层次改为基本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以及实例的了解和理解四个层次,学生从以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的对象而转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收集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教者洞晓其中变化,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抓地理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应在课堂上。教师除教育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上要不断更新之外,更要注重研究课堂上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例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实施分层教学,以期整体进步;对成因性的知识采用发现法教学,让学生知晓其过程;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新的地理教育观念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三是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思考。

第11篇

近年来,我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綦江隆盛中学等课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5+20+5”(教师的教不超过15分钟,学生学习探究不少于20分钟,知识反馈不少于5分钟)的课改方案,为了把这一课改方案落到实处,我校全面实施了“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进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系。在初一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对“学案教学”模式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地理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2、灵活性原则:由于学情不同,学案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丰富多彩。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学案设计和使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3、探索性原则: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尽可能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由浅入深,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敏捷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设计、编制学案是核心

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教辅资料,要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案内容。我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组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出学法指导,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基本模式编制学案。

学习目标中包括“双基内容、重点、难点”两个方面,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体现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图文转换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思考探究”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问关系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

“训练巩固”,“拓展提升”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可以采用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要紧扣学习目标并突出重点,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知识要从多角度考虑选编习题训练。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学案,而要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引功能,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教师要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地理 高中地理 教育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0-02

1问题的提出

“教育衔接”,广义上指“使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各个阶段、方面相互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各阶段相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密切联系的整体。”

由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研究层次上,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地理教学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具有独特性,但每个阶段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今,大部分师范院校对于地理专业招生限于理科生,与高中地理属于文科范畴相悖,而大学地理教学是建立在已有的中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相应拔高与拓展。这样使得理科生在学习地理时,总有种力不从心的感受。目前国内对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有很多,也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的办法,但是对于大学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大部分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的一种经验交流的陈述,在这个领域呈现空白现象。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高中与大学地理教育衔接问题,使理科师范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更好掌握地理专业知识,为将来地理教学服务,这将是我们研究与解决重点。

2大中学地理教育衔接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高中地理老师、大学生的个别访谈调查和资料文献的阅读,再加上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与大学《地球概论》相应知识的对比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大中地理教育的衔接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多因素的分析。

2.1地理课程标准差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命题和质量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通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大学地理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做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理念,它从地理学科性质内涵、社会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心理特点出发,掌握地理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师范大学要求具备扎实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了解地理科学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可看出大学的培养教育是初中的知识培养层次要求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上的加深。对于理科生来说,大学地理的学习是一个新的过程,需要重头开始,既要有初中和高中地理基本知识掌握的要求,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地理知识传递的本领。故高中是处于被教的过程;而大学是处于被传授与主动学习传授的过程,对象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

2.2地理教材差异

2.2.1教材结构体系差异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编写直接影响到各阶段、各部分知识衔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有效学习。

在“行星地球”中,高中课程安排与教材结构是一致的,教材结构是逐步递进的,依次是“宇宙中地球、太阳对地球影响、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高中教材版式新领, 图文并茂,加上彩印印刷,清晰度高,直观性强, 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且安排了较多有机环节,如阅读材料、自学园地、活动等,使教材更具趣味性;而大学教材结构是建立在已有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基础上,对两者知识体系均有囊括,是由初中到高中的知识顺序进行深入的。依次为“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大学以理论性为主,兼有黑白图,知识性较强,内容较多,而在美观与直观方面逊色于高中教材,偏执理性的学习。

2.2.2教材内容和教材难度差异

大学地理教学,由于与多个学科如气象、天文等交叉性的特点和囊括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全面性的特点,导致了地理教材内容的细化与分化,一般是中学地理大方向的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点,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更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在教材难度方面,由于高中和大学地理课本的结构体系不同以及辅助资料各异,两阶段教学要求、学习者社会阅历不同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教材的难度是大学高于高中。

例如,“天球坐标”这节中,大学即要求学习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第一和第二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各种天球坐标系的区别,要求学生具有立体思维和绘图能力;而高中仅需了解各种知识,识记简单的天北极、天南极等即可,不需要复杂演算。

2.3学习方式差异

大学地理学生理科出生的背景,故他们会采用理科思维和学习方法来对待地理学习。但地理特殊的文理夹杂性质,纯计算与演练的学习在需要识记的地理学习方法背景下行不通。故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适应,他们存在一个适应与摸索的过程。而高中生在初中三年的地理学习情况下,早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地理学习方法,加上一定知识基础,他们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地理学习。但高中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思维,更能建立空间概念。

2.4教师教学差异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指导的背景下,高中教学呈现多样性。教师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模式,而是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程序教学法等方式,加上地图、多媒体等教具的结合,课堂上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导课环节、问答环节,讨论环节等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高中地理授课课时的有限性,一般的实践环节均有教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再加上课下作业的布置,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是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综合的教学。但高中考察地理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是考试,老师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考试成绩。

大学由于课时充分性和校内活动丰富性,专业课程分为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两部分。在课堂上老师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一定互动性、创新性、趣味性,讲授的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学习时间大于课外实践的时间,学生很难从短短实习中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但大学评价方式出现多元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有平时表现、作业、实践调查等综合评判。

3大中地理教育衔接建议

地理学科由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导致中学地理教学未能有效开展,再加上地理专业大学生理科身份,需要在四年的时间学好地理并为自己以后走上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挑战。在学业负担的压力下,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参考,来解决地理教育有效衔接问题。

3.1学校方面衔接问题

3.1.1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并适当性加以引导

学校与辅导员应该帮助地理新生,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及时的给与回应与帮助。在学校增设专门的专业对口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真实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倾述自己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排除他们的各种烦恼,心情得到释放,尽快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任课老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加以引导与解说,使学生心理上不再有负担的堆积。同时加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理的学习。学校提前开设相应的地理导论课,使得学生对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向,解决他们盲从心理。

3.1.2增加与高中学校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教学观摩机会

师范院校的学生出来是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如果一味的大学知识灌输,缺乏与高中的地理课堂的联系,而仅靠大四的实习是难以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学校应当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高中地理课堂观摩学习的机会,并且邀请高中名师做报告、演讲或者教学等活动。地理学生缺乏地理课堂真实的感受,不了解地理课堂的讲授模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不仅能够让他们深刻认识地理学习的意义性,而且能够让他们与学生、高中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这样对于他们知识的巩固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培养是种无形的促进作用。

3.2学生方面衔接

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主动的采取措施加深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转变对于地理文科的看法,采取多种手段加强自身专业课学习。例如参加三下乡、家教等教学活动,锻炼自己讲课能力;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学习的方法,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地理方法与思维;同时密切的关注当前时事,为地理教学搜集素材;做高考题及地理配套练习,巩固自己的知识;拜访高中地理老师,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指导自己未来的教学等。

3.3教师方面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和知识内容的衔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授课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已有的知识水平等等多方面有效的组织教学。

大学教师应当增强与高中地理老师的联系,了解高中的教学动态、教学要求;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借鉴高中地理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传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幻灯片播放大图,以图示文,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用视频,视听双重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思考;使用地球仪等地理模型,不仅教师可以实地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操作等。同时上课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传输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使学生不至于与高中教学脱节;应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式。及时、公正、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效绩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汪丹.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