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20:1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专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年制大专兼具了中专、职高和大学专科的特色及优势,实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合理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学习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环境,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络环境下各类新文化、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方面比较模糊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构建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做到: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之一的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师[2002]141号文件)先后制定了关于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训练有关文件,明确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概念与内涵,即: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跟踪调查活动。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对象及人数: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200()届、2001届168名小教大专毕业生(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发出168份调查问卷,回收148份,回收率达88 %;调查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调查项目设计的依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调查结果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调查口头表达能力、教态两方面(见表1)。
2、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主要调查板书书写水平(见表2)。
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主要调查教学态度、对教材理解把握处理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三方面(见表3)。
4、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调查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两方面(见表4)。
5、综合技能(见表5)。
从以上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较充分的肯定。综合如下: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学态度方面满意率达到100;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板书书写水平、教态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能力等满意率达到87%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开展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率达到81%以上。但实际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把握处理理解教材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很强和板书书写水平优秀的学生明显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是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策研究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完善其培训内容、训练方法,既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内容、方法,包括语言和文字技能、艺术和体育技能、教学媒体操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方法,包括对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演示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能等,以提升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觉得对小教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规范化的制度。
(一)要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明显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又因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学校为突出办学特色又出现了加大计算机、英语、公共选修课等课时的趋向,使原来已十分拥挤的课程显得更加繁杂,于是造成了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课程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小学教育本科化之后,招收的是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相比,虽然文化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强,但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尤其是由于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可塑性不强,教师职业技能方面明显较为薄弱。 转贴于 “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我们既能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又要培养出“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况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为核心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及实践作用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而且“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的完整的立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又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执行这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原有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并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到有章可依,从根本上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要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
既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毕业后的敲门砖和毕业前的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强化训练管理过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制订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结构,不是决定于其个别构成要素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制定计划,这一计划尤其要注重训练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为主;二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三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为主;而四年级则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采取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采用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结合、激发兴趣和持之以恒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结合等方法进行。第三,建立实习训练中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这种能力绝非单纯靠课堂听课就可以得到的,他们必须深人到社会生活、小学教育实践中,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因此要建立学生实习训练中心,通过见习、小实习、大实习、“拜师学教”等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最监控
“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能够解决执行计划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即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过程展开而出现的计划与组织实施相偏离的种种矛盾。这方面的矛盾单靠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过程以外的过程来辅助或监督。”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可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和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加以解决。
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是指在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时,各学校要由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并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而各教学系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成立相应的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任课教师、学生更应积极参与到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式的网络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的训练考核评价系统,并要求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负责达标考核的组织、考务和等级审定工作,严格等级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等级证书,准予毕业。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510-02
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站在病人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已和病人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病人,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病人的躯体需要和减轻病人心理痛苦的一和情感体验能力..而90后护士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特性:1`、依赖性。2心理素质差。3、自律性差。所以大多共情能力差,而护理工作是一个情绪劳动密集,工作倦怠高危的职业,不仅要求护士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要付出高情感上的努力.现在90后护士是医院一支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其管理是最困难,最复杂的,灵活地运用激励理论来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分为5个层次,既生理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威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已得到社会的、他人的承认。而90后护士从校门、家门走上社会,成为“白衣天使”,一方面为获得一份职业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因经济收入少,生活待遇低而有自卑心理,认为自身努力得不到体现,以致于工作倦怠。护士长要设法满足她们各层次的需要,促使她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提高她们的共情能力,以提高工效。护士长首先要在工作中与她们建立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体现在1、鼓励并安排她们自学,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调出休息日让她们安心复习参加考试。2要关心她们的婚恋问题,多创造条件,注意引导,加强管理,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3、加强岗前培训,注意培养护士的道德情操,护士长要对护士多表杨,少批评,努力发现每位护士的优点,赞扬使人愉快,人人工作在一个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重、赞赏。
2、期望理论
合理而恰当的目标对人有诱发导向和维持行为的功能。弗洛姆认为激励大小取决于期望值,既对同种激励效能的预期,另一个目标价值,也就是激励效果对本人的价值。每一个人所追求目标的价值大小及期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值.90后护士虽然大多为大专生,但对护理论文兴趣不高,认为写不写论文对前途并无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护士长平时应多鼓励,组织参加部分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书写护理病历.护理部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于发表在三类期刊的杂志既予一定的奖金:,论文质量优,数量多的护士每年考评可优先考虑先进.目前我院90后护士书写护理病历的水平大有提高,许多人在写底论文,虽然还没有刊登发表,但显示出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有力措施,而这些恰恰达到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激励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42-01
生物化学主要用化学、 物理等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规律上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本质和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医学大专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学课。鉴于生物化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习难度大,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课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强,只要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我们探讨的重点。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1 教法
1.1案例教学法
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先给学生讲讲疯牛病,疯牛病的起源,发病机制,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开始讲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了教学任务。
1.2问题引导教学法
比如我们讲糖代谢,军训过后为何会肌肉酸痛?过几天为何症状消失?为何糖尿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
1.3教学做一体化
比如我们在讲血浆脂蛋白时,把这次课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采血,自己测测血浆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再给大家讲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功能等,让学生在做试验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看自己的测定数据。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1.4任务介绍教学法
在讲核酸时,先让大家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在课堂上给学生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的过程,其中的有趣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知道一些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为科学奉献终身的思想。
1.5多媒体动画
比如我们在讲酶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酶的作用机制。
2 学法
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我校学生特点:
(1)活跃;(2)独立;(3)求知欲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讲改为导的教学模式。
2.1复习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在学习相应章节时,要提前复习有机化学的相应章节。
2.2写小论文
在重要章节的学习前,给学生布置写小论文的作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大体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3做题
给学生发参考习题,学生通过做题掌握重点、难点,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协作学习
每一章节讲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章得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2.5个别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爱动手的,给机会在课堂上给大家演示试验;爱演讲的,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医学上的小故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好生物化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直接引导者,通过在课堂上的授课及课下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好生物化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研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98-399.
[2]李有杰,孙允霄,王桂兰,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121-122.
[关键词] 心内科; 护生 ; 带教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55-01
我科自09年接待护生100多名,现将护生带教体会介绍如下:
护生进入临床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的极好机会,是护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为了培养适用型人才,在护生带教方面重点做好因材施教,从抓基础着手,分层次培养角度出发,根据每个护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带教,使其对护理工作的内涵、特点、要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她们较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实习中,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实习效果,而护生的实习态度又反过来影响着带教老师的施教热情。教和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对做好临床带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一般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护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重视各个阶段护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个性化管理,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带教方法:
1 前期 护生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新鲜好奇是护生主要内心感受。此阶段的护生表现拘谨,但进行临床技术操作的积极性较高。带教老师应该做到:
1.1多与护生交流,以减轻护生紧张心理,尽快进入实习状态。
1.2对于处在这一阶段的护生,带教老师应该手把手地规范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时发现她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鼓励护生多与患者交流。教会她们如何与患者打招呼,谈话,融洽护患关系,为临床实习操作赢得更多机会。但这个时期护生对患者实行各项操作时带教老师一定要做到眼到手到,及时弥补护生操作时的不足甚至差错,以保证安全生产、保护患者利益。
1.4定期进行理论培训,让护生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抢救物品的使用及摆放位置,了解抢救必须分秒必争的重要性。心内科危重患者较多,初次遇到死亡患者的护生心理会比较恐惧,带教老师应该给予她们一定的心理安慰,以消除恐惧心理。
2 中期 进入这个时期,护生已基本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一些任务,但是多数护生往往感觉实习比较枯燥,重复性劳动太多,自己能胜任护理工作,对于这一时期的护生带教老师应该做到:
2.1 鼓励低年资带教老师多与护生交流,交换临床工作经验,了解其心理动态。
2.2加强对护生的理论培训并巩固学到的知识,如健康宣教知识及一些心脏病保健知识等,鼓励她们对患者做一些简单宣教,帮助她们完成一份护理病历。使其明白护理工作不单单是枯燥的操作和重复的工作,是一份治病救人、促进健康和维护健康的有意义的工作。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3 在熟练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项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如在晨会上为大家做示教,以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激发护生课余时间练习操作的积极性。注重她们工作独立性的培养。
2.4 鼓励护生参加本科室的教学活动,如理论小讲课,也可让护生整理材料参与讲课,达到护士和护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后期 实习后期绝大部分护生已经能孰练的完成各项操作,甚至有的护生工作能力比低年资护士还要强。但是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大,这个时期的护生往往不能专心实习,且心理及情绪波动较大。这个时期也是护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带教老师应该:
3.1多与护生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为她们的就业提供一些经验和意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
3.2 加强理论培训,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让护生单独做好人科宣教、健康指导和出院指导,是构建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
3.3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进行考核或抽查。少数护生因为操作较熟练,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略,考核与抽查能提醒她们要时刻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以保证临床的生产安全,保护患者利益。
3.4 协助护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相关资料。
论文关键词:就业制度;变迁;分析
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经济学家用制度这个术语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不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医院、大学、政府等等,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就是不正式的制度安排。高校就业制度是典型的正式制度。
高校就业制度是指国家为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制订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约束大学生就业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我国高校就业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分配阶段,高校实行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全由国家承担。第二阶段——双轨制阶段,高校招生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二是少数学生交费上学(委陪和自费生),学生自主择业。第三阶段——自主择业阶段,从1994年开始,全国高校逐步实行了本专科并轨招生、缴费上学,与之配套的就业制度实行国家政策指导,学生自主择业。
在经济学的角度,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提供保险功能”等等。本次研究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的变迁,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的变迁。
一、大学生择业自主权的获得——制度变迁的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
从比较经济制度学的理论来说,任一制度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可以把制度中交易成本(本文中即为就业成本)分解为解决信息问题的成本和解决激励问题的成本,在这样的分解下可以很容易地说明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成本。在新制度学派看来信息成本大于零是制度变迁的第一必要条件。
“统包统分”高校就业制度是指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学生入学后有城市户口,享有一定的医疗补助,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安排就业,即“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制度。它是在当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以重工业发展为导向的特殊时期,使得人才集中,统一调配,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积极地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统包统分”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时代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多。首先是激励问题,大学生通过教育取得了人力资本,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多元的(如国家、家庭、社会),国家作为当时主要的投资主体获得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产权,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最终是以自身为载体,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者是人力资本最终形成和决定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本最终发挥作用的决定者。学生必须服从国家分配,没有选择单位的权力,学生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没有制度保证,抑制了学生和学校适应市场的积极性。考上大学就获得了就业证,由此带来大学生的不思进取、能力不高而造成的教育浪费是一种激励问题引起的就业成本。
激励问题发生的成本归根到底是由信息问题引出的。在计划就业时代,信息成本为零,因为每个大学生都事先准确地知道毕业后将要发生的事情,国家会安排一切,没有不确定性。而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使学生和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当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信息成本也就大于零,政府承担了本应由大学生自身承担的就业成本与日俱增,制度变迁也就产生了。
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变迁的终极动力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缴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赋予了学生择业的权力,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有利于个人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利益。
从1986年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直到1996年本科院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按新体制进行运作,完成“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其变迁花了十年时间,期间主要是逐步完成了把就业成本、就业压力转承到毕业生自身,而政府主要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培育和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
二、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障碍——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最初是讨论技术选择及演化路径的论文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一种技术由于某种因素被选定时,随后的技术选择便被锁定在一定的开发路径上,而这条路径未必是最佳路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产生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另一个是经济和社会中存在显著的交易成本。制度之所以具有报酬递增性质,是因为它与技术一样,具有以下四个自我加强的机制。第一,建立一个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初始成本,而一旦建立,它的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制度实施的单位成本很低。第二,制度具有学习效应。一种制度一旦建立,组织和个人就会去适应它,通过学习增强自己对现存制度获益的能力,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现存制度。第三,制度还制造强烈的网络效应,因为它为所有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共同的行动规则,组织和个人对这些规则的遵守对各方都有利。第四,制度为各方提供稳定的预期,而相同的预期又加强各方对这个制度持续下去的信心,从而这个制度果真又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户籍意味着对人的差别待遇,这种差别待遇几乎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例如申购经济适用房、孩子读书、就业机会等等。大学生入学时随迁户口入校,取得非农户口身份,这项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与当时我国毕业生分配制度中的户口属地原则相配套(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地工作,有条件按比例少量毕业生进大城市就业)。但是此项原则在现行高校就业工作中已被打破。
全国各大城市逐步放开了对普通高校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落户限制。例如,杭州市取消对本科生的进杭限制,允许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来杭先落户后找工作。 2004年,杭州市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不再确认“普通高校紧缺专业”,只要杭州有单位需求,取消包括杭州在内的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对大专生进城落户的限制。在这项制度变迁中,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户口属地原则已经完全打破。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又由于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户口与土地、相关经济利益挂钩,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学生入学时并不希望再迁入户口,因为担心毕业时政策不配套才迁入学校。甚至有不少学生迁入学校后又后悔,要求迁回家乡。
2002年,国家对离校前(6月底以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从当年7月1日起,延长期限两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本人意愿,将其户口、档案转到原籍或继续保留原就读学校两年,两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以签发报到证,超过两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仍将户籍、档案迁回原籍。这项制度的变迁放宽了择业期限,突现了就业制度的人性化一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减少了毕业生为留户口而草率签约造成的违约。但是,离校后的学生户籍管理仍留在原学校的政策,使得高校,尤其是专科(高职)院校倍感压力。除了要管理数量逐年增加的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管理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往届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毕业后的两年内的管理工作也相当烦琐。尤其是两年期满后,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不久后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学校为了找到学生本人将其户口迁出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大学生户口随迁入校制度一直沿袭至今,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造成的,就像之前所说“制度为各方提供稳定的预期,而相同的预期又加强各方对这个制度持续下去的信心,,从而这个制度果真又持续下去了”。学生入学时觉得迁入比不迁入更有稳定的预期,而现行的就业制度其实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入学时不迁入户口,身份证上显示在校生的身份,就读期间享受就读学校城市户口待遇。毕业生就业后,凭毕业证书、接收单位和报到证等材料直接由生源地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如果这项制度变迁完成,延长两年择业期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需要,高校也从长期履行的户籍管理职能上解脱出来。
此项制度还可以解决毕业生人户分离的问题,现行的派遣制度中,报到证与户口迁移证地址一致才可以落户,报到证地址同时也是档案接收地址,也就是说一旦在城市落实就业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不是因为改派,则毕业生不能再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不实现档案和户口分离,就不能让毕业生真正安心地跨省跨地区地异地就业,相当多的毕业生担心户口迁移制度对变动工作地点的限制。入学时,户口既然仍在生源地,毕业时签定就业协议,按就业方案派遣后,档案可以随寄,户口完全可以由毕业生本人意愿决定迁或不迁。
户籍制度的变迁一直是迟缓于其他就业制度的变迁,取消入学随迁户口制度,放宽毕业生就业的户口限制,必将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减缓高校就业管理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毕业生人事制度——诱导性制度变迁分析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在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制度,特别是所有权的变迁受相对要素价格的诱导,相对价格提高的要素的所有权将更趋于向私人占有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包当干部的制度直到市场经济时代才被打破,但是其人事制度的路径依赖还是沿袭下来,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沿袭了以前的管理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毕业生大量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人事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这制度在人才的规范合理流动和潜能开发,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有积极作用。
在人事制度出现以前,毕业生档案管理都在有独立人事权的单位或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单位管理,是一项行政工作,没有利益可言。人事制度是面向被人的服务工作,因此可以理解由此产生一定的服务费用。当档案这个要素相对价格从无到有,意味着各人事机构对它的所有权必然存在一定的争夺。2004年春,金华市人事局向浙江省各高校发函,要求将未落实就业单位,并要求档案、户口派回原籍的金华地区生源毕业生一律派回金华市人事局报到,而不按以前规定的派到其下属的县人事局报到。从此项制度变迁上看,其发展也是符合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是生源地人事局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权的一种争夺。
2004年春,杭州市人才中心把原先只允许杭州市区生源大专生做个人委托人事的政策放宽到为外地生源应届大专生提供此项服务,由此使得很多没有人事主管单位、也没有办理过单位委托人事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定了就业协议。此项制度变迁一方面是对外地生源大专生进杭人事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杭州市人才中心由此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应届毕业生档案人事的管理权,同时,其他各类中介人才机构也陆续获得了具有省、市人才中心相同的人事管理权限。
毕业生档案管理权限的争夺,将带来毕业生就业管理秩序的混乱,部分人才中介机构为了获得毕业生人事所有权,签定虚假就业协议,从而造成违约改派。
我校以“高级医师进修班”的形式(简称“高师班”,全脱产学年,对象中青年主治医师)为上海市区、县级以上医院及部分外省市医院共培养了319人(不包含在校生两届81人)。1991年底,“高师班”的办班经验,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经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审核批淮的成果,赴京参加“全国继续教育成果展览会”展出。上海市卫生局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总结高师班办班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将委托单位扩大到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职工医学院,并改名为“中青年主治医师高级进修班”,学制调整为一年半。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
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3.建立奖学金制度。
4.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对高师班结业学员中的成绩优秀者,除颁发结业证书外,同时颁发副主任医师受聘资格和医学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孙先武.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一个途径.医学教育.1991;(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ICU轮转护士65名,其中大专生21名、本科生44名;女护士56名、男护士9名;平均年龄(23.1 11.1)岁;平均轮转时间3个月。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经院护理部批准,对ICU轮转护士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31名和对照组34名。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法,在ICU一病区轮转,其中大专生10名、本科生21名;女护士26名、男护士5名;平均年龄(22.9±1.2)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ICU二病区轮转,大专生11名、本科生23名;女护士30名、男护士4名;平均年龄(23.3±1.3)岁。所有轮转护士由4批次组成,每批次共分为2组,分别在一病区与二病区轮转,每次轮转3个月,两组轮转护士在年龄,学历、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OS ),且两个病区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带教老师在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2带教方法
1.2.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轮转护士人科第1天由ICU病区总带教接待并介绍ICU工作布局环境、科室人员构成分工、患者的疾病种类及护理特点、规章制度要求等,随机分配至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ICU常用护理技能、危重症临床表现及评估要点、各种仪器使用技能及护理书写等。
1.2.2.2观察组
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由护士长、总带教老师结合ICU近年来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事件设置6个情景模拟场景(共8个学时),在人科后1周内进行培训。例如:某COPD患者,因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血气分析提示:pH = 7. 13 , PaCOz为78 mm-Hg,PaOZ为65 mmHg。医生于床旁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2名带教老师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轮转护士根据此场景配合进行抢救与后续护理。场景设置以后,轮转护士可通过场景要求进行讨论,然后开始模拟训练。此案例要求:①护士要迅速准备气管插管用具,并检查器具是否完好。②了解插管流程并能熟练配合。③机械通气以后是否根据痰液载稠度加强气道湿化管理(如打开与调节湿化罐)。④患者插管后是否能预见性的进行双上肢约束,约束部位是否恰当合适。情景模拟结束后,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并对案例过程进行纠正与指导,回答轮转护士提出的问题,加以详解。
1.3效果评价
1.3.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通过统计科室护理风险事件上报表(该表由护理部组织专家编排,包括当班护士信息、事件发生原因、护理风险事件种类如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等),得出ICU轮转护士在1年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次数,并计算其在护理项目中所占百分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关护理风险事件个数/相关护理项目总数。
1.3.2医护满意度通过医护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本科室医生护士对2组轮转护士满意度得分。医护满意度调查表是由本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制定,内容包括技能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应变能力5个方面,每个方面20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犷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轮转护士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比较
观察组轮转护士全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中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均<0. 05 ),但两组深静脉管道滑脱和其他管道滑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科室医护人员对轮转护士满意度比较
医护人员对观察组轮转护士满意度评分(92. 7 1 82. 53)分高于对照组(87. 2 1 42. 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993 ,P=0. 001)。
3讨论
3.1情景教学法提高轮转护士对ICU护理要点的掌握
ICU做为轮转护士培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对新护士从理论培训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教学任务,同时ICU集中了病情多变的危重患者,集中了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集中了危急重症救治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故而集中了护理风险的众多高危因素和高危环节,护理风险呈高发态势。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保证护理安全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常规思维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认为临床新护士已经进人临床实践,情景教学模式在院内护士培训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ICU做为一个具有高护理风险性单元,定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经历过不同的护理风险事件,因此相同护理风险事件的再发生率相对较低。轮转护士进人ICU,其专科护理知识、经验匾乏,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将有利于轮转护士较快熟悉与掌握ICU的护理要点与相关护理风险事件。
3.2情景教学法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护士是一切护理行为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川。护士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扮演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罗跃全等研究显示,在ICU护理风险管理9个影响因素中,护士的核心能力位于第1位。乔安花等困构建的ICU护士核心能力结构理论框架里就指出,其核心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心理特质4个方面,科室具有针对性地设置模拟场景,不仅让轮转护士直接了解相关风险事件,同时也让其结合模拟场景中的案例,合理运用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提升专业能力以及锻炼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轮转护士的核心能力,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气管插管、尿管、胃管滑脱率以及气管堵管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通过演练能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这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 0. OS)也能得到体现。
3.3情景教学法提高医护团队协作能力
一、需求专业与供应专业不相符
有些大学看到某些专业受欢迎,就一哄而上,大量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有些学校,因为某个专业是品牌专业,或其专业带头人是行内名师,即使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很差,但为了某些原因也要保留这个专业,导致其毕业生就业困难。
1.原因分析
(1)学校自身利益的驱动。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之后,高校就像工厂一样"市场化"了。学校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只顾招生而不顾就业。学校是挣到钱了,可是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了。
(2)政府有关部门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普通百姓不了解当前各行业的情况,总认为某专业招生,社会肯定对该专业学生有需求,至少不是过剩太多,因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招生计划是要考察市场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3)专业过度分化。专业分化越细致,对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越精细,而对于相近的其他专业的学习越粗略,或者干脆没时间学。这样该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懂本专业知识,而对于临近专业则一无所知,当该专业难就业时,在临近专业也不适用。
(4)有些专业的内容不实用。有些专业的教学内容太空洞、太纷杂,课程倒不少,但仅仅是学了一点皮毛,真正就业时,哪个行业都不要。
(5)有些用人单位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不少人认为,理科的学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文科的学生只会写写画画、瞎忽悠,不实用,因而不愿招聘文科学生。
2.措施探讨
(1)政府部门应该公布一些数据。如高教主管部门对历年各专业的毕业人数公布于众,这些数据都有存档,公布出来也不是个麻烦事。当然,某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未必从事该专业,改行也是很常见的事,但是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参考。
再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对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做个大致统计,并将数据公布于众。
这些数据是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考生申报专业志愿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扭转用人单位的思想。用人单位要认识到,要想将本地域、本单位的经济搞上去,把事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文科毕业生。理科的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与生产直接相挂钩,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文科的毕业生的工作是宏观的、协调的,如宣传、规划、管理、销售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调整专业设置。如果将相近的专业相融合,讲课时主要讲解原理和共性,具体的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再学习,这样则可大大提高就业面。
对于那些课程设置空洞的专业应该砍掉或合并到其他专业。
对于那些知名度很强而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应该删除。对于该专业中的知名教师,可以合并到其他院校,对于那些社会上不需要或需求程度不高的专业,应该限制或减少招生。
二、需求学历、学位和学校档次与毕业生的情况不符
有的用人单位很看重学历、学位和学校的档次,如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或博士学位,也有的单位要求应聘者毕业于"211高校"、"985高校",这就导致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无望。
1.原因分析
(1)确实需要。有的单位确实需要高学历、高学位的毕业生,用于科研活动。
(2)装修门面。有的单位未必真实需要高学历、高学位的毕业生,仅仅是用于做宣传以提高本单位的档次而为之。
另外,尽管有些知名高校的某些专业并不是很强,但是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执意招聘"211高校"、"985高校"的毕业生。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禁止用人单位的这种招聘歧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这种歧视亦然存在。
2.措施探讨
扭转用人单位的思想。用人单位应该重视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真是需要高学历、高学位的毕业生那就毫不客气地招聘这些人,否则那就按需招聘。实际上,在非研究方面的知识,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未必比比低学历、低学位的人强,甚至比低学历、低学位差,因为有些学生为了考研而对本科阶段的知识就没好好学习。
三、地域性的供大于求
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会导致发达地区就业压力过大,就业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人才相对短缺。
1.原因分析
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好,待遇好,吸引力强,毕业生向往之,无可厚非,也属于人之常情。
2.措施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如提高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等。另外,在管理上应尽量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改善大环境等,由此来吸引大学毕业生到此地就业,一步步将当地的经济搞上去。
(2)学校要加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看现在,更要看未来,看发展前途"的教育。
四、高校教学内容和理念落后
有的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轻理论联系实际,新的研究成果没能及时融入课堂等,因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影响其就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不能被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质量差。从理论上说,学校是以教学为主,可实际上非常重视科研。无论教师教学质量如何,如果没有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国际论文、专利等是不能晋升职称的,岗位津贴也上不去。所以教师为了项目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查资料将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哪有时间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经验太少。现在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大专生、中专生等才重实践轻理论。所以大学教育的理论教学时间长,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
2.措施探讨
(1)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同专业的学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异地判卷的方式,实行"严进严出"的制度。
(2)在学校排名、专业排名中增加统考分数的指标。学生的统考成绩应该在各项评定指标中占主要地位。
(3)在教师评职称、评岗贴时,统考分数应占主要地位。这样可以督促教师查阅资料,及时将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4)毕业论文废除"一刀切"制度。按照国家目前的规定,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已大大降低[1]。所以建议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别实行毕业论文、毕业考试、毕业实习等方式。
参考资料:
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实验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验室工作在高职高专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改革实验室体制,把教学与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在实验室地位及作用、实验室人员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实验室;实验室工作地位改革
目前,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普遍认知中,认为中国的大学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上与国外的大学没有差距,差距主要集中在能否用大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问题,动手应用能较差。高职高专的大专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注重实验,提高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在试验中理论得到实践。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物流实训中心,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 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及作用
1.1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的基地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我院在教学计划中,既有专业理论知识理论体系的部分,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部分。在教学中,使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有能力,并不是重复的、冲突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并行的、统一的过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能力发展的过程,掌握知识也是为发展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发展能力有更进步的实践所掌握的知识。课程教学很难做到既传授理论知识又发展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平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专业从事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责任,所以,为了学生能力的重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原则,学生首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在知识和能力结合中,重点培养能力。在高等学校培养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验。理论知识掌握后,通过实验来实践和提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方式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与创造精神。高职高专学生来讲,实验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1.2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
1.2.1提高科研水平也是高职高专类教师的职能
普遍认为科学研究是本科学校、研究生学校的职能,在高职高专类院校没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该类院校主要做好理论应用,理论实践的教学工作。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两者是没有冲突。只有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更好的去理论应用、理论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高职高专类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教学和科研室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科研室根据已有的科学成果和客观规律,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得新的知识。因此,从这个方面说,科研是知识的源,而教学是知识的流。但是在学校里,学生从事实验研究前,必须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做到是不能进行实验研究的。从这一方面说,教学为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2实验室是开展教学和研究的基地
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具有双重任务——教学和科研。本科学生通过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初步锻炼。教师的一些论文材料来源也是实验室科研得到的。高职高专的大专生,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课程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我院实验课时占总教学量的都20%左右。从这一方面可以说,实验室是教学任务的重要承担着,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1.3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
实验室为人才培养与科研提供了实验基地,是提高学科水平的基础,实验室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与发展也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作用。因此实验室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据,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依据,有力的对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
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供软硬件实训和科研环境,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实验室建设,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都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满足了高职高专学生实验的需要。教学水平评估与重建校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建设。
2 实验室工作中弊端
2.1 实验室工作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验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我院实验教学任务全部由任课教师完成,实验室工作人员完全不介入,其主要负责实验室准备和清理保洁工作。其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属学院资产处与教务处两个独立的行政部分,两个部分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方面存在着统一规划、协调资金等分歧,再加之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在建设中为本部门利益追求高投资。
2.2 实验室工作人员现状分析
2.2.1工作劳动强度大。
实验员的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劳动强度,也肩负着较大的责任,并且实验员均为女性,要完成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为了每次实验课,实验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劳动去准备实验室的卫生、器具,检查机器运转情况等。实验完成后,还要整理清洁,尤其是物流管理实训中心肩负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课程的实验实训工作,实验员劳动强度更大、更为辛苦。
2.2.2人员素质低。实验员工作的不到充分利用,长期从事默默无闻的工作,觉得工作没有出息,没有前途,得过且过的心理。导致实验员没有进一步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的愿望。由于人事制度的不合理,实验员工作岗位的人员,既没有专业知识,文化程度又低。要使他们承担实验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培养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理论水平低,知识面比较窄。
3 实验室工作完善提高思路
3.1 将实验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实验室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合格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即起到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工作不仅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也对学生科研能力得到锻炼。所以,要加强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其在教学的中重要作用,抓好教学实验工作环节。
3.2 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改革与培养
1)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改变实验员对工作的认知和态度,以自己良好的工作能力来改变领导和任课老师的信任和肯定。在实验工作的业务上,不断的学习提高,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实验员要不断的与任课教师不断的沟通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明确实验员的职责分工,增加学生的勤工俭学岗位,把实验员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实验员职称问题上,根据有关文件,实验系列职称应放宽一些,应该具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从实际出发,根据其文凭和科研论文等情况综合评比。
4 结束语
总之,充分认识实验室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作为高职高专专业,实验室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统一思想认识,重视实验室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实验室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宗亚.对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1999(1):82
论文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适合电脑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它是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和教师在讲课时遇到了那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善这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关键。
在这个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高科技产品,而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其基本应用就成了全国各大本科、专科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1、课程现状和问题
在教学当中,本课程的内容都给学生全面细致的教授。虽然要一学年的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但是还是会出现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尤其是上机实训的课时,尽管现在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革优化,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以下是和教学相关的几个事项分析。
(1)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有些较多使用的应用,如:Office。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的比较轻松,但往往操作的不是很熟练。
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发展变化的比较快,书本的内容往往都已经过时了,有最前沿知识的书少之又少。有些内容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也没有切实的体会。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无论何种专业均是材,学内容,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2)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我校中职生和大专生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也是不同的。部分的学生有抵制学习的情绪,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外力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是被动的。
在一个院校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为高职生或是中职生,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
(3)对教学方式的分析
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实践就成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不少高校合班上课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局限于学校规模、师资、财力等因素,普遍来说,一个教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辅导工作,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个教师辅导上百人上机的情况。由于任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有效指导。
2、教师应注重讲课技巧,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但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在现在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计算机会越来越靠近我们的生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与时俱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掌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是让学生觉得学某一知识点所带来的乐趣或用途。还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知识它潜在的表现。
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小班教学的方式不能很好的实施。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着重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进行单个辅导。这样可以将任课老师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大。对于有些和实践相关的内容,叙述篇幅太长但是所设计的具体操作不是很多。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上机时讲授,学生直接在电脑上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给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大深度。
4、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上机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Office。在上机实践时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详细的记录,分析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操作薄弱的学生其加以辅导。加大上机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进学生的实践。
5、结束语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他对电脑的认识程度,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是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关键。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总体的了解,能利用计算机发挥创造性,提升自身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本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