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01:3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蚂蚁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了参与性指导后,顺利开展了第三次教学活动。
课前我对这次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假设性评价,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根据根据前两次活动经验及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我对教案中的有些环节进行了改动。1、重新设定了目标:①积极参加讲述活动,体验交流的乐趣。②知道遇到困难要共同协商,一起解决问题。③能仔细观察图片,根据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并进行讲述。2、教学对象仍然定为大班幼儿,因为大班的孩子观察的仔细,说的画面内容也更丰富,相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更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些。3、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原来的七幅图片变成了八幅,在最后加了一副蚂蚁玩滑梯的图,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完整一些。
本次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我也进行了很大改动。首先我把第一大环节音乐游戏删掉了,改为直接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将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动词删掉了,改为了在活动过程中无形的学习,我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更容易接受。在活动最后增加了一副图,整个故事更加的完整并且有趣。最后一个环节的游戏《蚂蚁搬西瓜》改为炒西瓜皮,炒西瓜皮是在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在活动现场炒的,现场炒菜不仅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也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的设定不仅符合活动主题,而且还给孩子们一个答案,原来西瓜皮还可以做成菜肴,真是一个好的创意。
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小结性评价。教案设计:新增加的最后一幅图片,是所有小蚂蚁们正在西瓜皮做成的滑滑梯上开心的游戏。我引导幼儿小组讨论完上一幅图片以后,就直接请幼儿进行整个故事的完整讲述了,我忽然想起来还没有出示最后一幅图片,这个时候我没有返回去重新提问,而是顺着幼儿的回答和讲述到了第二大环节,两名幼儿讲述完了以后,这个时候我回到了最后一幅图上:“刚刚这两位小朋友把西瓜皮做成了什么什么,你们也把西瓜皮变成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聪明的小蚂蚁把西瓜皮变成了什么?”这个时候出示最后一幅图,小朋友们看见小蚂蚁在玩滑滑梯很兴奋,纷纷议论着,这个时候我接着说:“今天张老师也把西瓜皮变成了有用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出示炒西瓜皮的道具,我转身变成了厨师,幼儿更是高兴极了,接着我炒西瓜皮,这个时候活动热情到了极点,最后请小朋友们一起品尝,他们的活动热情和兴趣点更是到了达到了。
课后我又进行了总结性的自评。
课前我对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仔细考虑、推敲、调整,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能够找准幼儿兴趣点,并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把幼儿的注意力及时拉回来,并且进行适时的引导,顺利进行下面的活动。
能以自己对活动热情、画面内容的滑稽以及自己的语调,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完成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参与活动热情、积极性极高。
活动内容有重难点,问题能够层层递进,并且没有无效提问。
存在问题:1、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回答不能够作出具体的反馈。2、我提出问题以后,对于幼儿的一些回答,我不敢接。
怎么样才能够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具体的反馈呢?我想首先是我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习惯于笼统地表扬幼儿。“你回答的真好!快给他鼓鼓掌!”“你真聪明!”……这样的反馈会使其他幼儿想:我的回答跟老师的不一样,我要是没有老师想要的回答,那我说的就不对,我可不去冒那个险!要对幼儿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反馈,才能鼓励幼儿提高他们的探究和操作水平。给予幼儿具体的反馈可以有以下具体做法:
(1)描述幼儿的回答,扩展幼儿的某种经验或澄清某种关系。
(2)提出新的问题,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询问回答错误的幼儿的想法,而且也应询问回答正确的幼儿的想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幼儿来说,询问可以鼓励幼儿重新思考他们的回答或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的询问不仅可以巩固正确的回答,而且,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推理过程。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幼儿来说,询问有助于幼儿澄清他们的观点,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接受老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介绍补充材料对幼儿原先的结论提出质疑,使幼儿进一步思考。
关于幼儿的回答与我想要的答案不一样时,我应该怎样接。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因为想要对幼儿的回答的问题接的得心应手,首先要很多的教学经验。这可能跟我的教龄有关系,我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没有带过大班幼儿,对他们的认知发展还不是很了解。相信过不了多久我在这个问题上会解决的很好的。
通过“一课三研”活动,有效地沟通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此外在每次的研讨中通过个人的反思到集体反思,还会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既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附:
绘本《蚂蚁和西瓜》教案
活动目标:1、积极参加讲述活动,体验交流的乐趣。
2、知道遇到困难要共同协商,一起解决问题。
3、能仔细观察图片,根据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并进行讲述。
活动准备:《蚂蚁和西瓜》课件、西瓜一个、炒菜备用品一套。
活动过称:
一、逐页出示图片,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1、 出示第一幅图片。
教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大家一起看看图上有什么?这四只蚂蚁看见那么大的西瓜可高兴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2、 出示第二幅图片。
教师:它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推的?你能不能帮蚂蚁想一个好办法呢?
3、 出示第三幅图片。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去的?
4、 出示第四幅图片。
教师:蚂蚁们跑到西瓜边在干什么?小蚂蚁为什么要把西瓜挖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5、 出示第五幅图片。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小蚂蚁是怎么运这些西瓜的?
二、教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幼儿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三、炒西瓜皮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把西瓜皮做成了***,张老师也把西瓜皮做成了有用的东西,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
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整天缠着妈妈问这问那,把妈妈都烦死了还不知道,只是一直问呀问呀,像只井底之蛙,望着头上四角的天空,却怎么也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
一天,我发现了一群蚂蚁在餐桌上把食物搬走了,很不明白,就跑去问妈妈:“妈妈,我发现了一群蚂蚁把食物搬走了,它们为什么会搬东西呢?为什么只有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一下子就能叫来好多好多的蚂蚁呢?为什么它们能搬动比自己身体还大的东西?为什么它们……”话还没说完,妈妈就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没看见我正在写教案吗?”我说:“可是我的话还没……”“都跟你说了,别吵我!”“呜呜呜呜呜呜……”“别吵了!快走开!”我只好赌气地走开了,嘴巴翘得老高老高,嘴里还嘟喃:“人家只是问一问嘛,何必那么生气呢?”
小时候的我,不仅看到什么就要问:“为什么”,而且还是个“爱骗人的小孩子”呢!
每当在吃饭时,我看见妈妈盛给我的饭很多,而她自己却只盛一点点,根本就不会饱的。我想拿一些饭给妈妈,妈妈一下就把我的手推过去,不让我“有机可乘”,我没办法,就骗妈妈:“我吃得好饱呀,妈妈,我真的吃不下了,你帮我吃一些吧!”妈妈听了,不信:“乖孩子,我知道你疼妈妈,但也不要这样呀!你这个年龄正是长高的时候,要多吃点饭才会长呀!”“我真的很饱啦,再多吃,可就要变胖啦!”妈妈无奈,只好多吃了点,而我却在一旁偷偷的笑。
……
小时候的我,多么令人怀念呀!如果能再回到从前,我一定要做个更爱学习,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让大家都喜欢我。
【案例片断】
今天我在上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八章社会合作与公平时。让学生们看了"逃命的野牛"和"合作的蚂蚁"两个故事后,组织学生交流: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
A学生:蚂蚁群凭借的是团结协作精神逃离火海。
我让学生评分,B学生说给8分,(因为每题满分为10分,这是我上课的一个习惯规定)应该说蚂蚁群凭借的是科学的合作才逃离火海,抱成团滚出来太伟大了。
我点点头说不错,它们的合作是比较科学,合作是应该讲究科学性,这也是我们以后应该注意的。当然A同学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你们都得满分。
这时C同学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不对。我一听"楞"了一下,说,你来发表一一你的意见。
C学生:老师,蚂蚁群凭借的是不怕牺牲精神逃离火海的。看"被烧焦的蚂蚁一点也没有松动,蚂蚁团迅速地滚过了火区......"这句话不就说明了蚂蚁不怕牺牲的精神吗?如果它们怕死,松动了,它们就不能逃离火海了。
我说:这位同学真厉害,有一双火眼金星,确实蚂蚁是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怕死确实不能抱成团滚出来了。是啊,这种为了他人、为了集体而献身的合作精神是可贵、可敬的。它们确实是在不怕死的牺牲精神的合作下才逃离火海的。
同学们,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很多学生举起了手做了回答......这时我说:很好,社会生活确实需要合作。哪个同学能举例说明一下:我们社会生活必须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很多学生举了事例做了回答......我说:是啊!同学们,社会生活需要合作,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啊!
这时D同学叫了起来:老师,社会生活不合作也行的。(这时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心想:是不是故意唱反调。)
我说:哦,你举例说给大家听听?
D同学说:《鲁宾逊漂流记》里面不是说了鲁宾逊到荒岛,不也是一个人生活的好好的吗?我笑了笑说:是啊!鲁宾逊是确实是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但真的不需要合作吗?同学们想想?(大概沉默了二分钟,同学们有点"楞"了)
我提醒道:鲁宾逊一个人上荒岛有没有带了一些工具或其他生活所需的东西?
E学生说:枪、小刀、弹药。
C学生说:罗盘、望远镜、地图。
A学生说:衣服、帐篷、纸、笔、墨水、铁棒。
G学生说:星期五。
D学生说:星期五是后来才和鲁宾逊在一起,刚开始一段时间又没有,也不是工具,是人。
我说:同学们,鲁宾逊带上荒岛的枪、小刀、弹药、罗盘、望远镜、地图、、帐篷、纸等是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学生齐声说:不是,是别人生产的。
我又问:大家说这些生活工具是不是一种合作的产物?
同学们齐声说:是。
我说:对,鲁宾逊刚上荒岛那段时间的生活是一个人不错,但他是利用别人生产出来的一些生活工具才生存下去的,这就说明了鲁宾逊的生活也需要合作。
我说:《鲁宾逊漂流记》告诉我们:社会生活需要合作,合作会使生活更加美好。(课后【反思】
一、 课堂"意外"是一种必然,不能回避
一个教师,无论他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渊博,思虑多么周密,都难免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碰到事先无法预设的偶然事件。所以我们的课堂"意外"会是一种必然。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课堂"意外"不能回避。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课堂要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以利于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
二、课堂"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课堂"意外"可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的智慧与情感的动态生成,可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材、生活、课堂情境之间的交互而产生的体验、感悟或疑惑。这是我们教师课前无法准备的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我们教学最需要的、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就如这堂课中:B学生说蚂蚁群凭借的是科学的合作才逃离火海,抱成团滚出来太伟大了。"科学"的合作是我教学预设中没想到的。"合作是应该讲究科学性,这也是我们以后应该注意的。"是B学生给我的提示才有的。就因为C同学说蚂蚁群凭借的是不怕牺牲精神逃离火海的。才有了"这种为了他人、为了集体而献身的合作精神是可贵、可敬的。"
三、弹性的课堂教学预设使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和预测可能的"学情",尤其要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做最充分的预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进行多种应对策略的设计。设计一种具有弹性的、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能够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教学方案。让学生的思维与感悟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以便让学生真正来靠近、感悟和内化所学的有关知识,并在此情形之下最终完成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这是一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是为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这个"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余文森语)只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作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准备,课堂一定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形声字;形旁;声旁
在小学语文形声字教学中,只有采用合理的、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生在学习形声字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记住字义。以下是尝试的几种方法:
一、模仿教学法
模仿教学法就是在形声字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模仿课程中心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利用形声字的相关规律扎实掌握汉字。例如,在讲授以“虫”“鸟”“鱼”和“犭”为形旁有关的形声字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组,并分别命名为“昆虫组”“鸟儿组”“鱼儿组”和“野兽组”。课前各小组同学准备本组形声字的字卡、有关资料及图片。课上各小组分别以图片做面具,每名成员模仿一个动物或昆虫,自我介绍。比如,“昆虫组”成员模仿蜻蜓、蜜蜂、蚊子、苍蝇、螳螂、蚂蚁、蝉、蝴蝶……“鸟儿组”成员模仿黄鹂、杜鹃、鸽子、海鸥、老鹰、鸵鸟、喜鹊、鹦鹉……“鱼儿组”成员模仿鲸鱼、鲨鱼、鲤鱼、鲮鱼、鲈鱼、鲶鱼、鳄鱼……“野兽组”成员模仿狐狸、狮子、猩猩、猫、猪、狗、狼、猴……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昆虫组”中蜻蜓、蜂、蚊、蝇、螳螂、蚂蚁、蝉、蝴蝶等字都是虫字旁的。同理,同学们也能轻松总结出“鸟儿组”“鱼儿组”和“野兽组”中的形旁分别是“鸟”“鱼”和“犭”。这样,学生通过图片、表演、归纳总结扎实掌握了与以“虫”“鸟”“鱼”和“犭”为形旁有关的形声字。
二、情景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自身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所以不同的声音、鲜艳的颜色、夸张的动作等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芬芳”的芳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天公园里鲜花、绿草等美丽景色,伴着轻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再加上可爱小动物会给孩子们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然后再出示一簇鲜花,让学生闻一闻,亲身体验,然后学生就明白了“芬芳”一词的意思,是指花草的香气,也能帮助学生记清字形,“芬芳”是指植物的香气,所以用草字头。然后总结与草字头相关的形声字“药、英、花、菜、荷、萍、苦、落、艺”等。创设活泼、和谐、平等的课堂情境,学生才能兴趣浓,积极性高,畅所欲言,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游戏教学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应用游戏、谜语等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形声字教学。例如,在教授与三点水相关的形声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水滴找亲戚”的游戏,让同学们分别用三点水和其他偏旁部首组成形声字,如,“江、海、湖、酒、汽、汁、油……”同时,同学们能轻松总结出三点水表示与水、液体相关的事物,从而能猜出“源、洗、消”等字的意义。在区分易混形声字时还可以应用顺口溜,如“吵”字――“口”“少”说几句就不会吵,“炒”――在很“少”的时间内用“火”把菜烧熟。
总之,只要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深层次探究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再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挖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法,就一定能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形声字的音、形、义,去体会汉字的美妙。
参考文献: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使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
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首先出现了冬天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又冷又饿的文字和画面,创设了质疑的情境:“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为什么蚂蚁有粮食,而蝈蝈没有吃的?”“蚂蚁的粮食从哪儿来的?”引发了学生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蚂蚁和蝈蝈截然相反的生活”的探究话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还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二、尊重学生问题,使学生乐问
现在,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质疑,但是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教师选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教案上设计的问题,至于其他问题则被教师无情地“梳理”掉了。还有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教师就避开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晚上的“太阳”》时,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那时没有电灯,那么平时医生做手术怎么做呢?”老师一愣之后,说了一句“下课再帮你解决,好吗?”教师用了这样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把问题回避了,学生失望地坐下了。“好吗?”看似在和学生商量,实际上不好也得好,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实际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如果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引起讨论,课后再查找相关资料,那么学生对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背景不是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吗?同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多么大的鼓舞,对其他学生也是多么大的激励!
三、教会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1.从难以理解的词句入手
这种质疑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学段学生。现在的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大部分文质兼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少部分学生接触较少、比较深奥的词句就显得较为突兀,给学生的解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词句的质疑占了课堂质疑的主要。
2.从课题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学生最先触到的文本提示,会在学生脑中激起巨大的悬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如学习《晚上的“太阳”》一文时,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晚上怎么会有太阳?”“这里的太阳为什么加引号?”“太阳在文中究竟指什么?”“它为什么又称作晚上的太阳?”这些问题,有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集中到了课文中,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文中寻找答案。
3.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着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矛盾”之处,其实这是很好地可以利用的教学内容。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找“矛盾”的方法学习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到爸爸看到大鱼上钩时的神态描写以及让汤姆放掉鱼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两处一对照,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矛盾之处,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汤姆钓到了大鱼,爸爸为什么让他放掉?”“既然要遵守规定,之前看到汤姆快要钓上大鱼,爸爸为什么又‘在一旁微笑,投来赞赏的目光’”?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了爸爸的心理,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正是因为教师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思路,才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兴趣,进而能主动提出问题。
4.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
小学语文课本中,应该说很多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因此,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围绕重点词、重点句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和途径。在执教《金子》一文时,教师出示重点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的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假如你作为记者采访彼得,听了他的这番话,你想问他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抛出问题:“彼得,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找的‘真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你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你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呢?”学生的问题直指中心,直奔重难点。
5.从表达方法入手
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教学《赶海》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注意一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质疑: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同一句歌词: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不是重复吗?作者为什么重复使用同一句歌词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生(感情朗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现在我们自己就是一朵朵荷花,除了蜻蜓、小鱼之外,还会碰到谁?它们会告诉我什么?
(出示句式:________,告诉我 ________。)
生:小虾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池塘那边又开了一朵白荷花。
生:蝴蝶飞过来,告诉我传播花粉的乐趣。
生:蚂蚁爬过来,告诉我它闻到的清香。
师(纠正):蚂蚁从岸边爬过……
生:小蝌蚪从脚下游过,告诉我家里发生的趣事。
师:还有其他吗?
听着老师匆匆往下执行教案,我不禁陷入深思。
一、教师对标点的解读有误
我们查阅省略号的用法,发现省略号运用在这几方面:1.表示说话的断续;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说话的中断;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5.表示引文的省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省略号都是内容的省略。而上面的设计很清晰地让我们感觉教者把省略号理解为内容的省略。那么此处的省略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叶圣陶先生看到荷花产生了奇妙的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种想象是奇特的、诗意的,也是文中最精彩的地方――我穿着雪白的衣服沐浴在阳光下;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我静静地站立,聆听蜻蜓与小鱼的亲密低语……它们对我说什么呢?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此处的省略号应理解为“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语意未尽,为读者营造了如诗的意境。“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让我们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让人联想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北朝民歌《江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相同的句式,让我们产生“画中有诗”“动静结合”的美妙境地。
如果像文章开头的教者所引导的,蝴蝶、蜜蜂、蚂蚱、小虾、蚂蚁……那么多小动物一同前来,不仅静谧的诗意被破坏,而且环境变得嘈杂混乱,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否则,教者设计的随文仿说、仿写不仅不符合文意,而且会破坏课文原有的意境。
二、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足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语文课标标准》)。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荷花在仲夏(农历六月)盛开,而小蝌蚪在农历三月即孵化,到荷花盛开之时早已变成青蛙。换句话说,小蝌蚪根本就看不到荷花。蝴蝶在三四月尽情飞舞,且“飞入菜花无处寻”;即使是夏季羽化的蝴蝶,也没有蜻蜓与荷花那样亲近。因为蜻蜓的稚虫也是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至于蚂蚁、蚂蚱之类的更是牵强附会,无法与荷花有如此亲密的接触。可见,这儿的省略号里不该出现小蝌蚪……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句式的模仿,而缺乏对内容科学性(正确性)的关注,就容易让学生走进机械模仿的误区。
三、教师对学情关注不够
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如此匆忙地进入到课文的仿说仿写阶段,实际并未进入情境,并未体会到作者美妙的想象,无法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有了变成荷花的联想呢?这是由于对荷花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细致的观察,使得看花的人在一瞬间心神仿佛飞离了身体,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出现了一种化为荷花的奇妙体验。这里需要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品味,对画面的欣赏、想象,一步步去体验作者如痴如醉的联想。
师:现在我们就是作者,倚靠着栏杆欣赏着大自然这位画家的杰作!(出示录像画面)欣赏着欣赏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老师配乐朗读) 我们欣赏着画面与文字有什么感受?
生:“我”变成了荷花。
师: 我们都变成了荷花,穿上――(生接读:雪白的衣裳),站在――(生接读:阳光里)。变成荷花的我站在阳光里干什么?
生:我伸伸懒腰,晒晒太阳,真舒服!
生:我刚洗完澡,又来享受日光浴。阳光暖暖地抚摸着我,我想快乐地歌唱。
师:你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你这朵荷花是出水芙蓉,美丽动人。你们这些荷花还喜欢干什么?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跟着作者好好享受。
生:我喜欢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我们用优美的舞姿来吸引游客。
师:荷花随风飘动就是在翩翩起舞,用舞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那样的舞姿一定令人陶醉!让我们想象着情景,读好句子。
生:我喜欢 “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当你这朵荷花静静地站在那儿,小蜻蜓飞过来了,小鱼游过来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伙伴们相伴,我很快乐!
生:他们跟我说说话,我就不寂寞了。
生:我和朋友们分享他们的快乐,回味他们的美梦,感到自己幸福极了!
师:带着这种幸福感美美地读句子。(生感情朗读)
生:蜻蜓飞过来,停在荷叶上,我想起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小鱼在荷花脚下游过,你能想起的诗句是――
生:“……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想想这两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韵味?(生练读)
师:你为什么把“好梦”延长来读?
生:我在回味好梦呢!
师:所以请大家注意,作者在句子后面用上了省略号,让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想一想:作者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联想呢?
生:作者看荷花入迷了。
生:他太喜欢荷花了,完全陶醉了。他心里只有荷花,才会想到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
师: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来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没有刻意让学生仿说仿写,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联想走进原汁原味的文字,走进作者的浮想联翩。
关键词:反思;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7-02
提升学习效益,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升华。新课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从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从反思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升华。因此,探析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具有实际价值。
一、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学生自身的反思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身就是反思主体,因此就需要对自身进行相应反思,通过反思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
1.反思解题过程。初中数学解题,学生都是关注最终结果忽视解题过程。事实上经过反思能够构建学生深层次数学模型,教学中反思习题,让学生通过反思进而总结、探索、发现以及发展空间,通过反思培养初中生养成反思良好习惯,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能力。学生反思整个过程:
(1)对试题的题意理解是不是正确?
(2)在思考该题及解答该题过程中,有哪些更为捷径方法?前面出现弯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3)本试题涉及了哪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这道数学题能够联系到哪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5)对本试题的推理、计算过程以及结论是不是正确?
(6)比较已经解答试题方法,是否还能够寻找出其他的解决方法?
2.反思解题结果。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例1?摇一圆柱的高为12厘米,其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该圆柱的底面A处爬着一直蚂蚁,想爬到A点相对应的上底面B点处食物,就顺着圆柱的侧面朝上爬,请问蚂蚁爬行最短路径是多少?笔者为了让学生多思考,就设计出好个问题:(1)蚂蚁要如何朝上爬才能够吃到食物?(2)A点到上底面的B点沿着圆柱侧面总共有多少路线可以走?在这些路线中那条最近?在课堂解答出这道试题之后,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所得出的答案上,引导学生对整个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反思所采纳到的解题策略以及用到的初中数学思想,通过反思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最后笔者还对原题进行改编,就是将圆柱的棱边长度该改3cm立方体,这样就实现了一题多变。
(二)反思教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使用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结束就要对解题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所用到的方法过去是否使用过?而本次运用相比过去运用,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
例2?摇证明:从大于23的自然数中任意抽出一个数a,将该数表达成若干个7与5之和。
解:当a=5k,因为a要大于23,所以k≥5时,a就能够采用k个5之和来表示。
当a=5k+l之时,a=5(k-4)+21=5(k-4)+3x7,那么a就是k-4个5与3个7的和。
当a=5k+2之时,a=5(k-1)+7=5(k-1)+1x7,那么a就是k-1个5与1个7的和.
当a=5k+3之时,a=5(k-5)+28=5(k-5)+4x7,那么a就是k-5个5与4个7的和.
当a=5k+4之时,a=5(k-2)+14=5(k-2)+2x7,那么a就是k-2个5与2个7的和。笔者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示,即分类思想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体会与感悟。事实上现在所用新教材中有许多反思性的学习素材,比如构建数学周记、探讨课题以及对每节课后的总结。
(三)数学教师反思教学
数学教学中并不只有学生需要反思,教师同样也需要进行反思。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数学教学的成败与得失,分析、回顾以及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自身素养,进而实现教学艺术。总体来分析,教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备课阶段。从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备课主要有两种现象:其一就是照搬教案,完全使用他人思想,这种备课几乎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其二是一些教师过于依赖自身教学经验,不反思自身经验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两种根源都源于教师太懒。
2.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要反思所传授内容能不能被展示,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数学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对话是否充分。事实上,数学教学课堂活跃并不能够说明设计就合理,从现实分析发现有一些数学教师设计的教学非常活跃,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当问及课堂教学景象之用意,以及每个活动应该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时,一些数据教师竟然说不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设计教学之时就要围绕着教学目的。
3.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反思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学生表现,反思教学成败,反思教学结果怎样?因为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了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该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去执行,学生并没有多少体会与感悟。因此教师就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会学生通过总结探寻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刻性与敏捷性。
二、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必须要将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相结合,进一步通过风趣、目的明确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够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真正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晓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法[J].前沿教育,2011,(10).
科学课教学必须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学定教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依靠,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认同“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能够左右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导教育行为。因此,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使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提升科学素养。
一、做好学情分析,使科学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在备课过程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教材分析、课件准备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要使备课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服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分析,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学情分析看似简单,想要做得到位却很难,如果不做的话,备课又会显得盲目。因此,为了提高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备课过程加强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不爱护花草树木,学校的桃树被调皮的学生折断枝条;在研究蚂蚁时,学生要研究蚂蚁的触角,了解蚂蚁的触角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但在学生的观察中,小蚂蚁的触角被剪断;在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形、习性后,蚯蚓被丢在太阳下的水泥地上……
为了改变孩子们不爱护周围自然环境、伤害小动物等冷漠、缺乏爱心的不良行为,在教学中,我就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教学。
如教学《鸡》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扮演小鸡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人们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以及被捕杀的非洲象和蜷缩在笼子里的穿山甲、锦鸡,餐桌上的熊掌……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
见此情景,我对学生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
接着,让学生讨论地球大家园能不能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不再伤害小动物了,不再破坏花草树木了。
从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到热爱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精心组织教育活动,在科学探究中融人人文精神的教育,使科学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既要重视教学预设,也要重视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预设非常充分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卡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教学机械地陷入“预设”的窠臼里。教师能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科学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时,我着重引导他们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逐渐会提问题了,作为教师的我却头疼了,因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自己还不会呢?
记得有一次给四年级孩子上《蚯蚓》一课,我让学生带了蚯蚓,让他们利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器官。学生汇报时,刘江洲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在用放大镜观察蚯蚓时,怎么没看见它的眼睛、鼻子呢?老师,它是不是没有眼睛和鼻子啊?”我立即告诉他,蚯蚓没有眼睛和鼻子。(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了,所以没难住我。)正在我得意的时候,他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蚯蚓没有眼睛和鼻子,那它怎么呼吸?怎么看东西啊?”听到这个问题,我“傻了”,以前的教学中根本没有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没做准备啊?怎么办呢?总不能说不会吧,这样多没面子啊。但也不能瞎说啊,想了一下,我对他们说:“这个问题老师也没考虑过,今天回去老师给你们查查,明天告诉你们。”听到我的回答后,他坐下了,没说什么,我也没好意思去看他们的表情。
放学回到家,我赶紧打开电脑找寻答案。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学校,把答案告诉他们:“蚯蚓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它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没有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学生们听了我说的这些,很高兴。
从那以后,我吸取了教训,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则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只要学生想了解的有关科学的问题,我都尽量帮他们解决,而且发动学生一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动手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反映其思维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教师对于让学生用“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存在片面性,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课后学生的头脑依然一片空白,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我有次上《不同的声音》一课,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学具和教具,也设计了很多教学游戏——吹、拉、弹、唱俱全,满以为学生对这课的学习一定有很好的感性认识,就会归纳、总结,找到规律,理性认识会更加深刻。课堂上,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学具玩游戏,显得很热闹,可是这些活动都在一个层面上,当我问学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却回答不出来,显然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样的教学过分强调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
在科学探究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动脑,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担负着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要为学服务,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要动能动 ,要静能静,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学生没有一个睡觉、开小差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课后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原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人甚至是专家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总得让学生感觉味道好,爱听,所以就得放点作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笑话幽默多了,课堂冲淡了,喧宾夺主,课堂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适宜于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售价—成本价。
(2)列函数式:引导同学从平时坐出租车中了解,引导学生得到:车费=起价+超过的价钱。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函数的教学;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
如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等。
4.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校课堂 利用方法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发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过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老师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中有三个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制作课件,第二障碍是搜集需要的资料,第三个障碍是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组织。
面对以上三个障碍,很多老师问:我们究竟需要利用哪些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呢?
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显得零零散散,没有针对中小学教师系统阐述这个问题,为此,我针对中学老师应该利用哪些信息技术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中小学老师有所帮助。
一、公共类现代信息技术
所谓公共类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任何学科都能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掌握的,还必须熟练应用。公共类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哪些呢?
1.文字处理。最常见的是Word2003和WPS。在实际调查中,很多老师对以上两个软件的应用知之甚少,甚至最起码的文档排版也很困难,比如添加页眉页脚、表格的操作,公式编辑等。建议大家在熟悉以上两个软件的基础上,推荐应用ScienceWord和中文科教之星。
除此以外,就是流程图或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进行知识梳理,活动过程安排等,常见的有:EDraw Max(亿图专业流程图、网络图制作工具)、思维导图制作工具Inspiration。
2.图形图像处理。在制作教案和课件过程中,很多图片要根据实际需要处理,最常用的处理软件是photoshop,很多老师认为用photoshop图片处理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掌握最基本的几个技术就行了,比如:图片裁剪、色彩调整、滤镜应用、文字修改和添加、图像大小改变、格式转换等。
在图形图像处理中,还有几个简单易学的小软件,如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美图秀秀独有的图片特效、美容、拼图、场景、边框、饰品等功能学习起来很容易。基本上能满足老师们制作教案和课件的需求。
3.音视频处理类。在课件制作中,视频和音频的处理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我推荐几个常用的小软件,以解决以上问题。网上在线播放的视频和音频的下载可以使用VideoCacheView,只要在网上播放完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这个软件就会帮你把需要的视频或音频下载下来。
关于视频或音频格式的转换,我认为最好的是“格式工厂”,格式工厂(Format Factory)是一款多功能的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适用于Windows。可以实现大多数视频、音频和图像不同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转换具有设置文件输出配置,增添数字水印等功能。
关于音视频的截取和合并,现在的音视频播放器都具有这个功能。比如超级解霸、QQ影音等。
4.课件制作类。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满足只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如果能制作出动画类的课件更好。但是一听要用flash等类似的工具制作,大家都退避三舍,有没有更容易掌握方便制作动画课件的软件呢?在这里我介绍三个实用软件:“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SWiSH Max、“朗超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
5.网络应用类
第一,掌握各类网络浏览器。熟悉网络收藏夹、浏览器的下载等功能,常用的浏览器有IE、360浏览器、火狐、谷歌等。
第二,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常用的有百度、谷歌、有道等,每一个搜索引擎都有应用技巧和方法,比如关键字的应用和匹配等。
第三,用好学科网站论坛。学科网站和论坛提供了大量免费资料,是我们学习交流的好地方。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拥有一个或多个专业学科网站和论坛,并经常到上面交流。
第四,掌握各种网络下载技巧。最重要的是掌握各类下载工具的应用。常的下载工具有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工具,要多学习下载类型等知识,知道各个工具下载何种类型的网上资料。
二、学科专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所谓学科专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针对某一学科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专业性。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掌握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信息技术,它能使你在学科教学中如虎添翼。以下是根据学科分类进行归类的现代信息技术。
1.文科类。文科类老师专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相对不多,但也有一些经典工工具需要常备。比如语文老师应有《唐诗宋词鉴赏大辞典》、金钥匙注音软件(万用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文之星》等电子资料和软件;英语老师就备有《金山词霸》、《英语语法大全》和《英语词语通用用法》(电子版)、网上在线学习等;地理老师应备《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等电子版资料。
2.理科类。理科类老师专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相对较多,因为理科类实验多,涉及工具种类很多。在此简单阐述。
比如理化生教师应掌握《数学公式编辑器》、《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几何画板》、《化学金排》等。这些工具其实并不难掌握,就怕有心人。
三、教学媒体工具及软件
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班班通,意味着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或一体机,熟悉掌握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常用的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系统有鸿合、希沃和畅言等。熟练掌握这些媒体工具和系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备技术。
四、结语
以上我对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作梳理和总结,没有对每个工具的应用进行详细说明,其实这些工具的应用在网上很多,只要每一个老师都用心找,就会有很多发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46-49.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8-22.
本文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一、敏锐地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捕捉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提问:“当青蛙跳出井口时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天空无边无际,好大啊!”有的学生回答:“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这时,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还是井里好。”引来其他同学一阵哄笑。我忙追问:“为什么青蛙觉得井里好?”“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发现周围的河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自己的很多同伴正在被人类捕杀,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我借此机会让学生讨论这名同学的看法对不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的寓意,更懂得了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气和乐趣。
二、把生成性资源延伸到课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逐渐增多,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由课内延伸课外,让学生自己解决。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教学完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后,一名学生问:“老师,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再生功能呢?”有的学生说蚯蚓,有的学生说蚂蚁的腿。我并没有即时作出回答,而是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的资料,第二天来讨论。第二天,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正确区别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灵光一现”的,具有短暂、突发、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有的学生发言是毫无价值的,甚至会使其他学生的思维偏离正常轨道。对待这类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区别,并要坚决放弃。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力度,让课堂再现精彩。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生命》时,对其中师生如下的精彩对话印象颇深。(研读第二段,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惜)
师:三件寻常小事为什么对作者的触动这样大,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下面我们再仔细研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并体会。(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
生1:看到飞蛾拼命挣扎,作者的感受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体会到什么?生读句子。
生1:我体会到飞蛾的求生欲望非常强,感动了杏林子。句子中写“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我感受到飞蛾的生命力非常强。
生2:我从“挣扎”这个词体会到,飞蛾并没有因为被杏林子捉住而放弃 ,而是以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感动了杏林子。杏林子感受到飞蛾强烈的生命力,就把它放了。
师:请问:飞蛾为什么挣扎?
生1:因为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2:它被杏林子抓住了,它必须挣扎才能生存下去。
师:“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是什么?
生1:是顽强的力量。它不想让杏林子抓住
生2:是不想放弃生命,所以要挣扎。
生3:他挣扎是极力鼓动双翅。
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二段。
师:在一些人眼里,飞蛾是很渺小的,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飞蛾的外表还比较丑陋。那么,它又何必苦苦挣扎呢?
生1: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动物,它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飞蛾要挣扎。不管它多么渺小,不管多么丑陋,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飞蛾当时会怎么想?
生:我想它会想,自己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珍惜这份生命,不能浪费,不能放弃。
师: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飞蛾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杏林子不禁联想到自己,她可能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只小小的飞蛾都这么珍惜自己,自己只要有一点希望,就要活下去。(生鼓掌!)
师:一只飞蛾都如此珍惜生命,更何况我们是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关键词:教学细节;初中数学;理想课堂;点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新观念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课堂是师生演绎生命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就教师来说,生命中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为教学而付出的。在课堂中,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教师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
所以,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张扬师生个性,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诗意,应该成为教师人生的追求。
理想的课堂对于老师或是学生来说,都应是一种享受。构建理想课堂需要关注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视之如敝履,弃之如沙石,多次熟视而不见,常常忽略不计。其实忽视细节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动态化处理教材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操作方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然而“不同”之处有时仅仅表现在一些“小细节”上,就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就给课堂教学凸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好的“小细节”凝聚着老师的课堂智慧,是一个老师课堂教学功力的体现。这些细节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能起到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的作用,也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在课堂上尽展课堂之精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挖掘课堂小细节作为教学资源,艺术性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而这些,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经常把这些教学细节及时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从而上升到课堂亮点,会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因此,作为一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为构建理想课堂而“点睛”。要具备捕捉课堂稍纵即逝的机会,运用熟练的引导方法和教学策略来驾驭活跃的课堂,教学才会那样充满饱满,那样激情铁宕,那样隽永秀丽。
一、教学细节的理解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它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一场错误,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
1、教学细节组成教学实践。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而实践是具体的实践,是由若干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实践。教学细节是外现的教学行为实践的最小单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所发出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2、教学细节整合师生行为。一堂课中,教学行为实践很多,但是有效的教学细节很有限,只有处于教学关节点的教学行为实践,才具有推动、激活和延续教学过程的作用,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它应该是师生行为的组合,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外现化、具体化和操作化。
3、教学细节凸显人文特征。(1)“情景性”:教学细节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当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有益的教学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审时度势,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行为。(2)“指示性”:教学细节具有确定性和指向性,教师进行教学时利用关节点,或暗或明地向学生指出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教学环节巧妙地进行承接和过渡。(3)“价值性”:教学细节必须为教学服务,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落实而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捕捉细节信息,挖掘和构建细节的意义,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细节有效生成课堂教学价值。
二、关注教学细节
1、课堂因“适时鼓励”而生趣
水本无华,因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因相击而火花。课堂平常,因相激而生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应该宽容学生的个性,更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教育学生经常提出与老师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观点,不一样的评价,不一样的结论。教师不应当以自己既定的教学程序以及思维模式、思想结论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而应当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创造的智慧火花往往蕴藏在各种古怪貌似幼稚的问题之中。一个好的“鼓励” 就是让“无华之水”生出“涟漪”的和风,就是让“无光之石”生出“火花”的外力,就是能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击打出来的教学智慧。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对于他喜欢的学科会积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而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会出现漠然甚至厌恶的情绪。若教师在课堂上抓住良好契机,让学生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可见教师的一句表扬,学生们的一个赞许举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灵感,学生就会努力的学习数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潜能。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老师传授知识不能是粗线条,要从细处着手,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对你的教学充满兴趣,整堂课才会气氛活跃,跌宕起伏,处处洋溢着新课程的气息。
2、课堂因“巧用质疑”而生彩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而出新”。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利用一些学生的“质疑”,大胆发问,创造质疑情境,这样,课堂因疑而师生相动,因疑而生生相动,学生就会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
【案例一】: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请学生用28cm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能否围出面积等于30cm2的正方形呢?若将这根28cm长的细铁丝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做成两个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能否等于30cm2呢?
师:如果这根28cm长的细铁丝全部用来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49cm2。
师:如果现在面积等于30cm2,请大家列方程解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引出方程问题)
学生马上列出方程,解出正方形的边长是■cm。
师:如果围成两个正方形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cm,面积是30cm2,你能解出这个x的值吗?
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是:■cm。
师:能否围出这两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28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3.5cm,小于■cm。
就在师生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答时,此时课堂上如沸腾的开水,我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能解决这样的难题。那么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教室一片寂静后,我班的数学课代表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他的发现让大家都很惊讶,我也奇怪(因为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于是就请他把他的方法讲解一下,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两个正方形有一条公共边,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有4cm(大于■cm),就能围出来了。
我灵机一动说:“你这个想法真是‘捷径’——让两个正方形合用一条边,妙计啊!”同时让大家把他的方法计算一遍,最后鼓励大家寻找另外的围法……师生沉浸在发现的愉悦之中,纷纷动笔开始列方程、解方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上述案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这个教学片段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老师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了“热处理”,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互动中迎刃而解,便在师生互动中精彩不断。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深入质疑,把“疑点”变成亮点,课堂就会骤然精彩起来!可谓一个细节盘活一堂课啊!3、课堂因“善待错误”而生慧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说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善待学生思维的“错误”,容纳学生思维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求异,诱发学生求异意识,这样才能探求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才能把平常的课堂装扮成美丽的殿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出现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引起学生一种放弃的思想。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沉着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一同尽情享受数学题目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出示了学生的四道错题后,让学生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①已知:在ABC和DEF中,AB=DE,AC=DF,AM、DN分别是ABC、DEF的高,且AM= DN.那么ABC与DEF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很多学生答全等的,且进行了证明)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等于多少? (大多数学生答30°)
③在ABC中∠B=25°,AD是BC边上的高,并且AD2=BD·DC,则∠BCA的度数为多少?(大部分学生答了65°)
④在ABC中,高AD和BE所在的直线的交点是H,且BH= AC,求∠BAC的度数?(几乎全部学生都是45°)
这些答案看起来一点错误都没有,实质上它们是片面的,教师便让学生画图,自己去发现:①符合条件的ABC与DEF可能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②、③三角形的高线有可能在外部。④要注意所在的直线,点H可能在ABC内部,也可能在ABC的外部。前面的解答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学生考虑不全面、思维不周全、不具备分类思想所致。学生通过反思、讨论,最终对三角形的高线有了完整性的理解。三条高线所在直线的交点锐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是直角的顶点。通过对此题的进一步反思,学生又发现了三角形的外心也有三种可能的位置。
这四道题错误的原因都是没有考虑到三角形的高线可能会在三角形的外部。这些难度并不是很大的题目频频出错,是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也缺乏分类的思想。
谁都可能在数学学习中出错,包括教师。古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笔者以为,知错就改、逢错必纠固然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是,更重要的是,如若师生能将错误的经历作为一份潜在的宝贵的资源、广袤的宝藏加以挖掘和探究,那么,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精神。学生们从中探究出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出学习的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同时,由于老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课堂上的灵活挖掘是一种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精巧处理就是点睛了。若这堂课教师漠视这一细节,将会抹杀一个人的思维力、创造力。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容纳学生的思维的错误不仅是教学智慧,更是一个老师的必备的道德素质。具备这种教学“习惯”,课堂上定能左右逢源,让学生的收获达到最大值。
4、课堂因“赏识信赖”而生情
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进步,都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老师的信赖和重视。也有些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困难时,没有勇气去克服,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坚持不懈,最后选择听天由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知难而退。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缺乏意志力。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时添加”一些“动作”,向学生“传情”,让这种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在这种相通中提高学习兴趣,能起到共鸣,效果好。
【案例三】:笔者在讲评试卷时有如下教学过程:
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是2,已知点O处是蚂蚁的家,在点(1,0) (2,1),(2,2),(0,2)处各有一只蚂蚁,它们正以相同的速度沿着正方形的边向前爬行,每只蚂蚁的爬行过程中,如果碰到另外一只蚂蚁,则各自掉头往回爬;如果爬到蚂蚁的家就停止爬行,那么当这四只蚂蚁全部爬回到家时,最多需要爬行的总路程是( )
A16 B18 C20D 22
为求出四只蚂蚁最多需要爬行的总路程,必须求出每只蚂蚁爬行到O点的距离,关键抓住每只蚂蚁爬行的方向、在何处相遇并掉头。标出①②③④号蚂蚁采用分类讨论计算。如 (0,2)处④号蚂蚁与(2,2)处③号蚂蚁在BC的中点处相遇,④号掉头至O爬行的路程是4,……,最终获取答案D。讲完这道题足足用了10分钟,当大部分学生眉头舒展,我也如释重负时,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不一会儿,我发现了一只犹豫不决的手,同时我也触到了那透着渴望但又满含羞涩的目光。原来是平时被同学们嘴中称之为“笨鸟”的小男孩,我也一楞,但转而一想,给他一个机会,“××同学,请说说你的想法。”教室里一下子哄堂大笑起来,“他,他能会才怪呢……”那位男生的脸“腾”的一下变得通红,想说又不敢说。
“怎么了,请尊重人家,洗耳恭听吧?”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男孩,“我就不信,咱还不能证明给大家看,来,大胆的说。”
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有更简单的方法,四只蚂蚁看成四胞胎,相遇时你变成我,我变成你,每只蚂蚁不掉头直接往最远的方向爬行至O处便可。”
尽管他的语言还不是那么规范,但说完他却自信的长“吁”了一口气。我没说什么,朝着全班学生挤了挤眼睛,露出欣慰的笑容,并翘起了大拇指向全班同学示意,全班学生随即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班沉浸在解题成功后的喜悦之中,享受着数学课的乐趣!
以后的课堂上,那位被同学们嘴中称之为“笨鸟”的小男孩,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别提有多高了。
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从这里让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平时不太自信的学生,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少一些歧视;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多一些表扬,少一些责骂。多一些传情的小动作,手势,眼光,笑容等等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学生克服懒惰,激发他们的斗志很有作用,这样的教学细节是转变后进生的灵丹妙药,为师者应该熟练地驾驭开发学生的潜能。
5、课堂因“尊重宽容”而生辉
课堂中的民主精神包含着对学生的宽容精神,因此民主教育也应该充满宽容的教育:既能包容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和才能,宽容他们的幼稚无知,也能谅解他们的日常中出现的诸多小错误。充满宽容的教育,最根本的是对个性的宽容和理解。宽容学生在个体的思想和感情上的与众不同,不一定意味着教师事实上都赞成这种“与众不同”,但教师应该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种宽容其实是和谐教学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师生相和,则课堂无往而不胜。笔者认为,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才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案例四】:笔者班上有位男同学,在学习上有他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听课时思想很集中,可是有了想法就立即随口讲出来,不讲究场合,不注重人物角色,不注意情感。时间长了,同学对他有意见。我和他谈话,首先肯定对他上课思想集中,积极发言是好的,然后指出他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并约定:“讲话先举手,我一定先让你发言。”在学习“二次函数”一章复习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题:
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有这样的特点:
信息1:对称轴是x=4;
信息2: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
信息3: 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且以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
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6分钟后,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于是我在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两位同学板演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这两位同学的答案依次为:y=■x■-■x+1,y=-■x■+■x-1。
全班学生都在认真的检查这两位学生的演算,突然他又大叫起来:“难道我的错了吗?”
当时我有点恼火,至少我可以批评他“大声喧哗,破坏课堂纪律!”。
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先去看看他的答案:y=■x■-■x+3,y=-■x■+■x-3。发现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但也对,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为什么他要大叫呢?
我想,他很不容易把问题解决,结果与黑板上的答案不同,不就失望吗?所以他不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是“情不自禁”,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激动的心理状态。
如果我批评他“破坏课堂纪律”,也许会造成他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可能会为以后的学习上埋下思想隐患。
本案例中,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态度亲和,方式民主,课堂氛围比较融洽,这一位学生是“情不自禁”,是发现自己的答案与黑板上的答案出入太大时脱口而出的。这时他已经很不好意思,需要的不是教师的“训斥”,而是关怀。错在何处?为什么错?教师上课对学生能否插嘴,能否自由地发表意见?笔者认为不仅可以,还应鼓励,若随意批评他的成果就显得对学生缺少一种细节上的尊重和宽容,也让不少学生感到茫然。切莫以为这样的教学细节“无伤大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靠这一个个教学细节“衔接”而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可见,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付之东流。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捕捉、致力于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
关注教学细节正是构建初中数学理想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细节”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美,才能艺术化地进行课堂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感,成就一次次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明高.课堂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圆[J].教学与管理,2004(10)
[2]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黄宁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