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

时间:2022-09-25 08:20:08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主办学报的高校编辑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50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1.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

1.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时实用、简便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5分别表示无、轻、中、重、严重5个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92份问卷中,男性53名,女性39名;未婚8例,已婚84例;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38名,研究生学历52名;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6名,高级职称55名;20~29岁11名,30~39岁26名,40~49岁32名,≥50岁23名;从业时间在1~5年28人,6~10年31人,11~20年21人,≥20年12人。

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上高于男性编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女性编辑在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组编辑在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6不同年龄段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30~39岁组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研究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文章有所报道[4-7],但均局限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证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心里健康状况,发现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段对SCL-90部分因子产生影响。

3.1性别

本研究显示女性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评分上,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差,可能因为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顾及到工作,对于好强不服输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其自然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很多女性编辑常因工作、学习、家庭不能兼顾而身心疲惫,引发焦虑等心理症状,而且性别特征决定着女性遇事相对敏感,心理较脆弱,流行病学调查[8]显示,女性的焦虑和情绪障碍显著高于男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压抑,容易导致女性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要给予女性编辑更多的社会支持,关心和照顾她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婚姻

本研究显示已婚和未婚组在SCL-90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可能因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多的家庭负担,而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兼得,无形当中增加了已婚者的生活负荷,长期以来其身体疲劳、不适等躯体化现象较未婚者有所增加。本结果还显示,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灵健康成长的港湾,许多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精神上的排解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已婚者较未婚者来说相对有较多的排解渠道,往往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9]。

3.3学历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编辑人员无论在SCL-90症状总分还是在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历在编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不占主要地位。学历高并不一定就心理很健康,同样学历低些,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来迎接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与学历并不挂钩,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都与学历关系不大。奚卫珍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源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学历间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职称

本研究显示,虽然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在恐怖因子评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可能因为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编辑在工作中,业务能力相对来说比高级职称者低些,于是在工作中易反复比较,长期的工作习惯使其易产生强迫症状。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业务上已经成为骨干,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能除了编辑任务外,还要担任行政职务、授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这个群体所受的压力若是长期得不到缓解,往往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鉴于编辑群体中级职称是工作单位中的骨干群体,作为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组织支持,关心他们的生活。

3.5年龄

第2篇

说到职称晋升想必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都不会陌生了吧,而且也是现在大部分人都特别重视的,所以职称论文写作发表也都是有很大作用的,那么职称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选择期刊。我们要选择正规刊号的正规期刊,刊物没有正规刊号那就是非法期刊。怎样知道刊物是不是正规期刊?大家可以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一下,输入期刊名称,一般情况下查询不到的不是正规期刊。知网也可以查询,不过不是任何一本期刊都可以上知网,所以建议去新闻出版总署,一般的期刊出版,都要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如果遇上假刊(即增刊、套刊)您的文章是不被承认的。增刊是什么?增刊是在杂志出版的同时,杂志社或者杂志编辑人员私自印刷的多本同封面,但是内容不同的期刊。不过这种期刊并非全部无效,这种想象也难以避免。而套刊又是什么呢?就是一些不法分子私自印刷排版的期刊,这样的期刊一般刊号是假冒的或者是没有刊号的,比较容易区分。

2、期刊的级别。选择期刊级别很重要,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级别的期刊,一般初级、中级评选职称对期刊的要求都在省级以上;而副级和正高级职称评选,不但对刊物有所要求,而且要求刊物是正规的核心期刊级别以上,更加严厉的是,核心期刊也有所要求哦,要求是四年一评选的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者是两年一评选的CSsci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3、期刊发行时间于时间。相信大家都知道,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是有时效性的,过晚提交材料或则是过早提交,您的论文就是无效的,排不上用场的。哪年哪月评职评选,一般都要求论文时间相近。一般的期刊从作者投稿到刊物出刊,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假如说,现在是3月份,作者需要8月份提交晋升报告,那么您现在就应该提交稿件了,就是说现在您就应该准备好论文,去投稿,没论文怎么办?我们在线编辑老师可以帮助你共同完成这篇稿件。

4、署名。这点也是需要作者注意的地方,一般署名前三位的才有效哦。

如果您还有疑问的话,欢迎随时咨询在线编辑老师,他们会为您做详细的解答,以免耽误影响您的评选,在此,预祝您,评选成功。

第3篇

编辑中心制是西方新闻界普遍采用的编采运作模式,它的意思是:“编辑在编辑部处于指挥、决策的地位,通常不参与采访,而是坐镇编辑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随时对外界发生的各种变动做出分析与判断,结合报纸的要求,向记者布置采写任务,并最后帮助记者完成稿件的写作和修改。”①近几年,国内已有报纸采用这种模式,专家学者对此予以了肯定,评价说“记者中心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采用的是大采访部小编辑部的模式。编辑中心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强调编辑的主导地位,强调编辑部对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的策划和指挥”。②

编辑中心制是与记者中心制相对立的两种编采运作模式。下面试从二者的对比说明,讨论一下编辑中心制才是适应当前社会现实的编采运作模式。

1.新闻报道过程中倚重的对象不同

记者中心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参照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在媒体内部设立数量众多的记者部,记者部下建条线记者群,负责报道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产情况。在这种制度下,记者的作用远大于编辑。一方面,记者决定了新闻来源。记者人数众多,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都是“第一线”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线的新闻;而编辑只是负责编辑版面,按照条线重要程度安排新闻稿件的“二线人员”,没有获取新闻来源的权力。记者如果不提供稿件,编辑就“无米下锅”。另一方面,记者决定着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风格、层次。编辑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新闻稿件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而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所以,新闻报道基本上是记者思想、水平的体现。

编辑中心制则与记者中心制相反,它是以编辑为主的机制,由编辑来领导记者的机制。在这种制度下,编辑根据受众需求规划组织版面,按照版面所需安排记者采集新闻来源。编辑的地位不再是陪衬的“绿叶”,而是为记者所簇拥的“红花”。编辑可以直接分派记者采访任务,要求记者提供新闻稿件,并参与到记者工作成效的最后评定。编辑成为了“找米下锅”的主导者,决定着新闻产品呈现的风貌。此时,新闻报道就是编辑思想、水平的体现。

2.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效果不同

记者中心制下,所有报道主题基本是各记者部主任与辖下记者商量敲定的。记者提供的主要是自己所联络行业的新闻或生产信息,对条线以外领域的新闻不大关注。例如,教科文卫部的选题会,就是跑高校、中小学、医院、文化、科技条线的记者分别报出各自条线最近的动态,然后部主任分别确定可供报道的选题。各记者管好自己负责条线的新闻就好,对别条线的选题不仅不参与讨论,甚至还默默遵循着一个“行业潜规则”――不踩别人的线。从而最终获得的新闻产品体现出来的版面特点就是:行业性、工作性较强,报道语言僵硬、呆板;版面风格不统一,内容较为零碎、散乱;读者兴趣体现不够,相关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弱。

更严重的问题是,记者队伍多而杂,大半为刚步入媒体行业的新生力量,受历练不够的约束,对新闻报道的把握较难以到位,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记者与编辑脱钩,采编主体的记者单独作业,报道思想互不统一。种种弊病导致版面的整体素质下滑,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

编辑中心制将打破目前普遍的记者各部门间、部门内各条线间以及记者与编辑间平行、封闭的局面,建立起树形运作模式,总编辑把握方向,编辑组织策划新闻报道,记者落实编辑安排的采访任务。由编辑站在全局角度统筹版面,可以增强编辑、记者间的互动交流,保证版面的整体协调性,而且不同于条线记者受各条线提供信息所累,编辑可以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生产信息或宣传信息。再则,编辑多为拥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出身,依靠编辑来把关版面,可以保证版面质量,最终实现清晰版面思想和版面语言。

3.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记者中心制赋予了记者无上的权力,形成了兴盛一时的“无冕之王”称号。当新闻报道的权力局限到记者个人身上,尤其是队伍庞大、良莠不齐的记者群体上时,行业腐败将难以控制,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红包”、“软广告”、“假新闻”等等腐败现象随着经济大潮淹没媒体行业,至今不得偃息。

编辑中心制建立精良的编辑队伍,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考虑版面安排和报道主题。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两层面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这种结构下,不仅利于业绩考量,也便于透明操作。失去报道权力的记者将不得不把“无冕之王”的桂冠还给新闻事业,人数最多的记者队伍受到约束,再加强监督人数较少的中间管理阶层的编辑队伍,腐败将不会如今日这般泛滥。

在具体构想中,现行的部主任一职撤销,设置“总编辑――编辑――记者”的采编人员结构。

总编辑把握全局方向,召开编辑群会议,决定一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影响或会影响媒体风格的头条、独家新闻的报道。

编辑是编采机制中的主导力量,“上承”总编辑,“下启”记者。由于编辑层面担当大梁,所以具体职称上肯定不能笼统地一类归之。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设置“编辑”、“助理编辑”、“初级编辑”等,③也可沿用我国已有的“高级编辑”、“中级编辑”、“初级编辑”等称号。但编辑的功能认知上要导正,“高级编辑”的职务应相当于国外的“编辑”职务,依此类推。高级编辑的权力是很大的,刊登或播出什么,基本都是高级编辑说了算。总编辑、高级编辑统属金字塔最高点的编辑部,部里编辑经常交流,确保编辑思想一致,以形成和维持媒体自身整体的观点与价值。

处于基石地位的记者群,则要转变观念,改变记者与版面间的对应从属关系,集中精力发挥自身报道能力。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联系将会更直接、更迅速。现有的部主任一职其实是记者中心制下对记者地位拔高的表现。制度改革之后,明晰的编辑和记者职称体系将把部主任的职权划分开来,改善现在媒体分工模糊、责任不清、记者一手抓的状况。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编辑角色的重构

在前两部分的论述中,笔者已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的大概模式。要真正建立成熟完善的编辑中心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和认清目前国内的编辑与编辑中心制所需要的“编辑”是不同的,以现在的编辑队伍是无法实现真正的“编辑中心制”的。

1.工作内容不同

目前我国的编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标题、画版面、文字加工等,这种层次的编辑人员相当于国外的Copyeditor,仅仅是编辑中的“技术员”。而编辑中心制下的编辑是负责新闻策划、组织稿件、编排版面等工作的,他们才相当于国外的Editor。

2.在媒体单位构成中的职能角色不同

目前我国媒体行业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在职能角色定位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与编辑平行设立,编辑只是技术人员,很难干涉记者工作,记者也不屑于听取编辑意见。另一种是编辑基本上作为媒介的行政领导出现。虽然这种编辑掌握发稿权,处于中心位置,但他的定位也不是编辑中心制设定下的编辑角色定位。一方面,权力给他带来的影响跟记者中心制差不多,只不过换成很多企业在搞宣传和公关活动时绕过记者,去找编辑。另一方面,这些编辑很难令人信服地指导记者的采访活动,在业内,此类编辑被认为是非专业的。

编辑中心制下,编辑定位在中间管理层,处于总编辑之下、记者之上。记者对编辑负责,听命于编辑。编辑拥有安排记者采访任务,派遣记者出外报道,评定记者工作成效的权力。

由于当前媒体安排给编辑的工作仅是些技术活,编辑不需发挥太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往往认为排版技术熟练、善美工、精文字的人就可以胜任编辑工作,甚至认为作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等语言文字功力深厚的人天然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

编辑中心制的建立,将意味着编辑地位的空前加强,意味着编辑对新闻报道质量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意味着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编辑要具备“出色的新闻意识”、“拔尖的策划能力”与“和谐的组织才能”。

“出色的新闻意识”是最基本的,编辑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具有建立在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新闻理解能力。他承担着实质上的“把关”工作,是“守门人”。编辑的新闻意识应该是最优秀的。报道主题的确定,报道重要程度的判断都是由编辑完成。

“策划能力”是指组织、筹划重大新闻报道活动的能力。重大新闻报道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媒体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许多世界知名媒体往往是因重大新闻报道出色一炮而红。如《纽约时报》之于“水门事件”,CNN之于“沙漠战争”等。

“和谐的组织才能”在编辑中心制中成为编辑的要件。因为编辑处于中间管理阶层,他要完成完美的新闻报道必须要组织领导好下面的记者阶层?熏协调安排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尤其是重大新闻报道、大型活动直播,更是考验编辑组织能力的时刻。

分清了二者的不同后,我们也就认识到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于编辑角色的重构。新闻编辑是什么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称、职务概念,而是一个新闻信息的加工者、把关者、综合处理者、编采活动的组织者、统筹决策者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包括了编辑、责编、主编、终审总编等专业人员。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编采层级体系的统称,它必然要体现传媒的集体意志,对传媒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个人来考虑时,他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方式体现着传媒的集体意志。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一个集合概念来研判时,他就是传媒运作的谋划者、操作者。④只有以这种类型编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编辑中心制才是能改变我国现状、完善成熟的编辑中心制。

1.它是改变新闻报道疲软之势的“强心剂”

“编辑中心制”强调和突出的是媒体的编辑思想,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高效的运作管理之中,编辑、记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编辑依据整体报道思想,组织、指挥记者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并及时做出有社会影响力的贴近社会、贴近百姓的报道;记者把发现的新闻线索与编辑联系,依据编辑部的意见进行采访,稿件自然与媒体的整体思想相一致。它将有效改善当前新闻报道中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等弊病,让媒体面貌焕然一新、统一清晰,一扫萎靡之气。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些媒体已在事实上开始了编辑中心制的实践。如北京、广州的某些媒体编辑,已成为策划稿件或策划版面的编辑,从而形成了90年代末至今京广媒体在全国的强势之态。

2.它是整顿媒体行业不正之风的“紧箍咒”

建立编辑中心制,形成总编辑、编辑、记者三个层面的树形管理模式,把权力集中到少而精的中间阶层,记者不再拥有强大权力又不受监督掌控,将有效治理目前庞大而鱼龙混杂的记者队伍腐败失序的状况,亦将便于加强对权力的管理和监督,是防止整个媒体行业大面积权力滥用情况出现的“杀手锏”。

3.它是拓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闻事业“开山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新闻事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领域,建立新的以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新闻事业。编辑中心制正是改变原有制度、解决目前众多难解之题的新尝试、新方向、新希望。

记者中心制已愈来愈不适应于现实需要,小修小补的改革也并没有带来整体现状大的改变。与其痛苦于现状的持续低迷,不如承受阵痛,破除记者中心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中心制,从新闻报道至媒体行业换上更健康更适合的新颜。

注:

②蔡铭泽:《新闻传播学》,253页。

③郑保勤:《国外新闻采编人员职称、职务情况》,《新闻知识》,1996(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激发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

(一)对编辑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体现,是对各行业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并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好,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鉴于此,必须加强学报编辑的爱岗敬业教育,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为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高竞争实力,高校学报要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坚持竞聘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并在此基础上奖励先进、惩罚后进。编辑才会对来之不易的岗位更加珍惜,才能产生危机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和岗位晋升挂钩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各地编辑职称申报条件也都明确规定要提交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即便如此,但因学报编辑作为编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职称走的是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他们的职称评定不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限制,再加上与社会上许多其他单位相比,学校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岗位聘用时,很少会真正将被聘用者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这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定岗定编,并明确将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依据。

(四)给予编辑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

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想拥有一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且又颇具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不仅要努力增加编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

(一)统筹制度

明确规定学报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拥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学报编辑必须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确定并公布继续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具备承担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为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考核、统筹规划,并将最终确定的机构公之于众。

(二)保障制度

高校学报与独立的期刊社或新闻出版单位不同,人员少、任务重、内部分工不明确。目前,烦琐的重复劳动在编辑岗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应当强化宏观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措施,把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使编辑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实行弹性坐班制,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其读者群体较小,发行量少,基本是靠学校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学校拨款的多少决定了学报生存的状况。但有的学报因学校领导不重视,或学校运作资金有困难,导致拨款不足。办刊经费有限,难以开展继续教育。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广开渠路,增加投入,确保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登记制度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系统掌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制度,详实登记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成绩、学时等;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也应对编辑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并将其与职位晋升和岗位聘用联系起来。

(四)考核制度

国家和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和考核,使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寻求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和办学条件,使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在安排编辑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对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看其通过继续教育知识增长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为它们改进工作、提高办学实效性提供依据。

(五)激励制度

目前,大锅饭的思想还在编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从表面上看,编辑部内部一团和气,但长期如此,必然打击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编辑部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挖掘编辑的潜能,激发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良性运转。当然,编辑部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必须公平公正、合理有序,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做到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使编辑的付出和所得成正比,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所以激励也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及时、适度的奖惩。

三、拓宽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系统进修

近年来,有不少硕士甚至博士加入到高校学报的编辑行列,他们学历虽高,但真正学编辑学出身的科班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如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等。为了弥补编辑学识与素质的不足,提高学报出版质量,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可以安排编辑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进修,如安排理工科毕业的编辑脱产或不脱产进修1年左右的中文、新闻专业,推荐有一定编龄的编辑带职攻读编辑出版方面的研究生学位等。

(二)短期轮训

由于学报编辑大多工作忙、任务重,想长时间抽出时间参加系统进修确实勉为其难。相比之下,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耗时少、信息量大的短期轮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如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业务研讨会和编辑进修班,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等。

(三)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在短时间内充实自我、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的好机会。学术研讨会上安排的专题报告大多是有关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总结等方面的内容,报告人基本上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传递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精辟。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结识专家,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为编辑工作提出权威性见解,又可以广泛接触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际工作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沃土。学报编辑部的同事之间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老编辑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向青年编辑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年编辑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老编辑掌握一些现代化的编辑技术与手段,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编辑出版的新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这种方式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方便,又很少受时间、空间和经费等条件的影响,是编辑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最普遍且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途径很多,如经常性地阅读、浏览相关期刊和报纸,上网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接受远程教育,参加网上培训,等等。自主学习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是提高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鼓励编辑搞科研、出成果。

四、丰富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要有效保证稿件的编校质量和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这就要求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客观公正、甘愿清贫。

(二)提高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思想,是文化出版事业的引航灯,也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报的政治质量,使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编辑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并以它们为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继续教育责无旁贷地必须提供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承担起提高编辑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业务学习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实现高水平的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应为学报编辑提供编辑业务知识、编辑学外延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培训,促使他们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学研究

作为编辑,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地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的必备条件。继续教育要通过系统培训、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学报编辑传递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向他们传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五)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编辑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编辑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生命力。而继续教育不仅应是对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更应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创新;不仅应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更应突出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报编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第5篇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第6篇

做编辑很多年了,对于编辑这个工作,我们似乎已经有些疲惫,起码已经没有那种笔下生花后的狂喜和激动。还记得,为了哪个漂亮而严谨的标题,让五只香烟冉冉地升空了,多少个明灭的火光,才蹦出这么几个字啊!看着灰飞烟灭后的烟屁股,我们嘴角会有一丝丝的上翘……再点燃一支香烟,或者抿上一口已经温热了的香茗,对着文字,用眼睛细细地捋摸下去。

这是不少好编辑的工作画像。上述形象,当然不被社会所恭维。但在35岁以上,胡子拉碴的咬文嚼字者,似乎更多一些吧,哈哈!――这是一种慵懒式的敬业!踮着屁股疯狂工作般地慵懒。

编辑部主任,主编,总编辑,社长,这是我们这个行当的“官职”名称。行政级别已经是县处团或者市厅师级别了吧,可是他们面对文稿,有几个不是露出贪婪的目光,与无意间暴露出这种咬文嚼字的可爱面目呢。

――既然是官名,自然就是在官场中,但媒体似乎又是特别的“企业”吧,不少总编辑、副总编辑,都喜欢别人“赵总”“钱总”“孙总”“李总”的称呼。于是,连总策划、总编助理、文字总监、艺术总监、摄影总监……与“总”字沾点边的职务,不管自己是否喜欢,都被“周总”“吴总”“郑总”“王总”地称呼着。这些老总或者生活邋遢而慵懒,或者着装怪异而个性,甚至也有留着马尾巴的发型或者老山羊式胡子,一点不像写字间里西装革履,风流倜傥的“总”们。但仍然是个官场,自然有升迁的春风得意,罢黜的热讽冷讥……阿谀奉承、拍马溜须、明枪暗箭、撇嘴白眼、落井下石……人间事态,也许在半年里都会挨个儿品尝一番。

其实,这是近十年中的事儿,我崇拜的上司们,或者我一直敬仰的“总”们,经历了一次次飞黄腾达,也经历过不少落寞寂寥。辗转腾挪,虽然大都没有发大财,但仍然驰骋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中,继续着“赵总”“钱总”“孙总”“李总”的生活。――也别怪大家拿村长不当干部,“总”们自己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当官位来坐啊!

这仅仅是一个平台!给他们这个平台,他们会尽力在上面展演,赢得鲜花和掌声。并不是所有的掌声后就有丰富的物质回报或者升迁的春风。有人来拆台了,也许,他们会向鲜花和掌声谢幕;也许,他们还没有充分施展开来;也许,他们正在兴头却一个跟头摔下去了……

曾经的苦心经营,开创局面,不论是为单位雪中送炭,还是为领导锦上添花……拆台者不会想起,他们心中只有卑鄙,或者给卑鄙披上一件遮挡不住别人眼睛的外衣。拍拍衣服上的泥土,前面还有我们的平台!

卑鄙者让人愤怒,却不至于让人生气,工作中总有不少让人感动的事情。我有不少熟悉的作者,但是我们天各一方,素未谋面,他们每年都会向我投稿数篇,不论我在那个杂志社供职,只要我有某个期刊平台。也许是我喜欢他们的文字,或者是他们欣赏我对于他们稿件的咀嚼?今天下午,我打开邮箱,竟然收到四年前一位作者朋友的投稿――中国社科院的张丽康研究员――他亲热地称呼着我四年前的“官职”名,其实,那个平台早被人拆了。

虽然四年中未曾联系,但他言语中满是对于我的信任,一个作者对于编辑的信任,我的心里有一片柔软划过,并且颤栗着划了几分钟呢。

不多说了,我得仔细瞧瞧他的那篇文稿,裁剪最合适、最多彩的嫁衣,让他在《健康导报》这个新平台尽情舞蹈!

第7篇

论文摘 要 对目前出版社书稿“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及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笔者曾于1996年撰文,就三审制在出版社的实行情况及如何改进三审制作过分析[1]。时隔10年,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 三审制实行的现状调查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1950年以来,又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多次反复强调:“必须加强出版社的‘三审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997年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进一步指出:“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并对初、复、终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制度层面来说,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编辑工作制度规定和编辑工作实际操作“两张皮”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编辑“三审制”疏于管理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图书质量,编辑“三审制”成了图书质量管理的软肋。笔者最近对数家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情况作了个随机抽样调查,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以大致了解现阶段编辑审稿的现状:初审对书稿仔细浏览一遍的编辑占50%左右,而且其中多数是审稿与加工一起完成的,对书稿只是大致翻翻或干脆不看书稿的编辑各占25%左右;复审只有少数人浏览过稿子,大多数都是签个名了事;至于终审,可想而知,仅从一般出版社的发稿量来看,即使有“三头六臂”,终审者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情况表明,出版社三审制实行的情况和编辑审稿工作与数年前相比,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按理说,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也有其产生的科学基础,是应当坚持的,何以会出现上述这些情形呢?对此,不少同行和专家也曾撰文作过详细、全面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出书数量与编辑人手不成比例,编辑难以重负;出书节奏加快,质量意识淡化;管理制度松散,审稿意识淡薄;审稿资质认定不严,难以把好质量关;甚至有的出版社在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违反规定,擅自将本该由出版社编辑完成的书稿“三审”工作,“发包”给非出版单位的人员去做,并让没有发稿资质的人员担任责任编辑,使编辑“三审制”处于放任状态,并导致图书质量问题,等等。

二、 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三审制”实行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如何才能将“三审制”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三审制”的规定及实行现状,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1.加强编辑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目前的图书质量滑坡,无论从出版实践还是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进行的图书质量检查情况来看,主要是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滑坡,更进一步来说,主要是编校质量滑坡。而在编校质量问题中,表现最突出的、出错频率最高的则是一些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等。而从目前的编辑人员文化水平来看,本科毕业的占多数,博士、硕士也不乏其人;从编辑人员的职称结构来看,多数编辑人员具有中级以上的职称,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样的文化素质和职称结构,连一些常识性问题和基本的字、词、句都不懂或不知道而频频出错,除个别编辑专业知识欠缺或文字修养较差外,恐怕主要还是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只有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质量观念增强了,审(编)质量才会有可靠保证,这也是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转贴于

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

“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管理制度,也是每个出版社必须认真坚持的制度,目前的关键在于一要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自我完善,二要对照制度严格执行。在强调责任编辑对图书质量负全责的情况下,初、复、终审要按分工、有侧重地各负其责,并突出其“学术属性”、“权力属性”和“责任属性”,并把提高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作为加强编辑“三审制”、提高图书质量的突破口,举办图书优秀初审报告评选,从中评出一批图书优秀初审报告,并对这些优秀初审报告的责任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发挥其示范效应,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选题优化工作,适度控制出书规模

强调出版社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和适度控制出书规模肯定是必要的,但如果出版管理部门一味要求出版社大幅削减出书品种,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现实,也不一定可行。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但没有适度的规模,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可观的效益。但出书数量不切实际地盲目增加,必然会带来编辑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编辑质量滑坡。因此,在目前编辑人员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出版社要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只有数量相对合理了,来稿质量提高了,工作负荷才会适度,编辑人员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质量。

4.成立社内审读机构或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外编(审)队伍

在目前编辑人手缺乏的情况下,规模大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全面负责书稿的审稿工作,或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工,由文字编辑组成编辑、审稿队伍;规模小的出版社可以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人员建立社外编辑、审稿队伍;等等。这样做,一则可以节省人员编制和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专业书稿的编(审)质量。

5.分清责任,奖优罚劣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对在编辑工作中责任感强,编辑质量高的,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出现质量事故的,要根据事故轻重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相应地予以罚款、处分,甚至缓聘或解聘。

当然,从实际出发改进、完善现行的三审制,其出路或许还有不少。总之,正视审(编)现状,重视审(编)过程,把“三审制”落到实处,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每个编辑人员都从我做起,从一部书稿做起,从一字一句做起,那么图书质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第8篇

一语中的

刘效仁

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其《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之创新》一文是选择性摘抄《为县级台的电视新闻开张“菜单”》一文,《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连标题都未作改动,直接全文摘抄自1986年第4期《视听界》《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作者樊玉媛)。这些由中青报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发现的抄袭论文,不仅堂而皇之地分别刊登于《现代视听》2009年的两期增刊上,而且张静还凭借这些论文评上了副高职称,并成了“2010年度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用举报者的话说,“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对此,张静本人也承认写作时需援引一些权威的观点或论据时,“也会去借鉴一些权威的论文”。在教授、院士抄袭成风的语境下,笔者对张静已经“无语”,甚至不无同情感。一个主要业务拉广告的媒体人士,要评高职,要进步,必须有若干篇,否则就免谈。这种职称评审制度本身就是逼着一些人造假抄袭。

可悲的是,当下的出版环境为论文抄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一些刊物靠出增刊牟取不法利益,已成行业潜规则。与正刊不同的是,所谓增刊就是卖版面,为评职称急需者提供可交易的园地。如《现代视听》从2009年以后开始出版增刊。其常规刊一般只刊载20余篇论文,每篇在5000字左右。而增刊以1页的居多,数量可达100多篇,如2009年的第S2期增刊竟然267篇论文。由于“一手交钱,一手交版面”,编者为利益所驱,无暇顾及论文的质量,甚至连基本的审核程序都省略了。哪管它抄自何方袭自何处,一律“来文照登”,以至于所谓的增刊,成了抄袭者的巢穴,抄袭文字的集大成者。

事实上,一些职称评定也早已变成了权钱的交易。只要交上价格不菲的评审费,只要对评审官用钱“砸倒”,所谓论文之类的硬标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媒体前些日子曾曝,豫东某县中学的教师为评高级教师,前期投入1080元,后期投入14610元。为评高级教师,等于先透支了一年的工资。其中就包括材料到市、省里的“打点费”。至于论文的质量高低和真假,谁会去较真,去审核把关

更值得思索的是,新闻中的张静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不仅是同期获评“主任播音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唯一一位被“破格”的“大专生”(其余均为“大学”)。据介绍,“破格”者尚需“测试或答辩后,提交评审委员会单独评审”。像张静提供的那些论文,抄袭的手段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在网上简单一搜就会原形毕露,何以一路绿灯地通过了杂志社编辑部、人事部门和负责评审工作的专家委员会?又何以通过了答辩和单独评审?除了证明评审把关是“走过场”外,还表明其幕后可能存在黑色交易,致使评审官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做起了睁眼瞎。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张静涉嫌抄袭事件需要职能部门严格审查,对其骗取的副高职称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应据实予以剥夺,直到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而对担当各层级审核的官员,更应一并调查,依法追究其失职、渎职的责任,包括负责首次把关的刊物“责任编辑”,一个都不能少。

第9篇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已派员赴湖南指导湖南检察机关查办该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一旦发现有人涉嫌构成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要严肃查办。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前,评委明码标价、开房收钱的事件令人咋舌,然而并不是只有教师行业才有这种腐败潜规则。除了教师外,医生也是职称考试非常热火的行业之一,也同样有着不可告人,而又众所周知的黑色利益链。

像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

“职称评定中的明码标价早已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显规则’。”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田凯(应被采访者要求为化名),同时还是北京一家医科大学的教授。这样的身份让他亲身经历了职称评定以及教学评定的不易。他向记者透露:“可以说,现在职称评定的不正之风,从硬件指标,申请科研课题要给课题评委送礼,要给学术期刊编辑、编委送礼,到了评审环节还要给评审评委送礼。”

“职称就像是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采访中,田凯的朋友贾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她对职称考试的看法。

目前已从北京一家中型医院退休的贾梅,也曾是职称考试大军中的一员,说起自己评定高级职称的历程,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中专毕业,后来上了一个夜大,工作了十多年后也到了评定高级职称的阶段了。医生职业的职称评定需要年资、外语考试、论文以及最后的评审。英语考试我是连蒙带抄,论文也属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写,只能四处托朋友和领导‘借论文’,然后再通过熟人找到期刊编辑‘送钱’来完成论文的硬性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单位因职称而上涨的工资额度不尽相同,一般月工资增加200元到700元不等。贾梅就告诉记者,按照一般医院的规定,工资是跟着职称走的,职称每提高一级,工资加千元左右,“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医院大家对职称考试都十分在意。”

既然职称与这么多的“好处”相关联,但论文、外语等关卡又难住了不少人,如何“突破”这些关卡就很有讲究了。记者了解到,在职称考试的背后,一条黑色利益链已经形成,论文的甚至到考试的替考,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获利的可能性。

“一项职称考试可以说支撑着很多边缘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职称考试,后来又曾经受人请托帮助朋友“通过”职称考试的田凯,对于职称考试的利益链深有感触:“近年来,由于国家有关方面对于职称考试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环节增多了,其中不公正的规则也就逐渐增多了,职称评审的真正意图就渐渐地歪了。”

“近两三年,北京很多三甲医院在评职称的时候增加了硬性指标——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而这个科研项目给谁的大权,又掌握在本单位以及科研项目的立项资助方手中。为了‘争夺’项目,新一轮的‘厮杀’又开始了。”田凯不无感慨地说。

对于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教育研究所所长秦惠民教授认为,这反映出我们社会在道德底线上的失守,和在行使公权力的职务行为中对职务行为人的监管问题,不仅是个体道德问题,应属于职务性犯罪,应该依法追究,绝不姑息。评职称是一种公权力的行使,不能把公权力私权化,把本应合法、合理、正当行使的公权力变成私下交易,这违背了公权力应合法合理、正当和规范行使的基本要求。

国外也有“”

2011年,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为了职称评定发表文章而被非法期刊诈骗的北京医生。近日,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是高级职称,在教学领域也是教授级别了,终于“不用再折腾了”。

“近年来,因为医生行业的整体素养在上升,来了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导致这个职业的职称评定所要求的硬件上升了不少。现在论文不仅要求在中国的核心期刊刊登三篇左右,还要求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上述医生向记者透露说,“难度的上升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他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已经有专门的公司为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进行运作,“只要写成个初稿,然后交给这类公司,从文章修改润色到寄到国外,然后专门有国外的人员与国外期刊进行沟通,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

“不过,总体来说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是很难的,在其他很多行业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在了国内期刊论文的发表上。”田凯说,论文抄袭之后甚至不改只言片语只是把自己的名字替换上的事情现在并不少见,“论文‘弄’好之后,就是找期刊编辑了。”

“如果要想约定在什么时间或者是尽快,还要另外付‘加急费’,这和一般要支付的版面费是分开另付的。”贾梅根据自己的经验向记者表示。

田凯向记者提出,由于近年来职称评定,尤其是高级职称评定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行业中的论文抄袭、申请科研项目和评审中的腐败现象在基层越来越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人才分配不均,但职称评定要求一样的问题”。

“在当前的医疗运行和管理体制中,医生职称无疑直接关系到医生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依据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一名医生要想晋升为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在指定的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已经成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然而,依据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指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能够多出科研成果,显然不现实。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生评职称所需要的论文从哪里来?”田凯说,事实上,一般具有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医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大医院,而中小基层医院的医生,即使有能力有时间也几乎没有条件进行科研。在如此背景之下,买论文或抄袭论文,就成了基层医生获取更高级别职称的最方便、最快捷且最有效的途径了。

第10篇

简历是求职应聘的第一道门槛,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是简历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求职简历表格格式,以供大家参考。

求职简历表格格式一:姓

名:性

别:女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90年10月6日政治面貌:团员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59cm体

重:40kg户

籍:广东现所在地:广东毕业学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学

历:专科专业名称:包装技术与设计毕业年份:2012年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 职职位类别:广告/设计

计算机/网络职位名称:网页设计 ; 平面设计 ; 网络编辑工作地区:广东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一周内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一般 ; 普通话 标准计算机能力:精通 ;综合技能:·具有网站管理、平面设计和项目协调经验;

·擅长网页设计、广告设计、产品美化处理;

·擅长新闻、案例编辑、摄影;

·精通网站营销、推广、优化;

·扎实的网站运营理论基础与网站实操经验;

·精设计技术及运用,如PS、AI、Dreamweaver、CAD、coreldraw、proE、Flash等软件;

·具有丰富的平面设计经验及网页设计经验;

·具有丰富的ppt文档编写能力及微博、微信平台推广经验;

·具有书籍、宣传册、宣传广告排版设计经验及室外广告、名片、logo设计经验;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09年9月 - 2012年6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工作经历所在公司:****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11年10月 - 2012年6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广告/传媒/艺术/文化担任职位:平面设计工作描述:1、负责T牌宣传广告设计、社区广告设计;

2、负责**中学、**中学的书籍核对、排版;

3、负责节日海报设计;

4、负责为客户设计logo、宣传册、名片、招聘广告设计等;

5、负责**商城前期宣传单、优惠卡、围墙广告等设计改版;

6、负责日常业务下单;

离职原因:所在公司:****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12年8月 - 2014年8月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产/家居/装修/物业担任职位:平面设计、网络编辑工作描述:1、负责收集网站改版的资料、营销型网站框架内容确定;

2、负责公司3个网站管理、完善网站内容;

3、负责公司网站资讯、新闻编辑、seo优化;

4、负责公司网站内页设计、宝贝页设计、活动网页和广告设计;日常产品图片美化、企业文化广告的设计;

5、负责日常ppt制作,编写讲义,会议记录等;

6、负责站内死链、收录、关键词密度等监控记录并解决;

7、活动摄影及活动宣传单、X展架设计;

8、负责辅助客服、推广完善工作流程,记录并完善网络部门工作流程及工作操作手册等;

9、负责公司官方微博的内容发布;

10、负责公司及对应项目微信平台的软文发布及推广;

11、负责旗下电子商务公司的推广邮件设计;离职原因:其他信息自我评价:在校兼职:促销员

快速了解工作流程、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表达沟通能力,换位思考深入体验;具有3次以上的单独、团队促销经验,擅长与各类客户沟通交流、与队员协作;能及时向负责人员反馈情况并进行调整;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

实习:平面设计

熟练各种平面设计软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快速调整工作状态;工作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不畏惧新领域。

工作:平面设计/网络编辑

熟悉现代网络营销、推广知识;

2年网站管理、设计、编辑的经验,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站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手册;

10次以上的ppt编辑,3次以上的网络编辑讲授,提升我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各种企业走访交流、庆典等活动,提升摄影能力及开拓思维;从局部到整体解决网站营销美观问题及提升网站转化率等;

实干型的职员。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有较强的精力投入工作。富有工作激情.乐业敬业。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能力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在有限的实践内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愿意学习新知识,并且正真运用到工作上。发展方向: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网络编辑等 求职简历表格格式二:姓

名:性

别:女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90年3月2日政治面貌:党员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59cm体

重:45kg户

籍:广东现所在地:广东毕业学校:广东培正学院学

历:本科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年份:2014年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职职位类别:其它职位名称:人事专员 ; 人事行政专员 ; 估价师助理工作地区:湛江市 ;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CET4 ; 普通话 标准计算机能力:精通 ;综合技能:办公软件,Access数据库二级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10年9月 - 2014年6月广东培正学院本科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2013年2月 - 2013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证工作经历所在公司:****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14年1月 - 2014年9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房产/家居/装修/物业担任职位:物业助理工作描述:在中心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管理工作,负责管理处内部行政事务、文档的管理 ;负责会议纪要、日常文书、资料整理及其他一般行政事务;负责住户入住、装修手续的办理、住户房屋及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维修接待、下单安排、跟踪和回访工作。离职原因:所在公司:****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13年7月 - 2013年12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家政/服务/咨询/法律担任职位:经理助理工作描述:协助经理对所管辖的区域客户进行信息跟踪、分析及报告,并定期进行更新;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与客户保持亲密联系;协助经理调查研究,汇报项目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供经理决策;落实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内容。离职原因:项目完成,准备考试其他信息自我评价:本人求真务实,工作细心,不管现职于何种工作,都真诚对待,做事稳重;富有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沟通交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在工作和生活范围,都能与人相处友好;工作中的求知欲比较强,察言观色,勤动口咨询不会之处 求职简历表格格式三:姓

名:性

别:女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88年8月6日政治面貌:团员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64cm体

重:64kg户

籍:广东现所在地:广东毕业学校: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

历:专科专业名称:会计电算化毕业年份:2011年工作年限:一年以上职

称:初级职称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职职位类别:财务/审计/税务职位名称:涉外会计 ; 财务助理 ; 会计工作地区:广东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三天内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计算机能力:良好 ;综合技能: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08年9月 - 2011年6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2009年10月 - 2009年10月无会计上岗证2010年8月 - 2010年8月无助理会计师2009年2月 - 2009年2月无全国计算机等级四级工作经历所在公司:荣基集团时间范围:2011年2月 - 2012年1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担任职位:出纳和会计助理工作描述:开具发票 开具收据 整理单据输入台账、日报表、办证表等 及时跟踪房款款项、审核保管合同、登记及做好办证备案发票保管 配合销售经理和销售代表查询数据、制作数据表、把握掌控销售情况、审核售楼部文员的售楼相关数据 制作相关售楼以及周边相关数据表交于财务总监,清楚明确售房情况并及时反映销售情况于财务总监

配合财务主管制作相关数据表查询相关数据 协助财务主管对会计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财务主管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 及时与出纳对数,保证账实相符 月底制作各种汇总表,例如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表并登记入账,熟悉个人所得税报税软件,月初报税并注意时间不逾期申报,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熟悉购买发票手续、熟悉银行流程及按公司规定程序支付每一笔款项。离职原因:其他信息自我介绍:1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初级助理资格证书, 使用金蝶迷你版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WORD/EXCEL/OFFICE等软件。

3性格开朗,责任心强,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4能吃苦耐劳,虚心听从领导的指挥和安排的工作。

5自学能力强

第11篇

网编是网络媒体建设者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而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和建设的任务恰好是由网络编辑人员来完成的。网络编辑是网络媒体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技术因素固然重要,但决定网络媒体成败的关键因素,主要还是内容,因此,网络编辑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和传统媒体编辑一样,网络编辑时常也被人误解,或遭以偏见。比如,有人认为网络编辑就是“复制加粘贴”的工作,是简单的“搬运工”劳动,是不知疲倦的“小蚂蚁”等等。事实上,网络编辑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

网编遭遇职业发展尴尬

中国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网络编辑人才短缺,需求大增,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特别是对优秀的、精英的网络编辑人才需求更大。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600多万人。未来几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

作为网络媒体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网络编辑,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又遭遇了职业发展的一些尴尬,主要表现有:

一是职业化标准建设步伐缓慢。2005年以前,我们缺乏对网络编辑进行国家层面的职业化规范和培训,也缺乏对网络编辑工作实施统一的国家层面的标准化。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直到2005年3月24日。才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公示的第三批10个新职业名单中,将网络编辑员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时,颁布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并推出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证书》,作为从业资质。2006年11月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正式在全国开展统一考试。

二是职业门槛意识有待强化。虽然国家推出了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但是在网络媒体业界似乎还没有形成职业门槛的意识,而政府又因各种因素暂时还不可能作出这样的硬性规定。这种职业门槛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我国网络媒体以及整个新媒体发展的质量和品位。其结果是造成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网站要得到更多更好的编辑人才,另一方面又难以找到,甚至不知在哪里寻找。

三是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从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来看,2000年以前,各大网站的编辑主力军多是计算机学科背景的,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开始进入网络大潮,网络媒体的人力资源结构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但总体来看,网络编辑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广大网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四是网编职称晋级遇到尴尬。就传统媒体而言,包括出版行业,我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职称评估体系和机制,这种评估体系极大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反观新媒体,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参与人员之多,令人意想不到。可是。600多万的网编人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职称评估体系,这不但不利于网络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直接影响了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新媒体大发展的引领者

新媒体的大发展,从宏观上来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国家政策,二是技术,三是编辑。

就政策因素来看,早在2006年,国家就先后公布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三个重要的国家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这表明: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是有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的,这是发展新媒体非常有利的因素。

就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些技术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这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它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而非传播内容的改变。计算机是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是基本载体。如果说技术因素是“硬实力”的话,那么,编辑因素就属于“软实力”。新媒体大发展仅有技术的硬实力是不够的,要两手都硬才行。也就是说,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成就优秀的网站。这期间,网站编辑及主编起核心的作用。

引领新媒体发展关键

网络编辑引领新媒体大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命题。不过,在当下,最紧迫的、也是最为便利的办法就是强化国家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首先,强化政府推动的力度。自2006年11月开始全国网编职业资格考试以来,尽管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努力推动,但力度不够大,这从这些年考证的人数不是很多上可以看得出来,而且这些年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真正属于网络媒体的在职编辑人员的不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为此,建议将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认证纳入传统编辑职称考试认证系统,成为同一考核系列,实行统一的持证上岗制度以及职称岗位聘任制度。倘若能实施,这也将是出版管理体制中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重大完善步骤,既符合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出版文化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比重的政策举措,也是贯彻实施“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核心理念的基础性任务,这将极大地促进新媒体的大发展。

其次,强化职业门槛意识。网络编辑作为一个新职业毕竟时间不长,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以至于整个社会,对它还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但随着网络媒体发展速度之快,人们对新媒体要求之高,急需提高新媒体的质量和品位,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和脱颖而出的问题,非常紧迫。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考试,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门槛意识,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网编考证如同律师证考试、会计证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样,这是进入相应职业的一张门票、船票和通行证。这是新媒体大发展的一个制度性的根本保证。

第三,优化职业资格论证考试的模式。目前的培训考试模式,多为单一化的,属于“单兵种作战”,大多由社会培训机构,或由职业院校组织,既无规模,又未形成合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师生还没有意识到网络编辑职业资格的重要性,相反一些职业院校、民办院校比较注重。总之,在考证模式方面,我们要实施多条腿走路,形成培训考证的立体架构。

第12篇

关键词:内涵 目标 实施

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是一个很大专业群的总称,是职业院校面对人才市场需求,为适应毕业生不包分配这一特点而设置的。该专业包括电子、电器两大分支。电子产品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计和生产的各种产品;电器类产品是以电动、电热、电磁原理为基础设计和生产出的各种产品。每个分支按实际工作需要,又可分成若干个门类、工种。在笔者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衔接环节曾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近年来学院在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逐步引入项目教学法,既保证了技能训练的内容与实施,又使理论与技能训练同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内涵

项目式教学法是建构在任务驱动模式基础之上的教学法,是以理论项目与实训项目为引导,改变过去在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做,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最关键的实践能力,避免以往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而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就业率较低的弊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应用特性。以往的教学法照搬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的方法,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

二、目标

根据教育部职教司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学院将电子电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该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在课程的开设上针对学生的基础素质,采用积木式教学法,将电子电器专业课分为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前半段,主要针对电子电器专业各工种共有的专业知识要求与基本技能要求开设,第二段教学安排在二年级后半段至三年级前半段,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开设课程。同时,为了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还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选修课,如音频与视频维修、制冷与空调设备原理与维修技术等,第二段教学具有“对口就业”倾向,课程设置上可灵活掌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调整设置。

三、实施

职业院校的电子电器专业教学通常已采用“双轨制”,即将理论与技能训练分别授课,同步教学。如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技能与训练配套使用,验证性实验归到电子技术基础,而电子技能与训练这门技能培训课程,主要根据电子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理论课与技能课分工明确,更有利于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电子CAD中的项目“编辑、创建原理图元器件”为例说明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分析

“编辑、创建原理图元器件”项目包括认识原理图元器件及其元器件编辑器、修改元器件图形符号、制作元器件图形符号;知识要点是认识原理图元器件以及She Lib原理图元器件编辑器;学习目标是会对库中元器件的图形符号进行修改,会创建新的原理图元器件的图形符号,会调入自己创建的元器件库文件,并调出所需自制元器件。

2.任务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在原理图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库中元器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例如,Miscellaneous Device.ddb元器件库内晶体管的图形符号与国标不符,且元器件引脚标号与Advpeb. Lib元器件封装库中小晶体管封装的引脚标号不一致,造成在PCB编辑器中,装入从原理图生成的网络表文件时,晶体管引脚不能连接,所以必须修改晶体管的图形符号和引脚编号。

3.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