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04:0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上你教《揠苗助长》,让小孩讨论怎样帮苗长,这本是一个笨问题,也是一个非语文的问题。可是我们一代一代的老师就这么问:那么,怎样帮苗长高呢?
笨问题带来笨回答。一小孩说:放……粉,浇水施肥照顾它。另一小孩说:往苗的根底下放土,把苗垫高。
老师说:班里的花怎样才能让它生长呢?(对,浇水,晒太阳。)
问题是:那个人本是农民,怎么会不知道浇水施肥?可为什么他还要拔苗呢?如果你是农民,你就知道,玉米90天成熟,它绝对缩短不到80天。它得不动声色慢慢地长。那么3天就想看到长高一大截,自然是做梦的节奏了。答案是:第一个小孩和老师,都说了没用的废话,人家懂呢。第二个小孩的话倒是有用,同样是让苗死的笨办法。
《揠苗助长》本是教人道理,老师却又教出一个“揠苗助长”之人。别说教“形式”了,便是“内容”也没有教明白。
寓言是什么?寓言是教人变聪明的故事。聪明和笨,跟脑袋有关。再具体点,跟怎么想问题,即思维的方式有关。“揠苗助长”那个农民,笨就笨在忘却了自然规律而急于求成。学寓言,不是帮助寓言里的笨人想办法,而是看他的做法,想自己的心思,反思他的教训,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寓言背后的语文。教学时,你可以问学生:农民想要什么结果?结果为什么不是预期的那样?引导学生思考他错在哪里。甚至你可以让学生告诉他错在哪里。就是不能教知识,比如,苗要怎样才能长高? 而是要教智慧,人要怎么想事情才不会做傻事。知识和智慧,别之霄壤。就像教《坐井^天》,你要让小孩弄懂,青蛙为什么会出那样的笑话。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青蛙跳出井来,可以让小孩告诉它,还可以讨论。
《纪昌学射》与《扁鹊治病》有什么关系呢?都是寓言嘛!
寓言自己想告诉人们什么呢?一则寓言讲“不管学什么都要扎实基础”;一则寓言讲“讳疾忌医会使小病酿成不治之症”。但是我还从中读出了别的意思。关于良师和学生,良医和患者。
飞卫显然是良师,但纪昌无疑是最理想的学生,听取老师的谆谆教诲,专心致志练眼力,光练习盯目标就用了两年多,更别说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了。所以后面拉弓射箭就不在话下了,纪昌学成了!同样的故事还有《学弈》:弈秋当然是良师,但面对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也是无能为力的。就像扁鹊是个良医,良到神医,面对蔡桓公的疑心,虽十天一至,如此三次,不厌其烦,医者仁心爆棚,也只好任蔡桓公死去。好良医难治疑心鬼啊!
良师,匠心,还需要学生诚心,诚心向学,专心致志;良医,仁心,还需要患者虔心,稍有怀疑,良医也作江湖骗子状,分明有所图尔。如智子疑邻,尽管无中生有,也依样惟妙惟肖。
万事万物,都走不出一个“心”字。
理论探索
(5)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 任永泽
(8)论教育家的界定与评价 陈祥龙
(11)资本积累: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新视角 王彬 族 刘秀江
(15)哲学“反思”观照下的教师专业成长逻辑 陈学金 邓艳红
(18)伦理学视野下的课程研究 王小鹤
(21)服务德育的方法:内涵、构成与基本特征 何玉海
政策与调研
(2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性分析 任伟 王安全
(28)关于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调查与反思 朱洪翠 杨跃
课题研究
(31)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翟媛媛 张景焕
(35)广州市城中村青年心理压力状况分析 李江雪 李巍 魏晓丽
(39)初中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张又红
管理研究
(43)利益焦虑:教育评估消极情绪表达的诊治 林英典
(47)区域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中绩效计划与实施的思考 周慧
(50)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思路及其发展形态 鲍远根
教师发展
(53)教眇币现代化发展浅析 赵小成
(56)教师反思的域、限与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教师反思的反思 尹浪 范会勇
德育与心理
(59)小群体对德育接受过程的影响 张琼燕
(62)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提高班级管理效力 邓璧莹
学校视点
(65)主题型学校文化下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家水
(68)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浅探 张永红
课程与教学
(70)学校课程建设策略初探 戴双翔
(74)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刘其祥
(7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的个性化 徐虹
(79)中学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华
(83)英语高效课堂中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交互转换 何树声
(86)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浅探 陈淑贤
(89)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何敏梓
(91)从“字词句篇”入手,提高作业布置的实效性 刘伟栋
(93)活用探究 激活课堂——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 叶素珍
教育短论
&n
bsp; (95)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 朱晓蓉
(96)“读”“写”相辅,构建阅读教学和谐之美 陈剑青
无
(97)广州市南海中学 百年艰辛砥砺 世纪涵英哺才 无
(98)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教育模式 无
(f0002)理论先行 聚焦课堂 力促专业发展——越秀区举办首届教育学术节 无
(f0003)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全面化优质 特色化发展 无
重庆市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中进行了两年,对新改革教师大都是积极参与并兴奋接触这种新的思想与内容。各个地方、学校及个人都各施其才,研究课程改革后的各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在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师到底该做什么?一味地追求新的花样、形式?按规定的什么模式教学,还是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这都引起笔者的思考。经过实践及学习,我认为在新课改前提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己与时代接轨。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下的新课标要求,注意与旧课标的异同
认真研究学科课标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只有掌握了新的动向,在备课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时,其中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原来的课标中是一个重点与热点内容,每年高考必考,而在新教材中这部分就省去了。而有的教师总是走不出原来的思想,生怕学生没学到这个知识点,就进行补充,结果让学生在本来学习任务重的前提条件下不堪重负,适得其反。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双曲线只作了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就足够,不用过难的题去研究。还有文理科的要求也不一样,文科对抛物线也是了解,而理科对抛物线要求掌握。同一知识点每一个年级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导函数”这部分,这是重庆每年高考都在考的一个大题。现在新课标只要求高二时学习导函数时不要求含参的,而老师总会以自己的经验提前把含参的这部分又给学生补进去,让学生觉得数学越学越没意思,最后放弃。按新课标要求含参的导函数是高三才要求的,也就是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才能掌握的知识,如果我们提前教学就有“揠苗助长”之结果。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这样的例子可举很多,我认为教师应该放下包袱,不要总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现在的课程改革,不要总是担心学生不能获取全面知识,认真研究新课标,为自身的教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高考,只讲知识,不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新课标要求注重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达到更好的结果。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也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与探究。但经过观察发现,现在高中数学教学存在以下的弊病:讲授型,“硬灌”;强调题型训练,注重解题技巧,一味追求“巧解”,忽视解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最后出现就如整堂课教师努力想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但自己又放心不下,一个劲地讲,给自己难堪的现象。
例习题课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我认为它比概念教学更难把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读先做,学生做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困惑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提问学生做好准备,切记不要充当守纪律的“警察”角色。但还要做到学生做题时老师要保持相对的安静状态,不要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回答,这其中要求教师一定要好好备课,设置题量、题型,做到精讲精练。
三、不断反思,是提高自身全方面素质发展的有效方式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反思是以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行为动力,通过反思能不断地提高教师教学自我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等。
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更加的优秀,只有不断努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将会更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同,也会为祖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校)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围,与学生良好沟通
韩愈在《师说》里这样描述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必不可少。但是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了“太拿自己当回事儿”,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还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工作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展开,更别提取得良好的效果了。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彻底放下自己的“高架子”,努力转换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纪律,说脏话、迟到、打架的行为时有发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呢?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与反思。最后决定以小班会的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谈话中,我问他们:“你们印象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能让老师和父母都引以为傲的。”“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你们身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优势,这是那些好学生也比不上的,作为你们的朋友,老师真心希望你们以后也能让老师让父母都以你们为荣……”“朋友”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他们认识到我这个老师是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们商量、沟通,而不是颐指气使地批评他们这么做不对,那么做是错的……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也就很乐意与我进行沟通,分享他们内心的细腻情感和思维变化,就这样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碰撞,为促进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铺平了康庄大道。
二、结合家庭、学校的力量,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与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这是取得良好的与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生活中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必不可少。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加强和学生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指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实行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学校来说,则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高水准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切不能持有“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等想法;而应该不畏艰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风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宋世宝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人们对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德育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老师更加注重语、数、英等考试学科的教育,忽略品德教育。有的学校偶尔也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但大多只注重形式,因此,效果并不是太明显。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优点,该教学模式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对于德育这种抽象的认知更是如此。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本文所述的是学校德育,德育的培养只有从小事开始做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做有道德、有用的人。有一句是这样的:无德的有才能的人比有德的文盲更加可怕,这也是对当前教育忽视德育的反思,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德育仅仅通过耳提面命对认知较浅的小学生来说大多左耳进右耳出,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素材,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引用贴近生活的例子、素材,组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参与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体验真理。例如,老师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时,学生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可是当带领学生去孤儿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价值。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是教学最好的素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明白真理存在的意义,更能明白提升自我素质的价值所在。
一、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后被广泛提倡的,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作为主体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进行的,该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体没有释放自我与本真,可能小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浅薄,对老师说的一些话没有判断能力,并不能真正地把老师所教的运用到生活中,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新课改后,德育要求教师不能单单采用原来的教学理念,要提高自己生活化教学的能力,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与道德思想。首先老师要提高自我品格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老师的自我素质与品格形象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其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与认知,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展现的形式,只有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加敬佩,让学生对相应教师所讲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
实际上,老师都明白德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道德知识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比较难以理解,“生活化教学”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讲学,比如小游戏、实践活动、模仿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可以先讲解雷锋同志乐于助人的事迹后,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乐于助人的事迹,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时常帮助他人的好孩子。又如,在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学生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后,老师再来讲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会比教师直接讲解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还有在学习《柳树醒了》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春游,去感受柳树的飘逸与春天的美景。在学习《身边的垃圾》时,老师可以通过放映环境被污染的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形式可以采用,不必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在此情况下教师的教育责任越来越重,因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从小培养高贵的品质,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解答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模式
我国教育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都注重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这一模式下会忽略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严重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但是老师课堂上呈现的内容和原理存在单一化,加上课堂时间有限,进行综合测验范围较小,导致老师无法掌握学生整体情况。数学是新课标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能为日后在社会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对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着重大的帮助,而培养解答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解答能力,提出如下策略:
一、作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没有把握好作业的适合度,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差异化更加明显,不利于全面发展。在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像缺乏创新、设计形式单调、太注重理论知识等。因此,有必要对作业进行多元化设计,以创新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为前提,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板块,难易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灵活应用解题方法提高能力
解题策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在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给学生例题分析或者进行作业讲解的时候,特别要强调解题方法,最好能多应用几种解题方法,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每天进行纠错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进而形成解题思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要关注课后他们对于作业的订正,可以采取纠错本的形式要求学生把错题记录在纠错本上,先写明原先错误的方法,再写上正确的做法,以这样的形式督促学生每天记录,形成良好的纠错习惯,这样可以降低犯相同错误的概率,增加解题正确性。
四、解答能力的培养注重一步一个脚印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认知能力以及心理波动幅度变化大的一个阶段,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不能操之过急,会导致揠苗助长的现象。只有遵循合适的发展原则,才能形成能力,因此,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要悉心教导,针对个别困难的学生,学会挖掘他们自身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方法来训练解答能力。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学校和老师是推动这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进行问题解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之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忠霞.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原则[J].考试周刊,2011(0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与学 优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0-02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性与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单独的教师传授学业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它是教学老师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确保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结合的目的。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探索并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感觉到愉快,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如何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其一,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想继续听下去的想法,对于小学生的教学,问题和讲解要显浅易懂,贴近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其二,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要适当的引入实验,身临其境。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进而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其三,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要循序渐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更难的问题,激发潜能,开阔视野,保持对数学的新鲜感。
二、指导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奠定重要的学习基础。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具备数学观察能力,教师教会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这样的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重点和本质的剖析,并且逐步的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对于那些混淆不清的理论概念,结论问题等要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当然,科学的学习方法少不了思考的重要性。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对问题深层次的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还要注重对问题的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得到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弊端。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关系,好的师生关系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关系不良则会导致学习氛围的不和谐,成为约束学生提高成绩,降低教师教课效率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好的话,老师在工作中犯错时,会得到同学的谅解,如果老师没有建立与学生亲密合作的关系,则常常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抱怨的情况,老师抱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把教育上出现的坏的后果推脱成是学生的原因,这样也致使学生与教师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师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怎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将它概括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科学的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把握教学内容,运用辩证科学的观点,及时的运用各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整个教学流程。正确的处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遇到的问题,有效的让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保证课堂效率。为了促进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就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包括了学生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老师传授知识的程度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的关系,原来的逻辑体系与后形成的认识体系的关系。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受到本身年龄和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与教师对数学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根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规律,换位思考,以此来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盲目的学习,掌握好学生可接受知识的范围,不揠苗助长,适当的减轻学生的压力。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才能,使教与学达到一个平衡饱和的状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习惯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去解决数学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把新的知识与既定的认知机构相联系,发展为一个具有系统的概括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使教与学的结合达到最大程度地优化。
总而言之,在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优化合作,要擅长总结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有吸引力。更要注重经营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轻松地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尊敬老师,互相信任的品格,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做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统一,提高教师教授数学知识的效率,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敏.小学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结合初探[J].教学研究,2015,3(03):33.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作家。曾任中学教师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抗战爆发后,陆蠡留守沪上,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后遭日寇迫害,被秘密处死。陆蠡多才多艺,通晓音乐,懂得天文学,还精通四种外语,发表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通俗文章,翻译过屠格涅夫的《罗亭》、《烟》等小说,主要成就在散文创作。《囚绿记》为其代表作品之一。该文写于1940年,正是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刻。文章以1937年前后的中国为背景,用象征手法,寄寓了作者的情思。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为线索,徐徐写来,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破坏中国人民和平幸福的愤怒与谴责。透过纸背,我们可以看到以陆蠡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由迷惘到反抗的心路历程。
一、孤独抑郁的感情基调
国难当头的日子,大家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时日,对于那些敏感的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孤独抑郁已成为他们的感情基调。课文第二段交代作者在北平一家公寓里的居住环境:“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突出房间狭小,房中地面是“潮湿的”,墙壁和天花板是“纸糊的”,窗子是“木格子嵌玻璃的”,居住的自然环境简陋、恶劣。不仅如此,作者在第三段介绍这间小屋的窗子是朝东的。生活在北方的人都知道,窗朝东的房间夏季特别热,北方的夏季只有早晨比较凉快,但窗朝东的房间从早晨太阳一露面就开始炎热,“可畏的光线”令人感到炎热。可以看出,作者的居住环境气候条件也是闷热的。再加上“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因而,孤独、抑郁是这时作者的感情基调。作者对自己狭小居住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极度痛苦,反映出国难当头之时知识分子的迷惘情绪。
二、发现绿影时的快活喜悦
然而,在这狭小、孤独的小天地中,作者猛然发现了自己喜爱的绿色――小圆窗外的常春藤,此时的心境变成了快活和喜悦。因为作者认为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他已“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这一点小小的绿色成为他巨大的心灵寄托,因而他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在作者快活喜悦的心境中,他“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常春藤茁壮成长是他心中唯一愿望。对常春藤生长的精彩描写,饱含作者的快活喜悦之情,“揠苗助长的心情”又为下文常春藤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得寸进尺时的自私占有
窗外的常春藤毕竟离自己较远,所以“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让它“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作者对绿色的感情从快活、喜悦发展到了自私、占有。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拥有它,这是人之常情。但此时的作者心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考虑常春藤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思想上得寸进尺,从不考虑如何为常春藤提供舒适的生长条件,只想“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在弱小的常春藤面前,“我”是如此强大,“我”成了暂时的胜利者。
四、魔念膨胀后的固执伤害
屋内被幽囚的“绿友”每天早晨“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发现了植物的固执,却没理解、认识到这是植物的本性、天性,反而延续着自己的占有行为,对“绿友”的偏爱、占有,已变成了固执的伤害。绿友在房中“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较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尽管如此,强大的“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仍然不放它走。在“我”的无知之中,无视“绿友”的病态,漠视“绿友’的渴望阳光,对这小小的植物占有的魔念一步步膨胀、生长,对它的伤害也一步步加深。
五、环境变化后的自省释放
“绿囚”在我的魔念中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然而,外界环境的变化――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使得“我”不得不离开北平南下,于是“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同时,作者从囚绿事件中产生了自省认识,貌似强大的“我”并不能使弱小的绿囚屈服。因而向绿友“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个人认识的转变非常艰难,往往是外部环境的巨大改变才能促使认识做一彻底改变。“我”囚住“绿友”不放,然而,的爆发,使“我”不得不离开此地,离开“我”生活的狭小空间,也使“我”不得不释放“我”的“绿友”,自省“我”的错误,更使我认识到“绿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品质。讴歌这“绿友”的品质正是显示出作者在精神上对侵略者的坚决反抗精神!
六、回忆往昔时的敬重怀念
一年前的囚绿事件,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不仅使他认识到“绿友”的崇高品质,反思着自己的错误行为,也使作者对当时国内形势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而,回想起“绿友”,作者心头充满了敬重、怀念之情。
键词: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追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8 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师的第一成长期及特点
按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一个教师历经职初的懵懂、模仿和适应,具备了较为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后,强烈希望建立自己的教学能力,将进入对教学的主动探索阶段,教学水平呈高速发展态势,我们将此阶段称作教师的第一成长期。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费斯勒(Fessler)教授提出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认为,处在能力建立阶段的教师,努力增进和充实与教育相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设法获得新的信息材料、方法和策略,都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
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经历上岗适应期(或称作角色适应期)后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或称作主发展阶段),从发展速度看,30岁上下是最高点。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第一成长期教师教龄集中在3-10年,年龄一般在26-35岁之间。他们注教学情景,努力寻找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教学比较成熟,处于确认与渴望变革之中。善于接受与吸收新观念,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有较为强烈的继续进修与深造愿望。
2 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的专业追求
2.1成长目标
全面发展教学基本功,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形成教学技巧,初步具备教育研究能力,加快实现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蜕变,成为优秀青年教师。
2.2专业追求
2.2.1教学设计的完善
历经适应期教学实践,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渐丰富,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比较熟悉,但教学设计往往难以超越教材,因此,完美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师的强烈追求。以下3方面是此阶段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1)问题情境的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化学问题情境应具备3个要素:未知的化学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化学问题)。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设高质量问题情境的能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使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能力基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笔者在原电池(必修)教学中,设置下列问题情境:①展示干电池(1号、5号、7号等)、纽扣电池、铅蓄电池、摄像机电池、手机电池等实物,提出问题:它们的电流从何而来?②利用导线、灵敏电流计、钥匙(铜质、铝质)、西红柿,演示制作水果电池。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③按下列3步骤进行学生分组实验:Cu片、zn片分别插入稀H2SQ中;cu片、zn片平行插入稀H2S04中,并用导线连接;cu片、zn片平行插入稀H2SO中,并用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提出系列问题:cu片、zn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当cu片、zn片用导线连接后,现象有何变化?连接灵敏电流计后有什么现象?这个装置可以产生电流,可以把它称作什么?在Cu-Zn-H2SO4电池中,zn为什么会逐渐溶解,cu上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④教师演示用氢氧燃料电池原理装置播放生日贺卡、播放宇宙飞船上氢氧燃料电池提供电能的视频,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流从何而来?设计意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电池的展示、水果电池的制作,拉近化学和生活的距离,使化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问题隋境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通过氢氧燃料电池的用,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拓宽的视野。贯彻必修模块“生活(生产)化学生活(生产)”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基础化学素养。
在原电池(选修)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情境:①演示Cu-Zn-H2SO4电池产生电流实验,提出问题:C2上为什么会产生气泡?zn上为什么也产生气泡?②zn上产生气泡,对原电池产生电流有无影响,为什么?③怎样可以避免zn上产生气泡?④实验演示增加盐桥的Cu-Zn电池中,锌片上不再有气泡产生,为什么?设计意图是:从必修模块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引导学生注Cu上产生气泡,转移到zn上产生气泡,引发学生思考,逐步转入对盐桥的认识和讨论深化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以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落实选修模块“生活(生产)或必修模块问题一化学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方法。
同一教学内容的两种问题情境设计不同,源于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
(2)课堂教学的预设。一个成熟教师的备课不仅有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有对教学的预设,以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重难点知识突破时一种方法不行,应该换用哪种方法;学生讨论出现卡壳现象的可能原因及调整方案;化学实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补救措施,等等。只有这些内容的真正落实,才能保证备课的效益;也只有这些内容的真正落实,才能换来教师在课堂上从容自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化学实验功能的开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如果缺少了实验,化学教学将会失去色彩。整合不同版本教材实验,挖掘学校、家庭实验资源,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改进,新实验技术和手段(如手持技术)的应用探索等,都是极富魅力和挑战的课题。如果能够积极尝试,不仅可以开拓自己的教学空间,还可以铸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2.2教学技巧的提升
青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具备娴熟的教学技巧。化学课堂导入技巧、课堂提问与作答技巧、突破难点的技巧、有效课堂组织技巧,等等,涵盖着课堂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只有善于学习他人,才能形成教学技巧;青年教师也只有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外在技巧”的内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技巧。而这一切,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汗水,用心揣摩。
2.2.3教学经验的积累
(1)建立个人教学档案。搜集、整理别人的教学资料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电子设备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笔者手抄、复印了大量《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刊登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并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分类、编制目录、采用档案袋管理,极大的方便了教学,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些资料至今还保存在书橱里,依然是我教学的重要资源;进入21世纪,我曾利用Excel整理订阅期
刊上的教学资源,建立目录和内容简介,查找起来更加便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丰富,现在建立电子教学档案成为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我的化学教学资源库日渐完善、更加实用。平时上课,相同课题的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参考;遇到上公开课、研究课时,阅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借以激发备课灵感;研讨会交流发言或进行教学研究时,选用别人的资料可以支撑自己的观点,丰富谈话内容。且不说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在资料的整理与使用过程中,能够走进他人的世界,更好地理解智者的教育思想,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整理自己的教学资料是升华直接经验的过程。个人教学资料范围很广如课本、备课本、听课本、读书笔记,等等,处处留有你成长和教学的痕迹,是你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备课本,可以作为新一轮教学的直接参考,若将不同时期的备课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教学观念变化的轨迹,提炼教学思想。笔者曾对比自己在1990、1995、2000年三次执教“原电池”的教学设计,撰写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一一三次执教‘原电池’的实践与思考”,对自己10年教学理念的变化和以后的教学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此文发表在《化学教育》2005年第10期上。
(2)书写教学反思。反思的重要性容易被教师所认识,但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反思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是肤浅的,只有流露笔端、跃然纸上,才能深化认识、提升水平。青年教师应坚持每节课写课后反思,每周写教学周记,最好能做到每天写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是最适合教师、最容易写好而又最有效的教学反思形式,也最适合第一成长期教师书写。值得说明的是,此阶段教师处在教学技能的完善和教学技巧的提升时期,教学经验有一定的闭锁性,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才是最有效的。
2.2.4科研能力的开发
“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已经被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对于教育科研能力,开发越早对教师成长越有利。“小课题研究”以“贴近教师生活、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周期短、结题自由、成果灵活多元”等特点,成为教师喜闻乐见的教育科研新形式,它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成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诸如“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概念学生为什么不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为什么出错”、“有机化学知识的入门难点在哪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咋这么难”等教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小课题研究”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适合青年教师学做研究,一定尽早进行尝试。
3 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
3.1急于求成
处于第一成长期前期的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急于求成。这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有的教师因“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我用心讲过3遍学生仍昕不懂”而发火,有的教师因“已经是第5次做分组实验,学生的操作还是一团糟”而懊恼,有的教师为“我很努力,教学成绩也不错,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荣誉”而郁闷……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过程,必须遵循规律,不能揠苗助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科学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按照“大”“小”呼应,“远”“近”结合的原则,做好学期规划和主题规划,避免成长过程中好高骛远、急躁冒进的不良情绪侵袭,在一步一个风景的愉悦欣赏和自我激励中,走近精彩的教学世界。
3.2迷失方向
关键词:配合;学生;教师;理性选择;实践诉求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57-04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听到诸如“希望同学们配合”之类的话语。在评课的时候,也经常听到“某教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等等。课堂中让学生配合教师,似乎没错,但如此定位“配合”,不免让人生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配合”一词的诠释:“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1]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共同的任务乃是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提升其素质和品位。由于教育最终要看学生发展情况而不是看教师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中应该是教师主动“配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配合”老师。当然,这并非要求教师不加思考地去配合学生的一切,而应该是理性的、教育式的配合。
一、“学生配合教师”的错误诠释
尽管以赫尔巴特的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观念受到过无数次的无情批判,但理论的逻辑毕竟不同于实践的逻辑。在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教师还是课堂的唯一主角,是课堂的驾驭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者。因此,学生理所当然地就成为课堂的“配角”,甚至是教师的“仆从”。“学生配合教师”虽保证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给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 教学主体错位:教对学的规避
在现实的课堂上,多数教师依然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学生必须唯其马首是瞻。为了顺利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学就表现为按照一条排除一切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平坦大道,向一个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挺进。在教学中,教师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处理学生因认知冲突而产生的“不按常理出牌”和“旁逸斜出”等教学意外。作为术业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是有待打磨的“糙胚”。课堂犹如战场,师生之间形成了毫厘不差的“授一受”关系,原本动态多样的课堂变成了“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一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的简单流程。最终,教学“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所有的社会和心理非规则性,生产出有用且驯服的主体”[2]。其实,学生的“旁逸斜出”也孕育着巨大的附加值,可以作为教学活动提升的生长点与脚手架,但它却被设计精密的教学所替代或掩埋。乍一看产生了教学顺差,但仔细想想,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探究与试误的机会,丧失了一个个自主思考与发展个性的空间。教学实际上是产生了逆差,最终得不偿失。
2 教学过程离位:效率对效益的掩盖
为了配合教师保证教学的高效率,教学过程就会表现出过于强调目标的定向性与手段的有效性,追求急功近利而非追根究底,脱离了它应有的效益。日常的“多教总比少教好”、“早教总比晚教好”,就是这种追求高“效”的典型表征。这一取向会为某些不正常的方法或者手段提供一路绿灯或者避难所,最终导致教学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为善”的目的可以为道德上有害的手段披上圣洁的外衣,从而使非正义的手段变得理所当然,并且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学生好”。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风景:空隙、冗余被应然地压缩;曲折迂回的探索被无情地踢掉;对话、建构被认为降低效率,是一种浪费;费时的酝酿和复杂的内化过程被效率的鞭绳催赶。同时,这种“求效”的取向也会导致揠苗助长:催促孩子不断偷跑与抢跑,从而赋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正当的理由。但它忘了,不同儿童的起跑线是基于自身特点的,根本没有可比性。有学者认为,学习包括3个阶段——浪漫、精确、综合阶段。在浪漫阶段,学生“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扰之则衰痿”,知识的传播应该充满想象力和活力。但追求效率原则控制的教学就剥夺了学生的浪漫期,直接进入到精确阶段,提前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后续学习乏力。可是,“对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尚未结束时就对他的精确性进行训导,必然会妨碍他对概念的吸收。”[3]高效率的教学导致学生收获其微,因而无效益。
3 培养目标偏位:双基对三维的背反
学生配合教师,就要按照教师预定的轨道前行。在其中,知识和技能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依据。在单位时间内,教师传递的内容多,学生识记的量大,运用得熟练,就预示着“配合”成功。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虽然口头上承认其重要性,但由于其“显示度”太差,因而被淡化和淡忘了。然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也是知识增值与活化的动力性因素,它们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调动、激励、保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念的确立与坚持、个性的完善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发挥着根本性作用。缺失情感和体验的教学,或许能留下只言片语的痕迹,却无法在人的心灵中留下震撼。因而,学生对教师的“配合”,充其量只是证明了教学灌输的成功,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仅仅在认知层面,教学本身要承载的人文关怀被冷落了。这样的教学或许越是有效,就越预示着对学生训练力度的越强。当教学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后,换来的只是杯水车薪,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以人道教化为名却换来反人道的片面发展。
1.师生的变化 通过理论学习、外出听课、培训和研讨,教师们的观念正在悄然转变。“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生本方法已在实验教师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1.1 孩子们的变化。生本课堂上真正将学生作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潜能,孩子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向全班大胆的汇报,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互帮互助的团队学习中,形成了友爱、和善、乐观的良好品德;他们更阳光、更自信……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显著提高。
1.2 教师的变化。老师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底蕴不断丰厚。他们都能积极采用生本教育课堂模式,能够认真分析教材,编写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前置性作业;善于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本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实验年级的教师们受到生本教育理念的熏陶,也都主动走进生本课堂听课,与生本教师们交流学习,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生本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这种教学方式的背后,是高超的教学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学生的幸福就是教师的幸福。这份精彩和幸福正在生本教育的舞台上共同成长!
2.课堂亮点捕捉
2.1 前置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指出了“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前置性学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前置性学习是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来确定,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自信心,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前置性学习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深入课堂,主动发展,积极进取,课堂充满了灵动;生本教育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让各小组人尽其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合作中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让组员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可做,人人从中有所收获。
2.3 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其中“评研式”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它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规律,不是采用“揠苗助长”式的破坏性评价,而是“静待花开”,花期一到,自然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从而全面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反思与展望 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有待于协调。由于小组讨论、辩论、座谈等形式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多,如果教师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在“热闹”之后,必然会影响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想上好一堂生本课,完成所预设的教学任务。要注重以下几点:
3.1 教师要把握准确,精炼,浅入,开放的设计原则,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学生能在“课下做准备”的基础上趁兴“课上早交流”。
3.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因为小组学习是生本课堂中重要的学习形式,所以小组建设十分关键。首先要有科学的分组,其次要引导学生交流,使讨论交流成为一种学习的常规。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教师要适时引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设桥,使学生顺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行进。
关键词: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课堂细节;积极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71-02
近些年来,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著名教育专家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立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什么是高效课堂呢?一般大家会认为,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的提高。但笔者认为,不仅仅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学生们的身心愉悦,情感上能够获得由掌握知识和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怎么才能建立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呢?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相同的工作:课前教学设计、课堂上实施教学、课后教学反思。而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从而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尤其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要实现教学的高质量,追求课堂的高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
二、注意课堂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1.数学课堂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这就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只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现代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封闭的、被动听授的教学模式,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那么此时,启发式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已培养、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尽力捕捉学生的学习障碍和思维灵感,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通过猜测、尝试、探究和学生合作交流等活动,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点放在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上,让学生更多地经历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之间并没有冲突,相反,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看着一些学生对着题目迟迟不下笔,于是我们心里非常着急,便亟不可待地讲解起来。看似这样的老师好像很负责,但是,对学生真的有帮助么?曾经笔者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班上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迟迟不见起色,自己便有些急躁,于是在课堂上,总觉得学生的思路慢、解题也慢,总是要迫不及待地去多讲;但是结果却令笔者非常惊讶,学生的作业错的更多了!于是,笔者开始反思,并和学生交流。此时,笔者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我的急躁,还没等学生思路清晰,我就开始讲解了,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在被动的听,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在课堂上他们好像听懂了,但课后就忘记了。最糟糕的是,这种行为给学生一种心里暗示:自己的数学太差了,这道题都没有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想出来!这次经历,笔者才真正明白,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思维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那么,不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种思维过程又从何而来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平和自己的心态,不急不躁,应该更加相信学生。我们要明白,提高效率不是急于求成,更不是揠苗助长,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思维训练,真正地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3.注重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高效课堂,重在效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全部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有感觉疲惫或者开小差的时候。此时,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教师及时加以调整、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课堂上,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种措施:一是幽默;二是鼓励,效果非常明显。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简单的小幽默,或是一个不伤大雅的玩笑,可以逗学生开怀一笑,也能缓解学习产生的疲惫感与紧张感,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了精力不集中的同学,把所有学生又都拉到了课堂中来。同时还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获得老师的肯定,课堂上适当的表扬不仅可以激起被表扬学生的斗志,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记得笔者的班上曾有过一个学生,由于当时刚上初一,一些学习的好习惯还没有养成,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在一次数学课上,笔者发现他在计算的时候不再是口算,而是按照要求在草稿纸上演算,笔者灵机一动,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对他说了一句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的一句话: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做20天,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好习惯。笔者没有想到,这句话会出现在这位学生的周记本上,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
三、课后积极反思,进一步完善高效课堂
每次教学结束,不是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每堂课,相信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也都会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完美互动。但同时,无论教师多么认真的准备教学设计,课堂上总会有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总会留下些许遗憾,总觉得能做得更好。那么,教学反思,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就成为我们教师发扬优点、改正不足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我们建立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我们必然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首要任务。在工作中,我们还应继续不断地思考方法、总结经验,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华民.陈明选,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