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20:5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题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西藏、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一、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概况
本次远程培训资源是在去年基础上修改开发的,有10个专题的视频课程和拓展文本资料,组建了今年的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辅导团队。这支团队由美术课标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挂帅首席专家,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周凤甫老师具体负责,总共有15位教授、教研员、优秀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组成。团队专家分为驻场和异地相互支持的方式开展工作。异地主要是在广东的视频课程专题主持专家,他们在专题研修时上网辅导和评阅作业,同时为课程简报撰文引领研修。在北京驻场的10名专家以学科核心专家为首,首师大美术教育专业的博士生为工作骨干。他们紧密联络各地班级和异地的专题主持专家,按照五个省区分工评阅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每天推出一期课程简报,并根据研修进展和学员的问题,组织了两次在线视频答疑。
本次远程培训虽然前面遇到平台登录方面的困难,但是整个研修活动进行的紧张有序。北京驻场辅导团队27号一报到,就开始夜以继日的工作,28号一早推出课程简报“集结号”,期待远程培训第一天,学员们就听到专家团队的声音。在10天紧张的研修中,专家团队的作息时间一反常态,每天只能够睡五六个小时,就寝都在晚上两点以后。负责简报编辑的张莹莹老师,一般收齐简报栏目稿件都到了下半夜,为了保证学员每天上午看到我们的课程简报,她每天工作都是通宵达旦。美术学科研修团队《下马观花》课程简报每天一期,研修期间共11期,每期浏览量都达到千人以上,可见学员对简报的喜爱。美术远程研修团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简报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可以说发挥了美术学科的优势,做到有声有色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内容则是刊载了一批高质量的研修文章。美术课程简报有个“深度点评” 栏目,每期都有专家团队的精彩文论,除开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撰稿外,其他专题主持专家和辅导团队的博士生纷纷执笔写作发表高论,学员评价简报充满精华和精彩。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大连市教师教育中,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开发适切研修专题、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提供内炼外修平台等措施,规范、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契人,以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项目专家、科研点校为牵引,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务实工作,前沿指导,规范屯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适切研修专题,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方向
为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研训教师深人教学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在应对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发适切的研修专题,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并以此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方向。
我们把研修专题开发的目标聚焦到课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各校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上,把工作切人点定位在帮助各校准确分析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联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视导。研训教师深人每位教师的课堂、每个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听取学校干部的听评课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学科教师积极进行评课和点评。联合视导之后,组织研训教师多次座谈,深人分析现状,挖掘出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听评课”“学校教研组建设暨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能力培养”“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技术”等系列研修专题,统领各校的校本研修方向。
二、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实践
在将研修专题的理论转化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研训教师以身示范,针对上述三个研修专题,进行了全区各层面、各学科“下水式”研训引领。
1.集体听评课,研磨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月”总结会,以初三作文课为课例,研训教师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副校长集体评课;召开“西岗区中小学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打破部门界限,由小教部主任、科研室主任进行现场评课示范,真正贯彻“深人研究课标,牢牢抓住有效,服务教师成长”的评课理念;进行听评课研修专题的培训,引领干部教师以新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标准,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2.形成研、训、科一体化,打造“形神兼具”的校本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的教师教育工作将我区教研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研组建设培训由培训部牵头,中小教、科研部门共同参与,并开展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中教部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不同专题的研修活动,并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中层以上干部开放,研训教师进行点评。组织研训教师对本学科教师开放研修活动,组织全员参与研修活动观摩研讨,研究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校际联动研修活动,引导各教研组继续深人开展研究。中教部集体下校调研,研训教师为教研组长示范组织学科教研组评课。培训部对教研组长实施“关于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培训,进一步形成校本研修研究、质疑的学术氛围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意识。面向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实施“校本研修管理实践”专题培训,以校为单位的学员团队,以本学期所听本校教师的课例为资源,合作提炼学校下学期必须解决的课堂教学核心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聘请校、区两级专家组进行论证,其结果将作为制定学年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示范培训、引领和把关,明确组织教研活动基本环节,即活动前确立研究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准备—活动中进行质疑、研究、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后实施方案—再次活动时,反思、继续研究等,校本研修的“形”已初具。
校本研修的形式建设最终目标要为教师教育服务,只有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赋予教师教育“神”采。为此,我们以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牵引,以科研点校、区级项目组、校级专家组、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扎实实施“形神兼具”的教师教育统领工作。
进人“十一五”教师教育,我区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已深人到各校、各学科。为使研究更贴近学校,更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点校,聘请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专家组,每月深人点校听课,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调研、诊断、总结、交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为各校培养科研型骨干教师。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语文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和数学习题功能研究项目组,选定了项目组成员,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实施方案和中小学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研究和论证方案。在中学数学区教研活动中,确立数学习题研究主题,各校校本研修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与此同时,进修学校指导各校成立学校教学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通过参与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做示范课等途径发挥初步的引领作用。
为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师教育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修学校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报告会、市区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为校本研修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推广质量分析技术,提高自我教学诊断的准确度
为引导学校和学科教研组科学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并分析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研训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质量分析理论与统计学原理、SPSS软件、双向细目表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并应用于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中。富有准确、科学、合理、直观的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分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供内炼外修平台,提高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水准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为引领校长有效履行职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沙龙、座谈、讲座等形式,组织校长学习研讨“校本研修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校本研修走向内涵发展,校长该做些什么”“课堂教学观察与关键事件诊断”等问题;我们多次聘请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及其他区的名校长与我区校长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座谈、对话;我们特聘学院专家对名校长班学员进行“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的跟踪递进式培养,这些工作有效地帮助校长理清了工作思路。
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观摩新课改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等。我区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与专家交流,返校后,及时将获取的前沿性信息和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笔者带领本县教师培训团队,在总结骨干研修和主题课例式全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协同教育行政和教研科研部门,紧紧围绕县教体局“以阅读为基,创建书香校园;以自主为基,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整体思路,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以点促面,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助推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
一、分类组织 面向全员
课改初始阶段,主要开展通识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观念。而在课改深化、理念落地课堂的今天,只有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精细化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两大类,细分为名校长工作室引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六大类32 个项目,其中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项目,已细化到年级、单元直至课型。
(一)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对新任的164名小学校长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分为集中培训提升理念、实地考察互助诊断、跟踪问效考核评价三个环节。二是组织79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办学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学校长(名校长、骨干校长),分3批去重庆市南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校长跟岗“影子”培训,旨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专家。三是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坚持每学期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制度,樾3そ涣骶验和启迪智慧搭建平台。
(二)教师培训
按照“集中县培初中保全员,重在引领校本研修;小学培养种子教师,乡镇开展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思路,分学科、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初中语文、数学教师主要开展全员培训,把全县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班级,每班50人,在进修学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互动研讨、课例观摩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小学数学以主题式磨课研课的形式,培训教研组长,然后教研组长再辐射到其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重在对学校的学科负责人进行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依托香港天邻基金会开展“英语口语坊”专题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以笔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
二、课题引领 尝试实验
我们以县立项课题“探寻课改理念落地农村课堂的路径研究”为抓手,探索两条路径:一个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引领和组织服务的策略和措施路径,一个是学校学科课堂改进的研课磨课校本路径,试图为我省县域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服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农村县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行动案例。
实验行动的思路是:确定47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基地校校长―课改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学科教师分层组班研修,研修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实践检验修正研修成果。
行动的第一步是, 47所课改核心校校长齐聚进修学校,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效课堂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效课堂创建中如何体现育人功能”等六个问题,分组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反复的汇报展示与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在校长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生成愿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行动的第二步是,举办高效课堂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围绕高效课堂,进行问题研讨与创建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自主研修、互动交流与诊断、专家讲座与点评等形式,使课改项目负责人对高效课堂创建中的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同时通过制订、完善与研讨,对自己本校的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行动的第三步是,举办学科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学科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培训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任务分工,针对所领任务分组进行思考交流,并拟订初步的小组培训研修计划;其次在培训期间,通过每天的课前互动,课上听讲交流,课后分组研讨,对培训内容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步完善小组研修计划;再次在培训后,参训教师按照研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滑县学科教学实际,开发培训课程专题,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深入认识,建立学科培训初步的课程资源库;最后选出基地学校,分乡镇连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课磨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把培训学习成果嵌入课堂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落地校本 进入常态
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成效落地在常态课堂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自主研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引领中小学校校本研课磨课,作为课改理念落地常态课堂的主要抓手,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进修学校举办磨课研修班和外出送培,为中小学培养种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举办校长、主任、学科负责人培训班,研讨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订、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
三是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的基地作用,组织不同学科的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四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城关镇中心校组织全乡教师,将磨课研修活动融入日常教研教学中去,总结出“三周磨一课” 的经验:教研组围绕某一教研主题,确定研课磨课课题,组织全体组员历时三周打磨,历经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和结课六个打磨环节,最终形成精品课,形成精品教案。枣村乡、八里营乡组织全乡教师,主动到进修学校开展磨课研修,回去后结合实际,尝试校本磨课研课实践,白道口镇、四间房乡也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开展校本磨课活动。这些乡镇在探索以校为本的研课磨课研修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全县立足校本的研修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4]邓睿,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关键词:校本研修;途径;方式
G627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修炼,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又注重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活动开展上想办法,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校本研修特色。
一、立足校本,拓宽研修基本途径
(一)强化校本培训
1.领导重视。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本研修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推进器”。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带头落实,校本研修才能有效推进,不断深化,研修成果才有科学性、指导性、实效性。
2.专题培训。学校应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开展五类培训。一是以教育法规为主的师德培训。二是以组织教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为主的管理能力培训。三是以新课程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五是以教育教学课题创新研究为主的教育教学科研培训。
(二)夯实校本研究
1.观课议课。要在中心教研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三个层面上,以“课前议课确定主题和重点――课堂观察和初步分析――课后讨论与对话――反思与改进实践”为操作流程,深入开展听“三课”活动和赛教评优活动。
2.课题引领。要以校内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设计课题,以研究课(活动)作为展示平台,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课改实验成果。广泛开展“小课题、短周期、重实用”的专题研究。
(三)研发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n程开发与建设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和“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合格公民”的办学理念,着力开发并实施“吟诵诗文、艺术活动、”两类校本课程。通过实施校本课程,让师生积淀文化底蕴,内化传统美德,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内涵发展。
(四)细化校本管理
1.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氧吧”和“加油站”,使校本研修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既要宣传动员,更要建章立制,既要跟踪指导,排忧解难,更要严格落实《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和《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制度在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夯实常规。要把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积极探索教学常规管理的新路子。通过“中心教研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这个教研网络定期开展活动,定期检查通报,使校本研修各项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3.科学评价。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鉴定、调节、监督、管理和教育功能。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评价小组,负责对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过程进行及时指导,负责对教师教科研成果进行审阅、把关、报送和奖励,负责对教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各项指标情况进行督查考评。
二、紧扣要素,精选研修基本方式
(一)内化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引导教师交叉运用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三种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要求教师采用反思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记录、思考、积淀,从中筛选出亟待解决和自己应反思的焦点问题。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随后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行动研究。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导行、反思提高”的研修思路,运用“问题一一计划一一行动一一反思”的操作模式,鼓励教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和他人的智慧记录下来,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实践,积累基本经验,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能使教师汲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力量。
1.“一课两上”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是同伴互助最好的方式。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在一起共同备课形成共同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大家,然后每位教师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补充、修改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案的一种形式。
3.推门听课。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堂。构建简约式互助研讨的快捷平台,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4.创新评课。重视听、评课的环节和质量是夯实校本研修的基础,听而不评或者敷衍评课都达不到借鉴他人长处,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必须创新评课形式并设法提高评课效果。
(三)强化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之一。专业引领者在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来观察教师的行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先进理论和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
1.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专题研究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等基本知识,专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知识,专题研究的案例分析等。
2.专家指导。学校除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和教育专著供教师学习外,还定期聘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指导、教学现场指导以及专业咨询,更新教师观念,拓宽教师视野。
3.校长引导。校长定期开展教学讲座和报告,如专业发展之路讲座、教学改革规律探究、新课程理念介绍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
4.骨干示范。充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到校,片、校赛教,上课点评,授课示范,经验分享等方式发挥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具体措施:
一、完善中小学干训体系,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训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在教育局干训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所有培训项目纳入区教师进修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部门实施,统一管理机制。同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干训工作顺利实施。
大力推进名校长建设工程。创条件搭舞台,造就一批专家
型骨干校长。13年上半年做好推荐评选第三批市“名校长”工作;规范名校长的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学历层次,促进名校长的专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十一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培训重点从校长教育理念培训转向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尝试校长易校蹲点,开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加强局管后备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与现代教育、比较教育等专题学习,学习、考察先进中小学的管理经验;开设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干训的新模式、新内容。开展中层干部专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课题研究,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干训中的作用,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益。
二、规范名优教师管理工作,发挥名优教师导向作用
进一步规范名优教师的管理工作。强化管理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名优教师自身的继续发展。13年度完成第一、二批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首批区名教师的任期考核。继续实施名优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进一步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名师联谊会”作用,抓好名师带徒活动,开展名师系列讲座,让名师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带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全区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落实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方案,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组织实施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以校本行动为主,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创设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区教育局制订的“适应”、“过关”、“成型”、“实绩”各阶段的具体标准,4月各校完成对新教师“半年适应”阶段的考核,7月前以区进修学校为主组织对新教师进行“一年过关”阶段的考核。教育局将组织专业人员,抽样性地对有关学校进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行动实施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加大对教坛新秀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制订专门的教坛新秀培训计划,根据培训、使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坛新秀的理论基础、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专业领导力和影响力,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开办新一期(第六期)小学语文、数学青年教师研讨班。通过开展观摩与研讨课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与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青年骨干力量。
四、高质量完成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重点抓好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和《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两门课程的全员培训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2013年5月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全市统考。2013年9月底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全市统考。10月对本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行总结考核评比,认真做好迎接省级评估工作。
组织专家、名师开设系列讲座。引领教师们开阔眼界,拓展教育视野,掌握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水平。
创新模式,开展网上教师培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开发和引进网上教师培训资源,应用“市教师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启动网上培训试点,努力使全区的中小学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共享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资源,提高培训效益。
优化以赛促训模式,促进教师成长。今年将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师英语大奖赛,大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比赛;组织高中英语“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并推荐优秀案例参加市比赛;组织其他各类基本功比赛和教学设计比赛。
五、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推进校本研修健康有序开展
加强领导,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具体管理、指导、评估和考核,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实践中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引导教研员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立足基层、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为中小学提供一定的培训者资源;各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指导、检查和评估;为提高校本研修的工作质量,13年还将组织全区教研组长进行集中培训;13年高中校本研修的指定培训内容为“新五项基本功”的第五项培训——“教师言语表达”。
不断创新,探索中小学校本研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按照“创新模式、加强管理、学校自主”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以研促教,加强教师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教科研工作。要加强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培训方法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各校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校本研修中教、学、研一体化,努力把校本研修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典型引路,积极创建校本研修示范性学校。各校根据《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试行)要求,积极创建校本研修示范性学校。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创新方法和途径,形成校本研修长效机制,使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总结校本研修的工作经验,树立典型、示范引路。
六、加强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一级学历获得者比例分别达到50%、85%、85%。
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双师型”比例达到60%并逐年提高。
鼓励高中骨干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课程,支持课程班结业学员申报学位考试,使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逐年提高。
七、继续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抓好常规性师资培训工作
暑期全员按需培训。暑期全员培训要在广泛调研和仔细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开列菜单,真正做到符合一线教师的内心需求,把握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节拍,开出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把对菜单式培训的关注从形式转向内容,从表层走向深入,真正发挥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作用。
新课程培训。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积极配合宁大成教学院、市教研室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努力通过培训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深刻领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新课程的基本特点,理解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稳步推进我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工作。
班主任培训。按照市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实施班主任培训工作,13年开始将对全区班主任进行轮训,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修学校承担班主任培训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培训工作,班主任培训的课程设计要科学实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等列为培训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开展省心育教师的资格证书考试。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全区各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实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继续加强常规培训。扎实开展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考前培训、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进行中小学教师及公务员普通话培训及测试;抓好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培训;加强对新教师的管理、培训;进行暑期教师师德培训等。
八、加强师训机构自身建设,保证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完善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制度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规范教师培训工作,从而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完善网络建设。以网络培训为突破口,抓紧本地教师教育网站建设,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的网络资源,加大网络课程、网络资源引进和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网络培训,努力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能便捷获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培训资源,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益。
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知识传授才会精准,教学技巧才会精湛,教学艺术才会高超,教书育人效果才会优秀;相反,教学实践经验贫瘠的教师,无论是教学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知识的传授过程都会“乏味”。所以,丰富的有效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当然,教师有效教学经验建构不能只等教师的专业自然觉醒。架构促进教师学习、生长、积淀、鉴别和交流分享的有效教学经验的区域研修模式,有利于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启迪教师的专业智慧,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操,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有效教学。
一、互动交流模式:促进教师有效学习“核心经验”
教师互动交流是以参与式研修为主,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参研教师参与各项研修活动,发挥参研教师的主体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从而形成属于教师自己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有效学习经验体系。基本思路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有效学习经验。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专家讲座。由教育专家或学科专家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选择一个教育教学主题,讲授有关的理论观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帮助教师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这是“互动交流”中的专业引领部分,侧重于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
2.课例实践。根据专家专题讲座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组织课程培训团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选拔一位优秀教师现场授课,通过授课把专家的专题讲座内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的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参研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3.辩课互动。参研教师围绕专家的讲座,结合授课教师的课例,正反双方各选数量相同的辩手(两位以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正反双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寻找课堂教学的真谛,使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怎样围绕主题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清晰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其目的在于让教师明晰不同教学策略的不同效果,厘清认识上的差异,改善教育行为,从而更有效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4.点评提升。由名师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使教师更好地领会理论的精髓,掌握课堂教学的艺术。目的是让参研教师进一步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有效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有利于把研修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
5.研修反思。由参研教师结合现场学习,归纳收获和启发,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将研修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活动体验模式:促进教师有效生长“我的经验”
所谓活动体验,是指在组织者引导和创设的各种专门活动中,参研者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中,围绕特定目标,主动有效地亲身参与、操作活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总结经验,最后通过反思与体验达到创造自己的经验,有效生长“我的经验”。活动体验模式按照“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活动流程,依次循环,从而形成体验学习圈。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情境体验。在研修模式的开始初期,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活动,在情境之中体验感悟研修过程、完成任务。
2.观点阐述。在面临任务和问题的情况下,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激发每个人思考的欲望,畅所欲言,敞开心扉,采用头脑风暴、个人演讲等手段发表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即时评价。评价是修正个人观点、纠正自己偏见和接受别人思想的活动,更是有效提高思路的手段之一。在阐述分享之后,集体团队及时对各种思想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评价,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任务的完成。
4.抽象概括。概括是参研教师、各自团队,通过抽象、归纳、推理,在大量问题情境中发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出一般法则或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的过程。
5.实证检验。在对观点与行为进行评价、概念抽象、建构体系之后进行的实际检验,通过具体的操作证明检验行为是否有效、概念是否准确、理论体系是否合理的活动。
6.系统反思。研修教师针对实际操作的检验结果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不仅包括在逻辑层面的“检查错误”与“总结经验”,分正反两个方面的全面分析与反思,也包含时间层面的“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按任务行动的先后顺序思考,最终得到有效生长经验。
三、“三格”研修模式:促进教师积淀“有效经验”
所谓“三格”研修,就是把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专业培训形式,突出以研代训,重心是研,目的是训,帮助教师积淀“有效经验”。通过入格培训转变观念,形成新课程理念,完善和提升教师判断自我教学行为的标尺,从而自觉地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升格培训,让教师掌握适应新课标需要的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风格培训,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把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入格”激活。这主要针对新教师和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运用通识性研修唤醒、激活和解放教师观念,通过新旧理念比较,让教师置身于鲜活的、动态的课程文化之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课程的热情度与责任感。在研修组织上区域集中研修、片区集体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在研修形式上专家讲座、骨干引导和集中研讨相结合,着重突出研修对象的全员性、研修内容的全面性和研修过程的全程性。
2.“升格”拓展。这里的对象主要是合格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诸如请教学专家、名优教师就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和跟踪性指导,或集体同备一节和多人同上一节课,或就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理论学习、课题实验、困惑研讨等方面同伴互助或相互帮扶,拓展研修渠道,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合格教师“升格”。
3.“风格”创新。成立名优教师团队,建立名优教师教学困惑上报制,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等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上报汇集后,由团队帮助解惑释疑;为初具风格的骨干教师提供机遇,让他们与名师和教研员“牵手”,达到开眼界、上台阶的目的;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讲课、评课和讲座展示风格,尝试成功,促进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教研共同体模式:促进教师有效鉴别“我的经验”,提炼“核心经验”
所谓“教研共同体”研修,就是具有共同目标和相同志向的教师主动参与和开展的互助的、自然的共同研讨、培训过程。共同体以课堂为场域开展共同研究,深度沟通,分享各种课堂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经验,促进教师有效鉴别“我的经验”,提炼“核心经验”。这是一种横向的自主、合作、互助的教学研究形式。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课堂研讨。以校际教研为主题,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为方式,广泛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1)同校研讨。根据计划预定的研修学科,推荐出2~3堂练兵课,执教教师在活动前期进行校内和校际合作磨课,兼职教研员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后开展合作反思与案例分析。
(2)异校研讨。推荐出2~3堂练兵课或展示课,然后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或名师全程参与,课后点评,专题讲座。
(3)名师引领。推荐出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再邀请名师进行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的示范、对比教学研讨,课后进行专家点评并做相关课题讲座。
(4)争议观点。根据现阶段某学科的教学观点争议,结合争议观点推荐出的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进行教学研讨,课后进行争议观点案例研讨沙龙。
2.校际培训。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研业务培训,从中解决校际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快速同步发展。
(1)学习型培训。主要是各学科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前的前沿观点与理念解读培训,加快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的快速养成。
(2)实践型培训。主要有名师课堂教学范式,师徒结对对比教学,分年龄层赛课等实践类培训项目,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和技能。
(3)科研型培训。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中的实践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以建立并研究子课题为形式,使“行动者与研究者”协作,完善校际教师发展的功能,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研究。
(4)发展型培训。主要有案例、教例撰写,案例、教例剖析沙龙,管理层岗位培训等项目,努力提高教师教研中的典型案例的自我剖析和教研问题的反思能力等,逐步培训学科骨干与带头人。
3.技能比武。在校际“教研”与“培训”的共同促进下,通过教师间的技能比武活动,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培训共同体自己的专业骨干和优秀,优化校际教研共同体的师资结构和内涵。
(1)赛课堂。按计划定期开展分层面的教师赛课堂活动。如,中年教师课堂常规比武,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等。借此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战能力。
(2)赛文笔。按计划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部过程写成“教例”,通过分析、取得发现、教例归纳、新教例创设及专题研究五个环节开展研究活动,并形成理论。通过赛文笔活动促进教师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虚拟网络模式:促进教师交流分享“核心经验”
所谓虚拟网络教研,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研模式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分享“核心经验”。该模式的基本运行结构为:
1.主题确定。主要由区域学科教研员收集教育教学过程反映比较集中,需要经过实践或讨论的教育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并在小范围内经过讨论交流,寻求并确定问题初步的解决办法及形式。接下来就是选取或征集网络教研群体中某个个体或小团体承担问题解决所确定的实践内容。在这个环节,学科教研员在有必要时,与任务承担者进行交流、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或方案。然后通过网络教开平台相关信息。
2.个人学习。网络教研参与者根据活动主题,收集相关信息,发表个人观点。网络教研参与者要明白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阅读主题承担者提供的资料,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若能,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最优,能否改进;若不能,确定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收集相关的信息或进行实践,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集体交流讨论。活动组织者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情况,确定需要活动参与者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内,利用语音、视频或文字等信息载体,通过在线实时交流,更加明确或将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首先,要阐明活动主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等内容。其次,活动参与者根据活动主题后,个人或小团体的活动情况,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及其取得相关成果,重点提出或阐述问题解决的独特方式与方法,与活动参与者进行交流与讨论。最后,由参与活动过程的秘书(每次活动指定1~2位活动参与者作为秘书)整理交流与讨论过程与结果,然后到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栏目中,供活动参与者学习、内化。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了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顺利完成“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即网络校本研修模式。所谓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就是依托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构建以培训院校为指导,以网络平台为支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大面积地组织教师进行在岗研修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⒈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原则
(1)网络为核心的原则。在研修过程中,网络将成为研修活动的核心,无论是自主学习、组织研讨,抑或是专家引领、过程管理,基本上都通过网络来进行。用网络进行研修过程的管理,包括公告、通讯,进行数据统计,公布学习成绩,进行批评与表扬。 利用网络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学习资源。用网络放大“校本”,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本研修的格局,构建县域校本新格局。用网络营造学习气氛,构建校本文化,凝聚学员之心。用网络记录学习资料,展示研修过程中的成果。网络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更是学习的核心课程。网络平台中教师的“个人空间”是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阵地之一(记载和展示教师校本培训的成果)。课程导师通过网络进行专业引领与跟进。
(2)主体学习原则。网络校本研修强调主体性,班级成员共同确定研修主题;课程导师和辅导教师确定学期研修计划;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学员个人根据研修主题确定学习的网络课程.
(3)放大“校本”原则。以县域为单位开展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以学段、学科为依据建立网络学习班级,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以网络班级为单位组织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实现“大校本”组织策略,为远程学习和学科研修提供课程资源、交互场所、跟进指导、学习管理和评价反馈的支持环境,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中存在的研训资源缺陷、活力不足、动力不大、能力不够等问题。
(4)资源共享原则。远程培训平台为每个班级建立“课程资源包”,并根据需要随时补充课程资源,作为班级成员学习内容和校本研训资源;县域本土优质资源上传网络,作为网络校本培训特色课程;学员在学习和研训过程中生成的优秀资源作为成果上挂网络,供全体学员共享。这样,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了立体化的网络资源体系,大面积地丰富了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资源。
(5)长效学习原则。网络校本研修以培养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为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讨的核心内容,以网络为中枢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平台。广大教师随时随地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与同伴共同研讨,遇到困难,求助专家。
(6)导师专业引领原则。由高校学者、省市县教研员、培训机构优秀培训者、一线名(特)优教师共同组建网络校本研修导师团队。一个导师负责1~2个或者更多的网络班级,跟班进行长期的专业引领。在征求全体学员意见的基础上,导师和辅导教师一起制定每期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课程,为班级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组织和参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学术讲座。
(7)多元评价原则。评价主体为远程培训机构、辅导教师、课程专家,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为网络研修情况、校本研修情况;网络研修评价按照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网络集中研讨、作业完成等项目预设评价标准,达到标准即可取得年度网络研修阶段合格成绩,网络研修成绩由远程培训机构协同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同进行;校本研修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制定评价细则,协同学员所在学校以网络个人空间的记载及平时学校活动记录为依据进行评价,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可取得年度校本研修合格成绩。每年度进行一次评价,并在培训专页上进行公示。
⒉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必须加强组织与管理
(1)要建立大校本的组织机构。县教育局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过程的管理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登记,组织人员进行班级管理和专业指导。乡镇中心学校积极配合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检查、评价和督促工作,保证学员按时、按质完成学习和研修任务。
(2)要形成立体化的平台结构。建设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频道。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组建网络研修班级,为每位参训教师提供个人网络空间。
(3)要成立专业指导机构。由省级课程专家、县区级辅导教师以及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起组建专业指导和引领队伍,为学员学习提供业务支持。
(4)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远程培训机构、县进修学校以及中小学学校校长一起组建项目实施小组,建立QQ群网络,及时为学员提供教务和网络技术支撑。
⒊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五个环节
(1)制订网络校本研修计划。在开展培训前,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广泛开展培训调研活动,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进行调研,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现状,全面了解教师对课程资源、培训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同时,搭建县域培训网络专页。
(2)制定网络校本研修方案。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围绕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提交教育教学问题。问题收集后,首先进行“问题过滤”,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问题“,选出培训需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其次是“问题分析”,通过严密分析,明确培训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最后是“问题诊断”,确定校本研修主题,由培训者完善培训计划,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3)建设网络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培训机构根据专题培训计划和校本研修方案,邀请课程专家和专家教师集体备课,建设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向全体参训教师征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校本研修资源,并上传网络平台,建成课程“资源包”和校本研修“资源包”。
(4)实施网络校本研修。围绕培训主题,通过资源学习、问题反思、问题研讨等环节组织教师参加网络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班级管理员的及时管理、辅导教师的及时辅导、课程专家的及时引导都非常重要,是保证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品味的关键因素。学员所在学校要积极配合县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组织全体参训教师参加主题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要做好“网下”与“网上”的有机结合。“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这样,实现理论和理念的内化。在这个环节,研修指导团队要根据实际,不但进行网上在线跟进指导,答疑解惑,而且下到学校,现场诊断,或组织学科教研活动,进行示范观摩。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讲求实效,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20xx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校“教学提质增效年”活动,全面实施“内涵强师”行动计划,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研训安排
时间地点内容主持
7.8上午各办公室休学典礼准备研训材料z各教研组组长
7.8下午会议室各科质量分析和学情研究学科组长
7.9上午会议室“教学提质增效年”茶话会(教研组经验总结交流、工会组经验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创新作业交流、培训心得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新课程理论交流、辩课等等)zz
7.9下午电脑室1专题学习《芙蓉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方案》zz
7.10上午会议室1、专题讲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完成教师专业档案盒里面的内容)zz
7.10下午各办公室1、自主研修:“崇师德、塑师魂”2、小组讨论交流,撰写培训心得。3、撰写培训总结,提交到区教中心邮箱zz)z
暑假相关地点1、7月25日起,陈艳、汤艳参加英特尔培训;2、8月20日,钟艳、张静参加市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3、全体教师在家进行自主研修,撰写研修心得。
三、暑假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z(校长)
组员:z(书记)zz
新闻:zz
四、备注
【关键词】校本研修;提炼主题;聚焦共识;行为跟进
校本研修是开展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已经具备“主题化、规范化、重实效”的研修常态,但仍存在“主题随心、内容空洞、虚浮低效”等问题,整体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前,校本研修主题没有源于真实需求,参与者没有做好研修准备;二是活动时,校本研修浮光掠影,没有解决真问题;三是活动后,校本研修未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改进。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将研修共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提升。因此,温州市自2017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原有专题研修的基础上,紧扣“真”字下功夫,抓紧抓实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全过程:研修前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研修中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研修后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由此,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一、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
虽然校本研修一直提倡“研修活动主題化,主题活动系列化”,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梳理问题,提炼主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在研修前,通过组内调研、多方会谈实现深度对话,方能聚焦“真问题”,提炼出“真主题”。
教师的真实参与,是校本研修成败的关键;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则是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核心。因此,利用每学期期末教研组总结会议开展组内调研,以问卷、座谈、沙龙等形式进行深度对话,从疑惑中找出教学疑难,为提炼“真主题”奠定基础。站在教师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局限性,教研组长需要通过多方会谈整理、归类问题,并结合每周课堂督导情况梳理出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组织骨干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专家团队开展第二轮多方会谈,综合课改方向、学校发展,以“急需、可研、可改”为原则提炼出研修主题,为讨论拟订具体研修方案指明方向。
例如,聋盲语文组、数学组都提出了“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问题,经过多方会谈、深度对话,最终以“个性化学习单设计”为抓手,从中提炼出不同教研组的研修专题。如聋盲小语组的“基于新教材的课堂练习单优化设计”、聋盲中语组的“导学单的设计与使用”、聋盲数学组的“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启智生活数学组的“基于趣味游戏教学的作业优化设计”等。正是在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层面的深度对话中,每个教师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提炼校本研修主题的实践者,共同提炼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为后续的主题研修高效参与埋下了伏笔。
二、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
每位教师都期待能够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启示,获取有利于自己教学行为改进的好方法、好建议。然而教师在参加完校本研修后却备感失望,因为主题校本研修缺乏体系,只不过听了几节课,对问题解决策略缺乏事先梳理和提炼,没有达成现场共识,以至于陷入“没有解决任何真问题”的尴尬境地。
针对校本研修不解决真问题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聚焦关键问题,提炼研修共识,应用真实可见”的改进要求,从而使校本研修在观点碰撞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至解决真问题,达成真共识。
(一)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为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提前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是有效开展现场研修的关键点。在开展研修活动前,教师通过商讨选取问题解决策略,评估预设关键性策略的可行性、实操性,确定可执行、可观测的策略实施监测点,最终确定观课量表,使每个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能借助观课量表,有目的、有分工、有合作地开展课堂观察,聚焦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讨论,为研修活动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以康复组“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主题校本研修为例,教研组在研修活动前通过10多节调研课发现:只在1节课中看到助教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其余课的助教没有对需要个性化支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辅助,由此提出此次研修的关键问题——影响协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助教,并预设了改进策略:一是预设助教的具体任务,做到在教案中有备注并提前告知;二是选择“分合式教学”,设计不少于1次的分组活动,主教、助教分别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以确保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个性化支持。
教研组针对预设的改进策略,编制了两份课堂观课量表。第一份主要观察和统计主教、助教“独立组织活动次数、时间”“配合组织活动的次数、时间”,借助观察数据来分析主教、助教的实际作用;第二份则重点观察“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以分析协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由此可见,“预设关键策略”为有效研修提前规划了活动路径,而“课堂观察量表”则为教师有效研修搭建了脚手架,二者两位一体,成为推进真实、有效研修的关键抓手,既紧扣了主题,又解决了问题。
(二)借助量表观课,紧扣主题评课,为达成“真共识”夯实基础
教师在观课、评课活动中,往往容易“跑题”,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效而肤浅。而依托聚焦关键策略编制的观课量表,可以帮助教师确定观课任务,合理小组分工,聚焦观课重点;可以引导教师提取观察数据,紧扣主题点评;还可以根据预设的改进策略所造成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校本研修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性归因。例如,康复组在“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的观课评课环节,就围绕“提前预告助教”“助教配合或独立组织活动次数与时间”对“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的相关性开展讨论,教师纷纷借助量表的数据,紧扣主题来表达观课感受,有理有据地提出协同教学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在这样的观课评课中,研讨都基于科学的数据,避免个人情感、喜好的干扰,评价相对更加客观,为达成“真共识”的深度研修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此外,校本研修必须把握“聚焦主题、各抒己见”原则。对于预设的关键策略,要允许教师在畅所欲言中提炼观点、表达想法,可以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可以是“小部分人的共识”,还可以是“个人观点”。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观点,都可以帮助教师在“个性”的评议和辨析中走向“共性”,形成彼此认可的“共识”,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与响应,为后续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进提供认知保障。
三、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
常态的校本研修往往以专题评课或反思为活动画上句号。至于活动中提出的建議、反思是否在现实中有了真改进,并没有人会去关注、了解。这样的研修过程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将研修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校本研修应该在激起教师共鸣与响应后,再接再厉,以基于典型课例的“一课一策一改”为手段落实“行为跟进”,做细做实课例研讨,将研修中达成的共识、提出的建议显性化,帮助更多教师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变。
(一)落实三大操作要点,在循环深入中真改进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的关键是落实三大操作要点:选取“一个典型课例”,即基于主题研修需要而策划的课例研讨专题;提炼“一个关键策略”,即在研修中提炼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实践“一次教学改进”,即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常态课堂。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教师在“上课—问题研讨(聚焦问题)—改进建议(具体建议)—二次上课(真实改变)—应用研讨(评估实效)”的循环深入中,逐步达到主题研修所期待的真实改进,实现集体智慧到个体教学的创造性应用。
(二)应用三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改进需求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要根据改进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一课多人异构、一课一人多构、一课多人同构等。
一课多人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获得最佳发展。如“基于个性化目标达成的课堂策略”是启智唱游与律动组的专题研修活动,两位教师都以《小青蛙》一课为教学内容,根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以及班级学情,各自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一课多人异构,有助于参与研修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比较,从而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一课一人多构,是指教师在连环跟进的深度研修中进行持续改进。例如数学组入职期教师“站稳讲台”系列研修活动,以“培智低段数的认识”为教学切入点,组织新教师开展“一课一人多构”活动。教师A以“4的合成”为题,按照“说课试讲—上课实践—一对一指导—反思改进—再上课指导”的循环形式,反复改进这一课的教学行为。历经几轮持续改进后,教师A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一课多人同构,是指教师在共识应用体验中实现自我改进。如康复组通过研修达成了“不同动作发展水平需要匹配不同的学习活动”的共识后,组内教师及时执行“行为跟进”计划,将共识应用于各自的课堂,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改进。
(三)把握两个不同阶段
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应用研修共识持续改进教学行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校本研修要根据教师实际,提出不同改进要求。
1.建模:让新手期教师从“入格”到“合格”
新手期教师在把握教学常规、理解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急需帮助他们解决最常规的、最基础的问题。因此,针对新手期教师的校本研修应从“建模”入手,为每个新教师配备实践导师答疑解惑,指导其学习参考、模仿应用优质课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帮助他们先“入格”再“合格”,逐步成为“会教书、能带班”的合格教师。
2.破模:让熟练期教师从“升格”到“风格”
关键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策划原则和要求;反思
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农村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为了确保农村校本培训顺利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熟,提高农时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努力构建适合农村校本培训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原则和要求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师发展的需要,突出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地组织实施,采用更切合本校教师实际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自主地对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培训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配合,和谐互动,相互促进。
2.针对性原则。学校针对本校发展和教师实际的需要开设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课程,做到有的放矢,体现本校特色,注重教育实践性。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效性原则。校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具有实效性,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提高,真正为建设教师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4.灵活性原则。校本培训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学校要制订出切实的,可操作的校本培训计划。
5.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校本培训要根据时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整合、挖掘学校内外资源,确保校本培训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基本要求
1.培训模式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基础上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培训中体现对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应该是基本的,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须力求使培训在使教师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观点方面有进展。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实践而接受培训。
2.培训模式应该灵活多样
就校本培训而言,培训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因培训模式的时限是相对确定的,通过校本培训旨在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的目标也是相对明确的,因此,就某种校本培训模式而言,目标应该是有限的和集中的,在不同的学校,这些目标或培训的主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肯定应该都是明确的。
3.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培训者与受培训者的共同参与
模式应该是在培训者与受培训者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愉悦的培训计划,可以使培训成为双方都乐于参与的双边活动,可以为培训营造更好的氛围。
4.培训模式必须体现教师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校本培训已经超越了为教师补课的范畴,校本培训在更大意义上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途径。就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学习本身就更具有非常鲜明的探究与研究的色彩。在倡导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的学习也应坚持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以研究带培训,以研究促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校本培训中的培训,还应该体现教师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校本培训的价值就更大。
二、几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
在培训中,结合农村校本实际,可以尝试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校本培训模式:
1.自上学习模式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效培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可通过制定自主发展目标、引导自学、鼓励发表典型案例和教学论文、定期考核等方法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自学包括自学教程一反思实践一撰写反思小结一接受评议等环节,即教师每学期岗位自学指定内容的一门专题教程。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将这种反思实践过程用小结的形式撰写出来、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通过自查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在自学的同时,要作好读书笔记,读书笔汜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反对简单的标题式摘录和不分层次的机械摘抄。
(3)制订并实施一个学习计划,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反思小结应是在自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行动实践后,着重针对现在与过去在行为变化上的一些纵向比较而产生的一些感受、体验,一定要结合教育教学案例写出真情实感。
(4)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转化形成能力。
(5)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一校长导评一专家审评”等多层次的评议、交流、反思和实践,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目的,教师互评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由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互动发展的过程。互评中,对存在的问题应友善地剖析,对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保护与鼓励,校长导评是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的给予的评定。同时,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现状,为教师下一步发展作出规划,指明方向:专家审评是由市。县级考评组根据自学档案材料(主要包括读书笔记、专题自学报告表、考试试卷等)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2.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集体备课一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一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等环节。即每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按照课改要求,每学期上一次研修课。通过研修课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步适应课改要求。研修反思课不同于观摩课、考评课,它旨在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群体性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上好体现课改精神的课。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教师在参加研修反思时,首先必须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针对自身实际,制订研修反思计划,确立明确的研修反思目标。研修反思目标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长远规划,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体。
(2)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除在领会课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外。还要充分借助本校业务指导组和其他同行的力量,共同备好研修反思课。经校业务指导组确认后、撰写研修反思课软案。交业务指导组组长审核。
{3}示范一观摩,即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观摩学习的方法,并要结合观摩学习听得进行应用“公开上课”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面向业务指导组和校内同科教师进行研修反思课的课堂教学。听课人员中除本校业务指导人员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参加。同时业务指导人员必须填好听课记录。“公开说课”即研修反思课教师向业务指导人员及同行解说所上的这节研修反思课。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内容要详细记录“公开评课”要求业务指导人员及听课教师本着友善的态度,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诚恳地指出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业务指导组人员要将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校业务指导组要综合公开评课的意见,形成一个完整的评阶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该份记录至少须由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签名。教师通过学习,举行教学公开课,将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运用新标准,新教法的目的,并通过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对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
转贴于 (4)“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评课情况对本节研修课进行教学反思,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课建议,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进行实践。教学反思总结须认真记录填写,通过讨自己的教学重新进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并写好反思笔记或教后感。学员之间通过反思笔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3.专题讲授模式。即学校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关心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本校力量进行专题辅导,使教师对这一专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性讨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明确如何应用。再进入实践、这种方法也可结合教研或科研课题进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受训者感知外界现成的理论、经验、做法;
(2)在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3)依据现有理论经验诊断个人的教育教学现状;
(4)在反思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并究其原因;
(5)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借鉴理论和经验、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6)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7)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类型有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校际合作研究式扣城乡合作研究式等。
(1)校内教师群体合作式。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聿科或课题形成四至五个合作研究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进行同伴指导(“同伴指导,是一种育效促进教师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
(2)校际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汁划开展教师培训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的培训资源比势,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3)城乡合作研究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学习,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同时由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薄弱学校示范教学和介绍经验,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4)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学教师到中学做指导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5)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组成一个校本研究的共同体,开展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进行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把培训放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学中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参训者描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
(2)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
(3)在小组中讨论案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对策;
(4)小组主持人概括、总结、引导;
(5)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一种或几种)。
6.参与诊断反思模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在培训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让教师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岗位,在教师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能力发展。其特点是参训人员互为培训者,多向互动,共同探讨、交流,最后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其操作程序如下:
(1)在互动讨论中,教师个体有意识习得他人经验;
(2)教师个体以受训者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
(3)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依据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4)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开放式评价;
(5)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7.校本教育科研模式。主要通过课题拉动、教法推广、教研专题、科研专题开展。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受训者依据成热的理论经验或模式,设计行为方案或结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并加以实施;
(2)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开放式分析评价;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新一轮问题解决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三、校本培训的反思
1.校本:培训应坚持以师为本。校本培训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以师为本应成为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培训过程中要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更应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校本培训应坚持知识、能力导向的补偿性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应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补偿导向的成本培训是“缺什么、补什么”,强调对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具体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发展导向的培训是追求个体的发展,充分考虑差异性,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择内容与方法,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强调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与反思。校本培训的开展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师需求分析,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确定能力开发的项目与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符合具体实际的培训方案。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发展,而不是弥补缺陷。应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把握教师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一、“精准帮扶”的由来
2014年,秀峰区提出了“秀峰教育发展十大工程”,“学前教育提质创优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秀峰区政府拨款1 000多万元,用于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民办园,进一步改善公、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但与此同时,民办园因缺乏专业引领,保教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了全面提升民办园的办园品质,秀峰区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精准帮扶”全称是“TA 3+1精准帮扶”机制,包含两个层面的“3+1精准帮扶”:第一个层面的“3+1”是依托大专院校、教育局、优质幼儿园,组成专家团队到受助园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把脉,根据受助园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师培养、创设环境等方面的指导;第二个层面的“3+1”是示范园和普惠园签订“手拉手”帮扶协议,确保帮扶到园、帮扶到师、帮扶到生。
目前,秀峰区已经确定了3组帮扶“对子”,以秀峰区解放西路幼儿园、桂林市机关第二幼儿园、76140部队幼儿园等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为帮扶园,与秀峰区东方日出智力幼儿园、秀峰区芦笛幼儿园等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结成“对子”。我们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何媛、徐莉等专家学者为教师们做有关专题讲座,选派园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达4 000多人次。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秀峰区学前教育“TA 3+1精准帮扶”机制日渐成熟,在提升民办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园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秀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精准帮扶”的第一阶段工作――示范园结对帮扶多元普惠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秀峰区遵循差异性、开放性、互动性原则,以教研室、教研员为依托和桥梁,以结对幼儿园为主体,以园际互助、园际教研为方式,促进帮扶园和受助园共同提升。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一)“开放性”与“责任制”相结合
帮扶过程中,我们达成共识:帮扶园要以开放的心态,指导受助园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遵循自身的办园实际和理念,自主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的帮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一是结对方式是开放的,帮扶园与受助园通过园际交流、园际教研等活动,进行开放式的行动研究;二是帮扶园与受助园是互相开放的,帮扶园可随时到受助园进行实地指导,受助@也可随时到帮扶园观摩学习。
我们还实行“责任制”,即帮扶园对受助园有指导、帮扶的责任,帮扶园的园长、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要根据帮扶计划对受助园进行有效指导;受助园有主动提出帮扶需求、虚心接受帮扶园指导和及时向帮扶园反馈发展情况的责任。“对子”双方依据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及每一次的具体研修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以确保帮扶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带徒研修”与“带题研究”相结合
首先,我们建立了“带徒研修”机制。帮扶双方的园长、中层领导和教师之间均进行“师徒结对”,“师傅”根据“徒弟”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结对帮扶QQ群”、微信以及电话等方式对“徒弟”进行及时、细致的指导,也可以互相邀请到各自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互动交流,以此提升“徒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其次,我们形成了“带题研究”的模式。“结对帮扶”的每一次园际研修、短期跟教、到园指导等,都要结合受助园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研究,确保帮扶活动的有序、有效。
(三)“自主研修”与“定期交流”相结合
帮扶活动中,帮扶园主要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助园若想尽快提升自身的办园水平,更多还是要靠自主研修。因此,除了帮扶园的指导,我们还要求受助园根据年度、季度计划,按照不同的主题积极开展自主研修,做到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帮扶心得、论文(案例)和教学随笔等各两篇,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还会定期开展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活动,采取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专题学习、焦点论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帮扶双方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体教学、游戏指导(环境创设)展示交流与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需向教育局教研室提交反思和体会。帮扶园还可定期开展“送教到园”活动,推进受助园的改善和发展。
(四)“实体研修”和“网络研修”相结合
因为各幼儿园本身工作较为繁杂,无法经常开展各种实体学习和研修,所以网络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员牵头建立了城区一级的“区域结对帮扶QQ群”,同时鼓励结对双方建立自己的研修QQ群,有关的研修活动信息、研修体会、研修经验、研究成果和优质课程资源、教学经验等,都可以通过以上QQ群进行共享,便于实现实时研究、及时跟进、有效互动。
三、“精准帮扶”的成效
随着“结对帮扶”工作的逐渐深入,秀峰区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结对双方办园品质的提升。帮扶活动既能促使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进行反思、自省,不断改进办园品质,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复评验收,又能提升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和办园品位。如今,4所受助园均荣获了秀峰区“平安校园”称号,西岭3Q贝贝幼儿园还成为秀峰区首家荣获城区3A等级的民办幼儿园。
二是培养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园长和教师。秀峰区成立了“学前教育培训中心讲师团”,讲师团平均1―2个月组织1次“教研智慧论坛”及专题讲座,以此提升城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出1名自治区名园长,3名桂林市骨干教师。民办园教师的成长也很突出,除了多名教师在城区级、市级赛课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2名教师获“2013―2016年度桂林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2015―2016年度桂林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建立了一种研修机制。2014年,秀峰区成立了“秀峰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立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美术、音乐等6个研究小组,中心组每学期组织1次以上的公开课展示,各小组每月组织1次以上的研讨、交流活动,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备课、上(听)课和评课,实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