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

时间:2022-02-05 06:33:02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

第1篇

关键词:观察学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内容分析

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1]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困难,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着重大转折,除了需要增强适应能力外,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决策做准备,同样影响着他们大学时代以及今后的生活质量。

班杜拉认为,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4种信息源,即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情感激发。[2]其中,替代经验是指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个学习过程被称为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3]研究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不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不同,其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经验在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4]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并实施了针对大学新生的活动教学模块,并考察其实际的有效性。

一、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开设课程,通过学校教务选课系统招募学生40人。对课程安排进行说明后,简单进行个别访谈,排除选课期望与课程设计极端不符合的学生,最终选定2012级本科新生共计32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7人,分别来自理、工、文、医、管等5个专业。

(二)工具

中文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共有39道题目,采用5点记分。问卷修订者彭永新和龙立荣的研究显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利工具。[5]

自编的《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共计6题,均为开放式问题,调查了解每次课程后学生的主要收获和感悟,以及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

(三)方法

课程开始前利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进行前测,记录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初始情况。每次课程结束后利用《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测量,记录进展情况。所有课程完成后进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后测,并于课程结束后8周进行跟踪调查,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情况。

利用SPSS软件对3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对《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收集的结果进行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方案

班杜拉认为,由于观察学习者也可以从遭受惩罚的反面榜样身上有所学习,所以榜样范围十分宽泛,凡是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但同时,班杜拉也指出,“尽管观察到惩罚使注意力集中于正在受到批评的行为,而且因此促进学习,但人们通常都回避那些遭遇痛苦结局的榜样,这种结局让观察者感到厌恶。如果让人们选择的话,人们更喜欢选那些从好结局中受益的榜样,而不是那些多次受到惩罚的榜样。”[6]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正面榜样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毕业学长、在职校友、职场精英、社会名人、传记人物在内的各类榜样,组成8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提高大学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一)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数据显示,8单元课程结束后,被试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以及总量表上得分均高于课前,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示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见表2)。

表2 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t检验(±s)

**表示P

(二)课程结束8周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统计显示,课程结束8周后,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保持了较高水平,除了目标选择分量表得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方面与总量表得分均没有差异(见表3)。

表3 课程结束时与8周后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的t检验(±s)

*表示P

(三)课程反馈的内容分析

1.研究步骤。整理《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的回答结果,录入电脑,去除“无”、“暂时没有”等无意义答案后,获得共计27303个字的文字稿。阅读梳理后,形成有完整意义的语句1838句。其中,关于课程收获和感悟的内容占据绝大部分,有1251句,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的有587句。

将课程收获与感悟的1251句文字作为研究重点,通读后发现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题:(1)获得信息,如:“了解了汽车行业的用人情况”;“了解了学长选择自己未来的方法”。(2)了解自我,如:“发现自己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今天自己课堂表现不够,需要更加努力”;“我和女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很高兴”。(3)明确目标,如:“好像直接就业也不错,至少学长们的情况都很好”;“我感觉目标在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是今天课上最大的感受”;“对职业选择、需要具备的能力等都有了一些了解,觉得自己更有方向感了”。(4)行动计划,如:“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我一定要好好锻炼”;“做事要有钻研精神,显然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所以要努力了”。(5)启发意识,如:“别抱怨,职业选择问题必须面对,自己去解决”;(6)其他,如:“数据统计很强大”;“电影好看”等。

根据主题将语句归类,并进行频次和比例统计。

2.研究结果。表4统计了1251句课程收获与感悟的主题频次和出现比例。可以看到,其中关于行动计划的主题占比最多,为338句,占27.02%;获得信息与了解自我也出现较多,占比均超过20%;启发意识主题较少,仅占6.08%。

表4 课程收获和感悟主题的频次和比例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班杜拉总结了以下几点:(1)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行为模式,观察者通过观察也能形成同样的行为,并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称为榜样的指导作用;(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度,称为榜样的抑制作用;(3)榜样的行为能对观察者先前习得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起社会促进作用,称为榜样的促进作用;(4)榜样的行为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喜爱的一些物理或环境设施,会增加观察者使用类似设施的可能性,称为榜样的刺激增强作用;(5)观察到榜样表达感情易引起观察者情感的唤醒,称为榜样的情感唤醒作用。

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察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了职业决策方面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目标,推动了制定行动计划,启发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榜样的指导作用、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刺激增强作用和情感唤醒作用的综合体现。比如,学生的反馈绝大部分都提到了传记人物、毕业校友或其他榜样的优秀品质产生的激励作用,对他们生涯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坚毅、勇敢、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等品质表示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指导作用的体现。也有学生从榜样失败的经历中有所学习,包括目标迷失、专业能力薄弱、时间规划失误等,认为自己需要避免这样的情况,这是抑制作用的体现。学生从榜样身上发现自身已有的特点,感到受到鼓舞,这是促进作用的体现。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情感被唤起,在对课程建议和反馈中较为多见,如:“很受启发,希望下次课程更好!”“今天的课让我感动,非常期待下周可以继续。”这体现了情感唤醒的作用。

课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个方面对学生均有所帮助,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上提升显著,且效果持续。这与学生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信息、了解自我和明确目标的收获有对应性。但尽管内容分析显示学生认为课程推动了行动的计划,却未能体现在量表的测评结果中,即在量表的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纬度得分没有提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行动计划较为笼统,缺少细致的计划,因而难以产生现实的推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的提升,这是课程教学相对薄弱的方面。另外,即使通过课程,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行动计划,并有所行动。但因为计划实施需要时间,很难立竿见影,因而也难以即刻提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分量表的得分。

总的来说,观察学习的课程,提高了大学新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尽管难以直接推动学生在制定规划和解决问题方面提高信心,但却明显帮助学生获得了生涯发展所需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因而提高了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和选择目标方面等多个方面的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 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2] 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y Review. 1977,84:191-215.

[3]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71.

[4] 朱华珍,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与影响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2009,(7):84-87.

[5] 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

[7] 鞠艳.榜样的力量: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8,(9):60-63.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Freshme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by Observational Learning Based Activity Courses

ZHU Hua-zhen

第2篇

【关键词】青年;道德教育;榜样教育

一、道德榜样教育的内涵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

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体现、彰显出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模仿、学习、借鉴意义、激励作用的东西”,是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道德榜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楷模,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反映。

道德榜样教育是教育者以榜样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重点是运用道德的力量进行示范教育。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学习、对照和仿效。

二、从青年的特点上看道德榜样教育的特殊效应

青年时期是身体急剧变化的时期,而生理上的发育成长和社会实践的日益增多,又带来了这个时期青年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

(一)丰富的情绪情感

青年时期随着脑神经兴奋与抑制的强化,尤其是社会实践的增多,产生高等情感的能力与年龄俱增,范围也随之扩大。青年依据社会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论、行为和意图。而高尚的道德榜样,渗透着真挚的情感,倾注着纯洁的爱,不仅具有先进性和鲜明性,还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定能拨动青年的心弦,产生道德情感的传递,感染人感化人,激起青年人情绪上的共鸣。

(二)强烈的自我意识

青年时期由于独立意向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维护自己社会地位与荣誉的一种意识倾向,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与荣誉感密切联系着的积极心理品质。青年人的自尊心表现出事事都争强好胜,耻于后进,并急切渴望成为人生旅途上的强者。这是青少年易于接受英雄形象的心理基础。同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生信念逐步形成,他们已将道德榜样化为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经过他们自己独立、自觉地选择的榜样一经确定,在其自我教育中就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较强的可塑性

青年人模仿对象广,更注重人的内心品质。他们把自己所钦佩的人物作为自己道德理想的化身,把自己的行为和理巴人物的行为相比较发展为摹拟,摹拟成为榜样与青年两个桥墩中弧形的桥梁。

(四)较弱的自制力

青年时期内在的自制力不及成年期稳定,主要表现为:目的易变,缺乏恒心,易冲动,好发生片面与偏激。此时,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传输持续强烈的道德榜样信息,就能使他们在这种激励下逐步接受榜样的诸特征,培养健康的心理定势,最后在道德结构上接近榜样或完成与榜样的同化。

三、新时期道德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特殊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榜样教育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凝聚民族力量、鼓舞群众士气,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然而最近一段时期,尤其是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榜样教育已失去原有的优势,逐步走向低谷。不少学者都用“雷声大、雨点小”、“干打雷不下雨”来形容目前榜样教育的现状,“听起来激动,看上去感动,行动上无动”则是对于榜样事迹的写照。这对新时期的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榜样教育思想

1. 榜样的选取要注意群众性、时代性。一个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榜样、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时代精神的典范。因此,是否准确地把握道德榜样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对榜样人物的评价标准,是进行道德榜样教育的首要条件。

榜样是现实的榜样,而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这样的榜样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榜样教育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能够保证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选取榜样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也只有得到了学生认可的榜样才真正具有榜样的意义。

2. 榜样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个体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等的不同,造成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有学者对道德教育的层次进行了概括,认为道德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必须层次(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即道德底线)、弘扬层次(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目标)、追求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因此榜样的确立,榜样教育的开展也必须适应相应的道德教育的层次,也只有这样,榜样教育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真实性。道德行为的发生,既有理性的、判断和意志的抉择,又少不了情感的推动。强烈的情感总是和真实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真实,才能在青年内心引起一种敬仰和向往的情感,从而产生向道德榜样学习的意向。在树立榜样时,我们还应把握“情理’之度,不能将榜样搞成“神明” 一类的东西,成为受人供奉的“ 菩萨”。先进人物也是在不断改造和完善自身方面逐步成长起来的。只有活生生的榜样,真实可信的榜样,才能让青年感到可亲可敬。

4. 联系性。只有使道德榜样所体现的原则与青年特定的行为表现发生联系,才能把外在的道德榜样转化为主观的、内心的道德要求。青年人在理解榜样人物品质的基础上,对其所体现的道德原则进行抽象和概括,并通过具体化,将这些原则与青年的行为表现加以对照。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青年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且又能改善青年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使榜样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5. 变化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榜样。榜样同任何事物一样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能永远在别人前头,保持他们的示范作用。一个好榜样,由于主观努力不够或客观条件的变化,变得相当落后了,就应用新的榜样去代替他,而不能靠换标签来保护他。

(二)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教育者的信念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种现实的刺激与强化要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且要远比其他榜样“有效”得多,因此要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入手。

(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

目前榜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其呈现方式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而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正是榜样教育有效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所谓情感认同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受榜样言行的鼓舞、震撼,由此产生的情感冲击,从而引起情感共鸣的程度。而心理体认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言行中所表现出来对榜样及其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榜样精神的践行程度。因此,要使榜样教育真正有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也就必须要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榜样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榜样教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开展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改善榜样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以适应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之,要有效地进行榜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在道德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对道德榜样观进行反思。一些传统榜样的精神内涵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道德的实效,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应生活化、真实化。并从多方面入手,依靠社会各方面努力提高道德教育的综合水平和质量,进而达到更有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国新.以德治国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探索与求是,2001(05).

第3篇

摘 要: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在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学习的最主要和极其重要的途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环境与个体的交互决定性、行为的习得过程、学习的延迟性、榜样的示范性和强化的替代性等基本观点。对大众传媒在如何优化舆论环境、激发学习者产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榜样,以及运用强化手段等方面都有大量可借鉴之处。大众传媒应该学习熟悉这些理论,制作出能够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传播作品。本文运用部分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浅析近年来的港产电视剧中的内容、人物等对人们的学习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以期更好的影视作品出现,给予人们心理和行为上以良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替代强化;港剧

一,简述社会学习理论背景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1.1,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直接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例如老师教学生唱歌,学生通过模仿逐步学会,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的,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如果仅靠直接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等思想尚未成熟的群体中,观察学习的地位更显重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大众媒介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在提供观察学习对象的量和效率上是优于人际交往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无论对青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的影响都十分深远,人们一天中花大量时间和媒介打交道,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剧的泛滥使媒介内容很容易被受众所学习模仿,媒介正以它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1.2,社会学习论中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环境和个人任一单方面所决定的,而是“人――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受者行为、受者个人因素、媒介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受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媒体的内容,而是会因个体不同的动机、观念和认识变现出不同的行为,受者个体又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需要、价值观等重塑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又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些东西。

以港剧为例,在媒体上播放的港剧数量巨大,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观看,而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在对剧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人物的行为也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去判断,决定观察学习的对象。反过来,港剧制作人也会在对受众进行调查后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下一步部剧的主题内容、演员人选等。例如,港产电视剧中大多以“警察、医生、律师、家族戏”等为主题,很多香港的长辈在被港剧耳濡目染了多年后认为自己的子女如果能做警察、医生或是律师就是很高尚光荣的职业,而有些家长看到剧中警察追贼人的镜头也会不让子女从事相关职业,这就由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不同有关。另外,香港很多青年一代本身会主动要求去学习相关专业。这就是媒介环境、受众个体以及行为交互影响的结果。

二,港剧中榜样的力量和替代强化作用对人们的影响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还强调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榜样的作用和替代强化。

2.1 港剧中榜样的力量

榜样亦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通过外显的行为,而不是口头的劝说,来表现其影响力。TVB(香港无线电视台)从1967年成立以来,制造了无数部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剧,塑造了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剧集中,不管是如嫉恶如仇的警察形象、坚持正义的律师形象,还是在街市里奋斗的小人物所变现出来的积极向上乐观生活的态度,都为观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台湾偶像剧的梦幻和不现实相比,港剧将“苦中一点甜”的人生价值观参透到台词对白和剧情中,虽然很多部剧中演员重复,剧情相似,甚至细节相似,但正是媒体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使榜样的感染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港剧通过重复的显示小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信念,受过艰苦后不轻言放弃而得尝甘甜的剧情,加深受众对榜样的印象,使榜样的行为更具影响力。

以前两年热播的港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为例,剧中的男女主角处在抗战时期,虽然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之中,但始终怀抱了一颗对国家的赤子之心,不管条件多艰难,都相互支持不放弃希望。最后好人有好报。男女主角的爱国情怀和越挫越勇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观众,许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中日关系一直都是当下的敏感话题,此剧用正面的角度宣扬爱国精神,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曾有的耻辱。有观众在剧中后在网络上留言评价这部剧“看完很有激情,也想向主角一样为国家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虽然爱国的行为难以简单的衡量,但榜样的形象已经深入到观众内心,这就涉及到社会学习理论里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学习的延迟性。

所谓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过观察学习之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实际才将之外化。港剧的观众在受到爱国剧情的感染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剧中榜样的引导下,不忘国耻。例如,前段时间大学生的反日货合法游行等,很多人都是受到媒体中爱国宣传的影响。社会学习行为的延迟性特点,为受者的自我调节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内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受者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榜样的行为或权威者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受者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这种行为其内化程度和外显力度都比较大。

2.2,榜样的力量在于迁移

关于榜样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所谓榜样可以迁移是指,大众传媒提供示范行文,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他情境中,从而使某一种示范性温再派生出更多的同类新行为,这便是榜样力量的魅力。

受众对媒体示范行文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例如,观众在看港剧中以宣传警察、边境检察官、法医等职业为主题的过程中,其中的案件处理等虽然并不能直接为观众直接所模仿,但是观众却对此类信息变现出关注和喜爱,因为其往往表达了一些法律常识、法律精神以及对市民意识的重视等,这就可以被观众广泛的运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产生了迁移作用。二是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面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港剧所表达的主题丰富,但也不会涉及到人生成长的全部过程,从某个榜样的表层行文中挖掘出它内在的道理,可以将有限的媒介榜样转化为无限的新的行为范式。还是以《义海豪情》为例,虽然抗日已经成为过去,当代青少年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受战争之苦,不必如剧中人一样扛起枪上前线和“鬼子”斗智斗勇,但是剧中人物在面对敌人和困境时的大无畏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却给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积极的影响。

榜样的作用无穷大。但是媒体在对榜样的选择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选择应该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和教育性。首先,榜样的选择应能反应时代风貌,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被受众所接受,并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榜样应有广泛性,受众的成分相当复杂,有性别、年龄、职业等诸多差异。所以榜样的选择力求能引起最大多数人的共鸣。例如,港剧最经常采用的题材之一便是家族亲情,以前几年热播的《家好月圆》为例,讲述的是香港的一个知名月饼连锁店老板去世后发生的事。虽然人物有好有坏,但在正面角色的亲情感化下,最后大团圆结局。血浓于水对于任何阶层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具有适应性,亲情牌永远不会输,《家好月圆》中孝顺的“管家仔”,善良的“于素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爱才能化解仇恨也给观众以启迪。第三,榜样应具有教育性,媒介宣传的教育性一直都是毋庸置疑的。

2.3,港剧中的替代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还强调媒体的替代强化作用。替代强化是一个间接强化,即受众通过媒介所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中所获得的强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和学习的延迟性一起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强化分为正负强化两种,媒体中经常报道的先进人物等,表彰的是别人,而受者对这种表彰行为产生认同和学习的欲望,这是一种正强化,反之,媒介报道严打坏分子则为负强化,对于同类的行为者是一种警示,对无不良行为者也是一种教育。媒体应该正负强化齐抓显示其作用。然后在抓负强化时要把握好度,因为有时媒体在揭露坏典型的恶行时会无意给有不良企图的人效仿的机会,以港剧中探员办案时一些方式策略的描写会让现实中犯罪分子有了提防之心,有了反侦探的技能,不利于社会安定。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媒体考虑欠周,本想提倡正强化的精神,实际效果却出现了消极即负强化的心理效应。例如在港剧《宫心计》中,“刘三好”以“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作为做人的原则,但她部分亲疏的“大公无私”让很多观众觉得很不真实,认为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从而对“三好”这样的人极其价值观产生反感,导致剧中此人物的榜样树立失败。

综上所述,港剧所表达出的无论顺逆境、无论身份地位高下,都心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去面对的价值观,港剧塑造的或高大或渺小的人物形象始终带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爱走每一步,给喜欢港剧的观众精神上的鼓舞。由此可以看出,媒介环境对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因而,对媒介环境的优化、净化,对媒介内容的丰富,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受众获得良好的社会学习的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港剧轻松中隐含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值得台湾及大陆电视剧的借鉴和学习。(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4篇

结合当前热点形势,小编为你整理了《央视榜样5节目观后感》范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学习时参照借鉴。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央视榜样5节目观后感》的相关范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的春节,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奋战一线,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温暖了无数颗心,无数个感人的精神照亮了一座座城,无数名党员干部坚守阵地、逆行而上。

身先士卒、筑起防线,做迎难而上的“先行者”。“生命重于泰山”,在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服从党组织安排。在每个基层一线筑起防疫的屏障,把投身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以更强自觉决胜战疫。

坚守岗位、阻击疫情,做精确打击的“阻击者”。“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闻“疫”而动,把严峻疫情当做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拷问,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在战疫斗争中练就胆识,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通过观看纪录片,从这些不普通却又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上,我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追求。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在长达60多年的执政中,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火力?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限定信仰的人组成的。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执着于信仰,不怕困难,勇于牺牲。

在他们身上,我感悟到了榜样的力量。榜样是一面旗帜,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直号角,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榜样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差距和不足。那些淳朴、真实、可亲可敬的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共产党员,无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

看榜样,学榜样,向榜样看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做身边人的榜样。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第5篇

按照县卫健局有关部署和卫生院学习计划安排,卫生院于10月28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

《榜样4》聚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集中彰显了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从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淡薄名利、乐于奉献;吃亏书记李连成,主动吃亏,带领西辛庄村由贫穷走向富裕;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村书记黄文秀,放弃高薪,主动选择帮助贫困群众,坚守脱贫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年划出30万公里的水上邮寄之路的普通邮递员唐真亚,坚守入党初心,把水上邮路变成了爱心路、致富路;掏粪班长“85后”李萌,坚守8年的掏粪工作,对标劳模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扶贫干部隋耀达舍弃城市发展机会,奔赴贫困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村;嫦娥四号党组织把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科技报国作为初心使命,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人恪尽职守,加班加点,默默奉献。榜样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流金岁月和无悔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展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和时代担当。

通过观看学习,我深深地被节目中先进党员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心灵再一次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榜样看齐,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榜样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紧紧围绕“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这一初心和使命,着力在改善医疗服务上下足功夫,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英雄叫榜样。今天,我院组织全体职工观看《榜样4》节目,专题节目中的先进模范、典型事迹,进一步提升了个人对党的认识,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重要职责,树立了要向榜样学习的信念和目标。

《榜样4》展现了从老一代革命家到普通的党支部书记,从环卫工人到航天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畏辛劳、努力奋斗,孜孜不倦,为祖国的事业默默奉献,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带头的作用。当他们每一位站在台上,再次宣读入党誓词时我内心无比的激动和震撼,做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能感受他们给我带来的鼓舞,他们是我的榜样,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

尤其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作为一个八零后的青年,她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环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扶贫的道路上勇挑重担,把初心镌刻在扶贫路上,书写了一个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榜样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既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学习,同时学习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照亮我们心中的理念和信念。

我要学习他们兢兢业业的精神,时刻以他们为我的榜样来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向榜样学习,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6篇

载体。

关键词:榜书;“大之美”;儒学之维;道、佛之维

出于生活实践的需要,人们创造了榜书。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这段文献记载中提到了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汉相萧何。但早在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从书法史上讲,古代榜书最早是用来歌颂帝王将相、装饰皇家林苑的,而后渐渐发展到题写士族宅第、庙宇道观、关隘要塞、城楼园林、名山大川,最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广泛用于商业店面招牌的书写。书体也从单一地使用篆书、真书,发展到使用行书、草书。

或许正是由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最普遍、最广泛的书法样式是榜书,才逐渐使人们形成对书法美感的一种感知——以“大”为美。美学中,“大之美”表达着人们对于统一性、整体性、无限性、包容性的惊叹和崇拜,宣泄着人们内心深处那吞吐山河、气象万千的豪情。榜书的美学内涵既体现了群体性的美感追求,又表达着作者的独立精神。该哲学观的核心范畴是“大”,而方法论上体现着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入世型榜书有这样几个特点:它以功用性为目的,符合大众所认同的美学要素,法度上追求雕饰感,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对于主流的认同与追求。而出世型榜书则有着与之对立的特点:它以抒情性为目的,表现创作者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法度上尽去雕饰,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独立人格的表达。

一、儒学之维

1.“字”的内涵:力量与形式

入世型榜书首要具有的元素便是充满力量的美感。这就要求榜书首先从体态上必须大,一个简单的点画在榜书中反映出来时可能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面块,横、竖、撇、捺、折、勾等基本笔画更是以巨大的面块形态展现出来。榜书创作的难度便在于,既要把简单的笔画线条写出饱满的张力美感,又要将这些庞大的面块以美的姿态组合在一起。“骨”是支撑人体的根本所在,其质坚硬,骨力便是指线条呈现出的力道、力感。写好榜书,首先要保证骨力,这就要求榜书创作要中锋、藏锋。“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汉·蔡邕《九势》)藏锋入笔、中锋行笔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张力,进而有韧性。亦即“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字有含忍之力,筋也。”(清·刘熙载《艺概》)“筋骨”的基本意义在于确立了榜书以力感为其形象美的第一要素,保证了庞大线条的力感,才能保证榜书的“大”且美。“骨既存矣,而遒艳加之。”(唐·孙过庭《书谱》)骨力是榜书的基本要素,是一切的基础,无骨即无筋,无筋骨的话,遒劲、妍媚、强势、华彩则皆为妄想。

2.“人”的内涵:儒家精神

但是,书法家仅使线条拥有“筋骨”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使线条有一股流动的气脉。运动的事物才能展现出活力与生机,才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美。正如,无论一头雄狮多么威武雄健,它一旦死亡,没有了气息,那么他的威武刚猛便不复存在。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记载中,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孟子并没有明确给出“浩然之气”的定义,他自己甚至也说“难言也”。但是,我们可以从孟子的类比叙述中感受到那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磅礴气息。“浩然之气”是一种力压千钧的气势,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武士般勇敢刚强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是一种由“仁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积累起来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有巨大力量的同时又有点神秘色彩的气质精神。具备了这种气质精神,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每个想法、念头都能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

在人们的广泛参与实践下,书法作品的创作者和作品本身所体现的修养成为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决定榜书作品优劣的指标无疑是作品的“气韵”“格调”,而“气韵”与“格调”同书法家个人修养的统一,成为规范书法家道德、学识的一种力量。正如黄庭坚所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千古以来,颜真卿的楷书、行草备受世人推崇,颜体楷书更是成为入世型榜书的常用书体,原因就在于“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宋·朱长文《墨池编》)颜真卿“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曰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便出现了:榜书创作者通过个人修养实现对高尚的灵魂、正义的道德的拥有,进而表现出个人的“浩然之气”,进而将人格精神上的“浩然之气”输入到“至大至刚”的擘窠大字中,让刚劲的线条“活”起来,舞动起来。

那么问题就有了,我们如何将“气”输入到“字”里,书法家灵魂中的“浩然之气”通过什么环节和擘窠大字的“至大至刚”联系在一起呢?

3.“天人合一”的法度:以人喻书

第7篇

《榜样4》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彰显了党员的力量,展示了党员的魅力,让我心潮澎湃,精神受到洗礼。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榜样4》观后感心得5篇_最新学习感悟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榜样4》观后感心得1

10月21日晚8点,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通过李连成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主题教育提供了重要学习内容。

岗位可以平凡,但人不能甘于平庸,将平凡做到极致,同样可以干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成为周围人的榜样。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以“吃亏”换来百姓幸福的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在抗洪中牺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20年携带邮件划出20万公里“水上邮路”的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邮递员唐真亚;“宁肯一人脏,换得万家净”的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十所粪便清运工、“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举家“落户”山村的“羊书记”,海南省妇联驻保亭县加茂镇共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中国足迹的嫦娥四号工程党组织。他们是亿万普通人当中平凡的一员,但他们又是伟岸的,他们是十三亿国人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不忘初心、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人不禁眼眶泛红。油然而生的敬意,让我切实感受到做好一名中共党员的重大责任,切实肩负起纪检监察队伍的光荣使命。

初心因坚守而炙热。每一名党员入党之初,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时候,内心都会涌现出一阵阵难以言说的澎湃与悸动,都渴望在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为发展谋进步、为事业谋突破,但如今却很少有人坚守自己最初的理想,敢于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作为党员干部代表着党的形象,承载着群众的殷殷寄托,如果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就会动摇理想信念,被糖衣炮弹所侵蚀,作为纪检监察队伍中的一员纵然山高路远,纵然风雨如晦,也要将每一次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对使命的追求,化为都将成为前行路上最美的风景,锐意前行,不忘来路,走好“最后一公里”。

使命因担当而荣光。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未来。总书记说过,“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而榜样就是前行道路上的指引者,他们有的用平凡历程书写不平凡的人生,有的为了祖国弹精竭虑付出生命,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不忘自己的初心使命,继续在本职工作上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惧洪流猛兽,迎难而上。

青春因奉献而伟大。《榜样4》中一些先进典型的事迹感动着每个人的内心、震颤着每个党员的灵魂。同我们一样,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也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榜样们的事迹看似平凡,却恰恰衬托出其精神品格的高贵。我们在观看节目之前,甚至对他们的事迹都不了解,但他们先进的精神、优秀的品质、光辉的形象却深深令人折服。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流血牺牲可能在生活中不常碰到,但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却不能忘记这些先烈榜样的奉献精神,要将青春挥洒在群众最需要的热土上,奋斗在为群众谋福祉的征程中,前行在祖国伟大复兴之路上。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奉献为笔墨。不辱使命,书写无悔的壮丽诗行!

正如《祖国不会忘记》的歌词所述“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作为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坚守什么样的岗位,都要立足本职,从自身做起,扎实工作,切实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即使你的事迹不被了解,但时代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奉献。

《榜样4》观后感心得2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

《榜样4》是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通过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唐真亚、李萌、隋耀达、“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等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观看了英模的事迹,心情难以平静。这些党员干部以及基层党组织,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新时代典型,他们尽管岗位不同,年龄差异,但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是一面镜子,对照“镜子”,我就愈加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譬如,在思想认识上,还缺乏充分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在工作表现上,还缺乏足够的敬业和负责的态度;在质量标准上,还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和要求;在能力素质上,还缺乏适应快节高效的积淀和追求......

英雄和榜样们犹如天空中最耀眼的星座,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作为党办系统的一员,既要拿出“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勇气和胆略去谋事创业,又要经常对照榜样们的先进事迹,坚持向先辈先进看齐,向先辈先进学习,向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对标对标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激发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和干事热情,学好做好,用心用情提升“三服务”工作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委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党忠诚,在大事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是最根本的党性修养,也是最基本的职责要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不打折扣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体现党委和组织意图,做好交办的事。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培养。作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光有工作热情,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素质,不仅办不成事,甚至会把好事办坏,乱作为,往往适得其反。愿望要靠能力去实现,素质的培养是后天的,要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积累,在思考中探索。最后,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认真的态度对待,当作风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人翁。做事是最好的作风,好的作风则是做成事的最好保障。要培养优良的作风,就要树立“马上就办”“马上就改”的意识,加强工作协调,抓紧工作落实,不推诿扯皮,确保党办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高运转,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贡献力量。

新时代,新使命,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榜样4》观后感心得3

10月21日晚8点,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榜样4》专题节目首播。节目中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李连成的“吃亏学”、黄文秀定格的青春、唐真亚20年的水上邮路、抽粪工李萌奉献青春、“羊书记”隋耀达的扶贫路、嫦娥四号的航天人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让我经历了一场全身心的精神洗礼。

看到他们,我仿佛回到了98年前那艘停泊在嘉兴南湖的红船。那年,一群年轻人登上红船,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而伟大的旅程。近百年来,历史始终聚焦跟随着一叶红船,98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红船赋予他们的初心,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的使命。98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98年的奋斗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在前列,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苦难辉煌,用鲜血汗水铸就一座座榜样的丰碑,凝结起感天动地的中国精神。

昨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她身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贪恋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衡量个人的得失而选择一条可能更开阔、更安逸的道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可能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提时代,说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或者科学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而随著年龄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脚踏实地,理所当然干好本职工作。党的事业、人民的期望、历史赋予的使命,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坚持和守护,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找到精神的归属,在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我们正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卫健系统的一名党员,自己要紧跟时代步伐,为瓷都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榜样4》观后感心得4

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于2019年10月21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我分局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收看学习,引导广大党员见贤思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

《榜样4》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以讲述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唐真亚、李萌、隋耀达、叶培建、孙泽洲、刘适这九名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为主线,通过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大公无私、服务群众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

当看到淡泊名利的“时代楷模”张富清老人深藏功与名、看到“吃亏干部”李连成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看到不忘初心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将生命奉献给伟大的扶贫事业、看到“水上鸿雁”投递员唐真亚用生命托举录取通知书……我的心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为他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怀而折服。

榜样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先进事迹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熠熠生辉;就像干涸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涤涤我心。学习榜样,就是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服务目标。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新时代,埋头苦干与学习先进模范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不可偏废。将榜样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于指导我们党员的工作实践,这才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基层公安党员,我将始终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以先进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学习、领会、贯彻榜样的精神,用榜样的先进事迹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自己在工作中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用行动来服务群众、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榜样4》观后感心得5

10月21日晚上,我收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榜样4》节目,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视频播放了7个模范典型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创新奉献的精神面貌,是我这位新晋党员的好教材,好榜样。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她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最让我佩服的就是的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短片介绍,李萌同志2009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在安置工作时,她毅然决定到环卫系统工作,而且选择了抽粪班。我不禁感慨,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中,有多少能够拥有她这样,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劳动模范精神。李萌同志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最让我感到骄傲的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发团队,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自主研发多种核心技术。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航天科工们用他们迎难而上,抛开名利,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8篇

关键词:榜样教育;价值体系;作用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在第一时间自发前往灾区当志愿者;看到老人溺水昏迷不醒,“最美女孩”余书华不顾一切对其进行口对口急救……他们是我们新时期学习的榜样。那么,怎样才能使榜样力量不断持久发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呢?笔者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榜样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非常重要。分析榜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有助于对榜样教育如何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态运行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考量,进而达到榜样教育作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运行过程的最优化之目的。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中,榜样教育由来已久。在中国,先贤就说过“教者必以正”“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见贤思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就是榜样教育的真实写照。在国外,美国波士顿大学K·瑞安(Kevln·Ryan)教授曾在总结二战后美国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5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即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体验(experience),5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整合生成了一种多元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可见,榜样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为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所谓榜样教育,就是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榜样的言行,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从这些富于形象化、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教育,从而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一、榜样教育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所倡导的用于统一人民思想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教育者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榜样教育来传导社会主导价值或核心价值体系,使受教育者内化社会主导价值或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与其个人思想价值的对接。

1.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是社会主导价值的实践形态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也是包括榜样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指向、行动指南。榜样在道德价值取向上是理想主义的,而非世俗主义的,具有崇高性、先进性或超前性,体现了应然境界。所以,榜样行为及其蕴涵的精神品质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形态,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榜样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阐释、印证和实践。这种内在联系,使得榜样成为社会主导价值的代名词、社会倡导的价值的象征、社会政策变化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对榜样的个体需要,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榜样教育实现了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

2.对榜样和榜样教育的个体需要,主要是基于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对榜样的个体需要源于人的未完成性、人的发展性、人的生成性、人的向善性和人的开放性等这些普遍的人性基础。由于人一方面具有向善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力求克服某种人性的弱点,因而往往把道德榜样作为自己在道德上得以提升的参照和目标。榜样是道德上主动精神的一种形式,表现为一个人(一群人或集体)的举动变成其他人行为的楷模……它不仅激励别人仿效自己,而且向别人提供现成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后来普及于其他人,变成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由于榜样行为及其蕴涵的精神品质,对受教育者具有功利意义(主要不是指物质功利),或能唤起受教育者追求崇高的行为动机,真正对受教育者的生活、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较大助益,所以受教育者就会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需求。榜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和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而且是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最具感染力的道德教育方法。正是建立在满足上述对榜样的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榜样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而不被看做是一种社会需求或“政治需要”。

二、榜样教育促进人的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着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所谓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所谓外化,是将个体的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内化与外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规律。榜样教育过程遵循内化与外化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发挥榜样及榜样教育区别于其他方法的特殊功能和价值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由对榜样的认知认同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学习仿效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推广,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于心并实践于行。

1.榜样人格的价值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榜样是社会先进思想的承载者,决定了榜样教育具有对社会价值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树立一个榜样就是树立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导向,直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做出怎样的价值选择、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通过发挥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在全社会引导人们理解、认同、接受榜样人格,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语境中,推进全社会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认同和内化,使主流价值观普遍化。

榜样作为道德和良知的典范,为受教育者建立现实的道德评价标准。单纯的财富增加并没有让所有人觉得心情舒畅,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人情冷漠、道德缺失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看好你的钱包”“跌倒的老人扶不扶”的告诫和讨论,都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此同时,人们又愈发渴望被关爱,这就更加凸显出雷锋精神的可贵。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树立榜样具体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确立正确的评判标准以唤起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鲜活的道德典型直观形象地阐释了抽象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解决了在道德评价活动中人们难以把握和难以解释道德准则的困惑。因此,人们可以从这些(榜样)具体的行为模式中,学习到体现于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理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这不仅提高了受教育者对榜样本身思想道德的认知,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其实质是提高了受教育者对榜样表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榜样人格的示范和感染功能,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

榜样既是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也是社会规范的人化,从多方面影响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促使人们把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德性。一方面,当人们在接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等教育时,如果有与之相应的榜样,学习者的头脑中就能形成相关的表象,从而使外在于人的规范通过榜样而内化为稳定的人格心理定势,乃至形成稳定的德性,促使其在特定境遇下把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付诸实施。另一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对理想人格在特定境遇下的行为模仿来揣摩理想人格所遵循的规范,由人同此心到心同此理,而这一过程正是规范的内化。

榜样教育的情感感染力,是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通过挖掘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使其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榜样敬佩、信服、信赖等心理体验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受教育者逐渐从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为受教育者提供社会道德准则、道德规范所要求的物化行为模式,受教育者往往把榜样及其行为确定为标准的参照模式和样板,使他们能参照榜样行为调整、矫正自身行为,与榜样行为保持一致,促使其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其一,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示范,能推动他们从被动行为到产生主动行为。其二,能使人们参照榜样行为,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控制不符合榜样行为标准的行为出现,自觉服从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其三,当人们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出现时,能够以榜样的准则矫正和终止原有行为。

三、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和认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接受影响时,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认识、相互作用,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对施教全过程的干预和影响,同时,也是激发受教育者学做榜样的主体能动性的过程。教育者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教育者要确立合理的榜样目标,既要符合社会主导思想,又要适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易于被受教育者关注和接受;教育者还要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载体将榜样其人其事其精神完整地呈现出来,以增强榜样教育的现实性、形象性、情感性来加速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成功的典型最能轻易打动人心,也最能轻易产生良好而巨大的示范、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受教育者在被动接受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中完成自我教育和实现自我作用的过程,从而完成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

四、榜样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榜样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基本条件。榜样教育过程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优化,包括优化经济环境、物质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为根本性的社会现实“环境”。

目前,全国上下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就是以雷锋为榜样,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发挥榜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杨荣昌.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7,(2).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化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2).

第9篇

[关键词] 榜样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 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教育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有效的办法。榜样、榜样教育、榜样示范等在不同学者的眼中有不同的理解。王道俊教授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这里榜样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榜样教育、榜样示范法等同。张耀灿教授指出:“榜样示范法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张耀灿教授也将榜样示范法与榜样教育等同,但是他却未将榜样与榜样教育等同。从张教授的文字表述上看,榜样教育应以榜样为前提。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内容。在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树立模仿对象,让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某个人或某团体行为进行观察学习,获取社会技巧,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促使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方法。”班杜拉认为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树立的模仿对象就是榜样。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解析,各位专家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探讨几近于无。很多学者并未将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专门课题研究,只有少许期刊文献探讨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途径策略。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大胆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内涵的理解,即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正面的榜样人物或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特征

1.导向性

导向性是榜样教育的鲜明特征。“导”即疏通,引导。“向”就是奔向,趋向。导向就是使事情朝某方向发展。何东平等学者认为“榜样能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每个青年总会在其人生的道路上,默默地寻找到一个清晰的榜样,唯其如此,他们眼中迷朦的世界,才会逐渐袒露出来,才会找寻到生活的指向。”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人生的方向,而不是纯粹地去树立一个虚幻的偶像。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内在精神指导方向。例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动人事迹中,三位少年英雄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才是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每个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都是不同的,榜样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因人而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现时代的主题,包含时代的鲜明特色。大学生榜样教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时,大学生榜样教育也随之变动。不同时代的榜样体现着不同时代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古代,忠君爱国人士是榜样;建国初期,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人是榜样;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先进分子是榜样。榜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时代的榜样在另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榜样。榜样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大学生榜样教育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大学生榜样教育不是纯粹地理论研究。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践行榜样的行为。各大高校在践行榜样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每年的“雷锋日”,校园内外,处处是“雷锋”。学校也在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对帮扶、义卖助学等。榜样教育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看学生践行的力度。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还原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们自觉实践榜样行为比空洞的说教强百倍。如果只有教育者在大肆宣传榜样,而受教育者不能感同身受,榜样教育注定失败。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的差别,同学们思想觉悟必然参差不齐,榜样教育的实践效果也必然不同。在践行榜样教育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历史烙印

中国的大学教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60多年的风风雨雨。唯有十年“”期间即1966~1977年大学教育陷入困境,停止招生。直至1977年才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高校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榜样至上的纯情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生活领域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融合。高校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新一代的天之骄子。进入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国家毕业包分配的政策,让他们无需再为毕业找工作而烦恼。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激情澎湃,理想高远,以报效祖国为己任。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大学生榜样人物,其中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就是典型的代表。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魏志德献出了24岁的年轻生命。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决定给张华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2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江林、王宗仁合写的长篇通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记人民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同年,中央军委发文,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评价张华,“张华、蒋筑英等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着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张华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张华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榜样。虽然此后引发了一场大学生救老农到底值不值的社会大讨论,但是张华的行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铿锵有力的回答。在生命的价值上从来没有等价交换原则。“生命至上”,每个生命都是无价的。

张华的榜样事迹是我们进行榜样教育的优秀素材。这一时期教育者不仅树立了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树立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去激励鼓舞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以具有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2.上世纪90年代――偶像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悄然抬头。雷锋、张海迪、张华等的榜样力量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独具特色的影视歌坛偶像明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功利、世俗。偶像趋于主流化,传统榜样被逐渐边缘化。高校树立的榜样与学生自觉选择的偶像很难重合,甚至相冲突。对榜样顶礼膜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榜样教育举步维艰。

3.新世纪――榜样多元化时代

21世纪,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都是根据自身的喜好、性格特点等选择自己的榜样。榜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不再对雷锋、张海迪等道德榜样一呼百应。高校榜样教育进一步显露其弊端,也在不断寻求出路。榜样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桎梏,利用网络电视等宣传榜样。如各地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都是利用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学生心中的榜样。榜样多元化的时代,优秀大学生也在不断涌现。如携妹上学的洪战辉、进入边远山区支教的徐本禹、勇斗小偷的杨昌济、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等。

四、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分析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我们以2002~2009年度“感动中国”和2005~2008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资料为准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榜样形象。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活动从2002年首次举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最具震撼力的十大年度人物。从2002年至2009年,共评选出80个榜样人物,其中有大学生两名。他们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榜样人物徐本禹和2005年度榜样人物洪战辉。

为了全面落实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于2005年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项评选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寻找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以此来展现和凝聚中国众多青年的力量。

1.性别特征

从“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从2002年至2009年这七年间,大学生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5%。两位获奖人都是男性。男性比例高达100%。从“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数字资料上看,男性比例72.5%,女性比例27.5%。女生人数远少于男生人数。总体看来,新时期,大学生男性榜样人物比例远大于女性榜样人物。

2.个性品质特征

从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事迹来看,大学生榜样人物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艰苦奋斗型

评选上年度人物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优秀学生。如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曾经说过,“苦难不是被人同情的,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他在自身生活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带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学。

(2)舍己为人型

榜样人物的高贵品质在于危急时刻舍身忘我的精神。如张华奋不顾身跳下粪坑去救老农、徐本禹放弃优越的大都市生活到边远山区支教。

(3)才华卓著型

在大学生榜样人物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取得非凡的成就,称为人们的楷模。如2005大学生年度美丽人物――智慧美女贺楠。她在2005年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中气质出众,知识功底良好,使得知识女性的形象光彩照人。还有2005年大学生年度震撼人物――《千手观音》的手语主持人姜馨田。她在春晚直播节目中,用手语表达“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感染了亿万观众。

五、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就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赢得大学生,就赢得未来,因此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大学生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法和策略,体现了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运用榜样教育,挖掘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榜样案例,可以引导和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一些网友在网络上撰写“中国大学生九大缺点”等文章揭露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生活腐化、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甚至浪费;有些大学生迷信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女大学生傍大款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学术意识淡薄,肆意抄袭拼凑学术论文,只为换取一张毕业证书……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难辨真假甚至有时不知何去何从。教育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各类榜样模范,引导大学生去伪存真,分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大学生勤俭节约、奋勇拼搏、刻苦钻研,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讲,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敏锐而清醒的头脑。教育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例如,学校可在各类校园图书杂志、校刊、院刊上撰写榜样事迹,宣传榜样,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榜样故居,深入调研榜样事迹,或者举办各类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大力宣传榜样。大学生榜样教育在校园的充分利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存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示范和激励功能,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榜样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榜样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群体中有11名是大学生,“大学生道德模范”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模范大学生造福于人民,充分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他们的事迹激励鼓舞着无数青年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7).

第10篇

范文一:

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先进典型、营造团结鼓励、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10月27日下午1时,次丘镇计生办、次丘卫生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门诊楼三楼020智慧医疗办公室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榜样》,让大家见识到党员应有的样子,不忘初心,凝聚前行正能量。

该节目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题,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线,邀请了有着传奇入党经历的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大山深处执教36年的人民教师支月英;普通的电焊工李万君;引领村民致富的老支书罗官章等11名优秀共产党员为代表,讲述了他们那平凡而震撼人心的故事,书写着信念、奉献、坚守、责任、担当、作为和创新。党员们边收看边笔记,感慨万千。

不忘初心,重在实干。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罗官章、支月英、李万君、苗振水、李贝、王恩东、琼沙3号轮党支部……,他们这些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时代先锋,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基层检察长,传递榜样的力量,就是要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真干事,干成事。一是树立政治大局观,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的政策和法治权威,认真贯彻上级部署要求,努力担当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责任。二是树立公正司法观,聚焦司法办案主业,坚持运用法治方式,强化法律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三是树立从严治检观,按照对政法队伍“五个过硬”的要求,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挺纪于前,廉洁自律,努力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学榜样,树标杆,立品为先。观看央视“榜样”专题节目,令人深为感佩的是,在人品党性修养上,秦华礼、罗官章、吴孟超、支月英、王恩东等为典型代表的众多优秀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树起了标杆。我们应当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坚持立品为先做人做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补足精神之钙、铸就忠诚之魂,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锤炼为民担当的精神品质。始终牢记和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想民忧、思民策,解民难、谋民利,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三要铸造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坚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先争优,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为共筑中国梦添砖加瓦、建功立业。

爱岗敬业,做一名新时期合格党员。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专题片《榜样》,深深的被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坚守着,就如优秀乡村女教师支月英所言,“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他们以先辈为榜样,不忘初心,发扬新时代奉献、作为、担当、创新、热爱的敬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踏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看完这些优秀党员的事迹,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岗位。无论是退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罗官章,还是大国工匠李万君,或者是人民警察李贝,他们这些普通岗位上的先进,给予我们的就是一份爱岗敬业的感动。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忠诚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如果没有一颗敬业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会敷衍了事,漠不关心,得过且过。长此以往,我们的思想就很难融入工作,我们的行为就很难与工作协调一致,更谈不上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了。敬业就是有责任心。责任就是不仅要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有责任感,而且要敢于承担工作中因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有担当。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敬业,责任心的延伸。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正如王恩东院士所言,“国之所需即是我们心之所向。”,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这些榜样们不善于也不需要编制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他们在普通岗位上传承者先辈榜样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期普通党员的我们,要向先辈先进们学习的是他们为了理想信念,坚守岗位,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承是不灭的信念。

恪守初心,坚守使命。前人的榜样,正是我们前行的力量。罗官章、支月英、李万君、苗振水、李贝、王恩东、琼沙3号轮党支部……,时代涌现的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儿女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名医务工作者,努力学习榜样,就是要恪守初心、坚守使命,真干事,不怕事,干实事。一是从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上不断强化,坚决维护党的各项政策和方针,认真贯彻上级部署要求,在卫生事业建设中勇挑担子。二是进一步强化务实精神,增强工作实效,爱院敬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事务中做好医院工作。三是强化廉洁勤政思想,带好队伍,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范,为医院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范文二:

10月27日下午,次丘镇组织机关干部、镇直部门和各村党支部收看中央电视合录制的专题节目《榜样》,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艰苦为民、实干敢当,勤勉敬业的精神。

看了这个片子,我感觉深受鼓舞,非常感动。我要向这些榜样看齐,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方面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也是共产党员,是他们队伍里的一员;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惭愧,因为自己做的没有他们优秀。这些榜样大部分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岗位,普通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却不能呢?我觉得我要好好反思,向他们学习。不能觉得自己个人渺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小小的个人也能散发出大大的能量。我觉得榜样们能做到如此,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心中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方向,有了信仰,就有了约束,有了信仰,就有了动力。这信仰是什么?就是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

第11篇

[关键词]榜样 艺术 感染力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退休后坚持植树造林20多年的感人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神州大地广为传诵。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他发挥余热在青山绿水间树起了一座丰碑,被亲切的称为人民难以忘怀的好党员、好干部。2011年,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彝剧团决定把杨善洲的事迹搬上舞台,希望用艺术的手段来宣传和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鼓舞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意识、矢志不移的信念、淡泊名利的作风、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榜样模范人物更是不少。把杨善洲搬到舞台上,用彝剧的形式演出,艺术效果如何让我产生疑虑。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榜样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会不会成为一个过场戏?这些在我心中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大型彝剧《好大一颗树——杨善洲》上演后,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剧场。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久久难于平静。这是榜样的正能量冲击着我的心灵,也是艺术的感染力让我精神上得到了洗礼。最终我得到了这样的论证:榜样﹢艺术﹦感染力!也让我深深的感到之前的顾虑真是“杞人忧天”。

一、杨善洲作为榜样的力量

杨善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以选取的创作素材非常的多,也很难取舍,完整的展现他的一生。但是该剧的编剧不是去渲染杨善洲“做官”的那段历史,而只选取了杨善洲退休后上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二十多年艰难的历程。这让我为剧作者的切入点暗暗叫“绝”,因为戏剧作品讲究戏的写作角度。一个的角度,是写好一个戏的开始。中国的领导,不论是大官还是小官,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古今都有之。而像杨善洲同志退休后的22年中,义务造林面积达5.6万亩,价值3亿多人民币且无偿上缴国家,这样的人就非常少见。所以说,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这样感天动地的创举让人感动。我觉得,这才是共产党人真正的榜样,真正的模范人物。

编剧对“榜样”的感悟是独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如果过多的去写杨善洲做官这段历史,无形中会带有政治色彩或口号式的台词。而通过22年,植树造林5.6万亩的感人事迹,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杨善洲。把一个榜样树立在舞台,不仅让观众可信,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佩。杨善洲作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事迹无疑是非常感人的。而大型彝剧《好大一颗树——杨善洲》更是运用了艺术的感染力而倍显真实和深刻,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英雄原自于真实的生活,榜样是生活中的楷模。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无疑将是一部好作品。它不仅突出了“榜样”,更使“榜样”鲜活,有血有肉。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会更加巨大。杨善洲能感动中国,成为全国道德模范,那是他对中国共产党一生保持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大型彝剧《杨善洲》的艺术魅力

大型彝剧《杨善洲》能催人泪下,在于剧作者把杨善洲事迹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通过了电影、舞台戏剧、歌曲等艺术形式传颂着、感动着、鼓舞着几代人。这就是艺术产生的巨大能量。所以“榜样”的树立,同样需要艺术的渲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有不少领导干部纷纷落马,那是他们忘记了入党誓言,把人民赋予的权利作为敛财的工具。唯有杨善洲无论是做普通职工还是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的40多年里,从未私自动过一分公款。退休后的20多年里,把自己亲手创造出来价值3亿的财富无偿交给了国家!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在当今社会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难怪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要把保山地区的老书记杨善洲搬到楚雄的舞台,并且用彝剧来演出。榜样没有界线,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产,而艺术则是催化剂,它能使“榜样”更加震撼人的心灵。

大家都知道杨善洲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人。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的群众,而自己的家人得不到呵护,三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女儿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教师外,其他的家人都是农民,一辈子在田地里刨食度日。一个地厅级领导干部——杨善洲做到了!即便是在过去的“农转非”政策的年代,他有这种资格,更有这个权利让家人吃上供应粮。但他却把一次次的机会,让给了其他有困难的干部家属。在创作上,这部戏不拘泥于所选取事件的真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力求使杨善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动感人。编剧利用原始的创作素材,经过艺术的加工,编写了非常感人的一场戏。

《杨善洲》的第三场戏,让很多人感动得潸然泪下。杨善洲对子女的歉疚,子女对杨善洲的埋怨,编剧写得很仔细。我们通过剧中的这场戏,就可以了解到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提炼加工,去塑造一个个感人的角色形象。第三场讲述的是女儿杨慧琴为让自己的奶奶、妈妈在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借5万元盖了一幢面积不大的小楼。为还所借之债,向父亲要钱还帐,没想到一个工作了40年、一个保山地区的地委书记,存折里确只有9800元钱。在女儿对父亲不满、抱怨的台词与唱腔中,让观众认为这种抱怨合情合理。在矛盾冲突中编剧作者巧妙的把“钱”转化为“情”,让人看到了杨善洲一生为官,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让观众看到了杨善洲在生活中也同样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好丈夫、好父亲。

第三场为此后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我们通过这场戏可以了解到杨善洲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昔日的大亮山,寸草不生。而杨善洲在1988年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返回家乡就上了大亮山,住茅草棚、修山路,在荒芜的大亮山种树,这一干就是22年。今天的大亮山森林面积达5.6万亩。近年来,云南省连年干旱,唯有大亮山及周边几十个村寨不缺水。农田绿油油,大小春年年丰收。这些都是杨善洲带领全林场的职工忘我的工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群众丰衣足食,风调雨顺的好生活。当地有这样一个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这就是家乡人民对杨善洲一生的肯定和怀念。编剧把这段民谣不加修饰的用于幕间曲,让人产生了一种质朴的亲切感。

把生活的真实和舞台艺术较好的结合,把真实的人物用艺术手段烘托,使榜样更具人性化,让事迹更有说服力。整部戏以小见大,刻画了一个生动的杨善洲的形象,也刻画出杨善洲的家人、林场的职工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我想这也就是《杨善洲》成功的另一个因素。

三、大型彝剧《杨善洲》的艺术感染力

生活中的杨善洲,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没有给家人捞上一本“农转非”的户口册,不图名、不图利、不谋私、守得清贫。像一面旗帜,更像一棵大树,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榜样更能让人读懂、记住,同时一个艺术作品也才更具感染力。

大型彝剧《杨善洲》始终把一个“情”字贯串全剧。对家乡的情、对父老乡亲的情、对家人的情。杨善洲从一个贫苦孩子一步步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党的教育、父老乡亲的支持、妻子的默默奉献、家人的理解。作为感恩,杨善洲把这个情字看得很重,就像唱词中所说的“自幼家境多贫寒,全靠相亲人帮忙。情深似海难忘怀,这份恩情记心上……”。“榜样”的感人之处在于“情”。文艺作品的感人之处更在于情。巧妙的把一个“情”字用来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更让人可信、可亲、可佩。编剧把这个情字作为一个亮点,把剧情一步步展开去塑造一个舞台上的杨善洲。毫无疑问,确实起了“点睛”的作用。

“榜样”是一个时代造就的英雄人物,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时世造英雄”。而要把英雄塑造在舞台上,有着剧作家对人物的看法和认识理解。写作方法各异,但用“情”塑造英雄的确不多见。《好大一颗树——杨善洲》的编剧避开了杨善洲三十多年的领导干部生涯,用重墨描写他退休后的创举,把真实事件与舞台技巧有机统一,形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艺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第12篇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习得的,榜样无疑为青少年选择人生的发展取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坐标。[1]然而,榜样示范并不总是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反面效果。关于榜样教育困境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比如,李祖超认为榜样教育困境是由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2]万美容认为创新榜样教育应该重点解决好推荐青少年乐意接受的榜样、改进榜样教育的具体方式、营造良好的榜样教育环境与氛围等问题。[3]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本文认为青少年对榜样的无意识刻板印象也是造成榜样教育失效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认知与榜样无意识刻板印象

能力(competence)和热情(warmth)是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人们认知自我、他人和群体时,都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的。热情是对知觉对象的意图感知,如友好、助人、真诚、可信度和道德等方面;能力是对知觉对象实现该意图的能力的感知,如智力、技能、创造性和高效率等方面。[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认知对象分为典型的八种类型。(见图1)这些类型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观察学习的对象,即榜样。

好榜样,即通常教育者和主流媒体为青少年所树立的榜样,可以归于以下三种类型:完美型榜样(德才兼备型,高能力、高热情)、能力型榜样(高能力)和道德型榜样(高热情)。而其他类型的榜样,往往是青少年自发确立的学习对象,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往往是从这些“坏榜样”身上习得的。无论是教育者所树立的“好榜样”,还是青少年自己树立的“坏榜样”,青少年认知时都可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产生无意识的偏见。无意识偏见总体上会使青少年榜样学习产生盲区,既会解构来自于教育者的良好榜样,也会使青少年的行为观念自觉接受“坏榜样”的影响。

各类型榜样可能触发的无意识刻板印象不同。从内容组成上来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在能力和热情两个维度上的评价组合。[5]热情和能力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典型的评价类型:钦佩型(高能力、高热情)、嫉妒偏见型(高能力、低热情)、怜悯偏见型(低能力、高热情)和贬损偏见型(低能力、低热情)。[6]青少年在评价榜样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把他们归于其中的某一类。又由于刻板印象是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对有关群体比较牢固的观念或想法,[7]对认知和行为具有系统的和连锁的启动、维持和评价作用,因此成为对榜样产生偏见并制约榜样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制度性的好榜样和自主认同的“坏榜样”,都比较容易受到这种刻板印象过程的影响。

榜样的来源不同,认知主动性不同,刻板印象情绪所引发的榜样学习趋向也可能不同。教育者所设立的高能榜样引发嫉妒而导致无意识抵触,青少年自己认同的高能榜样同样因嫉妒却产生积极靠拢行为。对于教育者所设立的好榜样,由于其能力或热情的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都远远优于青少年,使青少年的自尊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及其引发的焦虑会自动触发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使之更容易接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对于青少年自己树立的“坏榜样”,由于其在某一方面差于自己,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对观察对象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并容易产生自我乐观偏差,这是他们受刻板印象影响、乐于向“坏榜样”学习的内部动因。教育中理清这些榜样类别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使榜样教育朝向积极的方向。

二、无意识刻板印象对榜样教育的影响

最常见的榜样刻板印象类型是钦佩型,这通常对应着完美榜样。青少年对德才兼备的完美榜样进行评价时会受到晕轮效应(halo effect)的影响。晕轮效应指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当人们对某个个体形成一种好的或者差的整体印象后,会不自觉地根据这种印象去评价其所有的品质,即所谓“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使得青少年对榜样的印象更加完美,觉得榜样是“高大全”的完人,进而觉得他们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可佩而不可亲,更加不可学。学者们认为是社会和学校所树立的榜样过于完美,其实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高大全”。被社会和青少年共同神圣化的榜样高高在上,游离于青少年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除了钦佩感,很难唤起更多的学习动力,榜样精神内化和榜样行为复现更是无从谈起。

以能力为主的榜样,比如科学家、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青少年对其u价时,可能会受到嫉妒偏见的影响,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虽然才智过人,但难以相处、冷漠自私,甚至道德败坏。这就是所谓的影射效应(innuendo effect):当个体只接收到知觉对象在热情和能力其中一个维度的积极描述信息时,会形成对另一维度的消极推断,并且最终降低了对知觉对象的接纳度。[4]当青少年只接收到这些榜样的高能力描述信息时,可能会推断他们具有低热情。于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倡导青少年学习这些能力型榜样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无意识偏见传达的却是“有才无德”“才高而德寡”“为富者不仁”等负面信息。这时,榜样刻板印象使青少年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障碍使其仅仅是嫉妒成功者,而不愿意接纳和效仿榜样的所作所为。

青少年对以道德为主的榜样,比如道德模范,进行评价时可能也会受到影射效应的影响。在影射效应影响下,青少年在意识层面接收到榜样们的高热情描述信息,如诚信友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潜意识则会推断这些榜样可能能力不足、善于讨好他人、缺乏真才实学,即所谓有德无才。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道德榜样会被无意识地归为怜悯偏见型,青少年们会被这些榜样及其行为所触动,一方面感动于榜样损己利人的无私精神,另一方面对榜样为助人而发生的不幸感到同情和怜悯,这种情感上的障碍使青少年不屑于向榜样学习,更不可能再现榜样行为。

在无意识刻板印象的影响下,青少年不愿意接纳教育者为其树立的良好榜样,反而主动向一些“坏榜样”积极靠拢。“坏榜样”往往激发其羡慕和嫉妒情绪,这些情绪与“好榜样”产生的认知框架不同,因而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模仿、重现榜样行为的冲动。有时青少年学习“坏榜样”的行为方式,其动机和出发点往往出自一些良好的愿望,这种“无意学坏”应该与“有意学坏”相区分。此时,青少年之所以主动学习“无德有才型”或“冷酷型”的“坏榜样”,源于对榜样的认知补偿效应与自我乐观偏差的双重影响。青少年之所以认同“冷酷型”榜样,是因为这种“坏榜样”的一个维度信息,即低热情,会激发认知补偿效应,在这种效应影响下,他们会自动给予另一个维度信息以积极评价,即高能力,从而形成“无德有才”的刻板印象。乐观偏差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可以学习“无德有才”者的行事方式、所作所为,而完全有能力回避其品德方面的不足,能在增长能力才干的同时不受“坏榜样”操行的影响。这种和对自身能力过度乐观的刻板理解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实际上,榜样的才干和操行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将其分离需要高度的理性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青少年往往难以做到,这就使得“趋利避害”的美好动机最后演变成了“反受其害”的消极结果。

三、克服无意识刻板印象,建构青少年

有效的榜样学习

无论是“完美型”“能力型”还是“道德型”榜样,都有可能受到无意识刻板印象的影响:“完美型”榜样脱离现实,可敬不可学;“能力型”和“道德型”榜样或“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不值得学。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更加关注榜样的不足之处,对榜样产生质疑,成为其不学习榜样行为的借口。只有消除这些无意识刻板印象,榜样才能真正得到青少年们的认可。如何引导青少年克服刻板印象的无意识影响呢?本文认为教育者可以采用熟悉性策略、意识性抑制策略和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

(一)熟悉性策略

熟悉性策略源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际接触能够减少偏见”理论。更多地接触榜样、增加对榜样的熟悉度,使青少年对榜样有多方面、深层次、立体化认识,能够有效减少刻板印象的影响。但在运用熟悉性策略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不能单纯反复强调榜样事迹本身,因为对单一性质事件的反复强化非但不能消减刻板印象,反而还会进一步增强刻板印象。比如在向革命先烈、人民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学习时,教育者和主流媒体往往反复宣传和强调他们的榜样事迹,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看待榜样时的“晕轮效应”,使得这些榜样形象被高度神圣化、抽象化和概念化,严重缺乏丰富度和层次感。这些榜样的名字和事迹固然耳熟能详,但青少年对他们的了解往往也仅限于此。对青少年来说,这些榜样更多的是脱离现实的刻板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可近可亲的学习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榜样教育往往只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做好事像排练,少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真实的价值判断。青少年在有意识的“做好事”时很积极,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这是“学雷锋”,但当有人真的处于需要帮助时,他们却表现得很迟钝,有时还会尽量逃避。[8]榜样形象通过抽象化、符号化而成为“高大全”形象后,榜样就只有具体行为可模仿,而没有内化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榜样教育尴尬就很难避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关于榜样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可以介绍榜样的一些人生经历和生活轶事等,或者设法增加青少年与榜样的近距离接触,使他们对榜样有更深入的了解,增近与榜样的心理距离。对于不能真实互动的榜样,还可以采用想象接触的方法,通过与榜样模拟互动,认识榜样的核心特质,去除自动化的偏差理解,使青少年意识到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使他们感受到榜样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榜样、内化榜样精神,努力学习榜样事迹。

(二)意识性抑制策略

意识性抑制策略是指激活知觉者的外显意识系统,使其以明确的意图来否认或者抑制已有的刻板联结,其本质是利用知觉者的意图和动机有意识地阻止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从而减少或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9]在进行榜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使青少年认识到可能存在的榜样刻板印象,唤醒抑制这种刻板印象的意图或动机,引导他们把目光聚焦于榜样的过人之处,学习榜样的优点而不是挑剔榜样的不足。比如在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学习时,应该向青少年指出他们潜意识里可能存在“为富不仁”“才高德寡”等刻板偏见;在向那些无私奉献的道德榜样学习时,应该指出可能存在“滥好人”“有德无才”等刻板偏见,并使青少年明确这些偏见是没有现实依据的、不正确的认知,不能因为这种偏见而放弃对榜样身上美好品质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自身抵制刻板偏见的动机,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

(三)无偏见信念策略

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旨在鼓励个体持有一种长期公正目标,以此激发个体持有一种长期一致的消除偏见的内部动机。当个体的行为表现和他的行为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发挥自我调节作用而改变自身的外显态度。[9]信念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需要系统,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无偏见的信念,使他们以长期公正为目标,对消除刻板印象具有根源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做一个公正的人,引导他们公正、无偏见地看待榜样,当对榜样出现消极态度或逆反心理时,应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评价榜样时是否缺乏公正、对榜样产生了偏见。比如在以马云、刘强东、王健林等企业家为学习对象的榜样教育中,青少年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此时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公正地看待榜样、有没有产生诸如“无商不奸”等偏见,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主动校正自己的态度和观念,从而发挥他们的自我调节作用,克服刻板偏见的影响。

教育者除了要引导青少年克服对好榜样的刻板印象,使他们能够真正内化榜样精神外,还要帮助青少年克服“坏榜样”的消极影响。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注意纠正青少年的某些认知偏差,使他们意识到认知补偿效应与自我乐观偏差的存在,并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其不良影响。要使青少年认识到一个人某方面有缺陷,不代表他在另一个方面具有优势,不能刻板地用一个人的缺点去推测他的优点,反之亦然。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思维和鉴别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使他们在正确区分榜样的操行和能力的同时,对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个清醒认识,避免他们因为盲目乐观而导致榜样学习偏差。比如偶像崇拜的问题。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它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10]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他们的一些反叛行为往往是从偶像身上习得的,也因此这些偶像常常被父母和教育者视为“坏榜样”。但青少年向偶像学习的初衷往往是渴望成功或出名等美好愿望,但却因为鉴别能力不足和盲目乐观导致榜样学习出现了偏差。教育者可以从提高青少年鉴别能力和自我认识入手,增强青少年“追星”中的批判意识,鼓励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偶像做理性判断,摆脱偶像光环的影响,使他们以平常心看待偶像,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吸取有利于自我成长的养分,克服偶像的不良影响,化偶像为真正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范中杰.论青少年榜咏逃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 18(2):49-50.

[2]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80-83.

[3]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 2006(9):19-22.

[4]佐斌,代涛涛,温芳芳,滕婷婷.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67-1474.

[5] Fiske S,Cuddy A,Glick P,Xu J.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6):878-902.

[6] FiskeS,Cuddy A,Glick P.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Warmth and Competenc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7,11(2):77-83.

[7]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138-145.

[8]孙东歌.人道主义的现在时态[J].书屋,2002(9):14-16.

[9]庞小,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2):24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