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20:1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化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创新组织机构、更新经营理念,优化创新氛
组织机构是油田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框架,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实际同管理理论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重组整改的局面,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创新,还是经营理念的更新,或优化创新氛围,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变革。但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必须根据国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模式。创新不只是发现,更是实践。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科技实力,更体现在管理水平上。因此,企业要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让企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升市场竞争力。
2.实现流程与人资管理创新,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是科学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油田企业若想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在管理上寻求创新,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才将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核心,人才也将成为各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油田企业要改变已有的工作重心,将已有的制度化管理逐步向人性化管理偏移,让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驾齐驱,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流程更加顺畅,不仅提升了局部效率,更是改善了整体流程效率,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3.实现人性化管理,积极开发人的潜能
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员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遇,重视员工的权利;其次,关爱每一位员工,员工奋斗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企业要做到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急、解员工之所难,尽力让员工把企业当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积极开发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和岗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做到人尽其能;最后,要塑造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4.实施基础管理规范化,不断构建知识型团队
油田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是人事管理,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侧重对人才的管理,为此企业要做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尤其是核心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创建知识型的团队。
二、结语
论文关键词:从百年大计看当前建筑管理中的项目控制
在施工项目工程工序的建设中,施工项目工程工序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百年大计和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实,施工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应该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工程控制。所以,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参与和控制的质管理经验,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施工项目工程工序建设的工程质量。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从百年大计的角度,针对建筑管理中的项目控制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实施项目控制的必要性
项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及时调整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改变工作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如果这样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调整或修改目标。这个过程就称为项目的控制。我国基本建设中浪费现象十分惊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工期失控、质量失控的情况相当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论文,因此加强项目控制对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干扰因素很多,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这些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设备的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环境因素。在国内,一般认为人的因素对实现项目目标的干扰最大,如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用行政手段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项目,使项目失误;或者工人技术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设备因素的干扰,如材料价格上涨,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应跟不上,延误工期;设备制造企业不履行合同,设备质量低劣;设备不能按时到货等。如果我们能设法找到项目干扰因素,试图预先控制中间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偏差,就可以对项目实行主动控制。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二、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产人员人身安全的目标管理,应给予高度重视论文怎么写。确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类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生产实践表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起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专职机构,加强安全部门的领导,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这是搞好安全生产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通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事事有其主,人人有其责”。每个施工项目应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并配备规定数量的专职和兼职安全管理员项目管理论文,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同时随着项目的推进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
2、合同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的责任。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如:单方面强调质量,忽视了成本;单方面做到供货及时,但忽视昂贵的价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并确保工资发放到工人手上。
3、信息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各部门和单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频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纸介质进行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流动。这往往影响到获取工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各种信息化技术引入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关于进度、合同、材料、预结算、工程资料等的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论文,通过这些软件将项目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变成一个端口,利用Internet将各端口相互连接并汇总到一个终端(项目经理)。即有信息的互通又有集中的管理使项目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4、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建设阶段的工作顺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协调及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以周密、合理的进度计划为指导,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调整与控制。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动用时间目标的实现。为了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施工,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说,控制是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对于工程进度,项目管理中主要是督促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检查其合理性。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要求承建单位按季、月安排实施计划,检查其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对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也给予充分的注意,及时掌握其动态,当发现某一环境脱节时,除在有关的人员参加例会上加以阐明外,同时还应及时向承包单位计划部门及至上级计划部门提出,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承建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最初的报价到项目竣工、验收,应始终抓住计划这个环节,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进度控制,以实现合同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 5、质量控制 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论文,是为了确保实现合同商定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论文怎么写。建设项目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施工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勘察、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以及项目投入使用过程的质量。因此,它是由建设全过程中各阶段质量组成的一个整体概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有质量控制的任务。 6、成本控制
在施工阶段,应充分运用企业自身优势尽量提高经济效益,以取得最大利润。施工阶段资金需求投入量、资金筹措、资金分配等方面应有计划、有措施地协调运作,努力达到合理稳妥地控制投资。项目部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工程单价或总价的构成,掌握施工中的资金流动。施工过程的资金运动不是资金简单地循环和周转。在施工过程中,资金不仅发生价值形态的变化,而且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从成品资金的形态最后转变为货币形态—最终结算和支付。在流动资金形态转变中分离出利润,给工程带来生产能力,通过工程运行获取收益。
7、组织与协调
组织协调是指在一个工作系统内,通过信息交换、会议沟通、函件往来、感情联络和研究讨论等方式,消除系统内机构运行产生的矛盾、问题和障碍,确保系统内各个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行的手段。利用会议进行协调。工程例会是进行协调的重要方法,参加会议的各方对工作的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安排。除例会之外,专题会议也是协调的方法之一。
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管理,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古今建筑业的结晶,其形象状态从古代人居住的石穴、草房过渡到当今的高楼大厦以及地下建筑。施工管理科学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积累中不断的得到发展,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建设管理者应不断积果经验,学习高效的管理技能,努力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1]陈恒.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6(01) [2]吴向东.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新理念—战略成本管理[J].2002(01) [3]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4)
论文关键词: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环节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建立完善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保证教师指导论文质量和学生完成论文质量。
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抄袭严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抄袭严重。即使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中也高达10%以上的抄袭率,普通高校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2]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制止学生剽窃论文、弄虚作假,利用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索,对学生论文造假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要深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教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信息不畅、指导不好、工作量大、操作困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对毕业设计弄虚作假现象不能有效控制。
2.选题不当。毕业论文的选题狭窄且缺乏新意,学生选取的题目相同或相似的较多。论文内容无自己的特点,方案单一,方案没有创新性。有的学生选题与本人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在现有的研究条件或规定时间根本无法完成。[3]有的学生选题与专业不相关,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在答辩时很难通过。
3.写作能力差。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获取方法掌握很少,不了解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缺乏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中文资料检索很少,同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基本没有查阅外文文献。对论文的撰写缺乏了解,实验数据不知如何处理,论文低水平重复过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4.撰写不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在撰写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论文文本不规范,没有参照学院论文标准,如论文题目字数太多、论文摘要没有反映论文中心内容、数据来源注明不规范、表头文字说明不统一、目录与内容不符、毕业论文格式不统一等,基本每个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论文格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方法
1.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制度。健全的、科学的、详尽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是管理好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4]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管理、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规范的要求。
(1)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论文题目必须要与专业相关,只有与专业相关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论文研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进行试验,论文中要有试验数据,才能学有所获;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尽量指导学生一人一题,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的论文都有自己的新意,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论文整体质量。
(2)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该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组成包括: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②毕业论文(设计)排版要求;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④毕业论文(设计)封面;⑤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标准;⑥毕业论文(设计)有关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老师评阅、互评老师评阅等);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定办法等。学院只有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清楚,管理者、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根据规章制度管理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3)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与理论课程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工厂完成的,为了减少成绩评定的主观性,按科学化、标准化、量化的原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学校指导老师和工厂指导老师的平均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2.建立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学生论文保质保量完成。鉴于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毕业论文的进程,抓好三个时期的检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1)初期检查。要严把“指导教师聘任关”和“选题关”。初期检查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选择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曾经参与或主持过省市级以上课题的指导教师,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指导资格;选题情况,包括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同时选题采用双向制,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情况;论文进程安排、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情况,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为论文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2)中期检查。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老师要填写中期检查表,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和论文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要求指导教师要严把“指导关”。通过中期检查主要了解教风、学风和论文设计进度,包括学生论文有无改变课题内容,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与进度,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情况,学生如期完成课题有无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需要学院帮助解决的困难等。
(3)后期检查。重点是严格答辩,客观评定成绩,把好“评阅与答辩关”、“质量评价关”。通过后期检查主要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评阅人对论文评阅结果,答辩组织、落实情况,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审阅及评语,答辩小组的答辩记录,成绩评定等情况。答辩时由学生陈述论文内容、答辩小组提问、回答问题三个环节组成。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高职论文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必须全面考虑,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孤立地研究一个或两个环节,要全员全过程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严把论文质量关,使论文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60.
[2] 秦明建.以人为本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8,(1):29-3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回顾;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40-05
原理,通常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是指在一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是体系化、科学化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或者说是本学科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学习培养对基本原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进行梳理回顾,以发展性、超越性和建构性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的内生要求。本文在对部分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建构、教材编撰,包括内容框架设计等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文献概况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创立以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辛勤探索,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也多达数十种。1986年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正式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本学科最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本学科主干课程的建设拉开了新序幕。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自成一体,不可割离。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题名检索专著,共有17条记录,最早的专著出版时间是1986年(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样的检索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题名检索即可得出75条记录,最早的专著出版时间为1983年(曾德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这75条记录除9条属于学位论文外,其余66条全部为专著。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材、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沈壮海教授曾做过统计: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有88%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著作。其中,概论性著作80部,占此类著作59%;分论性著作39部,占29%。[1]从检索得出的专著的出版年份数量来看,2010年4部,2009年4部,2008年4部,2007年4部,2006年7部,2004年5部,2000至2003年共9部,1990年到1999年共19部,从总的趋势上看,这些数据的变化实质上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越来越形成了带有普遍共识性的观点和结论,这一过程本身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断凝练、总结、归纳、提升的过程。甚至于后续形成的大部分原理专著,无论是章节设计,还是具体内容,包括主要概念、范畴,都是在1999年高教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1年人民出版社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在CNKI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题名进行跨库检索仅有17篇文献。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题名检索仅有6篇期刊文献(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4日)。检索结果表明:学界很少以整体性或系统化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问题,而大多都是就原理本身所辖含的某一问题加以研究。这是目前学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一个典型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也有其特定的方式,而且经历了从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到各校自行编写的发展过程,背后反映了本学科从设立之初的探索试办试行到现阶段学科建设发展自大大增强、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林立的发展历程。邱柏生教授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编写的三种主要方式,即“由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同类型学校合作编写、各校自行组织编写。之后,编写相关教材主要通过后两种方式进行。这些年来,各地编撰了不少同类教材,总共算来也有几十种之多,尽管称谓不同,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等不一,但教材内容大致相似”。[2]
从所检索的专著的题名来看,书名有没有“原理”两字,实际上并不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成果或者学科主干教材的属性,但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以专业、学科建设(也内含教材建设)为“原发动力”,专业、学科设置和发展诉求直接催生了原理的研究,这一来,其实当时并没用太多的理论积淀可供本学科创始人在编写本专业教材的过程中参考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最接近的,自然就只有教育学了。也就是说,最初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教育的一种形态来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渐渐趋热,特别是05年以来,研究成果很多,就原理而言,也有不少新成果,但几乎都是原理的分论。以博士论文为例,从原理的整体结构上来专门作系统研究的比较少,而大多数是对原理所涉及和包含的某些带有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理论等。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构成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继承与借鉴;范畴;过程和规律;功能和地位;环境理论;对象群体分析;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管理等。当然,对于当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至今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看法或达成学术共识。这也是作为一门学科最为基础和根本的理论内核――原理的建构、发展和完善必经的一个过程,或者说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客观必然性的,应该理解。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整体框架结构
尽管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成果颇丰,但学界很少系统回顾和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的阶段历程,更多的是谈论学科的发展历程。而学科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也是有阶段可以划分的,目前以原理主干课程的教材为例进行分析,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的主要方式。
目前,初步检索到的文献中,邓亚秋、罗洪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5年到2001年;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代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9年版)。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了以范畴和过程规律为核心的本体论样式,涉及内容较为丰富,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环节、要素为视点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体系相对庞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分支学科的内容还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支学科的体系内。二是2001年到2006年;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主要代表作是2001年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三是2006年至今;此阶段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是2006年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3]
罗洪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总结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期,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法。有的学者认为:第一阶段应为1921年建党至1984年,这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丰富的理论,但尚未建立相应的学科。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今,建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初步系统化阶段。有的学者认为: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为1987年至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时期”。同时该文提出以有代表性的专著为标准,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萌芽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和内容构成,总体而言还是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设计(亦可称为“顶层设计”研究)。近十年来,形成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分论专论,它们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的某一组成部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结构(内容布局问题)的研究总体偏少,甚至于没有涉及。事实上,如果作为具有高度总括概述特点的“原理”缺乏对其所包含的某一理论(分论)的整合能力,只能表明作为学科主干的原理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落后于其所辖的某一具体理论的研究,原理的内容未能全面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体现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那么,我们整个原理的内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框架,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构成的探索。从现有原理教材的内容组成来看,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大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主要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理论)、本质论、目的论、发展论、价值论、结构论、主导论、主体论、接受论、中介论、过程论、资源论、载体论、环境论、机制论、管理论、方法论、评价论、艺术论、发展论等。围绕原理所涉及的问题,近些年已经分门别类地形成了以下多种专著: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2007年、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2010年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王敏《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2003年、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2005年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项久雨、胡国义等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陈万柏、贺才乐等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2009年、另有博士学位论文3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李辉、沈国权、戴钢书等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2003年、赵志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2009年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2004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05年、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2009年)等等。
此外,近些年来许多属于本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积淀、形成、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理论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经过新一轮的有意识的提炼、综合,最终能够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例如,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2006年)、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2008年)、马万宾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2009年)、伍揆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2007年)、荆兆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2011年)、田鹏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2010年)、王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2011年)、赵兴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论》(2008年)、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2007年)、李征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虽不直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但其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论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丰富发展起到了推动借鉴作用,这些成果能够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总结起来,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主要是以分论、专论研究为主,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框架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基本结论的文献非常少。有些研究者虽然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结构设计有过一些设想,但缺乏深入、系统的提出论证,大多零散粗略地陈述于一些报刊文章当中。
三、学界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同观点及其评述
应该敢言,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取了显著的成绩,学科发展日趋成熟,一些本学科特有的范畴体系、内容结构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同,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作为今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框架设计、基础理论、结构安排、内容体系、学术逻辑等等诸多方面都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格,不少问题只有在本学科的论域当中才会得到深入的讨论和阐释。这些都是我们原理研究的骄人成绩。当然,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以下笔者整理了部分学者的观点:
张耀灿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到今天,与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创新要有新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即开展元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推进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在人学范式观照下,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重新审视,应从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理论观点的解释力两大方面探讨八个基本理论问题”。[5]
邱柏生教授从原理课程教学的角度认为“从该专业确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被看作一门重中之重的核心课程,各校都投入了一定力量进行课程建设和师资梯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有相当教学难度的课程,尽管其中有不少内容属于程式性教学,内容比较直白,不需教师做多少解释学生自能充分理解,但有不少内容则给教师预留了极大的理论开拓空间”。[6]他结合原理教学,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的对象、过程和价值三个方面来重点分析当中存在的难度问题,并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背后遇到的挑战作了分析。
沈壮海教授认为,“目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多是在微观的视野中观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于探索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及其教育引导的规律,并以此为轴心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意义、要素、过程、规律、环境等问题的理论探索”。“应构建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应当以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为理论指导,以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实践依据,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深入探索为逻辑主线,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本质、目标与价值、运行机制与过程、管理与创新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准确阐述为主要内容,尤其应当以宏观视野、原理定位、时代特色、中国属性、教学逻辑、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为贯穿教材编撰全过程的基本原则”。[7]
秦在东教授没有直接提及如何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结构框架问题,但他从学科规范和概念的角度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存在的对主要的、核心的概念研究不足的问题。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的研究整体上的仍然很薄弱。[8]
陈义平教授认为:“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设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但差异性仍较大,可以归纳出多个不同的框架体系。总体不足表现为:一是有的框架体系只能称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二是有的框架体系虽试图涉及对上述三个基本规律、三个基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但由于逻辑起点的不清晰、进而整个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不强,导致了体系的结构混杂、内容丰瘦不一,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框架尚未搭建起来”。该文提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过程,搭建起由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体系论、行为论、过程论、发展论构成的框架内容”。[9]
高峰教授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以往所依据的是我国建国以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果说这种研究的依据基础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其实践依据与实践基础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作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原理,今天就应该立足于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奠基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上加以审视”。作者认为“很多情况下仍然习惯于用我们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范畴去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因此,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解读存有不少误区与偏见,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10]
也还有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作了一定区分,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这一命题,认为:“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而不是‘创新’,就在于此前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已有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命名的著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概论把学科建设成果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而已”。[11]
就原理教材的编写,邱柏生教授提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重心大部分放在编写各种教材上面,也注意优秀教材的不断更新修订。那时的不足是专门研究太少,学术专著太少。由于缺乏专门研究和专题深入的探究,缺乏广泛深入扎实的学术积淀,于是在这种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教材都带有泛泛而论、大而化之和雷同重复的毛病,从而时常遭受人们的批评,编写教材的声誉也受到很大影响”。[12]近年来,“教材编写正受到冷落,不少教材的使用年份已久,不少内容也已落后于形势,更落后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之水平”。
笔者以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存在两个主要不足。这两个不足,也常被其他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品头论足”。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过度依赖于教育学、乃至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原理的教育学痕迹太深,而且显得十分浅显,这也使得学科间的区分度不强,本学科的主要特色和本质属性体现得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阶段并没有面临今天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不久,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而日渐表现出来,互联网形成的如此深远的影响尚未呈现端倪,当时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初衷主要出发点是提升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要依托于学校,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居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主要是以教育学,特别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为基准来构建。事实上,这显然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需要首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究竟是“政治的教育”还是“教育的政治”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那么仅凭教育,似乎很难实现这一本质目的。因为人特定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尽管教育活动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青年阶段,人的可塑性强,这是很重要的前提。但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乃至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感受都对人们政治价值观念的判断认同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很多调研结果表明,社会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其实并不表现为一个教育教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应当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窠臼里,而是应当以此为基础,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道德素质等等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既反映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同的多种因素的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到多维的变化,又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属性。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是较为宏观的“叙事”,国家主体与公民客体是其基本立论的关系,而不仅仅只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二是在内容编排叙述方式上过度注重独立地分块分论,使得内容与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甚密切。一直以来以主体论、本质论、方法论、环境论、管理论、过程论、结构论、载体论、价值论等等来叙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化”、“平行化”、“并列式”的条块性研究思维方式,而这本身带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关注的减少或缺失。这种分门别类“块状”研究的成果或许作为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叙事比较有效,换言之,作为一种教材化的体系展示比较适合,但是这本身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叙述模式”。而且作为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应该是一条一条的罗列排序,应该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笔者以为,原理之所以成为原理,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理性(抽象性)和预见性,它是一个学科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因此,原理的内容要能体现最新学科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最新动况和理论方法,对诸多不同观点应给予梳理、整合和评述,增强指导性。此外,就教材的行文而言,应以避免冗长重复为“原则”,可以直白凝练,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实际特别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实际。
在本学科发展处于分化与整合、调整与创新提高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建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本学科专家学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据了解,作为“青马工程”系列重点教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编写正在深入进行之中,其汇集了本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最终形成的成果将会对推动本学科新一轮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13-20.
[2][6]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5):21-26.
[3] 邓亚秋,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发展述评[J].学术界,2009(5):281-286.
[4]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1-5.
[5] 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0-13.
[7] 沈壮海.构建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5-17.
[8]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28-32.
[9] 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7.
[10] 高 峰.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2-56.
[11] 王智慧.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42-49.
[12] 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10(4):16-20.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思想、方法都将要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经济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创新,包括目标呈多元化趋势,内容的变化,网络财务管理的新形式,财务再生策略等。
1、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经济环境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经济环境,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交易量迅猛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2、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2.1产权理论及制度制约着财务的资源配置
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产权制度的制约。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改变了企业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两权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仍然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经济增长因素和资源贡献格局的重大转变【l】。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合作。
2.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支柱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同时并存,高技术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几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巨额收益,相反,一旦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风险投资在企业总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将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理财中,应充分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
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2.4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滞后
我国现有大多数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机构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在企业理财中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3、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
3.1网络财务管理的新形式
财务柔性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核算、计划、控制、分析的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优化,其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的经营管理。
财务虚拟管理。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I2J。
3.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的产权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业主产权论”,所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的观点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3-3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
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2005年的8月5日,“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热烈的追捧,从一开盘的发行价的27美元上升,最高价达到151美元,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得令人瞠目结舌。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它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繁荣后面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
3.4要做好企业收益分配和财务指标分析
工业经济时代的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资本分配制度,谁拥有资本谁分享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必然成为分配依据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分享收益。这时,企业的参与者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直接生产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创造者。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3.5新时期财务管理策略一财务再生策略
财务再生策略是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企业再生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需要。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的财务再生策略,要能够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优化财务体制,改善财务职能,强化财务的造血机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3]。
3.6促进财务管理决策走向科学化
一、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企业经营成本过大,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清理。首先,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工程项目,从工程信息的取得到中标签订合同,历时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越来越大,更不敢统计未能中标的工程项目。大额的经营成本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业务招待费存在失控现象。建筑施工企业下属部门较多,地域分散且流动性强,使业务招待费超支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清理。一是应收账款管理不力。由于确认收入的依据不充分,导致应收账款不实。二是竣工工程结算严重滞后。三是大量存在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和损益的真实性。
2.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首先,财务管理论文使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监督控制不到位,企业经营成本过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工程项目,从信息的取得到中标签订合同,最终到合同的履行,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越来越大。经营成本已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基础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无法降低成本费用,特别是我们国营建筑施工企业,近些年几乎陷入“自己干一个项目亏一个项目”的怪圈。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功能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及先进科学的方法。由于建筑企业具有流动性、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步骤与其他企业不同,其牵扯多个环节。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们有些管理人员,特别是国营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明显认识不足,使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漏洞,降低了建筑企业运营水平,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企业资金调控管理不严。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清理,影响了企业资产和损益的真实性。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周转缓慢,无法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工程结算工作的滞后,确认收入的依据不充分,导致应收账款不实,影响了企业对债权的有效控制。长年未清理的应收账款和大量的预付分包工程款长期挂账,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资产和损益的真实性。“潜亏”和“潜盈”现象经常发生,很难从报表中看出企业或项目的实际财务状况。
4.当期损益不实。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不当。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作业场所的流动性的特点,施工作业一般由分公司或项目部完成,而公司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随着目前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分公司和项目部进行了放权,但由于相应的管理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有的分公司、项目部将一些固定资产:如彩电、手机、计算机乃至电焊机纳入了工具甚至材料管理,对企业当期损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长期存在大额预提费用。一方面,由于建设单位供料结算严重滞后,建筑施工企业靠预提费用平衡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分包工程未按规定进行进度结算,靠预提费用平衡分包成本。再加上受核算或资金影响,职工奖金未能及时作表发放,靠预提费用平衡人工成本。以上种种都造成企业当期损益的不实。
二、创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1.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资金运营展开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的最大课题也是资金管理。因此,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集中控制,加强资金的预期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年度生产规划和目标,核定企业内部所属单位完成计划期生产经营任务所需的资金数量,各单位要明确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承担的责任。其次,搞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存量资金应用。企业要眼睛向内,挖掘现有资金的潜力,较好地运用现有的存量资金。第三,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减少资金的占用和流失。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工程款回收责任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奖罚到位的回收管理,要建立一系列回收资金的方法和措施。
2.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将面临新的变革。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认同。财务管理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的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以成本、效益为核心,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3.推行全面预算标准,明确项目部的经济责任,完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首先,以“预算管理”为轴心实现对企业业务活动、日常管理、资金流动的严格监管。使现在财务管理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其次,切实做到奖惩兑现。企业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决策层,应担任利润中心的角色,实施目标利润管理,给项目部制定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制定成本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与项目部签订经济责任目标书,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项目部作为成本管理的控制层,应担任成本中心的角色,实施目标成本控制,对照成本计划,将各项责任目标进行分解,严格考核及奖惩兑现,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资料管理论文;存在问题论文;施工技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data directly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situation, also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e author,combined with years librarians and peer work experience, puts forwards to how to deal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data management paper; problems pap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按有关规定要求,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建立与形成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的资料。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作为核定工程质量重要的依据。施工技术资料是否准确、完善,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工程管理的水平。但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项目经理对于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并不是特别重视,因此在施工检查中,施工技术资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存在弄虚作假,代签现象。由于项目经理对施工技术资料不重视,有的施工管理人员根本不填写相关资料,而是由资料员全权代劳,代编代造。工程资料需要施工人员签名的也由资料员或是别人代劳,没有严格把关,致使有的资料与实际不符。这给工程竣工验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给竣工结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往往使工程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论文。 (二)施工技术资料存在抄袭现象。有些兼职或本身的业务水平较差的资料员为了省事省心,没有根据自己所做工程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其它工程资料,将内容直接套用,改头换面。
(三)对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资料不及时或是不完全。
隐蔽工程是指完工后将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工程(如打桩工程中的钢筋笼)。隐蔽工程项目在隐蔽前应进行严密检查,作出记录,签署意见,办理验收手续,不得后补。有问题需复验的,须办理复验手续,并由复验人作出结论。填写复验日期。然而很多资料员在施工过程中因对现场不熟或有的资料员对工序不清楚而又没跟现场施工人员及时沟通,造成隐蔽资料不能反映现场实际的隐蔽情况或不完整。
(四)施工资料内容与施工进度不同步,常常存在滞后于施工进度或是工程要交工时没有资料,过后再组织人员补资料,至使资料粗制滥造不能真实反映工程情况,有的甚至连监理单位签字都是代签的。(五)施工技术资料存在漏项、缺项、内容不全面等。特别是在技术交底时,若是交底不清,则很容易造成技术资料的缺漏。对建筑工程中安装工程的分部分项不明确,而造成漏项。
工程资料在施工管理中的不真实不完整是目前大部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改进,才能更好的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配备素质较高的人员。聘用有施工管理经验的施工技术人员,需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知识,能借助现代信息化的工具进行资料的编制。通过培训加强施工人员对工程技术资料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配备熟悉工程施工工序的施工资料员,这是非常重要的和关键的,也是一个合格的资料员必备的素质。因为都知道所有的资料都是紧跟着每一道施工工序产生的,能及时收集、填写、整理施工技术资料,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二)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易忽略和易缺漏环节:(1)要正确划分检验批。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管理人员、资料员对规范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的划分检验批,使施工技术资料的施工部位凌乱不交接,造成了整理上的不便。正确的划分原则如下: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①多层及高层建筑工程主体分部的分项可按楼层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②单层建筑工程中的分项工程可按变形缝等划分检验批。③地基基础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有地下层的基础工程按不同地下层划分检验批。④屋面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按不同楼层屋面可划分检验批。⑤其他分部工程中的分项工程可按楼层划分检验批。⑥对于工程量较少的分项工程可统一划为一个检验批。⑦安装工程一般按一个设计系统或设备组别划分一个检验批。⑧室外工程统一划为一个检验批。⑨散水、台阶、明沟等含在地面检验批中。(2)施工技术交底要尽可能的详尽和完全施工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为了使参与施工管理和操作人员都能够了解掌握工程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以便达到质量优,消耗低,进度快,效益高的目的。就目前来看,许多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不重视技术交底工作,将资料软件中提供的参考资料,不进行修改,直接套用到实际工程中,导致工程技术交底不符合实际,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指导施工,致使工人不能按照规定施工,违章操作,使得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工程窝工、局部返工现象的出现。要提高施工技术交底的质量,使技术交底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施工技术交底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所写的内容必须针对工程实际,不可弃工程实际而照抄规范、标准和规定。②所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对规范、标准和规定,不能困施工素质不高而降低。③交底内容必须重点突出,全面具体,确保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④交底工作必须在开始施工以前进行,不能后补。⑤编写的程序和内容应力求科学化、标准化,凡是能用图表表示的,一律不用文字和叙述。施工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①作业条件及要求。②施工准备(作业面准备、工具准备、劳动力准备、对设备和机具的要求)。③材料及其质量要求。④施工操作流程。⑤施工操作工艺及措施(要求具有可操作性且不违反规范)。⑥质量要求及应注意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质量要求是指对本工序的质量要求而不是抄工艺标准,要有检查手段及方法、标准要求等)。⑦成品保护措施。⑧文明施工、安全措施。⑨环保措施等方面内容。(3)注意易忽略的隐蔽记录。隐蔽记录大的分项工程基本都能做到,但是易忽视的隐蔽部位有:①地基验槽:包括土质情况、标高、地基处理。②基础、主体结构各部位的钢筋均须办理隐检:内容包括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锚固或接头位置长度及除锈、代用变更情况,板缝及楼板胡子筋处理情况,保护层情况等。③现场结构焊接。钢筋焊接包括焊接型式及焊接种类;焊条、焊剂牌号(型号);焊口规格;焊缝长度、厚度及外观清渣等;外墙板的键槽钢筋焊接;大楼板的连接筋焊接;阳台尾筋焊接。钢结构焊接包括:母材及焊条品种、规格;焊条烘焙记录;焊接工艺要求和必要的试验;焊缝质量检查等级要求;焊缝不合格率统计、分析及保证质量措施、返修措施、返修复查记录等。
④高强螺栓施工检验记录。
⑤屋面、厕浴间防水层下的各层细部做法,地下室施工缝、变形缝、止水带、过墙管做法等,外墙板空腔立缝、平缝,十字缝接头、阳台雨罩接头等。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科研管理 现状分析 提高措施
随着高校逐渐由教学型为主向教学科研复合型过渡,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校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效率,有时还会对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担任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经历,找出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一)工作模式。
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工作都采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设立科研处(一般分为科技处和社科处,分别负责理工科院系和文科院系),直接与国家、地方各级计划部门、科学基金会联系,掌握计划下达、外来经费的管理信息,把握学校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院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长负责下,设有科研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如各种项目的申请、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及本院系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的采集、汇总等。
(二)科研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1.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表现重视不够。
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下放,但下属院系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分院而言,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细细研读学校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及院系科研人员的档案等,他们仅仅起到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
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大多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对上级文件精神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2.下达工作不太及时。
(1)科技处下发通知中有些申报条件存在二义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难以理解一时无法向相关科研人员传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和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高校在几个学科相近的系的基础上,整合成新的学院。科研秘书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本学院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甚至学科专业等不够熟悉,难以将有关科研任务信息及时传递给更合适的相关人员,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上传工作有时不符合要求。
当科研秘书按照要求可下达完通知后,进入接收相关科研材料并整理、上报科技处的阶段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科研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具体通知,有些项目申报有很多限制,科研秘书没有将每项要求体现在通知上,一些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上交材料时才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
(2)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规范。以一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为例,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申报,但有时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次更改,经常会出现提交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的版本号不一致,导致申报困难。
(3)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和批准,将重心偏向于高层次的立项,而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延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的现象。
二、提高科研院校二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1.增设专职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组织学院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协调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处理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整理、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繁多,院系应该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精、做细,以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
2.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性多的性质,要求比较高。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技管理岗位培训,如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科研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书处理和写作能力;增强协调和社交能力,做好内部事务的管家;增强对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和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3.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在科技管理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设立优秀管理奖进行表扬。对提出管理创新举措并取得实效或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
(二)建立科学化科研管理体系。
1.时序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流程或时序,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批都有时间要求。申报过程也需经过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等程序。有些环节的时间性非常强,要求科研秘书在平日工作中,注重积累,根据往年的申报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比如按照申报月份)提供一个申报时间表,让科研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在竞争中取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2.信息化管理。
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的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前因为二级院系数据、资源库的不完善,每次在申报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都要重新整理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和相关成果材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系(院)内成员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成果使用或转让的情况、获奖纪录及各种科研活动的纪录(包括较大的实验、各类研讨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纪录),此外还应包括与外单位及学术交流或学术合作(包括产研结合)等内容。可建立一个资源库,将科研人员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确认后扫描,最终转化成PDF格式,进入资源库,通过查看科研资源库确认科研人员的成果。
3.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根据本院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他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学院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院可以建立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学院建立学科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1.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包括研究工作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各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科研秘书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科技处,认真执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避免项目延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按时提醒科研人员严格按照任务书执行,在科研人员中做好宣传工作,克服“重申报,轻研究”的思想观念。
(四)校院两级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建设
学校科研管理应重在管理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学院科研管理方面的权限设置,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在放权过程中,明确校院二级管理责任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各类形式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院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使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自己不同难度的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争取重大项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荣梅.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改革与实践总结与反思——以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57-60.
[2]潘端莲.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园地,2012(9):111-112.
[3]田珍.关于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变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112.
[4]徐虹.加强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57-60.
优秀的管理者能变草为金;低劣的管理者却恰恰相反。It]这句名言反映出管理者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与公共组织承担了实现公共利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重任。公共管理者受国家和人民所托,代表组织行使公共职权,从事日常公共管理活动,其一举一动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公共管理活动的效能更是关系着公共利益的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上世纪9O年代以来,信息社会逐渐建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科技密切联系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公共管理者需要具有系统的思考方式、广阔的知识视野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一句话,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个人成功和社会成功,承担起自身的重担。现代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的量变积累,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己主动汲取任何所需知识的能力。从国外教育经验来看,已经对新社会环境下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包括:批判性思考,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及创造新的想法、产品和解决方案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项目管理、收集信息、使用工具、系统思考、自我定位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才能顺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从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为首批MPA培养试点单位以来,我国MPA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MPA培养院校达到146所,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9年共有65147名MPA研究生走出校门,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按照我国现有公务员680万人计算,可以说大约1%的公务员都接受了MPA教育(根据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计算而得)。MPA教育在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共管理者能力提升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十年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MPA专业学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上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课堂互动交流不够充分。现在大部分MPA课堂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这是一种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大量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还不普遍,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二是教学案例本土化程度低。MPA最早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87年历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专业,已经开发出足够的案例等教学资源。我国MPA教育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案例采集模式,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案例库,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国外案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MPA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教学内容总体上偏学术性、重理论性。我国MPA专业学位的设立大多依托于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人才的教育体制,MPA任课教师大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科学轻技术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有着浓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激情,但在MPA教学中,难免会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重要性,忽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需要。这并不是说MPA硕士不需要学习理论,而是说不能脱离实际地学习理论,使学生困惑于多种理论和原则的争辩。没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理论就会丧失生命力和光彩,成为屠龙之术。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提高。首先,根据我们的了解,MPA研究生虽然多来自公共管理部门,但来自基层的比例并不高,他们大多具备部门管理经验,却缺乏综合管理经验。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既无法通过管理实践的经验来深化和发展理论,也无法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互动交流不够深入。受限于有限的教学和课堂讨论时间,学生尽管对教学案例有兴趣,也会在讨论中自说自话,难以真正分享宝贵的管理经验,更难以通过深入交流求得思想共识。再次,学生研究能力提高不显著。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体现在学生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而是体现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目前MPA教育总体情况看,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仍被动接受理论和知识,既没有很好的消化理论和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理论与知识分析实际管理难题,没有切实参与研究课题的经验,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偏离工作需要。虽然相关文件允许学生以调查报告、案例和设计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但实际中大多数学生仍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也习惯于用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很少结合学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中面临的问题。
总之,我国MPA教育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但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范围扩大、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但MPA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解决教育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途径。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探究现实生活情景以及重要问题的学习环境I3J,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经验,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MPA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促进高校知识整合,学科与资源重组,实现知识的创新与融合;可以加强政府与学校的联系,更好地开拓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建立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具备现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学习型公共管理者,以个人带动组织,引导全社会共同学习。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创新
能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内外两个循环圈:内循环是学生从社会回到学校的学习过程。MPA研究生具备工作经验,可以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起点,结合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理论,大胆提出假设,认真观察反思,运用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指导实践工作。内循环过程重视实践经验,以现实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做中学”,将客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观的个人经历,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外循环是学生从学校再进入社会学习的过程,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验相对照,会产生验证理论或解决现实问题的冲动,对这些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汇总和提炼,就形成了调研课题,学生重新回到社会中开展课题调研,在无形中就把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了起来;调研过程也要求学生增强规划和管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过程还要求将机关和学校结合起来,密切沟通,切实解决机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解决问题的理论前沿专题。调研有助于发现并形成具体案例,慢慢积累,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为前人理论提供现实佐证或者为未来理论发展提供思考方向。两个循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两者不断循环,协同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扩展、思维训练的养成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称为“双循环”(DoubleLoop)模式,是一种旨在充分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作用,实现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双向融合、双重循环,实现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循环”培养模式的提出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在既有理论基础之上,结合MPA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提出的。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双循环”模式与学习循环圈理论、“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双循环”模式与学习圈理论
1984年,大卫•库伯(Da~dK0】b)在总结了约翰•杜威0ohn.Dewey)、库尔特•勒温rtLewin)和皮亚杰(JeanPiage0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经验学习圈理论(如图2)。他认为学习过程由两个基本结构维度——领悟维度和改造维度组成,由领悟方式不同和改造内容不同形成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螺旋升”,不断推进。同时,他还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风格上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于各个阶段的偏好不一样,他们在各个阶段中学习的效果也有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学生可分为主动型、反思型、理论型和应用型。经验学习圈理论立足于经验的学习,透彻分析了如何将经验带到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但这只是一个“单循环”学习过程。“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圈理论一样,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分阶段、分层次的循环过程,也重视学习者的既有经验,学生从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符合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学习过程。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带着实践工作经验投入学习;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校学习时对工作经历与实际问题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这是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课堂习得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正是从感知的具体经验到通过看与思考进行反思观察,再加上课堂理论知识学习,领悟、概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回到实际部门中,具体实施解决方案。与学习圈理论相比,“双循环”模式增加了外循环圈,把学生由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要求学生带着经由反思而产生的理论问题返回实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采集现实素材,寻求解决问题,同时也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和创新理。
(二)“双循环”模式与“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论
“三基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达林•哈蒙德教授领导其团队在探究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三基于”指的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这三种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为了有意义的学习而学。“双循环”培养模式主要沿用了基于项目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应该说,“双循环”借鉴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宣传一种观念,借助这样的观念和方法,探索、实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托马斯(Thomas)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应该以课程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接触涉及核心概念或者原理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并且尝试建构知识体系[41。“双循环”模式重视项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将学生分组后长期研究探索某一项目(或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连续性,锻炼学生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技能。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基于项目学习的“近亲”,可以理解为特殊类型的项目,为了教授学生界定和提出解决策略Is]。MPA研究生大多来自实际公共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发现很多问题,这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契机和起点,更能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三)“双循环”与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彼得•圣吉(PeterM.Senge)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深层学习环路。“双循环”培养模式充分认可深层学习环路,并将其运用到培养MPA研究生学习与实践中。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伟大的团队就是学习型组织,是一部分人相互信任、亲密关系、相互接纳、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的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东西。成功的团队往往建立在团队成员个体深层学习循环基础之上的。“双循环”培养模式为了培养能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未来通才,从而建立高效率、重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双循环”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深层学习循环,通过课堂教授、项目调研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改变学生主观感知与认知,并鼓励学生回到工作部门,结合实践增强自身态度和信念的转变,完成个人的学习循环。学生个人学习循环的实现,改变了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将学习作为日常习惯。学生毕业后仍然会保持这种习惯,通过与人接触交流带动周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带动周围团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共同进步。这样就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个人的学习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MPA研究生带动公共管理组织再到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学习。
三、“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双循环”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适合于MPA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双循环”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依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比如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却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终归都要符合“研究生”的共性要求,都应该把增强研究性学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就MPA教育来说,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就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用具体的科研任务驱动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调查研究完成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提高研究能力。“双循环”模式以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由学生去寻找身边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思考所得的困惑,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认真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调查研究,然后形成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成果。“双循环”培养模式注重利用真实问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机会,由学生自主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更是合作研究的关系,科研项目会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带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
(二)团队式学习
“双循环”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团队的作用,将学生按照项目的内容和个人兴趣爱好分成项目小组,让学生在项目组中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树立团体意识、合作意识,共同研究学习,生产和传播知识。团队学习是从自我超越和自我认知开始的同。MPA研究生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要求组成若干团队,共同设计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一旦团队获得了有价值的任务,也便有了奋斗的方向。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到分工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团队成员既要在增进友谊过程中完成任务,也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相互学习。实践证明,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率。集体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的相互启发、分享知识。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他们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赘言,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演练未来的集体活动,抛弃自我为中心的观点,重视集体合作;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沟通交流,相互宽容;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三)社会性学习
MPA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理论联系实际是不二法门。以往教学改革中比较强调案例教学等方式,试图在课堂中模拟社会现实。但事实上,课堂终究无法替代现实,案例研讨也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双循环”模式把人才培养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把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在社会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前人长时间亲身体验、实践的成果,但对学生而言,这是间接经验,应允许学生带着批判、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外界相互交流,将前人经验和当代社会无缝隙对接,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加贴近理论的本质、贴近现实、贴近本真、贴近学习的真实意义。“双循环”培养模式打破学校与政府的壁垒,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双循环”模式中问题和项目着重来源于政府机关或咨询部门和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汇总成若干个项目,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调研,把问题放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做中学”,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和提高学习能力。
(四)创新性学习
传统教育中,学习被理解成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程,但是“双循环”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完成深层学习循环。“培养了新技能,人们的认识和感知也将得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人们开始以不同的态度看待并体验这个世界时,就会有新的信念和假设,从而进一步促成新技能的培养。”t~MPA教育通过“双循环”培养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公共精神、法治意识、全球视野、国情意识、务实作风,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将这些观念和能力带回到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传播,使自身态度和信念发生转变,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中国现实,为中国特色道路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促成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四、“双循环”模式的实施流程、预期成效和保障措施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线,通常要经历包括6个阶段的培养周期:
1.项目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设立机构和建章建制。机构是改革推进的载体,在准备阶段要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持续发展。规章制度是规范项目的保障措施,是为了项目有秩序、有条理的发展。
2.项目启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确立项目选题库。选题可以来源于多个渠道:当地政府招标的政策咨询项目;人才培养单位的教师申报的项目中应用性较强的子项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跨领域、面向现实、涉及公共部门的有价值的选题;人才培养单位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研究方向,申报的重大项目中的部分实践性问题。二是项目申报。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形成科研团队,自主申报项目。三是项目评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性和最佳研究团队进行评定,并及时给予师资支持,鼓励使用“双导师”制和支持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3.项目实施阶段。各项目小组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和小组讨论。各个研究团队在指导教师的领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实施实地调研;围绕计划和实地调研结果进行交流,做汇报准备。在这个阶段,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能直接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碰撞,积极参与,将明显地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个人学习的循环。
4.项目交流阶段。在这个阶段,可以以“公共管理论坛”的形式为各个研究团队提供交流平台,做调研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沟通,带动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循环;同时,应该加强项目基地的建设,及时收集学生调研反馈的结果,提供项目的单位机关协商合作,建立校地合作研究基地,这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长效机制,使研究长期化、制度化。
5.顾目评估阶段。评估就是要奖优惩劣,鼓励认真研究、效果明显的团队,惩处敷衍了事、项目中断或没有实际效果的团队。最后将优秀成果汇编,形成案例、调研报告。这个从正负激励手段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障研究科学性和持续性。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许多青年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造成当代青年职业责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赐鳓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非常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的这一重要思想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所谓“人文关怀”,从最一般的意义去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给予真心、真诚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扩展。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婚姻家庭生活属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这是一种不涉及到他人的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超越。尽管理论教育对于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现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呈现加速趋势,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已显得日益紧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则,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场所要从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任务要从传递知识扩展到提升道德修养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兴起回应了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倡导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论教育,而是针对现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问题而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它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都承担着核心作用。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多方面品质的综合表现,素质教育因而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尤其是把这一融合的效果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中,只能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与生活关怀,感悟生活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为客体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体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度关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青年“成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有爱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坚强的人、一个诚实宽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在生活中建构,在生活中生成。
1.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生活与幸福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但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我们反对低级的、肤浅的、世俗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有些青年“灵魂空虚、精神颓废、价值真空、道德堕落、内心孤独、充满漂泊感、疏离感和不安感,感觉到负担沉重、烦恼无比和灵魂的煎熬,显然他们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去引导青年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在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养青年学会过一种安静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从生活中获得安宁,这是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养青年具有丰富、真挚的生涪睛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积极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励个人化的幸福追求。作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个体,我们可以启发青年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观,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生命的终极价值。
2.满足青年不断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总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不断创造生活的完满与辉煌。青年更是如此,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据个体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其一,引导青年向世界(他人)开放,向“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其二培养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精神。其三,培养青年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其四,培养青年的哲学之思,使他们具有哲学的超越境界,这样他才能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满足青年对人生价值实现不断渴望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价值正显著地让位于个人价值。青年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生活方式,强调个人价值,是世界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向。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应对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解脱人们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表达对青年生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更应当以理想的光芒给他们的生活以慰藉与照耀。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另一方面,自觉地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
4.满足青年对新生活不断体验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当代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的突出特点。“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因为体验是一切优秀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化为自身品德的基础,是促成外在德育与内在德性成长需要整合的条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讲述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因为这是最真实、最有生活意蕴的体验,它可以帮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觉,再现生活的辉煌,坚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励自己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在变革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是每个热爱生活的青年的当然诉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要帮助青年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青年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青年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青年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把青年本身也作为主体对待
“权威意识的衰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生活化的角度审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关系上,“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否定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要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将人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双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发展培育人们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双主体观”要求以双向对话取代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甚至居高临下的训导。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一个主体在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的过程中确认自我和他人。这种对话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
2.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或主观构想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就难免造成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异化,使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精神存在。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向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青年本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青年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着对各种“宏伟叙事”的拒斥,应尽量避免直接向青年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层次性、多样性来教育青年。否则,这一切将是无效的甚至是产生疏离感、逆反情绪的渊源。从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青年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
从生活中取材,就意味着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而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青年的具体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青年“口服心服”。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从生活中取材,还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4.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生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时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具体环节、具体情境、具体事件纳入到教育视野,变成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