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施工毕业设计论文

建筑施工毕业设计论文

时间:2023-02-21 18:5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施工毕业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施工毕业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98-02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均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较好地处理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设计规范中的指标套用到设计制图中。[1]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综合训练的关键步骤,也是参加工作前的一次实战演习。[2]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其中毕业设计选题、设计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成绩考核评定等都会对毕业设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1.选题方面

(1)题目类型单一,缺乏广度。目前大多设计题目以房屋建筑类特别是民用建筑为主,其中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占到近90%,且大多为设计类,没有科研论文。设计形式基本都是框架结构,高层、大跨结构设计较少,缺乏广度。多采用独立基础等简单形式,对箱式基础、片筏基础等很少采用。有些单位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太低,比如对基础设计不做要求,或者不要求进行施工管理方面的设计,这些不合理的做法使学生无法全面、综合运用其所学知识。

(2)选题难以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很多高校都提出毕业设计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提倡真题真做,但目前部分院校缺乏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持,有些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很少去施工现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所出题目也多来源于自己经历或往届设计,或参考书中的例题,甚至凭空设想一个方案,缺乏实际工程背景,几乎没有任何论证和设计理念,难以保证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3]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与目前提倡的“大土木”培养方式很不相称。

2.管理环境

(1)管理模式滞后。目前毕业设计主要采用教师坐班制和指导教师负责制两种方式。教师坐班制因指导学生数量多,且不少学生在设计期间外出找工作,难以对学生集中辅导,学生的出勤和答疑效果不够理想。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时,由于人均指导学生人数较多,对教师缺乏有效的监控考核,以及指导教师的素质、责任心不同而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

(2)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安排不够合理。大部分学生在建筑设计部分花费时间过多,对结构设计投入不足,而结构设计应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强项。一方面虽然学生做过单门课程的设计,具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但仍缺乏结构设计的总体整合能力,论文进度前松后紧,主次不分,过多纠缠细节。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督促不力,安排的时间不够合理,特别是毕业设计后半段,没有给学生确定必要的时间节点,学生仓促撰写完成难免存在结构不合理、语句不通顺、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3)考核和答辩环节不够重视。目前大都建立了毕业设计检查制度,并制定了评分标准,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和规范。答辩过于形式化:指导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为了节省时间,答辩时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而不是由学生先自己陈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再做答辩。考核成绩是对整个设计期间学生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情况的考核,进而评出优、良、中、差,但考核缺乏针对性,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设计能力。

3.学生角度

(1)学生就业压力大,精力分散。毕业设计期间正是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加上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适应,导致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为完成就业任务,出现只要在规定时间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即可等过程管理不严的现象;有的学生将毕业设计带到实习单位,脱离了学校和指导教师管理,出现问题也无法解决;有的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投入时间较少,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他人设计。[4]

(2)学生基本概念不通、素质不高。毕业设计将“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高层”、“抗震”等课程及现行规范密切结合,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阅。有的学生专业课成绩较低,对轴压比、剪跨比、荷载组合效应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毕业设计时只能机械效仿设计例题,做一步问一步,自然做不出优秀的成果。基本概念理解透彻是正确使用计算软件和判断计算结果的基础。有的学生轻视手工计算,过分相信软件,仅利用PKPM等软件一算了之,对计算结果合理与否全然不知,致使学生对结构概念和计算过程理解不深,动手计算能力较差。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对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创新管理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选题环节

(1)选题应不拘一格、灵活科学。要把好命题关,题目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目前建筑结构中钢结构应用日益增多,在混凝土结构方面剪力墙结构或者框剪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纯框架和砌体结构则相对减少。这些变化要求在选题时注意考虑全面,不同结构类型的题目均应有所涉及。在基础设计方面,可以考虑独立进行深基坑的支护设计。另外,要鼓励学生自拟课题,但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核,从问题分析、解决和验证等方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题应产学研结合,注重创新和实用。目前高层、大跨度、长悬臂结构等复杂建筑越来越多,要求结构师具备很强的创新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选题时要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选题一般可以分为结构设计型和科学研究型两种:对于结构设计型题目,可以直接来源于设计院的工程,或者指导教师将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工程项目适当简化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避免选题与实际脱节。通过真题真做,将毕业设计与生产服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科学研究型题目,指导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协助教师解决部分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读研或进入科研单位的同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学生兴趣和能力,同时兼顾就业形式。选题还应考虑学生自身水平和专业基础,分量和难度要适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意向选题,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以及与将来从事工作相关的题目。近些年学生的毕业去向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按学生数量从多到少,目前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含施工预算)、建筑施工监理、公务员、结构设计及其他行业,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读研。为此应在毕业设计要求方面对建筑施工方面予以加强。

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与管理

(1)毕业设计分组时师生互选。毕业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独立的设计理念。要做到与指导教师良好地沟通和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十分重要。改变以往指定指导教师的固定方式,赋予学生自进行师生互选。教师要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往届所带毕业设计的范围公示,学生据此初选自己感兴趣的教师,并与之交流自己的选题理念,从而选定自己中意的教师,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人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良性互动,也能促使指导教师加强责任心,认真对待学生,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2)精心安排,避免设计过程前松后紧。在毕业设计的管理过程中,应精心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要求学生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设置中期检查环节和公开答辩环节等内容,避免毕业前才发现尚未完成的现象。在设计初期成立前期指导小组,由建筑和施工方向的教师共同组成,专门针对学生前期共同的问题集中指导,既能保障方案的质量和后期设计的顺利实施,还可以避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专业方向偏差的问题。另外,在设计初期还要制定出详细的任务进度计划,学生在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前必须经由指导教师检查并通过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无特殊原因不能拖延进度,无故拖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成绩降级等惩处。

(3)规范考核评价和答辩过程。毕业设计成绩由考勤、评阅和答辩三部分组成,其中考勤占10%,评阅占60%,答辩占30%,若任一部分不合格,则整个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考勤考核由出勤次数与整个毕业设计时间的比值决定,以保证学生投入足够的毕业设计时间。评阅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文献检索、综述能力、设计方案、理论知识运用及论文书写规范、论文结构层次等,对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论文质量给出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评审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对每位学生就其毕业设计水平及工作量、课题内容、答辩准备、毕业设计陈述以及问题回答五方面综合评价给出答辩成绩。

毕业答辩由公开大组答辩和小组答辩组成,冲击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要申请参加公开答辩,同时评审较差的学生由评审委员会指定必须参加公开答辩,其他则随机分配到各小组参加小组答辩,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对于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可以申请缓期答辩。缓期答辩期间与指导教师联系修改和完善毕业设计。

(4)设计指导中强化结构概念。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灵魂。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只有结构概念清晰明确,才能提出合理的结构方案,在结构计算与设计时思路清晰,对计算结果进行正确判断,并合理地进行构造设计。同时,良好的结构概念也有利于指导施工。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指导教师应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结构概念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中,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思路及结构概念进行提问,如各种构造措施要求所基于的结构基本概念等。

(5)搭建毕业设计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毕业设计网站,便于学生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参数。上传设计成果模板、专业课相关知识点、规范图集等以供参考。要求一人一题,将学生所用的设计题目全部上传,便于检查自己的设计题目是否重合,避免雷同。建立校内局域网的师生交流平台,方便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学生动手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并重培养。对毕业设计中的手绘图纸做出最低要求,比如手工绘制建筑施工图不少于3张(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各1张),结构施工图不少于3张(分别为梁柱配筋平法图、楼板配筋图和基础大样各1张)。要认真检查手绘图纸,不合格的需重做。手工计算其中一榀框架或者一片剪力墙,并用计算软件进行核算分析,手算和电算互相验证。熟练掌握EXCEL和WORD,培养计算书文本编辑和排版能力。

(2)毕业设计资料规整能力。答辩结束后学生需将答辩中提出的问题认真整理,及时整改完成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并将毕业设计所有材料整理打包上交指导教师,对不整改以及到最后期限毕业设计质量仍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上报答辩委员会,建议给予成绩降级或不予验收毕业设计,学生必须重修。这些措施旨在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培养规整材料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划周密、组织良好的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好的锻炼机会。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毕业设计水平,架好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和就业单位中学以致用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舒赣平,卢瑞华,吴京,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

[2]杜国锋,赵彦.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

第2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基于问题学习

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由原煤炭工业部大同煤矿学校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升本科而成,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10月被确立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专项特色专业。该校安全工程专业以煤矿安全为特色,不断拓展领域范围,分为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大方向,已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随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该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目前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共有五届毕业生,共540多人,年均就业率达90%,且主要集中在考研继续深造、煤矿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这说明本专业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社会需求上升,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5]。

1.2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执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采用“三平台一环节”模块,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选修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最低学时要求为2200学时,最低学分要求为169.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要求为54.5学分,占比达32.15%,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占比较高,作用十分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专业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了确切掌握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向参加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共计199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率为8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目前,尽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监控较薄弱,对于目前该校的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方式和效果,仍有30人(17.24%)不太满意,90人(51.73%)基本满意,54人(31.03%)很满意;有23人(13.22%)认为通过教学实习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不明显,105人(60.34%)认为提升效果一般,46人(26.44%)认为提升效果明显;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有126人(72.41%)认为实习流于形式,外出实习好像“工厂参观一日游”,只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对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等帮助不大。(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目前该校的实验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很难开展[6],且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未涉及VR教学方法,有129人(74.14%)未接触或未体验过VR技术,表示对此很期待;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该校还缺少安全监测检测、电气安全和防火防爆方面的实验室[3]。(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域不够宽广。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为煤炭行业,学生实习受限[7]。有122人(70.11%)认为学校应拓展实习基地,优化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挑战性。(4)实践教学缺乏科技创新。其原因是:有91人(52.35%)认为是学生自身参加安全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53人(30.23%)认为学校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不够,30人(17.42%)认为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

1.3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统计了该校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根据选题内容分为煤矿一通三防类、建筑施工类、安全评价类、安全管理类、消防设施设计类和软件应用类。该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逐年增多,基本上每年都会增加选题范围,尤其2018年使用BIM、Pyrosim等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的选题数量增多;煤矿一通三防类的选题比例逐年减少,建筑施工类和消防设施设计类的选题比例不太稳定,选择安全评价和管理类的选题比例稳中有升。这与学生毕业当年的就业形势有很大的关系。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范围有待拓展,应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②学生在选题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多倾向于选择重复性课题,缺乏选择新颖性题目;③每届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存在(且是大部分)按部就班地套用设计过程和程序的情况,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2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使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尽快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方法,本文从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倡教师终身学习、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下具体解决措施:(1)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处理好“鱼”、“渔”、“欲”的关系[8]。“鱼”指固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灵活获得;“渔”指可有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教师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点指导,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欲”指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引导和因材施教,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2)提倡专业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专业教师要多联系实习场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及就业范围;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安全产业发展的要求,指导学生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3)采用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9-12]。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本文提出安全工程专业VR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模块,通过VR仿真系统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事故现场(如煤矿安全事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火灾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解决实习经费不足、实践教学设施不全、实践基地受限的问题,也可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4)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后逐渐被推广[13]。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把学习设置于现实问题中,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达到用以促学的目的。

3安全工程专业基于虚拟仿真和问题

学习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解决措施,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具体实施路径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如下。

3.1实施路径

(1)在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前,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学习进度和学生基础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题,5~6人一组,明确任务分工。(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到安全工程专业VR实验平台或现场参观学习并收集资料,与现场指导人员交流,按照进度完成实践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老师点评。

3.2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山西大同大学2016级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进行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探索案例分析。该年级学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安全科学导论与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心理学。在实习进行前,根据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基础,老师给出6个方面的实习题目:①煤炭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②建筑施工企业事故类型及安全措施;③某企业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现状及改进措施;④某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及控制;⑤某商场的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价;⑥某煤矿工人的职业病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调查。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实习题目,并形成实习小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实习题目准备相关材料并联系实习场地,实习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调查工作和实习报告的撰写。

3.3效果评估

通过虚拟场景和现场实际的感受及调研,学生认为本次认识实习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但相比以前的实习更累。教师通过评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发现学生反映的内容不再空洞和雷同,但实习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还不够明确。

第3篇

1“卓越计划”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综合就业特点、国家现阶段的安全趋势和企业需求,天津理工大学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定位为为企业培养“安全生产规范化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卓越工程师为特色。在学生培养中,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开设的专业课、认识实习及源自企业实际的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深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具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的能力,从而保障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在培养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具备应用系统安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的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及风险安排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2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建立

2.1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卓越安全工程师四年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1)形式上:采取“2+1+1”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学,1年专业理论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1年企业实训,其中,企业实训以企业现场教学为主,校企教师联合授课。(2)内容上:理论教学学分占60%;实践环节占40%。理论课程内容覆盖现场工程师知识要求和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强调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实践教学系统化,着重现场工程师能力培养和工程素养的提高,取得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3)专业课教学上:将人事部组织的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劳动保障部组织的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以及企业安全标准化相关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生产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体系对于工程师能力的训练功能。(4)企业实训课程:企业实训课程考虑目前的就业形势,分为建筑安全及化工安全两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

2.2校内培养方案校内培养方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以数学、体育、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获得从事安全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体系由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燃烧与爆炸原理等理论教学体系和安全工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3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分为现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部分,现场教学部分分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化工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石油化工工艺及设备安全,化工安全设计,化工安全管理标准化,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四部分组成;建筑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化,建筑事故案例分析组成。授课教师采用校企联合,要求企业教师专业职称至少为安全高级工程师,并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现场授课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安全技术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素质的培养。内容侧重行业需求、行业发展方向、工程师素质、工程伦理、工程技术理论、工程技术方法、企业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物料及产品的理化性质,各生产作业环节及主要生产设备存在的隐患及危险性,初步认识和了解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设施的维护与运行情况,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以及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介绍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入手,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

企业实践教学部分由认识实习、专业设计、毕业设计三部分组成,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现场参观,使学生对各工艺过程、设备设施,尤其是安全设施作用有所了解,进而为后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认识实习时间为两周主要内容。专业设计是毕业设计前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理论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提交设计方案。与企业课程相对应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设计分为两个方向即化工安全方向和建筑安全方向。化工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工艺流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工艺安全的设计方案。建筑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施工过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设计方案。毕业设计通过16周时间,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及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选择企业实际现场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查阅、学习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校企联合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

3结束语

我国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天津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知识与素质教育贯穿其中,结合“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环节、企业实践”的多形式培养模式,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卓越现场安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

作者:关文玲周艳赵代英胡卫萱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

【论文摘要】从荷载及荷载效应的计算和构件截面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类毕业设计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正确的做法及其理论依据。笔者的毕业设计是包钢一中新建教学楼:8度设防烈度、近震、主体结构为五层的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完整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①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②进行结构布置和结构计算(先手算后电算);③绘制结构施工图。其中结构计算的内容较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特别是抗震设计。本文就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1.荷载及其效应计算中常见问题分析 1.1.活荷载的折算与折减 对于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连续梁板,往往忽略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作用而采铰支座确定其计算简图,当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时,支座实际的转动将减小连续梁板的内力使得计算误差较大。此时应考虑活荷载的折算,即在保持总荷载不变的前提下,将部分活载折算为恒载进行内力计算,减小计算简图带来的误差。这在用活荷载最不利布置进行楼板及次梁内力计算时一定要考虑,但本人的设计按照活载满布方式求内力,所以不需考虑活载折算,用弹性法只需将跨中弯矩扩大1.1~1.2倍进行调整,笔者用1.2倍。 在计算楼面梁和柱、基础时,考虑到楼面活荷载不可能以荷载规范给出的标准值同时满布在所有楼屋面上,需考虑活荷载的折减。对于教室、实验室、阅览室、会议室、医院门诊室等建筑,其楼面梁、柱和基础各自的从属面积超过50m2时,折减系数均为0.9。 1.2.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 笔者的设计是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手算地震作用时采用底部剪力法,底部总剪力等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与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乘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关于底部剪力法的规定明确指出基本周期应按最点位移法计算(B..2愀)。 1.3.需震组合中不考虑屋面活荷载 在进行竖向荷载统计时,考虑到屋面活荷与雪荷载标准值同时出现的概率极小,《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3.1条规定:屋面均布活荷载不应与雪荷载同时组合,所以二者中只取较 大值进行计算。在进行内力组合时,非抗震组合中的活载内力应是根据屋面活载与雪荷载较大值计算出的,而抗震组合中的活载内力应是取屋面雪荷载计算出的。 1.4.每榀框架上的层间剪力计算 有些同学只针对一榀框架进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统计,从而求出地震作用和层间剪力,用于内力计算。这样简化计算其实概念上非常不明确,是将结构问题简化成了力学问题。笔者按照结构单元进行每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统计,计算结构单元的自振周期、结构单元上作用的地震作用和层间剪力,然后根据侧移刚度的比例将层间剪力分配到所选的框架上再计算内力。 1.5.梁弯矩调幅中跨中弯矩的处理 在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时,需要考虑梁端负弯矩调幅。在进行框架梁设计时,可以主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适当调幅,达到调整配筋分布、节约材料、方便施工的目的。当降低梁端负弯矩后,塑性内力重分布就会提前出现,梁的最终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跨中截面的弹性承载能力,所以跨中弯矩需要按照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才能保证框架梁的总体承载能力不变。 1.6.内力组合中的“有利”问题 构件截面内力组合中出错最多的是某种荷载效应对组合目标内力来说是“有利”的,但仍然按照“不利”时的分项系数计算,特别是以“轴力最小”为目标进行柱截面内力组合时最容易出错。《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7.0.4条规定当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承载力“有利”时,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0,不考虑可变荷载。在进行内力组合时,必须进行组合目标内力与竖向荷载内力之间的符号关系判别(水平荷载内力左右均考虑,选取不利值即可),若二者符号一致,此竖向内力应对结构不利,若二者符号相反,则此竖向内力应对结构“有利”再区分此竖向内力是由永久荷还是可变荷引起的,正确选取分项系数进行内力组合。

2.结构截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2.1.场地类别对抗震等级的影响 需震等级对于框架截面设计的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根据房屋高度和设防裂度从抗震规范中直接查出抗震等级,但对于“场地类别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1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当采用Ⅰ类场地时,抗震计算的抗震等级与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不一样,而笔者的毕业设计的场地类别为二类,按照原先的抗震构造措施。 2.2.框架柱的计算长度 确定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时取框架柱的长度为结构的层高,但实际上梁柱纵筋相互交叉形成的节点连接是介于刚接与铰接之间的,更接近于刚接。所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3.11条规定了各种柱的计算长度,对于现浇框架的底层柱取l0=1.H0,其余各层柱取l0=1.25H0 3.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结构概念的分析过程,一定要注意力学方法在结构计算中应用的近似性及结构设计规范对这种“近似”带来的误差的调整 方法,学会分析结构问题,尽快熟悉土木相关规范,建立良好的工程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32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112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尚守平.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魏立明(197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韩成浩(1972-),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较多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良好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建筑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属于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建筑电气领域内的相关设计工作、施工工作、运行与管理工作,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现飞速发展的有效渠道。为此,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首先强调应用性,所以既不能延续普通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削弱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坚持工程实践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电气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向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有关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获得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定期组织召开电气学院校友会,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反馈。学院派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该专业最近动向,广泛听取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中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特色。该方案应以夯实基础、开拓专业知识面、重视应用能力为主要原则,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工程实践教育,删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构建了注重建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应依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动汲取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的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整合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构成。该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应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我院设置了建筑电气技术措施、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电气施工与概预算等课程。每一模块含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内容。上述课程的设置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同时课程体系平台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进行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工程应用性要求,例如设置综合布线、楼宇智能化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包括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的建设。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开课程中电气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消防与安防系统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非常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该体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成果,要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结合本学院课程撰写相关建筑电气教材。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措施。为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电气学院充分发挥领导和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和实习要求等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通过平时听课、 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学院进行教学二级化管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按照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规定,每学期由每一年级的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对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应用环节,学院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该办法规范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性。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形式上,改革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行“老师教与学生学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有: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后充当其他学生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讲授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优秀学生当“老师”就是拿出一部分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在每一堂课中留出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每一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相关专业课程QQ群、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等。

三、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要特色。这其中包括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纲和、专业教材时将本专业的的技术实用性及时反映出来。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规定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每一个实践项目分批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现在变为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导。同时在实验考核要求上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每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验疑难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实验考核(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应该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人一组进行考核。考核时应该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单独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误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院拥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科技厅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我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竞赛(北方赛区),从2004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0年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建筑行业发展和要求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2]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97-98.

第6篇

[关键词]成长导航;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2-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工程管理人才数量需求

我国共有336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假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国的城镇建设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开发经营流程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图110个城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由图1可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几个城市需求相对较小。

12工程管理人才学历需求

针对沈阳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建筑类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学历的要求中,大专生的需求量最大,本科生其次,而具有最高学位的硕士生却位居最后(如图2)。

图2建筑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统计图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存在问题

21全能型人才输出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

22工作岗位无明显变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就更不容乐观。

23信息市场不完善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劳资双方是双向选择。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不适应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淘汰;二是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具有高额违约金的单位。

3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31成长导航

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和指导,并进行特定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成长导航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等有所了解,并根据个人特点做出特定的成长规划。

32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成长导航培养体系分为起步期、规划期、验收期三个阶段以及专业导读、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三明治”实习、毕业设计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有特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分阶段地提升自身素养。

图3基于成长导航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321专业导读

学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新生认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讲解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专业具有良好导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社会实践

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安排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调查,到售楼处、地产交易所见习或到地产公司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房地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前沿和动态,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结束后将所看所学所感汇成实习报告,记入成长导航档案。

323专业认知

学生接触专业课程期间,操作性强的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理解掌握,训练动手能力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授课时将授课内容和考证内容衔接与吻合,解决学生考证从零开始问题,减轻考证压力与难度。

324“三明治”实习

目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实行了“三明治”教学方案,即在学生学过专业课后,为学生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三明治”教学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加速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32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是成长导航的收关实践,是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情况,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策划或某个阶段工作,例如项目前期的策划书或市场调研报告等,类似于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就业的证明材料,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成长导航体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导航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为每位在校生制定一份成长导航档案,每学期进行三次装订整理。成长导航档案记录了每名学生在相应学期的付出、成绩、收获以及对下学期以至对未来的展望,时时了解学生状态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成长导航同时包括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是否满意,对DAB等新事物了解程度及兴趣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为工程管理人才体系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5结论

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大学生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定向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14

[2]曹露春,张志军,殷慧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5-6

[3]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4]但承龙,常建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27-29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实践 教学基地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中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1]。而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主要载体,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学研结合大势所趋[2]。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同时企业却也存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一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想出国留学、考研深造和进设计院等,但随着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些需求单位趋于饱和使得需求量越来越小,而从事建筑施工、监理、等行业,但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工程实际而无法胜任工作[3-4]。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含铁道与城市轨道、隧道与地下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虽然历史不太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做为东北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研究,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

二、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高校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各级领导到学院的各位老师,也深知实践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但也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理论轻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尤其是施工单位。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年左右的青少年,从小很少吃苦,对于施工一线的辛苦有点望而却步,虽有时参与到具体工程中,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徒有形式,认为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学明白就行,将来工作后再具体实践也不迟,这是极端错误的一种认识[5]。

(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有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理论讲授较多,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的机会较少,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扩招严重,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场地等严重滞后,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也是不太固定,每届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和实践结合机会不多,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实习教学的短期性、分散性、低效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3周左右的生产实习,时间较短,还没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实习就结束了。而且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不愿接受学生集中实习,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工程进度,害怕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就分散指导和管理,实习效果常常要打折扣。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理论水平很高的缺乏实际经验,而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则学历和科研水平不一定高,而我国高校选择教师时通常偏重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这些高学历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缺乏工程素质,在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上底气不足或指导不到位,这个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举措与主要内容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做为国家特色专业,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并采取许多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力求使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有着鲜明特点、适应能力强,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一)制定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有力条件的培养方案

实施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新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意减少了理论课时,从2460学时减为2240学时,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安排,实践环节学分由30学分提高到40学分,并对影响实践环节的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比如将第8学期的两门选修课提前到第7学期,而将第七学期的生产实习调到第8学期,这样就使最后一学期就仅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环节,没有理论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学生除了在学校签订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外,还鼓励学生到毕业签约单位实习半年或一年,这样相当于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已经工多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机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同行业内二十多家相关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勘察设计单位和大连市政设计院、检测单位同辽宁省水工勘察设计院、施工单位同中铁九局中铁十三局、监理单位同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同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顶岗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还有优先选聘人才的机会。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和学生意愿择优录取到单位工作,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学生实习实践成绩双导师评价制度

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环节,成绩要由学校带队老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共同协商确定,并充分尊重基地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合作企业开辟毕业论文答辩场。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技术负责人组成,根据论文内容向学生随机提问,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和论文质量以及答辩中的表现给出成绩,而且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成绩权重不低于50%。

(四)鼓励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合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平台

仅去年一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就和中铁九局大连工程处、中铁十三局一处、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180余名学生安排了生产实习,并解决了50多名同学的毕业设计,其中30余名同学还和教学基地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学习到先进生产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打造学生毕业—上岗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安全问题最重要。安全问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安全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践,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安全问题。借助振兴东北、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良好契机,积极和企业合作,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为我校服务地方经济、振兴东北培养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国家特色专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辽宁省省级教改项目:铁道与城市轨道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辽教[2009]141号)

[参考文献]

[1]王文仲.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9-80;

[2]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6-157;

[3]夏建中.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05,17(3):223-256;

[4]胡秀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15(1):90-93;

第8篇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析——以XK大学为例

2.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4.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5.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浅析  

6.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8.关于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看法

9.电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与风险监控对策 

14.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5.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7.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8.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 

20.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2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3.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探讨 

25.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7.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8.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9.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可持续土木工程结构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实现技术途径 

31.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32.浅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34.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35.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  

36.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7.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38.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39.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4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4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4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不足及对策  

45.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46.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48.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49.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51.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  

52.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53.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54.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5.基于数值仿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进与实践

56.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57.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58.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

5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60.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6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初探 

6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65.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66.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67.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 

68.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69.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7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71.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72.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7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4.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7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76.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7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78.试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79.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0.浅析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 

81.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8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8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分析 

84.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85.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  

8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8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8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89.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讨 

90.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9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9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93.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94.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95.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  

96.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8.电子教材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9.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100.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01.微动勘探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02.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 

10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04.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5.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10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7.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08.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109.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110.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11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3.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14.《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15.如何保障土木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16.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 

117.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

118.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

119.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120.简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21.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2.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123.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

第9篇

Zeng Aimin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rbin 150025,China)

摘要: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工程造价专业是建筑业的主干专业,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成功的关键。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and the project cost major is the backbon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ject cost talent is increasing. How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that the business need is the key to build a teaching team with high-quality. The article, from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discuss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project cos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 and stud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40-02

0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调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0多万,其中在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350万,造价员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的缺口极大。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行,业主和施工单位对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增多。我国现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约5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约2.5万家,每年需求造价人员就是3万多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和装饰业的发展,装饰装修工程公司对造价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现有装饰公司20多万家,每年需求造价员2万多人。随着工程造价咨询和工程中介机构的兴起和发展,对造价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着众多人员从事工程造价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园林绿化,市政建设的造价人员,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不断需求是该专业建设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理论坚实、思想观念新、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和“专兼结合”并具有适应专业需求教学资源的教学团队是成功的关键。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开发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实行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主要进行专业知识、专业基本能力的学习,同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团队中的校内教师为主,并有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完成。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顶岗学习,主要进行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团队中的企业工程师为主,并有校内教师参与组织和教学指导。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新模式,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需要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2 人才培养模式“2”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社会经济框架条件分析,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框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它彻底摒弃了学科体系并将其解构,重新构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1.2.2 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对应专项能力,划分若干个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或训练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建筑材料应用和管理能力、土建工程装饰及预算能力、水暖电器安装工程施工及预算能力、土建招标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各项职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对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序列开发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构建突出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1.2.3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过程统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施工现场,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1.2.4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和特别鼓励。

1.3 人才培养模式“1”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1”阶段教育教学在企业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职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包括现场教学、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本思路如下:

1.3.1 建立满足工程造价岗位技术能力训练需要的,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的企业实践过程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

1.3.2 通过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景”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增强了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3.3 学生毕业论文在企业进行。学生结合企业项目实际选择毕业论文课题。论文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2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依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2.1 以“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2.2 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模式,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专业带头人主持本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管理工作。

2.3 建立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入职实操考试制度。学院每年新录用的专业教学人员及外聘的兼职教师试讲合格,方能安排教学任务。

2.4 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参加教学方法及实践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参加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参与课程建设,参加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有关学术交流等,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2.5 制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6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下、带”和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评。

2.7 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参加教育部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和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教师眼界,了解外界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2.8 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制使全体教师在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上得到提高。

2.9 认真培养年青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工作:①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认真执行。②加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③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养:提高学历,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编制工程预算或到企业挂职锻炼。⑤以老带新,进行全面指导。⑥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大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6-0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宽专业基础、多专业选向、综合素质教育、深度融职业技能考证(资格证书)”的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大类招生即按门类招生,而非按具体专业招生。实施“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结合省重点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与实施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实施背景

目前很多的高校采用一种新的招生方式――大类专业招生,即高校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对教育部专业目录内同属一类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招生。实践证明,大类专业招生方式存在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专业分流时间仓促,课程体系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难度较大等问题,但是,大类专业招生的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这1年)的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及职业规划,进一步选择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以提供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此招生方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自,而且注重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建工类专业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方向,本专业群主要培养学生学会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的岗位(群)有建筑业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项目咨询管理企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的土建类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且毕业后的3~5年内,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现场一线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监理员等。5年后,通过国家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以取得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高级执业资格,达到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岗位要求,成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和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思路

课题组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为宗旨,根据大类人才培养特点,组建建工大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人才需求,构建基于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就业面宽、整体素质高、岗位技能硬、迁移能力强”且能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高职建筑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组织领导

课题组十分重视建工专业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四、实施成果

(一)构建了双循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改革思路,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探索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下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双循环培养模式。

“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中第1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模块;第2个“1”表示学生进校后第2个学年,主要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课;第3个“0.2”表示0.2个学期,即第5学期前安排毕业班学生利用当年7月至9月的暑假进企业实习,主要是跟岗位实习;第4个“0.3”表示第5学期学生返校学习,主要完成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第5个“0.5”表示第6学期回企业实习,主要是顶岗实习。该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优化构建了专业大类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思路,积极组织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具体思路是: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深入分析,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建工大类专业包含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4个专业,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专业具有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能够实现“底层共享”。将各专业共同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应用、工程测量技能、CAD应用技能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根据四个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中层分立”。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思路,优化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形成“中层分立”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以充分学会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为基础,开设四个专业交叉互选的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高层互选”,高层互选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及岗位的迁移能力,实现学生个性人化的发展。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三)培养建设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建工大类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引进博士2名,引进硕士8名,自培博士2名,有11名老师通过江苏省建筑领域考评员资格认定,5名教师参加省培项目,4名教师参加国培项目,5名教师参加境外短期进修项目,参加企业下厂实习人次达到近40人次,且有2名教师评为教授,2名教师评为副教授。

目前,该专业大类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兼职教师20名,其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高工)13名,博士(含在读)5名、硕士30名,双师比例达90%,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了面向大类专业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以央财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针对大类专业(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合理整合、优化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为大类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已建成为集建工类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培训与鉴定、对外服务及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型实训基地。该基地包括建筑节能及保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力学及结构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28个实验实训室(中心)。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成效

学院依托“南通铁军”的优势,先后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信建设集团、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中建设集团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并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面不断地创新体制和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以来,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设备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校企联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与创新,与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夏建筑工程学院”,与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三建冠名班”,与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华名班”等办学实体和订单培养班,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五、主要亮点

1.构建了“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分析,根据建工大类专业特点,以“工学交替、实境育人”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1+1+0.2+0.3+0.5”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建工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2.构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主动赢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办学的思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主动践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平台。

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优化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结合分流前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学生,在分流中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各因素综合评估学生,以便更好地疏导学生的个人志愿,真正实现引导学生选择好专业方向。

2.加强班级重组后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引导,组织新班级开展各类活动,让新的班级同学之间尽快熟悉,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孙红卫,董艳萍竺.高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2(4).

第11篇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第12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目前成人学生的特点研究,分析了当前成人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改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建议,以提高成人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从1986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教育网《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信息,裁止到200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462.52万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554.16万人,占38. 23 %。

数学是成人高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它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也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学科。在高新技术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与解决间题的能力,具有对所从事的经济与生产活动做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能力。目前在技术界广泛流传一个说法是:“高新技术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与管理人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人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1.忽视成人学生的基础,教学方法“普教化”、单一化。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成人人学门槛越来越低,导致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欠缺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很差,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更有限,没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成人高校依附于普通高校办学,或者干脆就是普通高校的一个分支,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沿袭或模仿普通高校的那一套,缺乏成人特色;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乏起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2.忽视成人特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间接兴趣为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稳定性,只有感到所学内容“实际、实用、实效”,才会好学,学习质量才会提高。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忽视成人学习特点,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比如:学习《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却不知道“单纯形法”的经济含义,在《企业管理》的学习中不会应用,更谈不上把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员的毕业设计中几乎找不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论文。由于数学教学的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数学又费时,又难学,又无用,实在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既没有兴趣更缺乏动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对策研究

1.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学方法

因为数学比其它学科更抽象,所以选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即利用图形、图表、情感等手段,通过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获得清晰的表象。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 %,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15%;如果人们能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就增加到65 %。利用这一原理,综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描述形象化。《微积分》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是课程中讲解的重点,却往往也是难点,这时举个例子、打个比方,形象化地描述,能够事半功倍。比如在讲左、右极限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两边逼近的思想。在给学生讲了一个两头狮子从两边合围捕牛的故事后,学生就轻松理解两边逼近的思想。

(2)理解情感化。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知识理解数学,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让人身临其境,增强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极大值不一定比极小值大时,问学生一个问题:在自已的家族里,有没有叔叔比侄子小的情况?学生说“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有时极大值比极小值小这个问题。

(3)文字图形化。图对于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图从数学中删去的话,就好比一只老虎没有了牙。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把文字图形化,会让学员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利用图象介绍连续这个概念。

(4)语言趣味化。讲导数可以求二阶导、三阶导、n阶导时,我们说就像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她的第二次婚姻变成过去式之后猛然省悟,“为什么我一定要停在第二次呢?”以后她一而再,再而三的结婚,当然首先是离婚。在此你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求导数。让学生在微微一笑中理解了一个平时去师磨破嘴皮都不见得能理解的知识点。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即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

(1)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管理类专业中,数学是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结这些数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发现数学的应用极其普遍。如:国民经济计划中的投人产出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市场营销中的各种概率值计算;企业战略中的决策论;运输调度中的网络分析;建筑施工中的工期运筹等。所以在教学时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如:不同还款方式贷款购房的比较、多种商业保险款项的比较等。这样充分发挥了成人学生有一定工作和生活经验,问题意识强的特点,使成人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数学当作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从定义出发,介绍它的符号、表达方式,再讨论一系列性质,从而得出各种规则、算法。这即不符合数学的被发现、创造的真实过程,也违背基本的教学方法,还会造成数学课程平淡无味。所以国际上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倡导“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就是给学生提供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重新创造性质、规则甚至定义。也就是按照数学家研究、学习数学方式来学习数学。“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学生从观摹到亲身行动,体验参与。比如:用“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蝎”来引人数列极限;用中国人口的增长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指数增长和指数衰败”。由于能够引人到教学当中的案例不但有限,而且还受学生基础的限制,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